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4:09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1

关键词:图形设计软件教学方法操作步骤

1 图形设计软件与一般应用软件在使用方式上的差别

首先是操作的复杂程度不同。普通应用软件(如word、powerpoint等)要实现某种结果,多数情况下只要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命令或工具就可以完成,步骤简单并且基本是固定的模式,而图形设计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等)却有所不同,要实现某种设计结果往往要综合使用多个命令、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因此,使用图形设计软件进行一个完整的图形设计时一般先要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认真思考和规划,回答诸如“需要哪些图层和线形?使用哪些命令和工具?设置哪些参数?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来完成?”等问题,这在普通应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很少出现。

其次绘图命令、工具的多样性,用图形设计软件完成某一个设计任务可以使用不同的命令、工具以及不同的操作步骤,也就是说要实现某种设计结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方法会使得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存在差别。

由于上述差异,图形设计软件的教学模式与普通应用软件会有所不同。普通应用软件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讲解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就完成了教学过程。如果图形设计软件的教学也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要真正掌握图形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要了解软件的命令、工具,还需要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规划设计过程的方法和设计过程中的规律、技巧。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要真正掌握图形设计软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需要经过四个学习阶段。我们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四阶段学习法。

2 学习图形设计软件需要经过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认识阶段

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图形设计软件各种命令、工具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学习方法以教师讲解,学生阅读教材并按教材相关内容上机操作为主。

这个阶段,教师以图形设计软件的各种命令、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及简单应用实例为主要的讲解内容,同时要说明与这些命令、工具相关的作图环境参数的设置方法。此外,回答学生的疑问无疑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学生常会为使用这些命令、工具作图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不同所困惑,这通常是由于操作方法、数据输入、参数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各种命令、工具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上的细节,为接下来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模仿阶段

学习目标是熟悉应用图形设计软件进行图形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技术要点:学习方法: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性设计示例进行讲解,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学生按教材提供的设计实例(或教师选择的实例)及操作步骤上机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模仿来熟悉运用设计软件完成设计任务的基本程序、步骤和常用技巧;学习的要点:了解设计过程、掌握软件的使用技巧,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对图形设计软件的工作模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学生的来说,要完成一个设计任务,熟悉各种命令、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先决条件,但对整个设计成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即设计过程中的程序、步骤,因此,需要教师对图形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设计的基本步骤、常用流程,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对图形设计软件使用方法的认识。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

学习目标是巩固前两个阶段所学的内容,特别是加强对设计过程、设计步骤的认识:学习方法:不看教材,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命令、工具及操作方法自行完成教材上提供的设计实例或教师讲解过的实例;学习要点:思考各种命令、工具及各个操作步骤在整个设计过程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自己对这些命令、工具认识上的不足之处:强化对基本设计步骤的理解和记忆。

这个阶段常常会被师生忽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脱离所模仿的示例,自如地运用图形设计软件进行创作。通过对不同的命令、工具、不同的操作步骤进行比较,在纷繁复杂的命令、工具和设计步骤中理清头绪,把握关键。

在这个阶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这个阶段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对比,使学生对图形设计软件的操作从“熟悉”转变为“熟练”。

第四阶段:实践阶段

学习目标是能灵活运用图形设计软件进行各种图形设计;学习方法: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综合运用前阶段所学内容完成设计任务:学习要点是:采用多种方式、不同操作步骤实现设计任务、比较不同作法的优劣、效率高低。

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图形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还需要通过这个阶段来检验。这个阶段是学生提高软件应用能力,形成个人良好的设计思路和设计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宜选择一些综合性的设计课题让学生来完成,遵循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能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设计方式。

3 图形设计软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图形设计软件是否一定要经过这四个阶段

在学习图形设计软件的学生中经常能看到两种现象: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急于求成,忽视第一阶段的学习而直接从模仿示例开始,由于对图形设计软件功能特性和工作方式认识不全面,给以后的深入学习和应用造成了困难,最终只会简单模仿;另一种情况是有不少学生错误地将学习那些命令、工具的操作方法与掌握图形设计软件等同起来,因而忽视后两个阶段学习,以至于在真正运用图形设计软件作图时效率低、质量差,甚至对于能否完成设计任务都毫无信心。可见这四个阶段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后两个阶段,能否真正掌握图形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使之成为得心应手的设计工具,这两个阶段起着决定作用。

(2)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与四个学习阶段的关系?

