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0:07

商业经济管理篇1

英文名称: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s

主管单位:浙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杭州商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154

国内刊号:33-1336/F

邮发代号:32-4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商业经济管理篇2

关键词:生产函数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f(L,K0)K0不变,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Q/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商业经济管理篇3

在企业中主要应用的商业管理方式涵盖了各种方式与手段,要想在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要充分的融合各种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下面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在企业中的商业管理方式与手段。

一、探究商业管理经济方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方法就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需求,通过各种经济杠杆、组织等方式对于企业的商品流通相关经济体以及商业经济活动成果的方式进行商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基于经济方式开展的现代化企业,是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有效手段。

商业工作就是主要就是相关企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活动的开展,就是各种商品流通活动的开展,其与生产与消费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商业是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实现的有效方式,在开展各种商业活动的时候,要对其具体的经济成果、经济利益、经济效率以及经济责任进行系统的分析,要严格的基于各种客观经济规律开展工作。相关商业管理部门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实践通过经济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推动企业商业活动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对此要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做好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活动,在根本上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就要通过经济的方式开展。

基于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商业管理活动的本质问题就是相关物质的利益问题,其主要内容就是基于经济利益开展的,在??用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探究可以协调企业发展相关经济利益的方式与手段,也就是说在企业的相关管理活动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开展经济管理

第一,要明确其出发点就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其经济效益的角度对于其实际的成绩进行衡量,并且将其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二,要根据国家宏观发展需求对于市场的境系统进行调节分析,在宏观上建立基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调节体系,在微观上有效的实现实企业的自主经营以及自负盈亏,进而提升其的整体经济效益;

第三,要灵活的应用各种经济杠杆,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中介与分配、调节与动力以及控制等相关功能与作用,在宏观上要灵活的应用价格、税收以及信贷等经济杠杆,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完善工资待遇、福利以及奖惩等经济模式,充分的提升企业的工作质量与效果;

第四,要提升经济组织内在的作用,基于专业化的原则以及需求,基于经济区域组织的商品流通规律,整合经济,不断的优化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二、分析商业管理行政方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的行政方法主要就是通过相关行政机构自身的职权开展,通过对其管理受众的指示与决议以及各种命令的下达,利用各种具有强制性性质的方式进行企业管理的方式与手段。

行政方式是充分实现企业管理功能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是一种商业管理的有效措施。此种方式主要就是基于集中原则基础之上开展的,通过权威性以及服从性为基础前提开展的,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无偿性以及直接性的特征。相关国家部门的具体指示、决议以及命令,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是阶级意志的统一办事的有效凸显。

在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商业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化生产的客观需求以及组织工作关系的内在体现,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凭借着权威性才可以充分的凸显其内在的管理职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企业发展中单纯的应用行政方式进行管理,其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是不契合的,容易导致企业出现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工作手续繁琐、企业公文泛滥等不良影响,这样会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济工作效率。同时,行政方式在企业中不利于部门的协调与资源的调动,容易造成企业生产以及业务往来的混乱性,容易出现各种衙门化色彩,对此在现代企业的商业管理活动中,要灵活的应用行政方式与手段,要科学的应用此种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职能,提升其整体经济效益。

三、企业管理的社会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方法

(一)管理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就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于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的相关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征等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基于其内在的规律制度的管理方式与手段,此种模式中爱实践中可以对于人们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动机进行了解分析,进而进程环境的创作,加强控制与引导;对此在实践中可以基于具体的状况,全面的应用企业管理的社会心理学方式,在根本上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以及精神需求。

(二)企业管理的社会学方法。就是在实践中通过社会学中的企业社会活动过程、群体以及相关内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规律开展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与手段,此种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可以充分的提升其内在的经济效能,凸显我国商业经济活动的地区特征,可以说应用社会学的原理从事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可以在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商业经济管理篇4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工商管理;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需要强化自身工商管理能力,积极探索工商管理发展策略,才能为自身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但工商管理发展策略的形成,需要工商管理部门的支持,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针对我国工商管理探究发展策略,需要结合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的现有问题,采取对应解决措施,助推工商管理发展。

1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问题

1.1企业工商管理薄弱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薄弱是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工商管理方法、手段、措施,能够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避免我国经济建设受政策方针、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达到我国企业工程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但我国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忽视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消极影响企业发展,制约我国工商管理事业发展。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存在不到位问题,即使是针对企业管理者实施的培训活动,也很少涉及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模式的相关内容,使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实效性得不到发挥,影响其工作质量效度提升。同时,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不足,会造成企业管理者欠缺。例如:在工商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化工商管理人才,影响工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使工商管理工作力度不强,降低企业整体管理能力。另外,企业管理者忽视工商管理,会造成基层工作人员认识工商管理不足,对相关知识学习缺少热情,限制企业工商管理能力提升。

