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泡沫的产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1:07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1

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低碳战略的形势下,作为典型的高排放产业——铝材料加工业成为了探索低碳工业发展模式的关键。本文以部级重点新产品——泡沫铝材料的生产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沈阳东大先进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的生产流程、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总结了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高技术企业的共性问题。力图通过寻求技术革新及完善环保管理制度来降低碳排放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具有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地区化低碳工业机制。

关键词:低碳工业;泡沫铝;生产流程;管理制度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2]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一、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1.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伴随全球气候变化的升温,“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实践近年来席卷全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对于各个国家规定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各国也随即开始了围绕着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掌握了低碳技术,发展了低碳产业,谁就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

低碳经济的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要用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底,国际社会达成巴厘路线图,进一步肯定了低碳经济概念,促进了低碳经济在世界上的传播。[3]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提出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把发展低碳经济看作是缓解当前经济危机,实现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2.我国新材料产业践行“低碳工业”的必要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长期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有待完善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大规模采用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才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减排措施不当,可能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延缓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需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

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迫在眉睫,潜力巨大,仍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低碳发展战略未能与现有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有机衔接,对通过工业技术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尚缺乏明确认识。[4]全面分析国际及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后可以发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需求必须摆脱对国外技术引进的依赖,将低碳技术创新作为我国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国内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低碳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目标间的矛盾将更加凸显,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将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走势与整体思路。当前我国工业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拥有着大好的发展契机,注重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量、有效治理工业“三废”将是工业企业摆脱困境,重现生机与活力的唯一出路。新材料产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点支持领域,在看到新材料的各种优势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新材料生产环节的低碳目标与任务。要达到既保证新材料能够更好地替代传统材料,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也使新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较传统材料大幅下降,从而使新材料能够真正适应当前工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另外,我国还应形成大区域的整体工业发展思路,从产业链条的合理分布、有效联动角度确定地区工业布局,调整并淘汰落后产能,倡导以低碳工业为指引的新材料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工业产业集群,实现绿色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在经济建设活动中也暴露出忽视环境保护,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突出问题,这一点在金属材料的生产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5]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低碳工业进程,应当以具有代表性的新材料生产企业为对象,掌握企业生产规模、效益及利润水平与碳排放量间关系的翔实数据,寻求通过内部技术革新显著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关于环保奖惩机制的有益探索。

金属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及高能耗、低生产率的现状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对下游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因此,开发低能耗、高生产率的新材料生产工艺,通过对工艺流程的设计与优化,减少工业“三废”的产生与排放,从建设绿色工业园区的角度推行低碳经济,创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发展模式,无疑在当前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的发展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1.泡沫铝材料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泡沫铝材料质轻,吸音、隔音、减振性能优良,电磁屏蔽性能好,阻尼、吸能性能优异,耐腐蚀、抗老化,不燃烧、隔热、耐热性能良好,无毒、无害、可回收利用且易于加工安装,是一种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重要的新材料,是当前新材料研究开发领域的热点方向。[6]

东北大学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泡沫铝材料的研究开发,并在工程化方面成果显著,创立了高技术企业——沈阳东大先进材料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拥有“熔体直接发泡制造闭孔型泡沫铝”发明专利和6项泡沫铝深加工制品的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重点科技计划、辽宁省重点攻关计划和沈阳市重点产业计划支持下,公司建成了年产2500吨闭孔泡沫铝材料的工业规模生产线,使生产闭孔泡沫铝材料技术达到工业化水平。制造的规格为1800mm×800mm×任意厚度的工业规格标准泡沫铝板材,填补了国内大规格泡沫铝材料的空白,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沈阳东大先进材料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快速成长的高技术企业,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原有的泡沫铝材料生产线是由研究开发阶段中试试验示范线发展而来的,虽然可以满足生产需求,但设备布局不是非常合理,自动化程度较低、能耗偏高,未充分考虑降低工业“三废”,不符合低碳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另外,我国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普遍存在着粗放型管理的问题,制度条例流于形式,劳动生产率低,缺乏发展后劲,这一问题在沈阳东大先进材料发展有限公司同样有所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民经济各领域对泡沫铝材料需求量的不断提升,现有的生产条件已经不能很好地完成高性能泡沫铝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公司希望通过对整个生产流程的优化及管理方式的改革,达到内部挖潜、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的目的。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性能泡沫铝材料等新材料作为保障与动力,沈阳东大先进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的改革以本地区装备制造业重大需求为指向,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材料设计与产品开发,开拓泡沫铝材料新的应用领域,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可望探索出一条以低碳经济为指引的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多途径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探索以低碳经济为指引的泡沫铝材料生产的新模式。

改革的具体内容涵盖泡沫铝材料的生产工艺优化,生产线布局调整及设备升级,碳排放量及能耗水平动态模型的建立,基于模型对生产流程的进一步精确控制及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选择,建立企业环保措施及制度体系等。改革涉及材料生产,环境生态保护,现代企业管理等多领域,是一项目标为全方位解决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现代高技术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改革的几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密切联系,中心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内部挖潜,向生产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致力绿色工业发展远景。

3.生产流程的改革与实践

实践中首先对原有生产线的布局进行了调整,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目的在于为规模化工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为实现低碳排放打好坚实基础。建立衡量碳排放总量及能耗水平的动态模型是改革的重点内容。参考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得到的模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整个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的局部及总体水平,指导对生产过程进行进一步调整,以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减少环境污染。这一部分改革内容有助于实现对生产过程碳排放情况的动态灵敏反馈,达到有害气体排放快速响应的目的,避免了以往工业生产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工业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生产流程改革重要的内容是在熟悉现场生产条件、掌握完整生产工艺流程的前提下,通过对设备布局的调整及工艺流程的优化,实现能量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在原料加热、熔体搅拌阶段严格控制作业时间,通过理论计算与实践探索,确定能够获得预期加热及保温效果的最短时间,改变以往熔体过热度较大时造成的电能大量浪费的情况,降低生产成本与能源消耗。公司的研发团队设计并自制了一套热能的循环利用装置,将发泡阶段产生的大量热能进行有效回收,作用于原料预加热阶段。

以生产流程各环节碳排放量为考察对象,在充分认识能量转换过程中利用率与回收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现场生产实际建立了反映碳排放总量的动态模型。这一部分工作是生产流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对各种工艺参数、设备条件对生产过程气体排放的影响做出灵敏反映。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集了大量生产现场的测试数据,配合理论计算逐步修正与调整公式中的相关参数,最终得到了理想的分析模型。以碳排放总量的动态模型为依据,公司的生产部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对由于设备原因造成的碳过量排放的情况进行了设备升级或更新,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克服了以往人工操作环节过多对产品质量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根据碳排放总量动态模型进一步优化了工艺参数选择,尤其是对原铝熔化、搅拌发泡等高碳排放量的生产环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工艺革新。通过新增的下游环节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对原料进行预热,调节熔体粘度以缩短搅拌强度等措施降低了碳排放量,基本实现了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的可控生产。

通过对生产流程的优化及贯彻低碳发展理念,改革收到了明显成效,为企业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显著增强了企业产能和盈利水平,有效降低了材料的生产成本。例如,需求量最大的10mm厚的泡沫铝板材的成本由改革前的400元/平方米降低到了300元/平方米,克服了由于泡沫铝材料过高的价格导致的应用推广受到局限的问题。

4.经营理念的改进与创新

新材料的生产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泡沫铝材料因其具有多种优异的性能,在汽车制造、高精度机床生产、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限于当前泡沫铝制品实际应用不多、材料价格相对较高等原因,泡沫铝材料的市场推广尚有待加强。

在此次的改革与探索中,沈阳东大先进材料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积极与沈阳华晨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沈阳市环保局等单位进行联系、协调,充分了解到了泡沫铝材料最有可能的应用方向。在认真考虑各单位提出的关于产品规格、性能的具体要求后,着力加强了公司的泡沫铝应用制品开发的攻关力度,开发了汽车保险杠、机床底板、高等级公路隔音屏等泡沫铝应用制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泡沫铝应用制品的设计开发有效增强了泡沫铝材料对其它传统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新材料生产与应用领域拓展的同步推进,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改变了以往仅关注材料生产阶段而忽视下游用户实际需求的状况。