强调学习图形设计软件需要经过四个阶段是针对学习的过程,而并非绝对分隔开四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周期、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授课内容及方式,力求将四阶段学习法作为指导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2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熟练掌握pRoteLDXp2004的基本功能呢?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厘清概念,夯实基础

pRoteLDXp2004里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如项目、工作面板、元件库、封装、网络表、工作层、焊盘、飞线、过孔、覆铜、泪滴等等。厘清概念是规范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学的重点。讲解概念可以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如电路板实物、多媒体课件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要特别强调,如绘制原理图时,元件之间的连接用导线而不是直线;放置网络标号的地方不能用字符串代替等等。

二、强化步骤,规范操作

pRoteLDXp2004软件主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步骤来完成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的绘制。利用计算机进行实践教学,强化步骤训练,规范操作方法,是熟练运用软件的前提。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步骤之后再让他们自行练习要比学生形成错误的操作习惯之后再纠正有效得多。例如,学生初学pRoteLDXp2004软件会感到茫然,因此教师要先介绍pCB设计流程,给学生展示设计的成品(印制板),让学生明确设计目的,产生学习兴趣。pCB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1.创建项目。其步骤如下。(1)在指定目录下创建文件夹并命名。(2)打开pRoteLDXp2004,创建pCB工程项目文件,更名保存在新建文件夹中。(3)创建4个文件:原理图文件、pCB文件、原理图库文件、pCB库文件。4个文件均更名并保存于项目所在文件夹中。(4)将4个文件拖至同一项目下,保存。按此步骤训练可避免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不创建工程项目,直接创建自由文档;或者创建工程项目却没把自由文档添加到工程项目中,导致不能转pCB;二是没有为每个项目建立单独的文件夹,致使文档保存路径散乱,找不到自己的设计文档。

2.电路原理图绘制。这是整个电路设计的基础。其步骤如下。(1)设置原理图工作环境。(2)放置元器件。(元件库存在的元器件:选中元件处于悬浮状态时按下tab键修改完参数后归类放置。元件库中找不到的元器件,自己创建,步骤:①打开原理图库文件,设置新元件名称;②绘制元件外形;③绘制引脚;④设置元件说明信息;⑤添加pCB封装。)(3)连接线路。(4)放置说明性文字、图形或图片等。(5)保存。

3.检查、编译项目并生成报表(网络报表、元件报表)。其步骤如下。(1)电气规则检查。(2)编译原理图,对原理图中存在的错误及时地进行修改(打开“messages”面板,其内容为空,证明电路绘制正确,方能进行下一步操作)。(3)生成原理图网络报表。网络报表是原理图设计与印制板设计之间的桥梁。(4)生成/输出元件列表。元件列表主要用于整理一个电路或一个工程项目文件中的所有元件的类别和总数,包括元件名称、标注、封装形式等信息,为生产提供采购数据。

4.印制板(pCB)的设计。其步骤如下。(1)设置pCB板的外形尺寸、板层和参数。(2)在原理图中更新pCB图。(3)手动布局。(4)设定布线规则(包括线宽、安全间隙、板层、过孔直径和孔径等)。(5)布线。(6)布安装孔。(7)加泪滴,敷铜等。

5.打印印制板图。完成布线的pCB板应作设计规则检查,准确无误即可打印印制板图。

以上五个步骤,层层推进,水到渠成。通过这五个步骤,学生既熟悉了操作步骤又设计出了作品。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会自觉规范操作步骤,强化步骤训练,从而设计出更优秀的印制板电路,形成良性循环。为使教学更有效,可采用项目教学,由易到难安排3~4个工程项目,依据设计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形成整体设计理念。

三、掌握技巧,提高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3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步骤;艺术类高职

