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9:49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1

作为全省智慧城市的“先行者”,义乌市“智慧商城”项目自2013年5月被列为省级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以来,义乌市政府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年度建设责任书,在多方调研及大量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义乌市智慧商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实施工作。顺应智慧城市浪潮,发展智慧型产业,智慧义乌项目提出了智慧商城的总体架构,并规划一个有别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的智慧商贸公共服务平台,提出以诚信交易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等为重点任务体系,旨在通过三年时间的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商贸、电子商务、商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智慧城市”进程

在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方面,2014年来,义乌市共建成4G基站1700多个,市内分布站点700多个。三大运营商共投入7.88亿,用于全市4G移动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宽带光纤建设。基本实现全市4G网络覆盖。市区重点公共区域免费公共无线网络建设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市场、会展中心、公共交通、公共行政服务、公共卫生、公共文体等公共区域已开通免费无线网络。互联网宽带光纤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54万户,光纤到户覆盖率达90%以上。全市移动电话用户230万,其中3G以上用户达150万,4G用户达到30万。

与此同时,2013年7月,义乌市政府同意数字义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立项,并纳入“智慧商城”管理。义乌市勘测院已持续投入2600余万元,完成硬件购置,平台研发和数据建设工作,已集成了义乌市1105平方公里1:1万,1:2000,1:500系列比例尺的矢量数据,多个年份的影像数据,主城区实景影像,典型区域360度全景影像,主城区精细三维模型,地名地址及多项专题空间数据,已实现与国家、省“天地图”网站主节点的互联互通与服务聚合,2014年10月,数字义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已通过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验收。结合义乌商贸特色搭建网上商贸城查询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服务的典范。

此外,小商品城信息化逐步完善,市场宽带总量达4.14万户,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发了市场电子地图、全景购物、掌上导购、精准定位、市场路线指引、商品商位检索、互动交流等功能,极大方便了采购商和游客。开通义乌购微信商铺,目前申请总数1727个,申请成功587个。

智慧商贸平台打造支持项目建设

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智慧商贸平台的建设,义乌市从2013年4月开始着力打造以义乌小商品实体市场为基础,以商品/商户信息3D展示为主,融合信息、信用担保、交易支付、物流配送、安全认证等全流程的具有义乌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义乌购”。截止2014年底,义乌购平台市场网上商铺上线6.45万,网站注册买家33万,网上商品总数达到287万,义乌英文网站商品数达88万。日均浏览量(pV)278万次,日均访问用户15万人,网站在线总交易额达到6.5亿元(2013全年网站在线交易总额为6000万元);完成经侦平台的手机app接口开发;开发了市场服务平台,能进行市场停车位申请、购买,商位质押、信用贷款,同时开发完成网上缴费业务。

2014年初,义乌市还启动全球“合计划”方案,分海外市场合作及全国专业市场合作,利用义乌购的品牌和技术,为国内外专业市场建设含管理、销售、服务等综合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国内展厅已开设6个点:义乌、东莞、长沙、吴忠、孝义、衡水。另外,海外合计划已上线的站点有13个,分别是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巴西、纽约、波兰、哈萨克斯坦、比利时、德国、西班牙、乌克兰和葡萄牙。在这些站点中,系统会通过将经营户的英文产品信息自动翻译成多种语言方式,现在支持的语种有日语、俄罗斯语、匈牙利语、波兰语、葡萄牙语。国内“合计划”目前已经开通12家(包括义乌站),并已正式运营,分别是:义乌、信阳、泸州、东莞、金山、蚌埠、保山、中阿、孝义、新疆、鸡西、沧州,之后还会有新的站点陆续上线。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采集货物流、单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简称联网信息平台)为贸易出口管理各部门开展业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撑,初步实现市场采购贸易各经营主体报检、报关、免税备案、结汇等各类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

为了着力解决B2C模式下邮件快件出口存在的难以快速通关、退税及结汇问题以及目前跨境进口模式下存在的物流周期长、售后无法保证等问题,2014年10月义乌市还启动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按照“通邮路”、“铺新路”的思路,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新型通关监管方式,促进“货物”报关出口与“行邮”出口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企业按需选择、多路发展,进一步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根据现有业务量预测,项目实施后第一年,试点平台跨境电子商务成交额达到6亿,第二年达到15亿,第三年达到40亿,为义乌外贸额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体系升级提升智慧商城信息化水平

义乌市着手打造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将全市的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电商服务商、商铺、快递物流等全面覆盖,同时是把工商、税务、海关、法院、小商品城、银行等所有政府部门了解到各类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认证、信用记录,都统一纳入公司征信系统之中,满足各种信用数据查询。目前,省商务厅已经初步同意在全市开展国家商务部的电子商务征信试点工作。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2

关键词:网购时代;物流企业;智慧物流体系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企业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网购时代,物流企业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保证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网购时代下,物流企业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1智慧物流的相关概念

在2009年,智慧物流被提出,在特定背景下,智慧物流体系成为了一个阶段性目标,由理念向实际应用转变。目前,对物流企业中的智慧物流体系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情况下,采用物联网校联盟对其的定义为:在物流企业中,智慧物流体系主要指的是一种集成化职能性技术,物流体系能够模仿人,保证物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在商品运输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获取相关的物流信息,并针对运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保证货物得到更好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

2网购时代对智慧物流的影响

2.1促进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31亿,其中,网购居民数量占一定的比例,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网购时代,我国的物流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网购在促进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物流企业应该怎样提高货物的流通率,减少运输成本,与电子商家之间的关系,成为物流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1]。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电子商家与物流企业需要定期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完整的智慧物流体系。2.2更好地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在物流企业当中,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需要构建大量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根本上保证物流体系的完整性,提高智慧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进度,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双11”这一天,天猫平台的交易额达到了1207亿,在成交额背后,涌动着大量的物流信息流。在网购时代下,人们越来越喜欢网上交易,能够保证物流智慧体系得到更好的构建,推动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3网购时代下物流企业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

3.1构建智慧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能够有效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降低运输成本,从而有效保证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物流企业在构建智慧物流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保证物流过程得到更好的处理[2]。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减少运输成本的浪费,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网购时代下,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能够保证物品得到更好的流通,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与传统的物流体系相比,智慧物流体系更加人性化,能够有效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除此之外,通过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能够有效减少物流成本。在网购时代下,电商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增加,而商品物流则显得尤为重要。一件商品从生产到运输,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经常会经过许多次的物流,而不同的物流方式,消耗的资源不同,通过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资源的损耗,从而有效保证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3]。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能够保证物流企业得到更好的管理,规范物流管理流程,有效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货物能够准时送到,减少缺货现象的出现。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物流公司进行有效沟通,确定送货地点,满足消费者对物流的要求。3.2明确物流智慧体系中的具体要求。研究表明,在构建物流智慧体系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智慧物流体系的具体要求,并确定最终目标,从根本上保证智慧物流体系得到更好的构建。在网购时代下,为了保证智慧物流体系得到更好的构建,需要详细分析物流需求,并选择一种良好的构建模式,保证物流体系的层次性。物流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保证智慧物流体系构建质量的基础上,明确体系中的各项要求,从而保证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4]。由于我国的物流覆盖面比较广,物流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在网购时代下,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面临比较严重的形式,由于该体系处于一种新的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因此,物流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不断明确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目标,从根本上保证智慧物流体系得到更好的构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在网购时代下,电商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选择信誉较好的物流企业,能够有效减少物品的损耗,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3.3构建智慧物流体系的多方面措施在网购时代下,为了保证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质量,物流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5个方面进行构建,分别构建物流功能体系、技术信息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基础设置体系与智慧人才体系。在构建物流功能体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详细了解物品的运输流程,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5]。技术信息体系的构建,主要指的是商品在配送的过程中,需要各个区域的运输配合,在网购时代下,通过构建技术信息体系,能够实现商品的跨区域配送,保证物流信息的准确性,消费者通过网上查询,能够了解购买商品的物流以及配送情况。在构建智慧物流体系的过程中,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严格遵守行业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促进物流企业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为了保证智慧物流体系得到更好的构建,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完善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市场交易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另外,在构建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中,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为我国的物流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氛围,从而有效保证智慧物流体系得到更好的构建[6]。除此之外,在构建基础设施体系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详细掌握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保证商品的运输质量,从而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在构建人才体系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需要提供对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可以结合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让物流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保证其工作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购时代下,通过在物流企业中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保证物流体系能够更好地运行。但是物流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智慧物流构建体系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企业能够更加稳定快速地发展。

作者:兰秀建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童婧.网购时代物流企业智慧物流体系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2]周南.网购时代下物流企业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5(03).

