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9:05

企业管理意见篇1

为了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管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研发费用(即原“技术开发费”),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

(一)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二)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三)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四)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五)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六)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费等费用。

(七)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八)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二、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企业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后,在境内外发生的知识产权维护费、诉讼费、费、“打假”及其他相关费用支出,从管理费用据实列支,不应纳入研发费用。企业研发机构发生的各项开支纳入研发费用管理,但同时承担生产任务的,要合理划分研发与生产费用。

三、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集团公司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集团公司集中使用的研发费用总额,原则上不超过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年营业收入的2%。使用后的年末余额连续3年超过当年集中总额20%或者出现赤字的,集团公司应当调整集中的标准。集团公司集中使用研发费用的,应当按照权责利一致等原则,确定研发费用集中收付方式以及研发成果的分享办法,维护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列入成本(费用)。

五、企业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时,应当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予以关注。

企业管理意见篇2

一、切实提高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

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和《**州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努力抓好“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企业应急管理体制、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建设,切实提高企业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工作目标: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初步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起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企业应对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治安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应具备履行应急职守、信息汇总和分析报送、预案体系建设与管理、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登记管理、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培训与管理、综合协调和沟通联系等职责。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及所属矿山、建筑施工、交通客运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企业、冶炼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2名以上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高危行业小型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1—2名应急管理人员。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调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省属企业比照大中型企业的要求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县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高危行业企业、重大危险源、应急队伍、救援基地的分布状况,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及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四、积极推进企业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从现在开始至6月底,各类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及高危行业企业要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各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以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集团公司(总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预案内容要简明、实用,明确各类事故的具体应对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预案质量。

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及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要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所在地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省管企业的应急预案报省、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其它有关部门备案,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高危行业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一次预案演练,并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演练的指导,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五、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

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与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水准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对尚不具备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条件的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危行业企业的一线职工必须配备避险、自救设备进行作业。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组织有关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技术竞赛,参加有关救援演练。

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立应急救援网络

各县人民政府、安监部门和高危行业企业及其他大中型企业,应尽快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加强基层和现场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县和企业应尽快成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州内建立广南—富宁、砚山—丘北—**、马关—麻栗坡—西畴为相互支援、相互协作的三个应急救援小网络,为加入省级(滇南)应急救援网络作好准备。

七、做好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排查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

各企业要组织力量,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以及企业周边环境等认真开展较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排查登记工作,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治理整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不能保障安全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重大危险源要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改制企业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和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发生。有关部门要加强隐患标准的制定、完善工作,并加强监督检查。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或出现可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险情,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对溢流、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传染病疫情、尾矿库溃坝等可能对周边群众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要在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职工、群众发出预警信息。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态势,标明危险区域,组织、协助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当地政府要按照相关要求,加强对应急处置的指挥领导,组织开展救援和群众疏散工作。有关单位要按照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救援措施的衔接和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企业应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除环境污染,并加强事后评估,完善各项措施。

八、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职责和部门的监管职责

企业是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并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年终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指导、协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特点,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在应急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从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隐瞒不报、迟报、谎报及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企业管理意见篇3

建国以来,我国一贯坚持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使事业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企业办园在我国幼教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年统计,企业办园在园幼儿326万人,约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12.4%。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幼儿教育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如何保证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幼儿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国家、集体、企事业和公民个人对该项事业的发展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政府和企业要继续办好中小学、幼儿园。因此,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应在政府统筹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多种形式办园,探索要新形势下发展幼教事业的有效途径。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有条件的企业应继续办好幼儿园。当前,要加强企业幼儿园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办园活力。改革现行幼儿园收费制度,鼓励企业幼儿园向社会开放,逐步改变幼儿园经费由企业全部包揽的做法,提高企业办园的效益。

二、深化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幼儿教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对于部分确不具备独立办园条件和具备了分离幼儿园条件的企业,本着平稳过渡的原则,可在政府统筹下,将所办的幼儿园交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划,以多种形式继续办好,或由社区办,或由具备条件的团体、个人承办。

三、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办园的业务指导。加强对园长和教师的培训和资格审定工作。要根据当地幼教事业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及《幼儿园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政策措施,指导和协调企业妥善解决好办园的有关问题。

企业管理意见篇4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主要目标,以成本控制、技术装备、产品研发、节能降耗、企业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通过与国际领先企业、行业最优企业的对标活动,分析寻找自身差距,制定和落实追赶先进的方案和措施,持续改进、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总体要求

