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02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1

[关键词] 信息产品 销售 策略

一、信息产品的市场特点

信息商品的特殊性和信息商品交易的特殊性,使得信息产品市场与其他产品市场相比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1.市场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信息商品的实质是其包含的知识,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每一种信息商品形式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加之供求具有的个性,因此,信息商品与服务的交易范围很广,经营形式多种多样。在信息市场上,不仅接正规程序处理加工而得到的信息可以成为商品,就是未经专门加工而得到的,或只是由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依据某一事物所做出的特殊判断,或在从事别的研究活动时而得到的附带结果,都可以去找到特殊的需求者,从而可以被当作商品出售,这样便使供求关系变得很复杂。

2.市场形态的隐蔽性

在信息市场上作为商品的信息,其使用价值并不是直接的,而是要通过买方接受并影响经营思想,改变劳动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获得比以前更好的经营成果而间接地表现出来。对于卖方来讲,不可能立即找到购买者,因此,要首先通过各种形式(如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发出供给信息,信息商品的购买者只有在市场上通过广告和其他媒介渠道才能实现购买。信息产品生产出来并易手之后,其交换关系并来结束,有时需求方仍需要供方继续提供服务并支付费用;有时物质商品的交易只是表面现象,而实质往往是用户购买包含于该物品中的信息。由于信息商品交易的特殊性,有时需要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契约形式来实现正常交换,这些都使得信息市场形态具有隐蔽性。

3.经营的灵活性和交易方式的多样性

从信息商品经营者的所有制成分来看,有全民的、集体的、个体的,也有国内外合资的和国外独资的;从经营方式来看,有专营的,也有兼营的。灵活的经营方式,使信息市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其交易方式亦呈现出多样性:一是简单性交易(或称一次性交易),当场可以拍板,当场成交,如购买图书资料、咨询市场行情等;二是阶段性交易,即买卖信息过程是有阶段的,初次交易,互相了解对方,甚至先要经过调查、取证、论证等咨询过程,然后再购买信息商品,还要进行随访、检查、定向服务和实行技术培训等;三是定向交易,根据每年每季的信息需求,固定提供一定量的信息,用户只要定期交费,便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四是建立信息协作网关系,发展互惠互利的长期用户。

4.信息交易不受时空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信息市场,并通过网络形成全球市场。此外,各级信息部门及其派生的各类信息网络、信息中心、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管理决策部门等,它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接收者和储存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信息部门的信息交易,可不受时空限制,而借助现代通讯技术跨越时间和空间在供需双方之间实现商品的交易和转让。如远隔重洋的联机检索,使得信息市场的概念真正超越了“场所”的狭隘范围,而具有交流的含义。信息商品可通过电脑、电报、电话、传真等各载体快速传递,有的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它们的交易;而不像物质商品那样,必须经过复杂而又庞大的运输条件才能实现。信息借助文献存储,可供不同时代的人使用。

5.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

信息商品的生产不是重复生产,而是要不断地研究和生产新的信息商品,因此,不存在批量化与复制性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情况则相反,一件信息商品可以被众多的消费者依次消费,而生产者可以依次将同一信息商品出卖给众多的消费者,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再买,而要购买新的。这是由于信息商品在市场中交换的次数是有限的,其交换次数的有限性受多种因素制约,诸如信息商品的新颖性、适应性、区域性,以及服务质量等。其中新颖性最为重要,当某个信息商品失去新颖性时,其交换次数就会显著下降,直至终止,这时就要生产新的信息商品。信息商品的非批量化与非重复性,就使得信息市场具有一种不断更新的特点。

6.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化

一般情况下,卖方市场多有供不应求的现象,买方市场则多是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商品化初期,信息商品供应量少而需求量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高低均由卖方决定。如今,在信息市场上信息用户对信息商品的选择较之其他物质市场对物质商品的选择要强烈得多,内容也要丰富得多。对于物质商品,人们主要的要求是价廉物美,而信息用户面对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信息,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先进性、适应性、准确性和经济性、因为这些因素是信息商品价值高低的决定因素。伴随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信息供给量呈更快增长之势,这给买方在选择物美价廉的信息商品的服务中以更大余地。

二、信息产品的销售策略

依据信息产品的市场特点,在进行产品交易时就要高度重视市场的注意力效应、高的技术成本而形成的产品锁定效应、信息技术支持的大规模定制效应、由产品的可分性而形成的差别价格效应,以及网络正反馈带来的产品市场的马太效应。

1.善于用“锁定”来建立用户基础

①在对用户进行安装基础的投入时,首先要预见到整个锁定周期,而后在整个锁定周期内对每种类型的潜在用户的盈利性进行评估,要知道用户是有价值的资产,用户的价值等于用户的转移成本加上你基于产品质量和成本的竞争优势;其次要积极采取各种策略争夺新的用户,必须明白早期的用户基础投入是锁定收益回报的源泉,在吸引用户的时候一定要给以明确的承诺;再次要想办法吸引高转移成本的用户和有市场影响力的用户,用户的转移成本越高、用户的知名度越大,则在锁定周期内获取收益就越大。②当用户进入了自己的安装基础后,还必须对自己和用户的关系进行规划,在为用户提供价值的同时引诱用户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包括提供各种增加价值的信息服务以加深对用户的关系,同时也让用户投资于自己的技术,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转移成本进而忠诚于自己的产品。③充分利用自己的安装基础向用户销售与安装基础互补的产品,同时向别的销售者销售接入自己用户基础的机会,另外还通过差别性定价和提高搜索成本,共同来使自己的安装基础达到价值的最大化。

2.注重网络的正反馈以形成规模效应

通过核心技术和一些专用性资源(如强大的销售团体)的掌握锁定了用户的消费途径,形成正反馈,使强者更强并最终导致强者对市场的通吃。当前信息市场中的正反馈以一种新的、更强烈的形式出现,它基于市场需求方,而不仅仅是供应方,供应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结合起来,使正反馈作用异常强大,形成的市场垄断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想成为市场的冒尖儿或市场的垄断主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平衡,即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超强的规模经济。因此,厂商在推出一种新技术时,必须考虑如何才能让网络效应起帮助作用,如何才能尽量压缩总转移成本建立一个新用户网络,强调兼容的渐进策略和强调卓越的革命性策略。

3.重视产品的捆绑式销售和差别性定价

捆绑给用户带来的吸引力一方面表现在由于捆绑产品的价格通常比分开的组件价格之和低;另一方面表现在销售商可以利用捆绑向用户介绍新产品,通过新产品的成功推广来形成该新产品对用户的新的锁定,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捆绑的新产品的使用来提前获取自己的新的效用价值。传统市场中推行的差别性定价主要是依据买卖中的交易对象、成交数量、交货时间、付款条件和取货地点等不同,而给予买方不同的价格优惠。而在信息市场中所推行的差别性定价更注重于个人对产品的内容的不同取舍、产品的不同版本和特殊群体的考虑(如学生)来采取不同的定价。在信息市场中对信息产品能实行差别性定价主要是由于信息内容具有可分性、信息产品的快速更替性和信息技术的锁定特点,使得产品容易按照用户的需求作不同的整合。

4.发挥注意力效应并实施面向用户的直接定制

在信息经济时代,网络迅速普及,由于网络的作用使注意力问题得到空前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在市场从事产品销售的工作者来说几乎就把市场经济看作注意力经济。面向用户的直接定制是信息市场的销售趋势。不论是发挥注意力效应还是实施面向用户的定制都需要做到:①以用户为中心,一切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②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尤其对于面向用户的定制来说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是基础;③培养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通过运用企业内联网、企业间外联网使生产部门、供应部门、销售部门以及用户建立最快的路径连接,形成之间的协同控制以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④加强市场环境的建设,不仅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金融环境和产业环境等。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2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试点到确立,在深圳与上海的上市公司已一千三百余家,股票投资者6800多万,证券交易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多,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不是形成的,而是由政府直接解禁植入的,股份制极不规范,证券市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有不规范,证券监管又不能及时跟上,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得到片治,致使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等投机行为经常发生。因此,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

(一)“证券”定义与我国的“证券监管”

我国证券法是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法律,但在许多人评价我国目前采取的统一监管模式是从美国学来的。笔者认为这是只看到了监管制度设计的外在现象,如果进行深层,就会发现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设计与美国的模式存在从本质到上的差异。在任何国家,我国也不例外,立汉机关是源于政府和市场,但又超越政府和市场的,立法机关是在政府与市场之上的权力机关,这是由我国宪法规定的。立法过程也是源于政府和市场,但又要超越政府和市场的制度设计工作。但是,出于立法机关和立法过程是不是完全“中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真空,必然有所偏重,要么偏重政府,要委偏重市场。或者立法也不是完全脱离于现实的纯设计,必然在具体工作中有所“偏好”,要么偏好“人治化”的任意性工作方式,用我国的俗语表过就是“长官意志决定”,要么“法治化”的程序性工作方式。

