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十篇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十篇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6:29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1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品牌;销售渠道;物流研究

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做好广西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工作,把广西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既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当地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收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文章就如何做好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工作,提出了几条具体的策略,以供参考。

1广西特色农产品概述

广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出产了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例如桂林米粉、巴马香猪、白色芒果、横县茉莉花茶、永福罗汉果、田林灵芝、钦州石斑鱼等。这些农产品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要想发展好广西的农业和旅游业,就要重视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推广。

2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特点以及营销现状

2.1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特点

(1)广西特色农产品跟市场上一般的商品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新鲜的特色农产品多易腐坏,尤其是蔬菜、水果类,在营销过程中,一旦没有做好保鲜措施,就会大大增加市场销售困难,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百色芒果,消费者对芒果的新鲜程度要求高,而芒果又极易变质腐烂,所以百色芒果从采摘到运输再到销售,要克服许多困难,既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又要在保鲜技术上攻克难关。二是有些特色农产品体积大,不利于产品的运输,如田林灵芝,一吨田林灵芝的体积比一吨钢筋大得多,在运输上,占用空间大,这就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2)运输困难,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部分都在乡间,而农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广西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距离市场需求量大的北京、上海、南京等这样的一线城市远,再加上农产品本身体积大、易腐坏的特点,所以要把广西特色农产品销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运输困难很大。(3)生产规模小,资金链薄弱。当前,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这样的生产规模小,农民收入较低,资金链非常薄弱,它不但不利于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耕种技术进步,甚至在产品的销售环节,对于销售渠道的选取和价格的决定上也缺少影响力,因此不利于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品牌。(4)销售中间环节多,销售费用高。目前广西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收集、集中、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中间环节的销售费用大,最终导致消费者购买价格高,不利于产品的销售。

2.2广西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西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没有创建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仍然偏低。第二,物流服务滞后,特色农产品采摘后,很难保质按时地运送到各大市场,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第三,销售渠道不合理,销售渠道的单一性和复杂性,使得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低下。

3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

3.1增强市场营销观念

当今农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要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营销,首先就要改变农产品的销售观念,不能再固守原来的生产销售观念,而应该要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营销观念,生产户和当地政府都要转改营销观念,及时去了解市场的供需动态。

3.2创建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3.2.1建立农产品品质差异性,突出特色(1)改良品种和技术,优化产品品种。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品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外观、口感、色泽上,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要想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因此要通过改良品种和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如巴马香猪的养殖,巴马香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特产,因其口感极好而闻名于世,但是因为香猪的产量有限,在市场上经常是供不应求,这也限制了香猪的推广,不利于香猪品牌的创建。因此在香猪养殖上,可以靠改良养殖技术来增加香猪的产量,例如通过打疫苗来提高香猪猪仔的存活率,通过对养猪场的环境控制,如通过野外放养来保证香猪的质量等。(2)扩大规模,区域性生产。创建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要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区域性生产。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局限性太多,不适合创建品牌,难以形成规模。因此要改变这一简单落后的生产方式,寻找合适的生产方式。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要扩大规模,实现区域性生产,尤其需要政府的干预,一方面需要政府根据农产品的生长特性,划定生产区域。另一方面要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户的资金非常有限,政府要在政策、财政、技术上加大投入,提供支持。如承包制,鼓励农民承包土地进行特色农产品的规模生产。比如田林的灵芝养殖,当地政府就通过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来鼓励村民承包土地养殖灵芝,这就大大提高了养殖的门槛,有效地扩大了养殖的规模。再比如,政府出面,引进企业投资。

3.2.2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工作特色农产品没有品牌就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也就不能卖出好价钱,商标是农产品的无形资产,对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和产品的附加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注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商标对于很多农产品生产户来说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他们意识不到商标的实际意义和保护商标的重要性。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商标名称。好的商标名称应该与产品特性相符,既要能突出农产品的特色,也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易读易记还要能够让购买者产生联想,能清楚地表达产品,此外还要求标志鲜明,能够凸显广西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第二,商标保护。商标要是被他人冒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但会让商标价值降低,更重要的是会损害品牌产品的形象,影响广西特色农产品的声誉,所以商标注册了之后,要重视保护,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户提高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商标。

3.3拓宽销售渠道

拓宽销售渠道是做好广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关键。拓宽和优化销售渠道可以通过扩大营销范围和减少中间环节来实现。一是扩大销售范围,广西特色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进一步扩大销售范围,提升销售数量,实现即时销售。如桂林米粉的销售,除了广西境内销售桂林米粉,可以通过物流把桂林米粉运往全国各地进行销售,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桂林米粉的销售范围,对于桂林米粉的销售有积极的影响。目前很多的广西特色农产品不轻易扩大销售范围,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对销售成本的考虑。为此,特色农产品企业或者生产户要更加重视物流业务,降低物流成本,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另外,要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来扩大营销范围,实现一对一的直接销售,互联网销售不但可以保证销售数量,还能缩短销售时间,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例如,利用淘宝网和京东商城来销售特色农产品,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淘宝网和京城商城每天的固定访客量在6000万,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让广西特色农产品进驻到这两个平台进行网上销售,一定会是一个有效的营销渠道,但是类似淘宝和京东商城这样的电商平台,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如需要后台管理,所以在运用这种销售渠道时,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二是减少中间环节,考虑到特色农产品本身的特点,要进一步优化销售渠道,生产户应该要尽量地减少中间环节,这样才能节约销售时间和销售成本,让农产品以最佳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到达消费者手上,减少中间环节的具体措施有,农产品生产企业或者个人直接和超市合作,也就是农产品的生产商把收购的农产品直接放入城市中的各大超市进行售卖。这样就能把批发这一环节取消,大大地缩短了销售时间,减少了农产品变质带来的经济损失。要特别提出的是,农产品生产商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合作超市,这样才能加快农产品销售,提升销售数量,实现特色农产品的高效销售。例如,水果蔬菜类产品,农产品生产商应该与当地的超市进行合作,销售产品。

