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十篇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4:11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1

论文摘要: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2

疗养院接纳的对象可分为三类群体:疾病患者、健康人群和亚健康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占总人数的7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庞大人群,潜在着发生各类疾病的危险因素,是许多疾病的高发群体,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平时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如若在这个健康和疾病转化过程前的阶段,进行充分地、有针对性地保健和康复干预,从医学角度实施全面综合管理,有效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自己的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是当今每一个人追求生命质量的迫切需求。疗养院应该成为健康管理的专业机构,疗养过程即是实施健康管理的过程。要在充分利用疗养资源和疗养康复手段,对疗养员的饮食、起居、运动、行为等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化引导,对疗养员患有的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给予全面地干预,从而使疗养员在身体、精神、生活、社交等方面,都能达到和自然社会、人文社会相适应的完美状态。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变以往的被动型疗养保健为积极主动型健康维护,通过健康管理,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

疗养全程健康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我们结合疗养院工作特点,共分三个阶段,12项管理程序。

入院时:首先是采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①采集健康信息,是实行健康管理的前提。采集范围包括身体的生理指标情况、心理健康情况、不良生活习惯、亚健康情况和性格类型五个方面。在身体健康采集中,不仅要了解本人的体质和功能活动,还要特别注意了解其过去史、疾病史、家族史及遗传史;在了解不良生活习惯中,我们列举了20多种常见不良生活习惯,供疗养员对照;在了解性格类型方面,我们根据可能成为致病因素,导致身心疾病的有明显性格特征这一特点,注意筛选高血压性格、冠心病性格、癌症性格、消化道溃疡性格等主要疾病性格,从而指导疗养员适当改变消极有害的性格类型,培养健全积极的性格类型,以防致病。②进行健康体检,是建立健康、康复疗养档案的依据,我们根据疗养员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编制出不同的体检组合套餐,医师可以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加减组合。③建立健康或康复疗养档案,应结合采集的信息和体检结果,全面综合分析后,书写出能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疗养档案记录,拟定健康、康复疗养方案。

疗养期:主要是实施健康方案、监测健康指标、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进行心理疏导调节、评定健康等级、预测健康走向、监督自我健康管理等,重点是评定健康等级和预测健康走向。①健康、康复方案的实施:医师应首先将拟订的疗养方案、计划告知疗养员本人,以取得认同与配合。医师还可以根据进展和实际效果,随时进行修订、调整和补充。②监测健康指标:根据疗养员健康状况,对必要的客观检查项目进行复查,为下一步的疗养康复措施提供依据,以使疗养方案、计划更为合理,更有针对性。③健康教育与咨询: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一种干预,通过教育和咨询,能为疗养员提供维护健康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并不是只停留在单项传播卫生知识上,而是强调互动,反馈信息和效果,起到健康干预的作用。④心理疏导调节:在疗养过程中,通过心理测试、咨询、沟通,以消除紧张情绪,排解心理压力,缓解身心疲劳。⑤评定健康等级并预测健康走向:对健康等级的评定,我们依据总后卫生部制定的标准,进行“健康”或“基本健康”评定。对不健康者,则先在做出相应的疾病诊断,了解掌握病情进展的基础上,研判疾病演变趋势,预测健康走向。我们面对的疗养员中,多数为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走向的预测,因为亚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可以向健康和疾病两个方面转化。所以要抓住这个重点,让疗养员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健康标准,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健康,即时干预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使亚健康状态不断向健康方向转化。⑥监督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管理,是个人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康乐,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而自己采取的健康活动,以及改进个人生活环境和维持个人心态平和而采取的一切行为措施。我们疗养院所进行的健康管理,是一种被动式管理,最终还要靠自己主动去完成,这才是实现个人身心健康的根本所在。因为只有使疗养员学会和掌握科学的管理自身健康的方法,才有能力在面对各种影响健康因素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出院时:疗养结束时,我们为每1位疗养员提供1套《健康管理指南》手册,手册中记录了疗养期间身体检查、测试结果,明确健康评定,并对其离院后应如何饮食、饮水、睡眠、运动、情绪、性格、生活习惯及监测各项身体指标等,都一一作了具体详细的指导。同时还根据疗养员个体的健康状况,对如何实施健康管理,影响到健康走向的趋势预测,也作了分析记载。使我们对疗养员在院疗养全程中的健康管理,得到了出院后的延续。