采取政府主导型的临管模式原因就在于我国是传统计划经济国家,政府对经济有管理经验与能力。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计划经济的痕迹还是相当明显。计划经济的特点在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地直接的、具体的、全面的。在政府行政管理经济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法律,没有行政法规,只要有政府的行政管理,经济就可以发展下去。证券法在制定的时候,虽然是法律,但是,行政管理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可少的。我国目前的法律,从立法到司法,还处于行政主导的法治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法律在行政的基础之上运行:从立法方面说,法律可以规定得比较原则,因为行政规章可以在操作阶段弥补;从司法方面说,法院在遇到法律规定不清之时,较少从法理去推断,而是向行政主管部门咨询,根据行政部门的具体规章来解释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二)证券信息及信息披露。

信息是指有目的标记在通讯系统上面的信号,表示传达的过程和。信息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为动力。信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传播性、动态性、依附性、可计量共享性、异步性、时效性和可为性等特征。在信息披露制度中,信息的无限性表明证券发行人披露重大信息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义务,发行人应随时注意自己所处的境况;从信息的依附性上看,发行人应按照特定的信息载体以特定的形式传播信息;信息的共享性使得信息成为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特性,从而为国家对证券信息监管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信息披露义务主体应及时地披露有关信息,使投资者作出有依据的投资决策,减少信息在公开前被人滥用的可能性;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信息披露义务主体应及时地披露有关信息,使投资者作出有依据的投资决策,减少信息在公开前被人滥用的可能性;信息的可伪性决定了证券监管机构在监管和防范欺诈方面承担艰巨的任务,同时投资者须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投资者工作尤为重要。此外,证券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还具有不对称性的特征;它既可因地区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和因传播环节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也可因身份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对称。

(三)证券监管与信息披露

证券监管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府或自律性组织对证券市场的各种行为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证券发行市场的规范动作,交货证券市场环境,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秩序。证券监管的目的:(1)保障投资者。保障投资者为证券交易法的第一要义,要健全证券市场,发民国民经济,必须先保障投资。投资人如缺乏适当保障,则投资人的信心无从建立,从长远的观点看,证券市场的发展亦属幽静缘木求儿鱼,证券管理市场的投资者能够平等地接触并获取那些足以他们投资决策的信息是证券监管的一个基石.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要求在证券市场上筹资交易的公司能够及时披露与商业及公司事务相关的所有重大信息,并借以保障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公平竞争起点.

证券法以及证券监管的基础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信息披露制度在证券监管及其制度中无处不在并且贯穿始终,无论是证券市场公开性观念的提出,还是基本原则的形成,还是具体规则的确立以致最终法律责任制度的制定,信息披露始终以一种包容诸多制度与规则的系统性综合体规范形式存在,从而确立了上市发行人及共相关市场参与者必须遵守的必要约束.

1.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1)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概念上的特征.

首先,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主体上看,它是以发行人为主线、由多方主体共同参加的制度。从各个主体在信息披露制度中所起的作用和气息的地位看,他们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信息披露的重要主体,它们所的信息往往是有关证券市场大政方针,因而也是较为重要的信息,这类主体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它们在信息披露制度中既是信息披露的重要主体,也是有搓信息披露的法律得以实施的招待机关,因此它们在披露制度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类是信息披露的一般主体,即证券发行人,它们依法承担披露义务,所披露的主要是关于自己的及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是证券市场信息的主要披露人。第三为是信息披露的特定主体,它们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一般没有信息披露的义务,而是在特定情况下,它们才履行披露义务。第四类主体是共他机构,如股票交易场所等自律组织、各类证券中介机构,它们是制定一些市场交易规则,有时也极为重要的信息,如交易制度的改革等,因此也应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职责。

其次,信息披露制度在信息公开的时间上是个永远持续的过程,是定期与不定期的结合。各国股份化的经验证明,证券市场是股份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给股份持有人创设一个可以随时变现其股份的制度,股份制改造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快的推广,从而实现资金规模化所产生的效益。

(2)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概念上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有关市场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披露信息是一项法定义务,披露者没有丝毫变更的余地。虽然从证券发行的角度看,发行人通过证券发行的筹资行为与投资者购买证券的行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发行人从而应按照招募说明书中的承诺,在公司持续性阶段中履行依法披露义务,投资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次要方面,而更主要的方面,还在于法律规定的发行人具有及时披露重要信息的强制义务。即使在颇具契约特征的证券发行阶段,法律对发行人的披露义务也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具体表现在发行人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招募说明书,在此总是上,发行人的自主权是极为有限的,它有在提供所有法律要求披露的信息之后,才有少许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些信息不是发行人与投资者协商的结果,而是法律在徇各方得奖的基础上,从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基础上所作的强制性规定。并且,它必须对其中的所有信息的其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其次,表现为权利义务的单向性。信息披露制度在法律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权利义务的单向性,即信息披露人只承担信息披露的义务和责任,投资者只享有获得信息的权利。无论在证券发行阶段还是在交易阶段,发行人或特定条件下的其他披露主体均只承担披露义务,而不得要求对价。而无论是现实投资者或是潜在投资者均可依法要求有关披露主体提供必须披露的信息材料。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型企业的经济特点、信息需求特点以及信息服务发展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探讨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方法。

企业信息需求是企业信息机构的起点和依据,满足其信息需求是归宿,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则是作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关键。

1大型企业的经济特点和信息需求特点

1.1大型国企的经济特点

大型国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行业领域广泛;二是高新技术应用密集,技术、工艺设备较先进、复杂;三是科研力量雄厚,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能力强;四是先进产品占多数,市场份额大,市场波动对企业经营影响大;五是处于新旧体制磨合期,面临所有制实现方式及政企关系的深刻变革,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实行生产力要素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2大企业信息需求特点

大型国有的企业的这些经济特点决定了其信息需求特点。通过对大企业信息需求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大型国企改革的深入,其信息需求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大企业需求信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其信息需求有明显的实用性。二是以产品开发为轴心。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的竞争,因此,产品开发对于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生命悠关的事。对产品开发信息、技术经济信息、产品标准信息的迫切需求,正体现了企业以产品为轴心的信息需求特点。三是需要高层次的信息。大企业进行的投资(资本运营、要素重组)及其科技开发、技术引进都是些大项目,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乃至数十亿,高投入、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因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情况屡见不鲜。市场竞争中失去哪怕1%的份额也会造成企业巨大的利润滑坡。而上游原材料供应小幅上涨或者下游产品销售趋缓同样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大企业急需国内国际宏观经济走向、科技开发咨询、市场营销、关联行业市场动向等高层次决策信息,包括政策、价格等原始信息和加工整理后的预测信息与趋势信息。四是需要全方位综合性信息。大企业信息用户由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专家、各专业技术人员、各工种生产人员组成,各类用户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文化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其信息需求全方位、综合性特点。五是需求信息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与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相融,信息需求已由过去单一的科技信息需求转变为经济、市场、政治、政策法规及科技信息并重。六是信息源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渠道、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七是对计算机检索、信息加工、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兴渠道和服务方式的需求尤为迫切。

2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21世纪将是加速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要重点做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建设,在技术选择上应采取跨跃式的方式,而在基础结构布局上应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来构筑我国的信息化工程系统。这一工程的全面铺开,将推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当代高科技为支撑的信息业的发展势头会更加强劲。

2.1网络多功能化

进入21世纪,人们高起点地利用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并将这3项技术融为一体,建立了多功能的网络化系统。我国的信息化基础结构已明确要建立一个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为基础的互通共享系统,这为21世纪的网络向多功能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2资源建设集约化

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主要在土地、矿山、石油、产品、设备等各种物质方面。信息资源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战略性资源,是实现网络化的基础,是网络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资源建设将走集约化、联合开发的路子,实行大协作、大集成,彻底扭转目前信息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及经营服务的孤军作战、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大联合、大集成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优势,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大系统的整体功效和联合体的群体优势,使信息产业向着生产规模化、分工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2.3信息服务市场化

信息服务业将由众多行业组成,服务程度会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会不断增多,企业类型复杂多样,用户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联合开发、联合生产趋势改变了信息生产和消费的格局,强化了供求机制对信息市场的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模式的市场体系,信息产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信息市场的各种交易活动通过各种机制实现了调节和合理配置。首先是价格机制,它调节着信息的供求关系,刺激着信息量的流入和流出。其次是信息市场的供求机制,它调节着信息在市场上合理流动以及供求双方的矛盾,实现了信息市场活动中各种量和结构的平衡。第三是竞争机制,它保证了信息市场的正确流向,优胜劣汰,促使信息市场供求实现合理化和优质化。

2.4产品与机构的多元化

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任务的实施,信息业向多元化发展。也就说,信息业形成的产品、机构是多元的体系。信息服务业是一个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它遵循产品的一般经济规律,但又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它是无形的产品,但有规模之分。一个产品可由多个系统构成,而多个系统又可能由多个部门完成。因此,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由多个部门、多个体系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涉及到硬件计算机制造业及信息产品的软件业。信息产品的消费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经济实体、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