通过这一部分的改革实践,公司明确了以用户需求作为企业发展指挥棒的经营策略,在做好企业自身生产的同时将着眼点向下游产业延伸,增强联动意识,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竞争,树立上游原材料生产与下游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全局观念,力争为辽宁重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丰富

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国家一直大力倡导的发展方针,由此也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带动了与之相关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共性特点的现实问题,其中,粗放型、松散式的管理模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就非常明显地在很多企业表现出来。[7]高技术企业科技含量高而管理水平低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将极大制约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的落伍甚至破产。

沈阳东大先进材料发展有限公司在充分认识自身管理制度的优劣后,探索了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的管理改革。围绕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及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部分的改革主要是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培训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环境是企业发展之根的思想,将环保置于同产量、效益同等的高度给予重视。制度改革中推行了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建立了各项企业规章制度,实现了集约化生产,推行现代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达到了同步发展。将各岗位的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形成了规范的制度性文件,确定了具有激励机制的奖惩制度。

通过改革,形成了全员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构建了符合企业特点的特色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中,公司特别突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加强企业核心技术秘密的保护,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建立了多级知识产权控制与保护体系,使企业的核心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保障。

三、结语

沈阳东大先进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的关于生产优化及管理升级的改革现已收到良好成效,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盈利水平显著增强,初步完成了企业以低碳工业为指引的泡沫铝材料生产过程的革新。改革中归纳得到的以整个生产过程碳排放总量为考察对象的动态模型,在我国新企业的设计规划、老企业的升级改造中具有推广价值,符合国家工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有望被各级政府采纳,成为我国低碳经济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总结此次改革的相关经验,旨在得到适合于我国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国内同类企业的产业升级及制度革新提供借鉴与参考。改革成果可为党和政府高层科学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及其科学基础,为环保管理部门对工业生产企业碳排放总体水平的评价提供参考,对关于环保问题的立法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建立并完善我国各级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考核等制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0(3).

[2]何发理.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J].现代企业,2010(3).

[3]郑晓松.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球财经,2009(16).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5]胡飞.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18).

[6]王芳,王录才.泡沫金属的研究与进展[J].铸造设备研究,2000(1).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2

摘要经济泡沫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呈现出的一种虚假的繁荣行为,它既有可能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促使市场经济变得活跃。因此,对于经济泡沫问题的正确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添助益。本文主要通过对于经济泡沫现象与泡沫经济现象的对比,解释了经济泡沫现象的相关问题,阐述了经济泡沫现象对于金融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泡沫泡沫经济影响

在现代社会市场金融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经济泡沫问题也愈演愈烈,经济泡沫的呈现既给经济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因此,若要使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对于经济泡沫现象的正确分析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两种现象,简单阐述了经济泡沫现象的实质,并且谈论了经济泡沫现象对于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泡沫现象

现代金融经济中愈演愈烈的经济泡沫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口中极为普遍的字眼,而经济泡沫现象在众多的人脑海中还只是一个字眼。对于经济泡沫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现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对比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着两个相似的字眼,对经济泡沫现象的实质做一下简单的阐释。

经济泡沫现象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端利益预期,进行的疯狂的投机活动,因而导致的金融和房地产等经济领域在市场上呈现出以资产价格高于其自身基本价值的形式增长的虚假的繁荣状况。市场主体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逐下,不断的进行经济利益的高端预期,从而依据虚拟资本与市场预期价格的对比,进行狂热的投机活动。一旦市场预期价格上涨,就会有更多的人入市进行抢购,从而更加提升了经济预期的价格,这样不断的循环下去,就使得经济呈现出不同于现状的虚假繁荣状态,长此以往,虚拟资本就会以高出其自身基本价值的形式运行,进而产生虚幻的资本泡沫。

而泡沫经济则是指,在社会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证券市场内信用活动的介入,导致经济活动中流动的资金大幅度增加,从而加大了金融资产的储量,使得投机资本的实力大大增强;再加上金融的自由化浪潮不断地对其进行冲击,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资产信贷制度,从而加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使得经济泡沫不断的增加,并逐渐通过金融活动渗透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使整个经济呈现出泡沫的趋向,从而形成泡沫经济。

只要能控制住投机资本的数量,将虚拟资本的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经济泡沫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市场的活跃。而泡沫经济的出现,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势必会对整个经济的运行造成不可预料的影响。

二、经济泡沫的产生以及对于金融经济的影响

现代社会,经济泡沫现象极其复杂,这种复杂性既体现在金融资产独立运行的规律上,还在金融系统内在的脆弱性上有所展现。经济泡沫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又会对金融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便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下面本文重点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经济泡沫的产生

金融经济是依托着技术的创新以及金融系统而产生的金融资产的交易关系,这种交易关系在正常状态下都会产生利益的竞争,而经济泡沫的产生便与这种经济利益地竞争息息相关。

经济泡沫首先源于投资者的非理性的投资活动,这种投资一般是一种投资者只重资产带来的利益而不在意所投资物品的投资状态。随着某一种物品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会出现市场上的跟风投资,进而引发这种物品非正常的价格上涨,诱发更多的投资,继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泡沫产生,正如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领域是经济泡沫产生的一个核心,由于它的交易成本较低,且通常出现供求失衡的状态,因此,人们会狂热的投资房地产、渴望获得高额的利益,进而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2.经济泡沫对于金融经济的影响

就现代社会而言,在金融经济中出现的经济泡沫对于经济的良好运行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金融资本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剂,否则就会导致运转的困难,降低经济效益。有一定的经济泡沫,表明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充满活力的状态。金融泡沫通过人们对某一方面的投资,进而带动这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金融资本得以顺利运行。

但是,金融经济泡沫过大,它非但不会起到作用,还会形成泡沫经济,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现代社会金融经济处在多泡沫的状态,每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引起市场经济的崩溃,对家庭、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都会形成无法负荷的重担。

三、结语

现代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的非理性思考,使得经济泡沫在市场经济的很多领域呈现出来,有一些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因此,正确分析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现象,不仅有利于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可以稳定人们心态,使未来的经济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琳,廖晓鹏.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投资决策有用性――基于“费森―奥尔森估值模型”的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3

经济泡沫的本质是资产泡沫。资产泡沫是资产价格在投机资本推动下的超值上涨。所谓超值,就是资产增量(Δa)超出净投资增量(Δni)部分的异常增值。

资产价格可分为有形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或固定资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如股票、期货、债券价格等)。经济泡沫与固定资产价格的上涨有同步的倾向。

经济泡沫的崩溃,是指资产价格在达到“临界”后的突然暴跌。经济泡沫(或资产泡沫)的崩溃总会有一个引爆事件作为起爆器,比如日本1990年股市大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等。

资产泡沫(存量)率Bs计算公式:

资产泡沫(增量)率Ba计算公式:

这里,B表示资产泡沫,a表示净资产存量,ni表示净投资,Bs表示资产泡沫(存量)率,Ba表示资产泡沫(增量)率。

迄今为止,国内外其他关于经济泡沫的所谓“间接”或“直接”的检验方法,大多不得要领。中国的经济泡沫是否会达到或走向崩溃的边缘,要看今后经济泡沫增长的规模和速度。

目前,中国的资产泡沫主要为不动产泡沫。中国经济泡沫的存量(1990年至2011年)为145.6万亿元,大约是2012年中国GDp的3倍。而日本1990年经济泡沫崩溃时的资产泡沫存量约2083万亿日元,为当时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前1989年GDp的5倍。

中国在1992年至1993年、2004年、2006年至2008年和2010年前后,出现过四次资产泡沫的高潮。当时资产泡沫的增量分别为303.7亿元、2.1万亿元、6.2万亿元和4.4万亿元。