1.2工商管理人才缺乏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专业工商管理人才缺乏是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助力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性,避免市场假冒产品的流通,维护人民消费合法权益,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做好工商管理工作,与维护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关系密切。尤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发展组织过程中,以此加强商品流通过程的隐秘性,微商、网店等并未在工商部门进行实名登记,使工商管理部门难以有效回应消费者投诉。造成这种问题的工商管理过程中,缺乏监测微商、网店专业化人才,当前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其专业化有待提升。同时,从当前工商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年轻工作人员,又缺少市场监管经验,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发展。

1.3工商管理体制落后

现阶段,我国当前工商管理体制,呈现出一定的滞后问题。现有工商管理体制是市场管理体制的沿袭,并且这种市场管理体制,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我国市场发展速度快,但还呈现工商管理制度落后趋势,影响到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工商管理体制落后问题,致使市场上欺诈案件频发,尤其是网络欺诈案件,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另外,部分传销窝点出现与毁灭的反复过程,体现我国工商管理体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我国现有工商管理体制中几乎没有网络环境下市场发育发展相关监管内容,暴露体制的监管漏洞,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使市场管理体系出现失衡现象,严重制约工商管理发展。

1.4内控机制尚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存在内控机制尚不完善的发展问题。首先,工商管理载体工作模式的内控管理机构完善度不足,不能实现自身作用的最大化发挥,相关工作人员职能发挥受限,形同虚设。其次,工商管理对应的内控管理内容不够具体,尚未对市场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性的触及。最后,工商管理缺少明确的内控管理目标,内控管理能够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有些工商管理机构在职能变化形势下,针对一些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及机制,与实际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出现衔接不足问题,不仅影响到员工工作效度,更降低我国工商管理效率。

2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策略

2.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为解决企业工商管理薄弱问题,需要对企业员工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满足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需求。加强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建设,需要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首先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培训,在此基础上,根据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在工商管理培训中提升自身专业化能力多方面素养,能够为我国企业发展服务,进而促进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开展的有序性。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行业内部工商管理相关培训经验进行有效提取,科学设置培训活动。例如,出于节约资源与维持生产的考虑,企业需要以二者平衡为前提,通过课堂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占用员工工作之外的时间,科学设置培训工作内容,保证培训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状况,提升实际培训效果,采取对应培训工作解决措施,助推工商管理发展。

2.2提升工商管理意识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效度,转变工商管理人员工作思想,重视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升工商管理工作认知度,端正态度,开展有效工商管理工作模式,促进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例如,企业可以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为员工工商管理意识提升提供了保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工商管理工作的支撑,以此强化自身竞争实力。而工商管理是企业员工需要具备的重要职业技能,有助于员工个人素质提升,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工作,需要针对培训工作制定考核制度,使员工能够对培训内容进行有效吸收,提升员工学习工商管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管理者是工商管理培训中的被培训人员,也需要受到考核制度的限制。

2.3培养工商管理人才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强化我国工商管理工作,需要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提升工商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例如,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加强培训,各级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干部职工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考虑员工工作需要,根据员工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教育等知识,丰富工商管理培训内容,规范工商管理人员工作行为意识,使工商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工作有效地熟悉与了解,培养其敬业精神。在加强工商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各级部门需要对部门内部人员结构情况,针对性地提升老同志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丰富年轻同事的市场监管经验,提升工商管理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使其有效应对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推动我国工商管理高效发展。

2.4健全工商管理体制

基于市场经济大背景,发展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工商管理体制在其中发挥重要效度。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对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适应,借助管理运行体制的完善与更新,提升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成效。例如,国家针对经济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新法规与新政策,健全工程管理体制,需要结合这些法规与政策,考虑市场监督管理需求,加强相关岗位的健全与完善,最大程度的做到人尽其才与责任到位。在此基础上,健全管理运行体制,需要对工商管理的途径与形式进行创新,对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实时共享的优势进行挖掘与运用,以信息技术对现有市场的全覆盖,有效加强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效果,助推工商管理发展。

2.5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工商管理的有效发展,需要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来实现。首先,不断完善工商管理对应的法制体系,逐步完善工商管理相关法规的具体实施细则,融合统一新法与旧法。其次,加强法律措施的普及,对法律基本知识进行较大力度的宣传,要求执法人员的工商管理执法流程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严格遵守。再次,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重视执法的实施,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工作内容冲突、交叉等矛盾问题,如分散管理、分头执行与职能交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部门工作效率。最后,需要分析工商管理部门现阶段的执法情况,整合分解不同部门的职能与工作内容,赋予不同部门独特的执法职能,实现工商管理部门有效加强执法力度,满足我国工程管理发展需求。

