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循环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54

能源循环利用篇1

摘要介绍了农村能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主要包括模式建设形式及沼气池、猪舍、厕所、竹林等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以为广大农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能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

根据2009年浙江省景宁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资料,景宁县现有竹林面积16210.87hm2,其中坡度在25°以下的竹林面积有6057.87hm2,占总竹林的37.4%;据2007年景宁县统计年报资料,景宁县总人口为16.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02万人,占总人口的89.72%,农户有3500户。2010年“低碳”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观注,发掘新能源,开发能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林业技术人员的责任。通过“猪—沼—竹”的农村能源模式进行试验,竹林增收7500~9000元/hm2,户节省支出700~800元/年、年减少损失木材逾2000kg。可见,“猪—沼—竹”模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现将该模式在农村家庭能源生态的应用探讨如下。

1模式建设形式

农村家庭能源生态模式是指以户为单元,利用山地、大田、庭院等资源,采用先进的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者相结合的生态工程[1-2],并围绕景宁县林业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从而构成“能源生态工程模式”,俗称“猪—沼—竹”模式。www.133229.com竹林的规划面积、畜禽的养殖规模应与沼气容积合理结合,以竹林、生猪为例,一般如果有一个6~8m3的猪舍,常年养猪4~6头,竹林规划面积为3333.33m2,需要建一个8m3容积的户用沼气池。

2沼气池的设计与施工

应选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沼气池型,并做到沼气池与猪舍、厕所相结合。沼气池离厨房的距离一般不超过30m,建池场地应选择避风向阳、地下水位低的地方。沼气池池型可以选用上流式浮罩沼气池。以1m3沼气池池容每天进料量为标准,根据人畜粪便每天的排放量来确定沼气池的建造容积,也可以建立多个沼气池并联。通过近2年的试验,每户年节省支出700~800元、建立农村能源循环利用模式的每户年减少损失木材逾2000kg,既节省支出,又保护生态,同时又减少环境污染,真正实现多赢。

3猪舍的设计与施工

一般选择在不积水、向阳、水源充足的缓坡地建设猪舍。猪舍应坐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偏东12°左右。南向猪舍间的距离一般为猪舍屋檐高的3倍,其他方位的猪舍间距为屋檐高的3~5倍。猪舍基础墙为24cm、墙厚18cm,猪舍墙高230cm、活动场墙110cm。猪床地面采用混凝土浇筑,水泥砂浆抹平,地势高出沼气池水平面10cm以上,并向沼气池进料口坡度呈现5°倾斜。前墙一侧设置一个宽度为60cm、高度为90~100cm的通风窗。按每头成年猪1.2m2的标准,在猪舍前方建运动场,地面采用混凝土浇筑,水泥砂浆抹平。

大中型养猪场猪舍可呈双排设置,中间过道宽150~190cm,地面中间高、两侧低。猪舍外墙建排粪和污水沟道,沟宽15cm、深10cm,沟底呈半圆形,向沼气池方向呈2~3°的坡度倾斜[3-4]。

4厕所的设计与施工

厕所设计时应紧靠沼气池进料口或者利用进料口设置,蹲位地面应高于沼气池水平面30~40cm以上。蹲位地面面积一般为1.5~2.0m2,可用吗马赛克或釉面砖贴面。蹲位粪槽或大便器应该尽量靠近沼气池进料口和水压酸化池,粪槽用瓷砖贴面,坡度大于60°,回流冲刷管安装位置要求合理。

5竹林的设计与施工

选择成林竹林、密度应为1350~2250株/hm2、坡度在25°以下的缓坡、离公路比较近等条件的竹林,以建立生态竹林。

根据竹园经营管理技术要求,在竹园设置主道、干道、支道。主道宽3.0~3.5m,干道宽2.5~3.0m,支道宽1.5~2.5m。666.67m2以下的竹林可以不设置主道和干道。有坡度的竹林,在竹林山顶建立贮水池,其大小以确保竹林干旱灌溉为准,一般建立10~15m3的贮水池,并设置排蓄水沟、纵沟和梯台背沟,3种沟相互连通。沟的大小根据排灌要求确定,一般排灌沟沟面宽1m、沟底宽80cm、沟深80cm,每隔10m左右留一地埂,比沟面低20cm左右,纵沟宽为4m、深20cm,梯带间纵沟呈“l”型错位设置,背沟深20cm、宽30cm,每隔3~5m挖1个淤沙坑。每个淤沙坑施沼肥,用量为1125kg/hm2左右。通过对比试验,竹林增收7500~9000元/hm2,大大地推动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发展。

6参考文献

[1]陶林富,黄炳荣.养猪场沼液果园循环利用模式[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6):46-97.

[2]胥凌湘,黄敏.猪—沼—桑(蚕)农业生态模式的应用[j].蚕桑茶叶通讯,2008(5):21.

