首页范文大全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十篇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十篇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57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1

一、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背景)

建区以来,我区人口老龄化呈加快发展的趋势,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3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1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23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4.82%,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市第二和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区老龄人口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1%;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1.6万人以上;无子女照料独居老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将占到老年人家庭数的60%以上。未来五年,我区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增大、增速加快、高龄化趋势更为显著、农村养老资源减少、城市社区老年人居家空巢化扩大等特点。由此带来老年群体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社会供求的影响日益凸显,使老年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赡养负担加重,城乡社区照料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社会压力显著加大等等,这些问题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建区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老龄工委积极推动以及成员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区老龄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面不断扩大,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普遍实施,“五统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推进,困难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失地老年农民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老年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六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建起了一批方便老年人就医的城乡社区卫生医疗专业服务机构。加快了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建设,社区为老服务网络逐步推进。老年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城乡老年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有了发展。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团体不断健全。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

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区老龄事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老龄事业发展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有待提高;老年人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养老、医疗等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不够健全,财力保障与事业发展需要不够适应;发展为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各级老龄干部力量配备不足,整体素质尚需提高等等。因此,抓住“十一五”有利时机,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工力度,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挑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争创经济强区,构建和谐”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完善以基本养老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老龄工作”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创新,动员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老龄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共享。重点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充分关注“低保”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病残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确保他们和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和社会助老为补充的养老格局。巩固家庭养老,健全社区为老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社会化养老服务业以及社会助老公益事业。

4.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原则,大力发展老龄事业。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通过创新体制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协调发展。

5.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城乡社会经济和人口老龄化发展差异,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按区域特点争创特色,大力推进城市社区老龄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老龄工作,实现全区老龄事业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精干高效的老龄工作体系;进一步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

(一)老年社会保障

1.养老保障

——到2010年,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市有关要求,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逐步缩小待遇差别,规范和统一养老保险政策。

——初步构建起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既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和运营机制。

——加强农村家庭成员赡养老人和土地养老保障的基础作用,推行家庭赡养协议签订工作,巩固家庭保障功能;鼓励集体经济较发达的村镇对老年人实行养老补贴制度;积极实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扶助奖励制度。

——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即征即保,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100%全覆盖,按月享受养老保障金。

2.医疗保障

——积极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提高老年医疗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乡镇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服务的优先优惠政策,努力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加快完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医疗费用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乡镇小额补助、区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新型合作医疗“三条医疗保障线”。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2%以上,其中老年人参保比例同步达到92%以上。

——全面实施贫困老人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制定医疗救助、优惠帮扶政策,实行贫困老人住院统筹和大病补助,解决老年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大卫生支农扶贫力度,多渠道解决农村老人医疗困难。

3.社会救助

——巩固和提高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贫困老人区别情况予以不同的救助和帮扶,给予养老生活服务补贴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的照顾。

——继续开展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巩固在96%以上。健全稳定的供养经费供给机制,做到“按标施保”,确保政策性养老人员(含散居供养老人)供养金得到同步提高,得到有效照料,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建立贫困老人长效救助机制,形成政府、社会、慈善组织、集体和个人共同关爱、帮扶贫困老人生活的网络构架。支持和鼓励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立养老补助、养老救济金或养老互助金制度,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党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校、工青妇和工商联等群众(社会)团体、慈善组织以及民营企业家、各类志愿者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赠物,开展关爱困难老人的多形式结对帮扶活动。“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救助贫困老年人。

(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比较完备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助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十一五”期末,所有街道都建有1所包含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或多功能为老服务中心,90%以上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建有30平方米以上的多形式居家养老服务站。着力推进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3587工程”)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网络职能的作用发挥,逐步健全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以志愿者服务为补充以及定点共和上门个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乡镇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发挥服务潜能和专业优势,为农村和城镇社区困难老人机构住养和居家养老提供优质优惠服务。

——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与培育市场化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对经济困难、生活难以自理和无子女照料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等,通过酌情发放养老服务券或安装应急求助呼叫装置等形式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和扶持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努力培育适应老年人大众需求的专业服务(产品)市场,引导老年人根据自身经济能力,自费购买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和康复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积极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到2010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基本做到老年人就医“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进医院”。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教育,使老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75%以上。

(三)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1.公共服务设施

——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紧密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整合各级政府财力、福利公益金、慈善款以及社会各界爱心捐助等各类资源,用于扶持城乡“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室)等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到2010年,所有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都建有80平方米以上、具备影视教育、图书阅览、健身等基本功能的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体育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结合“全民健身工程”,继续争取体育公益金对城乡社区老年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扶持,使全区90%以上的城乡社区配备有以健身路径为主、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多功能室内外健身设施,为老年人就地就近健身锻炼创造条件。

——老年医疗设施建设。整合城乡医疗资源,鼓励区属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民办医疗、养老机构设置老年病专科门诊和老年病房,有条件的建立临终关怀病房和老年病康复中心,以满足老年人群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

2.生活养老服务设施

——基本形成以政府举办老年福利机构为依托、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基础,能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的多元化老年生活服务设施。城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每年都有增长。到2010年,所有街道辖区建立1-2所能容纳50-150人的老年公寓(托老所)或老年服务中心;加快乡镇敬老院布局调整,开展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全区城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达到1500张以上。省级示范型“星光老年之家”、市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示范点、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引导、鼓励民间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兴办方便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各类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点。到“十一五”期末,力争民间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业的投资额有大幅度增长,民营养老服务业收入在我区服务业中占有一定比例。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培育和扶持建设一批以独居、空巢、高龄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生活解困、精神慰藉、安康应急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社区老人日间照料服务所(日托所)10个;社区老年配餐中心(社区老人食堂)5个;社区老年洗衣站若干个;视条件分步安装覆盖各街道社区住宅、连通中心城市各类服务网点的独居、空巢家庭老年人“一键通”求助呼叫服务系统。

3.住房和生活环境建设

——认真贯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规划老年人养老、文体活动、医疗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需要。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应有适合老年人生活、活动以及为老服务的公建配套设施。

——积极推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老年服务设施等,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率应达到100%。

(四)老年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与援助体系。各级司法机构与老龄工作部门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援助服务站网络;区、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机构和法院优先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对经济困难的老人及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诉讼费减免,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指导基层开展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凡有老人赡养纠纷的家庭经调解都要签订赡养协议,明确子女赡养责任。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将《老年法》和《实施办法》纳入“五五”普法规划,实行目标管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涉及子女赡养义务和老年人财产、住房、医疗、生活待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普法教育普及率不低于90%。

——全面贯彻实施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优待老年人规定》及《实施办法》,加强行业督查,保证各项优待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五)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健全区、乡镇、街道老年教育三级网络,所有乡镇、街道都建有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或老年学校,50%的行政村和90%的社区建有老年电大教学班。“十一五”期末,全区老年电大结业学员达到6万人次。

——加强老年文体服务。文体部门加强各类老年文体团队组织建设和专业辅导,公共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或免费服务,建立健全服务公示制度,方便老年人了解、使用和监督。每年老人节或春节期间,有计划组织送文艺下基层专场演出,丰富城乡老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办好全区性各类老年文化艺术演(展)出、老人节庆祝活动、老年体育运动会等,乡镇、街道尤其是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经常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文艺和健身活动,使参加文体活动的老年人达到老年人总数的50%以上。定期开展老年人国民体质监测,为老年人科学锻炼提供依据。

(六)老年人社会参与

——努力营造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环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及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基层老年人协会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规范协会建设,团结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鼓励和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老专家、老干部、老教师、老文艺工作者、老年志愿者等各类老年人才参与技能培训、项目合作交流、科技开发应用、担当企业顾问以及文化知识辅导、宣传咨询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具有专业特长的工作。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参与社区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积极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广泛开展自助互助活动。通过多形式的“老有所为”,引导和激励广大老年人为“争创经济强区,构建和谐”发挥余热,作出贡献。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真正把老龄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列入考核目标,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及时研究和解决老龄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老龄工作方针政策、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的作用,各成员单位要主动承担老龄工作的各自职责,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同时,注重强化各级老龄工委办事机构建设,为其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建立发展老龄事业的公共财政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规模,逐步完善发展

老龄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各级老龄工作经费的年度财政预算,并通过财政、福彩、慈善等多渠道筹集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对城乡老龄事业的投入。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业和老年产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可根据自身条件捐助老年福利事业或利用闲置资源投资“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养老服务业,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格局,促进老龄事业更快发展。

(三)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和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区、乡镇、街道老龄工委办公室组织机构建设,老龄干部队伍和人员编制要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逐步解决定员定编问题,不断充实和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力量。老龄工作干部的培训要纳入组织人事部门培训规划,切实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按照《省基层老年人协会组织通则》和《省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着力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老年人协会的组织建设、骨干培训和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民主自治、社区建设和老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四)加快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培训为老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加快培养急需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和成校,开展老年心理学和老年护理、老年家政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系列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通过岗位职业培训,逐步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2

老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全省老龄事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老龄工作形势、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我省老龄工作面临的形势。2009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69.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5%。据预测,2011年至2020年,我省老年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速5%。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给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老年优待工作扎实推进,为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服务设施得到加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等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战略全局出发,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不断开创老龄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老龄工作基本原则。坚持老龄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积极应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形势,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增加公共财政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为老服务设施;坚持关爱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努力改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老龄工作。

