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1:00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1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2

关键词:中式菜谱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5-01

1中式菜谱英译的文化内涵

1.1烹饪对象五花八门

中国的菜肴丰富,可吃的种类极多。翻译菜谱时,应抓住菜的“内容与实质”,删除那些“图有虚名”的东西,以实对虚用意译的方法来译。如“金华玉树鸡”。古语中“华花相通”。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翻译,则译为chickencookedwithgoldenflowerandjadetree。但菜中的内容与实质,既无花也无树。这样的翻译会令人难以接受。这道菜中,菜的内容有三:火腿,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著名;玉树,青菜形似玉树;鸡,鸡肉。因此,可把金华译翻译成火腿(ham),玉树翻译为青菜(greens),这道菜译为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

1.2名称具有形美、音美、意美

中式菜谱追求三美,很多原料变成菜名之后,文化内涵较深,要么隐姓埋名,要么以行话的面目出现。菜肴的命名多数使用谐音的方法,侧重于某一两种原料,或者侧重于某一个词。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要搞清原材料是什么,其谐音词是什么,而后再采用转译方法翻译。如“凤凰牛肉羹”,西湖不能译为westLake,而应转译为鸡蛋(egg);从原材料的角度看,这道菜是“鸡蛋牛肉的汤”。因此,必须转换翻译为eggandbeefsoup。

2中英菜谱英译的基本原则

2.1简洁原则

简洁原则是指在真实准确翻译中国菜名的基础之上,力求简洁明了,方便外国客人点菜,或者是为追求音韵效果,适应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与西餐菜名不同,中式菜名过于冗长,倘若把主料、配料、烹调方法、文化内涵逐字翻译,译文会显得较为嗦,不符合外国人简洁的语言习惯。如省略烹饪方法。蚝油炒牛肉,翻译时候可略去“炒”fried,即beefsliceswithoystersauce;省略调料或配料。凉拌海蜇,翻译时候可略去凉拌的调料,用“special”代替,即specialseaweed。

2.2增补原则

中华大地享有“烹饪王国”之美称,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式菜肴在讲究色、香、味的同时,力求名称的雅致。因此,人们常舍弃“原料+烹调方法+刀法”等常规的命名方式,而是通过比喻、联想等方式赋予菜肴以丰富的文化韵味。如果采用直译的策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外国人不知其原料和烹调方法,达不到菜名翻译的文本目的。因此,应坚持增补原则,先翻译出中文菜名,而后补充其内涵、原材料、烹制方式等。如“叫化子鸡”翻译为:beggar’schicken――toastedinlotusleafandearthmudchicken,inventedbytwobeggarsinQingDynasty。这既让外国客人了解了自己点的菜式,也节省了服务员的解释时间,更符合欧美饭店的菜谱格式。

2.3倒译原则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的语序、句式有很大不同。因此,在中式菜谱英译中,应采用“倒译”方式,依据英语结构特点的需要,使汉语的词序与英语的词序倒置,即把“原料”放在“佐料”之前。如“卷筒兔”可翻译为:rabbitrolls;“凤尾鱼翅”可翻译为:shark’sfinintheshapeofphoenixtail;“醋椒三鲜”可翻译为:threevegetablesinhotandsoursauce;“八宝酿鸭”可翻译为:duckstuffedwitheightdelicacies,等等。

3完善中式菜谱英译的基本思路

中华饮食文化内涵丰富,菜肴种类范围甚广,菜谱名称寓意深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餐饮业逐渐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在中式菜谱英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得外国客人对中式菜肴的接受度还不高。因此,必须从树立跨文化意识、掌握烹饪常识等方面入手,力求把中式菜谱翻译成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译文,增强外国客人的认同度、理解度。

3.1树立跨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冲突

受民族文化、宗教等原因影响,外国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有很大差别。他们对一些食品如猪肉、牛肉、动物内脏等有所忌讳。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尤其是注意那些“依据联想意义命名的菜肴”,以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如“龙凤配”译成“Dragon&phoenix”明显不合适。原因在于:西方文化中Dragon的意思是邪恶,phoenix是只在中国神话中才出现的飞禽。实质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龙虾)和Chicken(老母鸡)。因此,建议将其译成LobsterandChicken。

3.2掌握烹饪常识和方法,用对专业术语

中式菜肴原料丰富,烹饪方法众多,工序复杂。这就要求翻译人员掌握基本的烹饪常识,了解烹调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英文表述方式。如煮(boil)、蒸(steam)、炒(fry)、烧(braise)、烤(roast)、灼(scald)、爆(quick-fry)、炸(deep-fry)、卤(marinate)等烹饪技法;斩(chop)、切片(slice)、切丝(shred)、切丁(dice)、卷(roll)、切成末(mince)、捣烂(mash)等常用的刀功。在中式菜谱英译中,力求把原文中的术语与英语中的餐饮烹调术语对号入座。倘若无法直接找出完全对等的词汇表达,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表现其含义。

参考文献:

[1]柯甄.从文化差异来谈中文菜谱的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2]秦召霞.国内中式菜名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海外英语,2012,(3).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3

有人说,天下美食数中华,中华美食数广东。此话一点儿也不算夸张。广东美食.素以取材广博、味道鲜美、健康营养、富于创新而享誉海内外。“吃在广东”是广东美食的一个缩影。本文介绍了广东饮食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对策,即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

广东;饮食文化;旅游业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饮食再也不是果腹这样简单的事情了。它已经上升到了习俗甚至于文化的境界,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之前物质匮乏的时代,传统思想对此所持的是一种安于贫困,所谓“养我浩然正气”,对饮食不过分讲究的态度。尤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没有这种条件和意识对饮食进行深入地研究思考。开风气之先的广东人首先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他们不再认为安贫乐道就是衡量人品格操守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只要在生活上不奢侈浪费,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是人们的正当要求。在这方面,广东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一、广东饮食分类和主要特征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的菜系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粤菜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它们是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和客家菜(也叫东江菜)。

(一)广东菜

又称广府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越人,形成于秦汉至隋唐时代的“汉越融合”,发展于明清时期,既受到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又融会了西方饮食文化的长处,可谓博采众长。它取料广泛,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瞧上席。广州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i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它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受,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岭南夏长冬天气偏于炎热,故广东菜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广东菜比较有名的戈有“白云猪手”、“龙虎斗”、“麻皮乳猪”、“八宝冬瓜盅”等,都是饶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

