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3:32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1

循环经济的原则是我国进行固体废弃物环保管理的主要原则,其管理模式包含了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具体思路如下:首先对于进入消费领域的物品进行减量化,对其使用的材料是否有害、是否过度包装、是否采用的是难以循环的不环保材料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监管。然后在物品使用过后,通过贯彻“再利用”的原则,使其避免过快终结使用寿命而成为固体废弃物,例如我们现在许多二手商品交易网站就是这种原则的体现。再者就是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再循环”,这是固体废物处理中需要大量科技投入的部分,在固体废弃物环保管理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最后则是最终处理,对于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堆肥等最终处理。

2固体废弃物环保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我国对于固体废弃物管理还是比较重视的,我国人口量大,经济发展速度快,固体垃圾的产生速度也相当大。许多该方面的科学工作者,致力于固体废弃物管理系统的构建、优化以及固体废弃物再循环技术的创新、研发。但是我国在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从群众的角度来讲,对于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处理没有科学的认识,也很少有人主动参与对于减轻固体废弃物的环保事业。更是因为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需要较高的成本,资金不足常常成为难题。此外,治理过程中的技术和设备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固体废物管理过程中的需要。此外,在废弃物管理中过度依赖最终处理,使得垃圾填埋场成为了城市的极重污染源。

3如何对固体废弃物环保管理进行改革创新

3.1立法部门完善相应法规,各部门通过协同合作以保障对于固体废弃物的监管

只有完善了法律法规之后,固体废弃物的环保管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由于地方法规出台不完备,对于废物有害程度的评定以及无害化处理的标准比较模糊,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工厂行为不规范。同时暴露出来的监管不力的问题,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加强立法部门、执法部门的互相配合。同时出台鼓励进行环保管理、加强废弃物处理的政策。健全固体废弃物管理信息网,在对于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上要尽最大可能监管,并且通过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来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工作,甚至是日监测、日监管。

3.2限制可能形成固体废弃物的物品生产及使用,进行成本优化

在固体废弃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减量化环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法规,来限制形成固体废弃物的产品的使用,从而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例如,塑料袋一直是我们居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然而由于塑料本身的不可降解性及塑料袋使用量巨大的特征,使得塑料袋成为了城市固体垃圾中的“白色污染”,一直是治理中的难题。为此,国务院于2007年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了厚度小于0.025mm塑料袋的生产与使用,同时规定必须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目前,在超市、商场等场所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减少了2/3以上,这不得不说是固体废弃物管理中的一个成功。

3.3不断完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环节是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终环节,关系着废弃物是否还会再危害环境。我们一般采用一下三种方式:卫生填埋、焚烧即热处理、堆肥即生物处理。然而,仅仅依靠堆肥、焚烧或者投放海洋这样的处理方式毕竟能力有限。最根本的提升处理能力的方法加强垃圾处理的技术创新,通过研发出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来实现固体废弃物环保管理的创新。

3.4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建议主要贯彻一个“资源化”的思路,将废料废渣废水转换为可以用的资源。例如供热系统中产生的粉煤灰以及炉渣,可以作为砖生产过程中的内燃料。这种循环利用方式使得大部分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发挥了生产潜力,使得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在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中,我们可以采取工艺上的复合、再生等方式。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再生纸”就是循环利用的一种创新。根据固体废弃物的材料类型可分为聚合物基、硅酸盐基、金属基。不同种类的废弃物进行复合,构建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完善整体产业链,使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得到交换。

4结语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2

近年来,我省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急剧增加,组成成份亦日趋复杂。根据本《规划》编制单位的调查、统计和测算,*年全省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已达4634万吨,其中生活垃圾2768万吨(21个地级以上市的城区为83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640万吨,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除外,下同)93万吨,医疗废物(不含医院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下同)4.26万吨,废旧电子电器35万吨,废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94万吨。

我省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总量虽接近*万吨,但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废物处置需求,设施建设普遍简陋,达不到“无害化”的标准,二次污染严重。50多座较大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大多未设置沼气及渗滤液集中收集和处理系统,周边水体污染的现象日益凸现;40家生活垃圾焚烧厂只有*市垃圾发电厂等4家基本达到国家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达标处理率仅为14%;只有*市建设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每年处置2万吨左右危险废物;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处置的只有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等3家,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达标率只有16%;大量的危险废物被不规范焚烧或倾入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甚至直接排入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历年来的工业固体废物如煤矸石、尾矿、冶炼渣以及化工废渣等堆积量越来越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隐患;“白色污染”久治未绝,且呈泛滥之势;一些地区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选址不当,污染严重,使跨区域的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频繁发生。

由于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能力不足,使得零散、小规模、低成本处理处置固体废物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如非法将固体废物倾倒河边、鱼塘、坑洼地带;或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混合收集,简易填埋;或非法焚烧固体废物,土法提炼有色金属等,环境污染负荷不断加重。另因利益驱动,环保力量不足,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原因,近年来,大量的废电器、废线路板、废塑胶、废电线电缆等由不具备处理资格的单位或个人露天焚烧,简易处理,造成生态的人为破坏,这种现象正向山区、边远地区转移和扩展。特别是南海大沥镇、清远龙塘镇和潮阳贵屿镇固体废物处理不当,造成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突出,被新闻媒体多次曝光,已引起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固体废物的堆存和简易处置不仅大量占用土地,直接影响城乡用地功能,而且对我省的土壤、水体、大气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未来若干年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仍将持续增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迫切需要对全省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进行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加以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一、编制依据

*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分析我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现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合理布局建设规模化运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入手,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全过程进行控制,实施对固体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我省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编制原则:

(一)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从源头上避免或尽量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对确实无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最终按规定实现无害化处置,有效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二)突出重点统一规划的原则。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最终处置必须有足够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集中处理处置设施,才能确保固体废物无害于环境,重点是要建设一批高标准、规模化的处理处置设施,并要打破区域限制,统一规划,实现跨行政区域建设,做到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对其他类固体废物主要采取综合利用等多种形式进行处理。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由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内容和时限性各异,因此,规划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在不同时段执行不同的污染防治目标。

(四)产业化原则。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必须上规模、上档次;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成本和环境成本。要从最佳经济效益布局建设我省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项目,按市场经济模式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三、目标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固体废物全过程控制体系,通过对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监控,基本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现代管理目标,使我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管理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到*年,初步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机制,在重点区域建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示范工程,使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加剧的趋势开始得到控制。

具体指标:全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20%,清运率95%,综合利用率30%,达标处置率35%(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达标处置率50%);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达标处理处置率15%;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50%,达标处置率20%;

医疗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50%;

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率70%,综合利用率60%,绿色产品率20%;

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50%,用于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市场占有率40%;

基本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地级以上市固体废物环境监控体系。

到2010年,陆续建成基本覆盖全省的区域性现代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基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基本实现产业化;全省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能力持续发展,基本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指标:全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30%,清运率98%,综合利用率40%,达标处置率55%(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达标处置率58%);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达标处理处置率18%;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60%,达标处置率30%;

医疗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80%;

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率90%,综合利用率80%,绿色产品率30%;

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60%,用于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市场占有率50%;

完善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全省各市、县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环境管理和监测网络。

四、任务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合作,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要把本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并与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环境保护计划一并实施。

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部门详细的实施计划,同时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抓紧落实规划和计划。计划部门应将本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分步实施;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制定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产业政策,并出台相关技术导则,建立新技术示范基地,制定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指导和督促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价格主管部门应会同其他各有关部门制定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废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废旧电子电器等固体废物处理的收费政策与标准;环境保护部门履行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建设、卫生、经贸、农业和环保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分别抓好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废旧电子电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内容的实施。

各级政府要优先安排本规划中所列项目,尽快组织落实建设资金、批准用地,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实施。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废旧电子电器的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选址要统筹考虑,尽可能一地多用,以求产生规模效益,防止污染,减少选址的困难。

根据本规划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各地要制定本辖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具体规划、实施计划并督促实施,加强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安排治理资金,按照现有的环境标准和要求,对达不到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老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关停或搬迁。

(二)建设污染防治工程

1、生活垃圾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年以前,选择*、*、*、*、*等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省推开。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城市,可选择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珠江三角洲以及具备经济条件、垃圾热值条件和缺乏卫生填埋场地资源的城市,可发展焚烧处理;鼓励采用综合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通过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符合规范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彻底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

*年前,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改革。自2003年起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垃圾处理产业化示范工程和相关技术、政策的研究。2003年底前全省城市都要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应积极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人口密集地区、相邻城镇可联合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至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

我省规划主要生活垃圾污染防治项目共80个,规划投资170.6亿元。其中,限期治理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项目32个,规划投资8.0亿元(见附表2);新建、扩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项目共48个,规划投资162.6亿元(见附表3)。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处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各个工业企业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对历年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要求进行限期治理;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泥厂等高温焚烧设备对其进行安全处理处置。*年前,选择*、云浮、韶关等市大型水泥回转窑对电镀、印染和制革污泥进行焚化试点。至2010年,全面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中心,消纳大部分工业固体废物。为解决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全省规划跨区域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中心共12个,规划投资8.2亿元(见附表4)。

