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3:58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1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传播受众秩序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03-02

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在全面性与及时性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优势,近年来,许多重大新闻都是先在网上曝光后,才被传统媒体关注,并促使政府部门进行处理。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网络、手机短信、数字广播、数字杂志等,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也与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区别。掌握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并对新媒体信息传播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监督对于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背景

随着信息网络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形式应运而生。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他提出所有的媒介均能够与个人发生某种联系,在社会生活中,媒介无时无处不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对“媒介”进行分析,至少可以得到三种分析结果:①图片、文字等传播信息的符号;②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承载信息的工具或载体;③出版社、网杂志社、网站等生产经营信息的机构。“媒体”一词是从“媒介”中衍生而来,无论是媒介还是媒体,在传播学领域都被认为是传播信息的载体,然而与媒介比较,媒体更加具有社会性中介特点。

媒体发展历史共经历了四次变革,载体也出现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的变化,其中互联网的普及与人们经济观念、科技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有着很大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发展与变革。[1]近年来,手机这一新的媒体形式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新媒体”概念的表述尚不明确,2005年,熊澄宇提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2007年,匡文波提出新媒体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总之,学者们对于“新媒体”概念的定义主要是从时间、技术和传播三个方面来理解,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新媒体范畴包括了移动终端、公共讨论组、SnS、虚拟社区、电子信箱、户外LeD等。

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新媒体这一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者,能够更好地监督政府职能,可促进社会公众意见交流;然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碎片化传播、虚假信息等在网络上泛滥,使受众获得不对称、不真实、不完整的信息,引导舆论朝着恶化方向发展,严重威胁了社会安全与文明建设。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的特征

(一)开放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几乎完全公开,任何个人或者机构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也能够通过网络轻易地信息,因此网络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生活中,成为人们交流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为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种开放性也是新媒体的核心所在。如报刊、电视等媒体版面、时间有限,因此人们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比较有限[3],而这些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控制,因此信息接收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无法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信息,而网络媒体则可以打破这种限制,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完全脱离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联通,因此新媒体用户可以足不出户阅读到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而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二)迅速性

新媒体是现代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产物,而信息的快速传播就是网络最大的优势之一。传统媒体要获得信息需要经过较多流程,同时受到播出时间的限制,信息可能存在滞后性,新媒体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充分满足新闻的实效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笔记本、ipaD等实时录制视频、编写文字等,并实时报道且迅速传播出去,使更多的受众接收到。

(三)交互性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在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交互性上。与传统媒体点对面单向传播信息给受众不同,新媒体环境下,每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实现双向传播,用户能够参与到信息与传播中,很容易地实现信息反馈,并可以参与到网络媒体信息重组的过程,因此新媒体网络传播个性化特征明显。

三、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一)传播者地位的变化

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中,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信息内容、质量与数量,同时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发展、信息的流向及流量,甚至能够决定信息的社会效应与影响,信息者主要是作为“守门人”这一角色,传播何种信息、信息何时传播、是否传播等均由传播者决定。新媒体时代,传播者的中心地位被弱化,网络、手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大众提供了信息的便利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点对点、点对面的方式来将信息传播给其他人。这一传播方式使得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的中心地位被弱化。新媒体信息传播时,人际传播与信息传播融合在一起,媒体的地缘界限被打破,多种复杂的力量交织影响,因此,传播者在信息时必须思考信息传播后的效果、传播责任等,并判断信息是否应该并传播。

(二)信息接受者角色和地位的转变

传统媒体中,大众为接受信息的“受众”,较为被动地接受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一现象彻底被颠覆,无论是信息者还是接受者,他们首先是手机或网络用户。即使是普通大众,在信息时同样享有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权利;即使是媒体工作者,在接收信息时,也享有知晓信息的权利。当进入网络空间后,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能作为信息的传播与接收者存在,因此“新媒体用户”与“受众”比较更加能够表述信息传播特征。在信息传播中,新媒体用户角色与地位的转变主要通过他们在信息生产、选择、传播与接收过程中来体现。首先体现在信息的选择上,用户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喜好等对文本、图像与声音等信息进行选择,无论是信息的排列顺序还是接收时间等。通过这一个性化服务,用户可以主动构建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其次体现在信息生产商。网络与新媒体平台使得个人与组织信息更加便利[2],每人都可以将自己所见所闻通过网络出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而微博、播客、微信登客户端就是这一环境下的产物。再次体现在信息交流上。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作为单纯的信息接收者,无法与新闻传播者进行直接有效的交流,而通过新媒体平台,双向交流与双向传播均可以实现,人们表达权利与反论权得到保障,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者控制传播局面的现象。

(三)传播秩序的转变

旧的秩序被颠覆后,急需重建新的传播秩序。新媒体的普及能够建立更加宽阔、广泛的传播空间,而这一传播空间与传统的传播空间,必将更加自由、更加激烈。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开始受到个人传播的挑战,传播竞争范围扩大,在这一环境下,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必然会对各自角色与地位进行重新思考。

四、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管理问题与应对对策

新媒体虽然能够满足每个人或单位信息的需求,然而也正是由于其开放性使得新媒体信息传播时存在管理漏洞。与传统媒体信息不同,新媒体尤其是个人的信息未经过严格的审查,而网络的虚拟化成为一些人的保护伞,享有自由的同时滥用权利。通过网络宣传暴力、色情、虚假新闻等现象严重,如2016年流行的手机软件“陌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为色情交易的渠道,使公安机关办案难度增加;近两年微信上关于“铁观音迷魂抢劫”“抢小孩儿”等虚假信息引起民众恐慌,不利于社会稳定;今年网络盛传的用塑料造假紫菜等信息,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同时对相关企业信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新媒体信息的管理势在必得。首先,网络管理部门要建立信息公开、认证机制,可以将“实名制”推向全网络,使民众在信息时能够实现自我约束,从而构建完善的诚信体系建设,杜绝虚假恶搞信息。[3]其次,政府在保障民众“说话”的权利时,要引导民众负责人的“说话”,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最后,作为新媒体环境的受益者,民众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严于律己,在信息时自我审核,共同建设文明的新媒体环境。

(二)法律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也越加完善,然而关于网络、新媒体的法律法规比较欠缺,立法资料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一些人为所欲为,没有约束。近年来网络暴力频繁出现,一些网民在所谓的“正义”的支持下,对其他人进行网络讨伐、批判等,使得当事人承受多方面严重的损失。2016年9月,影视明星乔任梁由于抑郁症去世,网络暴力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由此可见,明确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范管理有多重要,而法律规范的缺乏又会对人权造成多大的伤害,因此必须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个人的权益的同时要有所顾忌,履行义务,从而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

(三)舆论管控

新媒w时代,媒体之间竞争压力增加,一些媒体为了获得点击量与关注,不惜违背原则虚假或片面信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媒体人首先要严于自律,坚守职业道德,秉承公平客观的态度,深入调查问题,为受众营造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媒体内部可建立专门的新闻审核部门来进行舆论监管。国家管理部门要对新媒体信息传播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管理传播媒介的活动、规定传媒组织的形式、限制信息内容的传播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系列的问题,数字版权保护、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犯罪等问题充斥,严重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建立,因此公众、媒体部门与政府要共同配合来建立开放、合理的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2

