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9:00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1

摘要标准成本制度十一中非常适合我国粮食企业发展的制度,大力推广标准成本制度对于我国粮食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标准成本管理制度的涵义和主要内容,分析了粮食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粮食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推广与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粮食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推广与应用

成本竞争是粮食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在竞争过程中,只有获取成本上的绝对优势,才能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一种管理成本的制度,标准成本制度非常适合我国粮食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大力推广标准成本制度对于我国粮食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1.标准成本的涵义

标准成本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通过合理的办法制定的成本目标。标准成本制度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科学规范、有效合理的标准成本。

2.标准成本管理制度的涵义

标准成本管理制度是指按照标准成本的技术、作业等指标设计的一种管理制度。在标准成本管理制度中,将标准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和核算的分析功能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

3.标准成本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1)确定成本中心

在标准成本管理制度中,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主要包括成本费用的发生,成本费用的归集,成本费用的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成本中心企业可以确定成本责任的范围,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成本中心是可控的,它始终在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范围之内。确定了成本中心之后,才可以衡量成本中心的绩效,确定其应该完成的任务。通常情况下,按照成本中心的功能,可以将成本中心分为生产性、辅、服务性和生产管理等四个方面。

(2)制定标准成本

在制定标准成本的过程中,首先要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完整的生产测定以及工程技术测定方法对各种成本中心和产品制定恰当的数量化标准,然后再将该标准进行金额化处理,并将其作为标准产品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绩效衡量。通常情况下,成本标准包括价格标准和消耗标准,价格标准包括物料价格标准、人工价格标准、能源价格标准、半成品价格标准等。消耗标准又包括原料消耗标准、直接人工标准、辅助消耗标准、制造费用标准、直接燃料标准、动力标准等部分。

(3)核算、分摊差异

在转让和接受产品或者劳务的过程中,各成本中心都是按照标准成本进行计算的,在计算出结果后,再依据实际成本将美国成本责任中心必须担负的差异计算出来。成本差异包括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其中数量差异在数值上等于标准价格与实际用量和标准用量差的乘积。价格差异在数值上等于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和标准价格差的乘积。上述差异之所以会产生,其原因主要是标准成本不准确或者实际操作或者生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为此,在成本差异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求责任中心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而不能简简单单由财务管理部门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标准成本制度的合理运行。在进行差异分析时,管理人员不但要密切关注产生差异的地点,同时还要落实到每一个成本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4)发现问题,努力改进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成本差异也是如此,不但有其有利的一面,而且还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无论成本差异的表现如何,都只是将成本差异当成问题出现的开端,坚决不可以依据成本差异的表现进行决策。在经营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对成本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认真的分析,确保查清问题,追究责任。在这个基础上,管理人员要认真总结发现的问题,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关改进措施,有效实施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标准成本制度落实到位。

二、粮食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推广与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1.政策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

在粮食收购上,国家常常存在政策性的收购成本,在粮油的调拨和进口转储备的粮油上,常常采用在事前规定一个初步的标准,事后进行成本核定的管理方法。这样一来,在政策性的粮油成本中就存在了收购或者调拨、进口的利润。为了稳定粮油市场,我国在进行政策性的粮油收购中明文规定不能存在收购利润,只能存在收购价格以及收购费用。但是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利润,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粮食企业不能赚取利润,其参与政策性收购或者政策性业务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由于在政策性的粮油成本中已经包含了收购利润,而标准成本中却不包含此项内容,这样收购利润就成为了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这样,在处理政策性粮油标准成本、实际成本之间差异的过程中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还有一些政策存在着滞后效应,在对政策业务进行的会计核算过程中还常常存在着缺乏原始凭证和处理的依据不足等问题。为了粮食企业的能够获取正常的利润,必须严格实施标准成本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诸如账务不规范、调整频繁、无法区别各种差异信息等问题。

2.存在着由标准成本引发下调粮油补贴标准的可能

为了稳定市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国政府对粮食企业的粮油入库、保管、出库及调运等都制订了严格的补贴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粮食企业内广泛使用标准成本制度,那么,来自于粮食企业内部的标准成本,通常都比粮油补贴标准低。如果政府将粮食企业内部的标准成本作为核定粮油补贴的依据,那么势必引发粮油补贴标准的下调,从而使粮食企业的利润降低。

3.粮食系统内部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成本

由于我国的粮食企业非常多,这些粮食企业广泛的分布在我国广大地区。由于我国不同的地区其经济状况不同,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为此相同的业务其成本费用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在贫困地区的成本费用比较低,在发达地区的成本费用比较高。这样就造成粮食系统内部企业的成本标准不相同。粮食企业内部的标准不统一或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使粮食企业无法使用标准成本制度进行比较,使粮食企业的业绩无法得到恰当的评价,使粮食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恰当应对粮食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推广与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1.大力开展先试点,再推广的应用方法

在粮食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制定恰当的标准成本,是保证成本管理制度推广与应用的基础。为了保证标准成本恰当,粮食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从而确保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开支,避免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必须大力开展先试点,再推广的应用方法。在试点的过程中,粮食企业可以先选择业务单一的直属库进行试点,并且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经验后再推广使用。

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要逐步把标准成本渗透进企业的管理之中,切不可一次性进行全面引进,在引进过程中,要先引入非政策性业务,等到恰当的时机再将政策性业务引进来。要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一个地区试点成功,可以再增加几个试点单位,逐渐扩大试点的范围。

2.整体入手,深入实际

和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相比,我国粮食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在发展过程中,粮食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管理状况,要认识到自己管理上的不足。在试点时期,粮食企业要努力按照标准成本制度的要求,认真规范整个业务流程,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实用性强的标准成本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粮食企业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要将标准成本制度融入企业每一位职工的内心深处,确保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将标准成本制度落到实处。要大力加强标准成本制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粮食企业才能暴露深层次的问题,才能促使企业针对暴露的问题制定相关调整政策。

3.高屋建瓴,制定决策

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站立在发展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成本差异,并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并引入全新的技术、操作和工艺的决策,这样就可以不到那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总之,企业粮食成本管理制度的推广和使用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作为粮食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分析市场特征,分析企业内部深层次的问题,将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成本管理制度的顺利推广和使用,才能有效提高粮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2

近两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发〔*〕17号),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在解决“老人、老粮、老账”等制约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和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做优做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粮食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16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一)切实使国有粮食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履行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的职责。要进一步理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的关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国有粮食企业主要负责国有资产监管、领导班子管理与考核、政策性业务的管理与指导,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国有粮食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规范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根据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可委托具备资质的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相关政策性业务,并按确定的标准给予补贴。国有粮食企业要带头服从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服务。

