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十篇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十篇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7:27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涵义;研究内容;发展趋势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所产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教育适应性很强、服务范围广的开放教育体系,不仅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着深刻地影响,甚至引起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体制的变革。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1.远古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语言前,远古猿人“用噪叫、呐喊、呼号、杂嚷单音字等进行交流”,这是原始教育技术的雏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后来产生了口头语言,这时口耳相传、口授手示之术是教育的主要技术。

2.文本教育技术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用来传递和交流。人类的文化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记载并保存,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书籍成为教育技术中一种重要的文本教材得到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能力,扩大了教育时空的自由度,而且也丰富了教育形式,为学校教育、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公元1027年,北宋的御用大夫王唯一设计制造了刻有经脉俞穴的铜制人体模型,并编写了《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用于当时的医官教育。这是我国早期的直观教育技术,也是最早的教学模型。直观教育避免了文字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直观形象地反映复杂的客观事物,可使学生较容易地获得感性经验的认识。公元14—16世纪,随着班级集体教学的产生和制度化,直观教学在欧美国家开始了实践和理论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直观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直观教学理论的推动下,直观教育技术和教具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模型、标本、教具、挂图和实物等。

3.视听教育技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幻灯、电影、投影、无线广播等很快用于教育教学。这些现代化传播媒体的运用,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映像,这种映像与学生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相联系,便产生了所谓的替代学习的“视听教育”的想法。实验结果表明,视听教育可使学生增加知识量35%,可提高学习成绩20.5%。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家伊嘉戴尔撰写了《视听教学法》专著,提出了早期的视听教育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从理论方面系统分析了视听教育的价值,强调了视听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网络教育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使教育技术空前的发展并焕发出勃勃生机。90年代初美国开始组建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目前互联网用户遍及世界各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所产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适应性强、服务范围广的开放教育体系,不仅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着深刻地影响,而且引起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体制的变革。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指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其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2)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及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等多种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3)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强调对新型媒体、信息技术的利用,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4)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管理。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5)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多媒体化

多媒体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 (1)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多重感观刺激;信息量大、质量高、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易于操作。(2)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是以CD_Rom光盘作存储介质的电子出版物。例如:电子百科全书、电子词典、电子刊物等,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声音、图形、甚至活动画面的配合,可以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具有辅助教学功能。

2.网络化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化的最明显标志是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急剧发展。据最近的报道,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5亿,而且还在逐渐递增。internet的远程、宽带、广域通迅、共享等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肯定会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且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教师,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到这种优质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全民教育。

3.人工智能化

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由于具有“教学决策”模块、“学生模型”模块和“自然语言接口”模块,因而具有能与人类优秀教师相媲美的功能:(1)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2)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3)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导师”进行人机对话。

4.应用模式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教育资源 整合 发展趋势 学习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渐广泛,而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有效整合,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普遍关注的重点话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对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进行了研究,并且随着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对其研究领域也逐渐地扩大。如今,对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更为广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发展趋势分析

1.行为主义是早期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基本理论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整合与其他的教育技术一样,需要基本的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同时也受到学习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学习理论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基本理论。在20世纪初期,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整合理论以行为主义为基础,通过行为主义理论,反应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进行巩固,从而获得新的外部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提供了简单的理论指导,并且通过教学观摩、微格教学和教学决策模拟几个方面获得了主要的体现。通过早期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整合,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理论,对日后的教育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认知理论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理论支柱

行为主义理论过多的注重通过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的结果来产生新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学习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解答。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这种行为模式的学习理论,开始逐渐向着认知模式发展,认知理论也因此而产生。认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复杂的内心结构,比如认识结构、知识的采集和加工过程、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相比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更加注重通过外部材料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的内在加工。虽然学习理论早在5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转向,但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广泛影响,直至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认知理论才对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的整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今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整合主要基于的就是认知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未来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理论是现代教育活动中新兴的教学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虽然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在哲学观念上都属于客观理论的范畴。而构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主观的能动性

,是心灵的重要性。在构建主义理论中,涉及学习者和环境两个主要的认识元素,构建主义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二者的互动创造条件。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未来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整合,也将更加强调具有较高层次的思维创新和实践智慧等复杂的知识领域,而且更加注重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将主观和客观、抽象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联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启示

通过对上述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相应的学习理论作为基础。虽然二者的结合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但学习理论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针对相同的信息技术,在不同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便会呈现出不同的使用状态,因此说,学习理论将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因素,甚至会对二者的整合发展趋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理论在发展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却不存在同步性。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但是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情况来看,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正处在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如何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将是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整合的主流趋势。这一趋势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方面,作为现代教育活动的践行者,应当对以构建主义为代表的先进的学习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从持续的实践活动中,找到构建主义与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三者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够促进学习理论重要性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胡来林.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演进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1(05).