[3]花明.物流智能化示范企业推进策略研究——以宁波为例[J].物流技术,2016(19).

[4]周斌.网购时代下物流企业构建智慧物流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15(06).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3

关键词:城市配送供应链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整合

城市配送作为物流链条中的“最后一公里”,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城市配送被提至优先重点发展的高度。

宁波市的配送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不但缺乏大型的正规的配送中心,更缺乏合理的配送路线和配送布局。宁波市的配送工程不仅对城市的交通产生了压力,而且配送体系效率低下。随着宁波“智慧物流”的提出,城市物流配送业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出现新的发展曙光。

一、宁波城市配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宁波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宁波积极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城市配送物流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目前,梅山保税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现代国际物流园等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海陆空”立体综合物流网络。

(二)城市配送物流运作能力显著提高

如今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注册资本600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国家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70多家,Fedex、UpS、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职能型分支机构。

(三)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

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电子标签、管理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在物流企业和业务流程不断普及推广。新增集装箱车辆GpS安装率达100%,RFiD技术在宁波港集装箱码头、集卡运输和后方物流中心得到良好应用。

从总体来看,宁波城市配送市场主体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尚未成熟,面向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末端配送物流设施缺乏,城市配送运力未得到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高、中转难、配送车辆通行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2010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智慧物流”成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示范试点项目之一。然而,“智慧物流”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配送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基于2030年的“城市病”而提供的一个城市物流解决方案。“智慧物流”将重新定义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重新定义传统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在这个方面,德国邮政DHL、西门子公司联合课题组已为宁波市制定了一个定制化的城市物流解决方案。2013年1月出炉的《宁波城市物流规划研究》提出了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自提等新物流模式。可以说,“智慧物流”的先行先试,适逢其时,对宁波城市物流的规划及启动城市物流项目运作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智慧物流”使得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成为可能,使所谓“虚拟物流园”、“网上停车场”成为现实,使得物流模式创新成为可能,使“不让物流断在最后一公里”不成为一句口号。

二、以智慧物流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新思路

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目标是以实现物流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物流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重点商品共同配送率为出发点,以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点等物流节点为支撑,做到布局合理、运行高效、通行有序、绿色环保。为实现该目标,宁波应该以智慧物流为抓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智慧物流新技术应用的步伐

要支持企业积极改造升级现有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企业、贸易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及相关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广自动识别、标识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在共同配送中的应用水平,建立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

(二)加大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力度

要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化城市配送市场主体,鼓励企业通过整合仓储和商场售货资源,建立相对较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和统一的配送系统,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存货数量和资金占用率,通过集中配送,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仓储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仓储企业由功能单一的仓储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优化商贸配送物流功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水平。

(三)构筑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整合信息资源

信息化不仅是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的重要环节。物流信息系统好比是城市物流供应链中的神经中枢,对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建立以宁波智慧物流统一门户为核心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以整合物流各个环节和从事单一环节物流中小企业为突破口,推动网络市场从信息交换向市场服务交易的转变,积极引导城区配送企业和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线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快速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城市配送方案。

参考文献:

[1]鲁晓春,詹荷生.关于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第11期

[3]徐根强.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长安大学,2009年第3期

[4]刘斌.上海发展城市配送的问题和对策,管理,2007年第7期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4

奥巴马政府经济团队与iBm共同研究“智慧的地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久前,由iBm全球Ceo彭明盛先生向政府郑重提出了帮助美国建立21世纪的长期竞争优势的建议。人们不难发现美国政府近来提出的“智慧的实力”,与iBm“智慧地球”,用的都是同一个核心词SmaRt(智慧)。面对iBm凭借百年经验和全球洞察提出的这一新理念,轻轻放过,肯定是一种智力上的冒险。

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从合理的角度去思考它。从下一代经济的高度上,识别“智慧地球”向我们发出的新信号。

新的世界维度信号:第三种世界

国际金融危机后,会不会出现一个美丽新世界?对上代经济的建设性的反思,就是把下一代经济创造出来。互联网革命已经发生了十多年,智慧的地球正带来新的机遇。

波普尔曾把世界区分为物质性的世界一、精神性的世界二和智慧性的世界三。波普尔将“人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知识世界”区分为两个不同维度,这有助于我们从顶层理解智慧地球的逻辑位置。它透露的信息,是一种文明级的新维度正在成熟;回答的是,美丽新世界建立在哪里?一定是在一个有别于上一代经济的地方。新维度就是新文明的基础形式。

智慧地球从文明维度看是“一块新的世界公地”,它意味着两个基本点:第一,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从世界一的物质维度,世界二的货币维度,向世界三的智慧维度发展。新文明不再是寄居在上一代的家里,要给未来搭一个独立的家。现在人类的金融家园塌了,未来要建立一个智慧家园。这样一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就显示出来。奥巴马已经听明白了,在回应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公开信时,马上举一反三地说,建设智慧基础设施,除了建设先进医疗系统外,“我们还将投资于宽带和新兴技术,这些是美国在21世纪保留和重夺竞争优势的关键”。iBm也向中国发出了含蓄的信号,希望在4万亿投向物质基础设施(世界二的基础设施)时,“植入‘智慧’的理念”,“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如果19世纪有人提醒清代将文明维度重心从世界一,早点转向日本所在的世界二维度,历史也许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一两百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重要信号。第二,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向传统与智慧融合的方向演进。“开天辟地第一回,世界的数字基础架构和物理基础设施开始相互融合了”。这是对第一个要点的补充。三楼是不能离开一二楼单独建设的。世界三的基础设施与世界二、世界一的基础设施,是相互融合的关系,表现为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与互联网的融合。我们提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有类同之处。当然iBm提的这种结合是有方向的,“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

从这个认识上说,只有转变文明价值观,才能发现新大陆。那些误以为智慧地球没什么新意的人,在价值观上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划分根据,没有跟上时代。

新的价值信号:第三种价值

关于智慧地球,有许多经验的描述。要识别出其中的新价值信号,需要进一步概括。我认为智慧地球与上一代经济,在价值的性质上,有以下非常不同之处:

第一,智慧在于通过洞察力把握事物的意义价值,提供“更有意义的、崭新的发展契机”。从价值理论说,货物对应的是使用价值,货币对应的是交换价值,智慧对应的是意义价值。iBm反复谈洞察力。洞察力显然不同于X光,不是对付物的,也不同于验钞机,不是对付货币的,洞察力用来发现这个世界(包括物质与价值)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用来发现“此事对我有什么意义”。以前不能识别,现在能识别了。智慧地球无意中包含了一种新价值论:意义价值从依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独立为可感应和可度量的新价值种类,已不是《资本论》那种价值二分法,而是三分法。“感应和度量”不是为了搞统计调查,而是在建立新的价值尺度,以显现新的价值。其次,“我们的世界正在更加全面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所有的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我们也获得更智能的洞察”。让所有的地方显出“智慧”――如智慧机场、智慧能源、智慧电网等等――为的是让所有事物包含的意义,成为洞察力的对象,显示出对我的意义。它使第三种价值(世界三的价值)落地成为可服务对象、可创造价值。将意义这种信息价值,由过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

第二,通过差异竞争优势创造最有意义的新价值。由洞察力所能特殊加以把握的价值(意义价值)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与同质化的交换价值有什么不同?把iBm林林总总谈的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种:首先是差异化价值;其次是多样化价值,即异质性价值;其三是不确定价值,即风险价值;其四是复杂系统价值,包括生态系统价值。所有这些上升到理论上加以概括,都是品种价值。这里的品种从窄义的产品品种,扩展为泛指所有在数据级可分辩的异质要素。它是意义、信息得以区别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不同之处。我个人认为,用品种经济性,可以充分概括iBm所说用洞察力所把握的智慧经济,即:品种越多,成本越低,效益越高。以此区别于智慧经济之前那种品种越少,成本越小,效益越高的头脑简单的工业经济。