3、危险废物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采取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处理处置危险废物要综合利用、安全填埋和焚烧相结合。适合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优先采用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利用;不适合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应根据其性质、产生状况和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建立集中的安全填埋场或焚烧处理设施。*年前,基本完成*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广东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一期)、*市危险废物处理站及安全填埋场(二期)、粤西危险废物处理中心(一期)以及广东省剧毒化学品废物处理中心的建设工作。至2010年,建设覆盖全省危险废物安全集中处理处置基地,满足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的需要。全省规划跨区域建设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项目共11个,规划投资30.4亿元(见附表5)。

4、医疗废物

医疗单位要加强医疗废物源头处理和管理,同时加快专业化、社会化集中处理处置医疗废物设施的建设步伐,建立全封闭的收集、运输、集中处置系统。一些地区在取得资质的情况下,利用大型生活垃圾焚烧炉(300吨/日以上)划出一定时段焚烧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储存、焚烧必须严格与生活垃圾分开,并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年以前,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基本建成区域性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至2010年,全省所有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全省规划建设12个跨行政区域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规划投资1.15亿元。(见附表6)。

5、废旧电子电器

废旧电子电器污染控制要从源头开始,在电子电器制造业大力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工程,逐步扩大“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等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比例。从废旧电子电器中回收有用资源,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明确规定电子电器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其生产和经营的产品有回收和处理的责任。全省还要建立满足需要的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点。有条件的企业必须自建回收网络和处理处置基地;不能自行回收和处理处置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付费给专业公司回收和处理。*年前建立省、*、清远、顺德、*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基地,解决部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问题。至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场所,防止废旧电子电器污染环境。全省规划建设的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和污染防治项目共8个,规划投资5.8亿元(见附表7)。

6、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

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污染防治,*年前,应以回收利用为主,建立高效运作的回收网络体系,对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塑料要采取妥善措施进行集中安全处置;以生物降解技术作为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研制或引进一批适合于我省省情的可降解塑料技术。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型高效促降解助剂,提高塑料降解的时控性、快速降解和完全降解性。至2010年,用于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要得到广泛使用。

(三)完善固体废物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加快固体废物地方性法规和专项法规的制定,逐步完善我省固体废物法规体系,2010年前完成《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办法》、《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与产业化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管理规定》、《广东省危险废物产生者登记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包装、标识、贮存、运输工作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导则》、《广东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收费标准》、《广东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广东省产品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广东省废旧电子电器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广东省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广东省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规定》等法规和规定的制定。

加大已出台的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有固体废物产生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在认真分析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工艺过程及其去向以及相关工程设计的可行性的基础上,严格审查项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环保部门要督促工业企业做好危险废物、工业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建立好污染源档案。

(四)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加快产业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国家计委计价格〔20*〕872号)和《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国家计委计投资〔20*〕1591号)中的精神,建立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新机制,改革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投资与运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体制,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政府在投资建设中主要起组织作用,投资主要靠社会的各种投资主体。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设跨区域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特许经营。我省其他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应参照国家计委《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和《关于推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制定相应的推动实施产业化的具体办法与措施,包括制定经济鼓励、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与措施,积极推动我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产业化进程,实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各级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固体废物的处理和污染防治,特别是用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示范工程的建设和无明确责任人或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固体废物的处理与污染治理,鼓励、奖励和支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五)依靠科技进步,控制固体废物污染

实施“科技兴粤”战略,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开发无废或少废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别是对预防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电子电器废弃物的污染尤为重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与清洁生产技术相结合,全面实施增产增效、降耗减废战略。通过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改造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固体废物产生与排放。大力研究开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高科技含量。

鼓励环保产业及其他工业生产等行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重点研究、开发、推广、应用适合我省的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废旧电子电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技术与设备,全面提高我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提高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和环境管理决策科学水平。省财政要安排资金用于研究固体废物收运、处理处置和监控系统和制定全省性的管理制度、法规和标准。*年前,基本建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决策框架;至2010年,建立覆盖全省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决策体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支持性项目共29项,规划投资8820万(见附表8)。

(六)做好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作用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3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市固体废物的环境管理,建立动态跟踪监管体系,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产生、利用、处理、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的基础上,进行固体废物网上申报。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环境监察机构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实施监管。具体负责危险废物申报审核、规范化管理档案建立、日常环境监察以及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相关数据资料。

县(市)、区级环境监察机构对本市行政区域内一般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实施监管。具体负责一般固体废物申报审核、日常环境监察以及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相关数据资料。

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机构负责督促本园区内产废单位和个人进行网上申报工作。

第四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托市固体废物信息与管理平台,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上申报。

固体废物网上申报实行一个网址、年度预报、季度实报的原则。

第二章申报的一般规定

第五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如实在网上申报登记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贮存、运输、处理、处置、综合利用情况,建立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档案,并应保证本单位承担该项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拒报、迟报、瞒报或不按照规范要求建立危险废物档案。

第六条产生一般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在向县(市)、区级环境监察机构预报产生一般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去向时,产废总量应以上年度产废总量和本年度产品总量为基础,经测算后进行申报,与实际产废总量误差应不大于20%。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在向市环境监察机构预报产生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去向时,产废总量及类别应以上年度产废总量、类别为基础,结合本年度产品总量,经测算后进行申报,与实际产废总量误差应小于15%。

第七条预报的本年度产生一般固体废物种类、数量、去向与季度实报情况不符且超出误差范围,经县(市)、区级环境监察机构核实,产废单位无法说明情况的,限期更改或重新申报;逾期不改或不重新申报的,将依法进行处理。

预报的本年度产生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去向与季度实报情况不符且超出误差范围,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经市环境监察机构核实,限期更改或重新申报,逾期不改或不按时报的,依法进行处理。

第八条危险废物申报所使用的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及其他有关内容,不得与国家危险废物申报的规定相抵触。

第九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产废单位和个人的固体废物网上申报行为纳入诚信监督管理体系,实施年度公示制度。

第三章申报程序及要求

第十条申报程序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网上企业基本信息注册---审核通过---产废(利废)量申报--审核通过---信息需求---交易的程序进行网上固体废物申报。

第十一条申报时限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和个人,应于每年1月15日前,通过市固体废物信息与管理平台=进行年度预报,每季度终了后7日内进行季度实报。

申报单位和个人在接到未审核通过通知后7日内,应完成未审核通过信息更改和完善工作,并重新提交审核。

第十二条变更申报因特殊原因需作重大改变或者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产废单位和个人必须分别在变更前15日内或改变后3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

产废单位和个人因发生污染事故或者其它不可预测灾害、事故等造成产废种类、数量等紧急变化的,必须在变化后3日内进行变更补报,并说明变更原因。

第十三条特殊申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每年1月15日除完成本年度产废预报工作外,还应将本年度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上年度危险废物月、季、年报表,转移联单等相关纸制文件资料一并上报归档,否则视为拒报。

第十四条产废或经营单位终止生产或经营的,应当在终止产废和经营后7日内,向原申报登记的环境监察机构,上报书面停止产废和经营报告。

第四章审核程序及要求

第十五条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应按照网上企业基本信息申报审核---产废(利废)量申报审核---信息需求、管理服务---交易信息管理程序,对固体废物产生(经营)单位进行申报审核和服务。

第十六条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应于每年2月10日前,完成固体废物年度预报申报审核,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完成上季度实际产废申报审核工作。

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应按照产废单位的生产工艺、产废节点,依照实际监测、物料衡算、污染源普查和“环评”等数据,严格申报审核工作。

负责申报审核工作的环境监察工作人员,应准确掌握申报单位的生产工艺和产废种类,按照实际产废量进行审核,要确保申报审核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擅自删改数据信息,并对相关信息保密。

第四章罚则

第十七条未按照本规定进行申报和建立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档案,或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监察机构对其行为进行环境监察,限期整改;逾期不进行整改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同时,对其新、扩、改建项目进行限批或不享有环保资金支持等。

(一)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时间上报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转移联单的;

(二)未建立危险废物贮存场或建立的贮存场所不规范,且不进行整改的;

(三)未建立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档案的;

(四)两次以上虚报、瞒报、迟报和拒报,经环境监察机构责令更改、重报后,仍不如实申报的。

第十八条负责固体废物申报审核的环境监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公务员年度考核及绩效考核相关规定,视情节予以问责。

(一)未按时完成危险废物申报审核及年度统计上报工作的;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4

关键词:固体废物污治对策处置方法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V44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在对水体的污染方面,不少国家把废物直接倾倒于河流、湖泊、海洋中,甚至将海洋投弃作为一种固体废物处理方法。固体废物进入水体后,不仅直接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水质下降、水域面积减少等直接的恶劣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影响与水有关的动植物的生存。在对大气的污染方面,固体废物中的尾矿、粉煤灰、干泥和垃圾中的尘粒随风进入大气中,直接影响大气能见度和人的身体健康。废物在焚烧时所产生的毒气和恶臭,也直接影响大气质量。废物对土壤也造成影响,由于废物的堆积和填埋不当,经日光曝晒及雨水浸淋所产生的浸出液及沥滤液中所含有害成分会直接进入土壤,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从而对土壤结构和土质产生有害影响。此外,有毒、有害废物也会因处置不当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这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一、固体废物污治对策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十分广泛,如: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因此,我们对待垃圾,必须变得小心起来,必须找出控制和治理固体污染的对策。首先是要控制其产生量。例如,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废品的回收率等。其次,就是开展综合利用,把固体废物作为资源和能源对待。实在不能利用的则经压缩和无毒处理后成为终态固体废弃物,然后再填埋或投海。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对策

