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循环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8:03

物质循环利用篇1

【关键词】物质循环综合效益循环经济系统

一、引言

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然离不开循环经济,而这种全新的发展形式,是建立在资源再循环与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来对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进行有效调整的。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势。另一方面,针对资源再循环的高效利用,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上,有着非常强的选择性。循环利用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定的不足:缺少循环利用程度的评判标准、循环路径延伸、循环过度与不足现象突出。而且,市场经济中,环境、社会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对循环经济行为的影响案例比较少,如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由经济可循环度决定的,由于内外部条件,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循环利用受到经济环境、政策、技术的影响,所表现出的循环行为也是有限度的。

有些循环利用,比如水污染的治理再利用,成本比较大,投入也比较大,与新物质的使用比较,没有优势,其循环行为的发生也就没有必要。由此可以看出,一种资源或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还是需要一定的投入的,当原始产品高于再利用产品的使用成本时,两者都是有市场的,而且回收中心的规模效益也会随之增加。循环经济中的部分经济效益来源,是由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生态的因素,成本和收益组成,也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这种基础之上,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优循环程度,因此,循环不完全或过量,都不能实现最优的综合效益。由此可知,研究意义上的最优循环度,就是对最适合的循环形式、最便捷的循环途径进行最佳选择,以实现循环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二、衡量循环经济的循环度指标及影响因素

1.循环度是指对废旧资源或物质的再循环、再利用程度。其程度有其最大值,但是循环度的最大值,并不能保证是最优循环程度。所以,能保证综合效益最大化才能达到最优循环度,这同样也是它的限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循环强度全面反映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增强了总体利用率。在发掘和利用物质资源时,只有对有用的资源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样总体利用率才能提高,比如,铁矿石的发掘和开采过程中,不仅严重影响生产安全,而且还大规模的污染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同样和进行商业开发密不可分。因此,循环度的衡量指标,仍然是总体利用率。

(1)循环时间是指持续循环利用的时间长度。资源利用得越持久,其使用价值就越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能有效降低,便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节约能源大有益处。因此,对于新投入的社会生产消费系统,应当看到此产品的相关价值,它必须有成为资源的潜质,因此,如果产品的更新周期越长,消耗的时间也较长,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循环尺度,是对循环度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一般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纵向循环与横向循环再利用。横向循环可以实现资源的多种用途,充分扩大资源的循环范围。不同的循环方向有着不同的作用,而纵向循环又充分体现了纵向循环次数、阶段、级别等。因纵向循环次数的增多,参与循环阶段的增加,循环级别才有所提高,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快速实现。

3.影响循环经济循环度的主要因素明显在于循环对象的内在特质。由此总结得出,循环度是受到内、外部两方面影响因素的限制。

(1)循环对象的内在特质是指资源的含量标准。例如:煤层气和天然气,虽然有着不同的形成环境,但其内在特质是相同的,循环方向也是一致的。而关于废旧资源的含量标准,对其被循环利用的可能性起到决定的作用,在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有时会更多地考虑到废旧资源。如地下水开采,在煤炭开采过程当中就会遇到,因其水质不同,致使其用途不同,之所以使用途径不同,是因为,其资源含量水平不同,极不经济的方法,就是将水全部处理成饮用水的标准。因此,循环程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得出,其循环度的基本决定因素是内在性质或资源含量水平。

(2)物质资源合理地集中流动,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发展循环经济过程当中的支持性因素便是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则主要源自技术、政策、物流及所处的经济氛围。政策的扶持与鼓励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相关政策的施行,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有动力去扩大物质或资源的循环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企业不提高物质的循环度,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将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政策确保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质循环利用篇2

[摘要]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生态理论、环境理论和发展理论为基本理论,其中复合生态控制原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原理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涉及企业、产业园区和区域等层次,尤其企业是促进循环经济的微观主体。要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上应积极实施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工业企业生态工程与循环经济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是微观层面上推进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程