2.6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基于市场经济大环境,我国工商管理想要实现有效发展,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内控机制与相关管理措施的优化,为我国工商管理改革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力量。完善内控机制,按照市场监管形势,对相关机构进行设置,使其满足新形势需求,促进工作效能提升,凭借专事专管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出现。同时,完善内控机制,需要结合市场监管实际需求,对审计结构进行优化设置,或联合审计部门针对市场监管相关审计工作,提升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质量。另外,工商管理工作中针对国有资产流失,提升风险防范工作效度,以此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在以上三方面,优化管理措施,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加强我国工商管理成效,促进工商管理发展。

商业经济管理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误区

上世纪末以来,由于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内部模型提高了银行损失计算的精度,使得对应风险损失的资本准备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国际银行业资本管理从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而经济资本管理是针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出的,是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理念,是未来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当前,我国一些银行已经陆续建立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本文试图在对经济资本管理自身用途和我国应用误区分析之后,提出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建议。

一、经济资本管理概念与作用

1、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内部评估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的资本,也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是一个经计算得出的数值,是银行内部为有效管理风险使用的概念,代表了覆盖银行风险所需要配置的资本。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年6月公布了以完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与国际规则接轨,中国银监会在同年颁发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

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管理中效用

(1)建立科学绩效考核体系。银行将经济资本分配到各业务,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资本收益率,不仅可以考察盈利能力,还兼顾了其所承担风险。目前,仅从经营成果考察商业银行业绩已经不能满足银行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需求,他们需要明确经营成果所承担的风险代价。而风险自身很难与收益进行比较,可行的措施是将风险折算为成本,这样就可以明确每一收益所耗费的风险成本。当前经营利润是银行对各分支机构业绩考察的主要指标,但该指标并不能体现潜在的风险和损失。某些分支机构可能为了或得更多奖励而盲目扩张,虽然当期利润大增,其中可能蕴含致命风险。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控制分支机构的盲目冲动。

(2)优化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工具,银行就需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计量经济资本总量,随时评估经济资本冲状况。为满足经济资本监管要求,银行需要根据各类资产资本收益利率的变动状况,通过调整新增业务结构、存量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低资本占用性业务,随时优化内部资产结构,进而控制风险资产过度增长。

(3)促进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科学化。由于经济资本管理对不同业务类型有不同的资本准备需求,在客观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盲目的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指定银行发展战略时,必须顾及业务发展与所面临的风险变化之间的关系,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也为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业务管理存在的误区

1、过度迷信经济资本的考核作用

现在一些商业银行,没有辩证看待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过度求新,忽视传统考核体系的适用性和相对完善性等有点,将经济资本管理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其结果可能导致银行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混乱,最终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转。

2、思想认识偏颇

虽然我国从2002年就开始推进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到2004年,虽然各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管理有了一定认识,由于经济资本概念的引入和应用时间不长,商业银行的部分内部管理和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对经济资本的认识还较为陌生,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在决策经营过程仍然难以摆脱传统的“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回报”的发展模式。并且经济资本管理却采用经济资本管理的事后计量,根本就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先管理的功能。虽然中国银监局于2004年开始,要求各商业银行将经济资本作为一种硬性约束机制,控制银行风险。但由于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些银行并没有按照经济资本量约束银行新增业务扩张,反而按照银行业务发展要求,通过倒推的方法确定银行经济资本的数量。而一些银行则认为经济资本会对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约束,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立面,混淆二者关系。不管是那种思想认识误区,都有可能是银行发展步入歧途,甚至走向崩溃边缘。

3、经济资本理解过为单一

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并没有充分融汇经济资本的含义,多数只将信用风险作为经济资本计量的对象,而忽视对银行发展影响同样重要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的波动性日益增大,而由利率波动所造成的市场风险也会日益增加。因此,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还应该关注市场风险。另外,操作风险正日益成为银行运行的重要风险之一,近年来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巴林银行等操作风险事件,提示国内日益庞大的银行机构应充分重视其后果。但是,国内的商业银行不是还为引进操作风险概念,就是只将这一概念停留在稽核监督层面。

4、经济资本管理本末倒置

虽然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名义上已经实施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但是其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并没有什么区别,贷款的发放依然按照存款的数量确定一定比例。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地方发展政策、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确定贷款的发放。最后,按照根据已经实行的业务根据经济资本系数和贷款总额计算经济资本总额,进而分析经济资本状况。这种经济资本确定方式,明显与经济资本按风险对应确定的初衷完全相反。经济资本管理方式的实施,是作为一种对风险资产投放过程的控制手段,其计算应当在确定的计量方法和范围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控制风险资产扩张,而那些依据传统计划管理方式的经济资本计量方式,只能使经济资本管理的功能丧失殆尽。