新的制度信号:第三种组织

智慧地球在制度创新上释放出的重大信号,体现在价值网络中。价值网络将成为人类继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组织。

第一,世界不仅正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慧”。iBm在宣传智慧地球时,一再提醒人们,下一代经济中的组织制度特点,不是只有扁平化。依我看,这是在针对过去十年把互联网误解为扁平化,及《世界是平的》对人们的误导而言的。原说法的问题在于,市场才是扁平的,说互联网是扁平的,岂不等于说互联网与市场一样,没有组织创新?事实是,网络组织兼有市场的扁平特征与企业的结构特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组织形态。iBm把这种组织形态称之为价值网络。一方面,价值网络是扁平的,但有别于市场在于它是组件化的;另一方面,价值网络具有企业特征,但有别于企业在于它是扁平的、开放性成长的,所以它是第三种组织。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5

〈智蕙>的主旨是讨论意见、知识发展到智慧的问题,指出广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则是‘以道观之’。此三者虽同为认识,却互有分别,而且层次不齐”。显然,这是把从意见到知识到智慧看作是统一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就打破了把知识和智慧划界的思路,表现出解决知识和智慧关系的新视角的萌芽。在他和金岳霖讨论上述见解时,金岳霖曾说夕你的看法可能还更接近中国传统哲学”。确实,作为智慧说起点的(智慧>的形成,是同中国传统哲学的_慧的启迪分不开的。从“以我观之”、“以物观之”、“以道观之”等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智慧》从庄子哲学中获得的思想火花。

循着(智慧〉的新视角,经过近50年的艰苦探索后,冯先生终于幵辟出了解决知识和智慧相分割的新路径:把狭义的认识论扩展为广义的认识论。他提出认识论应当包括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即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即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第四,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前两个问题主要是回答从无知到知、从意见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后两个问题主要是囬答从抽象真理到具体真理、从知识到智慧的过程是怎样的。西方近代哲学流行的认识论是只研究前两个问题的狭义的认识论。中国近代一些哲学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王国维的“可信”与“可爱”的矛盾,是与受到西方近代这一狭义的认识论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的。冯先生把后两个问题引入认识论,成为广义认识论,在这广义认识论里,知识和智慧并非是互相隔绝的两个领域,而是统一于整个认识辩证运动之中的。这就将可信和可爱相统一,克服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

这一广义认识论的最终形成,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的发掘作凭借的。正如冯先生自己在〈智慧说三篇导论>中所说智慧学说,即关于性和天道的认识,是最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是民族哲学传统中最根深蒂固的东西。如果是单纯讲的知识,即客观的事实记载、科学定理等,都无所谓民族特色。如果讲的是贯串于科学、道德、艺术、宗教诸文化领域中的智慧,涉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生观、世界观等,归结到关于性和天道的认识,这便是最富有民族传统的特点的”。®这就是说,在他看来,只有把握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富有民族特点的智薏,才能在探索知识和智慧的关系上交出中国学者的创造性的答卷。显然,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民族智慧,只有经过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研究才能办到。因此,正是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绪论〉里,冯先生以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有智慧的把握,第一次正式表达了他的广义认识论,并对狭义认识论的偏失提出了批评。他把中国传统哲学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争论: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心物(知行)之辩、理气(道器)之辩,认为考察上述的争辩,可以看到,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较多地和较长期地考察了广义认识论的后两个问题,从而显示出具有民族特点的智慧,这就是:

在逻辑思维方面,先秦的〈墨经〉虽然建立了可与亚里斯多德相媲美的形式逻辑体系,但是后来长期遭到人们的冷落。相反,朴素的辩证逻辑却得到了长期的发展,从先秦的〈老子〉、〈易传〉和荀'子直到张载、王夫之、黄宗羲,辩证思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与此相关,西方自然观长期以原子论的形式出现,而中国则比较早地发展了辩证法的元气论,认为气分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道”(自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正是以这样的自然观和辩证逻辑为基础和方法指导的。从中国传统的逻辑思维和自然观,可以看到传统哲学对广义认识的第三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思考。

在培养理想人格(自由人格)方面,西方哲学较多地考察了自愿原则和意志自由,而中国传统哲学较多地考察了自觉原则和“为学之方”(道德的教育和修养)。无论是先秦的孔、孟、荀,还是后来的程、朱、陆、王,或是柳宗元、张载、王夫之,无不强调道德行为出于理性的自觉。然而正统儒学由此而导致了宿命论。同时,人的自由也是美学问题。在这方面,西方较早提出了美学上的模仿说(再现说)和典型性格理论,而中国则较早发展了美学上的言志说(表现说)和意境理论。先秦的庄子、荀子奠定了言志说和意境理论的基础,以后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抒情艺术传统是紧密相连的。

由此可见™将知识和智意相统一的广义认识论的后两个问题的引进,是以把握中国民族特色的最高哲学智意为思想资痕的。这一广义认识论的形成,同财也是对传统哲学智慧的提升的结果。

这一提升是同冯先生的中国近代哲学的研究相联系的。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冯先生考察了传统哲学的智慧在近代的演变以及近代哲学吸取传统哲学智慧的经验教训。他指出i中画传统哲学在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经历了进化论和辩证唯物论两个革命阶禺,传统哲学原先的四方面争论在这哲学革命的进程中得到了新的展开。传统的“理气(道器)”之辯经近代演变,主要表现为历史观问题,由变易史观对“道(体)器(用)”关系的考察,发展为进化论和_史现。传统的“心物(知行)”之辩在近代经过了绎验论和先验论的分别发展,后来历史观和认识论的两方面争论在心物之辩上合而为一,由马克思主义者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來作了科学的回答。传统的“名实”之辩演变到近代,主要是逻辑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争论。近代哲学开始重视传统哲学所忽视的形式逻辑,同时也继承了固有的揸长辩证思维的传统,尤其是马克©主义者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逻辑和方法论怎样发扬民族的传统特色、进一步会通中西,对此在基本理论上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传统的“天人”之辩包含自电人格培养问«,近诉蜇学对此主要批判了无欲、无我的圣贤观,主张平民化的理想人格,强调意志自由,反对忽视自®原则約宿命论,但最终形成了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两极对峙>这说明近代哲学在这方面虽有一定贡献,但很需要进行深入的批判总结。

然而,要对逻辑与方法论、自由理论与价值观这两方面作出批判的总结,按照冯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方法和徳性两者还有个共同的认识论基础,两者都归结到智惹学说。因此,有在智意f说上达到新的理论境界,才能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冯先生的广义认识译拓展了智惹学说上的理论新境界,而它之所以把被狭义认识论排拒在外的两个问题引入认识论,正是为了批判总结中国近代哲学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升传统哲学的智慧。

因此,建立在广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智慧说,一方面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为凭借,另一方面又以提升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为己任。前一方面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而实现的辱一方面是通过对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而明确的。所以,他的智意说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一种总结。

由于冯契先生的智薏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深层发掘和努力提升,因而其智慧说本身必然表现为对传練哲学脊慧的创新。这种创新使得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叙述,而是为智慧说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活东西。这正是我们在<智意说三篇〉中所看到的。

