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司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2:10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1

1、目的

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进一步拓展员工职业上升通道,建立一套相对密闭、循环、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根据公司现状,特制定本规定。

2、制定原则

本方案本着公平、竞争、激励、经济、合法的原则制定。

2.1

公平:是指相同岗位的不同员工享受同等级的薪酬待遇;同时根据员工绩效、服务年限、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同,对职级薪级进行动态调整,可上可下同时享受或承担不同的工资差异;

2.2

竞争:使公司的薪酬体系在同行业和同区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3

激励:是指制定具有上升和下降的动态管理,对相同职级的薪酬实行区域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4

经济:在考虑公司承受能力大小、利润和合理积累的情况下,合理制定薪酬,使员工与企业能够利益共享。

2.5

合法:方案建立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管理制度基础上。

3、管理机构

3.1薪酬管理委员会

主任:总经理

成员:分管副总经理、行政部经理、财务部经理

3.2

薪酬委员会职责:

3.2.1

审查行政部提出的薪酬调整策略及其他各种货币形式的激励手段(如年终奖、专项奖等)。

3.2.2

审查个别薪酬调整及整体整体薪酬调整方案和建议,并行使审定权。

本规定所指薪酬管理的最高机构为薪酬管理委员会,日常薪酬管理由行政部负责。

4、制定依据

本规定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内、外部劳动力市场状况、地区及行业差异、员工岗位价值(对企业的影响、解决问题、责任范围、监督、知识经验、沟通、环境风险等要素)及员工职业发展生涯等因素。(岗位价值分析评估略)

5、岗位职级划分

5.1

公司所有岗位分为六个层级分别为:一层级(a):公司总经理;二层级(B):公司常务总经理;三层级(C):副总经理;四层级(D):部长级;五层级(e):作业主管级;六层级(F):专管员级。

6、薪酬组成

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金+加班工资+各类补贴+个人相关扣款+业务提成+奖金

6.1

基本工资:是薪酬的基本组成部分,根据相应的职级和职位予以核定。正常出勤即可享受,无出勤不享受。

6.2

岗位津贴:是指对主管以上行使管理职能的岗位或基层岗位专业技能突出的员工予以的津贴。

6.3

绩效奖金:绩效奖金是指员工完成岗位责任及工作,公司对该岗位所达成的业绩而予以支付的薪酬部分。绩效奖金的结算及支付方式详见《公司绩效考核管理规定》。

6.4

加班工资:加班工资是指员工在双休日、国假、及8小时以外为了完成额外的工作任务而支付的工资部分。公司D职级(包含D级)以上岗位及实行提成制的相关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工作时间以完成固定的工作职责与任务为主,所以不享受加班工资。

6.5

各类补贴:

6.5.1

特殊津贴:是指公司对高级管理岗位人员基于他的特长或特殊贡献而协议确定的薪酬部分。

6.5.2其他补贴:其他补贴包括生活补贴、手机补贴、出差补贴等。

6.6

个人相关扣款:

扣款包括各种福利的个人必须承担的部分、个人所得税及因员工违反公司相关规章制度而被处的罚款。

6.7

业务提成:公司相关业务人员享受业务提成,按公司业务提成管理规定执行。

6.8

奖金:奖金是公司为了完成专项工作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等员工的一种奖励,包括专项奖、突出贡献奖等。

7、试用期薪酬

7.1

试用期间的工资为(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的80%。

7.2

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岗位要求而终止劳动关系的或试用期间员工自己离职的,不享受受试用期间的绩效奖金。

7.3

试用期合格并转正的员工,正常享受试用期间的绩效奖金。

8、见习期薪酬

见习员工的薪酬详见公司关于见习期的相关规定。

9、薪酬调整

薪酬调整分为整体调整和个别调整。

9.1

整体调整:指公司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和物价水平等宏观因素的变化、行业及地区竞争状况、公司公司发展战略变化以及公司整体效益情况而进行的调整,包括薪酬水平调整和薪酬结构调整,调整幅度由董事会根据经营状况决定。

9.2

个别调整:主要指薪酬级别的调整,分为定期调整与不定期调整。

薪酬级别定期调整:指公司在年底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岗位工资进行的调整。

薪酬级别不定期调整:指公司在年中由于职务变动等原因对员工薪酬进行的调整。

9.3

各岗位员工薪酬调整由薪酬管理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的调整方案和各项薪酬发放方案由人力资源部执行。

10、薪酬的支付

10.1

薪酬支付时间计算

a、执行月薪制的员工,日工资标准统一按国家规定的当年月平均上班天数计算。

B、薪酬支付时间:当月工资为下月15日。遇到双休日及假期,提前至休息日的前一个工作日发放

10.2

下列各款项须直接从薪酬中扣除:

a、员工工资个人所得税;

B、应由员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

C、与公司订有协议应从个人工资中扣除的款项;

D、法律、法规规定的以及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应从工资中扣除的款项(如罚款);

e、司法、仲裁机构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款项。

10.3

工资计算期间中途聘用或离职人员,当月工资的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计算期间未全勤的在职人员工资计算如下:

应发工资

=

(基本工资+岗位津贴)—

(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缺勤天数/20.83

10.4

各类假别薪酬支付标准

a、产假: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B、婚假:按正常出勤结算工资。

C、护理假:(配偶分娩)不享受岗位技能津贴。

D、丧假:按正常出勤结算工资

e、公假:按正常出勤结算工资。

F、事假:员工事假期间不发放工资。

H、其他假别: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或公司相关制度执行。

11、社会保障及住房公积金

11.1依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为基数缴纳养老保险金、

医疗保险金。

11.2

员工一律缴纳X综合保险。

12、薪酬保密

行政部、财务及财务所有经手工资信息的员工及管理人员必须保守薪酬秘密。非因工作需要,不得将员工的薪酬信息透漏给任何第三方或公司以外的任何人员。薪酬信息的传递必须通过正式渠道。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2

一、洛阳市新农合制度开展情况[1]

(一)基本情况:

该市于2003年9月开始新农合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县为新安县,2006年试点范围扩大至新安、偃师、嵩县、宜阳等4县(市),2007年该市实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全覆盖,当年全市参合农民428.09万人,参合率90.5%,筹集资金2.14亿元。2013年全市参合农民485.9万人,参合率99.82%,筹集资金16.52亿元。截至2013年10月,该市共有4075.79万人次的参合农民享受到新农合制度实施带来的实惠,共补助报销49.09亿元。其中住院补助44.82亿元,补助256.2万人次,封顶补助1201人。

(二)运行管理机制情况:

1.传统与新运行机制并轨运行:2013年9月底以前,该市新农合按照两种运行管理机制运行,即2007年以前试点县(市)按传统运行管理机制运行,此四县(市)的新农合工作由卫生部门设立的经办机构进行管理,该类试点地区2013年参合农民221.09万人;2007年新增的12个试点县(区)则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补助支付业务的新运行管理机制运行,该类试点地区2013年参合农民264.81万人。

2.全市全面推行新运行管理机制:经过近七年的探索完善,新运行机制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显现,2013年10月1日,该市政府妥善解决原按传统运行机制运行县(市)经办人员的分流问题,并将其新农合业务统一委托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具体承办。

从2007年(90.5%)、2013年(99.82%)该市农民的参合率看,新农合制度得到了该市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而2007年以后两种运行管理机制并轨运行、各展优势、相互竞争,以及服务中树立的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和推行的市内自主择医及快捷、标准化一站式结报服务等措施,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运行机制的做法、特点及成效

(一)特色做法:

该市根据新农合制度运行的特点、管理的重点环节和工作实务,结合国家卫生、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认真借鉴新乡、江阴、晋江等地的成熟做法,在消化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有别于他们的新运行管理机制。

1.实行业务监管与经办分开:该市一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新农合补助支付业务委托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具体承办,并以《洛阳市新农合补助支付业务委托承办协议》的形式明确了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和违约惩处机制,确立了基金型的受托服务模式。市财政每年按其承办县(区)1.1元/参合农民的标准(2007年按0.75元/参合农民的标准支付)向该公司分季度支付委托管理费用,并留其委托管理费用的10%作为该公司的履约保证金,视其履约情况和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年度考核结果返还。该公司靠政府支付的委托管理费运转,不承担基金运行风险。二是市政府出台了《洛阳市新农合管理暂行规定》,细化了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责分工,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确立了政府组织引导,中国人寿承办补助支付核补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与即时结报服务,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共同监管的新农合组织架构和新运行管理机制。三是时任省委常委、洛阳市委连维良书记亲自指导、设计,并具体解决推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洛阳模式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2.实行基金管理与使用分离:该市通过统一全市补助政策、推行定点医院即时结报和终止经办机构直接为参合农民办理报销业务等措施,有力保证了补偿政策的即时兑付和正确执行,堵塞了管理漏洞,实现了基金管理在业务层面的二次分离。一是在基金财政主管与经办机构使用层面,严格落实基金财务制度、基金会计制度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利息滚存、封闭运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资金拨付全部银行转账的管理规定,完全符合了国家有关新农合基金的管理要求,实现了基金管理与使用的第一次分离。二是在经办机构与基金具体使用层面,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审核(100%审核)、保险公司核补审核(100%核审)、监管部门监督稽核(抽查30%稽核),实现了经办机构与新农合基金个体补助间的第二次分离和使用过程中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各县(区)财政局、合管办根据该公司按月上报的定点医院直补资金核补金额、用款计划和监管部门最终稽核结果,按月拨付新农合结算报销基金。

3.建立部门间监督制约机制:该市通过协议约束机制、履约保证金制度、年度基金回缴财政专户制度、承办方案审批制度、年度审计制度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审核、保险公司核补审核、卫生主管部门监督稽核、审计部门年度审计、监管部门年度联合考核、群众监督举报(补助公示)等多层面监督,在新农合业务监督和基金使用管理方面形成了主要管理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特别是新农合业务监管与具体补助业务经办由互不隶属的两个部门分别管理、经办,明显有别于传统运行模式。

