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十篇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4:13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

一、公司基本情况

开发公司为枢纽管理中心所属企业,主要负责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其中,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均为社会公益效益,发电为经济效益。

社会公益效益发挥只有成本费用发生而无相应收入来弥补,也就是说,小浪底水利枢纽部分经济效益收入要承担整个枢纽全部成本费用,收入和成本费用不配比。尽管如此,开发公司依然坚持水资源统一调度、公益效益优先、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在发挥社会公益效益的前提下,尽量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营绩效评价过程

开发公司将经营绩效评价分为报送年度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考核年度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评价结果运用四个阶段。

(一)报送年度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

每年8月,开发公司按照枢纽管理中心要求,报送年度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目标建议值分为财务定量考核指标和管理定性考核指标两个部分。

1.财务定量考核指标。开发公司财务定量考核指标中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4个方面,具体8个基本指标和14个修正指标是按照上年度资产负债情况、当年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结合经营实际,依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当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水力发电业全行业指标标准值,测算出各项指标得分。

按照设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各功能项目的投资成本分摊金额为:防洪、防凌及减淤成本为161.35亿元,占总成本的53%;供水及灌溉成本为46.27亿元,占总成本的15%;发电成本为97亿元,占总成本的32%。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实际运营上只有发电收入而无其他收入,使得发电收入要覆盖整个枢纽工程所有的成本费用,形成了收入和成本费用不配比的客观矛盾。

为解决上述矛盾,开发公司在报送财务定量考核指标时,没有照搬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而是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客观测算出财务定量考核指标的目标值,以完成目标值为基础,测算出当年度预计资产负债、预计利润和预计现金流量。以预计的资产负债、利润和现金流量数据为基础,依据国资委公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水力发电业全行业指标标准值,测算出最终得分,以测算出的最终得分为财务定量考核指标的目标值。在绩效评价时,完成或超过此最终得分,该项指标考核得满分;完不成此最终得分,则按比例得分。

2.管理定性考核指标。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将与公司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管理定性指标报送。主要包括调度指令的执行、发电任务的完成情况、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枢纽运行安全管理情况等。

(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签订

枢纽管理中心根据年度工作目标和要求,对开发公司报送的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以审核后的目标值与开发公司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约定开发公司考核目标及评分标准,作为次年进行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具体依据。

(三)年度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考核

每年5月份,枢纽管理中心组织开展开发公司上年度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工作,考核包括综合绩效评价和经营业绩考核两个阶段。其中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经营业绩考核由枢纽管理中心组织开展。

1.考核准备阶段。考核开始前,开发公司按照枢纽管理中心要求,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内容为依据,对各指标内容进行任务分解,逐一准备相关指标完成情况说明和相关证明材料。准备好的材料由财务部门汇总、装订后报枢纽管理中心。

2.考核实施阶段。枢纽管理中心委托的中介机构对开发公司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和审核,并进入经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核实。按照中介机构的要求,组织开展绩效评价调查问卷工作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密切配合枢纽管理中心评价组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沟通,对需要提请评价组特别注意事项进行重点沟通。在评价组组织召开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专家会上,开发公司围绕管理绩效评中发展规划、企业制度执行、经营决策、风险控制、重大事项报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社会公益服务8个方面内容进行充分说明,接受管理绩效评价专家考评。

3.考核结果。考核结束后,枢纽管理中心向开发公司下达考核结果通知,列出考核得分和考核等级以及管理建议。

(四)评价结果运用

枢纽管理中心下达考核结果后,开发公司依据企业规模、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增长幅度等内容确定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向枢纽管理中心报送《水利部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审批备案表》确定企业负责人工资薪金收入,同时按照规定确定公司工资总额。

枢纽管理中心下达考核结果后,开发公司召开经营绩效考核结果分析会,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得分和扣分原因,查找经营管理中的缺点和不足,以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三、经营绩效评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尽管经营绩效评价是在年度结束后开始,但从经营绩效评价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经营绩效评价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有利于促进财务预算执行。年度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的确定,取决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目标建议值一旦确定,会促进企业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有利于发挥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

其次,有利于调动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经营管理积极性。由于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营绩效评价结果直接相关,有利于调动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在经营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最后,中介机构的引入有利于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缺点和不足。在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考核中引入的中介机构,采用现场实地调查、职工无记名填写绩效评价调查问卷和召开专家评议会等形式,能够更为客观的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发现缺点和不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经营绩效评价企业管理

2013年,水利部先后印发了《规范水利部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导意见》和《水利部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及计分暂行办法》,用于规范和指导水利系统企业实施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管理。2013年底,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监督管理意见》,再次明确要求年末资产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要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同时,明确指出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是加强企业国有资本和财务监督管理以及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简称“开发公司”)作为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简称“枢纽管理中心”)所属企业,严格按照规定,规范进行经营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公司经营结果评定、企业负责人薪酬待遇和公司工资总额的确定。小浪底水利枢纽因工程开发设计原因使得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地方。

一、公司基本情况

开发公司为枢纽管理中心所属企业,主要负责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其中,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均为社会公益效益,发电为经济效益。

社会公益效益发挥只有成本费用发生而无相应收入来弥补,也就是说,小浪底水利枢纽部分经济效益收入要承担整个枢纽全部成本费用,收入和成本费用不配比。尽管如此,开发公司依然坚持水资源统一调度、公益效益优先、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在发挥社会公益效益的前提下,尽量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营绩效评价过程

开发公司将经营绩效评价分为报送年度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考核年度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评价结果运用四个阶段。

(一)报送年度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

每年8月,开发公司按照枢纽管理中心要求,报送年度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目标建议值分为财务定量考核指标和管理定性考核指标两个部分。

1.财务定量考核指标。开发公司财务定量考核指标中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4个方面,具体8个基本指标和14个修正指标是按照上年度资产负债情况、当年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结合经营实际,依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当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水力发电业全行业指标标准值,测算出各项指标得分。

按照设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各功能项目的投资成本分摊金额为:防洪、防凌及减淤成本为161.35亿元,占总成本的53%;供水及灌溉成本为46.27亿元,占总成本的15%;发电成本为97亿元,占总成本的32%。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实际运营上只有发电收入而无其他收入,使得发电收入要覆盖整个枢纽工程所有的成本费用,形成了收入和成本费用不配比的客观矛盾。

为解决上述矛盾,开发公司在报送财务定量考核指标时,没有照搬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而是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客观测算出财务定量考核指标的目标值,以完成目标值为基础,测算出当年度预计资产负债、预计利润和预计现金流量。以预计的资产负债、利润和现金流量数据为基础,依据国资委公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水力发电业全行业指标标准值,测算出最终得分,以测算出的最终得分为财务定量考核指标的目标值。在绩效评价时,完成或超过此最终得分,该项指标考核得满分;完不成此最终得分,则按比例得分。

2.管理定性考核指标。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将与公司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管理定性指标报送。主要包括调度指令的执行、发电任务的完成情况、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枢纽运行安全管理情况等。

(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签订

枢纽管理中心根据年度工作目标和要求,对开发公司报送的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以审核后的目标值与开发公司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约定开发公司考核目标及评分标准,作为次年进行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具体依据。

(三)年度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考核

每年5月份,枢纽管理中心组织开展开发公司上年度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工作,考核包括综合绩效评价和经营业绩考核两个阶段。其中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经营业绩考核由枢纽管理中心组织开展。

1.考核准备阶段。考核开始前,开发公司按照枢纽管理中心要求,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内容为依据,对各指标内容进行任务分解,逐一准备相关指标完成情况说明和相关证明材料。准备好的材料由财务部门汇总、装订后报枢纽管理中心。

2.考核实施阶段。枢纽管理中心委托的中介机构对开发公司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和审核,并进入经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核实。按照中介机构的要求,组织开展绩效评价调查问卷工作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密切配合枢纽管理中心评价组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沟通,对需要提请评价组特别注意事项进行重点沟通。在评价组组织召开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专家会上,开发公司围绕管理绩效评中发展规划、企业制度执行、经营决策、风险控制、重大事项报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社会公益服务8个方面内容进行充分说明,接受管理绩效评价专家考评。

3.考核结果。考核结束后,枢纽管理中心向开发公司下达考核结果通知,列出考核得分和考核等级以及管理建议。

(四)评价结果运用

枢纽管理中心下达考核结果后,开发公司依据企业规模、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增长幅度等内容确定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向枢纽管理中心报送《水利部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审批备案表》确定企业负责人工资薪金收入,同时按照规定确定公司工资总额。

枢纽管理中心下达考核结果后,开发公司召开经营绩效考核结果分析会,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得分和扣分原因,查找经营管理中的缺点和不足,以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三、经营绩效评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尽管经营绩效评价是在年度结束后开始,但从经营绩效评价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经营绩效评价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有利于促进财务预算执行。年度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目标建议值的确定,取决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目标建议值一旦确定,会促进企业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有利于发挥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

其次,有利于调动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经营管理积极性。由于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营绩效评价结果直接相关,有利于调动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在经营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最后,中介机构的引入有利于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缺点和不足。在经营业绩目标完成情况考核中引入的中介机构,采用现场实地调查、职工无记名填写绩效评价调查问卷和召开专家评议会等形式,能够更为客观的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发现缺点和不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

(作者单位为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

[作者简介:王晓飞,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3

一、*省建筑业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社会经济发展,全省经济快速增长,基础建设持续扩大,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3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省建筑业企业充分把握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坚持改革与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深化以企业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和质量品牌战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和法律援助力度,营造建筑业发展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我省建筑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建筑业发展壮大,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建筑业逐步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1、建筑业队伍不断壮大,企业实力不断提高。我省建筑业企业抓住建筑业新资质等级就位工作契机,深化改革,通过企业重组、合并改制,建筑企业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建筑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建筑业市场进一步规范,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高资质的技术密集型的总承包施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工程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建筑业队伍。*6年末,我省具有新资质建筑业企业1924个,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792个,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122个,在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中,二级以上企业911个,占50.8%。年末从业人员95.33万人,比*0年增加53.91万人。管理人员8.82万人,工程技术人员12.75万人,一级建造师0.40万人,现场施工工人66.84万人,其中持证上岗人员45.10万人。

“十五”时期,我省建筑业企业加大投入力度,企业技术装备、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用于工程施工的高科技技术、设备不断提高。*6年末,我省建筑业企业拥有资产906.29亿元,比*0年增长1倍,固定资产128.72亿元,比*0年增长1.1倍,企业拥有施工机械净值66.99亿元,比*0年增长1.1倍,自有机械功率352.61万千瓦,比*0年增长76.8%。

2、企业改制工作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建筑业企业发展迅猛。结合建设部建筑业企业新资质就位工作的开展,我省建筑业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入,企业的合并、重组、改组、改制力度不断加大,所有制结构趋于多元化,企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建筑业企业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成分逐步缩小,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行业合理布局的企业格局。

*6年末,建筑业企业中国有经济106家,集体经济113家,国有和集体经济比*0年减少1030家,随着“国退民进”和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民营建筑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5年,民营建筑业企业资产达到546.22亿元,占全部建筑业企业资产的69.7%,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0.46亿元,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的74.4%。涌现出一大批实力强大的民营建筑业企业,如*省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省九龙建设集团公司、*省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平潭县海天建筑工程公司等民营建筑公司跻身于我省建筑企业前列,成为我省建筑业改革的成功代表。

3、建筑行业配套发展,施工领域不断拓宽。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建筑业企业在稳固发展传统的房屋建筑业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建筑施工领域,隧道工程、管线安装、装饰装修等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装饰装修行业从小到大,产值从*0年的24.12亿元提高到*6年的67.70亿元,装饰装修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6家。形成了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等门类齐全,行业内部配套的建筑业大军。

4、积极参与建筑市场的竞争,不断开拓省外建筑市场。“十五”时期,我省建筑业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方针,建设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不断培育省外建筑市场,参与省外建筑市场的竞争。*6年,*建筑业企业足迹已经遍布全国30个省市,共有425家企业参与省外建筑市场的开发,完成省外建筑业产值369.05亿元,占当年建筑业总产值的31.8%,比*0年增长14倍。

5、建筑业企业发展势头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先进省份存在差距。“十五”时期,我省建筑业企业发展迅猛,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长26.4%,比全国的22.6%高3.8个百分点,*5年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53%,排名第14位,分别比*0年的2.17%和16位提高0.36个百分点和前进2位,但与建筑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5年我省建筑业总产值在华东地区排名第六,仅高出江西省,只有全国排名第一的浙江省的18.5%。

