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9:07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1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湖北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湖北省中小企业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湖北省中小企业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我国中医药产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对策分析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湖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市中医药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湖北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湖北省独立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整合现状及对策湖南省中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及对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李振吉:中医药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美国佛州中医学院关于中医的介绍[eB/oL]..

[4]中医师国际交流合作[eB/oL].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2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03-03

民族医药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对医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类的健康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是个大熔炉,融合了56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是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朝代的变迁,少数民族的医药学缺少记载,许多珍贵的文献散落民间,遗失或失传,造成断层,这是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医药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从1984年第一次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之后,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全面开展。

1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

1.1我国的民族医药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民族医药是各民族医药聚合起来的统称,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新创立的学术体系。在55个少数民族中,大约有20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得到较为详尽的发掘整理,其中一些有文字的民族已经做了大量医药文献的整理工作,其医药古籍约有一千多种。另一部分在历史上没有文字,因而也没有医药文献的民族,正在全面整理发掘的基础上,将口述碑传的医学用汉文记录成文传医学。在开展了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的20多个民族中,其进展程度的差异也较大。由于各民族医药发展的不平衡和其他众多原因,我国的民族医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历史上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它有具体的医学文献,有很多医药学知识的累积和医学理论的整理,也更加容易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它们的文献整理是顺理成章的、现成的。这部分以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为代表。这些民族的医药文献整理全面开展,动手较早,质量较高。据粗略统计,上述各民族医药古籍一共约3100种,其中藏医药2700种,傣医药200种,维医药156种,蒙医药60种,朝医药8种,哈萨克医药1种,回回医药1种。目前,其重要著作和经典著作大致上整理完成,部分一般著作和重要著作还有待继续整理,汉译和出版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种是在历史上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或者没有可以通行文字的民族,所以它们的民族医药是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虽然他们有大量的医药经验和知识,也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在“西医化”的严苛条件下,很难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认。这些民族的医药文献发掘是通过记录文本、田野调查、总结经验和理论,然后用汉语表达出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发掘整理。这部分以壮医学、瑶医学、苗医学、侗医学、土家医学为代表。这些民族的医药经过近30年的发掘整理,通过记录、收集、整理、编写,出版了本民族医药的医学史、理论、药物学和医技方药,使口碑医药从无形成为有形,从口传成为文传,从零散成为系统。

第三种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情况十分特殊,不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且人口在10万以下,交通条件和生存环境比较差,所以他们传统医药发掘整理工作有些正在进行,有些还没有开始。这部分以毛南族、德昂族、布朗族、怒族、京族、鄂温克族、阿昌族医学为代表。这些民族中大多数从远古时期就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发达,所以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也持续低下,因此传统医药文化的持续性、本真性都在发生不同变化。这些医药文化都有待于经过详细调查之后,实事求是地写出具体文本。据了解,这些民族中医药文化正在发掘整理的有德昂、布朗、怒、京、鄂温克、阿昌等民族,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资料还有待于调查,如撒拉族、基诺族、保安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等(见表1)。

2对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现状的思考

2.1进一步系统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

因为不同的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进展程度的差异较大,所以民族医药文献的挖掘整理必须区别不同民族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进行分类指导,然后逐步施行。目前,对民族医药文献进行挖掘整理,保护民族医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就要针对民族医药三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对第一种情况的医药文献(经典著作和重要著作)有重点地进行深入研究;对第二种情况的医药文献(已整理出版的著作)进一步研究提高;对第三种情况的医药文献(手抄本)进行收集整理。这就必须要进一步系统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例如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大约3万人,是在16世纪初从越南迁徙而来的移民民族。2011-2014年,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的黄永光副院长(京族、主任医师)率领课题组和当地4名民间医生开展了多次京族医药的调查,一共收集到民间医书手抄本5本,其中有一本十分珍贵,是民国10年的手抄本,记载了许多的民间验方。目前,由黄永光主编的《京族医药》书稿已交付出版社出版。再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河池地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贵州的平塘、惠水、独山三县。根据文献记载,毛南族有一位名叫谭妙机的先师在清・嘉靖十一年(1800年)到四川峨眉山拜了老中医黄明捷为师父,回来后就开诊授徒,大量收集民间医药经验,发展了毛南医学。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对毛南医药作了调查,2007年编写出版了《毛南族医药》(环江县下南乡卫生院老医生谭恩广主编)。随后,毛南医药课题组又对毛南医药做了大量调查,并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谭俊副主任医师将《毛南族医药》一书进行修订。该书重点记录了毛南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医学思想、基本理论、食疗养生和饮食卫生,目前书稿已交付出版社出版。正是通过进一步系统全面地对这些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现状的调查,使得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得以和整个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同步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2.2采用文字影像对口授心传口碑医药进行转录