一、问题的提出

在艺术类职业院校中,大多数学生在进校前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进入艺术学院以后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加之现行的公共英语课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差较远,不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因此,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不足,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要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就应该使英语课程的内容满足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需求,而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性质、特点恰恰是与上述目标相吻合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青睐“专业+英语”型的人才。专门用途英语(eSp)也因此在我国逐渐成为一个热门学科。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十余年来,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沿着以应用为目的的方向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从总体来讲,国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eSp课程建设仍有待完善。首先,目前我国还未出整、统一的eSp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教材和师资问题也构成了eSp课程不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原因。

三、研究的意义

艺术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步骤可以弥补艺术类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开发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在课程开发方面提供新鲜的理论要素。

四、艺术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步骤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最终确立了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开发步骤(见下图)。现介绍如下:

上图呈现了本课题研究所确立的eSp课程开发的步骤流程,下面对各环节做出较详细的介绍,旨在将本研究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

1.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中的“需求”分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研究工作伊始便进行了“英语教学与学生需求现状”问卷调查,其数据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出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等,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课程外”资源分析是本文中的eSp课程开发步骤之创新,是依托于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特色生成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对学校可以接触到的艺术业内专家、文化系统兄弟单位进行综合分析,为课程开发提供后备支持力量。

3.在第二大步骤“目标设定”中,确定了所开发的eSp课程性质(属于行业英语)、课程总目标(即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人才),最后制订出课程大纲。“目标设定”步骤容易被忽略,但是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4.在“目标设定”步骤完成以后,便开始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讲义的编写工作。无论是从选择语言材料到安排语言知识的呈现方式,还是从校订内容的正确性到设计美观的版面,都要认真、反复推敲。此外,还应想方设法设计出真实的任务,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5.接下来的“设计课程”步骤中,需要对更细致的一系列问题加以认真考量,包括选择合适于eSp课程的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媒体、设计课堂活动和任务、合理安排课时等。

6.在上述若干步骤的基础上,课程开发便可以进入“课程实施”阶段。在实际教学中,要将开发出的eSp课程与现存的普通英语课进行有机结合,包括课时的分配、内容的整合等。

7.eSp课程开发步骤中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估”。其实更确切地说,eSp课程的评估属于过程性评估,评估工作贯穿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本课题设计的评估方式包括:学生对eSp课程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同行评价。

8.在图中,有一条纵向贯穿于所有步骤的虚线,这就是eSp课程开发中必须重视的“师资培训”。在我们设计的流程图中,将师资培训环节贯穿始终,这意味着开发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对eSp教师进行多方位培训。

本文对艺术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步骤做出了较详尽的介绍,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能够在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逐渐深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教育;直流稳压电源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21-02

1项目教学法简介

1.1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著名的教育学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曾以这样的例子来介绍项目教学。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构造的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所以,项目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它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1.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明确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项目教学具体见以下五个步骤:

1)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通常先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计划:由同学们共同制定出项目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3)项目实施:同学们根据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按照已明确的工作步骤开展工作。

4)项目的检查评估:先由同学们自评,再由教师根据项目的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最终师生共同讨论、提出工作中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进行总结记录。

5)归档或应用。

2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它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传统实践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且传统实践教学多采用讲解式,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定和实验器材的组织等均由老师组织,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未得到锻炼和提高。如何让学生能完全接受这门课的知识,为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解决的课题。

3项目式教学法在设计直流稳压电源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和反馈

直流稳压电源应用广泛,也是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它包含了电路的集中重要基本元器件,电阻器、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等,以及由这些基本元器件所构成基本电路,所以利用项目教学法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教学具有十分重的要意义。

下面我以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教学为例。

3.1确定项目任务

首先,向学生下达项目任务: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并提出要求如下:

设计要求:①分析设计要求,明确性能指标。集思广益,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构建出设计框架。②确定合理的总体方案。③将总体方案化整为零,分解出各个单元电路,逐个设计。④组成总的系统,形成合理的布局,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总体论证,给出必要的说明。

3.2制定工作计划

任务下达后,学生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讨论等制定工作计划,也就是接下来的工作步骤。具体如下:①确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方案;②设计各分电路确定元器件的采用表;③形成直流稳压电源总体电路;④利用软件进行仿真验证。

3.3项目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起来,手脑并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学到知识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

实施步骤一:确定设计方案。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将班级的学生分成4-5人一组,要求每组明确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合作形式,并按照已确定的步骤开始工作。同学们可以根据我们之前所学习的,在这里可以采用分工合作,集体讨论,教师指导,确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方案。