首先进一步重视固体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和工程方面不可能在真空中实现,决策者必须了解他们的行动所造成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大力倡导CoD、So2减排的同时,要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加强环保、经济、财税、贸易、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综合管理力量,改变目前环境监管不到位、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的状况,防范表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实际上以再次污染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问题发生。

其次,建设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体系。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整顿规范固体废物回收市场,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逐步提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扶持发展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和产业,加快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产业中心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填埋法。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选址时遵循的原则是: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飘浮扩散和渗漏。

(2)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不仅要重视资源的减量化,也要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和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固体废物优化方法。许多工业废渣的成分,性质类似于天然建筑材料或人工制成的建筑材料,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也就是要转变对固体废物的认识,将建筑固体废物看成一种资源,对固体废物进行二次利用,既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的问题,又能创造出一定经济效益的处理方法。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主要分为两步,也就是将固体废物分类和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如:再生骨料混凝土主要是指利用建筑固体废物中的一些水泥块、石块等代替骨料混凝土中的石子,以增强混凝土硬度和强度一种技术;建筑过程中的废砖,如果形状比较完整,而且强度、硬度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则可以作为砖块重新利用起来。如果已经破碎,就可以采取将其粉碎,作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骨料使用。对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陶瓷,可以采用破碎成砂的方式,将其破碎到5-10mm,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墙装饰。在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的同时,也创造一种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途径

1、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

(1)化学处理

化学处理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固体废物变成另外的安全和稳定的物质,使废物的危害性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此法往往用于有毒、有害的固体废物处理。常用的化学处理法有中和、氧化、还原、水解、化学固定等。

(2)脱水

脱水的目的是尽可能的脱除废渣中的水及其他液体,以减少废物的容积和重量,为下一步利用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脱水的方法有下面几种:自然脱水―重力脱水,干化场,加热干燥,干燥床。机械脱水―真空过滤,压滤,离心过滤,棍压机械(带式过滤),机械干燥。化学脱水―湿法造粒。

(3)化学处理

利用高温热分解的方法,经氧化使固体废物变成体积较小、毒性较小的物质,称为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尽管有些无机物也可以受热分解,但焚烧法只用于有机废物的处理。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固体废物,绝大多数为有机废物,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它们在焚烧过程中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除此,还可能含有硫、卤素、磷、无机盐,它们在焚烧过程中将生成有毒气体及灰尘等,因此,必需对产生的烟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有复烧、吸收、洗涤等。

(4)土地填筑

填筑也称掩埋,但比掩埋更进一步。它是固体废物处置中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对有毒有害的固体废物尤为合适。对于无特殊危害的固体废物采用填筑处置时,可以采用卫生填筑的方法。卫生填筑可分沟渠法、地面法和斜坡法等。当不存在地下水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沟渠法,即在地面上挖一个大坑或沟,将废物倒在其中,然后用从沟渠中挖出的土覆盖在上面。对于地下水离地面较近的地方,则不可以使用此法,而采用地面法。地面法则是将废物撒在现有地面上,压实,然后撒上覆土,这样交替进行,形成夹层结构,最后填至预定标高前60cm,再覆以表土,以便栽种植物。斜坡法则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是将废物撒在斜坡上,压实,然后从工作区前面取土覆盖。对于可被生物分解的废物,一般将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及其他气体,在填筑时应该装设排气装置。对于沥滤液应设收集系统,收集后排出。对于危害性化学废物,必需从安全角度来考虑如何填埋。这种安全填筑方法与卫生填筑方法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在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上,从填筑操作和填埋后的监测等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注意。还有一种土地填埋处置方法,即浅地层埋藏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处置低放射性废物。

(5)土地耕作法

地耕法是利用表层土壤微生物进行生物降解净化有机物的一种方法,又称土壤改良、铺散等。可被生物降解的固体废物,施入土壤时,就受到了微生物群种(细菌、霉菌、放线菌等)的作用而分解,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其结果总是使一些碳氢化合物转化成二氧化碳。

2、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1)金属的回收具备一定规模的冶炼厂通常只提取某一种目标金属,所以工业废渣中一般含有种类丰富的金属,比如在重金属熔渣中,可以提取金、银、锑、铊、铂、钛和钯等,钙镁磷肥生产的废渣中含有高品位的镍、铜、钴、锌,在煤炭、煤矸石中,可以提炼出钼、钪、锗、铀等金属,而城市垃圾中的金属则可以直接被回收利用。

(2)生产建筑材料冶炼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是用来生产砖、矿渣棉和其他建筑砌块的良好材料,这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更是工业废渣的妥善的去处。如高炉渣中含有Cao、mgo、Sio2、al2o3等成分,其中Cao的含量高达32%~37%,经过处理后可以生产各种水泥。

(3)提取原料废弃塑料加热加压成型后,不仅可以得到再生塑料,而且塑料经过粉碎、溶解、加热分解后,可以提取石油燃料;回收的废纸可以制作纸浆,从而成为再生资源。

(4)改良土壤一些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渣可以直接用于改良土壤,而且废渣中的一些微量元素还是农业上不可缺少的肥料。只要处理得当,这些曾经的废物还会在人类的生活中大显身手。事实上,废与不废是相对的,这与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一个地方被看做废物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原料或资源,过去被认为是废物的东西,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已经不再是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废物只是放错了时空和地点的原料,这也为人们在固体废物的充分利用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汉文,安建华,梁淑轩,康林.固体废物污染状况分析与废物资源化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5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废弃物产生量日益增多。废弃物处置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且还关系到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废弃物在处置过程中,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①。目前,我国对废弃物处理通常采取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方式。根据《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修订指南》(以下简称《ipCC2006年指南》)有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分类,废弃物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有4个来源: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废弃物的焚化与露天燃烧、废水处理与排放。其中,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SwDS)是废弃物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来源。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时,甲烷菌使其含有的有机物质发生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甲烷是《京都议定书》提出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具有较强温室效应的气体,而且其增温潜能较高,相当于同等质量二氧化碳的21倍(高庆先等,2006)。据ipCC估算,在每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由固体废弃物填埋产生的甲烷约占3%—4%(ipCC,2001)。同时,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还产生二氧化碳、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以及较少量的氧化亚氮、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其中,包含化石碳(如塑料)在内的废弃物焚化和露天燃烧是废弃物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另外,废水处理也会造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成地。2009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分别达到1.57亿吨和20.3亿吨。分析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计算其所占排放总量的比重,对我国掌握各类排放源的排放态势,设计相关领域的减排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我国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少。其中,杜吴鹏(2006)、高庆先等(2006)利用《ipCC1996年指南》给出的质量平衡法,测算出1994-2004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甲烷排放量。但最新的《ipCC2006年指南》却建议在计算废弃物的甲烷排放时,尽量不要采用质量平衡方法,而鼓励使用一阶衰减法(FoD)。相比质量平衡法,一阶衰减法估算的年度排放数值更加精确。本文根据《ipCC2006年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我国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对2010-2050年的排放趋势做出预测,估算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及其出现时间。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国际比较,提出减少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制定废弃物部门的减排路径提供依据。②

二、计算方法及依据

《ipCC2006年指南》推荐使用一阶衰减法计算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产生的甲烷。此方法假设,在甲烷和二氧化碳形成的数十年里,废弃物中的可降解有机成分——可降解有机碳(DoC)衰减较慢。如果条件恒定,甲烷产生率完全取决于废弃物的含碳量。因此,在填埋之后的最初若干年内,处置场沉积的废弃物所产生的甲烷排放量最高,随着废弃物中可降解有机碳逐渐被细菌消耗,其排放量将趋于下降。一阶衰减法要求先计算被填埋处理的废弃物中可分解可降解有机碳(DDoCm)的数量。作为有机碳的一部分,DDoCm是指在厌氧条件下填埋处理时降解的那部分碳。源自废弃物填埋处置的DDoCm为:

三、固体废弃物生成量:相关数据处理

编制固体废弃物生成的数据是估算其排放温室气体的起点。在编制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废弃物管理法规以及生活方式不同,各国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率和成分也不尽相同。《ipCC2006年指南》将填埋处置的固体废弃物分为三类:城市固体废弃物(mSw)、污泥和工业废弃物。然而,在我国,由于处置方式相对单一落后,农村废弃物排放也不可忽视。同时,鉴于污泥占填埋处置废弃物的比重较小,且我国可查污泥的统计数据较短,在此不做估算。因此,本文重点测算城市固体废弃物、农村固体废弃物与工业固体废物三项指标。