3.4做好物流管理服务

做好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还需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因为农产品的推广要靠物流。农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高。如农产品的多样性,果蔬类,有生鲜类,小型农产品,大型农产品等这就增加了物流的难度,增强了对物流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要求,例如保鲜技术、运输方式、物流管理等。要做好物流工作可以从加强广西境内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地的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加工、贮存技术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境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所以要想把广西的特色农产品运出去,首先要大力发展广西境内的交通,尤其是产品生产地的交通。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具体就是要多修高速,尤其是联通外省的高速,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提高航空运输的运输量,广西靠海,有很多港口,所以也要重视海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二是,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加工、贮存技术,在农产品的运输上,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保鲜技术、加工技术、贮存技术非常重要。第一,提升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变质和缩水,如低温保鲜技术、生物保鲜技术、化学保鲜技术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运输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保鲜技术,对不同的农产品采取不同的保鲜技术,达到最佳的保鲜效果。第二,要提高农产品物流加工水平,如永福罗汉果的运输,为了保证罗汉果的品质,一般会采取在包装上再加工的手段。第三,要提高农产品的贮存技术,建立科学的配送中心和存储空间,实现运送量的最大化。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2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1农产品网络营销概述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等信息的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一种营销活动。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市场,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有了良好的技术与条件,一般来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1及时获取信息,提高效率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网络营销的手法,农产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效的市场,把握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调节农产品上游的生产与采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网络营销的方式可以使买卖双方信息透明化,保证交易的质量和信誉,从而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经济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1.2突破传统贸易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传统的农产品贸易活动时,常常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制约了农产品在更为广阔的地域寻找市场。通过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农产品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进行没有时间限制的贸易,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可以打破时间因素对于农产品销售的不利影响。其次,农产品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从而避免了交通等因素对农产品销售活动的制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

1.3提升企业形象,塑造品牌效应

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农产品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促进买卖双方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品牌建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宣传从而打造知名品牌,使得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更具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著名的农产品品牌“褚橙”就是利用互联网工具,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法被广大消费者熟知与认可的。

2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不明确

虽然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关从业者能看懂互联网的能量与网络营销的优势,然而真正执行起来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中有大部分因为受限于自身素质,无法将网络营销真正落实;还有部分从业者担忧网络营销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不知如何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活动。这些都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局面的开展。

2.2网络营销的配套环境有待提升

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即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农产品本身受限于季节、储藏等因素,因此对于物流的配套设施需求也相应较高。目前伴随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冷链物流虽然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市场规模与流通需求却不相符合,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对于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方面的信息流与资金流方面的意识与应用普及与配套设施也需要进行全面的建设。

2.3网络营销媒介的发展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总体来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却呈现出了严重的二元现象,即城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中,农村更是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我国农村大多偏远与闭塞,不利于信息点的构建,这就导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农村。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技术本身发展还有待于发展,这样就导致农村很难建立起完善的、可以自我管理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因此这也将导致农产品上游的种植与采购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也制约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平台的发展。

2.4网络营销环境带来的阻碍

由于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即时有效的解决。首先,电子商务平台依靠网络而的一些法律法规在网络市场中根本不适用。这就让很多不良商家钻了空子,将一些不合格的农产品拿到网络平台中进行销售,导致农产品在网络营销中的信誉度大大降低。另外,农产品在网络销售中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政府的很多相关部门没有对其引起重视,更加没有一些鼓励的政策来支持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发展。其次,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网络市场是虚拟的,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同样阻碍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进一步普及。

3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

3.1打造完善的网络营销支撑体系

要想实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首先要打造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支撑体系,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供应与人力保障。同时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于农产品生产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构建与网络营销理念的培训,鼓励从业者对于互联网以及网络营销知识的学习与接纳。从而打通对外的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的多元化,从而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并且找到市场同时满足市场需求。

3.2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保证市场调研的准确性与即时性。保证农产品生产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在对市场进行系统化调查的基础上获取相关有效的信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上游的生产与采购,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完善农产品的营销网络,加强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产品与品牌形象。

3.3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建设

在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网络营销的安全立法,为网络营销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虚拟市场的监督,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安全有序进行。通过网络营销,交易双方可以真实、透明得获取合作伙伴的信息,并且能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最优的选择。这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精简了农产品交易程序,保证了企业信息搜寻的及时准确,精简谈判流程,并对交易过程提供有效监督,这就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4农产品网络营销配套措施建设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构造与完善,只有围绕这铁三角的配套设施得以完全的解决,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起来。同时也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农民的素质建设,首先,农产品只有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普及,才有可能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其次,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除了基本的营销知识,还应该精通计算机技术和农产品相关知识,如此才能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的创新

4.1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市场需求指导上游的生产

农产品的种植、流通与销售一直以来是分别发展的,由于农民的信息闭塞与本身的文化素养普遍低下等原因,多年来造成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与生产严重脱节。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现象严重,容易造成损失。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即时与准确的掌握市场需求等信息,根据需求来指导农产品的种植与采购,也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法采用预定销售,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盈利性。

4.2开展有效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与农业信息化培训

把农产品营销主体,即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经纪人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有效的发挥纽带的作用,并通过网络、信函、报纸、电话等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及时对外,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

4.3建立网络营销渠道,通过营销沟通促进销售实现

农产品经营企业与经营主体要想有效果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除了学习掌握互联网思维与市场需求外,更需要建立适合农产品提供方与需求方的营销渠道。除了选择在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上供求信息外,还可以建立宣传型的农产品网站,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网络店铺。使网络渠道最大程度上详细宣传产品信息和特色。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仍以网上营销洽谈、线上成交线下支付为主要形式。因此,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和升级、网站优化与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等都是促进农产品“订单农业”的实现。

4.4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整合策略

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构造营销的4pS策略,通过分析潜在市场总体需求特征后,确定适合通过网络营销渠道销售的农产品,特别是对鲜活农产品,更需建立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品牌战略。同时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关从业者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网站链接、网络广告联盟等方法开展农产品促销等活动,营造与服务和产品相关的网络社区,通过营销沟通实现销售。网络将农产品提供方和消费者连在一起,给农产品生产者与从业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不仅简化了流程,而且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产品信息与顾客资料收集于一体,相对于传统营销更具优势。

5结束语

在互联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全世界范围内诞生也颠覆了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作为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产品来说,在新的商业时代找到更适合其合理地持续性发展的方法尤为重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说法虽然近几年来广为盛行,然而找到适合其长远有效发展的策略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相关学者与从业人员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J].科技论坛,2011(12).

