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2:22

环境规划方案篇1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软环境建设重要批示精神,以“强化宣传教育、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为衡量标准,全力打造“清廉、服务、务实、高效、创新”的规划局新形象。

二、工作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政务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企业满意为标准,做到依法行政、责任清晰、公开透明、服务优良、高效便捷,使软环境建设规范化、法治化。在全局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软环境,事事心系软环境,处处体现软环境,时时注意软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纠风工作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纠风和软环境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责任人具体抓的工作责任体系,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人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制定纠风和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强化检查考核。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逐步建立纠风和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把学习教育提高认识贯穿于纠风工作的始终

1.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市软环境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以治懒促勤政、治散正风气、治庸提能力、治浮抓落实、治拖促高效、治贪优环境、治奢促节俭,彻底消除“懒、散、庸、浮、拖、贪、奢”等不良作风,切实提高干部思想认识,达到干部作风改进、服务能力增强、办事效率提高的最终目的。

2.加强对全局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央领导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论述,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章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促使全体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认真查找和解决在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为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干部建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

(三)结合日常业务定期开展自查自纠。要按照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深入的查找本处室及个人存在的不正之风。一是查本局职能服务到位情况。二是查服务态度群众是否满意,服务理念是否端正,纠正“生、冷、硬、推”和敷衍搪塞等行为。三是查办事效率群众是否满意,机关效能是否提高,纠正程序繁琐、工作拖沓等行为。四是查职业道德群众是否满意,为民服务承诺是否兑现,纠正办事不公、承诺失信等行为。五是查廉洁自律群众是否满意,《廉政准则》中的8个禁止、52个不准是否得到贯彻落实。

(四)加强制度建设,实行监督公开。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坚持“制度管人”,进一步完善局内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坚持重大工作事项集体会议研究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实行承诺制,对外公开承诺的事项,限定办结时限、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把软环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分级落实。在软环境工作中紧紧抓住“纠正、建设、评议、整改”四个关键环节,确定的专项治理工作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有新发展。将软环境目标责任制分解到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业务工作与软环境工作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将软环境工作纳入考核督查,并对存在的问题随时督查落实解决。及时研究纠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本局每位领导、每个部门真正负起责任,切实抓紧抓好软环境建设工作。

(二)加强学习,营造氛围。通过对全市软环境建设会议精神和软环境建设文件精神的学习,提高干部职工对软环境工作的认识,夯实纠风工作的思想基础。要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加强行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诚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环境规划方案篇2

论文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层次分析法郑州市

论文摘要:从战略层次上对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规划水平年2010年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j{p)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一(回用型);方案二(节水型);方案三(增量型);得出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对有关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将战略环境评价介入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长远的、潜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或规划调整建议,消除或降低因规划缺陷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7446.3km2,总人口715.99万;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9.6inln,年平均气温14℃左右。

郑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河南省的1/2,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郑州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郑州市全面启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2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mnental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层次,包括政策、计划和规划上的应用,是eia从项目层次向战略层次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对一项具体战略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消除或降低因战略缺陷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属于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是对该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据此对规划编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否定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危害。

3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的工作程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9个步骤(图1)。

战略环境评价在规划方案编制的初期即介入,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分析和初步筛选、确定评价内容和范围与编写环境评价大纲、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确立、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减免措施制定等主要环节,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制定跟踪监测与后评价计划;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经济调查分析与评价、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评价、水利工程影响分析与评价等5个评价专题;在战略环境评价工作中充分注重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

4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是指在sea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具体步骤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以及模拟模型等,这些共同构成了sea的方法体系。

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t/t140--2003)的推荐方法j,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不同评价环节的特点,本文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项目环境评价中采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使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费用一效益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在评价过程中,选取其中的两种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某一环节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各环节采用的评价方法见表1。

4.1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协调水资源、水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评价指标的筛选一般不宜过细、过多,应着重评价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区域性影响的因子。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水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珍稀物种)、土地资源、环境卫生与健康等。

4.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应以评价区自然特征和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目标来建立。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现有水利工程标准低,防洪和供水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山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力度不够。

综合考虑上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总目标,设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主题,合理确立各评价主题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a层)。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

准则层。是衡量总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包含两个中间层:主题层(b层)和状态层(c层)。b层是描述系统层的主体结构,由5个环境评价主题构成。c层是描述各主题层应达到的最佳状态,由13个环境保护目标构成,见表2第2列。

指标层(d层)。是描述各状态层属性指标及评价的基础,包含22个评价指标,见表2第3列。

5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以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多方案比较。

5.1规划方案概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二是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回用量;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节水措施。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可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规划水平年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概述如下:

a.方案一(回用型)。以增加污水回用量为主,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区外调水量和节水措施次之;

b.方案二(节水型)。以强化节水措施为主,适当增加污水回用量、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

c.方案三(增量型)。以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为主,辅以节水措施和增加污水回用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