一、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运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它既要求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进入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要求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可以被大自然吸收净化。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不仅仅提供产品本身,而且要求产品利用最大化。循环经济包括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这些层次是由低到高依次递进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平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应当说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简言之,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都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物质循环不仅是自然作用过程,而且是经济社会过程,实质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自然过程和经济过程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发展过程。确切地说,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循环经济推行的主要理念包括:1,新的系统观。它要求从复合生态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2,新的资源观。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还必须考虑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3,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是用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的。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4,新的生产与消费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5,新的发展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受到日益增多的自然惩罚后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新经济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自然的共存共荣,促进永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生态工程原理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逐渐从稀缺走向枯竭,以资源稀缺为前提所构建的末端治理范式逐渐为循环经济范式所替代。他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

生态工程(eeologiealengineering)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解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危机,尤其是生态危机加剧,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巨大压力,在人们执着寻找解决危机的对策及资源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产生的,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它是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新分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给生态工程定义为: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国际范围内的生态工程建设异常活跃。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生物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废弃水分散治理、系统回收再利用生态工程;清洁能源系统开发组合利用生态工程;生态复台肥料生态工程;绿色化学工程等等。在发达国家,生态工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当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整体优化原理。以污水的土地处理为例。在污染的生态系统中,污水的土地处理涉及点源控制、污水传输、预处理工程、布水工艺、作物选择和再生水的利用等基本过程。把污水的土地处理看成一个整体,对这些基本过程进行优化,才能达到控制和消除污水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2)循环再生原理。生态系统一方面利用非生物成分不断合成新的物质,另一方面又把合成的物质降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并归还到非生物组分中。如此循环往复,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作用。这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行着循环和再生。例如,水的循环和再生为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且还起到了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3)区域分异原理。由于生态系统存在着经度和纬度的地域差异,从而导致污染物质在迁移转化和生态行为上的区域分异,这种区域分异不仅表现为空间位置的不同,也表现为污染物的毒性、循环通量、作用时间、积累和降解等生态行为上的差异。

物质循环利用篇3

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方式不同,它是一种闭环的价值运动形式。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含着若干物质流和相应价值流的循环。物质流或价值流循环是指物质或价值从某项活动开始,经过若干环节,最后又部分逆向流回到初始环节的运动过程。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操作工具是物质流分析。物质流分析(substanceflowanalysis,简写为SFa)是一种理解和刻画特定物质(通常为元素、化合物或一类物质等)在某一特定系统内的流动状况的分析工具[5]。SFa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它通过量化某一物质或某一类物质流入、流出特定系统和在该系统内部的流动和贮存状况,建立该系统内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物质流分析方法将企业物质流分为:基于产品或者原料供应关系的正向流,废弃产品流,基于废物循环利用的逆向流,最终废物的处理流,过程损耗而产生的向环境排放的流,贸易进出口流[6]。陆钟武曾针对工业产品中的某一元素m深入地研究了工业物质的循环流动,揭示了折旧再利用和加工废料的再利用所进行的大、中循环以及生命周期内的同一阶段内部的小循环的运行规律[7]。毛建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把单位质量的元素m具有的价值定义为元素m的价位,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物质循环流动下的价值流分析图[8](见图1)。根据他们的研究,资源价值流按照资源循环层次可以分为小循环价值流、中循环价值流以及大循环价值流。小循环价值流指物质在生命周期内的同一阶段内部进行的循环;中循环价值流主要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所进行的循环;大循环价值流指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进行的循环,是整个社会层面的资源价值流循环。图1中,Rk为天然资源投入量;Rz、Rj分别为折旧废物、加工废物的投入量;pm为产品制造阶段生产原料的投入量,同时也是工业材料生产阶段的产出量;p为产品产量;w1、w2、w3分别为工业材料生产阶段、产品制造阶段以及产品使用报废后排放的废物和污染物的数量,w为元素m的排放总量,w=w1+w2+w3。深入分析循环经济下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循环,掌握物质流和价值流运动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分析价值流运动与成本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实施该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

2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和设想

2.1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

综合上述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应满足以下目标:第一,该系统能够从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物质流和价值流循环的特点出发,提供全面、准确的成本信息。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方式,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的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方式不同,因此成本核算必须充分考虑其不同的特点。现行成本会计在流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中是以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此种做法只看到了生产过程成本核算的表面,而未能深入到各生产步骤内部的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层面,不利于全面分析价值运动的来龙去脉,也不利于正确核算成本。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应从价值流循环的角度考虑成本的核算,不但要看到生产步骤的表面,而且也要深入分析生产步骤内部的物质流和价值流,全面掌握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规律,从而准确核算产品成本,确保成本核算信息的质量。第二,该系统能够提供对外、对内两方面需要的成本信息,满足对外报告财务报表的需要和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新的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所取得的成本核算信息能满足对外、对内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能计算出各价值流成本,并根据价值流成本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此产品成本核算信息能满足对外编报财务报表的需要。另一方面,能计算出各价值流内所生产的合格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利用单独核算的废弃物成本信息,能详细分析废弃物损失的情况,满足企业内部成本分析和控制对成本信息的需要。

