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1:44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是为保障和提供农民基本权益而设立的机构,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越来越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农业部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前有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对当地经济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在对农村经济工作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时候不够细致,这些都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新时期,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带动村民致富。

1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具体规划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规划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对农村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案进行充分、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当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理论支持不足的现象,具体说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规划理论与管理体系,因此很多农村地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也是盲目借用其他地区的经验,适用性不强。

1.2发展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发挥带动作用,激发农民的热情,对农民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对农民的服务功能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能力有限,而且由于大多数的合作社没有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民没有形成积极地引导作用。

1.3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和发展,必须要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对各项工作进行规划、主持和管理,但是当前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层次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4投入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可以为农民和市场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政府支持不足的问题,社会融资也比较困难,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规模得不到拓展。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策略

2.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划与设计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未来不断扩大规模实现深入发展,则必须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划设计,尤其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设计,使其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农民的积极性m行激发,产生影响力。针对我国的大农村现状,各地必须要积极加强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建立完整、统一的农村规划体系,再将具体的任务落实到各个具体的部门之中。例如有的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则可以将现代农业发展与旅游结合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也要倾向于生态旅游,鼓励农户通过开农家乐等方式增加收入。

2.2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形成带动作用,一方面与合作社的规模不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关,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主要起指导、扶持与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要紧跟农业部门以及政府的脚步,从而不断找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另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招聘更多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一些懂经营善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人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招聘的主要对象,要吸引他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3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太明显,对此应该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从而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和扶持方式,使得更多的专业化的农民合作社可以成立,并且通过政策上的优惠,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另外还应该要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打通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吸引更多企业到农村投资,从而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规模较小、投入较少、缺乏规划等,对此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银炜,刘玉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民致富桥[J].农业知识,2010(08)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2

一、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十二五”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十二五”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五、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安排及经费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3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为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不断向纵深推进,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意见》(皖办发〔2006〕8号)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x字〔2006〕2号)文件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为阶段性工作目标,重点围绕“七新一好”,全力组织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力争2006年有1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3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2007年4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3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2008年10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2010年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实现“十有”标准。

二、组织领导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各区县、乡镇、示范村要迅速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做好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宣传、督查工作;其他村也要成立相应组织。

2、组建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组。组织、人事等部门要从市、区县、乡镇抽调人员组成驻村指导组,协助村两委抓好示范村建设,驻村指导组为期3年。驻村指导组由组织部、农委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后,3月下旬进驻示范村。

3、建立新农村工作长效机制。各区县、乡镇要根据“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尽快制定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措施。指导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示范村的实际,尽快制定工作方案和规章制度。各区县的实施方案于4月上旬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三、宣传发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各地新闻单位、主流媒体要紧紧围绕“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全民发动,大造声势,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社会氛围。

1、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在市“一报两台”要开辟专题专栏,深入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政策措施和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

2、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动员大会。各乡镇要开好村民小组长以上的村两委班子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开好示范村村民代表动员大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

3、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组织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结合“三下乡”活动,采取文艺演出、出动宣传车辆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乡镇所在地及示范村悬挂宣传标语和制作户外宣传牌;在村务公开宣传栏、科普橱窗等进行动员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区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统一编印简报,及时报道各地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各乡镇要确定1-2名专职宣传员,负责本乡镇的宣传报道工作。

四、规划编制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听取基层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盘考虑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各区县要以行政村为单位,科学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1、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突出徽派徽韵特色,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现代文明为目标,统筹抓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由区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乡镇为单位将所属村庄的规划向规划编制部门申请委托编制;市建设规划部门做好村庄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并负责规划人员的系统培训;交通、水利、电力、通讯、邮政、广播、文化、民政、卫生、农业、供销等部门要结合示范村的实际,提出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意见,协助建设、规划部门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须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后,并由区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牵头,组织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评审,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经济发展规划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综合实力为重点和切入点,围绕示范村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确定1-2个主导发展产业,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提高主导产业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由区县农委牵头,组织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成立农业技术专家组,指导编制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市直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协调和指导工作。规划由各乡镇政府报区县新农村领导组核批后执行,并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其他村的规划编制(参照示范村组织编制)工作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

五、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必须要结合实际,确定建设重点,各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搞好服务,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抓好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各地必须从本地资源情况出发,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乡村旅游三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1、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化理念抓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围绕茶业、竹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结合资源条件和市场要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重点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要着力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本着自愿互利和“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农村能人和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力争示范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2、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围绕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集中力量抓好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对新毕业的初、高中生以及未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占农业人口比重达40%以上。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发挥农村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更多的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广辟途径。

3、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光观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专业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来自旅游业的收入比重。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要着力加强农村、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村内道路、村庄环境、家庭生活、农田设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四化”。

1、村内道路硬质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通行政村交通主干道硬质化,路宽不少于4.5米,村内路网及宅间道路硬化,配套建设路网排水系统;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并能正常使用。