关键词:受众地位新媒体变革

人类任何一次较大的新技术变革,都会给媒介的内外环境及各种要素带来重新的定位与整合。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推广和运用,使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迅速变革。被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受众能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并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不仅在博客等“自媒体”上留下了普通公众自主创制的痕迹,而且在传统的大众媒体上,他们的声音也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版面和时段。受众的角色转换使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一)受众从传播的终端步入了传播的全程

1.受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新闻报道

新媒体传播中的受众不再仅仅是接收新闻的终端,也可能是新闻信息的者,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通过网页、BBS、新闻讨论组、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多种渠道在网络上新闻或信息。正如美国传播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从9・11到南亚海啸,都有正在现场的人用手机等设备留下的珍贵镜头,并第一时间将“正在发生的历史”通过短信、彩信、网络等载体发送出去,更多的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原本由传统媒体“一手掌握”的新闻报道制作过程,改变着新闻的定义和传媒的生态。

2.影响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

在传统媒体的环境下,公民议论的话题由大众传媒独家提供,而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下,受众不再是信息传递的终端,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网络社区、在线闲谈(iRC)、网上聊天室等都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场地。一些活跃的网民会将自己对事件的了解、看法以帖子或者博客的形式到网络上供大家浏览、分享、探讨。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大众传媒不再拥有对议程设置功能的垄断权。

3.受众自主选择接收内容

由于大众传播的单向性,接收者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除了选择看与不看,听与不听之外,对于看什么、听什么、什么时间看的选择余地很小。新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受众传播主导权,信息点播、内容定制在新技术传播时代成为现实。信息接受的终端朝向多媒体、可移动、便携的方向发展,不同的媒介样式可以兼容互通。随着新媒体的急速发展,受众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虽然仍然作为信息接收者,但他们的接收活动已经由强制、被动和消极转变为自愿、主动和积极,由盲从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

(二)受众由信息反馈的延迟者转变为自主反馈的及时者

相比传统媒体中受众较少参与和无法参与反馈不同的是,新媒体传播可以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真正的双向交流,反馈可与传者同步进行。近几年各大传统媒体开始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建面向普通公民的反馈平台,让受众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补充、评论或质疑,使新闻内容得以扩展和深入,也助于为后续的新闻报道提供借鉴。

例如“光明网”、“网易新闻”、“新华网”等网页的新闻信息的最下方都提供读者的“留言区”,这种双向互动传播,拓展了新闻报道与受众反馈的渠道,使观点的表达和信息传播能以双向互动的方式进行,令新媒体展现出独特的传播效力。

(三)“传者为中心”转向“受众需求为中心”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报道内容是否有兴趣,对报道的评价如何,是衡量报道策划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满足受众参与的需求,很多报纸已经开始接收读者报料新闻、或者开辟意见专栏、专版,以供读者发表意见和评论;广播利用便利的技术条件使得热线电话、手机短信、播客成为许多电台的重要栏目素材来源;电视节目中播报观众来信、短信,采用观众拍摄的DV等视频,或直接邀请公众参与节目。而对于新媒体来说,受众参与需求的满足更是拥有了技术上的便利。BBS、博客已成为受众发表观点、反映意见、提供信息、进行讨论的平台。

由此可见,在信息传播中,受众由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变为信息的者和“生产者”;在信息接收中,受众由强制、被动、消极的接收终端变为更具自主性、参与性和选择性的接收者;在信息循环中,受众由信息反馈的延迟者转变为自主反馈的及时者;在传播观念上,已由“传者为中心”转为“受众需求为中心”。受众地位这种变革与技术力量的推动和受众心理及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新媒体传播的出现是受众地位变革的根本原因

1.现代科技实现即时信息交流

在受众地位变革的过程中,数字化的新媒体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它的出现使原本利用模拟技术传播的传统媒体,搭上了数字化的快车;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扩展了传媒的空间,提高了传播的质量,真正的“窄播”成为现实;移动通信的加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方式,时空的限制已经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1许多电视节目已开始利用视讯电话、卫星连线、互联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远距离以至跨国境的双向参与,相互交流。

2.新媒体催生了“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的环境相对自由,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中,当传统媒体保持沉默时,网络站在了舆论监督的前沿。目前,中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络中的论坛,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新浪网的“时事论坛”、外交部网站的“外交交论坛”等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进行日常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话语平台和条件支持。

(二)受众对传统媒介传播模式存在逆反心理

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在“传者”的视野中受众是静止和完全被动的,是一个个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体,只要传者不断发出信息,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魔弹论、议程设置理论正是在这种理念背景下陆续问世并统治了相当一段时间。即使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将集团意识、党政意识、政府意识传播出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集团性和功利性。媒体掌控着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按照自己的要求确定传播内容,以强制半强制的方式向受众灌输信息和观点,忽视受众的真正需求。2

随着社会和媒体的进步,受众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现有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求,并有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新媒体时代中大众传播更加自由开放,受众的自主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对传播内容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网络论坛、博客、网络社区、手机短信等等都为受众搭建了开阔的意见和言论平台,受众开始参与到信息的反馈与多向交流中来,人们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渐渐培养自由选择、不受支配的受众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开始由被动走向主动。

脚注:

赵凯.复旦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解码新媒体.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8.

2贾岳.数字时代传媒竞争发展的逻辑新起点,以满足受众需求为中心打造人性化媒介.中国报业,2008(1).

参考文献:

[1]廖祥忠.何为新媒体?.现代传播.2008(5)..

[2]田智辉.新媒体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9):31.

[3]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55-56.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3

谣言是扭曲事实真相的信息。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事件重要性与事件模糊性是决定谣言的两个因素,即:R(谣言)=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也就是说谣言的产生取决于它所负载信息的重要性与信息本身的传播状态,谣言所涉及信息越重要,并且有关该信息的背景传播越少,谣言产生的效应越大。

谣言自古就有,只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谣言传播的范围大大延伸,因而如今的谣言所造成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具杀伤力。当前谣言传播典型形态是最近几年热炒的微博传谣。如,“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案的庭审让网络传谣这个话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线。其实,利用网络造谣之事屡见不鲜,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某些人因造谣而被警方调查的新闻见诸于各类媒体,只是之前大多是一些“小人物”,而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与讨论。而对“网络大V”的庭审,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网络谣言无孔不入地充斥着整个网络,也就不奇怪会有“退微博保智商”的言论出现。一定程度上,微博传播谣言也成为今天谣言传播的最具杀伤性的典型形态。

二、微博谣言传播的特征

1、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的便利条件

我们正处于媒体融合时代,这是一个媒体技术加速革新,吸纳所有人参与传播的时代,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迫使我们面临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比如新媒体缺乏监督和监管机制,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机会。

新媒体的一些特征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首先,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体融合时代,实现了新老媒体的融合,实现了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为立体传播、整合传播提供可能,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负面效应,如信息爆炸,受众逐渐迷失于信息海洋里,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难以辨别信息真假。这就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条件。第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参与传播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提高,并且传播内容日趋个性化,为一些受众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谣言提供机会。第三,信息制作简便,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谣言的波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加快。最后,新媒体时代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信息的到达率高,受众容易接受各种信息。

