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经营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5:39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诚信;诚信营销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32-02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基本准则,建设诚信营销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信与诚信营销文化的内涵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

11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其意思是说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云:“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其意思是说信用是人生事业成败的基础,也是治国的根本。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诚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所说的诚信其实也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指诚实,是对道德个体单方面的要求,“信”是指讲信用,是道德个体外化行为的表现。这两者的关系是:“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归宿,二者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12诚信营销文化的内涵

营销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营销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现代企业的营销文化具体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精髓是营销理念与其价值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基本准则,诚信既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诚信营销文化则是指在塑造企业营销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诚信营销理念,在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在维护社会、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在不断提高员工诚信意识的同时让诚信深入到企业文化的骨髓。

2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诚信营销文化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为企业培育更多的忠诚顾客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成熟,加上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消费的过程中选择信誉好、讲诚信的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必将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因此,现代企业不仅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而且还要通过诚信营销来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在消费者已经充分彰显的时代,具有诚信营销文化的企业必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通过诚信营销企业可以培育出一大批忠诚的顾客。

22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现代企业通过诚信营销不仅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而且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源,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在营销活动中,企业的诚信营销文化可以对消费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也会使这些消费者间接成为企业的义务推销员,从而使企业在消费者中具有良好的口碑效应。良好的口碑效应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也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在提高企业产品市场销量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无数事实证明,以诚信去聚集财富,财源会越来越广;违背诚信赚钱,最终将使财源枯竭。

23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为“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有诚才有信、有信才有客”,由此可见,诚信是赢得企业信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诚信作为企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不仅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能使企业赢得广泛的市场认同,从而使企业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打造忠诚高效的员工队伍

诚信营销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也可以降低自己管理的成本。如果企业对员工信守承诺,不仅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而且会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员工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25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靠品牌识别商品,而品牌又与信誉息息相关,诚信是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根本。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都非常重视诚信,如日本松下奉行“科技为先、质量保证、信誉第一、服务一流”的经营理念,海尔也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赢得国际知名品牌盛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品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首先就要求企业要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并使其在消费者心中牢牢扎根。

3现代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信用是企业家最大的资本,诚信营销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石,现代企业要从品牌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具体来说,现代企业加强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树立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为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实现持久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本的支撑,更需要诚实守信经营,现代企业要把诚信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以良好信誉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无数企业兴衰成败的事实证明,不讲诚信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那些有着卓越诚信营销文化的企业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基业长青。所以,现代企业在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在营销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诚信经营的原则,始终做到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义利结合,追求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

32加强企业诚信营销的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在树立了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之后,要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到实处,还必须注重加强企业诚信营销的制度建设。企业诚信营销制度建设要从规范营销管理入手,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注重按照诚信的原则加强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注意不断完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客户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重要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建立企业诚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加强对企业各个部门和个人诚信的评估与监测,加大对违背诚信原则者的处理力度,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33建立并健全诚信营销的经营准则

在加强企业诚信营销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实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必须在营销活动中建立并健全企业诚信营销的经营准则。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要保质保量,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缩水现象的出现;在定价方面,产品和服务应该公平、公开、透明,要坚决避免利用价格欺骗消费者;在分销的过程中,企业要与经销商建立长期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要注意维护渠道成员的利益,坚决杜绝无故延期交货、单方撕毁供货合同现象的发生;在促销方面,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好促销组合策略,坚决杜绝在促销过程中使用虚假的促销方式故意欺骗消费者。

34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营销的教育机制

在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营销的教育机制,不断加强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诚信教育,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在营销活动中,企业的全体员工,包括企业的高层,都要按照诚信的要求做事,参与到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中来。企业全体员工都要牢固树立诚信营销的理念,并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营销活动中,让诚信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体来说,要求企业做到两点:一是企业中每一位个体都要讲诚信,领导与领导之间,上级与下级间,员工与员工间,都必须讲诚信;二是企业讲诚信,无论对社会、对经销商和供应商、对银行、对税务部门,还是对企业员工,都必须讲诚信。

35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

美国通用电气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品牌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诚信营销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石,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企业自己的名牌产品也是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品牌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就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诚实守信。纵观中外知名品牌成长的历程,如同仁堂、海尔、通用电气、松下电器,其品牌从最开始的创立、到成长壮大,到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无不时刻恪守诚信经营的原则。

36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诚信既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十报告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我国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现代企业必须时刻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内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敏从中西诚信观看中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J].企业经济,2013(2).

[2]王为论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J].企业家天地,2009(2).

[3]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徐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识别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通信行业;诚信;问题;对策

一、通信行业诚信概述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消费者对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诚信经营,品牌经营,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拥有更多的忠诚客户,才能有更大和更稳定的市场份额。

(一)通信行业特征

通信行业不提供实物产品,其本质是服务行业,通信运营商的收入,来源于为客户提供的电信服务,因此,电信服务就是通信运营商的立身之本。建立一套有效的客户服务体系,将成为各大运营商提高利润的主要途径,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是通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

(二)通信行业诚信经营

通信企业诚信经营,主要体现在为客户提供的通信服务,包括电信业务和其它服务。通信企业要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电信业务,同时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具体内容有业务宣传、营业窗口服务、通信工程安装、通信质量保证等。

二、企业诚信经营比较分析

服务是通信行业的本质,以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是通信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稳定客户关系,是建立在客户对企业信赖的基础之上。打造诚信服务品牌,就要增加客户消费透明度。由于通信行业特征,客户的通信消费,只能以运营商的计量为准,客户难以重复计量验证,这一点有别于工业企业生产。因此,通信运营商的诚信,成为客户关注的热点。目前,提供“透明的、放心的”消费清单,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基础。

(一)行业间经营诚信比较分析

“充值卡过期作废”、“投保容易,理赔难”、“本店商品售出概不退换”、“欠交物业管理费六个月以上的住户,物业公司有权停水停电”。我国消费者对这些条款和现象都不陌生,但是,日益成熟的消费者,对“霸王现象”和“霸王条款”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二)通信行业内部诚信比较

在价格诚信方面,广受好评的是中国移动,其次是中国联通,而评价最差的是中国电信。这样的调查结果,增强了企业危机意识,促使通信运营商加强诚信建设,规范通信市场行为。多年来,政协委员不断质疑移动双向收费,要求单向收费。直到2008年,移动公司对此才有所松动,准备改进资费政策,但是,还没有完全实行单向计费。可见,随着通信市场规范管理加强,运营商对诚信经营,其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三、通信运营商诚信问题

(一)经营中的诚信问题

一些电信运营企业,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格提供服务业务。世通假账事件、Qwest通信涉嫌虚报利润等欺诈案,极大损害了通信公司的诚信。

(二)服务中的诚信问题

虚假广告宣传,欺骗用户;格式化合同、违约不负责、电话卡余额不返还、短信陷阱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小灵通掉线,覆盖范围小而无法通话却继续收费。

(三)互联互通中的诚信问题

个别主导电信经营者,出于“保住用户阵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意识,在与新兴电信企业网间互联时,不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互联协议,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网间业务开放,人为设障,降低互通率和互通质量,损害了互联他方及电信用户的利益,磁卡电话这一矛盾十分突出。

(四)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

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提供服务业务的不正当竞争,一轮又一轮的恶性“价格战”,电信企业网络间的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电话卡的随意打折、ip电话接通率不高、CDma移动手机不畅等等,这样的竞争是一种无序的竞争态势,势必影响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虚假广告宣传,散布假信息,电信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对用户的不尊重、不信任,甚至进行欺骗行为。

(五)企业履约中的诚信问题

近年来,电信运营企业在通信管理局、行业协会的倡导下,为共同规范电信市场,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在协约中,各企业都本着诚信的原则,以自身的品牌、信誉向政府、企业同行、消费者做出了规范市场、诚信经营的庄严承诺,并表示自愿接受公约的约束,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四、通信消费者诚信问题