(三)老龄工作主要目标。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体目标,经过3至5年的努力,在全省城乡实现老年人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健全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具有特色的老年人服务体系,完善权责明确、协调配合、有利于老龄事业持续发展的工作保障机制,使全省老年人保障水平有新的提高,生活质量有新的提升,生活环境有新的改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

二、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

(一)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5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农村独女户夫妇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试点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探索建立城镇无收入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

(二)加强老年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老年人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对农村医疗机构,实行不收取挂号费和检查费的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基本达到50%以上。推进以老年人慢性病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区门诊统筹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三)加强对困难老年人的社会救助。认真落实国家“五保”供养政策,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并随着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调整。根据当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建立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70岁及以上老年人,实行分类施保或重点救助。将城镇户籍居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纯老年人户优先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按照农村泥草房改造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优先将农村贫困老年人泥草房住户列入改造范围。

(四)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贯彻落实优待老年人规定,不断充实老年人优待办法和内容。建立高龄老年人生活津贴制度,落实80岁以上老年人按年龄段发放高龄津贴的制度。实行对公共交通企业专项补贴政策,确保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乘车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含出租汽车)。支持乡镇、社区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司法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设立绿色维权通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三、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

(一)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在城镇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在农村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大院,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3年内,实现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所有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大院。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扶持措施,建立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创建老年人宜居社区和老年人温馨家庭,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服务环境和生态人文环境。

(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老龄办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吉政办发〔2006〕43号)要求,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税收减免政策,民营养老机构的用水、用电、燃气、供暖等实行民用价格。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对所管理行业落实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养老服务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以长期护理为主的养老服务,鼓励支持采取跨行业对医院、学校、各类活动中心等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的建设方式,鼓励支持创新运营模式、发展新型养老服务业态和组织形式。省财政从专项公益金等各渠道筹集安排资金,对符合民办公助条件的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奖励补贴。

(三)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采取多种经营服务方式,增加机构养老床位,3年内全省机构养老床位数增加1万张。“十二五”期末,大中城市和老年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建设1所具备一定规模和养老、医疗、康复、临终关怀等多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章程,培训各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试行专业岗位证书制度,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四、发展老年人教育文化体育事业

(一)发展老年教育。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加强现有老年大学(学校)建设。尚未建立老年大学的市(州)和县(市、区)都要兴办1所老年大学,乡(镇)、街道要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好老年学校,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离退休人员管理部门、老年社会团体要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学习活动,到2015年全省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人数要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5%,条件好的地区要达到20%以上。

(二)发展老年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参照全民健身标准,加强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场地及设施建设。整合文体设施资源,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定期举办老年艺术节和每两年一届的全省老年人趣味运动会。老年宣传、文化、出版等部门要多出面向老年人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体育部门要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给予支持,力争每年为100个以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健身设施。

五、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

(一)发挥老年人才作用。做好老年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建立省、市、县三级老年人才库,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老专家科研基地,组织开展“银龄行动”等各类专项行动,搭建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引导老年知识分子以自身的专业特长、学识等优势,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业科技、技术攻关等方面贡献力量。

(二)开展老年志愿者活动。坚持自愿与量力、社会需求与个人志趣相结合,组织“爱心志愿团”或“志愿服务队”,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和支持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开展社区治安维护、纠纷调解、环境美化、网吧监管、帮教青少年等活动,为高龄、空巢、患病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奉献爱心、共建和谐中体现自身价值。

六、健全老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将老龄事业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老龄委要发挥职能作用,及时研究部署老龄工作,督促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老龄委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努力形成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各级老龄委办公室要加强老龄工作政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老龄工作的措施和方法,确保老龄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二)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建设。根据老龄工作需要,理顺各市(州)、县(市、区)老龄工作机构,选派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人员从事老龄工作。乡(镇、街)、社区(村)要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分管负责人担任。乡(镇、街)要加强老龄委办事机构建设,社区(村)要完善老龄工作协调机制。要加强基层老年人协会建设,力争2012年年底以前全省所有社区(村)都成立老年人协会。推进老龄工作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老龄工作信息化水平。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3

为更好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龄事业发展,8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司委主任委员__*带领调研组对全市老龄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市老龄事业服务中心及周村区有关社区养老机构进行了实地查看,分别听取了市老龄办、__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召开了由人大代表、老龄委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于1987年即进入老龄化城市之列。截至20__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1%,高于全国、全省老年人口比例。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老龄事业,维护老年人权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度重视,工作协调有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至少两次听取老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老龄问题。自20__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六年为全市老龄工作会议发贺信,每年老人节当天,专门在我市主流媒体刊发慰问信。近几年,市委书记分别对市老龄办提出的“百岁老人”、“老年公寓”、“老龄化问题”三个调研报告作出专门批示。各区县、高新区有关领导同志也定期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参加有关会议和活动,重大节日带队走访慰问老年人,并将老龄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将老龄工作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有的区县还把老龄工作重点项目列入为民所办实事中。各级坚持“大老龄”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了政府领导、老龄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老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尊老敬老观念,形成了共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老年法实施营造了良好环境。

我市历年来一直将老年法规的宣传作为加强老龄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并将老年法规列入全市普法规划和普法宣传主题。近几年,我市先后印制《老年法》读本60余万册,免费发放给老年人,让《老年法》进入每个老年人家庭。同时,还在社会上聘请了120名老年法规政策义务宣传员,随时随处向社会宣传老年法规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在新闻媒体联办老年专栏、专题、专版等固定宣传栏目,建立老龄工作网站,发敬老短信,设置户外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老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各区县、各单位也都高度重视老龄宣传工作,加强了阵地建设,加大了工作力度,扩大了宣传声势,各项宣传活动蓬勃开展,富有成效。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养老保障能力。

一是全面建立并逐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市在原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又先后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所有人群,保证了基本的老有所养。目前,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水平由1988年的人均86.7元提高到现在的1636元。全市新农保覆盖率达到100%,参保农民达127.3万人,共为49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3.77亿元。二是全面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城镇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__年,我市立足老工业城市的现状,多方面筹集资金5亿元,解决了全市3万名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三是建立了全市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全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__年以来共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救助贫困老人1万余人次,有力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全市农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分散供养两种供养方式,年人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2200元、1400元,集中供养率86.3%,居全省前列。全市347名城镇“三无”老人按照月人均600-700元标准全部纳入财政供养。

(四)加强权益保障,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老年法规执法力度。设立了市老年法律联络处,在全市聘请了400多名老年法执法协调监察员,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老年人法规政策执法协调监督网络。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老年人法律咨询会,组织法律服务单位和法律服务人员,现场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集中受理老年人投诉。开通了老年维权热线电话,加大了涉老投诉的调处力度,涉老投诉处结率达到99%以上。二是加大投入,成立养老专项基金。20__年10月份,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确定自20__年起,全市建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每年按每位老年人10元的标准投入,专门用于老龄事业发展。三是探索开展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活动。从20__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为全市837名困难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四是深入开展社区志愿养老服务活动。组织近万名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提供送餐、做饭、清理卫生、陪同就医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助老服务队400余支,志愿者与社区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2万余对。五是坚持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各级累计投入社会养老服务经费超过3亿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资金1.12亿元)。20__年以来,投入484万元扶持了62家基层养老机构。六是加强老年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为老服务平台。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__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市老年大学教学综合楼;投资1.57亿元完成了对88处敬老院的改扩建;资助1100余万元兴建了100处“星光老年之家”。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建有养老设施202个、床位总数21789张,挂牌成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日间照料站400余处,老年文体活动场所3300余处。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市老龄事业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老龄事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区县和单位对老龄事业发展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不够,对《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个别优待条款落实不够到位,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社会事业,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的人尊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老年人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区与农村之间,区县之间,部门之间在工作上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养老保障存在城乡不平衡等问题。目前,仍有个别企业职工未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城市“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国办养老机构日益饱和,民办养老机构尚存在许多不成熟因素,养老服务供不应求。农村的老人既缺乏必要的养老保障,又缺乏基本的养老服务。

(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缓慢。城市建设中对养老服务用地和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不够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不足,发展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匮乏;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有待稳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几点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各级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老龄工作。

预计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01.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2.5%左右;到2045年,全市老年人口比率将达到全市总人口的1/3左右。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各种矛盾和问题将逐步显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树立“积极老龄化”意识,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谋划老龄工作。要从社会保障、就业形势、产业结构、医疗卫生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多方面,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制定实施10至30年的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布局。要进一步加强老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大力强化社会养老保障。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基本保障惠及全体老年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各类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障模式合理衔接的办法,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投入,切实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生活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低保特别是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年人供养的支付力度。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制度,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放宽年龄标准。