(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分类指导、做优做强”的原则,支持国有粮食企业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造,以资产为纽带,在省内培育若干个粮食企业集团。支持省粮油集团公司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股份制运作,以资本运营为纽带,整合资金、技术、品牌、人才等要素,积极向市县延伸,逐步发展成为年加工大米50万吨以上的大型粮油企业集团。鼓励设区市以国有粮食骨干企业或省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在宜春、上饶、抚州、吉安等市培育形成若干个年加工大米20万吨以上的区域性粮油企业集团。粮食主产县要以优势企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地组建一个或若干个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非粮食主产县也要保留必要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对商品粮源少和边远山区的国有粮食企业,可以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租赁承包、授权经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三)积极推进和规范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地要按照国有粮食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目标要求,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近期重点做好对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掌握国有资产的分布及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改革方案,进行改革试点。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可先在各设区市内国有粮食企业之间实行股份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股份制改革,其股份形式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改制后的企业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运作。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各地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原则,采取有效形式,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监管,并明确监管职责,确保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粮食企业的人事管理、事权管理由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中的清产核资、产权登记、产权变更等基础性工作由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对国家投资和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粮食仓储设施,不得随意处置或改变其用途。要注意合理布局粮食购销网点,加强对粮食仓储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对登记在册的粮食仓库报废、拆除、产权转让或改作其它用途,须经设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同意。对地处城区的粮食仓库,可以按照“退城进郊、拆一还一、先建后拆”的原则进行置换。对闲置的粮食仓储设施,在确保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以对外进行租赁、承包或公开处置。对有困难的国有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研究建立新型粮食仓储管理机制。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新制(修)订的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粮食储存标准和粮食卫生标准,建立、健全各项仓储管理制度。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升粮食仓储核心竞争力,减少粮食数量损失,延缓粮食品质下降,确保库存粮食安全。结合粮食企业改革和人员分流安置,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税收上给予适当支持。加强对农民储存粮食的技术指导,降低粮食产后损失。

(五)做好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发放和管理工作。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积极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加强信贷服务,在确保农发行贷款债权落实的前提下,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凡符合条件的法人单位都可列为贷款对象,并根据企业意愿实行分贷分还或统贷统还。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和地方储备粮的承储企业,要开设基本账户,所需信贷资金按照农发行相关贷款管理办法按计划保证供应;对受政府委托收购粮食及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粮食所需信贷资金,在落实收购费用、利息和可能出现价差亏损补贴来源的前提下,应及时足额发放,并提供优质服务。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积极支持各类具有收购资质的粮食企业入市收购,继续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和转化企业、工商联营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市场建设、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等贷款扶持力度。对粮食储藏技术等推广和应用,在防范贷款风险的基础上,农发行可提供科技贷款支持。

(六)积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做优做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做优做强,在资源整合、基地建设、科技创新、粮食购销、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和指导。积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组建粮食集团,鼓励将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进行整合重组,组建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并继续享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和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和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加大对国有粮食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和其它多元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粮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对改制重组的粮食企业,国有资产在粮食系统内划拨的免收相关规费。对国有粮食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粮食仓库或通过置换“退城进郊”建设粮食仓库的项目,给予免收相关规费的政策支持。

二、进一步做好粮食财务挂账的剥离与管理工作,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

(七)认真做好粮食财务挂账剥离的后续管理工作。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从国有粮食企业剥离的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要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同级财政、农业发展银行也要根据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应台账,登记、反映和监督挂账变化情况。对2004年5月31日以前经审计的企业经营性亏损挂账,按照债务与资产一并划转和防止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则,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单独设账反映,实行有效管理,审计、财政、粮食、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依法处置企业经营性亏损的实施办法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八)继续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按照省政府统筹考虑和多渠道筹集的原则,切实解决好国有粮食企业分流安置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所需资金。对国有粮食企业分流安置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等的资金缺口,除继续从中央批准给省的改制资金限额中给予的适当补助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中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优先用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安置职工。在正常经营期间,企业支付给分流职工的经济补偿和按国家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按现行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各级人民政府要按规定将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纳入当地再就业规划和社会保障体系,并对符合条件的分流人员核发《再就业优惠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做好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档案移交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工作,为其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国有粮食企业要充分发挥现有购销网点和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农民、方便居民的服务业务,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为分流人员创造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三、积极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九)继续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粮食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培育和规范农村粮食经纪人,开展公平竞争,活跃粮食流通。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各类粮食交易市场、粮食物流设施以及高科技粮油加工企业。

(十)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省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管理办法》,继续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对已经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管,定期进行审核。

(十一)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执法。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以及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粮食收购资格的核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市场以及市场开办者和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收购、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各种违法经营行为。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加工和销售的质量管理、卫生监督。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完善信息通报机制,形成管理合力,维护粮食交易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省粮食批发市场和南方粮食交易市场的整体服务功能,重点建设若干个面向销区的粮食批发物流中心和城市成品粮油交易市场。各级人民政府对市场建设要在规划、财政、信贷、土地、税收、运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引导企业入市交易。对大宗粮食交易,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购销和轮换,原则上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采取竞价交易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增加交易的透明度,发挥引导粮食市场购销价格的作用。

(十三)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认真组织实施好《*省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各级人民政府的适当投资引导,重点建设面向东南、华南地区的稻谷(大米)流出通道,及面向东北、华北地区的玉米、小麦流入通道,建设年中转量10万吨以上的重点物流节点,增加散粮发送接收机械设备,发展散粮火车、散粮汽车、散粮集装箱等运输方式,逐步实现跨省区粮食物流主要通道和省内粮食收购、集并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加快培育专业粮食物流企业,搞好专业配送,建立畅通、快速、高效的粮食物流供应链,促进粮食安全、快捷、高效、低成本流通。

四、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十四)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各地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生产;要完善粮食应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省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粮食应急预案,并抓好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从增强本级人民政府对当地粮食市场应急调控的需要出发,建立相应规模的市、县(区)粮食实物储备,并重点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粮食加工和批发、零售企业,服从粮食安全应急调控需要。

(十五)建立健全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价格信息监测管理办法和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粮食产销和市场流通的粮情价格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要加强市场调查和粮情分析,及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粮食供求、质量、价格信息制度,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粮食宏观决策、加强对粮食市场管理、制定粮食政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依据,并为粮食企业经营提供全方位、优质的市场信息服务。

(十六)加强粮食产销衔接。要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与粮食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我省粮食资源优势和毗邻粤、闽、浙等粮食主销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我省粮食市场占有率。鼓励省内粮食企业在主销区粮食市场经销粮食。铁路部门要优先安排履行产销合作协议的粮食运输。农业发展银行要对产销区之间开展购销协作提供贷款和更加便捷的跨省结算服务。为促进粮食流通,凡我省粮食运输可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优惠政策。

(十七)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则指导和做好粮食收购。要充分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广大农民种粮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市场价格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期间,国家指定收购企业要按照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要求,挂牌敞开收购农民交售的粮食。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确保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顺利实施。

(十八)完善粮食直接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6年起,全省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要达到全省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以上。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的执行预案,健全最低价收购预案启动机制、补贴机制和监督机制。对不实行最低价收购的主要粮食品种,在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过多时,各级政府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供求,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等现象。有关部门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十九)加强和改善地方储备粮油的管理。要在全省建立起以省级储备粮为基础、市县级储备粮为补充,储备轮换与购销经营相结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储备调节机制和粮食安全保障体制。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粮食局和省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完善我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落实责任,依法加强对省级储备粮管理,及时轮换,确保质量合格、数量真实,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各市县也要加强对市县级储备粮的严格管理。

(二十)做好政策性用粮供应工作。要继续做好军粮供应、受灾群众口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供应工作,稳定军粮供应渠道,做好军粮供应的服务工作。要加强军粮供应管理机构,妥善解决其人员、编制、经费问题。

五、加强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

(二十一)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粮食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粮食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建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长效机制,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和粮油质检体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水平。

(二十二)切实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根据统计对象,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以保障《统计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企业自觉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履行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销存等基本数据和情况的义务。