2.5管理的法制化

21世纪是信息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整套的信息法律制度得以制定,信息法制随之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信息法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法、信息技术法、信息产业法、信息流通法、信息安全保密法、信息产权法、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等,对信息服务几个重要环节实行了法律的约束,规范了市场行为,保护了信息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信息与传播得到了保护,国际信息合作也进入了法制化轨道,信息立法实现与国际接轨。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21世纪信息服务业向纵深方向的发展。

21世纪是知识、信息为一体的大跨越的信息时代。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信息服务业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3企业信息服务

针对企业信息需求在宏观和微观上出现的新特点,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企业信息服务。

转贴于

3.1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信息业的奋斗目标

当前企业信息需求的日益高涨为步履艰难的信息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电子信息服务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以其快速高效、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向传统的信息机构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家对这些信息机构的投入相对减少,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机构只有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向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使自身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今后信息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信息产业,并实现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信息生产和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只有充分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向对口的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

3.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是保障大企业信息需求的关键。企业信息人才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外语、专业、电脑)、心理素质(公关、合作精神、受挫能力)和商机判断能力。信息人才结构可以有3个层次:一是eimS系统规划、建设、管理高级人才。他们能从企业战略全局角度,根据国家信息产业政策、法规和企业实际构筑eimS模型并加以实施,还能协调与企业决策层、其他职能部门、政府和社会信息机构的信息开发与合作。二是信息调研高级人才。他们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发现有用线索,他们是能给决策层提供预测咨询的专家。三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人才。他们是能出色完成日常信息工作,承担对系统子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3.3调整功能,构造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实行企业信息化服务,相应地,其服务功能、组织结构、产品系列等都应以企业信息化经营和信息资源竞争的需要为出发点,从企业经营决策目标、企业市场竞争态势等来合理构造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和管理企业信息资源。

(1)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新型的或传统的传播通讯手段向企业提供国家政策、社会事件、行业经验、市场行情、技术前沿、经济态势、国际形势等企业日常生活管理、市场营销、决策支持所需的即时信息,同时形成与企业的双向信息交流传输。

(2)企业信息查询服务体系。靠一两个单位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服务体系是不可能的,需突出营销功能范围内最有能力和最有特色的几个数据库的重点建设和服务,如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企业产品数据库、企业技术进步数据库、企业商情数据库等,其它大部分数据库则以引进、改造或联网的形式提供服务,将其他机构的数据库查询或销售服务,并向企业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服务。

(3)企业信息专供服务体系。按企业、产品、行业、问题等类别重组专题信息,加工特殊需要的定向信息,如企业竞争对手的跟踪档案、企业特种产品和技术的市场或技术动态、企业专项指标或参数的系列数据信息等,由企业提供动态跟踪的命题信息服务。

(4)企业信息调查咨询服务体系。针对企业的决策信息需求和疑难问题,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库、方法库、知识库等工具,对各类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增值处理,并就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问题开展市场调查、企业诊断、投资论证、经济预测、政策咨询、评估策划等方面的咨询活动。

3.4以效益为中心,建立企业信息服务的新生长点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

(1)环境扫描。围绕提高企业的情报意识与能力,近30年来国外提出了“环境扫描”的理论,它形象地把企业作为一部自动化雷达系统,随时不断地对外部空域或环境进行快速扫描,发现目标,捕获信息,及时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与提出对策。与国外大企业已普遍实施环境扫描相比,在我国,虽然也不自觉地做了一些环境工作,相关业务已开始萌芽,但环境扫描对企业来讲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目前,信息机构应逐步从单纯的技术动向、社会趋向扫描向企业或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的跟踪扫描,并按企业所需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门别类的主题编排,提供给社会各行业使用,并不断吸引企业作更细致的扫描跟踪。

(2)在线信息服务与网络资源开发。internet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体制、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发展竞争空间,不仅推动了教育科研的交流和发展,而且加快了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步伐;不仅正在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方式,而且也在变革着信息服务的模式。因此,以在线信息服务取代传统信息服务,不断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动向,也是优化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的良好途径之一。开展在线信息服务,可在internet网上检索、收集很多企业的经营信息、产品样本信息、市场行情信息、产品政策信息;可通过internet网上设置的虚拟展台、电子商店等进行市场调查,跟踪企业发展动向;也可在internet网上设置虚拟空间,技术贸易信息,拓展信息交流渠道,开辟中介咨询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昭楠.我国工商企业信息需求及对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1998(6):23—27

[2]张本奇.市场经济中大型国企的信息需求与保障[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6):353—356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4

由于网络所带来的开发式信息环境,大大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影响。图书馆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与市场经济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效益、参与、产业化等文化观念同样适合图书馆。图书馆市场经济的观念就是指图书馆将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生产,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一一商品为市场提供信息保障。图书馆为了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进入到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的轨道,用市场经济的文化观念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

二、服务市场建设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库

图书馆合理的藏书体系是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的基础。市场经济下,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就不再单单以保护馆藏为主,而是通过网络充分揭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和策略,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断加大与用户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创造特色服务。在资源存储和提供服务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资源特色,要能针对用户的需要将信息提炼出来,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开发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库,满足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

三、开展有特色的服务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特色服务是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基于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在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应得到体现。市场经济下,用户希望以最快速度获得可直接利用的知识和信息产品,从而要求图书馆开发特色资源,强化特色服务。特色资源不仅指有别于其他图书馆传统文献类型在内容上的独特馆藏,还包括馆藏的数字化和特色数据库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图书馆要想在网络社会中吸引更多的读者,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特色图书馆[1],开展特色服务,对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向具有不同用户提供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图书馆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市场用户的特殊要求。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工作模式

图书馆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建设信息为重点的工作模式来提高竞争力,利用网络技术向市场需求的多功能转轨,通过优质服务,创立品牌效应来达到。市场经济下,图书馆为求生存,就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工作模式,对图书馆的内部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改变过去只重视文献收藏,保存,忽视文献开发;改变过去只重视校内读者传递,忽视市场用户需求的倾向。在服务模式上,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能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和改善服务策略,不断挖掘知识、强化信息组织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积极为用户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主动向用户服务,按照用户的检索要求和检索特点主动提供用户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开展用户网络信息教育,介绍有关信息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对用户进行网络检索的教育,使用户自己能应用网上资源。

五、提高工作人员素质[2]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5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不断提高,互联网络迅速向商业化、社会化发展,从事网络商贸活动已成为潮流,迎来了全球电子商务时代。而我国农产品市场大多数却处于初级现货市场阶段,农产品营销的渠道和时机不够畅通。其次,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差,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共享度低,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能力低下,容易造成信息的扭曲和失真。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大量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趋势,这与我国目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生产有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特点产生必然的供求矛盾。传统农产品营销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形势,农产品营销管理必须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以恰当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农产品,在满足农产品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及其发展必然性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

(一)有利于获取市场信息,扩大市场时空范围

农业是季节性、时效性较强的行业,农产品市场的货源随农业生产季节而变动,特别是一些鲜活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阶段性买方市场明显,许多地区存在着产量大与市场狭窄的尖锐矛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信息不灵、渠道不宽、流通不畅是主要原因。农产品产业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扩大市场时空范围,打破传统营销活动的地域局限,使农民不再只为一个地区或一群人而生产,而使农产品销售成为一种全球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互动,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目标顾客,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

(二)有利于分析市场需求,决定生产方向,化解交易风险

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但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瞬息万变。传统农业下,农产品的品种、产量的决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滞后性。而因特网销售市场几乎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信息的实时性和买卖双方之间的透明性,大大降低了经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农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信息,如农产品的品种、价格等,同时也可以通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根据市场信息和客户的需求情况来需生产,制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计划,为解决供求矛盾提供了依据。

(三)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成本

由于行业特性,农业信息具有分散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基于网络信息和销售商品不需要投资大额的固定资产,可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从而找准市场、降低成本、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互联网,生产者能直接和消费者进行交流,自主地进行交易,可以减少中介环节及附加成本。此外,由于供求双方信息透明、实时和高度的互动性,使得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信息搜寻、条件谈判(议价)与监督交易实施等各方面成本显著降低。

(四)有利于打造农产品品牌

网络媒体的制作速度、覆盖能力、动感效果和宣传成本上均优于传统方式,尤其是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沟通和利用网络展示商品形象的快捷都有利于产品品牌声誉的建立。

(五)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

互联网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使经营管理模式开始了从以产品为核心向以客户为核心的重大转变。对现代农产品营销者来说,已有的顾客数据库加上顾客服务环节中形成的数据是取得卓越和高效顾客服务的关键资源。这些数据为有效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高效地帮助每个顾客解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并使农产品营销者能与其顾客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纽带。

二、影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因素

(一)农村、农业网络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平等”和“数字鸿沟”非常明显,这几年农村的信息网络基础尽管有较大发展,但仍很薄弱,大多数农户甚至农业龙头企业在计算机和网络的配备水平上,跟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畅实施有一定差距。