[2]王静.农产品网络营销初探[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9).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3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人身

保险,发挥保险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做好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广大农民保险保障需求,对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定义、特征、概况等五个方面概括介绍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小额保险的基本情况。

【关键字】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正文】

一、小额保险的定义

关于小额保险的权威定义有两种:一是根据国际贫困扶助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小额保险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人群,依照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所涉及成本按比例定期收取一定的小额保费,旨在帮助中低收入人群规避某些风险的保险;二是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关于小额保险的定义:是依据公认的保险惯例(包括保险核心原则)运营的,由多种不同实体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

综合上述两家国际权威组织给出的关于小额保险的定义,中国保监会在起草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中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小额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产品的总称,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上述几种定义虽然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关于小额保险的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即小额保险是一种在成本、期限、保障范围和供给机制方面适用于中低收入群体的风险分担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

二、小额人身保险的特征

1.发展宗旨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

发展小额保险的宗旨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规避某些特定风险,特别是危及基本生活的风险,例如重大疾病开支、意外伤残、家庭财产的损失等,因而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

2.承保和赔付具有低成本、低保障特征。

小额保险赔偿和支付的水平较低,仅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为标准。

3.产品供给主体具有多样性。

小额保险的供给主体不仅包括商业保险组织、互助保险组织、自保组织,还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互助组织等。

4.保障对象具有特殊性。

小额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不包括无法负担保费的赤贫阶层。我国保监会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小额人身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人身保险产品的总称。

5.小额保险针对特定风险

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比,小额保险更关注于发生频率较高且一旦发生会危及低收入者基本生存的风险,所涉及的范围相对于传统保险来说比较狭窄,某些发生频率非常低的风险不在小额保险保障范围之内。在低收入群体所关注的风险中,疾病、死亡、残疾、财产损失等居于前列,而这正是小额保险所关注和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三、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概况

1.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我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6月17日正式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表明我国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开始起步,2008年8月保监会策划和启动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试点,批准中国人寿等四家保障公司在河南,广西、山西等九个省、自治区部分农村开展小额保险试点;2009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增加其覆盖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自治区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已累计承保超过1110万人次,为农民提供保障金额近1700亿元。

2.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产品类型

2008年8月12日,正式推出9款农村小额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全部为保障型险种,其中7款为人身意外险,2款为定期寿险。产品设计也体现了服务低收人农户的特点:保费低廉,费率比市场现行类似产品低:20%左右;保障适度,保额在1万到5万元之间,保单通俗,农户容易理解。

3.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运作模式

我国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对于居住地集中,或同属某个村组或组织的客户,可采用团体方式承保。如果以个人保险方式承保,保险公司可以只向客户提供简单的保险凭证;

二是借助与低收人人群有日常经济往来的小额金融机构、农产品零售商等,使小额保险产品的销售附加在已经存在的交易上,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一些费用支出;

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保险售后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机构的业务流程有效整合,使合作机构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简化索赔程序,加快赔付进度;

四是在有条件的试点地区,保险公司通过各种公益组织机构、个人,或者农民所属团体机构,为农民购买小额保险提供保费资助,迅速扩大小额保险覆盖面。

4.政策支持

目前保监会提供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降低小额人身保险的成本上。通过减免其保险监管费,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放宽销售渠道和销售资格的限制,鼓励业务模式创新,降低保险公司在销售和培训方面的成本;鼓励保险公司把小额保险的销售与农民日生活联系密切的各种服务连接起来,以降低管理成本。此外,对于在试点地区销售的小额保险产品,允许保险公司在准备金评估利率不高于3.5%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状况自行设定预定利率,增加公司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灵活性;并且在坚持适度竞争的同时,对参与试点的公司给予适当保护,增强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长期经营、精耕细作的信心。

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现有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还不能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保险产品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产品体系险种偏少、保险期限、保险费率和责任范围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不能完全适应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保险产品设计有待创新。如:缺少农民门诊医疗费用报销、养老、教育等保险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医疗、养老、教育等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2.农民的投保积极性有待提高。

维持续保率是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量化指标。农村

小额人身保险的险种多为短期意外险,出现意外事故才能赔付,因此造成赔付率较低。农民讲究回报,如果农民连续几年投保未发生保险事故、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或赔付,会认为买保险的钱打了“水漂”,投保积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而且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虽然大部分农民希望得到人身保险的保障,但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收入水平、保险产品价格和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缺乏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购买保险。

3.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实现盈利较为困难。

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讲,是否经营一个险种最重要的是该险种能否给公司带来“利益”,而能否盈利是商业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持续开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的关键。由于保险公司在农村布局的网点相对较少,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居住分散等因素,都加大保险公司的服务成本。由于开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费用居高不下,部分保险机构对此项新业务持观望态度。

4.农村保险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亟待改善。

销售渠道单一。目前,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的销售渠道仍主要是个人销售和银行。缺少完整有效的保险营销渠道体系,制约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长远发展。另外,农村金融机构保险产品的体制较为僵化,在相关规定不配套的情况下,个人销售仍是小额保险的主渠道。

集中理赔压力大。保险公司在村一级单位缺少分支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小额保险的理赔权一般都在县级分公司,大多数农村营销服务部和保险营销员没有理赔权。如果小额保险规模进一步扩大,将给基层单位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5.国家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政策支持缺乏长效制度保证。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扶持小额保险发展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承办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对此项业务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办业务的成本较高,却缺少必要的扶持政策,不利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长期发展。此外,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强调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竞争关系,片面认为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协助组织农民参保是额外负担,尚未认识到商业保险的功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忽视其发挥的社

会功能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利于试点工作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6.农村金融机构对保险业务的管理有待加强。

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技术手段落后而且对保险业务的管理不到位。其营业网点保险大都是手工操作,受理客户业务后,给客户出具临时单据,在保险公司签署保单后,再转交客户。保单流转缓慢,最短也需要7天的时间,信息化建设亟需改善。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缺少完善的操作程序、标准化业务流程和内控机制,在人员、资金、单证、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的管理亟待加强,保险业务发展受到限制;部分营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的营业网点办理完保险业务后,没有登记保险台账,不利于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和风险防范。

五、建议

(一)对政府:

1.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军烈属等特定的农村低收入人群,由政府提供一定额度的小额人身保险保费补贴,缓解农民因收入原因而无法购买小额保险的情况,而且有助于扩大小额保险的覆盖面。

此外,对小额保险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提高保险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或减免营业税、对农村地区保险机构营业税实行一定比例的优惠政策,使保险营销成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最后,还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制度。为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长远发展,在放宽销售渠道和销售资格、减免监管费、鼓励技术创新、放开预定利率、鼓励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将其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之中。

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结合。用其服务网络收费和提供相关服务,与政府惠农政策相衔接,使地方政府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等服务。并且依靠村委会向农民宣传和介绍保险产品。借助政府的力量号召农民参保,在农民广泛认可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对符合条件的村民进行统一保险,减少农村小额