(二)潮州菜

起源于潮汕平原地区,涵盖了潮州、汕头、潮阳、揭阳、饶平以及海陆丰等地,还包括其他讲潮汕话的地方。潮州菜得名,与潮州自古以来是历史名镇有关。清代以后,由于汕头的崛起,潮州菜又有了另一个名字——“潮汕菜”,简称潮菜。潮州菜的特点,是善于烹制以蔬果为原料的素菜。对蔬菜果品,粗料细做,清淡鲜美,营养丰富,如护国菜、马蹄泥、厚茹芥菜、糖烧地瓜等,皆为美食家所称道。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喜摆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头、尾甜菜,下半席上成点心。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在于用料丰富,还在于制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点而多样化,有煎、炒、烹、炸、焖、炖、烤、煸、卤、熏扣、泡、滚、拌等,而且刀工讲究。多样化的制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风昧特色,其特色菜有“清炖乌耳鳗”、“金瓜芋泥”、“甜皱炒肉”、“生炊龙虾”等。

(三)客家菜

又叫做东江菜,它是广东东江地区客家人的特色风味菜肴。客家菜以肉类为主用料,而海鲜品极少,因此东江厨坛有这样的说法:“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它以惠州菜为代表,味道讲求酥软香浓、原汁原味;制法以炖、烧、煲著称,尤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具有古色古香的乡土特色。其特色名菜有盐煽鸡、酿豆腐、爽口牛丸、三杯鸭等。这三个地方菜的风味,既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其中,以广州菜为代表。三个地方菜的风味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形成粤菜选料广博、奇杂、精细,口感讲究、爽脆嫩滑,调味偏重、清鲜镬气,以鲜为最高境界的风味特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各领但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粤菜得以扬名海内外。为弘扬广东饮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广东饮食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一览广东人的胸襟,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到整个国家今后饮食文化发展的趋势。综合起来看,广东饮食文化透露出这样一些发展趋势:

(一)饮食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发展

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和本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是广东的一大特色。他们将酒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游玩场所的配套整合工作做得很好。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不断重视老字号饭店甚至小吃店的保护工作,树立了比较好的综合发展意识。通过举办美食节等旅游文化项目,吸引来不同地域的游客,认识广东饮食,品尝广东美食,真正做到了综合发展。

(二)用餐快捷化

这是和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背景分不开的。在西方饮食,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的冲击下,青年人的文化观念、饮食意识和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工业化的大发展也带动了现代快餐的发展,这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尤为明显。

(三)饮食营养科学化

以广式煲汤为核心,在饮食健康营养方面,广东也走在了潮流的前列,他们把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做得非常到位,将食补、食疗、药膳的研究和他们传统的煲汤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多种汤品和技艺。另外,随着饮食卫生状况的进一步严峻,在放心菜和放心肉等市场环节的改善上,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四)美食情趣化

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商业酒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气质和精神内涵。其装饰风格不再一味向奢华方向看齐,其格调越来越高雅,环境更贴合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在就餐环境、厅堂的装饰、盛装美食的器具、菜品的命名、宴席的菜单设计、乃至服务员的穿着打扮方面都透出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广东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其蕴涵的风俗文化。在内部装饰方面,他们不但注重物质装修,而且设有舞蹈曲艺、时装表演以及卡拉oK等文化点缀,让食客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里快乐就餐。这种饮食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是开全国风气之先的,让外地游客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相关的饮食文化。

三、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

(一)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

旅游不仅是为了满足观光游览,而是更为渴望通过旅游活动来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少,回报率高,且可反复利用,所以要通过提高认识,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文化摆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广东饮食文化以其特点,旅游产业的开发者,应当以广东饮食为物质载体,体现广东美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从而将广东饮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要深层次地发掘饮食文化资源,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

(二)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

把握好旅游饮食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把更多的广东饮食特色菜、代表菜肴作为重要的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生产,开发饮食文化产品,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商品,在对外宣传促销中,应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注意增加文化的含量,发掘饮食中的食风食俗,发掘饮食背后的饮食文化,拓展旅游市场,旅游饭店、宾馆的饮食应突出文化内涵,将带有广东地域文化色彩的菜肴与具体的旅游活动相结合,通过制作菜肴之原料向游客介绍旅游地区的物产,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加快饮食文化的传播。

(三)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中国饮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菜肴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旅游,这一点它本身已经具备;二是有吐故纳新、自我进步的特性,合理吸收文化精华,这一点尚须下功夫。为此,饮食文化要在切实促进旅游业兴旺发达、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开发出有吸引力的饮食文化产品,实行继承与创新、传统与新潮、保持民族特色与吸收外来精华的结合,建立起开放、变革、自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不断繁荣和发展,成为旅游业中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结语

饮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道道广东美食,无不体现广东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旅游有机组成部分的“食”,蕴涵着岭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品尝广东美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提供食物,品味到的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岭南的文化。广东饮食文化应当与广东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传播广东饮食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品尝广东美食,让更多的人领略广东饮食文化的风彩。

作者:刘永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01(11).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C)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5

一、文化的涵化

文化的涵化与整合是文化类学的重要概念。文化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特征以及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

文化具有共享性、习得性、整合性、适应性及变迁性的特征,而文化的变迁又包括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同化、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涵化等等。{1}文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指一种文化经历进化、涵化、冲突、同化、融合、趋同和整合等多种变化方式的过程。涵化是一种文化变迁的模式,指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2}涵化的前提是文化的接触和传播,只有长期的、持续的文化接触和大量传播,涵化才能最终完成。涵化的重要环节是对他者文化的采借,采借必须是双向的,每一方都会在采借中从对方吸收文化因子使自身发生改变。所以,涵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长期相互接触、交流的一个重要概念。

影响涵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文化接触面的广度和深度,这点直接决定了涵化的程度。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接触得越深,影响越多,涵化的结果也就越多。其次,由于文化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平衡也会对涵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一般处于“高一级”的文化往往对“低一级”的文化施加的影响力更大,而相对弱势的一方,文化的抵抗力也更弱。涵化的过程一般分为接受(采借)、适应(包括文化同化和文化融合)和抗拒三种情况。接受(采借)发生在涵化的最初阶段,主要表现为接触、传播、选择、采借等。适应阶段主要指对接受来的文化元素加以吸收,整合自身文化,使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相融合,从而完成涵化的过程。当然,在涵化过程中也会出现文化抗拒的现象,即由于不能接纳对方文化而产生的排斥、抵制和反抗的现象。

涵化既是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系统吸收、改造和重建的过程,又是对本土文化重新估价、反思和改铸的过程。它的结果应当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3}然而,在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社会进程中,涵化带来的结果可能会使原先的文化发生改变甚至变异,但是这一现象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会产生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也许更能适应不同文化的相处和当下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二、解读电影《喜福会》的涵化现象