(二)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才和农业产业信息领头人队伍尚未形成

目前,农户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农户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未能跟上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对电脑、高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也十分有限,真正懂信息、懂科技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并不多。

(三)在网络营销领域人们存在安全性的质疑

一方面是技术安全质疑,如网上交易中的支付问题,有1/3的企业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表示担心。同样,消费者也面临着网络欺诈的危险。另一方面是信用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商业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也给农产品网络营销带来障碍。

(四)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

研究表明,有标准规格、易配送、为消费者所熟知的产品,在网络进行宣传和销售的效果会更明显,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都不高,在品质、无公害、绿色化和品牌化方面有待提高。

(五)网络定单与产品配送问题

互联网在连接生产与消费方面有快捷、方便的优点,但在农产品网络营销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受众在地域上的无边界性对产品配送带来了不便。一是农产品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农业生产组织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产品的迅速集中;二是农产品大多具有生鲜的特点,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在配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多的附加成本,使得消费者既要承担产品本身的价格,还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分摊费用,这可能使消费者丧失在网上购买的信心。

(六)农产品网络营销站点质量不高

目前国内农产品网络营销站点总体来看站点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信息资源内容缺乏,重复信息较多,有用的、针对性较强的特色信息少,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且时效性差,网站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而网站的质量与提供的信息服务将直接影响到网站的声誉和访问量。

三、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措施

(一)加强农业网络工程建设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为农民上网创造条件。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应视为公共产品,让用户免费入网。另一方面,作为农产品交易主体之一的农户,也应该积极参与网络建设。

(二)提高农户信息意识

进行网络化农产品营销,提高农户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分析和使用的能力尤为重要。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一是积极开展网络信息知识的培训,采取网络信息科技入村教育、入户教育等形式,逐步在农户中形成信息第一位的意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二是要尽快解决农村和农业生产、销售中关键信息技术队伍建设问题,培养高级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三)加强网络信息市场的监督管理

对信息市场特别是网络信息市场的监督管理无疑是保障农户和农产品消费者权益的必要举措。国家要尽快制定和逐步完善对信息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规范,坚决打击网络信息欺诈、诱骗等行为。

(四)加快制定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鲜活农产品相关标准,推动绿色鲜活农产品认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促进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品牌战略,主要品种逐步实现从鲜活农产品种植到包装的标准化,着力改善网络营销的环境。

(五)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物流配送是网络营销的“后半截”,直接联系着客户。它的效率高低和安全与否,关系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成败。当前农产品物流服务可考虑三种实现方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此外,物流配送还要重视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使用保鲜等新技术,对农产品妥善储运,做到物流及时、顺畅,保证农产品新鲜上市。

(六)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站点质量

农业电子商务网站首先要及时更新信息,注重信息的增值服务,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加工;其次要不断提高网站制作水平,完善信息搜索功能,从而增加网站的吸引力;最后网站应该具有个性和行业特色。

四、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

(一)农产品网络调研

网络调研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上针对特定营销环境进行调查设计、收集资料和分析的活动。农民可以通过网络调研系统了解相关农产品的各地市场信息、供需情况、价格走势,以便于制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计划。其次,通过网络市场调研系统可辨识潜在需求群体,通过顾客反馈信息了解其对农产品的满意程度、消费偏好、对新产品的反应等,与顾客建立起“一对一”的亲密关系。

(二)农产品网上直销

农产品网上直接销售的途径很多,既可以在自己的站点上直接销售,也可以加入电脑网络广场和虚拟电子商场,让顾客访问时在页面上任意挑选,当他决定购买时可以在线完成订购过程。

(三)农产品信息

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为公众提品信息,既是传统营销同时也是网上营销的重要内容。农产品营销者可以将农产品信息和服务在公司页面上,以这种方式提供给客户;或者在重要会议、公众信息、政府和非盈利活动中广告赞助页面。例如:赞助运动会、赞助绿色和平运动等,赞助商在这些页面上通过一个超级链接指向自己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信息应该具有全面和实时的特点,信息不仅包括农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规格、品质产地等信息,还应包括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事企业和广大种养殖大户等的详细信息,而且保持实时更新,从而便于需求者获得农产品的供应信息和订购。

参考文献: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6

论文关健词:图书馆信息服务信息营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正在成为比资本更重要的东西。它以其既是产品又是原料的双重意义,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人们对信息的强烈依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市场,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带来了全面发展的好时机。图书馆作为民众的信息服务中心,理应为民众的教育、科研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但目前看来,很大一部分图书馆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所受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图书馆自身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尤其在高校和科研所中仅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辅助机构,依附于教学和科研而设,无法真正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也无法成为服务中心。许多图书馆自动化进程发展很快,但情报用户利用现代化服务的并不多。每年都有数百个科研项目,通常科研人员在课题立项的时候会到图书馆查新,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很少要图书馆提供服务。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他们并不知道图书馆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二是他们不信任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虽然,图书馆在如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搞好信息服务方面已经作了大量尝试,但总的来说,信息服务的整体形象还没有完全确立,许多馆信息服务开展不下去,甚至面临中断。因此,图书馆要想突破当前的困境,必须引进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制定符合本馆信息服务的营销策略,推出本馆的信息服务品牌,以赢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1图书馆信息服务应该引进市场营销观念及概念功能

1.1图书馆引进信息营梢观念

信息服务是指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系列活动。而图书馆信息服务则是指图书馆利用自己生产的信息商品、拥有的信息商品或信息设备,在特定的时间内满足各类读者(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的活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和发展的机遇。人才最终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其培养方向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图书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信息服务市场则是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的切人点。因而图书馆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进市场营销观念,以大量的文献数据库为依托,以先进的信息网络为手段,为数据库延伸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高质量地提供知识信息服务。

1.2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营销的概念及功能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网络营销是指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向虚拟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以启发信息需求,引起用户信息需求的欲望和行为,实现图书馆信息传递的职能并获得一定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用户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营销的中心;信息服务的网络营销是图书馆的整体活动,包括信息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信息服务的网络营销是一个动态过程。图书馆网络营销的功能主要有:(1)吸引新用户使用某项服务;(2)防止已有的用户离开这项服务;(3)刺激用户提问数量的增加。吸引新用户是任何营销的一项基本任务,保持现有用户和刺激提问的增加是产销互动营销的一项基本任务,

2图书馆提供信息营销服务的优势

2.1资源优势

图书馆收藏有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书目数据库和专题文献数据库并上网提供服务,并通过链接、租赁、购买使用权等形式来拥有合适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环境。图书馆拥有特色信息资源是开展信息服务网络营销的有利条件。

2.2人才优势

图书馆拥有一支科学文化素质较好、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业务管理人员队伍,他们有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选配和深层次的加工,及时按用户需求制作信息产品并通过网络传递给用户。

2.3技术优势

图书馆信息服务设施配套较为齐全,配备有复印缩微设备、声像设备、计算机及各种网络通讯设备等。依托科技优势,技术力量强,信息检索快,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得到较为广泛应用。

2.4系统优势

图书馆是文献情报资料中心,也是对外文化信息交流中心,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和协作关系,具有巨大的信息集散网络,所收科技情报信息来源广,可靠性强;是为社会公众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保证。

3图书馆信息营销的策略

3.1深入调查研究,细分目标市场

制定营销策略的前提是进行市场细分,市场细分的结果必将产生许多子市场。不同类型的信息用户在信息市场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信息用户类型进行细分。图书馆面对的信息用户希望从图书馆得到休闲、感悟、熏陶等精神享受和心灵的满足。根据用户明显的不同特征,把整个市场进行细分,有助于了解市场的构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服务。细分目标市场并进行准确定位后,图书馆就可以掌握目标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并针对用户的特征,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扩大信息服务领域,提高读者满意度。

3.2建立互动业务流程,加强用户沟通

信息服务人员要想拥有市场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文献需求,以及希望图书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所以为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用户工作,可以考虑建立以下业务:①文献及信息资源购买前的信用户需求调查。图书馆可以在主页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及时了解信息用户的不同需求,在采购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购书质量。②广泛深人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导读工作。如可以在主页上开通聊天室,定期邀请资深馆员与信息用户进行交流。③有计划地对用户进行系统培训。用户与信息服务人员配合得越好,共同语言越多,查全率与查准率越高,这就要求用户能熟悉检索方法和技巧,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④建立读者反馈系统。⑤以提供文献信息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服务。如提供打印、复印、校对,帮助联系馆际互借等,使服务增值。图书馆在服务上提供有的放矢的主动服务,无疑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便利。

3.3对信息服务对象加以培训,使潜在需求向当前需求转化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更倾向于“自我服务”。因为,信息服务人员对用户信息需要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很完全,而用户熟悉自己的专业,更能辨别信息资源的情报价值。即使是由信息服务人员代检,用户配合得越好,与信息服务人员的共同语言越多,查全率和查准率就越高。这就要求用户能熟练掌握检索的方法,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因此,图书馆要加强用户培训,帮助用户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检索、获取、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其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以及对信息服务的认知,使更多的潜在需求向当前需求转化。