人身保险业务和经营成本。

(二)对保险公司

1.不断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产品,让农民“买得起”。

把小额保险与扶贫开发机制相结合,探索与国家扶贫机制相结合的小额保险专属产品,促进小额保险更好地服务于农村贫困人群。针对农村实际,完善现有险种(如在人身保险附加意外医疗保险等),减少一些免责条款,适当拓宽保障范围,使低收入农民买得起保险,为深入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了解农民需求、调整小额保险产品,因地制宜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开发保费低廉、保障适度、针对性强、适用性高的农村小额保险产品,才是一种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在实际工作中探索保险销售模式,让农民“买得到”。

加强销售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销售渠道,借助供销社、互助社等各种组织机构向农民销售小额保险,拓宽营销渠道,降低销售成本。

在保费收缴中引进高科技产品。如:将poS机引入保费收缴、通过政府补贴账户直接划转或通过“激活卡”等技术创新,体现无纸化的绿色环保销售理念,以提高保费收缴的安全系数。

提升农村金融网点的主渠道作用。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的一体化金融的战略合作,推广小额信贷与小额人身保险的捆绑式销售,使小额保险产品能够在农村地区实现大众化。

3.提高保险服务质量,让农民“买得值”。

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公司、农村营销服务部和驻村营销员的基层服务体系。为实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保险公司在县级保险公司设立小额保险管理机构,以村为最小单位,以农村营销服务部、村委会、村卫生所等为依托,将医生、教师、村干部等发展为“驻村营销员”,拉近与农民的距离。

做好售后服务。逐步将交费、保全、理赔等服务权限适当下放到农村营销服务部,在村委会建立临时理赔点。

4.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愿意买”。

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宣传教育,激发农民潜在的保险需求,转换为现实

的购买行为;开展理赔宣传,用真人真事向农民宣传此项惠民保障举措;通过软广告宣传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民心工程,开展公益事业,在农村中小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在农民心中留下慈善、社会责任感强的印象,有利于农村小额保险的推广。

5.农村金融机构加快保险业务电子化建设,并对保险业务加强管理。

加快金融机构保险业务电子化建设可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研究开发适合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系统,实现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的联网,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利益均享的目的。尽早开办银保通业务,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能够电子化操作。

加强对保险业务管理可以在农村金融机构成立中间业务部门,强化对保险业务的日常监督、管理、培训,引导保险业务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对农民

提高自我保险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中去。

【参考文献】

①庹国柱、王德宝《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保险》2009年第11期8~17页

②庹国柱王德宝《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1期12~17页

③王晓燕《借鉴印度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调研世界》2009年05期36~38页

④吴珍胜《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其创新》

《农村经济》2008年09期84~86页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4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该行从完善机制、组建团队、优化流程、创新产品四个方面入手,建立符合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市场反应效率和审查审批效率。大力推广简便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存货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融资、国际贸易融资等符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融资产品,努力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市场份额。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简化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燃眉之急。今年以来,该行先后放贷郑州安泰置业有限公司800万元、开阳宾馆200万元、郑州利生科教有限公司200万元、郑州金马实业有限公司200万元及6家个体工商户409万元,并及时为企业办理质押贷款408万元,办理银行承兑汇票4143万元。

二、强力推进信贷业务,大力推行“六个到位”

该行坚持以立足“三农”为突破口,全力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积极开展“六个到位”活动:一是观念到位。树立“早谋划、早营销、早投放、早受益”的经营理念,全面捕捉客户信息,强抓市场机遇,加大营销力度;二是队伍建设到位。该行先后成立法人客户组、“三农”客户组、中间业务客户组和负债类客户组,专门做营销资产类客户;三是营销到位。坚持上下联动,齐抓营销。要求所主任每天向行长报日报,做到时时想营销,心中装目标。同时,支行还抽出一名行长专职抓贷款营销,成立由3名客户经理参加的法人客户组,专门营销中小企业客户;四是责任目标到位。把营销小额农户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放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提高所主任的认识,要求全辖16个营业网点主任每月必须营销10户以上,作为年底个人述职、履职履责考评的重要依据;五是措施到位。该行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全市16个营业网点全部配齐电脑、扫描仪、“三农”业务专用车等,为前来办理贷款的农民朋友提供快速、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六是考核到位。设立专项奖励,对中小企业贷款暨小额农户贷款除省分行营业部奖励外,该行再给予一定奖励。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5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该行从完善机制、组建团队、优化流程、创新产品四个方面入手,建立符合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市场反应效率和审查审批效率。大力推广简便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存货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融资、国际贸易融资等符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融资产品,努力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市场份额。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简化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燃眉之急。今年以来,该行先后放贷****置业有限公司800万元、**宾馆200万元、****科教有限公司200万元、****实业有限公司200万元及6家个体工商户409万元,并及时为企业办理质押贷款408万元,办理银行承兑汇票4143万元。

二、强力推进信贷业务,大力推行“六个到位”

该行坚持以立足“三农”为突破口,全力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积极开展“六个到位”活动:一是观念到位。树立“早谋划、早营销、早投放、早受益”的经营理念,全面捕捉客户信息,强抓市场机遇,加大营销力度;二是队伍建设到位。该行先后成立法人客户组、“三农”客户组、中间业务客户组和负债类客户组,专门做营销资产类客户;三是营销到位。坚持上下联动,齐抓营销。要求所主任每天向行长报日报,做到时时想营销,心中装目标。同时,支行还抽出一名行长专职抓贷款营销,成立由3名客户经理参加的法人客户组,专门营销中小企业客户;四是责任目标到位。把营销小额农户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放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提高所主任的认识,要求全辖16个营业网点主任每月必须营销10户以上,作为年底个人述职、履职履责考评的重要依据;五是措施到位。该行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全市16个营业网点全部配齐电脑、扫描仪、“三农”业务专用车等,为前来办理贷款的农民朋友提供快速、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六是考核到位。设立专项奖励,对中小企业贷款暨小额农户贷款除省分行营业部奖励外,该行再给予一定奖励。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渠道多案例研究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产销对接模式完整高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时期其它的合作社。这其中一定有着合作社在自身产销对接渠道模式构建方面的原因。此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但究竟哪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模式最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一点并没有达成共识,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变化环境下高速成长的合作社其共同产销对接渠道模式的特征是什么?这类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较少见,关于产销对接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多案例研究更是少见。

