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8:39

养老金融政策篇1

【关键词】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融资困境信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C979【文献标识码】a

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是指由社会资本举办或参与经营的“为满足老年人因疾病或身体机能的衰退而产生的特殊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相应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随着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民营养老服务机构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它们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金瓶颈与融资困境,因此我国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融资困境,早日破除阻碍其发展的资金瓶颈。

资金瓶颈制约我国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

当前,养老用地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等,已成为制约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2014年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民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用地“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应”,表明它们需要为养老服务用地交付相对高昂的成本。

除了高昂的养老用地成本外,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还需要投入巨额的建设、运营、管理等费用。相关领域学者曾对深圳拍卖养老用地事件进行细致计算,如果加上建设、运营管理等成本,则每张养老床位的实际投入将高达250万元。然而,我国养老服务业本质上具有福利性,追求暴利而收取高额费用不仅不符合市场需求,而且最终会令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自食“机构荒废、床位空置”等苦果。因此,养老服务业只能且必须是一个微利行业。而微利性也决定了养老服务业的投资回收速度慢、周期长。

我国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融资困境

融资是解决机构发展资金瓶颈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类,前者是指机构将自身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后者则指机构通过一定方式向其他经济主体筹集投资资金。总的说来,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以下融资困境。

首先,内源性融资的支持能力有限。按照优序融资理论,内源性融资是融资成本和风险较低、自主性很强的融资方式,是民营养老服务机构首选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大部分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内源性融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微利性收入等,由于受到盈利能力、实际积累和回收周期长等的影响,这些资金无法在短期内发挥规模效应,难以有效满足机构发展的资金需要。

其次,过于依赖财政性和政策性融资。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市场不够成熟、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各级政府需要加强财政性和政策性融资。财政性融资是指政府划拨一定的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养老服务业,如财政直接投资、财政补贴等;政策性融资则是指政府为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而提供的政策性扶持资金,如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土地优惠政策等。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必然需要给予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较大的资金扶持;但这同时极易令它们将自身的产业行为捆绑在政府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导向上,有的甚至会企图永远“贴”在财政和政策上食利,从而忽视其他融资渠道的开发和利用。

最后,市场性融资不足且渠道狭窄。市场性融资是一种以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市场性融资不仅所占比重很小,而且渠道十分狭窄。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外,正规性市场性融资方式的使用概率还很低。在内源性融资支持能力有限、财政性和政策性融资不可过度依赖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亟需转换融资思维、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融资困境的缓解对策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切实保障多种方式供应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各级政府应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同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一定的土地用于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以扶持民营养老力量。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能够有效引导和扶持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当以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运营补贴、为特殊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程,并通过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服务监管与评估等为养老服务业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财政性和政策性资金的投融资引导作用。财政性和政策性资金能够通过“引导――虹吸――扩张”的作用机制,引导更大规模的市场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业,从而取得数倍扩张初始资金规模的效果。目前我国湖南、江苏、福建等地已经相继设立了养老服务产业投资或发展引导基金,充分发挥了财政性或政策性融资供给“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民营养老服务业。但须指出的是,在养老服务融资体系不断健全且民营养老服务业稳定发展后,财政与政策性资金应当逐渐退出而不挤占养老服务市场。

第二,加快推动正规市场性融资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正规市场性融资较为乏力。当务之急,我国应当加快推动正规市场性融资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完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业市场性融资组织体系。要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强其对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优化和整合资源,探索建立专门服务养老的分支机构、部门或团队,以提升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积极培育服务养老的金融中介组织体系,如担保机构、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完善的融资中介服务。另一方面,要多元化创新养老服务业市场融资方式。要完善面向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各类银行应立足养老服务业,从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信贷方式、完善信贷管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信贷对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支持力。要积极创新并使用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方式,如上市融资、债券融资、ppp项目融资等,以引导保险、房地产、公益性基金等多样化的社会资本投资民营养老服务业。

第三,加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信用能力建设。充分挖掘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信用资源。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可以自发或借助政府、银行及担保和租赁等中介机构对自身的信用资源进行挖掘。鉴于养老服务业的特殊性,民i养老服务机构的信用资源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担保物权,而应着眼于更能体现机构价值的指标,如履约能力、偿债能力、福利服务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搭建信用平台以整合利用各方信用资源。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应该根据所选择的融资模式而搭建与政府、银行或中介机构之间的信用平台。通过信用平台的搭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不仅与其他相关主体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信用共同体,而且能够通过整合和借助它们的信用资源来为自己增信或分散信用风险。持续提升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信用能力。在挖掘和整合信用资源的基础上,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自身的信用优势以达到特定的融资目的。之后再把所融得的资金投入机构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则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瓶颈破除指日可待。

(作者分别为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省民营养老服务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能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aS160338)和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正义之维及其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Y-S160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养老金融政策篇2

一、养老服务业金融服务的主要特点

(一)以支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宁夏自治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签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展财税、土地、管理办法、准入制度、评估制度等优惠政策评估,研究制定宁夏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双方根据《自治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选择具有引导和示范效应的重点项目进行信贷支持,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通过“投、贷、债、租、证”综合金融服务,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社会养老服务领域,实现财政资金、银行信贷、社会资金的有效结合。

(二)地方性银行是支持医疗机构发展的主力

宁夏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支持社会办医为主要方向,宁夏银行、石嘴山银行和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3家地方性银行是支持地区医疗机构的主力机构。以宁夏银行为例,其支持的宁夏康宁老年医院(有限公司)、宁夏秦杨风湿病医院(有限公司)、宁夏阳光老年病康复专科医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阳光老年病康复专科医院等涉及老年人健康与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企业达36家,授信总额近亿元。

(三)养老服务业代收代售业务较快发展

招商银行银川分行在2014年开始与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合作,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展了《泰康幸福人生养老保险计划》的代售业务,致力于打造服务老年客户产品。同时,宁夏银行、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已成功推进社保一卡通工程,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四)新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新兴力量

新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抢占地方市场,积极介入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中信银行银川分行及时介入药品流通企业和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已向宁夏永欣医药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发放750万元个人经营贷款。同时,积极支持民营医院等医疗性健康机构,2014年,由宁夏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担保,向宁夏国龙医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放700万流动资金贷款。

二、金融支持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养老服务机构偿债能力弱,银行支持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具有准福利机构的性质,一方面,盈利能力较低或微利维持,很难达到银行的授信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经营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较大。养老机构通常具有初期的经营性场地和物业投入较大,回收期较长,且资金回收与长期的入住率密切相关的特点,因此借款人能否按时足额归还贷款的不确定性较大,造成商业银行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风险偏好程度较低,授信审批相对谨慎。

(二)养老机构发展参差不齐,行业整体风险较高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中融资需求较高的多为民营机构,这些机构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公司治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等问题。以民营医院为主的社会办医自身管理水平较低,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内部架构混乱,人员素质较低,医疗设备较差,自身条件达不到银行的贷款要求,这是造成社会办医融资难最主要和直接的因素。

(三)专业金融人才缺乏,养老金融服务管理落后

调研显示,银行内部从事养老服务业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内部授信审批机制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不能根据养老服务机构自身特点,在贷款期限、利率水平、额度规模等方面进行区别对待,养老金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四)财税扶持政策不足,金融支持的补偿激励机制缺失

一方面,宁夏对社会办医的政策扶持缺失。目前,宁夏仅在财税方面对社会办医给予3年内免税的政策优惠,对社会办医所需土地及经营场所等未出台相关财税扶持和优惠政策,城市规划中也未考虑社会办医特别是民营医院的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宁夏未出台专门针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信贷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社会办医也没有制定专门的风险补偿及激励机制。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降低金融支持风险

养老服务业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应更多地纳入公共财政支持,加大转移支付。各级政府要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福利性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对养老服务业相关贷款给予补贴或贴息支持,部分补贴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损失,提高商业银行支持的积极性。

(二)建立养老服务业发展基金,撬动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投入

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地区实际,研究发起设立养老服务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项目建设与运营,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有效拓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来源。

(三)将健康与养老服务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范围

将支持健康与养老服务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鼓励符合准入条件的个人创业,支持民营医院发展与医疗卫生人才就业。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缓解民营医疗机构抵押担保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降低医疗机构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养老金融政策篇3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广州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第一方面从资本构成和产业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从政策的支持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改善建议。从而从内因到外因两方面综合分析,给投资者指出资本的增值方向和盈利性,同时给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一系列可参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服务民间资本可行性分析