2、村庄环境绿色化:要加强村内主要道路、河道两边的植树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广植竹木,注重村口、水口生态林和古树、名树的管护,提高绿化质量。

3、家庭生活现代化:农户使用卫生安全的自来水;电视、电话终端由村统一安装到户;扎实推进“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提倡使用沼气等清洁化能源,有条件的家庭率先建无害化卫生厕所。

4、农田设施建设标准化: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保护和加固村域内、生产区域内现有的河道、水库、沟渠等基础设施;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对当家塘、水井、沟渠、蓄水池等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清理和整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抓好农村文明创建。

1、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三治”(治脏、治乱、治空)工作,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治脏:加大村内河道清障疏浚,对沟、渠、塘、库要综合整治,引导农民对房前屋后的沟渠清淤整修;示范村要建卫生公厕和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并配备专、兼职环卫保洁员,建立健全保洁制度。

治乱:坚决治理道路乱堆乱放杂物,违章乱搭乱建,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的原则;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治理乱埋乱葬,倡导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公益型公墓。

治空:治理空壳村,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以村委会为中心,集中建设规范的村务公开宣传栏1个,科普橱窗1个和相应休闲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中心要配备党员干部学习室、图书阅览室,完善村文化广播室设施,并配备1名村文化干部具体负责。

2、积极开展“三户一星”评选活动。在示范村全面开展评选“优秀党员户”、“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创业之星”活动。每年评比一次,实行动态管理,评优挂牌。同时,在全市100个示范村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农村创建品牌。

(四)抓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各地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济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培育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困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播站)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大农村文物保护,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花会、灯会、农村文艺演出、劳动技能竞赛和体育活动等,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五)抓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地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重点要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要通过“两推一选”把“双带”能力突出的“双强”型农村能人充实到村级党组织中来,选准配强领路人,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轮训,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2、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抓好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各村委会要设立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六规范一满意),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逐步将村务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开展平安乡村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创造安全详和的社会环境。

六、组织实施

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区县,各区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直、区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按照“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搞好服务,形成合力,精心组织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组织、人事和农委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援村”的要求,明确和落实100个示范村的驻村指导组、联村领导干部、包村部门和援村企业,确保100个示范村如期实现建设目标。

市、区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每个示范村市、区县财政各安排1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各部门要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各地要注重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包装村级建设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扩大乡村对外开放。各地要切实加强启动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对资金使用混乱的,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七、督促考核

1、市、区县两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采取定期(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核)和不定期派督查组对各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工作推诿的,给予通报批评。

2、市直、区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经常性深入到乡镇、村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全市“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及时掌握情况,客观反映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和示范村建设考核评优提供依据。每年12月份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将对区县和100个示范村进行考评。对达到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的示范村,由示范村申报,区县审核后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市里组织有关单位依据市级“十有”建设标准进行评定,对评优的村,由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对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区县以及包村部门,由市委、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

附:1、全市100个示范村年度建设任务分解建议表

2、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主要考核评优指标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4

一、重视科学规划,实现城乡空间有序融合

确立全新的规划理念。重视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确立开放式、全覆盖、片区发展和多规叠合的规划理念。摈弃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分法,实现城乡一体的规划全覆盖。打破诸多规划自成一体、相互分割的格局,整体协调规划关系,实现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

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以县(市)域为空间单元、以中心镇为支点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再编制片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等。通过片区规划,落实片区功能定位,形成城镇型、社区型、改进型、生态型、古镇型分类规划,编制好县(市)域城镇建设、村落分布、产业布局、基本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专业性规划。

建立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破除各部门各行业分管、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衔接的现行规划体制,把分散的规划职能统一划给规划管理部门,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新体制,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运作程序。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创新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结合各地实际落实农业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通过建立制度,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确保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探索建立城乡同地同价政策制度。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按照同地同权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

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和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实现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对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宅基地、农村住房、集体建设用地、林地等,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关系,进行确权登记,发放使用权证,并允许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将上述使用权证进行抵押、转让,为市场配置土地奠定基础。

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交易中心。参照城市国有土地管理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使农村集体土地具有交易、出租和抵押功能,在此基础上,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建立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改变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园区只能发展工业的理念,对规划、土地配置和人口配置作适当调整,使部分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园区实现就地城镇化,既有利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和功能完善,也有利于土地更集约、高效使用,而且可以避免新占用更多耕地的方式推进城镇化。

三、深化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维护公民权利平等

解决农民身份确认与组织成员权益保障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明确界定农民在农村集体组织中的成员身份,并以颁发权证的形式依法明确其享有的各种产权、股权。在充分维护农民享有集体经济组织各种经济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换房、换保、换股等改革,加快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与经济组织的分离,加快经济组织从社区封闭型向市场开放型转变,努力为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提供平台和基础。