做好健康管理组注意的几个环节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完整性科学性

当前很多幼儿教师都知道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当前的幼儿健康教育是在传统的科学常识教学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实施体系尚不够成熟,教育内容不全面,没有受到实质性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幼儿园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各环节和其他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应该关注并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幼儿园的健康教育。

一、注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完整性

当前很多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上好体育课的层次上,基本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幼儿生活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

必须加强体育课的健康教育价值,避免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随意性。《纲要》把“培养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趣味性游戏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另外,还必须加强体育活动的计划性,每一次体育活动的发展目标是否得到实现,达到什么程度,也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各种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指导家长转变教学观念,具有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其次,注重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各个教育领域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最后,还可以组织专题研究,由专任心理辅导老师或带班老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二、注重幼儿园健康教育科学性

幼儿健康教育要取得成功,关键要看教育者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程度,对幼儿健康教育理论观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具备将理论观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学活用的能力。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真正对幼儿起到帮助引导作用,否则只会造成对人力物力的浪费。

首先,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幼儿健康教育知识,有的幼儿教师甚至不明确幼儿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认为健康教育就是上好体育课,加强幼儿的身体锻炼就行了,忽视了健康教育应该是身心、保健安全等全面地教育。其次,幼儿教师还必须掌握幼儿学习方式,习惯养成方式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关于幼儿健康认识、健康态度及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必然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健康教育必须经历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最后,了解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教育方法,如教育效果比较好的“幼儿感知体验教育,即行为训练”,“讲解演示教育”,“情景表演教育”,“组织讨论教育”等。

三、注重在生活中进行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园健康教育仅靠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很难达到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幼儿健康教育不是脱离生活的、抽象的说教教育,而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

首先,要注重在生活中感知。教师要善于从身边找资源,从具体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参与各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学习有关的榜样和示范行为,并开始建立自身对健康所负有的责任。其次,要强调在生活中养成。教师要注意幼儿健康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即寓健康教育于幼儿的各项生活活动之中。再次,重“防范”也要重“应对”。幼儿健康教育不仅是“防范”教育,而且要培养孩子的“应对”能力。

四、注重在其他领域教育中进行渗透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相结合,才能共同完成幼儿教育系统目标。幼儿健康教育和其他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渗透不应是形式上的大综合,而应是实质性的融合。

首先,各个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些目标,如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认识五官及它们的功用,了解保护这些器官的一些知识,或了解科学小实验中的安全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等。其次,幼儿健康知识的学习过程、健康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各领域特有的教育形式的密切配合。最后,健康教育和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一样,应该充分的挖掘游戏的价值,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将健康教育与游戏有机的渗透融合,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注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体化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中的、高密度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效率比较高,如果缺乏家庭和社会良好的、正确的健康教育,或缺乏与他们的配合,就会影响幼儿园健康教育效果,出现“520”的健康教育状况,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民主,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家庭气氛,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

很多幼儿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家园合作。如召开定期的家长见面会、开展亲子活动、开设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等。因此,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要与家庭、社会健康教育活动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积极作用,使三方面的教育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达到健康教育一体化,使健康教育产生更为显著和持久的效果。

六、注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多样性

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组织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幼儿健康教育活动。首先,可以积极有效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现代教育媒体,如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这些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幼儿兴趣的优势,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还可以积极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如有的幼儿园组织幼儿远足,参观蔬菜超市,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等。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保护和促进幼儿生命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树立科学的健康教育观,对幼儿实施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清.回归生活的健康教育.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0).