(二)建筑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省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业对我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社会效益和贡献越来越大。

1、建筑业产品为经济发展增添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建筑业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实施主体,承担了大量的工程建设任务。“十五”期间,先后建成和交付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3万个,保证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大批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我省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建成了大量的学校、办公、医院、厂房、商店、科研文化用房,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医疗卫生、娱乐活动提供基本条件。建成大量的居民住宅,改善人民居住条件,五年间建筑业企业累计竣工房屋面积达15560.9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8720.98万平方米。

2、建筑业的发展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直接带动我省水泥、钢铁、玻璃等行业的发展。*6年,我省建筑业企业直接消耗水泥3036万吨、钢材760万吨、木材571万立方米、玻璃382万标准箱、铝材72万吨。

3、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为我省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1-*6年,我省建筑业企业完成利税234.36亿元。同时建筑业吸纳大量的从业人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平均每年从业人员60.64万人,为广大离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约590亿元。

二、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一)建筑业企业总体资质水平偏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竞争面临压力加大。我省建筑业专业结构上存在总承包企业不强、专业承包企业不精、劳务分包企业偏少的状况。*6年,我省建筑业企业特级的仅有4家,一级的仅有181家,大多属于房屋建筑工程系列,其他序列的资质等级较低。劳务分包企业122家,从业人员仅15.58万人,主要集中在厦门地区,其他地区只要少量的劳务分包公司,造成企业用工困难,只能靠临时招聘。

资质水平偏低、资质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我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省外建筑业企业纷纷来闽承接工程,他们凭借较高的资质等级,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以及我省完全开放的建筑市场,在我省建筑市场上取得了较大的份额。

(二)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资金运用效率低。*6年,我省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6%,比*5年的62.9%减少1.3个百分点,与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率最佳值50%相比,仍高出11.6个百分点。流动负债为537.3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97.0%。其主要原因是建筑业企业原有资金偏少,近年来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建筑市场实行最低价招标,企业赢利空间不断缩小,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环境下,建筑业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日益显现。

(三)工程结算成本居高不下,费用支出增加。*6年,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收入1048.82亿元,比上年增加189.85亿元,增长22.1%,工程结算成本939.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4.44亿元,增长21.2%,工程结算成本占工程结算收入的比重由*5年的90.2%减少到89.5%。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共42.81亿元,比上年增加5.51亿元,增长14.8%,平均每万元建筑业总产值所需三项费用合计368元。

(四)拖欠工程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3年以来,我省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预定目标,但新的拖欠工程款现象依然存在。截止*6年年底,建筑业企业应收工程款为109.91亿元,其中竣工工程应收款61.89亿元。

(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亏损面。建筑产品价格背离价值,其利润水平远低于全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产品价格的不合理,市场上不公平的竞争行为,减少了建筑业企业的利益,削弱了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建筑业企业举步维难,连续多年亏损。据统计,*6年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亏损企业301个,亏损金额1.96亿元,亏损面16.8%。

三、提升我省建筑业企业竞争力,适应建筑市场的变化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我省推进新一轮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推进,基础建设和城市改造建设进一步加快,投资总量将会持续稳定增长,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持我省建筑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要引导企业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围绕提高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来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处于有利的地位。

(一)继续做好企业改制改革工作,增强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改制改革工作,加大对现有的国有建筑企业的改制工作。国有建筑业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雄厚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设备,培养了许多建筑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存在企业负担过重,经营成本高的困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步伐,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股份制改革、合并、兼并,重组等形式,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

引导民营建筑业企业发展壮大,全面提升民营建筑业企业的规模。推动建筑业企业并购重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目前,我省建筑业企业个数很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占有相当比例,在国内国外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针对我省建筑企业的这种现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鼓励建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重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我省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企业的出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四方到位.并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

(二)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企业资质体系。经过几年的新资质评定和升级工作,我省虽然建立了以施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资质体系,但在建筑业专业结构上明显存在总承包企业不强、专业承包企业不精、劳务分包企业偏少的被动局面。要在政策上鼓励少数特、一级总承包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起到核心企业领军作用。引导部分资质等级低、市场竞争力低下、生产能力单一的总承包企业发展为专业承包企业,提高专业承包企业做专做精的能力。规范建筑业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务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现代建设领域发展,在做好传统的房屋工程建筑的同时积极开拓铁路、道路、隧道、桥梁和水利、港口工程等建筑领域。

(三)全方位做好建筑业企业人员岗位培训,提升企业整体水平。建筑人才是建筑业企业发展的根本,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人才合理流动,重视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建立人才流动的机制,促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重视人才工作,尤其在当前加入wto开放日期临近的背景下,重视人才工作,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变得尤为重要。随着外国企业的进入,他们不仅在项目上与我们竞争,而且还会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厚条件争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我省必须形成尊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他们提供较为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尽可能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加大大专院校建筑专业的投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对现有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同时做好一线工人的岗位培训。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场施工工人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要在重视对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依托劳务分包公司做好建筑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

(四)加速我省建筑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归根到底要依靠建筑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而我省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也要靠建筑业自身不断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结合当前我省的实际情况,我省建筑业企业应该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横向联合,建立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研究发展中心。加大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投入,主要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成本,不断改革创新。在设计与施工项目上加大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更新力度,将研究成功的现有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用知识和科技的更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保持企业在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4

一、大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大企业的兴起是二战之后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一般地说,大企业是指那些规模巨大,销售额和资产额等经济指标在一定区域内名列前茅的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排序,向来被认为是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一个晴雨表,也是全球企业的大比武,入选企业无一不是实力雄厚、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因而入选500强又被形象地称为加入“富人俱乐部”。由于其规模庞大,这些企业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经济中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综观这些企业的发展,它们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十分独特的作用。

1、大企业是工业化的支撑和推动力量。因为企业规模庞大,其销售额和资产额远高于中小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对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带动作用。据统计,1994年全球500家大企业销售总额为10.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GDp总和的40.6%;美国151家大企业销售总额为2.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4.2%;日本149家大企业销售总额相当于GDp的82.9%。许多大公司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一些中等发展中国家的GDp。因此,大企业是工业化的主力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

2、大企业是其所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支柱产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大企业的实力不仅体现在整体经济影响力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现代产业部门的经济质量。如汽车工业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而美国汽车生产高度集中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公司。韩国70年代推行重化工业化战略,积极发展钢铁、机械、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其重化工业化进程基本由现代、三星、大宇、乐喜等大财团完成,而这些企业也在工业化进程中迅速崛起。

3、大企业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生产者和推动工业化加速的技术创新集中地。大企业为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利用本身资本雄厚、设备齐全和人才众多等优势,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无数的发明与革新都在大企业中产生,许多新产品也由大企业生产出来。例如,作为大企业主力的全球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专利技术的80%左右。目前,世界500强占有国际技术转让约62%的份额,而且在全球每年产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中,约71%以上为世界500强所拥有。世界500强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创新的实力,从其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也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的R&D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从趋势上看,500强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一般在5%一10%之间。又如,美国杜邦公司在60年代初期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有关化学纤维专利的80%,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60多年来先后共取得1万多项专利。

4、大企业是各国和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国各地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规模、先进的科技、全球化的经营和现代化的管理,努力将触角伸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本国本地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分工,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宰者和工业化竞争的领头者。例如,1999年全球拥有6.3万家跨国公司,它们控制着世界贸易的60%和直接投资的70%。

发达国家工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有很多因素,其中重要一点是企业卡特尔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卡特尔化成为一种主要趋势,表现出工业化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没有规模,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如果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产生出一批具有影响的国际性大公司,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而且在国际经济领域内也缺乏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当今世界各经济强国政府大都在工业化过程中,有意识地扶持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及品牌。

二、世界大企业的行业结构特征与地域分布状况

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大企业具有何种行业结构特征与分布规律?通过分析世界500强的交替变化,对此可窥见一斑。了解世界500强所代表的主导产业和行业结构,对于我们在培育部级和国际级大企业时选择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启发意义。追溯世界500强的演变,可以发现其明显的结构特征,其主体构成:

一类是工业产业,包括石油、钢铁、化工、汽车及机械制造等。就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各行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二战以来,冶金、采矿、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在500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冶金类公司1975年在世界工业500强中尚有50家,但进入全球综合500强的仅14家。纺织和采矿类公司日趋衰落,在500强中仅剩3家和1家。另一方面,石油提炼、汽车、电子等现代工业部门仍然在世界综合500强中占有较高地位,1996年这3个行业分别有31家、27家和26家进入世界500强。

另一类是工业化成熟阶段或“后工业化”阶段迅速发展起来的服务性产业,包括金融、贸易、通讯等。从1994年到1996年,世界500强中服务业公司逐渐增多,从289家、295家扩大到301家,超过了工业公司的比重。按服务行业来分,1994年至1996年,世界500强中,商业银行从59家增加到69家,保险公司从52家增加到57家,批发零售公司从57家减少到55家,通讯邮政从28家增加到30家,贸易保持22家不变,综合金融、证券、储蓄从11家减少为9家,娱乐和酒店从3家增加到8家。随着经济发展对现代化服务的需求提高,服务业公司将继续保持高于工业公司的速度增长,在世界500强中的比重还会有所提高。

从区域来看,大企业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直接结果。欧洲是19世纪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中心,战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稳定,因而欧洲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数基本维持在150至170家之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兴起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由北美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数不断上升,从1971年的55家增加到1996年的151家,而北美地位相对下降,大企业数也随之减少。具体分析,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在世界500强中企业数最多,到1962年仍有301家,超过其他国家之和。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等东亚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大企业数显著增加。从1962年到1990年,日本500强企业数由31家增加到111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大企业也迅速崛起,在500强中从无到有,1976年进入第1家,到1996年已达13家。同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在500强中的大企业数也逐渐减少。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状况明显好于日本和西欧,其在世界500强中企业数逐渐有所回升,从1995年到1998年,企业数分别达到153家、162家、175家、185家;日本则从141家、126家、112家降至100家。

三、湖南工业集中度的变化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工业化进程中湖南大企业的发展情况,必须计算和分析湖南工业集中度及其变化。集中度即集中的程度,一般用市场中较大的企业、消费者所占的市场份额的大小来表示,集中总是针对特定产业或市场而言,从它所反映的市场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工业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前者是整个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时的集中度,后者是指工业中某个具体行业的集中度。按照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很多指标可以衡量工业和行业集中度的大小,如集中率CRn、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大中型企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等,本报告拟采用后者来表示我省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大小。

1、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根据生产规模大小,通常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具体划分中,各个国家的标准并不一致,有的以产品产量为标准,有的以销售额为标准,有的以职工人数为标准,也有的以固定资产价值为标准。我国现行企业规模分类主要根据企业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两个标准来确定。①凡是产品比较单一的行业,以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标准;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以其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来划分。②凡产品种类繁多,难以按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标准。有些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则往往同时采用上述两个标准。

大中型企业在我省工业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99年,大中型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的68.4%,从资产倍率的变动来看,大中型企业的平均资产大约是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平均资产的535.3%。从利税总额看,大中型企业占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81.1%,其平均利税额是全部企业平均利税额的638.0%。这说明大中型企业在我省工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数据同时也表明,它们是我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用大中型企业在独立核算企业中的比重的有关指标,作为衡量我省工业行业集中度的现状和变化程度的标准是合适的,通过对大中型企业有关指标的测定,能较好地反映工业集中现象及对湖南工业化水平的影响。

2、湖南工业整体集中度的变化分析。分析工业集中度的变化态势,有助于了解工业组织的基本状况及其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本报告主要采用大中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在职人数在工业中的比重等指标来考察90年代以来我省工业集中度的变化情况。这里的工业集中度=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指标/全省工业相应经济指标。

3、湖南工业内部各行业集中度的变化分析。90年代以来我省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集中,但轻重工业内部各行业以工业总产值计算的集中度的变化则不尽一致。

①采掘工业集中度下降。除了煤炭采选业从89年的34.1%上升到52.34%以外,其它行业如有色金属矿采业、黑色金属矿采业、非金属矿采业、其它矿采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的集中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黑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集中度下降幅度较大。

②部分加工工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上升幅度较大。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集中度分别从1989年的97.30%、46.40%、52.1o%上升到1999年的99.26%、61.35%、56.08%。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集中度则从1989年的19.3%(1992年)、11.2%、92.3%、26.2%、1.2%上升为31.1%、53.3%、99.8%、41.6%、16.2%(1996年)。