(一)用户频繁换卡

因为不需要办理任何身份证明和登记材料,一些人利用话费结算的滞延时间,恶意欠费,把手机卡打爆,扔掉换新卡。

(二)恶意欠费

取消电话初装费后,电信运营商经营风险骤增,恶意欠费现象大幅攀升。欠费者向电信局申请延期缴款,然后无限期地拖延时间,以及个人使用假身份证,在出租屋登记装机之后,又不停地变换地址,使电信部门难以找到事主。

由于各种用户欺诈行为,盗打电话、拖欠拒交话费、伪造身份注册以及网上商业诈骗等,通信公司蒙受巨额损失。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电信用户欺诈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约占电信营运收入总额的5%。2001年,我国因盗用通信设施、用户恶意欠费的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占营运总收7%,户均60元,并且,这个数字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巨额欠费无疑会给运营商增添经营压力,扭曲企业财务信息,甚至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效益的增长。

五、诚信问题原因分析

(一)监管部门公信度不够

从2000年开始,国家设立了中央以人事权为主的电信管理体制,实行信息产业部、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对电信市场的两级管理,由于授权不充分、职责不明确、队伍不成熟等原因,一些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某一家运营商的代言人。这样,监管部门在市场竞争中,调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时,角色错位,信用缺失。

(二)管制政策和手段滞后

在电信市场改革初期,为了引入竞争机制,我国实行的是非对称管制政策,非对称管制是促进有效竞争的一个常用手段,它可以用扭曲的政策校正市场的扭曲。但是,随着新的电信竞争格局的形成,不对称管制成了一种某些电信运营商的保护政策,使市场竞争的主体处于不公平地位

(三)通信法律不完备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电信业如何通过法律、法规,调整电信监管部门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关系、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已是摆在中国电信业面前的一个紧要问题。国外电信业大多是先立法、后改革,我国是改革超前于立法,至今只有一部《电信条例》,从而导致竞争规则不完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的权威受到影响。短信息服务,以惊人速度发展,同时也暴露出诸多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负面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离不开法律的规范,而现行的法律对此还是空白。

(四)欠费中的法律漏洞

电信运营企业与用户,是平等主体的民事关系。长期以来,电信用户一般是先消费后付款,致使电信欠费和恶意欠费现象相当普遍,而且对一些恶意欠费者,难以避免和追究。其原因,电信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恶意欠费占欠费用户总数的40%-50%,其拖欠的费用占了85%以上。

(五)通信技术防范欠缺

目前固定电话未能做到适时计费、适时出账;欠费难以形成防范和催交合力;未建立固定电话充值系统,无法做到从源头上防范;未建立反欺诈联盟及数据库,各运营商各自为战,“抢拉”客户,为用户欠费提供了可乘之机。

(六)欠费工作管理松懈

近年来,由于通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着发展、服务的巨大压力,重市场开拓,轻对欠费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具体表现在营业把关不严,用户资料修改不及时,欠费催交网络不完善,特别是为了增强开发市场力度,对商考察不严,素质差的商,为了增加业务收入,放松对用户资格审查,如认可复印身份证开户,从而增加了欠费概率。

(七)取消初装费

2001年7月1日,国家取消了固定电话初装费,用户装机费用降至几十元(除终端设备外)。承诺使用一年以上,甚至赠送话机等。因此,当欠费超过百元后,有些用户就弃机,另装或转用其他通信工具,从而形成欠费。

六、诚信问题解决途径

(一)用法律来约束诚信

建立诚信体系,必须依靠法律保障。我国已经把诚实信用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并在多部法律中做出明确规定,但从实践来看,仅有这些法律规定还不够,还须制定信用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加强诚信建设,建立企业、组织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在全社会建立诚实信用受益,失信者受损,违法者受惩的机制,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全社会动员,着力构筑社会诚信体系,主要包括:

1、大力营建社会诚信氛围,培育社会诚信意识。只有全社会确立了强烈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评判标准,才能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经济生活中,恪守最基本的准则,珍惜个人和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2、营造、整治企业诚信环境。企业诚信环境的营造和整治,要立足于治本与治标、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尤其要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构筑企业、个人诚信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诚信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公众举报监督制度,从物质、精神上鼓励公众检举企业、个人诚信缺失状况。

(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是社会公共服务自律性组织。政府要结合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查、自纠、自管的自我约束功能,这有利于形成企业互相监督、自觉守法、公平竞争的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电信企业诚信制度

1、建立企业诚信文化,使恪守诚信变为每一个电信企业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防止企业信用危机产生。企业诚信文化方面的建设包括:首先,将诚信经营上升到企业理念的高度,把诚信经营的理念,融入员工的潜意识。让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把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的准则,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其次,电信企业应加强内部诚信教育,树立诚信经营的道德思想观,这是企业内部诚信经营的基础。此外,应加快建设电信企业内部诚信经营管理机制,促使企业形成诚信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突出诚信,建立员工岗位信用制度、职责信用制度,并逐渐延伸到员工的个人生活信用。最后,建立健全公司诚信管理评价机制,将员工诚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定期按相关制度和标准对企业进行诚信评估。

2、建立用户信用管理制度。实施对用户进行信用度的评价、对用户的消费过程进行监控、对信用等级差的,以及上了“黑名单”的用户,进行及时地清算和处理,从而引导和规范用户的消费行为,营造良好的诚信消费环境。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电信行业,要加快培育信用观念,健全信用制度,完善信用体系,这对促使电信市场有序进行,保证电信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容.企业竞争力之源[n].赣南日报,2005-03-29.

2、王宁.电信欠费的原因及对策[J].亚太经济,2002(6).

3、关蓉晖.简论诚信文化[n].光明日报,2005-01-11.

4、付连辉.诚信引领企业制胜的法宝[n].鞍山日报,2003-08-15.

5、王振富.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之本[n].文汇报,2004-01-20.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3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3、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

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基础

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

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

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剖析

1、保险企业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

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论文摘要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保险市场不规范的恶性竞争,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短期行为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保险业加强诚信建设不仅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是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另外,保险合同的附合性和射幸性要求保险人应履行告知与说明义务,投保人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如实告知义务。目前,有的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发展、管理两张皮。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保险企业管理体制、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②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③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保险 诚实信用 原则 重要意义 基础 经营活动 原现状 剖析 存在问题 强化 持续发展 健康 思路 举措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一项民事活动各方当事人都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世界各国立法对民事、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但是,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合同订立及在合同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足以影响对方作出订约与履约决定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按民事立法规定可以此为由宣布无效或解除合同、或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甚至对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还可以要求对方予以赔偿。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得到充分保险保障的基础。下面就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以下论述。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

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是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加强诚信建设是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保障得到充分、有效保障的重要保证。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载体仅是一纸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复杂性和内在价值透明度低等特点。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决定了保险业比一般企业对诚信的要求更高,良好的信用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保险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企业自身经营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加强诚信建设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诚信经营不仅可以避免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遏制保险企业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盲目占领市场份额等短期行为,也有利于化解和防范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首选风险问题,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保证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保险企业的诚信度,对客户的购买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客户只有在自己的购买需求与自己对某保险企业的信任相统一的基础上才会购买保险。所以,保险企业只有以诚相待,遵纪守法,信守合同,真诚服务,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调整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保险企业诚信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极大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丧失发展的良好时机,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保险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提高保险企业竞争力,创建市场一流品牌,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客观要求。

3、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

诚实信用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保险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指导,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各种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上的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企业文化作为灵魂来指导企业发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统一的标准,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保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都要履行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诚实信用原则,那么他们保险保障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说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诚实信用的履行告知义务,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基本要求。