4.实现延伸业务互为补充:该市发挥该公司同时经办新农合和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的优势,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借助新农合管理服务平台,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与新农合补助实行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参合农民和城乡困难群众,明显降低了定点医疗机构和该公司的人力资源负担及运行成本。

(二)主要特点:

“洛阳模式”坚持业务主管、监管主体、补助窗口、承办人员及基金运转形式与卫生部门统办统管的传统运行管理模式一致的原则,强化卫生部门在新农合业务和监管方面的主导地位,发挥定点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直接管理的行业优势,借助健康寿险公司的科学管理体制、既有营运网络和多年经办健康险业务的长处,真正形成了监管与经办分开、资金管理与使用分离、核心业务部门间互不隶属、层层相互监督制约、延伸业务互为补充的运行管理特色。

(三)取得成效:

该市的有关做法先后顺利通过了国家和地方各级审计部门的多轮专项审计,得到了国务院、国家医改办及国家业务、行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与专家们的充分肯定,探索出了一条管办分离、监管到位、运行安全、成本较低的符合该市具体实际的新农合“洛阳模式”。该模式作为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业务的范例被原国家卫生部和保监会向全国进行了推广,并获得部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目前,在该市凡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的农民,均可在该市任何一家定点医院享受先看病、后付费和出院即时结报服务。参合农民患者凭合作医疗证、身份证,入院时不用交住院押金,出院时,仅需交纳其住院费用的自付部分,参合农民的就医负担大大减轻,补助报销快捷方便,市内住院即时结报率达到97%以上。2012年,作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该市,其参合农民的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分别低于全省207.18元和8.54个百分点,住院实际补偿比高于全省1.48个百分点。

三、两种运行管理机制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基金筹集与统筹形式相同,均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以县(市、区)为单位集中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

2.业务主管与监督管理主体相同,均为市、县两级卫生、财政、审计部门。

3.参合农民即时结报承办及窗口、承办人员相同。

4.基金管理形式相同,均按财政部、卫生部制定的新农合基金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要求,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和利息滚存。

5.运转形式基本相同(只是新运行管理机制多出一个由保险公司拨款和基金使用多部门制约监督的环节,即医疗机构出院直补、保险公司按月核补、监管机构当月稽核)。

6.对于参合农民来说补助报销与核销流程完全相同。

(二)不同点:

个人认为该市两种运行管理机制的不同点集中在新农合基金的管理使用和过程监管方面。

1.对新农合基金运用的监管稽查不同:

在传统运行管理机制中,新农合业务由当地卫生部门即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合管办”)统办统管,医院定点医疗行为和对参合患者的报销业务的管理由隶属该合管办的两个业务科室具体承担,医院按月向合管办提交直补凭证和原始病历,经合管办核查无误后划拨资金,不予核补资金口头或书面告知定点医院。大致流程见图1:而在新运行管理机制中,补助支付业务由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承办,由其负责建立的市、县、乡三级补助服务中心(站)具体承担定点医疗机构直补资金的核补业务。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窗口服务人员按月提交直补凭证和原始病历到相应补助服务中心(站)办理核补手续。补助服务中心(站)按照“系统对病历、病历对清单、清单对系统”三对照原则对所有补助凭证及原始病历100%进行审核,核准应补助费用,留存报销凭证和建立凭证档案,并将不予核补的资金书面告知定点医院及参合农民注册地的县级新农合管理部门。监管机构即新农合监督管理办公室对保险公司已审凭证按30%进行行政稽核。这种新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补助支付业务承办机构内部稽核、监管机构行政稽查和审计部门年度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实行了管办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进一步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有效解决了传统运行管理机制中卫生部门一家统办统管、既监督又承办补助业务又购买定点医疗服务而导致的监管与核补业务经办不分、隶属一家不能相互制约、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大致流程见图2:

2.新农合基金管理与拨付过程不同:

在传统运行管理机制中,基金管理为新农合筹集资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由县级财政部门管理,拨付过程则为县级合管办审核直补凭证后向本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然后由合管办或财政直接向医院进行拨付,具体见图3:

在新运行管理机制中,中国人寿保险洛阳分公司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新农合基金支出专户,参与新农合基金(流转金)的有限管理;定点医院建立新农合补助资金专账。资金沿财政新农合基金专户(支出户)中国人寿方面支出专户定点医院基本户(专账管理)参合农民(补助款)结余及利息回缴财政新农合基金专户的环单向运行。

具体见图4

四、两种运行管理机制的优劣比较

(一)新运行管理机制的优劣点

1.优势:

1)新机制引入第三方管理,实现了管办分离、独立运作、基金使用分离,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有效解决了卫生部门一家主办时既管又办、既购买服务又提供服务从而导致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是新医改积极探索的一种运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2)有利于提高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水平。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的费用由市级财政负担,管理网络由该公司统一承建,可以较好地解决县级财政困难情况下的新农合信息化统一管理问题。

3)有助于新农合管理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间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同时承办了该市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在该类人群管理方面已与新农合管理部门形成了风险共担机制,2014年建立新农合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后,风险共担机制将更趋完善,能更好地保障制度和基金安全。

4)实现了两部门的强强联合、相互监督、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政府可以借助中国人寿方面在财务、人事、业务垂直管理等方面的固有优势,合理利用其已多年承办健康保险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等业务的长处,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的准确性,快速开展业务,实现参合农民异地即时结报服务。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而言,参与新农合业务对其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中的提升、进一步密切其与政府的关系,降低未来与政府合作的门槛有积极影响,其也有可能通过参与新农合从政府处得到其它保险业务,并根据新农合数据开发新产品,[3]同时推动其它健康险业务开展。另外,藉此服务延伸的短号码服务平台,还可为参合农民提供补助告知、政策解答、寻医问药、预约挂号、专科专家及专病治疗介绍等一系列服务,进一步拓展企业形象,体现社会责任。

5)有利于实现跨省新农合即时结报。将来可利用商业保险公司全国联网的服务平台及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实现全国新农合的异地即时结报和意外伤害的异地协查,大大便利参合农民和降低经办运行成本。

6)有助于实现当前我国医保政策多部门管理现状下,多种政策性基本医疗保障业务服务平台的统一管理和无缝衔接,并能减轻政府行政成本和防范重复参保、重复报销等违规行为。

2.现存缺陷:

1)增加了资金流转和协调环节,协调不好情况下可能影响工作效率。

2)现阶段政府尚未从政策上完全落实乡级监管人员的编制和经费保障。

3)委托管理费用核定标准较低,近5年没有调整,影响保险公司聘用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审核人员。

(二)传统运行管理机制的优劣点

1.优势:

1)由卫生部门统办统管,工作协调环节少,有利于政策执行的一步到位、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经办机构的经办人员(事业编制)一般从卫生系统内产生,易于发挥部门优势和核补的专业优势。

3)是当前我国、我省新农合运行管理的主流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县、乡两级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乡镇卫生院负担较小。

2.缺陷:

1)未实现管、办分离。既购买服务,又提供服务从机制上可能影响监督管理的成效。

2)经费保障易受县级财政状况的影响。财政困难县的经办机构经费保障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3)容易产生核补业务不公正的问题。新农合补助服务缺乏制约机制,存在管理缺陷,直补资金和核补业务易受人为因素干扰。

通过对该市两种运行机制的优劣对比,特别是该市在并轨运行近七年后选择全面推行新运行管理机制的做法,至少可以得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基金受托型服务较之传统运行管理机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适应于洛阳实际,同样也能适用于全国其它同类地区。

五、商业保险公司介入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着相关部门政策上的鼓励支持,但商业保险公司介入新农合业务仍面临重重挑战,需破解诸多难题。

(一)商业保险公司的营利性动机或与新农合的公益性相冲突:

新农合是为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建立的一种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一项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更重视公平,这与作为金融企业的商业保险公司的营利经营动机直觉上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不能正确认识其社会管理功能,主观上对其参与新农合业务存在抵触心理。另外,国内保险市场良莠不齐,少部分保险机构为争抢健康保险市场份额而恶性竞争、相互诋毁、夸大宣传和推诿赔付的短视行为,使部分干部、群众也对其声誉褒贬有加、毁誉参半,这使商业保险公司想要参与新农合业务并非易事。另一方面,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制度主要实行基金管理型参与模式,缴费及补偿水平都由地方政府确定,而需方垄断的态势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在与政府协商管理费用及双方权责事宜时明显处于弱势,营利空间受到挤压。参与新农合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具体运行中较难实现盈余,通常只能保本经营,甚至一些商业保险公司还要补贴很多管理费用,加之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农合业务附加利益,如市场知名度的提升等,其实现需要较长时间,且受制于多种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商业保险公司继续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与持续性。目前,全国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的商业保险公司从开始的7家已缩减至3家大型公司。

(二)既得利益者的抵触与原经办人员的分流问题困扰政府决策: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最大的困扰和阻力来自既得利益的抵触和阻挠。由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主要参与的是补助支付业务(政府一般不能将属于行政监督、医疗机构监管的职能委托保险公司),也即医疗费用补助报销的审核业务,对既得利益者——经办机构的费用审核人员来说,可以是其自由裁量权发挥到极致或私下权力运用最大的地方,而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则拿走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与权力,切断了他们与不正当医疗机构间摆不上桌面的东西,自然就会受到强烈抵触。而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必然导致原经办人员的转岗、分流问题,则是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第二大阻力。由于政府担心转岗分流人员安置不好会出现内部不稳定、群体上访和矛盾集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虽有想法但推动乏力,存在裹足不前、瞻前顾后、不愿涉及等顾虑。此外,不少地方的卫生部门,由于缺乏对“洛阳模式”的了解,也担心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服务后会失去或削弱对新农合制度的控制能力,而心存顾忌。