3.4开展整体,留住用户

用户在接受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一般不仅直接接触服务人员,而且参与了服务的整个过程。因此,开展信息服务一定要从整体出发,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有可能与用户发生直接联系的部分,也就是说要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即提供一整套有关联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并以其中某项服务作为“核心服务”,围绕这个“核心服务”,开展一系列辅的“”。比如,为用户提供了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后,可以给用户提供打印、复印等服务;为用户提供资料出处后,还可帮忙用户找资料,本馆没有的,可与外馆联系。

3.5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吸引更多用户

以自身的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对信息资源会有特殊的需要和不同的侧重点,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及技术力量,建立各具特色的数据库。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文献的采集通常以学科设置和专业要求为标准,形成相应的藏书体系,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能全方位收集所有学科的文献。从信息营销的角度出发,图书馆必须以本馆的资源优势为前提,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扬长避短,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信息产品。图书馆可根据自身馆藏特色,结合具体情况,组织技术力量,大力开发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数据库,为读者更好地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检索以及查阅网络中其他资料提供方便。

3.6可让辅助人员协助主要人员进行信息服务工作,使信息服务高质、高效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包括传统的书刊资料,新发展起来的电子出版物以及网上的信息资源。而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多彩而且飞速增长,加上因特网的非组织性的特点,所以,要想查全、查准,信息服务工作量很大。利用强大的馆员优势,他们中大多数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不仅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而且熟悉图书馆业务,因此,可以发动全馆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来协助搞好这项工作,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人员优势,能快速、高效地组织信息资源,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提高服务质量。

3.7适当提供有偿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特点是其公益性,即提倡无偿服务。进人市场经济时代,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要改变传统观念。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图书馆通过信息再加工,提供给用户有价值的信息,比原来的文献借阅活动增加了一定的智慧和成本,故在把信息服务推向市场之前要对信息加以合理的定价。定价时既要考虑到经济负担能力,又要注意所定信息的价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其价值,从而引起用户的足够重视,不至于产生不信任感。同时还要注意用户和同行业竞争者的反应,适时调整价格,图书馆还可以考虑针对周边的重点科研单位、企业等需求,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有偿的信息服务。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7

关键词:内幕交易;内幕信息;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11-0081-04

2010年1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和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证监会、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提出以下三点意见:第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第二是完善制度,有效防控。第三是明确职责,重点打击。在第二点意见中,五部委提出要抓紧制定涉及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的保密制度,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接触内幕信息管理办法,明确内幕信息范围、流转程序、保密措施和责任追究要求,并指定负责内幕信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

这一意见,涉及如何认定内幕交易罪中的内幕信息的范围和特征,那么内幕信息的范围是什么?内幕信息的特征有哪些?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内幕信息的特征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内幕信息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一、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立法概况

以前我国的刑法中没有关于惩治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的规定,对于此行为通常限于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及惩治证券犯罪的实践需要,1997年《刑法》才正式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规定为一种证券犯罪。

根据1997年《刑法》第180条规定,所谓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人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1997年《刑法》规定的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仅限于证券犯罪领域,不包括期货领域的犯罪。随着期货市场的出现,期货内幕交易犯罪行为应运而生了。为了打击期货内幕交易犯罪行为,1999年《刑法修正案(一)》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适用范围扩展到期货领域。

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关于内幕交易罪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内幕交易罪的客观要件,增加了“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交易”的行为特征;二是将内幕交易的主体范围加以扩大,“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可以作为内幕交易罪的犯罪主体实施内幕交易的犯罪行为。

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立法概况,我们可以看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展。

其一,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客观要件来看,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犯罪对象从证券犯罪扩大到期货犯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犯罪行为从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期货的行为,或者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扩大到明示、暗示他人从事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期货的行为。

其二,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要件来看,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犯罪主体现在,不仅包括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而且还包括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

二、对于内幕信息含义和范围的界定

根据上述《意见》的规定,加强内幕信息管理是防控内幕交易的重要环节,对从源头上遏制内幕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构成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核心问题是要准确把握什么是内幕信息。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内幕信息进行了界定。根据《刑法》第180条第3款规定,内幕信息的范围,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这说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是法定犯。所谓法定犯,又称行政犯,是指违反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范,并由行政法规中的刑事罚则所规定的犯罪。因而认定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中的内幕信息需要依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对于证券内幕信息的含义和范围,我国证券法采用了综合式的立法模式。一方面,我国《证券法》第75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证券内幕信息的含义。所谓证券内幕信息,是指在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期货的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这一款提出了认定证券内幕信息的实质标准,即证券内幕信息必须是对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另一方面,我国《证券法》第67条第二款和第75条第二款明确列举了证券内幕信息的范围。《证券法》第67条第二款规定了十一项公司的重大事件和一项兜底性条款。《证券法》第75条规定了七项内幕信息和一项兜底性条款。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证券法的这两个条文,体现了列举式规定和兜底性规定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列举性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兜底性规定具有补充性的特点。

这样的立法模式,既有利于为司法机关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引,又有利于为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将遗漏的事项包含进来。但是这种立法模式的缺陷在于,没有规定何为重大性。笔者建议通过证券法修正案的形式或者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对“重大信息”“重大变化”、“重大变更”、“重大损害赔偿责任”、“重大亏损”、“重大诉讼”的“重大”进行定义。

类似我国证券法第75条关于证券内幕信息的含义和范围的规定,2007年2月7日国务院通过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对于期货内幕信息的含义和范围也采用了综合式的立法模式。首先,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5条第(11)项明确规定了期货内幕信息的内涵。所谓期货内幕信息,是指在期货交易活动中可能对期货的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这一条例提出了界定期货内幕信息的实质标准,即期货内幕信息应该是对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另一方面,《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5条第(11)项具体列举了期货内幕信息的范围。期货内幕

信息包括: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制定的对期货交易价格可能发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期货交易所作出的可能对期货交易价格发生重大影响的决定,期货交易所会员、客户的资金和交易动向。该条例最后还规定了一项概括性条款,即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对期货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该项规定体现了具体规定性和概括性规定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具体性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概括性规定具有补充性的特点。

这样的立法模式既有利于为司法者、执法者和守法者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引,又有利于为适应期货市场的发展,将遗漏的事项和将来可能出现的事项包含进来。但是这种立法模式的缺陷在于,没有规定何为重大性。建议通过证券法修正案的形式或者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规定何为“重大影响”、“显著影响”。

三、对内幕信息特征的厘清

关于内幕信息的特征,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内幕信息的特征具有未公开性和敏感性。有的学者认为,内幕信息的特征具有秘密性和重要性。有的学者认为,内幕信息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必须是具体的;二是必须不为一定的人所知。三是具有对证券价格造成重要影响的可能性。有的学者认为,内幕信息具有四个特征:一是真实、准确的信息;二是足以影响股价变动和投资者的判断;三是只能是公司本身的经营、财务等信息;四是尚未公开。

以上关于内幕信息的二特征说、三特征说、四特征说,都将未公开性即秘密性作为内幕信息的一个特征。笔者认为,内幕信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秘密性,二是重要性。

所谓内幕信息的秘密性是指内幕信息是尚未公开的信息。内幕信息之所以具有“内幕”的性质,就是因为这种信息尚未公开,尚不为普通投资者所知悉。信息一旦公开,其秘密性随之消失,成为广大投资者共同享有的信息,便不再是内幕信息。哪些信息属于未公开的信息?如何判断是否属于未公开?

对于“未公开”的认定,西方采用一种“有效市场理论”。陔理论认为,某项消息一旦被相当数量的投资者知悉时,该项消息就属于公开的消息。反之,则仍属于尚未公开。

关于信息公开后应否给市场一个消化该信息的时间,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对此未作明确要求。理论上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肯定者认为,信息公开应以市场消化了该信息为标准;否定者认为,信息公开不应以市场消化了该信息为标准,而应以报刊或者其他新闻媒介将信息刊登或传播出去为标准。

笔者认为,信息公开应以市场消化了该信息为标准。只有在市场对信息公开作出反应后或经过合理时间证明市场已消化这些信息后,才应允许实现掌握内幕信息的人从事证券交易。理由如下:

首先,从公平竞争的角度来讲,规定一段市场对信息的消化时间比较合理。因为证券、期货市场上的内幕信息一旦公布于众后,一般的投资者事实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和理解,而在此之前,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员可能已经早已提前消化和理解了信息的内容。如果有关信息一公布,就允许知情人员进行证券、期货交易的话,对措手不及的广大投资者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其次,从证券法相关的法条来看,证券法第45条第2款、第70条和第76条的规定前后不一致,这明显违反了宪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证券法上的公平原则。由于证券法律规定的不同,就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不平等,必然给司法实践中对内幕信息的认定造成困难,难以操作和把握。

我国《证券法》第45条第2款规定,信息公开必须采用市场消化了相关信息的标准。只有信息经法定披露方式公布后,并由市场消化、吸收之后,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才被允许进行证券交易。