[2]柳倩.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早期教育,2003,(4).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小学教育身心健康

小学健康教育水平关系到中国儿童健康成长水平,理应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小学健康教育严重落后,中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调整到良好状态,小学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保证他们健康发展。面对我国小学健康教育现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小学健康教育的真实水平,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真正提高我国小学健康教育水平。

1.社会小学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应试教育下,健康教育课程地位薄弱

当今社会在应试教育这个长期形成的模式之下,教育的本质已经发生严重变化,教育对人的培养在不断弱化。由于教育不断适应应试模式,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在小学教育中,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同样十分薄弱,本来就较少的课程还经常被文化课剥夺,直接导致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薄弱的健康教育影响了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健全的健康观和安全意识,造成了有的小学生玩水、玩火,导致受伤甚至死亡。小学健康教育的薄弱性和重视程度低是导致小学健康教育没有起到真正作用的重要原因。

1.2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教育部门对健康教育不重视,导致健康教育实际可用教学资源相当匮乏,正常的教学设施得不到保障。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导致小学健康教育无法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校医担任健康教育课老师,由于校医缺乏授课技巧,上课中无法正确教学,导致健康教育课效果不佳。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和匮乏的教育资源是导致小学健康无法正常进行的真正原因。

1.3面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差异性,缺乏针对性教育

小学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教育是影响小学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真正了解不同儿童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教师在针对小学生健康教育时没有区别对待,没有对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沟通,导致健康教育没有体现相应的教育价值。由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特殊性,长期匮乏健康教育容易导致有些孩子出现心理失衡,真正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状况差,无法拥有健康的心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2.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的方式

2.1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健康教育

要想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就要明确小学生的特点。儿童区别于其他人群,活泼并且想象力丰富、好动好玩,针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课堂健康教育时要多进行互动。在小学健康教育课堂上,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接纳和了解健康教育,让健康教育深入他们的生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互动中了解相关健康知识,使他们学会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学习与生活。

2.2运用多媒体软件,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健康教育也应如此。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倡采用科技产物进行教育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健康教育。以口腔健康为例,教育技巧和多媒体展示相比就缺乏了真实性,因而运用多媒体直观表现口腔健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健康教育脱离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健康教育更加方便进行,也方便学生的理解运用,因而在小学健康教育中应该更多利用。

2.3丰富课外实践,强化健康教育实效

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只能在课堂进行的课程,合理有效的课外活动更加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课本上讲述的健康知识,可以课外让学生更多体验,从而真正把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识。总之,健康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3.结语

要在小学教育中合理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需要进行有效的教育资源投入。健康教育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课程,也可以借助课外实践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总之,小学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真正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健美操高职学生健康

0前言

现在高职学院许多学生都是在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下成长,在体育锻炼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因而形成了他们不重视锻炼、不爱锻炼、不喜欢锻炼,使得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据广东和河北两省对其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与测试,发现有25%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的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必须马上接受治疗,这个结果触目惊心。目前,在校高职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加上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远离父母来到城市,面临的人际关系复杂,生活的环境改变、学业压力、恋爱受挫、个人前途、就业竞争激烈、个人家庭经济状况、交友、同学间攀比等等使得高职学生的出现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日益加剧。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高职学生成才的物质基础,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国家教育部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已经充分体现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

1健美操的概念以及特点

健美操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它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学校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以健身为主的健身健美操,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强度和难度比竞技健美操要低。因此,健美操的目的是健身,通过使身体全面活动,使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增强体质,促进人体的健美,使人精神焕发,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健美操以健身美体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健美操这一运动。它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身心的需要。在激昂振奋的音乐声下,舒活筋骨,又能给人带来欢快奔放的情感体验,因而深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它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也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适合学生练习。

2身心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命之本,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充分折射出人身体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关系到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家庭的幸福快乐。在《辞海》中,健康被定义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是生物性、社会性的综合体,不仅仅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理活动,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社会和生活事件的适应情况。以前,人们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但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历史。对于每个人的健康来说,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同等重要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基础、互为补充的,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共同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身体健康。因此,现在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包括精神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系统健康观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的全新概念。