能源循环利用篇2

摘要为构建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贵州省正加快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推行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即依靠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的利用方式来实现物质与能源的循环。本文以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对循环经济的作用为基础,对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提出了贵州中小型城市(县)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循环城市”的概念性结论。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循环城市

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及生产利用方式

“十二五”的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这一方针在我国在此期间的能源发展方向上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相关能源行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多元发展,改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总的方针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实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并构建现代的能源产业体系。规划纲要中关于低能耗和低排放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本文中,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基础,分析贵州省的能源结构和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二、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循环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被资源化,使经济价值增长,减少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生态效益。同时,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保证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循环利用尚不成熟,没有完备的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部分经济工业区的资源利用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控制。

(一)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收效较好

贵州省的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如贵阳的开阳磷化工集团、贵州宏福纸业有限公司等工业园区,其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项目已经启动。在“三废”的利用方面,各公司大力投入资金,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

(二)部分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

一些工业园区的大中型企业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方面通过了审核,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据数据统计,这些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方向,生产的水耗、电耗都较以往有所下降,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物也得到了重复利用,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

(三)部分工业区初步形成主要产业链

贵州省的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以特有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地方资源形成工业聚集区,发挥了企业集群效应,合理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再利用的方式。

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形成循环城市

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初步形成,本文中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详述了贵州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的概念。

(一)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由桐梓煤化工项目、桐梓火电厂等项目建立的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加工、钛加工、热电、冶金、等产业。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重点培育的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分为华电工业园、蟠龙工业园、娄山彩阳轻工食品工业园、桐梓重庆工业园和渝黔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除桐梓火电厂这样的工程进展顺利以外,金兰伟明铝业也基本建成。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桐梓县制定了能源产业、铝钛加工产业、化工产业、轻工及副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综合发展,对园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园区产业定位是以煤化工、遵宝钛业、火电厂、伟明铝业的企业为依托,发展煤化品,铝加工、钛加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节能环保且附加值高的附属产业,大力把桐梓发展成黔北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

(二)构建循环城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形成循环城市的核心内涵。循环城市,是指依照循环经济及循环社会的概念,以节约资源为方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来建设的城市,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使用、重复使用。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是当今节能和环保的主题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形成循环城市,对于中小型城县,是以日益发展的循环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的循环城市的构建还在起步中,而循环城市的形成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方向。

结论:发展可持续经济,合理调整并优化能源生产利用的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资源循环系统,形成“循环城市”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并以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贵州省中小城县构建资源循环,实现“循环城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吴永贵,安艳玲,毛健全.贵州省主要工业区发展现状与循环经济改造.贵州化工.2009(04).

[2]金小天,霍文冕,杨占星.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11).

[3]陈凯,黎湘虹,张秋根,殷茵.南昌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的探讨.江西科学.2009(02).

能源循环利用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成本;收益;市场经济;规模效益

随着中国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节约资源而又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日益受到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确实,实施循环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对循环经济内容的分析及其政策建议上,人们却大多是从技术和政策的角度进行的(魏全平等,2006),这显然不符合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本质,因此在实践中难有可操作性。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具体地说,“循环经济”就是在再生产过程中利用生态经济(指符合生态学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资重复利用原理,同时满足经济学中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的一种生产方式)原则,将上一生产过程或工序所产生的废弃物,转变为下一生产过程或工序的投入品,以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同时尽可能少地产生或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的一种生产方式。如工业生产中对水的利用,当水在生产过程中被各种化学产品和重金属污染后,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将这些化学产品和重金属分离出来,不仅可以使水得到净化而能够被重新使用,而且可以回收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化学产品与重金属。要特别指出的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核心内容却是“经济性”,更确切地说,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

然而,在国内外对“循环经济”范畴的众多定义及其内容的理解上(赵云君等,2006),重点却都放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经济”内容或被忽略或被置于极其次要的地位。如果说这种情况局限于早期提出“循环经济”概念的工程技术人员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在当今为“循环经济”寻找政策依据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出现这种情况,或者说一成不变地沿袭该概念的内涵并在分析中忽视资源循环的经济性要求,却是极不正常的了,明显违反经济学的本质。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都是服从于人的经济利益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才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关键,而经济学正是从人的利益关系去看待和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的,并以产出是否大于投入确定行为结果的好坏,所以,经济学角度的“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不同于技术角度的“循环经济”内容的。这也就是说,经济学视角中的“循环经济”,是资源的再利用必须做到“经济循环”,而不是工程技术人员视角中的“循环经济”。