[2]王杰文,李赫男.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1(02).

[3]刘家春.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4).

[4]李尧英.高师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3(12).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3

美术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形式有着一些相似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个性价值和创造价值和情感价值等,这些价值是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最为基本的构成部分。美术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而美术的价值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而是在全民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注入美术的元素,不管哪行哪业的人才,通过接受美术教育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

二、媒体时代对于美术教育的影响分析

(1)改变了传统艺术的传播和流通方式。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美术作品主要是通过静止性的绘画、手工作品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传播的范围很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而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美术作品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美术作品的传播突出表现为开放性和动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也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小范围的封闭教学,美术教育的领域、受众以及传播手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2)技术的发展淡化了原创的概念。由于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浏览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甚至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绘画作品开展后期处理,使得整个绘画作品效果更好。媒体时代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于绘画作品原创的追求。而且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它在美术作品的处理中表现出强大的精准度,效果更加的出色,而且复制品的再复制也不会产生其他的消耗,这在技术上大大的淡化了美术作品原创的概念。

(3)美术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更加的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开展交流,也能够获得接受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美术教育。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被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所看到,在这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美术教育形式,过去单一化的中国美术教育方式在美术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弊端日渐暴漏。美术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更新。

三、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发展前景探讨

(1)美术教育的内容将会更加的多样化。美术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时代美术教育观念的集中展现,传统意义上美术教育纯技能、单一性的状况已经逐渐的被现代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和丰富性所替代,这使得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的内容更加的多样化。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的内容特别的丰富,融合了人文色彩和艺术的多重特征,对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以及激发受教育者创新思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现代美术教育中所说的技能的综合,就是将折、叠、塑、画等多种技法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得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这种综合观念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美术教育中大美术观念的拓展,也只有这种综合化的大美术的观念才能够更好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美术教育会呈现出公共性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美术作品在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方面的变化,美术教育也不再是在传统的美术专业者的范围内进行传播。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欣赏美术作品、获取美术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美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人们对于美术的理解也都有了新的发展。美术教育是对人心灵的一种美育教育,这种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全民都需要的教育,适应了日常生活和人文精神进行紧密集合的发展趋势。人们在美术教育公共性的影响之下,能够对自身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建立起自己的美术体系。美术教育不仅仅能够对人开展美育,同时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也是对人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美术教育向着公共性的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优化全民美术素质的关键所在。

四、美术教育的形式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对人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形式,未来必然会发成一种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这也充分了展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态势。美术教育作为人们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形式,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也特别的重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产生了很多的先进的工具和设施,美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折现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等来开展美术教学,这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迎合了受教育者对于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美术教育的形式必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五、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4

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行业新年论坛将于2013年12月6日至7日于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届时来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行业产学研各界的行业领袖、权威专家、青年骨干将汇聚一堂,把脉预测行业的趋势走向、交流研讨前沿的研究成果、呈现体验最新的产品方案。岁末年初,作为一次全行业前沿思想汇聚碰撞,产学研各界融合联欢的年度盛典,本次论坛彰显三大特色:

一会议主题与研讨内容体现行业最新趋势。围绕智慧时代教育创新这一主题,研讨智慧教育研究、大数据教育应用、mooC的发展趋势、微课程制作、翻转课堂模式等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前沿议题。

二首次实施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转会议模式。专家报告将在会前一个月以微视频的形式在网站上预告,业界同行可以提前了解并在线提问。在论坛期间专家与听众将主要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和互动。

三打造教育信息化行业内的首次行业春晚。组织方联合领军企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界,挖掘文艺人才,凝练行业文化,打造一台体现行业文化的春晚节目,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尚。

论坛主题: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

论坛议题:智慧教育及其标准化、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mooC研究的前沿趋势、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大数据技术教育应用、在线资源可持续发展、录播与视频资源建设、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3D打印技术教育应用、极限学习过程及理论、2013-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趋势等。