③部分传统工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化纤、塑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冶金、有色冶金业的集中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从1989年的78.2%、13.5%、27.8%、81.8%、78.1%、56.8%下降为1999年的67.7%(1997年)、10.9%(1997年)、25.9%、81.5%、62.2%、56.2%。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纤维业、木材加工及竹材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业的集中度也呈下降态势。从工业大类行业来分析,具有较高生产集中度(以1999年工业总产值集中度为标准)的工业行业依次为:烟草加工业(99.5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99.2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1.4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5.33%)、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2.90%)、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6.70%)、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61.35%)、橡胶制造业(59.05%)。而基本上没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或者说工业生产分散度较高的工业行业也较多,主要是:黑金属矿采选业、其它金属矿采选业、皮革及其制品业、服装及纤维业、木材加工及做藤业、家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品业、其它制造业、煤气生产供应业。

四、集中度变迁过程中的结构转换分析

1、分析我省大中型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在工业集中的过程中,我省国有经济比重逐渐下降,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生产要素正向非国有企业倾斜和转移,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产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湖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90年,全省独立核算企业中,有大中型企业509家,其中国有企业488家,占95.9%;集体企业18家,占3.5%;其它类型企业仅2家,占0.4%。到了1999年,大中型企业的数目达到612家,增加了20.2%。在这612家大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下降为457家,占74.7%;集体企业增加到40家,占6.5%;股份制企业146家,占23.9%;外商投资企业10家,占1.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单一国有企业在大中型企业中的数量在减少,而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却大幅度上升。特别是股份制企业上升达20%,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发行新股、配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济实力和在大中型企业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强。

2、分析我省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我省资本密集型的重型工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到世纪之交这种结构转换特征更加突出。1990年重工业中大中型企业的集中度(以工业增加值为标准)为57.3%,1999年提高到61.08%,1990年大中型重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占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40.8%,而1999年上升到52.72%。1990年轻工业的集中度为57.4%,1999年上升到68.30%,大中型轻工业企业中职工人数占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则由1990年26.1%提高到1999年的40.88%。这和湖南工业集中度的变化基本吻合。在大中型企业中,资本密集型的重型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1999年大中型重工业企业达到了417家,在612家大中型企业中企业家数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68.1%和67.2%,而轻工业企业家数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仅占31.9%和32.8%。从大中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的地位来看,1999年,全省大中型重工业企业单位数仅为独立核算重工业企业的7.0%,但这些大中型重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全部资金及利税总额,分别为全部独立核算重工业企业的58.4%、64.2%、52.8%、68.4%、81.1%。大中型轻工业企业单位数仅为独立核算企业的3.0%,但这些轻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全部资金及利税总额,分别为全部独立核算轻工企业的14.2%、10.4%、7.1%。

3、分析我省大中型企业市场竞争结构的类型可以看到,我省80.5%的行业处于低集中度竞争型和非集中竞争型两种结构形态,只有不到20%的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集中度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通过对工业行业集中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考察各个行业市场竞争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各行业集中度的大小和各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数目,大致可以将我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四种市场类型:即极高寡占型、高中寡占型、低集中竞争型、非集中竞争型。(1)极高寡占型主要指集中程度高,所在行业大中型企业较少的行业,我省只有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属于这种行业。(2)高中寡占型主要指集中度高,所在行业大中型企业数目也较多的行业,我省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行业属于这种类型。(3)低集中度竞争型,这类行业集中度低,但大中型企业数目较多。我省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等9个行业属于这种类型。(4)非集中竞争型,这类行业集中度低,而且大中型企业数目较少。我省木材加工及竹滕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等近20个行业属于这种类型。

五、湖南工业企业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及部分省市的比较

对于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的湖南来说,将湖南的大企业与世界500强相比,显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湖南大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萌芽时期,不可比因素太多。五百强评选主要标准是营业额大小,但是真正要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世界之强,不能光看营业额,还要看其资本总额、资产质量、市场规模、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湖南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弱,三是国际竞争力普遍低下。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南企业也表现为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分散,专业化分工不明显,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企业竞争力较弱,这是当前湖南产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1、工业集中度比较

从工业集中度水平来看,1997年全国大中型企业数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的5.11%,而湖南只有3.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以大中型企业数衡量的工业集中度在中西部地区19个省市区中排第17位,比周边的湖北、安徽分别低1.73和0.66个百分点,仅高出江西和两省区。全国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的57.2%,而湖南只有4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排第16位,仅分别比、安徽、江西高40.3、0.6、0.1个百分点。从其中大型企业的情况来看,湖南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在中西部排第15位。

2、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比较

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是衡量地区工业规模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在地区工业行业结构和专业化水平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越大,说明该地区工业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将湖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可以看到,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平均规模为1459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规模为423万元,资本金平均规模为58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余额平均规模为849万元,实现利税平均规模为123万元,而湖南的相应指标为759万元、249万元、259万元、479万元及66万元,分别仅为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52.02%、58.87%、44.27%、56.42%、53.66%。湖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本金、固定资产净值余额、及实现利税指标的平均规模在全国分别排第28、29、30、30、25位,这些都说明我省工业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仅为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一半左右。

从大、中、小型企业分类角度,对全国各省市区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999年,湖南省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排全国第13、14、13位,但企业平均产值规模分别仅排第26、29、20位,说明我省企业平均规模相对较小。事实上,湖南大型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75.1%,中型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54.6%,小型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62.9%。

六、关于工业行业集中度的理性思考

工业集中是伴随工业化过程的一种突出的现象和必然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美国工矿企业中,资产在10亿以上的巨型企业,1901年只有美国钢铁公司1家,1948年已经有12家,1960年增至29家,1970年已经达到109家,1987年为206家,1982年已经增加到257家。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工业总规模的增长速度。60年代,美国制造业出现资产达百亿的大公司,1980年已经达到19家,近年来又出现了上千亿的大公司。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存在集中的趋势以及必须向集中化方向发展。因此,从实证角度来探讨工业行业集中的合理程度显得尤其重要。

1、从全国工业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关系来看,大中型企业比重越大,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一般说来,企业经济效益与其生产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石油开采及加工、钢铁、电力、汽车制造、化工、电子及通讯设备、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尤为明显。即使是在一些轻纺和建材行业,如棉纺、啤酒、水泥等,也往往存在着最小合理经济规模。

湖南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税率都呈大高、中低、小中的格局,即大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高于中型企业。这是受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和工业制度创新双重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大型和小型企业的所有制改造明显加快,其经济活力得到了较大的发挥。相反,无论是在政策支持还是在所有制改造方面,中型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

通过计算全国各省区市工业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系数可知:在全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大中型企业比重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小型企业比重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大中型企业比重越大,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亦真。企业亏损率和资金利税率则与工业企业规模之间不存在具有统计意义的线性相关关系。

通过计算可知,在现有条件下,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亏损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工业资金利税率和企业亏损率则影响不大。这一方面说明了,目前我省大型企业大多是一些“大而全”的国有企业,其经济活力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新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而不单纯是企业总体规模的大小。

2、从湖南工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相关关系来分析,总体上工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我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工业总产值计算的湖南工业集中度和以产值利税率计算的利润率,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计算,得知90年代以来湖南省工业集中度(工业总产值)与利润率(产值利税率)的相关系数是0.732,显著相关。因此,粗约地讲,提高我省工业集中度将有利于提高利润水平。尽管由于统计口径的限制和样本取值的不同,大企业的衡量标准和工业集中度率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条件,但这一结果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与工业集中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3、从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全国比较来看,湖南只有31个行业有大中型企业,在这31个大类行业中,湖南有一半以上的行业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以全国39个大类行业平均水平作为标准,则我省大部分行业的集中度都有待提高。按工业总产值计算,1999年我省仅有14个行业生产集中度高于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均低于全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个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普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自来水生产供应业。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我省没有企业外,其余24个行业我省要么没有大中型企业,要么大中型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我省大部分工业行业的生产集中度都亟需提高。

4、从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合理性来探讨,一般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工业的集中度要高于轻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集中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工业中加工工业的集中度要高于原材料工业和采掘业。行业集中度合理标准的确定比较复杂,不是每个行业的集中度都越高越好,有的行业集中度高,有的行业却需维持在较低水平才能保持其良好的竞争性和灵活的市场适应性。一般说来决定行业集中度合理与否最主要的因素,是该行业的规模经济性、市场的结构和总体规模。规模经济性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扩大而带来的产品成本(平均长期成本)降低的经济性,市场结构主要指卖方结构或者供给结构。

合理的工业行业集中度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整体集中度即工业集中度选择的合理标准和具体每个行业集中度的合理标准。如果工业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垄断从而影响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过低又无法达到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目的。行业集中度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行业本身常如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市场的总容量、产品差异化、进入障碍等因素,具体的行业有相应的合理化标准,分散与集中的均衡取决于行业本身的特点。

根据有关学者对产业集中度合理标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省的产业状况可以看到:我省工业整体集中度偏低,和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集中度的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工业集中度仍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国外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大企业将成为行业的主要成长点,行业的成长速度将逐步低于大企业增长速度,从长期来看,行业集中度将不断上升(上升的幅度不同行业将有所不同)并稳定在一定水平。

而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与工业集中度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性,即集中和工业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考察不难发现:集中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而集中度的高低又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快慢。所以,湖南省从工业化的中期向高级阶段和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一种必然的政策取向,即通过扶持一批特大型工业企业,给予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工业集中度,促进工业化加速。当然企业的兼并、重组、合并也是提高工业行业集中度的重要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地位的下降,这种方式应该逐步成为以间接方式为主要经济调控手段的政府的主流政策选择模式。

七、加快调整湖南工业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将是一个由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紧密联系的有机体系。从目前我省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都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水平和市场适应性。从大企业来看,1996年世界最大100家公司销售额都在280亿美元以上,其中前10家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1995年我国前100家工业企业销售额为8206亿元,合982.7亿美元,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的58.4%,而1999年湖南全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仅为1366.59亿元,只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的9.7%,单纯从大型企业的规模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今后,我省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重点是要通过工业制度创新和资产重组,逐步建立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规模结构体系,以改变目前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状况。为促进全省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各级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在政策上逐步加以引导。

1、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影响产业有效集中和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要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重塑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使企业具备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内在动力和压力。

??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壮大发展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总体上来讲,省级今后要围绕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抓好属于全省主导产业中的若干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对于地市一级,应集中力量重点抓好3-5个国有大型企业,其他中小型国有企业全部放开;对于区县一级,则尽可能不要保留纯国有企业,能改则改、能卖则卖。各地区应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能够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和体制灵活的优势。对现有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应按产业部门和性质分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放掉”。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以产权制度的改造为中心,把这些企业或者改造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者转卖给私人和外商,少数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要坚决实行破产。

??健全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完善、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省虽然大中型企业比重不低,但由于这些企业分属中央和地方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现象十分普遍。为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的经济优势,应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限制,打破区域封锁、市场分割和不合理的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在各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逐步实现产权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减少不合理的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尽快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使资源能够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有效地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配置,从而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湖南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合并。产权交易市场为产权的流动提供了一种很重要的平台,不管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股份制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都可通过这个平台自由地进行产权交换。目前湖南的传统产权交易成交额小,而技术产权交易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如果我省能以技术产权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为契机,带动实物资产和股权为标的的产权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产权交易将更加方便,有利于我省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2、确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加大对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支柱产业的集中度。过去几年,我省重点扶持了冶金、机电、石化、建材、食品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通过择优扶持,增加资金投入的数量和增强技术改造的力度,扩大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行业集中度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更不用说和国际比较了。过低的产业集中度,显然不利于成本的降低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建议“十五”期间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对我省产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指导。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支持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尽快扩大生产规模,二是要形成规范有效的竞争秩序,防止过度竞争。基本原则是“扶优扶强、协作互补”,即让大企业更大、更强,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集中,与之协作的小企业则要更专、更多,以形成最大可能的竞争局面,通过扶持优势企业来带动和引导整个产业内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密切企业间的生产联系,提高专业化水平。

??坚持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企业健康发展与壮大。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在新建、扩建、价格、企业规模等方面,必须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对于规模效益显著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如石化、钢铁等,以及技术可分性强、专业化效益明显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如家电、汽车、机械等,要着重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保持相当规模,指导合理分工;对于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需求量大、供求弹性高的轻纺工业如食品、造纸、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要鼓励平等竞争,同时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集中度。