中国的资产泡沫(存量)率为22.3%,与发达国家相比属于较低水平,远低于1989年泡沫经济崩溃时日本273%的资产泡沫(存量)率。同时,中国泡沫率是2008年金融风暴前美国46.8%资产泡沫率的一半。因此,危险度还不能说到了崩溃的边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来源,是净投资源源不断、经久不衰的持续增长。没有这种高达40%以上的高积累,一切GDp和经济增长都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一个国家的剩余资本会增加,于是投机资本也会相应增大;同时,随着固定资产的老化,折旧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固定资产的规模越大折旧率越高,折旧的总体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于是,如果总投资出现萎缩或“被萎缩”,则这个国家的净投资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如同1993年以后的日本和2001年以后的美国。

日本在1978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7年和1989年至1990年间,出现过三次较大的资产泡沫膨胀,使得当时整个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提高了近2倍。同期,不仅是房地产和其他不动产,包括古董、字画、文物、珠宝等的价格都在上涨。经济泡沫崩溃后的1991年至2005年,日本的资产泡沫有一个长达近15年的泡沫萎缩期,此间资产泡沫大约萎缩了1528.1万亿日元(约合13.9万亿美元)。

经济泡沫存量,与一个国家的投机资本总量等值。就是说,经济泡沫存量相当于同期“投机资本”的总体规模;一个国家的资产泡沫有多大,投机资本就有多大。投机资本增加的每一分钱,都是实体经济的等量失血。因此,可以说资产泡沫的膨胀规模,也是实体经济投资的萎缩规模。

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资产泡沫不断膨胀。1979年前后,房地产泡沫出现第一个高潮,资产泡沫增量约300亿日元。1985年以后的资产泡沫的第二次高潮,来得更为猛烈,1985年至1989年日本资产泡沫增量1200亿日元,是70年代末期资产泡沫增量的4倍。日本银行业对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由1985年的约17万亿日元,增加到1991年的约43万亿日元,增加了1.5倍。由此,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经济圈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1990年比1980年上升了525%;同期日本全国土地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倍以上。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起点,是日本股市在1989年12月31日达到顶点后的崩盘,股市暴跌使整个日本社会对不动产价格继续上涨的信心发生了动摇,房地产价格也随之从1990年开始下跌。不仅是房地产和其他不动产,几乎所有投机资本争相进入后价格上涨的领域,跌价大潮吞没了几乎过去几十年中所有的“暴利”。股市和不动产价格的大跌所造成的资产贬值,使日本国内和全世界曾经在对日投资中获利匪浅的外国投资者,彻底失去了信心,国际投机资本纷纷逃离日本,日本的国内资本也加速了向海外的投资和转移,这就带来了此后日本国内投资“持续20年”的萎靡和“产业空洞化”。

人均泡沫承受力与经济实力呈正比,即经济实力越强,社会对经济泡沫压力的承受力越大。按照目前中国GDp约50.5万亿元、人口13.5亿、2013年中国的城镇人口5亿、城镇比全国人均GDp高30%、中国城镇人均GDp约4.8万元(7700美元/人)、经济泡沫存量145.6万亿元计算,中国的城镇人均经济泡沫存量约29万元/城镇/人(约合4.6万美元/城镇/人),相当于1989年经济泡沫崩溃时日本人均泡沫规模的40%。

因此,如果通过经济泡沫承受力(人均泡沫存量与人均GDp比值)进行比较,日本1989年的人均经济泡沫存量1541万日元/人(约合11.4万美元/人),为当时日本人均GDp24568美元的4.6倍。也就是日本人均泡沫承受力的临界极限,约为人均GDp的4.5倍-5倍。

如果以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的临界点为基准(经济泡沫崩溃的临界系数4.5倍-5倍)来衡量,中国的人均经济泡沫压力29万元/城镇/人,已经是中国城镇人均GDp4.7万元的6.2倍,大大超过日本经济泡沫崩溃时经济泡沫为人均GDp4.5倍-5倍的临界质量。所以,也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所承受的经济泡沫压力已经相当沉重,在此压力下,即便中国的资产泡沫出现崩溃(资产价格的暴跌)也不足为奇。

美国1989年至2008年的资产泡沫存量约23.2万亿美元,2008年的资产泡沫(存量)率为46.8%。2008年金融风暴前美国的人均泡沫压力80427美元,为2008年美国人均GDp49893美元的1.61倍。

美国1929年大萧条前(1922年至1929年),资产泡沫存量2199亿美元,当时的人均经济泡沫存量1787美元,是1929年美国人均GDp838美元的2.1倍。

国家间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故经济泡沫增量、存量的变化对泡沫崩溃临界质量ΔB(泡沫增量)×v(速度)的支撑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发达国家(如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的大小,及其与净资产存量和总收入水平(GDp)的比率,对观测和评价中国的经济泡沫只能是一个参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经济快速增长期间,虽然资产规模的增大会使资产泡沫的规模显得相对变小,但不会使经济泡沫免于崩溃。

中国经济泡沫主要有以下特征:

1.就资产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而言,资产泡沫率的水平还较低;

2.泡沫的增长速度低于净投资和资产增长速度,资产泡沫各年增量一般还在同期净投资规模以下;

3.资产泡沫还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减量(萎缩);

4.政府财政赤字消费对资产泡沫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5.货币流通增量过大会使资产泡沫等量增大。

经济(资产)泡沫的危害:

1.资产泡沫的迅速增大会加重民众对资产价格继续上涨的担心、忧虑,涨价预期会推起和加速下一轮资产价格的异常上涨;

2.资产价格迅速升温会使经济泡沫的增速加快,从而使经济泡沫在常量不变的表象之下,增值速度所决定的“质量”所积蓄的能量迅速增大,对泡沫崩溃推波助澜;

3.资产价格上涨会助长投机心理,加速资本向投机市场的腾挪,使实体经济投资进一步受累;

4.资产泡沫一旦崩溃会极大地打击中国国内的投资信心,使投资者的心理阴影和投资环境的恶化卷入恶性循环;

5.经济泡沫的崩溃如果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一旦诱发“恐慌性需求萎缩”就会引爆经济危机。

当然,只要房地产价格还只是随国民收入(GDp)同步增长,就应当属于正常范畴。

2013年5月2日公布的一项针对开发商和房地产公司的调查显示,4月,中国房屋均价同比上涨约5%,3月为3.8%。这样的上涨如果不超过同期Cpi的涨幅,对于经济上升期的国家而言,应当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果2012年的资产价格上涨率处于超高水平(资产泡沫增量很大),就要另当别论了。

经济(资产)泡沫在没有崩溃之前也是泡沫。经济泡沫不可能被经济增长“消化”,泡沫存量会持续在经济机体中始终存在下去,就像减肥前人体内多余的脂肪。

当然,经济增长会使国家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只要当前的资产泡沫存量整体规模不再继续增大,就会显得相对变小,其危险性也会随之下降。就像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增加之后,原来等量的多余脂肪就会显得相对少了,其危害程度也会减小。经济泡沫只有在下一轮资产泡沫萎缩(价格下跌)中才能得到释放。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4

【关键词】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行为的开放,资产价格泡沫膨胀越来越明显,房地产经济泡沫、股市泡沫等的出现给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社会各界当前对资产价格泡沫也非常担忧,针对当前我国资产几个不断上涨的情况,我国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经济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对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理性应对资产价格泡沫。

一、资产价格泡沫及其影响

资产价格泡沫指的是资产的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并且阻碍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现象。因为资产的价值是由产品和劳动的生产、收入等实体经济水平的决定的,当资产价格与内在价值价格不相符的时候就存在泡沫。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对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资产泡沫的产生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其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说,资产泡沫的产生与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市场主体的投资带有投机性,他们在投资中重视的不是应力,而是想要获得资产价格的差价,这种投资是一种短期行为,资金的周转比较快,安全性也比较高,银行往往会为了给他们贷款,而不断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因为其价格与实体经济价值偏离,所以资产价格比较脆弱,在产生的大量的贷款的时候,往往会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另外,“泡沫”伴随着的往往是虚假的经济繁荣现象,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过高,从而导致泡沫不断膨胀。

二、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应对策略

在当前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应不应该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学术界大部分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对资产价格进行干预,他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难以识别的,货币政策只能在事后采取应对措施,这也是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而欧洲的学术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进行关注。