2.2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设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充分考虑循环经济模式下价值流运动的规律及借鉴国内外成本会计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具体实施设想。一个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提供的成本信息,既要能满足对外报告财务报表的需要,又要能满足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会计系统(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简称GpK)就是这样一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该成本系统融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责任考评于一体,由满足外部需要的实际成本核算系统和满足内部成本控制需要的成本核算系统组成[9]。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应瞄准这一方向,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应提供满足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需要的成本核算信息,我们设想将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系统分为对外成本核算系统和对内成本核算系统两个子系统,其具体核算方法如下:(1)循环经济下对外成本核算系统。即根据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价值流的特点,以生产阶段各步骤价值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根据价值流内价值流入、流出情况,借鉴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将发生的各项资源费用按成本动因向各价值流分配,计算出价值流成本;在具体计算各价值流成本时,依据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原理,循环经济中资源的减量使用及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成本核算中得以体现;同时利用物质流分析技术可以确定在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哪些费用应计入及哪些费用不应计入该价值流成本之中;在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原材料、能源投入的正向流中有效应部分形成合格产品,这部分支出应计入当期价值流成本中;废弃物再利用逆向流中的废弃物离开当前价值流进入下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应将废弃物再利用价值从当期价值流成本中予以扣减,废弃物处理流中所发生的废弃物处置的环保费用应计入当期价值流成本之中。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价值流成本计算公式:Ci=Cspi-1+Cai+Cei-Vri其中,Ci表示i流程的成本;Cspi-1表示i流程的上一流程所产半成品或在产品转入的成本;Cai表示i流程的作业成本,包括该流程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Vri表示i流程的废弃物再利用价值;Cei表示i流程处理废弃物需要实际支付的环保等有关费用。通过上述计算方法先计算生产阶段首个步骤价值流成本,至于各流程之间成本如何结转以及最后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可按各步骤价值流的先后顺序将资源成本价值依次逐步结转,最后直至计算出“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如果企业只生产单一产品且所投产产品期末全部完工,此“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即等于本期完工产品总成本,将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完工产品产量,即可得出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如果期末企业所投产产品未全部完工,就需要将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进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企业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则应将计算出的各步骤价值流成本在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之间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照价值流的先后次序,将有关成本费用逐步分项结转,直至最后计算出各产品的成本,此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满足企业编制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2)循环经济下对内成本核算系统。此成本核算系统核算的目的是计算各生产步骤价值流内合格产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提供对内成本分析与控制所需要的成本信息。我国企业可以将价值流所生产的合格产品和废弃物作为成本费用分配的对象,利用对外核算系统计算出的各价值流成本的数据,将各步骤价值流成本按成本动因向合格品和废弃物分配,即可计算出各步骤价值流所产合格产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从而达到单独计算废弃物成本的目的。废弃物成本可通过如下的计算公式计算:Ci=Cspi-1+Cai+Cei-Vri=Cpi+Cwi-Vri+CeiCpi=(Cspi-1+Cai)×Qpi/(Qpi+Qwi)Cwi=(Cspi-1+Cai)×Qwi/(Qpi+Qwi)其中,Ci表示i流程的成本;Cspi-1表示i流程的上一流程所产半成品转入的成本;Cai表示i流程的作业成本,包括该流程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Vri表示i流程的废弃物再利用价值;Cei表示i流程处理废弃物需要实际支付的环保等有关费用。Cpi表示i流程所产合格品分摊的成本;Cwi表示i流程所产不合格品所分摊的成本,不合格品的成本并不全部等于废弃物成本,因为不合格品中有一部分还可循环利用,具有再利用价值,并非完全废弃;而不合格品成本减去再利用价值加上废弃物处置成本后即为废弃物的全部成本(Cwi-Vri+Cei);Qpi表示合格产品的产量;Qwi表示不合格品的产量。(3)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的特点。①以各生产步骤价值流作为成本中心,改变了企业以往在成本控制中以组织机构(如分厂、车间或班组等)作为成本中心的做法,可以全面反映各生产步骤价值流内成本价值的形成情况,便于分清各成本中心成本控制的责任,避免以往以组织机构作为成本中心出现的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可以准确反映各价值流中心成本控制的业绩,满足企业内部实施成本控制对成本信息的需要。②在各价值流内,将计算出的价值流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向各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再次分配,并按照“逐步结转”方式依次计算,最后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可作为成本核算数据,满足对外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③各价值流均计算本流程合格产品(或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便于反映废弃物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及分析废弃物形成的原因,找到废弃物产生的源头,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促进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降低废弃物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总之,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提供的成本信息既可以满足对外编报财务报表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克服了现行成本会计系统所产生的成本信息对外和对内两者不能兼顾的缺陷,能达到前面我们设定的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因此,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是对现行成本会计系统的创新和发展。