我们知道,以今天的技术水平来说,已经可以做到将几乎所有的有形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因此确实如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所说的那样,“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绝对的废弃物”。如从技术条件来说,完全可以将各种燃烧气体中产生大气酸雨的“硫”做到零排放,但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技术多么发达的国家,其实际排放都没有做到这点,也就是说,技术能力与实际排放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原因就是“零”排放的技术使用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性”要求,所以暂时还不被人类所利用。这是因为,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存在着极其明显的甚至是指数式的成本递增倾向,如将煤炭燃烧排放气体的脱硫量由90%提高到95%,那么成本将上升一倍以上;要在此基础上再提高1个百分点,成本的增加又需要一倍以上;而要达到100%的脱硫,其成本将成为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中国正在被关闭的大量达不到一定规模的造纸厂、电镀厂等“五小”工厂,也不是缺乏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而是这些技术的利用满足不了经济性或规模经济的要求。如要使各种排放物达标,那么这些企业将出现严重亏损,甚至投入企业的全部收入也满足不了治理污染的要求。这说明,循环经济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资源循环,而是符合经济要求的资源循环。如果不能满足这种条件,那么无论技术水平达到何种程度,这些“被放错地方的资源”就只能成为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其原因,就是人类社会的资源配置不是完全由技术决定,而是由(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原则支配。无论是各种废弃物的排放或保护环境的标准,还是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等,都是如此。因此,那些被利用过的资源或废弃物是否能够被重新利用,从而资源循环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它们的回收与使用成本是否小于新资源的获得与使用成本、是否在社会的合理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循环经济不仅不能实现,甚至原有的循环经济也会因此而转变为非循环经济。如东方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几乎没有任何废弃物的产生(桔杆作为牲畜的饲料,牲畜的排泄物又作为农田的肥料;由人消费而产生的各种排泄物也通过同样的方式循环等),但它们最终却被非循环的石化农业所取代。原因就是各种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成本及其效益低于资源非循环利用的石化农业,以致原来作为农业肥料和有机物投入的各种废弃物,不仅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反而成为污染环境的元凶(在中国许多地区,原来被农民作为重要资源的“桔杆”,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原因而造成处置成本的增加,因此收获后大多被一焚了之,结果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在许多地区还影响客机航班的起降)。这种情况,显然从技术方面得不到合理解释。由此说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资源循环的技术,只有在它能够带来比非资源循环技术更大的经济效益时,才会被采用。现在一些地区正由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回归,就是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后者在经济上更有竞争力的结果(杨文进,2005)。

不仅资源能否循环利用取决于经济原则,而且社会在制定各种废弃物的排放标准时,也是根据排放一定量废弃物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成本(和收益)与社会为减少这些废弃物排放量所承担成本(及取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由于实际中污染所产生的各种成本难以准确计量,因此损失的计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只有当后者小于前者时,人们才会提高废弃物排放的社会标准,由此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也正因为如此,各国的排放标准都是根据各自在这方面成本收益情况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由此才会出现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这说明,循环经济与非循环经济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自然,强调“循环经济”的经济核心本质,并不是否定技术的作用,而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技术是服从于人类利益或经济要求的。这种情况,不仅在循环经济中存在,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是如此,许多在技术上先进的生产方式,如“铱星移动通讯”等,因经济性差、竞争不过适应性技术而遭到淘汰的例子,在现代社会是不胜枚举的。只有当先进技术在经济上能够超过传统技术时,它才会在社会实践中取代后者。因此,才会出现许多最先进的技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社会的“普适”技术,那些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技术则会被淘汰(在人类发明的各种新技术中,绝大部分因达不到这个要求而被湮灭)。

二、循环经济的实施条件

循环经济的内涵说明,循环经济的实施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实施,甚至原有的循环经济也会转换为非循环经济,传统农业被石化农业所取代等就说明了这点。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条件最终都必须体现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基础上。只不过在这里,厂商与社会或政府之间的成本和效益内涵存在着重大差异。如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为节省成本而采取的将废弃物排放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则成为社会巨大的成本负担;而政府为减少废弃物排放所产生的成本,对社会来说,则会因生态环境改善而获得明显收益等。一般来说,循环经济的实施条件主要有:

1.技术的成熟度及其适应性。虽然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产出品与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不变等基础上,能否实行或在何种程度上实行循环经济,则主要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及其适应性。这是因为,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成本投入和产出收益的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决定能否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投入成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污染物处理或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的建设成本;二是这些设施的运行成本。这两方面的成本,都与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成熟程度密切相关。收益则是回收资源的价值。我们知道,原来许多不能实行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如造纸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泥厂粉尘的回收等,之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而变得在经济上可行,就是因为技术进步降低了其中的成本,或者是提高了资源的回收效率而取得了更大的收益。我国许多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循环程度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落后,结果造成治污的效果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或者是运行的成本太高而使社会或企业无法承受,因此难以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所以说,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是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条件。

2.资源供给的数量约束程度。资源供给的约束程度,显然是决定一个社会或厂商是否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如果资源供给丰裕,能够以极低甚至免费的方式供给,社会和厂商自然也就没有在这方面实施循环经济的动力和必要,这正如在水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提不上议事日程的。只有在资源供给短缺,它的硬性约束使得不实施循环经济方式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时,或者是它导致的资源高价格使循环经济变得有利可图时,人们才会积极地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这正如我国一些严重缺水地区,许多企业因水资源缺乏而受到供给的硬性约束,不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虽然较高,但却远远低于因资源约束而造成生产停顿的代价,所以迫使缺水地区的许多大中型企业纷纷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在那些依靠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稀缺性的资源供给方面,如水资源的供给等,通过具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的限制性资源供给,可以促使厂商和居民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