(三)存在定点医疗机构不配合或消极应对的情况:

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另一个重要困难是与定点医院的合作,其参与新农合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点医疗机构能否配合。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医院与商业保险公司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实体,二者间缺乏共同的经济利益,双方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在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中,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与医疗机构诱导需求、住院和保内药品、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不高不无关系。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发生就医农民的住院时间长短、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医疗费用及发生多少等起着重要作用,而商业保险公司则难以介入到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之中,无法控制和约束违规定点医院的医疗行为和趋利动机,进而难以控制新农合基金的支出风险。由于作为新农合监管者的卫生部门有时会采取姑息的态度,即使处罚也是内部处理等原因,在商业保险公司遏制以上这些不正当行为时,自然就会引发定点医疗机构的抵触和不配合态度,进而阻碍其工作的深入开展。[4]

(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卫生统计工作一直未能全面建立,一些地区缺乏详实的统计数据积累,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委托管理费率厘定缺少科学数据支持,有时存在盲目决策和拍脑瓜确定费用问题。基础条件薄弱还表现在农村医疗资源的欠缺。在部分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差,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医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药品市场混乱,这使商业保险公司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难度加大,对医药费上涨过快等现象不能及时遏制。[5]而对于缺少农村机构网点的公司来说,新辟市场需要机构建设、人员招聘培训等较大的投入,加上新农合筹资水平低、筹资成本高,使得其参与新农合面对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六、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业务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业务提供政策法律支持:

我国相关政策在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业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对于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新农合业务十分重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的明确要求,针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运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困难,国家卫计委、财政、保监会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联合制定完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有关制度和规定。通过政策法规建设,一是使新农合制度的管理、监督有法可依,并规范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服务的基本准入条件、资格获取形式、参与服务方式、服务经营行为,明确违规惩处的条款,以保证管理服务的稳定到位及新农合基金的安全,为商业保险公司推进这项业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确定政府、商业保险机构和参合农民三者之间各自的地位与法律关系,强调政府在其中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6]三是出台相关减免税收及费用补贴政策来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积极性。

(二)取得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是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成败的前提:

参与新农合业务之前,商业保险公司必须通过积极汇报和促请主管领导实地考察来使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能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有一个全新的、客观的、正确认识,力争得到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离开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要想取得成功是难以想象的。其二,必须得到卫生、财政、审计等政府工作部门的支持、帮助与配合,不然实际运作起来肯定会处处制肘、事事不顺和效率低下。其三,商业保险公司必须按照政府委托事项、委托服务内容,摆正位置,弄清以上各方的工作关系和职业角色,通过积极汇报、建言献策,加强部门沟通与协调,形成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并以诚实守信的履约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为全体参合农民提供公平的均质化服务。其四,借鉴郑州、洛阳两地的做法,妥善做好原经办人员的转岗分流问题,保证新农合工作不受影响。

如果没有时任省委常委、洛阳市委连维良书记、郭洪昌市长的高度重视、亲自指导、精心设计和大力推动,没有市委常委吴中阳常务副市长、高凌芝主管副市长的组织协调,没有卫生、财政、审计、人事等部门和县(市、区)政府、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的通力配合和积极努力,没有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保监局领导身临基层的多次悉心指导,“洛阳模式”注定不会成功,也肯定不可能作为范例向全国进行推广。

(三)谈判商定服务协议,为参与新农合业务奠定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政府在与商业保险公司谈判商定服务协议时,一是要根据委托服务的内容、业务量及其潜在增长情况,结合人力成本、运行成本、固定资产投入(如设备、职场装修、档案库等投入)等的测算数据,合理确定委托管理费用,并视社会成本变化情况对该费用实行动态管理,不能一成不变。二是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具体违约责任,并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和财务数据、支付凭证、会计账册、参合档案等移交制度,以使新农合制度运行不会因商业保险公司的违约和中途退出而受到任何影响。特别是要对服务的内容、质量标准、服务网点及体系建设、人员选用及其政策业务培训、信息化管理、基金管理、财务与会计制度、凭证档案管理,以及未尽事项明确、争议解决途径、协议有效期等都要按照规范的格式协议进行具体约定。三是政府也要综合平衡降低行政成本与购买高质量管理、高素质人才服务的关系。不能单纯以降低行政成本为主要目的,不考虑商业保险公司的基本运行成本。商业保险公司也不能为争取参与新农合业务,而恶性竞争,相互打压,以极低的委托管理费率屈从政府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长远发展和新农合制度的平稳运行。两者最佳的平衡点就是政府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有效的医疗保障,而不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差的服务。

(四)加强商业保险公司能力建设,更好地适应新农合制度发展的需要: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司;制度建设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打造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该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将对保障农民健康,提高农村卫生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政府部门直接主导运作下的“新农合”制度,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尤以农保管理资金投入不足、运行成本高;医疗保险专业人员匮乏、医疗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日显突出。本文探讨将商业保险公司引入到政府承担责任的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利用保险公司和保险机制进行农民医疗保障的探索,创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新模式。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难点

1.资金筹集量少,保障水平低。当前合作医疗有限的政府投入及较低的农民收入和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量的农民缴费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及较高的发病率使“保大病”目标在很多地方实际上难以实现,一些地方合作医疗封顶线很低,难以保障农民发生大病时的医疗需求。

2.管理成本高,县(市)级财政压力大。在地方卫生部门主管的新型合作医疗中,管理费用一般要占到总经费的10%以上。中央政府为防止地方政府因为财政困难挤占合作医疗资金,规定合作医疗的管理费用不能从合作医疗资金中提取。这样一来,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维持费用就必须从同级卫生经费和财政中予以支付。受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影响,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下降,合作医疗管理列入县级财政支出,使县级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大,尤其对财政困难的贫困县。为筹集合作医疗资金,部分乡镇甚至挖东墙补西墙,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面临隐患。

3.缺少专业技术与管理资源,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农村医疗保险的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从医疗服务基础数据的搜集分析、保障范围和给付标准的设计、到费率的厘定等都需要专业的保险知识和精算技术,这些专业技术资源是政府机构和地方卫生管理部门所不具备的。此外,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涉及到参保人身份认证、赔案理算、赔付结报、定点医院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需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处理。这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难以胜任的。从目前的试点地区看,一些地方合作医疗基金没有严格实行“钱账分离”的基金管理结算办法,经办机构管账又管钱,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一些试点地区制定的试点方案不够科学、合理,出现基金沉淀过多;而有些定点医院的住院补偿区段和比例设置不够合理,使得住院医疗补偿基金沉淀或者超支;有些则在费用报销上限制较多,手续程序繁杂,而由于具体操作的合作医疗资金又不多,农民享受的报销范围和幅度都不大,对于患大病,所报销的费用根本无济于事,无形中挫伤了部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有6家保险公司参与了新农合试点工作,它们是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中国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在诸多公司的实践中,“江阴模式”和“新乡模式”引起关注。江苏江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筹资,镇政府负责征缴保费,市医疗保险领导小组负责业务管理,商业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卫生行政部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又如,河南省新乡市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级市,2004年确立“政府组织引导,保险公司承办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当地合作医疗办公室监督管理”的运作模式。保险公司不承担经营风险,主要提供日常管理服务,收取相应的管理费。

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时间不长,收到很好效果:一是提高了保障水平。目前,江阴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大病补偿最高可达6万元,医疗费报销比例也从开始时的14%提高到目前的30%。从2006年开始,参保人不仅可以报销部分住院费用,在各镇社区卫生院门诊就诊所发生的医药费也可以按比例报销。二是降低了管理成本。江阴市政府财政部门经过测算认为,如果由政府直接办理基金结算和支付业务,每年的管理成本需要800万元。如今政府只需为农村医保管理中心提供不到400万元,用于人员开支和办公费用的财政支出节省了一半。新乡市农村合作医疗移交中国人寿新乡市分公司后,全市从事这项工作的财政供养人员从544人减少到50人,运营费用从1038万元减少到300万元以下。加上政府支付给人寿保险公司管理费用(为保险费的百分之一,100万元),政府支付的管理费总额大体为400万元,节约至少600万元左右。三是提高了服务质量。保险公司在县(市、区)建立新农合业务管理中心,在定点医疗机构设立服务窗口,聘用医保专管员或驻院代表,建立电脑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以定点医院为基础、以医保专管员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审核报销管理体系。医保专管员通过服务窗口和业务管理中心之间的电脑联网,将参合农民的有关报销信息传送到业务管理中心,经专业人员审核后,及时完成报销支付。农民领取补助的时间由原来的10—20天缩短到目前的不超过30分钟。四是保证了资金安全。新型合作医疗按照全国一律的管理模式,

以县为单位,由县政府集决策、经办、管理、监督多重角色于一身,不仅仅直接管理发生困难,更难的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基金,公共权力不受制约,难免发生基金挪用、滞留等问题。而保险公司则有一套按规定收到资金当天上递、支付资金定额补差的管理制度,即保障资金存放安全又保证了资金使用快捷。如,在河南新乡,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市县两级公司在农行开设了9个专项账户,用于新农合资金的收支结算。政府将新农合基金划拨到保险公司专项账户,实现新农合基金和政府其他资金的有效隔离;新乡分公司再将资金上划到总公司,总公司按照收支两条线统一管理,利用“网上银行”系统进行资金上缴和下拨,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到账。

三、商业保险参与是化解“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必选之策

一般认为,保险公司经营的险种属于私人保险范畴,在我国被称之为商业保险。它与社会保险属于本质特征完全不同两种制度。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社会保险以保护遭受社会风险的人群,尤其是贫困群体为目的。商业保险以市场方式运作,社会保险由政府直接经办和管理。问题是,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们如何认识和