通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货币政策可以应对资产泡沫。

第一,利用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管理。在国家经济中货币的供给过多,但是经济增长对国家货币的吸纳力比较低,那么资产价格就会不断上涨产生泡沫。在这个事实市场中就已经有了通货膨胀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做出正确的反应,央行要着手管理通货膨胀,因为一旦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时候,会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预期,给整个金融环境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国家当局就应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抓住有利的时机进行干预。

第二,货币政策要对房地产泡沫采取超前应对措施。当前房地产行业房价居高不下,国家虽然从行角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的,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从货币政策中来说,银行应该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超前应对房地产泡沫,致力于构建抑制投机和支持消费的信贷政策,因为住房从其本质上来说其定位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所以银行在信贷政策制定中要在你好消费品的属性进行,采用立法的形式对投资性购房信贷进行限制,采取紧缩型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一致房地产泡沫膨胀。

第三,货币政策要积极因对过度投机。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时刻盯紧资产价格,对正常的市场波动进行干预,其根本的措施还是需要对过度投机行为进行抑制。因为如果时时盯紧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其进行干预,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对正常市场的扭曲,而管理手段的不成熟很有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干预失效。在资产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就应该财务利率调整等手段进行干预,这也是对资产泡沫的事前干预,对于有效减小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房地产泡沫,货币政策应该采取控制货币供给的措施,这样能抑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的扩大。而对于股市,货币政策应该对泡沫信息的流动性进行评估,然后采取紧缩调整的政策。

第四,在国际视野下,适当调整利率。当期我国经济环境比较特殊,汇率升值面临的环境也有其特殊性,所以要求我国的利率政策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针对当前我国资本流入严重,国家在对国际经济周期深入考了的基础上,对国家利率的变动趋势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的利率合理调整,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低利率对资本流入的控制力日益下降,国家货币政策中应该合理提升利率,从而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有效的遏制。

三、结论

总之,当前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给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资产价格泡沫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当前经济中资产价格泡沫也是普遍存在的,要有效遏制泡沫的产生,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资产价格泡沫的事前控制,政府可以利用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应对资产价格泡沫。

参考文献

[1]张浩.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肖才林.我国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关系分析[J].时代金融,2007(06).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5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经济中的泡沫,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陡然涨价,使人们形成远期价格将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主。这些买主中,大多属于只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资产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的投机者。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对泡沫状态的一致定义,但是一些基础性的解释却是共同的:(1)泡沫最直接的表现是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暴跌;(2)泡沫期间的金融投机活动异常盛行和猖獗;(3)基础经济因素对资产价格变动几乎不会产生影响;(4)泡沫发生的主要载体是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二、现代泡沫经济的特征

1.泡沫经济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但在过去它并没有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泡沫的规模和泡沫破裂后的破坏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而随着金融资本跨时空交易的扩张,现代泡沫经济则成了威胁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泡沫形成和发展时期,由于社会资金大量集中于金融经济活动中,使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而在泡沫消胀时期,资金迅速抽逃,使整个经济很快陷入萧条之中。

2.泡沫经济在历史上往往与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只要用简单的投机心理和投机活动就能使泡沫得到解释,而现代泡沫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关系则变得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金融资本及其交易活动的独立运行规律上,而且体现在金融经济的内在脆弱性上。现代金融体制加剧了泡沫经济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特别是当泡沫破裂之后,由于金融机构同业之间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使整个经济体系容易出现大量坏账。金融机构为了建全自身的经营,必将导致进一步的信贷萎缩,使更多的企业陷入困境,宏观经济持续动荡。

3.尽管泡沫经济在历史上也具有国际传递效应,但泡沫的传递主要是靠心理预期方式来实现的,而现代泡沫经济已经拥有了技术进步金融创新的背景,特别是有了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泡沫的膨胀与破灭在通过心理预期方式的同时,伴随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稳定。比如,一国经济泡沫破灭,不但会削弱该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与贷款能力,而且会影响该国的进口贸易,从而引起相关国家的投资衰减和景气下降。特别是金融恐慌心理和资本的快速传递,容易引起周边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并造成经济金融全球化体系中薄弱环节出现金融危机。

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金融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

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经济金融化步伐加快,如何正确认识这一进程中的泡沫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政策导向。上述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给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三个重要思路:

一是金融经济的易变性,使资产价格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加大了波动的频率和幅度。特别是随着创新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金融交易量日益增大。增大的交易量已经不代表实体经济交易的需求,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虚拟活动。脱离实体经济的交易逐渐会演变成泡沫,造成虚假的繁荣现象。

二是现代金融经济中,金融资产交易所形成的泡沫对经济运行和发展是有意义的。因为金融资本的运动是经济运行的剂,没有足够的剂,经济就无法顺畅运转,经济效率就得不到提高。所以说,有泡沫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经济中泡沫太多,它就起不到的作用,因为正常的剂是要承载一定重量的,太多的泡沫则无法承载任何重量,它会破裂,会导致经济灾难。

三是1998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m1和m2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实际经济增长率,也高于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和。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数量相当巨大的货币供给,既没有对物价产生压力,也没有推动经济增长。这些年来,经济学家们把这部分货币称为“迷失的货币”(missingmoney)。其实,中国的货币迷失现象除了货币化的因素外,实质上是这部分货币与国际游资(非FDi资金)交织在一起,从商品市场流向了诸如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他市场和领域,更进一步地说,就是从实体经济游离出来进入了虚拟经济。但是,迷失的货币只是说明虚拟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不能表明经济泡沫的存在。下面分析一段时期来(特别是目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和股票市场泡沫。

1.关于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从泡沫经济起于繁荣而终于危机的规律来看,房地产无疑是泡沫的一个核心载体,它不仅具有交易成本低的特征,而且供求关系不易达到均衡。我们可以通过三大指标来分析和判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1)房地产贷款增长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的比率;(2)房地产价格增长与GDp增长的比率;(3)房价上涨与家庭年平均收入增加的比率。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6

【关键词】泡沫经济;成因;防范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这之后的十余年间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逐渐减慢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出现了某些泡沫经济的特征,因此,研究泡沫经济,寻找防范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一、泡沫与泡沫经济

(1)泡沫及经济泡沫。“泡沫”原意是由不溶性气体分散在液体或熔融固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也即聚在一起的许多小泡。其引申意思是比喻某一事物表面上繁荣、兴旺而实际上存在着虚浮不实的成分,较多的用于经济领域,即经济泡沫。所谓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虚假的投机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

“泡沫”一词是人们对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迅速繁荣,然后又急剧下滑,最后像肥皂泡一样破灭这一兴衰过程的生动描绘。历史上,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就是典型的事例,当时,郁金香的价格飞涨,无数的荷兰人为之疯狂,争相购买,期望其价格继续上涨,但“泡沫”突然破灭了,人们争相抛售,价格大跌,许多人损失惨重。

(2)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中的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价格泡沫,并且泡沫资产总量已经占到宏观经济总量的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泡沫资产还和经济的各个部门发生了直接或间接性的联系,并且一旦泡沫破裂,将给经济的运行带来困境,或者引发金融危机,或者引发经济危机。具有这样特征的国民经济,称之为泡沫经济。前述的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就是典型的泡沫经济。

二、泡沫经济的成因分析

泡沫经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本质的成因是国家经济本身存在某些局部泡沫,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膨胀,金融当局又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加以干预,从而导致大范围的泡沫出现,形成泡沫经济。下面是一些具体的、造成泡沫的因素:

(1)采取市场经济,这是泡沫经济产生的前提。历史上的泡沫事件都是由于对未来预期的偏颇,形成过度投机导致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投机是受到抑制的经济活动,过度投机无法存在。在市场经济时期,投机才是被允许的。正常的、适度的投机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而且可以起到价格发现的功能,提供资源配置效率。然而,过度投机行为会加大价格的波动,造成大量的泡沫,从而形成泡沫经济。