近来,“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储备不足”、“延迟退休”等一个个新闻热词,一次次触痛了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也在大力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和财力投入。养老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于社会养老问题及对老年人的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还是资源的投入,而从政府方面来看,预算投入的增加根本比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程度。再加上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政府财政税收减少,对于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力度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在此时此刻,我们来讨论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应该是十分适宜的。

接下来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广州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

一、广州民间资本及养老行业现状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也是中国金融业的发祥地之一,正面临着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的时代机遇,要想抓住机会,将广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金融中心,还要面临许多挑战,而其中,金融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资本的有序管理、健康发展是广州能否实现突破的极为重要的部分。

据测算,2011年6月末广东省民间资本的总体规模为:全省中小企业和个人民间融资总量为1.19万亿元,占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7万亿元的21.4%,其中,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总额约为5407亿元,个人民间融资总额为6526亿元。2011年末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贷款2660笔,共33.63亿元,平均每笔126.43万元,此数据仅仅是登记在册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情况,而“阳光背后”的民间融资规模必定十分庞大。

广州政府与2012年6月在长堤大马路大三元酒家旧址开办了首个民间金融街。建设广州民间金融街,是广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举措。随着广州民间金融街的诞生,必将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借贷服务,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开创出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新路径。

同时,广州也将面临着入住老人供不应求的紧张局势,正因为如此,广州养老院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大,养老产业得到政策的极大优惠和鼓励,政府大力支持建设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广州市政府表示,将加大力度推近广州养老院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养老院的管理和建设制度,预计在2015年实现“9064”养老计划。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广州民间资本活跃,而且金额充足,而同时,当地的养老服务行业也具备巨大的需求潜力。故而,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这些资金进入该行业,一定能够获得资金的盈利和社会和谐的双赢态势。

二、养老服务产业盈利模式分析

资本能够进入那个领域,关键一点还是看这个行业是否具备长期、稳定的盈利性。有句俗话叫做“无利不起早”,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广州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赢利点,并且对其经营模式给出一些引导和建议。

根据对多家养老院的经营模式研究,目前大致的收费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租赁式收费:按照出租的经营模式,入住敬老院的老人按每月或按每年交纳房租费用。此费用一般和其他服务费一起收取。

第二,产权式收费:开发商建设产权式小区,老人(或任何人)一次性购买,并拥有产权。如果是投资客,也可以不居住,然后直接委托养老机构来运营。此类经营模式的案例有:北京曜阳、武汉侨亚,这种经营模式是目前笔者认为具备很大发展潜力的社区养老院模式。社区养老类似于居家养老,但是又略有不同。社区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第三,集资式收费:交纳大量的押金,免费居住一定时间,到期后押金全部返还。典型机构:北京太申祥和山庄。

第四,押金抵房费:多交纳押金,利用利息来冲抵一部分的房费。典型机构:北京寿山福海。

第五,会员式收费:一次交纳多年的费用,按照居住时间扣除相关费用。典型机构:上海亲和源。

三、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的措施建议

为了使民间资本能够顺利的开展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经营活动,还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在一些经营方式、准入门槛等方面,良好的政策支持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具体的几点建议:

第一,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本养老服务;对于政府举办的特别是新建的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当然前提是要明确产权,参与形式可以通过公开招标,以联营、承包、合作等方式,交给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生活、医疗和护理等的运营管理。第二,落实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优惠政策。开展养老服务经营活动,通常会涉及到有关土地、公用水电等资源。政府对民间资本举办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予以适当的考虑。另外也可以给予适当补贴或者建设补贴。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广州金融白皮书2012》.

[2]李小安.民间资本: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J].金融经济,2006(6):16-17.

[3]徐龙志,赵凯,吴春梅.充分发挥内生性民间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作用[J].江淮论坛,2006(2):26-29.

养老金融政策篇4

公文意见的范文1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60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42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的要求,现就本市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转变职能、平等合作

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合作观念,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分工合作。政府负责政策制订、发展规划、市场监管和指导服务,社会资本承担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政府从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社会资本的合作者和ppp项目的监管者。

(二)风险分担、利益共享

合理分配风险,原则上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调整和最低需求风险由政府承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在满足公益性功能或服务的前提下,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核定价费标准、财政合理补贴等方式,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加强项目成本监测,既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又要防止不合理让利或利益输送。

(三)依法合规、公开透明

树立契约理念,坚持互利互惠、严格履约。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护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明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实行阳光运作,在项目选择、方案审查、伙伴确定、价格管理、退出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确保项目实施决策科学、程序规范、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依法充分披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重要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对参与各方形成有效监督和约束。

(四)科学评估、公众受益

在项目选择时,要充分评估论证,与传统的政府直接建设运营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确保采用ppp模式后,将政府的政策目标、社会目标和社会资本的运营效率、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能够明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项目成本或使用者成本,促进社会资本竞争和创新,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五)能力论证、量力而行

对于政府出资、付费或提供财政补贴、承担或有支出责任的项目,要切实做好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在明确项目收益与风险分担机制时,要综合考虑政府风险转移意向、支付方式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等要素,量力而行,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财政负担。

(六)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模式。优先选择部分收费定价机制透明、投资规模相对较大、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需求长期稳定、具备一定现金流的项目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全面推广。

二、基本框架

(一)适用范围

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领域实施特许经营的项目,根据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执行。

(二)操作模式

1.对于具有明确的收费基础,并且使用者付费能够完全覆盖投资成本的新建经营性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用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移交等模式推进,积极推动自然垄断行业逐步实行特许经营。

2.对于使用者付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新建准经营性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采用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等模式推进。

3.对于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或已有的公共服务,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可采用委托运营、转让-运营-移交、改建-运营-移交、管理合同等模式推进。

鼓励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开展试点,鼓励新建项目和已建成项目同步推进,鼓励ppp项目运作模式创新。

(三)实施程序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是ppp项目推进的责任主体,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ppp项目前期论证及实施方案编制,相关费用列入年度预算。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牵头,会同住房城乡建设管理、规划国土资源、环保和行业主管部门等按照各自职责,对实施方案进行联合初步审核,其中: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审核项目行业准入及项目可行性等;财政部门牵头负责项目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同级政府审核ppp项目实施方案。ppp项目实施方案审核通过后,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单位负责合作伙伴选择、项目合同签订、项目推进实施、过程监管及项目接收等。

(四)实施方案

ppp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合作伙伴选择方式、项目投资计划及融资方案、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和运营方式、资金投入方式、收入和回报、项目移交、不可抗力和法律变更、合同解除、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各方认为应约定的其他事项等内容。同时,实施方案要明确经济技术指标、经营服务标准、投资概算构成、投资回报方式、价格机制、财政补贴等核心事项。

(五)伙伴选择

ppp项目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后,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有关规定,根据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高效的原则,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综合评估项目合作伙伴的专业资质、技术能力、管理经验、经营能力、财务实力及信用状况等因素,择优选择诚实可信、安全可靠的合作伙伴,避免低价恶性竞争。

(六)履约责任

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单位与合作伙伴签订ppp项目合同。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单位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行业特点,研究提出合同范本。合同范本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xx〕2724号)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20xx版)、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xx〕113号)等有关要求。在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增加禁止性条款,如不得承诺固定回报及政府托底等。

(七)回报机制

ppp模式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全生命周期合作关系,社会资本通过使用者付费和必要的政府补贴等获得合理投资回报。回报机制遵循收益合理共享、风险合理分担,切实考虑社会资本的合理收益的原则。

(八)价格机制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资源,社会可承受的原则,加强投资和服务成本监审。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价格改革,加快理顺公共服务价格机制。依据项目运行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健全公共服务价格调整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行业成本规制,不断加强管理,明确界定企业成本费用开支内容、标准、范围,理顺成本规制的工作机制和评价程序。完善成本监审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领域定价成本的构成项目、核定方法和标准等,完善定价、调价监审及定期监审制度与程序,及时披露项目运行中的成本变化、公共服务质量等信息,提高定价调价的透明度。

(九)监管体系

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不同领域的行业技术标准、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规范,加强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监管。建立事前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跟踪、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按照诚信践诺的要求,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社会资本的自律约束,建立独立、透明、可问责、专业化的ppp项目监管体系,形成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十)退出机制