5.2层次分析法(ahp)及多方案比较

5.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5_。该方法能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评价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并按照上一层的准则对其下属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与各要素参数值一并作为综合分析的依据。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与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其中,定量指标以规划方案中可量化的指标为基础,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污废水排放率等;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否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等。通过分析规划涉及区域的环境特征,确定各层次的权重。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该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改善的现状,经济社会的权重略大于水资源,分别为28%、26%;考虑到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以及规划对本区域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要敏感对象的影响程度,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权重值均定为18%;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土地“三化”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土地资源权重定为l0%。结合ai-ip模型中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各指标参数的权重由区域环境特点及在相关因子中的地位决定,参数分值采用l0分制,以“l0,8,6,4,2”的等级分值依此代表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各规划方案总得分由各分值乘以相应权重求和获得,分值越高,表示对总体环境的正面影响越大,负面影响越小。各规划方案最终环境影响得分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e为某一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最终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类别数,(n=5);wa为i类别指标a层权重值;为i类~jjlj指标层权重值;wc为i类别指标c层权重值;wo为类nj指标d层(本身)权重值;e,为i类~jljj指标的专家评分值;m为i类别的评价指标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ahp计算结果见表2。

5.2.2多方案比较分析

由ahp综合得分表明,如果本次规划不实施(即零方案),规划涉及的区域环境影响综合得分为一,从各项指标分析,区域水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将继续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方案一的综合得分为694,说明在对水环境起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由于过于依赖污水回用,污水处理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回用量有限,社会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方案三的综合得分为564,说明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方案二的综合得分为782,说明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各方案中得分最高,是本规划的推荐方案。

6结语

环境规划方案篇3

规划环评是实现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循环经济的实现,关键在于总体规划。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化工园区建设的必由之路。规划环评和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理念,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环评制度和循环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规划环评需要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而规划环评则保障了循环经济理念的落实。化工业与环境联系密切,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聚集效应明显等特点,这就要求实行规模效应,实行整体布局,集中治理。生产中既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同时也产生“三废”影响环境,对水、电、汽、气、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要求高,且数量较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必然选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更能在很大程度上规制企业的环境风险,降低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趋利性的必然选择。规划环评是规制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化工业存在很高的固有环境风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规划环评能够通过早期介入,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避免因规划不当而产生的布局性环境风险。规划是一个整体系统,政府在规划中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影响,这是导致化工园区环境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化工类项目一般只做建设项目环评,并不做规划环评,无法从宏观和整体上规制环境问题。一个当初看似布局合理的项目,随着城市整体规划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后天性布局不合理,存在很大的隐患。规划环评通过早期介入,对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预测,提出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因布局不当而产生的环境风险。

二、化工园区规划环评法律制度运行中的现实困境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化工业“造园运动”,已建成和在建的化工园区数量和规模庞大,但参差不齐。规划环评制度在实际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规制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推动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先审批后环评”现象严重。规划环评的根本作用在于源头预防。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10条规定:编制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这就要求工业园区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在决策审批前完成,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先审批后环评”现象严重,违背了规划环评的立法初衷,不能发挥规划环评在前期介入和预防的作用。循环经济理念并未被纳入到规划环评之中。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规划环评之中,这使得规划环评的实施缺乏先进的理念指导,难以从根本上规制环境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缺乏规划环评制度保障的循环经济则容易沦为口号。化工园区规划环评缺乏替代性方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化工园区专项规划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预测、评估以及相应的减轻和预防措施,但并未规定替代性方案。对于行政机关的风险决策而言,最优方案的产生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分析和考虑实现既定风险规制目标的各种可选方案及相应手段;二是评估每种方案实现目标的有效程度;三是挑选能最大限度实现目标的方案。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将各种方案的风险值计算出来,在精确计算和评估的基础上,分析每种方案实现目标的有效程度和成本,然后通过成本收益的方法分析来选择最优方案。没有选择就没有比较,缺乏替代性方案,只能对单一方案进行审查,在单一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补,不能保障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审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无法实现最优选择。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程序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对专项规划的公众参与做了程序要求,要求规划的编制机关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对公众意见采纳与否的说明也须一起送审批机关审查。但对公众具体怎么参与并没有明确规定,例如,报告书草案如何公布、何时公布,公众如何查阅报告书,公众提出意见的期限,规划编制机关如何反馈等并没有具体规定。公众参与程序具体规定的不足使得其缺乏可操作性,我国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难以真正实现,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成为空谈。环评报告书审查过程流于形式。化工园区专项规划在政府正式批准前,应当由政府指定的环境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的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报告书进行审查,并提出书面性审查意见,最终的审查意见将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审查小组是行政部门主导下的临时性工作机构,缺乏独立的法律地位。在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审查小组难以起到中立审查的作用,审查效果不容乐观。这就使环评报告书的审查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审查过程难免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实质的约束作用。