理解社会保险和私人保险的关系,包括社会保险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关系,是并列对立性的还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鼓励性关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政府主导和管理下,享受各级政府补贴的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属于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而非私人保险,按照以往的经验,凡社会保险都由政府和直接隶属政府的事业机构承办,保险公司能否经办和如何经办这类保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江阴模式”和“新乡模式”的实验,开创了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社会保险的新制度形式。

从世界范围看,鉴于经济全球化、失业率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非生产性人口比例上升等原因,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均出现了财政困难。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民间保障制度来化解社会保障的危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开始,纷纷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的趋势体现为三个转变。一是从政府统包和单一的社会保障,转变到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二是从政府垄断运作,转变到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竞争经营;三是从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提供者,转变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者和监督者。在美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很低,绝大多数人口都被民间保险制度所覆盖。1989年,韩国实现在政府管理下的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其中商业保险计划覆盖了全国90%的人口,政府只为购买不起商业保险的穷人(约占人口的10%)提供免费健康保险,同时也为特定人群购买商业保险提供一定补贴。通过这种公私并举的方式,韩国全民健康保险的实现并没有对宏观经济发展增加任何重大负担,也没有明显损害特定行业发展或给小型企业带来显着的负面影响。从韩国经验看,商业健康保险计划在建立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政府在为国民建立健康保险努力中并不一定要排除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

就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而言,政府应当在管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继续为农民参合提供补贴,但具体组织、运营过程并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操办。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设置新的政府管理机构不但额外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特别是使税费改革后十分困难的县市财政雪上加霜,而且工作人员能力和软硬件设施等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工作要求,造成管理效率过低,成本过高。此外,政府身兼监管者和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很难避免基金被套取、挪用、截留的可能性及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与此相对应,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方面拥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多年来,商业保险公司在医疗产品开发与推广、核保、理赔及医疗行为规范,管控等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已积累了大量经验,通过引入商业医疗保险的专业经验,合理设计保障内容,科学测算费率,可降低农保业务的经营风险。对商业保险经营主体而言,积极参与“新农合”制度建设,可将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至农村地区,为培养潜在的客户群,促进商业保险业务发展奠定基础。显而易见,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不仅互惠双赢,而且潜力巨大,我国应出台政策规范各方行为,实现参合农民、政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三方的共赢。

四、有待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建设问题

1.制度设计问题。保险公司受政府部门委托承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只负责具体业务,包括资金存储、业务管理和按规定发放补助。收缴和补助的方案都由政府决策,政府自负盈亏,卫生部门负责监督。保险公司按基金的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区所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避免保险公司为追求商业利益而降低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能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技术,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从新乡的试验看,由于不是保险公司直接经办,无法调整方案设计上的明显缺陷,导致资金沉淀过多;另外,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的管控能力偏弱,病人可到所有的医院住院,保险公司无法利用定点医院的选择机制控制费用,且无法制衡医院以药养医、医疗行为不规范等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当保险公司要求医院履行规定时,卫生部门常常替医院说话。为此,建议民政部门组织专题小组,联合商业寿险公司和卫生部门,系统研究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托管给保险公司,实行管办分开的政策险方案,规范各方的权责利益范围,使保险公司的自由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2.合作医疗主管部门支持不力。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由卫生部门主管,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由政府组织建立,其管理和运作成本完全由政府支付。由于试点地区合作医疗基金沉淀较多,卫生部门可获得一定的管理费用,所以大多数地区倾向自保,卫生部门不希望商业保险公司涉及此项业务,故不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合作医疗,甚至认为商业保险公司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可能管理好农民的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商业化运作的部分地区,合作医疗主管部门与保险公司协商的管理费用相对不足,影响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新农合”作为涉及数亿农民利益的国家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需要很强政策支持的庞大系统工程,目前,保险公司在“新农合”中的地位尚未完全明确,有待政策层面的明确支持。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供电公司;农电财务;集约高效

作者简介:陈锴(1979-),男,湖北武汉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财务资产部,会计师。(河南焦作454150)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215-02

近年来,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深入,农电财务管理作为农电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基础薄弱、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缺乏统筹平衡机制和统一的预算管理等矛盾日益凸显。加强农电财务管理,既符合国家电网公司“三新”发展战略需要,又能引导企业走上规范化道路,稳步推动公司经济发展。

一、农电财务管理现状

1.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指导思想

目前,县级供电公司有会计人员53人,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8人,占比15.09%;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人员12人,占比22.64%;平均年龄34岁。从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来看,多数会计人员不具备较强的会计理论知识,也不具有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一是公司领导对农电财务规范化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宁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安全生产、扩大销售上,也不愿去加强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管理的软实力。二是农电企业会计核算、会计政策不统一,操作规程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会计科目使用较随意,政策执行前后不一致,出具的会计报表不能完全、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很难通过职业判断发现、分析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更别说为企业领导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

3.资金管理不严格,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从认识上,农电企业没有建立“公司上下一盘棋”的指导思想,多数企业只看重本单位利益,各自为战,不能合理利用已有资源为整个地区电力服务。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资金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低下,部分企业缺乏资金,经营运转困难,增加贷款,加重企业还款负担。从执行上,个别企业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可控成本预测与实际执行差异较大,加上年末预算考核不严格,致使有的单位或者个人趁机而入,该花的钱多花,不该花的钱也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农电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使农电企业出现了现金净流量持续增长,由此也给农电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一些农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不断下降,电费坏账居高不下等等,给企业的发展和推进农电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从目前的农电财务管理实践来看,这些经济安全因素潜伏期长,治理难度大,如果不予以妥善、及时的解决,其负面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最终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可见,强化农电财务管理,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既是提高农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农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农电财务管理措施

1.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机构职责

制定《农电财务集约管理中心资金管理及业务流程》,明确“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以资金管控为手段”,按照“管投资、管耗费、防风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及资金方面的管控力度。重点明确从以前的年度预算细化到月度预算、从资金集中管理到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思路。完善了组织机构设置:农电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心,县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县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

农电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是县公司“预算执行监管、资金集中支付”的管理机构。机构设置在焦作供电公司财务资产部下。具体负责根据审批后的预算进行资金集中及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对县公司资金的统一调度、内部缴拔、集中监管和信息反馈等,促进县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县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是县供电企业的预算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公司滚动预算、年度预算方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等。[1]

县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是县公司预算执行机构,负责组织预算编制、审查、汇总、平衡、上报、下达、修订、分析、控制、报告等具体工作,并向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提交预算报告草案;负责提出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等。

2.整合会计机构,落实“六统一”政策

整合会计主体架构,原则上每个县级供电企业只保留一个会计机构,撤销下属乡镇供电所的会计机构,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统一由县级供电企业财务部门集中办理。非独立运营管理机构、内部职能管理部门不单独设立会计主体。

统一制订《县级供电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公司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和财务报告编制办法,统一选聘社会中介机构对县公司年度决算进行审计,规范县公司财务管理行为,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具体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统一会计政策:在省公司统一要求下制定和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增强公司系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合规性。

(2)统一会计科目:在省公司统一要求下建立县级供电企业的统一会计科目体系,与预算科目体系相衔接,提升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的反映和管控能力。

(3)统一信息标准:结合农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和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促进公司各类信息的互相融合。

(4)统一成本标准:结合县供电企业财务现状,按照“尊重历史、持续改进”的原则,逐步统一各县供电企业的成本标准。

(5)统一业务流程:根据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措施,在省公司领导下统一县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并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进行有效固化,形成纵横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作流程体系。

(6)统一组织体系:按照“纵向压缩管理层级,横向归并会计主体”的原则,在省公司统一要求下调整县供电企业财务机构和会计主体架构,构建统一、高效的财务组织体系。

3.清理银行帐户,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县公司按照省、市公司推行“一行一户”,总数量不得超过7个的原则,加大了银行账户清理整合力度,严格控制开户数量,清理多余账户,优化账户结构,提高账户使用效率,银行账户总数量由原来的43个降低到36个。市公司开设集团帐户进行资金归集和服务工作,构建公司全面集中、统一管控的集团账户管控体系。市公司分别与工、农、中、建及邮政储蓄银行5家银行签订银行结算服务协议,在相应银行开设集团帐户。市公司对县公司的备用金帐户、电费收入帐户进行集团帐户挂接。通过集团帐户挂接,公司实现了对各县公司备用金帐户、电费收入专户资金情况的在线监控,县公司各账户余额、历史明细实现了实时查询,真正实现了“异地业务本地化、结算业务网络化”的要求。

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搭建资金管理平台,实现资金集中结算与归集;县公司电费等各类收入资金均以自动划转等方式及时、足额归集至市公司集团账户;所有货币性支出必须从基本账户支付,严禁现金坐支。

4.预算集约调控,实现财务与业务有效融合衔接

县公司依据省、市公司批复的年度预算,按月编制上报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市公司审核后下达执行。推行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实现现金控制与预算执行的紧密结合。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要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纳入年度预算、未纳入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项目,要经县公司主要领导审核、市公司分管财务领导批准后,方可对外支付。强化预算的分析与考核,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县公司按月上报市公司现金流量预算执行情况,市公司分析考核各县公司月度现金流量预算执行差异情况,并纳入县公司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

建立健全标准成本管理体系,运用标准成本编制预算和强化生产成本过程控制。自2012年开始,根据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在两年的时间内逐步运用标准成本进行生产过程的监控。从2013年开始建立业务参数库,依据参数信息和标准成本编制成本预算;市公司按照标准成本测算、分解、下达县供电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指标,并按照动因分析法,核定成本标准,对于地区差异等客观因素将采用合理方法予以修正。县公司要在生产一线推行作业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检修项目预算开展电网检修运维工作,优化作业设计,降低作业消耗,将成本管理责任向一线班组、员工和作业层面延伸。动态维护标准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成本管理分析、绩效评价与监督,落实成本管理责任。

5.强化资产精益化管理,提升公司整体价值

推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统一政策标准、实施动态管理、科研购置资产等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和各责任主体间的协同机制。持续推进资产清查,不仅做到资产卡片与资产实物的对应一致;还要加强动态管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生产、营销等其他业务系统集成对接。