树立平等协商的理念,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合理分担项目风险,健全纠纷解决和风险防范机制。设计合同条款时,要明确退出安排、应急和临时接管预案等关键内容和退出路径。如遇不可抗力或违约事件导致项目提前终止时,行业主管部门或相关单位要及时做好接管,保障项目设施持续运行,保证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如单方构成违约的,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项目合作结束后,行业主管部门或相关单位应做好接管工作,妥善处理资产交接等相关事宜。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ppp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由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牵头,会同住房城乡建设管理、规划国土资源、环保和行业主管部门等,建立ppp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保障本市ppp项目的顺利推进。根据本市两级政府、分级管理的特点,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制订本地区ppp项目管理办法。市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对ppp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做好对各地区的指导工作。

(二)规范ppp项目配套措施

加快建立本市推进ppp项目配套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研究出台本市ppp项目操作细则、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以及项目运营、监管和退出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以加强项目的风险管控,确保ppp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实行多样化土地供应政策,保障ppp项目建设用地。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可按照划拨方式供地,划拨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三)创新ppp项目金融支持政策

积极开展建设资金多元化研究,创新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功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ppp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引入专业化合作机构,吸引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ppp项目建设。支持ppp项目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方式募集建设资金。创新信贷服务,研究开展收费权、特许经营权、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加强推进ppp项目实施能力建设

注重培育和引进ppp项目实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认真做好ppp模式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组织开展各类ppp项目业务培训,指导政府部门和企业相关人员熟悉ppp项目的运作模式、操作流程、风险防控等管理全流程要点。引入第三方力量,积极购买咨询、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服务,加强本市ppp项目实施能力建设。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建设ppp项目储备库和专家库,提升ppp项目实施水平。同时,依托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ppp项目信用名单制度,对ppp项目实施中有关单位、个人等失信行为进行记录,并向社会公布,以形成推进ppp模式的良好环境。

开展ppp是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搞好ppp项目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推进实施,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公文意见的范文2为贯彻落实党的和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84号文转发)等有关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动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完善养老领域金融服务,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创新金融服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立足国情,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迫切要求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增加社会养老财富储备,提升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保障老有所养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二)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趋势下,金融机构传统业务和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金融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有效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是增加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是金融机构拓展新业务的重要机遇,是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战略意识,加快养老领域业务发展规划和市场布局,努力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现支持养老服务业和自身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决策部署,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金融对养老服务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方向,统筹各类金融资源,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金融组织、产品、服务和政策体系,切实改善和提升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水平。

(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策扶持。以市场化为方向,以政府扶持为引导,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推动金融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配置和倾斜。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服务。立足区域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需求实际,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服务形式,积极探索和创新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加强金融支持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各类规划和政策的衔接,以满足老有所养、推进医养结合和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求为重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破除制约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寻求重点领域突破。

(五)发展目标。到20xx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安全稳健,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符合小康社会要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组织更加多层次,产品更加多元化,服务更加多样化,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和满足居民养老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公文意见的范文3XXX同学是我系XX专业xxx5届毕业生,思想积极上进,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良好/合格,考取了XXX、XXX证书,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校期间曾任XXX、XXX、等职务,工作主动,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生活作风良好,品德优良。该同学曾荣获XXX、XXX等奖励,是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毕业生。

养老金融政策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75-03

根据民政部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亿,占比为10.5%,表明我国已跨过人口老龄化的门槛,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1,对我国当前养老制度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老龄化问题,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5〕84号文转发)、《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65号)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发展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及养老产业金融在内的养老金融,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对缓解老龄化压力意义重大。

一、镇江市人口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镇江市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11.34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26万人,占比为10.36%。据2015年最新的人口抽样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5万人,占12.75%,较人口普查上升2.39个百分点,据国际标准镇江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镇江市地处苏南地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502.48亿元,占苏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4%,在苏南五市中处于落后位置,而镇江市人口老龄化却是苏南五市中最为严重的。从图1可看出,2015年末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17.65万,65岁以上人口为40.15万人,占比12.6%,而老年人人口抚养比2达16.4%。老年人口比重、人口抚养比在苏南五市中均居首位,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势必会成为镇江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

(二)镇江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1、养老机构建设有待加强。截至2015年底,镇江市老年人福利院有171个,具有职工人数1129人,床位数20265张,在院人数6362人,其中老人5789人。从横向比较数据看,镇江市养老院职工人数、床位数及入住率在苏南五市中均处于落后地位。从纵向分析看,镇江市养老服务床位数量比2013年增加了5195张,增长25.7%,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1张,位居全省第五名。

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镇江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基本上实现了政府购买养老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2013年以来,全市通过政府统保和自费投保相结合方式,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基本上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

3、民办养老机构成为主流。目前,镇江市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即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目标客户高端化。镇江市养老机构中,事业单位52家,床位数为8274张,其余均为民办非企业,属于“民营非企业组织”,这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在民政登记注册,而非在工商部门,民营养老机构已成为镇江市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

4、加速养老相关行业的产业布局。调查显示,镇江市共有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涉及医疗器械、轮椅等老年康复辅具的加工、生产。近年来,江苏康尚医疗器械、海阳智慧养老、慧明智能科技等一批智能理疗、软件开发、电子平台企业依托“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快养老产业的布局,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2016年1-9月份,镇江市养老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1%。

二、养老金融发展特点与困境分析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及个人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支柱养老保险余额为3.9万亿,占GDp的比重为5.82%,较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养老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镇江市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部分保险机构养老金融服务调查,发现镇江市养老金融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个人业务方面,目前有2家开展老年人储蓄业务,5家有针对老年人的借记卡,4家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业务。如华夏银行“智能储蓄”,智能储蓄按照存款基准利率靠档上浮执行,低风险、高收益;江苏银行“幸福晚年版”保本型理财产品,期限42-365天,近期年化收益率为3.6-4%。

2、信贷业务方面,镇江市养老服务业企业融资主要用于装修、购置床位及相关医疗卫生设备。据统计,镇江市银行金融机构为养老院、敬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贷款约为5760万,其中担保类贷款2600万、抵押贷款3160万,贷款期限最长接近5年,最短仅为1年。

3、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对缓解人口老龄化起到一定作用。如,丹阳泰康人寿推出的虚拟保险与实体养老社区相衔接的“幸福有约”养老计划,确定“幸福有约”的市民通过购买养老保险,享受保险公司专业理财服务,年老时可入住泰康养老社区,通过保险金自由安排自己的养老生活。

(二)养老金融困境分析

1、养老企业资质不一,资产抵押认定困难。目前镇江市多数养老机构无品牌、规模小、条件差、盈利能力有限,只能吸引老无所依的老年人,对部分老年生活要求较高的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加之,无合格抵押品,不利于银行的信贷审查。镇江市当前“民办非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居多,养老场所非自有财产,多为租赁场所,因此银行在资格审查时需要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在当前担保圈(链)风险还未完全化解的背景下,略显困难。

2、养老产业尚未成型,银行授信较为谨慎。银行机构贷款审批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内养老产业尚未成型,由于其发展模式的不明确、收益率的不确定,均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带来诸多变数,给审批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二是投资风险较大。养老项目具有投入资金大、收益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不少养老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致使项目难以持续推进,还款付息压力大,贷款审批的风险难以把握。

3、养老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略显不足。一是信贷方面,镇江市金融机构为养老服务业提供融资需求,多以养老机构的资产作为抵押,或由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利率也相对较高,未体现扶持养老服务发展的特点。二是储蓄及理财产品方面,部分银行为老年人办理专属借记卡,以降低银行卡交易的手续费,未提供其他增值服务;理财产品也多以保本型理财产品为主,与不断推陈出新普通理财产品相比,养老理财产品还很少。

三、养老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英等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鼓励养老金融发展,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养老金融发展

1、养老金融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1978年《国内税收法》及2006年《养老金新保护法》等法规是推动美国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著名的401(K)计划所采取的税收递延eet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雇主与员工缴费的积极性。

2、养老金资产规模不断增加。美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金退休计划,个人退休账户(iRa)及雇主支持性退休计划(分为确定收益型(DB)和确定缴费型(DC)两种)。美国iCi的《2016年美国基金业年鉴》显示,2015年美国养老金总资产达24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45%。

3、养老金融产品灵活多样。美国完善的养老金市场为美国公民提供了多种投资渠道,有效地实现了养老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据统计,2014年,有近50%的养老资金投向共同基金等投资理财组合工具。而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逐渐完善;二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日臻成熟;三是推出生命周期基金。以上三种养老金融产品,相互补充,自成体系,极大地促进、完善了美国金融产品市场发展。

(二)英国养老金融发展

1、英国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上世纪70年代,英国迫于人口老龄化压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传统福利型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1975年《社会保障法案》,1986年《养老金法案》,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2004年、2008年又相继出台《养老金法案》,进一步补充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2、养老金广覆盖。英国养老保障体系主要有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和契约型的个人养老金构成。为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英国设计了低成本存托养老金计划和国家职业储蓄信托计划,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规定符合条件的雇员必须参加企业年金计划,使得养老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四、推动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思考