如前所述,给定一期固体废弃物在填埋后,甲烷会随着有机物质的分解陆续排放,其排放过程将是长期的。假定值为1的废弃物在第0期被填埋,通过对其一阶衰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可发现,第二期时废弃物的甲烷排放量最高,此后逐渐减少,至第50期时甲烷排放量已基本为零。相比固体废弃物填埋量,废弃物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合为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滞后。当废弃物填埋量达到峰值时,其产生的碳排放量将会延后若干年才能达到峰值。因此,为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信,一阶衰减法需要收集或估算废弃物的历史处置数据,采用至少50年的处置数据为佳(见图1)。

图1 废弃物每期排放的甲烷趋势模拟

1.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成分析

本文使用我国历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代表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成量。由于该指标自1980年才有可查数据,为了获得50年以上的数据,需对未来一段时期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进行预测。城市垃圾生成(清运量)主要受人口、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垃圾处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城市人口、城市化率、人均GDp、生活垃圾排放强度(生活垃圾清运量/GDp)作为相应的自变量,预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量回归结果如下:

为预测2010-2050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排放)量,需设定方程(5)中各变量2010-2050年的变化情景(见表1)。

据上述对各变量的情景设定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排放量)仍不会出现峰值(见图2)。这表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将导致城市生活垃圾生成量不断上升。

2.农村固体废弃物产生趋势

采用历年粮食产量数据替代秸秆类农作物产量数据,即可计算出1980-2009年农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为了预估2010-2050年农村固体废弃物排放,需要对未来我国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刘江(2000)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预测出我国未来50年的人均粮食需求。在刘江给出的整数年节点预测基础上,利用matlab对其进行样条函数插值模拟,可得出其他年份人均粮食需求量。结果显示,2050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将达到430公斤,比2005年增长9.4%。由此,利用前文对未来人口的预测结果,则可估算出2010-205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假定未来我国能保持粮食基本自给,则可近似将粮食需求量等于粮食生产量。④在此基础上,测算我国农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从图3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农业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将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趋缓。一方面,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将推高粮食需求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总人口增速下降,并较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迎来人口拐点(Un,2009;杜鹏等,2005;陈卫,2006),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粮食总需求量。

3.工业固体废物生成量测算

自1980年以来,工业固体废物一直是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最大来源。2009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达到203943万吨,而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仅为15734万吨,前者约为后者的12倍。该指标的统计同样也始于1980年,因此,为获得50年以上的数据,需对未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预测同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选取总人口、人均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工业总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指数)等影响工业固体废物生成的主要因素作为自变量,计量回归结果如下:

利用回归方程,通过设立各自变量2010-2050年增长情景模式(设定依据参照上文)(见表2),即可对2010-205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额约为22亿吨,随后将逐步下降(见图4)。

图4 1980-205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单位:万吨)

目前,各国仅对无法回收再利用的废弃物采取填埋等处置手段,而且只有这部分的工业固废才会排放甲烷等温室气体。随着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工业固废回收利用比重不断提高,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均已接近100%,促使工业固废温室气体排放显著下降。为缓解日益增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近年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力度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已由1990年的29.3%上升至2010年的69%.其中“十一五”时期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13.2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程度偏低,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十一五规划”不同,“十二五规划”中并未设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目标,但2011年工业与信息化部了《关于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到“十二五”期末,试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0—12个百分点。假定“十二五”期末,试点地区如期完成该任务,则届时试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达到79%—81%。由此,假设2015年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75%,2050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接近发达工业国的水平,为95%,同样采用matlab对其进行样条函数插值模拟,可得出2010-2050年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数值(见图5)。在此基础上,计算出1980-2050年未被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即按填埋处理的工业固体废物)数量(见图6)⑤。结果显示,2010-2050年我国按填埋处理的工业固体废物数量明显下降。这一趋势符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方向,也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的结果。

图5 2010-2050年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图6 1980-2050年中国工业固废填埋量(单位:万吨)

四、废弃物碳排放及其峰值:基于FoD的测算

在获得1980-2050年城市固体废弃物、农村固体废弃物与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置相关数据后,即可使用一阶衰减法分别计算出其排放的甲烷。计算步骤如下:①利用t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数据,计算出当年产生出的可降解有机碳(DDoCm)。②计算t年年终时固体废弃物处置中所累积的DDoCm。③计算t年固体废弃物处置中所分解的DDoCm。④计算可分解材料所产生的甲烷。

使用一阶衰减法时,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校准。《ipCC2006年指南》鼓励通过开展废弃物产生研究、SwDS场所抽样调查及结合国内可降解有机碳分析,获取特定国家参数值。然而,由于调研条件限制,中国特定参数值尚难以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借鉴《ipCC2006年指南》中给出的缺省参数值,测算甲烷排放量。其中,城市和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可降解有机碳(DoC)值为0.14,可降解有机碳的比重()值为0.5,甲烷修正因子(mCF)为0.71,产生的垃圾填埋气体中甲烷的比重(F)值为0.5,氧化因子(oX)值为0。而对于工业固体废物,DoC值为0.15,值为0.5,mCF值为0.72,F值为0.5,oX值为0。

由于半衰期的反应常量(k)值受气候影响较大,该数值在降雨量少的干地区与雨量丰沛的湿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和降雨量差别较大,直接影响反应常量的取值。因此,本文以年均降水量800毫米作为划分标准,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干地区与湿地区,从而对参数k进行校准,以改进预测结果(见表3)。同时,依据1980-2009年各省市区的GDp水平,测算各年干地区与湿地区参数权重,由此分别加权计算出我国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半衰期中的反应常量k值。同样,利用1980-2009年各省市粮食年产量,加权测算出我国农业固体废弃物在半衰期中的反应常量k值。

利用校准后的参数,分别求出各年城市、农村、工业固体废弃物甲烷排放量,加总得出废弃物甲烷排放总量,进而换算成废弃物碳排放总量(见表4)⑥。结果显示,1981-2009年,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处于快速上升态势,2009年碳排放量达2788.27万吨。但固体废弃物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在达到2001年2.34%的高点之后,下降较快,2009年这一比值降至1.4%。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20世纪头10年这一轮工业和经济高增长导致能源、工业生产过程等主要排放源的排放增长相对更快,占排放总量的比重上升幅度更大;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废弃物处置水平提高的结果。继续推算未来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量发现,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的碳排放将于2024年达到峰值,峰值量为3323.6万吨,随后排放量将呈下降趋势,所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进一步下降,届时为1.1%(见图7)⑦。

五、结论: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过去20年中,主要发达国家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占其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1990-2009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在碳排放总量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的情况下,其废弃物的碳排放仍有明显下降,而同期欧盟(15国)废弃物碳排放下降也远远超过其排放总量的下降幅度(见表5)。产业升级转移、废弃物处理技术进步、工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推广以及居民生活垃圾规范化管理是导致发达国家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欧美国家废弃物收集、回收、处理、加工及销售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固体废弃物处理公司一般包括废弃物回收中心、垃圾填埋场、有机废弃物堆肥场等在内的一整套处理设施,而居民和商业机构交纳的废弃物处理费以及回收产品和副产品销售则是其收益的主要来源。回收率提高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水体污染,降低对填埋场和焚烧炉的需求,并提供工业原材料,节约能源,增加就业机会。目前,发达国家不仅废弃物处置技术领先,而且还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在于设置合理的废弃物管理分级制度。处置废弃物时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排放,其次为废弃物回用及循环利用,再次为废弃物再生处理(如堆肥和厌氧消化),最后才为填埋处理。通过在源头对可循环利用物质进行分离,可减少废弃物产生量,提高废弃物回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和城市化率较低,人均固体废弃物日产量约为0.75公斤/人/天,仍处于较低水平,而日本、卢森堡、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固体废弃物日产量分别达到1.2、1.75、2.1公斤/人/天(世界银行,2005)。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废弃物生成总量仍较大,而且随着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废弃物生成量特别是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环境影响增大。与发达国家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已出现下降的趋势不同,我国废弃物碳排放到2024年才能达到峰值。到2050年,我国废弃物碳排放与峰值时水平相比下降约10%,与美国、日本1990-2005年变化情况相近,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相对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由于我国粮食需求逐步稳定,农村固体废弃物生成量增速趋缓,而在经历了21世纪头10年这一轮工业高增长中生成规模快速扩大后,工业固体废弃物将随着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处置量会明显下降。同时,本文的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废弃物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要早于碳排放总量的达峰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废弃物的碳排放占排放总量的比重相对较小,而能源、工业生产工程、交通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面临的减排压力更为突出。⑧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废弃物处理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多数大型城市积极推进垃圾卫生填埋,并以此作为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法。尽管如此,与国外先进的废弃物处置产业化体系相比,我国相关领域在规模、技术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废弃物管理缺少系统、可靠的废弃物产量和处理成本数据,导致政策制定依据不足。同时,居民废弃物处置仍以市政市容管理部门为主导,回收处理效率低,收费难以弥补成本,主要依靠财政支持。而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建设部和环境保护部均有管理职权,重复监管问题突出。另外,由于废弃物处置市场化经营的商业参与规则不健全,私营部门参与度较低,难以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废弃物处置的运营效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废弃物处置技术已比较成熟,并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和减少环境损害的双重效应。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条件下,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有较大的改善潜力。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方式,结合我国废弃物产生及其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加快发展废弃物处置及相关行业,减少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