3.资源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各种公共性资源,资源的约束程度一般会反映在价格水平的高低上,即资源的约束程度越高,在供求作用下的价格水平也就越高;约束程度低,则一切相反。假设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不变,并且资源的回收是其中惟一的收益,那么很显然,循环经济能否被实施的条件就是资源的价格,即资源的价格越高,实施循环经济的条件就越充分;价格低,则一切相反。由此我们看到:随着资源价格,如能源价格的提高,原来无利可图而被搁置的一些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与取暖等,正变得有利可图而得到快速发展;一些原来严重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随着价格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其回收变得有利可图。显然,如果在此过程中原来被循环经济替代的资源,如石油的价格出现下降,那么循环经济就可能被非循环经济所替代,这正如20世纪70—80年代石油价格高涨时期发展起来的许多能源循环经济,因此后石油价格的持续下降而重新被石油经济所替代一样。这些情况说明,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资源的硬性约束与高价格作动力。因为市场经济是利润经济,只有当实施循环经济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被追求利润的资源配置主体——厂商所采用。

4.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否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条件是企业或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地说,两者间具有正比关系,即生产单位的资源利用的生产规模越大,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在现代生产方式条件下,任何资源的循环利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工艺流程,从而需要相应的成本投入,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或资源再利用的规模太小,就无法承担所需的成本费用,如我国目前正被大量关闭或清理整顿的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五小”企业,并不是缺乏相关的治理技术,而是因为它们的生产规模太小,承担不了相关的治理费用,所以不得不被政府强令关闭或迁移。同时,一些有用资源的再利用也需要生产单位达到一定的规模,如发电厂余热、炼油厂废气、造纸厂的废碱等的回收利用,都要求企业生产达到相当程度规模后才可实施。这说明,只有企业或资源利用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实施。在一些污染行业,各国政府确定的起始规模,往往也就是满足污染治理所需的经济规模。自然,如果单个企业自身的规模满足不了循环经济的规模要求,那么将这些达不到循环经济规模要求的企业在区域上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污染治理或资源再利用,也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规模要求。这也就是说,要做到循环经济,就要求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这种规模要求可以是单一的生产单位,也可以是众多生产单位的集合。

5.产业的聚集程度。循环经济不仅要求产生相同污染物或可被利用物的生产单位在区域上的集中,以符合循环经济的规模要求,而且要求存在着投入产出关系和废弃物排放与利用单位之间的空间集中。这是因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原来被作为废弃物并会污染环境的排放物被作为资源而得到利用,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个要求往往是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单个企业无法完全做到的,或者说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企业的规模无限大并涵盖所有废料与副产品回收和利用的生产领域,否则,任何厂商都无法通过资源循环方式消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建立社会化的资源再循环体系。这种体系包括区域与社会整个层次。要做到区域内各生产单位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就需要废弃物的排放单位与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即做到区域上的产业聚集。这正如著名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中的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之间,通过贸易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部门间的生态链关系。如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热能,并通过地下管道向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同时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产厂做原料,还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其中一座车间进行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该工业园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如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每年输送电厂70万立方米的冷却水;整个工业园区由于进行水的循环使用,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此外,炼油厂和制药厂也进行了综合利用等,由此做到了对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对环境的最小破坏。这种情况说明,产业的地域集中,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最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资源再利用过程中的成本,使得循环经济方式变得有竞争力而得以生存。

6.社会化的资源统筹利用。无论各企业和区域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做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因为受技术、成本等方面的限制,任何性质的企业规模都是有边界的,不可能将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外部影响都内部化;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不仅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外部影响,而且产品的使用也会产生这种影响,当今遍布各地的塑料包装物造成的白色污染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所以,要使生产方式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就需要进行资源再利用的社会化分工协作,如建立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与加工利用体系,如德国双轨制回收系统(dsd)dsd是德国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没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化分工,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的。若要单靠企业自身消除其产品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或者是回收使用后的废旧产品及其包装废弃物,其成本是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的,只有依靠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这说明,要做到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区域与社会三个层次的相互协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循环经济都难以深入。

7.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规制。在实施循环经济中,国家或政府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无疑居于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区域与社会,其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与收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影响,如:国家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程度提高,就会明显增加循环经济中的成本;国家如果增加对某些资源使用中的政策补贴,如我国对农药和化肥的财政补贴,将降低循环经济中的收益(相反,国家通过税收等提高紧缺资源的市场价格,则会提高这些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家政策对各经济主体是否实施循环经济及其程度起着支配性的作用。这说明,如果一个社会要有效地实施循环经济,就要求政府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能够与之相适应。如:在成本方面,政府必须大力降低企业与区域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可通过财政或金融支持,鼓励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对实施循环经济的投资及其运行成本进行补贴或减免税收等等;在收益方面,可通过提高各种资源的价格,尤其是公共产品性资源,如水、电、燃料等的价格,以改善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厂商的收益。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或者是较大幅度地提高排污费,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