(一)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社会保障计划、企业年金计划及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是发达经济体养老保障体系的普遍选择,也是我国未来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一支柱养老金占GDp比重很小,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采取的税收递延eet模式等优惠措施,推动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为进一步建立养老金投资运营体系和养老金资产管理奠定基础。此外,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基础上,也应考虑我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推动城市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

(二)加快推进养老金融体系建设

推动包括养老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及养老产业金融在内的养老金融发展,加速养老金融业的建设,是完善我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必然选择。一是拓宽养老金投资和保值、增值的渠道。2016年oeCD的《聚焦养老金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个人养老金资产达到38万亿美元的顶峰,35个oeCD国家中,通过金融市场各种投资工具投资的资金高达36.9万亿美元。我国国务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允许养老金入市,拓宽了养老金投资渠道,但我国的养老金近70%的比例仍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等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拓宽养老金融投资渠道意义重大。二是加大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借鉴国外发达的养老金融产品市场,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开发储蓄类、理财类、信托类及特色增值类养老金融产品,加快开发特色增值类养老金融产品。三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发展养老服务业等养老产业是当前老龄化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增加对养老服务业、养老用品等产业信贷支持力度,有助于完善养老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孟玲.银行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研究――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6,(5):43-45。

[2]农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策略研究[J].上海农村金融,2014,(3):25-29。

[3]吴锡扬,黄灿云.国际养老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福建金融,2016,(5):40-45。

[4]许安,杨馥铭.养老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金融纵横,2016,(1):55-59。

[5]姚余栋,王赓宇.发展养老金融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金融论坛,2016,(5):13-17。

养老金融政策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4-0028-03

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的《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到2.16亿人,养老资金缺口大,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人口比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对丰富养老产品种类,推动养老产业以及构建银行多元化盈利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老龄化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带来的发展机遇

根据联合国预测,我国到205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6.5%,人口老龄化将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催生一批养老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因此养老资金缺口比较大,需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支持,需要商业银行各级养老产业发展特点积极创新符合养老市场的金融业务产品。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金融市场改革所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创新养老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抓手,具体表现在:

(一)创业养老金融业务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面临诸多转型压力的商业银行而言,创新养老金融业务能够为银行增进利润,养老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将养老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相融合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从我国养老基金入手,可以为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流动量,商业银行可以将养老基金用于稳定的资金投资等为银行创造收入,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要求以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为主

在银行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直接融资增量大于银行信贷增量,造成银行利差减少;另一方面,信托、保险等非银行融资工具占比的快速提升,使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方式落后。养老产业是我国新兴产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老年人服务产业将占据市场的很大份额。根据兴业银行2015年的数据调查,老年人已经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军,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必须要以开展创新养老金融业务为主要内容。

(三)我国相关政策制度为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依据

例如《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服崭咝А安全稳健,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符合小康社会要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融是以提升养老保障为目标的各项金融服务,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养老金增值的需求,当下的财富已经不足以覆盖老年人支付未来生活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实践调查我国银行参与养老金融业务的数量越来越多,养老金融业务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是基于当前巨大的养老资金缺口,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同质化形象严重

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养老产业的价值,纷纷开展了系列的养老金融产品,例如光大银行推出的颐享阳光卡,该卡是光大银行针对55岁以上的老年客户,提供除了基本的借记卡功能外,还涵盖四大专属增值服务,涵盖财富、便捷、出行、健康等。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存在同质化、零散化等问题:一是养老金融产品缺乏个性。根据对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的收益看,养老金融理财产品收益要远远高于一般存款利率,但是其存在发展期限短、操作繁琐以及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尤其是商业银行开发的养老金融产品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导致金融业务功能紧紧体现在理财层面,而缺乏对老年人生活水平质量的关注;二是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零散化。从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发展规划而言,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拓展养老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融业务组织体系,而是将养老金融业务挂管在金融服务公司或者零售部门业务之下,没有设置独立的养老金融机构。而且银行在研发养老金融业务时缺乏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导致养老金融产品的市场化需求不高。

(二)养老金融市场结构存在失衡

完整的养老金体系涵盖“三个支柱”: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金制度,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账户。目前,舆论呼吁建立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但是从当前养老金融体系看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存在“头重脚轻”的格局:一方面我国企业年金比例相比oeCD成员国发展水平要低很多。根据最新的世界央行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基金累计规模要远远低于经和组织成员国的比例。同时企业年金的收益较低,影响其业务发展。在企业年金制度改革推动下,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其收益却非常低,甚至要低于同业存款收益;另一方面养老金融产品过度倾向于非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开发的养老金融业务规模较小。在养老金融产品上,金融机构推出的养老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市场在养老产品选择上也倾向于保险机构等,而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养老金融业务往往是在基于自身各类产品的重新调整组合,缺乏对老年客户的特定需求上。

(三)银行考核体系制约养老金融业务

长期以来由于养老金融业务具有业务经营、投入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再加上现有的养老金融业务管理制度制约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首先银行对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以企业年金为例,由于企业年金规模比较大,市场竞争性比较高,商业银行获得企业年金需要前期投入过多的资源以及资本,因此其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收益。而现有的银行考核体系缺乏对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前提投入的考核,因此很多银行管理者为了短期的绩效考核,不得不放弃企业年金业务;其次养老金融业务受到多重监管机构的制约。从我国政府监管职能看,养老金融业务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管,同样以企业年金为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年金政策的制定、银监部门负责银行托管以及账管业务的规范运营等,证监部门则负责投资运作,保监会则负责养老保险公司参与年金,这样一来在多重部门的交叉监管下,商业银行在开展企业年金业务时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影响其业务开展效率。根据监管要求,养老金融业务多数有准入限制,商业银行需要获取相关资格才能从事业务。自2007年后至今,管理部门再无公开企业年金管理人资格申请通道。这样大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年金业务的积极性。

三、创新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对策

基于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依托已有的养老金业务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养老金融业务体系:

(一)明确养老金融发展策略,完善组织结构

在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养老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如何抓住老年客群是商业银行利润新增长点,因此,商业银行在深入研究自身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养老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围绕养老产业发展及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在社保资金结算、养老基金投资管理、老年综合金融服务、养老产业投融资等多个领域加紧布局。另外,由于养老金融业务涉及多条线的业务内容,商业银行应该从内部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见下表:

(二)弥补养老金融业务资质短板,积极争取政策优惠

银行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养老金管理部门的沟通,争取补全管理资格,特别是养老金投资管理资格。囿于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参与企业年金等B老金融业务的资格,限制了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业务的范围。即使已经获得年金业务管理资格的银行,主要业务局也限于即将开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业务,投资管理人范围限制在具有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的机构中,大多数商业银行基本没有参与资格。对商业银行而言,积极争取养老金融投资管理人资格,分享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遇,成为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需求。此外我国相关部门要积极针对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服务,通过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合作,进一步丰富我国养老金融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整合商业银行内外部资源,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整合内部资源,解决养老金融业务模式零散化、产品碎片化问题。商业银行着手将涉及养老金融不同板块的业务进行重新规划,对内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融产品研发平台,对外创立基于商业银行信誉的养老服务品牌。在产品研发方向上,对企事业单位等公司客户,提供包含受托、账户管理、托管、投资管理、综合金融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其次,整合外部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寻求与其他银行、养老保险公司、信托、基金、券商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整合渠道及产品资源,在养老金融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企业年金领域,商业银行与养老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可共同成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年金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例如太平洋保险集团旗下太保养老投资公司首个实施日间照料运营输出及居家养老业务的落地项目――上海市普陀区“真如意同心家园长者之家”照护站(以下简称照护站)签约了首位轻度失智失能客户并收取服务费,实现该公司成立以来第一笔养老服务收费。

(四)积极关注“以房养老”等不动产养老资产潜藏的金融需求

老年人除了在工作期间储蓄用于个人养老外,不动产等其他财产也可以在老年时通过银行融资获得即期现金流。银行应未雨绸缪,研究房屋“反向抵押”等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产品,注意金融产品创新与我国特殊的房地产环境对接,制度设计上要紧紧把握养老需求,防止把“反向抵押”获得的养老金用于还债、后代教育等非养老用途。目前,在我国“以房养老”的衍生模式是“以租养老”,以房屋租金支付养老院费用等。银行也可以和房屋经纪机构合作,在房屋代管、租金监管等多方面介入房屋养老市场,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的金融机遇。