本文选择产销对接渠道模式的研究视角,理由是:优秀合作社共同的特征是有出色的营销体系。营销是否成功会直接影响产品相对同质化的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依据经典的营销4p理论,产销对接渠道模式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选择产销对接模式进行研究对于合作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论背景与分析模型

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on(2001)认为,营销渠道理论从20世纪初诞生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渠道结构理论、渠道行为理论和渠道关系理论三个阶段。

虽然渠道研究的三个阶段有相应的历史沿革,但渠道理论的三种阶段研究并不是互相替代式的理论,而是不同方法、不同层面的研究,这三种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完备的构建了一套成熟的营销渠道理论。企业要想在营销渠道上取得成功,必须同时在这三个层面上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渠道结构理论其核心是通过渠道结构的设计,形成并获取由渠道成员之间分工和合作所带来的效率及效益(庄贵军,2000;刘宇伟,2002)。渠道行为理论的研究重点是渠道成员的权力、冲突和合作。渠道关系理论的研究重点是渠道成员之间的满意、信任和承诺等(邵昶、蒋青云,2011)。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合作社的产销对接模式问题,因此以经典的渠道理论为基础,设计了产销对接渠道模式分析模型,如表1所示。

研究方法与案例介绍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多案例研究,资料的收集分为两个阶段:一手资料采集为主的前期调研阶段和二手资料分析为主的后期分析阶段。一手资料主要是对4家合作社的实地调研,内容包括现场访谈和考察。二手资料主要包括合作社整体历史上发表过的文章等有关资料。

(二)案例介绍

本文所选择的合作社必须处于高速发展期,经历了相应的市场环境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完整产销对接模式并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此,本文选择4家合作社进行案例研究,它们分别是:重庆万州区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简称小岩蔬菜):国家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4000亩,年供优质蔬菜9000吨以上;重庆涪陵区睦和龙哥果品专业合作社(简称睦和果品):有社员545户,果树种植面积1700亩,实现“无粮种植”;重庆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简称农建家禽):有社员329户,年出栏大、中肉鸡1100多万只、生态土鸡150多万只,年销售额1.8亿元以上;重庆海林种养友好生猪专业合作社(简称海林生猪):有社员598户,2010年,合作社成员出栏生猪52600头,销售收入6800万元。

案例分析结果

本文首先对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运用前述的理论模型和界定的问题,对样本合作社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并形成文字材料,从而得出这4家样本合作社的分析研究报告,探寻其共同特征,归纳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一)层级结构

4家合作社普遍使用单层级甚至零层级的渠道模式,并且合作社与超市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际上,由于减少渠道层级的方式是减少中间环节、获取更多利润的关键,也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较少损耗并节约成本,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或是设立直营门店等多种形式来缩短渠道长度,能更好的把控终端,对产品的定价和定位也有更强的掌控力。具体如表2所示。

(二)层级柔性

渠道的柔性和应变能力是现代渠道建设中的重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所有的合作社都有比较灵活的渠道设置,虽然多数合作社都已跟超市、批发市场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但也会根据环境变化选择灵活的渠道政策,例如蔬菜大丰收时小岩蔬菜会重新联系之前的流动商贩。这些说明对于传统渠道和团购等特殊渠道的合理灵活运用也是合作社取得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具体如表3所示。

(三)权力分配

权力分配是渠道行为的重点,合理的权力分配关系到整个渠道建设的稳定和效率。案例中的4家合作社都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并依靠其强大的产品吸引力在面对例如沃尔玛超市这类强势渠道商的时候仍能够获得一个合理地位。而且,产品力可以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为合作社带来较大的选择权,合作社既有自营网点,也在单层级渠道中也有超市等稳定的合作伙伴。具体如表4所示。

(四)冲突控制

渠道是否有合理的冲突防范控制机制会直接影响渠道的流转。畅通的渠道对于保质期较短的农产品来说至关重要,4家合作社中,除睦和龙哥由于产品(主要是龙眼、荔枝)季节性强的原因,难以形成产品的稳定供应,因而对于渠道冲突的控制更多的表现在事后的沟通协商之外,另外3家合作社,均通过前期签订规范合同,取得产品质量认证和聘任法律顾问的形式来有效的规避和控制渠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冲突,有效的维系了渠道的持续性,减少了渠道内耗甚至阻塞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具体如表5所示。

(五)成员关系

在渠道构建中,渠道成员的关系非常重要。4家合作社都与渠道合作伙伴关系良好,合作社的产品主要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食品,且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工业品更长,但保质期却更短。因此,渠道的流畅和稳定非常重要,合作社都以寻求长期合作为目的,凭借自身优良的产品和诚信的服务为保障,充分取得渠道伙伴的信任,逐渐建立起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具体如表6所示。

结论

本文利用经典渠道理论,构建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模式研究模型,采用规范的多案例研究方法,对“目前高速成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模式方面的共同特征为:依靠零层级或者单层级的渠道模式,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以及直营门店的模式为主;产销对接模式的应变能力很强;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渠道权力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多与渠道伙伴签订稳定的长期规范合同;维持与渠道伙伴的良好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视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本文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模式这一新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因此得出的结论相比以往有着不同的意义。

本文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主要是以重庆地区的合作社为主,在地域上有一定限制,这在样本代表性上可能有一些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合作社产销对接模式研究的深化上,进一步的细化、丰富其内容,如进一步实证检验共性特征与合作社高速成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和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剑,李崇光.论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创新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3(4)

3.曾宪影,李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领域产业组织的新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0(8)

4.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2)

5.李春成,李崇光.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对策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徐丽艳,周林洁.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分析[J].商业研究,2010(8)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7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转贴于

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3、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5、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明确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业的所有特性,从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的发展,政府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惩一切恶意或坏旅游环境或者旅游活动的行为,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得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greatwell”为你整理了这篇供销社2020年工作总结、“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谋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供销社2020年工作总结、“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谋划

2020年工作总结

一、全力抓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一是强化领导,全员发动,确保安排部署到位。每天两次对机关的一楼大厅、楼道、卫生间、会议室等工作场所不留死角的进行消毒;上岗人员一天两次测体温,对外来人员进行测体温和登记。二是加强督导,上下联动,强化对全系统防控的督促检查,确保基层单位防控到位。三是全力以赴,精诚合作,派出4个小组深入到渚河路街道的农林二、四社区开展防控,筹集1800公斤、价值12000余元的新鲜蔬菜,捐赠给渚河路街道,确保防控帮扶到位。