六、加强领导,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二十三)全面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各级行政首长责任制,将中央对粮食省长负责制规定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到市、县(区)行政主要领导,切实对本地区的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负起责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总量平衡,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持市场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市场粮食的有效供应。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发展和规范粮食市场主体,建立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一)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土产县可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组建若干个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制粮食企业。非产粮大县也要保留必要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企业。支持国有粮食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优化企业布局。全省逐步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二)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经济成份粮食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积极培育和支持发展农村粮食经纪人和各类粮食流通中介组织,加强对粮食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粮油加工业。大力倡导发展股份制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运作。(三)加快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做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以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性粮油批发市场为骨干、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拓展市场功能,发展期货市场,打造“皖粮”品牌。加强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合肥、皖北、皖东、皖东南、皖西南等粮食现货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粮食集贸市场。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各类粮食交易市场。储备粮的轮换、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的销售,原则上通过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交易。二、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和园区建设,建立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四)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和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粮油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姻,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提倡开展规模集约订单经营,提高粮食订单的履约率和规模效益。突出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加快粮油加工转化增值,变粮油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鼓励和扶持各类粮食行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五)加快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关措施,支持粮食产业园区建设。要将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列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集聚产业,加快发展。(六)积极发展粮食服务业。整合传统粮食购销资源,发展超市、便民店、连锁店等现代流通业态,拓展粮油产品流通渠道和粮食行业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鼓励粮食企业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社,积极开展“四代一换”(代购、代销、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业务,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农村、方便农民的服务。三、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七)加强现代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抓紧编制现代粮食物流规划,大力推行以粮食散装、散卸、散储、散运为主要标志的粮食流通方式,加快建设以“便捷、高效、安全、低耗”为主要目标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现代科技为支撑,统筹规划,重点建设皖北小麦物流通道和江淮水稻物流通道。将现代粮食物流建设与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结合起来,通过各级政府适当投资引导,鼓励多种经济主体积极参与,改造现有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围绕东向发展战略,先期建设连接东部省市的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八)提升粮食仓储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粮食储存标准和粮食卫生标准。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储粮、远程测控、信息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增加储粮新技术装备,提升仓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好地方储备粮库,认真做好粮食仓库的维修改造工作,确保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顺利执行和粮食储存安全。同时,要大力开展新农村科学储粮活动,加强对农民储存粮食的技术指导,降低农产粮食产后损失。(九)发展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我省粮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东向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东部经济发达的粮食主销区的联系,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巩固和发展与其他粮食主销区的产销合作关系。鼓励省内粮食企业在主销区建立集收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经营企业,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水平。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十)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密切配合,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及时协调解决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改善收购条件,完善仓储设施,创新收购方式,优化收购服务,确保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到实处。(十一)健全地方粮食储备体系。认真组织实施《安徽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充实省级储备粮规模,将储备粮管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省级储备粮管理体系,创建一批省级储备粮示范库,为省级储备粮集中管理创造条件。各市、县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核定的市、县储备粮规模,确保20*年充实到位,将储备粮保管费用、利息、轮换差价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和完善市、县储备粮管理办法,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补贴到位。改善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大中城市要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储备。(十二)完善粮食供应和应急机制。各级政府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具备资质的粮食企业承担相关政策性业务,并按确定的标准给予补贴。各市应重点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粮食加工和批发、零售企业,服从成品粮油供应宏观调控的需要,全省首批确定17个成品粮油储备定点承储企业。要严格执行军粮供应政策,提高军粮综合保障能力。做好山区、库区和救灾粮的供应工作。各市、县政府要按省政府制定的《安徽省突发粮食事件应急办法》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粮食应急预案。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本地区粮食生产、需求、库存、质量、价格及市场动态情况的监测分析和信息,建立健全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报告制度。五、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建立粮食执法保障体系(十三)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领导,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尚未建立监督检查机构的要尽快建立。有关执法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建立在政府领导下、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的粮食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粮食执法保障体系,维护粮食市场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人制度,继续做好粮食收购企业人市资格审核工作,对已经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管。(十四)切实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统计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企业自觉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履行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销、库存、加工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义务。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和谐发展(十五)进一步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各级政府要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三农”、提升现代农业的高度,加强对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起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责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持市场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市场粮食的有效供应。省财政厅、省粮食局要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我省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十六)加强和充实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政府要根据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需要,核定并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调查的职责、机构和人员,将其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粮食部门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造就适应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粮食专业人才。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开展创建文明粮站、粮库活动,树立粮食行业新风尚。(十七)加大对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粮食物流和粮食产业园区内的建设项目列入“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省经委将符合条件的粮深加工项目纳入符合技术改造“百千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省财政继续安排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项目贴息,支持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粮食良种补贴项目区优先考虑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的订单生产基地,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重点在良种补贴项目区发展订单生产。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享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优惠政策。铁路、交通部门优先安排跨省履行产销合作协议的粮食运输,凡我省粮食运输车辆通行全省收费公路时,各收费站点应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对政策性粮食收购所需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积极支持各类具有收购资质的粮食企业人市收购;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订单生产基地、粮食产业园区、粮食批发市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支持力度。各市、县政府也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支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十八)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清理认定及从企业剥离工作,按照财政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清理认定及从企业剥离工作切实加强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管理的通知》(财建[2007)10号)规定处理。对企业经营性亏损挂账,要结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按照债随资产走和防止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则,实行有效管理,因地制宜地逐步消化或依法处置。(十九)切实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工作,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国有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关系广大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扎实工作,确保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健康顺利发展,为构建和谐安徽,加快安徽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管理;问题;建议;粮食企业

一、目前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风险认识浅弱和财务管理方面不足

有些粮食企业的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表面性意识薄,缺少风险意识,在筹资决策方面、投资决策方面与收益分配决策方面的时候,缺少科学的分析及周密的研究。而有些粮食企业还是习惯利用经验与主观意识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从而缺少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科学的办法。还有的粮食企业在财务制度方面的不全面,平常会计的底子工作比较差。比如科目的设置、财务的计算、财务方面的处理程序不健全,会计计算手法与计算所使用的工具非常落后。甚至有的粮食企业现在还在用人工手记的方法,财务软件和其它的计算工具还没有得到全面的使用,这样就不会达到目前现代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所要的要求。

(二)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比较落后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当中,财务管理除了是传统的管理职能还是分析、预测、决策和监督等财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能。可是现在的有的粮食企业,在思想方面、经营方面、管理的方法及监督的办法等等方面都不能完全达到这种要求,这样就会导致在财务方面的工作依旧停在计算补贴、计算资金、管理经费的表面工作上。而相应的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就是计算账目,帮企业报税跑银行,财务管理当中的预算、决策和参加管理等等的重要工作并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与现代化粮食企业发展所要的要求存在比较大差距。

(三)粮食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

有些粮食企业的监管控制力度不够主要的原因有几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有一部分粮食企业管理层对于财务监管的主要意义和认识不够,不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所以对资金流动的各种环节缺少主要的监管。第二方面是有的粮食企业是有监管机构也有制定好的监管控制制度,可是因为管理层只看重结果忽视监管,导致监控工作应该做到的工作没有得到有力的发挥,致使成本高、浪费比较多、管理不统一等等现象出现。

(四)资金来源和流动资金少

目前有些国营的粮食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企业想要扩大发展业务的范围资金就会缺少,然而资金的多少直接会影响到粮食企业在业务上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粮食企业的资金流动缓慢使用起来效率不快。主要表现有应收账款额度大、账期时间长、缺少控制,存货周期转出效率低,大量的资金被长期的占用,支付保管费用和贷款的利息,这就很大一部分是资金的使用率降低,从而是粮食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