3健美操锻炼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健美操这一运动项目是以是以有氧代谢(下转第71页)(上接第62页)为基础的,长期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高职学生现处于青少年阶段,如果高职学生能够从这一时间段开始坚持参加健美操锻炼,还可以促进骺软骨的生长,有助于高职学生身体的增高,且使骨质更为致密、结实。高职学生如果经常进行健美操的锻炼,还可以提高他们神经的灵活性、均衡性,使他们的动作记忆和再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健美操的动作姿态健美,频率较快,跳跃动作较多,讲究力度、幅度,运功负荷较大,有利于消除身体多余的脂肪,还可以使某些部位的肌肉得到发展,塑造出符合健美标准体型。健美操中有很多动作是不对称的,还有一些动作需要较复杂的上下肢配合,经常从事健美操锻炼可以使人的协调灵敏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健美操非常注重动作的力度和幅度,长期锻炼可以使人的力量和柔韧性得到提同。健美操在锻炼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要求锻炼者具有克服疲劳的耐力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锻炼,往往使锻炼者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身体的耐力水平。长期锻炼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锻炼者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等。健美操的音乐强劲、欢快、奔放、充满活力,经常进行练习,可以使锻炼者的心情愉快,不仅可以起到排除紧张和郁闷情绪的作用,还可以陶冶锻炼者的心灵和性情,使锻炼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健美操一般是在集体中进行练习的,因而还可以增进友谊,增强群体意识。

经过长期的健美操锻炼后,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吸引力都有较大改观,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健美操锻炼,在固执性格、人际关系、对事物的担心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和偏执顽固心理上也有着很好的改善,并且它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四个心理维度上也有较好的改善。由于健美操是一项群体运动,一般在集体场所进行锻炼,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使高职学生找到了一个满足社交需要的机会和场所。在健美操锻炼中,高职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锻炼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会相互帮助、以诚待人,扩大与社会的接触,从而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避免不良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不适。健美操为高职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更容易与他人相互沟通、交流感情,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更有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强有力、旋律优美的音乐中练习健美操,能使人的注意力从烦恼中转移开,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释放负面情绪。

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当中,学校应加大力度,认真组织有关健美操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良好习惯。因而高职学生进行长期有规律的健美操锻炼,这样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维护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起着其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6

高中阶段处于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期,又面临着来自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很容形成巨大心理落差,轻则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重则产生心理疾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家庭、人际关系到学业成绩等时刻影响到高中生的脆弱心理。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大朋友”,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有利于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德育教育也能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高中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德育工作的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高中升学压力很大,不仅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高中班主任也有升学压力,而且班主任不比学生的心理压力少。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监督和保护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其人身健康。其次,班主任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监护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既是青春期又是叛逆期,班主任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压力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再次,班主任还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发展空间;最后,离开学生,班主任还是个普通人,需要照顾家庭,要缓解生活上的压力。因此,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关注,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调试的心理,在健康的基础上做出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引导、照顾和帮助学生。

(二)师生双方对在高中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对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高中班主任关注学生的重点还是在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对实际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而学生在这个阶段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会怀疑在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但有教育教学的任务,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然后还要明确自身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学校要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进行监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2.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7

初中生正是生长发育阶段,各方面正是发展的时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个性差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此必须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关注个别学生。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个性差异是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学生比较聪明,那个学生比较愚笨,这个学生性格开朗,那个学生性格内向,这个学生比较坚强,那个学生比较懦弱等,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人经历不同,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即根据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对中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磨练意志和形成良好品德为目的的教育,首先,意志力是人生的性格中的重要品质之一,体育活动更需要有意志力的配合与参与,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到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而心理上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如强烈和持久的忧虑,烦闷,疑虑,愤怒等情绪,又会引起生理器官病变或功能失调,造成生理疾病。如果没有心理的健康,就谈不上他们的身体健康。

针对新形势下初中生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初中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还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

还有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为体育运动引起人体构造和功能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锻炼,才能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水平的增强。如果中断锻炼,则体内各器官和系统的构造及其功能会逐渐消退;另外,体育习惯已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内部的动力,此时主题的行为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是靠外在的约束和限制。据此,体育教师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为兴趣是习惯养成的前提;二要强化监督,管理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已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5-1

一、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高考竞争的影响,使高中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有些学生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即便最后考上大学,也不能坚持完成学业,个别学生还由于心理问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求其心理以及其他方面都健康。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身体健康的有关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锻炼提高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起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与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从近几年健康测试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指标,尤其是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等,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从高中学生中招收飞行员,体检过关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健康教育专题规定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必修内容,就是为了让高中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持与增进健康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的再认识

要提高思想认识。高中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模糊,认为四肢健全和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为此,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对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修订。《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加入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兴趣引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适宜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学好体育课的前提。尤其是对于高中的学生,兴趣的产生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要理解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就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幻灯片进行实例讲解。