作为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电影,《喜福会》的内涵具有很深的文化意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其中的涵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服饰和配饰方面来看。电影中的两代华裔母女,从穿戴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母亲们在中国生活时期,服饰基本以旗袍、中式上衣和裤子为主,移民到美国之后,虽然也会着西式的套装,但很多时候还是能从服饰中找到许多中国的元素,比如质地、样式、花色和图案等等。可以说她们到了美国之后,服饰上仍然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受西方影响不大。而女儿们的打扮,已经基本西化,多以西式的套装和套裙为主,其中以薇弗利最为突出,她几次出场都是身着西裤、西服,完全一副西方人的打扮。从配饰来看,母亲们身上佩戴的项链、耳环、戒指和手镯都基本以玉石为主。玉石象征着内敛,含蓄和深沉,君子如玉,玉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母亲们的装束依旧保持了东方人低调、谦卑的风格。相反的,电影中女儿们的配饰多以金色为主,整体风格高调、洋气。由于西方人的性格开放、张扬,所以通常偏好璀璨、耀眼的东西。她们把黄金和钻石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配饰则多以亮色为主,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财富。可以说,从服饰和配饰上来看,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母亲们仍然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而女儿们已经基本西化。在涵化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叫作文化抗拒,主要表现为由于涵化过程进度太快,本土文化无法适应急剧的变迁过程而保持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排斥或是抵抗外来文化的现象。母亲们在涵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先的服饰风格,凸显了自身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化抗拒的一种表现。然而在“高一级”文化的影响下,母亲们的服饰也能找到一些西方的元素,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逆涵化”,即被涵化的一方受到强迫而被涵化的过程。而女儿们的涵化则是自发的,她们主动地接纳了西方的风格,把自己打扮成西方人,正是文化“顺涵化”的表现。

从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来看。根据电影中出现过的用餐场景,母亲们的饮食习惯仍然沿袭了中国的传统。比如电影中薇弗利家中用餐和精美家春节聚会的场景,她们的父母以及家人仍然沿袭着使用筷子和吃米饭的习惯,并且烹饪以中式菜肴为主。而在多次聚会中,女儿们的餐具却多以盘子和刀叉为主。在烹饪上,她们的风格也基本是西式的,这点从电影中罗丝为她的美国丈夫每天精心准备的食物就可以看出。在生活习惯上,电影中频频出现母亲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麻将的场景,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生活方式。而女儿们不仅不擅长打麻将和喝茶,而且只喜欢喝咖啡和香槟,吃西式甜点。女儿们虽然生长在中国家庭里,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涵化,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迁,和母亲们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正是由于涵化过程中的调适方向不一造成的,最终形成了融合与同化两种状态。母亲们在与美国文化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对自身

进行调适,使原有文化逐渐萎缩,产生出了新的文化特征和形式,称为文化融合。而女儿们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逐渐失去中国文化的特征,最终卷入美国文化,与之融为一体,无法分辨,被称为文化同化。

从语言方面来看。在语言上,虽然母亲们都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但是她们美语语音和语调并不地道和标准,有时在情绪激动、情况紧急或是找不到对应的英语措辞时会出现用中式英语甚至中文替代的现象。这些语言的迹象可以在影片中母亲们打麻将,家庭聚会以及与女儿们交流的时候找到。而女儿们一出场就说着流利的美语,语音纯正表达地道,根本找不出半点中国人的影子。她们几乎不说中文,只能听懂或是说出几个简单常用的中文词汇,在语言上已经完全被西方同化。华裔移民们身处美国的语言环境中,频繁与美国文化接触,使得涵化最终完成。所以,在英语文化的传播中耳濡目染,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在语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涵化。

从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方面来看。影片中的母亲们,从小受中国儒家思想熏陶,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她们在中国受尽了磨难和痛苦,带着期望来到了美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受到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影响,在她们的思想意识里,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顺从,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是顺从、乖巧、守礼的。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受到美国自由、民主、平等、开放思想的影响,个性独立、寻求自由,渴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受控于别人。于是,顺从的中国传统思想和独立个性的美国开放思想在一起接触必然产生冲突。影片中吴夙愿和她的女儿精美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吴夙愿坚信她的女儿是个天才,从小就培养她练钢琴,但是女儿打心眼里却不太热衷于练习钢琴,直到一次演出失败后,两人的矛盾最终爆发。女儿认为母亲不应该逼迫自己,而母亲却认为自己把所有的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应该顺从,由于双方都不能妥协,于是矛盾爆发。直到影片结尾,母亲把自己贴身佩戴的玉坠给了女儿,并且表达了自己一生的夙愿之后,女儿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和她背后隐藏的中国文化。另一对母女林多和薇弗利也发生同样的故事,最终母女两代人、中美两种文化经过对抗、接受、适应、整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才使双方矛盾化解、互相融合。影片中两代人、两种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涵化现象一直存在,主要体现在对对方文化的采借上,即涵化双方在彼此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对对方文化进行借鉴、吸收,并逐渐开始对自身文化进行整合和调适。母女两代人在磨合和化解的过程中双方一直在采借对方文化,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系统吸收、改造,另一方面又对本土文化重新评价、改良和重塑。最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美国文化的女儿,通过采借对方文化对自身进行调整和重塑,在相处中找到了平衡。

三、文化涵化的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电影中文化涵化的现象,可以得出,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而双方由冲突最终走向融合正是文化涵化的效应所在。

影片中的母亲们带着中国文化和美国梦想来到了大洋彼岸,身处于美国文化的传播之中,虽然在服饰、饮食习惯和思想价值上仍然保留了原先的传统,但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其他方面却与英语环境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她们的女儿在美国出生并且长大,虽然生活在中国家庭里,但是深受相对强势的美国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渐散失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基本被西方文化同化。这样的两代人、两种文化在一起频繁摩擦必然会发生冲突,然而如何在两种文化中保持平衡一直是女儿们甚至是华裔移民们探索的问题。其实答案在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在打麻将的那场戏中,林多阿姨告诉精美,中国麻将与犹太麻将的打法有很大不同,中国麻将注重思维和技巧;她还曾经教育自己的女儿薇弗利,听别人说话要小心,自己要有主心骨。这些细节都足以说明母亲们认为中国的思维和思想是最完美的,并且她们希望女儿们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美德。与此同时,母亲们又默认美国的环境是最好的。因为她们来到美国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不再像她们之前一样受到歧视和压迫,在美国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女儿们一定会生活得有价值。但是,一直以来女儿们都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不能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一次次的冲突之后,女儿们慢慢理解并接纳了母亲的思想,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和调适自己。经过不断的调整和磨合之后,母女双方采借对方文化从而整合出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既适合两种文化的沟通,也适应了多元文化发展的环境。所以女儿们寻找的平衡正是中美两种文化涵化之后的结晶,即中国思想和美国环境的融合。