论坛时间:2013年12月6日至7日

论坛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注册:通过在线注册,或将回执表发送至,或将回执信息发送微信公众账号“教育技术资讯”。

汇款账号:会费每人600元,收款单位:清华大学(073);帐号:0200004509089131550;开户银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联系电话:010-62782405,62781982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5

>>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辽宁省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分析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辽宁省物流产业整合发展趋势研究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辽宁省(116所)辽宁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辽宁省钢铁物流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辽宁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性分析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辽宁省职教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发展趋势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辽宁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辽宁省大气湿沉降变化趋势分析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到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7]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应用前景

1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随着现代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无论是在虚拟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中,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说移动终端、电视终端等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研究,在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最大化实现它的价值。

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2.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

所谓信息,其实质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形态,信息有着自己特殊的传输方式,随着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越来越多,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通信媒体中,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电子信息技术具体含义也是以信息为基础,通过加强对技术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在现如今科学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之下,信息的传输更加便捷快速,且传输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2.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2.2.1全球信息化时代到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人们进入了互联网信息的新纪元。在这个阶段,人们日益频繁地通过网络交流,巨大的信息交流量意味着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到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交流,从而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使用需要。电子信息全球化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提高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帮助人们更好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有效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2.2人们生活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交流,也可以以智能化形式向社会展现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以及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就是智能电视,其提高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质量。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日常使用的设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促进人们的生活实现智能化。

2.2.3教育信息化

现如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完善现有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创新和改革教育产业,从而实现信息教育;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共享现有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3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3.1智能化、自动化的组合

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因此,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非常重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模拟人的感官、行为和思维,根据通过密集分析和综合处理获得的信息,大大节省人力,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降低了成本。在现实生活中,自动存储技术和自动导航系统是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智能化信息技术传输的具体应用。

3.2数字化、网络化的组合

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子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来整合、利用与传输信息,使得信息的覆盖面扩大、时效性更强。计算机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使得操作的方式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满足了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3.3快捷化、高效化的组合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集成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应用效率更高,而且运行更加简单快捷,实现了快捷化与高效化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最方便、最有效率的承载信息的手段。

4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4.1全球化、梯队化

全球化和梯队化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梯队化趋势也在出现,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差异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明显,高水平的技术基本上出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接受低技术产品或即将过时的产品,因此,梯队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异越来越大。

4.2国际化、网络化

在今天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端人才,所以这种挑战更多体现在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方面。这些年来,因为国外的跨国集团拥有着一般企业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为高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基本垄断了这一电子信息化行业的高端人才,一些尖端科技都由他们研制开发出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3技术产品规模化与个性化

技术产品遵循效率规模,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在市场上建立起优势,在任何领域的行业都遵循这一规律,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也不例外。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之中由于跨国公司的优势非常明显,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产品创新的趋势,也越来越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5结语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因此可知,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将企业产品的价值展现出来。笔者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以及特点展开论述,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希望为以后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维单位:重庆中冉信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杜佳.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4(8):138.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7

1.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

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

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

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

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

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

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

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

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

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

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

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

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

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

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

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

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

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

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

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

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

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98.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8

我国县办高等院校的发展类型有建构式的,有演变式的。1984年7月批准设立的沙洲职业工学院和1999年3月批准设立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包括2013年9月批准设立的昆山杜克大学,之前在所属县级市没有任何基础,是从无到有的开办过程,完全属于建构式开办。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4月从济源中等工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由义乌商贸专修学院、杭州大学义乌分校合并升格组建而成,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9月由江阴职工大学改制升格而成,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由太仓市广播电视大学、太仓工业学校、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合并升格组建而成,潍坊科技学院是2008年在潍坊科技职业学院的基础上升格建立,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是2012年6月由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更名、迁址至张家港市而设立,这些院校都是在原有学校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是演变式发展,且有改制升格、合并升格、更名迁址等几种演变方式。

2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作为国内最早开办高等教育的县级市,张家港市肯定是县办高等教育先发型县域,其他拥有自己政府建办的高等院校的县(市),在目前也应该是先发型县域,毕竟我国的县域高等教育整体上讲很弱,算是刚起步。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的未来,离不开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从全球、全国宏环境到省内中环境再到所在县域的微环境,外界环境的未来将决定县办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基本标准趋向统一性,人才培养模式、层次、类型呈现多样化,办学、管理体制趋向多元化,从一元控制到多元治理。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除上述发展趋势外,更重要的总体趋势是“国际化”和“县域社会中心”。