一是作为废弃物的主要排放来源,我国工业固废减排潜力较大,工业是废弃物减排的重点领域。因此,应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配合资源税改革和环境税试点,加大废弃物处置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产业升级,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固废排放。上文的预测结果显示,2010-2030年,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相对较快,应在这一时期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投入力度,缩减工业固废填埋处置的规模,力争提前达到废弃物碳排放峰值。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废弃物管理制度建设滞后,投入严重不足,处置方式单一,回收利用率较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将改变未来农村废弃物的构成,使得这部分废弃物的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后,要高度重视农村废弃物处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废弃物回收以及村镇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废弃物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秸秆类农副产品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在为农民创造一定收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损害,降低农村温室气体排放。三是现阶段我国废弃物处理仍以简单填埋为主,尚缺乏科学的废弃物分类层级和处置模式。如何建立适合中国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分级管理制度是改善废弃物处置效果的关键。废弃物分级管理制度设计应由末端处置转向源头管理,减少转运和处置量,延长填埋场使用时间,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降低废弃物处置成本。在分级制度中,对于不能减量或重复使用的二级原料(如纸和金属)应进行重点循环利用,而对无法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则需加强再生处理,如采取微生物分解(堆肥或厌氧消化)等方式处置。同时,我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法规尚不完善,致使各地政府部门缺少可参照的统一标准,废弃物管理较为混乱。为此,应加快立法进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区域间合作和跨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废弃物商业化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的废弃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此外,由于垃圾填埋过程中处置不当,致使填埋场周边土地污染严重,“棕地”现象日益增多。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5000块“棕地”,清理这些“棕地”的成本远高于废弃物填埋的收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焚烧处理废弃物方式在我国发展较快,但由于焚烧温度较低,废弃物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因此,应加强废弃物处置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开发多元化处置技术和模式。如对大中城市周边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等部分废弃物直接作为水泥厂原料进行高温处置。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减少废弃物处置的环境影响。

注释:

①按照ipCC分类,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有六个部门,分别为:能源生产利用、农业、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溶剂使用及其他。

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废弃物的处置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意大利、英国等以卫生填埋为主,日本、丹麦、荷兰、瑞士则以焚烧为主,而芬兰、比利时堆肥处理所占比重较大。目前,中国固体废弃物处理主要采取填埋方式,而且是以简易填埋处理为主(杜吴鹏等,2006)。据ipCC估计,我国约97%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按填埋处理,焚烧和堆肥处理分别约占2%和1%。因此,在测算我国废弃物部门碳排放时,本文主要测算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排放。

③由于我国农作物主要由秸秆类作物构成,非秸秆类作物所占比重较小,为便于预测未来农业副产物的产量,本文暂不考虑非秸秆类作物的排放。另外,受数据来源限制,本文未将农村生活垃圾计入农村固体废弃物之中,但可以预见,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生成量也将逐步增加。

④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尽管近两年来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仍较小。同时,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可预计今后粮食生产与消费仍将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⑤由于1980-1989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没用统计数据,这一时期的数据按年均利用率25%估算。

⑥根据《ipCC2006年指南》,。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6

我国提倡和保护正常的废物原料回收利用工作,有条件地允许从国外进口诸如废纸、废钢等可回收物资。同时,严禁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流入国内。1991年,我国加入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此后,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防止和打击“有害洋垃圾”非法入境的法律法规。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控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进境的法律体系,但在进口废旧物资的管理体制中仍存在不少缺陷,在废物利用、拆解管理方面也存在法律空白,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政府在管理上的漏洞将国外危险废物进口到国内。因此,加强对进口废物原料的监管,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关于国际废物贸易

我国2005年4月1日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对固体废物的涵义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为了方便对固体废物的管理,该法又将固体废物具体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三类。

国际废物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对工业或生活废物的进出易。根据《巴塞尔公约》规定,废物的越境转移是指“危险废物或其他废物从一国的国家管辖地区转移至或通过另一国的国家管辖地区的任何转移,或移至或通过不是任何国家的国家管辖地区的任何转移,但该转移须涉及至少两个国家”。这里的“其他废物”在我国海关管理中称为“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废物(简称进口废物原料)”,我国对这类废物实行限制进口政策,而危险废物属于禁止进口类。国际废物贸易就是涉及这两类货物国际间转移的一种贸易。

国际废物贸易作为一种垃圾处理的手段早已存在。从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以来,国际废物贸易发展迅猛,其越境转移现象日益剧增。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指出,发达国家正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运送废物。从实践上看,其主要途径是发达国家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国际废物贸易的主要流向是从北美、欧洲、亚洲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流向亚洲、拉美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废物原料出口国,而中国、印度、越南和非洲各国则是废物原料的主要进口国。

进口废物原料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较完善的监管机制,加之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制订严格完整的环保法律,因而给不法分子借出口废物原料之名,将大批危险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可趁之机。1988年绿色和平组织发表的《国际废物贸易:绿色和平组织清单》揭露了发达国家为了转嫁污染、降低处理费用,纷纷将生活垃圾、工业废物甚至危险废物以再生工业原料的名义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的情况。国际上为了控制这种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9年3月22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简称《巴塞尔公约》),1992年8月20日正式实施。

二、当前我国进口废物原料的基本情况

据海关统计,近年来我国《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名录》内的废物原料进口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金额巨大。其中,广东省每年废物进口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2006年,广东省进口废物数量达1000多万吨,废物货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限制类进口废物(包括废五金、废塑料、废不锈钢、废糖蜜、废织物)为706.2万吨和废钢船170艘,废五金和废塑料占大部分,占全国进口废物总量的1/4。

目前,《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名录》允许进口的十类废物原料中,我国主要以进口废五金电器及废机电产品(俗称第七类废物)、废塑料、废纸、废金属(俗称第六类废物)和废钢为主。基本情况是:

(1)第七类废物。第七类废物,即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电机等。国家环保总局对进口第七类废物加工利用定点单位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管理规范制度。

(2)废塑料。1998~2003年我国废塑料进口平均年增长35.8%,2000年废塑料进口量大幅增长,突破200万吨大关,2003年进口量进一步增长,突破300万吨大关。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废塑料进口一直保持旺盛的态势。过去5年,废塑料进口量从2002年的245.8万吨猛增到2006年的586.5万吨。

(3)废纸。近几年来,我国废纸进口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2007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废纸1368.1万吨,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4%,价值23.1亿美元,同比增长49%。美国一直是我国废纸的最大进口来源地。

(4)废金属(第六类废物)。2006年废铜和废铝进口量均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中国废金属进口趋势放缓。而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铜、铝和不锈钢废料进口已开始反弹。

(5)废钢。自去年以来,我国废钢进口量大大低于前几年同期的进口量。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废钢进口量为538万吨,同比下降476万吨,降幅达47.0%。2007年废钢进口量继续呈下降趋势。造成我国废钢进口量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有:国外废钢供应紧张,废钢进口价格高;炼钢企业尽可能以铁水和生铁替代废钢;电炉钢占钢产量的比例下降;企业内部回收和国内采购量增加等等。

三、我国进口废物原料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口废物原料不仅缓解了国内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压力,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废物原料的加工利用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有效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又可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符合我国国情。进口废物原料也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例如进口废钢铁,既可减少尾矿和冶炼渣对环境的污染,又节约了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如进口废纸,不但保护了森林资源,还有利于减少纸浆生产过程的污染。

目前我国主要由海关总署、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共同对进口废物进行管理。环保总局负责发放环保批准证书,质检总局负责对进口废物的质量、品质进行检验,海关批准证书和通关单,办理验放手续。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结合多年来我国进口废物环境保护管理实践,参照国际通行管理惯例,陆续对废物进口审批制度做出了多项重大改革。将进口废物划分为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类、限制进口类和禁止进口类三种,实行分类管理。但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进口废物原料目录管理方面存在不确定因素

《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名录》中共列出十类允许进口的废物原料:动物废料;冶炼渣;木、木制品废物;回收废、碎纸或纸板;纺织品废物;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废碎料;各种废旧五金、电机、电器产品;废运输设备;特殊需进口的废物;塑料的废碎料及下脚料等共十类,对应的HS编码32个。另有第七类“废电机、废电线电缆、废五金电器”三种商品及第九类“特殊需进口的废物”未对应HS编码。特别是关于第九类“特殊需进口的废物”,这一规定国家没有对它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描述,只做了一个概括说明。使海关、质检各部门在货物入境检查及放行上有很大的决定权。但如果这种决定权使用不当,会使废物进口失控,给走私分子伪报进口创造机会。

2.进口审批没有或者难以杜绝环境污染问题

进口废物原料要经过国家环保部门的严格审批,包括废物原料的种类、数量、进口口岸、时限、废物利用单位等。但市场上倒买倒卖环保批文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实际进口单位和加工利用单位的实际条件都和审批的有关项目相差甚远,特别是加工利用单位的环保设施不足甚至没有,从而带来很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废物原料的再生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废气、废水、废物等,所以废物加工利用单位都应该有相应的环保设施。但实际上加工利用单位绝大多数都不具备相应的环保设施,有的甚至连工商登记都没有。检验检疫部门也不完全具备所有危险废物的检测仪器,所以污染和危害的可能性总有存在。