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向信用社会发展。诚信建设成为信用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各行各业都在加强诚信建设。作为企业或个人,如果在社会上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将寸步难行。保险企业规范诚信经营,是时代的要求,是市场的要求,是品牌建设的要求,是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的要求。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诚实信用不仅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要求,而且也是建立良好社会信用度的需要。失去诚信的客户,保险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建立的黑名单制度,会在行业内实行资源共享,诚信有问题的客户,将会得不到保险保障或有条件的保险保障。所以,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用的基础。

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

保险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与一般经济单位相比较,保险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之所以在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实信用原则,主要归因于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

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保险经营中,无论是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与保险人对有关保险的重要信息的拥有程度是不对称的。对于保险人而言,投保人转嫁的风险性质和大小直接决定着其能否承保与如何承保。然而,保险标的是广泛而复杂的。作为风险承担者的保险人都远离保险标的,而且有些标的难以进行实地查勘,而投保人对其保险标的的风险及有关情况是最为清楚的。因此,保险人主要是根据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来决定是否承保、如何承保以及确定费率。这就使得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是否属实和准确会直接影响保险人的决定。对于投保人而言,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怀,一般的投保人难以理解与掌握,对保险人使用的保险费率是否合理,承保条件及赔偿方式是否苛刻等也是难以了解的。因此,投保人主要根据保险人为其提供的条款说明来决定是否投保以及投保何险种。

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

保险合同属于典型的附合合同。所以,为避免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中含糊或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用词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保险人应履行其对保险条款的告知与说明义务。另外,保险合同又是一种典型的射幸合同,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当未来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由于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标的的风险事故是不确定的,而投保人购买保险仅支付较少量的保险费,保险标的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所能获得的赔偿或给付将是保费支出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或更多。因而,就单个保险合同而言,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远远高于其所收取的保费,如果投保人为诚实、不守信,必将引发大量保险事故陡然增加保险赔款,使保险人不堪负担而无法永续经营,最终将严重损害广大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要求投保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告知义务。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经营水平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制度建设、内部管控、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诚实信用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二是投保人存在的问题。

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在经营活动中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造成“两张皮”现象,各走各的路,各说各的话,造成发展与管理脱节,各自为政。在业务发展中,业务员避重就轻,只讲对客户有利的或能吸引客户、触动客户的条款内容,甚至不惜扩大解释范围,做出不负责任的承诺,对客户不利的或要求严格的条款内容,只要客户不问就不讲,或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对业务员来讲,只要保费能收回来,保证个人、部门业绩就行了。客户出险后的事情是由管理部门负责的,从而造成对客户服务的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的产生。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严格按照条款和企业的管理规定工作,凡不符合规定的事故索赔,一律予以拒赔。在对条款的含义解释时,往往向利于公司的角度出发,引起客户的不满,造成双方争执,甚至诉讼。这些情况的发生,说明保险企业在诚实信用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理赔、企业文化的践行等。

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各保险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在竞争的环境下,造成个别投保人有机可乘,引起诚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违反告知和保证两个方面。告知方面:第一,漏报。投保人由于疏忽对某些事项未予申报,或者对重要事实认为不重要而遗漏申报。第二,误告。投保人因过失而申报不实。第三,隐瞒。投保人明知而有意不申报重要事实。第四,欺诈。投保人有意捏造事实,弄虚作假,故意对重要事实不作正确申报并有欺诈意图。保证方面:在保险活动中,保证的事项均属重要事实,因而投保人一旦违反保证的事项,保险合同即告失效,或保险企业拒绝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剖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有保险需求的客户选择余地进一步扩大。但由于我国保险经营时间相对较短,市场行为不规范,诚信体系不健全,总体诚信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规范诚信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企业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观念、诚信建设不健全。

当前,有些保险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停留在“重保费、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局面。在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影响了保险企业的诚信度。据媒体调查,全国保险从业人员180万人,营销员工150万人。这支庞大的营销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营销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对营销员的考核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致使营销员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不准目标,容易诱发其对公司不忠诚、对客户背信弃义、误导欺瞒等行为的发生。在培训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保险企业往往注重的是专业业务技能的培训,对诚信意识和职业操守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诚信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行业协会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应对行业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在行业内部加强诚实信用建设,努力提高行业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和信用度。近年来,保险协会虽然发展较快,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相对我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还远远不够。在行业诚信建设上发挥的作用还有不足。保险企业各自为战,从各自利益出发,违规操作,获取不正当利益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样,因个别保险企业的诚信度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社会诚信度降低,造成消费者对保险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作为行业协会,应加强诚信建设的管理和约束,注重内部协调和平衡,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诚信度,促使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途径和信用评估体系,导致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缺乏,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突出,隐瞒真实信息,欺诈骗保行为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信息,没有有效途径进行披露。在这家保险企业被发现有诚信问题,市场主体这么多,他可以到其他保险企业去投保,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保险企业缺乏透明度、条款专业性强、概念模糊、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社会公众难以对保险企业进行资信评估,难以选择自己信任的保险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人不知道投保人的真实信息,投保人不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二是保险企业的专业性决定,保险企业不能凭借自己对产品特征、企业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侵害投保人的利益。

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业的最大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实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信用信息是诚信体制建设的基础,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就不能建立科学的诚信体制。为了打造统一的社会诚信体制,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优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对个人及单位的资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披露。使需要诚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能够公正、便捷和及时地获取必要的诚信信息,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社会诚信经营和透明度。社会诚信体制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公众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建立有效信用档案,并且把分散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有效信息渠道融入到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不断完善保险法律制度,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及保险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条款,需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如将保险条款通俗化,专业术语明晰化。制定有效的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强化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的成本,促进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严格按照《保险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失信的保险企业和保险中介单位,探索和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诚信。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使其在诚信自律、诚信监督、诚信宣传以及诚信协调与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要解决管理混乱带来的诚信缺失问题,作为保险企业来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理顺体制,盘活体制,消除经营中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对阻碍企业发展的要坚决否定,予以清除。注重解决经营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严密的内控是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保险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应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强化执行力建设,把诚信作为企业的生命线,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个个守信、个人诚实”的良好诚信氛围。把企业的诚信信息通过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布,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企业诚信经营状况。各经营主体要抱着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经营理念,认真履行诚信建设,实行保险业诚信信息资源共享。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力争使保险业诚信建设得到社会认可,做诚信经营的排头兵,真正又快又好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主编:《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58-63页。

2、王卫国主编:《商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338-341页。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4