(三)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老龄委办公室主任会议。桂林市政府和老龄办的同志对我们这次会议作了认真的布暑和安排,在此表示感谢。刚才齐白鸽同志传达了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我们去年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就贯彻全国会议精神和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布暑,我原则同意。这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阐明了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老龄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落实“六个老有所”工作目标的需要,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的需要。现在全国老龄工作的发展形势非常好,各项工作出现了很多好的局面,特别是各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这充分体现了老龄工作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要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整体推进我区老龄工作上新台阶。下面,和同志们一起探讨如何围绕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的精神,把**的老龄工作抓紧抓好,再就是如何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提高认识,明确使命,坚定老龄工作的信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龄问题日显突出,老年人对老龄工作部门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老龄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党中央、国务院对老龄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制定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强调了做好老龄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老年人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领会回副总理的讲话精神,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我区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来认识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战略高度,全局的观念来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去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老龄工作的意见》,出台了《**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等法规政策,我区的老龄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与我们老龄工作战线同志的努力、老年人的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与全国和各兄弟省(市、区)老龄工作的形势相比我们的工作的确存在差距。老龄工作机构还没有从根本上理顺,纵横的工作网络没有建立完善,老龄工作经费缺乏,硬件软件短缺,整体工作水平不高,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解决。因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老龄工作当作是一种神圣的职责,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重视老龄问题和老龄工作。老龄工作战线的同志,应以坚定的信念,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努力做好老龄工作。

二、把握重点,狠抓落实

今年的工作任务很重,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老龄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及老年人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以改革创新的思想和工作作风积极开展工作。我想强调几点:

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快基层老龄工作体系的建立

开展老龄工作没有机构是不行的,没有机构就没有人去做工作,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就不可能实施,组织机构建设问题一直是困绕我们工作的大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在市、县一级的老龄工作机构,有些还没有很好的落实,归属不一,职能不明确,乡镇、村一级还有许多的空白点,所以当前刻不容缓的是要把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使老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全国老龄委和我区的工作要点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我们一定要抓落实,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达到全国的要求,目标和要求不能打折扣。在建立基层老龄工作体系方面要做到分类指导,在城镇重点在社区,社区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他是继居委会而超出扩大了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将会有大批的离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社区将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载体。如何解决老年人在社区的养老、就医、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就成了我们要去探索、研究和解决的工作重点。目前,民政部门实施的老年“星光计划”,就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依托社区及老年“星光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协会组织,使社区有老龄工作的抓手,通过由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领导的老年人协会去解决老年人的问题。各市要建立社区老龄工作的试范点,把社区老龄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各级领导考核标准中来。

我区的老年人主要在农村,农村的老龄工作由于受地理环境、人员素质、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更加棘手的大问题,我们要重点抓好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建立,这是老年人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也是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建立,为实现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建立的同时,要扶持好,巩固好,充分发挥好其作用,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建立一个完善一个,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之成为开展基层老龄工作不走的工作队、宣传队。我们拟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一次基层老年人协会经验交流会。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区的老龄工作组织体系建立会将步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大力开展创建全国和全区老龄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夯实基础,提高整体水平

开展创建老龄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是今年全国老龄委部暑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建立表彰激励机制,抓住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夯实老龄工作的基础,整体推进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发展。这是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重大措施。李宝库副部长把“创建活动”比喻成是2004年工作的龙头,这一比喻是非常形象的,龙头前进了,整体的老龄工作龙身自然会前进。各地要充分认识“创建活动”是促进老龄工作的有利契机,一定要抓紧抓好。一是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列入党和政府主抓的重要实事之一,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二是统一思想,做好协调。“创建活动”不仅仅是老龄工作部门的事情,各涉老部门,社会各界,全体民众都应为之努力的。要形成老龄部门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作好宣传。在“创建活动”中各地都有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有些市、县把创建中的标准一一分解到涉老部门,让各部门来共创,整合社会及民众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这就很好,我们要注意宣传典型,推广典型,通过各类媒体宣传创建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支持老龄工作,共同作好老龄工作的新局面。四是把握标准,讲求实效。一定要严格标准,不能走过埸,特别是对创建活动开展动作缓慢的地方,要迎头赶上,不能有死角。通过创建活动,使我区基层老龄组织建设、社区养老、医疗保障、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老年维权等工作有新的突破。各地要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按时高质量完成全国及自治区的申报工作。

(三)搞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我们老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角点。要加大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搞好以敬老爱老助老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做好立法调研工作,

一是对老年人关心的事要尽快加以解决。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养、医方面,要切实协调有关方面及涉老部门加以解决,持另是对城乡贫困老人的养老无着,缺医少药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树立执政为民,为老解难的意识,找出解决的办法。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体系。老年优待政策要进一步扩大范围,进而复盖全区,自治区正在为全区性优待政策出台努力。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严重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开发年老产品。“银龄行动“试点意义重大,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地要对《老年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情况,筹备全国第二次老龄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检查和评估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壮族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的情况,筹备全区第二次老龄工作会议的时机,深入基层,大搞调查研究。针对老龄工作中出现的机构、经费、老龄工作制度建设、基层老年人协会等自身问题,农村老年养老、就医、贫困老人的救助等社会保障问题,老年活动、老年产业等新老问题,围绕“六个老有”的目标开展调查研究,为理清工作思路,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协调涉老部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三是加强老龄办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老龄工作机构,要建立老龄委及其办公室的会议、工作制度。加强老龄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老龄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加强老龄办公室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自治区将为促进机构建设采取一些措施。各地也不要等,要独立开展工作,争取党和政府的重视,为解决机构和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努力。

三、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我区老龄事业的发展

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老龄工作的保证。我们要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这12个字的作用做好文章。

一是要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我们一些地方的老龄工作老是停滞不前,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领导不重视,虽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积极努力地去做好宣传,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我们要主动向领导汇报老龄工作,反映老龄工作的问题和老年人的需求,使领导掌握和了解老龄工作的情况,把老龄工作摆上工作的议事日程,领导重视了许多问题就好解决了。要建立正常的老龄事业经费投入机制,保证老龄事业发展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是要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齐抓共管。老龄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老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老龄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老龄工作“上为党政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不是老龄部门一个部门的事,它是各涉老部门共同的事,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党和政府汇报老龄工作,向各涉老部门讲清各自的职责,提出老龄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的要求“继续关心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发展,要帮助老龄工作机构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老龄办的同志也要积极争取民政部门对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云南省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具体体现为老年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城乡之间老龄人口两极分化等显著特点。现阶段,云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居于西部省区市的中等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云南省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根据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在占总人口比例11.07%的60岁以上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350.6万人,占总人口的7.63%;到2015年,预计全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600万人。以昆明市为例,截至2013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1.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6.81%。据预测,到2015年,昆明的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8%左右。到2020年,昆明市的老年人口预计达到12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将超过20%。由此可见,目前云南省蕴含着巨大而丰富的老年人力资源。云南省城乡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那些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技能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很大,发展的潜力也很大。由于目前我国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对于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招聘、工作内容、职务、薪酬、劳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有待于构建和完善,尤其是对于如何开发和利用高知识水平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我国政府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制规范和实施举措,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分人力资源的二次利用。

2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云南省作为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省份,尤其是在人才资源数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调、新老交替人才青黄不接的现实状况下,开发和利用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2.1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具有知识经验方面的优势2013年新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发〔2012〕72号)第六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一方面,老年人中有很多人是知识型人才,这类人才所适应的工作岗位往往要求智力水平较高,而对体力却没有太高要求,因而老年知识型人才在很多工作领域仍然大有可为,而且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相比青年人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心理和精神状态来看,很多老年人在离退休后依然保持着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态,愿意继续参加社会实践,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奉献社会。因此,从各方面来看云南省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可行性。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步入高龄老年化的时间更长。据《2013年昆明市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报告》统计,2012年昆明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43岁,比上一年增加0.35岁,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云南昆明被誉为“春城”,舒适的生活环境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了便利。

2.2是老年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契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按照从第一层次到第五层次这个需求“阶梯”,从低级到高级追求各项需求的满足。在云南老年人口中,部分低龄老年人是具有高智商的知识分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是他们在青年和中年时期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他们在离退休以后大多在医疗费、退休金等方面都有保障,可以说经济方面和社会保障方面不需要过度忧虑,前三种需求已不再是他们人生的主要方面,而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则成为他们退休后的主要追求,也是这部分低龄老年人一直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对高知识和高技能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这些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平淡无聊的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孤独感,通过继续参与工作发挥余热,可以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实健康。

2.3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来自养”的重要途径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几十年后,老年人离退休后渐渐远离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退出了社会,不能继续发挥余热。在提倡不为社会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应鼓励他们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减轻养老负担,政府和社会都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如老年人从事家庭劳动和老年娱乐即是实现老有所为和老来自养的有效方式,老年人从事家庭劳动,不仅可以减轻家人照顾他们的负担,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能锻炼身体和丰富老年生活;老年人参加娱乐活动如社区活动、户外运动等,都是陶冶和丰富老年人生活情趣的有效方式。同时,还应加快发展老年阳光产业机构,借助政府的力量并依托社区、街道,开设养老院、老年政务中心和老年大学等老年服务机构。这些老年阳光产业机构可以全方位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使那些身体健康并乐意奉献的低龄老年人能够参与到日常服务工作中,因为相对于年轻人,低龄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在与中高龄老人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为高龄老人服务的工作中,为他们创造发挥余热的空间。