1、科学选定标杆,坚持全面提升。指标设定、标杆选取要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变化,始终瞄准同行业同类型的优秀目标,在追求行业制高点中,以短比长,以长比优,实现长短指标的全面提升。各企业都要创造条件全面部署展开活动,整体或分类制定实施方案,力求全面覆盖、全面开展、全面取得成效。

2、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各企业应根据所在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和自身实际,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度超前的思路,科学选定标杆指标,既不随意选择低标准,也不设定过高目标和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一活动,真正起到找出差距、解决问题、改善管理、实现目标和赶超对手的效果。

3、突出实践,持续改进。要紧紧围绕主要目标,结合企业实际,把开展对标管理与企业年度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的典型管理经验相结合,确定活动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丰富方法、突出特色、形成模式。企业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标杆对象,不断修订提升对标指标和标准,优化改进方案,落实改进措施,持续深入地开展对标管理工作。

二、活动目标

2014年8月份对标管理活动全面启动,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各企业要扎实开展,将各项主要经营、管理指标全部纳入对标体系管理,形成日常性工作系统。务必在年底前建立起比较全面的对标管理体系;对标管理体系付诸实施,通过创造性的工作逐步缩小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通过2-3年的持续努力,使各企业设定的指标水平得到全面大幅度提升,有少数指标在国内领先,多数指标稳定保持在行业中上游水平。

三、对标重点

(一)成本控制。企业要坚持高点站位,瞄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实行成本定额管理。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一系列的过程做到严格的控制,在保证产品优质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二)技术装备。围绕生产装备升级换代,引进和开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三)产品研发。围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发明,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节能降耗。围绕企业升级转型,加快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努力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企业管理。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工作,重视战略决策和营销管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六)人才队伍。围绕建设创新团队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订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养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性机制。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培训,促进职工队伍的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

四、工作安排

对标管理活动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部署阶段

召开会议对对标管理活动进行部署和动员,重点工作为现状分析、选定标杆。

1、现状分析

要深入细致地对本企业的现状和本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围绕对标重点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确定开展对标管理的关键指标,初步建立起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对标指标体系及对标数据库。数据库要体现可以量化、便于比照操作以及能够反映单位经济规模、运营质量、增长速度、安全生产、项目管理、技术进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2、选定标杆

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标杆对象,明确对标指标及目标值。一是根据对标关键指标,分别选取行业中的先进水平作为行业标杆,并确定对标指标的目标值;二是要注意标杆是企业学习和超越的对象,其选择既要切合企业实际,又要考虑标杆资料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和成本。

(二)全面推进阶段

自方案下发后,各镇(办)、各企业要全面推进对标管理活动,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1、制定方案

各镇(办)、各企业要于8月20日前制定完成对标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㈠指导思想;㈡总体要求;㈢活动目标;㈣对标重点;㈤工作安排;㈥保障措施。实施方案要细化各个工作环节,要有指导性、指标量化、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2、组织实施

各企业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并与标杆企业进行对标,寻找对标指标方面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在明确改进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制定改进方案。一是针对不同的标杆指标,可成立相应的调研小组,到优秀的标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编制对标分析报告;二是分析标杆企业的优势所在,通过实地调研和参观学习,查找企业存在的差距,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改进方案和措施,明确追赶、超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要将各项措施和目标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及个人,保证对标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紧扣对标的核心目标,通过找差距,引进标杆对象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及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创出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新模式与新方法,以持续各项指标;五是重点从企业指标差距较大的工作方面入手,确定一批课题,组建课题小组,深入分析,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措施,加以整改;六是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带动重点指标的提升,推动基础管理上水平。

(三)改进提高阶段

今年年底,各镇(办)、各企业要对对标活动开展成效进行自评,对指标改进措施和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撰写对标评估分析报告,并编制下阶段改进方案,不断提升标杆水平。一是对已经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的指标要继续保持领先,向更高的目标值奋斗,争创国内先进,不断拉升标杆值;二是处于行业水平与先进水平之间的指标。这类指标要不断提升,并向先进指标靠拢,对比标杆,争创一流;三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指标。这类指标要认真分析,查找差距、改进短板,缩小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力争实现低于行业平均值的指标个数逐年减少。

县经信局年底对各镇(办)、各企业对标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将活动开展扎实并取得实效的单位树立为先进示范单位,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其他单位要将先进示范单位加入对标目标,在全县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办)、各企业要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设计有效的工作程序,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推动对标管理扎实深入开展,顺利达到组织目标。

(二)强化过程管理。各企业的过程管理要做到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和事后纠偏,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步骤循环的方法开展过程管理。在活动开展前,预先安排好过程最佳步骤、流程、控制方法以及资源需求,规定好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关键活动接口。在活动开展中,通过预定工作流程,对实现目标的过程及相关资源和投入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测量、统计关键活动的成果并及时反馈。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企业管理意见篇5