二、加强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完善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方面组建全面的粮食企业内部监管和控制力度。粮食企业要跟随业务的需求,科学的设置财务职位,制定出职位操作规范制度,把工作的范围和工作的权限明确,就是记账人员、出纳人员、财务主管人员和经济业沼牖峒剖孪钪械纳笈员、经办员、实物保管人员事务职能权限。另一方面是组建企业财务严格清查制度。经过定期开展或者不定期及群面和部分财务清查活动,对于全部企业财产和物资进行全面盘查,把库存现金账目、存款账目、债权债务进行盘查审对,方便找寻粮食企业在资金管理上所遗漏的问题,防止企业资金流失,以确保资产进行合理、节约和高效的利用。而主管管理层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粮食企业财产清查进行严格监管,对于在检查过程当中所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确保粮食企业资产安全和有效的运营。

(二)落实费用管理制度,有效控制费用的管理和使用

把费用严格的落实到用于审批权限和大数额的开支以及集体决策制度的规定,必须杜绝越权审批,超标准、超范围列支和合理的控制费用支出,把费用最大化的保持在合理使用上。再一方面就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应建立现代化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组建与完善企业责任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组建财务公开制度,粮食企业运营的现况、盈利的情况、费用的支出等等财务指标定期进行公开,把职工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利用。

三、结语

管理好粮食企业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加强粮食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凡在主要位置。强化粮食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监管工作,要组建完善、全面的内部各种项目的监管工作的时候,再提高内部审计充分利用内部审查机构的职能作用,合理规范粮食企业财务行为,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合理、合法、合规,抵制隐患,防患于未然。把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公开、公正和公正,加强全部职工对于财务工作关注,使所有职工进行强化对执行经济纪律方面的自觉性、主动和严肃性,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内部财政环境。加强粮食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组建,加强粮食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监管好财务人员的组建,这才能很好的把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杨贤俊.加强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0(05).

[2]黄欢梅.粮食企业构建多元购销模式浅析――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2(07).

[3]于颖慧.国有粮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薄弱点及解决对策[J].商业会计,2011(31).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5

(一)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体和主渠道作用。以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为基础,通过公司制改造,各县(市)区要保留或组建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继续发挥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和鼓励粮食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企业资产重组,以资产为纽带,培育发展若干个粮食企业集团。各级粮食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粮食宏观调控下的政企关系,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规范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和有利于粮食宏观调控,有利于企业搞活经营,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经政府批准组建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行政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研究制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县(市)区应结合实际,采取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授权经营、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破产销号等多种形式推进改革。认真做好改革企业资产清查和债务核实工作,加强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严格按有关文件规范操作,实现的国有资产收益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益全额在粮食企业范围内调剂使用。改革后的粮食企业要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国有粮企改革,对于实行产权出售,能够用国有净资产一次性消化经营性挂账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企业解决改革成本不足问题,积极争取省粮食风险基金支持企业改革,在中央批准的限额内和财力可能的情况下,从粮食风险基金中专项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安置分流职工。有关司法部门和金融单位对已查封、抵押的变现资产予以解封、解除抵押关系。资产变现优先用于安置职工。

(三)认真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流安置职工要按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的意见》(**政发〔20**〕57号)有关规定执行。各县(市)区政府要把粮食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再就业规划,统筹安排落实。对改制企业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及离退休人员档案移交、陈欠的取暖费、欠缴的养老保险费等,按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对改制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的粮食,继续免征增值税。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住房、建筑物收入和改制粮食企业处置土地资产变现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收入,要税前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有困难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可减征和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手续不全的企业资产,政府有关部门应允许补办并减免费用。

(四)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的管理,妥善解决历史包袱。对已剥离的政策性财务挂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管理责任,保证财务清晰。同级财政部门要及时向农业发展银行结算和拨付政策性挂账利息。对企业已经剥离的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关系的,应及时解除抵押关系,帮助企业恢复生存和发展能力。

对经清理、审计的企业经营性亏损挂账,按照债务与资产一并划转和防止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则,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行有效管理,逐步消化或依法处置。

(五)积极扶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各级政府要重视粮食产业化经营,结合实际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享受其他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对粮油加工骨干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期间,积极争取省技改贴息资金和专项用于培育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粮深加工,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鼓励粮食产业化企业在农村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行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实现农企双赢,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粮食企业要按照“资源、信息、客户、利益共享,市场风险共同抵御”和自主、自愿的原则,进一步整合经营资源,组织同行业、同类项目的利益合作,对经营相同、相近、相似产品的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现代企业集团。

(六)创建新型的粮食仓储管理服务机制。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和省制(修)定的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粮食储存标准和粮食卫生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要加强科学研究,普及推广科技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引导农民科学、健康、营养消费。粮食企业要树立“经营仓储”的理念,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开展“四代一换”(代购、代销、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七)做好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发放和管理工作。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积极支持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对改革后继续承担主渠道任务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以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的收购和发展资金,应按规定优先予以保证。加大对精深加工和转化企业、工商联营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市场建设等贷款扶持。

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规范粮食流通秩序

(八)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做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布局规划,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入市交易。重点加强大宗粮食的区域性、专业性和成品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各县(市)区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融资,整合现有粮食批发市场和其他涉粮市场,开办新市场,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大力推广粮食期货贸易和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经营手段。

(九)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在国家和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州港特有的区位优势,提升东北第二大粮食物流集散平台的作用,不断扩大粮食物流规模。继续加强以**州港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扶持现代粮食物流企业,拓展环港粮食仓储带。实现海路、公路、铁路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和贯通**州各流通节点的供应链管理,形成快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十)强化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管理。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培育农村粮食经纪人,研究制定粮食经纪人资质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公平竞争,活跃粮食流通。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准入办证率,依法加强对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的审核、批准和年审,完善对已取得粮食收购资格企业的监管。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应自觉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法规。

(十一)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省配套管理办法,制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完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依法开展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质量的监管,充分发挥各级粮食监督检查执法机构和粮油检验监测机构的作用。工商、质监、卫生、价格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完善信息通报机制,形成管理合力,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二)切实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加强粮食统计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统计质量。改进统计调查方式方法,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应依法履行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销存等基本数据和情况的义务。

(十三)搭建粮食产销衔接平台。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把粮食产销衔接工作纳入**州湾开发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粮油购销和转化企业的地域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州粮食的品种优势,整合粮食资源,组织召开粮食产销订购会,搭建在北方或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粮食产销衔接平台。各级政府及铁路、港口、交通等部门对此应给予扶持和帮助。

三、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十四)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要坚持向产粮大县、产粮大户倾斜的政策。各级政府要根据粮食市场供求情况,及时采取有效调节措施,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

(十五)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按照国务院“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落实地方储备任务。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要求,地方储备任务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纳入政绩考核内容。按照《**州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规范储备粮管理,确保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十六)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健全粮食应急机制。政府应重点掌握或指定一部分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粮食加工、批发和零售骨干企业,服从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对承担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要实行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稳定军粮供应渠道,做好军粮供应工作。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完善粮食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建立粮食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粮食信息,认真做好“放心食品”监测工作。

四、加强领导,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

(十七)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粮食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辖区的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负总责,搞好本地粮食的总量平衡,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持市场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市场粮食的有效供应。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完善工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市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6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政发〔20*〕1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市场化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收购主体多元化。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完善粮食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建立符合我市实际、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需要的粮食流通新体制。

二、全面推进粮食市场化进程,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支持、引导各类粮食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完善粮食市场体系,规范交易行为,使粮食流通方式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一)全面放开购销市场和价格。在20*年1月1日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粮食购销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群众利益,由市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对粮食供求实行宏观调控。