三、完善化工园区规划环评的对策

强化审批机关的责任,保障规划环评的早期介入。规划环评的重要意义在于决策之前的早期介入,对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最优的规划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现实中“先审批后环评”的做法违反了程序性要求,应当强化违法审批的责任。从法治的角度而言,环评作为一项法律程序,其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先审批后环评”的做法违反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本身就失去了法律意义,因此是无效的。这就迫使行政部门为了顺利通过环评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法定程序并不能保证制定出来的规划具有绝对的实质正义性,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规划环评发挥有效的作用,推动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达到预防环境风险的目的。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到规划环评之中。规划环评和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应当把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应用到规划环评中,建立规划环评的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预防环境风险,建设循环经济化工园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循环型社会。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加入替代性方案。化工园区专项规划环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并未规定替代性方案,路径选择的单一性制约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环评报告书中加入替代性方案,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多种选择方案,以进行最佳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防止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产生。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决策前制定替代性方案的成本远低于环境问题产生后的补救成本,况且就实际情况而言,替代方案的制定并不需要增加太大的成本,因此,从总体来说,在环评报告书中加入替代性方案是利大于弊的。在规划环评中加入替代性方案,是平衡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理性选择。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法律以保障利益为主要目标。化工园区的建设会对周边居民的环境和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公众作为利益方当然有权利要求参与到环评决策中来,以维护自身利益。环评决策是一种风险决策,对未来的影响进行预测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应将规划环评定性为科学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而非单纯的科学事实判断。规划环评应成为一个风险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的意见得到了表达,双方进行了沟通,增进了对于决策的认知和理解。无论公众意见最后是否被采纳,都是经过讨论的结果,这就增进了公众对于政府决策的接受度,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在项目前期决策中征求公众意见,可以相应减少后期对抗式参与的数量,对于预防环境至关重要。我国现有的环评公众参与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程序性保障。因此,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向公众及时有关规划环评的信息,拓展信息的渠道,让公众及时了解信息。同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公众的环评意见,搭建风险沟通和决策的平台。完善环评审查机制。现有的规划环评审查机构缺乏独立的法律地位,审查过程受到较多制约,审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应从法律层面赋予审查机构独立的地位,在环保部下设一个环评审查委员会,各省、市建立地方环评审查委员会,成员由各级环保专家组成,由其独立、统一地行使审查规划环评职权。中央、地方实行垂直统一管理,人事、财政独立管理,保证其作为审查机构的中立性。

四、结语

环境规划方案篇4

当今,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先驱越来越受城市管理和决策者重视。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发展,在城市景观艺术性需求的影响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在不断进步。传统的二维结构图和效果图因在表达规划对象建筑风格和主色调上受制约,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作为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集成体,三维城市模型技术成为当前特大城市、新兴城市规划工作的主力。三维模型技术最早是为解决工业设计的某些问题产生的,用在城市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上是近些年地理信息技术和硬件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城市三维模型可采用写实和设计等方式表达城市构筑对象的外观形态和纹理特征,能较好地表现对象的主观特点和艺术风格,还能准确记录规划设计的精度、拓扑、语义等特性。因此,通过对三维模型表现目标对象的不同规划方案与周边三维环境进行整合分析可以对各个方案进行较为直观、方便、准确判断。换句话说,与传统二维规划方法相比,采用三维模型进行城市建筑对象的规划在精准度、效果、效率、成功率等方面更有优势。本文以上海市长宁区B32地块为例,对该地块170m超高层大规模建筑多种三维建模方案在规划审批、技术衡量、指标考量、环境融合性、色调柔和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三维建模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2三维模型在规划报建方案中的主要优势

采用三维模型制作立体全方位的规划方案报建是近年来城市规划的新方法。它是一种通过把待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和现状环境进行虚拟还原并在此基础上置入规划对象的设计方案。它支持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最终以最合适的方案完成相应区域的规划设计。这种方式的规划对象可视化更直观,能直接在比选系统中量测规划对象的空间结构和尺寸,可以与周边现实环境能进行纹理、风格、感观的配合度分析,在不同规划方案之间的比较有依据并可以过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对规划区域进行各种空间、物理和环境模拟分析。这均是传统二维规划难以实现的。三维模型在规划报建中所表现的全方位无限制可视化特点以及支持多种立体化空间分析的性质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全面性、适宜性、合理性,为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从当前二、三维规划方案设计实践来看,三维模型在城市规划报建设计中存在必然优势。

2.1直观的规划对象三维细节特征

二维线划图、剖面图、效果图表达规划对象的结构、尺寸、纹理和风格是静态、平面的,只能对某个特定方向或部位进行描述,对特征表达不直观,且不容易实现微观细剖。而对象的三维表达则可以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展示满足视觉效果,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种规划指标的可视化评判,让非专业人员参与到实质性的规划设计中,提高了城市规划方案的认同感和成功率。这是二维地图与三维地图最显著的区别。

2.2直接的规划数值量测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规划对象的位置、高度、结构等尺寸可能需要根据规划指标要求和设计结构要求进行多次调整,此类调整可能涉及细节结构变化。在建筑类规划设计中,尺寸的变化会引起结构受力的变化,进而可能影响到建筑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因此,在对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时刻关注尺寸数值变化,避免出现超限等不安全因素。在三维系统中,当规划对象三维建模后,可直接在系统中对规划对象的高度、平面、表面、斜距、空间等相关数值进行量测,直观反映对象真实的空间结构细节和尺寸,减小规划设计中尺寸量测的工作量,方便规划物体作结构修改,并可记录修改前后的形态变化量,有效把握规划设计进行。