(2)资金的投机需求是产生泡沫经济的必要条件。居民储蓄中,除了少部分用实物和货币直接储藏外,多数用于直接或间接投资,以使得资金增值。在投资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到投机活动中,以获得更大的资金增值。随着投机资本的增加,投资机会越来越少,迫使人们的资金更多的选择投机,造成投机资本扩大。投机资本的扩大,不仅使得实现预期效益可能性增加,而且使得价格上涨具有持续性,最终导致规模、幅度和范围更大的资产泡沫出现,形成泡沫经济。

(3)国际游资是泡沫经济发展的推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进步、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出现国际化趋势,为各国的投机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提供了渠道,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的国际游资,称为“热钱”。国际游资的流动就是寻找盈利机会,一旦某国由于盈利预期导致某种资产价格上升,就会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飙升,形成投机性价格泡沫。当价格出现某些下跌预期时,国际投机资本又会主动买空,导致泡沫的迅速破灭,形成金融危机。

(4)经济环境变化、经济规范失衡是泡沫经济出现的内因。经济环境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就可能造成价格由原来的均衡变为不均衡,一旦高估了这种影响,就可能出现价格泡沫。20世纪90年代,我国海南省的房地产泡沫就是典型事例。当时,随着海南建省,创办大经济特区,对经济环境变化给海南房地产价格带来了巨大的上涨预期,大量的投机资本涌入,使得海南房地产价格在短期内猛烈上升,形成巨大的房地产投机泡沫。

(5)居民的群体行为也是泡沫经济出现的重要因素。群体行为就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模仿,在经济领域就是“追涨”或“集体杀跌”。

综上所述,所谓泡沫经济是指由虚假需求形成的局部经济泡沫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使社会有效需求得到过度刺激而形成的虚假繁荣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一国的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影响,使得其社会资产的价格脱离价值的放大,形成泡沫经济。

三、防范泡沫经济的对策

一切泡沫都逃脱不了破裂的命运。2007年当全世界都认为美国的房子价格只有往上一条路,次贷危机爆发,泡沫破灭,房价开始跳水,一直到现在美国依然在衰退边缘挣扎。当前,中国也存在过高的资产预期,以及过度延伸的信贷供应。这个泡沫是有意识地自行破裂,还是无意识地突然暴力破裂,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的命运。我认为防范泡沫经济的对策主要有:

(1)建立金融预警体系。面对巨大的未知风险,一个较好的对策是建立预警系统,预知风险的发生,提早防范。因此,建立应对金融危机乃至泡沫经济危机的金融预警体系就十分必要了。建立这一体系一方面是防范和化解自身金融风险,降低损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和降低国外金融危机传染和冲击的需要。

(2)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通常认为近几次泡沫经济都是由于国际金融监管的放松所致,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的合作必然是防范泡沫经济的重要对策。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金融的对外开放度将有力的阻止国际游资在我国金融市场随意出入,降低和防止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又不能“闭关锁国”,而应积极面对,通过加强国际间的金融监管合作应对国际游资的冲击,防止金融危机的传染。

(3)改进货币政策的运用。一般认为错误的货币政策是导致经济泡沫放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货币政策的运用,减少其对泡沫的助推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在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今天,我们既要通过加大货币投放,通过投资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又要十分注意货币投放的时机和数量,防止造成新的经济泡沫或者说成为泡沫经济的助推剂。

(4)对外贸易和金融联系的适度多元化。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经验表明,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少数经济强国来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我们需要推进对外贸易和金融联系的适度多元化来适当的分散风险,要积极推进货币结算的双边化和多元化,减少金融危机传染的危害。当前发生的中日“危机”可能引发的贸易战,也要求我们增加对外贸易和金融联系的多元化,减小风险。

(5)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引导居民投资。由于我国存在比较明显的“群体行为”和巨大的居民储蓄,因此,增加政府政策信息的透明度,积极引导居民投资也是我们防范泡沫经济的重要举措。

泡沫终究要破裂,泡沫的破裂又会给经济带来惨痛的冲击。明智的举措应该是有规划地允许泡沫领域泡沫的破裂,同时刺激其它经济领域,从而保持整体经济的较好发展。当前的欧债危机化解是如此,潜在的我国经济危机的化解也应是如此。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7

[关键词]泡沫经济;资产价格;全球制造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1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2-0069-04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了史上最著名的泡沫经济,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以股票和土地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从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随后的日元加速升值而持续大幅度上扬。日经225股票指数在1989年底达到顶峰的38915点,是1985年的3倍多,土地价格的上涨紧随股票价格之后,在1990年9月到达顶峰,是1985年的四倍。1990年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股票价格到1992年降到14309点,低于顶峰时期的60%。同样,土地在1999年的价格水平比1990年的顶峰时期下降了80%左右。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实体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日本经济随之陷入十年的萧条之中。

今天在中国,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8.2765元,而到2008年5月15日这一数值为6.9895元,人民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对美元持续升值近16%以上。与此同时,中国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快速上升,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最低为998.23点飙升到2007年十月份的6124.04点,两年时间上涨了六倍多。这些似乎与日本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的资产价格上涨速度相比毫不逊色。正是基于对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的担心,在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已经过去十几年之后的今天,经济学界再一次掀起了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的热潮。

尽管目前国内外就日本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作了比较多的分析,但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因此,本文试图对关于日本泡沫经济成因研究做文献述评,并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以做抛砖引玉。

一、日元升值和盲目乐观的预期

由于日本1985年资产价格加速上涨是在当年9月份《广场协议》签订后出现的,因此,人们很容易将此两者联系在一起,认为日元升值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同时,日本政府没有早做决策,及时有效地缓和日元升值的压力,迫于外部压力放任升值后,又导致日元过度升值,进一步推进了资产价格上涨(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07)[1]。

李众敏(2008)[2]、周见(2001)[3]等均认为日元升值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导火线。然而,仅仅是日元升值还不足以引起20世纪80年代如此严重的泡沫经济,资产价格上涨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未来价格进一步上涨预期的强化,而这种预期就来自于日元升值后日本国民之间存在的盲目乐观情绪(李维刚,2001)[4]。这种情绪造成了日本国民不切实际的过高投资回报心理预期,在预期支配下,投机机制驱使日本各经济部门的资金大量流向不动产业和股市,促成资产价格不断上涨(郑良芳,2003)[5]。

但是,以狂热或乐观情绪作为泡沫的成因,就如同将“大量过剩资本的冲击”作为泡沫的“根源”一样,固然刻画出了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现实情况中的一大重要表现,但这只不过是绝大多数泡沫经济中都存在的共性现象,以现象解释现象,并不能从理论上说明日本经济泡沫的特性。正如okina等(2001)所言,不断飙升的乐观预期只是泡沫产生和形成的一般方式,在此方式背后尚有众多促成乐观预期的因素有待分析。

同时,乐观的预期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流动性才行。于是人们又在日元升值的框架下寻找日元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出发,探寻日本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产生根源又集中在了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上面。

二、宏观经济政策失误

田谷祯三(2007)[6]指出贸易顺差快速扩大引发日元升值,政府把重点放在外汇市场而忽视了低利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一个最大原因。他强调形成日本泡沫经济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的货币政策从属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跟着汇率政策走。以利息为例,日本中央银行应该使利息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在泡沫经济期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高的,但为了控制日元升值,就一直把利息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其后果是产生了泡沫经济。

确实,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一直推行以超低利率为特点的过于宽松货币政策,促使资产价格大幅上升,低通胀和货币发行量增加引起资产价格膨胀,资产价格膨胀支撑经济景气,引起投资过热,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管理混乱,反过来又助长了泡沫经济。(王怀民,1998)[7]。

那么,为什么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呢?陈江生(1996)[8]指出,货币政策失当造成大量过剩资本的存在,而投资机会又不能满足资本增值的要求就造成了资本大量过剩,反过来,大量过剩资本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就会使这些资产价格猛涨,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日本政府除了为抑制日元升值过快而压低利率实行扩张货币政策外,担心日元升值带来经济萧条是促使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原因,但这种反萧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力度过大(袁钢明,2007)[9]。另外,在日本经历了短暂升值萧条后,经济继续恢复增长,此时“表面美丽”的泡沫迷惑了日本,政府对泡沫经济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使得在泡沫经济形成之时,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不当,错失时机(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07)。同时,王宇[10](2004)认为这一决策是因为日本初入国际市场在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特别是对美经济关系协调上出现失误所致。