众所周知,建国之前社会动荡,人口迁徙较为频繁,再加上科技不发达,所以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多为口授心传,或者刻在石碑上,一代传一代。这就导致很多知识、绝学的失传。医药学也是如此。由于是口传心授而没有确切记载的文字,所以很难传承以供后人分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运用现代科技,采用文字影像,对口授心传口碑医药进行转录,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记录下来并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但通过纸质媒体,而且通过电子媒体,向大众广为宣传民族医药知识,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2.3追踪相关少数民族医药代表人物的医药活动

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复杂而庞大,前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没有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与人民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并成立专门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宣传这项工作,其中民族医药博览会就是一大代表(其大会标志见图1)。因为民族众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限,因此,每个少数民族医药整理方面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代表人物。所以,掌握了这些代表人物的医药活动,基本就能弄清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进程与现状,例如侗族医药代表人物龙运光、仫佬医药代表人物梁栋、京族医药代表人物黄永光,等等。这些代表人物的活动轨迹基本涵盖了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全部内容。

2.4对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方法进行规范,进而增强民族医药发掘整理质量和效率

文献搜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搜集古代流失于民间的医药书籍,或者地方志中与民族医药相关的内容,以及民族医药专著、民族医药科技论文和会议论文中的内容;或者走访一些老人,对有医药背景的族人进行采访,然后整理成册;再者,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动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医药进行搜集整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由于方法众多,杂乱无章地进行发掘整理必然会有重复的区域,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延迟了工作进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对发掘整理的方法进行规范,根据各民族具体的情况,明确分类,按照一定的、统一的标准去开展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结语

近年来,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少数民族医药历史的部分内容,为中国传统医学做出重要贡献。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少数民族因为开始的时间较晚,发掘整理工作有一定困难,还有各民族对医药文献整理的进度不一致,不能很好地协调,因此要采取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使得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诸国本.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民族医药[J].中国医药,2013(09):22-27.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3

摘要:国际化医药市场环境对我国的传统民族医药产业--中药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产业中不足及优势的分析。本文从中药的特色入手,对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中药;现代化

前言:在我国,中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扁鹊、华佗等神医用中药救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中药在我国的流传和发展不同,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非华人社会的人们习惯利用西药治疗自身疾病,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药,并对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加强对各类阻碍问题的解决。

1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与西药在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角度来讲,中药的特色性特点是其能够在医疗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基本原因。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诊疗需求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化成集机体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以及后期康复与一体的多维度模式。就西药而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各种化学合成物的分析[1]。从西药研究成效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周期较长,所得合成西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所需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较为明显。为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可以加强对中药的分析和研究。从目前我国的中药应用现状来看,中药已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疑难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中药的药效是基于各类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产生的,因此患者服用中药后基本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抗药性,其疗效较为显著。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应对西药冲击的主要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开展中药的开发及实践,进而扩大中药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占有率。

2规范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背景中,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及认可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加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之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无法准确揭示中药药效的产生机理和药性。这种现象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普及发展安全性的要求,现有的科学技术及中药研究工作难以得出各种复方天然药物的准确安全性数据及药性数据。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的普及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过分重视其从中药推广中获得的经济利润,并未对中药研发及产品生产等方面制定完善、标准的制度规范。为了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目的的实现,应该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成药研制药性分析说明等质量标准及理论体系的规范。在提升其规范水平的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接纳和应用。

3创新

医疗健康保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决定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药的发展需要将创新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就创新层面而言,该领域发展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在中药上的药材资源储备优势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中药的创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完善中药研发系统。除了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成效的疾病类型之外,中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应该将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种作为主要目标[2]。结合人们在用药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偏好,研发出药效极佳、方便安全的创新型中药产品,在扩大中药应用范畴的同时,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我国这一传统医药产业的惊人魅力。

4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多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独立发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中药成品之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受西药挤占、产品出口发展速度较慢为主。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原因。中医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从开放性的医疗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客户提供质量不合格的中成药产品。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变化严重危害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药效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声誉。此外,干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包含各类中成药产品的包装问题。以中药在保健市场中的竞争为例,相关企业并不重视中药产品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在产品外包装方面与西药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良性发展目的,应该加强对中药产品质量及产品包装的监管和优化。这一发展目标要求中医药企业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持续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企业需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并参照其他优秀企业的西药产品包装,自主完成中成药产品的包装优化设计,促进中药产品优势的有立发挥。