??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企业规模结构体系。一方面,要继续充分发挥湖南的资源禀赋优势和潜力,促进企业的集中与合并,通过兼并、联合等多种手段,加强与跨国公司、国内大公司、大企业的合作,积极壮大和发展大型和特大型工业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生产集中度。特别是面对中国加入wto,省内的大企业要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企业的合作,促使湖南的大企业尽快形成生产的最佳规模。同时,政府对大企业同科研机构的合作应给予帮助,应适当提高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R&D)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率,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应在工业生产中普遍强制采用和推行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在市场集中程度较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中,应加快专门化生产体制的形成,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为沿海和本省大工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和优势,充分吸收剩余劳动要素,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小企业对劳动要素的吸纳偏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演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对于减轻经济发展中的就业压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湖南小企业的人员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偏低,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强小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鼓励大企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大企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数量的小企业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合作,促使它们向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3、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加快培育湖南的部级大企业,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航母”。大企业崛起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会出现一批部级和国际级大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湖南如何抓住机遇,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加快培育自己的部级大企业,是我省面临的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必须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大企业发展的状况,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力争在5至10年的时间里,使我省进入“国家队”(即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大企业数达到20家以上。为此,建议省政府成立抓大领导小组,制定抓大发展战略,明确培育和发展部级大企业的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培育我省的部级大企业,不同于一般的“抓大放小”,应采取特殊的战略,其核心是:

??实施重点攻坚战略。在全省200多个大企业中,根据一定条件,重点选择30家左右的大企业或大集团,在政策上全方位地给予重点扶持。入选企业一是要有一个具有现代经营思想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经营班子,二是要有若干个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拳头产品,三是要具有一定的跨省经营和跨国经营的基础,四是要具有良好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同时,每个企业要以跻身全国500强乃至全国100强为目标,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使我省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国家队”行列。对列入重点名单的企业要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并建立重点企业淘汰机制和吸收机制。

??实施政府扶植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战略。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行业、部门和地区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需要有政府的推动和扶持来促进部级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只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政策上就应该向其倾斜,以加快其成长壮大。但是,政府扶持政策的立足点,要从单纯的财税优惠,转到促进大企业集团竞争能力培育和改善企业集团的运营环境上来,为企业增强融资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资产运作能力创造条件。大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自我扩张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实施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战略。世界大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是后起国家企业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我省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培育出一批部级大企业,必须采取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战略。一是起点要高。既要瞄准当代世界大企业的先进水平,更要动态地把握国际大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只有在高起点上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要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资产经营、跨国经营和集约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通过资产经营实现外部扩张,通过跨国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集约经营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把各种经营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努力打造“经济航母”,开辟出一条湖南大企业后来居上、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新路。

八、湖南企业规模结构及工业集中度变化的趋势展望

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资源在我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分散化的迹象。相反,1989-1999年间,我省工业整体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其中重工业、轻工业的行业集中度都略有提高,虽然采掘业、原材料工业集中度出现下降,但加工工业集中度上升趋势明显,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工业的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整体规模与生产集中度均呈有效的上升趋势,而且这一趋势今后也将继续发展下去。虽然现阶段我省的工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如1979年美国仅占企业总数3.0%的大企业,创造了整个工业产值的70%,而目前我省占企业总数12.78%的大中型企业创造的产值仅占整个工业的58.43%。说明我省工业集中度提高的余地仍然很大。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5

一、从微观层面的企业状况入手,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参与主体,企业的数量、质量、规模以及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好坏,同理,工业企业的状况决定了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好坏。课题组通过统计分析(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贵州六十年1949—2009》),研究工业企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区域工业发展好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界定企业层面受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工业发展的好坏。其中,为了简化分析,课题组以工业总产值这个指标来评价工业发展水平。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研究贵州工业,需要借鉴与参考中国其它地区的发展情况。课题组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为依据,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统计口径,选择2007、2008与2009三年中,全国31个省市区,共93组工业经济数据为样本,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着重研究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区域工业总产值与国企、私企以及外企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越大,相关度越高,则该指标对工业发展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工业企业统计指标繁多,而运用SpSS统计软件得出的分析图表篇幅较大,且不便于观察,因此,我们通过摘录部分数据用以论证下列因素对于发展工业具有重要影响。

(一)非公企业对于发展工业有重要推动作用表1反映了各省市区工业总产值与区域内各类企业数量、产值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与私企、外企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超过与国企之间的关系。这说明,发展工业经济需要私企与外企的大力发展,非公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足够的资产存量是发展工业的基础,保持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合理结构是发展工业的前提表2反映了各省市区工业总产值与区域内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均适用于国企、私企与外企,这说明足够的资产存量是发展工业的基石。另外,相较于国企,私企与外企中的资本存量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其它统计数据还显示,工业总产值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间的数量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即保持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于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对于工业发展同样重要。

(三)人力资源充足是发展工业的保障表3反映各省市区工业总产值与区域内工业行业内从业人员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发展工业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数据还显示,相比较于国企,私企与外企的从业人员数量与本区域工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更紧密的关系,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非公经济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企业效益是发展工业的核心体现利润在根本上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好坏。表4反映各省市区工业总产值与区域内企业利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若企业经济效益好,尤其是在非公经济领域,当企业出现赚钱效应,就能够吸引更多资金主动投资,那么工业总产值自然就会提高。

二、贵州省实现工业强省战略必须跨越的障碍

在提炼出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后,需要明确贵州工业企业的基础水平与目标水平所存在的差距。课题组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贵州省2009年工业企业情况为基础水平,而对目标水平的界定则困难许多。课题组选择从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之中,当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人民币关口的十个省市区为参考,采用它们当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贵州工业企业发展的模拟目标水平,其中数据均以规模以上企业为统计口径。

(一)贵州工业企业数量过少,且内部结构不合理表5显示贵州省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2791个,远低于目标水平的7940.9个。根据模拟推算,从2010年至2015年,贵州省需要增加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增加800多家。另外,相比较于目标水平,贵州工业企业还存在内部结构问题,国企数量比重为18.74%,远高于目标水平中的9.74%,同时私企与外企数量过小,比重过低,非公经济应该是未来几年贵州省增加企业数量的重点领域。

(二)贵州工业资产存量不足,且内部结构不合理资产总量为5066.17亿元,尚不足目标数据的二分之一,根据模拟推算,从2010年至2015年,贵州省累计需要新增工业投资超过5000亿元,且年均增速不低于13.54%,其中对外企与私企的增速要求更高。另外,从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关系来看,目标数据为0.68∶1,而贵州数据仅为0.56∶1,即贵州省工业资产中固定资产比重过大,而流动资产比重相对较轻。这反映了贵州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且重工业主要集中于对能源矿产的挖掘与初加工。

(三)贵州发展工业,人力资源严重缺失表7显示贵州省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总量为74.94万人,比起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00万人左右。根据模拟推算,自2010年至2015年,贵州年均需要增加16万多工业从业人员,其中不但需要从事企业领导、科技研究、财务管理以及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且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熟练工人。

(四)贵州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低,资产盈利性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与企业资产贡献率可以从不同角度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表8数据显示贵州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较目标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私企与外企,仅仅为目标水平的一半左右,且工业企业的资产贡献率偏低,企业盈利性较差。这说明贵州工业企业缺乏资金运作能力,没有充分挖掘企业资产潜力,进而导致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慢,经营效果不佳。

三、贵州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路径选择

从对贵州工业企业的分析结果来看,贵州工业经济存在总量小、基础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距离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是完全可以追上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与追赶路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贵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大干苦干,迎头赶上。

(一)加大政府投资,构筑良好的基础设施平台贵州工业资产存量过小,急需扩大资本规模,且根据陈厚义论述,贵州的资本总量仍处于投资相对不足的阶段[2]。2009年贵州省工业国企资产总额为3771.12亿元,距离目标水平6458.66亿元尚相差2800亿元左右,这表明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贵州省财政长期处于收入少负担重的状态,所以发展工业不能过度依靠财政投资。一方面,贵州省本土工业国企,尤其是倚靠着大量矿产与能源资源的企业,应该扩展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进而引进先进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工业附加值;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主动争取中央国企,以及其它省份国企在贵州投资生产,尤其是引入切合贵州工业发展需要,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重大项目。除了增加对国企的投入,政府投资还应该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平台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长期以来,贵州受困于交通闭塞,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十一五”期间贵州省交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距离建设一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还有待政府的科学决策与大力投资。

(二)培育创业平台,激发民间投资数据显示贵州规模以上工业私企数量1308个,资产存量475.77亿元,而目标水平为4156个,资产存量为1363.61亿元,其中的差距明显。这需要政府培育优秀创业平台,吸引民间资本,尤其是省外民间资本对贵州工业的投入规模。要真正获取民间资金的青睐,贵州需要营造一个优秀的创业平台,建立一整套扶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其一,政府利用自身优势,收集与分析各种市场信息与投资机会,面向省内外大力宣传,为创业投资者做好信息服务与技术咨询工作;其二,鼓励创业行为,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建立相关绿色通道,并坚决打击行政行为中的官僚作风;其三,为创业投资提供切实支持,在法规允许范围内尽量减免税收与费用负担,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支持与信贷支持,妥当解决在生产中的土地使用、用水用电等具体困难;其四,通过政府组织上规模、有影响力的产品推广平台,加强贵州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三)积极承接国外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形成工业生产力数据显示贵州规模以上工业外企数量为105个,资产存量为219.45亿元,而目标水平有工业外企数量797.4个,资产存量为1702.32亿元。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贵州对外资利用率较低,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吸引外资大量进入,另一方面现有外资企业经营效益不好,资产负债率过高,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当前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产业大转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东部地区有许多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企业正寻求生产成本较低的落脚点。贵州省应该紧紧把握历史机会,筑巢引凤,主动出击,有选择性地去接触,吸引符合贵州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落户贵州,加快提高贵州工业生产能力。

(四)打造产业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贵州矿产资源丰富,至2009年贵州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41种储量排全国前10名。[3]但是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贵州工业体系局限于对资源的挖掘与开采,坐失提高工业附加值的机会,就像胡晓登提出的“各类工业产品的加工链很短,加工度低下,最终消费品比例低,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差,加工附加值流失严重”。[4]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贵州工业企业为什么不去延长产业链条呢?资本总是逐利的,产业链条没能延长必然是由于利润缺失,而利润缺失则在于生产成本的相对高昂。生产成本不但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还取决于企业经营环境的优劣。良好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全面有效的市场信息流动、便捷的生产材料供应、有力的技术支持以及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等因素可以构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对于贵州而言,正是这些因素的缺位导致其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相对高昂,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进而未能延长产业生产链。要改善这种现状,贵州应该结合自身资源分布特点,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的影响力,集合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到同一地区,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产生聚合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延长贵州工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含量。此外,政府还应大力支持发展微小企业,使其紧紧围绕在大中型企业周围,为大中型企业提供相对专业,且成本低廉的外包服务。

(五)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数据显示贵州工业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大,流动资产比重较小,且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较慢。此外,贵州省2009年工业产品的销售率是94.8%,低于目标水平98.10%,各种因素叠加导致2009年贵州工业资产贡献率仅为10.69%。这数据说明贵州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打铁还需自身硬。贵州工业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其一,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应该努力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二,应该树立参与全球竞争的思维模式,具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胆略,建立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其三,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市场影响力;其四,主动参与现代金融活动,在保证资金链条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此外,政府应当创造条件以培育一批潜力深厚,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具备许多优势,不但可以从品牌、研发以及销售等方面强化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扩大企业所在地区域经济的影响力,成为贵州工业发展的领头羊。

(六)推动教育体系改革,打造一支上规模的技工队伍贵州要发展工业,欠缺人才资源支撑。对于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或培养、或引进、或借用等多种方式来应对,而对于一支上规模的蓝领技工队伍,则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培养。这不但需要企业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更需要教育体系能够培养足够的人才。目前,贵州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社科、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人数比重过大,而理工科,尤其是紧贴工业生产需要的工科学生人数比重过小。而在贵州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生源主要是未能升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弱,再加上教育理念的落后,技能培养不能紧跟生产实践的需要,中职毕业生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尚有一段较长距离。因此,贵州要想打造一支上规模的技工队伍,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级教育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大量专业对口且具备相当技能的毕业生充当后备力量。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6