二、深入推进各项为农服务

一是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出台了《邯山区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建成代召、河沙镇、南堡、北张庄等4个乡镇农村产权服务站。二是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以各基层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依托,以三公里为半径,改造提升了代召、河沙镇、南堡、南上宋、北张庄、大隐豹、北李庄等11个为农服务中心。三是土地托管服务。完成托管服务面积8万亩(辖区内3万亩),流转土地3万亩。依托紫州农业科技、东昌种业、长丰农机、昱禾农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合作社,在南上宋、曹乐堡、大乐堡、裴堡、东西聂庄、北文庄、苗庄等72个村,积极开展以农资、农机服务、植保防护、大田管理等为主的土地托管服务。四是供销社超市建设。积极与河北商贸公司进行对接,以北张庄、代召和南堡为中心,一期选择9家便利店打造供销社超市。五是基层组织建设。新建村级供销社11个(辖区内3个),分别是七岔道供销社、西聂庄供销社、王家湾供销社;辖区外8个,分别位于丛台区、复兴区、邯郸经开区。农村综合服务社59个,覆盖了50%以上的乡村。

三、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电商扶贫工作。与区商务局、区民政局共同协商制订了电商扶贫方案,充分发挥我社控股企业佰家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技术、设备、人才等优势,对全区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重点是对特色农产品、工艺品的网上销售等知识技能进行了专业培训,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收到了初步效果。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一方面鼓励全系统干部职工以及身边的亲朋好友积极购买富成蔬菜合作社、德信种植合作社等扶贫合作企业生产的蔬菜、水果、有机猪肉等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省供销社在京东、淘宝等大型电商网站开设的“河北供销馆”,积极推介包括上述产品在内的我区名优农产品。

“十三五”工作亮点及工作经验

一、特色亮点

省供销社简报2018第7期《谱写新时代供销新篇章》把“供销服务+城乡居民”邯山区农产品配送模式作为三种重点发展模式之一,在全省进行推广。

二、获得荣誉

1、2016年2月,我社被省供销合作总社、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评为全省供销系统先进集体。

2、2018年,代召供销社、河沙镇供销社被全国供销总社命名为“基层社标杆社”,南上宋供销社被全国供销总社命名为“村级综合服务社标杆社”,2019年,南堡供销社被全国供销总社命名为“基层社标杆社”。

3、东昌专业合作社荣获2017年度“全国供销总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三、工作经验

立足城郊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全力打造符合我区区情,满足城乡需求,具有邯山特色的供销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1、围绕服务全区农业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以“供销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组织纽带,以“土地托管+农技服务+农机服务+农资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各乡级供销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为依托,以遍布全区的供销社领办的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在代召乡裴堡、曹乐堡,河沙镇镇北文庄、南文庄等以大田作物为主的乡村,共流转、托管、半托管土地8万余亩,重点开展以土地托管、农资配送、小麦良种繁育、农机耕播收运、测土配方施肥等相融合的一系列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

2、围绕服务农产品销售,重点打造“供销服务+城乡居民”为主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模式。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一家集蔬菜种植、检测分拣、简易加工、冷链存储、进口生鲜及其他农副产品配送于一体的专业化农产品电商配送企业——雨垌放心农产品配送中心,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产品供应模式,上联5家专业合作社、30000余亩种养基地,带动农户1200余户,配送业务覆盖116个小区近2000余个家庭、32家集团客户单位。公司“采用网上订购+专业智能配送”的销售供货模式,先后注册成立了《鲜城送》和《雨垌惠民网》两家网站作为网上订购和服务平台,年销售各类农产品8000余万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省供销社简报2018第7期《谱写新时代供销新篇章》把“供销服务+城乡居民”邯山区农产品配送模式作为三种重点发展模式之一。

3、围绕服务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和资金需求,探索尝试以“为农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供销社综合服务模式。累计投资2300余万元,先后建成代召、河沙镇、北李庄、北张庄等11个高标准的为农服务中心,改造规范了85个村级服务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日用消费品、农资销售、餐饮娱乐等经营性、公益性服务。

“十四五”形势展望

及工作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举措

一、形势展望

一是2020年9月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定位”,对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工作、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并对供销合作社今后的工作给予厚望。的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供销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2020年9月全国供销总社“七代会”,为今后一个时期供销社工作规划了全新发展蓝图。可以说“十四五”时期是供销社大有可为的发展关键期,供销社可以在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有力深化综合改革、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壮大等方面,继续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工作思路及发展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对供销社工作重要指示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11231”发展蓝图和“14641”工作思路,坚持从全区“三农”工作大局出发,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大力构建电商服务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聚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综合实力,深化社有企业改制改革,组建供销集团,提升发展承载力,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做出新贡献。

三、主要任务及工作举措

1、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再发展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党支部+村委会+农民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农民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食盐营销五大流通经营网络,再建50个村级服务社,再建5个为农服务中心。抓实抓细土地托管服务,全年土地托管面积保持在8万亩以上。抓好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运营,积极探索土地、房屋等农村产权交易的有效途径。

2、构建电商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系统经营和服务资源,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设邯山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搭建集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农产品经营体系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为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3、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10亿元,聚力推进盐业公司迁扩建、陵园路综合业务楼、轻化厂转型改造等三个重点项目。

4、深化社有企业改制改革。对盐业、副食、土产、畜产、棉麻、回收、住宅合作社等经营困难的企业实施合并重组,对轻化机械厂、油棉厂、黄粱梦轧花厂等仅仅依靠租赁收入维持运转的企业实施改制转型,最大程度地盘活社有资产。优化整合各公司、工厂的资产,组建邯山区供销集团公司。

2021年工作谋划

紧紧围绕全区重点工作,以争创全市乃至全省供销系统先进单位和全区优秀单位为目标,全力实施“一五三一”工程,为建设文明和谐富裕的幸福新邯山做出应有的贡献。

精心打造“一个平台”。借鉴定州、鸡泽等地先进经验,积极与河北供销商贸公司联系,主动与区委组织部、区行政审批局等有关部门对接,打造一个集党务、政务、行政审批、群众生活服务等内容于一体、线上线下同时运营、区乡村上下贯通的综合平台和三级综合服务体系,开拓供销社服务城乡的新模式、新渠道。