(一)充分认识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重要性。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需求与企业用工难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事关企业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各乡镇场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招工就是招商”、“用工服务就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的理念,有效帮促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为打造“四大基地”、建设滨海新城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构筑形式多样服务平台

(二)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各乡镇场要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劳动保障“三基”工作的意见》(政〔〕14号)要求,加强基层劳动保障队伍建设。还未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要抓紧设立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发挥其帮促企业解决用工难题、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组织和协理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及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工作中的作用,对所聘请协理员按公益性岗位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以我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50%支付,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三)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各乡镇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要引导企业组织用工报备,建立和完善企业用工信息库,实行全县人力资源实时动态管理,实现“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一点登录、全县查询”的目标,及时为人力资源供求双方提供咨询、联系、协调服务。各乡镇场要加大对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尽快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数据库。

(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建立以“春风行动”、“劳务协作”为主体的外来工就业服务长效机制。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各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求职者提供免费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一站式”就业服务。要强化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基础作用,各乡镇场要积极组织推动、鼓励、支持、帮助、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和企业,开展就业服务。要大力宣传的发展前景和就业优势,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引导本县各类务工人员就近就业。要加强劳务协作,各乡镇场和有关部门要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与省内外人力资源输出地的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院校建立更加紧密的劳务协作关系,开辟更多、更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

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五)组织开展各类劳动者技能培训。鼓励辖区内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根据我县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要求,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就业人员劳动预备制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进城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企业职工在岗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引导支持省内外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与我县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培训。

四、进一步优化企业用工环境,增强企业吸引力

(六)引导企业善待职工。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和督促企业积极改善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基本权利,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鼓励企业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劳动保护,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进一步增进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增强人文关怀,畅通员工的发展晋升渠道,将员工前途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员工树立长期扎根企业意识,以企业为家,安心工作,真正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精神凝聚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七)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工作。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指导服务,指导企业建立集体合同制度,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帮助企业完善劳动合同条款。积极参与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和“企业用工规范先进单位”评比活动,促进企业用工良性循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以招工、培训、鉴定为名坑害劳动者的欺诈行为。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依法查处取缔无证照非法用人单位,从源头上减少侵害职工权益行为的发生。

(八)提高职工薪酬待遇水平。定期公布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鼓励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随着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断提高职工工资。严格执行法定休假制度,确需在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要坚持职工自愿,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建立劳动保障、建设、公安、工商、金融等部门和工会组织对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行为的联动防控机制,加强对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企业的巡查,进一步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严厉查处克扣和无故拖欠员工工资等违法行为。

(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充分发挥“五险统征”机制作用,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依法将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外来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开发区员工申请加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或城镇灵活就业医疗保险,扩大医保覆盖面,支持开发区或其周边地区(乡镇)有条件的医院(卫生院)申请纳入企业员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督促企业按时足额缴纳员工医疗保险费,为开发区员工提供优质、优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十)妥善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教育部门应按有关要求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确保农民工子女“有学上”。农民工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的,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根据暂住地址就近入学,并享受“两免一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维护他们在学校的正当权益,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励处分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在我县公民办学校初中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允许报考我县各类高中学校,并享受当地学生待遇,择优录取。在县区就读而且有临时学籍的农民工子女,允许报考一中、绥安中学、道周中学、龙湖中学和民办学校高中。入读中职学校的,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并愿意就读的,均可向我县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报名,学校将根据个人选择专业情况办理学籍建档工作。就读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一、二年级可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如果属农村低保家庭的子女(凭民政部门的低保证件)或就读全日制涉农专业的考生可享受免学费政策教育。如果是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可凭民政部门证明向学校提出学费减免申请,中职学校酌情给予学费减免。

(十一)妥善解决农民工落户问题。公安机关对进城务工人员连续居住并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满五年,与单位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或实际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满三年,无违法犯罪记录,本人要求户口迁入的,准予办理户口迁移。

(十二)加强开发区公共设施建设。各乡镇场应把外来职工公寓建设纳入城乡住房建设发展规划,鼓励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用工企业或园区的就业人员出租。外来工在具备相关户籍、收入标准、住房标准等条件后,可以按照国家、省、市的保障性住房的有关规定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同时,建立外来务工青年中心,服务外来务工青年文化、生活、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十三)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政治待遇。重视培养、积极发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党、团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民意代表;劳动保障、共青团、工会、妇联组织等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与优秀共青团员、新长征突击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的评选活动。