那么,如果当时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低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话,会不会就是另一种结果呢?Bernanke和Gertler(1999)[11]用数据模拟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情况,测算何种水平的事前目标利率足以消除资产价格泡沫,其结论是,即便迟至1988年,如果日本银行能将目标利率由4%提高到8%,泡沫也是可以预防的。

除了货币政策外,陈江生(1996)提出财政政策对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也功不可没。首先,日本政府面对财政危机加重,从1981年起开始严格控制政府支出和国债,导致政府债务累积额占Gnp的比例在80年代中期后开始下降,国债依存度从80年代一开始就迅速下落。但国债的减少显然也会带来居民和企业手中m2+CD的增加,这个增加额可能会流向资本市场,促进泡沫的生成和膨胀。其次,日本所得税的课征不包括红利和利息所得,却对几乎任何商品课征重税。这在一般情况下有利于把资金引向投资,但当资本市场过热时,这项征税原则无疑是一个加热器。最后,1988年6月14日自民党总务会提出,以普通消费税为基础的新型附加价值税。这项政策的结果是减税额大于增税额。减税5兆6000亿日元,增税3兆2000亿日元,两者相减,净减税2兆4000亿日元,这在泡沫急剧膨胀时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三、金融体制存在缺陷下的过快金融自由化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其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推动金融自由化是正确选择。然而,由于日本金融体制特有的问题,尤其是在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快,而金融监管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大量国内和国际投机资本借助日元升值时机推动泡沫经济出现成为必然(Shigeyoshi、Yoji,2005)。

宫崎义一(2000)[12]对泡沫经济在日本产生和崩溃机制的实证分析表明,作为金融自由化后果的金融资产(存量)的调整过程先行,从而导致了实际Gnp(流量)的负增长,出现了存量和流量的“复合萧条”。同时,金融自由化之后民族国家丧失对金融体系和资本的管制力几乎是必然的,所以遏制泡沫关键在于重构“全球性的凯恩斯经济政策”,让一个“强有力的世界中央银行”来充分控制具有规模巨大的国际资金的流向。问题在于从日本这个特例看,假设金融自由化之后积累于资本市场的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率的运用,或者反过来讲,实体经济对于资本市场资金的吸纳是“正常”的,那么是否有国家甚至超国家的管制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奥村洋彦(2000)[13]同样强调金融自由化对实体经济影响中消极的一面,对“泡沫经济的产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奥氏以“金融不稳定假说”为主要理论基点,对家庭、企业以及金融部门在“泡沫经济”中的异常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他看来,实体经济中的“异常”行为,往往是金融自由化导致的金融交易规则及信息流向变化等引起的、前述各类行为体在金融交易中的“行为变异”所致。

日本金融自由化带来了金融市场的过度开放和日元升值下的外资无限制大量的涌人,造成过度的投机(王怀民,1998)。金融监管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放松风险评估和纪律,昔日对贷款的限制完全解除,贷款者所贷款项更多用于投机,就是金融机构本身也加入投机者的行列而未受到限制(陈江生,1996)。可见,日本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风险管理薄弱、景气超出预期,过度乐观导致过度投机(袁钢明,2007)。

李维刚(2001)、金嘉欣(2007)[14]等认为推进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落后于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步伐,为金融资本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打开了方便之门,与发生泡沫经济同步,日本央行过度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是导致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黄成业(2006)[15]从日本金融体制缺陷进行了分析,指出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由于其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尤其是相互持股及主银行制度,以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使得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行,资金循环轨迹被扭曲,诱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投机行为,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

四、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制度因素

除了上述引起日本泡沫经济因素外,还有学者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制度层面进行研究,探寻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源。如司艳(2006)[16]从企业内部结构和主银行制指出制度问题是日本泡沫经济产生、膨胀和破裂的重要原因。她认为,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核心是1975年在劳资和解基础上形成的准计划经济方式以及企业的内部者经营控制,通过主银行(而非股东大会或政府部门)监控方式来保障资本运用的效率。这两个体制结合起来,形成了政界、官界、财界三位一体的权力机构。这样的制度安排在日本战后发展过程中的确发挥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妨碍了对泡沫经济产生采取及时有效措施的行动。另外,日本的金融管理卡特尔结构也是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的直接制度因素之一。这是一种在大藏省介入的情况下由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就行情以及市场份额所达成的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范性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形成了行业内部以及行业之间互相沟通的框架,在政府的媒介作用下比较容易按照计划理性、长期理性的需要进行协调,但是也很容易变成一种缺乏弹性的保守装置。最终,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处理措施不当使日本坐失挽救危机的机会。

肖崎(2006)[17]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制度原因。他认为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宏观层面原因主要在于: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失衡、经济结构改革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政治经济体制等。在微观层面上,宏观层面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严重影响到微观主体的健康发展,原因主要有:金融体制上的缺陷,这主要表现为日本企业的主要融资形式是一种“关系型融资”,日本直接金融不够发达,缺乏风险投资机制,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筹资较为困难,以及日本公司的治理模式严重扭曲了市场竞争机制。

冯维江,何帆(2008)[18]则认为,在改革的次序上出现了金融系统改革先于企业系统改革的错误,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系统和金融系统结构性的不匹配是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积累和最终崩溃的根源;并进一步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些政策失误的国内政治根源。行政机构的制度安排对局部和个体利益的轻视和纵容,导致相关省厅在集体层次存在冲突、倾轧,错过了预防及治理泡沫的机会。日本社会出现了与膨胀的泡沫激励相容的贪婪和腐败,是造成经济泡沫不断扩大并最终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

五、对以往相关研究的评析

FloodandGarber(1980)[19]指出,即使在合理市场之中仍然可能出现资产价格暴涨暴跌的泡沫状态,所以仅从波动的幅度看,无法判定价格变化是对可能的获利和风险进行计量评估之后的结果,还是“沉浸在对获利的胡猜乱想、甚至故意忽视将来的获利情况,转而代之以盘算能否在一个风险一直膨胀着的交易链条上以更高的价格发现后续买家”的非理性结果。这里的“非理性成分”是难于用数学方法处理的,所以说,泡沫现象应该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

文献综述结果看出,经济学界将日本泡沫产生主要归因于日元升值和盲目乐观的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失误、金融体制缺陷下的金融自由化过快和制度因素四个方面。事实上,以往所提的四个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原因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目前的研究只看到表面,未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从逆向推理来判断,抛开日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自由化、制度等等因素,日本泡沫经济是由流动性过剩所致,而流动性过剩与日元升值联系在一起,给日元产生升值压力的是日本80年代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但是,人们没有进一步推导下去,那就是到底是什么造成日本贸易顺差在80年代初快速扩大呢?事实上,日本当时贸易顺差的扩大最直接原因是日本当时取代了美国成为第三代世界制造中心,而这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同时,日本在成为制造中心之后,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特征决定了生产体系在亚洲,而消费市场却在美国,在这样一个循环体中,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必然是不断扩大的,最终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

第二,既然全球制造业转移加上日本的产业政策成就了日本的第三代世界制造中心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考察英国和美国作为第一、二代世界制造中心的历史。纵观18世纪到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都是与全球生产体系变迁相联系。全球生产体系是建立在各国资源禀赋、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但技术进步改变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内容并成为构成全球生产体系变迁的基础。由于技术进步是不断发展的,每当出现重大的技术进步,原有的全球生产体系赖以存在的比较优势发生改变,引起全球生产体系的变迁。这种变迁会导致生产体系中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影响到产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动产生了对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要求。我们看到,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国际货币体系是以英镑为主的金本位制,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成就了美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中心国,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尽管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国际货币体系依然是以美元为中心,同时由于日本自身的原因和日元亚洲化的失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全球生产体系变迁就出现了错配。当日本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的时候,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了全球生产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错配矛盾的深化。由于美国仍然是技术创造中心,而世界制造中心却在亚洲,出口市场在欧美,俄罗斯等国成为全球资源供给中心,在这个全球经济循环中,客观要求国际货币体系采取更为灵活的制度安排。而日本的问题就在于,日元国际化失败使得日本无法推动一个灵活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因此,从全球生产体系变迁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匹配角度来分析日本泡沫经济更具有深刻的含义。

综上所述,在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从全球生产体系变迁与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匹配的角度来研究日本泡沫经济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需要考察日本在这个转移中所面临的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正处于全球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地位,未来,中国有望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从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角度分析日本问题,也为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背景和出发点,这样才真正有可能发现真实的研究结论。而非像以往仅就日本泡沫经济表象推导出肤浅的结论,并想当然地提出所谓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认真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经验教训防范国民经济出现过度波动[J].脑库快参,2007,(5):28-35.