建立城乡居民统一享有国民待遇的政策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调整现有各级、各部门制定的,依据户籍落实城乡居民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的政策制度,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涉及社会功能和经济待遇的有关规定,逐步建立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参照物,妥善处理好原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四、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建设一批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发展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公司。

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大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建设力度,培育创新型、职业型农民;积极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品牌农业建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业生态功能。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等功能的耦合,鼓励和支持创建生态农业区,满足城镇制造业发展和维护市域生态平衡的需要,构建城镇生态平衡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之间的功能互补链。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

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理顺财政支农管理体制,改变多部门掌控、多条线管理、多项目投入的支农办法,实行集中拨付。采取直接补贴和减少扶持环节的办法,重点支持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对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税收,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建立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以财政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的农业投资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业担保、再担保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五、加强农村“三大合作”,创新组织形式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土地合作总社或联社,重点在合作规模上取得重大进展。以县(市、区)为单元、以产品为纽带,鼓励建立专业合作联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话语权。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壮大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

围绕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创新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把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作为重点,通过明晰产权主体,让农民享有集体资产股权,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运行机制。允许和鼓励社区股份合作组织预留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统一使用、建设和经营,重点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增加财产性收入;允许和鼓励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对其拥有的经营性用房进行翻建和改造,对废弃地、边角地整合利用,增加集体经济的资产;允许和鼓励社区股份合作组织采取增量扩股、现金配股等方式,充实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围绕做大做强“三大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逐步改变合作组织越规范、税费负担越重、发展代价越大的矛盾,支持具备条件的合作组织向企业化、公司化方向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推进合作组织法规建设,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

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社会保障统一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居民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将原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逐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对已享受农村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待遇的,采用增加养老补贴金额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障待遇,努力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元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在城乡的“五统一”。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积极落实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待遇的自然增长机制。加快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办法,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实行城乡社会医疗救助统一管理。

七、创新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体系。建立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城乡统一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优秀师资配备向农村倾斜。建立城乡居民方便共享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医务人员向农村流动。建立统筹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城市文化功能向农村延伸。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道路、供水管网的“无缝对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将村庄整治与村庄绿化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

八、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统筹整合区域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区镇合一”、“区镇互补”模式,促进资源整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优势。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指标考核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5

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三农”工作“1155”的战略思路和“135+X”的产业发展重点,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协调引导,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配套服务,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产品入市的试验平台、农业项目建设的实施平台、农村民主管理的示范平台和政府与农民互动的沟通平台。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的财产所有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大胆实践;坚持依法办社,促进有序规范发展;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市级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优先支持重点区域和重要环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遵循经济规律,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

(三)总体目标。到2012年,力争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6000个,其中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00个、县级示范性合作社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益增幅在30%以上,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覆盖面40%以上,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0%以上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50%以上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60%以上的市级主导优势产业重点村至少建成1个示范性合作社。到2017年,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突破8000个,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规范化、标准化种(养)殖格局;农户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农民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四)引导多元化发展。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基层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基层供销社、返乡创业农民、各类专业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和鼓励以多种要素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获得且已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四荒”地,可以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加强规范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对符合条件且已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的规定,切实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运行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强化档案管理,推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完善产销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以及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经营发展模式。对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且已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农业、工商等部门指导其依法改制或变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确保发展一个、规范一个、见效一个。

(六)推进示范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个一”示范化建设:即一个良好的产业依托、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个团结能干的领导班子、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农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可操作的具体建设方案,加强业务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示范化建设标准,选择符合农业产业导向、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先期试验。从20*年开始,依托市、区县(自治县)、镇(乡)三级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活动。各区县(自治县)要紧密结合柑橘、生猪、蔬菜等市级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培育3―5个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里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每年从区县(自治县)示范社中优选50个进行试点,重点开展体制、机制及制度创新与产业链条延伸试点,着力探索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农业项目贷款、农村治理机制、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培育、合作社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的示范专业合作社。

三、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大平台”建设

(七)建设产品入市的试验平台。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聚集生产要素、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把其作为落实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产业入市的试验平台,实现“依托产业发展合作社,做强合作社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发展产业中,重点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切实做到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

(八)建设农业项目的实施平台。牢固树立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就是扶持和服务农民的观念。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与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自觉接受成员的监督。要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创建*市及国家农副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项目建设效益。