如同影片中的女儿们一样,由于受到美国文化的刺激和影响,华裔美国移民们常常对自己的处境和身

份感到模糊,他们一直在中美文化的夹缝中求索却依

旧困惑。然而,通过解析《喜福会》中涵化现象带来的启示,将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

在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涵化与变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通过涵化与整合产生了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适应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

{1}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版,第185页。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6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中餐主题宴会;应用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本文以中国传统端午节日为例,结合“天中佳景”中餐宴会设计作品,浅淡节日文化元素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节日文化构成元素

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大概分这几点:节期、礼仪、禁忌、节日色彩、习俗活动、节日传说、饮食文化,而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创作的元素。例如就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而言,它的内容是多元化的,涉及到多方面的设计,以食表意、以物传情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日文化元素主要包括:1、节日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女娲说等。2、节日习俗;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等。3、节日饮食;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二、端午节日元素在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天中佳景”是通过端午节日文化元素来展现中华民族,如何感念祖先的伟大、如何感念神灵的庇佑、如何感念生活的美好,来唤起人们对国家、对生活、对自己的珍视和爱,回归本我的至纯、至真、至善。一席端午家宴,道出的是端午节饮食的丰富多彩;体现的是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表达的是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诠释的是端午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节日文化在宴会主题构思中的应用

宴会主题的本质是文化,不单是饮食文化的高度凝结,还要将中国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饮食主题文化中,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天中佳景”主题构思源于元代画作“天中佳景”。有元朝人画作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的别称。画中花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盘中则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因椋在中国古代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此外,画作上方,怒目仗剑的钟馗和四道诡异的灵符并列一起,悬于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之上,表明这位可敬的神明正保佑着人们的平安。

(二)节日饮食在宴会菜品设计中的应用

菜点设计是菜单设计的核心,要充分结合宴会主题、宴会档次、宴会接待对象、宾客或当地的饮食习惯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天中佳景”菜品以时令节气应景的菜肴为主,菜式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其中点心以棕子为主,是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的端午饮食习俗。酒水为雄黄酒,即烘托节日气氛又能杀百毒、辟百邪。精致的菜品和吉祥的菜名,烘托了热烈的节日气氛,如龙舟竞渡黄、鳝嬉汨罗、龙头献宝、五福喜临门等菜品。实物菜单采用竹简刻字设计,古色古香,寓示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三)节日习俗在餐桌器具设计中的应用

主题宴会设计是针对宴会主题,运用心理学和美学知识,采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将文化核心表现元素完美和谐地组建在一起。“天中佳景”将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习俗运用到餐桌器具设计中,通过设计元素构建与组合来表达宴会主题。

台面中心装饰物设计以还原“天中佳景”所描绘的节日氛围为主,造景元素包括戏婴图花瓶,果盘,香炉,五彩丝线香囊,钟馗像和两块辟邪祛毒符牌。这些元素体现了端午节气的习俗和传承。戏婴图花瓶让台面生动活泼,因为在端午传统中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祛毒镇邪,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台面布草的色彩搭配以米色、咖啡色为主,凸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特点,二者的搭配,展示传统和现代的融合。餐具的选择上,采用了印有花鸟图案的餐具,既展现了进入五月后大自然万物生机勃发的态势,又能与台面风格协调一致。

三、结论

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天中佳景”端午家宴作品设计,不但实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文化功能和价值,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7

关键词:淮扬菜命名方式文化内涵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每一个菜系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作为“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不仅享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而且以其兼容南北菜系之长作为开国第一宴。这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烹饪技巧,更是因为它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淮扬菜系的形成

任何饮食文化流派,都是在特定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地气候、风土物产、生产力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乃至等因素,不仅决定人们的身体特质、饮食习惯与需求结构,也影响各类烹饪技艺的形成与提高。淮扬菜系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1]

淮扬菜是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这一大片区域菜的统称,是大运河的产物。淮扬菜系区域以H为形状构建,长江是H型的左边一竖,淮河是H型的右边一竖,而京杭大运河是H型的中间一横。如此以南京、扬州、镇江、淮安为核心圈构成的H型体系中,淮安又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近2500年来,运河虽历经无数次变迁,但无论运河如何改道,淮安运河一直是运河交通的机要枢纽。[2]

淮扬菜作为“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之一,凭借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高超的烹饪技艺,享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其说是因其兼容南北食风的优势,不如说是因其本身富有的文化魅力。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淮扬菜有其独到之处。就淮扬菜的命名方式而言,舒适、养生、美味、精雅的优势及“和、清、精、新”的特征,使其成为“四大”菜系之一。

二.淮扬菜命名方式的特色

命名方式折射出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淮扬菜菜名不仅有文化,而且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所研究的淮扬菜菜名主要源自北魏崔浩的《食经》、清人童岳荐的《调鼎集》、高岱明的《中国美食淮扬菜》和《淮扬菜谱》等书籍,从七种命名方式出发,研究淮扬菜系的形成及菜名中所蕴含的文化。

淮扬菜的命名有以下几个命名方式(淮扬菜命名方式比例表见文末):

以原料+原料的命名方式。此命名方式占其总数的29.2%,有146个。可见,这种命名方式颇得命名人的喜爱。以此种方式命名的常见菜肴有:鸽蛋海参、蟹黄鱼皮、干贝萝卜球等。如此命名方式,使人们可以清晰得知菜肴的组成,便于了解且不易出错。

以原料(+配料)+烹饪方式的命名方式。该命名方式在七种中占比已超过40%的,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淮扬菜都采取了原料+烹饪方式或原料+配料+烹饪方式的命名方式。以这种命名方式命名的菜肴,使人不仅能够了解它的烹饪方式,而且可以得知它的原料。仅通过菜名,人们就可以简明的知晓它的菜类与烹饪方式。这类的菜肴比较多,如:手撕风白鱼、大煮干丝、清炒蟹粉、清炒虾仁等。从这种方式命名的菜肴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淮扬菜其中的一个特色:清。

以主料+调料的命名方式。以主料+调料的命名方式在整个淮扬菜中比例较小,占总数的6.8%。这种菜肴多用调料去调味菜肴,以冷菜为主。如:五香牛脯、淮杞鞭花、麻酱烧海参等。其中调味品的运用也更注重养生,比如淮杞的使用。淮杞,它具有润肝、清肝、明目等作用,是一味放之“四海”皆有益的中药,不论是炖狮子头、炖鸡、还是炖牛羊肉都有画龙点睛之妙处。这也体现了淮扬菜的“精”。