微博作为新媒体社交工具,因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自身传播特点成为了传播谣言的平台之一。第一,速度快,技术门槛低,应用方便,降低了谣言生产的成本。第二,传播速度快。微博可以在短时间内触发雪崩式传播。第三,微博的内容多原创,语言生动,诙谐幽默,更贴近普通人生活,能引起共鸣。一条谣言得到不同人的反复转发,则大大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再加上微博上的名人效应,这就为受众辨别信息源的真伪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微博传播谣言的主要特征

微博传谣的过程其实与传统媒介的传谣过程是一致的,也都遵循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传播者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但是微博自身特性对谣言的传播又有特殊的影响。微博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分享性、到达率高,它的这些特性符合谣言传播者的需要,为谣言传播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它的个性化与社群化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那么微博传谣有什么规律呢?以下四点总结了微博的传谣规律及特征。

(1)微博谣言频发,且涉及领域不断增加,主要分布于社会、名人及科普等领域。通过数据统计与分类,我们发现谣言主要集中于民生、名人、科普等多个领域,并且微博谣言数量在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在不断拓广。

微博谣言为何多发于社会、名人、科普这三方面呢?原因在于:一是谣言本身就偏爱于社会、名人、科普这三类。前两者一直是大众平日谈论的热门话题,而科普,造谣者利用其高门槛的特性,认为一般受众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辨别,因而造谣成功率高,极易达到目的。二是普通用户的大量存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草根”用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生、社会生活等话题会得到广泛关注。三是源于微博实现了阶层融合。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在微博里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围。微博中既有加V的用户,也存在大量普通用户。通过微博,普通民众与加V的名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更多的人毫无芥蒂地共同讨论同一话题。同时,名人话题的火热,也与大量普通用户的存在息息相关,因为大众对于名人八卦类的信息总有强烈的好奇心。比如文章“出轨”事件在微博上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四是微博内容来源不确切,由于微博的“平民化”社交模式,使得微博平台权威性弱,娱乐性强,内容来源庞杂而可信度差。

(2)意见领袖(大V)参与谣言传播。被开庭审理的“秦火火”便是微博平台的大V,在微博平台上常一些信息混淆视听,其自身的影响力使得其的谣言被采纳度极高,造成的影响极坏。秦火火造谣在“7·23”事故中遇难的意大利籍旅客获赔三千万欧元,引起网民的愤怒,还有造谣诽谤张海迪女士,说张海迪已改了国籍。因其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比较大。

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即大V参与谣言传播的案例并不鲜见。他们利用自身话语权影响着自己的粉丝,影响着普通用户,因其大V身份的认证降低了普通用户的防备心理,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3)微博信息在传播中容易发生失真现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微博上不断地出现谣言,一小时前得到的信息短短一小时后就被证伪。马航官方刚刚一条不排除飞机可能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在微博平台上就被转发者篡改成确切信息的模样,丝毫不顾及信息的未加证实。这种传播者在传播谣言的过程自动筛选和扭曲信息的倾向,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

(4)微博自身具备辟谣机制。微博自身具备辟谣机制。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澄清就是因为微博自身的辟谣特性。微博自身的公开性与交互性,使任何进入公众视线的事件都具有公开性,有人传谣就会有知情者辟谣。微博汇聚了大量新闻媒体,能够第一时间与各方沟通,获取事件真相。微博平台具有辟谣机制,各大微博平台均有辟谣账号,专门负责澄清事实真相。

三、微博谣言传播的控制

1、官方微博积极辟谣,确保信息公开

谣言信息很多都会涉及政府职能范围,所以政府部门有必要及时出面澄清。政府及官方微博必须发挥自身职能,树立权威形象,第一时间辟谣,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2、微博平台加强自我监管

第一,应当对微博使用者的行为,对微博内容进行把关和引导。第二,微博平台应当加强自我监管力度。积极利用辟谣账号粉碎谣言,还微博一个朗朗风清的环境。

3、微博用户应当加强自律

在微博平台上,用户既为内容生产者同时也是受众。作为内容生产者,应当为自己所原创、转发的内容负责,做到不造谣、不传谣。用户作为受众,应当保持警惕,对接收到的信息应当注意辨别内容真伪,以免为谣言所害甚至不自觉地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总之,应担负起一个自媒体人应尽之责,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参考文献

①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4

关键词:广播广告精准营销互动营销广告主需求着力点甲方数据营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双赢

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下,汽车的普及,为广播广告带来接近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然而作为传统大众媒体,今天的广播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在广告市场上也正在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挑战:新媒体带来的精准和互动营销。

互联网、手机终端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在使用中都会留下可追踪的用户行为和相对真实的用户资料等痕迹,利用这样的痕迹可以轻而易举地创建各种精准和互动的广告营销模式,效果清晰、成本低、效率高是新媒体营销的突出特征。如今的广告主更加注重广告投放的精准性以及与目标消费者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价值越来越被广告主认可。

目前在企业广告宣传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营销常常被认为是格格不入的,体现大众特征的“规模”和细分市场、社区特性的“精准互动”一直是一对矛盾体。呆板地采用传统大众媒体的规模投放,就会失去精准和互动;纯粹追求新媒体的精准互动却又很难形成规模,造成广告的冲击力和扩散力不足,规模化效益差。“规模”与“精准”真是令广告主在广告投放时难以取舍。

作为传统大众媒体的广播,若能破解规模和精准的矛盾,实现规模和精准的兼得,那必将成为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媒体,继续保持广告收入的高速增长。在企业广告宣传要求更加差异化的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经营者正在结合广播不同于其他大众媒体的个性化特点,在实践中探索着如何利用新媒体的特性逐步建立完善规模中的精准营销和整合营销的创新模式,从而提升媒体营销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广播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的市场特征

要想让规模和精准兼而得之,首先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广告传播在广播的规模化与新媒体的精准性上各自的市场表现特征是什么。我们概括总结的两者特性是:

1.传统媒体广告营销的规模化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历史悠久,电视的发展超过80年,广播的历程已经有百多年,报纸甚至超过了五百年的历史;二是作为国家喉舌的传统媒体及严格的监管确保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三是传统媒体广大的覆盖优势,部级媒体基本上实现了全国覆盖,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更是实现了领土覆盖;四是传统媒体的接收设备和传输技术较为成熟,并且已经得到全面普及。

2.新媒体广告营销的精准性特点也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技术非常先进,其通过交互式技术、点对点的信息传递技术、apps应用程序和二维码(QRCode)等运用,能够准确记录受众的浏览信息;二是受众参与性高,信息量大。由于先进的技术运用,任何人可以使用新媒体进行沟通及发表信息,但是存在海量信息无法进行准确核实的缺陷;三是覆盖广,但是使用有门槛。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覆盖也可以全国甚至全球无缝覆盖,但是对终端设备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四是技术更新快,受众细分化。由于终端设备和运用软件的无限升级,能够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如果说大众媒体广告的影响力具有规模化特征,那么新媒体广告体现的就是精准性和互动性特征。如何通过大众媒体的优势弥补新媒体营销冲击力和扩散力的不足,把散在的真实需求聚合起来,嫁接精准和互动以提升规模传播的核心优势,是传统大众媒体的突围之路。

二、广播广告可实现精准和互动

广告精准和互动投放的实质是:对广告主和受众需求及产品利益点能够做到精准把握和细分,同时准确、及时、高效地应对这些需求。这里体现两个维度:一是在需求维度上对需求的细分;二是在时间维度上反应及时,把握时机,与时俱进。