3云南省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3.1构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想基础为有效开发和利用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应克服思想认识上的几个误区:第一是负担论。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负担,这种“老龄歧视”是对离退休老年人的一种心理伤害,打击了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虽然中央一系列文件强调“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然而老年负担论这种思想意识仍然普遍存在,因此打破这种错误观念显得尤为迫切。第二是过时论。有人认为老年人的思想保守,知识和经验积累已经和时代脱轨,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老年人在生理、心理机能等方面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但也要正视他们几十年在社会工作岗位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这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是抢饭碗论。有人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青年人在就业方面已经比较困难,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和青年劳动力抢岗位,对青年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造成了障碍。这种把人才资源开发与就业机会混同对待是一种思想狭隘的表现,相反,低龄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事业中,可以引导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健全社会经济结构和体系,从而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总之,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在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做到:第一,加大宣传力度。以政府宣传为主,使全社会树立符合发展要求的、科学的老年观和正确的人才价值观,扩大以低龄老年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再利用的影响。第二,全社会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要发扬中华民族“爱老”的优良文化传统,树立低龄老年人是宝贵人才的意识,增强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紧迫感。第三,政府也要更新发展思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岗位人才极度紧缺不可避免,因此在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政府应重视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中青年、低龄老年人的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3.2政府应加大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投入政府在推动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把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升到一种全新的高度,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如民政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的工作管理职责中,做到“组织有序、职能明确”。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全方面的,政府和社会不仅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帮助老年人顺利地再服务于社会,同时也要在物质上给予补助,给予他们生活上的保障。因此,有必要设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专项基金,用来吸纳那些优秀的低龄老年人才。其次,政府应加快构建低龄老年人才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有序地发掘、开发和利用低龄老年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使这部分老年群体能够顺利持久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再次,积极开发适合低龄老年人从事工作的产业领域。对于一部分具有良好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的低龄老年人而言,教育、咨询和培训行业是比较适宜的再就业选择,既可以发挥他们的能力水平,也可以避免从事过多的体力劳动。最后,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做好跨地区、跨行业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在云南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中,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一线城市,而在地方州、县特别是那些连片特困区的民族聚居地,人才资源的储备往往很不充分,因而对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分散开发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有效路径。

3.3改革退休制度,实施弹性工作时间目前,我国一直沿用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所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然而,与其他国家的退休年龄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偏早,这个退休年龄的政策已经不符合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了。对于大部分退休人员来说,他们在退休后仍有能力和精力继续从事一些与个人专长相关的工作,但是法定退休年龄的限制使他们不得不脱离工作岗位。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我国应尽快改革退休制度,适当放宽退休年龄,同时考虑到男女生理机能的差异性,男性退休年龄可由60岁推迟到65岁,女性退休年龄可由55岁推迟到60岁。另外,对于那些身体健康并仍愿意投身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低龄老年人,可以通过延聘或返聘的方式增加其工作年限,也就是在工作时间上实行柔性管理,让这些低龄老年人在二次就业的过程中继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3.4积极开展老年人社区服务活动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老年人加入到各种社区服务活动可以优化和缓解社会压力,因此应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事业。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老有所为”的实现形式之一,应该积极开展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公益和互益组织活动,老年人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实现自助、互助和他助,同时也节约了政府管理社会的成本。在具体的服务活动类型上,一是在社区人际关系熟悉和信任的基础上,老年人可以帮助社区内的双职工家庭减轻一些负担,比如承担双职工子女的上下学接送任务,并负责暂时看管和督促其学习等,还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协助社区民警维护社区治安,积极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帮助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协助社区居委会进行社区管理工作。三是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栽花种树等绿化、美化社区环境的活动,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调动社区中其他老年人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此外,还可以开展评选模范社区、先进老人等活动,将典型社区开展老年服务活动的成功经验宣传出去,不断激发老年人投入社区服务的热情。

3.5构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在劳动力资源总体过剩而高端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情况下,开发和利用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所带来的效益将日益显现出来。结合目前我国低龄老年人口基数较大的有利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做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加快构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首先,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国家应从宏观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考虑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在现有的基础上调整和实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执行方案,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老年人力资源储备的差距。其次,从企业方面来讲,要根据市场的前景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条件、有选择地返聘那些适合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展的低龄老年人,对这部分老年人予以特殊对待,在维护其劳动合法权益的同时帮助其实现“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最后,在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政策的合理性,调整和优化专门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同时,要在现行离退休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指导下,有条件、分步骤地放开对老年人再就业的限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实现二次就业。

4结语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6

经市政府研究,今天召开全市民政、残联、老龄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去年的工作情况,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刚才,我们对去年民政、残联和老龄工作的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市民政局王光前局长、市残联肖聚成理事长、市老龄办*副主任分别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就去年的民政、残联和老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都讲得很好、很实在,我都赞成,请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过去的一年,全市民政、残联、老龄部门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民政工作方面:一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在实现动态管理下不断规范,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农村救灾救济工作不断强化,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启动;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加大、步伐快,上高、樟树、高安、丰城四个县(市)值得表扬,所有的敬老院都进行了全面改造。尤其是丰城市敬老院建设后来居上,做到了“领导重视、理念超前、高点定位、特色鲜明”,被省民政厅罗厅长称赞为“全省最好,全国一流”的敬老院。其他几个县(区)也计划在近几年内进行全面改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工作取得新突破,五保集中供养标准高的达到每年人平1800元,全市集中供养率达到60%,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二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开展面达*0%,规范面达70.5%,其中上高、万载两县规范面达75%以上,上高县还被推荐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示范县;全市创建了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11个、市级示范村156个;全市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完成,在全省来讲,我市还是比较平稳的。去年村级换届选举和林改工作同时进行,应该说难度很大,但我市还是较为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市没有人到省里上访,也没有出现到市里群体上访的现象,确保了村(居)委会换届工作平稳过渡,特别是万载县工作主动,行动迅速,在11月15日之前基本上就平稳结束。三是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有了新的进步。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活动,特别是中心城区深入开展了创建工作,双拥模范城的有关要求正在全面落实之中,有关县市也在扎实推进。根据全国、全省的统一部署,在做好当年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对历年遗留问题进行了清理,去年我市基本上把遗留问题清理完毕。同时,还全力开展了军队退役人员的解困和维稳工作,这是*年新增加的一项任务,各个县(市、区)都做得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17日是对越自卫反击战27周年纪念日,全省自卫反击战退役人员进行了大串联,但没有*的人员参与,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较细、较主动。四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有新的成效。各级民政部门加强了与上级的衔接汇报,积极向上争资金、争政策,全年共争取资金1.87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低保资金6942万元。五是社区建设、社会福利、水库移民扶持、民间组织管理、殡葬改革、区划地名、边界管理方面都有了新的成绩。比如移民工作,全国三峡移民和两江移民已经闹过很多次,有的地方还闹得特别凶,但我市境内的三峡移民总体上比较平稳,靖安、奉新、宜丰三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应该肯定。残联工作方面:一是扶残工作有了新成效。各级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扶贫解困工作,广泛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748万元,扶助残疾人贫困户1万多户。继续与农行协作,落实康复扶贫贷款200万元,扶助残疾人300人次。二是残疾人就业工作有新进展。各地以推进按比例就业为突破口,加大对集中和个体就业的扶助力度,全年组织残疾人职业培训及岗前培训330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1876人,残疾人就业率达80%。三是康复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000例、低视力康复手术90例,聋儿语训59名、各类残疾人康复训练145例,对一些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有效医治。目前,市残联正在抓紧筹建康复中心。实事求是地讲,残联的工作比较难做,人员少,经费不多,能够得到的扶持也很有限,但各级残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搞好有关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得到了省残联的充分肯定。老龄工作方面:一是大力推进网络医院、网络超市等助老助残助弱优待网络工程建设,全市*0多个助老助残助弱优待网络单位向老年人开展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购物、家政等方面的优待优惠活动;二是健全和完善老年维权工作网络,认真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三是深入开展了创建老龄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全市老龄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再次荣获全省先进,高安市、奉新县赤岸镇赤岸村分别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和全国基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中心城区老年公寓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启动。总之,过去的一年,全市民政、残联、老龄各部门、各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团结进取,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今天会议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同志们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民政、残联和老龄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工作中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刚才王局长、肖理事长和周副主任都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我就不再重复了。下面,我就做好今后的工作再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着眼维护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明确职能,找准定位,增强做好民政、残联和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地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各级民政、残联、老龄部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管理社会的重要部门,直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面向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担负着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事务、支持国防建设、扶贫助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重要职能。在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你们的职能地位显得更重要、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作用更突出。当前,我市的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包括民政、残联和老龄工作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难度大、军队退役人员维稳解困压力大、残疾人扶贫就业渠道不宽、老年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全面维护,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民政、残联、老龄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正确处理和协调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做好民政、残联、老龄工作,将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党和政府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真诚和能力,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工作的意义也在于此。希望各级民政、残联、老龄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从自身担负的职能出发,积极探索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加强社会管理、做好优抚安置、促进残疾人扶贫就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各项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机制,通过你们的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更信任、更满意,让城乡弱势群体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让他们从中产生更多的幸福感。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政、残联、老龄部门及广大工作者责无旁贷。大家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全局的观念、前瞻的眼光,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民政、残联、老龄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找准工作定位,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二、围绕创一流工作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实施“*”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民政、残联、老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各级民政、残联、老龄部门要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保持全省先进行列”的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在认真做好有关常规性工作的同时,争取各项重点业务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是适当提高低保标准。要在做好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同时,把低保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障的衔接上。各地要结合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补助金额。根据省里的要求,各县(市)人均补差标准力争在去年62元的基础上,今年提高到人均补差65元,袁州区不低于70元。各地要认真调度和安排好资金,确保按时足月发放到位。二是认真搞好农村低保试点。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特困救助制度,抓紧制定农村特困户家庭收入的评估、审核办法,合理确定救助对象,实施分类救助,强化动态管理。今年全市准备选择2-3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凡是有兴趣、有能力的县(市、区)都可以申报,由市民政局审定2-3个县(市、区)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市推广,争取“*”期间全市基本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继续抓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敬老院建设。要认真落实去年在上高县召开的现场会议精神,力争今年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各地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丰城市的经验,对不符合要求的敬老院要加大改造力度,但不一定都统一按高标准进行建设和改造,可以定位在中档以上,在当地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快推进此项工作,做到既符合要求,又比较实用。四是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这项工作去年在上高县进行了试点,从目前的情况看,难度比较大,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各地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一些好的办法。