3.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不紧密

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信息变更时不能及时有效地通知境外供货企业,造成信息阻塞。国外许多废物原料回收行业在向中国开展出口贸易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第一手信息,许多废物原料回收公司得到的以及传递的常常都是一些二手和三手信息,有不少信息还是错误的,浪费了贸易双方不少时间和精力,丧失了许多合作机会。

4.不法分子骗取进出口退税

一些不法分子为获取“补贴”、骗取国内的进出口退税,不惜以污染我国环境为代价而与国外不法商人相互勾结,偷梁换柱、以次充好向国内转运有害、有毒废物,导致多起危险废物入境事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具体做法主要是以伪报品名方式进行,例如将废催化剂(国家禁止进口)伪报为铂精矿等。也正因为此,进口废物原料被众多媒体冠上“洋垃圾”的罪名。2007年1月,黄埔新塘海关在东洲湾码头对进口集装箱进行查验时,堵截住装满了15个集装箱的总重达252490公斤的恶臭进口废物。血袋、废胶瓶、未清洗的废薄膜、医疗废弃口罩、棉花球等洋垃圾险些以“废纸”的名义流入国门。经查,是由东莞一家造纸企业申报进口的,而申报进口的货物名称却是废纸。据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我国海关共查获走私“洋垃圾”竟高达8000吨。

所以,如何加强对进口废物原料的监管,使我们能有效地利用废物原料缓解原材料供应不足现象,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已成为我国建立节约型和谐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对进口废物原料加强监管的对策建议

1.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废物原料进口的管理工作,严格审批制度

目前国内进口废物原料利用企业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变动性极大,因此必须加强对进口废物原料的严格审批,每次审批的进口废物量不宜过大,一旦发现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措施。商务部、环保总局可制定一些倾向性政策,如实行配额,严格限制不规范的废物进口,逐步优化进口废物原料利用单位。对《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名录》进一步细分,特别应对第九类“特殊需进口的废物”做出明确界定,为质检部门提供一个确实可靠的依据。

2.加强对进口废物原料的研究工作,制定与国际标准相符的进口废物原料标准和法规

由于环境标准不同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差异,使污染型工业或污染物(废弃物、易污染产品)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转移。因此,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先进国家经验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及其履行程序,按照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提高环境标准,进一步完善废物进口的控制标准、法规、管理办法和处罚条件等,将推动我国可循环利用废物进口的发展,从而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环境成本最小化。

3.加强与国际回收局(简称BiR)、美国废料回收协会(简称iSRi)等国际组织间的合作

国际回收局成立于1948年,是唯一的国际性回收组织。自成立以来力争排除任何在关税、配额上妨碍回收行业发展的障碍。多年来BiR积极活跃于国际环保立法工作,保护回收行业的发展。其宗旨是推广回收循环再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倡自由贸易。加强与BiR、iSRi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双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信息交流渠道,符合各方的利益。

4.有效利用wto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限制不合格废物原料进口

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绿色贸易壁垒协议》都规定,各国可以采用必要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各种检验检疫措施来限制不合格产品进口,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巴塞尔公约》确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控制危险废物进出口的原则和程序。由于中国多项法律(尤其是环境法律)规定国际条约的效力高于国内法,所以《巴塞尔公约》列出的废物名单在我国废物贸易中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以《巴塞尔公约》为中心,国际间正在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危险废物管理与贸易体制,这一体制包括与《巴塞尔公约》关系密切的一系列部门性和地区性的国际法律文件。对此我们应该及时、准确地掌握并在实践中有效利用,从而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良性循环。

5.加强行业协会在废物原料进口中的作用,是规范行业秩序的另一重要手段

wto规则及国际公约是为贸易双方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行业协会则着重规范行业的内部行为。像国际回收局与美国废料回收协会这样的组织,其目的是根据国家法律和协会内部规约,制约和协调会员的个体行为,以实现行业或区域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我国进口废物原料的相关行业协会,有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协会、中国废钢铁协会等,他们的建立有利于进口废物原料的管理。对于政府来说,通过这些组织还可以沟通管理部门和进口废物原料企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意见,使各种规定更具操作性,并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为进口废物原料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布朗・尼尔・霍让利.促进美中废料贸易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5(1):1-2

2、房伟.我国废料进口现状及其典型行业竞争优势分析[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3(9):11-14

3、王戈,陈开国.固体废物走私揭密[eB/oL].省略,2005-5-7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7

关键词:环境管理;环境评价;

1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

我国近年来在危险废物的处理水平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先进的危险废物防治方案,因此,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管理方案,采用法律法规、市场调节和行政干预的方法,提高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水平,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

1.1危险废物产生量及分布特点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长,但由于处理处置设施的缺乏,多数危险废物暂存于临时设施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据统计,2002年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00116万t,其中,按种类分,碱溶液和固态碱、无机氟化物、含铜废物、废酸或固态酸、无机氰化物、含砷废物、含锌废物、含铬废物等产生量较大。按行业分,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于99个行业,重点有20个行业,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占总量的40%。另外,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的含有镉、汞、铅、镍等的废电池和日光灯管等危险废物。2002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行业还产生放射性废物11153万t。由此可见,我国危险废物具有产生源数量多、分布广泛的特点,不利于管理,今后必须提高对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水平,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降低危险废物污染的风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目前,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发展较缓慢,大部分危险废物没有得到安全处置。目前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主要有: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稳定化/固化技术、焚烧技术、安全填埋技术,其中安全填埋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从危险废物污染控制的途径看,清洁生产和实行系统内的回收利用应优先加以考虑,但从我国的技术和经济现状来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近期内对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妥善的处理处置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今后我国危险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大致是:提倡采用无废或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开发稳定化固化技术;大力发展与应用焚烧技术;加强区域性安全填埋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

2.1我国危险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涉及危险废物的现行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缺乏与之相应的《实施细则》。法律责任以行政处罚为主,刑事责任不够严厉,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运营机构的收费、税收、资质认定、技术等级认定等还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危险废物的管理远没有进入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规程。

(2)有关管理机构对危险废物的认识及管理不足。我国危险废物管理体制不完备,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全过程管理的意识不够,管理水平有限。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危险废物的巨大、潜在危害性,相当一部分危险废物管理机构对所辖地区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及处理基本情况尚不清楚,因而对其疏于管理。这种现象导致危险废物流向复杂,流失严重。

(3)现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将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性状、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向环保部门申报登记。但由于我国现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和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考虑成本等因素,没有按要求进行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一些无处置能力的废物产生单位,将废物交给个别小企业,他们将其中一部分加以“利用”后,其余倾倒掩埋,造成较严重的污染。

(4)处置技术、设施落后,处理能力不足。由于受经济能力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低下,设备落后,目前全国很少有符合环境标准的处置场,并缺乏设计、管理和运行经验,对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水平还停在较低级的水平,大量危险废物只是进行简单处理,远没有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

2.2建议与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我国《固废法》虽然已初具框架,但其下一层次的法规还不完善的现状,应出台一系列行政法规,将《固废法》中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条款加以具体化,建立系统可行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危险废物的污染监测、登记管理及风险评价制度,并制订统一的危险废物风险评价方法与准则,特性鉴定及分析测试方法,为今后危险废物的有效管理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处理处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完善《刑法》、《民法通则》,规定出量化标准,以便在执法与制裁时做到有标准可依。在此特别说明的是:《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是1998年颁布施行的,随着大量新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危险废物种类,该名录已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在应用时应加以注意,必要时应对其进行补充、完善。

(2)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全面推行管理制度。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负责本辖区危险废物管理的机构,配备具有工作能力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组织上保证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尽合理的方面,环保管理机构与环保问题存在着严重的两个不相应的金字塔状,从基层到省市,国家环保机构愈健全,人员素质愈高,呈现倒金字塔状;从国家到省市、县乡,环保问题越迫切、越突出、任务越繁重,环保问题严重性由上至下呈金字塔状。因此应调整这种环境管理体制与环保需求不相适应的局面,加强地方特别是县级环保管理工作。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环境法制意识。今后可针对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采用各种信息载体、培训班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全社会对危险废物的认识,增强民族的环境意识。重点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弃物的出现形式、危害性以及防范措施、监督和举报的方法以及途径等重点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4)建立集中处置设施,实行危险废物集中控制。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是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必由之路。废物集中处置可以避免各企业单独处理所造成的高成本;便于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控制手段(如收集装箱化、运输机械化等),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危险废物的处置应遵循集中处置和就近处置的原则,避免危险废物转运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5)完善危险废物交换体系。依据国家有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危险废物交换体系的试点工作和废物交换系统的运行机构、操作内容、运行方式、废物交换对象、废物交换服务渠道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为废物交换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指导。

(6)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危险污染防治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国外相对成熟的关于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处置设备、工艺,并重视以上工艺的推广;进一步完善废物资源化的各项鼓励政策(如减免税、优先投资、资金补偿等),促进有关单位治理危险废物积极性的提高;增加危险废物的科研投入,加快危险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技术的开发研究进程。

3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1989年3月,我国成立了国家环保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组织对有毒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价,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将开展危险废物评价提上议事日程。到现在为止,危险废物的评价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只是包含在固体废物体系和环境评价之中,要想从根本上防治、利用和管理好危险废物,危险废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环保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二是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与处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二者在评价的内容上有较大差异。

3.1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的环评

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源调查:危险废物的种类,组分,排放量,排放规律;尚未确定的,必须通过危险废物的鉴别。防治措施的论证。提出危险废物的最终处置措施:如综合利用、焚烧处置、安全填埋等处置方法。

3.2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与处置设施项目的环评

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4月15日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场址选择,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环境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管理公众参与结论与建议。

其中,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场址的选择至关重要,要进行比选,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的有关规定。其场址在选择前应进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应急救援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要避开人口密集、宗教圣地等敏感区,危险废物焚烧厂厂界距居民区应大于1000m,危险废物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与一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分建设期、营运期及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段进行,应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处置等工艺全过程;而且必须进行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

此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不论其规模如何,一律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由项目的建设单位向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查须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之前完成。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8

topromotetextileswasterecyclingandre-useinChina,thearticleanalysedtherelevantdomesticlawsandpoliciesindetail.Furthermore,theauthoralso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thefutureestablishmentoftextileswasterecyclingpolicy.