中央电台广播广告的低成本制作和发播迅速特征可以很好地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低成本制作可以实现多版本发播,使广告在更多的着力点发力,应对不同细分的精准需求;二是发播迅速可以针对事件和时机进行即时营销;三是可根据广告播出效果反馈及时调整广告内容,做到内容与需求的实时互动。

与电视媒体一版广告几十万的制作经费和几个月的制作周期相比,和平面媒体定时周期性刊发的特点相比,广播媒体全天多版本广告的滚动更新最为容易实现新媒体的精准和互动效果。接下来我们从两个维度具体分析广播广告是如何实现精准和互动的问题的。

1.广播广告在需求维度的精准着力

大众媒体的传统广告通常只在一个定位点上进行创意并发挥作用,新媒体广告则根据细分市场的受众需求在产品多个利益点上铺排。而事实上,广播的低成本制作和发播迅速特征给我们带来了与新媒体相同的优势条件。

根据CtR市场研究调查,广告主对广告的作用需求是多元化的,除了常见的品牌或产品利益点的宣传外,还有渠道建设、公关、融资、帮助自身团队建设等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每个广告主在不同时期各类需求的比重分布又有很大不同。

图1广告主对广告的需求分布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5

关键词 媒介形态演变 报告文学 兴衰

从报告文学如何生成的历史角度来看,报告文学的出现与纸质媒介进入大众传播的现代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具体地说,也就是随着纸质媒介在形态演变之中进入其顶峰发展阶段,不仅作为纸质媒介主要构成的报纸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日报与周报、大报与小报等多种系列,而且期刊进入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多种类型——从生活期刊到人文期刊,从科学期刊到商业期刊,从娱乐期刊到体育期刊,为报告文学的文体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从而使报告文学得以从新闻通讯之中脱颖而出,跨入了人文学科的文学门槛,并且从各个系列的报纸一直扩张到所有类型的期刊之中去,成为具有兼类性质的前卫性文体。

在这里,既不是要进行报告文学如何从前卫性文体演变为时尚性文体的现实思考,也不是要进行报告文学如何由兴旺转为衰退的历史追溯,而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直至二十一世纪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的兴与衰的思考,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视角进行考察,探讨其兴衰成败的缘由。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终结,在思想大解放的拨乱反正中,大量报纸期刊复刊与创刊;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现实,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如一石惊天,激发了报告文学热在神州大地上的井喷,在跨越了新闻与文学的传播门类边界的同时,更是跨入了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的传播领域,不仅以报纸、期刊、作品集的方式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阅读,而且更通过广播乃至电视对社会大众进行及时播送。就这样,报告文学在一时洛阳纸贵之中,成为纸质媒介进行社会传播的文体宠儿,进入了报告文学极度繁荣的兴盛期。

不可否认的是,报告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够巩固文体宠儿的传播地位,事实上也是与电子媒介在有意或无意之中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然而,问题在于,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对报告文学的传播跟风,不过表明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它们尚处于电子媒介在形态演变之中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电子媒介的形态演变在中国开始进入卫星传输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电视频道的增多与电视栏目的增加,电视专题片突破了从新闻到文学的兼类文体限制,直接挑战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宠儿的社会传播地位,使报告文学从兴旺转向衰退,出现了盛极而衰的,现象。这是不是意味着报告文学由于失去纸质媒介的传播优势而不得不进入了文体更替的衰退时期呢?

从表面上看,随着纸质媒介向着电子媒介进行形态演变,电视在中国强势崛起,在挤压着报纸期刊的传播范同的同时,竭力扩张其传播空间,并且以其传播优势取得越来越、大的社会传播影响,因而呈现出取报纸期刊而代之的传播趋势,并且这一趋势似乎表现出某种革命性——“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之中,对此再也不能有任何怀疑了。这是一场全球规模的革命,而且,它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展。这场革命的种子早在工业时代开始时的200多年以前就被播种上了,但是,直到20世纪的最末两个十年,它们才开始生根并且扩散到全世界。一我在这里所说的革命就是数字式革命。数字式语言(即计算机的数字语言)是这场革命的中坚力量和变革的主要催化剂,正是它们带来了这次重大转变,我称之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这就是说,网络的出现证明了电子媒介在形态演变中的现实高度,而电视并非是这一数字化革命的中间力量,尽管电视的传播功能超过了同属电子媒介的广播,而仍然难以与网络的传播功能相提并论,直至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说,电视的出现导致了报告文学的由盛而衰,那么,网络的出现能否促使报告文学重振旗鼓呢?这不仅需要从媒介形态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文本构成特征来看,同时也需要从媒介形态变化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传播接受特征来看。

首先,从媒介形态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文本构成特征的变化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真实性、时间性、形象性。

第一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真实性特征。无论是在报纸期刊上传播的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还是电视上传播的电视专题片,都具备基于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三者之间共同的基本特征。尽管报告文学较之新闻通讯,在文本构成中出现了一定的文学因素,但是,报告文学在新闻文学化的过程之中,坚守事实的真实性这一根本,在拒绝虚构的同时也避免了虚构所带来的所谓艺术的真实性这一后果。报告文学在新闻文学化之中成为非虚构的文本,从而得以与其他文体的文学文本相区分。电视专题片在文体突破之中的文本构成与报告文学具有高度相似性,因而使其能够与其他电视文体的文本区别开来。这就表明,印使是报告文学能够上网传播,甚至能够在网上书写,基于事实的真实性这一文本构成的真实性特征也同样是最基本的。

第二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时间性特征。在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之间,时同性这一文本构成特征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新闻通讯的时间性特征只能表现为当下时间的现实性,而报告文学的时间性既可以表现为当下时间的现实性,也可以表现为过去时间的历史性,较之报告文学,新闻通讯在坚持现实性这一时间维度的同时,大都缺失了历史性这一时间维度,这就使得新闻通讯的文体书写具有单向性;而报告文学的现实性与历史性维度,使其文体书写具有双向性,从而出现了文体书写之问的巨大差异。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报告文学这一兼类文体为何会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电视专题片而言,无疑与报告文学同样具有着文体书写的双向性。不过,对于网上书写的报告文学来说,由于是在传播之中进行书写,其时间维度有可能会指向未来,呈现出文体书写的三向性。

第三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形象性特征。无论是与报告文学相比较,还是与电视专题片相比较,新闻通讯的形象性特征是最不显眼的,通常体现在其标题及行文的明白晓畅上,这也是报告文学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成为文体宠儿的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文学的形象性特征正是以新闻文学化的方式来凸显的,虽然不能进行虚构,却能够以文学的技巧与文学的语言来强化文体书写的形象性,优化其传播效果。电视专题片的形象性特征,由于运用了以画面为主,辅以声音与语言的三种符号,能够以多种的电视手段与多样的符号整合来实现其形象性特征的最大化体现,取得被动接受的最佳传播效果。不过,一旦网络得以成为报告文学的传播主阵地,通过链接成为超级文本,语言、声音、画面并驾齐驱,其主动接受的传播效果将远远超过电视专题片的被动接受。

其次,从媒介形态变化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传播接受特征来看,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性、消费性、市场性。