以原料+特点的命名方式。此命名方式占据17%,有它独特的原因,是通过对菜品的描述,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特别有食欲,并且很期待菜肴的呈现。例如,虎皮蹄筋、虾仁翡翠羹、翡翠馄饨。光是看见菜名,便已让人垂涎三尺。翡翠、虎皮等对菜品的修饰,更是提升了菜品的档次。这些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命名方式,无形中使得淮扬菜的层次更高,此种命名方式不仅折射出的深厚文化意蕴,更是透露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

以典故命名的命名方式。这种命名方式的菜肴,通常需要了解的人对此加以解释说明,食客才能知晓其来源。譬如淮扬特色菜:酒焖黄鸡。大诗人李白涉淮时,一路流连于山晖水媚,在马困人饥日已暮时,只好叩开了道旁农家的柴门,接纳他的是一位老妈妈,二话没说,捉了一只大黄鸡,精心烹制成美味,又捧出一坛家中自酿的村醪,招待这位素昧平生的过路人,深深迎得大诗人由衷的敬意。诗人随后抒写《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云:“螟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从此留下人间佳话,淮菜名品“黄焖鸡”即附于此事而作。[3]故而要想真正品味一道淮扬菜,其中包含的文化故事不可不知晓。

以原料+老字号店的命名方式。此种命名方式教为少见,因为能够在历史长河的考验中,流传下来的,靠得不仅是口碑,更是其技艺与品味。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比如淮扬菜中的精品――文楼汤包。“九叶诗人”王辛迪的七绝《蟹黄汤包》道出“冻肉凝脂拌蟹黄,皮薄敞开一包汤。蒸笼抓取防伤手,齿舌从容着意尝”的感叹。刘少奇、品尝以后更是赞不绝口、不断关心文楼蟹黄汤包的发展,希望汤包的技艺可以发扬光大。果然不负众望,在1997年,文楼蟹黄汤包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可见皮薄汁浓的文楼汤包经得起时间的磨练,更可见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

以原料+地名的命名方式。虽然此种命名方式仅占总数的3%,但其在菜系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最负盛名的大抵有:盱眙龙虾、朱桥甲鱼羹、洪泽活鱼锅贴等。淮安盱眙享有“中国龙虾之都”的美誉,会从洪泽湖、八仙湖、天泉湖等湖里打捞肥硕饱满、肉实质嫩鲜活龙虾,配以十三种中药材烹饪。盱眙龙虾以其色泽红润,肉质细嫩,虾黄鲜美,麻味醇厚,辣味独特,鲜香味美的特点,广受人们的青睐。淮扬菜也是凭借这些鲜美独特的风味而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淮扬菜的命名,从其命名方式上可知原料(+配料)+烹饪方式占比最多,从字数上可知,其命名多趋于四字化。四字化的命名有其最大的优势――便于人们口耳相传,且较易朗读、记住,更符合人们语言习惯,易为百姓接受,更符合淮扬菜“和”之意,其所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不言而喻。淮扬菜命名方式,更倾向于考虑菜名是否简洁明了、齐整押韵。如此的命名不仅使菜名易于记忆,更使普通菜名具有韵味化,而且经过了从俗到雅的整编后,形成了自己地域的风格,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三.淮扬菜命名的文化内涵

淮扬菜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其中作为淮扬菜代表地的南京、苏州、扬州等地更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国的古都、商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天然的地理造化和人类历史孕育,丰富了淮扬风味饮食文化,使淮扬菜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意韵和菜品风格。经济的繁荣兴衰,对淮扬菜的发展影响颇大,但也正是这既经历了穷极奢华的康乾盛世,又坠入令人堪忧的两淮衰落期,才愈发精炼。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这是对淮安拥有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直白描写。集各种中心于一体的淮安是南船北马的交汇点,物资在这里由水运转为陆运北上,人员乘车马在此换船优游南下,故而地处千里运河中段的淮安可以不断集结庞大的物流与人流。而又由于运河与淮河的落差比较大,每当船只行至古末口,不仅因为盘坝过闸需停泊于此,等风待潮时更要滞留淮上。[4]因此淮安城货物之丰富、仓储之发达、各色人等的汇集、市井的繁华可想而知。文人商贾高官的到来,促使商业的快速发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条运河促成一系菜。得天独厚的大运河优势给淮扬菜带来了无穷的恩惠:淮扬菜起于先秦,成于隋唐,盛于明清。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历史的长期积淀,淮扬菜也日趋完善。

文化是根、是品位、是品牌。菜名文化不仅体现了菜系本身的可鉴性,更展现了该菜系流域的历史文化。因为菜肴的命名,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而后斟酌推敲制作菜名,继而给菜名披上一层古老文化的外衣。

四.余论

淮扬菜的发扬,在坚持自己原有讲究刀工、注重火功,口味清鲜淡雅等特色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扬长避短,汇天下美食之精华,集文化、养生、饮食于一体,充分展现淮扬菜的文化魅力。淮扬菜的不断创新发展,是其蒸蒸日上的推动力;淮扬菜的基于根本,是其稳固发展的保障力;淮扬菜独具文化韵味的高雅性,是其走向世界、成为大众之爱的强大吸引力。不忘根本,再度创新,一定会使淮扬菜步入新的美食天地。

参考文献

[1]高岱明:《中国美食淮扬菜》[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32-135.

[2]明,邱杨毅,胡国建:《H型架构下的淮扬菜体系》[J],中国食品期刊,2005(14).

[3]高岱明:《淮安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51.

[4]钟安妮:《论中国菜名中的文化内涵》[J],历史文化,2006(1).

[5]朱宗宙:《淮扬菜蕴含的人文价值》[n],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9.

[6]潘宝明,陈月娜,姚静,李建君:《解析菜名文化》[n],扬州大学学报,2010.

[7]关向峰:《淮扬菜系的译介与运河文化的传播》[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2).

[8]周星宇:《淮扬菜名称探究》[J].文学教育期刊上,.2005(8).

[9]周平,刘功昭:《淮安运河遗运》[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10]王仁湘;《饮食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8

关键词:文化;品牌;餐饮文化;品牌文化;品牌体验?

abstract:

cultureisthesoulofbrand.andculturaldifferenceisthecoreofbrandvalue,thehigheststateofwhichisthatcustomersexperiencethepleasantculturalconsumption.sothispaperexploresthenewimplicationofculturalexperienceofcateringbrand,concludingthatit'sveryimportanttoemphasizeculturedifferenceforbrandpositioningbydesigningcateringexperiencetheme.andbrandexperience,thefocusofmanagement,emphasizesupgradingtheproductsexperienceintheemotionalandsocialtheexperiencelevelbyimplementingtheexperiencedmarketingstrategiesandimprovingbrandimage.?