完善县供电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细职责界面的管理关系。在省公司相关要求及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县供电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细职责界面的管理关系。特别是要结合2013年开展的对于房屋建筑物、变电站等有关土地使用权证进行清理的两证办理工作,积极做好权属登记手续的完善工作。从而规范无形资产注册登记、转让许可、后续维护、权益保护等权属管理,加强无形资产核算确认、转让定价、入股投资等价值管理。

6.工效挂钩,实行资产经营考核

一是明确对县公司的考核指标:目标利润、可控费用、资产负债率。二是明确考核程序:省公司将对县公司的考核指标下达到市公司,市公司再将该指标分解下达到县公司,由市公司对其进行考核。三是明确工效挂钩原则:对县公司实行工效挂钩,县公司经理层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工资总额和效益挂钩。县公司工效挂钩指标为售电量和利润总额。挂钩比例各为50%。如果售电量完成了上年电量基数,县公司可得到基数工资的50%;利润总额完成上年基数,可另外得到50%的工资基数。电量和利润总额超过上年基数的部分,根据全省平均的考核增长比例,可以相应提取效益工资,对盈利较多的县公司还可以增提不超过10%的增长工资。

总之,提升农电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从逐步摸索到形成规模效应,再到实践改进与提升。每一次调整,都要严格执行省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要求,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新”战略,加快农电财务管理与公司管理水平的对接。

参考文献: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

随着我国投资及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对包括农业上市企业在内的上市公司的信息决策有用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对农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全面的框架,作为中间监督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的职业能力和谨慎性都不断提高,审计报告也越来越规范准确,这些给我国投资、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体系的完善和整体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现状

我农业上市公司因为自身特点相对于别的行业的上市公司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我国农业企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数量少,农业上市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品种单一,竞争实力较弱,管理不够规范,农村产权不明晰,缺少科技型龙头企业,政府对农业企业的引导和支持不足,而且中介机构对农业企业研究不够。加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起步略晚,受行业本身特点的限制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略显迟滞。不过,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上市之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评级越来越高,这说明其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总体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年报考评中,农业上市公司“优秀”和“良好”的公司越来越多,“及格”和“不及格”的公司逐年减少。

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影响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主要因素

2.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这种股权集中度比较高的情况,公司的实质控制权掌握在内部人手里,因为小股东持股比例低,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较高,所以众多的股东往往参加公司管理的意愿都不强,对企业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便被大大降低。

2.2董事会独立性差。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是董事会的重要任务,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一般都设立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一般来自于行业精英,他们理论上能够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恰当的建议,对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实中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都存在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使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不强。

2.3管理者持股情况不合理。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导致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当管理者的收入和企业的业绩相关度不高的情况下,管理者和企业的股东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如果管理者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数量,管理者就会积极投身企业的经营、提高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决策有用性的要求、采取更多增加公司价值的决策,促使股价上涨,进而获利。

2.4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导致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会计人员既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又是代表国家对企业实施经济监督的工作人员。“双重身份”使会计人员在执行财会制度时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如果按制度办事,企业的利益可能会遭受损失;如果按经营者意图办,可能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为保障其自身权益,很多会计人员往往在双重身份之间寻找“平衡点”,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失真。

三、加强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建议

3.1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如果股权过于分散会导致企业被内部人控制,所以,控股股东股权应该保持在一定比例,加大流通股比例。农业上市公司还可以适当引入机构投资者,改变“一股独大”的现状,这样既可以使股权结构更加合理,企业还能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为企业决策服务。

3.2健全董事会职能。农业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是核心,它既要对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负责,又要对监督管理层的经营负责,健全农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职能,使董事长和总经理两权分离能有有效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人员行为,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和长远发展。另外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低、话语权不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所以在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管理等职能方面也有待改善和加强。

3.3完善管理层激励评价体系。管理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很多农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和公司绩效是不挂钩的,这也是造成内部人控制公司的重要推手。许多管理层还会因为自身利益原因对会计信息进行变更,对企业经营决策造成误区。所以,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层激励制度评价体系很有必要,通过激励制度评价体系,使管理者的自身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相适应,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使公司利益最大化,更多披露质量更高的会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进行更加合理的决策。

3.4强化股东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度,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鉴于会计人员在农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双重身份”,股东需要根据自身利益从制度上、流程上强化对管理者的约束,杜绝多头管理导致的管理弱化问题,保障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国家应该在法律和现实中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明确会计人员的法律地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障会计人员不遭受打击报复。

四、结论

会计信息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对企业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过,会计信息在农业上市公司决策中的有用性正在被信息使用者日益重视,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正逐步步入正轨,相信通过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会计信息的披露一定能在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决策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玲.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6

一、制约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定经营目标不适应商业性经营实际。

目前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是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2008年5月8日联合下发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性质为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目标为服务三农,所发放的贷款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但在商业化逐利性本质的驱使下,在资金需求仍然不能全面满足的形势下,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自然会将贷款投向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风险较低的小企业,而不是数额小、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的农户。事实上绝大部份商业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都没有严格执行《指导意见》的规定,中小企业、大额仍是贷款投放的重点。据淮北某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调查,2010年16月份辖内小额贷款公司累放贷款8.24亿元,其中仅17.48%投向农户,68.25%投向中小企业;在全部发放的贷款中单笔50万元以上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89.65%,其中有1家小额贷款公司所有贷款均按单笔最高限额发放。

(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前景单一,且难以实现。

目前明确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发展的文件有银监会下发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暂行规定中提出已确定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拟作为主发起人,从现实情况看,绝大部份小额贷款公司要改制成为村镇银行,很难达到这一条规定,这就使得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前景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狭窄。

指导意见规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经营的资金来源均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不得吸收存款,可以向不超过两个金融机构融资,额度不超过注册资本的50%。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基本很难从商业银行贷到贷款,也无法通过其它融资渠道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

(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且执行不严格。目前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普遍存在重业务扩张、轻内部管理的现象。在制度管理上除了简单的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人员规程之外,风险控制及处置等规章制度有的没有建立,有的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未能得到正常严格的执行。二是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绝大部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仅有个别经营管理层高管人员为聘用原金融系统离退休员工,其它员工大多是从非金融单位招聘来的,金融业务知识欠缺、管理水平不高,且有相当比例属于兼职人员,归属感和责任心都不是很强,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三是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较低。绝大部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数据目前尚未接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还不具备自主查询借款人信用信息的条件。同时,由于缺乏对借款人信用评价的规范程序和技术,只凭借传统经验和地缘、人缘关系了解、判断借款人的风险状况,靠抵押担保控制风险,一旦判断出现偏差,容易形成坏账损失。

(五)自我覆盖风险的能力较弱。

一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利润空间较小。据调查测算,绝大部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率在5%左右,处在对风险损失补偿较弱的状态。二是多数机构未建立明确的风险拨备制度。由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以工商企业注册,在财务核算上就不能在税前提取风险拨备,因而无法有效覆盖风险。三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业务较单一,规模较小,风险对冲能力较差;经营的地域性较强,而地域内产业分布比较集中,一旦该行业市场波动,或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必将严重影响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清偿。

(六)外部配套系统相对滞后。

一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目前仅有几家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且产品少、门槛高、风险覆盖面窄,农民很难选择到合适的农业保险产品。同时,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发展也严重滞后,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从事农业的农户无力偿还所贷的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这种潜在的风险,严重制约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二是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严重滞后。目前需要小额贷款扶持的农户都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可供抵押资产有限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而目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门建立的,民间资本建立的担保公司数量很少,无力承担面广量大的小额贷款的担保责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小额贷款的投放。三是农户征信系统不够完善,无法对其进行具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

二、促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法律层面尽快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是可明确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是金融企业的法律地位,按照金融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运营。二是按照公益性、商业性的不同特征,明确小额贷款的额度。建议对公益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经验(对单笔放贷额小于或等于本国本地区人均GDp的2.5-5倍)设定贷款的最高额度,并明确规定农户贷款占总借款规模的比重不少于80%;对商业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设定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10%的上限。三是规定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贷款风险分类,提取风险拨备。四是明确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及退出的标准。金融监管部门要制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级标准,对信用评级、注册资本、管理制度及管理能力、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及数量达到村镇银行设定标准的,无需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均可申请改造为村镇银行;对信用评级为C级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提出改进措施,限期改正,如连续三年信用评级为C级的,责令其关闭。五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适时向利益相关人披露有关信息,确保股东、相关部门等外部监督的有效性。

(二)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给予合法、合规经营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减免税的优惠,以鼓励其合法合规经营。可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退税时由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持金融监管部门的B级(含)以上信用评级证明办理退税。规定退税额应作为超额风险补偿金,可投入经营,但不得作为盈利分红,以补偿超预期、大额度的贷款损失。二是探索建立小额贷款的重大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三是鼓励商业银行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贷款,而且可以选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用等级高、经营管理能力强、风险识别控制好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办理委托贷款业务,甚至可以参股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四是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中高级管理人才培训,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层面提升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要坚持制度管理。要建立健全有关议事决策、业务操作、内管内控、财务会计、风险控制、内部监督和激励约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确保各项制度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二是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增加信贷品种。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针对地方特色开发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要积极探索村级层面上的金融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有机结合的产品。要增加担保质押方式,如开办银行存单、国债、保单质押等业务,并积极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担保、动产抵押,收购的农产品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质押形式,以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对客户进行培训,帮助客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降低客户自身的经营风险。四是要经常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每个员工都能胜任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农村小额贷款公司Swot分析

2008年4月,随着《宿迁市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金融改革试点市之一,率先启动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6月末,全市共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1家,总注册资本30.46亿元,实收资本23.33亿元,贷款余额23.77亿元,比年初增加6.08亿元。①3年来,宿迁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贷公司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服务对象明确。小贷公司在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重点面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创业者。比如,该市小贷公司提供的青年创业贷款,额度5000-10000元,利率9%-10%,促进了在外务工的青年返乡创业。