第一个方面是传播接受的生产性特征。无论是新闻通讯,还是报告文学,都是以个人书写的方式完成的,其生产性特征表现为个体化生产。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新闻通讯较之报告文学,由于篇幅受限而个人书写的时间短,文本机器复制的数量大再加上广告的收入,故而其个人生产成本是大大低于报告文学的。所以,只有当报告文学热形成之后,报告文学的个体化生产成本才会有所下降,而报告文学的生产才有机会走上繁荣之路。相对于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的个体化生产,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性特征表现为群体化生产,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尽管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人员有主次之分。因此,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成本远远超过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只有借助电视这一媒介的传播优势,才能够降低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成本,所以,电视专题片的群体化生产成本是最高的。网络报告文学的生产性特征,仍然是个人书写的个体化生产。不过,上网报告文学是利用网络进行第二次传播以扩大传播效果,其生产成本仅仅发生在第一次传播,之中;如果出现网上报告文学的个人书写,虽然是第一次传播,其生产成本则将由相关网站依据其点击率来予以体现。

第二个方面是传播接受的消费性特征。较之新闻通讯的接受者,报告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基本条件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具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因为报告文学的消费是从精神到物质的全面性的商品消费。这样的消费门槛,也就促使新闻通讯的接受者在人数上大大超过报告文学的接受者,在降低消费的个人成本的同时也就降低了生产的个人成本。所以,报告文学接受者这一消费群体的多与少,实际上直接决定着报告文学的盛与衰。正是因为电视专题片以其被动接受的传播优势促使报告文学的消费群体不断缩小,即便是报告文学通过“人物报告文学”转向“问题报告文学”这样的学术化转型,也难以挽回其盛极而衰的颓势。这就在于,电视专题片在发挥其被动接受的传播优势的同时,通过插播广告而双管齐下,从而大大降低了消费成本而赢得了人数众多接受者的亲睐。不过,无论是从消费群体来看,还是从消费成本来看,如果网络报告文学一旦出现,凭借其主动接受优势将会使消费成本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个人精神消费成本的上升,而个人物质消费成本的下降,从而有可能促使报告文学的接受者得以再度扩张。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6

人类所从事的传播活动其历史比较久远,与之前传播的历史进行比较,如今传播已经发生急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势必也会让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相应也呈现诸多新特征,以下首先分析新媒介信息传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随后分析新媒介信息上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传播特征.

1.1新媒介信息传播特征

由于当前新媒介信息传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等技术条件综合运用的条件下,导致呈现新的面貌在信息的、接受、反馈的整个过程,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拥有巨大的优势.一是拥有比较广的信息覆盖范围.通过对新媒介所进行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其在信息的过程中则采用的是超文本格式文件进行实施,伴随着发展的技术,这就导致新媒介不仅具备特别广的信息覆盖范围,而且受众范围也显得特别广泛,在此基础上,也就会让世界逐步成为“地球村”,让整个世界交流更为频繁.二是提供无限性信息.新媒介技术所具备的超文本链接方法与非线性特点,可以使用一种更为变化与灵活的方式将信息向读者呈现,处于互联网上的web站点当中的广告可以提供不受限制的信息数量,广告主能够将数以千页记的说明与信息进行提供.三是传播方面呈现出综合性感官刺激.通过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新媒介所体现出的技术成分与传统技术进行比较往往会显得更多,这种新媒介就能够充分的将诸多媒体优势有效融合,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就可以了解到其具备的功能则是将动画、图片、声音、文字等功能进行综合,还具备实时性、动态性、交互性等特征.四是交互性传递信息.处于新媒介下的人们在互动模式就能够有效的主动性与选择性接受传播的信息,难能可贵的就是这种新媒介还能够做到及时的将信息进行反馈,这就使得人们在信息的获取过程完全可以做到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并不如同过去传统受众被动接受与单向传播信息.

1.2新媒介信息上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传播特征

由于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这是有效结合艺术和技术,可以综合传统媒介优势,传播方式所具备的技术与知识内涵特别高,那么信息传播中立足新媒介技术所产生的平面设计呈现出现的特征.一方面是传播信息是点对点,绝大多数传统媒介进行传播都是属于点对面,相对来说信息传播在新媒介条件下相应也会显得更为灵活,新媒介传播的形式从传播的受者和传者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个人之间、多人之间、个人与多人之间、多人与个人之间等;将传播放在传播信息时间与接受信息时间来看,可以是异步也可以是同步.另一方面是传播信息多元化与数字化.数字化就是不管是哪种信息或者是传播内容能够通过计算机可读的0与1数位形式保存下来过程,借助数码相机、计算机等设备创造与汇聚视频、音频、数据、文本等信息,由于转译程序同样也能够做到有效的实施传输信息,使得整个传输的信息可以做到有效的流动.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新媒介技术则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听等等综合表现方式实现,电子空间能够借助一个个数字字节流传播声音、图形、文字等,比如网页界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从这可以了解到,通过比较值钱的设计范围,新媒介平面设计已经将以往传统的范畴进行有效突破,根据笔者的观点来看,这种做法势必使得未来信息传播发展肯定会呈现纵向的数字化和多元化态势,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就能够了解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更为纵深的数字化与多样化,这种趋势已经部分得到证明.

2新媒介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表现形式

时间观念在逐步发展的技术条件下肯定会做到注入现代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相关表现要素,通过总结就可以了解到传播环节肯定会体现出更为广阔互动空间.除此之外,更为明显的就是能够实现综合表现听觉、视觉等这些器官,而在以往的传统媒介当中,确实不能将所具备的这些优势进行有效体现.一是从静至动四维表现.由于新媒介平面设计环节这已经突破印刷媒介范畴,视觉信息能够借助故事情节形式生动表现某一个概念.新媒介平面设计继承与采纳电影中跳跃性故事线、铺垫、并列、蒙太奇等语言,设计环节还融合贯穿三维、音频、视频、文字、影像等元素.从表现上来看字体设计运用新媒介,不仅能够运用传统手段,更为关键的体现从静到动以及运动轨迹环节导致的识读体验,所有跳跃与旋转的文字,可以将特定意义和情绪进行表达.二是互动性与主动性的视觉认知、传播.新媒介传播的主要一个特征就是互动性,能够将更大选择权力赋予受众.基于这样的模式,新媒介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发送者发送信息与接收者接收信息的交换站,两者互动借助新媒介,并且所处位置可以互换.由于新媒介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将受众选择能力和机会极大增强.三是综合表现听觉与视觉.人们相互之间主要信息沟通实现的方式就是听觉与视觉,新媒介综合感官运用听觉与视觉受到技术特点影响,这样就可以让受众积极参与各类经济交流活动中,将以往传统媒介下屏幕设计视觉语言纯视觉识读进行改变.