〈智慧说三篇>对于智慧学说的构筑,贯彻了冯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从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其主干,是讲"理论”,〈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与(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则分别是其两翼,讲化理论为方法和化a论为德性。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于广义认识论的四个问题的回答,指出知识包含有智慧的萌芽,而智慧则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论证从知识到智慧是统一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辩证运动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冯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里融进了传统哲学“体用不二”的智慧,肯定在实践中获得的感觉能给予客观实在,即感觉的内容(用)和感觉的对象(体)合而为一。“体用不二"在这里既肯定了感觉是由外物引起的这一因果关系,又表达了感觉和外物具有同一性的意思。对于第二个问题,冯先生阐明以得自经验者还治经验就是知识,得自经验者即概念,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即形成知识领域,作为知识经验主体的“我”,运用逻辑范畴进行思维,逻辑是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这里既受到庄子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中所蕴含的智慧的启发®又剔除了其中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对于第三个问题,冯先生指出,科学知识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就是真理,而真理是一个“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过程;通过理论上的“一致而百虑”和实践上的“同归而殊途”的反复,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上升到具体。显然,这里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易传》把“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作为思维规律的辩证逻辑的智慧。对于第四个问题,冯契先生指出关于“道”的真理性认识和人的自由发展内在地联系着,这就是智慧。智慧使人获得自由,它体现在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他以传统哲学“转识成智”的智慧来阐述由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同时又排斥了掺杂其中的神秘主义色彩,指出这一飞跃包含着理性的自觉、思辨的综合和德性的自证这些环节。

从上述可以看到,对于广义认识论的理论论证充满了对传统哲学智慧的辩证总结,传统哲学的智慧也因为这样的创新而焕发了青春。

〈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主要是阐明认识的辩证法如何通过逻辑思维的范畴,转化为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冯契先生把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思想和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传统相互诠释,指出类、故、理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范畴(这已由(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所论证),也是人的认识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理论思维力求在事实间把握其本质联系所必经的环节:知类即知其然;求故即知其所以然;明理即知其必然和当然。由此提出了按照“类”(包括同一和差异,单一、特殊和一般,质和量,类和关系等)、“故”(包括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根据和条件,实体和作用,质料、内容和形式,动力因和目的因等)、“理”(包括现实、可能和规律,必然、偁然和或然,目的、手段和规则,必然、当然和自由等)的次序来排列的辩证思维的范畴体系,其间溶化了中国传统哲学相反相成、象数相倚、体用不二、矛盾倚伏、理一分殊、天人合一等辩证法智慧。辩证逻辑作为思维工具,就是以得自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之道来还治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本身,于是理论便化为方法。贯穿于逻辑范畴体系中的对立统一原理转化为分析与综合,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运用表现为理论和实际的统辩证方法这两条基本要求,亦即荀子所说的“辩合”与“符验”。

显然,冯先生在这里充分地汲取了传统哲学擅长于辩证思维的智慧。不过.传统哲学因忽视形式逻辑而使其辩证思维处于分散、无系统的状态,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冯先生早已洞察传统哲学的这一缺失,因而即使是着重阐述辩证思维,却十分强调不能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为两截:普通的形式逻辑已包含有辩证法的萌芽,面辩证思维则一定要遵守形式逻辑。由于把握了传统哲学独特的辩证思维智慧,并克服了其偏颇,因而冯先生在这基础上构造的辩证思维理论和辩证思维的逻辑范畴体系,就使得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获得了自觉的和科学的形态,逋含其中的智慧也就有了现代的新意义。

〈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主要阐述了认识时辩证法贯彻于价值论领域,在使理想成为现实的活动中,培养自由人格的德性。冯先生分析了认识活动中认知和评价的关系,指出评价是揭示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随着评价的发展,出现了功利和精神价值的分化以及精神价值中真善美不同领域的分化。然而,价值的创造都是化理想为规实的活动。理想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自由,而在不同的价值领域,自由有不伺的含义。木过,功利和穑神价值抅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合理的价值体系应当包括: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通过自由劳动而达到辩证统一;人的本质力量即理性和非理性(情、意)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和集体精神互相促进,奔向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相统一的理想目标。这样的价值体系谏则的提出,是和对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价值学说的重要论争即天人之辩、理欲之辩、群已之辩釣考察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三方面论争中,儒、墨、道、法、释诸家各有所偏。正统派儒学主张独断论的夭命论,漠视了人道原则,把实践理性绝对化,忽视了人性的其他方面,以“公”来束缚个性,这是权威主义价值体系。同时,各派学说经过曲折斗争,也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辩证的见解:强调自然原侧和人道原则的统一;身和心、理智和情意的比较全面和多样化的发展;群己统一,既尊重个性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见,合理的价值体系的原则是以正确解决天人之辩、理欲之辩、群己之辩为基础的。

同样,冯先生从这一基础出发,引伸出了培养平民化自由人袼的基本途径一在自然和人的交互作用中,实践和教育相结合;在世界观的培养过接中,镲育、智育、美育相结合;集体帮助和个人主观努力相结合,以求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这一基础出发展示了人类走向自由之路的轮廓——就天人之辩而言,人类的自由王国是自軚的人化和人道的自然化、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相统一;就理欲之辩而言,人类的自由王国是;^本质力董和人创造的文化获得全面发展,使人格成为知意情相统一,使文化成为真善美相统就群.已之辩而言,人类的自由王国是社会成为自由人格的联合体,集体和个性相统一。

在上述内容中,冯先生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传统哲学(尤其是正统儒学)价值观的弊端,另一方面着力提炼出其中富于智葸的观念,并运用于论证合理的价值体系原则,因而传统哲学在这方面的智慧被賦予了培养自由德性的新境界。

总之,〈智慧说三篇〉所建立的智意说,从知识和智薏相统―、解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对立的现时代的高度,对传统哲学的智薏作了创新。由这样的创新反观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我们不难着到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正是其昝慧说的展开。

因为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和其智蕙说相赏通的,所以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即闪射出智慧说把知说和智慧相统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统一的光辉。

把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自“五*囲”开始的。从那时起直至新中国戒立,研究中国哲学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胡适、冯友兰和庚外卢。“五*囪”以来西方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中国;这三位代表人物油中_#学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三大思渐在这一领域的反映。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属于实证主义流派和科学主义思潮。因此,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贯串着的主线是将先秦非儒学派、程朱理学、清代朴学与西方近代实证科学方法相沟通。

起初胡适认为宋明理学虽有程朱、陆王之分别,但朱熹和王阳明都同意把"物”作“事”解释。这一个字的人文主义的解释导致了“把哲学限制于人的‘事务和关系的领域”,而“对自然客体的研究提不岀科学的方法"。因此,先秦“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因为在这些学派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壤。关于方法论问题,尤其是如此”。通过对先秦哲学的研究,他以为墨家是最合适的土壤,因其是“发展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科学逻辑的唯一的中国思想学派”。后来,他对程朱有所肯定程颐、朱裏一派认定格物致知的基本方法3大胆的疑古,小心的求证,十分明显的表示一种‘严刻的理智态度,走科学的路’”。但捏朱并未彻底走向这条路。他认为使这条路重现的是清代朴学,朴学与实用主义依据近代科学所概括出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圆满的科学方法论”是最为接近的®,并强调这是他所做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很少人(甚至根本没有人)曾想到现代的科学法则和我国古代的考据学、考证学,在方法上有相通之处。我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我之所以能说出这话来,实得之于杜威有关思想的理论"。

胡适的上述研究,是用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来解释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发掘其中的获取实证知识的科学精神,并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之所在。这实际上是把知识等同于智慧。

冯友兰赞赏新实在论,因此不仅不拒绝运用近代实证科学所要求的概念明晰化的逻辑分析方法(即其所谓“正的方法”),而且以此作为构造自己哲学理论的工具。然而,他作为现代“新儒家”,其哲学的内在精神是弘扬儒家的人文关怀精神,以之与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相联系。这在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表现为一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作逻辑分析、使其明晰化;另一方面阐释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慊家的人生智慧。显然,前一方面是服务于后一方面的,因为冯友兰认为哲学最重要的功用是觉解人生,所以,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线是在后一方面。