实施步骤二:确定子电路图。

我们已经学过直流稳压电源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包含整流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接下来开始让同学们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直流稳压电路的各个部分。为了提高效率,这里可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由组员各自去收集材料,收集的过程不仅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的,还锻炼了大家分工协作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师在旁边观察各组学生的讨论过程并适时给予指导,并要求各组上交工作报告,由各组表表阐述各电路的工作原理,给予点评和鼓励,以便于接下来的集体讨论形成整体电路。

实施步骤三:形成直流稳压电路总体整体电路,进行参数的论证。

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最终的整体电路,并在multisim软件上进行绘制。阐述工作原理并进行电路参数的论证。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5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活学生思维

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一直是传统实验教学所固有的教学模式,实验时,学生总是在教师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具体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致使实验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思维得到束缚,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的“欧姆定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1)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什么?(2)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学过的实验还有哪些用此方法?(3)如何设计实验方案:①实验需要的器材?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④如何用图像法分析数据并归纳得出实验结论?老师要让各组学生讨论出每组的实验方案并指出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指出各个器材在实验中的用途,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对于每组同学的方案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指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及如何改进。这样的实验课堂,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用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奇妙关系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大大激活学生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垫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动手实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对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练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教学“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教师要先从小处入手,让学生讨论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和使用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欧姆定律的估算法,确保实验时选择合适的量程,并让学生对比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找出两实验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电学实验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课本,不必完全按照课本所要求的实验方法来动手操作,对促使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有一定的益处。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实验原理,掌握电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又可以通过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给出的实验步骤往往是固定和单一的,致使学生习惯在教材中寻找实验方法,按照步骤一点点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发展的空间,在不违反实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让学生来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物体质量和其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实验的对象”、“实验时我们需要哪些工具”、“为了更好地探究物体质量和其体积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步骤”等。学生根据教师循序渐进的问题会逐步思考实验所需的对象、工具以及步骤等,从而对实验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实验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思考添加一些步骤或工具等,完成探索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实验设计,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落实创新教育有积极作用。

四、拓展课外实验探究,延伸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6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2013年版)设置了“课题学习”这一栏目,着重体现课程内容中“综合与实践”的要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新增内容,希望通过对新颖材料的分析、对具体活动的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但当前“课题学习”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不少教师对“课题学习”的特点、方式、方法缺乏了解,认为课题学习既费时又麻烦,而且也没有涉及到新增知识点,还不如做几道数学题目更有用,因此对其视而不见、束之高阁,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另一方面,新课标下的“课题学习”内容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方案及案例,使得任教老师感到很难具体实施,更难以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因而在教学实施中简单地跳过.下面笔者结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的课题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谈谈对“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2“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示例

2.1教学目标

(1)了解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

(2)会初步按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对应用题进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数学模型、设元、列方程、解方程,并进行检验与反思.

2.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按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列方程解应用题,其中理解问题和回顾反思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2.3教学过程

2.31创设情境,以趣激情

教师:同学们,元旦假期快要到了,老师想出去放松一下.我想听听同学们有什么好建议?

生1:可以旅游,比如说去雁荡山.

生2:去电影院.

生3:shopping.

生4:去宁海泡温泉.

同学们积极踊跃,纷纷为老师的出行出谋划策.

教师:谢谢同学们,旅游是个好建议,比如说我可以去东北看雪,还可以去爬爬山,去海边看海,当然江南的一些古镇也别有一番风韵(幻灯片播放图片).鉴于元旦假期只有三天,老师安排了一个目的地――香港.决定之后,请同学们帮我考虑一下我应该准备些什么.

生5:准备一张交通图.

生6:准备些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说牙刷、牙膏、毛巾等等.

生7:准备一张飞机票.

教师:同学们想的都很周到,除了以上这些老师还准备了一些衣服、通行证、住的宾馆等等.这些都准备的差不多了,那么接下来我该干些什么事情?

生8:设计好路线.

教师:太棒了,这点老师也想到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香港的攻略,好列一下大致的行程.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去哪里、包括准备些什么,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理解问题.至于刚才我们所说的查攻略、定行程则属于制定计划.请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呢?