(二)进一步扎实做好优抚安置各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加大安置改革力度,加强督促协调,切实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安置任务,确保今年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自谋职业率达到80%以上,确保城镇退役士兵待安置期生活费、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费、培训费等由财政予以安排。要加强对城镇退役士兵就业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安置工作中的有关遗留问题,加强退役士兵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他们的来信来访,要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解释,确保安置工作稳定有序地进行。二是切实做好军队退役人员解困和稳定工作。军队退役人员的稳定是当前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各地要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充分认识做好军队退役人员稳定和解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重点要认真贯彻好2月14日召开的全省会议精神,抓好自卫反击战退役人员有关政策的落实。在做好军队退役人员的解困和稳定工作上,各级民政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好相关的政策,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稳定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创建双拥模范城工作。去年我市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的活动,今年省里将对各地的双拥模范城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的标准,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完善相关措施,特别是要从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入手,认真解决好双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工作方法上,要立足基层,讲求实效,抓好典型,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整体推进,争取今年全市和袁州、丰城、樟树、万载、宜丰五县(市、区)顺利通过全省双拥模范城的评估验收,为2007年我市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评估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一步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继续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制度。要以财务公开为重点,增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做到该公开的内容必须公开,该采取的形式不走过场,该履行的程序一步不少。要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的建章立制工作,进一步抓好“两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和“两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的建设,真正发挥“两会”、“两组”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要认真抓好新当选村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指导新一届村委会完善和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使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二是提高城乡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水平。社区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年这项工作要争取有新的进步、新的突破。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建设“管理有序、民主文明”的新型社区为目标来做好各项工作。三是抓好以殡葬改革为重点的“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移风易俗是体现“乡风文明”的重要方面,对于民政部门来说,重点要抓好农村的殡葬改革,力争今年全市火化率达到60%。各地要进一步加大乱埋乱葬的整治力度,特别是要继续大力整治城市临街搭建灵棚、办丧扰民、沿街游丧等行为,加强公墓管理和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加强人性化管理,耐心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防止引起群众对立情绪,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的过激行为。

(四)进一步提高移民安置工作的水平。各有关县(市、区)要按照“迁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使移民“安心稳定、和谐融洽、生产正常、生活富裕”。各级移民办的同志要按照“经常走访、培养感情、宣传典型、帮助致富、排忧解难”这五句话的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五)进一步加快推进残疾人各项事业发展。一是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程度,各级残联要主动联系,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就业单位,并对接收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给予适当的补助,对接收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各地在提供公益性岗位时,要尽量安排一些残疾人力所能及的岗位,体现党委、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二是认真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各地要深入开展“康复进社区”活动,把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与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结合起来,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地服务。要继续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语训、假肢装配和轮椅捐赠等扶残助残康复项目,积极开展对农村贫困残疾人专项扶贫助残医疗救助。三是认真做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2月17日,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召开了残疾人抽样抽查电视电视传动员大会,对各地搞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高安、上高两地认真抓好落实。

(六)进一步做好老龄各项工作。一是抓好老年福利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除了建好敬老院之外,还要加强老年公寓的建设,并尽量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市老龄办要重点搞好中心城区老年公寓的建设。二是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按照“巩固、完善、发展、提高”的要求,继续抓好新一轮全国、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县(市)的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完善创建标准,提升创建水平,推动创建工作更加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要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星级村(居)老年人协会”和“孝亲敬老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特别要对那些子女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进行重点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老、关心、帮助老年人的深厚社会氛围。三是认真做好老年维权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市总体上落实得较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要继续抓紧抓好,特别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有关老年人养老保险、最低保障、优待服务等政策规定。

三、立足打造高素质队伍,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新水平

民政、残联、老龄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和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各级政府对民政、残联、老龄工作要高度重视。刚才我说了,这几项工作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也体现社会是否公平。请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虽然是花钱的事,但必不可少。现在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有一些群体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的生活还是很困难,必须继续给予大力关心。

二是有关部门对民政、残联、老龄工作要大力支持。民政、残联、老龄工作涉及面广,面对的又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仅靠这些部门自身的努力是难以把工作做到位的,这就需要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气象、农业、水利等部门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建设、教育、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要配合民政部门将社会救助对象和优抚对象应该享受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工会组织要配合做好城镇低保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调度监督,确保各项民政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公安部门要配合做好民间组织管理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救助等工作;各级工、青、妇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民政工作。各级残工委、老龄委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狠抓落实,确保国家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不断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和老龄事业的发展。民政、残联、老龄部门也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及时主动地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争取各方的支持和配合。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7

今天是2008年最后一天,明天就是2009年新春元旦。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的重大胜利,xx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这些都生动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全市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扭住工业、抓好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积极谋划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778亿元,同比增长145%,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全市的发展形势令人鼓舞。

刚才,高福生同志代表市老龄委全面总结了2008年全市的老龄工作,郭新成同志结合我市实际宣读了2009年全市的老龄工作要点,我完全同意。应该讲,2008年对于全市的老龄工作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老龄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及其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仅继续保持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而且工作又有新的举措、新的进展,老年人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老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老有所养体系不断完善、老有所乐得到进一步体现、尊老敬老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市委书记张广智同志亲自到夕阳红颐养院视察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亲自安排部署老人节庆祝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自己的行动,体现出了对老龄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老龄部门和广大老龄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效果明显。各级老龄工作人员服务大局,充满爱心、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老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各级老龄委成员单位,按照市老龄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保障老年人权益,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全市老年人做了大量实事、好事,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老龄事业的发展。各新闻单位大力宣传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倡导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为老龄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市老龄委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老龄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和所有关心支持老龄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是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老龄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以创建活动为主题,集中在抓深入、加力度、求实效上下工夫,推动全市老龄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老龄事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首先,我市的老龄化同全国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3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3%左右,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必将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应对老龄化趋势的压力和责任巨大,我们要未雨绸缪、及早对策。其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老龄工作。全国老龄办了中国老龄人口百年预测、国务院新闻办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对老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对老龄事业发展的任务目标做了科学规划和全面部署,这对全国的老龄工作者是一个巨大鼓舞,为我们更好地开展老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第三,当前老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的工作水平与形势的变化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各县(市)区的老龄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仍处于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老年服务体系建设还不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要求,我市许多地方的老年优待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等等。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从事老龄工作的同志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老龄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自觉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推动老龄事业加快发展。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老龄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广,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各级各部门要在抓好创建活动的同时,着眼于从总体上做好老龄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和《××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市委张广智书记视察老龄工作时的讲话要求,把现有的各项优待老年人政策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同时,针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新的优待老年人的政策措施。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充实老年人优待优惠办法的内容,并加强督查落实。二是进一步加强老有所养体系建设。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基本医疗待遇的落实;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贫困老年人生活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社区扶持相结合,推动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要加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三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工作,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市、区)创建活动。同时,进一步抓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采取新建、改建、扩建、重组等方式,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增加数量,扩展功能,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齐备、队伍严整、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养老服务网络,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四是进一步抓好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要把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加大财政投入,整体推进。要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为老年人创造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让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占领老年人的思想文化阵地;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有益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丰富办学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深受老年人喜爱的老年教育网络。五是进一步探索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发挥好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兴办老龄事业,服务老龄事业;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等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以创业促就业;要组织或推动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养老服务业行业规范,建立资质评估认证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实施动态定期评估,促进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保证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大老龄”工作新格局

老龄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牵扯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务必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把老龄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老龄工作列入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落实,确保老龄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各级分管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建立健全老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老龄工作组织建设,努力形成工作机构健全,干部队伍精悍,服务内容丰富,考评机制科学的老龄工作新格局。要加强调查研究,畅通与老年人联系的渠道,认真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事老龄工作的同志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帮老年人之所需,解老年人之所困,做老年人的贴心人。

二是,不断巩固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大老龄”工作格局。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老龄委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结合本部门实际和老龄工作职能,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成员单位之间要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老龄办作为老龄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要树立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注意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老龄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总结老龄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只要真正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的老龄工作就能开创新局面,就能做出新成绩。