我国《证券法》第76条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该证券、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这里的“信息公开”,根据我国《证券法》第70条的规定,是指只要实施将信息依法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媒体,并且同时将信息放置到公司住所、证券交易所的行为。前类人员以外的人员(包括公司内幕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发行人主管部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工作人员、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审批机关的工作人员、工商税务的工作人员;一般投资者以及其他人员等),只要在上市公司依法将必须披露的信息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媒体,并且同时将信息放置到公司住所、证券交易所之后,即只要信息依法被披露后,就被允许进行证券交易。

通过比较上述两个法条,我们可以得出:我国证券法对于这两类人规定了不同的义务。对于前一类人,我国证券法规定了更重的义务。这一类人必须在信息依法披露并经过市场消化后才能进行证券交易。而对于后一类人,我国证券法则规定了较轻的义务。这一类人只要在相关上市公司将内幕信息依法进行披露后就可以进行证券交易。

因而笔者认为,对于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和前类人员以外的人员(包括公司内幕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发行人主管部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工作人员、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审批机关的工作人员、工商税务的工作人员:一般投资者和其他人员等),应当采用统一的公开的方式,二者都采用市场消化了的信息为公开的方式。这样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证券交易公平的原则的要求。

最后,从证券法规定信息公开制度的价值来看,应当在信息披露后给投资者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才符合信息公开制度的价值和宗旨。证券法规定信息公开制度的价值在于确保证券交易行为平等、公平的竞争。知悉内幕信息的人员在信息正式公开之前已经对所涉股票的行情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如果在该信息公开后立即进行交易,这对于那些事先不知悉该信息的投资者明显不公,也违反了证券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8

(一)核心是“服务”商务广播以受众在经济社会中的基本需求为服务核心和为关注焦点。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财经投资需求,为他们服务,但不景气的证券市场使曾经的受众越来越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了,我们要再去寻找他们其他的、更多的需求,做好这方面的服务,比如他们的求知需求,生活需求,得益需求,机会需求,投资需求等等。这些需求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过去并没有很好去关注。交通广播围绕着受众出行需求和对车的认知需求做好服务;生活广播围绕着受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做好服务;新闻广播围绕着受众的对外部世界变化的事件感知需求做好服务,他们把各自的服务对象服务好了,自然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商务广播就是要把社会的经济生活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受众,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经济规律揭示给受众;如果能够把受众的经济生活需求给予充分关注,做好服务,没有理由得不到市场的回报。(二)强化商务“特色”特色是什么?在这里是电台所表现的独特的形态与风格,是电台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自身独有的。这种独有就是独特的定位。定位于受众有需求,其他台没有,我们拥有并执着地坚持。要在节目体系建立之初,就规划这个体系的独立性,构筑必要的壁垒,让自己与别的类型广播区隔,并快速做好。在这里体系很重要,是对自我的保障,对竞争者的拦截。要建立独有的信息网络,对采集的信息进行集萃、梳理和再加工是这个体系中必要的工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系统化地展现。信息的呈现不是原生态的,也不是单体的,就好象认知一个“点”,那只是个“点”;认知了多个“点”,那可能就是“面”了,再有一些独特的“点”就能构筑出一个多维空间,展现出新的境界,这将是商务广播处理信息的基础。(三)对信息进行“选择”从大众的投资理财层面来看,为什么许多经济电台说是“财经”,却只是证券台、股票台呢?重要的原因在于只有证券市场的信息是在不断快速变化的,这个市场充满了不确定,能够锁住关注者的目光;这个市场具有获利机会,就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并不断扩大关注群体。如果这个市场仍拥有较多获利机会,很多经济电台就不会遇到生存危机,但恰恰在这一点上出了问题。我们要从电台曾经的火爆中认知其规律,构建商务广播对信息的选择是关键的,它不能象理财产品那样,尽管有趋利的可能,但信息缺少变化。要选择经常变化的经济生活领域,关注它的变化和新的趋势,信息必须是动态性、行进的、多变的,这是商务广播的生命原则。静态的、或者变化不多的肯定没戏。同时一定要“选择”满足受众趋于理性的、求知性的、系统性的信息,为受众服务。(四)把握现代传播的“互动”从商务广播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有别于过去主要是电话热线参与节目的互动。这里所说的互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还是传统的听众介入,在节目中充分表达诉求,参与节目的互动制作,成为节目的内在要素;第二个层面是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在现代传播平台上构建起包括网络、微博、微信等即刻联通的互动,各种媒体互动运用,让听众的感受和需求成为主体;第三个层面是充分融入商家的互动,商家与听众充分沟通、交流,商家的信息成为商务广播最重要的层面,它与听众需求构成阴阳太极,而我们过去的节目体系却常常忽略商家互动这一块。要特别强调的是,互动是现代媒体传播的根基,对于商务广播尤其重要,可以有效防止广播媒体习惯性的自娱自乐,也是我们强调的“接地气”。(五)构建节目体系的“数据库”在商务节目体系中要强化“数据库”管理,根据节目体系的要求与编辑思想,把日常各类采访、各类商家、各类专家以及各类听众资料进行归纳整编,根据节目需求、营销需要进行存储,并为日后所用。这个数据库具有整体性和共享性,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并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同时也为多编辑、多结构用途共享,进行信息构建,满足节目体系需求,满足建立在节目体系之上的营销需求。数据库就是内部运行的网络,网络连成平台,在平台上进行市场开发。主持人、记者建立类似的数据资料,必须在每次采访后,按照不同的规定要求,建立采访和节目档案,采访了什么人,组织领导或上级管理人是谁,联系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专长,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业务的上、下游是谁等等,每一类市场都进行切割细化。记者在钢材市场采访,就根据节目需要进行分类,按品类分有型材的商家,线材的商家,板材的商家,板材又分为型板和冷板,管材又分为黑管和镀锌管,在每一类商家建立基地采访点,每类商家采访到的信息,都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的一个层面状态。像最近采访马钢股份公司福建商时,得知2010年后,其产品在福建型材市场销售非常不好,价格不断下跌,企业产量不断减少,但最近几个月市场进入平衡,需求略有复苏。这个信息对我们听众而言,即可以解释股票市场这类股的表现,对听众很有帮助,也对各类关注经济生活的听众有启发意义。这一类节目,如果最大程度包容进听众需求,展示独家专业特色,听众想不听都难,或许赶都赶不走。上面谈到的只是较重要的一些要素。从节目体系的构建来看,还有些是广播媒体共性的要素,也要继续强化与坚持,这些要素包括节目形式“碎片化”,以适应主流的车载收听;结合商家与听众共同需求,推出建立在数据库平台上的“地面活动”;以及基于频率定位的主持人“品牌”,打造独树一帜的特色频率。

思维上的突破

从全国经济电播发展、生存的情况来看,现在谈回归,可能有人会疑虑,是不是又回头去做一些简单的东西去了,甚至觉得是去做信息整理,所以在电台管理层面上的思维突破就很重要。(一)对螺旋式发展的认知商务广播节目系统是在现代传播条件下的信息传播,是整理、整合后的传播,是有明确的市场导向与受众需求基础上的传播,信息、资讯的基础极为厚实,来源极为广泛,获得相当方便。更重要的是,经过整合、整理之后的信息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成果,节目体系将成为最鲜明的特色,并受到受众的认可。(二)信息与广告的关系市场信息是不是广告?如果从单体来看,是。但如果把多个单体信息按照编辑思路进行整合、整理,那就不是广告了,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是为受众服务的绝对载体,除了承载受众的满意,还可以很讨巧地承载商家的美誉。市场信息不一定是广告,但可以在营销之后变成实实在在的广告;电台的传统思维中,是忌讳这一点的,其实可以大胆把像广告的内容做成节目。(三)突破人才瓶颈各个台普遍觉得做成财经类电台后,主持人、编辑、记者成了节目提升的瓶颈,大部分从业人员缺少这方面的专长和职业培训;在招聘人员的实例中,这类专长的人也很难招到;而回归到商务广播之后,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将降低。商务广播对领导和主要编辑的要求可能更高些,要有大思路,要把节目体系的要点、框架设计出来,采、编、播人员先期不一定要专业,但要敬业。各频率内不适应专业要求的闲置人员也可以利用起来。(四)边摸索,边提升在过去的节目设计思维中,大部分先想好节目,做好模型、样带,然后开始动作。但这里谈及的节目体系要求突破固有的思维,先对受众需求、节目思路进行论证,如果可行,先做再说,边摸索边提升。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接地气,建数据库,搭平台,服务好受众对经济广播都是有益无害的,还可以强化主持人、记者的市场导向,开拓视野,对节目提升、人才培养也是有益的。