胡适以为哲学的发展受制干和科学相联系的逻辑方法'与这种科学主义的立场相左,冯犮竺则从把科学和哲学严格区分的人文主义立场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他用知识和智«来区分科学和哲学,认为科学能给人以积极的知识,而哲学则不给人们增加任何关于实际事物的知识,他指出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即哲学是人生的智慧。他以如此区分科学和哲学、知识和智慧为基点来省察中国传统哲学,指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因此,他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宗旨就是发掘蕴含其中的人生智慧,这种人生智慧在他看来,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说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传统经孔孟、老庄、名家、董仲舒、玄学、禅宗到程朱理学而集大成,这样的人生智慧不以科学(知识)为根据。他认为最富于如此人生智蒽的程朱理学,“不是以当时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亦不需用任何时代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因为这样的人生智意是用他所谓的“负的方法”而获得的负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国哲学中占统治mil位然而负的方法在实质上是神秘主义的方法”,因此,尽管他在<新原人〉中也提到科学知识转成哲学智意,但是哲学智惹的获得必定是“终于负的方法”,所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智慧最终是以柙秘主义排斥科学的知识理性的结果。

总之,冯友兰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哲学史,以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智琴是和科学知识相分离的。

外庐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哲学史,其代表作〈中国思想通史〉的主旨是“发掘中国思想it上唯物主义和反正宗的‘异端’思想的优良传统”,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这些传统是可以结合的。这一主旨展开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论证先秦和明淸之际的哲学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资源的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以来的哲学有类似的成果。侯外庐说广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之花果,固然可以媲美于希腊文化,而淸代思想之光辉,亦不逊色于欧西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来的成果”。®第二方面是论证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唯物主义传统,在这里可以找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相通的萌芽。与此同时他论证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蘊含着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继承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因素,指出传统哲学的唯物主义包含着实事求晕的科学态度,而反正统的异端思想则包含着古典的民主观念。

侯外庐的上述两方面,可以说在实际上触及到了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是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织而成的。因为由第一方面的论证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媲美的先秦和明清之际的哲学,无疑充满着类似古希賸和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第二方面昀论证则更直接说明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是以科学糖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因为古典的民主观念显然以人文精神为内涵。但是,由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苏联教科书的影响,是一种狭义的认识论,因此,尽管侯外庐批判过胡适、冯友兰的唯心主义哲学史观,但他不可能从知识和智惹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哲学史,克服胡适和冯友兰的或@重科学知识、或偏重人生智蓠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

由以上的回顾,我们可以认识到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对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学术取向的批判总结,这是与其智意说相吻合的。如冯契先生所述,其智慧说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根据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来阐明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运动”。可以说,这是从知识和智惹相统一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三大思潮的反省。因此,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作为智慧说建立之基础和哲学史论证的基础,自然具有与智慧说相同的学术品格。

冯契先生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史定义,即哲学史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这显然是对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以指导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的继承和发展。然而更重要的发展,是把原来只讲知识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扩充为将知识和智慧视为统一的认识辩证运动的广义认识论,并以这样的认识论来考察中国哲学史,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里胡适和冯友兰的或偏重科学知识或偏重人生智慧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因此,知识和智惹相统一,就是贯串于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线和个性之所在。综上所述,这一主线和个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他从广义认识论出发,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是和知识相联系的。他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既讨论了广义认识论的前两个问题(主要是考察从无知到知),也讨论了广义认识论的后两个问题(主要是考察从知识到智慧),而且主要是通过后两个问题的讨论而表现出智慧的民族特征。但是,这些智慧是和知识相联系的,即其既是知识的飞跃,又不脱离知识。他指出中国传统哲学善于辩证思维不只是表现于人生领域(如天人统一、理欲统一),而且表现于科学领域,中国古代科学主要是以辩证逻辑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为指导的,这是个将实际知识跃升为科学智慧的过程。这就既克服了胡适把获得实证知识的科学方法等同于传统哲学智慧的片面性,又克服了冯友兰把传统哲学智慧局限于人生领域而否认其有科学知识作根据的片面性。同样,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培养理想人格上注重理性自觉的智慧,主要是与儒家培养仁智统一(“仁且智”)的理想人格相联系的。而在孔子和其他一些有辩证法思想的非正统的懦学思想家那里,“智”是具有知识理性内涵的,即具有以理性获得实际知识的科学意义。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智慧要求知识在理性的基础上转化为仁德。这就既克眼了胡适把传统哲学智慧局限于科学理性(知识理性),而将人生智慧排斥在外的片面性,又克眼了冯友兰把传统哲学的人生智慧与科学理性(知识理性)相分离的片面性。

其次,冯先生以知识和智惹相统一的观点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史,指出中国近代哲学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经验教训证明了只有在智慧学说上达到知识和智慧相统一的新高度,才能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成果、克服其不足。

再次,从知识和智慧相统一的哲理境界,冯先生引伸和发挥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这从前述的<智意说三篇〉可以看得很明白。这样的引伸和发挥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新,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更深一层的研究。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态式教育,人类智慧,人文精神

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研究艺术教育现象的学科,侧重的是类属于艺术范畴的素质教育,以艺术或艺术品为媒介来培养人的艺术能力、艺术创作与艺术境界的有规律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那么,艺术品所表现的自由的感性形式,存在于每一个独特个体的感性生活中,艺术属于一种感性的形象,这种感性就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所以,作为承载人们艺术思维、艺术创想的承载体——艺术品,就不能太注重技法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表述。读《艺术与创生——腾守尧先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之路》后,让我对现代艺术课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注重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为了使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更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就应该像腾守尧先生所关注的,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知识融入到艺术课程的教育中,并将多种教育理论进行融合而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试图矫正在目前的一些艺术课程教育中存在的注重技法、忽视人文精神的现状。

对于每个有追求的人,滕先生提出毕生都在建造自我的庙堂的思想,以独特的方式高度概括了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精神品格与自我提高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有生命的构架,而且还是一个有主观思想与智慧、有独特个人艺术品格的承载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就在不断的构建这样一个自我,提升我们的智慧。这个过程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教育与受教育过程实现的,所以作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与能力的艺术教育,就应该注重文化生活、科学精神的渗透,转变传统式教育方式,不断运用生态智慧,以更加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艺术课程教育,这样也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开展与培养。对此,滕先生总结出原始智慧、现实人文智慧、神性智慧三种人类智慧,阐述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不同智慧层次,诠释了人类艺术智慧发展所经历的从根源到现实再到超越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引起我们对个人素养培养的一种反思。

首先,原始智慧属于人本能地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与借鉴,对矛盾事物双方视为神灵的两面,这种认识处于人类智慧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界的万物不仅都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而且万物之间都是想通的,就像美术、音乐、戏剧都是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这两者理解应该是相近的。所以我们在构建自我的“庙堂”时,不能脱离现实万物、不能与生态产生失衡,要在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其次,现实人文智慧或圣贤智慧,则是人对自然界的矛盾关系、互存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真理,并善于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不再是盲目的,而是严格的视为对立两面,并试图征服它们,带有理性色彩。

第三,神性智慧或超然智慧,则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的矛盾双方加以融合、综合各种智慧进行创新与改造。事物的矛盾两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能反映社会,而社会也同时影响着艺术。艺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把生活进行记录、复制、收藏,而是以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依据来表述内心情境的一种形式。滕先生提出神性智慧的核心,就是对话精神。对话不仅仅停留于理解为一问一答,更高层次的上升到精神层面,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情感、情境获得交流、融合、进而提升的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现实情景,对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可能更能从中读懂自然的和谐艺术,感受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艺术,正是神性智慧所指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身艺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素养与能力,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出能打动人的能为社会服务的新的事物。所以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学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再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优良的艺术品格与艺术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于艺术情境中,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两者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是辩证主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活动,回归自然和谐规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遵循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环复始的生态关系,进行生态式教育。艺术教育之所以要与生态学理念相融合,正是为了找到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一种平衡,生态哲学已经成为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生态式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开放式、平等式、互补式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思想精神、不同观念、看法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态式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师生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对话。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主要是指思想认识上的平等关系,是相互理解、学习认知的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能成为共同探讨的伙伴,都成为学习者和探讨着,更有助于意见与思想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董的方面,也许你所不了解的正是对方所了解的,这样就能达成一种互补,在这样互动式的对话中,去充实和丰富自己并从中发现真理。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7