5、经济资本管理导向性作用边缘化

利润是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目标,经济资本管理是通过对风险资本及其成本的模拟考核,确定一种评价体系,促进风险降低,实现银行稳定发展。但由于操作中,经济资本管理经常被认为需要与资源配置和领导业务挂钩,而且是一最重要的是其被当成一种事后考察措施,最终使得经济资本管理的导向性作用边缘化。

6、经济资本管理考核异常化

由于一些银行将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格式化,使得在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预算目标与结果不甚相符,进而使经营目标发生了变动。由于经济资本考核与银行职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所以某些银行的管理层在考核目标设定、测算和完成方法上花费大量资源,却忽视了经济资本管理本身目标,考评目标取代了经营目标,使得经济资本考核发生不该有的异常。

三、政策建议

为促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正确实施,本文建议:

1、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员认识。在全行通过专题学习和培训、集中轮训、指标竞赛等方式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宣传、培训和传导,使员工正确理解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的概念和关系,提高对经济资本管理的认知度。引导全行员工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经济资本理理念,由注重规模、速度的传统增长观念转变为注重质量、效率的价值增长观念。促使全行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和员工能够准确了解、深入领会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质内容和要求,并在经营管理中认真贯彻落实,为全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成功实施夯实员工思想基础和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2、彻底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塑造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的银行,几乎都败在没有完善的风险体系。最为重要的是,没有科学的经济资本管理支持。我国商业银行要提升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的生存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落后呆板的经济管理理念,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尽快尽力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资本配置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走均衡协调发展之路。

3、尽快建立包含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新巴塞尔协议》指出,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要求计量有“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种方法。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本文建议通过分阶段的方式实现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首先是采用标准法,待条件成熟,再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对于操作风险,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落后技术,在高于国际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监控商业银行的操作性风险。另外,商业银行还应充分调研,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保障商业银行平稳运行。

4、构建基于eVa和RaRoC的绩效考核机制。eVa又称经济增加值是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营利润,该理论认为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理论认为,银行在评价其盈利情况时,必须考虑其盈利是在承担了多大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传统上,银行在业绩考核时多考虑从分行规模、吸收存款数额、利润总额等方面进行,其结果是分支行盲目做大,不计风险的发放贷款,以获得利润的单纯增长。将经济资本运用于考核中,用eVa和RaRoC作为考核和资源配置的依据,可以有效的克服原有方法的缺陷。因此,本文建议通过eVa和RaRoC绩效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作为经济资本考核的核心指标,这样不仅能够去除基层支行对经济资本管理的混淆理解、改变以往银行资产粗放型增长方式,还能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解决利润追求和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

5、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指标。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在金融统计等相关学科快速发展的支撑写获得了快速的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无论是操作风险、交易风险,还是信用风险,都有一套完善的计算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在早期的巴塞尔协议基础上建立的,但对具体风险的测量并没有用制度进行确定。以前的风险评价质保体系很难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经济资本管理的具体要求,因此: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iRB(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基于iRB的信贷业务流程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优化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技术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设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管理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必须保持完整、稳定和长期有效的特性。基于此,银行应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部门,及时将日常数据收集入库,为日常经营和重大项目决策提供精确无误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应构建基于已有数据库,适应各自银行发展特点的风险计量模型。iRB实施的基础是内部评级模型的正确构建,所以这个模型要正确反映并评价商业银行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评价模型的建立既要借鉴过完模型设立的理论基础和设计结构,还要紧密结合银行自身的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参考文献:

[1]冯明.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时代,2010,9

[2]蓝青.浅谈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J].财经视点,2010,1

[3]丁望阳,刘学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唔去分析[J]上海金融,2005,12

商业经济管理篇6

关键词:经济资本资本充足率风险计量资本分配绩效考核

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资本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也即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并充分考虑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统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因素调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1.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衡量,非预期损失是指银行实际损失超过平均损失以上的损失,是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标准偏离。经济资本从数量上等同于非预期损失,应覆盖商业银行的全部风险。

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除此之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必须覆盖上述三类风险的规定即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虽然经济资本应覆盖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在实践中主要是对此三类风险的计量。

(1)信用风险的计量。计量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和期限(m)等风险因子。此外,还应考虑信用资产的相关性以及风险集中度。目前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穆迪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CSFpCreditRisk+模型、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以及《新资本协议》规定的iRB(内部评级法)模型等。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eaD×√pD×σ2LGD+LGD2×σ2pD