[2]李众敏.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8,(1-2):15-21.

[3]周见.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再思考[J].世界经济,2001,(7):38-43.

[4]李维刚.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再反思[J].现代日本经济,2001,(2):15-18.

[5]郑良芳.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说起――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6-9.

[6]田谷祯三.2007: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和崩溃与中国经济[J].脑库快参,2007,(4):8-14.

[7]王怀民.日本“泡沫经济”的起因与破灭[J].经济经纬,1998,(2):27-31.

[8]陈江生.“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1996,(3):39-43.

[9]袁钢明.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7-8):29-34.

[10]王宇.国际经济协调中宏观政策的可能失误―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J].经济研究参考,2004,67:18-22.

[11]Bernanke,BenSandmarkGertler.monetarypolicyandassetpriceVolatility[J].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economicReview,4thQuarter1999,84(4):17-51.

[12]宫崎义一(日).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复合萧条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奥村洋彦(日).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余慢宁,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4]金嘉欣(2007)美日低利率政策与资产价格泡沫关系分析[m].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15]黄成业: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m].2006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16]司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泡沫研究――基于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剖析[m],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17]肖崎,日本泡沫经济制度性原因分析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1期,33―38.

[18]冯维江,何帆,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起源和崩溃的政治经济学解释[J].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22―26.

[19]FloodR.p.andGarberp.m.:marketfundamentalsversusprice-levelbubbles:thefirsttest.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8(4).august,745-70.1980.

theReviewoftheStudyontheJapaneseBubbleeconomyandthenewperspective

Lupeng

(Schoolofeconomic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8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国际比较;防治措施

一、前言

对于泡沫一词,根据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金德尔伯格的定义,它是指一种或几种资产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地陡然地上升,引发投资者产生在未来获得收益的预期,从而投入大量投机资本,最终使价格飚升脱离其价值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状态。

所谓房地产泡沫是指由房地产投机等因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的持续上涨,也就是土地和房屋价格极高,与其市场基础价值不符,虽然账面上价值增长很快,但实际上很难得到实现,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本文从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入手,对美国、日本和东南亚房地产泡沫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对我国不断升温的房地产热潮有所警示。

二、房地产泡沫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房地产泡沫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曾发生过由于房地产泡沫而引发的危机。最初发生问题的金融机构集中在主营房地产存贷款业务的储贷会,其后波及到商业银行。储贷会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资产额。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度逼近商业银行的40%,住宅抵押贷款市场份额达到商业银行两倍之多,是美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战后繁荣时期中,在国家优惠政策推动下,储贷会一度发展极为迅速。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金融自由化逐步推进,其他金融机构加入竞争行列,各种条例的取消也使储贷会丧失利率优势,支付能力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房地产客户违约率从1988年2.25%猛增到1990年6.54%,因而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专门从事房地产的储贷会则普遍陷入严重困境之中。到80年代中期,商业资产供给超过了需求,在德克萨斯州城市里空房率达20%甚至30%,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其中以西南部各州为甚,致使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储贷机构贷款损失惨重。

从2000年开始,股市“泡沫”破裂和经济衰退导致近40年来最低的利率和低收入增长率,美国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出现了与房主收入增长率相反的趋势,房地产“泡沫”有所上升。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2002年曾否认房地产“泡沫”的存在,但许多经济学家则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其实很大。目前正在袭击世界经济的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充分应证了当初一些经济学家的正确判断。

(二)日本的房地产泡沫

日本地价偏高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复苏,日本的地价尤其是城市地价也以惊人的速度上涨。1955年到1980年的25年间,日本城市地价的年最高增幅达到42.5%,年涨幅超过20%的次数就有8次。一项关于地价指数与价格指数之比的考察表明,1986年日本地价指数与物价指数之比大约是1956年同期的25倍。从1986年开始,日本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地产价格膨胀,涨幅惊人。到1987年末,日本全国的地价总额已经折合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了1990年地产泡沫破灭前夕,日本地价指数与物价指数之比在短短四年内迅速攀高至1956年的68倍。

日本此次地价泡沫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逐步开始推行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使日元利率自由化的举措;二是日本对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整为地产泡沫的出现提供了便利;三是因为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土地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整个国家对于土地和房产都有一定的心理偏好,以土地或房产的方式保有财富也是泡沫出现于房地产业的重要心理基础。

1990年,日本的地产泡沫由于政府干预等原因开始破灭,房价大幅回落。这次地产泡沫破灭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投机于房地产的企业大量陷入财务危机,各金融机构由于贷款难以回收和持有的地产抵押贬值,纷纷倒闭。这种混乱的局面最终造成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低迷。

(三)东南亚的房地产泡沫

有关专家认为:银行信贷扩张在东亚国家和地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东亚金融危机中具有代表性的泰国、马来西亚以及香港地区的银行信贷与房地产泡沫危机表明: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不仅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泡沫崩溃和经济、金融危机中也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东南亚各国在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部门。据统计,泰、马、印、菲的金融机构投放到房地产的资金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0%、29%、20%、11%。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房地产日益暴露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大量楼宇闲置。泰国房屋空置率高达20%,菲律宾为15―20%,印尼为18%,马来西亚的数量也不少。房地产价格下降,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直接的后果是银行的呆账、坏账大幅度增长。房地产危机导致银行危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受极大破坏。因此,消除导致泡沫经济的深层因素,力戒发生泡沫经济,是处于经济发展和开放的国家应引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三、国际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共同原因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东亚等国家和地区房地产泡沫的比较分析,各个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共同原因,主要有政府宏观调控失误、银行贷款的过度支持、宽松的金融环境和过剩的国际资本流动等。

(一)政府宏观调控失误

政府行为对房地产泡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土地市场不成熟及相应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所采取的政策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在土地供给有限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现象,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提供了温床。不论是何种情况的调控不当,都容易引起泡沫现象。

例如以“政、官、财”一体化为特点的日本政府在经济泡沫化过程中采取种种政策将国家发展目标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业,原来应该投向物质生产建设的资金也转而流入金融投资领域。政府的诱导、投资者的冲动与金融机构本身存在的内部不完善结合在一起。在政治、企业、社会三种力量的推动下,房地产投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二)银行贷款的过度支持

由于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发商仅仅依靠自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其开发资金主要来源就是银行贷款。但金融支持过度,大量的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就会不断堆积金融风险,给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在这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东南亚国家。在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督和立法机构的情况下,许多银行或是直接贷款给房地产等高回报率的领域或是通过控股、参股方式将资金变相投入房地产公司。这些资金的流入使房地产价格极速膨胀。

(三)宽松的金融环境

宽松的金融环境为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提供了温床。纵观各国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会发现其中或多或少都有金融环境的因素。例如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的《放松管制和货币管理法案》中有关取消利率最高限度、放松资金来源、允许各种带息支票存在、同意各类存款机构分区域交叉等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但是也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四)过剩的国际资本流动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提供渠道;另一方面,错误的经济信号将误导大量的国际游资在国际间流动,则可能会成为国际游资流入国出现资产泡沫的原因。房地产泡沫在这种条件下,就会被进一步放大。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币的升值,相应的中国的资产价格相对于国外资产价格也有很强的上涨预期,所以流入中国的投机资本很多投向了房地产市场。例如我国2004年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6099.32亿美元,其中后三个月外汇储备猛增954亿美元,几乎占到全年增加额的一半。然而,这三个月的贸易顺差总和却仅仅只有280.7亿美元。这增加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流向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而反过来,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又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过度的投机造成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是一个正循环的强化过程。