五、实施财政激励政策,调动各方共同解决用工问题

(十四)设立招工专项经费。从年开始,县本级财政从就业专项资金统筹安排20万元(以后逐年提高),作为服务企业用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县本级需要支出资金和适当补助乡镇场、工业园区所需的支出,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宣传就业信息、开拓建立外省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工作等经费补助,各乡镇场所需要的服务企业用工专项资金由乡镇场自行安排。

(十五)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对引进外地来浦务工人员的社会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每人不低于200元的奖励。对参加由县劳动保障部门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外出招聘的企业,给予省内不高于500元、省外不高于1500元的一次通、食宿费用补贴,所需资金按企业隶属关系分别由县政府安排的服务企业用工专项资金列支。

六、加强领导,完善企业招工工作机制

(十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成立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帮促解决企业用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区域内服务企业用工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检查督促各项政策的落实,研究制定帮促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企业管理意见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工业强镇、特色立镇、科教兴镇、生态美镇”总体目标,根据区委区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创新、突破、提升”入手,以计划目标管理考核为抓手,进一步激发行政村干部、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发展思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经济总量,突破三产,提升品位,促进今年计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计划目标

根据上级下达的工业计划指标,主要包括工业产值、销售、利润和工业增加值,进行分解落实,对各行政村和规模以上企业分别提出指导性计划目标,具体参见附表。

三、考核内容

(一)、村工业指标考核

1、对行政村按照全镇动态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核定的分值(30分),具体分为工业销售收入10分,工业利润10分,工业增加值10分,并增设有关附加指标分值和倒扣分,统一纳入镇考核体系。

2、考核指标按照各村2009年度完成实绩,结合区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剔除原归入各村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按工业销售收入、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同比递增,下达到各村(公司)。

3、具体考核计分办法如下(村域内规上企业数据不再列入):

工业销售收入,以计税销售收入为准,完成指标的得基本分10分,超减按比例计分,每增减10%增减0.5分,最高增减限分为5分。

工业利润,完成指标的得基本分10分,超减按比例计分,每增减10%增减0.5分,最高增减限分为5分。

工业增加值,完成指标的得基本分10分,超减按比例计分,每增减10%增减0.5分,最高增减限分为5分。

4、附加分:

(1)、工业统计报表(10分),每月按时上报,报表齐全,数据准确,积极配合上报,镇抽样调查企业工作。摸清本村区域内企业家数,建立统计台帐制度,年底备案。未达到要求的酌情扣分,对完成任务好、工作出色的有关人员给予适当奖励。

(2)、当年新办企业每增一家加1分,当年新办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的加1分,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加3分,最高不超过10分,挂靠企业或企业改名的不计分,。

(3)、当年引进外资每5万美金加1分,10万美金加2分,按此比例计分,最高限分为6分。

(4)、当年引进内资(区外资金),每10万元计0.5分,按此比例计分,最高限分为5分。

(5)、当年村域企业技改财务完成数每300万元计1分,按比例计分,最高得分为10分。

5、倒扣分:(1)、安全生产、企业发生伤亡事故,致残的每起事故扣3分,死亡1人扣5分,按此比例倒扣分,隐瞒不报的加倍扣分。

(2)、发生火灾事故的,并造成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含10万元)一起扣3分,按此比例扣分。

(3)、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视情节轻重每起扣2—10分。

(4)、职业病防治,如检查发现企业职工患某种疾病,属本企业尘毒危害所致,发现1人扣2分,最高扣10分。

(5)、劳动合同签订,依照《劳动法》规定,企业须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未签订的每家扣3分。

(6)、报表差错率必须控制在5%以内,每超出1个百分点扣1分,按比例扣分。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计划目标管理

1、绝对量动态管理:对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实际完成的月度工业产值、销售、利润和工业增加值,进行计算,每月进行排序;并对比计划指标计算出完成率后,也进行排序,予以公布。

2、增长率动态管理:对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上年同期的工业产值、销售、利润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进行计算,每月进行排序,予以公布。

3、财政贡献动态管理:对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季度国地税实际综合纳税额,每季度自高到低依次排位,实行绝对量动态管理;同时根据与上年同期的增长率,每季度自高到低依次排位,实行增长率动态管理。

企业管理意见篇7

(一)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有利于发挥中央企业的整体优势,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做强做大主业,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组织结构。要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

(三)依法规范操作。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此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其中涉及企业资本金变动、资产处置或归属调整、债权债务转移等问题,要依法征得有关利益方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避免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涉及的所属企业为多元股东的,要依照有关法定程序办理。