突出抓好“五项服务”。一是抓实抓细土地托管服务,全年土地托管面积保持在8万亩以上,流转面积保持在2万亩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做大做强“供销服务+城乡居民”生鲜农产品销售服务,力争使“雨垌模式”覆盖到全市主城区较大社区的三分之一以上,进一步突出供销社服务城乡的“新邯山特色”;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及服务,促进和规范农村各类产权交易活动,有效激活农村各类资产;四是普及推广供销超市和电商服务站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物美价廉、丰富安全的日常生活用品选购和农产品上行服务;五是严格规范和完善供销金融超市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可靠、低成本高效率的代存代取、资金互助等金融服务。

全力推进“三项重点”。一是坚定不移启动社有企业改革。以提高全系统资产效益为目标,加大社有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对盐业、副食、土产、畜产、棉麻、回收、住宅合作社等经营困难、前景无望的企业实施合并重组,对轻化机械厂、油棉厂、黄粱梦轧花厂等停产多年、仅仅依靠租赁收入维持运转的企业实施改制转型,达到破产条件的坚决予以破产,最大程度地盘活社有资产。加快推进盐业体制改革,尽快完成盐业执法管理人员身份转换和转隶移交工作。二是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完成陵园路综合业务楼项目确定规划条件和建设方案,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盐业公司迁扩建、艾草和玫瑰种植加工一体化项目以及新能源加油站项目等项目谋划进度。三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区社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主管科室的领导责任,加强重点企业监控,确保全系统全年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

始终强化“一个保障”。以党建统领全局,以党建引领全系统社建,下大力改进优化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干净干事、创业担当的供销干部队伍,为供销社服务全区中心大局和“三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制度保障。

对加强党的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对加强党的建设的建议1、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尤其是抓紧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的突出问题。3、扎紧扎牢制度笼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权力制约机制。推进权力清单制度,防止暗箱操作,减少权力滥用。

二、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建议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政府立法。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9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市场;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品牌

特色农产品是指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技术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态和品质的农产品,相对一般农产品来讲,特色农产品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优良品质和特殊功效,能够有效增强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优势性的农产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市场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何有效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水平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嘉兴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现状

1.1特色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嘉兴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数目从起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农产品的类别从原先的粮油市场、蔬菜市场,发展到现在的粮、蔬、果、禽、花卉等多类别、多元化的市场。在此背景下,嘉兴地区的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交易量也在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2特色农产品流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嘉兴地区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也逐步迈向现代化。第一,超市、大卖场等现代销售业态开始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产销地接口、点对点配送、农超结合等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对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节省中间成本、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第二,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各种中介组织参与到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成功实现了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对产销脱节、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断增强

生产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在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真真老老“粽子、“三人行”草莓、南湖菱、“嘉荷池青”青鱼干、“三建”丝棉被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也随之提升。

二、嘉兴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营销环节过多、时间过长

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一般都要经过生产、批发、仓储及销售这四大环节。环节过多势必会对产品带来影响,首先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会引起农产品的价格提高,还会带来流通成本过高的问题。目前的嘉兴地区大部分的农产品是通过多层中间商进行销售,营销的环节时间过长,结果导致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提高,还会导致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产生过多损耗,甚至会因为信息不通畅的原因而产生财力和物力浪费的现象。

2.2农产品营销体系中的参与者缺乏组织和规模

在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及零售商都是比较散乱的,基本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规模。具体分析来看,生产者多是小农户,他们的农产品生产基本都是采取的小规模生产,从整个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来看,他们是整个营销体系中最弱的一个参与者,因为农产品生产者的很多权益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所以也影响到了生产者对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和产品的质量;农产品营销体系中的中间商也是组织分散,成分复杂,基本都不成规模,缺乏现代企业的营销策略,很容易使农产品质量和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营销渠道的组织情况来看,主体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虽然也起到了农产品的集散和销售等功能,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当前农产品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组织程度非常低,功能也还不够完善。

2.3品牌意识不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关键点,逐步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忠诚度。品牌意识的强弱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发展潜力。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同时,品牌竞争也日益激烈。品牌的市场作用和经济价值开始彰显和凸现。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特别一些个体、小型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客观上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且发育程度比较低有直接关系;主观上则和当地一些企业竞争意识不够强烈只着眼于本地区市场或者说是长三角市场,没有一个对整个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开拓的一个长期规划。

三、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特色农产品在品质、品牌、流通渠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概括为下好三步棋即下好“品质棋”、“流通棋”、“推介棋”。

3.1下好“品质棋”——培育农产品品牌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上一年度为止,仅嘉兴市秀洲区累计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6个,HaCCp认证4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各15个,无公害产品123个,地理标志产品4个,无公害弄产品基地认证78个,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4件、省名牌农产品5个、嘉兴市著名商标24件、嘉兴市名牌产品17个,“中国青鱼之乡”、“浙江蜜梨之乡”、“浙江省花卉苗木强镇”等美名也在嘉兴落户,对嘉兴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目前的工作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努力做好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逐步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和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实施“三点一线”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注重技术革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稳定农产品产量,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对现有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培育农产品品牌,走出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的第一步棋子。

3.2下好“流通棋”——做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管理

结合嘉兴地区实际情况,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培育一批具有嘉兴特色的农产品管理、销售方面的专业流通企业,积极搭建一个广泛、稳定、畅通的销售网络以及特色农产品展示平台。注重农产品流通环节,充分发挥好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点对点配送、网络销售等新型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支持和鼓励中介组织的创办,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在此基础上,一要重视物流,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调整,解决先前的农产品流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市场的价值链,以提高其附加值。二要重视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扩大农产品的流通范围。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及时收集和相关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政府、生产机构、销售机构、中介机构的各方努力,积极下好“流通棋”,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3.3下好“推介棋”——提升农产品知名度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本地区农业企业应全面思考如何应对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如何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发展壮大,做到长盛不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提升产品的知名度,生产者企业和销售机构要共同努力,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贯彻落实“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求效益”的方针政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

首先,要围绕市场,发挥资源优势,确定产品品牌方向。根据市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品牌认证。不断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促进本土产品品牌化。

其次,利用好现有资源借助农业节庆活动推介农产品。例如,王店“赏梅节”、“桑果节”;洪合“蜜梨节”;新塍“美食节”;王江泾“江南网船会”、“青鱼开捕节”;油车港“葡萄节”、“南湖菱节”等丰富多彩的农业农事节庆活动来吸引大批观光游客,为农产品“抛头露面”提升市场知名度,借助活动来宣传、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

再次,科学制定农业品牌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品牌战略目标;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新闻、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和保护工作,正确引导企业和农户对农产品品牌的优化整合,做大做强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成龙.特色农产品发展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7).