目录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3、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基础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剖析1、保险企业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论文摘要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保险市场不规范的恶性竞争,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短期行为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保险业加强诚信建设不仅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是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另外,保险合同的附合性和射幸性要求保险人应履行告知与说明义务,投保人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如实告知义务。目前,有的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发展、管理两张皮。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保险企业管理体制、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②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③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关键词保险诚实信用原则重要意义基础经营活动原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强化持续发展健康思路举措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一项民事活动各方当事人都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世界各国立法对民事、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但是,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合同订立及在合同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足以影响对方作出订约与履约决定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按民事立法规定可以此为由宣布无效或解除合同、或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甚至对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还可以要求对方予以赔偿。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得到充分保险保障的基础。下面就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以下论述。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是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加强诚信建设是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保障得到充分、有效保障的重要保证。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载体仅是一纸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复杂性和内在价值透明度低等特点。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决定了保险业比一般企业对诚信的要求更高,良好的信用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保险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企业自身经营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加强诚信建设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诚信经营不仅可以避免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遏制保险企业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盲目占领市场份额等短期行为,也有利于化解和防范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首选风险问题,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保证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保险企业的诚信度,对客户的购买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客户只有在自己的购买需求与自己对某保险企业的信任相统一的基础上才会购买保险。所以,保险企业只有以诚相待,遵纪守法,信守合同,真诚服务,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调整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保险企业诚信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极大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丧失发展的良好时机,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保险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提高保险企业竞争力,创建市场一流品牌,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客观要求。3、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诚实信用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保险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指导,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各种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上的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企业文化作为灵魂来指导企业发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统一的标准,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巨大的推动作用。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保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都要履行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诚实信用原则,那么他们保险保障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说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诚实信用的履行告知义务,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基本要求。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向信用社会发展。诚信建设成为信用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各行各业都在加强诚信建设。作为企业或个人,如果在社会上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将寸步难行。保险企业规范诚信经营,是时代的要求,是市场的要求,是品牌建设的要求,是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的要求。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诚实信用不仅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要求,而且也是建立良好社会信用度的需要。失去诚信的客户,保险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建立的黑名单制度,会在行业内实行资源共享,诚信有问题的客户,将会得不到保险保障或有条件的保险保障。所以,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用的基础。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保险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与一般经济单位相比较,保险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之所以在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实信用原则,主要归因于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保险经营中,无论是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与保险人对有关保险的重要信息的拥有程度是不对称的。对于保险人而言,投保人转嫁的风险性质和大小直接决定着其能否承保与如何承保。然而,保险标的是广泛而复杂的。作为风险承担者的保险人都远离保险标的,而且有些标的难以进行实地查勘,而投保人对其保险标的的风险及有关情况是最为清楚的。因此,保险人主要是根据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来决定是否承保、如何承保以及确定费率。这就使得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是否属实和准确会直接影响保险人的决定。对于投保人而言,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怀,一般的投保人难以理解与掌握,对保险人使用的保险费率是否合理,承保条件及赔偿方式是否苛刻等也是难以了解的。因此,投保人主要根据保险人为其提供的条款说明来决定是否投保以及投保何险种。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保险合同属于典型的附合合同。所以,为避免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中含糊或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用词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保险人应履行其对保险条款的告知与说明义务。另外,保险合同又是一种典型的射幸合同,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当未来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由于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标的的风险事故是不确定的,而投保人购买保险仅支付较少量的保险费,保险标的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所能获得的赔偿或给付将是保费支出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或更多。因而,就单个保险合同而言,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远远高于其所收取的保费,如果投保人为诚实、不守信,必将引发大量保险事故陡然增加保险赔款,使保险人不堪负担而无法永续经营,最终将严重损害广大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要求投保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告知义务。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经营水平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制度建设、内部管控、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诚实信用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二是投保人存在的问题。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部分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在经营活动中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造成“两张皮”现象,各走各的路,各说各的话,造成发展与管理脱节,各自为政。在业务发展中,业务员避重就轻,只讲对客户有利的或能吸引客户、触动客户的条款内容,甚至不惜扩大解释范围,做出不负责任的承诺,对客户不利的或要求严格的条款内容,只要客户不问就不讲,或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对业务员来讲,只要保费能收回来,保证个人、部门业绩就行了。客户出险后的事情是由管理部门负责的,从而造成对客户服务的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的产生。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严格按照条款和企业的管理规定工作,凡不符合规定的事故索赔,一律予以拒赔。在对条款的含义解释时,往往向利于公司的角度出发,引起客户的不满,造成双方争执,甚至诉讼。这些情况的发生,说明保险企业在诚实信用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理赔、企业文化的践行等。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各保险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在竞争的环境下,造成个别投保人有机可乘,引起诚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违反告知和保证两个方面。告知方面:第一,漏报。投保人由于疏忽对某些事项未予申报,或者对重要事实认为不重要而遗漏申报。第二,误告。投保人因过失而申报不实。第三,隐瞒。投保人明知而有意不申报重要事实。第四,欺诈。投保人有意捏造事实,弄虚作假,故意对重要事实不作正确申报并有欺诈意图。保证方面:在保险活动中,保证的事项均属重要事实,因而投保人一旦违反保证的事项,保险合同即告失效,或保险企业拒绝赔偿或给付保险金。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剖析。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有保险需求的客户选择余地进一步扩大。但由于我国保险经营时间相对较短,市场行为不规范,诚信体系不健全,总体诚信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规范诚信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险企业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观念、诚信建设不健全。当前,有些保险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停留在“重保费、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局面。在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影响了保险企业的诚信度。据媒体调查,全国保险从业人员180万人,营销员工150万人。这支庞大的营销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营销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对营销员的考核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致使营销员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不准目标,容易诱发其对公司不忠诚、对客户背信弃义、误导欺瞒等行为的发生。在培训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保险企业往往注重的是专业业务技能的培训,对诚信意识和职业操守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诚信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行业协会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应对行业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在行业内部加强诚实信用建设,努力提高行业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和信用度。近年来,保险协会虽然发展较快,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相对我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还远远不够。在行业诚信建设上发挥的作用还有不足。保险企业各自为战,从各自利益出发,违规操作,获取不正当利益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样,因个别保险企业的诚信度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社会诚信度降低,造成消费者对保险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作为行业协会,应加强诚信建设的管理和约束,注重内部协调和平衡,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诚信度,促使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当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途径和信用评估体系,导致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缺乏,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突出,隐瞒真实信息,欺诈骗保行为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信息,没有有效途径进行披露。在这家保险企业被发现有诚信问题,市场主体这么多,他可以到其他保险企业去投保,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保险企业缺乏透明度、条款专业性强、概念模糊、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社会公众难以对保险企业进行资信评估,难以选择自己信任的保险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人不知道投保人的真实信息,投保人不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二是保险企业的专业性决定,保险企业不能凭借自己对产品特征、企业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侵害投保人的利益。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路与举措。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业的最大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实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信用信息是诚信体制建设的基础,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就不能建立科学的诚信体制。为了打造统一的社会诚信体制,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优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对个人及单位的资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披露。使需要诚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能够公正、便捷和及时地获取必要的诚信信息,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社会诚信经营和透明度。社会诚信体制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公众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建立有效信用档案,并且把分散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有效信息渠道融入到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不断完善保险法律制度,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及保险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条款,需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如将保险条款通俗化,专业术语明晰化。制定有效的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强化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的成本,促进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严格按照《保险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失信的保险企业和保险中介单位,探索和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诚信。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使其在诚信自律、诚信监督、诚信宣传以及诚信协调与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要解决管理混乱带来的诚信缺失问题,作为保险企业来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理顺体制,盘活体制,消除经营中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对阻碍企业发展的要坚决否定,予以清除。注重解决经营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严密的内控是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保险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应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强化执行力建设,把诚信作为企业的生命线,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个个守信、个人诚实”的良好诚信氛围。把企业的诚信信息通过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布,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企业诚信经营状况。各经营主体要抱着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经营理念,认真履行诚信建设,实行保险业诚信信息资源共享。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力争使保险业诚信建设得到社会认可,做诚信经营的排头兵,真正又快又好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5

1、最大诚信原则的落实已成为时代难题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日益显现。不和谐的原因是风险的存在,风险存在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导致风险是因为竞争。竞争有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良性竞争本身不是把对手击败,而是比对手领先。但当前保险竞争主体越来越多,却没有一家是又快又好稳健经营的领跑者,几乎全都成为恶性竞争的追随者。恶性竞争就好像一个险恶的漩涡,大家都往里跳,谁都迷失了方向。这是因为产品同质化和费率市场化,导致可供竞争主体选择的空间非常有限。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行业内相互抵毁,违背价值规律高抬手续费、降低费率。

保监会从今年四月开始在广东、湖南试点打击三高:高回扣、高返还、高手续费,以维护市场有序和行业形象。同此,“诚信危机”已成为道德伦理之外的商业景观,“失信”已经是中国社会中很普遍的现象、很危险的事实、很可怕的后果。人们惊呼保险不保险。

2、失信惩戒已成为热门话题

对于诚信危机的出现,尽管已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但终究不能被道德伦理所接受、不能被人们良知所接受。从法制建设的角度、从风险机制建设和行政方面的态度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在今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为了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保险监管已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以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为三大支柱的监管体系框架[1].其中之一就是市场行为监管,其核心内容就是诚信有为、失信惩戒。