三是,深入宣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形成全民敬老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媒体、网站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在全社会宣传敬老养老助老,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把传统孝道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新的内涵,弘扬新型的孝文化,培育和树立新时代敬老先进典型,形成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要加强老龄工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使全社会充分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和单位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增强群众维护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提高尊老爱老敬老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企业家自觉加入到为老年人献爱心、办好事的行列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使他们从小认识到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培养仁爱之心和责任意识,懂得感恩回报和奉献社会。要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发动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老龄慈善事业,为老年人谋利造福,为老龄事业做贡献,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老龄事业的大格局。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8

民政工作点多面广,必须突出重点,破解难题,今年要着力抓好“三个统筹”:即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事业、统筹城乡民政公共服务。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各级政府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健全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加强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不断推动社会救助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整体救助水平。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救助体系信息平台,积极与相关部门开展数据比对,逐步实现核收工作程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健全低保家庭收入核查机制。要加强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尽快修改完善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意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

(二)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城乡一体综合社会福利体系。抓紧编制政策性和操作性强、能管长远的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养老设施布局规划,认真落实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二、三圈层区(市)县启动实施“县级综合福利中心”项目,认真抓好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完善配套管理服务,使全市社会福利工作实现突破性发展。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我市慈善工作长效机制,围绕城乡统筹开展慈善募捐救助。通过大力弘扬慈善文化,精心组织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在全市营造浓厚健康的慈善氛围。

(三)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不断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以巩固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成果和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为重点,不断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研究出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意见,健全社区自治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创新基层民主制度的实现形式。充分尊重群众在基层事务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规范村(居)委会重大事务决策、管理、监督程序,不断丰富村(居)委会事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到实处。

(四)建设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进一步提高减灾救灾能力。全市要紧紧围绕救灾应急能力建设这个重点,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加快全市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市本级及四个重灾区避难场所和四个重灾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把好事办好。

(五)健全拥军优抚安置服务体系,保障和维护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双拥创建活动内容和形式,健全基层双拥组织和双拥服务网络,提高双拥工作社会化水平。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抓住国家进一步提高优抚群体保障水平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好优抚工作。继续深化自谋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探索建立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新机制,努力提高自谋职业率。要逐步提高退役士兵补助标准,着力抓好复退军人解困稳定工作。

(六)健全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体系,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结合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加快区划调整和资源整合,优化市域资源配置,使行政区划与新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协调,形成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体系。要深入研究地名管理工作,尽快出台地名规范管理实施办法,建立科学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地名命名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发挥服务社会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加强安置点管理,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的问题。入冬以来,我们已经先后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在1月16日的现场会上,都江堰市政府的领导作了深刻检查,我作了重点强调,要求各区(市)县高度重视,加强安全排查和工作督查。但就在昨天下午,彭州市丽春镇谭家场板房安置点再次发生火灾,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事实说明安置点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漏洞,一些单位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一些领导仍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短短时间内发生3起板房火灾,教训是惨痛的。市政府将查明原因,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各区(市)县尤其是有板房安置点的区(市)县一定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切实落实责任,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切实消除安全隐患。这里我再次重申:一是安置点板房管理是当地政府的责任,应按属地化管理。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安置点的自治管理组织,不能因受灾群众陆续搬离而松懈,部分受灾群众搬离而空缺的管理岗位要及时补充,直至安置点拆除为止。二是受灾群众迁入永久性住房后空置的板房,原则上应及时拆除,不得挪作它用。三是电业、消防、安监等涉及板房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要负责拆除板房的安全事宜,不得遗留安全隐患。四是随着安置点受灾群众逐步搬离,要通过拆并安置点将受灾群众整合集中居住。不能实现安置点整体拆并的,也不能让受灾群众与其他人员混居,要通过划分管理区域的方式,将受灾群众与非受灾群众的居住区域分开,以明确管理责任。五是强化对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宣传教育,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受灾群众平安过节。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明确民政和老龄工作新定位

(一)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民政和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中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民政的核心任务是民生工作。新时期的民生工作就是推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向改善民生发展。虽然民生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民政和老龄部门承担着特殊重要的职责,要充分发挥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让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特殊群体公平享有基本生存权、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好代言人,争取话语权。

(二)灾后重建为加强民政和老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新机会。“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民政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受到了灾区群众的好评。在灾后重建中,认真搞好救助资金、农房重建资金和特殊党费的及时发放,切实加强过渡板房安置区的管理,积极探索过渡板房的回收利用和处置办法,为灾后重建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通过争取上级部门和对口援建省、市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一大批民政和老龄公共服务设施也列入了灾后重建规划,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老年福利设施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

(三)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为民政和老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年底,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5%,而*则达到了17.27%,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速。这种人口变化的新特点对民政和老龄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审时度势地把握这一趋势,加大对国外和国内应对这一趋势经验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开发需求、满足需求,提升工作水平。

(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为民政和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了“新三最”目标,丰富和完善了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体现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城市理想和价值取向,对*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决策,既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蓝图,又为我们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无论是“社会公正”还是“城乡一体”,民政部门都有很多需要做的工作,我们要对现有的民政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归纳、提炼和升华,积极研究民政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

最近,围绕我市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和长远目标,市民政局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讨论,统一了思想。结合工作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打造“公正、和谐、共享”的*“惠民民政”的长远发展目标,并用2-3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统筹城乡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示范区”,这既为民政工作找准了目标,又明确了定位;既反映了民政的核心内容,又体现了民政的功能作用;既把握住着力点,又选择了路径和推进方法,我认为非常好。目标和任务一经确定,我们就要按照这个目标去谋划、去研究,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三、明确任务,创新思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老龄工作

我市老龄工作有比较好的基础,许多方面在全国、全省均有一定的影响。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着眼于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有力推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努力实现“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今年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努力抓好四个文件的贯彻落实。去年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市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市老龄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四个具有统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这四个文件是近一个时期全市老龄工作的行动纲领,为全市老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根据各地实情,结合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四个文件的措施和办法,完善和制定本部门、本单位老龄工作计划。

(二)精心编制“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各区(市)县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本部门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域*”和“六个一体化”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通过广泛缜密地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提出未来老龄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体系和重点发展方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

(三)全面推进全市为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相关部门和社会养老机构要以战略和发展的眼光,提高对发展老龄产业的认识;各区(市)县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台有一定质量和可操作性的有关加快老龄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协调解决好老龄服务社会化产业化项目建设和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龄服务新格局。

(四)不断提升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要在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保障水平,缩小城乡老年人基本养老差距,使全市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步提高。要加大对困难老年人的帮扶力度,扩大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扶老助困活动,为特困老年人、残疾老年人、空巢老年人以及高龄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五)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和高龄化的加剧,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以及生活方式、传统养老方式的变化,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功能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去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运作”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日托站(点),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今年要完成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到年底,力争100%的乡镇建有老年服务中心,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为老服务站点。力争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现全覆盖。

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确保民政和老龄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民政和老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各区(市)县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改革进取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推动民政和老龄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市)县政府要把民政和老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要认真研究解决民政工作的实际困难,要把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民政和老龄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把影响事业发展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作为主攻方向,力求抓住重点、实现突破。

(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必须解决工作力量尤其是基层力量薄弱的问题。我们最近专门进行了研究,我已要求市编办要会同市民政局共同研究,解决各区(市)县在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经费方面的困难,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基层专职工作队伍问题,在人、财、物上给予保障。此外,我要特别强调,最近,省上颁布了《*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各区(市)县要认真按照《实施办法》,将农村敬老院纳入全民事业单位管理,办理事业单位登记,切实解决敬老院工作人员的事业编制,不足部分仍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以此加强基层工作力量。二是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民政和老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面对日益提升的工作地位,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对日益提高的群众诉求,民政和老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强化群众观念、增强群众工作认同感,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工作创新能力。

(三)不断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基本机制下,建立健全以规划为指引的统筹发展机制,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以项目为载体的目标管理机制,以群众参与为主体的社会参与机制。要努力形成分工合作、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上下联动一条心、左右协调一盘棋,共同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和老龄工作。今天我们在年度工作思路和要点后面,专门附上了今年民政重点工作完成进度表,明确了工作内容、完成时限、分管领导、责任处室,其目的就是要将这些重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确保任务完成。各区(市)县也要实行重大工作逐月安排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加强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各级政府分管领导、民政部门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民政和老龄宣传工作。民政和老龄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民生、贴近民政对象,把党和政府在民政和老龄方面办的实事客观真实地向群众宣传清楚,不断增强民政和老龄新闻宣传的能力和效果,为民政和老龄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9

一、吴江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吴江区现共有8个镇(区),249个行政村,62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14年底,全区户籍总人口81.4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0.81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5.55%,较2013年增长1%,远超联合国定义的10%标准。目前,吴江区的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约5%的速度增长,按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可见,吴江区不仅已步入老年型社会①,且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未来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二)特点和趋势

1、深度老龄化

按照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20%则进入超老龄化。当各地65岁以上人口突破性超过7%时,吴江区截至2014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比例达17.36%,已进入深度老龄化,且按照当前快速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即将进入超老龄化的行列。