(四)积极稳妥推进。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清理整合工作与正常生产经营的关系,正确处理清理整合工作与企业稳定的关系,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形成一批产权关系清晰、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争取在20*年年底前,原则上将中央企业的法人管理层次(指中央企业按资本纽带关系自上而下与各法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管理层次)基本控制在三层以内。其中,对规模较小的中央企业,法人管理层次应基本控制在两层以内;规模特大的中央企业、属特殊性行业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法人管理层次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超过四层。法人管理层次的第一层指中央企业(或集团母公司);第二层指第一层所投资的全资、控股(含相对控股,下同)的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或事业单位,下同);依此类推。企业为上市在境外注册的"壳公司"(本身没有经营职能和业务、只起持股作用)不计入法人管理层次。非法人管理层次(指中央企业按管理从属关系自上而下与各非法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管理层次)也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参照本意见尽量减少。中央企业二层及以下企业的联营、参股企业参照本意见执行。

三、工作措施和途径

(一)对三层以下符合主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可通过无偿划转、产权转让等方式提升其管理层次。

(二)对所属企业中的非主业企业以及经营状况较差、管理不善、负债率高、投资回报低的主业企业,可通过无偿划转、改制、出售、解散或实施破产等方式清理或退出;因债务、担保等原因难以注销或实施破产的,可先歇业,避免产生更大的资产损失。

(三)对所属企业中经营业务雷同、存在不必要竞争的企业,可通过合并等方式整合,推进所属企业的专业化,实现规模效益。

(四)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三层以下多个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的,应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场状况,按照证券市场有关规定逐步整合。

(五)除境内外上市、对外合作等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中央企业二层及二层以下不再保留"壳公司",可视实际情况将其实体化、合并、注销、改造为事业部或分公司。

(六)对挂靠在所属企业、没有资本纽带关系的企业或单位,应解除挂靠关系,其中因生产经营需要确立长期合作或委托经营等关系的,可按市场化原则依法签订协议。

(七)需要清理整合的所属企业数量较多、资产量较大时,可将具备条件的某所属企业改造为(或新设)资产经营公司或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实施清理整合工作,处置相关资产。

(八)要从严控制新设三层企业,原则上不设四层企业,从源头上避免企业管理层次增多。特殊情况确需设立的,应进行必要的分析或论证,严格履行决策程序,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管理和控制到位。要通过法定程序使三层及以下企业原则上不再具有对外投资功能。中央企业所属的非法人单位不得再对外投资。

四、所属企业(包括国有产权)退出的处理

(一)对可利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退出的所属企业,要按照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执行。

(二)积极鼓励中央企业之间进行资产重组。某中央企业非主业资产符合另一中央企业主业发展需要的,双方可协商,通过收购、资产(股权)置换、互相持股、无偿划转等方式进行重组,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也可进行此类资产重组。

(三)对非主业的所属企业,可采取出售、转让等方式退出。出售、转让要严格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执行。

(四)对拟通过破产形式退出的所属企业,可依法破产;符合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条件的,可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申请列入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

(五)对应当退出但目前暂不具备条件退出的所属企业,可通过减少所持股权、不再增加投资、委托经营、租赁、承包等方式逐步退出;也可暂由该中央企业或其他中央企业的资产经营公司或机构集中管理,逐步清理、退出。

五、组织实施

(一)做好基础性工作。中央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理清所属企业的数目、产权关系、资产状况、经营状况、人员状况等,做到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明确难点、有的放矢。

(二)认真制订方案。中央企业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进行自查,基本实现工作目标的,将完成情况报国资委;尚未实现工作目标的,要尽快研究制订方案,认真分析现状和问题,提出工作的目标、步骤、时限、范围和措施。

企业管理意见篇8

一、深刻认识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市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新时期加强人才培训是加强人才建设、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区域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实施人才兴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对于推动我市工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牢固确立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就是有效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各市(县)、区经贸局,作为工业经济综合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精心编制和组织实施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强化检查督促,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认真制定和落实教育培训规划

以培养一批企业优秀创新人才为总目标,以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大力培训民营企业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民营企业家群体。着力提高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

“十一五”期间通过组织各类培训项目,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培训各类人员*万人次任务。其中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2500人次;高层次、高学历学位培训*00人次;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500人次;各类适应性专题培训2*000人次;论坛式培训10000人次;企业网络培训5000人次。基本上做到五年内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创新人才普遍受训一次。

培训工作对象和范围,主要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优秀创新人才。

市经贸委将根据上述规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各系统工业部门。各地、各部门都要将目标任务分年度分解落实到企业,明确到人,确保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和推进。