四、房地产泡沫的防治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整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吸取国际房地产泡沫的经验教训,预防和减少我国房地产泡沫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防止政府调控失误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政府应该对该行业进行干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的改变,对房地产的影响往往是巨大而深远的。单一的应对措施往往无能为力,所以政府要采取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二)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防止银行贷款的过度支持

推动房地产泡沫产生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从银行流出的。因此,必须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包括银行资本充足率、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等。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结合其他的措施来预防房地产泡沫。比如加强对房地产价格的检测和调控,公开尽可能多的市场信息,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情况,设计合理的土地税制来控制土地投机,比如土地增值税、土地闲置税等等。与此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形成具有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房地产二级金融市场,以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三)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防止低利率形成的宽松金融环境

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严格审批房地产贷款。资金是房地产投资过热的资本来源,控制了源头就从根本上控制了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过热。因此金融机构要合理有效利用金融手段来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融资的行为。

严格审查住房开发贷款发放条件,切实加强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强化个人住房贷款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规范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管理。

(四)警惕过剩的国际资本流动

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高投资率以及大力吸引外资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求有一套合理的资金流向监管措施,以防止国际短期投资的投机性涌入。

加强对外资的监控,主要应采取以下的措施:要以外资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为辅,以长期外债为主,短期外债为辅,控制外债的总规模;控制外债的投向,鼓励外资投向技术领域,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规模;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应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生产能力,提高抵御外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如国.房地产投资与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汪利娜.房地产泡沫与预防措施[J].经济经纬,2003(1).

3、徐滇庆等.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9

关键词:泡沫货币稳定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稳定,即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是金融稳定,即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根据历史经验,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有助于经济稳定和增长,但是不能确保金融稳定。近20多年来,物价稳定而资产价格频繁波动是许多国家遇到的一个新问题。资产价格泡沫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生,但是在泡沫产生-膨胀-破裂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其进行干预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论文。

资产价格泡沫中的货币政策干预问题分析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干预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持久性的争论。到目前为止,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干预或者不干预的关键并不在于判断资产价格是否合理估值,而是取决于资产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内涵,即价格中是否含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的信息。换句话来讲,就是要看资产价格是否能够作为经济预测的领先指标。如果资产价格中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的信息,那么货币政策就应当对泡沫进行干预。

目前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于,如果资产价格不包含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信息,那么货币政策是否仍旧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即使资产价格没有信息内涵,即不包含诸如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信息,货币政策仍然应当积极对泡沫进行干预,我们称之为“有为论”。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资产价格没有信息内涵,那么央行应当忽略泡沫的影响,不对其进行干预,我们将其简称为“无为论”。

(一)无为论

Bernanke,mishkin,Filardo以及Goodfriend等都是“无为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除非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到通货膨胀预期,否则货币政策不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

BernankeandGertler(1999)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他们对BGG模型进行扩展,加入泡沫因素。通过对四种不同的货币政策在泡沫从膨胀到破裂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即仅对通货膨胀反应的货币政策虽然不直接对泡沫做出反应,但是仍然能够取得最小的通货膨胀波动和产出波动,是四种候选货币政策中最好的一种。一些中央银行家也持有“无为论”的观点,如美联储前任主席Greenspan。Greenspan(1999)在众议员战略委员会提供证词时,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如下论述:“尽管财产价值对经济至关重要,美联储必须对此认真监督和审查,但是其本身并不是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美国经济的最大可持续性增长,而不是资产具体的价格水平。”

(二)有为论

Cecchetti,Genberg以及wadhwani(2000)等学者明确主张中央银行应该直接干预资产价格泡沫。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讲,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即经济稳定)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泡沫崩溃往往会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所以,中央银行应该通过调控利率等手段,对泡沫进行干预。

持有为论的学者和中央银行家为数也不少,如Smets(1997)、KentandLowe(1997)以及GoodhartandHofmann(2000)等。他们并不是建议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损失函数,而是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的一项,即采取形如第四种情况的货币反应函数。也就是说,有为论并不是要求改变货币政策的损失函数,有为论与无为论之间的主要争论也在于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不同看法。

货币政策直接干预资产价格泡沫的局限性

尽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中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如果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直接对泡沫进行干预,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央行必须准确判定资产价格泡沫是否存在以及合理评估泡沫程度大小。但是,要识别正在逐渐发展的泡沫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资产的基础价值本身是无法观测的,而且难以对其进行准确估算。实际上,相于私人部门而言,中央银行并不拥有信息优势以及更强的泡沫预测能力。Greenspan(1998)曾经说:“想通过市场干预来戳破股市泡沫,有个根本性的问题尚未解决,那就是你必须比市场本身更了解市场。”事实证明政府并不比市场知道更多信息。如果中央银行在不具备信息优势的情况下错误地对是否存在泡沫做出判断,那么就会导致错误的货币政策。

其次,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泡沫仅具有有限调节能力,许多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这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控制资产价格的手段和能力是有限的。而且,运用货币政策对泡沫进行调控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使用时有一定的政策时滞。

第三,货币政策的成本也需要引起关注。运用货币政策抑制泡沫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比泡沫带来的危害更大。如果央行采取激进的措施,比如大幅度提高利率,即使有可能会成功地抑制泡沫,但是其后果是经济出现下滑,甚至陷入衰退。所以,即使可以识别泡沫,货币政策仍然很难在刺破泡沫的同时不损害实体经济。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BernankeandGertler(1999)提出了基于弹性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干预方法:即使在资产价格泡沫对预期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不应当直接对泡沫本身进行干预,而是应当对被影响的通货膨胀率进行干预。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预测泡沫对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这在操作上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无论如何,货币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泡沫的产生。货币政策只能通过信贷的扩张与收缩,间接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的变动。防治泡沫需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完善的会计制度、执行有效的法律体系,高效的监管构架以及投资者理性投资理念的建立。货币政策对于金融稳定的作用也只能是治标,最后贷款人功能的发挥局限于事后的“救火”以及防止危机的扩散。

结论

经济泡沫的产生篇10

进入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好得出人意料。特别是二季度,股市稳步上扬,上证指数稳健地站上3000点;房市的回暖以“小阳春”开篇,而近日各地频频上演“地王争夺战”更是掀起了高潮;此外,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呈现不同程度上涨。还记得去年底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2009年将是最难熬的一年。现在来看,当时的担心似乎多余。

然而,这样的形势让人总觉得不对劲。世界经济没有明显好转,中国的出口也没有明显起色,实际上,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实质性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楼市、股市却出现意外繁荣。于是,有忧患意识的人警告说,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正在形成,并被逐渐推高,而银行信贷急剧扩张正是泡沫产生的催化剂。然而,政府对警告并不感兴趣。

到今天,我们对泡沫的认知已经多了几分理性和客观。在市场经济下,泡沫会不断出现。任何硬币都有两面,泡沫又何尝不是?我们并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泡沫破灭带来的恶果,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泡沫。关于这一点,相信政府一定认识得更加深入。

当下全球经济形势仍显萧条,实体经济又这么难,在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一切很难焕发新的生机。但日子还得继续,兴许泡沫能给人带来一丝安慰。正如谢国忠所言,“现在,政府希望通过资产泡沫来托一托经济,其实不是托经济,主要是托心态。这个东西就像中医一样,他给你开药方,药方本身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信――提振人心。通过改变人的心态,可以改变人的想法,影响人的行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就像虚拟生活,人们都用钱在虚拟世界里拼命地买东西,以为钱增值了,在现实生活中却什么都不做。”

其实,泡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泡沫破灭后产生的恶性结果。我们尚不能肯定新一轮泡沫正在形成并一定带来恶性结果,因为有人认为,泡沫只有在破裂之后才能确认。但真要是到那时才看清泡沫的危害和实质,一切恐怕已经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