学生:(齐声回答)执行计划.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执行计划,去香港游玩.那玩好之后呢?

生9:回家.

教师:回家之后呢?

生10: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写写日记和游记

教师:生10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其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第四步――回顾.

设计意图通过为老师设计一个出门旅行的实例来引入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使学生感觉亲近、熟悉,在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的同时,也使枯燥的文字理解变得简单明了.

232知识迁移,感悟新知

教师:对于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按照理解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这四个基本步骤来解决.那么可不可以把这四个步骤应用到数学问题中呢?比如,去香港之后老师考虑要将手机服务换一下,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份资料:在香港使用内地手机卡在07:00-22:00按004元/6秒收费;在22:00-次日07:00按002元/6秒收费;而香港本地卡24小时都按003元/6秒收费.

问题1:能不能将文字进行整理,使得理解更加清晰?

生11:列表格.

教师:很好,通过这张表格(幻灯片呈现),你读到什么内容,请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问题2:我在点,用卡,打了时间,花了元.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将生活中比较复杂繁琐的文字形式转化成形象直观的表格的形式,使本题所涉及的数量和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再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既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又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233师生互动,继续探究

教师:同学们的思维很踊跃,老师这里也举了一些例子,请同学们来一起解决.

问题3:我在21:00,用内地手机卡,打了时间,花了34元.

问题4:我在21:00,用香港手机卡打了510秒,花了元.

学生经过片刻沉思后,根据通话时间、话费标准、话费三个基本关系量之间的关系,分别列出算式和方程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中三个基本关系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将所得的数学模型通过列方程和算式的方法进行转换和运算.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问题5:我在21:00,用卡,打了75分钟,花了元.

问题6:我在21:00,用内地卡,花了30元,打了时间,若改用香港卡,花了元.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对问题的已知条件进行适当地转化,使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求解过程中逐步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回顾检验和反思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教师:实际问题中的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在数学问题中仍适用吗?

众生:(点头示意)能.

教师: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有什么联系?

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看法,对于不完整的地方,教师予以启发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34延伸理解,深化拓展

教师:香港之行即将结束,老师计划用900元(恰好用完)给全班50位同学每人买一件礼物.

问题7:已知a、B、C三种商品的单价分别为15元、21元、25元.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购买的方案.

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讨论验证得出应该分类讨论,即可购买两种或三种商品.

问题8: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本题背景,设计一个可用方程求解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拓展用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在问题深化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对“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课程新设置的数学学习领域,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索,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它需要创设一种“微课研”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这里尽情发挥发展,它关注数学学习过程中凸现的“社会能力”――数学知识和方法对社会活动进行计算和评估,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它提倡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理念,是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

31“课题学习”须着眼于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具备如下一些特征:学生熟悉的、简明的、必然引向学科本质的、真实的或合理的[1].一节好课的情景创设不但可以将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来代替,最大程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还可以直击“课题”,聚焦教学内层.

本课例以学生感兴趣的为老师设计旅行路线为背景,立足于“简而不减”的思维层面,创设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快速的揭开了课题学习的篇章,直击课题学习的主题――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使比较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同时也为后续活动的定向展开做了必不可少的奠基.

3.2“课题学习”须着眼于教学的路径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育要关注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也就是说,教学应从“已有的发展水平”出发,不断地创造“新的发展区”,为激发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搭建阶梯.

本课例站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平台上,审视学生的思维潜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为激发学生的“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搭建了三个阶梯:(1)环节一以学生感兴趣的、通俗易懂的出门旅游为背景,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及其具体含义;(2)环节二、三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让学生了解和体会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学会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问题;(3)环节四以前两个阶梯为载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不定方程模型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并将所得的方程赋予实际背景,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既操练了解题“技术”,又修炼了思维层面的“道”(分类思想、数学建模思想).

3.3“课题学习”须着眼于培养思维张力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本课例笔者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满堂灌、满堂练的教学方法,环节一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环节二极具竞争性和开放性,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环节三、四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使学生体会理解问题、制定计划需要转化思想的帮助和模型思想的指导,执行计划需要分类讨论思想的参与和计算能力的谐振,回顾需要判断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到处流动着思维的声音和快乐的味道,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张力.