(五)加大养老金融人力资源投入

养老金融业务属于新兴业务,由于养老金融业务具有专业性高、政策性强的特点,因此需要银行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一是银行要积极培育专业的销售队伍。基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养老金融业务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在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的环境下,居民选择养老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银行销售养老金融业务必须要构建专业的销售团队,从而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差别化的销售服务,从而提升银行的销售业绩;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商业银行要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算能力和咨询服务能力。由于养老金融业务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操作,因此涉及面比较广,需要银行销售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1]陈艺.中国养老金融业务发展行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2]张建国.发挥银行优势服务养老事业[J].中国金融,2013(4)

养老金融政策篇7

[关键词]养老旅游;价值链开发;融资缺口;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156-05

2013年,中国老龄化水平达到了14.8%,老龄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远超国际上规定的老龄化社会的最低标准(老龄化水平高于10%),人口老龄化问题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对云南的“三个发展”及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社会的愿景造成了巨大挑战。全面开放养老产业,有助于化解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养老消费方式不断更新和旅游市场愈加细分的趋势下,养老旅游产业应运而生。养老旅游是一种新型市场业态,它突出养老与旅游结合,旨在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时带动地方经济产业全面发展。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养老旅游产业链的开发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社会价值。

一、文献研究

近些年,在养老旅游研究方面,国内外都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研究主要包括了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从定性研究方面来看,国外学者关于养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旅游者行为选择(Javalgi&RajshekharG.et.al,1999)、不同地区的老年人的行为差异以及年长者与年轻者在旅游选择动机和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出的异质性(BaiBilly&CaiLipinget.al,2001)。从定量研究方面来看,国外文献主要侧重于计量消费者偏好对于旅游市场的价值影响(Fleischeraliza&Seileredward.2002)。国内关于养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旅游动机偏好(刘宏等,2013;包亚芳,2010)、养老旅游产业开发的必要性(雍翔,2010;侯卉和徐丁,2012)、养老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开发和融资(吴婵君,201l;赵术开、温兴琦,2009)等方面。

二、云南养老旅游竞争优势及产业桎梏分析

在云南,旅游业被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这为云南养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云南发展养老旅游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仍面临着发展粗放、价值链较短、融资难等困境。

(一)云南养老旅游竞争优势分析

云南养老旅游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现实需求为养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老龄化进程加快并且持续、家庭结构变化和“空巢”现象的出现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云南养老旅游奠定了基础。(2)政策指导为养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作为朝阳产业的养老产业和作为重点发展的旅游产业,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进行规范引导,为养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综合优势为云南发展养老旅游产业昭示广阔前景。云南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来进行培育,因此旅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2010年,首届国际养生养老发展高层论坛在昆明市举办,提出发展养老产业将催生新的产业链,这些综合优势预示着云南发展养老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产业开发和融资难题掣肘云南养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首先,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较为粗放,旅游业仍面临产业趋同、定位不清、价值链较短、附加值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云南发展养老旅游产业面临融资掣肘。养老产业属于弱质性产业,需要大量的长期的开发投人而受益缓慢,市场资金难以主动配置到行业中。尽管养老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能缓解融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养老旅游产业面临的融资难题。第三,只有将养老旅游产业协同开发,廓清养老旅游开发模式和设计合理的融资模式,实施旅游与养老相融合,通过旅游服务养老,通过养老促进旅游,推动旅游和养老两大产业实现在经营上的多样化、项目上的品牌化、投资上的多元化、经营上的多样化,从而在产业互动中实现协同发展。

三、基于消费细分和价值链延伸的开发模式设计

在对养老旅游竞争优势和存在的瓶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消费类型和价值链延伸的角度针对不同条件的群体进行了相应的旅游产品设计。

(一)养老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延伸设计

主要从主体、客体、产品以及销售四个方面的开发设计人手。主体设计主要包括对投资者、经营者、服务者和监督管理者的开发设计,引导产业主体发现市场商机、树立监管意识、优化运营理念。客体设计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服务配套等。产品开发设计主要包括养老旅游景区、出游线路、住宿设施、医疗配套等老龄人群专属产品。销售开发设计则是针对营销策略方面,全面宣传、咨询、导游服务、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工作,致力于在优质品牌的带动下把产业做强做大。

(二)高端养老旅游产品设计

高端养老服务在我国尚属于新产业,它的需求群体一般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他们偏好于养老产品、服务给自己带来的主观心理满足,更加强调服务质量方面的深化、细化。在硬件设施方面,需要为老人量身定做符合他们需求的旅游套餐,包括交通工具、酒店住宿、就餐环境、演出观赏、旅游配套供给如棉衣、雨具等。在软件提供方面,考虑到老人的实际身体条件,旅游路线规划、导游服务及出游回访等方面都十分关键。

(三)基础养老旅游产品设计

基础养老旅游适用于绝大多数老年人,它确保了不同地区的居民能够享有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满足老人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此前已有地方推出“夕阳红”旅游,云南在发展养老旅游产业方面可以尝试借鉴外省成功经验,并加以自身特色,推出精品旅游服务。基础养老旅游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必须建立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才能适应市场长期发展,同时也决定了这部分需求群体的旅游市场开发将会成为整个产业的架构重心。

(四)保障性养老旅游产品设计

保障性养老主要是指为了维持老年人基本生活而进行的养老,主要集中在部分欠发达城镇与大部分农村地区。这部分老年群体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或是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少会主动选择出游。因此,该类养老旅游产品的宣传需要把重心转向这部分老年群体的子女。该类商品在设计推广上,可能需要侧重两个因素:一是旅游产品的绑定消费,这部分老年群体很少会选择独自或结伴出游,多半是在子女的陪同下外出,所以产品在服务设计方面也需兼顾老人子女的选择偏好;二是考虑到这部分老年群体的整体经济情况,前期咨询服务是该类产品推广的一个工作重心。

四、云南养老旅游产业融资缺口测算

(一)融资需求测算

考虑到旅游业资本存量与旅游经济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选取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云南旅游业的融资需求测算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Y、K、L分别为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云南旅游总收入、资本存量和行业从业人员人数,a为技术水平,α为资本存量对旅游总收入的弹性。将(1)式变形为:

令ln(Y/L)为因变量,ln(K/L)为自变量,根据云南2003-2013年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以上统计指标表明,该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利用该回归模型对2003-2013年间云南旅游业资本存量进行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云南旅游业早年统计数据的不完整性,难以获得大样本数据对未来资本存量进行预测。故根据表-1中测算出的2003-2013年资本存量,选取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云南旅游业2014-2020年资本存量(单位:亿元)进行预测。通过matlab编程,得到表-2。

从表-2可知:从整体来看,该灰色模型预测较为精确,平均相对误差很小。

考虑到旅游业资本经济折旧率为5%,根据永续盘存法测算出云南旅游业2014-2020年的融资需求(资本流量)(见表-3)。(二)融资供给测算目前对于中国旅游投资情况的直接统计资料比较缺乏,鉴于对旅游投资总量的统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在现有统计能力的基础上,选取云南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三类旅游企业拥有的年度固定资产原值的差额来估计云南旅游业融资供给额。

根据2003-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通过matlab编程,基于Gm(1,1)模型对2014-2020年云南融资供给额进行预测。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

(三)融资缺口分析

利用云南旅游业融资需求和融资供给2014-2020年的预测值(见表-5),可以测算出云南旅游产业的融资缺口,并观测到该行业融资需求满足度变化趋势。

由表-6可知,云南旅游业未来几年主要渠道融资需求满足度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融资缺口将逐渐增大。根据全国主要渠道融资需求最低满足度历史经验来看,可得出四大主要融资渠道的融资需求满足度必须保持在60%以上,才能保证行业收入持续增长。由此可以判定,云南主要融资渠道已经凸显缺口,并且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扩大。虽然短期内行业总量在持续增加,但在长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想发挥其全部潜能将会存在较大难度。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云南人口增长类型处于“成年化晚期、老龄化初期”的过渡期,人口年龄结构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已达17.83%。而且观测经验表明老年群体的消费意愿也在日益增强,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可以测算出云南养老旅游产业在2014-2020年之间的融资缺口(见表-6)。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生活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对旅游业资金有着较大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社会对老年人提供的旅游设施以及旅游资金的供给相对于非老龄化人口来说更少。此外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云南养老旅游业资金供给越来越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持续上涨的需求和较低的供给决定了云南养老旅游产业资金缺口的扩大,及时改善融资环境对于云南未来养老旅游产业的战略发展具有长足意义。