其中,σ2LGD为LGD的方差,σ2pD为pD的方差

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在参照《办法》规定的基础上,以资本充足率8%为基准,根据各类业务的历史风险状况和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采取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比如,《办法》规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是50%,有的行对此类贷款的经济资本系数则设定为4%(即为资本充足率8%的50%,等同于50%的风险权重);对某些属于鼓励发展类业务,商业银行则设定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使之相对应的风险权重低于《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比如《办法》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权重为100%,而有的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经济资本系数为3%,相当于风险权重为37.5%,充分地体现出了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的鼓励导向。

(2)市场风险的计量。VaR(风险价值)是计量市场风险最常用的技术,它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因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发生变化而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目前常用的VaR模型技术主要有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法。

市场风险经济资本=VaR*乘数因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市场风险的常用技术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少数商业银行(如建行)运用VaR计量市场风险。

(3)操作风险的计量。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更为困难,这是因为一是现有的数据不足,二是模型构造存在技术困难,三是在计量操作风险时极易因难以与其他风险区分而重复计算。目前,对操作风险一般采取简单的系数法,即根据历史年度发生的损失数据,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按照操作风险的程度分配不同的风险权重,乘以该类业务的余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的常用模式是: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设定系数

2.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

经济资本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前者考虑的是对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未预期风险的抵御,后者则是通过对不同的产品、部门和区域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来传导总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计划时,重点是对增量经济资本的配置。

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看,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年初根据资金交易风险控制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计算并分配。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建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3.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

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引入了资本的成本概念,更真实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克服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核以利润的绝对额为指标的缺陷,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更清醒地权衡经营风险及其回报,从而做出更符合商业银行实际利益的决策。

绝对量指标:

eVa=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资本期望回报率)*经济资本

相对比率指标:

RaRoC=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

=(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投资收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准备支出-税项)

经济资本

我国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已逐步采用eVa和RaRoC概念,只是对具体参数的设置(比如对经济资本的期望回报率)各行略有不同。建行等在经济资本管理实施方面走得更快的商业银行,已尝试将RaRoC技术应用到具体产品的定价决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资本管理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强化资本约束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调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随着外部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将有力地扭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促使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之上。如下图所示,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2004年,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某银行贷款增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避免了出现贷款增量的大幅波动,充分体现了经济资本管理在资产增长中的制约作用。

2.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合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济资本强调的是对银行所承担的所有风险(而不仅仅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所可能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抵御和弥补,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强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对各类风险进行精确的计量,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3.准确计量各项业务的成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以利润、资产规模的绝对量考核为主,忽视资本占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片面追求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而漠视潜在风险的短期行为;二是现行的绩效考核评级体系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未经风险调整;三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横向为主,无法具体量化具体产品和业务条线的经营绩效,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经济资本管理克服了上述缺陷:eVa强调了资本占用的成本,有助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树立成本意识;RaRoC强调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扣除了为预期风险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更真实地反映了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同时,RaRoC技术还可以衡量具体的交易和账户,有助于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给银行所创造的价值。

4.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

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和区域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提供支持。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某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商业银行在编制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预算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系数设定等方式,向全行传达总行对于此类业务的倾斜支持导向。同时,RaRoC技术强调了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可以通过RaRoC技术推算出该项产品在什么价格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率,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自主风险定价水平的提升。

5.推进金融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增强独立的市场主体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使过去因具有国家信用而忽视资本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监管当局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约束和市场越来越高的资本回报要求,这将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独立市场主体意识,推动股份制改革深入开展,真正将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6.经济资本具有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有助于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

经济资本不仅要抵御非预期损失,而且还在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不仅可以衡量一家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成为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业务条线经营绩效的标尺;将收益与风险、成本结合起来,有助于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为产品合理定价;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开发内部计量模型,完善资本管理,从而更科学地保持合适的资本持有量,激励商业银行改进资本管理。

三、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影响

1.促进监管当局对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区别的认识

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银行监管当局有必要,并且会逐步认识到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不同: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承担的实际风险计算出来的资本,是一种应有“虚拟资本”,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额;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持有的最低资本,属于“法定资本”,是一种实有的资本。从风险的角度说,经济资本代表的是风险,越小越好;监管资本则是抵御风险的屏障,越多越好。经济资本是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看资本,而监管资本则是从监管当局的视角看资本。

(2)经济资本具有更好的风险敏感性。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基于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而划定的粗线条的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在统一的资本充足要求下,既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达到法定要求而仍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对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的过高的资本充足约束。与监管资本相比较,经济资本更好地反映了特定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及资本真实需求,因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3)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更广。根据《新资本协议》规定,监管资本主要是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我国《办法》规定监管资本主要是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由此可见,监管资本覆盖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非全部风险。普华永道的研究表明,经济资本管理覆盖的风险范围更为宽广,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还包括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商业经济管理篇7