第二,外部因素:出口秩序因素。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中药出口制度规定尚不完善,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西药以其丰富的出口经验对中药产品的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为优化我国中药的出口发展现状,应在完善中药药性、安全性分析体系的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中药出口制度的优化策略,为中药现代化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我国近十余年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2000年,我国中药年出口额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5%。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这一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中药年出口额占比约为20%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药在际医药主流市场中的认可程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但与西药的占比状况相比,中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药应该在坚持自身治疗药物角色的同时,扩大自身在治疗及保健领域的占比。

结论: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民族产业之一。在竞争性的国际医药市场环境中,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不断完善的药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满足人们对中药药效信息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提升中药产品生产、研发等环节的规范性水平,利用创新技术获得西药难治愈疾病的中药产品,以实现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4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73-01

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剂科具有其特殊性,他承担着医院的为科研、教学、临床提供药物的重要作用[1]。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水平,药剂科在确保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体现医院的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当前,如何有效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大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院药剂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各大医院药剂科管理模式的转变及药学发展方向,初步提出了提高本院药剂科管理水平的建议。

1药剂科管理现状

1.1药品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作为医疗辅助手段,传统药剂科主要以临床药品供应的方式来发挥其作用,但不发挥其所具有的药学技术性作用。与传统作用不同,当今的医院普遍要求药剂科发挥药学作用,以保证禁止滥用药、管理贵重药物、监督临床医师用药、保证药物质量等,还要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均远远超过了以往药剂科管理水平[3]。

1.2部分人员素质偏低

在医院中,药剂科归属于医技科室,药剂人员只需具备发药能力就可以上岗工作。由于准入门槛较低,致使药剂科工作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且专业知识多数不过关,还有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医疗事故[4,5]。随着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的深入发展,药剂科不仅仅是服务性的科室,而更需要成为具有较强临床操作能力和掌握过硬的药学知识多元化科室[5]。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充分利用药剂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严格审查处方,杜绝配伍禁忌和减少不合理用药,发药时,自己做好记录,仔细向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讲解药物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等,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用药顾虑[2]。

1.3药品质检工作不完善

当前,我国对大部分医院自主研制的药剂均进行了批批检验,但是由于缺少定量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中药制剂率更低[3]。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医院都具备自己研发和配置中药制剂的技术,但是很少有医院能够真正做到定量质检分析,甚至极少数医院根本不做或者从没做过药物定量分析质检。即使定量分析中药制剂,大部分医院均是依据《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的》和《上海市医院制剂手册》,采用的是容量分析法,极少采用仪器分析法[2]。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则是进行微生物检查,但是采用细菌检查来查看内服制剂的质量却不够完整,其检验率存在很大差异[1]。

1.4滥用药现象

部分医院的抗菌药物结构不合理,导致药剂工作者无法充分考虑地方因素、病患群体及医院类型等,也无法合理、科学的调整药品的实际结构比例。

1.5制剂工作室的规模萎缩

由于药品市场竞争的逐渐白热化,各种特型药、新型药渐渐的进人医院,给医院药剂科制剂室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医院药剂科原有的生产规模和自我研发能力萎缩、下降,再加上医院的政策趋向于淘汰医院制的药剂室,使得医院药物生产线出现大范围的萎缩[3]。

2药剂科的管理办法及发展思考

2.1全面调整管理模式

⑴始终坚持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⑵合理调整药品的结构,防止药物滥用。药剂科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用药地方因素、医院类型及群体等,合理调整用药结构,既保证患者疾病的治疗、防止药物滥用,又能控制医疗成本,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又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⑶明确药剂科的工作职能。药剂科不仅拿药科室,也是能为医师提供合理用药建议的科室,要及时纠正、提出配伍不当的药物,向患者详细解释用药问题[1,4]。

2.2加大药物质检的力度

建立以院长为核心,并由护理部及重要科室组成的药学部门,以满足我国当前药学的发展。作为药学部的下属科室,要对药品质检科的业务建立给予关注,质检科需要独立于药剂科,其任务是通过对医院药剂科自制的制剂和对外采集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为医院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2.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⑴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医药药剂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管理科室,它更是一个依托于药学科学技术的业务科室和学科带头人。

⑵注重引进高级人才,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目前药学人员中,缺乏高学历人才,应该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人才补充到医院药剂科。对于药剂科的每一位药剂人员来讲,接受药学再教育是终身过程,该过程有内容、目的、性质互相衔接而又各不相同的教育阶段组成,即药学院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再教育,这称为药学教育一体化,只有通过引进人才、再教育药学人员,才能不断地为药剂科地培养出优秀药学人才[4]。

2.4加大药物管理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供货方或销售方资格审查,规范购销渠道和票据管理,认真执行出入库复核、查验制度,以及禁止现金交易等规定,防止药品流入非法渠道;要加强对零售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监督和指导,防止药品被套购和滥用[1,5]。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药剂科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强化人才培养、重视药剂质量管理、建设现代化的药剂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医院的临床药学水平,来逐步推进药剂科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吴爱军.药剂科的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8-169.