2.3便捷的纹理、风格、感观配合度分析

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把规划对象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现状建筑或规划建筑的风格进行配合度分析,用多个小局部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构建大局部的区域规划,以保证整个规划区的总体思路、特色和艺术氛围,准确表达功能分区的内涵,突出总体上的一致和协同,彰显总体规划特点。传统二维规划在这种需求下力不从心,二维表达的平面视觉制约了其在全方位可视化需求下的应用。而真三维模型的规划设计高仿真地还原了规划区域内的建筑对象和环境,把不同规划方案置入还原后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将规划对象与周边环境进行纹理、风格、感观等属性的配合度比较,分析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合理性、全面性、先进性。这可以使规划设计的过程更高效、准确,规划设计的结果更全面、优质且更贴合实际。

2.4实时的规划设计方案比较

规划设计作为城未来建设和发展的蓝图,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策划、研究、设计、比选、分析、控制和协调,局部的规划方案也需符合总体和区域的规划要求。因此,在规划方案的设计和选定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多个方案的规划指标比较,不仅包括数值比较,更包括思想、理念、方向、意愿等无形知识比较。三维模型有全方位、多角度、无级缩放等无限制浏览模式,可以完整表达建筑色调、纹理、结构、风格、空间、艺术等特性,能详细记载规划设计对象的详细信息,包括设计者设计意图,可以在系统中直观比较各设计方案与环境现状是否契合,让观者从各种不同视角和尺度剖析、还原、理解、体会设计者的思想,更容易形成共鸣,增加了规划方案的成功率。

2.5方便的空间、物理和环境模拟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关系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现有的空间、物理、社会等环境要求,也要考虑未来各种环境发展的需要。在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时,通常要进行各种空间、物理和环境的模拟分析,如城市冷热桥分析、噪声分析、光污染分析、可视域分析、日照分析、温度场分析等。此类分析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重要影响,对城市宜居性、土地升值潜力、道路通达性、区域发展预测、城市改造建设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研究起到支撑作用。但是,这些分析很难基于传统的二维数据环境得出理想结果,通常需要规划方案的完整三维空间数据体系,包括平面、高程、高度、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函数模型等信息。通过系统工具,可以依托规划方案的三维空间结构特性和语义信息,利用几何分析、缓冲区分析、表面分析、统计分析、网络分析等空间算法,模拟、计算规划区域最合理的环境要素指标,从而通过调整形成合适的规划方案,得到理想的设计成果。

3结语

环境规划方案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所谓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我们在对环境质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必须要按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并且全面的分析环境影响的规划方案,从而找到影响环境最重要的原因,并且从中找到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确保方案可以全面的实施,并且对环境进行保护措施,起到一个协调发展的作用。在现阶段,由于我国对环境评价已经开始全面的开展,并且是有计划的进行,但是,从何时起成为一个应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源头上来降低土地利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应用科学的规划去进行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近些年以来,由于土地利用所突显的环境问题已经更加的明显突出,而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也已经在土地资源管理当中持续研究不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其中,规划评价的最终结果就是需要把对环境因素的纳入到土地规划的过程当中,从而建立起以社会综合环境和经济发展机制的一种决策。此外,我们也要更加全面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找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土地资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土地利用规划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区域内要安排和计划好土地利用的有效性,这也是主要根据了社会发展经济以及土地所特有的性质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再应用综合的技术措施组织好土地的经济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是按照等级层次进行划分,包括了土地利用的详细规划、总体和专项规划等,如果是根据区域性质进行划分,一般包括有自然区、经济和行政区,也包括有跨区域的规划。如果是按照深度进行规划包括有土地利用设计、规划以及施工等。我们所指的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在建设以及规划项目当中,会存在对环境造成的一些影响因素,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从中找到可以预防以及降低影响的一些有效措施,再对其进行监测。在这其中,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我们通常会分为影响预测、质量评价以及影响后的一些评价,在这三者当中,其过程还是以循环补充为主。由于评价的对象有所不同,所以对环境的影响一般也可以分为规划影响以及政策影响、项目影响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是以决定项目和指导规划为主,而它们最重要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达到目标的实现,所以,环境影响评价是最高层次的一种评价,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评价。

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我们在进行规划时,由于城镇建设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会占有用了一部分的农业生态用地,从而就会对部分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在不断的递增,同时也加快了工业化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经济在发展,交通设施建设也在不断的增加,对此,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车辆排放的尾气当中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这就是给土地造成酸化作用,污染源严重,给公路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在土地规划当中,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有力方法,尽量对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有利的保护,有计划,有规范性的来实施,优化生态环境达到一个理想的布局规划,有效的控制好水土流失问题,尽量恢复破坏掉的土地,并且达到有效的复垦,治理污染的环境问题。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建设时,一般会为一级和二级的保护区,从而可以建设一个环境敏感区。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必须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严格按照国家的保护标准来实施,从而有效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在土地开发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有条理的进行,对道路、水利以及田地等方面需要综合的整治,并且要全面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必须要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然而,我们在土地开发当中,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平整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植被以及地形地貌的格局,把生物种群更为简单化,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结构,使其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另外是对水利建设、农田道路等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于要应用大量的砂石材料,所以就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也会改变它的结构,非常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三、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我们在对环境质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必须要按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并且全面的分析环境影响的规划方案,找到影响因素,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找到最不合理的环境目标,规划出最有效的措施。