2.1影响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外界环境

就全球、全国宏环境而言,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知识与人员、技术、资金的联系更加紧密,其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不断凸显,使得经济的发展愈发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主要部门,在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各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格局、教育群体、科研成果到教育终极目标等内容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战略选择,从最初国内一流大学走向国际化到现今一般院校的国际化,甚至高职院校也已经步入国际化发展轨道,县办高等教育概莫能外。英国大学理事会的当选主席、英国政府的教育政策顾问史蒂夫•史密斯认为,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发挥大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的办学质量,更有助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诸多宏观因素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就县域微环境而言,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所在县域都是我国经济实力强劲的区域,国际化进程是整个县域发展的一部分。如张家港市,外向型经济非常发达,1992年就有全国唯一的内河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2008年11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张家港保税港区,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位于县域口岸的保税港区,也是国内第二家区域整合型保税港区。从保税区到保税港区,张家港市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至2013年底,完成口岸货物吞吐量2.6亿吨、集装箱运量170万标箱,进出口总额322.4亿美元。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江苏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战略同时实施下,加上沪通铁路的开工建设,张家港区位条件发生新变化,将迅速形成“港口驱动”与“高铁驱动”东西两翼双驱发力的叠加效应,为争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排头兵,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了基础。随县域微环境的发展需求,县办高等教育就得更加突出国际化要求。张家港市政府在2012、2013年的工作报告中,专门就国际化合作办学提出要求:“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推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重视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科大苏州理工学院建设,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国际办学合作,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走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发展之路。”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决定着县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2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县办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国际化之路?江苏昆山市的做法是通过国内著名的武汉大学引进美国的杜克大学,张家港市的做法是政府出面引进印度niit软件学院进行人才培养以及沙洲职业工学院与美国何晶大学合作开办某些专业进行中外联合培养。是否一定要引进国外高校就是国际化教育?应该不是的,那只是国际化教育的一种方式,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是在于办学中融入国际化元素。这些国际化元素体现在以下发展路径中[2]:一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先发型县办高等院校要培养符合县域城市化、现代化及国际化进程中急需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紧跟相应技术的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考量,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而确立适合办学的基本方针和策略。二是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牵涉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多方面资源的配置,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国际化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实施国际化办学目标的根本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国际化-34-进程,学校层面可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部署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制定落实发展规划,全面负责宣传、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外事、签证等与国际化相关的事务。三是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既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能够突破文化差异障碍吸取人类文明成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国际化。四是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建立国际化的教学团队,有外引内培等途径,既要从国外大力引进外教,又要致力于本土师资的国际化。

3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的县域社会中心发展趋势

作为县办的高等教育,起源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素,这符合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理论。1966年,弗里德曼用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分析研究“二战”后经济社会现象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关系时,发现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与生产要素后,高等教育逐步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进入到社会的边缘区,并渐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素。[3]高等教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意味着县办高等教育已开始走向社会中心。

3.1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向县域社会中心发展的缘由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源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高等教育社会化。其中知识经济的兴起是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经济因素,高等教育社会化是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社会因素。高等教育获得社会中心地位并不是突发的,高等教育从诞生之初就形成和积累着支配与主导社会发展的性质和能力。这种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使高等教育具备走向社会中心的可能。同时,当社会发展所蕴藏的知识经济成份不断增加时,为这种积累的释放提供了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积累的释放变得现实与紧迫。当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工业经济后期的40%上升到80%以上,高科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65%,其中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的产值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投入到高科技产业的劳动力大大高于投入到农业和工业中的劳动力的时候,知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使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得到彰显,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规律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4]高等教育社会化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并面向社会不断开放,从而被社会所接纳、认可乃至支持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间的一个互动发展过程。一方面当社会发展由以土地为主要资源的农业社会过渡到以资本和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社会,并逐步被以知识的创造生产为重要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所代替的时候,高等教育社会化就被社会的这种发展需求所推动,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对象已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发展到服务于一般国民的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二是伴随着教育大大拓宽,选拔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高教机构也日趋多样化。公立与私立、全日制与业余并存,非四年制及非大学高教机构就学人数明显增多;三是高等院校与科研部门、工商企业进行广泛与深入的三方合作;四是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高等院校管理,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发展逻辑是:社会需求扩大—高等教育社会化—内涵、外延扩大。[6]