关键词智慧旅游基本概念理论体系

一、引言

旅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对于信息逐渐有了更高的依赖性。信息流通以及传递的有效性,成为现今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元素。而在现今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信息不对称、多元性等问题逐渐突出,因此对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智慧旅游的概念被提出,成为了解决旅游发展瓶颈的关键途径。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照国际、国内对“数字旅游”、“电子旅游”等概念的权威定义以及相关的“智慧旅游”的定义,本文认为,“智慧旅游”(Smartertourism)是指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三网融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为主要应用形式,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通过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了对社会资源、旅游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旅游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散客市场逐渐兴盛,并因此使散客游以及自助游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出游方式。而在未来,散客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还将不断扩大,并因此对旅游服务的个性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无缝整合。随着电力政务向着服务型政府方向的发展,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中,也需要向着信息的充分利用、共享与交流方向发展,即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使管理能够与服务无缝整合,更好地实现管理决策提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为企业提供服务。对于我国很多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信息化水平较为有限。在未来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如何吸引中小企业,使其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则成了现今我国智慧旅游试点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难点。通过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则能够为我国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在节约其信息化建设投资以及运营成本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三、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从智慧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智慧旅游本质上是要通过新理念的导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形成,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经营的全流程、旅游管理的全方位和旅游服务的全链条产生“智慧效应”,创造“智慧价值”,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发展力、创新力和服务力。从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来看,它的应用体系主要包含“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大应用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整体,共同支撑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智慧旅游的技术体系

(一)物联网技术

在智慧旅游中,物联网是最为核心的网络,能够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与人的互联。从定义层面看来,物联网通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射频识别、GpS等技术以及设备的应用根据约定协议将网络同物品间进行连接,在实现信息通信以及交换的同时,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管理以及定位等功能。在智慧旅游中,我们可以将物联网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的扩展,如果我们将互联网应用称之为“线上旅游”,那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旅游应用则能够同时涵盖“线上”和“线下”,突破了传统互联网“在线”方面所存在的局限,且这种突破能够适应旅游者的非在线特征和移动特征。

(二)移动通信技术

该技术是物与物进行通信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指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间、移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以此实现设备实施数据在远程设备以及系统间无线连接的一种方式。根据此种特征,我们则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物与物特征的物联网连接方式,对整个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移动通信技术之所以被特别提出,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得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从pC逐渐向着易于携带的终端设备发展,体现了以散客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连接,则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不同类型的旅游应用,而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无线技术的连接,则能够进一步扩大旅游应用的覆盖面。在该技术中,其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服务,如无处不在的接入服务、全程信息服务以及多样化终端服务等,将对旅游者的游憩质量以及旅游体验进行积极的改善,在对服务质量、目的地管理水平进行提升的同时使旅游管理向着高质量、精细化的方向推进。

(三)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网络应用模式,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计算机终端的使用者,其并不需要了解专业知识和技术细节,仅仅需要关注自己对资源的需求即可。其应用的目的,就是应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巨量数据处理以及存储问题,能够对资源和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分配。在智慧旅游中,其在对云计算进行建设时需要包涵云计算应用和云计算平台,在具体研究中,需要侧重云计算应用,即研究如何能够将海量的信息在整合之后存储到旅游数据中心,使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能够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更好的获取、交换以及利用。在智慧旅游中,云计算技术能够充分地体现社会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一种资源优化的集约型智慧。

(四)人工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其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获取人类某些行为的方法、理论以及技术。目前,在智慧旅游对各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将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研究、应用这部分信息,进而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则成为了一项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应用于这部分信息、数据以及知识的处理,即通过推理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提供基础支持,非常适合应用在旅游需求预测方面。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逐步包涵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及游憩质量评价等。

五、结束语

智慧旅游是我国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是地区智慧旅游研究的基础,对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辽宁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孙建竹(1983―),男,山东烟台人,辽宁科技学院讲师,旅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智慧旅游与旅游开发。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游客体验的辽宁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w2015227);2015年本溪市旅游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本溪智慧旅游发展的研究”(批准号:BXLY1503)。]

参考文献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079-02

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随后,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iBm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011年,在“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专题演讲中,我国两院院士李德仁指出,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化城市和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该说智慧城市根本上体现“人”的主导地位,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集成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各方面资源和信息,动态的传导给人们,使城市空间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涉及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基础设施、服务运行等各个环节,从技术层面来看,主要包括:网络、计算、存储等信息基础设施;感知、采集、终端等设备及软件;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系统软件;数据处理、共性支撑服务与应用服务等软件;行业智慧应用平台与系统;系统集成平台等。

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城市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市管理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同时,有力促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发展,以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特点。

我国尚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和地区启动了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距离智慧城市的实际运行并发挥综合效益还存在一定距离。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成果也较为成熟,然而,缺乏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和技术整合集成的综合平台是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瓶颈。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成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和软件设计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技术需求的牵引,带动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以智慧城市综合平台为中心辐射的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应用领域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制造业为例,通过智慧手段促进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其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和智慧型制造的转变。在企业产品研发、过程控制、市场营销及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协同化和智能化。

以农业为例,精准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实际应用是智慧农业建设的一大体现。通过地球空间信息获取、自动化控制、实施环境监测等高新技术的集成融合,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模式,争取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相对节省的资源消耗和人力、物力投入,获取更高的作物产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可以利用智慧手段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拓宽行业服务内容、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强化辐射能力。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通、物流、气象等跨行业的信息综合共享平台,降低现代服务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形成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

3智慧城市应用

3.1智慧政务

建设智慧政府是实施智慧政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政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能,一般来说,智慧政府包括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大领域。

(1)智能办公

智能办公是运用网络通信、物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通过构建综合信息化办公平台,提高办公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系统功能角度看,有些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水平:能够根据使用人员的角色、喜好,对系统界面和功能进行自动优化;提供通知提醒、邮件提醒、事务提醒等辅助功能;能够依据待办事务紧急程度,自动移交对口部门或人员进行处理;能够通过先验知识的智能化管理,提供针对具体事务的办事经验和模板。

(2)智能监管

智能监管系统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公安、监察、质检、安监、环保和减灾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智能监管系统能够实现对监管对象的实时、动态信息获取,在提高监管效率和成效的同时,有效降低监管成本。例如:遍布城市的具有人脸自动识别功能的监控摄像头,能够大大提高抓捕在逃疑犯的几率;根据执法现场情况,自动调取有关材料,生成罚单,方便公务人员执法;安装在特种设备上的智能传感器,能使质检人员足不出户在第一时间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质量可靠参数;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实现了灾害的提前预报预警。

(3)智能服务

智能服务是现代公众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实现自动感知、预测公众需求,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例如,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实现交通路口信号灯时长的自动配比;依据公众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的气象服务;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建立与真实场景极为相似的虚拟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现公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游览;建立场景式服务平台,引导公众办理有关事务。

(4)智能决策

智能决策是以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为基础的,是智慧政府建设的最高层次。智能决策系统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对多地区、多渠道、多领域的实时和历史信息进行管理,实现多维数据集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自动化知识提取;在知识库的支持下,形成符合决策层要求的统计报表、预测演示、情景分析报告和建议应对措施,辅助政府领导干部进行正确决策和科学决策。

3.2智慧民生

智慧民生切实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包含智慧食品安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方面。

(1)智慧食品安全

智慧食品安全主要体现在利用射频识别和远程监控技术等,实现食品的全过程安全跟踪。例如:在销售的鸡蛋或肉类食品上印制唯一标识的条形码或二维码,实现对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消费者也可通过唯一标识码访问相关养殖、生产、物流企业的网站,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

(2)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对传统医学诊疗手段的重大革新,已渐渐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安装在人体身上的传感器,可实现对人体健康参数的实时监控,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如有关参数出现异常,可以第一时间通知患者就医;对于所处地区医疗条件有限的危重病人,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就医,可通过专业医疗信息网络,由医疗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施行远程诊断和治疗,实现各类医疗资源的高效共享。

(3)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在较为成熟的智慧交通系统建成后,交通工具依据自动控制信号自由行驶,公路通过实时流量监控实现自动化流量调节,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交通工具的行踪、交通设施的状态以及大范围交通总体情况将了如指掌。

4结束语

智慧城市既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又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是人类应对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日益短缺等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这些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提供了科学手段,也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对于我国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杨红艳.“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电子政务,2012(1).