3、诚信建设已成为共同主题

商品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品质问题要求当事人能否按照最大诚信原则在法制建设机框架下自控、在伦理价值下自主、在风险机制下自省,否则导致契约品质问题出现。尤其是保险业,由于契约的附合性和射幸性,更容易诱发这问题的出现。诚信体系建设已成当务之急,诚信建设评价标准已纳入监管的常规检查内容。人们普遍认识到:今天的诚信、明天的市场、后天的品牌。

二、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

1、解决保险经营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当事一方对自己的认知远远高于另一方对他的了解。保险经营尤其如此,对于保险人而言,投保人转嫁的风险性质和大小直接决定着其能否承保与如何承保。然而保险标的是广泛且复杂的,作为风险承担者的保险人却远离保险标的,而且有些标的难以实地勘查,而投保人对其保险标的的风险及有关情况却最为清楚;因此,保险人主要也只能根据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是否属实来决定是否承保、如何承保以及确定费率。于是要求投保人基于最大诚信原则履行告知义务。对投保人而言,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一般难以理解与掌控,对保险人使用的保险费率是否合理、承保条件及赔偿方式是否苛刻难以了解。因此,投保人主要根据保险人为其提供的条款说明来决定是否投保,于是也要求保险人基于最大诚信履行其应尽的此项义务[2].

2、解决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

由于保险合同是附合合同,保险人应履行其对保险条款的告知与说明义务。另外保险合同又是典型的射幸合同。由于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标的的风险事故是不确定的,而投保人购买保险仅支付较少的保费,保险标的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人所能获得的赔偿或给付标准是保费支出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因此就单个保险合同而言,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已远远高于其所收的保费,倘若投保人不诚实、不守信,将引发保险事故陡然增加保险赔款,使保险人无法承担而无法永续经营,最后将严重损害广大投保人或被保人利益[2].

3、基于保险产品特殊性的需要

尤其是寿险产品它是无形产品,是将无生命的产品赋予生命的意义。永续经营永续服务是其特有的职能,诚信便是其生命意义的组成部份。

4、满足客户购买的心理安全需求

保险是客户不需要时购买为需要时使用,寿险购买的还是一份期望、一份尊严、一份生活品质。特别需要保险人用诚信满足客户的心理安全需要,以减少客户的心理成本。

三、最大诚信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最大诚信原则产生初期主要是约束投保人的工具,保险人往往以投保人破坏此原则而拒绝履行赔偿义务。为了平等地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现代立法已予修订,即最大诚信原则同时适用投保人和保险人。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增加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3].所以,保险诚信原则运用的主体应当同时是保险活动当事人即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同时涉及保险合同的关系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目前,虽然《保险法》对当事人双方的诚信行为提出了法律要求,但保险理论的阐述对投保人的诚信要求较为全面,对保险公司和保险关系人的要求则不够,而在现实中保险公司存在的诚信问题较多,它产生的负面影响辐射较广。

一般理论认为,最大诚信原则由三条重要的法理组成,一是告知,二是保证,三是弃权与禁止反言[4][5].最大诚信原则主要针对投保人或被保人而言,为了保持合同的公平原则,后来才产生了对保险人具有约束力的自动弃权和禁止反言原则[4].这一内容明显与社会现状相违背。诚信原则对投保人的投保行为规范是保险活动的开始。新《保险法》对投保人这一主体在该环节的诚信要求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之前,必须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保险合同是典型的诚信合同,最大诚信就是告知。实践证明,保险人危险负担的有无或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保人能否恪守诚信原则。因此,为避免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就首先要求投保人在合同订立之前,如实、准确、无保留地向保险人告知其投保标的的一切重要情况。其次,投保人必须履行通知的义务。《保险法》第22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另外《保险法》有关投保人应按合同的约定交付保险费、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规定也体现出法律对投保人的诚信要求。诚信原则对保险人也有明确规范要求。《保险法》第106条、第131条规定:“保险公司及工作人员、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应自觉遵守诚信原则,不得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不得“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不得“阻碍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诱导其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不得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承诺“给予保险合同规定以外的其他利益”。归纳起来,《保险法》对保险人的诚信要求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客户如实告知义务,二是对保险合同内容如实说明、解释的义务。

1、诚信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保险人这一主体而言。一是造假问题屡禁不止。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保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打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甚至开展专项打假活动。尽管如此,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二是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三是误导问题并未根治。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客户中,误导、欺瞒现象并不罕见。

(2)对投保人、被保险人这一主体而言。道德风险防范困难。近年来,我国保险知识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有的人在了解保险后竟打起了骗保骗赔的主意,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骗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

2、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影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信息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开放没有明确规定,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滞后,信用法规缺乏,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势必影响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阻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现实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及不完善,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带来许许多多新现象、新问题,有些问题是直指诚信的,比如回佣,为了争夺客户资源造成遵纪守法遭受了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了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制约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必要信息采集制度缺失。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削弱了诚信的制约机制。人性弱点是天然存在的,商务领域仅仅靠道德良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刚性的信用管理机制,管理者就不得不为人的素质及品质伤脑筋,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对于保险人来说,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对于投保人来说,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投保人无法掌握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只能道听途说地片面了解保险。

(4)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不利于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上级公司对下级的考核体系突出强调保费收入、完成保费收入指标。为达目的,在竞争中任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等,无暇顾及公司的社会形象、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5)保险营销机制不完善困扰着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绝大多数,这支销售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现行的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制度,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提取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诱发营销员产生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行为[6].

四、贯彻最大诚信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保险业的顺利发展,需要加强保险活动当事人的诚信教育与体系建设。现实中,人们感到社会缺少诚信,并不是诚信内容和法律规定不存在,而是缺少对诚信行为的激励和保护。尽管国家在加强法制保障、加大诚信宣传、加大失信惩戒、考核保险诚信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并没有对诚信行为起到有效的保护和推动作用。为此,必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1、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必须结合现代化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展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国家六部委曾于2003年9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恰逢其时,应把握契机,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保险诚信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在诚信方面已经加强,对失信惩戒的力度也在加大,已经出台《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行业自律对保险公司的约束力度也在加大。但在如何站在维护行业的整体诚信形象方面、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如何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加大惩戒方面的具体措施尚未出台,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大惩戒尺度。

3、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制约制衡机制,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二是要建立信息采集及披露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个人诚信数据的管理制度,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无法规避。对保险人的信息披露已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营销员持证上岗规定的出台,建立保险营销员专用网络,强化了营销员的诚信行为,但各保险公司之间还应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平台,如公众网站,现场常设咨询台等[7].

4、结合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诚信宣传教育

保险行业应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友爱”的要求,联系客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员工进行诚信有为教育。

5、改革保险公司营销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注入活力

目前,各保险竞争主体的营销体制普遍采用保险人制。保险营销员处于“城市边缘人”的尴尬地位,无法在社会中树立诚信形象。同时由于首期高佣回报的利益冲击,使一些营销员没有将诚信植根于保险职业的生命之中,见利忘义。如果采取职员制营销,改变营销员身份,将会大大提高诚信水平。

6、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考评工作

目前保监部门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行为考评体系,也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与之相对应的考评指标,更没有形成一套常规的考评考核工作程序。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应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考评体系与科学的考评指标。在这方面,广西保险行业协会进行了两年的诚信考评工作,考评体系按3大类36项量化成100分制的考评指标,以80分以上作为合格标准,对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保险公司将上报中国保监会和相应的总公司,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效。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6

首先,宣传引路加力度,着手提升企业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

凡事人为先,要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必须要解决企业经营者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立的问题。这是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基石。诚信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人们道德良心的呼唤,而是成本、效率、信用等市场经济规则在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的客观反映。要通过加大诚信规范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经营者充分认识信用是珍贵的资源,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未来的竞争是品牌和信誉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产品总有生命周期的,信誉的感召力才是无限的,企业的长久不衰必须是以诚信经营为基础。江苏苏青集团自小到大,走的是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构建和不断完善,用的是创新的诚信意识,实现对用户讲诚信、对社会讲诚信、对自己讲诚信。