3结束语

物质循环利用篇4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物质循环利用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是物质运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追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循环式流程,把所有物质和能源进行递次和回路循环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程度。与传统经济差异于: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单向转换的线性经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废物排放到水系、大气或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大多处于粗放的状态。而循环经济模式则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原理就是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质转换通过人为的组合,组合成一个内循环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资源物质和能源在物质转换内部循环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尽可能少的产生废弃物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表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Reducing)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这一原则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Reusing)原则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弃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废品垃圾;资源化或再循环(Recycling)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循环经济链的组合充分消化了内部因物质转换产生的废弃物而达到节约资源。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几十年的经济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也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能源消耗大国,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胜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生活以及工业废弃物处理压力日益增大,废弃物处理的社会成本也不断加大。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通过这些措施,使中国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还存在较多实际困难和障碍,如:1、观念意识问题,企业没有完全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政府行为中,对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政策体制问题。缺乏很有效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这就造成了国家呼声高、地方推不动、实业不执行的尴尬局面。3、法律机制问题。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相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4、技术创新问题。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科技支撑。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循环经济也应从企业开始。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是相同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企业是有动力开发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和调节的职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投入初期,企业因考虑废弃物质的重复利用的成本,企业需要加大投资,甚至加大人员的配置等,将加大投资规模和企业经营负担,甚至增大了投资的风险。因此国家因对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或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产品的企业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补贴,以减轻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负担,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生产企业有利可图,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

2、倡导节约型社会、树立新的资源观、环境观与发展观:政府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强化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和重大意义,增强全体公民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观,使企业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将污染预防和资源控制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使用寿命终结后产品的回收利用承担责任。

物质循环利用篇6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物质循环利用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阐述了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应用的原则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设计应用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废物”为特点,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其发展的基础和后劲。人类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呈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技术特征,即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理念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生态设计的目的是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良性循环,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理念只有运用和体现到生态设计之中,才能在生态保护设计过程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生态设计之中,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最大限度地将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物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为了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系统中引入生态保护环节,使工农业生产、消费系统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作为所引入的生态环节的资源加以再利用,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2.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生态设计中,能够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的共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能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社会、经济、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对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中,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引入生态保护环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通过生态设计,拉长生态产业链条。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00年德国废物循环利用率已为50%,废物回收利用年产值约400亿欧元,就业人数24万,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新动力。

3.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在不同层面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产生(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的应用,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通过生态设计,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线形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上,要求生产、消费系统纵向延长产业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在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

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物资条件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在生态设计过程中依据物质条件本身的特性,结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提出合理的再利用途径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是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必然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实际,促进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使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最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鲁北企业集团的成功,正是以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产业为基础,依拖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公关,在系统内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环节,而形成了三条独具特色而又相互联系的生态产业链。

2.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消耗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实施减量化原则是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通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或者更多的产出,可以避免对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开采利用,从而减轻和防止环境破坏。通过以较少的废弃物排放来获得同样的产品,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再使用的原则

再使用的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而非一次性用品。再使用原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必然选择,是生态设计的方向所在。通过对生产、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使生产、消费系统中的产品、副产品等延长使用时间,减缓产品转化为废弃物的速度,降低消费过程中对该类产品的消耗量。从而减少因消耗而带来的资源和能源等的重复投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再循环的原则