2、高龄老龄化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吴江老年人口结构还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一般,我们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定义为高龄老年人,当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进入高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吴江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24万,占老年人口的15.57%,进入高龄化社会。可见,吴江区的老年人口除了规模和速度的激增外,群体内部的老龄化趋势也很明显。

3、未富老龄化

一方面,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老龄化成本逐渐上升,加上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很好的解决历史欠账,个人账户空账,基金保增值问题,未富老龄化现状未有改观。另一方面,从养老金替代率②来看,吴江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城乡养老保险待遇,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为1492.52元/月,相较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081.17元/月,养老金的替代率仅为29.37%,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最低替代率标准。可见,由于种种因素,当前吴江区的各项养老制度仍滞后于老龄化发展进程。

4、空巢老龄化

家庭小型化带来的空巢危机已是十分严峻,吴江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更是加剧了空巢老龄化的速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口流向城镇,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城乡并轨后,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原本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乡土社会,转变为相对封闭独立的公寓文化,大部分老年人无法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导致老年生活质量不高。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其必然会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具体到人口老龄化对吴江区的影响,总体而言,挑战与机遇并行,压力与动力共存。

1、经济层面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高,而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之越低。直观而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最直接影响便是劳动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的改变,导致劳动力成本和社会养老成本飙升,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间接来看,人口红利的消失也给当前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老龄产业的兴起提供契机。基于此,吴江区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若置之不理,未来劳工慌可能会变成家常便饭。

2、社会层面

由于老年人口绝对规模的迅速增长,吴江区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逐年上升,以2014年为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4.64亿,较上年度增长23.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支出12.4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2.89%,在缴费人数下降,待遇享受人数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缺乏有效保增值途径的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对社会化服务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家庭保障模式中,由家庭承担了所有服务性功能;单位保障模式中,则由单位代替家庭实现福利保障。现在社会保障模式下,老年人除了日常生理需求外,兴趣点已扩展至教育健身,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领域,在此背景下,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

3、文化层面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传统大家庭日渐小型化,传统孝道文化渐渐流于形式,社会呈现尊老不够,爱幼有余的怪状,老人无用论的观点导致歧视、冷漠老年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冲击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内部也在分化。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访谈中可见,尽管大部分人的诉求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是会有部分老人的关注点是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享受生活、老有所乐,提出这些诉求的基本是养老待遇水平偏高,退休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退休人员,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等更高需求的现象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综上,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家庭伦理道德遭受冲击,老年教育文化事业迎来朝阳。

二、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效机制

人口老龄化是吴江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应对的客观趋势,因此,在制定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立足吴江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共享的原则,结合吴江区区情,从舆情重塑、法制保障、制度框架、队伍建设等视角出发,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效机制。

(一)尊老敬老,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传统家庭养老这一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基础势在必行。在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歧视和漠视老年群体的个案采取因势利导,推广和倡导模范典型,同时抨击指责不孝行为,借助传统孝文化实现每一个个体在代际内角色的平稳过渡,为整个老年群体营造一个和谐安康的养老社会氛围。

当然,要重拾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还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因此,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需要完善,除了填补漏洞,将相关条款具体化外,还需要明确执法主体,设立常规管理机构,同时,因地制宜,将保障老年人权益列入地区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中,建立为老服务专项资金。只有将道德约束结合法律规范,以道德约束为基础,法律约束为手段,才能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切实为老年人群体撑起保护伞,助其安度晚年。

(二)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1、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在传统家庭养老基础上,居家养老服务需丰富化,应当依托信息平台,设立老年服务24小时热线,采取“有偿”加“无偿”的方式,为社区内每一位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家电维修等上门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多样化,便捷化的日常居家服务;加大对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和投入,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群体,需加大财政投入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变有偿服务为无偿或低偿,为老服务重心放在解决该群体的养老金低、看病难、生活照料需求上;此外,未来还应以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质量为中心,开展精神慰籍,心理疏导等服务。

2、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首先需要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在财政为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将宽泛的社会养老通过社区平台具体化,如老年人日间照料、法律维权、医疗卫生服务、中介服务等,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方便老年人;其次,强大服务功能的背后必须拥有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继续加强社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在岗人员的职业化培训,通过宣传为老服务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提升全社会对老年服务业的参与热情;另外,政府除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外,需做好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工作,组织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对社区的为老服务进行评估,及时了解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老服务的质量效果和社区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3、发挥机构养老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吴江区机构养老服务总体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公办机构资源闲置、民办机构发展缓慢的现状,当务之急是理顺养老机构的性质、与政府间的关系、具备的权利和义务,变政府统包统管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创造有利的老龄投资环境,加大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力度,通过税收、融资、土地等优惠配套政策,推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同时,通过解决不同层次老年人集体供养,集中居住,长期照料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机构养老模式,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多管齐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

当前,正值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推进,我们应当借助入户调查数据,针对不同类别的未参保对象采取相应的扩面措施。对企业应保未保人员,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相关用人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宣传,引导和帮助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同时,在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引导有条件的参保人员转向可获得更好权益保障的制度。

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在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方面:首先,基于社区平台优化医疗资源,由定位不同的医疗机构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医疗服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其次,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扶持,在医疗资源配置、基础医疗设备供给、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做好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实现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过渡。

3、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体系

秉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扩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覆盖范围,统一企业退休人员和居保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鼓励和扶持老年服务市场的发展,开发生产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起适合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多层次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推进各省市社保网络平台的联通和共享、建立全国社保信息网络系统,既方便退休人员的跨地区自由流动,有助于异地生存认证的实现,防止退休金冒领行为的发生,同时可及时修改和更新退休人员的个人信息,保障老年服务的精准性。

4、提高老年居民福利水平

根据地区经济承受能力,完善高龄老人尊老金制度,实现老年福利从传统补漏式向适度普惠式发展,并建立尊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让全体老年居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尊严地安度晚年;针对失能老人、特困老人,建立补贴倾斜制度,确保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统筹高龄津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纯福利型制度,依托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确保同一对象在不同制度间无障碍流动;充分发挥福利对老年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将福利重心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福利事业的投入;明晰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职能,避免多头交叉管理的格局。

(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延长人口红利

1、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在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法定退休年龄到达时,大部分人并未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女性。基于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延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等多因素,从理性角度思考,延迟退休年龄一举数得。当然,延迟退休年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综合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制定和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和弹性退休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当前,不妨从促进制度间的公平出发,优先推行延迟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

2、利用老年人智力库,鼓励再就业

从老人退休前的职业和身份来看,文化程度越高,职务职称越高的,其社会参与率则相应越高,而社会参与率高的群体,其知识、经验和技能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反而伴随岁月的沉淀日积月累。因此,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和调动老年人的智力库作用。一方面,尊重老人意愿,为其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和平台,鼓励社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或创造再就业工作岗位,维护老年人的劳动权益;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探索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重点放在基层公益事业、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青少年教育、公共文化娱乐活动等领域上。

3、发挥低龄老人社会价值,倡导银龄服务

针对未来银龄服务的发展,首先,依托基层社区党组织平台,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凝聚社区低龄老人组成服务队,与社区内高龄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孤寡老人一对一结对,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其次,广泛宣传老有所为,鼓励低龄老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纳入社会参与网络;最后,总结基层经验,探讨银龄服务新形式。如时间银行的做法,纪录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未来可用于支付自己的服务需求,该形式促进了整个老年群体内部资源的良性循环,大大激励了低龄老人的服务热情,值得推广。(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人社局)

注解:

社区民政老龄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急速老龄化;后果;老年社会工作;应对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64-03

一、当前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

1、老龄化界定

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无论哪个标准,我国都在10年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且有加速发展趋势。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北京同期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8.4%。北京的老龄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0年左右,上海还要快得更多。

参考1981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这一数据被认为准确度很高,29个省、市、自治区一九八一年出生人口为2067万人,出生率为20.91%;一九八一年死亡人口为629万人,死亡率为6.36%;自然增加的人口为14399601人,自然增长率为14.55%。

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H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虽然这一数据存在争议,即每年新增人口到底有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本文不讨论此数据是否真实,以此数据为准,2008年年末,我国18岁以上人口为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65岁以上人口为10956万人,占8.3%,见表1,从上述一系列数据中,可以有很多信息值得关注。

2、中国的老龄化进程

全国老龄办于2006年2月23日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中国人口老化趋势分成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20#的第一阶段,是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阶段,期间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3.28%,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第三阶段的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巅峰的4亿3700万,约为少儿人口的两倍,老龄人口将持续稳定在占总人口的31%左右。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二是经济增长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寿命延长。两个因素的此消彼长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比重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这一点我国与其他国家有显著不同,我国执行的强制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大大加快了老龄化的进程;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完善后,其人民普遍生育意愿下降,这一过程一般自然生发(很少国家实行限制人口的生育政策),相反,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政府都鼓励生育以对抗这一人类社会规律,争取社会调适时间。

3、以速度快为显著特征的中国老龄化进程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还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特征。对此有必要加以分析:

(1)老龄化发展迅速,在尚未富裕时就进入老龄化。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这与我国总体人口规模密切相关,最大的压力一般认为出现于2020年到2050年;