在企业经营者树立诚信意识的同时,不可忽视的增强企业经营者“信用立厂”的自律意识。提升经营者的自律意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着重于解决市场、管理技术、资金和竞争等方面存在的信誉问题,确立“信用立厂”的自律意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及私个协会等的中介组织作用,来帮助企业推进自律意识的建立。前几年浙江柯桥市场假货充数,几乎被搞垮。有一例可充分证明:江阴康源印染有限公司由于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以“信用立厂”为本,使“康源”品牌誉满全球。就在此时,柯桥市场冒用“康源”品牌销售奥迪呢的竟有7个摊位。为保护诚信,打击失信,江阴工商局火速出击会同柯桥工商部门经连续七天七夜的调查取证,一举摧毁7个制假、售假窝点。从这一事件中得到成功的一面:诚信企业的合法权益有了切实的保护,教训的一面同样使柯桥市场变失信转诚信,他们吸取教训,着力于诚信教育,事后成立了专业性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制立行规,驱逐制假、售假者,出现一家在“搞鬼”,其他一呼百应会同行业协会、工商部门一起打击。发挥了行业自管作用,树立了自律意识。由此可见,通过行业自律加强会员自我监督,对企业失信很有约束力。从此,使这个市场既营造了“诚信为本,以法经商”的良好氛围,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经营者自律意识。因此,应该说提高企业诚信自律意识也是一条解决企业诚信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锤炼“链条”拓广度,着重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是“链条”,链条紧密相扣既能拓展诚信广度,更能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这是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途径。企业的信用制度构建除靠企业的自我约束外,还必须完善法规建设,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法制约束,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企业信用制度构建、管理。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企业信用制度构建、管理。立法部门要加快立法步伐,在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有关信用规定的同时,应从失信的表现形式等实际出发,加快对企业信用监管的立法,诸如《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等。构建关于信用交易体系的基本法律法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办法,努力营造“守信获益,失信失利”的法律环境。同时由政府牵头,会同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联合建立信用数据库,实行网上企业信用数据,增强企业信用透明度,对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和经营者要上“黑名单”,而对那些信用好的企业要上“光荣榜”,让全社会共同监督企业信用建设,形成“失信可耻,诚信光荣”的良好氛围。

然后,强化自身挖深度,着力抓实抓好企业信用建设与管理。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信用约束的重点是企业。企业在信用建设管理中的立足点要强化自身挖深度,在内部建设管理寻找切入点,查找聚焦点,挖掘根本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同时,使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要从硬件上下力气。企业经营者要确立品牌战略,创出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用品牌产品去打开市场、赢得用户。在创品牌时,要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超前理念。切莫搞侥幸心理来傍一时的名牌效应,获得短暂的利益。江阴长泾素有“内衣之乡”之美名,大小内衣企业不少于100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借牌生财,什么花花公子、华伦天奴等等都是有傍名牌、借名牌的存在,或者通过各种途径在香港等地注册花花公子服饰有限公司等等,其商标图案并非花花公子,而企业名称用花花公子出现,给消费者一种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让消费者误认为是“花花公子”。但还也有大部分企业创自己的名牌。象旺旺制衣有限公司,坚持打自己的“旺旺一族”品牌,从产品的质量抓起,从自己的信誉抓实,赢得了市场,近两年来“旺旺一族”童装走红国内,客户纷纷抢先付预付款再订货,年年实现零库存,无一分应收款,利润空间大。两者对比,前者所谓的“球”一不当心真的会“擦扁球”,后者却是高枕无忧“挣大钱”。由此可见,硬件――独创自己的品牌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前提。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诚信;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用科学的发展观衡量,我国民营企业却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诚信问题更要引起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民营企业诚信现状

   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借助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迅速成长起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香港商报》社长吴松营在《中国力量:以楼忠福和广厦为坐标》的序言里说:“回顾中国改革的过程,中国内地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反过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创造令世界惊诧的经济奇迹,中国综合国力自1978年以来之所以能迅猛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稳步提升,也离不开中国民营经济力量的蓬勃生长和壮大。”由此我们可见,我国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和即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针对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当问到“商务交往中您认为哪种经济类型企业比较守信用”时,企业经营者认为守信用的企业按经济类型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表1)。作为民营经济主体的私营企业排位靠后。

   注重信誉是现代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需素质,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成功的核心战略。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这在信用经济的今天对民营企业自身乃至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这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打造诚信民营企业。

   二、我国民营企业经营失信的原因

   1.市场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尤其是我国产权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企业诚信经营机制的形成。产权得到高效保护是完善有效的产权制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目前我国对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还不到位,导致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缺乏企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追求近期利润的最大化,失信现象频繁发生。再加上守信获利、失信受惩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大大低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企业诚信理念很难得到张扬。

   2.法律约束乏力,执法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约束极其乏力,使我国对失信行为的管理无法可依,从而给企业失信留下了可乘之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只是在已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了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规范信用行为,无法对民营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加以具体认定,从而予以批评纠正。因此,失信者有恃无恐,频频从事不诚信行为。另外,即使抓出企业失信行为,我国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制裁不严,构不成对失信者的威慑力,从而给民营企业失信留下了后续之路。

   3.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专业人才较少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据估计大专以下学历占了75%以上,加之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其管理者多为企业主的亲戚朋友,企业内部这种低层次的文化水平,导致了民营企业在其经营运作中投机活动盛行,不合法、不道德的行为频频产生。另外,民营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据统计,在农村民营企业中,专业人才仅占4.1%;在城镇民营企业中,专业人才比例也仅占到12.1%。这种人员构成,决定了民营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高。这些都使得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失信行为严重。

   4.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大,信用管理机制欠缺

   我国民营企业自诞生时起就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信用基础不足、投资周期短等特点,使得这些企业信用风险较大,融资信用极为低下。我国民营企业普遍成立的时间较短,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其财务、业务等信息透明度低且变化大,很少有民营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人员,也很少有其他机构为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提供帮助和咨询。因此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很不规范,企业诚信经营的管理水平十分低下。

   三、改善我国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状况的措施

   1.健全我国市场机制,完善民营企业产权制度

   要改善我国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状况,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守信获利、失信受惩的市场机制,确立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产权制度,理顺产权所属,将民营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使交易双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清楚双方信用责任。

   2.加快诚信立法建设,加大惩治失信力度

   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建立、健全信用方面的法律体系,尤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诚信与失信的法律边界以及法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制裁。信用立法要切实提高失信成本,加大打击、惩罚失信行为的力度,迫使民营企业诚信经营。同时,要完善执法监管制度,严厉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要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坚决将失信企业绳之以法。

   3.增强诚信舆论宣传,提高企业成员道德素质

   社会各界要利用各种条件和途径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气。民营企业主及其员工受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自然而然会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注重改善企业诚信经营的状况。此外,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不断从外界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不仅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更能营造高水平的企业道德环境。

   4.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通过深化内部制度改革,把诚信制度纳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中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使企业诚实守信有章可循,也使社会对其的诚信监督有据可依。另外,我国目前还应大力发展征信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信用意识的增强,企业征信业的发展无论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还是对企业微观信用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征信业是依据科学、公正、客观、独立的原则,为客户提供资信调查、资信评估和信用管理等服务,其作用包括:增强经济主体间信用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交易的成功和效率;建立企业信息档案,增强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等等。

   四、结语

   改善我国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状况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政府、社会及民营企业自身都应积极配合、互相支持,为打造诚信民营企业做出积极贡献,从而使我国民营企业真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壮大,并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叶帆.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和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5,(9):47-51.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8

构建企业诚信体系意义重大

建立企业诚信体系,一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思想等整体综合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社会环境,提高企业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二是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升规范化管理制度,减少经营成本,提高品牌质量,增加无形资产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对企业的监管水平,确保企业依法行政和规范经营,给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内外发展环境。