再循环的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经过消费(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后,能重新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废物。再循环原则是生态设计过程中对物质循环的必然要求,是生态环境保护设计优化的最终体现。在对生产、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过程中,通过再循环原则,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个生产系统的资源,生产出可再生的产品。即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循环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以尽可能小的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的目的。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物质循环利用篇8

(一)资源的可循环性资源是可以循环的,科学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物质具有循环利用的可能,加之技术的进步使得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循环经济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要求经济运行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可持续消费等内容。

(二)资源的稀缺性循环经济聚焦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个涉及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多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生态补偿界定为“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并非一种独立的经济机制,而是作为生态经济的“副产品”,是生态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生态系统的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取得动态平衡,以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经济相和谐。经济子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也就是生态系统;反过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起到了制约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稀缺自然资源的耗竭,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生态补偿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调和剂,正是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环境(人类)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本文仅就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展开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不仅要保持现在人们发展对资源能源甚至是环境的需要,而且更要满足未来子孙后展对资源能源及环境的需要。这里不仅仅是数量问题还包括质量的要求。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实际的后20年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消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满足,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能源的疯狂掠夺与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生物种类的灭绝、资源能源的过量开采与消耗、环境污染、极端天气等无处不显示着人类活动的盲目与过渡带来的恶果。人类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必须遵循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自然提供的能源、资源,离开自然的庇护,人类将无法存活也就无从谈起发展了。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的生产模式必然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的规律是资源与能源的物资性质具有可循环利用,即物质的循环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效益原则同样制约着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激励与约束作用,企业的内在动力就是经济效益。当然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是技术上的可行与可能,只有当技术能够完成物资的循环利用,同时企业又有利可图,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不需要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

会计学的四项基本假设,仍然是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基本前提。但循环经济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或发展的约束性要求,有研究者认为会计主体不仅是微观主体还包括宏观主体,由于资源能源的特殊性质,为了能够正确反映计量事物的本质,会计计量必需借助于其他计量属性才能完成。

二、循环经济会计目标与原则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会计的目标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信息使用者在企业的权力或要求的差别,形成了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所有者关注的是企业是否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三原则组织生产活动,是否按减量化的屠测做好产品生产活动,是否按再循环的原则对生产的要素作最充分的循环利用,是否按利用原则处理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再利用,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

研究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目标,会计的目标从逻辑的内涵来分析,即决策有用或相关。因为受托责任的最终体现还是企业所有者的决策,并没有脱离相关性的目的。循环经济对会计的目标仍然是决策有用,即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约束条件(经济性、技术性)下具有决策者的有用性。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管理的有用性――宏观循环经济会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有用性――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社会公众使用国家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有用性一循环经济财务会计等三个分支。本文主要以循环经济财务会计作为研究的起点,不涉及宏观循环经济会计、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内容。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原则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必须遵循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原则。(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经济性原则。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把资源的消耗严格限制在阈值内,倡导“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低消耗、最少废弃”。以物质循环、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以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载体,通过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和产业生态链建设等,使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得以循环利用,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努力实现环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效率性原则。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使得整个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循环经济在企业微观层次上,通过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从生产产品一直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3)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效益性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实施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保护战略,可以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节省了企业为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花费的末端污染治理费用,又节省了由于污染超标而向社会缴纳的罚款、排污费等;而且,当废物的再生利用使废物排放被减少或消除时,节约的原材料、能源还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与内容

(一)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循环经济下的会计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能够进行计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价值或物质流动。循环经济会计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行为的价值运动。这种行为(价值运动)在会计主体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需要独立作出会计核算,独立编报会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内容循环经济模式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

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已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作为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内容是:减量的幅度、再利用的能力、再循环的效益等构成的信息系统。

(1)投入核算账户。原材料、治理污染投入、技术改造投入、生产流程再造、信息生产投入等,可以通过“原材料”、“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等账户核算。

(2)资源利用核算账户。通过核算产品成本、循环利用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等,设置“循环利用材料”成本核算项目,设置“回收商品”等账户进行核算。

(3)能源循环利用核算账户。通过设置“废品损失”、“下角材料”、“生产设备”等账户核算。

(4)能源循环效益核算账户。设置“循环收益”、“残料收入”等账户核算产品在消费者使用中需投入的各种辅助材料、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