3.4“课题学习”须着眼于知识建构

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坦言:“我们独创的东西不够.开创一个领域,让全世界的人跟着你,这类东西不够.然而,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者能否提供他们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重点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而以“课题学习”为载体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课例,笔者在新课标的要求指导下,吸取教材的有效资源,从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型方法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设计、去创新、去完成.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课堂的创造性教学,从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4结束语

课堂研究没有终点,永远行走在路上.这里笔者只是粗略地勾画了对于“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几点微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我们的课题学习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丰富.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7

尝试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尝试性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发挥学生间相互影响的积极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尝试性学习教学模式,一般需要经过五大步骤:第一步骤是设置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以问题为导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情境;第二步则为疏导讨论,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关键问题上进行疏导,并就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第三步则为引导自学,这一步骤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发挥自主作用,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和知识结构的模块;第四步则为点拨指导,教师就前一阶段的学生自学与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对其中的不合理部分进行纠正;第五步则为总结归纳,这是本节课实现知识与情感升华的一部分,教师将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并由老师将其串联成知识带。在这五个步骤中,计算机网络环境扮演着素材提供者和呈现者的角色。计算机呈现多样化的情境,提供丰富的资源,并进行智能化辅导和多向交互式的沟通。在传统课堂之中,尝试性的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先尝试,后引导,相联系,后讲解,先学习,后教学”。而在网络环境之下,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出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并为学习者提供进入情境的引导性问题。

二、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也称合作学习,是在一定学习协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激励措施为保障下的学习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模式。在协作学习中,每位协作者都对整个协作体负责,每位协作者需要完成自己的分配到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化解决小组需要面对的问题。小组内部需要制定一定的目标、程序和策略,并以合理的方法为中介,分工协作、协商交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协作学习是在电子手段的支持下进行的协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协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同时还能融入网络学习独有的时空便捷与互联特征。数学学科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时主要是将计算机网络作为协作主干,通过团队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这套模式主要遵循以下几个主要步骤:了解概况明确目标上网学习小组合作自我检测能力建构。其中的上网学习便是网络环境参与协作教学的关键步骤。上网学习是便捷的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同时也是超越时空界限的,突破原有人与人面对面接触协作的合作模式。

三、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8

1设计思路由来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先讲述实验的原理和目的要求,然后精析实验步骤及每步操作的理由,最后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在实验室里,多数小组很快正确完成了实验,在剩余的时间里,个别小组甚至还又重做一遍。实验中有一些小组出现错误的操作步骤,如“提取色素时未加无水乙醇”、“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浸没到层析液中”等情况。教师进行严厉批评,同时给出正确的步骤并让学生及时改正,这些学生则在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实验。

在考试时出题者会给出一些错误的实验步骤,让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学生都不能很好回答。

课本上正确实验步骤应是在不断总结的错误步骤基础上提出的,而学生缺乏对错误步骤的体验,那么能否在实验室里让学生也作一些“错误”实验来加强对异常结果的观察和感悟。在后来的本节教学中,笔者让每小组在完成正确实验的同时,改变某个步骤制造一组“错误”实验,并让学生比较两组实验的结果差异,进而理解实验步骤对结果的影响。最后让不同小组进行结果交流,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错误”实验产生的“错误”现象。在这种实验安排中,既加强了学生的分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安排“错误”实验

在实验前,各小组仔细分析课本实验的前四步,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实验步骤,并设计相应的“错误”实验。经过各组讨论和教师的提示后,学生设计的“错误”实验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称取绿叶质量的不同、清水代替无水乙醇的情况、不加碳酸钙的情况、不加二氧化硅的情况。

制备滤纸条:滤纸条末端不剪去两角的情况、滤纸条的标记线用有色钢笔代替铅笔的情况。

画滤液细线:只画一次滤液细线的情况、几次滤液细线不在同一位置的情况。

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滤液细线浸没到层析液中的情况。

各组确定完研究的“错误”实验后,要求每组学生合理分工,在所给的时间内完成两组对照实验,并认真分析“错误”实验产生的异常结果,及与正常组间的差距。此目的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实验步骤设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品味“错误”结果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9