关键词:新商业经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知识型员工

中图分类号:C9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在传统经济逐渐没落的今天,新商业经济模式已经形成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时代。而知识型员工实际上是指:具有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他们显然已经成为支撑商业发展的基点,所以新商业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势必要形成科学的体系,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都要与时代相适应。

一、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型员工

1.新商业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传统经济也在逐步的变革和创新,这为新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经济的转型和商业变革中,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中国新商业体系逐渐成型,并完善成了新的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即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征形成的,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自由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商业的变革;

第二,随着经济转型的成功,商业资源也在逐步转换;

第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应用技术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四,智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中国新商业经济条件的动力源泉。

总之,新商业经济就是在融合几种经济模式下,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商业资源为资本,以知识型员工为基础所形成的具有新思维、新模式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

2.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即“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这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的。在今天,结合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将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加以扩充,即具有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他们利用知识或信息进行工作,他们工作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作本身。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素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多特点:

第一,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特长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通常知识型员工大多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专业技能,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知识型员工在求学的过程中能够拥有较高的视野,培养出较强的个人素质以及较广的知识面等。

第二,具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知识型员工在接收专业教育时会拥有较高的求知欲,到了工作当中,这种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就会转化成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第三,高度重视成就奖励和精神激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成就奖励和精神激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为吸引他们。更因为其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他们更注重他人、社会以及企业对自身的评价,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二、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随着新商业经济的逐渐形成,新商业体系的逐步完整,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员工比例中所占成分越来越多,因此,企业务必结合商业经济的特征以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1.人本管理。(1)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现代企业是新商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平台往往被知识型员工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因此,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和管理中,首先要提供一个平台,供知识型员工施展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2)充分授权,人尽其长。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依据其特长进行工作的委任,这是一般企业例行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委任往往难以让员工产生归属感,甚至由于上下级安排或业务安排出现的差错,而使知识型员工产生有志难抒的感觉。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充分授权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第一,对上要求管理者的充分信任以及放权自治;第二,对下要求赋予知识型员工领导权责;第三,要求扩大非上级干预的业务流程,由员工自行指定解决方案以及处理问题。

2.激励管理。激励管理的主旨在于激励型的薪酬体系的建立。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不仅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型人才的保障,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基础。合理的薪酬体系要包括内在和外在两部分。外在薪酬体系包含的主要是给知识型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型价值体系。例如: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认股权、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内在的薪酬体系主要是指非货币性的各类激励因素体系。例如:工作满意度、提升工作环境的质量、个人表彰等。外部和内部的薪酬体系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留住人才。

3.培养管理。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层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新商业经济时代,对于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是企业吸引员工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应当将培训贯穿于知识型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不断更新,达到和企业发展状况、时展特征相适应的同步阶段,这样不仅会为企业留住人才,还会为企业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

总之,随着时展,新商业经济的到来,知识型人才已经成为时展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方针策略,教育兴企,对知识型人才培养和运用也是经济无限发展的动力。因此,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不断深入发展对知识型人才培养和管理,充分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需求和情感需求,只有当知识型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对未来有期待感,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双赢”。

三、结束语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经济往来日渐频繁。各种理念不断冲击着国人的思维,新事物、新方式不断向传统经济发起挑战,为了顺应时代的特征,传统经济不得不面对改革和创新。而知识型人才正是这种局势下,在新形成的商业经济条件下,企业得以发展的资本。因此,在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上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奖励机制”和“培训发展”等模式的建立。企业和知识型员工在新商业经济条件下,互利共勉,才能够实现彼此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关培兰,李晗.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员工管理[n].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商业经济管理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银行由于其经营货币的特殊商业特性,具有高风险性这一显著特点。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不断增强。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频发,对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我们也更加重视被广大银行使用的国际资本管理体系了。

一、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基础理论

(一)银行经济资本的含义

银行资本指的是一种虚拟资本,在一定的容忍度下,银行为了覆盖风险所带来的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经济资本既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资本,也不是风险本身,是银行测量真实资本的风险尺度,随着风险大小变化。

容忍度是指风险没有被资本覆盖时产生最大损失值时的可能性,由银行经营者决定。银行若是想要稳健保险的经营,便会要求比较低的容忍度,可以覆盖较高置信水平下的最大损失值;若是银行想要高回报的经营,则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也就会设定比较高的容忍度,但是这样一来,银行倒闭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银行的损失包括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其中非预期损失指的是银行造成的最大损失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潜在损失,是一个变动量,由银行规定的容忍度决定。非预期损失是无法预测不可确定的,所以银行需要预备一定的资本来抵御非预期风险损失,用来度量银行提前准备的针对风险所需要的资本的虚拟资本,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资本。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指的是控制计量范围和方法,保证经济资本在规定的范围内,使股东能够得到回报的同时保证银行业务的效益、风险承担能力和发展速度相协调。实质上就是指,约束好非预期损失从而控制风险增长,使资本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经济资本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便风险资本的管理。