此外,一个社会对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伦理价值、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严厉程度等等,也是决定循环经济程度的重要条件。

以上分析说明,实施循环经济并不单纯是技术的选择问题,也不是微观主体一厢情愿能够做到的事,而是需要一系列条件来满足的,在实际过程中,这些条件是随着产业的整体演进而逐渐实现的。这些条件如果不能被满足,那么循环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同时说明,不同的范围,循环经济的主体对象及其成本和效益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由厂商完成的循环经济(注意的是,由厂商完成的循环经济,从性质上说不一定是微观的,如区域和社会范围内由厂商以分工协作所完成的废弃物排放与利用之间的循环经济,就具有明显的区域与宏观性质),其成本与收益都是以财务现金表示;而由政府完成的区域与社会范围的循环经济,成本与收益则不完全表现为财务收支,有相当部分是非财务的,如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等,这是因为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的社会职责不同,所以循环经济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参考文献:

魏全平,童适平等.2006.日本的循环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能源循环利用篇4

1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1.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1太空中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地消耗自身资源才能生存,地球就像宇宙飞船,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地球也会走向毁灭。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最早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其本质属于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走经济生态化运行模式,其目的是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按照生态学规律,通过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来发展经济,使废物减量,变为再利用资源,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达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发展,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1.2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系统主要由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求人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要置身于这一系统之内,将自己作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来探寻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从而推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生态承受能力。如果资源不能承受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资源承受力之内进行经济活动属于良性循环,才能维持生态平衡。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的本质属于生态经济,其观念是保护自然,维护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因此提高科学技术时要以有益于环境为基础,不仅要看它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还要看它对环境的修复能力。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对自然的征服,同时更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要以低投入、高效率为目标,尽最大可能节约自然资源,达到资源的充分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循环经济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说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是针对一次性产品来说的,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再循环原则是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利用,实现资源的再循环。新的消费观。传统经济是物质的单向流动经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开发自然资源,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而循环经济则提倡适度消费,限制一次性消费,注重废弃物的再利用,构成新的消费观念。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1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属于生态经济,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我国资源虽然蕴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国内资源正面临供给不足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部分还是借助物质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造成的压力,走循环经济之路是一条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从而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2.3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使产出率最大化。现阶段,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循环利用率低、资源产出率低等。循环经济有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可能发挥出资源的价值,从而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2.4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因此要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1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是通过设立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推行。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出台了多项激励性政策,如税收政策、节能设备购置和节能技术改进实行部分免征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能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为了鼓励资源再利用,实现节约型社会,政府还对城市用生活垃圾发电、农村推行可再生资源等项目,给予税收上的优惠,达到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

3.2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法制来保障其健康发展,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都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后又相继提出《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有助于规范企业及公众的行为,使企业及公众自觉节能、节水等,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从而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

3.3加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循环经济是新型经济管理模式,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加大了对循环经济的宣传,现在循环经济观念已经在社会公众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同时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企业里面一般是推进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省、市层面上走循环经济试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我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如我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不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把握住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作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从整体上制定出总体规划,不能从宏观上科学指导循环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不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中,多看重部门意见而忽视了公众和专家建议,未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缺乏技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主要涉及到技术与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应用明显落后,很多企业还不能独立开发出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共性与关键技术。

4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途径

4.1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规制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型道路,要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国外经验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用立法来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现象发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立法框架,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如我国制定出《节约能源法》,还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科学制定生产程序,规范生产环节,在源头处严格把关,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并提高监管水平,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

4.2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必须开发共性与实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力度开发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抓好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将循环经济纳入到企业设计、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循环经济技术要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中去,研究开发具有经济效益好、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共性技术,如“零”排放技术、生物催化技术等。深入探索不同企业、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建立企业网络共享平台技术,工业、农业、物流等链接技术,使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引进先进技术,逐步由单个企业的试点扩展到生态工业园,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4.3借助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主动性,采用激励机制是一项有效措施。我国企业存在综合利用废弃物无利可图现象,因为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还要付费,同时国家实行的优惠政策有时落实不到位。因此要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最大可能地降低资源损耗。如建立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体系,可以实行阶梯水费制度,以满足人均基本用水为基础,多用的水提高收费价格,发挥用水价格对节水的调节作用。

能源循环利用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状;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0020404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是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的粗放型道路走过来的,可以说,我们的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环境负担加重为前提的[1]。在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发的今天,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循环经济立足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摒弃粗放型经济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政策法规、环境意识、技术措施等为保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载体。