一、引言?

餐饮业是与民生联系最密切的行业,餐饮业品牌形象建设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品牌已不仅仅是一种术语、名称、标记、符号或它们的组合运用,而是产品和服务功能性价值、象征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顾客识别或归属的价值符号(malhotra,1994)[1]。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特色饮食文化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以往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餐饮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自身管理问题,而聚焦于餐饮文化且对餐饮品牌文化体验的研究涉及较少。?

餐饮行业是典型体验型行业。作为高度顾客接触的服务领域,基于文化差异的餐饮品牌定位及其消费体验,对于提升其品牌形象、扩展品牌价值张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着眼于传统特色餐饮文化,探讨如何通过对餐饮文化的体验营销,赋予其品牌价值的新内涵,以期对多元背景下我国餐饮业品牌形象及其价值的构建有所启示。?

二、品牌体验与品牌文化研究?

体验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经历或感受”。在企业营销活动中,体验是企业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b.josephpineii&jamesh.gilmore,1998)[2]。从品牌价值上看,体验是使用产品时的感觉,是品牌联想的非产品相关属性(kevinlanekeller,2006)[3],是消费者受一连串营销设计刺激所产生的结果反应(schmitt,1999)[4]。?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的总合,在塑造消费者对品牌个性、形象、风格、功能等体验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品牌冰山”理论认为,品牌的标识、符号等是品牌浮在水面上的部分,仅占冰上的15%,而藏在水下的85%则是品牌的“价值观、智慧和文化”,它强调支撑品牌大厦的品牌的文化基础,没有稳固的文化底蕴,品牌是长不大的(davidson,1997)[5]。在品牌金字塔(brandpyramid)的模型中,其基础是品牌的属性,最高层次是品牌的信仰和价值,也是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品牌只有因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成为具有极高附加价值的无形资产。?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品牌这一载体的体现,并通过消费体验使之领会真正的内涵。品牌体验的特征是强调顾客参与,强调消费过程的直接体验,而餐饮业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顾客的每次就餐消费,都是对不同餐饮文化的一次亲身体验,而顾客通过对不同餐饮文化的体验,能更好地诠释不同餐饮品牌差异。因为文化在顾客服务质量期望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顾客总的服务期望,还是服务期望中的各个纬度,如服务质量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五个纬度,都强烈地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donthu&yoo,1998;parasuramana,zeithamlv.,berryl.1988)[6]?

文化体验对餐饮品牌核心价值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消费者就餐时产生的各种各样情感或情绪,通过体验各餐饮的文化差异内涵,使就餐成为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即文化通过品牌载体及其体验过程,让顾客表明自己的人生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寻求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haeckel、carbone&berry,2003)[7]。这种顾客与某餐饮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是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因此,创造品牌体验,感受文化差异,是特色餐饮品牌建设的核心。?

三、餐饮品牌体验模型的应用:西安德发长餐饮文化体验的设计?

(一)经典的品牌体验模型及其意义?

schmitt(2003)开发了客户体验管理的理念,提出的sems(战略体验模型)为实施品牌体验指明了方向,其按照消费者感觉、情感、思维、行动和关系的心理认知过程,将品牌体验界定为“感官体验(senseexperiences)、情感体验(feelexperiences)、思维体验(thinkexperiences)、行为体验(actexperiences)和关联体验(relateexperiences)”[8]。从感官上,品牌体验给消费者全面地感官刺激,强化产品感知价值,达到品牌营销的效果。从情感上,用情感刺激物引出一种心情或特定的情调,使文化体验个性化,即品牌拟人化。从思维上,启发人们的智力,唤起人们的思考,创造性的让人们获得认知体验。从行动上,个体行为、生活方式的体验,唤起顾客主动参与投入,从而使之产生购买行动。从关联角度上,让顾客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受到文化体验的乐趣,最终目的是使品牌与消费者结成某种关系。?

b.josephpineii&jamesh.gilmore(2002)按消费者参与体验的程度,提出cp(customers'participation)模型。认为品牌体验可以由两大构面组成:一是顾客参与程度(一端是主动参与,另一端是被动参与);二是体验与环境的相关性(一端是吸取,即透过人了解体验的方法来吸引人的注意力,另一端是浸入,表示消费者变成具体体验的一部分),利用二维轴,划分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梦幻体验、审美体验四种体验领域[9]。“娱乐体验”合乎人趋乐的本性,强调在休闲消费中通过娱乐缓解环境压力。“教育体验”通过新产品、新消费理念、新生活方式的教育,对消费世界必要的引导,让消费者成为市场活动的积极者。“梦幻体验”让人内心追求休闲和舒适,且完全沉浸其中,产生梦幻般的可以暂时逃脱现实生活中的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第三地”。“审美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内在的心理情感体验需要,是消费者对自然、社会、文化现象或问题的深度探索和思考,具有社会属性。?

以上两种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消费体验的层次和文化内涵,为体验层级设计、体验主题设计及其体验功能定位设计提供思路。一方面,依据消费者的认知过程,由外而内、由感官体验到内在的内心情感体验、再到社会心理体验,是品牌文化体验的路径。另一方面,消费体验中娱乐、梦幻体验等林林总总的表现形态,总体表现为功能体验、情感体验的社会体验的统一,在实际的品牌体验中,体验层级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体验是综合的,消费体验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德发长餐饮品牌体验的设计?

德发长创建于1935年,落于古城西安的中心,东依钟楼,西傍鼓楼,是古城闻名的中华老字号。经过70多年的变迁与改革,现已发展成集吃、住、乐、游为一体的中国餐饮名牌企业。下设德发长饺子馆、德发长酒店、德发长饭店3个经营们点,其中,饺子宴是德发长的龙头产品,德发长饺子把选料与多味、烹饪与营养、形态与艺术、饮食与文化巧妙结合,烹饪出了肉香型、卵香型、果香型、酱香型、素香型和海鲜香型等六大香型的100多种饺子,运用蒸、煮、煎、炸、烙等现代化烹制方法,形成“一饺一型一态,百饺百馅百味”的系列美食,堪称“中国饺子馆之最”,目前已是中外游客到古城西安必食的特色风味饮食。[10]?

德发长作为北方饮食文化中“老字号”的代表,文化内涵悠久而深厚,其品牌形象已不是简单意义上吃饱喝好的餐饮场所,而是要打造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的消费“空间”。为此,要树立“文化体验”的经营理念,“老字号=百年品牌=历史文化=美好体验”,把顾客的就餐过程演绎成购买、消费并享受北方面食文化的过程。相应地,其品牌价值的构建过程,就是通过体验设计,让消费者产生从餐品功能认知到情感共鸣的消费过程。?