基于4mat系统模式案例设计

4mat系统模式又称为自然学习模式,它是由美国“学习公司”总裁麦卡锡博士在1979年创立的一个新型有效的学习框架。该模式将学习风格与脑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根据人们感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顺应个性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图1为学习者以4mat学习的一个简单实例。

第一阶段,Johnny看到他的哥哥们是骑自行车去学校。他注意看他们是怎样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看上去很容易;第二阶段,他请他的哥哥们(骑自行车的专家)展示他是怎样骑自行车的;第三阶段,Johnny骑上自行车,并尝试骑行,他发现骑自行车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第四阶段,他调整了自己,回过来再次尝试骑自行车。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大脑经历观察反映、抽象假设、行动试验、形成具体经验四个阶段,即4mat模式的四个象限,整个学习过程组成一个循环圆圈。

4mat模式以关注学习者为出发点,结合左右脑的不同特点,将教学分解为八个环节(如图2所示),可较好地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机会,且可“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掘所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动手做、如何做、为何做及做了何”四个方面,与4mat模式四个象限的特点较切合。现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为主题,进行4mat模式教学环节设计。

1.本课时教学目标。人工智能研究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它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目标的基本点定位在了解和体验上,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感受人工智能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激发对信息技术未来的追求。

2.本课时教学任务。《信息加工与表达》课程标准对应要求: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课堂讨论、观看媒体资料、网络搜索、操作实践、学习教材等手段,学生能够:①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含义及智能工具的应用范围;②列举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③按功能对常见的智能应用进行分类;④在操作实践活动中,了解智能工具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价值;⑤树立辩证思想,客观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信息技术运用观。

3.本课时教学内容:①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②智能工具的应用范围;③常见智能工具的操作(“小灵鼠”软件、oCR软件、在线翻译软件、机器人小i等);④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社会的影响及存在问题。

4.本课时教学安排见图3。

①联系,即让学习者将学习内容与相关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设计活动来表明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以及它与信息技术学科前沿研究的联系。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例子。通过讨论,说明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社会的影响。这个讨论有助于让学生将身边的经验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教师提供自主学习资源网站,引导并帮助学生联系各人的经历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应用视频,让他们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②注意,即让学生注意个人体验以及与其他同学的经验分享。分析经验,小组讨论并将经验绘制成图表。分小组分享经验并用概念图示描述人工智能的含义。

③想象,即在向学生传授呈现概念时,让学生先将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整合经验:在学习日记中描述人工智能对你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要在自己的日志中说明某一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对个人生活和环境造成影响。

④告知,即由教师告知内行知识,学生接受内容并进行研究。学习内容:教师通过演示文稿介绍图灵测试及人工智能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含义。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利用前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创建人工智能思维导图,其中要包括人工智能含义、应用领域及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学生通过看视频、听讲、课堂讨论及小组研究等学习形式学习新知识。思维导图会逐渐发展为一个动态的图示。学生可随时添加其他信息和实例。比如,随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了解,其他内容也可以被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有条理地收集信息。

⑤练习,即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学习,以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实践拼接活动:以“它”怎样看、“它”如何懂两组活动,制作设计新的思维导图。归纳智能工具的工作原理和存在的不足。各小组通过实践操作智能工具,分享有关知识和体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描述模式识别及自然语言理解的工作原理并提出技术改进建议。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建议。

⑥延伸,即是学生创新的开始,学生对所学的灵活调整,迁移运用。设计“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游戏中要用的问题。在课堂内外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收集更多信息。每个小组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设计10个问题,在“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游戏中使用。比如,未来你心中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机器人具有真正的智能吗、未来的智能工具将具备怎样的功能,等等。

⑦提炼,即学生进行自我适应、调整、修改和评价其学习是否适当。学生复习课堂记录、个人日志、实践体验、互联网上学习到的内容等,小组完成研究报告,为最后阶段做准备。

⑧展现,即让学生表现自己。帮助学生将所学与更广泛的知识联系起来。设计一个总结主要观点的演示文稿(用例子和视觉画面对人工智能应用作出说明)。为学校设计一个普及人工智能知识的网站。撰写一份“智能工具应用启示”的研究的可行性报告,并设计完成一个未来智能工具或提出一个智能应用的想法。