[2]王亮.特色农产品营销的文献综述及启示[n].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3).

[3]唐胜辉.关于建立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9.

[4]罗雪梅.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创新[J].江苏商论,2012.

[5]张桂华.农产品营销的新方式[J].营销策略,2013.

[6]刘光辉.我国农产品营销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J].科技与产业,2011.

简述农产品营销的特点篇10

论文摘要:阐述了研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制定市场营悄战略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原料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链条系统分析中,得出梢售节点对其他两个节点的逆向拉动作用不容忽视,营销战略的制定是解决当前吉林省农场品加工业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并此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营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制仃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营梢战略的建议。

一、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制定营销战略的重要意义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工业正向着规模化、结构多元化、加工程度精深化趋势发展,这就必然使农产品加工业将由中断向前后两端拓展,原料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将逐渐形成。在“原料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链条系统中要求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才能使整个产业链条价值最大化,在原料生产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原料供应波动性较大;原料基地建设管理不完善;原料品质低,专用品种少等。生产加工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技术、设备落后;人员素质较低;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狭窄;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等。而属于以上两个节点间配合的问题主要为: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协调机制没有理顷等。上述问题目前已经受到了重视并一定程度得到了缓解。在销售节点(即营销问题)及销售和原料生产、加工环节的配合上,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没有太多的去研究和实践。而销售节点对原料生产节点及加工节点的逆向拉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销售节点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加工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扭曲,即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需求不能通过现有企业供应的产品得到满足。这个突出矛盾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未建立起周密的市场营销战略相关。而通过营销战略的制定解决销售节点的问题后,亦可把节点间过渡不畅的问题消化掉,进而促使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是解决当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方法之一。

二、吉林省农产品深加工业营销战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1大部分企业缺乏市场营销战略

走访调查中发现,吉林省除了大成、皓月、德大、天景等少数龙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制定了营销战略之外,其他占90%的中小加工企业未曾有过营销战略规划,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自己企业规模小,没有必要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营销战略,企业营销中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加大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性及不确定性。吉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目前处在“行业没有布局,企业没有战略”的状态。形成此种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的影响:(i)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是在粮食生产过剩、农民卖粮难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企业发展受到政府政策倾斜保护,且当时市场竞争并不是太激烈,因此产品供给、需求是均衡的,有时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加工企业的开拓市场功能。(2)轻视了营销战略的重要作用吉林省加工企业从构成看,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企业负责人多半来自于农民或下岗工人,管理素质较低,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企业家,因此在管理中常常忽视了营销战略的指导作用。(3)资金的制约。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是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掌握市场信息,结合企业发展内外环境和可控资源,并在专家和丰富营销实践者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市场指导性纲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承受较大市场体系建立成本的。

2.市场需求分析不够细化

吉林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宽度较大,产品线也较长,产品的关联度不强,这就决定了市场细分的必要性。市场细分有利于发掘新的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市场细分的基础工作是消费需求差异的研究,据此确定市场分类的标准,为目标市场选择做好基础工作。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半以地域作为细分的标准,没有细化研究同一地域消费需求的差异。尤其是食品类产品这方面工作很不到位,例如天景公司的鲜玉米在全国各大超市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玉米饮料也选择在同样市场同样渠道去销售却鲜为人知。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1>假定不同产品具有同样的需求特点。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都不可能是具有完全同质性,即便是同类产品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具备了细分的条件,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否则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市场调查不够细致,市场预测、分析能力不强。目前,吉林省包括龙头企业在内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调查投人资源少,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方法简单,主要是依靠销售人员对市场信息进行反馈,同时,对信息的处理缺乏科学的方法。

3.目标市场模糊,盲目跟风

吉林省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确定目标市场的基本原则为“立足国内,放眼国外”,非食品类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主要市场,食品类产品主要采用无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龙头企业的此种选择月标市场策略对维持现有市场是有效的,但是,随着外国企业和产品的进人及长三角、珠三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维持现有市场的同时如何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是吉林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当务之急。这就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产品特点及市场需求特点等因素来选择目标市场,不能育目跟随大型加工企业走市场。吉林省的中小加工企业成立时很多是仓促上马,重复建设严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及营销资金匮乏的状况,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很弱,只能在大企业的市场上“拾遗补漏”这种“拾遗补漏”并不是“海尔式”填补市场空白点的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而是用同类产品在统一市场上与大企业进行硬拼,以寻找大企业“疏忽”点为主,或采用不正当的营销手段。中小加工企业的目标市场模糊,盲目跟从大企业的结果只能被驱逐出市场。

4.产品市场定位不准确、不鲜明

市场定位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根据目标市场的同类产品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特色过程。这里有两点不容忽视:第一,定位的日的是为了增强竞争力,有利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着眼点一定是市场,并不是为了特色而定特色的。吉林省的龙头企业常常犯的错误是:产品生产出来了,然后苦思冥想附加特色,不是为了市场、消费者而定特色,最后还是脱离了市场。第二,特色的形成二企业、产品的本身特点+消费者的认同即鲜明特色的形成同时受到产品或者企业的特点及消费者的认同两种决定性因素的影响,缺一不可,片面强调企业、产品特性有可能得不到市场的认同。如以玉米为原料的方便面,长自山的人参加工品产品特色非常明显,但是由于没有结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来定位导致产品叫好不叫卖;另一方面,如果忽略了产品特色而刻意迎合消费者,最后只能是短视营销的行为。

5.营销策略单一,以人员推销为主

吉林省如大成、皓月等部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取得较好的业绩,形成了一定品牌知名度,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拓展市场的营销策略却一直比较单调,主要以传统的人员推销方式为主,有的企业制定激励措施都是紧紧围绕销售业绩展开的,只要能把产品销售出去,就能拿到工资加提成,至于其他营销管理工作则不被重视;个别有实力的企业采用人员推销为主、电视广告宣传为辅的方式。对国外市场主要通过参加各种展会的方式来销售产品。营销策略单一使用的直接后果是: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及产品品牌形象不强等。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i)营销战略缺失。没有战略的指导策略不可能灵活有效。(2)营销职能部门弱化。吉林省大多数中小加工企业营销部门中存在“有人员,没部门”现象,即营销人员各自为战,分散推销,而营销职能部门弱化或虚设,没有发挥制定战略、确定营销组合的基本作用。(3)营销人员素质较低。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企业招聘的营销人员素质较低;技能不高,没有对营销人员进行定期技能培训,营销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流动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