本文依据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出台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行业标准,以及北京、广州和杭州等城市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地方标准,结合我国《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务院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及《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和《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对我国关于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的相关政策及措施进行了梳理,以便行业及相关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了解和掌握。

一、我国与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我国自2009年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来,从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将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列入“十二五”规划中。

从国家层面来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被写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并提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从纺织行业层面来看,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2015年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t左右的发展目标。加强资源再生循环及利用的重点任务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设立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监控体系等。

我国现行的与废物分类、回收及再利用有关的政策及措施,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管理条例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图1),但缺乏针对与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相关的政策制度,无法满足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的需要。

1.立法层面

法律法规是保证废物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强有力手段。我国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提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简称“三化”),为垃圾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但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在我国尚未进入立法层面。

(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为原则

在我国2005年4月1日开始施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八条明确指出: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在我国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所称的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其中,所称的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仅就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制度建设而言,我国尚未在法律层面进行立法。例如,《循环经济促进法》中规定了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废电器电子产品进行回收利用、报废机动车船的回收拆解、机电产品的再制造,以及生活垃圾、污泥的资源化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但未将废物或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内容纳入法律法规,且缺少实施细则。因此,上述法律在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中只起到原则性作用。

2.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层面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回收和再利用。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将垃圾区分成不同的种类。

目前,我国涉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主要为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图1),在上述各种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标准中,对废旧纺织品的归类存在一定的差异。

(1)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行业标准已将织物垃圾归为可回收物

根据2004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的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可分为六大类: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五大类。其中,织物是指旧的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毛巾、床上用品、桌布、书包、鞋等。

为了规范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志,2003年建设部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涵盖了14个垃圾类别标志,标志应按规定的名称、图形符号和颜色使用,以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同时也适用于有关产品的外包装。

2009年建设部颁布的《生活垃圾采用和物理分析方法》(CJ/t313—2009)将我国生活垃圾按物理组成分类为厨余类、纸类、橡塑类、纺织类、木竹类、灰土类、砖瓦陶瓷类、玻璃类、金属类、其他及混合类共11类。

上述3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行业标准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将废旧纺织品的名称统一为“织物”或“纺织类”,即英文为“textiles”;二是将废旧织物作为生活垃圾的一种,并视为可回收垃圾。

(2)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未将废旧纺织品纳入分类收集范畴

为提高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各地选择适宜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2010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联合出台了《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并将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纳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范畴,但未将废旧织物纳入其中。

(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标准有差异

如表1所示,北京、广州和杭州等3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对织物垃圾的归类、名称使用、回收箱的设置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地方标准对织物垃圾归类存在差异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将织物归为可回收物类,这与建设部颁布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国家标准相一致。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的可回收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但已失去原有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价值,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

而广州和杭州将织物垃圾归在其他垃圾类中。其中《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中的其他垃圾包括大件垃圾以及其他混杂、污染、难分类的塑料类、玻璃类、纸类、布类、木类、金属类、渣土类等生活垃圾。而《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实施方案》中的其他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破旧陶瓷品,妇女卫生用品,一次性餐具,贝壳,烟头,灰土等。

②地方标准对织物垃圾名称使用的不统一

各个地方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对织物垃圾的名称使用并不统一。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使用“织物类”,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国家标准中的名称相一致;《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中使用“布类”,而《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实施方案》则使用“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

③城市社区回收箱设置不便于织物垃圾的回收

北京市按照“大类粗分”的原则,一般将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其它垃圾”等3类设置回收箱;广州生活垃圾回收箱则分为4种:有害垃圾箱、其他垃圾箱、可回收垃圾箱和厨余垃圾箱。杭州生活垃圾回收箱也分为4种,包括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虽然如此,但均存在一个问题:3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箱难以让居民辨识,废旧纺织品究竟应投放在可回收类垃圾箱还是其他类垃圾箱,难以界定。

3.“十二五”规划层面

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十二五”规划均十分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从制度建设层面、技术层面和再生纤维利用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1)从国家层面提出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和分类制度建设(表2)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另外,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80%,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需要制度保障,“十二五”规划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从产业层面提出废旧纤维回收和再利用体系的建设和标准制定(表3)

在国务院出台的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针对废旧纤维制品的循环利用提出,到2015年我国再生纤维利用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要提高到15%。

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设立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监控体系等。同时还提出,2015年我国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要达到800万t的发展目标。该规划从产业层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废旧纤维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再生纤维的利用水平。

(3)从技术层面提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技术主攻方向(表4)

在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和科技部等部委出台的《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从技术层面解读了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

《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完成50项节能环保关键技术攻关,其中包括2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技术,即纯化纤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技术研究以及天然纤维和混纺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技术。前者主要包括研究合成纤维材料的生物改性及生物降解、纤维废旧料的回收利用、开发纺织废料回收及再利用成套装置及技术;后者主要指开展废旧纺织品回收、清洗、分类分拣、再利用关键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研究,以解决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的技术问题。

科技部等部委出台的《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2015年我国废旧高分子材料产生量要超过4000万t,同时提出了8项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的开发。

二、发达国家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就开始了对废旧织物的回收及再利用研究。在欧盟众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均涉及了纺织品回收和再利用条款。例如:欧盟环境保护法(1990)第2部分,将废旧纺织品视为“可控制的垃圾”,列为回收、处理、可回收处理类的垃圾;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在2008年欧盟废弃物指令第二次修正案中,提出了纺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议案,规定欧盟各国在2015年年底前必须构建纺织废弃物的回收体系。

英国政府倡导全体民众将废旧织物视为可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并提出“零废弃经济(zerowasteeconomy)”的社会发展目标,2008年英国织物再利用总量达2.7万t。

据调查,每年每个美国居民大约丢弃70磅重的旧织物,其织物垃圾总量约占城市固体垃圾总量的5.2%,其中只有15%的织物垃圾会被再利用,其余85%则被填埋处理。2011年底,美国纺织品回收协会(theCouncilfortextileRecycling)提出到2037年实现织物垃圾“零填埋(Zeroby2037)”的目标。

三、结论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9

本规定适用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废船,不包括废航空母舰”进口的环境保护管理。

二、加工利用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进口废船加工利用企业应当符合以下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一)属于依法成立并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和船舶拆解经营范围的企业法人;

(二)符合国家进口废船拆解处理统一规划要求;

(三)有附一所列废船拆解的设施、设备、场地及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并经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四)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规定;

(五)建立了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经营情况记录簿、日常环境监测等环境管理制度;

(六)分别有至少一名环境保护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七)申请进口数量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进口口岸符合就近原则和国家有关口岸管理规定;

(八)自营进口的,应当具有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资格;

委托其他企业进口的,所委托的进口企业应当具有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资格,且加工利用企业为相应《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中所列明的“所的加工利用企业”;

(九)加工利用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所委托的进口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近两年内没有以下违法行为记录:

1.进口属于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

2.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3.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4.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5.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6.将所进口固体废物转让、提供或者委托给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载明的利用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

7.将拆解废船所获得的废钢铁销售或者提供给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钢铁冶炼企业。

(十)加工利用企业近一年内没有以下违反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行为记录:

1.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要求排放污染物;

2.对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所产生的残余废物未进行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

3.环境监测记录或者进口固体废物经营情况弄虚作假,或者不如实申报;

4.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海关、检验检疫等法律、法规的行为。

三、申请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要求

申请进口废船,须按照进口限制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申请程序提交《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申请书》,并附证明材料,包括:

(一)当年首次申请进口废船的,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1.加工利用企业年检有效的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或者加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字样的国税税务登记证)的复印件。

2.加工利用企业有关证明其拆解废船的设施、设备、场地、能力及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的证明材料,如生产设备型号和规格、数量以及有关合理可信的说明和计算材料,并附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考核表(见附一)。