三、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的素质。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以提高政治素质为目标,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着重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能力。(2)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目标,通过工商管理和现代经济理论的教育培训,着重提高科学管理企业的能力。(3)以完善知识结构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着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培养世界眼光和提升现代素质为目标,通过国际市场、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教育培训,着重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5)以及时解决企业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标,通过各种短期适应性专题教育培训,着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培训方式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采取集中培训和自主参加学习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分类分层次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培训采取的主要形式:

1、举办培训班。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省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班,通过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现代化管理知识等课程,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利用市乡镇企业干校,市各系统工业干校,举办各类培训班,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进行短期培训等。

2、开通网上课堂。市经贸委利用市经贸网这个平台,联合有关高校,开展网上培训,系统地进行企业法律、财务、营销、管理、创新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凡报名参加网上培训,经一年期培训、考试合格的,由市经贸委和有关高校联合发给专业证书。

3、组织高层论坛。每年由市经贸委组织四次以上企业家高层论坛,邀请中外知名专家教授和企业家,就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现代金融知识、现代国际经济理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新理论、新知识、新创造进行论坛。

*、组织参加学历学位班学习。组织和鼓励企业在职经营管理人员和创新人员参加各类高校举办的学历学位函授班、专业培训班学习。每年有一批在职人员取得大专、本科和硕士、博士学历学位。

5、引进清华远程学堂。利用清华大学向江苏无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将清华远程学堂引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组织经管人员和员工,系统学习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等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四、切实加强教育培训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企业管理意见篇9

一、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九五”以来,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而且还是增加就业岗位、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培养企业家的主要渠道和基本场所。截止**年末,**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8270家,其中中型企业362家,小型企业37663家,占总数的99.36%;国内贸易业企业或机构27635家,其中限额以下企业27029家,占总数的97.8%;餐饮业1936家,其中限额以下企业1758家,占总数的90.8%;私营企业37436家,个体工商户221724家。另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至**年12月,全市共有乡镇企业98557家,从业人数达1195207人,预计全年总产值达1576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1.7亿元,工业增加值249.2亿元,实交税金26.5亿元。这些企业按所有制结构、行业分布和属地范围,分为乡镇企业、城市工业企业、城市第三产业企业、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各集团、股份公司属下中小企业等6种相互交叉的类型。与之相对应,市一级政府行政机构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有:市乡镇企业局、市经委区街工业办公室、市商委企业指导处、市外经贸委企业管理处、市工商局个体私营经济处等。市科委、教委、民政局有关处室还相应承担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校办产业企业和民政福利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不高,各部门只管各自系统内的中小企业,政策缺乏统一性。二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一些超越所有制形式、行业分布和属地范围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单个行政机构所提供的管理、服务不能全面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政府职能定位不尽合理,宏观管理不足,微观干预过多。从**年开始,我市将原各行业的政府主管机构进行职能划分,通过资产分割和重新授权分别成立了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集团公司和9个行业协会。此外,我市设有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产权交易所、软件园、科学城等一系列社会中介机构或服务企业。目前这种管理体系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行业协会力量较弱,采取挂靠的形式依附于本行业集团公司,职责没有完全落实,工作开展困难较大。二是资金总量不足且分散使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投资引导作用不明显。三是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范围局限于本系统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服务意识不强。四是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质量不高。这些因素延缓了中介市场的发育,反过来又影响了中介机构的生存。

二、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必要性

1.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有助于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中小企业取得平等的发展机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五大突破了所有制的限制,肯定了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环境。长期以来,国家、省、市出台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囿于所有制形式、行业和属地范围的局限,受惠面比较窄,客观上造成了中小企业间的“不平等”,与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相悖。对中小企业实行统一管理服务,政府对各种类别的中小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上一视同仁,有助于从整体上加强政策引导和综合服务,保持政策措施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打破经济的“唯成分论”,不仅会激发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热情,进而推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转制的进程,而且还会有效克服“无主管”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困难,使政府的服务全面到位。

2.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有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产业的协调发展。这三个方面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无限空间,三者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很大程度将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其它城市相比,**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要将优势继续保持下去,并在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转化为胜势,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问题,尽快建立统一高效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和功能强大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按城市产业方向发展,籍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素质。

3.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瓶颈”,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是市场竞争的弱者,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归纳起来有:一是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质量档次较低;二是信用能力低,筹资融资困难较大,尤其是发展高科技企业存在着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承担的;三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四是企业管理较为粗放,资源浪费和生产安全问题突出;五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六是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七是对政策、法规缺乏了解。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为创业和企业发展提供规范的政策引导、资金融通、信息获取、人力支持、法律支援、管理咨询、科技开发、市场准入、教育培训等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服务。