[4]史璐.智慧城市的院里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9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智慧贸易模式剖析

科学技术的进步,营造出了新的经济环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下国家的发展战略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生产、经济贸易、生活消费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水平迅速提升,智慧贸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速构建并付诸运行智慧贸易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贸易的产生及其特征

传统的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在交易市场里面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在互联网支撑下,全球贸易的方式正在改变,贸易结构正在重构。比如:过去20年,世界贸易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更多是大企业的全球化;但在未来的20年,全球贸易应该更多体现在小企业上,尤其是跨境电商平台的风生水起,将彻底重构国际贸易的新秩序。在此背景下,智慧贸易顺势而起。智慧贸易是以物联网、互联网和通信网为基本架构,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促进国际商品、服务与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贸易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加剧,尤其是便捷的智慧贸易方式成为人们贸易的首选途径,我国智慧贸易发展迅速。近年来,相较于传统贸易缓慢的发展,智慧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它的迅猛发展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提升国际渠道控制力与话语权的好抓手。

智慧贸易具有明显的特征:智慧贸易有利于对商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全部系统集成和管理;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有利于发现下一代潜在的商贸模式,实现商贸资源的优化;智慧贸易可以灵活地支持新流程、业务模式和应用的智慧it基础设施,可进行超越防火墙的全球商贸一体化协作。

二、智慧贸易模式的重要内涵

剖析F2F贸易模式与B2B、B2C等电子商务模式,它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也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智慧贸易模式结合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于一体,通过不断实践优化,形成了新的贸易体制。它不局限于线上线下,国内国外,量多量少,无论个人、企业、政府或国家都适用于该贸易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到o2o智慧贸易模式,消费者、商家都在与时俱进。事实上,光靠传统贸易和电子商务贸易都不足以支撑市场庞大的消费和需求量,智慧贸易的兴起和发展在贸易市场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智慧贸易之所以能立足于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是因为它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各种贸易模式的优势,形成了既具有自我特色,有满足人们贸易生活各项需求的贸易体系。

与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市场+物流配送”相比,o2o智慧贸易模式的革新在于“电子市场+到店消费”,它的核心在于在线预付,并把线上消费者带到商店。其具体过程为:在线预付款项、收到优惠券条码及密码、核对个人信息、消费后收到信息告知已消费。其优点在于通过联盟圈内的商户间精准营销,吸引并收集更多商户资源,驱动大众消费。但由于目前技术匮乏,致使营销精准化程度较低,o2o贸易模式需要更专业的引导和培训。F2F模式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易”到如今“厂家到家庭或个人”,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先进之处在于主动寻找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其首创了从生产厂家直接向家庭或个人提品信息,再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镜影模式,减少了商、商家、商场等中间环节,降低渠道费用,让消费者以平价购买高档产品。与传统贸易相比,它有价格与服务双重优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厂家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找到客户。但由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线下体验店将电商平台拖入区域化服务,直接影响了其扩展速度。

目前智慧贸易模式正向多边化转型,就我国而言,目前设立了多个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多边经贸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引起国际贸易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规则需求,以保障跨境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不仅如此,在各个中小城市还成立个商会、跨界商会以及跨境商会,这都促进了智慧贸易模式在中国的深入贯彻和执行。例如:甬商所的智慧贸易模式,实现了"电子交易+电子仓单+全天候交收+基差结算"的完美结合,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资金更安全的电商化贸易新渠道和供应管理新模式。

三、智慧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智慧贸易虽说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但发展情况良好。它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消费群众众多且消费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亚洲人口和国家众多的地区,智慧贸易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大型企业,这是他们扩展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机会,更是中小型企业面向国际市场一个关键性的机遇,同时也是国内本土品牌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加信用价值的一个良机。从智慧贸易系统现状分析来看外贸企业面对的是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传统贸易的流通环节多、价差大,智慧贸易能够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的限制,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缩短了供应链,具有更为丰厚的利润,将成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模式。如果企业能及时抓住机遇,可以创造比内贸电子商务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可以预见,智慧贸易将保持强劲发展,在全供应链中成为主流,并将有力拉动云计算、物联网、4G等新兴产业。未来几年,智慧贸易的发展将会和前几年以淘宝为典型的内贸在线购物平台一样进入黄金发展期。

目前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界对智慧贸易议题关注的重点和趋势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全球运输与贸易便利化伙伴计划(GFp)”作为全球层面贸易便利化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研究和探讨,将当前国际上贸易智慧化的实践和探讨归纳为12个大主题(含30多个子主题),这一归类是以广义的贸易和运输指挥化为背景,凸现了智慧贸易的跨领域、跨部门的特性,宣示了其发展进程中多角色、多纬度的特点;其次,是对当前国际范围内关于智慧贸易化的实践和探讨的归纳整理,并分为两类18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安全与便利的平衡、海关与商界合作伙伴关系、贸易智慧评估体系、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单一窗口建设、无纸通关等相关内容的论述与国际关注趋势相一致。通过对以上两个方面的深刻剖析和研究,可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①贸易便利化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国内对智慧贸易研究除了包括wto智慧贸易议题研究、区域国际组织和国别智慧贸易研究、智慧贸易的成本收益以及经济影响、智慧贸易水平评估等内容外,国际贸易供应链上其他涉及智慧贸易的部门也对此进行了研究;②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不够密切。涉及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涉及具体措施的落实方面还与国家的管理体制、具体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该议题的研究如果不与具体实践部门紧密合作,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建议,对智慧贸易具体实施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关注较少,以至于很多建议多属泛泛而谈。

近些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区域组织都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虽未就智慧贸易便利化的定义达成一致,但普遍承认它对贸易流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务实的做法,有选择地将有关内容纳入多边、区域及双边合作中。

四、智慧贸易的优劣态势

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而言,智慧贸易具有独特的突出优势:

1.商品和服务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只局限于线下市场的寻求,线上信息更丰富,获取也更方便快捷,人们甚至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各种信息。

2.企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企业不论处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交易和信息平台,还是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线下交易和信息交换平台,都可以将企业基本信息散布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更直接地面向消费者同时直接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3.在线交易更加便捷。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为基础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种线上交易模式是交易更趋向便捷快速,人们不再需要去实地市场选购产品,而是通过线上贸易和支付,并通过全球物联网实现物流互通。

4.跨境网上交易批量小、频率高。跨境网上交易模式不再需要大量的产品进行集中购买和运输,即使只有一两件小额商品也可以实现快速有效贸易,这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走出家门,更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地购买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四网合一的智慧贸易系统通过利用新一代交互的便捷性、协同性、效率性和响应速度,提高各方的满意度,实现各方价值的最大化。它标志着人类正在迈进全球一体化的智慧经济、智慧社会和智慧地球时代。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它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已经由量变向质变转化,不断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人类生活的纵横维度,推进着世界智慧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智慧贸易所涉及物流、资金流以及诚信机制的复杂性,加之信息系统、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人们对于智慧贸易的认识仍然不够透彻,贸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漏洞,这些漏洞严重威胁着买卖双方乃至买卖过程中涉及的各方群体的利益,这也是智慧贸易存在的明显劣势所在。

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而关键就是在于对贸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了解、研究。为更好地促进智慧贸易发展,提高智慧贸易竞争力,必须重视智慧贸易关系网络建设。现阶段,我国智慧贸易发展在通关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结汇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优化。促进我国智慧贸易快速、健康发展,应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优化通关、支付、物流、结汇等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智慧贸易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智慧贸易国际合作;引导和支持智慧贸易系统平台的发展。

智慧贸易作为新兴贸易方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论是内贸还是国际贸易,其先进技术的支撑有利于打造贸易便利化模式,重构贸易流程,缩减贸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世璐.国内贸易便利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3).