五、基于产业升级和金融支持的融资模式设计

(一)整合主体资源,创新运作模式

云南养老旅游观光行业的资金缺口较大,稳步提升产业等级的关键在于针对养老特征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并将其纳入养老产业链条。具体的运作可以从主导主体建立、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方式选择三个方面来实施。在资源整合主导主体建立方面,云南省政府可整合省内优质旅游集团的资源,成立云南养老旅游集团,政府出让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权,集团根据养老产业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融资渠道的拓宽方面,政府可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同时大力引入外商投资。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项目融资方式具有比较优势,适合旅游资源开发的融资模式有Bt、tot、Bot、pFi、ppp、aBS融资。

(二)挖掘产业价值链协同效应,巧妙运用间接资本

产业价值链之间往往具有协同效应,养老旅游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拉动旅游产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推动第二产业和其它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开发和建设养老旅游,还会带来地方形象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社会效益。从产业带动角度看,由于养老旅游产业的特性,其服务项目的推出必然离不开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或项目改造,这就为旅游地第二产业注入新活力提供了条件。养老旅游和文化产业、养老地产业、副食品销售业、地产特色产品销售业等领域密切相关,在养老旅游产业价值链升级完善的同时也会协同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从软实力提升和城市品牌效应角度来看,养老旅游产业的推出能彰显当地政府政策的人文关怀,树立起城市良好形象。伴随着养老旅游工程的建设,地方硬件设施会得到相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也将相应提高,这些都将为云南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针对不同产业链条类别设计市场化融资模式

回溯养老旅游产业链上游,资金投人依然是整个产业发展关注的焦点,资金的供给决定了该产业中游乃至下游的建设规模。因此,应针对养老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分类别进行融资模式设计,衔接好产业链的上下端,才能确保养老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针对养老旅游产业的特点,基于产业盈利的属性,按照产业价值链延伸模式,划分出不同种类的养老旅游产业项目,再从每个类别项目的特质出发,结合数据分析测算项目融资缺口,根据产业所处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别进行融资模式设计。

六、云南养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先行先试: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试点

在对养老旅游产业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必要的规划引领将会为养老旅游产业发展扫除部分障碍。通过媒体对新型养老模式、创新养老服务的宣传,引导相关企业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养老产品的创新上且为其吸收社会闲置资金的新型模式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养老产业的利益回收期限较长,因此在投融资实践中,通过政策试点是必不可少的。

(二)筑巢引凤: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需要政府来进行调节。正如养老旅游产业,供需存在严重不平衡,则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才能保证其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满足社会的需求。财政资金杠杆主要包括国家税收、财政补贴、投资包干以及其他各种财政收支包干等,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广泛的作用范围。为了鼓励养老旅游产业,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及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调整税率、价格、利率等多种手段来满足养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

(三)市场导向: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建设

金融市场是养老旅游产业市场化创新所需资金的主要提供场所。为了满足养老产业创新在资金上的需求,必须尽快完善金融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助力。尝试开发股权交易类市场,专注于为中小企业吸收民间资金服务,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吸收和特殊股权转让方式的需求,积极鼓励股权发放类的金融创新,推进债券融资方式为养老旅游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募集资金。

养老金融政策篇8

关键词:老龄金融;多元化投资;投资渠道;养老保险基金

一、概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也是目前世界上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伴随的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在持续加快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步入了超老龄社会,这也充分预示了老龄化将会是一个全球现象。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金去进行投资,让资金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显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合理的投资方式在老龄金融下就尤为重要。而多元化投资具有分开投资、组合投资、分头出击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使之能够在较小的风险下获得较大的收益。如果运用得当,对整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提高。

二、我国人口结构及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一)人口结构现状。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在逐步的全球化,而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现状也已经较为严重了。对此,国家也了“二胎政策”来缓解,但是在短时间来看,效果是不会太明显的。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从2007年的10,636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15,003万人,这期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都在不断地持续增长中。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1、投资渠道过窄,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家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所以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没有合理的配置资源,资产过于集中。长此以往,不仅基金增值保值的目标难以达到,而且还会使养老基金的偿付能力受到质疑,资金安全性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权责不清。我国是国家管制型的基金运作,主要依靠的是政府部门的经营,以致于权力和责任难以分清,从而引发出基金运用过程中欺骗、侵吞、挪用及滥用资金的现象。3、国家管理体制的分散化削弱了社保基金的统一管理。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实行的是区域性分级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是处于三级地方(省、市、县)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但是三方责、权、利职责不清,缺乏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制约机制,社保基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我国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过窄,收益率较低。“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方针是“安全至上,控制风险,审慎投资”,主要选择流动性较好、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但是,低风险带来的是低收益。2、投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灵活性较弱。“全国社保基金”实行集中管理,重点在于对投资进行严格限制,也可及时规避风险。这种集中管理方式将“全国社保基金”保护在政府营造的市场“温室”里,而却没有引导和参与金融市场的“自由”,使其投资灵活性大打折扣。3、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合理有效的避险工具。我国投资的领域和规模在不断延伸,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凸显出来的是管理过程中基金缺口日益扩大、缺乏保值增值手段等问题。并且投资管理状况也是苦不堪言,如部分资金被挪用、投资收回期限长等一些问题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4、不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随着“全国社保基金”的逐年累加,有钱的地方就会有事情。于是违规私自挪用基金、使用不当等现象开始频繁出现,这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和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二)基本养老保险金现行投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1、转制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严重。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下,老人是可以享受领取养老金的服务,而没有缴费义务的;中人是指在新制度建立前没有缴费义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却可以享受养老金服务的人。因此,产生的养老金收支缺口,便直接造成养老金的隐性债务负担,加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收支缺口只会越来越严重。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不高。养老保险基金关注的重点是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有关部门对基金的投资采取审慎的态度,导致收益率处于一个相对低下的水平,是用牺牲市场效率的代价来达到安全性原则的。3、投资管理模式选择不当,违规投资严重。基本养老保险金是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来进行的投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管理、运营、监管多重职责,这为经办机构提供了在制度之外任意使用基金的便利,也将直接给基金的安全产生威胁,难以保证投资效益。4、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层出不穷。养老保险结余资金大部分分散于各省(市)政府,国家也没有统一的监管和社会监督渠道,所以各个部门既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经营,又负责实施和监督,从而造成保险金被大量挪用和浪费现象频繁出现。5、不健全的养老保险金财务管理制度。养老保险金实施社会统筹以来,一直没有出台与之配套的财政制度,具体经办机构只能执行由部门下发的财政制度,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执行中容易出现基金流失和浪费的现象。

四、福建省诏安县案例分析

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福建省2016年末的总人口为3,874万人,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中福建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3.87%。福建省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享受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相关优惠政策。政经观察人士表示,为了国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必须走向海洋。这说明了福建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福建省是国家经济政策重点发展的省份。为了研究我国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进行调查分析,以点带面说明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样本分析。

诏安县是福建省重点扶贫县名单中之一。空巢现象比较严重,能够比较接近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手机问卷调查。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热门软件发放问卷。主要针对的是中老年龄层,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人。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70份,回收率达70%。

(二)调查分析。

样本数据中有50%的人表示对老龄金融一点也不了解,54.29%的人表示对金钱的保值增值没有涉及,52.86%的人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投资,48.57%的人表示如果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会用多元化投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1、基于多元化投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容(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低。样本数据中,有97.67%的人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过窄和收益率较低,93.02%的人认为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和灵活性较弱,90.7%的人认为社保基金有关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及缺乏避险工具。可以明显看到认为投资过程中不存在此类问题的人仅占极少数。这也从宏观上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无论是从投资渠道、投资管理方式还是风险管理水平都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大家都认为在这三个方面可以改进的还有很多。至于如何改进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的。比如,可以对专业投资人员进行更深层的专业技能培训等。(2)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效率低下。样本数据中有93.0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83.7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没有被给予合理的投资管理模式,同时存在着违规投资的情况。数据明显对比可得出投资渠道、管理方式是存在问题的。大众对政府手中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去向是忧心忡忡的。显然,当下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管理模式是不尽如人意的。以点带面说明政府还是应该在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再加大力度,杜绝违规投资的情况,也应该拓宽资金的投资渠道。(3)各类机制和制度不规范。样本数据中有93.02%的人认为社保基金在运行中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是不规范的,95.35%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因制度的转制而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严重,76.74%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是存在被挤占、挪用的问题,93.0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显然看出大众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各类机制和制度的信任度是极度匮乏的。是什么原因造就的呢?就是因为屡出不穷的基本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问题,还有资金缺口问题。也说明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对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督机制进行深度的完善,建立一套健全的、适用于全国的财务管理制度。2、地区性问题与全国性问题的共性和特性。从问卷调查分析内容中可知,前文中所提出的“我国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是存在的。两者的关系是地区性问题被包含于全国性问题。由于问卷调查所选取的地区为福建省重点扶贫县名单中之一,老年人的一些思想会比较根深蒂固,比如:养儿防老。因此,一些老年人对于老龄金融中的投资表示不太理解。但是,时代在进步,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科技的进步,老年人也能够从网络上了解有关于老龄金融的相关信息。时间会慢慢地消除老人们的小思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老年人投身于多元化投资事业。