(一)土地利用规划来评价环境影响时必须要更为完善的对方案进行规划。并且把环境影响评价放在已经形成的参与阶段,在早期就可以从建设以及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规划,从中准确的分析研究出最为有效的可执行方案,从中也可以更深入的对其改善。在规划的同时,我们所注重的一个核心问题并不是在规划后的理想环境,更主要的是必须要从源头上来降低影响作用,要更为充分的考虑到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的规划环境问题,是否达到了科学的合理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划分,主要是从环境的目标、环境的现状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如果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影响,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同时也要制定出可替代的措施方案,消除不利因素的重要影响。此外,也要做好协调、改善和预防工作,充分的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降低问题的发生。

(三)在规划的土地利用当中,我们需要合理的配置利用土地资源,这是作为必要的一种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在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影响评价当中就必须要从保护环境以及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观察,并且也要结合经济发展计划,把更多的建设项目统筹应用在其中,全面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的发展效应。

结语

在我国在很早以前,便已经开始把建设项目作为评价环境影响的相关法律进行有效的制定,但是,受到了经济活动的规模以及范围在快速的增加,在一些城市规划相对较不合理,这就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此,只有更为有效的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评价更为全面的研究分析,并且从中找到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确保方案可以全面的实施,并且对环境进行保护措施,起到一个协调发展的作用。

环境规划方案篇6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开发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更早地参与规划方案的形成。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规划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着眼点不在于规划实施后减缓不利环境影响,而是从源头上尽量减少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二)土地利用规划涵盖各类用地,可以从规划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考虑诸多建设项目的协同效应和累计效应;

(三)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全面考虑替代方案,它可以在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环境目标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规划方案的潜在环境影响,评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拟订替代方案,并提出消除、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联性分析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性。环境评价的层次性取决于决策过程的层次性。总体而言决策过程具有自上而下的层次关系。一个完整的决策链应该是遵循“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顺序。首先是在较高层次上形成政策,其次是规划、计划,最后则是具体的项目。政策可以视为行动的方针和指南,规划是实施政策的一套具体的时空目标,计划则是在特定区域内实施规划目标的一系列项目。因此,政策、计划、规划和项目在同一决策过程中具有自上而下的层次联系,上一层次的决策为下一层次提供背景和依据。

环境评价系统的这种层次性要求将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关联性分析,而这种关联性分析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进行较高层次的环境评价,并为其下面层次的环境评价提供背景和分析框架;环境影响分析在决策过程中的适当层次进行,其详细程度及所需资源应以在该层次上能做出恰当的决策为依据;不同层次的环境评价应相互一致并互为补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二)关注重点不同,存在模糊地带

1.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对一项政策、规划或计划的决策,可能引发或带动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和具体项目的开发建设,或者规划、计划本身就包括了一系列拟议的具体建设项目,从而可能导致不利的环境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可能是大范围的、长期的、具有累积效应的。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政策、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与决策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决策的“源头”避免、防护不利的环境影响。

宏观上,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解决与战略决策有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需要”(whether)、“何处实施”(where)、“选择何种类型”(whattype)的“3w”问题,当然,在规划、计划层次上也需要考虑“如何实施”(How)的问题。

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层次上,主要回答“如何实施”(How)的问题,也考虑“在何处实施”(where)的问题,但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考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项目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

——建设项目规模、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工艺流程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

——染物排放的环境可行性与不利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不利环境影响的公众接受程度(公众参与意见)。

三、协调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一)介入时机较早,为战略抉择提供依据。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开始就介入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并且贯穿始终。这样能够及早预测和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发展战略进行不断的选择和调整。从而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拓宽评价范围。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范围在地域上更广泛,不仅包括区域级、国家范围的而且包括全球范围的;时间尺度上,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于项目立项前期,先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以便在规划决策中考虑其可能带来的显著环境影响。因此,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从区域环境范围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能对项目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评价。环境影响识别时空范围的扩大,促进全面识别环境影响,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三)实现累积影响评价。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在早期的区域范围(或行业范围)内开展多个开发项目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并能考虑多个“小”建设项目影响造成的显著性累积影响,从而解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累积影响上所遇到的难题。

(四)考虑间接环境影响

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介入规划战略决策,把项目附带的环境影响以及项目废弃后的环境影响纳入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考虑。从而在全局上把握住直接间接影响,保证对环境影响的全面考虑。

(五)能够实施替代方案。由于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抉择早期介入,对不适的选址、布局和生产工艺进行调整和重新选择的空间余地很大。因此能够真正考虑替代方案,选择更加合适的场址,确定更加合理的布局。

参考文献

[1]仇惠琼.土地利用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之我见,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10

环境规划方案篇7

[关键词]规划环境;方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56-01

前言:2009年10月,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起正式实施,根据条例要求,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均应当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综合考虑规划的环境影响,预先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

决策性是规划的显著特点,而决策往往对环境和资金的消耗产生长期而巨大的影响。比如我国的汽车行业就将政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充分地反映了出来,汽车工业在十四大中被确定为支柱产业,国务院在1994年制定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积极地鼓励个人对汽车进行购买。在该政策出台之后对汽车的消费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变得越来越大,但同时汽车对空气环境的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决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以及不可逆转的特点,因此在规划编制阶段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规划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预先对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确保最终确定落实的决策方案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小。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克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不足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决策在一些学者看来属于一种低层次的决策,其很难将累积影响、滚动发展和化整为零等这类的问题有效地克服掉,只能够反映发展计划。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在规划决策的阶段就开始对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以这些影响的性质为根据在前期将相应的替代方案选择出来,同时这些替代方案具有十分广泛的选择余地。这表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克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真正的从源头控制环境问题