3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心理

受众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现象在传播活动显得纷繁复杂,媒介信息与符号不同会影响与制约受众的行为、心理.一是受众认知心理特征.基于新媒介传播,与传统媒介相比,呈现特别大的变化在信息表现形式、存储、发送、接收、生产等方面,势必让广大信息传播的受者造成极其亚洲的肯定会影响受众认知心理.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到,首要的就是通过新媒介平面设计的数字化,借助新媒介向受众传达,通过与传统媒介下信息进行比较,大容量存储方式与丰富内容可以持续便捷的满足还可以将其烟草大改革;其次是注意选择层面.与传统媒介的强制性注意进行比较,新媒介信息在图像、文字、声音、图形等媒介符号负载,在受众感觉器官作用,相应的通过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其具备的选择权力更为广泛,按照自身需要决定对信息内容是否实施进一步理解.最后是加工信息层面.只有加工原始信息就能够有用,新媒介传播过程借助显示屏呈现视觉符号,有效融合视觉、静态、听觉、动态等表现方式,协助受众接受信息,多方面刺激人的感觉神经,将传达效果增强.二是审美心理特征.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有效结合新媒介下平面设计与传统平面设计中美的形式规律,以便所有单独媒体并不存在的意义产生,这就造成艺术欣赏上新的审美趣味与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其次是新媒介平面设计背景下的传播特征不但将存在的环境模式改变,还会造就新的视觉语言传播方式,深刻变革人们审美意识.新媒介下已经变革显示方式和信息接收方式,将人们传统阅读方式改变,这种与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不同的阅读体验产生.最后是交互性的新媒介平面设计还为变化的艺术活动实现.人们并不被动固定空间与时间对相同信息接受,受众能够对信息选择性与主动性接受,将用户不同审美需求满足.平面设计应该对既定美学原则遵循,从本质上艺术美并不局限于形式美,这也是人伦美与人文美.有鉴于此,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基于新媒介技术背景下补单可以将多样性的艺术手法与形式鼓励承认,还应该对新艺术形式下的内涵进行探寻,积极探寻共同创作原则与方式,基本认识美学这是其前提.有效结合新媒介技术具体问题与传统设计美学,将新媒介平面设计美感增加,使得大众审美需求满足.

4结语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7

【关键词】新媒体;动漫艺术;媒介符号;视觉表征

随着人们物质及欣赏水平的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动漫艺术在保持原有的自身魅力外,还激活了新的视觉创意模式。所谓新媒体,就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的统称。动漫艺术的视觉表征主要通过装饰、构图和色彩三个方面组成,装饰主要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作用,构图是表现专业性,而色彩主要是气氛的衬托和渲染。动漫艺术走向多元化的跨界功能拓展,给艺术发展带来了新一代的革新思路。新媒体动漫所具有的娱乐性、审美多元性、互动性、制作便利性等特点使得动漫艺术更具生命力。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多行业相互融合的产业现象,新媒体动漫盈利市场日益呈现出扩容的态势。

一、动漫艺术在新媒体传播中视觉表征的现状优势

(一)趣味性

动漫作为一种新型视觉设计表现形式,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做向导,为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动漫艺术视觉表征应兼具形象鲜明、特征夸张、生动有趣等艺术特征,使作品突显人性化,把动漫形象的美好以新型的视觉表征展现到新媒体中。如墨尔本公益广告《蠢蠢的死法》中那些拟人的造型,在动画片里所表现的滑稽与萌态,使大众忍俊不禁且深刻记住了危险的主题。动漫设计日渐趋于随意性和趣味性,突出产品的创意和灵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动性和娱乐性特征,缓解了世人对于大众传播的焦虑感。

(二)虚拟性

新旧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动漫艺术以新的形式活跃在虚拟文化空间中,以鲍德里亚的观点来看,动漫符号呈现“超现实”的特点,动漫艺术中的符号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仿佛正在成为现实世界的“仿像和拟像”,其中动漫艺术为广告做形象代言,不再局限于真人的演说,从而提高了宣传力度也保证了法律效益。当然,动漫的视觉表征不仅表现于动漫艺术中的虚拟视觉形象,也体现于新媒体传播中所构建的虚拟社会,通过虚拟社会中发挥出重要的社交与休闲价值。如游戏中的虚拟特征,当玩家共同建立了有亲近感的虚拟形象作为重新定义自己在游戏当中的新身份,犹如在游戏虚拟化的世界中赋予一个新的生命,在游戏当中不再受有形世界的限制,以网络空间的虚拟物质为交流和传播,实现虚拟化的最大值。

(三)广泛性

在新媒体中所应用的动漫内容具有产品体格小、符号系统清晰、运用范围广泛的优势。新媒体打破传统艺术媒介的传播形式,以多种信息相互交融,除了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还能在智能手机、展示应用、移动电视、数码产品等载体上,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介性质上的单一传播途径。信息方式的灵活传播,表现在产品推介、广告销售等市场领域,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广告行业的影响,制作出动漫人物的形象代言人后经过电脑的动态处理,方便又简易,既取代了真人的演绎,又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扩张了市场的投放范围以及传播方式。

二、动漫艺术在新媒体传播中视觉表征的特点

(一)简捷、自由的表现形式

动漫艺术作为特殊的视觉表达形式,呈现出一种简捷、自由的艺术形式,基本上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动漫符号的虚拟、夸张性和抽象性都表明它是形象符号的集合体。首先,在表现手法方面,动漫艺术在新媒体运用中,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能广泛而快捷地进行视觉的表现。其次,在表达方面还通过图形、色彩以及符号等来表征,将有视觉性的思维注入动漫形象中,使其带有象征意味的造型,以形为意,使得视觉表达方式不固定,画面简洁明了,十分自由。

(二)个性化的表达

当社会进入到了普遍化的时代,个性化的时尚变得尤为重要,追求独特的个性,逐渐成为了风尚标,而动漫就是一种充满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内心复杂的情绪和微妙的情感用形象诠释出来。动漫艺术以独特的表征方式存在于新媒体传播中,大众信息时代消费开始重视个性化表达的诉求,如非常受欢迎的网络动漫形象“丁小点”“阿狸”“冷兔”等,这些个性化虚拟形象最初由不知名的艺术家所创作,并开发出时下最流行的表情包、Flas以及小游戏等,运用简捷而又有趣的方式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变得深入人心,这些形象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于个性化审美的需求,而非传统艺术的定位。

(三)视觉感的强化效果

新媒体技术中,通过使具象图形的抽象化、静态影像的动态化、二维动漫的三维化,技术的开发突破了传统纸质的图片及文字的静态表现,大众对于动漫艺术的信息接收方式逐渐改变,其中体现在视听冲击带来的震撼效果。例如以日本Vocaloid(歌声合成器技术)虚拟歌姬初音未来为名义在国内举办的演唱会,运用的是新媒体2.5D透明屏全息投影技术,突破了单纯的视觉感受,为观众献上一出盛大的视听体验。

三、新媒体传播中动漫艺术视觉表征的展望

(一)现代化的新技术提升

目前的社会正处于新媒体现代化信息时代,技术的更新及传播速度创造了更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动漫所提供的多样性视觉体验,使传统的视觉表象形式得到进一步扩展,包括Flas、网页制作、CG技术、移动源H5界面、交互游戏等数字媒体的应用,利用不同媒介的特征,以不同方式引发传播的途径,提高人与人之间蔓延的速度,拉近彼此的距离,以技术化的智能方式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科技的进步正带领着社会的发展。

(二)互动媒体的交互设计与作用

交互性和互动性是新媒体平台传播最显著的特点,在传统的视觉表征中,提高与人机界面设计的交互,使受众得到参与感,通过对超链接的点击、层层递进,方能让交互媒介得到更实用的传播。动画作为纯粹的动态艺术概念为其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和使用乐趣,也更延伸人的潜能体验,激发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受。

(三)市场经济促进行业的发展

经济是文化艺术的基础,新媒体的建设与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介条件下动漫艺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例如电影、电视剧中植入的动漫广告、网络网页里弹出的动画游戏、智能手机app上出现的登入画面宣传、充斥于店铺中的各类动漫衍生产品,以及开放的主题公园游乐场等,在这种状况下关注的动漫艺术视觉特征就显得尤为必要。动漫视觉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使其带来了极具丰富的商业价值,顺应社会市场的经济需求一并推动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

结语

新媒体动漫艺术有着鲜明识别性的视觉文化符号,一股新的视觉文化潮流症状悄然形成,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软件开发和多媒介艺术创作中,技术的提升以及媒介的传播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人类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沟通,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其艺术内涵,从中获得更大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J].基层建设,2015(20).