2循环经济简介

2.1循环经济的概念

学术界分别从资源利用、技术角度、环境保护等方面给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现在多采用国家发改委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2循环经济的层次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循环调节,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与静脉产业(资源再生企业)。

(1)小循环即以典型企业为基础,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发展下游产品加强管理等,减少产品生产、运输、服务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构建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

(2)中循环即建立在区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通过共生企业、共生产业之间建立生态网络,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3)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社会为目标。

(4)静脉产业为废物再生利用、处置产业,对我国现阶段资源消耗大、废弃物产生量多的现状具有迫切意义。

2.3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

循环经济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其实现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当资源枯竭时,整个世界都会陷入资源危机的“十面埋伏”,为了争夺“资源”,不排除引发更多的隐患[2]。在输入端—产品生产及资源开发阶段应考虑综合开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2)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无害化生产。通过原材料的选择和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以追求经济的、社会的、健康的、安全的和环境的效益(《国际清洁生产宣言》)为目标,在产品设计、原材料投入、企业生产过程、产品产出及回收整个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的观念,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出绿色产品、环境友好产品等。

3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3.1环境意识淡薄

生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作为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令人担忧。一方面生产者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缺乏生态理念,忽视产品生命周期,致使产品更新换代快,不能物尽其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污染投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三废”不经处理“达标”即偷排现象严重,其最终结果是环境污染与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在消费者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较为偏激,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周围自然环境。一方面追求物质享乐,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新旧产品更新换代快;同时消费者不能自觉抑制非环保产品(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为非环保企业提供了市场。消费者的这种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加剧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加大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了环境污染,同样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阻碍循环经济的实现[3]。

3.2盲目追逐新型发展理念

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4]。随后在我国全范围内掀起,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涉及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元复杂系统,需要各种技术及辅助政策、设施等予以协助。从当前环境危机考虑,低碳经济势必是未来发展趋势。但鉴于低碳经济面广复杂,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评价依据。

国内现阶段推行低碳,多是开发新区用于低碳试点建设,往往需投资巨大的人力、财力,用于新区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片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加剧了城市能源、资源的消耗,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且现阶段没有明确的低碳评价指标,如今的低碳之城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待商榷。

3.3技术条件制约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但我国的绿色技术目前还很不全面[5]。

空有超前的经济理念,而缺失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3.4政府监督不够,政绩考核扭曲引导

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就环境权管理提出了“环境权的公共信托理论”,强调政府为现阶段环境权的行使主体。因此在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我国,政府与企业、民众之间缺乏沟通,循环经济的制定不切实际,监管不力,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均不利于循环经济实施;再者,我国各地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对象,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引进淘汰类、限制类项目,招商引资缺乏实地论证。同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政府缺乏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因此,政府缺位现象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3.5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循环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令虽然规定了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管理制度、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理念、法律制度及其保障措施等均存在一定缺陷。

首先,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侧重于末端治理及技术创新,而对废弃物产生环节、规章制度及宣传教育重视不够,违背了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理念;其次,循环经济涉及面较广,而现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较为宽泛,仅能作为法律框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法律法规;再次,地方经济发展长期以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为代价,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处于边缘地带,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缺失,不能对地方企业循环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最后,关于循环经济中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不够完善,公众积极性不够,而企业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

3.6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为废弃物(包括一般的包装材料、木材等;特殊的有垃圾、矿渣等)的回收再利用。然而近年时常发生的“食品危机”、“环境污染”等现象,触发了公众深层次的环境危机观念,公民对重大环境污染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出了质疑,同时环保部门关于污染型项目的定性批复不再是定心丸,环境保护由“依赖政府”转变为“依靠自己或民间团体”。

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公信力下降,为了保护自己及子孙的生存环境,公民偏激地选择了从源头杜绝污染事故发生。2009年年底,广州市番禺区“垃圾门”事件引起全国关注,致使垃圾焚烧项目走入困境;2012年,经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在动工期间遭到民众抗议,最终政府宣布项目停建。

垃圾焚烧和钼铜项目均属于重大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在环境危机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变废为宝,解决废弃物与人之间的土地之争,属于循环经济的良好典范,从环境、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看,此类相关项目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致使此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循环经济项目胎死腹中。

4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推进我国循环经济

发展的路径4.1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污染的综合控制治理,都离不开环境科技的进步,必须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探索清洁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在生产阶段将绿色、环保、生命周期等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中,改进生产工艺,选择无害化、可循环原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变上游废弃物为下游产品原料,综合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逐步完善不同企业的技术标准,灵活变通,发挥不同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4.2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德国是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法律基础,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同时提高了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工业界和经济界认识到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良好的大气条件、水域和土地即是生活的必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6]。

在利益当前、环境危机频发的今天,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下阶段发展中,应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污染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循环经济立法中的主动控制性;其次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框架,制定具体的有操作性的专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最后应加强地方循环经济法律建设,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补充循环经济激励措施,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从根本上指导企业生产,从法律上为政府监督提供依据。