[2]徐凤梅,杨明娜.药剂科的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3:237-238.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5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网络数据;平台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基于中医药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发展趋势及要求,笔者致力于采用数据采集平台了解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发展中长期目标及发展重点、提供政策支撑及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客观的量化基础和数据参考。

1、目的

通过平台实现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数据实时采集、更新、搜索、分析等。

2、研究方法

2.1主要研究对象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本部、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医疗、科研等专业技术人员。

2.2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及特点,按照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的原则,结合目前省中医药学术带头人评价考核指标评价等基础参考指标,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指标,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专家咨询等手段及Swot分析法、SpSS统计软件等分析法,对目前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进行采集分析,确定采集平台数据字典,建立并完善网络数据采集平台。

2.3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2.3.1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通过计算机输入各种数据到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维护和管理。块化、接口化的系统功能应具较好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系统视图应操作简单、通俗易懂,方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系统需有较高的稳定性、兼容性,保证使用中正常。系统应具较好的安全性用户帐户控制方式,有效限制系统的使用对象。

2.3.2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设计主要功能模块:机构管理、申报和查询管理、个人管理、项目管理、继教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

2.3.3系统结构设计

(1)技术角度:第一层为系统每一级终端相关的视图模块的集成。各视图模块包含了系统对应角色权限下的功能模块集合,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的录入、分类汇总、统计、以及课题项目和继教项目的申报、数据查询检索等基本功能。第二层是系统后台数据交换处理系统,将各个终端上传的数据汇总集中存储,并为系统管理角色提供高级系统操作功能,包括系统维护数据维护等高级操作,并提供高级查询功能等系统管理功能。

(2)管理角度:第一层为主管部门汇总下属各部门人员情况,将汇总信息纳入决策。第二层将各个部门人员纳入组织发展现状评估的基本单位。第三层为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参加各类中医药科研医疗活动提供高效服务。

3、讨论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网络数据采集平台成功构建实现了科研医疗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实时采集、更新、搜索、分析等,对全省中医药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差异性分析、对了解我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人员人才结构、发展现状、科研医疗水平提供横向及纵向客观数据参考;也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及省级科研、人事管理部门决策制定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提供政策支撑及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提供客观的量化基础和数据参考。在研发测试过程,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随着项目推进,可让项目管理工作更规范化、合理优化系统视图。另外从减少研发成本和增加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在系统架构设计、开发、实施各方面,相关的技术水平都需要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川人发〔2008〕10号

[2]孙春玲,徐强等.省属医学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5)

[3]文魁,谭永生.试论我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4]贾晓辉,韩恺,乐嘉锦.基于UmL的系统需求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8):72—74

[5]陈松乔,任胜兵,王国军.现代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6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论描述逻辑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探讨

图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专业图书馆中的应用

医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医药类双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色数据库现状与发展研究

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我校教师利用图书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SCie收录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调查分析

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

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

中医药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实践与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高等医科大学图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思考

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

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研究

图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

论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7

浅析营销

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姜廷良

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王大林,陆伟根,wanGDalin,Luweigen

浅议中药药理学中的血液流变学廖福龙,LiaoFulong

试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邱德有

人类疾病基因测序接近尾声开发利用基因信息成为焦点

发展中医药学面对的若干基本问题陈蔚文,CHenweiwen

补肾益智方对老年性痴呆模型鼠noS1表达的影响王怀星,赖世隆,wangXuaixing,LaiShilong

浅析中医与信息科学任廷革,Rentingge

网上中医方剂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刘晓峰,LiuXiaofeng

从专利保护的角度看中药新药研制的方法学郑永峰,Zhengyongfeng

厚朴质量优化研究进展斯金平,童再康,曾燕如,SiJinpin,tongZaikang,ZengYanru

竹子在中医药和保健品开发中的潜力张佐玉,张喜,ZhangZuoyu,ZhangXi

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探讨黄璐琦,李慧,陈京荔,HuangLuqi,LiHui,ChenJingli

现代中医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研制的几点思考饶品昌,李发昌,Raopinchang,LiFachang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李泊溪,LiBoxi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高山林,GaoShanlin