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现状浅析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信守诺言,诚信经营的,但是诚信缺失现象在某些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笔者认为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现状:一是缺少诚信思想的支撑。企业诚信思想要素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荣誉、精湛的专业技能、完善的品牌质量、优质的服务水平、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超前的发展目标,其中员工至关重要。目前,企业员工仍缺乏诚信素质所必备的责任危机、市场竞争和平稳发展意识。因此,诚信企业必须依靠诚信员工来支撑。二是缺少规范管理的支撑。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管理素质,不依法治企,企业在烟草专卖品的计划、价格、结构和质量上管理不规范,容易引发经济道德问题。目前,烟草行业正在加大力度,整治“两烟”体外循环的问题,就是从讲诚信的高度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秩序,整治企业不诚信经营行为。三是缺少监管机制的支撑。在企业内部还没有完全构建起诚信思想、制度和保障体系的监管机制时,违规经营却能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在利益与诚信的天平失衡的时候,想要保证公平竞争,公正获利,企业诚信必须由监管机制来支撑。

加快构建企业诚信体系步伐

“成也诚信,败也诚信”。诚信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加快构建企业诚信体系步伐已刻不容缓。我们可以从企业诚信的思想、制度和保障体系三部分入手来构建企业的诚信体系。

狠抓教育,构建企业诚信的思想体系是基础

一是树立人才为本理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快建立员工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拥有管理、服务和创新人才群,再强化对其管理,使其自觉履行职责、担负责任和发挥潜能。二是注重培植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自律意识,追求团队精神,营造和谐的凝聚力和共同奋斗的向心力。三是员工必须养就守诺守信,抛弃过去超产瞒产,或采取不诚信竞争手段,或用“土政策”侵害客户和消费者利益的做法,必须做到公正执法、100%履约和真诚服务,牢固树立“客户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确实树立企业外部的良好形象;客户和消费者必须诚实守信,坚决杜绝售假,或制假,或贩私的违法失信行为。企业对违约失信者给予停止供货、停业整顿、清退出市场等惩诫,使失信者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昂贵的成本;对诚信度好的履约守信者给予登报表彰、信得过奖牌、奖金、满意货源等精神和物质奖励,使守信者为自己守信行为得到一定的实惠。

规范管理,建立企业诚信的制度体系是关键

一是建立以烟叶生产经营,复烤环节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为契机,在生产、收购、复烤、调拨销售环节上强化烟叶信用机制。比如,郴州烟草商业系统在生产环节中推行“三带三同”的项目负责制,实现人员、责任、措施、效果的四个到位;烟叶收购推行入户预检制度;完善收购封闭式微机公平公正管理制度,不打白条,取信于烟民;复烤环节上推行合作机制,让厂家满意;消除调拨销售环节上的拖欠款项、合同履约率低、质量信誉不好等方面存在的不诚信行为的措施。二是建立卷烟营销诚信体系。服务应对系统要反应快速,实现以客户满意为理念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诚信优质服务;结合当前卷烟流通秩序的整顿,开展信用评级工作,对信用较差的企业在计划调节上予以相应处罚;对卷烟营销中心的下属机构实行计分制诚信等级管理,规范卷烟销售部门和零售户守法经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严格执行全省卷烟统一价格,提高价格诚信声誉。三是建立专卖管理诚信体系。要以诚信执法、办案、管理与服务为指针,公开、公平和公正地提高办案办事效率,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此外,一要建立会计信用标准,按照《会计法》规范财务动作,依法核算、统计、纳税,不做假帐、帐外帐,不设“小金库”,不虚报瞒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二要全面推行诚信首问(首办)责任制,明确人员责任,落实责任追究,提升企业诚信的社会形象;三要建立企业诚信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真实快速性,为诚信经验交流、诚信监督提供一个平台。

强化监管,构建企业诚信的保障体系是保证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9

[论文关健词]企业诚信内部诚信外部诚信对策

诚信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重大经济社会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信用缺失的严重现象,一些企业制假售假,坑蒙欺诈,恶意拖欠逃避债务,做假账欺骗政府与投资者等等。信用缺失不仅加大社会运营成本,降低经济效率,而且破坏社会的法制基础败坏社会道德风尚,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诚信经营的内涵

1企业诚信经营的概念

企业作为信用的载体,是市场交易活动中重复博弈机制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企业诚信经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忠实履行各种契约的承诺,以体现自身的信用并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持久发展的管理活动过程。

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理解

(1)企业诚信经营的主体是人,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与全体员工,而企业这个经济组织仅仅是诚信的载体。

(2)企业诚信经营的基本内容是履行承诺、体现信用与塑造形象。

(3)企业诚信经营的本质是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是个动态的、适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过程。

(4)企业诚信经营的目的是以信用赢得消费者、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企业诚信经营内涵的拓展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承担者。企业从社会获取各种资源,社会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是社会的存在企业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要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强,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既享有其权利也无疑应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企业是社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的角度讲.企业诚信经营的涵义已远远突破了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诚实守信的狭义概念.而外延拓展到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遵循的企业伦理及其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指.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自身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具体而言,包括企业在创造利润为投资者诚信负责的同时.必须对员工对合作伙伴、对社会、对环境负责.如遵守商业道德、重视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等等。

从对履行契约的承诺到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是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对企业存在的价值对经济发展的途径以及对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在认识论上的飞跃与发展,进而使企业伦理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对愈益突显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冲突与矛盾,诚信道德与企业伦理对经济及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具有法律调控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对履行契约的承诺到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也是社会价值观,或者说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升华,而文化根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心理底蕴和价值基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诚信源于又高于一般的道德准则。正如著名的经济伦理学教授理查德·狄乔治所说:“诚信行为既指按自己所接受的最高行为规范来行动,又指按伦理道德所要求的规范来强制自己。”“诚信行为不满足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它自觉自愿意志坚决地按道德规范来行动,因为人是能控制自己行为的。”

二.影响企业诚信的因素

1内部影响因素

(1)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导致所有权决策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形成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委托一一关系。与之相适应,通过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与董事会治理构建起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与激励、约束相统一的机制。如果公司产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或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或者行使所有权、决策权、生产经营指挥权的各层级的权利、责任、义务界定不清,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失灵,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董事、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导致董事会违背出资人意愿、违反公司章程,甚至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经理人为了提高任期业绩、追求个人利益而出现短期行为甚至恶性经营等等。近几年我国一些公司虚假信息.欺骗国家、欺骗投资者.一些经理人财务做假等不诚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产权制度及公司治理不健全、不规范有关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经营者素质。有人比喻说市场是海.资本是船.管理创新是帆经营者是舵手。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经营者的诚信道德修养、诚信理念诚实行为贯穿于企业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全过程.其言行影响着每个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因此.经营者的诚信品质决定着企业诚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3)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理念、战略规划、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精神的培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不是单纯的追求发展速度,更关注发展的质量不仅重视利润的增长.还关注经济增加值的增长不仅注重股东回报的增长更注重企业价值的增长;不仅重视货币资本的增值更重视通过为消费者、为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使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加。因此,高效益既是高管理水平的结果又是高诚信水平的保证诚信水平是管理水平的应有之义。

2外部影响因素

(1)政府行为导向。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阶段,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手段与诚信状况,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企业诚信经营,以及整个社会诚信有直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能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机构去解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当好裁判,监督、惩罚企业的违约、违法行为,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并创造良好的鼓励、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如果政府职能部门或者政出多门、政策打架”;或者部门利益膨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罚代管;或者权力商品化,权力入股,甚至成为违法经营的保护伞;或者严重失职,监管不到位,该管不管,行政不作为或者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等,会加大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导致价值观扭曲、社会信用失范以及市场递淘汰的严重后果。