采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能够从源头有效地控制各种环境问题,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规划的源头及时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二、规划环境影响性评价内容与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属于区域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结合,具有一定预估评价性、超前控制性等,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目前规划区域内出现的环境冲突,分析某一个区域存在环境影响因素,并从多方面详细诉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政策与措施,规划环境影评价必须在建造实施前期进行方案的讨论、制定出合理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可研报告,使得该部分建设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效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方法:核查表法、矩阵法、叠图发、网络法、系统流图法、情景分析法、投入与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法、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法、累计影响评价方法。各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可能受到规划行为的影响、规划目标的影响、区域特征目标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的专题地图、环境成分影响、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方法的影响如有些环境评价需要经济数学模型的影响等。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可能产生相关影响需要表现在各个清单中,并对环境影响清单作出相关定性与半定性的评价,才能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三、对规划环评实践运行要点分析

1、突出评价重点

虽然,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了在规划环评时应突出评价重点,但并未提出具体措施。规划环评的类型较多,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全面规划,无法把握各个类型的规划评价的重点,导致规划环评重点不突出。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规划环评,确定并突出规划环评的评价重点,在全面规划的同时,能抓住规划的重点,使规划环评更有效,规划环评能顺利实施。

2、合理把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力度

通常情况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所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程度、规划对象所处地域的特点等为依据。除此之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力度还受到影响方式、影响程度、规划环境效应的复杂性、规划实施、规划内容等很多方面的影响。

3、推动早期介入,实行全程评价

规划环评介入决策越早越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决策的源头保护环境,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在计划或项目层次上难以挽回的错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规划编制的初期阶段,规划编制机构就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规划环评单位早期介入,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规划规模、布局等方面对规划编制的必要性、整体思路进行研究,实行全程评价,与规划编制形成“同时启动”、“同时编制”、“同时实施”的三同时制度。

4、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目标为根据开展评价工作

将一个对环境具有最佳作用的方案选择出来是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一般来说,规划环境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负面作用和影响小于正面作用和影响;二是正面作用和影响小于负面作用和影响;三是正面作用和影响与负面作用和影响几乎相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为主要的方法就是对规划所有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检验,并且以环境效应的发生背景和强度为根据将所有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和性质确定下来,选择出最佳的规划方案。

5、加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建设

公众参与的程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决策的类型密切相关。传统的理想规划和项目环境评价模式下,公众并非关键的角色,可以通过小型听证会或网上公开咨询等低成本的方式进行;而交往型规划和分析型战略环评模式则要求更为广泛的公众或公众代表团体的参与,并充分吸纳其合理意见。尤其是规划实施可能对其环境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民众,参与到环评工作中去。

四、结语

综上,规划环评是政府综合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保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工具。应该不断加强环保部门对规划环境评价的建设、构成科学有效的方法、确定有效的环境评价基础。

参考文献

环境规划方案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

第五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评价

第七条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

(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

(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

(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九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编制综合性规划,应当根据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编制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本条第二款所称指导性规划是指以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规划。

第十一条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

环境影响报告书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应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主要包括规划草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规划草案的调整建议。

第十二条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规划编制机关编制或者组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机构编制。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负责。

第十三条规划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重大分歧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进一步论证。

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

第十四条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审查

第十五条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六条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查;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七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在审批前由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交书面审查意见。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依法设立的专家库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但是,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专家,不得作为该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小组的成员。

审查小组中专家人数不得少于审查小组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少于二分之一的,审查小组的审查意见无效。

第十九条审查小组的成员应当客观、公正、独立地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书面审查意见,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审查小组的召集部门不得干预。

审查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

(二)评价方法的适当性;

(三)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可靠性;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的合理性;

(六)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审查意见应当经审查小组四分之三以上成员签字同意。审查小组成员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如实记录和反映。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修改并重新审查的意见:

(一)基础资料、数据失实的;

(二)评价方法选择不当的;

(三)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不准确、不深入,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存在严重缺陷的;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者错误的;

(六)未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或者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明显不合理的;

(七)内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遗漏的。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

(一)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者范围不能作出科学判断的;

(二)规划实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并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者减轻对策和措施的。

第二十二条规划审批机关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审批机关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逐项就不予采纳的理由作出书面说明,并存档备查。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可以申请查阅;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

第四章跟踪评价

第二十四条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规划审批机关,并通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五条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实施后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之间的比较分析和评估;

(二)规划实施中所采取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有效性的分析和评估;

(三)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

(四)跟踪评价的结论。

第二十六条规划编制机关对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应当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向规划审批机关报告,并通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进行核查。经核查属实的,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采取改进措施或者修订规划的建议。

第二十九条规划审批机关在接到规划编制机关的报告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建议后,应当及时组织论证,并根据论证结果采取改进措施或者对规划进行修订。