下面,根据县委的要求和县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年工业经济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虽然工业生产资金紧张的状况未见缓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全县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确立的工作目标,以努力增加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中心,全方位开展工作。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使我县工业经济从总体上基本摆脱了几年来低谷徘徊的困难局面,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企业改革脱困阶段性目标如期完成。

工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全县全口径工业实现不变价工业总产值4.28亿元,同比增长11.7%。

新口径工业实现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工业增加值6,217.7万元,同比增长11.5%;应缴税金及附加完成1,634.1万元,同比增长31.5%。

县属工业实现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工业增加值5,901.3万元,同比增长7.2%;应缴税金及附加完成1,304.8万元,同比增长6.4%。

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95.5万元,比上年同期的-114万元增加909.5万元。其中:飞马铸造、化工厂、铸造厂分别实现利税570.2万元、549.4万元、481万元,位居前三名;中三家金矿实现利税276.9万元,鸿泰染织、光华水泥厂、县铁矿、塔城陈醋等企业实现利税也均在150万元以上。

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年度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基本完成。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扭亏脱困的根本措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丙纶厂、驱动机械厂、柴油机配件厂等5户企业相继深化和完善了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更求所得”的改革思路,完成了县水泥厂、紫砂、沟煤矿、染织、印刷厂、副食品厂等6户企业退出国有工作。改制后的化工、铸造、飞马、第一陶瓷厂等企业在制度创新上迈出了新步伐,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了骨干和带动作用。

招商引资与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年来,县属工业完成技改投资2553万元,实施技改项目21项,新增生产能力2800万元。一是新建续建项目有较大进展。飞马铸造有限公司的一期改造工程和富强麻纺制品有限公司的宽幅麻布改造项目按期完工;大城子镇塑料厂三层共挤Si-150棚模机组已投产使用;中三家由美钢铁铸件有限公司高炉改造工程通过验收等等;二是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发成功。天缘有机酸公司的药用L-乳酸通过部级新产品和高科技成果鉴定,化工股份合作公司的高能控爆管和岩石膨化炸药、飞马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新型辐射对流散热器、富强麻纺公司的黄麻毛棉混纺服装面料都已研制成功,分别开始批量生产或试生产。三是项目招商和企业招商有突破性进展,在全年的技改投资中,引进域外资金总额达到2,025万元,占技改资金总额的79%。其中,大连蓝天精密铸造有限公司与柴油机配件厂精密铸造出口项目于去年月开始组织实施,已创产值150万元。

深入学习“两钢”经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成本管理方面,各企业在深入开展学习“两钢”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强化成本管理工作。飞马铸造、化工、铸造、塔城陈醋、第一陶瓷厂等企业,采取“比质比价采购,物料消耗定额,工效挂钩”等措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为主要特点的成本目标管理体系。二是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一票否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企业中普遍得到贯彻和认同。化工、东方铸物、光华水泥厂等三户企业继铸造和飞马铸造之后又先后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为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奠定了基础。三是在营销管理方面,各企业深入研究市场,强化促销手段,市场意识普遍增强。由于狠抓市场营销,去年我县县属工业产销率一直保持在98.6%以上,全年始终位居市内各县(市)区之首。

总之,全县工业生产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风雨历程中,在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小且基础薄弱、结构调整的深层次矛盾十分突出的客观条件下,经过几年来的学习与借鉴、认识与实践,终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使我们看到了亮点,看到了希望,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良好开端。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向、同力同为、负重自强、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一年来给予工业经济工作以极大支持与帮助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工业经济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生产与效益没能同步增长。以县属工业为例,去年县属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应缴税金三项指标分别比同期增长9.2%、7.2%、6.4%。其中增加值增长的幅度低于总产值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应缴税金增长幅度分别低于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幅度2.8和0.8个百分点。二是减产企业增加。在全部考核的59户企业中,减产企业27户,占全部企业的45.6%,共减少产值1,802.9万元,对全县工业生产形成反向拉动9.5个百分点,而总体指标的完成则是在飞马铸造、铸造、化工、大城子塑料、富强麻纺、光华水泥、粮食淀粉、银河染织、柴油机配件、国泰水泥等10户企业增产2,875万元的正向拉动下才得以实现的。三是停产、半停产企业较多,全年共有停产企业6户,半停产企业16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37.3%。四是“三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截止去年末,全县县属工业“三项资金”占用达15,727万元,比年初增加19.2%。此外,如何深化企业改革、如何规范企业运作、如何抓好扭亏增盈、如何优化经济环境、如何促进技改项目投达产以及部分工业主管部门如何工作到位等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

二、今年工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我们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是实施“”计划的开局之年,是保持经济增长良好势头、乘胜前进的关键一年。展望“”,工业经济发展事关全局,面对县委、县政府的重托和全县各族人民的企盼,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现实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冷静的思考,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作全面深刻的分析。从有利条件看,国家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扎扎实实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把加快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在辽宁省进行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同时国家还将从多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省开展的扶贫开发工程,对朝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将给予项目支持,以增加造血功能。从我县情况看,一部分优势企业正在成长壮大,一些困难企业通过改革正在逐步走出困境,一批技改项目今年将陆续投达产,这些都为今年工业经济工作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今年经济工作将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障碍。一是加入wto将使我们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二是我县工业经济效益好转带有恢复性,基础还相当脆弱;三是我县工业企业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企业经济机制转换滞后,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五是企业包袱沉重,全县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已高达125%。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估计,丝毫不能懈怠,努力把全年工业经济工作做得更好。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年工业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届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县人大届四次会议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狠抓“两改四创新”,全力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年主要工作目标:

工业生产目标:完成全口径不变价工业总产值4.28亿元。其中新口径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7亿元,县属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68亿元。

经济效益指标:新口径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26亿元,增加值6,200万元,实现税金及附加1,650万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00万元。县属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85亿元,增加值6,100万元,实现税金及附加1,400万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0万元。

企业改革目标:退出国有4户,深化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6户。

技术改造目标:年内实施技改项目8个,技改投资总额力争达到3,000万元。

企业管理目标:深入开展外学“两钢”,内学“两小”活动,到年末“三项资金”占用额同比压缩10%,亏损企业成本下降5%,盈利企业成本下降2%。

围绕今年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加速我县工业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

我县工业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十分突出,抓紧结构调整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围绕市场,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通过择优扶强、嫁接重组、扭亏脱困、关闭淘汰等措施,加快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今年内有实质性进展。一是培育骨干企业,本着“抓大活小、择优扶强”的原则,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逐步把铸造、飞马铸造、化工、陈醋等企业做强做大。按照专业协作和规模经济要求,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计划、有选择的适时进行同行业企业的托管、收购或兼并,迅速实现低成本扩张。举全县之力,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培育我县工业骨干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立足资源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全力支持与配合朝阳第一水泥厂年产60万吨水泥扩建项目。这不仅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个项目一旦被国家经贸委批准,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将跃进居全市第二位,对我们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上下齐心,坚持不懈地深化企业改革

几年来,我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虽然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体制仍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改革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一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能退出国有的要坚决退出国有,一时不能退出国有的也要在产权结构上有所调整,尽可能实现产权多元化。今年改革的工作任务是深化企业改革6户,退出国有4户。对那些改制不彻底和运行不规范的企业,要“逐一会诊,对症下药”,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实现制度创新。二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机制创新。要引入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三要强化协调配合。企业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工业战线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而且更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我们要从全局着眼,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把我县工业企业改革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当前我县工业企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从根本上看,仍然是结构性问题,即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的产品比重低,致使我县工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差,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县工业经济要以技术改造为重点,促进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努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一是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吸纳高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重点抓好化工厂高能控爆管、岩石膨化炸药、富强麻纺公司黄麻毛棉混纺服装面料、天成紫砂公司的广场步道砖、L-乳酸的后提取、飞马铸造铝合金对流散热器等新产品开发与技改项目,不断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二是对产品有市场、企业技术力量雄厚、经过技改能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效益的企业,要鼓励其进行扩产改造。今年飞马铸造的二期扩产改造将按期进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还可以与其他同类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或嫁接,我们以牺牲眼前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工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选择。三是做好近年来,特别是去年技改项目的达产工作,使其尽快发挥作用,实现工业经济的总量扩张。四是以生产性项目为支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工业企业技改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后劲乏力的问题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依靠各专业银行的支持外,必须把眼界放开,运用市场手段,争取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入,切实把招商引资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与资产重组结合起来,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年全县技改投资额力争达到3,000万元,实施技改项目8个。持之以恒,坚持数年,工业经济必将跨越量的扩张,实现质的飞跃。

(四)大力推行凌钢经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去年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开展外学“两钢”、内学“两小”活动,收到明显成效,尤其是铸造厂、化工厂等企业,结合本企业实际,在凌钢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整套管理经验,推动全县工业企业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今年要以市场机制、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三项联动,对学“两钢”、“两小”活动进行强力推进、强制推进。各企业要继续推行以“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工作。要求全县工业企业“三项资金”占用以年末数字为基数,年内要压缩10%,亏损企业成本要降低5%,盈利企业成本要降低2%。重点围绕供、产、销三个环节做好工作。在供应环节上要全面实行“比质比价采购”,大宗材料采取招投标办法,严格控制采购成本;生产环节要以“物料消耗定额”为重点,实行“工效挂钩”,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销售环节上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拓展市场空间,企业厂长(经理)必须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要当营销专家。同时注意营销机构和队伍的建设,适当增加销售人员数量,提高销售人员素质,制定和落实好销售制度,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随着加入wto日期的临近,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工作,今年力争有3家企业通过认证,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五)认真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把“两个确保”工作落实好,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解决好,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政府及各部门、各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要做好工作。各企业、各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好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工作做实、做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之中,要特别注意做好集体访的疏导工作,及时妥善解决突发事件,以确保社会稳定。二要做好社保工作。各工业主管部门、各生产企业要关心群众生活,体贴群众疾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筹措资金,积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及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统筹,确保下岗职工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财政、地税、劳动、工商等部门要从维护全县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通力合作,加大征缴力度、清欠力度和扩面力度,做好社会化发放工作,年内确保完成社保工作的“191”目标,确保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三要抓好安全生产。去年,杨树沟煤矿发生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这起事故给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各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持之以恒地抓好这项工作。要加强教育,搞好检查,全力避免事故发生,力争在年使安全生产工作有新的起色。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今年工业经济工作取得实效

在不久前召开的县政府政务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今年政府工作要实字当头,把突出抓实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务求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讲豪言壮语,重行不重言,这是古人的教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历史的结论。今年工业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会很多,我们必须运用超常规的思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完成工业经济的各项任务。

抓落实,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要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年县属工业完成增加值5901万元,仅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9亿元)的8.5%。但实际入库各税1546万元,与完成的增加值相比贡献率为26.2%,占地方财政收入(3642万元)的42.9%,占全口径县本级财政收入(3429万元)的45.2%。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思想,把工业经济工作做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摆上首要位置,倾注足够精力把这项工作强力推进。县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要认真担负起工业经济的领导职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各工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深入企业,靠前指挥,敢于触及矛盾焦点,及时解决工作难点,把工作落到实处。二要落实帮扶责任制。县四大班子包扶企业的领导和涉工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积极帮助企业研究制定改革脱困措施,解决好存在的实际困难。参加帮扶企业的各部门,要把帮扶工作做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做到帮扶人员、帮扶责任、帮扶措施和帮扶目标的四落实,诚心诚意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三要加强指挥调度。县经委和各工业主管部门要随时掌握工作进度,要做到定期调度,经常分析,加强具体指导,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馈信息,提出建议。县政府将坚持每季度一次调度会议,听取汇报。

抓落实,还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正逐渐转换。因此,正确处理依法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极为重要,我们的各经济职能部门要把支持经济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立足本职,各尽所长,调动一切力量,协调各方面关系,给企业以尽可能的帮助和强有力的支持。自去年县委、县政府结合“三讲”教育活动,对全县经济发展外部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企业减负治乱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远未达到目标要求。今年,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经县委、县政府研究,从今年开始对年上缴税金100万元以上的(含100万元)的企业和技改投资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项目,除税以外的所有收费一律由县政府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一次性研究解决,任何部门不准单独到企业收费,否则企业有权拒付。各收费部门要将应该收费的项目、标准和依据以书面形式提交到县经委,做为县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研究的依据。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副省长月日在视察时强调“现在全国着重提发展第三产业,在至少要5-10年提工业化”。“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把工业做为重点抓上去”。工业的贡献,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工业的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我们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离开建设这个中心,没有经济的发展,谁的日子也不好过,那个部门的工作也难以开展。因此,各部门、各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正确处理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执法执纪与服务经济建设的关系,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形成全社会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合力。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7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维护的决定》国发〔〕39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郑政〔〕7号)文件精神。确保市“十一五”期间污染物减排目标圆满完成,切实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做好区环境维护工作,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特制订本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环境维护工作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可继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维护与经济增长偏重,坚持环境维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强化污染防治、生态维护和生态建设,确保区污染物减排目标按期完成,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总体目标