基于Feden-Vogel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普莱斯顿・D・费德恩,罗伯特・m・沃格尔结合信息加工论,在4mat系统及教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Feden-Vogel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包含三个不同的工具:计划组织图、教学计划模板、教案格式。其教学分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步骤一,引起学生注意并激活先前知识;步骤二,教授陈述性知识,不仅包含课时内容,还应涉及一些核心概念等;步骤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实践机会,形成程序性知识;步骤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问题,帮助他们以新的或不同的方式运用所学;步骤五,结束当前教学并启发学生关注知识和连续性,过渡到下一教学主题。在Feden-Vogel模式中,是从步骤二开始教学设计(即在课程目标与学习标准中让学生学习的陈述性知识),教学实施从步骤一开始。现仍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信息加工与表达”为主题,进行Feden-Vogel模式教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与上例同。

1.《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Feden-Vogel计划组织图(见图4)。

2.《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Feden-Vogel教学五步骤设计。

步骤一,呈现先行组织图,让学生回顾先前的知识,提问前面几类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特征及应用价值。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学习下一个主题,即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让学生联系和此问题相关的现实生活情境:如果你在写一份研究报告时,需要一本资料书上的三页内容,或者你想通过录音将你说的话转化成文字时,你将采用什么办法来完成?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让他们设想解决的方案。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将情境与新主题联系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此问题,可展示触屏手机手写输入信息的过程,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工具软件(“小灵鼠”软件、oCR软件,语音识别软件等)。

步骤二,播放有关我们身边人工智能应用的视频,让学生上网查找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及实例。介绍图灵测试,向学生提问,人工智能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建立人工智能概念图,并添加智能应用领域及实例。

步骤三,将学生异质分组,提出小组体验计划。当学生制定好计划后,就可以开始试着用智能处理工具(模式识别)进行操作实践。等他们完成体验后提问学生:识别的准确率高吗?影响识别率高低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模式识别工具处理信息的工作原理,引导他们针对体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在建立模式识别思维导图过程中,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或未来还有哪些信息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来处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

步骤四,让全班一起讨论在进行模式识别智能工具体验中的感受。教师使用提问策略来帮助他们进入下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自然语言理解。比如,可以问学生是否能通过工具将一段中文诗词翻译成其他语言,或者和机器人聊天时应该怎样设计智能处理工具。学生讨论,形成小组设计报告,并通过上网查找出相关工具软件名称。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软件进行体验操作,总结出其工作原理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10

1)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着重对学生进行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是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该类实验,我们首先明确该门实验课中学生应掌握的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操作所属的具体实验项目,通过讲授、演示和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向学生传授实验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要点与关键步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规范化操作的指导和训练,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实验基本操作上存在的问题。

2)综合性实验主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运用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和技能完成给定化合物的合成、组成测定及结构表征,使学生系统学习各类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与方法,学习运用近代分析仪器的方法。综合性实验突出训练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通过一个物质或产品的研制、生产过程、成分分析等,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对于实验中的关键问题、安全要求、基本装置的规范安装和基本操作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实验过程的现象及实验产生的结果,则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这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设计性实验突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在实验室现有条件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实验相比,设计性实验突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十分有利。对设计性实验,我们首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方案,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则由学生自行弄懂。实验完毕后,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的成败。

2改革实验环节,使得实验预习、实验过程以及课后辅导一体化

2.1实验预习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进行预习,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课后问题等内容。通过预习学生可对实验原理、所用仪器、药品、操作步骤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可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

2.2实验过程

在实验课上,教师和学生针对本次实验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能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方式、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要及时正确地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结果处理。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进行具体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基本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2.3课后辅导

实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认真、详细的批改,指出实验报告中的错误,记录实验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

3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1重视现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任课教师将该课程的教学课件放到每个教师的教师社区中,学生可根据课件的要求进行预习、自学和课后讨论。同时将把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以多媒体的形式放到学院的网站上,学生在网上可进行基本操作的网络练习,使学生在正式操作练习前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现代教学手段用于课程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单一的教学形式,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2对于设计性实验,自主选题和教师拟题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