根据sems和cp模型所提出的体验层次和体验功能框架,笔者认为,德发长体验设计要对顾客产生三种体验消费:功能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社会体验。产品层越往上,越接近文化体验,带给顾客的价值越多,从而品牌越有竞争力。[10]见图3,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功能性体验层次,代表产品或服务在功能上满足顾客需要。餐饮品牌的功能价值是提供给顾客健康美味的菜肴[11]。从菜单品项的名称和描述、菜品外观、气味;食物成分、营养和平衡;以及食物分类(小吃或完整的一餐),要给予顾客视觉、味觉、嗅觉等直接感官体验。色是看的、香是闻的、味是吃的……,使这些食品转化为顾客的一种美好体验,长久地保留在顾客的记忆之中。德发长餐饮的核心产品“饺子宴”,采用高档的鱼翅、普通的时鲜果蔬等多种原料制成,或“龙凤呈祥”、或“百花争艳”或什锦三鲜的“彩蝶飞”等,从菜品命名到食品形制,都体现着浓郁的地域饮食文化特色,让顾客产生联想和视觉的美好体验。?

第二,情感性体验层次,代表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或情感[12]。餐饮文化讲究通过“环境、设施、餐具、外表”的基础产品层,以及“员工服务”的期望产品层的体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感情交流。中华饮食的审美情趣表现在饮食制作、餐饮器具、食物形象、饮食环境与氛围等方面,环境决定人的情绪,餐桌上悦目的色彩,周到精细的服务,和谐的氛围,都能引起美的感情。德发长定位于中华传统名吃,建筑外貌传承民族风范,古色古香,整体格调与钟楼浑然一体;内部装饰融会现代流韵,华贵典雅,灯光的运用、壁纸的色彩等回归中国古典色彩,让顾客身临其境感受古都风韵,使消费者产生强有力的品牌联想。?

第三,社会性体验层次,代表消费者在消费时寻求一种社会联系或关系。主要指附加产品服务、文化教育、成就感等关联体验[13]。德发长通过设计文化主题活动,激起顾客兴奋,创造体验价值。如将“太后火锅”的1到10珍珠饺子个数赋予吉祥意义:“一是一帆风顺;两是双喜临门……”通过文化典故,让顾客感觉到深切关怀和意外惊喜,触动顾客心灵。另外设计调动消费者主动参与的“浸入”式体验,如让国外游客亲手参与制作饺子的过程、在节日生日之际全家“包饺子”等民俗乐趣,来寻求全身心的全方位的“整体体验”,使之能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关,从而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感觉到德发长品牌与其餐饮品牌的不同之处。?

综上所述,功能性体验对菜品的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体现传统特色餐饮文化味,又要关注顾客感官体验,依顾客喜爱而制作,使餐饮文化体验纯粹是“个性”的,“定制”的。情感性和社会性体验讲究全方位的综合,做到闻香美、视观美、情景美、情趣美统一,通过感觉享受、娱乐刺激、审美情趣等体验程式,使纯粹的饺子饮食升华到饮食文化体验的艺术,在带给顾客更多体验的同时,赋予餐饮文化的新内涵,扩展品牌价值张力。?

四、结论及其品牌管理含义?

以上分析强调,文化特色是餐饮品牌体验的核心,强调品牌价值的最高境界是体验美好的文化消费。基于文化的体验设计,越能让顾客感受触及心灵的体验,顾客就越能清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和个性,这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特色餐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的根本。?

第一,对不同餐饮文化,品牌定位要强调文化差异,设计餐饮体验主题?

基于文化体验建立差异化的品牌个性,是餐饮企业从体验角度打造品牌市场区隔的有力手段。针对德发长而言,挖掘特色主题文化,明确中华饺子饮食主题文化诉求,将餐饮与娱乐、健康、知识、趣味相结合,给顾客以富有特色的文化体验,才能体现自身品牌的核心价值。同时在品牌管理中要有计划地设计餐饮体验主题,基于文化个性设计不同层次的体验点,并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惊喜、刺激等手法,展现餐厅主题概念和主题氛围。?

第二,以品牌体验作为管理重心,提升品牌从产品到情感和社会体验的层次?

餐饮业的基本功能就是为顾客提供饮食服务,首先,要围绕产品的显著功能属性,重视对核心产品的深加工。同时,要围绕顾客感官体验、情感体验为核心价值设计,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功能体验的层次,以获取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心灵体验和情感体验。大量研究证实,餐馆里的菜肴、环境和员工服务等等均影响顾客消费体验,导致顾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范秀成,2006)[14]。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或瑕疵都可能影响顾客对餐饮文化的体验,都会影响顾客对品牌价值的感知。另外精美食品、员工优质服务和别致空间感的文化氛围的完美组合,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因此,激励提高菜肴的质量,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以及情景分析是餐饮品牌管理的重点。?

第三,实施体验式营销策略,构建品牌形象?

品牌体验的特征是强调个性化,强调顾客参与,强调文化体验,强调消费过程的直接体验。显然,传统4p营销组合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目前“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4v”营销组合,是对品牌体验营销战略的最好诠释[15]。具体来说,研究顾客文化消费需求的差异化,加强商品和服务功能的多样化,提升消费体验赋予品牌的附加值,达到品牌体验的高境界——与消费者情感的沟通和“共鸣”。在与顾客的沟通中,可以运用媒介宣传、短信、邮寄、产品道具、公共主题活动等多种营销沟通手段,增加消费者与品牌的接触点,强化消费者对关键联想的直觉,逐步形成强有力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malhotrank,ulgadofm,agarwalj,etal.internationalservicesmarketing:acomparativeevaluationofthedimensionsofservicequalitybetwee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j].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1(2):5-15.?

[2]b.josephpineii,jamesh.gilmore.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7-8.?

[3]kevinlanekeller,donaldr.lehmann.brandsandbranding:researchfindingsandfuturepriorities[j].marketingscience.2006,25(6):740-759.?

[4]schmitt.b,experientialmarketing:howtogetcustomerstosense,feel,think,act,andrelatetoyourcompanyandbrands[j].newyork7thefreepress,1999,22-42.?

[5]lesliedechernatong.frombrandvisiontobrandevaluation[m].batterworthheinemann,2001,p.?

[6]donthun,yoo,b..culturalinfluencesonservicequalityexpectations[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1998,(2):178-186.?

[7]haeckelsh,carbonelp,berryll.howtoleadthecustomerexperience[j].marketingmanagement.2003,12(1):18-23.?