文化交流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门九章,menJiuzhang

云南中药材基地建设现状与产品开发前景分析马敏象,彭靖里,maminxiang,pengJingli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赵宗江,张新雪

论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背景与目标——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若干思考(一)李泊溪

中药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相互关系周飞跃,唐五湘

值得关注的分离料学技术——逆流色谱技术魏云,曹学丽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策略张子忠,梁鑫淼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刘忠权,周材权,王义权,周开亚

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的HpLC及LC-mS定性分析施超欧,陶萍

野罂栗总生物碱及其单体的抗白三烯类作用张海娟,张士贤,程桂芳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张勇忠,郑晓珂,毕跃峰,冯卫生,冀春茹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电生理学研究近况苗维纳

美国FDa《植物药品产业指南》的技术要求与我国中药新药技术要求的比较研究王智民,任谦,叶祖光

浅谈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选择思路熊维政,陈元宏

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付建华,朱晓新,李连达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替代医学的选择诸国本

乳香炮制方法的改进张雪菊

浅析西部天然药物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张仕元

按照Gap标准要求创建部级药源基地——天士力商洛丹参基地的调查蒋传中,任强华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王兵,姚玲,陈维国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佳途径张韬

构筑交流平台是幻想还是理想?张志华,柳莎,许有玲,徐伟宣

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涂洪斌,卫剑文,彭立胜,钟肖芬,杨文利,吴文言,徐安龙

中国新药研究开发与前景分析陈平,何勤,王炜,颜胜利

依托资本市场促进医药产业腾飞孙兵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分析曹进,饶毅,沈群,王义明,罗国安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徐青,肖红斌,梁鑫淼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杨光明,蔡宝昌,王明艳,潘扬

略谈中医理论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关键问题分析黎敬波,陈孝银

中医临床常用汤剂处方书写的国际标准化探讨廖峻,唐允华,贲安,胡晓梅

试论中药材全息图谱质量评测人工智能系统构建李萍,薛粲

浅析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及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关系余伯阳,严永清

地方病区与非病区土壤及药材中微量元素硒的测定胡世林,杨连菊,冯学锋

中药壁虎现代研究进展陈明,黄坚航

试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意识杨明,胡晓梅,卢强

浅析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郭凤莲

广东医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连载二)陈建南,赖小平,刘东辉,袁建文

从日本津村株式会社的发展看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孙宪民,任平

中药的生产必须从源头抓起刘广南

广东固"九五"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及"十五"发展思路广东省科技厅

广州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回顾与展望林元和

广东医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连载一)陈建南,赖小平,袁建文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和应用——若干实质性问题的探讨(一)谢培山

"一方"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与思考涂瑶生

论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评价体系王建华,王汝俊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中药创新药物彭文烈,徐安龙

试从非线性视角看中医方剂实质陈建南,赖小平,周华

试论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孙景波

试论新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工业的条件药凤荷,李药兰

RapD技术在干品中药材鉴别研究中的应用王培训,李劲平,黄丰,周联,赖小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莫瑶江

北京、广州市场"洋中药"品种初步调查报告赖小平,陈建南,刘中秋,黄晓丹,陈浩桉

建设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综述陈伟

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的概述王宁生,刘启德

第一军医大学中药新药研究实验室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中药系

广州医药集团技术创新体系与"十五"发展目标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白云山中药厂的现代化之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

一致医药集团的创业之路深圳市一致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香雪药业的技术创新之路宋力飞,刘乡乡,黄胜

丽珠医药集团的现代化之路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药材Gap基地建设概述徐鸿华,丁平,刘军民,赖小平,陈建南,詹若挺

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职能目标及运作模式徐建平,高晓玫

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应用中的工业工程技术问题刘汉槎,金波

论中药工业中的中试放大验证曹光明,俞子行

以数字模型对中药药效进行综合评价的意义和思考赵玉男,邢东明,丁怡,杜力军,孙虹,史志红

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陆茵,孙志广

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系统操作技术平台的基本构想梁茂新

成方配伍的研究--中医处方用药的一个新思路蒋永光,陈波,胡波,刘娟

中药川芎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其在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蔡宝昌,潘扬,王天山,杨光明,周厚成

试论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趋势万德光,裴瑾

中药分子药性学的进展王米渠,许锦文

麝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贾谦,杜艳艳,周青,黄建华,孟智斌

中药秦艽及其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吴兴海,黄馨慧,王喆之

中药材Gap实施的国内外比较与相关基地建设问题蔺海明

Gap药源基地三维管理初探王敬民,卫新荣,郝臣

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市场发展战略郭治昕,罗瑞芝

实施中药现代化计划做大做强陕西中药科技产业张积耀

中药制药工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曹光明

影响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的几个关键问题梁茂新,刘杰

中医药相关数据库建设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中药中的应用刘海岛,丁怡,邢东明,杜力军