(九)建设农村管理的示范平台。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事务。基层组织在召开农村管理相关会议时,可邀请所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参加。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参训范围可不限于专业合作社成员内部。支持农民专业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十)建设政府与农民的沟通平台。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定期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相关信息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召开会议、设置信箱、开通网络等方式,建立与农户之间的诉求通道,收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对成员的政策宣讲,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组织及时解决好所涉农户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化解相关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十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09年起,市里将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成员教育培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申请农产品质量标准及认证,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营销等。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之一,积极加以扶持。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城乡统筹总体方案,对符合政府投资补助政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优先向国家申报或安排投资。科技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科技推广项目纳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并通过“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等措施,重点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性合作社;有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技推广、农业标准化、农村信息网、农机具购买补贴等建设项目,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十二)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全市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帮助解决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需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品、销售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以及土地附着物等抵(质)押担保贷款,允许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成员开展互保共保。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销售和出口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制度。将符合产业导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市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研究、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保险模式。

(十三)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81号)要求,全面落实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免征营业税。

(十四)进一步优化有关综合服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用地,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养殖小区和从事农产品收购、初加工临时用地,符合临时用地条件,可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需长期使用建设用地的,可依法报批办理建设用地手续,有关收费标准按市政府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衔接,扩大“绿色通道”政策实施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可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优先予以解决。工商部门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窗口和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免收登记费等扶持措施;交通部门要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交通条件,畅通农产品运输渠道;市外经贸部门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商业部门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参与现代商业业态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帮助。

(十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大力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多重形式的技术合作。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其中,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的,不再保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及工资待遇,按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报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的,保留原身份、工资待遇,允许按其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与《*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相结合,鼓励选派到乡镇、村任职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发展工作。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全市各级人事部门要为其提供人事档案保管、户籍管理、党团组织关系挂靠等服务。加快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体系,落实专项资金,举办多形式的专题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懂理论、会干事、有责任心的辅导员队伍和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五、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的领导

(十六)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交委、市科委、市商委、市供销总社、市政府金融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予以统筹、协调和指导,研究解决推进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适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规划。全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综合、协调、指导和维权职能,做好组织引导、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和统计监测等工作。市工商、税务、财政、金融、质监、供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工作任务,确定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细化和落实扶持政策。从2009年开始,市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列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建立以入社率和销售比例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状况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16-03

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登记注册中产生了不规范的问题,发展中的异质化的问题,资金匮乏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全国和北京市都存在。如何解决?农业部提出了发展示范社的对策。

北京市2010―2012年,按照农业部等11部委《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计划》的要求,连续三年开展了培育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工作,共评选出市级示范社150家,区县级示范社400余家。2013―2015年,继续抓示范社建设,动态监测评选出的示范社,不合格的淘汰取消北京市市级示范社的资格,取消相应的优惠政策,继续评选出新的示范社。

一、出台支持示范社发展的政策

2009年8月31日,农业部、发改委等11部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农经发[2009]10号)指出示范社建设目标: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成员收入比当地未入社农户高10%以上。示范社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达到80%以上,产品统一销售率达到80%以上,商标注册率达到90%以上,参与“农超对接”的达到50%以上,成员收入比非示范社成员收入高出20%以上。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是民主管理;二是标准化建设;三是品牌建设和信用管理制度。《示范社建设意见》为各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政策。

2010年1月20日,北京市农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计划的函》(京政农函[2010]5号,简称《示范社建设行动计划》),要求2010―2012年,开展“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计划”,在全市择优培育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准参照农业部要求执行。

二、建设示范社

京郊农村在建设市级示范社的时候,采取了很多措施,仅举培训教育措施说明有如下几点:

第一,市农委聘请了农业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农大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对区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同时,从各区县农委、经管站选拔培训业务骨干,建立了辅导员队伍。这些辅导员深入基层对每一个申报示范社的合作社,从明晰产权、章程制度、财务账目、成员账户、盈余分配、服务措施、办公场所、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第二,密云县、延庆县、平谷区专门成立了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其他大部分区县经管部门都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科室,配备了专职干部,全面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辅导和帮助。

第三,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示范社进行广泛宣传。市里对十余家成绩突出的市级示范社进行了总结,组织编印了5000册《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案例》下发到全市合作社学习,并在农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和区县电视台进行了系列宣传报道。

第四,开发建设了“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也叫京郊网上联合社)”,为100余家市级示范社建立了“网店”,宣传展示示范品牌和产品。

第五,市和区县每年组织两级示范社社理事长、管理人员和财务会计进行2~3次规模培训。特别是重点培养示范社理事长的五种意识和三种能力。即: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创新意识、敬业意识和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

三、严格评选示范社

2010年6月11日,农业部经管司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的通知(农经发[2010]8号)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这五项内容中可量化的指标如下:(1)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或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的办法,其中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切实做到民主管理。(2)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3)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机具装备20台套以上,年提供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4)入社成员数量高于本省同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平均水平,其中,种养业专业合作社成员数量达到150人以上。农民占成员总数的80%以上,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超过成员总数的5%。(5)成员主要生产资料(初入社自带固定资产除外)统一购买率、主要产品(服务)统一销售(提供)率超过80%,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6)主要为成员服务,与非成员交易的比例低于合作社交易总量的50%。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的制定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个标准是主客观标准的统一,在关键的环节有重要的数量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减少了评价的随意性。按照标准要求,北京市的示范社评选工作严格遵循区县申报、专家评审、实地复核、部门联审、网上公示和授牌表彰的程序,确保评选出的示范社运行规范、制度健全、资产清晰、带动作用强,达到“可学、可看、可比”的要求。为了使示范社评选更具可操作性,归纳和制定了13条评选标准。即:产业基础牢、经营能力强、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服务设施全、带动农户多、产权关系清、积累机制好、规范程度高、社会效果好、外观形象美、领导水平高、成员评价好。