4.3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环境是人民的公有财产,而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应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政府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明晰国内经济与资源环境现状,强化政府政策导向,以循环经济为主体,在发展中融入低碳等超前理念,使循环经济与时俱进。在当前环境危机形势下,循环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循环经济现有框架下,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而言,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7]。但整体上,循环经济对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枢纽作用。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该综合经济、社会、地域等条件,全面分析,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结合当前环境形势,创新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待低碳经济成熟时方可转换主体。

其次,要改革现行经济考核体系,在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中融入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理性看待经济发展,从国家层面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逐步落实到企业层面,全面实现绿色GDp考核制度。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8]。

最后,通过免税、减税政策,推行绿色产品认证等措施,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4.4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督管理

日本是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通过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绿色消费者全国网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9],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该体系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充分的先例,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应加强监督、惩罚、治理力度,通过政府、公民和各种民间组织在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不同力量的互惠、习俗、强制、行为等博弈活动,加强政府与民间沟通力度,了解民众心声,建立良好的公信体系。以政府的公信力作为民众环境担忧的定心丸,在加强前期论证、实验的前提下,为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保驾护航。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要利用学校进行循环经济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大学生的学历教育中都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

最后要运用舆论传媒等各种手段对公众进行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公民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如果能从思想理念上接受循环经济,在认识上理解循环产业的环保措施,在组织上听从政府决策,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并从身边做起,则循环经济一定会成为造福人类的新举措。

5结语

循环经济的思想是人类克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产物。循环经济理念的演进与人类合理利用资源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资源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10]。循环经济为当今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指明了道路,我们应紧紧把握这一思想理念,在行动中恪守循环经济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资源循环利用这个核心概念,并与政策指导、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相关法规制定等主要工作环节紧密联系,让循环经济实实在在地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范新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及路径选择[J].财经政法资讯,2007(1):3~8.

[2]加藤尚武.资源危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丁登林.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及对策[J].达州经济,2008(1):29~31.

[4]U.K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R].London:UK,2003.

[5]黄丽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J].发展研究,2009(7):63~65.

[6]梁剑琴.循环经济立法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94~97.

能源循环利用篇6

为子孙留下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和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去年3月,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一年后,他又在今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再次强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此,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

三项原则推动资源循环

循环经济实行三项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再利用”原则,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资源化”原则,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济面临的两大问题:即资源稀缺性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经济虽然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但是它的生产流程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开采资源,生产产品,排放废物,其资源利用基本上是一次性的。随着人类需要不断增长,资源稀缺性问题日益突出。不论一次性消耗资源的配置结构多么合理,利用效率多么高,总是用一点就少一点,最终难免用完。因此,传统经济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其生产流程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即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当有限资源得到无限循环利用时,就能成为无限多的资源,从而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当然循环经济也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还倡导节俭和适度消费。当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均需求不无限扩张,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资源稀缺性,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能源循环利用篇7

关键词: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均十分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各类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各种能源的过度消耗等环境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类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长期的企业生产实证明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并不只是取决于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当前的市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自然资源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等因素。我国能源企业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当地生态环境所具有的脆弱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问题凸显出来。能源企业要想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大局中做出自身的积极贡献,就应当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能源开发特色,建立起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现代人应对自然资源的不利影响与环境污染所提出的巨大挑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观,以各类资源的高效和循环使用为中心,实施减量、再利用以及资源化方针,以较低的消耗和排放,较高的效率为主要特征的,是一个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对于以往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以及大批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变革。

一、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能源企业要想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配置的优化为中心,以提升生产率与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主要目标,以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切实健全完善相应措施,从而逐步形成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保持一致的,真正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运行机制。有鉴于此。能源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之原则。所谓减量化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在最大的限度上提升一次能源开采率以及利用率。所谓再利用,就是应当确保各类生产要素能够反复多次地利用,从而尽可能地加长各类设备及物资的利用周期,从而切实减少损耗。所谓资源化,就是应当落实好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的循环形运用,以实现化害为利之目的。

二是要遵循企业通过可持续发展以实现自身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之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应当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产生废弃物,最后又形成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精细化企业生产模式,从而让能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自然生态物质循环之间保持互动、和谐的状态,并且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与环境资源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三是要遵循依靠科技进步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资源利用率之原则。一定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大科技上的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力度,切实形成以替代型技术、减量化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共同构建而成的现代生态企业技术体系。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依据资源条件以及生产布局,不断地延长与拓展企业的生产链条,加快各大产业之间的共生与藕合,从而切实发挥出良好的协同效应,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遵循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紧紧把握政策依据之原则,将市场作为主要导向,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之要求来强化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一定要坚持把企业建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互结合起来,依据循环经济的政策性导向加以合理把握。

二、构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政府部门在加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政府部门在发挥自身积极引领作用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是要不断深化循环经济的机制建设,而且应当细化至十分具体的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艺流程以及技术环节;