[2]沈巧娜.浅析动画在新媒体传播中的视觉表征作用[J].艺术科技,2016(7).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8

城市形象传播看似很复杂,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城市管理者将自己愿意呈现的城市形象传递给社会公众的行为。这样说,似乎暗示着城市管理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公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不能靠城市管理者独立完成,它必须通过传播媒介这一中介实现信息和形象的传输,从而影响并塑造大众对于城市的心理印象。因为这一点,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从城市形象战略传播的高度考虑,就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在上一期的讨论中笔者曾经对城市管理者与传媒之间的关系做过探讨,主要是从对媒介特性的角度进行的。本期从变化中的传媒生态角度,看一看城市管理者应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与媒介的关系。

描绘一幅媒介地图

如果说传统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媒介格局的总体把握如同面对一张纸质地图,三五年不更新也没什么大问题。那么对于现在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人们对于媒介格局的总体把握就必须时时更新,否则,不但有可能误判了某一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有可能对于某一类媒体的传播价值发生系统性评估误差。

众所周知,现在的媒介生态环境是,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虽然有所减弱,但长期积累的传媒公信力依然强大;网络新媒体正在强势崛起,且有蚕食鲸吞之势,但是其传播效果还有待检验。传统媒体的受众结构有逐渐老龄化的趋势,新媒体覆盖的人群从年轻人开始逐步向整个社会渗透。而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的覆盖人群无论是量还是类型都有很多差别;在新媒体平台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架构为不同兴趣和需求的人群提供精细且差异化的服务,即便同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因为其黏着的人群特征不同,又呈现出各种显著的差异,比如,在微博平台上,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无论是信息集聚特征,还是用户的结构特征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管理者心目中应该留存的媒介地图,不是一成不变的印刷版地图,而应该是可以实时更新,并且可以调整比例尺和显示细度的电子地图。

举例而言,城市管理者在选择不同的媒体为自己的形象塑造出力的时候,一方面,要有可以通览媒体总体格局的全景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可以了解各类媒体的受众与期待触及的人群之间的重合度,从而发现最有效的媒体大类;另一方面,在确定媒体大类的基础上,需要能够进一步提升媒介景观呈现的细度,城市管理者能够在这样的细度上研判同类媒体中不同风格的媒体所覆盖的人群,在人口统计学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并且将这种差异与传播目标相比照,从而进一步确定所要寻找的具体媒体或者媒体群。

绘制一份媒介形象图谱

新媒体以强大的冲击力改变着媒介生态,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各类人群的信息消费习惯和媒介接触方式。现在,我们看到身边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津津有味地玩微博、发短信的时候,不会再有诧异的感觉,因为这些曾经是时尚的电子消费品正在成为寻常百姓的掌上。而这些新型电子信息终端也在不断改进其与用户之间的界面友好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媒体的新旧类型以及新旧媒体类型对于不同人群的影响力的印象需要及时纠正。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媒介自身的价值诉求和界面特征赋予不同媒体以人格化的形象,从而将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二度分类。

对于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性格特征的分类,其实就是对于这些媒体的品牌特征进行梳理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通常情况下,不同媒体是可以进行人格化形象描述的。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人们对于中央电视台和各家省级卫视的品牌印象有很大差异,CCtV-1是35~44岁的男性政府公务员形象;CCtV-2是25~34岁的男性白领形象;湖南卫视是25~34岁的女明星/演艺人员形象;浙江卫视则是25~34岁的中性明星/演艺人员形象;BtV科教则是35~44岁的男性专业人员形象,可能是律师等等。这些不同人格形象的媒体,对于观众而言,传递信息的价值是有明显差异的,娱乐信息和节目当然让演艺人员演绎更为合适,专业知识当然是中年沉稳的男性专业人员传递更具说服力。因为这个原因,不同的城市在其形象塑造和品牌传播的过程中,就有必要选择和自己期待的形象相吻合的媒介去实施,才会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如果城市管理者心目中,有一套精心准备的媒介形象图谱,那么,在城市形象塑造的不同阶段,或者是对城市形象的不同侧面进行传播的时候,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找到这样的媒介类型,从而实现自己的传播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在心中构建这样一幅有效的媒介形象图谱呢?凭感觉当然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最省时省力的一种方法,但是这样做的风险在于,有可能在城市管理者自己的判断和公众的判断之间存在差异。而城市形象的塑造说到底是对公众心目中的城市印象的塑造或改造,因此,城市形象传播所选择的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特征比城市管理者所感知到的特征更为重要。因为这个缘故,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对受众进行到位的调查,直接感知他们对不同媒体形象特征的印象。一个好消息就是,这个工作不需要城市管理者为了建一个媒介形象图谱而专门进行一项大规模的调查,事实上,现在许多媒体调查机构和公关公司都有较为成熟的每年更新的系统调查,他们会根据用户对于媒体在不同维度上的评价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城市管理者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用较低的代价获得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然后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绘制媒体形象图谱了。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9

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及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新媒体的出现及影响是全面而彻底的,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更是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和它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一词也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也层出不穷,笔者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今天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数字媒体。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吴征认为,新媒体和旧媒体只是不同的形式表达同样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媒体和旧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科技日报社汤东宁副社长认为。新媒体主要是指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博客”报道形式首创者丹・吉尔默曾提出了“新闻媒体3.0”的概念:1.0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但新闻传播方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仍是集中控制式的传播模式;而媒体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media。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学者在界定的内涵及外延上是不统一的,不在一个界定的层面,理解自然各人各异。但综合大家的相同理念,我们倾向于理解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特征

无限的包容性。笔者认为,无限的包容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征。这里的“无限的包容性”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包容性”,从传播形态上看,新媒体的包容性非常强。传统媒体将媒体的形式界限分明,如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传输时代等,而这一切在新媒体时代已没有意义。因为新的传播技术将传统媒体的不同类型综合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新媒体可以进行文字传播,同时也可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用户可以将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随时浏览,也可以用流媒体的形式即时使用。新媒体是多种传播形态的复合体。

第二层意思是“无限”,在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中,包容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被趋向无限化。有学者说过,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无限的生产、无限的需求和无限的消费,正是对这一层意思的解释。数字化的技术革新、全民性的创造和传播以及无边界的传播带来的是无限的生产。创造无止境,欲求也无止境,生产的多样性必然带来需求的无限以及消费的无限。

个性化和精准性。新媒体的另一大特征就是信息传递的个性化和精准性。新媒体的受众已被做了很好的市场细分,例如像聚众传媒和分众传媒这样的新型传媒公司的兴起,就是建立在细分市场、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基础之上的。