2010―2012年连续三年开展培育创建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工作,在各区县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由专家组评审和市相关部门联合审定,共评审出15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10家还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三年中,共评出300余家区县级示范社。

四、动态管理示范合作社

2013―2015年,北京市继续抓示范社建设。2013年,市农委印发了《关于对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实行监测考核及动态管理的通知》(京政农发[2013]26号),对已评出的150家示范社实行动态考评,严格执行示范社标准,对考评合格的,继续保留市级示范社资格,对考评不合格的取消资格。

按照《示范社动态管理通知》指示精神,各郊区县在2014开展了对本市2010―2012年培育创建的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进行了动态监测。市农委在印发的《关于公布2014年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名录的通知》(京政农函[2014]30号)指出:“经过各示范社申报,区县考核评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专家指导组审核,市农委(……)等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评审,北京市门头沟区法城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41家合作社监测考核合格,继续保留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称号。对于没有通过本次监测考核的9家市级示范社,取消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称号,不再享受市级示范社的优惠政策,并且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示范社。现将2014年示范社名录予以,具体名单附后。”对示范社的动态监测工作,促使各区县进一步加大了对示范社的扶持力度,支持示范社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农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标准化等建设项目。动态监测工作,促使各区县进一步以示范社为引领带动合作社开展了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金互助合作、农社对接等工作,提高了示范社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2014年9月11日,市农委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培育创建工作的通知》(京政农发[2014]15号),要求2015年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培育创建工作,在2015年4月底前,完成示范社的申报工作。

五、取得的成效

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北京市近五年来在持续不懈地抓示范社的建设,以此为依托来解决了合作社规模“小、散、软”的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如下几点:

一是促进了合作社依法规范发展。示范社坚持依法办社,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具有健全的“三会”制度,严格执行民主决策程序。示范社坚持依章办事,有健全的各类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符合法律规定,建立了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保障机制。示范社走在了全市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前列,为北京市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树立了榜样,起到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培育和创建示范社行动为契机,多数区县制定了统一的合作社规范管理制度,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一大批产权结构清晰、分配制度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实行民主管理的合作社。密云县制定了每年定期开展两次合作社民主日制度,召开成员大会,面向成员公开财务、社务、档案等;房山区专门开展了财务规范化示范社建设行动;怀柔区与档案局联合制定了合作社进行档案规范管理办法,规范了示范社的档案;昌平区为示范社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依托农经信息平台,开展合作社在线审计试点,进一步强化了对合作社规范建设的监督指导。

二是促进了合作社的联合和产业融合。随着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深入开展,在示范社的带动下,我市合作社相互联合的趋势不断增强。密云、平谷、延庆、通州、昌平、顺义、门头沟等区县相继成立了一批专业联合社,目前已达12家。其形式有建立在区县一级的综合性合作社联合会、联合社,也有建立在以产业为依托的专业性联合社,这些合作社联合组织在整合资源、扩大营销规模、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同行业合作社的联合抱团,进一步实现了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例如,门头沟区由阿芳嫂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山鑫港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天河水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三家市级示范社牵头,联合镇域内11家不同产业的合作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清水腾达民俗旅游联合社”。联合社依托清水镇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悠久,适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积极配合镇域农业产业升级规划,将对11家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社进行资源整合,整体包装,计划五年时间,合力打造11个以观光旅游为特色的农业园区,这些园区与清水镇的“两山一涧”等旅游资源互相依托,逐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京西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北京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休闲度假场所。

三是做大做强一批合作社,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以及对示范社实施重点扶持,示范社在组织规模、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促进了成员增收。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eB/oL]..