3.2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向县域社会中心发展的要件

县办高等教育发挥好县域社会中心作用,主要的就是要构建系统机制,使高等教育与县域社会互动发展。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为县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来提升区域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同时,县域社会内的政府、企业、各部门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信息、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撑。二者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促进高等教育与县域社会协调发展。互动发展的内容涵盖了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给县域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从县域社会中也汲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能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巩固在本县域社会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的关系也逐渐由被动适应转向了主动服务,服务的方式日趋多元,包括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咨询与服务,创建科学园区,创办企业型大学等方面。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实践对此给予了证明。在人才培养上,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广大民众对接受高等教育日益高涨的期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立了社区学院、技术进修学院和短期大学。在科学与技术咨询服务上,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建立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开发。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成立的微电子研究和生产基地是世界第一个以大学为依托的科学园区。目前美国已建立100多个科学园区。而后的日本、英国和德国仿效美国在有条件的大学周围开辟科学园区,以适应技术革新和产业的升级。高等教育与县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是政府、高等院校和市场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互动发展的运作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市场调节、政府调控以及信息沟通等构成了高等教育与县域社会互动的有效机制。县办高等教育发挥好县域社会中心作用,另外就是要完善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目前先发型的县域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实现走向社会中心的目标,必须形成合力,避免高等教育系统内因功能的紊乱而能量耗散,影响走向社会中心的进程。高等教育功能的分化与整合,是高等教育摆脱“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两难困境的“良药”。[7]高等教育在崇尚学术的同时,为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就必须面对社会众多领域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做出合理的选择。作为县办高等教育,要通过教育功能的分化与整合,适时适度调整自身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比如在文化引领、科技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等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教师的作用,突出师源性贡献,而不仅仅是履行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的单一功能。

4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63

1媒介融合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数字技术的日益精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这就是所谓的“媒介融合”。具体而言,媒介融合具有“五化”特征: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和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1]。

而今,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颠覆性地变革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均刻上了特有的时代烙印。

2媒介融合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前卫和开放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构筑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2]。高校教师团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的资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并开展教育工作。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群和QQ群等工具传递公开信息;针对学生个体,则可以利用QQ、邮件和短信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数字技术的虚拟平台,师生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3媒介融合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是指信息的无边界传播,媒介融合使得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愈加深入和广泛,在更为广阔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展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3.1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增加监管难度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速即时、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另一方面其开放性导致泥沙俱下,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增加了高校及时遏制不良信息传播的难度。一个错误的信息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网络媒体的热门话题,对缺乏独立自主判断力的学生将造成错误的引导。

3.2媒介融合时代易造成学生对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所接受的信息是经过一定原则下控制的。但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新媒体的互动空间。新媒体丰富多彩的娱乐氛围,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媒体的虚拟空间的依赖。不少学生在上课时却忙于应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破坏了正常的学习风气;部分同学在虚拟空间中无所不能、妙语连珠,而在现实中却是情绪消沉、脱离实际。

3.3媒介融合时代的“自媒体趋势”造成意识形态的整合受限

传统媒体需要借助中介的传播,而新媒体具有“自媒体趋势”,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中心。先进的技术设置容易滋长极端个人主义观念,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引发政治意识的淡化,使得高校难以对独立分散的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加大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导难度。

4媒介融合趋势下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对策

媒介融合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处于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不规范、不完善的阶段。高校应该采取积极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态度,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特殊的时代背景,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更系统和完善的新阶段。

4.1革新思想观念,增强对新旧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在进行中,但对于界限日渐模糊的新媒体的加入,高校应该重视教师团队的思想观念转变,用先进的大局观念顺应潮流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媒体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新旧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新旧媒体技术运用熟练的专业队伍,构建基于媒介融合技术的教育工作平台。

4.2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完善的传播、反馈和监督机制

首先,高校需要在原有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增加信息正能量,同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使用活泼生动的形式提高其接受程度。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强互动性,不断拓宽反馈渠道,利用点对面的技术优势,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最后,加强对新旧媒体平台的监督工作,建设移动信息舆论监控平台,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增强教师团队对媒体传播突发时间的应对能力。