(1)在平时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想了解健康知识的愿望很强烈。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会问我们体育老师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为什么要跑800米、1000米;上课时为什么要进行热身运动,为什么要压韧带,跑步时肚子痛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有关系,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只有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才会更有兴趣进行体育课学习。

(2)全面讲解体育课对健康的作用,体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各种活动的基础。以此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让学生理解健康和体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动力和需要。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方法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竞争的加剧,冲击着当代青少年学生,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急剧上升,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的“目标”定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其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程中间新加入的重点,而我觉的心理健康领域应该是重中之重,体育教学以其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有一定难度、险度项目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敏、顽强的性格;耐力练习会增强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测验、考试激发了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集体项目的比赛强化了团结协作、集体荣誉的团队意识。体育课上“炼其身,修其志”正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生动写照。可见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 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二) 心理承受能力弱,受不得委屈和挫折;

(三) 自私狭隘,虚荣心强;

(四) 缺少意志、毅力,遇困难茫然失措;

(五)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六)害怕失败等。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学习负担过重;

(二)环境的不适应;

(三)人际关系紧张;

(四)压抑和自卑;

(五)逆反心理;

(六)挫折和对抗挫折敏感;

其次还有高中学生趋于成熟的性心理问题等。

三、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二)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三)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消除紧张,恢复体力;

(四)加强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五)体育教学能提高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六)体育运动中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种方法:

(一)、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

(四)、在体育课上教师应注意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身的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启发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均很强的运动,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由于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课引导学生形成良的心理健康,打破传统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多法并举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积极鼓励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刺激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人施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

[1] 《青年心理健康教程》刘建营、刘晓明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篇10

一、健康教育的内涵

现代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在仅局限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对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个定义从三个维度衡量健康的水平,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中的具体体现,促进了健康运动的迅速发展。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四维健康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新的健康概念的内涵为在时间、空间、身体、精神、行为上尽可能达到良好的状态。因此,可以给健康教育作如下定义: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二、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体育教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为目的,因此,体育教学兼有“健身”和“育心”的双重任务。学校体育要更新观念与认识,充分利用体育的价值与功能,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在体育教育中采取的各种体育方法和措施,主要是教育大学生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健、情绪上的自我调节、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唤起大学生对健康的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态度,要以提高认识和培养爱好为条件。所以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毕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有着自身的目标、形式、内容和方法,但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互有交织。健康教育拓展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内涵,体育教育成为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

四、体育教育对健康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体育教育可以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实现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要求身与心和谐统一起来,进行调节和锻炼,不仅可以防治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而且可挖掘并发挥出人体潜在的功能和作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已由原来的单纯生物体质逐渐向身心全面发展观转变。学校体育已成为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体育教育完善健康智力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开展健康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其手段,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保健知识和有效的健身方法,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它是在整体上综合性地对学校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而提出的。中国居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活方式”就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对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体育运动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这个明显的事实说明,在高等院校中普及健康教育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学校体育被认为是最佳的普及环境,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体育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模式,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从整体上使各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把握方向,制定出总体实施计划,为教师提供上课依据,同时给学生提供客观指标;具体到课堂上,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通过体育教学方法、组织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个性得到发展。其次,学生处的年龄段正是自我要求完善的时期,他们追求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经常想表现自己,而且接受事物非常快。而体育课恰好能利用他们这些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体育教育进行健康教育,达到完善健康智力教育、健康德育教育的目的。

2.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年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无论身体形态、生理过程、心理过程都有巨大的变化,是决定人一生的体格、心理个性、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讲究卫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和健康理论与方法,懂得体育科学道理,体育不仅是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还涉及到合理的作息、营养、心理保健等多方面因素。学校卫生工作包括体育,因为体育不仅是从运动锻炼的角度,积极保护健康人的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防治一些疾病,增进人的健康。教育、体育疗法等。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最直接的健康教育表现形式是体育教学,从它和它的内容和特征以及我们所提及的健康概念与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看,它们之间有着相通的地方。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社会规范,通过健康体育教学方式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意识;通过健康体育教育,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形象;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有利于社会的个性特征。因此,推动校园健康体育教育,不但能够完善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教育,而且扩充了健康概念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