[3]农业部经管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eB/oL]..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7

为进一步规范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任务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运作规范高效、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突破100家,入社农户占全市30%以上,带动农户占全市60%以上;农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合作社达到50家以上;社员年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合作,解决产业链脱节、利益联结松散问题,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

二是围绕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牌,培育优势产业群,组织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命力。

三是围绕农民增收,规范组织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统一经营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

四是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目标,整合生产要素,开展强强联合,加快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型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

二、工作重点

(一)围绕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主体上,鼓励种养(营销、服务)大户、农技推广部门、供销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发挥各自优势,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类型上,根据农民需求和组建条件,重点发展与社员利益联结较为紧密、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层次上,鼓励依托产业优势,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跨区域、集团式发展。

(二)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围绕服务社员的宗旨,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和品牌、统一销售等服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认定认证的申报,组织农产品销售,开拓省内外市场。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向信用合作等领域延伸,拓宽服务范围,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命力。

(三)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各乡镇(街道)、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形成指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力,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以合作社章程、组织机构、股本结构、民主管理、盈余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等为重点内容的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规范化合作社的认定,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晰的财产权利关系、民主的组织管理体制、健全的经营服务体系、合理的利益分配联结机制。

三、扶持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年起,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每发展一个带动农户100户、辐射基地10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1万元补助。每年评选10个示范社,对评选出的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给予5万元的奖励。对创办标准化产业基地、投资储藏加工项目、创建品牌等,并经立项批准、验收合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市财政局、农业局要认真做好财政资金扶持项目的管理与指导,加强对项目扶持资金的监督检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规定管好、用好财政扶持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各乡镇(街道)也要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以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同时,市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启动资金,对我市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扶持。

(二)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本着程序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免收登记等有关费用。放宽经营业务范围,凡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没有禁止或限制性规定的经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依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农村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以农村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登记、变更的,登记机关应予受理;登记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能够当场登记、变更的,应予当场办理,发放营业执照。土地土地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相关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初加工,且符合农产品初加工目录范围的,其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四)提高金融保险服务水平。根据银监会、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以及人行分行、省农业厅《关于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对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领域的贷款实行基准利率。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建设工程”,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中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开展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开展信用合作试点,农村资金互助社要切实发挥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鼓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单位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重点开展对规范化、示范性合作社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的能力。

为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问题,市政府拟组建两个担保公司:

一是在市农业局成立市农业担保公司。担保资金初始规模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融资注入1000万元,今后根据担保业务发展需要可逐步扩大资金规模。

二是分区域成立区域性农业担保公司。在市农业担保公司发展成熟后,按照我市北部以养殖业为主、中部以种植业为主、南部以林果、小杂粮为主的布局结构,分区域建立3家区域性农业担保公司,初步形成以市农业担保公司为中心,以区域性担保公司为辐射的覆盖全市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

(五)实行用地优惠。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等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场等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不涉及建成永久性建筑物的,可视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六)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参与农业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国家、省、市各项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标准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等农业建设项目,并给予优先安排。探索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农业扶持资金的新途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率。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全市各农贸市场应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提供便利。

(八)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在市农业局筹建“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系统”,搭建信息服务网络和市场营销平台,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收集和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科技服务等信息,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网上进行产品推销、展示和交易洽谈,用现代营销手段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报道合作社先进典型经验和特色产品,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抓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组织协调、考核评比等工作。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根据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8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物流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央及国务院各职能部门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视。本刊对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涉及农产品物流业的重大政策进行了梳理,供读者参考。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2010年7月28日,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将进一步提高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规划》明确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一是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二是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三是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四是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五是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七是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规划》提出要实施重点工程:一是冷库建设工程,二是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三是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四是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五是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六是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工程,七是果蔬冷链物流工程,八是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促进物流业发展意见2011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便利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物流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主产区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意见》强调,将鼓励大型企业从事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效益。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对开展鲜活农产品业务的冷库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目标。推动鲜活农产品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鼓励流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其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扩大对接规模。多措并举,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推动在人口集中的社区有序设立周末菜市场及早、晚市等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9

一、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聚合效应

该市在推进城区农村开发过程中,坚持按照《规划》要求,把专项扶贫政策与部门政策、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资金整合格局,使各类资金向片区集中倾斜,充分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有效地保证了片区开发的资金需求。一是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扶贫资金1000万元,区级财政按比例进行配套,专项用于城区农村扶贫开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贴息补助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运用市场手段扩展社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把涉农部门项目与扶贫开发有机整合,坚持由区级政府在申报项目时对下一年度项目统一把关,明确要求以区级政府总牵头,区直各部门围绕片区开发申报项目,落实各部门项目计划,把水、电、路、广播电视、卫生、种植养殖业及生态建设项目通盘考虑,实现先期捆绑后一并申报;三是严把资金整合关,责任落实到位。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国家、省、市安排的扶贫资金与其他部门资金“打捆”下达、“捆绑”使用。要求以区级为单位,各部门的项目围绕扶贫开发统一规划去实施,使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只要扶贫开发的重点定在哪里,部门的专项资金就跟着投向哪里。通过资金的有效整合,基本解决了过去资金分散,整体效果差的问题,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的叠加放大效应,取得了政府、部门和农民三满意的良好效果。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28522.1万元用于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其中市本级财政专项投入3000万元,两区财政配套投入698.5万元,部门专项投入9925.7万元,群众自筹14897.9万元。张湾区在城区专项扶贫资金投入449万元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金8754万元用于西沟片区建设,连片开发的投入总量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总和,使西沟乡的贫困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理顺思路,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目标