(二)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变过去单纯管理国有粮食企业为管理全社会粮食经营者,依法履行好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要切实加强对各类粮食企业宏观管理,整顿规范老企业,搞好新办粮食经营企业的资质审批和定期审核。积极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兴办粮油加工企业,特别是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支持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培育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促进公平竞争,多渠道搞活粮食流通。

(三)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市、县级粮油批发市场和乡镇农村粮油集贸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环境和交易程序,使之成为全市粮食市场体系的龙头。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粮食准运证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三、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坚持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下功夫,支持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继续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督管理

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市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好监管粮食市场职责。

(一)全面启动实施粮食行政执法。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政办发〔20*〕75号)有关精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具有执法主体地位,要落实粮食行政执法向市、县延伸的有关规定,逐步解决执法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问题。

(二)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市场主体多元化,严格入市资质标准,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企业及经营者,都要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政办发〔20*〕74号),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入市收购资格,并在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方可进行粮食收购活动。粮食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指导和监督,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诚信经营和粮油质量监督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取得收购资格的企业要进行定期审核,引导企业和粮食经营者合法经营,维护其正当权益。

(三)认真实行粮食经营台帐制度。辖区内所有粮食经营企业,包括粮食收购、销售、加工、储运企业都要建立粮食经营台帐制度,定期如实地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数量,对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哄抬粮价或压级压价的行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工商、物价、质监、食品、卫生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依法严*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原粮及成品粮的质量监管。根据市场管理需要和《**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市、县粮油中心化验室,加强检测检验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原粮及成品粮的检验监督,做好原粮及成品粮流通日常质量监督工作。粮食部门要会同质监、食品、卫生等部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依法严*查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粮食食品安全,让广大城乡居民吃上“放心粮油”,营造依法管粮,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逐步完善化验设备配置,适应市场功能,在品质测报、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等行业服务方面发挥作用。

五、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将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和精神落到实处,以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一)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彻底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策性与经营性分开。要继续做好国储粮、省储粮、地方储备粮、军需粮油、农村救灾粮以及应急保障等政策性业务,按政策享受相应的费用和补贴。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破产、兼并、拍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优化整合,推进粮食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组后的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是政府宏观调控、保障军需民食、维护市场稳定的主渠道。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和销售工作,尽可能多地掌握粮源,协助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承担起稳定市场粮价、保障居民所需的义务。在组织形式上,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程序操作,制定企业《章程》,规范管理程序,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经营上,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思想观念,转换经营方式,拓宽经营渠道,充分发挥在粮食购销中的主导作用,平抑粮食价格上的引导作用,调控市场上的稳定平衡作用,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中的带头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中的主渠道作用。

积极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新型的劳动关系。在内部岗位管理上,实行聘任制,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联系的激励工资制度。对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委派制。

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对职工的工龄补偿金、内部退养人员工资、养老金、失业金、丧葬抚恤费、离退休职工的医药费等,都要按照比例和标准足额预留,不得随意变通。要按照债随企业走的原则,认真落实国有资产和银行债务,不得以任何借口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逃避银行债务,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妥善解决好职工分流安置问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重组后,要根据经营量合理设置岗位,按岗定员,竞争上岗,对未能竞聘上岗的富余人员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职工自谋职业,对自愿申请离开企业的职工要按规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省上下拨的专项补助和市上的补助资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县政府和企业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其不足部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稳定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及时化解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支持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分流安置人员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全部接续医疗、养老保险关系,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做到应保尽保。政府各有关部门对下岗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妥善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三)落实好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粮食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国资、工商、国土资源、税务、房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以及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收入,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1*号)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的粮食,免征增值税。在20*年底以前,对国有困难粮食购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土地和用房,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减征或免征3年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彻底解决“老粮”、“老帐”和债权、债务问题。“老粮”全部交企业包干销售。对20*年12月31日前尚未销售的“老粮”仍沿用保护价粮管理办法,费用减半计算、利息据实计算至20*年12月31日,并一起纳入政策性挂帐。从20*年1月1日起,取消对“老粮”的保管费用和利息补贴。

对库存的陈化粮,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由省上统一组织定向销售,严禁倒卖和流入口粮市场。陈化粮销售形成的价差亏损纳入政策性挂帐总额。

对19*年4月1日至19*年5月31日期间所发生的、经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帐,继续执行现行有关政策,过渡期延长至20*年。延长期(20*——20*年)内新增财务挂帐利息由地方财政负担的部分,由各级财政预算单独安排。

对19*年6月1日到20*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亏损,由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和农业发展银行金昌市支行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解决。对认定的政策性挂帐,在20*年1月1日至20*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利息,纳入政策性挂帐。

经认定的各项政策性亏损,实行挂帐停息,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实行挂帐,由各级政府统筹资金消化。政策性挂帐从企业剥离,按隶属关系,分别由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对企业已经剥离的政策性挂帐相应占用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其余亏损,由企业自行偿还。

(五)按照市场要求,切实改进服务职能。粮食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尽快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对粮食行业的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信息通报,指导企业理性经营。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企业接受政府委托收购粮油,调节当地市场供求或对农民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要在落实有关费用、利息及价差补贴的前提下,及时、足额发放收购贷款。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包括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发放收购资金贷款。

六、完善机制,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据20*年全市粮食供求平衡调查显示,自20*年起,我市粮食供求呈紧平衡状态。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和供应保障机制。市、县(区)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安排一定财力,建立适度规模的市、县级粮食储备。市、县级储备粮油的收购、轮换、销售、要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公开交易。国有及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要经常保持适当的商品粮周转库存,必要时作为政府调控的预备粮源,平衡市场需求。在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特殊情况下,当本地区出现局部粮食短缺或农民卖粮难时,按照粮食事权划分,主要通过当地粮食企业的销售、收购和当地储备粮吞吐进行调节,确保当地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市级粮食市场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全面准确掌握本区域粮食供求状况,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情况的监测分析,实行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信息的定期制度,建立粮食市场预警机制,分级制定粮食应急保障预案,确定粮食预警调控指标,及时做出预警反应。要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本区域粮食流通状况,根据粮食市场预警信息,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粮食供应情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做好粮源、加工、供应措施等应急保障工作。

七、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7

粮食库存关系到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到民心和社会稳定。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认真总结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取得的经验,积极推广好的粮食库存管理做法,全面做好粮食库存管理工作。当前,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基层粮食企业收储功能弱化,少数企业粮食库存统计、会计处理不规范,仓储管理制度不落实,储备粮轮换管理不规范,甚至违规经营,政策执行和监督检查不够到位,体制机制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深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管措施,把新时期粮食库存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进一步健全粮食库存管理制度,夯实粮食库存管理基础工作