(3)高龄化趋势明显。以日本为例,直到1970年,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而美欧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甚至在上一世纪就达到这一标准了。但是,从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7%上升到14%所需时间而言,日本却比美欧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为快。从1970年以后,日本仅用了24年时间,在1994年达到14%的比重;而法国为114年(1865年至1979年);瑞典用了82年(1890年至1972年);美国目前仍然没有达到,预计需要69年。我国从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6.96%,发展到2008年的8.3%,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将使我国有可能在20年内达到这一水平;

(4)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进入老年化社会比中西部地区快10年以上;

(5)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水平与之相差较远,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人均约33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在上述特征中,尤以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呈急速发展最为显著。并且,这一显著特征与其他特征相配合,就形成了我国特殊的非常复杂的老龄化局面,一旦处理不慎,冲击将会是巨大的,有可能使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陷于停滞,并会极大地降低大多数公民的幸福感,进而引致严重后果。

二、急速老龄化的可能后果

1、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利用庞大劳动力比较资源优势进行的工业外贸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这一发展策略是成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这一策略的成功离不开庞大的年轻劳动力资源,而且9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的快速下降使社会总抚养比很低。我国得以集中财力、物力与人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之中。那么,随着快速的老龄化,伴随着抚养比的迅速提高,经济投资必然下降,劳动力因为短缺也会使成本有很大提高。中国将逐步丧失过去赖以成功的优势。

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提出了善意的警告,从西方的经历来说,这些观点是值得重视的。最近的如哈瑞・丹特指出,在2008-2020/2023年的这一轮全球性大萧条中,中国可能将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国家。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中国政府需要找到短期吸引外来移民、长期提高人口出生率的方法,以克服

其人口统计学趋势的不利影响。否则,当本世纪20年代全球性复苏开始之时,中国人口结构方面的劣势将会凸显。

2、社会养老体系面临重大挑战。养老金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以至于不得不大幅延长退休年龄。目前延迟退休的方案正在制定中。实际上,延迟退休实在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而绝不是好办法,实质是将社会养老的责任由企业更多承担,势必加重企业负担。

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的老龄化发展将使得我国不得不开始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与土地兼并可能变得更加常见,也会催生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影响也将非常深远。

4、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我国出现规模庞大的4-1-1或4-2-2家庭,这种结构之下,作为核心的“双独夫妻”,其家庭养老抚幼的责任非常之大,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有精神与心理上的,尤其当老人患病的时候,而这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怎样才能成为不被压垮的一代呢?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和生育意愿的持续低下,将产生更多的这类家庭。

5、同样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老龄化伴随着少子女,将不可避免的使空巢家庭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对空巢老人而言,来自儿女的情感慰寄会非常有限。同时,养老模式也必然继续发生变化,对儿女的依赖将越来越少,社会养老的普遍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6、全社会医疗开支猛增,这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必然趋势。老龄化与高龄化也会带来总体的国民死亡率增涨,2008年我国人口死亡率为7.06%,而在1981年,死亡率为6.36%,这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真实反映(见上文)。这将带来双重的压力,其一,医疗资源与开支会更多地流向危重老年病患,压缩其他医疗开支;其二,对老年病患的看护工作需要大量的医务护工,这将使本已显得短缺的劳动力资源更加紧张。

7、我国东部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及文教事业进步,目前已经在朝向大都市带方向发展。由于这些地域的提前老龄化,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非常旺盛,将会不可避免的吸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持续流入。超大城市集群将会出现,这些地区的城市人口构成将继续变化,新城市移民比例将越来越大。如何处理好一个城市的巨大移民浪潮是值得研究的。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非法入境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排除我国未来可能大量引进外来劳工的可能性。

8、伴随经济增长趋缓及上述后果可能引起各类社会矛盾爆发。

此外还有国防安全等问题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了。对于多数发达国家而言,老龄化类似于一种富贵病,伴随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对我国而言,老龄化发生太快,以至于我们是未富先老,会出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养老争夺资源的情况。总之,这些老龄化的影响很可能会出现或者已经出现,而中国社会对此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三、老年社会工作概要

1、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

(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很多时候老年人周围的人,如家庭成员、亲属、朋友、邻居、志愿者等也会成为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对象。更宏观些的系统,如单位和服务组织也有可能成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在宏观的层面,老年社会工作者还参与制订有关老年人的社会服务方案及相关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促成成功的人口老龄化。当前来说,特别需要社会工作相关人士在政策制订层面发挥作用。

2、老年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与优势

老年社会工作的优势与社会工作本身的特质有关,注重统筹协调工作,具备资源动员能力;全方位体察人的需求,注重激发受助者本身能力,充分体现人本主义关怀;发展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实务工作方法,重视行动;有实务工作经验为背景,参与政策制订具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四、应对老龄化冲击的老年社会工作应对

针对我国急速老龄化的特点和可能后果,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的角度,老年社会工作似可从下述角度全面应对:

1、倡导宏大的老年社工概念,此概念的外延应该非常广泛,涵盖经济、社会、政治等众多层面。要对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和可能后果有前瞻性认识,在老年社工实务之外,积极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加紧推进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2、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路上,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轨道,不再鼓励或适度限制劳动密集产业的投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但由于我国老龄化的急速发展,一边还在享受着人口红利的尾声,一边却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令人措手不及,产业调整的时间准备非常有限。由于家庭抚养比将不断提高的现实,应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提高工资水平,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这也是变外向型经济为主要依靠内需发展的需要。为应对经济增长可能变缓的趋势,加之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情况,要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降低经济与社会运转的消耗,并可为社会需要准备更多资源。这一点政府部门应该做出表率;

3、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应该给企业以激励。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旦发生劳动力短缺,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人员自愿再就业或创业,这也可以缓解老年人因缺少社会活动及空巢家庭带来的孤寂;

4、教育方面,无疑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尤其是与城市化、老龄化及经济转轨的需求相适应,再教育或者终身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设置应向老年倾斜,多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实践活动,坚定发展壮大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解决其后顾之忧,发挥好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5、医疗方面的投入非常重要。可以预见的,劳动力的短缺和养老体系的压力会延长退休年龄,如果不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并延缓衰老,企业将面临极大风险。政府应大力投入预防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在全社会展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对于我国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肝炎等疾病的防治,无论投入多大都是值得的。伴随老龄化,我国人口的高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危重病患多,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迫切需要在我国建立医疗社会工作制度,组建医疗社会工作队伍,他们将可以在动员社会力量援助病患及家属,社区老年人医疗辅助,心理疏导,临终关怀,哀伤疏导,协调医患矛盾,健康宣传等很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文化事业方面,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项怀诚,2005)加之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非常高,老年人文化活动较贫乏,文化事业要适应这一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努力吸引老年人群的关注和参与;

7、在体育事业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奥运金牌第一的伟

大成绩,再要争金夺银实在没有太大必要,到了转变方针破除部门利益的时候了,要变竞技体育为真正的全民健身,加大对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体育事业投入,包括老年人,这一投入将会表现为医疗费用的下降和国民福利的提高;

8、农村社会进入老龄化后,加之农村的空巢老人现象更加突出,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出现将非常必要。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城市化的同时,也有产业资本进入农业。老龄化与城市化化使土地闲置现象增加,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面临变革,以家庭为依托的适度集约化农业经营是较适合我国的发展方向,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并不符我国国情,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安全。土地制度变革需要与农民养老问题相挂钩,必须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9、由于大城市的老龄化更加超前,比如北京领先全国水平10年,加之大城市就业机会更多,我国东部大城市地带将进一步吸纳中西部劳动力,其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给城市综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城市的固有病态也会加重。就城市市民而言,需要以更加开放友好的态度对待新市民。城市管理者应降低新市民获得户口的门槛,把打工子弟学校纳入到正规义务教育体系。伴随此一过程,城市的异质性将增加,各种矛盾与利益的冲突会加剧,社会工作者应加强新市民的公民教育和社区建设,防止出现社会动荡事件;

10、城市建设规划与公共事业管理要有应对老龄化的整体构想。医疗机构的分布应尽量平均,新建社区应配建达到一定标准的老年活动中心;政府需大力建设养老机构,并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共同规范化经营,目前的设施是肯定不够使用的,尤其是那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养老机构,可谓一床难求。由于我国传统上人们比较亲睐居家养老模式,故而未来多代共居家庭将会增多,应鼓励建设多居室但总面积较小的住宅,这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也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和居民负担。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供上,也必须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使老年人易于使用、方便出行,这也将节约社会成本;

11、提高儿童福利水平,给儿童更多的服务照顾,使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工作和陪伴老人。出于看护陪伴老人的需要,必要时可以试行4天工作制,当然前提是工作效率的普遍提高;

12、在社会工作者队伍大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入社区成员作为志愿者,通过社工的培训和督导,庞大的志愿者群体可以成为重要的老年服务团队。要在全社会内弘扬尊老爱老的美德,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文化氛围。要达到这一目的,社区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变目前的松散的地域化居民为真正的基于共同情感纽带的社区公民。以北京为代表,2009年社区设置专职社工的做法是值得推广的;

13、鼓励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只要其目的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吻合,面对空前的老龄化浪潮,单靠政府的力量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