该市经过第一期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城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过去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方式,通过项目建设查缺补漏、填补城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的方式已明显不适应城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新形势。对此通过认真调研,在制定第二期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时,明确提出把连片开发作为城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通过连片开发,整体解决片区贫困群众生活遇到的突出问题,提高规模效益和建设水平,为实现“城乡通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打牢基础。通过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截至到2011年,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1元,比2009年增加1013元,累计解决城区农村贫困人口5200人,城区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三年来,通过扶贫片区和重点村建设,引导部门专项资金投入城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村通水泥路、组通砂石路、户饮洁净水”的目标;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城区农村收视难、通信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村村通电视、电话,电视入户率达到85.8%;村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

三、明确重点,坚持把连片开发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扶贫连片开发,连在哪里?该市通过反复调研,认为扶贫连片开发最关键的是要连在产业上,通过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在推进扶贫连片开发时,该市明确了城区农村以菜、茶、药、果四大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根据各片区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项目和扶持标准。一是做大做强产业基础。茅箭区大川片区把发展中药材作为片区主导产业,2011年以来,新发展金银花1600亩,总面积达到2500亩,并依托该市武当生物药业公司开展金银花加工,发展金银花茶、金银花露等,卡子村、唐家村成为金银花种植专业村。二是立足城区实际,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城区农村土地稀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此情况下,该市提出把专业合作社当作龙头企业,走一村一品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先后扶持了白马山财神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斤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停舟山果品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社,成为连结农民和市场的纽带,取得显著成效。张湾区白马山村全村169户665人,耕地只有197亩,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实施片区开发以来,在财政、扶贫部门的扶持下,白马山村在过去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户均达到6亩,并成立了白马山财神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全村所有农户都成为合作社员,由合作社引导农民统一种植、加工、销售,全村茶叶总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以白马山、凤凰山为龙头,一条由柏林镇扩展到西沟乡的万亩茶叶带初见雏形。通过扶贫连片开发的推进,该市城区农村产业扶贫初见成效。三年来,城区农村共新建和改造以茶叶、蔬菜、干鲜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13750亩,其中新建茶园面积8500亩,蔬菜2500亩;新发展特色养殖山羊24200只、牛2360头;新培植特色农家乐92家,以张湾区白马山村、斤坪村、水堤沟村、茅箭区廖家村、大沟村、唐家村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逐步形成。

四、严格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篇10

关键词:市场化;农业中介组织;问题;探讨

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农业问题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农民生产的产品如何迅速投入到市场的环节问题。解决得越快,使农民和市场对接得越好,农民得到的利益就越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会越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学术界理论界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生态农业,即公司制农业,但兰田风暴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模式的退出;二是政府补贴,而目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超过了政府补贴下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这说明政府补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三是强化村委会的职能,但目前村委会由于经济职能的弱化而不能从根本上农户的利益。而其他的一些措施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盛行一时的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由于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等而出现企业侵害农户、农户侵害企业利益的双输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解决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农业问题主要是从具体的制度安排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解决相应的经济组织形式问题。而中介组织是经济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研究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中介组织问题,其目的是从制度的角度出发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有着现实的应用价值。

1农业中介组织的含义及类型

1.1含义农业中介组织是在农业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连结农户(家庭农场)与市场的非盈利性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的“发展联结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它指的是在引导农户进入市场过程中,向农户提供生产、流通以及金融的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通常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学会(研究会)、经纪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几种类型。

1.2农业中介组织的类型

1.2.1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承包制在满足短缺经济的需要特别是粮食生产达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情况下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的互经济组织在广大农村陆续创办起来。据统计,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各地已经创办了十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的步伐。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部法律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法律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为新生事物而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委托。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二是资金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三是优先扶持。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四是金融服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如农业发展银行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国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五是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规定;六是费用补贴。政府要对合作社的管理费用,第一年补贴费用总额的60%,第二年为40%,第三年为20%;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厂房、设备所需投资50%由政府提供。此外,国有能源部门向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用油价格应比城市低50%,农业用电价格比非农业用电低1/3。