商务广播节目体系的架构

从尽可能大的受众基数来考虑,商务类节目重点要关注的是民生要素市场,核心是服务,保障是信源建设,效果是走出去,活起来。如果我们留心一下身边的人平常在关注什么,对我们建立商务广播节目体系或有一定帮助。房地产市场,有一手的,二手的;汽车市场,也是一手的,二手的;电子产品市场,你所关注的可能是苹果,也可能是三星,或者是其他,大的,小的,掌上玩的,拍照的、录像的。光是一个“苹果”,就有ipHone、ipaD、ipaDmini,或者其他的市场产品;而与“苹果”产品相关的公司,又与股市里的概念股票群体走向息息相关。在生产资料市场,只要搞明白钢材市,就能对经济走向有深一层的理解;另外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须品市场,各类休闲娱乐市场,果品、服装、糖酒、水产品市场,也是人人关注。还有人才市场,各类艺术品市场,既有投资机会,又有消费需求,包括古玩、字画、各类现代艺术品、工艺品,关注的人非常多,而且都是我们财经类节目锁定的受众群体。记者曾到果品批发市场采访,这里不但价格便宜,而且知识丰富,很有可听性;商人们告诉你全国不同产区的苹果有什么特点,不同时期价位如何、供应哪里的产品,还告诉你在同一个福建省内,龙眼有几个不同的产区,甜度、口感有什么不同,价格怎么样,产地价多少,批发市场价多少,市场另售价为什么有很大的差别,不同产区的龙眼适合怎么食用等等……。每一种果品都有很多故事,我们做为产地的记者、主持人,都觉得非常受益。具体的节目制作中,重在信息的加工整理,为受众服务,为受众传播知识,揭示变化趋势,举一反三认知社会经济生活变化,为特定人群传达准确市场信息。节目里有市场价格,但价格不是第一位的,价格是大家容易得到的,而内涵的市场价值受众却不容易得到,这恰恰就是我们可以提供的。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整合、整理,对市场内容进行再加工,衍生出商务经营(还能做什么?)、经商之道(如何做?)、市场机会(新的机会发现)等内容,经济广播靠独特的、差异化的优势,增加频率媒体的粘度,粘牢原有的受众,并粘住更多的受众。基于本文“经济广播的发展与回归”,更多是从省级台层面来谈的,因此对商务广播节目信源体系建设的要点将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全省的综合性专业市场;全省的专业性专业市场;全省的各种行业协会(含地、市级的);全省各县、市政府的信息机构;要在这些目标市场和信息联系点中,通过主持人、记者的采访、联系,建立市场网络,采集各类专业人员、专家、学者、政府管理机构等数据,进入数据库系统,整合出新的脉络。同时,在不同的市场、机构中,建立起客座播报员、评论员队伍,一旦这个系统建成,频率内部对主持人的专业要求压力就不会太大,有利于盘活频率内部人力资源。在上述体系建立的同时,还有两条脉络需要整合,一是基于全国各兄弟经济广播的信源网络,这个网络关注点可放在一些当地的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上,这些信源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另一个是由听众的各种现代通讯方式自愿加入组建的群网信源,这个信源是动态的,不断增加扩大的。一旦这些信源网络具有了规模,商务广播的概念将得到市场认可,有助于改变单纯财经类广播的窘境。

结语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9

关键词信息商品网络定价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商品化。信息消费也由原来的无偿消费发展为有偿消费。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商品可以在网上进行销售,使信息商品的交易更为迅捷和方便。它的定价问题也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和传统的交易行为的定价方式而有一定区别。在目前,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对于以信息内容为核心价值的信息商品来说,也是一个新兴的、条件良好的市场。信息商品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包括订购、生产、定价、谈判、交易、服务等。网络环境如何影响信息商品的定价,信息商品的定价在网络环境下有哪些特点正是笔者在文章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1信息商品的特殊性

信息商品不同于普通的物质商品是劳动者对无形的科技成果或知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后的最终产物。信息商品分为两类:第一类信息商品能独立于原物质载体而独立转移,信息产品可以交换,而其原来的物质载体不需随其移动;第二类信息商品与物质载体融为一体,必须随其原有的物质载体转移。例如,一幅名画、一件雕塑等都属于第二类信息商品。第二类信息商品由于不能独立于原来的物质载体,不能复制,不能转换。当物质载体磨损变坏时信息商品本身也不复存在了,因此不能通过网络进行直接的传递销售,故本文所讨论的信息商品特指第一类信息商品。信息商品本身具有一些物质商品没有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使得信息商品的定价问题有别于普通的物质商品。信息商品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1非物质性

信息商品是信息的有序结合,其实质是知识。无论它存在于任何物质载体,都表现为非物质的信息状态。信息产品的非物质性使得信息生产活动的成果难于衡量、效率难于评价,产品本身的价值很难进行有效地测定。

1.2消费无损耗性

信息商品在使用和消费过程中表现为信息内容从一种物质载体转移到另一种物质载体。无论怎样转移,都不会对信息商品起消灭作用,也不会使信息商品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效用。

1.3共享性和非占有性

信息商品由于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其消费和使用表现为载体转换,这种转换不会引起信息商品的损耗和丧失,交换的结果不是转手而是共享。例如,甲出让自己的信息商品,但自己并没有失去它,乙得到该信息商品也不会以甲失去它为前提,因而可以反复使用、反复交换。

正是由于信息商品所具有的以上的一些特征,使得信息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非重复性,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性,在消费过程中存在非消耗性、不确定性和难以计量性。这种种原因使信息商品价格确定机理十分复杂。

2互联网对信息商品的影响

把信息商品放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信息商品的3个典型性特征并没有消失,网络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信息商品市场产生了新的影响,也给网络上的信息商品交易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

2.1零边际成本加大转售可能

网络上的信息商品以二进制编码形式存储,与以文字形式存储于纸张上的信息商品相比,网络上的信息商品拷贝和转售的成本更加低廉,就是点击鼠标和键盘的时间成本,所以和传统交易行为相比,这种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也没有构成经济约束,即边际成本真正为零。

同时,网络信息共享的便利使得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极易发现。在信息充分对称的前提下,一方面供给和需求更易达到均衡价格,另一方面,购买信息商品的消费者转售该商品的条件更加优越。如果产权约束不严格,监测费用过高,这种转售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并且转售带来的产量增加会降低信息商品原始厂商的垄断势力和获利能力。以电子书籍为例,期望出售电子版图书而获利的网络商务模式就被证明在目前是失败的。从相应的几大图书网站,当当网、起点中文、北极星书库的比较来看,电子版的图书全部是免费提供,并且不需要任何的附加条件。在少部分专业图书网站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在线浏览或者下载。例如有的需要读者拉入新的会员以增加积分,有一定的积分额度才可以下载图书。从几家网站的调查也可以看到需要进行购买的都为纸质图书。纸质图书之所以可以在网上出售而获利也就是由于它增加了在网上转售该商品的成本。

2.2共享便利增加规模经济效应

网络的功能一方面改善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信息商品市场来说,网络无疑加大了市场空间,可以让更多的顾客接触并消费信息商品;另一方面就是把信息商品的非竞争性消费特点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互联网作为信息商品的传播和销售的渠道,使得信息商品的产量可以更大,平均价格可以更低,规模效应更易实现。

2.3价格歧视更加严重

在网络销售信息商品的过程中,虽然生产商统一显示了价格,但由于销售行为的独立性,也就是单个交易行为不易被第一方观察到,消费者互相不知道对方的最终交易价格。在此前提下,生产商为了达到收益最大化,就有更大的积极性变动最终的交易价格,以获得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利润,而不用担心价格歧视带来的顾客责难和同行指责。结果,隐秘的价格歧视行为更加严重,价格更加离散,价格策略更难把握。在网络上销售信息商品给市场带来的新变化,也直接反映在价格波动上。

3信息商品在网络上的定价特点

3.1定价区域化

信息商品在网络上进行销售面对的是开放的和全球化的市场,用户可以在世界各地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购买,而不用考虑网站是属于哪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这种目标市场从过去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局部市场,一下扩展到了范围广泛的全球市场。信息商品在传统市场本身就存在三级价格歧视,就是按照地区、年龄、收入等显形特征定价,因此把信息商品放在网络上销售,定价时就更要考虑目标市场范围的变化给定价带来的影响。例如把mBa教材放在amazon.com上进行销售,美国和中国的mBa学员的支付能力显然是不同的,如果统一定价,要么丢失中国市场,要么美国市场的潜力没有挖尽,所以厂商需要对两个地区采用不同的群体定价。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本地化方法,在不同的国家的市场建立地区性网站,以适应地区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信息商品面对的是全球性网上市场,但企业定价时不能以统一的市场策略来面对这种差异性极大的全球市场,必须采取全球化和本地化相结合的原则。

3.2低价位定价

互联网是从科学研究应用发展而来,因此互联网使用者的主导观念是网上的信息产品是免费、开放和自由的。随着互联网的商业推广和发展,网上消费者逐步接受了网上的信息商品不是免费的观念,但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产品有价格低廉的心理预期。在早期互联网开展商业应用时,许多网站采用收费方式想直接从互联网盈利,结果被证明是失败的。因此厂商在网络上想销售信息商品取得成功就必须遵循互联网的低价原则和间接收益原则。Yahoo!通过免费提供信息吸引网民访问,然后通过网站的巨大访问流量吸引广告,靠网上广告来获取盈利。而在amozon.com和当当网上售卖的图书也都有一定的折扣来吸引消费者。