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郑政〔〕7号)结合区实际。

(一)水污染物减排目标

全区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0.33万吨以内,年底。年的基础上削减0.0302万吨,削减率9.15%

全区CoD排放总量控制在0.31万吨以内,年底。年的基础上削减0.0602万吨,削减率13.9%

(二)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

全区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在年的基础上削减15.3%控制在0.175万吨以内。年底。

三、重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为确保区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圆满完成。要坚持以总量控制为主线,做到五个落实:一是落实到产业结构调整中,依靠淘汰落后生产力腾出总量;二是落实到区域、流域综合整治中,依靠治污减少总量;三是落实到乡村建设规划中,依靠优化发展降低总量;四是落实到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以新带老消化总量;五是落实到重点企业的发展中,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1.狠抓水污染防治

依法按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与产品。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或污染物排放量逾越总量指标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未按时完成限期治理的企业依法按顺序实施停产治理或关闭。对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以及存在严重污染隐患等问题的企业,鼓励其自愿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列入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的企业,要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完成《省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工业治理项目的50%年底前,年底前。完成规划中所有工业治理项目。

所有排污水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全部达到控制指标要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60%并逐步提高。年底前。

2.加大二氧化硫削减力度

对烟尘浓度不达标的实施限期治理。对列入市政府“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有关燃煤发电机组烟气脱硫重点项目,按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超期服役的火电机组。制订实施《十一五”燃煤电厂脱硫治理计划》确保脱硫设施按期建成并稳定运行。必需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并确保其稳定运行。年年底前,所有从事火力发电、保管发电设备的企业必需配套建成脱硫设施,并装置与环保部门联网的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分期分批进行脱硫治理,对于非电力行业以及全区10蒸吨以上的所有燃煤锅炉。年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二)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行业综合整治

即以为重点流域,1.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流域)深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年重点围绕“一流域、三行业”开展整治。以电力、化工(化肥)医药为重点行业,继续加大治理力度。年底前,完成《省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示范项目,确保实施效果,达到规划规范要求。

撤除或搬迁已设置的排污口。2.继续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年8月底前完成撤除一、二级维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维护水源无关的企业和设施。

逐步扩大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制备供应点的覆盖面,3.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辖区建成区及近郊控制新(扩)建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以煤为直接燃料的企业。逐步撤除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或改用清洁能源。加快城区集中供热、供气能力建设。逐步减少辖区用煤量,扩大城区无燃煤区面积。严格执行《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建成区燃煤污染治理力度,禁止燃煤小锅炉、燃煤大灶、露天烧烤。

确保其稳定达标排放并达到总量控制要求。4.加大对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治理力度。深化酿造、化工、食品加工、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水污染治理。

(三)强化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

对重点排污水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年底前,依法按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年底前。完成所有排污水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从年起,对排放二氧化硫的重点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经环保验收合格的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对不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对其实施停产治理。

(四)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符合环境功能区划或环境质量目标及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新、改、扩建项目必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维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并获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建设的批复;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总量指标必需从项目所处河流控制单元中取得。

(五)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以提高资源利用为核心,认真落实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从年起,全区化工、印染、酿造、食品加工制造等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扶持培育1-2家高标准、规模化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同时,依照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以上行业中,分期分批选择局部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年,力争在高耗能行业创立1个以上省级节水型企业。

进入区内的企业应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要求。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领域,培育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河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应依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要分期分批选择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重点控制电力、化工、医药等行业,突出行业重点。通过依法关闭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造纸行业新建项目年规模不得低于10万吨,严禁新上化学制浆项目。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化工、医药企业(原料或以原料为主制药、中药制药)实施限期治理,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污染严重的医药企业,依法实施关闭。

做大做强一批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新型生态型企业。积极培育新能源、环保等新型企业。

(七)加强农村和农业环境维护。

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优化畜禽养殖布局。促使散养向养殖小区集中;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规模化养殖场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加快实现养殖粪污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年10月底前,完成一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水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年内完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个,力争完成大中型沼气池5个,进一步完善沼气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切实为群众搞好服务。同时,选取村庄布局合理,有畜牧养殖基础,群众主动性强的村(组)实施沼气建设整村(组)推进,努力打造1-2个绿色能源示范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年底前,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畜禽粪便要达到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要求,污水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大力开发秸秆利用新途径。突出抓好以玉米秸秆青贮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继续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实施“过腹还田”等较为经济、方便、有效的途径。配合做好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实施秸秆直接还田,大力推广青贮氨化新技术,探索秸秆气化、集中焚烧发电等农田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四、保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长效机制

成立工作机构。成立领导小组,1.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督导、检查各责任单位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进展,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建立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考评体系。每年年初对上一年度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2.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对于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由区政府给予惩办和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企业,一律不得参与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落实《市乡(镇)和企业环境维护考核方法》郑政办〔〕35号)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达标的企业,评先创优活动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对镇办、区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把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作为任期内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行环境准入。建设项目必需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3.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获得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同意建设的批复。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环保等有关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严格把关。区域开发和招商引资活动中,应根据环境容量进行有序开发。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报批用地。实行项目引进环保责任追究制,对于因盲目招商而引进重污染项目、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污染物总量目标完不成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相关镇办和领导人的责任。

(二)完善环保投入机制。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人工成本 弹性控制 比率控制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聪明才智来发展。在一个企业当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整,人工成本的合理控制,正是为了能够掌握并引导其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合理影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恰当的人工成本控制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资源信息,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增强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也更有效的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1.人工成本范围及指标体系

1.1概念及范围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

按我国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其中,职工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1.2指标体系

常用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标有三类: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结构指标、比率型指标。

1.2.1人工成本总量指标反映的是企业人工成本的总量水平。由于不同企业职工人数不同,因此常用人均人工成本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水平的高低。该指标可以显示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业聘用一名职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人均人工成本能够表示企业职工的工资和保险福利水平,也就能作为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价格信号。企业要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到企业来,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标,以便企业对人工成本水平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

1.2.2人工成本结构指标是指人工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它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况与合理性。其中,因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就成了结构指标中的主要项目。

1.2.3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标是进行企业人工成本分析控制常用的指标,是一组能够将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的相对数,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总额/增加值)×100%

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额/销售收入)×100%

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劳动分配率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同一企业在不同年度劳动分配率比较,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劳动分配率的比较,说明人工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

人事费用率表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有多少用于人工成本支出,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人产出关系。

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工成本作为一种投入的效益,由于是相对数指标,有利于国际、国内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比较。但应该注意的是,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劳动装备水平不同,增加值率和利润率不同,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指标只适合同行业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反映活劳动对物化劳动的吸附程度,这一比值愈低,反映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大,反之,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小。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有机构成高低和确定人工费用定额。由于各行业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因此,不同行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这一指标可能差异很大。

2.人工成本控制体系

2.1弹性控制体系

企业人工成本的弹性控制体系是考察人工成本的增长状态,即从动态的角度通过对人均人工成本变动幅度分别与人均增加值、人均销售收入、人均总成本变动幅度的比值——即弹性的控制,把人工成本水平的提高控制在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水平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2.2比率控制体系

企业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体系是从水平状态考察人工成本,即从分配水平的角度控制人工成本,旨在使企业在分配方面更好地兼顾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人工成本的水平状态主要是从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标来考察的,以行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为参照,衡量企业与行业对应比率指标的偏差程度。显然,企业的这三项比率指标应当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这三项比率指标都不能为负值,所以,计算出的综合偏差率应大于0且小于等于1,符合这一条件的企业是人工成本比率控制较好的企业。反之则认为该企业在人工成本的比率方面失控了。

3.某公司人工成本管理现状

3.1用工总量

1)在职职工:上半年调入1人,期末人数为421人,其中:干部173人,女职工115人,内部劳务86人,项目部7人。期末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6人;累计平均人数421人;

2)劳务工:期末人数108人,累计平均人数91人;

3.2上半年分月人工成本完成情况

图1显示,元月份支付人工成本明显高于其它月份,是因为元月份支付春节慰问金,其余各月基本均衡,说明该公司人工成本没有大起大落明显不稳定现象,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这也体现了一个成熟公司的人事管理力度,在稳定的员工群体中建立合理的工薪机构,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复杂社会中稳步向前,人工成本的稳固,从另一个方面讲,是对企业人材与财源互相对比的辐射,可以让企业保持竞争力。人是企业的核心,人员流动的速动比率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成熟程度,人工成本稳定,代表公司人员流动情况良好。

但是适时的人员流动可以促使企业更有活力,新鲜血液的加入,能为企业提供更宽的思维和更新的观念。有一句话讲:一个企业的中层不倒,公司就不会受影响。中层人员是企业上下级沟通的桥梁,是上传下达的通道,是纽带和疏通器;沟通是一个企业管理最有效的工具,中层人员的管理成本是一个定数,或是年薪结构,短期一般不会改变,这就要求公司对基层员工的薪酬有一个提前量的衡量,或是做工作计划,资金计划,培训计划,这都是要求人力部为管理层提供的最基础工作数据与报表。

3.3上半年各项人工成本费用指标完成情况

(见表1)。

分析各部分比例如图2: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平均人工成本构成情况为:工资总额54.4%,社会保险费18.5%,职工福利费2.7%,职工教育经费1.4%,职工住房费用7.8%,劳动保护费0.7%,其它费用14.5%。其中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控制人工成本的关键在于控制工资总额。另外,从上图可看出,职工住房费用也明显偏高,可以适当改进住房分配制度等进行这方面的控制。

3.4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情况

该指标是企业、行业、甚至国家间商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其中价格的竞争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竞争,而成本费用的竞争又主要是人工成本的竞争。该企业上半年人工成本费用总额是1588.65万元,而同期的成本费用总额是5888.47万元。据此计算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26.98%,这一比重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说明企业的人工成本过高,应适当的加以调整。

4.结合实际,进行人工成本控制方法可行性分析

4.1比率控制方面

目前在比率控制方面存在着人工成本点总成本比重过高的问题。

加强比率控制的措施主要表现在:(1)控制标准的细化,细化到企业内各部门,建立相应的人工成本分析与控制体系,同时以同行业各企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为参照,来考察本企业与之对应比率指标的偏差率,从水平状态考察企业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情况;(2)在保持人工成本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允许适度地提高工资总额,在增加职工收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同时,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使企业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标始终保持在有竞争力的水平之上,既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能形成良性的经营循环。对于比率失控的企业,必须使其将过高的人工成本比率指标降下来,调整好人工成本与增加值、销售收入、总成本的比例关系。加强对工资总额的控制,建立工资的控制体系,将人工成本控制指标纳入对经营者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对人工成本双向失控的企业要追究企业领导人的责任等等。

4.2弹性控制方面

加强弹性控制,保持人均人工成本增长低于人均增加值及人均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使人工成本与产出效益保持合理比例,这是人工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也是人工成本控制的最关键的预警线。人工成本是一种消耗要素,这种消耗的必要性必然是它为企业带来产出的大小,从企业资本经营的角度考察,人工成本决策的首要依据是经济效益的高低,人工成本支出的合理限值必然是收益>成本。

4.3控制人力资本投入

精减人员、合理定岗定编是加强用人管理的基础,也是节约活劳动、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工作。若企业冗员太多,必然造成人工成本投入不合理和人工成本的无效益增长,职工收入水而难以提高,这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给国有企业遗留下来的问题。

精减人员应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可将富余人员从岗位上抽出来,组织其学习文化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后再重新竞争上岗。在脱产培训期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奖学金制度等。在优化组织结构中着力解决好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凡有新建、改建项目需要增加定员的,都首先在本单位内部调整,消化吸收本单位的富余人员。对新建单位人员配备,从现有人数多于定员的生产单位中整建制的调整,并相应补充一部分新职工。