其次是要健全完善能源的价格管理机制,按照价值规律以及供求关系之准则,不断提升能源税费以及污染税费的价格,从而采取收取污染税费的办法以支持能源企业应用循环经济,进而提升循环经济条件下所生产产品的价格优势;

再次是应当着力提升排污费的收取标准以及企业违规排污的处罚额度,通过企业污染补偿资金的大幅提升,以促进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让能源企业能够更加自觉地走上清洁生产以及循环再利用道路。

最后是要继续加大制定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力度。要依据循环经济发展之要求,全面修订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其中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相应的规定,并且还要对清洁生产以及资源回收、利用、再利用等实现强制性要求。具体到各个能源领域,应当着重在可再生能源企业、电力企业、煤炭企业、石油企业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等方面制定或者重修有关法律法规,并且加入和循环经济相适应,能够加快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定。

(二)企业管理层必须深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层应当抛弃对于循环经济所持有的片面观点,也就是觉得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完成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觉得循环经济的作用只能是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因而觉得只有解决发展与生产等问题之后,才能再触及到循环经济。有鉴于此,企业应当全面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努力追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多种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形成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能够保持统一的循环经济工作策略。同时,能源企业管理层以及广大职工应当切实深化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断提升资源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在战略的高度上加以认识,并且运用全局视野以把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强化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自觉性以及责任感,把自身具体行动融入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中。

(三)企业应当积极导入和推广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能源企业应当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依据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与外部性特点,形成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对循环经济进行投入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外部性要高于内部性的项目,这一项目的企业效益要高于其投入的成本,从而让企业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也就能够促进其积极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可运用鼓励、表彰以及培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对此类项目进行培养。对于循环经济的投入属于难以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也就是外部性要小于内部性的项目。因为在经济效益上并不显著,企业缺少足够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还可运用命令、指令以及计划来加以监督,并且和适当地补偿以及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面对处于两者间的企业循环经济项目,这一项目虽然较为普遍,但是在经济效益上并不够稳定,政府的补偿以及税收政策激励上的效率比较差。对此类项目,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引导,运用合理的价格机制,让产品与服务体现到循环经济的投入成本当中,让企业能够真正地有利可图,促进能源企业积极发展此类项目。

(四)企业要以技术升级与创新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

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促进能源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动力。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能够打破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限制、价格限制与再利用障碍,从而更好地推动能源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不仅费用非常高,而且技术上的要求也相当高,企业要想方设法更好地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全面解决影响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主要有资源节约、再利用以及环境无害化等技术,其中包括了能源的开采、冶炼、中间环节产品制造、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利用等全过程之中的循环体系,同时还涵盖了引入技术创新联盟以及生产联盟,从而发挥出合作生产之优势。

(五)立足改进管理运用集约经营以实现企业的扩能与挖潜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促使能源企业控制消耗与提升效率,而且还能依据我国能源供给的整体紧张形势,同时也需能源企业在最大的限度上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所产生的需求。充足的能源供应是确保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能源企业不仅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而且还是资源密集型企业,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之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优化管理来健全完善各类要素的配置体系,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经营,深入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确保更加稳定地增产和增收,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能源需求。

(六)改进企业的产业结构以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步伐

我国能源企业一定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式、高消耗、低效率发展模式,全力巩固产业调整和改进。以电力能源企业为例,应当努力推进高参数与大容量电力机组之建设,强化大型发电机组之建设,推动核电与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当然,煤、电、气等各类能源企业均应运用产业一体化经营,强化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战略合作,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入探讨当前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备极为深刻的理论价值以及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持续不断地推进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并且加以发展与完善,从而健全完善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进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研究,这些均有待于下一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2]周宏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J].煤炭经济研究,2006(1).

[3]何华兵.中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矿业,2006(5).

能源循环利用篇8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区域经济要健康、协调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然而,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的综合规划和设计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的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性生产流程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生产流程,通过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

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解决目前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核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三是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而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是三大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发达的地区,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越多。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遭受的污染越为强烈。西部地区资源的粗放利用不仅没能摆脱贫困,反而带来资源的浪费和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功能互补,提高资源、环境的运行效率,降低发展成本。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区域资源分布图与产业分布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样的投入和工艺管理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制约,区域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部门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某些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追求的是速度与效益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尽可能小的一种生态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创新性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循环经济不仅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体现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循环经济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循环经济是运用知识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来整合和提高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利用效率。

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典型实现形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设计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在产品、原辅材料和废弃物的交换中构建生态产业链,以达到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财富高效产出,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

用循环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发展活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统筹发展。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手段、法律保障为前提、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地区从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是承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价值性质,是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纽带,也是突出功能互补,降低发展成本,解决相邻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长期要求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偿奉献、安于贫困、抑制经济发展,既不公平,也难以奏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卢振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理论前沿,2003,(22)

能源循环利用篇9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能源循环利用篇10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