第三十条规划实施区域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暂停审批该规划实施区域内新增该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规划编制机关在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二条规划审批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依法应当编写而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予以批准的;

(二)对依法应当附送而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专项规划草案,或者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审查小组审查的专项规划草案,予以批准的。

第三十三条审查小组的召集部门在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时弄虚作假或者,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环境规划方案篇9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城乡规划;整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国家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我们国家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出现各种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介入规划时间比较迟,缺乏充足的替代方案比选、公众参与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涉及到文化传统、决策模式、行政体制等方面。

1.国内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特征

在当今时代中,我国城市建设有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实践和研究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①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研究对象过于密集,一般都是专业规划,专注于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其它研究过少。②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评价框架和方法,但是其评价工作范围、深度、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争议。③很多专家都是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总是过于偏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忽略了规划本身编制过程。所以整体的相关技术导则还是欠缺针对性与可操作性。④根据目前的环评报告书,可见实践案例的内容形式不断多样化。没有相同的技术要求,在实践案例中相关的评价人员没有明确自身的工作要求。所以制定适合行业特点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标准势在必行。

2.环境规划评价过程与城乡规划过程的整合

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纳入规划编制计划

在规划的早期阶段,相关的规划编制部门应该提前展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同时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纳入规划编制计划中,以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时间与相关经费。在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应该不断健全筛选的程序,而且保部门应该及时提出相关建议,并保证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做好时间与经费安排。为了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与规划过程保持相同进度,要求规划部门与环保部门必须共同合作,及时筛选出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

2.2制定相关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案,掌握评价范围

很多西方国家在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一般都先明确规划的范围,并制定相关的评价方案,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所以在我们国家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先制定相关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案,掌握评价的实际范围与重点内容,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在制定方案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广泛的研究与调查中,并在重要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投入适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评价内容与规划决策、环境影响、规划区域环境管理等方面保持相同的进度。

2.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充分利用规划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与研究成果

在进行规划编制之前,可以先进行基础资料的研究与调查、专题研究或者是其它方面研究。在过去的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前期资源环境专题研究的关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则的关系,一直都是规则人员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人员所要面对的解决问题。其实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矛盾,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其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前期资源环境专题研究的关系”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作内容,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应用到前期研究成果。所以在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研究资料、成果的联系,使各种评估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2.4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过程与规划过程公众参与的紧密度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共同开展《城乡规划法》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所提出的公众参与要求,这将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程序的工作效率,提升执政的成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应该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提出了相关部门和公众都应参与到环评过程中,并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是提高规划草案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透明性与公开性。

2.5促进跟踪评价与总规实施评估一体化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最难以掌握的环节是进行跟踪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规划环境跟踪评价的案例一直都比较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难找到跟踪评价纳入规划过程的切入点。《城乡规划法》中提出了总规实施评估程序,这为跟踪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城乡规划法》要求各个区域的体系规划、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都应该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公众意见。相关的文件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所以相关的部门与工作人员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在城乡规划领域可以试着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跟踪评价,并不断完善科学的跟踪评价机制。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经过八年的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处于中期的发展阶段,其制度设计上的弊端日趋明显,其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也受到各方的质疑。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手段不断加强,在往后的改进过程当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决策体系之间的联系。

结束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传统规划根深蒂固,但是规划体系不明确、规划数量繁琐复杂、规划功能定位模糊、规划程序没有规范性等弊端也日趋明显。政府行政程序化与法制化的缺陷也制约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城乡规划法》使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更加明确,相关的工作人员比较容易掌握编制内容、城乡规划编制等工作,使审批、实施、修改等工作程序更加井然有序。《城乡规划法》的编制,有利于划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的关系,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参与规划综合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局域,完善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行业规划的编制体系和编制程序还是非常模糊,难以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度与综合决策的正确性。在我们国家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以及技术程序的研究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都非常具有独立性,在本研究中将决策程序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结合在一起,在某区域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制定《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决策者应该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当作内部程序之一,并不是在外部强加对其行政权力的干预。因为只有决策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持认同与支持态度,才可以为各个部门提供公众参与的平台,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采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婧,路立,刘成哲,苏萌,杨红军,张一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城乡规划的整合[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09,(34):182-184.

[2]王会芝,徐鹤,吕建华,白宏涛.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实施现状及有效性研究——基于统计分析的调查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9(77):63-65.

[3]李天威,周卫峰,谢慧,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保护,2010,02(22):22-25.

环境规划方案篇10

2008年4月24日夜,这个28岁的环保主义者,双眼通红,香烟烧出长长的烟灰,摇摇欲坠。“还有4天就截止了,得抓紧。”

从最初的立法启动,到2008年3月27日由国务院法制办通过网络正式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历时两年有余。几易其稿。

“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与最初的条例草案没法比。一些重要的内容都被删了。”汪劲,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教授,作为条例起草者之一,难掩不满情绪。

一改再改

“这部法案真是耗时耗力啊。”汪劲说。

两年前,2006年5月23日下午,汪劲接到一个电话,“是国家环保总局打来的”。在环保总局一间会议室里,汪劲看到几份文件,文件里,有松花江污染事件之后。环保总局和几个部委的联合调查结果,还有对长江沿岸化工污染情况的摸底排查记录。