二、我国建设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在银监会的引领下,中国银行业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寻求更好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多年的努力各个商业银行都树立起了现代商业银行的新型经营理念。其中经济资本管理更是银行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需要不断探索。在国内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是我国最早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银行。自2002年建设银行建立了经济资本管理方法以来,这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完善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刚开始只有事后计量,后来又增加了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等功能。建设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包括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又叫做违约风险,指的是交易的双方其中一方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应有的义务而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在银行系统中,就是指借款人未能按期将本息归还,使银行的收益遭到预期偏差的可能性。计量方法有系数法、资产波动法以及收入变动法,三者技术各有优劣,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要素包括:风险偏好、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相关性、迁移风险等。建设银行在计量实务时运用的指标主要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

客户占用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测算还与下列条件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等级越高,违约概率就越低,经济资本占用就越小;风险缓解措施,像是国债或商业票据抵押、房地产抵押、高信用第三方保证等越严密,违约损失就会越小,违约损失率也就越低;风险敞口、信贷产品以及期限,风险敞口越小,从而违约风险暴露也就越小,另外,不同的信贷产品以及期限要采用不同的风险系数,违约风险暴露也就各不相同;信贷行业结构,通过加罚经济资本的方式,可以提高目标客户的信贷成本,使非优质客户逐渐退出,做好结构调整。

市场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由利率、汇率以及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波动性。市场经济风险资本计量采用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按照二分类账户的划分标准计量交易账户的利率及汇率风险,使用模拟法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经济资本。

操作风险指的是有问题的内部程序或工作人员、系统或外部偶然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是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并不包含在内。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是通过新资本协议所规定的标准法进行计量。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虽然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已经十多年了,但是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对风险的了解程度不深、管理模式执行力度不够、经济资本管理方法不够完善、管理人员操作不规范等等,使经济资本对风险的控制和对资源的配置没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具体的问题有:管理理念强度低,员工对经济资本的概念不能充分理解,从而理解不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数据基础薄弱,预测未来的损失离不开现实数据的实际基础,数据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非预期损失的计量,但我国信用制度不够健全,关于企业违约的历史数据统计严重缺乏,数据积累不够难以判断未来的损失;亲周期效应明显,没有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在风险计量时缺少对亲周期现象的抵扣和补偿;经济资本计量覆盖范围不全面,由于缺少连续准确的数据,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以及对业务的复杂了解不深,我国商业银行还局限于表内资产的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管理文化贯彻不到位,银行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和经营管理能力;对资源配置和考核约束力缺乏,基层机构层面难以深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对经济资本管理完善管理和强化执行。具体要做的就是:强化风险经营战略理念;完善数据基础,加强宏观和中观经济研究、丰富数据基础、提高数据质量;减低亲周期效应,采用时点法和跨周期法;扩张应用范畴,由单一的信用风险为主向综合性的风险管理转变。另外还要做好先进文化的培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资本考核和配置方式,找好业务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中国建设银行拥有完整、严格的一套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我们只要找出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这个体系,就能更好的规避风险,提高经济资本管理水平。

参考资料:

[1]廖燕华.建设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商业经济管理篇9

关键词: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93-02

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在市场配置资源、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做到业务经营、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进而实现既定的战略远景和发展目标。

一、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准确把握是关键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济下行期,重点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必须建设好两个机制:一是良好的业务发展机制,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扩大盈利来源;二是良好公司治理机制指导下的长效风险管理机制,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全员参与覆盖全机构、全流程的全面风险管理,以及适应业务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2.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就是管理风险的过程,从国际、国内银行长期实践来看,风险和发展这对矛盾是相生相伴、形影不离、相互作用的,重视风险管理,其发展则是健康的,如果忽视风险管理这个基础,银行业务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银行业监管者的角度看,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始终把对风险的管理放在首位,无论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还是我国银监会、人民银行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法规都证明,风险管理始终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3.风险管理不是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制约,恰恰是对发展的保护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和风险管理在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二者是事业前进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要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真正强健起来,必须做到寓风险管理于业务发展之中。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没有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是严重背离科学要求的。

二、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以人为本是核心

经济下行期的风险管理应突出对人的管理,因为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人是风险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同时人又是风险管理实践的首要对象,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坚持机制和人的互动,以人为核心,概括起来就是:“风险管理以人为本,风险管理与人为善,风险管理人人有责,风险管理事在人为”。