中药指纹图谱与全面质量管理曹进,王义明,罗国安,李萌葆

中药石韦的生药学研究石建功,马辰,杨永春,宋万志

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体系探讨李萍,徐珞珊

指纹图谱的化学模式识别分析--若干实质性问题的探讨(三)梁逸曾,谢培山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王倩,汪海

超声提取与常规提取对部分中药碱类成分提出率的比较郭孝武

中药超微粉碎研究进展与思考胡学军,蔡光先,杨永华,郑爱华

新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的应用陈培胜,刘法锦,郭用庄

勉县天麻发展前景之管见孙振民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中药学科和产业发展——本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关于中药现代化第二阶段发展目标任务的思考邹健强

借鉴国际传统药物发展经验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姚新生

中药传统技术的现代研究与保护罗佳波

试论量子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王巍

浅析含有毒中药材的中药新药的技术审评何燕萍

关于目前中药新药注册管理及技术审评思考王嘉仡

新世纪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前瞻李楚源,贝伟剑,彭文烈,徐安龙

试论藏药的研究开发及现状分析刘卫建,谭锐

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程翼宇,瞿海斌

受体技术与中药研究王秀坤,李家实

对速释、缓释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试验思考要点程鲁榕

中医药实验室规范化操作规程(Sop)工程建设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潘卫松,刘美凤,石钺,邢东明,杜力军,何希辉,张宏印

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超声技术在提取中药碱类成分中的应用郭孝武

HpLC法测定麝香保心片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王建新,宋英,周小初,黄大唯,宋崎

浅谈Gap药源基地的组织运行机制熊开鹏,高鑫,叶有禄

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王克勤,方红,苏玮,傅杰,邓芬

中医中药在墨西哥沈泉源

日本传统医药现状考察——兼论对中药现代化的一些启示科技部国际合作司

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学表达孟凯韬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邓铁涛,邱仕君,邹旭

中医药预防非典型肺炎在于除湿化浊周鹰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徐元景,牛欣

中医数字舌图的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梁嵘

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蒋永光,李力,李认书,李慧琴,陈波

探索中医药优势疾病谱石圣洪,郑小燕,王宗勤

生物碱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研究进展张涛,蔡建国

中药毒性理论及研究进展刘树民,罗明媚,李玉洁

根癌农杆菌对云南红豆杉原生质体的转化罗建平,姜绍通,潘丽军

大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的测定杨云,李振国,孟江,苗明三,魏红

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谢培山

中药饮片质量规范研究概论程国樑,张瑶华,徐徕

试论我国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运营模式张明,钟国跃,马开森,丁季春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8

[关键词]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1(a)-0086-04

[abstract]Sincetheimplementationoftheprojectofpromotingtheservicecapacityofgrassrootsleve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ourcountry,thecentralandlocalgovernmentshaveinvestedalotofresources.theauthorselectstherepresentativestate,county,townshipandvillagehealthinstitutionsinYunnanprovincetoconductfieldresearch,summarizesthecurrentsituationsandexperienceofservicecapacityofsomegrassrootsleve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findsomeproblemsatthesametime,whichincludeslackoftalentsofprofessionalservi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mbalanced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ervicesofbasic-levelmedicalorganizations,inadequatepropaganda.thentheauthorproposesseveralsuggestionsofthediversifiedwaysofcultivatingtalen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mbination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ideaandpreventionandhealthcare,integrativ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ofbasic-levelmedicalorganizations,andsoon,soastoprovidedecision-makingreferenceforthepromotionoftheservicecapacityofgrassrootsleve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rontierminorityregions.

[Keywords]Grassrootsleve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ervicecapacity;Frontierminorityregions

《“十二五”期g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医改相关政策要求,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等5部委联合《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正式实施[1]。

笔者就云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先后赴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南华县等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市、县中医院,乡镇卫生和村卫生室,对各级卫生管理机构者、医疗服务机构负责人和专家、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居民患者进行了访谈、座谈调研。经过实地调研,对云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该调研报告。

1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1.1总体情况

1.1.1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中,全省不断健全完善省、市(州)、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向下辐射、逐级帮扶指导的中医药服务体系[2]。2012年以来,国家投入专项资金8713万元,省级投入专项资金5460万元,启动实施了91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项目、3530个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改善项目和1.2万名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项目[3]。据统计,到2015年12月底,全省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3.9%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73.4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2.55%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83.5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近11%[3]。经过3年的建设,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见表1(来源于云南省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3])。