4.3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服务水平

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管理网络平台,建设融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结合学生群体活跃时尚、更接地气的特点,作为高校的信息传播和互动渠道的途径之一,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形成高校管理和学生自管理的均衡配合,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和引导正面的价值观念。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需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把握媒介融合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扬长避短地进行合理应用,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媒介融合与电视直播[Z].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会议上的发言,2009-11-29.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篇10

1.1各类高等学校、电大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为了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各个有实力的高等学校都在竞相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他们有雄厚的教学和技术力量,有先进的设备条件和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加上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将目光盯住了飞速发展的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大笔资金愿意投人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的高校,所以他们在发展远程教育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发展速度和势头十分迅猛。已经试点的清华等高校的实践说明,他们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上起点高,开发的资源内容新、交互性强,在利用卫星数字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教学等方面都创造了新的经验。高等院校为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

1.2知识更新需要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广大的受教育者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人们普遍要求接受高等教育;二是人们普遍要求知识更新,接受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的趋势日益明显;三是为了适应工作的快节奏,人们普遍要求在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中更方便地接受教育和培养,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受教育者在构成成分上也有一些变化的趋势:学生的年龄大小不一,有相当一部分进人高校学习的学生是非全日制学生;学习者日趋认真;流动性将会减小。形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①持续的知识爆炸导致知识迅速老化,促使更多的成人更新知识,接受再培训;②全日制的高额费用及其对“职业预备式”的教育价值的疑虑,使部分学生选择非全日制学习方式;③随着业余时间的增加而引起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更多的成人投人到高等教育水平的学习中以求丰富自我。传统普通高校的教育形式不适合这些学习者的需求。而现代远程教育正是这种形式的最好体现,可见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力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1.3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当代远程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远程教育中师生分离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一种媒介来联结教师与学生,而且这种媒介必须是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远程教育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电子媒体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促进了远程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电子邮件、电视录像设备等已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熟知,它们不仅可以极大地提供远程教学中的教学指导、信息、专业教学的传输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学灵活性的增加及个体化学习需求的满足,以更好地为日益增多的、素质参差不齐的学习者服务。

1.4工作岗位的技术培训需要现代远程教育

据有关资料报道,上海劳动力的需求总量趋于平衡,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有大量人员下岗待业;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岗位招不足人,相当一部分岗位技术人员缺乏。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可培训性。据统计,我国现有的为数不多的高等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文教卫生事业和党政机关等部门,在经济结构变动中快速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却人才奇缺。高等专业人才的不足匕严重制约着我国以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为特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约着第三产业中的外贸、金融、证券、资产评估、信息业及邮电通讯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要加快发展,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人才问题。因此,下岗问题、再就业问题、转岗培训及人才培养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扩大教育规模,都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2正确认识和对待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矛盾,只有加强认识与正确对待,才能更好的推进远程教育向前发展。

2.1现代远程教育一定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情况选择远程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是在函授、广播电视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远程教育。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卫星电视和现代通信相结合的网络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远程学习的支持服务,为愿意学习的人们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打破时空界限,创设个体化学习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远程交互式学习,并能有效地扩大教育范围和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现在计算机网络发展仅限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许多地区仍然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开展远程教育。可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必须结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要根据各地的需求和条件,发挥多种现代信息传输手段的作用,强调多种媒体的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多种开放办学模式,不能用一种传输手段和媒体代替一切。

2.2现代远程教育不是远程信息传送

网上教学、虚拟大学、数字大学的出现,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从当前的实践来看,远程教学仍然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最根本的区别是: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远程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为完整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念,远程教育甚至把名称都更改为远程学习。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好提供适合学生自学的教材,以及使学生和教师交互这两项工作。远程学习的教材应该是多种媒体且适合学生自学的,而印刷教材仍是远程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媒体。相对而言,我国远程教育中,还需克服重硬件,轻教材建设的现象。

2.3现代远程教育要有灵活的教育模式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从单丁的学校教育走向在职学习和终身学习,人们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已不仅仅着眼于地域上的灵活性,而更多的是着眼于从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上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这一需求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大型城市中尤为突出。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全面考虑人们在个别化学习方面的新的需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可以适应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选择任何内容进行学习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