(三)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此次问卷以福建省诏安县为例,调查统计了养老金融背景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制度、机制及收益率等几个方面,发现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方面的问题,比如投资渠道、管理模式选择不当以及投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等;二是政府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健全的制度和不规范的机制、转制引发的资金缺口、养老保险金被挤占和挪用等。而福建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省份,揭示出我国养老金融体制下多元化投资的冰山一角,对全国养老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1、国家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首先,将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把握住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及时做出与之对应的政策与措施。例如,为了警惕人口进一步老化,也为了兼顾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国家推行的“二胎政策”;其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或医疗保险制度,使得老年人的权利有合理、合法的保障;最后,探索建立“家庭-社区”结合的社会养老模式。2、充分发挥老年劳动力。比如,在老年人身强体壮的基础上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鼓励老年人就业;积极发展老年产业,完善老年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在老年人产品这一方面投入研究,使其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同时又促使经济发展,一举两得。

(二)解决养老保险金风险的对策

1、弹性推迟退休年龄,降低统筹养老金支付压力。解决因转制而带来的资金收支缺口问题,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2、开辟多元化投资方式,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多元化投资是利用多种投资工具,进行科学的组合、合理的资源配置而得到最佳的投资组合。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更是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3、多支柱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世界银行大力倡导的“养老保障改革最佳方案”,三支柱模式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保证养老保障目标的实现。4、加强社会保障的督查。缴费者缴费积极性较差,政府与缴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缴费者可能出现逃缴的现象。对此,加大缴费者逃缴的成本,进而督促缴费者依法缴费。5、开展积极老龄化政策。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口是亟待投资和开发的第三方资源。政府为老龄人口制定合理的政策也是能够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的。

六、结论

养老金融政策篇9

关键词:以房养老养老保险老龄化社会

早在2014年6月23日,保监会就了《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以房养老试点自2014年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试点城市选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投保人群为60周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独立产权的老年人。

以房养老,俗称“倒按揭”,源自荷兰--老人将自有房产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是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

一、当前我国“以房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老龄化”社会已经离我们不远,有声音认为,“以房养老”模式可为国人养老提供资金保障,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

而在我国老龄人口中,无子女老年家庭和“失独”老年家庭约占老龄人口比重10%,这一人群本来就没有把住房传给子女的需要与可能,所以“以房养老”比较适合这一类老人,以便补充他们的养老金来源,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二、“以房养老”存在的问题

看上去很美的“以房养老”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子女有担忧,老人有担忧,银行保险机构也有担忧。保险业内的说法是,对国内房地产市黾鄹裰谐て谧呤啤⑷司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难以预测,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所以“以房养老”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70年土地使用权所剩时间有多少,一些旧房即将到期;二是房屋估值难度大,若房价下行,金融机构有赔本风险;三是房子是可以传给后人的,一个人如果为了自己的养老连留给子孙的房子都抵押给金融机构,恐怕要背负很大的舆论压力。前两者是房屋产权问题,后者是传统观念问题。

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如社会保障制度尚需完善,居民养老储蓄普遍欠账,老龄化社会临近,加上之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影响,导致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发展不平衡。

三、开展以房养老保险的相关建议

尽管存在诸多的问题,“以房养老”还是有其社会基础和积极意义的。在国外,如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已有很成熟的“以房养老”模式。例如将“以房养老”与保险结合起来,就是其中一项可以实现并且效果显著的对策。

所谓“以房养老”保险,实际是指“老年人住房养老保险”这类的金融产品。对于老年人群,他们急需有外部经济来源,以便补充自己的每月养老金,保障或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水准。但他们手里可能没有多少金融资产,房产几乎是他们的唯一资产。老人将自己的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开始按照约定的金额,每月发放养老金。将来老人去世之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分权,从处分所得中偿付养老保险的相关费用,多余的部分返还老人的继承人。在目前社保养老模式不成熟的情况下,个人要想完善自身养老保障,还需专业的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保相结合:

(一)运行以房养老保险的理想机构

综合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以房养老保险的开展最适合的金融机构应该是人寿保险公司。不仅能够丰富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种类,促进保险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其利润增长,扩大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而人寿保险公司自身具有的营销特点,经营管理方式、风险规避、推广手段也能够为以房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一般情况下,抵押房屋在合同到期时价值会大于以房养老支付进本息和,因此,以房养老保险对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针对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飞速增长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渠道。

(二)政府大力倡导推动

根据外国发展以房养老保险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支持在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促进以房养老保险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我国以房养老保险的开展也必须要有政府来做支撑,为其发展运作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建立完善成熟的法律法规系统并为以房养老保险提供担保引导以房养老保险找到顺应政策发展的方向,在市场中健康有序的发展。具体来说,美国以房养老保险的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普及,并能够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紧密相连的。由此看来,我国也需要结合国情特点,通过为以房养老保险制定宽松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等措施来提高政府的支持程度,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险公司负责设计出推行以房养老保险的的开展方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政府通过实行与之相配合的措施来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自由发展的有效融合,共同推进以房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三)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

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是以房养老保险的发展的后盾:一是国家将政策方向可能支持中介机构、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发展,提高以房养老保险的发展速度,同时将严格规定各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严格审查,确保咨询机构的中立性,使以房养老保险得以在规范有序的市场中健康发展。二是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对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以房养老保险机构来说是一笔重大的费用负担,国家要通过税法的调整,对开展以房养老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为以房养老保险的开展创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从减少所得税上奖励参与以房养老的老年人,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进来,使以房养老保险能够让更多老年人接受。

四、结论

总的来说,面对人口老龄化在我国的飞速增长,再加上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很难得到保障,这已经成为全国普遍关注的的大问题。以房养老保险的产生顺应了社会这种发展趋势,为养老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开展以房养老保险起步晚,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政府要对以房养老保险的开展提供支持,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优惠等措施来促进其发展,另外,开展以房养老保险的的机构也要规范自己的经营运作方式,运用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能够接受了解以房养老保险的优势,促进以房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发挥出其所具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革,“以房养老”的必要性及未来发展思考,科技与企业,《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1):43-44.

[2]朱震,陶理国,关于中邮保险切入养老地产业发展的思考,《邮政研究》,,2014,30(6):1-4

[3]张莎莎,我国开展以房养老保险的探析,《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养老金融政策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54-03

据预测,到2027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14%,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较为落后,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较晚,发展不成熟,历史欠账问题较多,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使养老负担持续加大。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基金保证能力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和投资行为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健康运行的基础性前提条件。如何选择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筹资方式,提升养老基金的整体利用水平,保障基金运转健康是我们当前阶段必须给予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水平较低,整体运行质量不高,筹资能力不强,投资风险管理不足和投资多样化运行手段不高等问题,养老金的投资限于投资风险较低的银行和国债购买,收益率较低,难以实现保值增值,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障能力水平的“瓶颈”。本文从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现状分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和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共同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内容。当前阶段,“统账结合”仍然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管理模式,即通过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两大部分构成养老保险基金。用人单位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以员工工资的20%承缴保费,采用现收现付模式构成统筹基金,而职工则按照收入的8%的m率比例缴纳至个人账户中。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课题报告显示,我国16岁到59岁的劳动力人口将在2021年达到9.26亿的最高峰值,在此以后,将进入持续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下降通道。目前,我国人均寿命水平已经延长到75周岁,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亿人,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4.83亿,这种越来越严峻的老龄人口化的趋势水平也决定了我国未来养老金基金收支平衡压力越来越大。从2016年年开始,企事业单位按照6.5%提升养老金标准。而这一规定直接导致了我国养老金标准将实现连续12年的上调。在养老金连续上调的背后还有养老金结构性缺口的尴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监管工作,继续提升基金管理和运营的市场化水平。”截至2015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高达36万亿元人民币,而投入实际投资运营的资金不足两千亿元。虽然这部分资金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整体收益能力的强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的,仍然有高达94.5%的养老保险金仍然以银行储蓄为主。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养老金的目前的年均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处于贬值状态,这种养老金“缩水”的问题在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参保人员切身利益的维护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运营投资方式,那么必然导致这种“缩水”问题的进一步延续,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投资策略保守、投资范围狭窄