3.3顾客主导定价

互联网的发展使顾客在市场供求竞争关系中,由过去的被动选择地位提升成主动选择地位,顾客的需求引导也引导着信息商品的生产和定价。

根据调查分析,产品由顾客主导定价并不比由企业主导定价获得的利润低,根据ebay.com的分析统计,在网上拍卖定价产品,只有20%产品拍卖价格低于卖者的预期价格,在所有拍卖成交的产品中95%的产品成交价格卖主比较满意。因此,顾客主导定价是一种双赢的发展策略,既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收益也不受影响。信息商品采用顾客主导定价可以对目标市场了解得更为充分,信息商品的研制开发也可以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

3.4定价趋同性

市场信息的特点篇10

论文关键词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信息非法获利

一、我国对内幕交易主体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幕交易主体的规定我国在《证券法》第七十三条和《刑法》第一百八十条中关于内幕交易主体规定了两大类,即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证券法》第七十四条对前者做了详细规定;《两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则对后者规定了三种情况。

(二)立法存在的问题虽然法条对内幕交易主体进行了详细规定和列举,但由于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具体案件中很难据此规定进行直接判断。例如:两公司的老总在餐厅吃饭,期间谈及公司的内幕信息,此时恰巧被服务员听到,服务员据此信息进行交易从而获利;再如,一个投资公司的经理利用自己知道的未公开的非内幕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数据分析以及自己敏锐的判断力得出某公司股票值得买,从而购入该公司的股票。上述服务员和经理的行为是否构成内幕交易呢?

这两个例子是要说明:对于不属于上述两类人员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以及利用未公开的非内幕信息结合自己的分析判断从而进行证券交易,是否构成内幕交易。我国法律对此并未给予明确的规定,各地对于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也有不同的适用标准,导致内幕交易司法认定的混乱,如此,不但不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的交易秩序,而且也使得投资者畏首畏尾,挫伤其投资的积极性。

(三)对内幕交易主体的个人看法关于内幕交易主体的规定,一方面我国应该在立法上进一步细化,为司法实践作出明确的指引;另一方面,考虑到证券具有很强市场化倾向的特性,国家又不能作出过多干预和过度束缚,在法制能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应较多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刑法也应坚持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原则。

本人认为上述两种情形不应被视为内幕交易,理由如下:

首先,信息不完全、尤其是不对称豍是市场机制与生俱来的内在特征,尤其在证券这一特定“产品”的交易中更充分地显现,其根本因素在于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社会现实中信息不完全性的事例俯拾即是,如生产者较之消费者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和价格的信息。某人在自己的社会分工领域获知了他人不知道的一些非内幕信息也很正常。

其次,证券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微时资的重要变化是,信息的获取能力不再是取胜关键,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整合能力及决策力”。优秀的投资者拥有将不重要的信息镶嵌组合从而得出一个投资决定的能力,是市场正当竞争的一部分。在美国曾经发生这样一些内幕交易案件,例如在SeCv.Dirk案中,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这种做法是合法的。最高法院也支持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观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分析人员主要还是凭借自己的技能进行分析研究来获取利润,而不是依赖接触内部人及内幕信息而得利。这就是马赛克理论,也称镶嵌理论,是指投资者收集大量数据,得出看似可能来自于内幕交易的结论。

二、我国对内幕信息的规定及存在问题

(一)内幕信息范围及特征我国《证券法》第七十五条明确给出了内幕信息的定义,同时列举了内幕信息的范围,为满足司法实践中对内幕信息认定的需要,也出现了关于内幕信息特征的各种学说。我国学界存在二、三、四特征说等代表性观点。其中,四特征说认为内幕信息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尚未公开的信息(未公开性);二是影响证券、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的信息(重要性或价格敏感性);三是与可转让证券发行人或可转让证券相关的信息(相关性);四是真实、准确的信息(准确性)。其中争议最大的在于准确性是否应作为内幕信息的特征。

(二)内幕信息应具有准确性的个人看法内幕信息的准确性,既指内幕信息应当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又指内幕信息的内容和作用对象必须是具体的、确定的,而非只是抽象的概念陈述。本人赞成内幕信息应具有准确性特征,理由如下:

1.内幕信息具有准确性特征是判断重要性(价格敏感性)特征的依据之一一般理性投资者不会依据一种谣言、传言,或者不具有现实性或现实可能性的信息进行交易,从而股价也不会因此产生波动。准确性不仅将内幕信息、泄露内幕信息罪与利用谣传的操纵证券市场罪或虚假陈述的证券欺诈罪区别开来,而且明确了究竟信息所包含的内容需要具体到何种程度才能被认定为内幕信息,以及在信息逐步转变为内幕信息的过程中何时为内幕信息的形成点的问题。

2.根据目的解释的方法,《证券法》所列举的内幕信息应具有准确性特征法律所涉及的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是相当复杂的,其含义是依靠语言来表达的,而语言的准确含义本身往往就需要进一步阐释,所以任何法律在实际运用中都面临推理和解释的问题。我国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内幕信息具有准确性,但根据《证券法》第七十五条所列举的内幕信息的范围,以及其用语如:重大变化、重大合同、决定、方案等,可以看出立法者的本意是内幕信息应具有准确性。

3.司法实践中认定的内幕信息具有准确性特征通过对国内众多内幕交易案例的分析,涉案人员多是参与了与内幕信息相关的重大事项,或是获取了基本确切的内幕信息。例如,在2011年的新日投资内幕交易宁夏恒力案中,2009年7月,时任上海新日股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日投资)董事长肖家守与宁夏恒力总经理高某、宁夏恒力大股东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电投)董事长李某会谈,表达了新日投资愿意参与宁夏恒力重组的意愿。2010年5月,高某、李某与宁夏国资委基本达成共识,由新日投资参与宁夏恒力的重组,我国证监会将该时间点确认为内幕信息敏感期的起点。

4.将准确性作为内幕信息的特征,既能保证有效地打击犯罪,又能促进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商业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各种信息的或然性,若将准确性作为内幕信息的特征,可以有效查处内幕交易行为,准确认定犯罪,惩罚犯罪分子,同时又不至于造成法律严苛,使证券市场陷入僵局。其次,规制内幕交易旨在维护公平交易和诚实公开,必须在不确定中确立一个界线以界定内幕信息何时成立,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公平公开的证券交易环境,维护证券市场的活力。

5.外国资本市场发达,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健全,我国有必要吸收国际证券犯罪研究的先进成果欧盟2003年颁布的《反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市场滥用)的指令》,以及之后的《内幕信息定义与公开披露和市场操纵定义指令》第1(1)条规定,如果一系列情况已经存在或是有理由认为将会存在,或一个事件已经发生或有理由认为其将会发生,那么所涉及相关信息就能被认定是真实的。并且,相关信息对于做出(投资)决定而言是如此的具体,并可能影响到与金融产品或相关衍生金融产品价格有关的一系列情况或事件。丰欧盟及国外的很多国家早已明确将准确性作为内幕信息的特征之一,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三、我国法律对内幕信息形成时间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的规定最高院新闻会,鉴于内幕信息形成时间的认定比较复杂,《司法解释》对内幕信息形成时间的认定区分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内幕信息形成的时间与证券法规定的“重大事件”、“计划”、“方案”以及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的“政策”、“决定”的形成时间是一致的;特殊情况下,要看交易主体对市场预期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由于影响内幕信息形成的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人员对其行为所带来的市场影响具有较高的确信度,且该类人员往往是在“重大事件”、“计划”、“方案”、“政策”和“决定”形成时间之前就从事相关证券、期货交易,所以其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的初始时间,应当认定为内幕信息的形成之时。

(二)关于内幕信息形成时间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此条司法解释区分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下内幕信息的形成时间看似严密周全,其实忽略了一类人,即知悉动议、筹划、决策的人员。本人认为,特殊条款旨在规制影响内幕信息形成的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人员的行为,不应该包括知悉的人员。例如,动议人员与知悉动议的人员,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内幕信息形成的影响力大小。动议人员一般会根据自身公司的情况以及市场动态,筛选合并对象等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知悉动议的人员未参与前期的准备工作,他们对内幕信息的形成并无决定性影响和较高确信度,应该适用于一般条款。但自相矛盾之处在于,若适用一般条款认定其为内幕交易,此时内幕信息又尚未形成,所以本人认为此处可能是法律规范的一个漏洞,还需法制的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法律关于内幕交易罪的获利数额的计算

《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了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其中一种是: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实践中在计算获利数额时,对账面收益的适用标准不一。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没有账面收益是否应计入违法所得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关于账面收益的计算方法也是各种各样,如果不计入违法所得,很可能使行为人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如果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仍不利于保障行为人的合法权益,也会造成司法的随意性。所以,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