(5)宏观效益核算账户。通过国民经济核算(绿色GDp)的统计指标完成。

(6)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账户。不能采用量化指标披露的,但该内容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相关性的,可以采用非财务信息的方式加以披露。

四、循环经济会计计量

(一)货币计量财务会计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因此需要企业将非货币的信息转化为货币计量的信息,这需要借助于有关的价值评估方法,如劳动价值论计量技术和边际价值计量技术的应用。传统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循环经济会计却不能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生态资源状况。在有些情况下,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又必须用货币计量。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转换。

(二)混合计量循环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环境资源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方法确定其价值,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估价标准。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循环经济下的资产、负债、费用、收入和利润有些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如废物的排放量等,也即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循环经济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和定性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结合、数字与数据结合的办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对象质和量的规定性具有较客观的认识。

五、循环经济会计报告

(一)循环经济会计披露的内容循环经济模式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信息使用者关注的内容应该是:减量化的幅度、再利用的能力、再循环的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1)循环经济资产。由于消耗资源过多或污染环境引起的资产减值,包括因污染引起的土地资产减值,消耗能源过多或排放污染物较多的机器设备因其导致较高的成本或治污费用而降低的资产价值等。

(2)循环经济负债。应披露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任何与已确认负债的计量有关的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后果的范围;如果采用现值法作为计量的基础,应披露对估计未来现金流出和确认负债起关键作用的所有假定,包括清偿负债的现行成本的估计金额、计算负债所使用的预计长期通货膨胀率、预计清偿负债的未来成本等。

(3)循环经济成本与费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如何合理地对其划分将是影响企业会计核算盈余的重要会计判断。

(4)循环经济收益。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指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而出售的剩余排污权的收益,以及因有效治理污染而节约的排污费等。包括:第一次生产的废弃物回收的收益,如废品损失、材料的边角、生产设备的循环辅助材料的回收等;第一次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收益,如企业可以再利用、自然可接受的、对自然有害的物质等的再利用;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各种指标的分析,分析降低的幅度、比率等。

(5)法规执行和环境质量。我国法规中有很多对污染费用处理的规定和要求,如《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等。企业应充分披露和本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客观披露企业的执行情况。

(6)治理和污染项目。主要披露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情况、污染处理能力、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环保培训等。

(二)循环经济会计披露的方式可选择拓展财务报告和单独列报的方式进行披露。

拓展财务报告包括:(1)循环经济会计报表。可以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发展循环经济信息进行单独的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资产累计摊销”项目,“循环经济固定资产”账户中设置“循环经济设备”明细账,“长期待摊费用”账户下设“长期待摊循环经济费用”等资产类科目专门核算;负债类核算,在“循环经济负债”账户中设置“应付循环经济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资源税”等账户;所有者权益,在“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下设“循环经济资本”账户,设置“循环经济基金”账户,作为“盈余公积”账户的一部分。“利润分配”中也相应设立“循环经济利润分配”账户。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之后,非常项目之前,可综合列示一项“循环经济收入与支出”,披露内容有循环经济设施的折旧费用,循环经济机构及人员的常规性费用,排污费等与本期相关的费用和收益。(2)循环经济会计报表附注。报表附注中应揭示以下信息:一是重要会计政策,如循环经济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循环经济收益的确认政策;二是循环经济会计变更事项,包括循环经济会计方法的变更、会计估计的改变等;三是循环经济核算中会计职业判断,在企业根本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循环经济负债的金额时,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无法作出估计的理由,并披露由于存在不确定因素而难以估计循环经济负债的事实。在现金流量表的附注中说明因循环经济预防和治理而造成的本年度的现金支出净额。(3)发展循环经济情况说明书。循环经济活动业绩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应包括:企业对环境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环保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企业对国家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环境质量的达标情况,废弃物的利用情况,员工的环保教育与环保制度的建立情况,以及企业对外部环保组织和环保运动的态度和参与情况等。

物质循环利用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管理;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经济生产中以新知识、新的管理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当前很多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原始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循环经济阶段(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又称为后工业经济)。那么何为循环经济呢?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表现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摆脱了传统工业经济那种“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第三,循环经济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而且,循环经济还延伸了生产链,推动了其它新型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人们通过生产和消费从地球上提取物质和能源,然后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因而是一种高消耗、高排放的“牧童经济”(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哈丁的说法)。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