“从当时的法律角度看,这些项目,似乎都合法,但从规划层面来考量,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汪劲说。

当时“总局领导、环评司和法规司的领导都在”。环保总局交给汪劲一个任务:“我们想尽快把规划环评草案拿出来,请大家征求意见,争取在半年以内出台。”

领命后的第5天,汪劲便拿出一个规划环评的征求意见的大纲。这天,在广州中国大饭店。召开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会议。各省、市环保部门主要官员以及国内主要的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约300人,集聚一堂。“大家各抒己见,基本确定了规划环评立法的条例框架。”

此后的半个月时间,汪劲带着助手马不停蹄,做出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的第一稿。征询各地环保官员和科研人员意见后,汪劲修订出草案第二稿。

5至8月间,汪劲负责起草的该条例先后5次在全国环评工作等会议上征求意见。2006年7月27日,在内蒙古海拉尔,国家环保总局又召开了一次征求意见专题会。“会后一个月。汪劲等人又修改出一稿。这一稿草案由环保总局发送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征求意见。2006年10月前后,汪劲又根据各方意见改出一稿。之后上报给国务院法制办。11月份,国务院法制办发文向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征求意见。

2007年3月,“其他各方意见陆续回来了,但水利、建设和发改委等部门却迟迟不见反馈意见。”汪劲说。

“最后就等发改委的回馈了”。当时的环保总局领导找到发改委沟通。“我们也与发改委下面的各个司商谈。”汪劲说。

在此前《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了“一地三域十专项”需做环评。“一地”是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三域”就是流域、海域、区域,“十专项”包括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农业、畜牧等等。这14大规划,涉及发改委下属9个司。发改委之所以迟迟不给反馈,是因为各司意见难以统一。“规划环评。难免涉及部门利益。谁肯松开口中的肥肉呢?”

怎一“删”字了得

所谓“规划环评”,有点中国特色的味道。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张辉曾如是说。

国际上流行的。是战略环抨机制(strategyenvirorrnmtalassessment,简称Sea。在战略环评的架构中。环评对象不仅仅是具体的规划本身,还包括其他政府部门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政策、法规甚至行政程序等。所有这些,都可能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对整个环境产生战略性的影响。“与之相较,规划环评就收窄了许多。”汪劲说。

中国推行建设项目环评始于1986年,起步晚于西方很多年。到了1995年,中国官方也做出进行战略环评试点的努力,但进度缓慢。

“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有些部门和地方所追求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相相冲突,致使他们对这项工作不那么支持,甚至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2007年11月初,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公开对媒体说。

“在最初的草案里规定,所有专项规划的环境审查召集权,都应该收归环保部门。”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博士王社坤参与了条例起草工作,他说,正是这个有利于顺利启动整个规划环评程序的规定,引发了国家发改委、交通以及建设部等几大部委的强烈反对。

以后几个月,各方博弈,互有进退。2008年月3月27日,被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上网的新修订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严重缩水”。由原来46条12000字删减为32条4200字。

“删得太厉害!”汪劲有些激动,“条例中涉及到14个概念和术语,比如,什么叫‘规划的编制机关’?什么叫‘专项规划’?‘综合规划’是什么意思?看似常识的‘公众’如何界定?公众的‘环境权益’指的是什么?‘不良环境影响’、‘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和‘特别重大环境不良影响’各有何所指,区别在哪?科学不能有丝毫模糊,这些概念和术语,容易引起歧义,这样必定影响具体操作。”

“西方成文法案里,对相关概念和术语做明晰解释和界定,已成传统和习惯。因此,我组织起草的条例中,最初是按照法理好实施的方式,分门别类的对概念予以界定,非常细的解释。但后来呢。到各部委那里全部了,他们说,不要规定得太细了,规定太细以后不好操作。这太奇怪了,无法理解!”汪劲说,一个法律或者条款,从来都是规定得很原则,大而化之,才会难以操作,“这里却反过来,说不通嘛!”

删得最多的,是有关公众参与的内容。

“原来有一章专门来论述规划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事宜。”汪劲说,其中对于信息公开的时间、方式,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必须召开听证会的条件等,以及如何在最终决策中体现公众参与的成果,都有非常详细以及技术化的规定。草案还建议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为公众参与的顺利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这些规定基本上都被以“过于超前”为由删去了。

“一部下位法,却无法将上位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细化,是不应该的。”汪劲说。

汪劲在网上提的意见就是希望恢复公众参与的章节。规划草案和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分离的。一般情况下不会涉及到比较关注的所谓的国家秘密。

“还有一处删改。也是关键的。关于审查召集权限。”汪劲说,最初草案中规定,由环保部门召集规划环评,而现在则被改为,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由环保部门来负责召集审查:但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然包括其他部委审批的专项规划,在审批前则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专项规划审批机关,共同组织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

nGo的最后努力

此番条例征求意见稿公示期间,民间环保nGo可谓不遗余力地介入其中。周瑜丰已经熬了几宿,疲惫不堪,不停抽烟以提神的他仍然一副乐观作派:“我们的意见不一定被全部采纳,但至少可以让决策层尽力完善法案。”

与早期简单地号召大家维护公共卫生和节约资源不同,中国的环保主义者正试图在合理的范围内,努力影响国家立法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