4.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有助于市政府中小企业管理资源和服务机构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目前,我市从事中小企业管理、服务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虽然不少,但都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缺乏一个能够承担中小企业管理和扶持责任的统一的专职机构,缺少能够肩负起整合**科学园区资源、研发资源、资金资源、咨询辅导资源、信息资源等中小企业发展重要资源责任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造成了政府管理资源的重复配置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按“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归并分散在政府职能部门对中小企业管理的行政职能,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和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5.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有助于我市中小企业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赢得先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近在眼前,对外开放将迈进一个新的阶段,国民经济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和更加激烈的。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新的发展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是在产业组织、企业经营战略、引入现代管理和政府宏观管理等方面,这恰恰又是当前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的难点问题。因此,统建一个以服务于中小企业为基本宗旨的政府管理机构,加强和改进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帮助中小企业扩大优势,弥补不足,是我们的企事业和政府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压力的迫切需要。

6.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国务院和许多省、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已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年,国家经贸委设立了中小企业司,主要承担中小企业政策制定中的协调工作,指导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和健全中小企业报务体系,落实“制定扶持政策、指导企业改革,组织对外交流、建立服务体系”的职能。从中央已批准的省级改革方案看,各地都结合国家对机构改革的统一要求,理顺了中小企业工作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21个建立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如浙江、江苏、山东设立了中小企业局(办),同时挂乡镇企业局(办)牌子,上海单独设立了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工作都在有效地开展。**年下半年,国家明显加大了中小企业工作力度。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意见》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由国家经贸委牵头,科技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参加,成立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经贸委。各地要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尽快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推动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12月,国务院正式成立推动中小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改革开放20年来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会上,国家经贸委李荣融副主任肯定了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中小企业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已得到扭转”,中小企业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次会议提出了近期中小企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党的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规范企业改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开通信息网络、推进信用制度建立及加强企业管理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城乡各类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整体活力。并具体提出了近期中小企业工作要突出的5个重点。目前,我市中小企业热切盼望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在**年机构改革时,白云区和芳村区把乡镇企业局和工业局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管理运作就比较顺。最近,芳村区又在研究如何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局和服务中心的问题。其他区(县级市)则观望等待市里的统一部署。由此看来,我市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逐步成熟。

三、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建议根据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我市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实际出发,为认真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一体化趋势带来的影响,建议尽快考虑和及早抓好我市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与服务组织的建设,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通过加强财税、融资、担保、信息、技术等服务手段,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成立中小企业协调管理部门。基本方案:设立**市中小企业发展局,同时保留**市乡镇企业局的牌子。中小企业发展局作为市政府的组成部门,代表政府统一管理全市各类行业、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行使相关的行政职能。在新的机构改革中,可把分散于市乡镇企业局、市经委区街工业办、市商委企业指导处、市外经委企业管理处、市工商管理局个体私营经济处以及各集团、股份公司等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划归中小企业发展局统一管理。中小企业发展局对中小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以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关系,其主要职能是: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协调有关部门关于中小企业计划的行动,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防止大企业的不正当兼并排挤,保护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推动企业合作,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素质,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组织中小企业的产品展销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等。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而且能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扩大出口,公平竞争,最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保留乡镇企业局的牌子确有必要。一是我市乡镇企业局有管理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多年来,乡镇企业局管理着我市9.8万家乡镇企业,管理的企业数量占我市中小企业总量的78.4%,乡镇企业的创业发展一直都是我市中小企业的佼佼者。多年的服务管理实践,使乡镇企业局探索积累了一套指导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统一管理全市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二是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发展乡镇企业的法律与政策。保留乡镇企业局牌子,不仅保持了与设在国家农业部的乡镇企业局上下对接,有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而且可以帮助乡镇企业继续享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扶持,有利于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参考方案:如果在机构编制上难以解决,可考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由市经委管理。同时加挂乡镇企业局牌子,接受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省农业厅的业务指导。

企业管理意见篇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以下意见,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一、充分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策随意、制度不严、财务账目不实、采购和销售"暗箱操作"等问题仍很突出,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推进管理信息化需要转变经营观念,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严格规章制度,分流富余人员。因此,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过程,是对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改造过程,是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是一场革命。

(四)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综合性管理信息化系统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各项管理业务的协同性要求很高,这些综合系统的实施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推进管理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五)推进管理信息化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涌现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等一批先行企业,通过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但总的看,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只能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有的企业在局部应用了信息技术,但信息不能集成、共享;有的企业虽然实施了eRp等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广大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企业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充分认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