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专业农户为主体,体现专业性;二是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三是不改变成员的财产关系;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产归其成员共同所有;五是坚持自愿,实行民主管理;六是政府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也不可能采用统一模式。在引导其发展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分类指导;七是加强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治领导,把党的惠农政策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传达到农民社员手中,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1.2.2专业协会。专业协会是在正式组织的制度空缺中产生和发展的农民合作组织,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土地保护协会。所谓的土地保护协会是由独立的土地承包经营农户组成,保护和增进全体会员既定利益的非盈利组织。农户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事实上的民事主体,也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成立农户自己的组织-土地协会,主要原因在于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成为事实上的委托关系,无法成为农民的代言人。土地协会在涉及农户切身利益尤其是征用农户土地时同村委会、乡镇政府进行谈判比单个农户进行谈判成本要低,效果要好。而每位农户在交纳一定的费用后就可以成为土地协会的会员。当然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党支部怎么办?作为基层党支部不能干涉农户的微观经济行为。基层党支部应当按照1998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利,在实践中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村委会也应当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在实践中就形成村委会、党支部、土地协会(农户自己的协会)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权利的分散与监督,权利的过分集中必然导致腐败,在农村就是权利的过分集中就必然导致农户承包的土地被随意征用,农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1.2.3土地信托服务。依照中国信托法第二条的规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简而言之,信托为一种财产管理制度,是由财产所有人将财产移转或设定于管理人,使管理人为一定之人的利益或目的,为管理或处分财产。土地信托服务是指土地流转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将农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联结起来的中介组织。它在农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起到了沟通和桥梁的作用。从组建方式的不同,这类农业中介组织可以化分为农民自发兴办和部门兴办两大类。前者一般是由村干部、专业大户等能人牵头兴办的,其特点是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独立性,属于内生型中介组织。在江浙出现的村一级土地流转托管站多属于这种类型,它们通常是由村委会主任兼任站长,在外打工、经商、办企业等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的农户,把土地交给村土地流转托管站托管,再由托管站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后者则是依托或依靠相关职能部门兴办的,其在组建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主要是依托政府部门而建立起来的,属于外生型中介组织。福建省福安市城阳乡成立的乡农村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就是从行政部门中抽调的两名干部专职负责服务中心的运作。这类农业中介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区域范围来说,现阶段出现的中介组织主要是集中在江浙沿海一带土地流转比率较高的地区,绍兴县700多个村村村建立了土地信托服务中心,而在内地这种组织则相对稀少。土地信托服务在实践中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健全;二是推动了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化管理。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中介组织的异化综观发达国家的农业中介组织,大多经历了自发――自觉――政府规范、扶持――与政府互动四个阶段。目前的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农业中介组织尚处于自发阶段,政府处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一些农业中介组织一开始就被极少数的能人控制,导致“能人经济”的出现。还有的是,地方政府在目标理性的指导下,为出政绩“亮点”,直接发放经费给农民,吸引农民入会。农民入会的动机也只是为了政府的补贴。其结果是,政府直接操控协会,协会要么发展成“二政府”,要么很快萎缩,后者如重庆市合川的“生猪协会”。

2.2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第一,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中介服务组织,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队伍不稳定,难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产、供、销关系衔接不紧密,与农户很少采取契约或合同的形式。第二,运作不规范。多数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没有依法登记,不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对外交往也缺乏应有的商业资信,不能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经济活动,从而难以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第三,由于多数中介服务组织合作层次比较低,章程不明确,制度约束力不强,这不利有序竞争和发展。

2.3人员素质偏低目前大部分农业中介组织成员中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很少,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人才更少。他们在经营中主要靠经验办事,缺乏现代营销观念和管理技术。了解市场的手段落后,主要通过电话和人员外出搜集信息,通过网络获取的还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中介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2.4干群认识有偏差部分基层干部对发展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些基层领导甚至害怕某些农业中介组织发展壮大,形成反对势力,影响其工作的开展。思想观念更新太慢,重抓产业带建设,重抓产品质量,认为产业带建起来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自然会销路好。所以,轻视农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导致发展不平衡。对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工作摆不到应有的位置,既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又没有精心组织引导,致使农业中介组织发展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部分农民群众认识有偏差,将发展农业中介组织视同为新的“大呼隆”、“归大堆”,缺乏领办和参加农业中介组织的思想基础。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发动一说到组织,有人就会联想到、大一统、计划经济,就会反感。之所以会反感,是因为不了解农业中介组织,不了解农业中介组织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办法。所以,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农业中介组织,让群众了解农业中介组织的内涵和好处,统一思想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增强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农业发展离不开“计划经济”,问题在于由谁计划,如何计划。如德国农场真正的“农业计划经济”,比如农民养猪。每一头猪出生时都会登记户口,建立档案。从猪的全部生长过程,一直到这头猪最终被卖到什么地方,卖给了什么人,卖时有多重等等,都有详细的跟踪记录。这些事情都是中介组织在做。甚至,中介组织还制定养猪数量分配计划,哪里能养多少头猪都是有计划的。中介组织背后是政府的配套政策支持,比如遇上天灾人祸,政府可以根据政策给予农民补贴。

3.2加强机制建设一个组织能否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前提条件是要看它自养自律机制是否成熟和完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完善统一的中介组织示范章程,搞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内部组织运行机制和操作管理办法,使其走向规范化发展道路。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和民主管理。按照“民办、民有、民受益”的原则,合作组织成员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