(2)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既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经济、信用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即以法制的手段解决市场机制的先天性不足或市场失灵问题,保护市场主体各自的合法权益,协调或裁决各种纠纷和矛盾。健全的法制环境包括:

①法律的配套、完善。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一方面使诚信经营的企业有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使失信企业无空可钻,对其失信行为的惩处有法律的依据。

②执法的公平与公正。法的本质是公平与公正,不公正的法律比没有法律的危害性还大。因为执法不公、暗箱操作,或者判决结果得不到执行,就失去了法律的严肃性与强制性,其结果是影响企业诚信经营的积极性和自党性,对失信企业的行为给予“负激励”。

③执法者的素质与水平。执法者的素质和水平决定执法的质量,如果执法者有法不依、任意裁量,甚至执法犯法、以私枉法,就会使企业失去诚信经营的规范和准则,甚至导致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得崩溃。当前,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执法水平已成为我国建设诚信社会的当务之急。

(3)信用服务市场。信用服务市场是信用经济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目的,一是为了加强监管,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j二是通过征信行业的发展,制定企业信用评价的标准,对企业诚信状况作出公正透明的评价结果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信用管理服务,促进信用交易推动信用经济的成熟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征信市场的发育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社会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无论个体诚信还是企业诚信其本源是人际关系中理性和情感关联决定的人际态度是建立在道德和风气基础上文化规范的社会现象。或者说诚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

因为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来看,不管是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精神活动,也不管是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还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可以说都是人创造的文化产物,一切制度、规范与企业伦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产生并发展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折射出不同的社会诚信度。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社会诚信度的差异,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可归因于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社会分配严重不公甚至扭曲;或者一部分人不以勤劳致富为荣,而追求安逸与享受;或者靠垄断剥夺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靠不正当手段暴富后消费心理变态或者人际关系冷漠、互相排斥、拆台,或者处于社会的边缘、”仇富”心理支配而报复社会等等。都会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信念的丧失,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瓦解人们对社会诚信的坚守。

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集合,首先是人的集合。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理性和谐,使社会公众以诚信自律,将诚信作为自我养成的人生与职业准则,弘扬民族传统诚信道德文化,使诚信文化根基成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

三、构建企业诚信经营体系的对策

1政府对策

(1)建立社会征信服务体系。征信是查证人信用状况或验证自身信用水平的行为总称。征信服务,一方面通过查证人既往的信用状况,使委托人(如授信方)充分了解人的诚信表现降低市场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地自我诊断及时发现诚信弱点,重新塑造良好的诚信形象。

(2)建立企业诚信状况公开制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建立企业诚信状况公开制度,公开企业诚信状况有利于企业和消费者进行甄别选择。由公安、法院、银行、税务、工商、经贸委等部门合作,开展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并且采用红黑榜两种形式,定期在大众媒体上,特别是在政府的权威互联网站向社会公开。红榜公布诚信水准高的企业的名单及其诚信等级,黑榜则公布信用水准低于一定标准的企业名单和存在的问题。

(3)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第一,建立”企业资信信息网”。建立一个综合的公共性的“企业资信信息网”,既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推进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更有利于让中外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在网上快速准确地获取有关企业的资信信息。企业一旦有违反诚信的情况.即可公之于众。这样,必将大大加强企业的行为自律。第二,建立行业诚信信息网”由地区性的行业协会来建立公布行业内各企业信用状况让行业成员共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既是纠正行业作风不正的有力武器,也是促进行业诚信发展的有效途径。

(4)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割断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市场之问的联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坚持透明度原则行政权力的形式应当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避免任意性和用这些权力来干涉企业。

(5)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加大立法的力度,努力弥补市场经济秩序上的漏洞依靠法律的力量,把规范市场经济上升为法律行为,严厉打击一切失信行为,公正且快速得裁决案件,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正当的权益。

2企业对策

(1)树立全员诚信意识,构建企业诚信文化。诚信既是~种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观念。观念的确立是行为的基础因此,企业的行为最直接的支配因素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因此,要建立企业诚信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诚信的道德理念。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诚信的宣传教育.丰富职工的诚信知识提高他们经营的诚信水平形成”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而设计,最好能够通过案例的形式告诉职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建立企业诚信管理制度使诚信建设规范化。企业内部的一切文件、制度、承诺都是诚信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准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潜移默化了每一位员工的精神和方向。企业内部应建立专门的诚信管理部门把诚信建设的理念准则等形成文件,使企业的诚信管理工作既有专人负责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在企业内部建立诚信奖惩制度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的诚信业绩、诚信行为和诚信信仰提拔和奖励管理者和职工当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违反诚信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

(3)加强监督工作保障企业内部诚信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白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诚信责任监督管理系统把企业诚信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层层落实诚信责任,做到环环紧扣、环环相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形成诚信责任链,保证内部诚信建设的顺利进行。

3社会对策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等行业自律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逐渐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信用交易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准确界定行业协会的职能、增强其独立性,以及给予行业协会必要的支持和规范,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为行业内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诚信经营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会计诚信;内部控制

如今,会计诚信越来越成为未来会计发展趋势,更加重要的影响着会计工作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谓会计诚信,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以及提供与披露会计信息的相关人员在其工作中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采用合法合理的方法进行相关工作,以保证会计活动合理有效,会计信息客观真实,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走出正确决策,保证企业的成长壮大。

一、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会计诚信。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保证企业运行的有效性,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又要保证市场能够发挥其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基础性作用,都离不开会计诚信。

2.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就必须保证企业的会计诚信。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多方位、多元化发展,我国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亚投行的成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更加重要,然后要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开展竞争与合作,首要的就是诚信。在国际市场上,如想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取得别国的尊重,所需遵循的第一准则就是诚信。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会计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千百年的魍趁赖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诚信,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会计诚信的构建有利于市场经济诚信的形成,而市场经济的诚信更有利于引导整个社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4.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要以“诚”为先,遵守财经纪律,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保证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状况。

5、会计诚信缺失危害性极大。

会计诚信缺失不仅会给企业利益相关者造成不良影响,也会给企业经营者造成决策困难。就企业利益相关者来说,会计诚信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会计主体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真实,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企业经营者来说,缺失信用对于经营主体来说有难以计量的后果。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会计诚信依托的环境因素不够稳固。若想使会计人员保持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必不可少。诚实守信的工作环境会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从而引导工作人员养成诚信的工作习惯,而缺失诚信的工作环境会造成工作人员对诚信行为的忽视,从而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频繁发生。

2.针对会计诚信的相关制度制定不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的经济政策,会计监管政策尚在不断的完善与颁布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足之处也逐渐凸显,其显示出的漏洞之一便是会计监督检查机制的不健全,这是直接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3.会计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后续培训工作缺乏有效运行,人员状态难以改善。在一些企业和部门的会计从业人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较低,无证上岗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时一些会计从业人员过分教条于书本知识和西方国家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缺失。

三、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加强会计诚信

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内部财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都是企业治理的基石,而这些工作都要有制度的管控和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确保工作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认真肩负工作职责,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生产环境及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创设诚信的企业文化,通过改善内部环境营造会计诚信的良好企业环境。

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都依赖于良好的环境基础。企业治理的日趋完善,现代化管理能力和管理系统的完善提高,这些都需要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现代化的企业治理,已经不是曾经依靠人管理的时代,现代企业的治理更多的通过完善的制度规定对企业生产经营、人员岗位等的多方面情况进行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

2.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会计诚信的监督。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和考察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的审计不仅是审察企业财务是否有舞弊和错报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对一些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3.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制度。

企业应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而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是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所决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完善、实施的严格标准,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就会越真实可靠。为了避免信息失真,诚信缺失,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4.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合理的评价,认定控制缺陷并进行改进。

为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规范,信息质量更加真实可靠,企业应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审,围绕向社会提供、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让社会监督其诚信度。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对内部的设置管控、评价考察、调整完善等工作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