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通过个人和企业缴纳的形式,对公民未来的养老问题进行保障。和一般的基金不同,其更具有安全性要求,这个也制约了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行为,使得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进行了金融机构存款和进行国债的购买。难以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行为安排,其强调在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投资,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始终处于低风险和低收益的阶段。由于当前我国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加大,以及通货膨胀和物价指数的整体上涨趋势较高,这也使得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难以取得理想的投资收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显得过于保守,比如瑞典就在市场化投资模式下,采用了相对积极的投资策略,而美国则以国债的方式提升基金的收益水平,智利强制性账户都不同程度投向市场,甚至投向海外市场。这和我国当前的社会总体投资渠道不足以及投资风险过高密切相关,也是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投资管理过于僵化,机制不灵活有关。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健康发展,以及我国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投资渠道将逐步拓展,也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高收益产品提供了各种可能。

(二)集中和分散两种管理模式争辩

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水平和管理体制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效的管理体制可推动养老保险基金的科学健康运作,提高筹集有效性和投资的效益性。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形式主要有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两种对立的观点。采用集中管理的学者认为,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严肃性,提高运作的有效性,应交由单一机构进行管理,防止多头管理可能造成的管理混乱的问题。但单一机构管理也存在机构管理活力不足,缺乏必要的竞争力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养老基金的投资效益。而分散管理相关理论中则认为,多机构共同管理对于养老保险资金利用率的提升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更是为相关机构提升养老保险基金收益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而参保人在分散的投资管理模式下,完全可以选择那些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机构运营自己的养老保险资金。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管理形式,投资效率总体不高,而发达国家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集中管理和委托管理相互结合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差距,这种综合管理形式,可以有效地吸收单一管理和分散管理的优点,规避其可能存在的缺陷问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养老保险基金形式。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实际,采用科学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成为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实现较高的投融资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形势日益严峻

首先,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的法律规定不完善,特别是尚未形成强制性的规定,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行政法规,整体约束能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金账户缺口问题较为严重,由于存在养老金拖欠缴纳以及个人账户挪用造成的个人账户的“空账”等问题。从1997年开始,我国普遍推行了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当期发放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2015年底,该制度虽然在客观上为空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基金总规模也同样达到了5454亿元,然而空账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受限

现阶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国内养老保险基金的核心来源途径仍然局限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资金,国家财政保险和投资收益以及企业根据相关规定按照比例缴纳的资金。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是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较重,20%的缴费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6%到8%的比重,企业的负担过重。特别是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企业减负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于降低企业养老金缴费比重的呼声下,不断降低我国企业养老保险负担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推动企i发展、促进养老基金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来源渠道过于单一这一问题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长时间存在,使得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缴费难以短时间下降,也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两难境地。其次,我国职工缴费比重难以短期内提高,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认为养老金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福利制度,个人应承担较低的养老金缴纳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个人认识,不断提高个人缴费比重,成为我国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我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特别是近来来土地财政导致的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市场收益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引发了部分区域财政压力过大,难以从财政预算中安排足量的资金补贴养老保险的不足,限制了地方财政的养老金的保证能力。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税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提高地方财政的可调控能力,直接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补偿能力的提高。四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能力不足,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收益状况不佳,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来源。

三、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模式的对策思考

(一)改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策略

用积极稳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取代传统的保守运作策略,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展投资范围,不断的参与市场的运作,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并加强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管理的综合水平,风险可控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推动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如上文中所介绍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共同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内容,而两者在性质上的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具体目标也同样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统筹基金作为基础资金来源,又承担了基础的支付功能,因此对于投资运营过程中的收益水平要求较低,保值是其主要运营目标。而个人账户则采用完全累积模式,因此其收益率水平的提升显然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应对通膨的必然选择和有效手段。因此,个人账户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应适当的选择风险稍高、投资回报率更大的投资项目。

(二)积极推进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

开展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元投资渠道,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收益水平较高的投资项目,通过风险控制手段不断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是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投资工具选择上,应重点选择债券和股票,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可选择品种不到多,但债券投资相对于股票控制,风险可控性更高,而且其收益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股票虽然风险高,但收益也高。在投资品种选择上,可以重点关注沪深300标的股票以及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优质股票,特别是对于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上市公司应重点考虑进行养老保险投资。再次,积极地参与国际化投资策略。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投资渠道越来越宽,也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具有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保障各项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建立相对集中的政府管理模式

从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形式并不没有统一的形式。美国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单一的机构进行集中管理;而瑞典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的模式,全国具有养老金运营的机构高达7家,而新加坡采用的具有市场化运作养老金运行形式。从国外的成功运行经验来看,养老金管理机构的模式并不统一,需要根据国情和养老金运行现状来进行具体的运作。笔者认为我国应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采用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就是成立具有政府管理性质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专门机构,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分工协作,主要承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管理,建立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体制,以增值和安全为主要工作目标,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日常投资管理,并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效益。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解决传统的过于集中或者分散的弊端。通过集中管理的形式,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过于分散管理,而导致难以发挥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效益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养老保险投资基金的整体投资收益水平。为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过于分散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不仅利于监督管理的实施,而且可以对于参保人员跨省进行养老金缴纳提供了可行性。同时,可以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分别经营,促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竞争和相互对比,进而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投资收益。

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和监管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只有不断地提高相互协作的能力,才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率。在进行具体的投资管理过程中,人社部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主管部门,应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进行分析,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财政部门应从财政保障角度,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相关部门配合措施下,对基金运行情况加以有效的监督、管理。证券管理部门要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管理,特别是对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违规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从制度监管和处罚的角度,不断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经营,进而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入市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四)妥善弥补隐性债务

当前,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隐形债务问题较多,我国老龄化问题趋势较为严峻,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加大,直接导致了养老保险隐形债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社会保障能(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得到不断的加强,养老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加大,优厚的养老金承诺意味着未来较高的支出,隐性债务规模越大。为有效地解决隐性债务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首先,划拨国有资产补偿隐性债务。我国目前所形成的养老金“空账”问题不是因为缴费的欠缺,而是因为历史原因导致的养老金缴费欠账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长期采用的是低工资形式,而医疗费、养老金以及住房福利等一系列保障方式弥补了工资上的不足。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说明了我国养老金问题主要是我国长期没有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这部分人需要在未来进行保障,如果单纯依靠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难以弥补缺口。其次,发行养老金国债,通过发行政府债务的形式进行养老金的筹集,是国外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常用的方法,通过发行债务的形式,将集中爆发的养老金问题延期化,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我国历史欠账问题导致的养老金集中发放所造成了养老金缺口问题,而且不会给政府短期内造成过大的财政负担,特别是我国当前地方财政过度紧张的情况下,债券已经成为改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结构、提升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的有效手段,并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再次,发行养老金。作为当前阶段我国一种常见的社会资金筹集手段,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采用依法销售、特许发型、自愿购买的原则,面向社会发行。当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覆盖率的不断提升,的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发行方式日渐多元化。我国资金的利用,则应严格《管理条例》规定,采用政府性基金管理办法实现对养老所筹集资金的预算管理,将收支相分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接受审计机关、财政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并根据预先做出的承诺如期向社会披露资金利用方向、利用项目等信息。

总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我国政府的相关制度制定和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不断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运作能力,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投资的效益。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管理还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以此为基础,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现状出发,用积极稳妥的投资策略取代传统的相对保守投资策略,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拓展投资范围,实现多元化投资。并积极地控制风险,不断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建武.养老基金投资保障房建设可行性分析[J].新金融,2012(10)

[2]胡继晔.养老金融:未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J].中国社会保障,2012(10)

[3]杨北冬.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6(15)

[3]赵鑫,刘阳,夏苏苏.民营养老机构融资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06)

[4]马智利,魏静,马敏达.我国养老地产项目融资模式应用研究――以共有产权模式为例[J].建筑经济,2015(06)

[5]王涵.养老金融资体系:发展・危机・改革[J].会计之友,2014(13)

[6]路爱峰,崔玉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现状及风险来源分析[J].金融经济,2013(22)

[7]贾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Y组合分析[J].北方经济,2014(18)

[8]虞应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5(08)

[9]李湛.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2(05)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