1.1.2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根据2015年底统计数据,全省73.4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2.55%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3],普遍设立了中医科室,配备了中药房和中医诊疗设备,能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4~8种,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分别不少于200种和80种[3]。83.5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近11%[3],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3~6种,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分别不少于100种和50种,能够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形成了以腾冲县、宾川县为代表的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中医药事业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①国家有关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的颁布,同时当地政府在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4]。②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3,5]。③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思想逐步深入人们的现代健康理念,民众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需求显现[7]。

1.2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1.2.1借力相关政策,探索医保措施《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要求,所有参合县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并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8]。在医保政策方面,全省多地市县医保中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将市、县中医医院作为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鼓励农民群众选用中医药治疗,并从医保政策角度进行了有效探索。其主要做法,一是将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诊疗技术纳入报销范围,提高纯中药饮片处方值限价标准,参合农民在各级医疗机构选择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提高,各地区采取各种方式将支付比例向中医药倾斜。例如,腾冲将中医医院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在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达到80%。二是对中医药处方值、中医参与治疗住院次均费用、住院费用起付线等政策作了调整。例如,楚雄南华县将乡镇卫生院中医门诊次均处方限价由40元提高到70元,村卫生室中医门诊次均处方限价由30元提高到70元,从政策层面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曲靖麒麟区针对参合人员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医非药物治疗处方,下调中医住院补偿的起付线,乡级中医科住院补偿起付线由200元下调至150元,区级中医科住院补偿起付线由400元下调至350元,有力支持了乡村两级中医药医疗业务发展,减轻了人民群众选择中医药服务的费用负担。

1.2.2注重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国家近年来的中医药鼓励政策和群众医疗需要使得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旺盛,除了招收中医类专业毕业生以外,基层中医药业务培训成为提高现有医疗队伍服务能力的有力措施[9]。部分地方政府新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比例达20%以上纳入县级政府责任目标管理。建立州市、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帮扶机制。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以基映<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各县(市、区)建立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为县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免费提供中医临床带教进修、实习、培训,结合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的开展,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开展业务指导和技术帮扶工作。

1.2.3中医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弘扬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部分优秀的基层单位充分发挥挖掘中医理念、养生文化的内涵,集思广益,摸索出了一系列亲民、生动和注重体验感知的中医文化传播途径。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增加转播互动性。各市、县卫生计生部门编写了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重点依托市县级中医药专家资源,节假日举办讲座和咨询等宣传活动,引导“云南中医”等知名中医药微信公众号,感受中医文化,参与中医养生。二是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保山、楚雄等地市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馆标准建设。保山市中医医院、腾冲市中医医院建设了中医文化长廊,以腾冲固东镇中心卫生院为代表的一批乡镇卫生院建成了富有文化气息的中医馆和中草药植物园,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充分利用壁画、墙报和在室内外张贴宣传画图等普及中医药知识。腾冲市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王宫已被批准为云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现药王宫已打造成集中医专家坐诊、中医药学术交流研究、药膳餐饮、中药批发零售、中医药文化推介、中医药历史文物展览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服务的灵魂,调研中,凡是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中医药文化氛围都较为浓厚,宣传形式灵活多样,是中医药文化植根于群众的具体表现[2]。

2基层中医药服务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国家开始实施基层中医药的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全国中医药事业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调研,笔者主要梳理出以下问题:

2.1中医药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根据2014年底统计数据,全国每万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08/万人;云南仅为2.00/万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时,亦低于广西2.25/万人、贵州2.15/万人、四川5.11/万人、重庆4.06/万人,是西部12省市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覆盖率最低的省份[10]。

[3]我省圆满完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eB/oL].http:///wjwwebsite/web/doc/UU20162140530005944,2016-02-14/2016-06-29.

[4]赵臻,杨海丰,李金芳,等.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6):526-529.

[5]王高玲,纪娇.构建及提升社区中医药团队健康服务能力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1):34-36.

[6]赵新平,李文华,黄斌,等.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分析[J].上海医药2014,35(2):19-24.

[7]郎@章,李和伟,张妍.浅析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应用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6):869-870.

[8]胡秀华,王如峰,赵丕文,等.现代生物学发展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95-197.

[9]贾莹,李菁,尹爱宁,等.构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5):93-95.

[10]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2014[G].北京:中国卫生和计划年鉴社,2015:49-99.

[11]付文娇,沈绍武,肖勇,等.我国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统计工作现状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110-112.