(一)做好粮食统计工作,加强粮食统计账务管理,确保粮食库存账账、账实相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切实落实《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扩大粮食流通统计覆盖面,督促并指导各类粮食经营者加强和改进粮食统计工作,确保各类统计报表报送及时、数据准确、存档完整。各市、县粮食部门要与当地中央直属企业建立粮食统计信息沟通制度,实现信息共享。要重点规范企业储备粮轮换、商品粮购销及政策性粮食收购、移库等重点业务的统计处理,确保统计业务处理及时,口径一致,数据准确。对已销售出库的粮食要及时核减库存统计账,不得以各种理由出现任何形式的虚增库存。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要按照《省粮食局关于印发<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规范化管理内容一览表(试用)>的通知》(粮储字〔〕48号)及其它业务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时填写上报有关账卡报表;商品粮经营企业要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库存粮油货位卡〉等粮油仓储管理常用表格表样的通知》(国粮展〔〕11号)的规定,对出入库的粮食及时、准确记载入账,做到日清月结,档案凭证齐全完整,损失损耗及时核销。企业内部要定期核对粮食库存实物保管账、统计账和会计账,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使各种报表、账务处理等能真实反映粮食的库存情况,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二)完善制度,加强粮食库存质量管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粮食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认真落实粮食质量安全责任制,加强对辖区内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查和原粮卫生监测。尚未建立市级粮油质量监测机构的地方,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早日建立机构,充实专业人员,增加仪器设备投入,提升检验能力,逐步建立起全省粮油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报告和通报制度,建立健全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辖区内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管理政策和标准,认真搞好日常质量检测,规范使用储粮药剂,完善粮食质量档案。省级储备粮质量每年至少全面检查一次。

(三)加强地方储备粮储存资格和轮换管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储备粮的监管,指导承储企业做好管理工作。省级储备粮必须储存在已确定的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且符合安全储粮要求的仓房内。市、县级储备粮也要选择储存条件好、规模较大、经营效益好、信誉较高的企业储存。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地方储备粮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努力改善地方储备粮的储存条件,不得擅自将地方储备粮委托给其他企业储存,严禁露天储存地方储备粮。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轮换计划,严禁应轮不轮、未轮报轮以及擅自超计划轮换、超期轮换。要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轮换机制,大力推动地方储备粮轮换通过批发市场公开操作。当年新粮上市之后,严禁承储企业从批发市场采购上年收购的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储粮作为地方储备粮轮换粮源,防止出现“转圈粮”。

(四)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工作,规范企业仓储行为。要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等仓储管理规章和规范,努力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各级要总结我省开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家开展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要求,继续抓好规范化管理工作,同时搞好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实现规范化操作,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仓储设施,同时加强对仓储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储粮设施设备配置齐全、功能完整、运行正常。要大力推广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以及低温低氧低剂量“绿色”储存技术,研究应用储粮新技术,减缓粮食品质下降速度,避免库存粮食发生霉变,保证粮食质量良好。

(五)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管理,切实做到“库贷相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收购资金管理工作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积极协调,加强监督检查。要督促企业及时清理不合理往来账款,及时回笼粮食销售货款,确保收购资金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切实做到“库贷相符”,库存真实。粮食企业要严格按照“钱随粮走、库贷挂钩、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严格控制粮食收购资金使用范围,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移贷款搞“体外循环”,坚决堵住挤占挪用的源头,严防发生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

(六)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粮食库存管理人员素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和充实粮食库存管理专业人员队伍。通过在职培训、经验交流、技术练兵等多种方式,加强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和粮食库存管理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的培训,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仓储保管、统计、财务、质检等关键岗位的专业人员,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三、严格粮食库存检查行政执法,构建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粮食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健全市、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要精心选拔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经验丰富、作风正派的人员,充实一线执法力量。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努力建设管理有序、运转顺畅、行为规范的粮食库存监管工作体系。

(二)改进和完善粮食库存监督检查方式。大力推进粮食库存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及时掌握企业粮食库存的动态变化情况,前移监督检查关口。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组织检查工作,规范监管程序。采取例行检查与专项检查、交叉互查、突击检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和粮食库存实行分类监管,增强监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做到各类检查工作事前有计划、事后有报告、查处有依据、整改见实效。积极尝试相关监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适时通报信息,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组织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结合日常检查工作,向企业提供政策和业务指导,帮助管理人员查找漏洞、规范业务操作,建立问题防范机制,使监督检查真正成为推动企业改进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强化粮食库存监管执法监督措施,严肃行政执法工作纪律。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新闻媒体监督,采取设置专门电话、信箱和及时接待群众来访等方式,认真做好案件举报和意见投诉受理工作。通过媒体适时向社会监管工作信息,加大粮食库存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粮食库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为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8

一、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一)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粮食主销区,要根据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特点,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战略性改组,合理调整企业的区域布局和组织结构。积极引导和培育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综合性骨干粮食企业,参与地方粮食流通,为搞好地方粮食流通服务。粮食主产区要把实行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和加快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作为改革的重点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体制创新。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以外的粮食产销平衡地区可以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主产区或主销区粮食企业改革的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二)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储备粮公司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储备粮管理水平和调控效率,降低粮食储备管理成本,使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粮食宏观调控需要的市场主体。

二、实行政企分开,加快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步伐

(三)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负责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责,把工作重点放在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政策,研究制定粮食流通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监督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做好粮食收购资格的审核,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粮情监测、粮食质量监督和信息服务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行政经费必须列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不准向企业摊派费用,行政领导不得在企业兼任职务。

(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尽快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地区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确定适合于走向市场的企业组织形式,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目前还没有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地区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并按政策规定取得相应的财政补贴,在此基础上,切实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推进企业战略性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和布局

(五)按照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战略性改组,调整企业的布局和结构。(1)按照建立和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要求,在全国以国有独资形式直接掌握一批中央储备粮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和轮换,作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力量。地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直接掌握一批承担地方储备粮业务的企业,在布局上与中央储备粮库互为补充,为地方粮食宏观调控服务。(2)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地区要掌握和扶持一批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继续发挥它们搞活粮食流通,为农民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大中城市通过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形式,掌握必要的一部分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连锁零售企业,确保城镇粮食的供应及质量。

(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要适应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粮食主产区的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结合地方县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撤并一部分购销企业;粮食购销业务量不大或小杂粮产区以及山区、边远地区等网点分散的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兼并、租赁和拍卖。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粮食主销区,对不承担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业务,同时在粮食流通中没有竞争力,不能很好发挥骨干作用的粮食购销企业,可以退出国有粮食企业行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撤并、兼并、租赁和拍卖等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在落实银行债权的前提下进行,防止国家信贷资金的流失。

(七)已经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离出的附营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粮食加工、饲料、零售等企业,要通过采取改组联合、整体转制、股份合作、分离重组、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在妥善安置职工,不逃废银行债务,不流失国有资产的前提下,鼓励社会企业或个人控股、兼并或全资收购;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按照有关程序批准后,执行《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0号)有关政策。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附营企业在改组、改制、兼并和破产过程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安置方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安置方案要听取职工意见,并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确保社会稳定。

四、通过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提高企业综合竞争水平

(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以经济利益关系为纽带,按县(市、区)或经济区域,组建粮食购销公司,形成整体合力;对规模较小和不宜作为一级法人的小型购销企业,可以作为购销公司的报账单位。对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素质较好、规模较大的购销企业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粮食主销区和执行销区政策的产销平衡地区,要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组改造步伐,在理顺粮食价格机制和粮食风险基金包干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历史包袱,鼓励购销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和实行跨地区重组。

(九)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与粮食加工等企业的经济联合,搞委托加工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扩大范围,改变购销企业"买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与粮食加工企业和科研单位实行联合,组成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一批有基础、有前景的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成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通过签订经济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充分发挥为农民服务、引导粮食生产和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

(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提高粮食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可以授权资产规模较大,公司制改革规范,经营状况好的国有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对其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行使国有出资人职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指导意见的通知》(〔*〕90号)文件要求,为提高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五、改革企业内部用人机制,切实做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十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照经营业务量和正常的盈利水平,合理定员定岗,对会计、质检、仓储等专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合理调整企业内部人员结构,保留业务骨干,精减管理人员。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型用工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用工政策,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部门不得强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接受人员。