二、明确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六)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通过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七)推进管理信息化要以实现管理科学、向管理要效益为宗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营销服务,增强透明度,加强内部制衡,完善决策程序,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管理信息化要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进步相结合,通过管理信息化促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八)推进管理信息化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既要加快步伐又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讲究实效,防止走形式。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扎实实地做好管理信息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确保质量,及时改进,不断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九)国家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到"*"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其中制造类企业可以应用eRp为主,同时结合自身情况选用SCm、CRm、pDm等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取得显著成效。

(十)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努力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化,建立企业网站及主页,不断拓宽和提高电子商务的范围和水平。

三、切实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

(十一)把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增强信息化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坚定推进管理信息化的信心,重大事项要亲自决策,重点工作要亲自推动,人力、财力上要予以保障。要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抓,企业信息主管负责实施的组织领导保证体系。

(十二)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劳动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30号)的各项要求,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要狠抓经营思想的转变和更新,改变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方式和流程,为实现管理信息化创造条件。

(十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定额、计量、标准、统计、物料及产品编码的规范化管理。对照先进企业找差距,提高定额、计量、标准的水平。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录入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适时性,重要数据要尽量实现自动采集和生成。建立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内标准和有关规章制度。

(十四)把人才培养作为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努力培育和建立自己的软件开发、应用和维护队伍。对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人才,要加大收入分配方面的激励。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建立企业内部单一的、可拓展的公共基础网络,增强网络的智能服务功能,确保各软件之间的兼容以及管理系统的相互对接和有效集成。采用先进、高效的方式,将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包括互联网连接。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实现数据全面整合和信息共享。运用先进的防火墙、过滤网等系统安全技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四、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基本要求

(十六)推进管理信息化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整体规划,避免孤立地设计或实施某项管理,防止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投资。整体规划要以应用综合性系统为重点,实现主要业务流程电子化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十七)在整体规划和健全信息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管理流程变化和工作量大小,根据企业承受能力分系统实施;对于有多个功能模块的综合性系统,可按功能模块分步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十八)积极引入国内外管理思想先进、水平较高、便于应用且价格合理的管理软件。引入管理软件要注意区分离散集成生产与连续流程生产企业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软件的实际应用效果。有条件的企业可自主开发管理软件,但要注意融入先进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对引进或自主开发的管理软件,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创新。

(十九)充分认识管理软件应用于管理业务的艰巨性,企业的业务部门要同信息技术部门密切合作并发挥主导作用。狠抓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确保管理信息化系统上线成功运行。认真梳理和改造现有业务流程,调整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实施"扁平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对设计、采购、加工、库存、销售、配送、财务等业务运作进行系统整合,提高业务运作的效率,确保在交货期内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

(二十)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各单位应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会计部门要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严格控制录入数据的更改,对更改的数据要作特别标识以备核查,做到会计核算包括生成会计报告的软件程序不可随意更改,杜绝人为调账,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反映和分析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及时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实施预算管理,把采购、销售等环节的各项资金的收支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集中、实时的监控和调度,使不进入系统或不符合规定的开支无法实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资金周转。

(二十一)实施采购管理信息化系统。采购管理要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和有效制衡,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等信息要在企业内部网上公开,做到采购人员掌握的信息,监督和管理人员也能掌握,防止"暗箱操作",堵塞采购漏洞,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采购物资质量,防止过高的库存。有条件的企业要通过互联网及其他专业网络广泛收集采购物资的市场价格和质量信息,努力实现网上招标采购;其他企业要实现比质比价采购。

(二十二)实施营销管理信息化系统。营销管理要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网络,即时进行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防止个人垄断客户资源,杜绝挪用、占用货款,避免人为压价,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网上营销、企业对企业(BtoB)、企业对消费者(BtoC)等电子商务。

(二十三)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要符合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采购、加工、检测、出厂、售后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或重要工序的质量数据,以及大型、复杂机电产品的逐个产品的质量档案,要纳入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

(二十四)管理信息化要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促进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信息化。要重点推广管控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CaD、Capp、Cam、Cae一体化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

五、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政策措施

(二*)组织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及时总结管理信息化先进企业的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会等各种形式,大力传播和推广先进企业的经验。

(二十六)从履行出资人职能出发,各级政府可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质量、进度等提出要求,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便于外部实施监督,增强内部制衡,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不做假账。

(二十七)企业可以将管理信息化资金列入技改项目总投资。今后新建项目要安排一部分管理信息化配套资金。对于经营管理比较好、选用软件水平高、整体规划比较完善、组织得力的国家重点企业,其管理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将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八)对于水平较高、适应性强、具有示范或推广价值的管理信息化系统或软件的开发,各地可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必要资金进行导向性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