2.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治理方式不同。传统经济采用的是事后末端处理的治理方式,而循环经济采用的是预防式的治理方式。传统经济中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而在循环经济中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并且把零散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的循环经济战略。

3.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不同。传统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源衰竭、环境退化,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将引起一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革命。循环经济要求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具有本质区别,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同时这也就要求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必须紧随这一时代潮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传统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循环经济的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在生产中应本着如下原则进行:产品设计时要考虑节约材料,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在工艺流程设计中要注意尽可能节能降耗,降低废品率;企业产品应当经久耐用,使用范围要尽可能广;企业生产的废弃物要尽量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对现代企业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新的管理内容和方法,而且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改变了企业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理念,其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R制造管理法。循环经济的“3R制造管理法”是由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借鉴生态循环而首先创立的,即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中投入原料减量(Reduce)、原料循环利用(Recycle)和废弃物再利用(Reuse)。投入原料减量化是指在企业生产中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的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其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重量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原料循环利用是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要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废弃物再利用是指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当前社会上一次性产品的流行风潮往往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所以企业产品生产应当从一次性向经久耐用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如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就独树一帜,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坚持保持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高价位、长使用周期、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从条块管理向矩阵循环管理的转变。矩阵循环管理是循环经济中企业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它是指企业为了某一工作目标,把同一领域内具备相当水平的创新元素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通过管理使元素及行列按一定的规律变换、循环,从而创造条件,激励企业创新。当前传统工业企业的集中、分工严格的条块管理,把企业分成诸多职能部门(如生产科、技术科、销售科、一车间、二车间等),都是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然而,随着循环经济企业中产品向分散化、柔性化的转变,企业管理自然趋向于自主的柔性管理即矩阵循环管理方式转变。在矩阵管理中,创新往往被激活,鼓励、交流循环,再产生新的创新,然后再循环。例如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车间主任可以同技术科长进行元素置换(在一定期间内),形成循环;车间也可以和销售科形成行列组合来激发技术创新。

3.知识管理理念的建立。传统企业往往注重的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大多只是针对岗位上人的管理,把人看成是一台“活的设备”,这种管理是一种静态的、非创新式的管理,往往难以激发出人的自主活力,因而循环经济中的企业更加需要重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是要把传统企业单一的技术管理扩大到信息管理、决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管理也是要把对人的单一培训管理扩大到学习管理和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宝贵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开发和优化配置,它涉及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扩散、利用及知识资源的创新及循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企业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最终达到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创新循环,从而使得企业知识资源得以充分运用,使得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核心,企业要把人真正当成有知识、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活的人”来管,不断向他们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把企业办成循环经济的企业。

物质循环利用篇10

关键词:逆向物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49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导致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进而造成废旧物品的大量产生。同时,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驱动下,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因而,与传统物流单向运作模式相反的逆向物流应运而生,并以此达到资源再生、物料增值和成本节约的目的。

一、逆向物流的含义

逆向物流作为一种新趋势,美国学者Dale.S.Rogers和Ronald.tibben.Lembke根据物流管理理事会关于传统正向物流的定义界定,在1999年提出了一个较为确切的逆向物流定义,即“对高效且低成本地从消费点到起源点的物料、再制品库存、成品和相关信息的流动进行设计、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以达到重新获取利润或恰当处理的目的。”可见,与传统的正向物流相反,逆向物流是指为回收资源或正确处理废旧物品,在合理成本下,将物品从消费终点到生产起点或其他节点移动的过程。

逆向物流具体体现在:对在生产领域中经生产消费或者生产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品中可以回收复用的部分物品,通过回收、分类、加工、复用的物流活动将其回收;在流通过程中众多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在消费过程中对消费者消费后产生的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等。

Goggin提出了逆向物流的一个完整模式,即资源再生模式。该模式包括五个主要的因素:(1)回收产品提供者;(2)产品回收商;(3)产品再制商;(4)分销商;(5)顾客。逆向物流是一种包涵范围广泛的物流活动,它通过以上五个因素将原有的直线型供应链上的正向物流延伸成一个循环不停的环路,即逆向物流。