[12]周伟,王文英,袁兆康.江西省11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6-28.

[13]郭初.我国信息服务业服务能力的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52-54.

[14]龚鹏,余小萍,王彦华,等.关于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5,21(9):41-43.

[15]吴耀持.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与应用十年回辟[J].上海医药,2015,36(19):3-5.

[16]彭青和,马芳琪,邓超,等.中医药融入化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巧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69-171.

[17]马洪瑶,申俊龙,徐浩,等.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的理论依据与路径创新[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3):1543-1546.

[18]蒋飞雁,施永兴,肖洁汶,等.能力指数评价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9):1389-1393.

[19]张勇,任维东.云南:“药物宝库”的产业化之困[n].光明日报,2015-12-07(4).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9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贵州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探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浅谈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建设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现状探析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探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类及特征关于徐霞客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学考察的讨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1995与2005年近视状况分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耐力素质发展状况分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生长速度变化的动态分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林业发展初探试论普洱少数民族县地区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建设探析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看铜鼓的厌胜功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1995-2005年龋齿患病状况分析浅析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新民诉调解视野下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纠纷解决实证分析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朱宗晓,王江晴,田微,等.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传播[J].图书馆建设,2013(3):23-26,29.

[5]保利娟,李永强,刘虹.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数字化现状及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5):62-64.

[6]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谈“理想的古籍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图年会行[eB/oL].[2016-12-01].http://cnpubg.com/digital/2016/1107/31465.shtml.

[7]包和平.p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3(4):25-26.

[8]高建辉,李全华,余正祥,等.彝文古籍保存现状及其数字化保护中面临的难题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6,46(1):19-22.

[9]张强,江南,吴永贵.云南民族医药古籍数字化整理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5.

[10]刘汉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加强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7):72-74.

[11]葛怀东.论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3,35(1):47-49.

[12]崔蒙,杨寅.关于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4):1-3.

[13]程新.中医药古籍数字化若干原则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1):6-11.

中医药文化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医药产业;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91-02

医药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同信息、生物、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一样,是国际公认的当今快速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工业不同于传统工业,属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由于其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而世界各国均将其列为未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我国医药工业一方面正在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就决定了社会对掌握现代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如何面对医药产业的社会需求,密切关注行业的生产实际和发展动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是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1发展现状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医药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潜力大,成长性好,处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近7000个制药企业,能生产原料药1400余种,每年实际生产近900种,生产制剂药4000多种,植物药8000余种。我国有化学制药企业2000多家,化学原料药品种居世界前列,出口原料药占世界原料市场的20%以上。这表明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日益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链中的新轴心。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产值年均增长17.7%,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仍未摆脱以小型为主,以原料药生产为主,以仿制品为主,以内销为主的格局,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作为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高风险的产业,中国的医药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却还没有在国际市场上确立医药强国的位置。例如,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我国医药销售额为2464亿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占全球销售份额的1%左右。我国出口的产品中,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占出口额的10%,国际医药企业利用这些原料制成药品后,又出口到我国。

此外,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操作理念落后,也长期困扰着医药行业,我国医药行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亟待提高。

1.3 发展趋势医药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对手变得空间强大,国内市场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生死攸关。

世界医药的未来发展新趋势是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天然和生物药品将成为医药行业主要经济增长点。天然药品、生物药品和非处方药将形成2l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期问的发展重点是着眼于自主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因此,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将主导我国未来医药市场已成为共识,医药行业中,普通药品已进入薄利时代,新药以及具有市场独占性的药品将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支柱,我国医药行业开始进入自主创新时代。

2 医药行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医药行业已进入技术创新新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可以预见,以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既懂制药,又懂工程,还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医药市场的宠儿,尤其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以进行产品和工艺及设备的更新改造、Gmp设计和验证、生产管理等。而以往那种只懂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人才和只懂得工程设计的工程类人才,都无法满足现代制药工业的要求。

为适应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潮流,改变我国医药产业的落后现状,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能满足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

3 国内外制药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3.1国外现状,自1995年美国新泽西州大学开设制药工程高等教育以来,美国已有多所大学设置该学科。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高校也相继设置了该学科,开展制药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或把制药工程学科作为课程纳入其研究生教育中。

3.2 国内现状为满足医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7年把制药工程研究生教育从药学类调整到工学的生物化工学科内。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有的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专业调整为一个专业,即制药工程专业,并招收首届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制药工程专业是为适应21世纪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是奠定在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工程学基础上的新型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制药工程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该专业,学科从设立至今,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142所高校设立了此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8000余人。该专业属新兴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模式和经验,属于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