委托其他单位对污水及进口废船拆解处理后所产生的残余废物进行利用处置的,应当提供委托合同。

3.加工利用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4.加工利用企业有关经营情况记录簿、环境监测等环境管理制度的文本。

加工利用企业应当建立经营情况记录簿,如实记载每批进口废物所使用的许可证号、进口口岸、进口时间、进口数量或者重量,运输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进口废物的数量、时间和产品的最终流向;所产生的残余废物的最终流向等,并有经办人签字记录。有关废物进口、运输,产品销售,加工利用所产生的残余废物处理等环节的原始凭证,如合同、付款单据、发票、纳税申报表、税收缴款书(完税凭证)等,应作为经营情况记录簿的附件保存。

环境监测方案应确定监测指标和频率,以及应急监测预案。特征污染物应当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自行监测的,应当出具监测资质证明和持证上岗证;制定监测仪器的维护和标定方案,定期维护,标定并记录结果。委托监测的,应当提供委托合同和委托监测机构的监测资质证明文件。

5.加工利用企业有相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如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学历和学位证书、职称证书或者技能鉴定证书的复印件;与申请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等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如合同聘用文本及聘期、合同期间社保证明等。

6.利用企业自行进口的,应当提供利用企业有效的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的复印件。

委托其他企业进口的,应当提供进口企业年检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的复印件,以及进口合同原件。进口合同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所进口废物的种类、数量、价格和质量要求;

(2)有关进口废物必须符合我国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以及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物退运责任的规定;新晨

(3)有关不得将所进口废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提供或者委托给许可证载明的加工利用企业之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规定。

7.利用设施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对加工利用企业近两年内监督管理等情况的意见(见附二)。

8.有关上次申领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使用情况的材料。包括进口废物数量,进口废物的加工利用情况和污染防治情况,产品销售去向,以及进口付款付汇证明、购销发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加盖银行章的税收缴款书(完税凭证)等原始凭证的汇总清单等。

9.其他证明符合本规定的文件和材料。例如,加工利用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获得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经评定达到《绿色拆船通用规范》(wB/t1022-2005)要求等相关认证文件,可作为辅助证明材料。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篇10

关键词:监测化验室;废弃物;处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02-03

1引言

作为环境保护部门的前哨,环境监测站承担着为环境管理和公众提供环境监测数据的任务,而这些数据的产生大多是在实验室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废弃物,主要有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从实验室排出的废弃物,由于考虑到它会以某种形式危及人们的健康,所以从防止污染环境的立场出发,即使数量甚微,也要避免把它排放到自然水域或大气中去,应加以适当的处理,防止浪费或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方式

2.1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

实验室污染物的一般处理原则为: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一般废弃物如废纸等,应每日及时清理。实验室要明确专人负责废弃物的登记、收集和处理。

实验室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不能装太满,3/4即可),不可混合贮存,标明废液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

废弃的菌种培养基:应经高温121℃消毒后,放入专用袋中统一处理。检验剩余的样品视同废弃物,应放入专用袋中,统一处理。对最终不可排放的固、液体废弃物由各检测人员收集到固定地点存放,危险废弃物单独收集处理,送交有处理资质的处理公司(工厂)处理。

2.2实验室废气的处理

少量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排出室外,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通过与氧充分燃烧或吸收处理后才能排放。如no2、So2、Cl2、H2S、HF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大部分吸收后排出;在反应、加热、蒸馏中,不能冷凝的气体,排入通风橱之前,要进行吸收或其他处理,以免污染空气;测定汞的废气应通到酸性高锰酸钾吸收液内,以防止污染。

2.3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从实验室排出的废液来源:一是从外采集回来的废水;二是在化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三是在洗涤过程产生的废水。由于这些废水量小、间歇、分散、种类多,处理起来很不便,但是它浓度高、毒性大,不加处理会产生新的污染,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实验室的废水根据其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机废水,一类是有机废水,本文针对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常见的几种有毒有害的有机、无机废水提出处理方法。这些方法操作简单,试剂易得,化验员均可在实验室自行处理。

2.3.1综合性废液处理

互不作用的废液混合后可用铁粉处理。调节pH值为3~4,加入铁粉,搅拌半小时,用碱调pH值至9左右,继续搅拌10min,加入高分子混凝剂进行沉淀,清液可排放。沉淀物适用于于废渣方式处理。

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

2.3.2无机废水

2.3.2.1无机酸、碱、盐类废液

对酸、碱、盐类废液,原则上应将其分别收集。但如果没有妨碍,可将其互相中和,或用其处理其他的废液。对其稀溶液,用大量水把它稀释到1%以下的浓度后,即可排放。

无机酸先收集于陶瓷或塑料桶中,然后用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中和,或用废碱中和至pH值6.5~7.5,中和后用大量水冲稀排放。氢氧化钠、氨水用稀废酸中和至pH值6.5~7.5后,再用大量水冲稀排放。

2.3.2.1有毒有害无机废水处理

(1)含重金属废液。对含有重金属的废液,要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或硫化物共沉淀法把重金属离子转变成难溶于水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等的盐类,然后进行共沉淀而除去,清液可排放,残渣集中处理。

(2)含铬废液。含铬废液主要用于去除玻璃器皿内的有机污染物,多次使用会使铬酸洗液变绿,可先进行浓缩,冷却后加Kmno4粉末氧化,用砂心漏斗滤去mno2沉淀后再用。如变黑失效,可用亚铁盐还原残留的Cr6+到Cr3+,再用废碱液或石灰水中和使其生成沉淀处理。

(3)含氰废液。氰化物是剧毒物质,主要存在于电镀、开采、有机化工、炼焦、化肥等废水中,可加入氢氧化钠使pH值在10以上,加入过量的高锰酸钾(3%)溶液,使Cn-氧化分解。如含量高,可加入过量的次氯酸钙和氢氧化钠溶液。

(4)含氟废液。加入石灰使生成氟化钙沉淀废渣的形式处理。

2.3.3有毒有害有机废水处理

有机溶剂应先收集到回收瓶中,然后用无水氯化钙或无水硫酸钠等脱水剂进行脱水处理,再蒸馏回收使用。对可燃性有机废弃物,用焚烧法处理。对难于燃烧的有机废弃物或可燃性有机废弃物的低浓度溶液,可采用溶剂萃取法、吸附法及氧化分解法处理。对易被生物分解的有机废弃物,经大量水冲稀后,可排放。

2.3.3.1含酚废液

随着炼油、炼焦、造纸、合成氨和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含酚废水也相应增多,酚属高毒物质。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煮一下,使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是高浓度的含酚废液,可通过醋酸丁酯萃取,再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经调节pH值后进行蒸馏回收.处理后的废液排放。使用活性炭作吸附剂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2.3.3.2含苯、甲苯、二甲苯废液

来源于石油、化工、炼焦生产的废水,同时苯系物作为重要的溶剂及生产原料有广泛应用,用活性炭或粉煤灰吸附后焚烧处理。

2.3.3.3含氯仿和四氯化碳废液

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属于致癌作用最为显著的有机氯化合物之列。四氯化碳是破坏臭氧层的污染物,并易被皮肤、粘膜吸收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可高温焚烧。

2.3.4粪大肠菌群

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中都含有多种微生物,当水体受粪便、生活污水或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时,微生物数量大增,危害人体安全,水样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在培养完呈阳性的试管里滴加过量的巴氏液,使其变为蓝色,再倒入下水道。

2.4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化验室的固体废弃物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规范固体废弃物的环境管理工作,防止固体废弃物造成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标识、存放、处理和记录工作,沾附有有害物质的滤纸、包药纸、棉纸、废活性炭及塑料容器等东西,不要丢入垃圾箱内,要分类收集。废弃不用的药品可交还仓库保存或用合适的方法处理掉。危险废物要送交有资质的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置。

3操作注意事项及建议

(1)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要规范,健全制度,设专人监督管理,储存容器选择半透明聚乙烯容器,挂上醒目标签,注明废液种类、时间,做好登记,避光保存,及时处理。

(2)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要遵循源头控制、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尽量选择毒性小的分析方法,配制试剂按需配制,少量多次防止过期倒掉。②尽量回收有机溶剂,在对实验没有防碍的情况下反复使用。③要积极考虑废液的利用。处理废液时,为了节约处理所用的药品,可将废铬酸混合液用于分解有机物,以及将废酸、废碱互相中和。

(3)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要遵循安全的原则。①原则上将酸、碱、盐类废液分别收集,但当相互混合没有危险时可分次少量混匀,使pH值为7左右排放。②原则上将含氧化剂、还原剂的废液分别收集,确定没有危险时可将其混合存放。③禁止把含氰废液倒入废酸缸中氰化物遇酸产生极毒的氰化氢气体,瞬时可使人丧命,是极其危险的。④处理过程中要备有个人防毒面罩、胶手套、防护眼镜等劳保用品,并在通风厨中进行,防止气溶胶的伤害。

4结语

对于环境监测站化验室常见的几种有毒有害的有机、无机废水,以上方法均为操作简单,实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沉淀物的处理,不能随便丢弃,应集中收集后,送有资质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中心进一步处理,并做好记录。

参考文献:

[1]石华东,关于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管理与处理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