2.业务特色明显。小贷公司业务特色明显。一是小额,严格遵守“三个不低于”2的要求。比如,恒生小贷公司2010年末贷款余额2亿元,因其涉农贷款达到70%而得到200万元的政府奖励。二是灵活。体现为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贴近“三农”、灵活多样。三是便捷。体现为贷款条件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报表和资料;且办理效率高,从受理申请到授信答复,一般不超过5日。

3.借贷双方共知性高。小贷公司身处基层,贴近农村,便于获取客户信息,一方面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充分以及其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更加贴近农户的金融服务。此外,它还利用血缘、亲缘、地缘、人缘的有利条件,适应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对资金需求小、分散的特点,切身地为农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有效管理信贷风险。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来源渠道受限。小贷公司是“只贷不存”的非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仅限于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但是,由于仍处于试点阶段,资金回报率不高,股东仍持观望态度,鲜有追加资本金。而其缺少应有的社会影响力,难以获得捐赠资金。此外,它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属竞争关系,缺少共同利益驱动,很难获得融资。因此,规定的融资渠道不畅,又缺乏足够的后续投入,小贷公司资金“短板”顽疾难医。虽然宿迁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允许小贷公司向商业银行融资3亿元,以缓解后续资金的不足,但事实证明这仅是权宜之计。

2.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一是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操作风险问题突出,如:为了突出“灵活”特色,调查不落实、审核不到位、内控不严实;三是贷后管理不到位,很多小贷公司放款通过“井喷式”放款来提高业绩,但贷后检查却有名无实;四是担保问题,或者保证人的担保能力不足,或者担保物权属存在瑕疵等。

3.专业人才匮乏。小贷公司应该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而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还应具有金融工作经历和良好的从业经验。但实际上,小贷公司人才问题非常突出。主要原因有:一是无力提供有竞争性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职业规划,难以吸引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加盟。二是营业地点一般设在乡镇及以下,艰苦的工作环境令人望而却步。三是“三农”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要求公司员工要知农、懂农,具备很强的风险判断和控制能力,而此类优秀金融人才寥若晨星。此外,小贷公司待遇不高,信贷责权利又不对称,业务骨干流动现象十分严重。

(三)机会(opportunity)

1.政策扶持力度大。在严格执行江苏省出台的各项扶持农村小贷公司发展政策3的同时,宿迁市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投入奖励、税费减免、风险补偿等方面激励农村小贷公司做大做强,如:将其营业税、所得税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半;且没有规模的限制,各家公司的运营管理也都是由各家公司自己掌握;此外,每笔新增的涉农贷款还给予1%的奖励。

2.市场需求旺盛。小贷公司能及时提供惠民、优质的金融服务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有效解决了其贷款融资难、贷款时间长的问题。宿迁市的农户占全市人口的50%以上,贷款需求旺盛。如:恒生公司成立不到两年,贷款总额高达2亿元,年净得利息1700万元。说明小贷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发展前景良好。2009年6月,银监会出台《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明确了小贷公司有向村镇银行转型的机会。村镇银行以“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围绕三农、特色经营、拾遗补漏、错位竞争”的市场定位4。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解决了小贷公司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小贷公司发展带来了希望。此外,村镇银行作为商业性股份制银行,为股东负责,追求利润最大化,且贴近农村,潜在客户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是小贷公司的发展目标。

(四)威胁(threat)

1.竞争压力巨大。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都是为“三农”服务的5小额信贷机构。与传统的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相比,小贷公司在品牌优势、客户基础、资金实力、经营网点、人员素质、内部管理、经营成本等方面均无优势。此外,宿迁市泗洪县“宝马乡”非法集资盛行,金融乱象横生,从另一方面反映小贷公司受地下金融强力挤压的现状。

2.政府干预过多。小贷公司由宿迁市政府金融办监管,但政府为了扶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会要求、授意其对不具备贷款资格的用户放贷,挤占贷款资金,影响了小贷公司经营自。其实,政府部门应该履行外部监管职责,为小贷公司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竞争环境,一方面促进小贷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抵制同业间的恶性竞争。

3.尚存诸多监管问题。一是有效监管主体缺失。虽然《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监管机构,但金融办编制紧张,人手不足,监管工作难以精细化;工商、财政、税务、人行、银监局等部门在职权范围内的业务指导和监管,难以形成合力,难避多头监管;大额债权人缺乏专业技能,监管工作难以科学化;金融机构若未对小贷公司融资,则无监管动力;已经成立了行业协会,但实现真正的行业自律依然任重道远。二是各监管主体处在探索试用阶段,不能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实施方案。三是监管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四是缺乏有效监管,尤其是预防性监管不足。

二、小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放宽相关政策环境

1.明确定位。要尽快出台农村小额贷款组织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规范其经营宗旨、业务活动范围、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设立、变更、解散与清算等基本内容,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制定统一的农村小额贷款组织的机构年检、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制度,开发运行统一的业务系统软件,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促进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发展。

2.进一步放松政策条件。一是逐步降低准入门槛,扩大试点范围。建议放宽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为3000、2000、1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增加各市试点指标,有节奏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适当降低转制、升级条件。在满足村镇银行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合规经营程度高的小贷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切实落到实处。在“六项奖补”的基础上,制定一套以服务为主、补贴为辅的制度性帮扶政策体系。区别对待小贷公司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工商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对小贷公司支持“三农”、中小企业产生的经营性呆坏(账),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指导建立行业协会,引导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支持并促进小贷公司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放宽融资渠道。针对小贷公司资金渠道受阻问题,建议通过发挥国家财政、人行支农再贷款、保险资金等杠杆作用,建立小额贷款专项扶持基金。利用联动机制将小贷公司、当地政府和支农服务中介机构联系起来,控制信贷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展小贷公司的融资渠道。

4.完善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监管人员,对小贷公司实行全面监管。二是在《监管办法》的基础上,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现场检查,确保小贷公司合规经营。三是结合财政、工商和人行、银监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合力加强对小贷公司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最后,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在融资、信贷和结算等方面加强与农村小贷公司的协作与配合,实现互利互惠,并进行有效外部监管。

(二)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1.进一步突出业务特色。小贷公司要尽快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农村金融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要融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风险管理理念、内部管理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培育内部文化。要规范经营管理体制,加强自身建设,注重体制创新,完善管理层结构,明确股东权责。要突出经营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借鉴其他银行优质服务的经验和先进的网络设施,提高自身业务运作能力,打造成具有“农”字特色、机制灵活、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机构。

2.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首先,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实施财务评价,实施促进小贷公司改革和发展的财政、财务政策,组织财管人员的业务培训6;其次,在突出业务特色的同时,确保贷款手续严实;再次,提高贷后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控建设,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实行绩效管理,降低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最后,提高担保质量,对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的,应增加担保人或有效抵押或质押。

3.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地方特色,建立小贷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培训、教育和管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勇担社会责任,愿意回到农村,志愿服务“三农”,并能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懂信贷、会管理、善经营的经营管理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对监管稽查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进行业务的定期培训;同时鼓励小贷公司加强经营团队建设,用有竞争性的待遇吸引有金融工作经历和良好的从业记录的优秀人才担任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同时,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从根本解决人才外流问题。

(三)加强同业合作

小贷公司要保持互通有无、求同存异的合作态度,认真处理与农商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同业关系。除了寻找融资机会外,要将自身业务特色结合同业雄厚实力、齐全配套设施、庞大的网点、全面的服务品种以及可以吸收存款等绝对优势,谋求共同发展。全面建立同业合作机制,推行小贷公司资金托管银行制度,将同业的宽裕资金与小贷公司掌握的丰富社区信息、特殊的信贷管理技术结合起来,由同业机构携小贷公司向农户放款,实现多方共赢。

注释

④贴近农村金融支农――村镇银行助力新农村建设

⑤汪合黔:《创新与发展中的小额贷款公司》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p14-15

⑥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制度(试行)

参考文献

[1]汤敏.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隐忧[n].中国财经报,2010-8-3(008).

[2]蒋舒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n].中国集体金融・财税金融,2010-9

(上)(104-105).

[3]田琳.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商学院,2010.

[4]范逸文.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10,(14):35-36.

[5]韩筱宇.小额贷款公司后续发展面临问题研究[n].改革发展,2010-7(41).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8

一、保险公司作为新农合管理主体资格的正当性

新农合是一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具有社会保险的政府主导、三方筹资等特点,政府机构直接承担了制度的筹资、管理、监督等方方面面的监管职能,政府的筹资甚至达到了制度筹资总额的80%①。众所周知,社会保险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个人短视、卫生保健服务的外部性等因素的存在,商业保险市场极易产生市场失灵。如医疗保险中由于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以及商业保险公司把患病人群排除在外的“撇奶油”行为,难以保证保险市场的公平与效率,以及全体民众的医疗保障权。为了克服医疗保险市场失灵,1883年德国首创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直被视为政府应对市场失灵的产物,与政府干预相联系,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特征,是商业保险、市场调节的对立物。但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受公共产品私人供给、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石油危机、经济滞胀等形势的影响,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福利国家陷入福利危机,改革步履维艰的同时,智利等国的养老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潮流。养老社会保障的私有化实际上是指将提供退休收入的责任由政府部门全部或部分地转移到职工个人身上,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受益基准制(definedbenefit)下的公共账户转为供款基准制(definedcontribution)下的个人账户;二是政府公共部门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