(十二)积极稳妥地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要执行所在地国有企业职工分流安置的有关规定。对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要确保基本生活费的发放。对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企业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安置费,妥善处理好拖欠职工的工资、集资款和医疗费等债务问题。对企业离退休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或欠缴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的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补办补缴。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分流安置富余职工,采取多种措施,统筹安排企业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所需资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十三)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在内部岗位管理上,实行聘任制,公开选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在收入分配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联系的激励工资制度。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推行库(站)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完善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机制。

六、加强企业管理,健全经营管理机制

(十四)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使管理挖潜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实现增效的重要手段。要把加强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搞好成本核算,降低企业经营管理费用。切实改善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及时回笼销售货款,足额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杜绝挤占挪用。改进资金结算,加大清欠工作力度,有效防止呆帐、坏帐损失,严禁企业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借款和贷款担保。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确保会计报告信息真实可靠。坚决制止任意改变核算办法的行为,禁止套取国家财政补贴和虚列补贴收入。

(十五)切实做好企业库存粮油的推陈储新工作,减少粮油陈化损失。中央储备粮油要严格按照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部门下发的《中央储备粮(油)轮换办法(试行)》(国粮调〔*〕209号)的规定,适时轮换,确保中央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地方储备粮油要参照中央储备粮油的轮换办法,明确储存年限、品质要求、轮换的责任和审批权限,并落实相关费用。对地方商品周转粮要建立有效的推陈储新机制,(1)提高对粮食推陈储新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企业推陈储新的积极性,防止出项新的粮食陈化,确保库存粮食的品质;(2)要合理有效地使用粮手风险基金,鼓励粮食企业扩大销售;(3)要抓住有利时机,扩大粮食出口,开拓国际市场;(4)鼓励粮食加工转化,地方要在税收和资金上给予政策扶持;(5)对退耕还林(草)地区的饲料用粮供应,可以销售库存陈粮,但是严禁回流到口粮市场。对现有库存中的陈化粮要有计划地进行处理,经国务院批准后,通过指定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卖的方式,实行定向销售。

(十六)搞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适应市场需要,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要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建立重大决策责任制度,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国有大型粮食储备企业和购销企业要率先实行企业各业务环节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引导企业学习、借鉴国内外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方法和手段,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

七、加强领导,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七)切实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领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关系到整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按照国发〔*〕28号文件的要求,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做好这项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制定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担负起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责任,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及时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进程。

(十八)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妥善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对老库存高价位粮食,可采取"粮源对冲、成本搁置、待价而售"的办法,即收购新粮暂不销售,先销高价位老库存粮,新老粮源等量对冲,防止陈化,原库存成本价可先搁置帐上,待市场粮价回升能顺价销售时,及时推向市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补贴差价的办法进行处理,但补贴后的销售价不得低于市场价,具体处理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老库存,在处理前发生的费用和利息按现行政策执行。

对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处理地方商品周转库存的陈化粮所发生的亏损,原则上由粮食风险基金弥补,对确因陈化粮数量较多,难以弥补的价差亏损先实行挂帐,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逐步归还。归还本金的资金来源,一是用包干节余的粮食风险基金;二是粮食风险基金不够的,由地方和中央按粮食风险基金筹资比例,另行筹资弥补。

(十九)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完善贷款封闭管理办法,对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价粮食,要继续按保护价及时发放收购贷款,保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常年常时挂牌敞开收购的资金需要;对非保护价粮食要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发放粮食收购贷款。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组织形式创新,对企业在改革改制过程中,通过重组、兼并组成的独资或控股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农业发展银行给予开户和贷款;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订单收购的,可试行粮食订单收购贷款,具体办法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制定。在做好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前提下,支持粮食购销企业开展委托加工试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方式。为缓解当前主产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纳库严重不足的困难,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有关贷款办法的规定,继续安排必要的简易建仓贷款,并由地方(省级)财政统一贴息。

(二十)积极落实有关粮油税费优惠政策。各级财税部门必须继续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免征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8号)要求,把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撤消、合并、改制等过程中的收费减免,按照国家计委等六部门《关于对企业实施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的有关收费实行减免的通知》(计价费〔*〕1077号)和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关于抓紧落实企业改制收费减免政策的通知》(国减负〔*〕10号),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对改制企业收费减免规定执行。

(二十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指导企业做好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做好社会保险接续、再就业培训、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工作,努力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9

一、贯彻落实粮食工作“四帮”要求,切实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全省各级粮食部门要按照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种好粮;执行好粮食收购政策,帮助农民卖好粮;提供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储好粮;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四帮”要求,切实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1、加强粮油生产、市场供需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和,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农民粮食生产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正确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调优种植结构,不断提高粮食经济整体效益。

2、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抓好粮食收购。积极创新服务形式,在大力开展预约、上门、委托收购等活动的同时,不断改善收购条件,完善收购设施,加快收购进度,方便农民售粮;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和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引导和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和开展粮食经营活动,公开、公平竞争,活跃粮食流通。

3、推广农村科学储粮工程。认真组织实施好“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推广农户储粮减损的新型、适用技术与设备,推动农户科学储粮技术的普及。

4、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及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发展和完善“订单粮食”,订单粮食面积达到1600万亩以上,培植一批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优质粮油产品进农村活动,构建农村“放心粮油”营销网络。

二、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机制的转变和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国发〔*6〕16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全面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机制的转变和创新。

1、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指导。落实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做优做强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各地改革过程中的好的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以推动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2、加快国有粮食企业体制创新。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支持省粮油集团公司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实现国有粮食企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创造条件争取早日上市。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以资产品牌、技术或管理为纽带,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大企业聚集,争取组建1-2家市级国有大型粮食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国有粮食企业组织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造和多种形式的联合,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做精做活一大批国有粮食企业。

3、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机制创新。大力推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支持建立和完善以激励和约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费用控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核算和财务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鼓励企业努力扩大粮食销售,进一步搞活粮食经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指导,落实相关财务政策,严格会计核算,巩固全行业扭亏增盈成果,努力实现各县(市、区)国有粮食企业盈利。

4、支持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粮油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济效益。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政策措施,研究提出全省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应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粮油深加工,开发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保健食品等。支持企业进行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延伸粮油产品加工产业链。

5、进一步理顺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的关系。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原则,全面落实对当地国有粮食企业的人事管理、事权管理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对粮食仓储设施的优势资源的保护,强化宏观调控手段。

三、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市场基本稳定

1、加强对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分析,做好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继续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定期监测制度和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做好市场供需形势和市场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分析,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

2、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统计工作。稳定和加强粮食统计机构和人员,加强对粮食统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提高社会粮食统计的覆盖面。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确保粮食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科学和及时,充分发挥粮食统计在粮食宏观调控、粮食流通管理和行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

3、抓好省级储备粮油的推陈储新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好省级储备粮油的竞价拍卖工作,加强对省级储备粮油出库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货款归还原有银行贷款,确保不对市场造成大的冲击,确保不产生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并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全面实现。协调有关部门提出省级储备粮的规模、布局、采购等工作方案,做好省级储备粮轮入的组织实施。

4、推进省储粮管理规范化工作。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等优质资产的维护保养,大力推行省储粮规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探索新型储备粮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省储粮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省储粮储得下、管得好、调得动,确保粮食安全。

5、抓好《〈*省粮食应急预案〉实施细则》的落实,做好军粮供应等政策性粮食的供应。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指挥系统,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报告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反应灵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统一应急管理体制,确保粮食应急预案在应急状态下高效运行。