现代营销理论在新媒体迅速扩张的态势上推出了精准营销的概念,意思是建立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坚持与受众长期的个性化沟通,使营销达到一种可测可控的高要求。

新媒体在这种新型营销观念的指引下,也在进行着个性化、精准性的信息传递活动。如新媒体中一大重要内容“广告”信息的传递,其最高境界是让广告不像广告,而是用户需要的有价值信息。新媒体广告的投放可以精准到某一地区、时段、人群,甚至是对某一个体的独特广告匹配,根据你的ip、CooKieS等来识别。而广告精准匹配的有效途径,包括有与内容相关、访客潜在意向相关、用户主动订阅等。

费用低廉。网易精准广告投放是网易首创的一种网络推广方式。根据网易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爱好等特征,投放精准广告并按实际效果付费。通过精准广告投放,少量投入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潜在顾客。精准广告按照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顾客的实际访问数量计费,用户点击企业的广告才收取费用,不点击不收费,保证企业每一分钱的效果。这是有效提升企业销售额的一条很好途径。

新媒体对于企业广告是费用低廉而且效果显著的。而对于广大的普通使用者来说,信息几乎近于零费用,这种方式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特征

针对以上分析的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在信息传播中,媒体环境发生改变,相对应地在媒体环境中彼此有联系的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的2009年1月份全国通信业运营情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手机用户达到6.4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3亿。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用户,使信息的制作、传播、接受变得异常简单。笔者非常赞同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身份发生巨大改变。

“受”众不“受”。传播学大家拉斯韦尔早在上世纪中期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5w”模式的理论,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传播模式被改变。

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是早期在网络出现之前以广播、电视、报纸这类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这种模式下“传播者”是整个传播链的第一环,处于第一中心位置,他决定着传播活动后属四大环节,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处于被动的位置。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完全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丧失。“去中心化”成为现今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所有人都可以进行传播,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能量。

这个时代不再会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唯我独尊”,新兴媒体的勃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个性的表达,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经不是被动的、单纯的“受”众,笔者倾向于将“受众”更名为“用户”。

人人都有“麦壳风”。2008年年底,湖南卫视推出一档新的节目《挑战麦克风》,这档节目中每期邀请108名普通观众,每人手里一支麦克风,随着音乐齐唱一首歌,用机器测出谁在群唱中唱得最好谁就能脱颖而出,类似的节目还有江苏卫视推出的《谁敢来唱歌》。

中国电视发展至今,电视观众的地位类似新媒体发展中受众的地位。最初综艺类节目中,观众只是纯粹的“看客”,被动接受。后来随着《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一类节目的兴起,观众可以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再到后来真人秀节目的火爆,普通观众也可以成为节目的中心,决定节目的发展。《挑战麦克风》中选手手中的“麦克风”使普通的观众也成为信息的者。

在新媒体发展下,受众成为用户,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地信息,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支“麦克风”,传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篇10

   一、新媒体广告概念及新媒体广告分类

   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和方便,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新媒体广告就是指借助新兴媒体为媒介进行的广告传播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有数字电视广告、触摸媒体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1、数字电视广告,增强了广告传播与受众群体的人际互动,服务性、娱乐性效果突出,广告画面清晰,内容完整,增强了广告的观众印象,贴近人们购买心理。

   2、触摸媒体广告,包括了户外触摸显示频以及智能触摸手机,这种媒体主要迎合了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快速的,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获取途径迎合了广告受众的需要,同时让广告信息传播直接到达目标消费者。

   3、互联网络广告,借助于网络传播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多样、广泛。网络广告常见的形式有使用新闻组广告、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列表广告、插入式广告、搜索引擎广告、聊天室广告、文本链接及浮动广告以等。

   二、新媒体广告特点

   1、媒体的整合性特征。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优势,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使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结合,使受众有了如同亲身体验的快感,因此新媒体广告被接受度较高。此外新媒体广告的强大信息检索功能,能更直接的给受众带来所需要的由各种传播符号整合而成的广告信息。

   2、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传播,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传播主体与客体所追求的方向,新媒体就有这样的优势,其互动性表现在目标受众具有对信息控制性的操作权和选择权,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只有被动地收看和收听,也正因为这个,新媒体被人们快速接受。新媒体广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他可以进行操作跳过或者关闭,而对于受众喜好的信息,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了解,甚至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特征对于使用者来说不仅给他带来了方便和可靠,而且自由灵活的操作与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

   3、媒体的表现超文本性特征。新媒体融合了诸多媒体特点,它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其中超文本性就是网络的信息组织方式,新媒体广告借助于这一与传统印刷文本不同的方式“自由运动的非顺序写作方式”1即非连续性的特点给予受众展现其所想看见的多元的,富于创造力的广告信息。当然高品质的新媒体广告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不仅包括了程序设计,还需要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等等,正是这样才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4、媒体的传播多层次性特征。新媒体广告的传播具有多层次性,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传播的多层次性,尤其是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身份越来越模糊,有时候得到一条广告信息的同时,受众还会将这条信息迅速转发出去,所以这样的传播必然是多层次的,另外新媒体广告传媒形态多样,可以覆盖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层次的受众群。

   三、新媒体广告发展现状分析

   1.广告新媒体现状

   媒体的经济命脉是广告,新媒体广告的多样化和覆盖率,得到广告主的青睐,这样就使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广告市场遭受较大的影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预测,目前在国内,新媒体市值超过600亿,未来五年,国内的新媒体将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用户增长率、30%以上的收益增长率发展。2新媒体广告已经开始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城市受众对广告的获知途径已经悄然转变,新媒体广告孕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2.新媒体广告受众接触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认为:新媒体领域聚集了大量新兴注意力资源。3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受众的主要年龄段为18至35岁,移动媒体增值业务的使用者也主要集中于年轻受众群体,年轻化受众代表着将来的社会主流话语权,对这些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的掌握,是新媒体拥有的重要社会资产。虽然发生了上述变化和调整,这些重新聚集的社会资产依然需要通过货币化来体现其价值。

   四、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反思

   随着新媒体广告慢慢被受众接受认可,广告主对新媒体广告亲睐的同时还应该留意其中很多潜在的问题。

   第一,弥补公信力不足。新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很多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其中的权威性可信度常常受到质疑,这点对于广告传播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信任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告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信息的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必然会引起受众的排斥心理,所以新媒体广告效果较好的往往还是在传统媒体上过的,所以目前还是应该与传统媒体进行广告整合传播策划。

   第二,重视广告互动。新媒体广告之所以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互动效果,但是广告主不能让这种互动形同虚设,既然能让受众提要求,有反馈,就应该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而不是视而不见,不加改进,或者受众反馈后没有回应。

   第三,利用先进手段,创意为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引起新媒体广告的进一步兴盛,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可以使受众接触到更新型的广告形式,了解更多的信息,但是在视觉与听觉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有广告创意的吸引才能让受众接纳更多的广告内容。广告主应该注意在创意方面多下工夫,使受众不仅自己接受信息还可以用作娱乐向其他人转发信息,达到信息的二次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新媒体广告已经为广告主和广告逐渐接受,但真正将新媒体广告的优势发挥出来才是广告传播发展的未来方向。

   注释: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