4.4规范薪资结构

在人工成本结构中,工资是最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也是构成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可见,工资总额水平的控制以及各类人员薪资水平合理拉开档次,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是当前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性环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进一步规范对人工成本结构的管理。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在工资以外的人工成本中,职工福利费用按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按工资总额的1.5%提取。而企业的人工成本结构中职工教育经费的增长相对于工资总额的增长,对职工素质的提高,对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对于这部分人工成本,要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和总结来看,该公司在人工成本控制中只是一个正常企业的人事管理,建议公司严格按照公司年度预算工作做出人工分析情况,企业的成功在于管理。俗语讲:挣下的是挣下的,省下的也是挣下的。企业追求利润既要开源,也得要节流。建议企业建立建全成本控制奖惩措施,形成成熟的管理体制,对人工成本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和高度看待工作,看待人事问题,让人员合理流动起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监督、有考核,更不能浪费企业的资源,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建立完备的人工成本控制体系,会让企业更优秀。并且,企业要与国家、与员工达到共赢,不管是企业的利润还是国家的资产,还是员工的能力,在提高的同时,都要考虑到为社会担责任,为国家创效益,为职工谋福利。这才是一个成熟企业,更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向心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付亚和.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刘昕.薪酬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北京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7)03-0100-06

1994年,Lowe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生态工业园的概念[1]:生态工业园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如何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关乎准确衡量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成效。但时至今日,仍缺乏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反映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因此,本文基于北京市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对北京市生态工业园建设评价方法展开初步研究,以进一步推动生态工业园区提高其建设运行管理水平,为工业开发区制订循环经济实施指南提供参考。

1国内外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世界各国纷纷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较成功的有如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加拿大伯恩赛德(Burnside)、日本的山梨、藤则生态工业园等。

随着生态工业园的不断发展,人们试图理性地分析其发展模式,并开始研究其评价方法,如美国的Lowe[1]、Carr[3]、Gibbs[4]等人从园区定位、循环利用资源程度、公众参与程度等多方面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的Brian[5]与韩国的Deog-Seongoh[6]等人也在近几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发展评价模型。

近年来,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速度加快,但尚欠缺对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目前,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业园区内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7,8],近期多集中于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9~12]。

2北京工业开发区生态建设现状

2005年4月,有关机构对北京市现有的28个工业开发区进行了问卷调研,收回的2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由于北京市工业开发区生态化建设普遍起步较晚,多数园区仍处于起步阶段。除少数具有一定特点园区外,整体上开发区的环境基础设施状况、能源与水的集约利用状况、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状况、生态网络基础和生态工作开展状况等方面的基础还较为薄弱(见表1)。

而考察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其形成一般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育过程。如丹麦卡伦堡生态开发区个数结论环境基础设施状况具备污水处理厂7具备专门的废物消纳地4引入再生资源利用企业5大部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尚不足以支撑生态园区建设能源与水的集约利用状况能量梯级利用1使用中水7集中供热3自备电厂2多数开发区能源与水的利用仅处于基本符合要求的初级发展阶段,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状况回收开发区内固体废弃物8园区内大型企业承担回收利用责任5多数开发区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重视不足生态网络基础和生态工作开展状况形成工业共生网络0对生态园区理念具有一定认识14制定生态园区规划14具备一定生态工业基础并开展相关工作6各开发区的生态网络基础较为薄弱,生态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大部分开发区存在大型企业或主导行业,有产业集聚效应,可以奠定工业共生网络的基础工业园从萌芽到成熟阶段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而此后一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无不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针对北京市工业开发的生态工业发展现状,结合生态工业园的定义,在建立北京市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的过程中,有以下考虑:结合北京市和工业开发区周边区域的资源环境现状,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指标,如选择污水处理、中水管网、工业用水重复率等指标重点考察水资源的节约使用;根据生态工业园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指标分为近期重点考察和中长期考察两类,中长期考察指标将在园区生态工业具备一定基础后再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3北京市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考虑,借鉴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有益经验,依据相关性、可操作性、不重叠、动静态相结合和“3R”五大原则,确立了具有三层结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较为合理且实用的北京市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

3.1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择要与工业保持高度的相关性,以工业生产为核心,以工业消费为准绳,完整准确地评价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状况。

可操作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择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保证评价的顺利进行,以及其分析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不重叠原则。评价指标应能全面反映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各种内涵,同时要注意指标含义应该尽量不重叠。

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相结合原则。反应状态的指标与反应趋势变化的指标应相对应,确保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反应发展水平的指标,又有反映动态变化的指标,达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核心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可以理解为工业资源的减量使用、工业污染的减量排放以及工业原料与产品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3.2北京市生态工业园评价步骤

由于各指标评价内容有所差异,指标单位不尽相同,因而不能直接应用层次分析方法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进行求和计算。本文尝试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对生态工业园进行综合评价,建议的评价步骤如图1所示。

3.3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北京市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共分为6大类准则,共计25个具体指标(指标数目统计不包括园区环保准则类指标)。考虑当前北京工业开发区整体生态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情况,将上述评价指标分为“控制性”指标(近期重点考察)和“指导性”指标(中长期考察)。“控制性”指标为“十一五”期间,严格要求示范园区达到的四类指标;“指导性”指标为“十一五”期间,支持和鼓励园区努力实现的两类指标。

3.3.1“控制性”指标

(1)信息基建共享类指标。完善的园区硬件设施是发展生态工业的前提条件,即园区要遵循信息基建共享准则,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物料信息共享平台和完善的基础配套硬件设施。

指标1: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累计投入率(%)

园区企业应依靠企业内部eRp系统、基于GiS等空间技术的园区物料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平台,在生态链网络中共享资源物料,实时企业富余的物资、设备以及生产能力等信息。该指标主要考核资源信息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力度。

计算方法: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累计投入率=(园区管委会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建设累计投资总额+各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建设累计投资总额)/(园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园区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00%。

指标2: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

生态工业园应改变传统工业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低、配套处理设施闲置状态,充分利用配套污水处理设施。该指标主要考核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利用程度。

计算方法: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本年度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总量)/(本年度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100%。

指标3:中水管网铺设覆盖率(%)。

中水管网作为生态工业园必要基础共享设施,对企业运行期减少水资源消耗具有显著影响。该指标主要考核中水管网建设的完善程度。

计算方法:中水管网铺设覆盖率=中水管网铺设覆盖企业数量/园区企业总数×100%。

指标4:企业集中供热率(%)。

集中供热管网作为生态工业园必要基础共享设施,对企业运行期有效降低能耗具有显著影响。该指标主要考核集中供热管网建设的完善程度。

计算方法:企业集中供热率=园区集中供热设备供热总量/园区全部供热设备供热总量×100%。

指标5:生态景观建设维护累计投入率(%)。

生态工业园建设应最大限度整合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和维护园区和谐的自然生态景观。该指标主要考核生态环境景观的建设力度。

计算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维护累计投入率=(本年度生态景观维护投资+历史年度生态景观建设累计投资总额)/(园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园区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00%。

(2)管理与发展类指标。园区软环境建设是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条件,即园区要遵循管理与发展准则,为企业提供管理意识的约束与引导,以增强其综合发展能力。

指标6:生态工业相关培训、宣传及咨询服务投入率(%)。

工业生态学从理论到实践存在必然的学习过程,对各企业领导的意识培训、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及接受基于生态工业的专业咨询服务属于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必要投入。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基本发展能力。

计算方法:生态工业相关培训、宣传及咨询服务投入率=(园区生态工业培训费用累计总额+园区生态工业对外宣传费用累计总额+园区面向生态工业接受专业咨询服务费用累计总额)/(园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园区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00%。

指标7:生态工业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投入率(%)。

技术研发与推广需要园区企业不断投入,企业须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研发基金,配合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协同解决问题。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技术发展潜力。

计算方法:生态工业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投入率=企业生态工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累计投资总额/(园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园区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00%。

指标8: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

清洁生产审核是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的有力手段。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清洁生产推行力度。

计算方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现期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总数/现期园区内企业总数×100%。

指标9:iSo14001认证通过率(%)。

iSo14001标准认证是衡量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实现程度、绿色制造推进程度以及园区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计算方法:iSo14001认证通过率=现期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总数/现期园区企业总数×100%。

指标10:产品环境标志认证通过率(%)。

产品环境标志使企业产品更具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开拓市场。

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企业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计算方法:产品环境标志认证通过率=各企业拥有环境标志产品数量总和/园区内企业产品数量总和×100%。

指标11:园区生态工业管理技术人员能力指数(单位为1)。

生态工业园区在管理上要配套独立的管理团队及相当数量的技术支撑人员,为园区企业生产、运行、发展提供服务。此指标综合考虑人员经验(职称)和学历素质(学位)因素,全面衡量生态工业管理技术人员综合能力。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配套管理技术人员能力急素质水平。

计算方法:园区生态工业管理技术人员能力指数=生态工业管理技术人员职称指数+生态工业管理技术人员学位指数。

其中,生态工业管理技术人员职称指数=∑第n等级职称人数×职称系数。

生态工业管理技术人员学位指数=∑第n等级学位人数×学位系数。

职称系数:高级为5,中级为3,初级为2,其他为1;

学位系数:博士为5,硕士为4,本科为2,其他为1。

(3)减量消耗类指标。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建设应努力实现能源资源的减量消耗,即遵循减量消耗准则,以较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

指标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由于企业对水质需求不同,可多次重复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实际消耗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循环用水能力。

计算方法: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本年园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总量/本年园区工业用水利用总量×100%。

指标13:万元GDp工业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万元GDp工业能耗用以衡量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节能水平。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每万元产值消耗能源资源(包括电力、燃气、燃油、煤炭)的情况。此指标与园区主导产业行业特征密切相关,可在一定范围内借助行业系数进行必要调整。

计算方法:万元GDp工业能耗=本年度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总能耗(吨标准煤)/本年度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工业总产值(万元)。

指标14:绿色能源消费占有率(%)。

绿色能源包括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绿色能源使用程度。

计算方法:绿色能源消费占有率=本年度绿色能源能耗(吨标准煤)/本年度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100%。

指标1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既可成为本企业再生产的资源,也可成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企业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能力。

计算方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本年度生态工业园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总量/本年度生态工业园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100%。

(4)园区环保类指标。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及运行过程中,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要求,即遵循园区环保准则。为与环保工作更紧密结合,该部分指标将由环保部门具体确定,本研究不作深入探讨。

3.3.2“指导性”指标

(1)循环利用类指标。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建设应高度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即遵循“循环利用”准则,探索节约资源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途径。

指标16:园区年中水使用率(%)。

园区年中水使用率作为评价指标不仅可以反映企业对水资源利用和节约程度,还对园区外中水资源提出较好的需求导向。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企业中水使用程度。

计算方法:园区年中水使用率=本年度园区企业中水使用量总和/本年度园区企业用水量总和×100%。

指标17:中间副产品使用率(%)。

可再利用副产品的来源既包括区内,也包括区外。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企业中间副产品的循环再用能力。

计算方法:中间副产品使用率=本年度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副产品使用总量/本年度园区内全部企业原料投入总量×100%。

指标18: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

包装材料(包括生产环节中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及流通环节中运输包装物和销售环节中的商业包装物)在社会层面的循环使用程度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企业再利用包装材料综合能力。

计算方法: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本年度生态工业园区包装材料回收利用总量/本年度园区内全部企业包装材料使用总量×100%。

指标19:园区静脉产业行业比重(%)。

静脉产业型补链企业是生态园区中应大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物资源化,在园区内形成完整闭合的物质循环。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静脉产业补链企业发展程度。

计算方法:园区静脉产业行业比重=本年度园区内静脉产业总产值/本年度北京市静脉产业行业总产值×100%。

指标20:园区年再生材料使用率(%)。

再生资源型补链企业产出的再生材料以及社会资源回收循环的再生材料要在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大力推广使用,以开源节流的方式达到资源减量消耗的目的。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企业再生材料使用程度。

计算方法:园区年再生材料使用率=本年度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再生材料使用总量/本年度园区内全部企业原料投入总量×100%。

(2)产业共生类指标。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建设运行发展应具有生态工业网络化的本质特征,即遵循产业共生准则,构建稳定的生态工业网络。

指标21:园区用水逐级利用覆盖率(%)。

水逐级利用可以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园区企业竞争力。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用水逐级利用实现程度。

计算方法:园区用水逐级利用覆盖率=水逐级利用网络覆盖企业数/园区企业总数×100%。

指标22:园区能源梯级利用覆盖率(%)。

能源梯级利用可以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园区企业竞争力。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实现程度。