6、积极推动粮食产销合作。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加强粮食产销合作的指导意见精神,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协调、市场机制和企业运作,推动与粮食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的关系,实现粮食合理、有序、顺畅流通。

四、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粮,进一步完善粮食行政执法体系

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依法管粮,努力建立公平、公正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粮食行政执法的长效工作机制。

1、完成“三定”方案调整工作,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切实解决粮食行政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加快粮食行政执法机构建设步伐,为贯彻执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供组织保障。

2、加强粮食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准确掌握执法程序和工作流程,取得行政执法资格,严禁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执法和非行政执法人员代行执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大力倡导文明执法,杜绝盲目执法、野蛮执法、以罚代管等现象,努力构建公平、公正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3、完善地方性粮食规章,加快粮食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抓紧完善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协调省有关部门完成立法的各项程序。对现行《*省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管理办法》执行和粮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研,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监督制度和案卷评查等相关制度的建设,推进依法管粮、规范执法。

4、积极稳妥推进粮食行政执法实践,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加强对各类不同所制粮食企业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宏观调控的数据真实,决策高效;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工作,依法及时受理各种举报,认真查办各类涉粮案件,规范粮食流通秩序,确保收购市场放而不乱、管而有序;贯彻执行新修订的《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严格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印发的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推进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粮食行政复议,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推动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五、加强党的建设、行风政风和廉政建设,全面提升粮食队伍的整体素质

1、学习宣传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四个文件精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粮食系统党建规律,充分发挥老同志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协会、学会等群团组织的力量,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与和谐粮食行业建设活动,实现粮食工作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粮食企业管理制度篇10

一是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市粮食安全预警及保障方案》,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粮食应急保障运行机制,细化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和配套办法,优化应急加工、供应企业布局,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认真落实《市应急成品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加强库存粮油监管,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必要时调得动、用得上。

二是做好市场预警和保供稳价工作。建立完善有效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落实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粮价监测周报等制度,及时粮价粮情信息,引导粮食有序流通;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粮食调控政策,做好粮食市场日常供应特别是重大节日期间的粮油供应工作,完善粮价异常波动调控措施,确保市场主要粮油品种不脱销、不断档;关注大中专学校、厂矿企业粮油供应工作,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体的粮油供应。

三是加强储备粮管理规范化、科技化、效益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全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活动,对照“示范粮库”标准,逐项细化量化业务流程、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检查考核,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托市科技储粮指导小组,加强低温隔热等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年内,力争除当年入库新粮外,50%以上库存粮不熏蒸;进一步优化粮食调控及储备业务智能管理系统,主动与省局“金粮工程”对接,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资格鉴定和岗位技术竞赛活动,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每个中心粮库力争年内配备1名高级保管员。指导储备粮承储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拓宽经营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临时存储粮食指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全年,维修改造仓容3万吨,5个中心储备粮库继续保持省级“示范粮库”称号。

四是加强粮源建设。进一步完善以骨干粮食购销企业为龙头、基层收纳库为节点、粮食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粮食购销网络体系,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常年常时敞开收购各类粮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与主产区合作,最大限度掌握粮源、充实库存,夯实调控市场的物质基础。根据我市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增地方储备粮规模,优化品种结构。

五是做好军粮供应工作。加强军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军粮供应工作规范化管理,圆满完成军供任务;组织好星级军供站评选、粮油科技进军营等活动,不断提高“为军服务”质量;引导军供企业有序参与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做大做活军业。

二、以规范粮食流通秩序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一要建立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指导三市加快建立和启用粮食市场稽查机构,力争年底前全面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形成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整体工作开展。市粮食稽查大队要依法开展粮食执法活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完善粮食执法经常性宣传机制,提升粮食执法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深入落实收购许可制度,加强行政审批中心和网上申请“窗口”建设,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认真落实粮食经营台账和仓储单位备案管理制度,对规模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经营和仓储企业实行重点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二要深入开展创建全省粮食规范化执法“示范县”活动。巩固创建活动成果,健全执法考核、责任追究和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制度,强化执法业务培训,提高查办案能力,全面提升各执法单位内在素质。年内,力争三市和分局全部进入全省执法“示范县”行列。

三要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常态化。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政策性粮油库存、政策性粮食购销等专项监督检查,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加强社会粮食统计、粮食收购许可、质量管理、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量、应急预案落实及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依法经营等情况的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持粮食执法的严肃性和震慑力。年内,出台全市规范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施意见,集中开展2次专项联合执法活动。

四要进一步完善粮食经纪人制度。结合开展年度培训和证件换发,建立健全经纪人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依托建立经纪人协会,强化行纪指导、服务,建立经纪人自我约束机制,严厉查处违规行纪行为。年内,全市经纪人队伍保持在1000名左右。

三、以实施惠民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提高服务民生能力

一是深入实施放心粮油工程。遵循“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初步构建起以军粮供应企业、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社会骨干粮油经销企业为基础的放心粮油工程网络。同时,按“统一管理、严格准入、控制数量、稳步发展”原则,稳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示范企业和放心粮油销售店(柜)认定工作,把符合条件的粮油经销商纳入放心粮油工程体系,拓展放心粮油的市场覆盖面。上半年,要全面启动放心粮油工程;年内,全市放心店力争发展到20个。

二是深入实施居民厨房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骨干粮油食品加工经营企业参与居民厨房工程,通过引入连锁经营机制、建设中心厨房,加快规模扩张,提高放心早餐市场占有率,实现便民、利企目标。组织粮食企业利用网络、技术等资源,大力发展居民主食工业化生产,积极开发地方特色化和节令、节庆性食品,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消费需要。年内,全市放心早餐车(点)争取发展到400个。

三是深入实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程。依托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加强流通领域各类粮食质量的监督抽查、普查,组织好夏秋两季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发挥质检中心在我市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放心城市品牌中的作用;制定《市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用足用活国家支持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政策,争取中央、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进一步提高质检机构软硬件水平;加强市粮食质检中心检测能力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打造全省一流质检机构。

四是深入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落实好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继续在全市农村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小粮仓,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水平。全年,推广储粮示范仓4500个,全市推广总数达到15500个。

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动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能力

一要促进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摸清全市涉粮企业底数,争取年内把所有粮食加工转化和经营骨干企业纳入统计范围,逐步构建社会化产业发展管理体系。按照省局实施粮食产业发展“四个十”工程的要求,重点在饲料饲养、食品加工、粮油购销、餐饮连锁经营等领域培植龙头企业,指导企业错位经营、特色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各类投资投向成长性强的涉粮骨干企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抓好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招商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搞活做强粮食流通服务业。

二要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科技水平;支持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粮食加工深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加快培植一批名牌企业和产品。

三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及相关部门出台的各类政策,做好利用政策跑项目、争资金、增效益文章。用足用好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确保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到位;落实各项粮食企业免税政策,最大限度增加免税数额;用好农发行粮食收购、流通产业发展等信贷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增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和仓库维修改造、物流、放心粮油等财政专项资金,探索国有粮食企业多种融资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全力做好粮食政策性、经营性财务挂账解决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要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管。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确保财务安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继续实行经济效益目标考核、信息通报和重点企业经营分析制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健全落实内控制度,抓好内部审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检查督导,确保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以加强效能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

一是推动党建工作创新。以“创先争优迎十”为主题,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职工着力在争当岗位标兵、争创省市一流、提升部门形象等方面下功夫;认真落实党务公开、党委成员联系基层组织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加强与基层和群众的沟通、交流,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采取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和创新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教育监督和岗位风险防范管理,进一步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