智慧物流的意义篇10

导读: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现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交互融合的空间聚集复合生态系统,人与环境、产业、社会之间存在着广义生态关系和协同共生进化机制。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在工业文明时代,城市更多地作为经济要素的聚集地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载体,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微循环结构与自适应可持续发展机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城市病。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更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城市现状的基础上以新的发展模式重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机制,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

一、现代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源于对城市系统的认识。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是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早在1890年,alfredmarshall就从规模经济角度对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效应作了阐述(alfredmarshall,1890)。[1]因此,城市被看作是促进农业劳动分离和发挥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优势的经济系统(wilburR.thompson,1965),[2]众多的学者从城市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规模理论和发展模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wemerZ.Hirsch,1973;KennethJ.Button,1976)。[3][4]1968年,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Roberte.park等人从城市对社会影响的各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和系统性研究(Roberte.park,etal,1968),[5]促使人们进一步从社会与经济交互影响的角度去关注城市的发展问题。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日益显现,人们才真正从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大系统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仇保兴,2011)。[6]

在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两个方面(李迅,2008;陈卓咏,2008)[7][8]:一是来自对城市发展的成功范例和最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是来自对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其中,涉及到城市的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筹资模式、发展途径等各个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城市的发展不仅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及资源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发展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测的复杂因素及其动态作用机制的影响,是一个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吴晓军,2005;仇保兴,2011)。[9][6]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于2013年6月21日在著名刊物《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城市扩张与城市规模研究的最新论文(Luísm.a.Bettencourt,2013;michaelBatty,2013),[10][11]通过对数千个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分析,从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角度阐述了城市在规模大小、人口密度、社会联通性和流动性网络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城市系统内在的异速生长关系(陈彦光,2002)。[12]城市系统的这种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使得我们在考虑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时,难以简单借鉴已有的经验模式或宏观规划理论来系统性解决城市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问题。众多的实践已经表明,这些新问题是事先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而在目前现状下又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对于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在进行宏观规划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构建一套完善的能够针对环境变化具有动态调节功能的微循环自适应机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自组织理论、动态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来研究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上述自适应机制(吴晓军,2005;陈彦光,2004;袁晓勐,2006;李杨帆等,2005)。[9][13]-[15]上述研究发现,城市系统的演化在结构与形态上与大自然生物组织的有机体结构和河流的自然分布特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优化目标似乎就是重建大自然的对称律(陈彦光,2004)。[13]然而,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等人的研究指出,这种相似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其内在的功能机制上,而非外在的形态上(Luísm.a.Bettencourt,2013;michaelBatty,2013)。[10][11]在城市发展模式的自适应机制中,必须考虑环境与需求的变化对资源的动态匹配能力及其供给成本的要求,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功能机制,来完成上述自适应优化调节。

大自然五彩缤纷的鲜花、青翠欲滴的树林、翱翔蓝天的飞禽、驰骋林野的走兽、戏水大海的鱼群等充满着勃勃生机的万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生存方式演义着与自然的无比和谐,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索与启迪。自然界的生态大系统是由无数个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微循环小系统所组成的,群落内部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复杂的有机联系使得整个群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总能面对生境的不断变化而坚定不移地朝向物质与能力交换最优的“顶级群落”方向迈进,也使得整个生态大系统呈现了最完美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基于上述观察与研究而形成的广义生态群落理论和方法(戴伟辉,2013),[16]为我们探索城市发展模式中的自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指导。

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城市中的各类居民、组织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物质与价值交换循环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广义生态链。为了降低生态链的运行成本,上述主体在空间聚集而形成各种综合体(Complex),这就是城市自然发展阶段最初的广义生态群落。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交换效率,在现代城市中又将上述综合体划分为各类功能区,如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等等。功能区的规划应更加有利于降低广义生态链的运行总成本,否则将会对广义生态群落的微循环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种种问题。例如,城市功能区的规划过大、布局分割和基本功能单一必然会增加连通性与流动性成本,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活成本上涨。又如,在目前的软件园区规划中,将大量的软件企业集中在一起希望发挥人才、知识的空间聚集优势,却忽视了软件企业种群不适合“群居”而适宜于与其它产业“伴生”的基本特性,结果导致大量的软件企业难以向专业化细分的“生态位”方向发展而形成过度竞争。

在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我们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过于强调规模聚集和宏大规划的同时破坏了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仇保兴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思维观和大量的现实案例出发,对上述问题作了精辟分析,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转型中重建城市微循环的迫切需求(仇保兴,2011)。[25]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城市需求甚至城市发展目标的改变。正如自然界生境的变化,将引发生物群落的系统性调整。在上述过程中,物质的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是适应性调整的关键,也决定了群落的发展规模。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等人和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上述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效率及其成本对于城市要素聚集的调整和提高城市的动态适应能力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普及,使得城市的运行基础和管理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信息的流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降低了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便捷地在虚拟空间实现大量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聚集,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从总体上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降低城市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力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因此,面对城市在工业文明时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级,是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中必须首先深入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虽然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有效运行”相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严格的科学界定。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在经历了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又一个高级发展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戴伟辉,2012)。[26]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一定的城市主体,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基于特定的驱动因素所形成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整体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吴标兵等,2013)。[27]通过对我国正在规划和兴建中的100余个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还存在着目标定位、发展思路、顶层设计、驱动机制、技术标准、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配套等多方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对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基本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生态链作深入分析,从有利于上述群落的发展和为之创造更好的生境出发,系统性地思考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时代,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城市广义生态群落创造良好的生境,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包容性发展,实现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为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城市新生活。

二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为城市提供全新的生态学运行机制和柔性技术体系架构,通过对以广义生态群落为基础的微观分析来重构宏观设计,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创新社会经济要素的聚集模式、降低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提高城市的连通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为城市构建良好的动态自适应发展机制。

三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首先应该为城市构建发达的基础信息网络,使得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通畅便捷,首先考虑从广义生态群落的刚性需求和城市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出发,通过效益驱动机制和政府先行来逐步拓展各应用领域,通过信息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最终实现从机器的理性智能到人性化的情感智能服务。

四是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架构既要考虑到有利于资源的统一整合和开发利用,还要注意到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分布式微循环运行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好统一的物联网、泛在移动通讯网和云平台三大基础平台,以开放式的柔性体系架构为广义生态群落的运行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是智慧城市的体制机制。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对城市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深刻变革,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建立以网络化流程、动态协同机制和敏捷服务链为基础的新型电子政府运行模式,并通过跨行政区域的政务资源整合和行政组织体系的虚拟化重构,形成以“云”政府为基本形态的智慧城市政府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alfredmarshall.principlesof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890.

[2]wilburR.thompson.aprefacetoUrbaneconomics[m].Baltimore:JohnsHopkinspress,1965.

[3]wemerZ.Hirsch.Urbaneconomicanalysis[m].newYork:mcGraw-Hill,1973.

[4]KennethJ.Button.Urbaneconomics:theoryandpolicy[m].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76.

[5]Roberte.park,ernestw.Burgess,RoderickeD.mckenzie.theCit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7.

[6]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8.

[7]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23~33.

[8]陈卓咏.最优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研究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6):76~80.

[9]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5.

[10]Luísm.a.Bettencourt.theoriginsofscalingincities[J].Science,2013(340):1438~1441.

[11]michaelBatty.atheoryofcitysize[J].Science,2013(340):1418~1419.

[12]陈彦光.Beckmann城市体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科技通报,2002,18(5):360~367.

[13]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

[14]袁晓勐.城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5][24]李杨帆,朱晓东,黄贤金.生态城市系统的概念模型与等级结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7~40.

[16]戴伟辉.广义生态群落理论与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7]戴伟辉.上海市若干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群落模式及对策研究[R].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06.

[18]turnerJ.H.theStructureofSociologicaltheory[m].Chicago:theDorseypress,1986.

[19]邬亮.数码创意产业的生态群落形成机理与演替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

[20]胡乐.数字社区商业生态群落的结构与布局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1]崔新.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2]邹艳玲.基于生态群落的现代服务业引进项目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3]HarwellC.C.DerenC.w.,SnyderG.H.UseofaconceptualmodelofsocietaldriversofecologicalchangeinSouthFlorida:implicationsofanecosystemmanagementscenario[J].Urbanecosystem,1999(3):345~368.

[25]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