计算方法:园区能源梯级利用覆盖率=能源梯级利用网络覆盖企业数/园区企业总数×100%。

指标23:参与物料交换企业产值比重(%)。

企业间物料资源交换是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特征。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企业参与物料交换程度。

计算方法:参与物料交换企业产值比重=园区参与物料交换企业产值/园区企业总产值×100%。

指标24:生态链布局优化程度(%)。

优化生态链内企业布局,即通过优化设计,使园区内的工业布局有利于物料最大程度的交换,实现运输费用最低。这要求园区在建设规划初期必须充分考虑如何通过优化生态链内的企业布局,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园区企业竞争力。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产业共生链规划布局水平。

计算方法:生态链布局优化程度

=(1-园区规划应迁移企业数量/园区企业总数量)×100%。

(可采用专家讨论确定该指标得分)。

指标25:生态链运行效率水平(万元)。

生态工业链运行效率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为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物料交换规模匹配程度。如果上游物料供给量和下游物料需求量差异过大,将导致物料供需不匹配,运行效率降低。二为生态链内企业生产运行稳定程度。如果上游企业产能波动较大,下游企业将无法适应性调整,使生态链内企业联系涣散,降低运行效率。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内上下游企业规模匹配程度及生态链内企业运行稳定程度。

计算方法:生态链运行效率水平=生态链内企业物料规模匹配程度+生态链内企业生产运行稳定程度。

其中:生态链内企业物料规模匹配程度=∑(第i类副产品和再生资源供给量-第i类副产品和再生资源消耗量)/园区企业总数。

生态链内企业生产运行稳定程度=∑(第i家企业当年最大日产值-第i家企业当年最小日产值)/产业链内企业总数目(可采用专家讨论确定该指标得分)。

4结语

在北京市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的设计中,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因素考虑在内,基于首都生态工业发展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这在工业生态学研究领域内尚属先例。但由于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评价模式未完全成熟,本文仅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园区提供更多相关数据,进行指标起评合格值、指标推荐值的优化及大量评价验证,以找出该评价方法在设计策略上的系统缺陷,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理论和评价方法,从而为科学评价北京市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成效提供更准确的量化依据,指导开发区不断提高其生态工业建设水平,促进北京市开发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ernestaLowe.CreatingByproductResourceexchangesStrategiesforecoindustrialparks[J].Cleanerproduction,1997,5(1):57~65.

[2]劳爱乐(美),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ernestLowe,GengYong.industrialecologyandecoindustrialparks[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03.]

[3]audraJpottsCarr.Choctawecoindustrialpark:anecologicalapproachtoindustrialLanduseplanningandDesign[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8,42:239~257.

[4]DavidGibbs,paulineDeutz.implementingindustrialecology?planningforecoindustrialparks[J].Geoforum,2005,36:452~464.

[5]BrianHRoberts.theapplicationofindustrialecologyprinciplesandplanningGuidelinesfortheDevelopmentofecoindustrialparks:anaustralianCaseStudy[J].Cleanerproduction,2004,12:997~1010.

[6]DeogSeongoh,KyungBaeKim,SookYoungJeong.ecoindustrialparkDesign:aDaedeoktechnovalleyCaseStudy[J].Habitatinternational,2005,29:269~284.

[7]朱云梅,周生路,彭补拙.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1999,21(1):21~24.[ZhuYunmei,ZhouShenglu,pengBuzhuo.aprimaryStudy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ndexSystemofindustrialenterprises[J].ChongqingenvironmentalScience,1999,21(1):21~24.]

[8]吴伟,陈功玉,陈明义,肖辉.生态工业系统的综合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72~74.[wuwei,ChenGongyu,Chenmingyietal.integratedevaluationofecoindustrialSystem[J].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1,1:72~74.]

[9]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1~203.[ZhouGuomei,pengHao,CaoFengzhong.CirculareconomyandindustrialecoefficiencyindicatorSystem[J].Urbanenvironment&Urbanecology,2003,16(6):201~203.]

[10]贵阳市人民政府.贵阳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R].北京:清华大学,2003.[GuiyangmunicipalGovernment.CollectiveplanningofCirculareconomyandecocityConstructioninGuiyang[R].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2003.]

[11]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R].上海: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ShanghaieconomicCommittee,Shanghai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GuideforCirculareconomyDevelopmentinShanghaiindustrialDistricts[R].Shanghai:ShanghaimunicipalCommissionofDevelopment&Reform,2005.]

[1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系,江苏省环境科学院.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R].江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2005.[SchoolofUrbanandResourceinnanjingUniversity,Jiangsu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ResearchontheevaluationofCirculareconomyDevelopmentinJiangsu[R].Jiangsu:Jiangsu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2005.]

StudyofevaluationofecoindustrialZonesinBeijing

ZHanGFanmaLinwei3,4LanJunCHenShijie5CHenJingwen6

(1.SchoolofenvironmentandnaturalResource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2.transportationplanningand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029,China

3.GreatwallStrategyConsultingCo.,LtD.,Beijing100088,China;

4.BpCleanenergyResearchandeducationCenter,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5.BeijingmunicipalBureauofindustrialDevelopment,Beijing100027,China;

6.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Liaoning116024,China)

水利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0

一工业用水现状

县委1县政府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近年采。立足资源优势,加大工业经济发展力度,把工业发展方向、布局调整、结构优化1总量扩张和效益提升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经过不懈努力5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强工活商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至年末,全县各类工业企业发展到2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户,工业增加值达到4.2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8%J工业占G肿的比重达到16.1%,初步形成了食品、煤炭、酿准,棉纺1建材1化工等行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

全县实际总用水量达6.36亿m3万元GDp用水量为2397m35单方水GDp产出为4.17元。其中工业用水900万m3占用水总量的1.4%,年。工业单方水效益为4733元。农业灌溉用水5.2亿m3占用水总量的81.8%J农业单方水效益为2.15元。工业用水效益是农业用水效益的22倍,全县单方水G肿产出的11.35倍。年,全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Um3比全县万元肥用水量低2186m工业是全县国民经济各大产业中用水效益较高的产业。县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食品、酿造、煤炭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用水量占全县工业用水的70%以上。尽管目前全县工业用水总量较少,部分工业伞业配置的用水量还有节余,但我县工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随着二批重点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3工业用水将大幅度增长。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工业用水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节水意识不强。对水资源和生态危机认识不足0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二是节水设施投入少。新办企业1新上项目因投资总量不足,采用节水设施·很少厂生产流程中缺少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设备,废水排放不达标,既浪费,水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三是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水权配置不足。现有的葡萄、葵花1南瓜等重点产业基地水权配置不足,成为工业经济发展将要出现的新问题。四是企业用水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普遍存在着用水管理制度不完善0执行工业用水定额不到位,供水管道和用水设备的跑冒滴漏”等现象。

二制定工业用水规划的重要性

分析目前全县工业用水规模和今后工业用水规模扩大的可能性,抓当前工业节水,为今后工业发展留有足够的配水空间,制定全县工业用水专项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第一。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经济实力、优化结构的着力点,制定工业用水规划有利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工业是三次产业的核心。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最大的节水增收工程,改善民生二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基础。只有既抓工业节水又充分保障工业用水需求,超前破解工业发展中将要出现的用水矛盾,才能更加有效地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不断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制定工业用水规划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工业是水资源利用效益比较高的产业。目前,县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大水资源消耗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必须转变水资源利用模式和管理方式,注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向用水效益高的二、三产业转移,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制定工业用水规划有利于解决工业行业内部用水矛盾,规范企业用水行为。通过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市场引导1公众参与的作用,有效地解决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用水矛盾。工业企业实行计划用水制度,用水计划的制定要和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1综合效益指数等经济指标相结合,促使工业企业提高用水管理水平3严格执行用水定额,进一步规范用水行为。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配置水权:建立和完善工农业水权置换机制,保障工业用水,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力『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以强化用水管理为手段3建立和完善工业和工业内部各行业用水的合理配置和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全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超过目前,力争到年。且有所下降,工业用水量控制在2852万m左右泡括工业园区用水量和预留水量占用水总量4.47亿m6.3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208m以内,新增工业用水的45%依靠节水解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串达到55%,工业废水+90%达标排放。年,全县工业用水量控制在5341m左右包括工业园区用水量和预留水量占用水总量l31亿m12.3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60m以内,新增工业用水的55%依靠节水解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废水基本达标排放。

三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配置的原则。按照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1坚持工业经济总量调控。为工业发展适度预留水量,总量上适度超前配置,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与对水资源需求相协调。

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规划,2坚持统筹兼顾。科学配置,对带动作用大、水资源消耗低的项目、应用节水工艺技术的企业和重点企业的原料基地实行用水优先,全力保障重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用水需求。

以节为主的原则。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3坚持用节并举。统筹工业用水管理,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重点治理,力争工业新增用水的一半以上靠节水来解决。

三、工业用水配置方案

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实施和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十一五”乃至今后几年是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需水量将大幅度增长。考虑到全县工业发展方向、产业重点、实施的重大项目及采用先进的工业节水技术,结合国家和省、市对工业用水指标的限制,参考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工业用水指标变化规律,预测到年3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9.3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3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为208m3年均下降04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7.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0m3年均下降5.11%。

按行业分:

预测增加值达到0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38%;用水量达到115万m3占全部工业用水的40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30血’.年,预测增加值达到1.3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06%;用水量达到275,1食品工业。年。~-m3占全部工业用水的5.15%,万元工业增力口值用水量200m3

预测增加值达到47亿元,2煤化工业。年。占全部工业的5054%;万元工业增加用水量达到1118.6万湳汫埘磡:江业厨水值用水量,238m32~0t年;预翅子增:加值达水量达水的53.4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9m3值达约39.23}6蓟:飞9717亿全部工业用全部工业的1043%;用水量达到232.8万m3占全部工业用水的8.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40m

3年,预测增加值达到163亿占全部工业的5.99%;用水量达到325万m3占全部i业用水的6.0g鯓: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0m3

预测增加值达到l5亿元,4飞棉纺工业。年。占全部工业的1613%;用水量达到1575万m3占全部工业用、水的5.5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5m3年,预测增加值达到17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6.54%;用水量达到1602万m3占全部工业用水的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0m3

5建材值达到0.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4.3%,用水量达到7万m3占全部工业用水,2.5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80m3年,预测增加工业的276%;用水量达到12375万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65m3

6其它工业。年,预测增加业的1323%;用水量达到239.85万m330.‘75亿元,占全部串工业用水的232%,值达到l23亿元,占全部主占全部工业厨水的8.41%,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5m3年,预测增力p值达到2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9-19%;用水量达到450万m3占全部工业用水的8.43%,m值用水占全部工业用水的1趴30%。

预留水量达到60052万m3占全部工业用水的11i24%。年配水285L23万m\20¨,水量达到431932万时厨水量达到5如.0b才万到2叮5年。年配水3232.18万m322年配水366431万m3年配水53408万m3各行业配水计划如下

全县工业用水分行业配置方案

一预留水量。预留水量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基地补充用水。年,预留水量达到47616万m3占全部工业用水的16.7%。依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中‘分配的总水量和县行业用水定额双控制的要求,充分满足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优化配置工业水权,有计划地增力口工业用水,今后五年及“十二五”规戈U期,全县工业水权配置计戈U为:年配水土事29万班’保护绿洲,走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际出发,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转变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自觉执行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规定。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产品力口工、酒类酿造、煤炭开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总量和质量。进一步力口大以节水为重点的工业结构调整,压缩现有高耗水工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水资源消耗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对一些耗水量大、用水效益低的工业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改造升级,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三优化工业水权配置。以发展定需水量、以效益定供水量”原则,科学合理安排水资源。行业水权宏观配置中,要留足工业水权,充分满足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儡在用水方面的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招商项目、重点龙头企业,要千方百计优先满足其合理用水需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用水量大、用水效益低的高取水行业、企业和项目,要坚决采取限制措施。

四完善工业用水计划。积极实施工业企业计划用水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企业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规模、用水现状.、行业定额和新上项目用水需求,核定相应的用水总量指标,下达企业年度用水计划,并和企业签订用水计划责任书,做好企业取水许可证或水权证的核发及年度审核。

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工业节约用水。一是强化工业用水项目源头管理。取水量较高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必须制定节水措施,否则有关部门不予批准立项,水务部门不予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二是加大对高耗水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严格禁止高耗水工艺和设备进入生产领域。三要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试点。制定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率等定量指标为主的节水型企业”基本标准,有计划地推进工业节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