在智利1981年首创进行养老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后,秘鲁、阿根廷、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意大利、英国、瑞典、瑞士、荷兰、加拿大、爱尔兰等老牌欧洲福利国家,波兰、拉脱维亚、吉尔吉斯斯坦等转轨国家都相继对本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私有化特点的改革[3](第112-124页)。这一改革得到了弗里德曼、布坎南、加里•贝克尔、费尔德斯坦等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并受到世界银行的推崇。世界银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社会公共养老保险、私营养老保险、互助共济养老保险等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多支柱模式”。“多支柱模式”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什么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保障会走上私有化道路,并体现出市场配置的效率?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效率性的内在要求。作为一项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制度,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目标。而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管理是实现公平目标的必要前提。

但是,如同市场配置资源存在市场失灵一样,政府管理也会由于公共决策失误、官僚机构提供公共品的低效和浪费、寻租与腐败、内部性与政府扩张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而且,由于政府部门垄断了公共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以及监管机制的缺陷,政府提供公共品可能成本更高。而公共产品私人提供的方式下,市场主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现有的先进设备和专业人员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达到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目标;市场的价格和竞争机制也足以克服政府提供下的与效率低下[4](第77-79页)。实践中,智利等国养老社会保障由政府公共部门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很好地规避了官僚机构运作的腐败和低效率风险,大大提高了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及投资回报率,提高了制度的运营效率,减轻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增进了社会福利。实践的突破推动社会保障理论也经历了一场“革命”,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一起,成为制度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手段。正如学者所总结的那样,包括社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理论的演进将长期围绕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两大主题展开。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障领域承担主要责任,尤其是充当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伞;同时,市场在配置社会保障资源方面的功能会发挥得淋漓尽致[5](第74-82页)。

与养老保险不同,医疗保险领域市场失灵更加严重,这使得政府干预必然成为医疗保险调节政策的首选。或许这也是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一直没有真正延伸到医疗保险领域的原因。但是,健康经济学鼻祖阿罗(arrow)早已指出,卫生保健市场必定是失败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将市场失灵的结果最小化,我们将永远也无法做到完全根除健康资源配置中内在的低效率[6](第941-973页)。医疗保障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在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市场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衔接与协调机制,使二者的总和效用最大化。社会医疗保险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方式包括私营医疗服务的补充供给,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保障,并且要探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最有效的方式。从国际上来看,医疗保险领域不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的成功典型。如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中,实行公共保险机构向私营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定点医疗机构几乎全部是私有性质的;而美国唯一的老年人专属的公共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中,政府只是负责制定法律及监管,具体的管理职能则交由专门的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通过这样一种政府监管、市场提供的方式,不仅保障了医疗保险服务的效率提供,而且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增进了民众的福利,提高了社会幸福感。1999年,国际商务咨询公司KpmG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加拿大的企业成本最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学的医疗保险制度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中国新农合制度中,商业保险的介入也体现出了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以“新乡模式”为例,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接管新农合管理事务后,在风险管理、理赔技术、服务网络、技术人才等方面比政府管理形式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并节省了管理成本。原来农民领取报销款需要出院后等待10天,现在出院半小时即可;原来每年运营费用需1000万元左右,现在降到400万元,节省了600多万元[7](第1页)。由此可见,社会保险的公共性和效率性是并行不悖的,正是制度的效率性为公共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新农合也要追求公共性与效率性的双赢,而商业保险介入新农合发挥管理职能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思路。

二、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盈利的可能性

(一)业务性质分析

从业务性质上看,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行为是一种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投资行为。从广义上看,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行为是建立于理性的决策之上,需要对自身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效率方面的综合权衡,考虑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率(包括对当前现金流的现实影响、对公司潜在市场和社会形象等的无形影响)。从狭义上看,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承办具体业务,追求农合基金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即:承担风险相同的条件下,追求期望收益的最大化;或者期望收益相同的条件下,使自身承担的风险最小化[8](第34-68页)。

(二)基本的理论模型

我们采用markowitz(马科维茨)的e-V(均值-方差)模型对此作一说明。假设在一定时期内,某项投资的收益为随机变量R1,R2,……,Rn,而相应期望值μi=e(Ri),σi,j=Cov(Ri,RJ)。协方差矩阵∑=[σij]为n×n对称矩阵,且对角线元素为相应的方差;并假设为可逆阵[9](第71-91页)。现有一个由n项投资组成的投资组合,令wi表示第i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权重。可以从数学上证明满足上面条件的(σ,r)点的集合是一条双曲线②,而取双曲线的上部分为投资的有效组合③边界(因为在相同风险条件下,上面部分所能取得的收益更高)[10](第36-85页)[11](第16-124页)。在图1所示的有效投资组合边界上任意选取两个点(σB,rB)和(σS,rS),其权重分别为wB和wS。那么对于曲线上任何其它一个点(σ,r),都可以用这两个点组合出来,这就是卢恩伯格(Luenberger)的两基金理论,且可以得到唯一解[12](第157-193页):r=μw=(1-a)rB+arSσ2=σ2w=Var[(1-a)RB+aRS]=(1-a)2σ2B+2a(1-a)ρσBσS+a2σ2S(*)现在考虑一项无风险投资(例如购买政府债券)和参与新农合业务投资C。假设保险公司在没有参与新农合的条件下,所有的投资业务构成一个效率投资组合m,权重wtm=[w1,w2,…,wn]。那么由前文的两基金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任何效率投资组合都可以由无风险投资和m组合而成(即资本市场线CmL)[13](第425-442页)。现在考虑引入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投资C。如果σC<σm且rC

(三)均衡条件的现实满足

按照是否承担基金运营风险来分类,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有基金型、混合型和契约型三种模式④。2005年,在68个试点县市中,三种模式分别为36个、10个、22个,从实践来看,基金型模式运作最为成功。本文以下的分析均针对基金型模式而言。

首先,保险公司的新农合业务和其它业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使得两类业务的相关性很小。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业务必须以政府组织领导、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为前提,保险公司仅承担具体业务。从经费来源上看,保险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所获得的管理费用不能从保费收入和基金投资收益中计提,只能靠财政补贴。政府的补贴行为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必然更多地考虑到制度的社会效益而不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利益。在维持保险公司对新农合实施正常管理的前提下,政府对保险公司的补贴是一个相对稳定且较低的水平。由此可见,保险公司的新农合业务利润率更多地由政府根据公共管理目标来确定,是一个由政府公共利益决定的均衡水平,而与新农合具体运作、基金盈亏状况分离。“新乡模式”中,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在新乡市政府的组织监督下,承办新农合的业务管理和基金管理。它的业务收入由市财政每年按照合作医疗基金总额的1%固定拨付,与新农合基金盈亏状况相关性很小。与之相反,在其他投资业务中,保险公司则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在遵守市场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自由的投资和选择。政府的主管职能部门享有监督权,但不能干预保险公司正常的经营决策。从收益来看,保险公司的其他市场业务收益取决于保险市场供求状况和灵活多变的市场因素,如保费收入多少、准备金提取额度、费率水平、基金投资运营状况、利率波动等。市场风险的较大波动也带来了保险公司利润率的较大波动。可见,由于目标不同、运营机制不同、利润决定机制不同等原因,保险公司的新农合业务和其他业务相关性非常小。

其次,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投资风险小于它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投资风险包括以下两类:(1)新农合基金运作风险。在基金型模式下,基金亏损的风险被转嫁给政府,保险公司新农合业务的基金运作风险趋近于零。(2)政府支付管理费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管理费用是否足额和是否到位两种风险。实践中,很多地方由于财政困难,政府给予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补贴不能按时足额到位。不过,作为政府债权人的保险公司的这种风险•由于政府的高信用等级而得到降低。此外,政府制定的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补贴标准可能过低。此时,即便是足额支付,保险公司依然难逃无利可赚甚至亏损风险。新农合试点的成功典型“新乡模式”中,就暴露出保险公司补偿不足问题。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厘定水平取决于政府直接管理下的费用水平和保险业界最低的管理费用和利润率水平,前者可能是最高的标准,而后者可能是最低的标准。合理的补偿标准应该在二者之间,具体则取决于政府与保险公司间的沟通和博弈。一般而言,新农合管理费用不足额的风险也较低。因为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府,可能短期内压低补贴水平,但是,绝不可能长期如此,否则,保险公司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新农合业务,那样的结果同样是政府不愿看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险公司新农合业务的风险会远远小于其他业务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实际数据验证了以上的推论。据保监会统计,2006年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中,处于亏损状态的只有8个县市,而且都是契约型或混合型模式,而基金型模式总体运行平稳。

综上所述,尽管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农合这一项业务中收益并不显著,这仍然是一项理性的投资决策。因为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行为满足模型均衡条件,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整体的获利机会。现实中,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收集农村医疗保险的经验数据,为开拓农村市场打下基础;还能扩大保险公司资金运营规模,获取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不过,获利机会的提高并不等同于实际获利的提高。获利机会的提高只是一个事前预期,同时,保险公司还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任何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都应该是在综合权衡投资成本、机会成本、产出收益后做出的理性决策。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保险公司都适合参与新农合业务。只有那些有相当风险承受能力,能够并愿意应对短期低利润(甚至亏损),且具有较高业务收益预期的保险公司才适合参与新农合。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9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县级电力公司在农电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强电力公司农电财务管理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电力公司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农电财务资金管理对策

一、农电财务管理的现状

县乡一体化的农电企业,经过近几年的磨合、整合,现在完全形成了以县电力公司为统一核算,以各二级、基层站所为报帐制单位,实行简易核算的架构,实现了人、财、物的高度统一。由于县电力公司点多面广,资产分布县城乡各个角落,客户遍及大街小巷、崇山峻岭,公司各部门二级单位多,人员多且素质参差不齐,经营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大、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电财务管理的对策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增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保障决策的有效性,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1.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资金管理的好坏,不仅体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公司要在资金管理上下功夫,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应。

电力公司要对各乡镇供电营业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各二级单位不准开设银行帐户,由公司统一开设帐户,统一印签管理,所有收入必须存入公司指定的银行帐户。针对部分大宗用户的电费回收风险,推广预付电费装置,从技术上防范大宗用户拖欠电费的风险。通过银行代收、银行预存代扣、电费充值卡、网上缴费等多种方式加大电费收取的覆盖面,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安全。