[8]schmitt.b,customerexperiencemanagement:arevolutionaryapproachtoconnectingwithyourcustomers[j].hoboken,nj7johnwileyandsons.2003.?

[9]b.josephpineii,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workistheatreandeverybusinessastage[m].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2,10:97-105.?

[10]德发长:德发长、德发长酒店、德发长饺子宴、经典菜系、工业化产品、信息动态[eb/ol].德发长集团网站..cn/.?

[11](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12]李雪松.基于体验消费的我国主题餐厅建设模型[j].消费经济,2007,(6):87-92.?

[13]戴国卉.体验经济时代餐饮业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02(5):214-215.?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这里依山傍水、古色古香;这里绿树葱茏、鸟鸣虫唱;这里花影斑驳、青竹婆娑;这里重檐翘角、高柱回廊。坐落在西山公园、西湖之畔的“避风港·雍雅山房”,古典浪漫,尊贵优雅,气度不凡,如同一股穿越时空的汉唐遗风,又像一只天外飞来、栖息于此的凤凰。仿古式殿堂设计建筑外观,彰显着典雅、庄重、古朴的汉唐风格,复古园林式的周边布局,与西山、隐山、西湖等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唐时曾经殿宇辉煌、星罗棋布的佛教圣地西山,仿佛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曾经那高僧名士、善男信女、云游于此、络绎不绝的胜景啊,因了这“雍雅山房”,将再也不是她梦里的遗憾。

策划主题

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有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桂林旅游也应顺应潮流,以独具个性特征的旅游物质文化精品创造为基础,以与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相称的桂林精神为导向,建设桂林旅游文化,铸造自身特色。

“雍雅山房”是避风港餐饮集团策划实施的大型园林式餐饮休闲娱乐会所,是专为名流雅客、高端人士打造的一个可以交流、放松、聚会、聊天的聚集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独具高雅文化品质的高档休闲娱乐特色场所是我们的追求。

避风港餐饮集团将以500万左右的投资,为“雍雅山房”的形象打造筑基,公益性完善西山公园的硬件设施,丰富其人文环境,增加桂林市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整体提升桂林市的旅游文化品位,使之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接轨,更好地体现“甲天下”的桂林风貌和旅游品牌价值。

一、湖上造景的规划

玉荷摇曳述说曼妙诗意

水若平镜的西湖中植上玉色荷花,碧叶玉苞零星点缀湖面,与诸峰倩影倒映相映成趣,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馆掩藏在株株桂花树和棕榈树的绿荫中,九曲廊桥轻浮水面,弥漫在空气中的雨雾与飘拂于湖面上的水汽相互交融,置身其间,恍若仙境,直不知是身在红尘,还是在仙苑。一时间,天上人间,欣欣然飘飘然也陶陶然。

古雅画舫营造浪漫氛围

沿湖并排一列八只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设计独具匠心、建造工艺精致、乘坐环境极佳的仿古船,造型华丽,意态古雅,宛如昔日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画舫。每当入夜,悬上灯笼,品一杯茗、煮一壶酒,品味汉唐古乐,在那月影碧波中,是何等的幽静雅丽,风流旖旎!

古筝琵琶再现汉唐清音

身着汉唐服饰的古装丽人,于轻纱漫卷的画舫深处,素手闲闲拨弦,高山流水流丽清音,典雅古风盎然成趣,或者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岸珠帘暮卷,笙歌飞扬,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汉唐盛景尽在其间,直如重回汉唐!

花灯璀璨点染西湖胜景

曾经的秦淮河畔花灯节那流光溢彩、桨声灯影、歌舞浪漫等繁华盛况,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名士才子缱绻逗留,吟咏不绝:“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一园灯火从天降,万片珊瑚驾海来”、“明灯初试九微悬,瑶馆春归不夜天”……各色各式精美花灯,斑斓十色的花灯海洋飘荡在西湖之上、玉荷之中、画舫之旁,是多么璀璨的夜景!

二、建筑装修的设计

1.房外布局

吸收中华古典的园林布局艺术的历史底蕴,利用假山、流水、修竹、蜿蜒石径,立足原有建筑外观,在有限的空间中作局部调整和修饰,使之更符合汉唐风格。竹子造景,在园林中充分溶入竹文化的氛围,体现“四君子”的优雅风格和非凡气质,与西山公园原有的复古园林式建筑体系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也同时展现桂林市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室内装修

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石雕艺术,充分体现古朴、庄重、典雅的汉唐风格:室内木质屋顶、紫檀色屋梁、紫檀木地板、镂空地台设计、草席质感坐垫、木格窗户、草编窗帘……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古画。放置茶具酒具的是古老带铜扣的中式木柜,大厅展示架上是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的古代瓷器、墙上装饰的是国际知名的中国书画家谢天成的墨宝泼墨写意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无声传达着浓浓的思古幽情。

三、饮食文化的体现

桂林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的生活饮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桂林地方风味菜,纯朴自然、口味浓郁、酸甜兼容,有着浓浓的草根情怀。桂林的本地风味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家常小炒深受湘菜影响,随着近代游览观光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桂林市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餐饮文化。

雍雅山房立足于高档招牌菜品的同时,也挖掘、整理,开发出数十种桂林特色风味菜式,这些桂林风味菜不仅精致、味美,还有文化上的内涵和形式上的讲究,为弘扬桂林传统饮食文化,体现出桂林饮食的特色。

四、文化艺术的交流

桂林的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璀璨的文化,璀璨的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桂林日新月异的旅游业。开发利用人文旅游资源,对于提升桂林旅游品牌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雍雅山房将定期举办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邀请蜚声国际的中国书画家谢天成为顾问,吸引书画界菁英聚集于此,举办书画展和交流会,使雍雅山房成为文人墨客采风、创作的艺术园地。

同时,雍雅山房拟聚集众多文物收藏爱好者,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藏品,在雍雅山房的精品展示柜作为陈列品巡回展出,既加深了雍雅山房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成为中外游客眼里的一道风景线。

雍雅山房以浓厚的书香气息,体现自身的品牌价值,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桂林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景点的文化建设才能提高游客吸引力,打造景点新品牌。由于雍雅山房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带动,西山公园有望成为骚人墨客的集散地,树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新形象。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在西山公园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附邀请著名画家简历一份

谢天成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篇10

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女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月,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

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子孙刚健有为、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清明节中融入的寒食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山,宁被烧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们把介子推蒙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过寒食节的同时,人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子推的刚正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却屡遭陷害以致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大。

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而圆圆的饺子皮则象征着团圆。春节里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里之间,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可谓“一声恭喜,互泯恩仇”。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如此深厚的民族精神的蕴涵,所以,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