二、逆向物流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强调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污染少、能耗低的经济增长模式,它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以3R为准则,即减量(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要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能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所以,在大力提倡循环经济的今天,逆向物流业的发展正是顺应这一要求,为了重新获得废弃产品、有缺陷产品或由于其他原因被退回的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对最终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置,对原料、产品、产品运输容器、包装材料及相关信息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地沿供应链渠道的“反向”流动进行规划、执行与管理的过程,对于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该模式中,人们高强度地攫取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抛弃到“地球垃圾箱”中。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节约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力求与环境保持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它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双赢。

现代物流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它既包括正向物流系统,也包括逆向物流系统。逆向物流涉及的范围较广,具体体现在:对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废弃物品中可以再利用的部分物品,将其回收、分类、加工、复用;在流通过程中众多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在消费过程中对消费者消费后产生的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等。逆向物流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产品和物资完整、有效的利用过程的协调,它的存在取代了传统物料的单向运作模式,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逆向物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循环经济强调的是流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而逆向物流则充当了这一活动的主角之一,逆向物流过程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

三、逆向物流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1、逆向物流是循环经济“3R”原则的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一组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即“3R”原则。其中,每一个“R”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在整个逆向物流工作流程中,从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制造、配送销售、使用维修以及分拆回收等,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包装设计和回收设计,将产品设计成易拆卸型的,使一些装备能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而产品在生命周期结束后,也易于再次利用。通过对使用后的产品进行分拆,得到的可用零部件直接再利用,不可再利用的产品包装及报废产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玻璃、橡胶制品和塑料、海绵等有机材料,通过回收、熔炼,使之变成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

2、逆向物流有效顺应了循环经济中的环境保护要求。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源于物质不恰当的流动。例如,生产过程中的有毒中间物、产品使用过程及产品报废后的废弃物的流出等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从逆向物流的内涵看,其目标之一是对最终废弃产品或包装废弃物做出正确的处置。通过对产品的复用、翻新、改制和废料的再生循环等形式,实现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系统的最少量输入,从而节约自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倘若全球没有逆向物流的存在,而只有正向物流这一单向运作模式的话,那么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物质,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的生活垃圾,无需多长时间就会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将是无法想象的。

3、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作为一种新生物,循环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的实践,也就是说企业应该成为循环经济推广的主体。但目前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如何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知之不深。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发展逆向物流入手则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逆向物流作为产品、信息等从消费点到生产点的物理性流动,使物料循环重复利用,能挖掘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潜在的使用价值,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逆向物流所具有的这种日益显现的经济价值,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

4、逆向物流为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平台。逆向物流能为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物理平台。因为即使消费者具备循环经济心理意识,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逆向物流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方便统一的物资回收等服务,大量的废旧物品仍然会堆积在消费者那里成为“死品”,成为增加环境负荷的“危险品”。这样,循环经济就成了空谈。因此,我们的社会必须建立统一的有组织的专业从事逆向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不仅能为消费者参与到循环经济过程中提供桥梁之便,更可以鼓励支持社会公众提升绿色环保意识和自觉性;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之中去,形成节约和回收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同时,当消费者的这些逆向物流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得到强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行动力量时,又可以反过来制约企业加强节约、环保和循环式经营。

四、通过逆向物流来推动循环经济的改进措施

循环经济的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企业与政府应齐心协力把循环经济的环保理念充分运用到逆向物流建设中,以使我国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在循环经济环境下实施逆向物流应注意的是:逆向物流的流程分析与评价标准的建立、再生资源的成本合理化、再生资源质量标准化、再制造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力搞好逆向物流的建设:(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的资源和环境意识;(2)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健全再生资源行业经营法规;(3)加快有关逆向物流技术研发,鼓励官、产、学、研合作联手攻关逆向物流技术的研发;(4)尽快出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5)抓好示范试点工作。

总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被透支、环境被破坏,各国已开始意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逆向物流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同时在企业界的实践中仍然是个空白,循环经济的环保理念也还未能深入人心。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政府应尽快制定强制性回收法规,并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工具,设定合理的惩罚约束机制,以促进我国的环保建设。另外,相关环境部门也应该尽快制定逆向物流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操作规程,从而确保企业在实施逆向物流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斌.对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探讨[J].现代物流,2006.4.

[2]李海婴,翟运开,蔡长术.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物流与交通,2005.2.

[3]苏含秋,邓云霞.企业逆向物流模式的比较分析[J].物流科技,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