对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控制开支范围,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利用闲散资金,加强对银行贷款的还款力度,节约财务成本;科学决策投资项目,加强投资可行性研究,避免新项目盲目上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根据每月资金情况,在保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按时发放工资,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险,并按月足额缴纳各项税费。同时对所属二级单位资金的下拨实行计划管理,减少资金的积压,加速资金的运转。

2.加强固定资产集约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电力公司将各二级单位的资产通过清产核资,全部登统录入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制作固定资产卡片,明确资产管理和使用责任人,制定了《固定资产购置、处理管理办法》,实行资产构建、处置由县电力公司公司负责人一支笔审核制度。

3.推行财务人员委派制,保障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

电力公司对二级单位、农村供电所的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使电力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能在各二级单位有效执行。

4.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费用

农电企业点多面广,特别是电网运行维护量大,为用较低的成本谋取更大的收益,电力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对电话费、水电费、招待费、交通费、差旅费等可控费用包干使用,抑制公款吃喝风、费用开支无序风。

5.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内控制度持续长效

由于电力企业的人员相对固定、相互熟悉,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和事处理不力,会导致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强。因此本人认为,诚信是最好的执行力。除了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外,还要展开员工诚信教育活动,营造诚信环境,完善诚信道德体系,增强诚信意识,忠于职业操守。完善制度建设,严格制度监督,让失信者――违反内控制度者付出昂贵的成本,让守信者――执行内控制度的模范获取必要的收益,形成内部控制常态机制。

6.搞好农电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注重提高农电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搞好农电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发挥农电财务管理中心作用的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我们在农电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健全和完善农电财务基础工作。搞好农电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关键在于人,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提倡一专多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电财会人员队伍。农电财会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解决好农电财务管理的一般问题,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的应变能力,保证能胜任本职工作。企业要放眼长远,着力于此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如从大专院校引进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对现有财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7.加强审计监督,杜绝各类经济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完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规范内控管理流程,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切实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不定期对公司所属单位进行检查,重点加强对技改、小型基建工程、业扩报装及自购物资的审计,严厉查处私设小金库、套取公司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的严肃性,杜绝各类经济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对各单位的资金管理、印鉴管理、票据管理、物资管理及辅助台账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要求公司机关和各二级单位每季度进行一次往来清理,以便及时掌握各项往来情况。

8.扩大财务管理范畴,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由于农电企业的特殊性,电力是特殊商品,主要靠电力网络传送,客户使用后由电能表计量回收价款,形成线损风险、资金回收风险、计量误差风险,为此建议将线损、电费回收风险纳入财务管理范畴,建立健全此方面的内控制度,将线损管理引入责任成本管理新机制。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农业灾害;风险保障制度;国外经验

一、农业灾害风险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是立国之本,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的兴起,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保驾护航作用逐步凸显,带动着整个农业生产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对稳定农业生产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灾害风险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一)缺乏新型的管理灾害风险工具

目前,我国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市场主要以农业保险为主,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农业期权产品和天气衍生品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探讨层面,更难以说实践。另外,就我国主要的农业灾害管理工具———农业保险,其地位较低,虽然运作方式是商业保险公司负责,但是运作形式却是政策性的,且其运作效果和效率都不尽如人意。

(二)相关利益为主的风险意识薄弱

从农民角度来看,参与保险的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农业灾害的预测意识不足,减灾能力较低,且对部分保险条款理解能力欠缺,同时,农民经济压力大,大多数农民无法承担巨灾保险费用;从保险公司来说,承担的巨灾保险有其风险,而其对经营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意进行再保险;最后,政府过于以往的风险应对做法,则反映的对农业巨灾保险风险分散的认知不够全面。

(三)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地方基层政府财力不足,同时承担较大的保费补贴。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大范围补贴势必会造成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紧张,这直接导致当地政府在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时力不从心,使得农业保险的试办无法开展。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顺利开展农业保险,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这个角色,提供政策和立法的保障,通过立法才能让农业保险经营在法律约束下做出制度性安排使其良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始恢复商业化经营,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专门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制仍不完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开展农业保险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有效手段。

二、国外农业灾害风险保障体系构建

(一)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参与型

1.政府主导型的含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美国地广人稀,农业灾害种类多,如干旱、洪涝、龙卷风以及有害物种入侵等等,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美国联邦政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多次的研究试点和探索发展,美国建立了在全球首屈一指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了农业的稳健生产。2.特点。①政府管理和政府支持。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展历史悠久,在罗斯福期间,政府就开始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力度,农业补贴政策逐渐形成,如今,美国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只增不减。②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成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通过检测风险管理工具的运作和评估当地农业风险,对农业保险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断修正,与此同时还向农场主、私营保险公司宣传其设计的农险险种,并且FCiC负责对农业灾害风险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统一规划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整思路和调整方向。③第三方管理。指利益相关第三方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管理的情况,第三方主要有公司、公估公司等,负责农业保险合同的沟通协调,防灾防损工作安排以及查勘核损定损等工作。第三方管理运作能够节约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同时还能有效的维护农民、政府以及和私营保险公司的公平利益,更加有效地进行农业风险保障。3.成就。美国一直都十分重视农业风险管理,对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手段细分到位,将农业补贴政策效用最大化。对于农业保险来说,FCiC负责统一管理全局,对险种的创新开发、规则制定以及制度指导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美国还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第三方管理模式,以及开发了天气衍生品、农业期权等市场管理工具,使得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总的来说,美国规范化、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多种多样、高效率的管理工具是其他国家不能企及的。

(二)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

1.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含义。日本属于季风气候,农业经常遭受灾害的袭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是日本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二战过后,日本农业从零起步,用短短25年的时间发展,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当今日本的农业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2.特点。①健全的法律保障。日本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颁布了一系列的农业法律、法规,如《重点农业区域建设》、《农业灾害补偿法》等等,在二战过后半个多世纪期间,日本政府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法律、法规,获得健全的法律保障。②农业保险。日本政府支持下互助会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日本的农业灾害风险主要有农民、合作社、联合会以及政府四方分担,合理将农业灾害风险分散。第二,日本农户“自愿+强制”两种入险方式整合融入农业保险体系中。第三,巨灾发生时,日本的再保险制度将会发挥优势,巨灾造成的损失由政府、联合会、共济联合三者共同承担。经过多年的实践,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已经相当成熟,有效合理地分担、分散风险,减轻了农民的损失以及政府财政支出负担。③农业政策。从21世纪初,日本就积极开展本国的农业政策,并一直不断修正完善各种农业政策。具体做法有:第一,实行产品补助计划,当流通的农产品价格低于政府制定的价格时,低于的部分资金政府将会补贴给农民。第二,实行价格保护制度,避免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农产品价格跌落到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第三,实行价格稳定制度,农产品价格过高过低时,政府都会有所作为以期稳定价格。3.成就。通过多年的实践,日本形成了由“政府+市场”双手段组成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细分的农业保险市场。

(三)法国模式———政府和社会联办的互助保险模式

1.政府和社会联办的互助保险模式含义。19世纪中期,农业互助保险社成立;20世纪初,互助保险协会普遍化发展;有关保险行业组织的法律法规紧随其后出台,农业保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20世纪60年代,法国再保险机构应运而生,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农业相互保险集团公司成立,并针对农业保险市场和农民多层次的需求,创新设计一系列新险种。2.特点。①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确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法国政府先后出台商法典,《农业互助保险法》、《农业指导法》等多部法律。近百年的发展,法国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健全。②制定审慎的经营策略。法国农业互助保险的经营模式独居特色,主要有:第一,根据险种类型、风险损失的程度大小进行合理细分,政府、社会、保险社分别承担不同的险种,分散风险,保证农业互助保险社的稳健经营。第二,险种开发慎重,对于新型开发的农业险种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再试点,试点成功后才大范围进行推广。③政府进行大力支持。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性,法国政府对其的认知十分到位,给予的财政支持十分可观。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中央再保险公司为农业巨灾风险“买单”,成为巨灾风险的承担者。第二,保费费率低,补贴力度大,以此鼓励和调动农民购买保险的积极性。3.成就。安盟集团是法国互助保险公司发展最好的,是其主力军,以安盟公司为例,其组织结构和治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而这种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使得安盟保险公司发展迅速,安盟保险集团已经涉足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公司资产总额为906亿欧元,保费收入为174亿欧元。这也表示法国的农业互助保险模式运营取得巨大成功,农业互助保险模式最初来源来自于农民,一直为农业的稳健发展所服务,保证了农民的稳定收入。

三、国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农业保险相关法律

从上述国外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来看,各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只有制定完善的保险法律法规,才能保障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如美国颁布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先后多次修改,使得该保险法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政府实行保费补贴区别化

政府是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属性,为农民提供保费补贴是其职责所在,更是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各国保费补贴都有其固定的标准,像美国,保费补贴力度与风险水平相挂钩。日本农户补贴与保险费率相挂钩。法国政府实施低费率高补贴原则。因此,我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差别化保费补贴政策。

(三)优化农业保险的经营策略

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的农业保险公司在经营策略上存在问题;一方面,险种与险种之间划分不明确,承保范围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保费资产缺乏专门的管理,投资增值渠道单一。因此,要向法国学习,保险公司应当将各个农业险种界限划分明晰,积极优化农业保险经营策略,为建立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保障。

(四)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

有效的监管农业保险手段不可忽视。目前,我国保监会负责对各家保险公司监督和管理,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向、保险业务、经营方式都异于商业保险,由单一的监管机构负责力不从心,监督过程中容易造成漏洞,管理过程也难以将各家保险公司经营效用发挥最大化。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针对性的成立不同的监管机构,以致于兼顾各家保险公司利益。

作者:张冉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学文.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