1.风险管理事业兴衰成败在人,“风险管理以人为本”的内涵在于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起对风险管理人员价值尊重的氛围,使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在物质上建立起强烈的价值归属感,在精神上建立起崇高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造起防范道德风险的藩篱。首先,风险管理的主体要以人为本,即通过选拔培养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锻造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风险管理队伍;其次,风险管理的对象也要以人为本,即银行要控制的是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所有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而所有这些风险里造成损失程度最严重、最难控制的就是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既包括显规则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如贪污、受贿等,也包括潜规则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如为追求部门利益、短期利益而发生的违规操作等。

2.“风险管理与人为善”意即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基层行的目标一致,只是由于分工不同,观察问题的侧重点才有所不同。在日常工作中,风险管理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改进服务;既要有独立性,又要讲开放性,要主动保持与其他机构和基层行的沟通、协调。风险管理要加强调研,主动走访业务部门和基层行,主动了解其在业务拓展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倾听意见和建议。要合理吸收业务部门有价值的建议,主动改进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方法。要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3.“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价值准则,也是一种全体员工的思维方式,更是世代薪火相传的心理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只有与风险管理体系和政策制度相结合才能塑造出银行经营的奇迹。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人人有责,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管理层,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发展部门和业务操作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具备风险意识,人人都要关心风险、把握风险,人人都有责任去控制风险。

4.“风险管理事在人为”表现为商业银行全体员工防范风险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银行积淀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文化,风险防范的制度再严密,也会在不经意间毁于一旦。而“事在人为”是“人人有责”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是全员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在监管要求越来越严、市场情况越来越复杂、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业务发展需求和金融创新越来越多的时候,对于风险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要求更加迫切。只有风险管理敢于创新,才能在风险管理方法创新上不断满足业务部门和客户对风险管理的需求。

三、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价值(效益)创造是主题

1.要树立资本占用和价值创造的观念,构建资本配置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确立以资本、风险、收益综合平衡的经营思路,做到业务经营、风险内控和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进而实现既定的战略远景和发展目标。

商业经济管理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经济

abstract:theindustryandcommercemanagementspecialtyisanappliedscience,and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isclosely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icboomintoday,theenterpriseforapplicationtalentsdemandincreasinglynervous.ingeneral,theindustryandcommercemanagementprofessionalstudentsaftergraduationinintheenterprisemanagementworkoftheroutine,whichrequirestheindustryandcommercemanagementpersonnelmusthavetocopewithexternalenvironmentandinternaldevelopmentandbringtheabilityofthecrisis.

Keywords:industryandcommercemanagement;talent;training;economic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它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该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原则与要求

1、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要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人才;二是要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坚持“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原则,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三是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课程体系壁垒,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2、体现工商管理的特色性。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工作,实践性很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环境日趋复杂,管理难度日益加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要求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会经营管理,而且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社会公益心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与创新质疑精神的养成,需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其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管理能力。

3、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举办工商管理教育的高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师资力量、招生和择业的范围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学校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全国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素质高,应突出通用型、外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多科性大学可创造条件积极开设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鼓励工商管理专业二三年级的学生选修,培养既懂工商管理又具有广阔的理工科知识背景,尤其是外语、电脑、网络、产品类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地方高校可突出其行业或地区的特色,侧重培养区域经济或行业性应用型人才。在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基础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倡导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各有所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不同人才规格和特色的选择性要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全能教育。

全能教育首先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什么人的问题,而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去做什么的问题。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在北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到:大学开展研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同样,大学教育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也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是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它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它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样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将来在工商业中得到最大发展的领袖和经理人才。

2、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包括进去了,并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

3、课程设置缺乏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的培养。

世界著名商学院大多开设有关企业家精神培养及领导能力培养的课程,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课程有:企业家精神或创业、小企业管理、企业咨询、企业创建与运营、创业计划写作、风险投资、家族企业、机会管理、管理快速成长企业、创造性思考、特许经营开发、创新评估、技术转移等。我国工商管理专业都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仅有部分院校开设少量选修课,忽视了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培养。

4、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脱离,学生学习的理论严重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大学商学院普遍存在教师的科研是为了、评职称、计算工作量,没有与教学挂钩,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科生基本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认知,学校对实习环节不够重视,实多是为了完成学分,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造成学生对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及措施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不同学生合理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择业为主”和“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的“特长+合格”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特长+合格”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以双重培养目标为目的,赋予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共同发展。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体系。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性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

3、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应用性高等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性高等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但不能把应用性高等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是相互渗透的。

4、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在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只要们能够认清人才需求形势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正确定位,明确目标,科学投入,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春生,李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7(5):88-89.

[2]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