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5:29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1

一、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

我们概略地了一下江苏省和全国的乡镇企业(即指原社队企业,下同)建设状况及日、美等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认为乡镇企业及小企业的种类、数量及产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呈指数曲线增长。

如江苏省到1983年底共有乡镇企业56,464个。1958年时数量很少,产值很低:1976年才为33.56亿元;1978年仅为62.57亿元;1980中上升到110.25亿元;1983年高达159.42亿元,在全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已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9.34%,占全省农业产值的45.65%。有资料预测,至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数量可达6万家,产值达300亿元,可占全省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8%,占全省预测农业产值的55.56%;2000年将达7万家,产值可能达520亿元(另有资料为800亿元),占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0.88%,占农业预测产值的62.65%。

我国1982年拥有乡镇企业75万个(另有资料为130多万个;140万个),产值658亿元,相当总产值的的11%强,[1]1983年乡镇工业产值为757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相当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

我国国营企业现有近40万家,其中小型企业为37.24万家,占全国企业(不包括集体的乡镇企业)的98.7%;产值近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3%;固定资产占全民所有制单位的29%;利税占工业利税的32%;其中75%的小企业(产值占一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村镇。我国中型企业有3,544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9%;产值为9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7%。我国大型企业有l,365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39%;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的20%左右;产值为125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8%;固定资产原值占41.4%;净产值占49%;利税占50.7%;预计至2000年产值可达8,000亿元,占工业预计总产值的40%。[1]

再如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小企业迅猛兴起,在狭小的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81中达到581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9.6%;从业人员3,4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在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小型企业也都很兴旺。[3]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度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化的必需,此外,也是乡、镇、村的建设的必需,农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必需。乡镇企业在“四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上述乡镇企业建设的形势可见,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国营大、中、小企业的有力助手;占农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更大,而且会继续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工业结构及更趋合理。

2.乡镇企业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江苏省已出现了一批亿元乡,这些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市政、、建筑、邮电、、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江苏省1978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缴纳税金39.45亿元,其中1983年为l1.4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5.73%,今后,乡镇工业税金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提高。有的专家已设想把全省近2,000个乡队以上的集镇,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型小城镇,发挥出农业、农村与大工业、大城市之间的纽带作用、桥梁作用。

3.乡镇企业已成为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作工不离农”,“离土不离乡”,大大减轻了盲目流入大城市的趋向。江苏省最近几年每年平均吸收农民工31.5万人,1983年已拥有乡镇企业职工429.41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18%。预计至2000年将可吸收400至450万劳动力就业。全省64个县(包括常熟、太仓两市)1983年工农业产值在五亿元以上(最高的达20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在650元以上(高的达2,200元)、人均净收入在350元以上(高的达440元)的县有20多个。这些县再经过十五、六年努力,至2000年人均净收入一般可达一千元以上,实现国家总目标的“小康”水平,从而与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当。这将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我们从上面勾划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轮廓,充分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占我国人口80%、土地面积80%的广大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的希望所在。环境工作者既要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出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才有保护环境、生态和农民健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三、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

我国1979年公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特别强调了“在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样是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始终应遵循的准则。

1982年7月15日《农民报》报导了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江苏省苏州地区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水质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受到电镀等废水污染,致使农产品、水产品不能食用。”“山青水秀的浙江省绍兴县,也由于小印染、电镀、造纸厂的,污染很严重。”“从全国情况看,许多农村工业企业还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社队工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农村环境一旦遭到污染,治理起来花的投资更大,困难更多,所以必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4]

曲格平同志指出:“……由于这些工业(指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分没有防治污染措施,使污染危害变得更为突出和难以防范。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5]

可见,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制定对策。

四、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对策建议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

在制定环境对策中,有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是应该避免的。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又很分散,排污量小,自净量大,不足为惧;另一种是片面悲观,认为乡镇企业数量极大,极为分散,发展很快,变化又大,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经济条件不足,可能会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结果生产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认识的,既不能盲目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能片面悲观而丧失信心。我们通过已有的研究认识到,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以下几项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1.立法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全国乡镇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省、市、县来说,不一定再单独制定,但可以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如江苏省院法学所与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正在为制定“乡镇企业建设法”而开展调研工作,原来无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已建议增加有关篇章。

立法,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具有的权威性,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重点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例如,有意将剧毒、有害而无有效防护和防治措施的废物、中间产物、原料、产品、车间等转给的犯罪分子。

此法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制止污染转嫁行为及其它严重违法行为,给农村居民为保护农村环境以法律保障。

2.规划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江苏省某些县、乡、镇正在搞规划,只要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规划,就会事半功倍。

规划,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农村水源及居民健康,促进乡镇企业走上正轨。

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乡镇的规划至少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当务之急的“红线规划”,第二步再进一步作出近期及远期规划。所谓规划,就是要从长远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效益。

乡镇总体规划中的环保红线规划,着重划出不同功能区,将乡镇相对集中成工业区,与居民区、水源地、行政区、文教区、商业区、农业区、文物保护区、保护区等用红线勾划在规划图上,各区之间,尤其是乡镇工业区与其它区之间要留出隔离、防护带。要注意风向、水源地的位置及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情况,合理利用土地,不占良田,少占土地。

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以改变盲目乱建的混乱状态,布局将趋合理,可长期发挥效益。

3.管理制定一套简明、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是当务之急。国家正在抓紧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省、市已提出了管理条例初稿,如辽宁省、江苏省及该省的无锡市等。

管理,是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的是综合行政、、科学手段结合运用的一种,是环境保护最经常、大量、基本的任务。核心是加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计划的指导和协调。在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总原则中,还可视不同的性质和情况,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做法。治理应点面结合,考虑效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统计、申报、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的条例。

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使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大大缩小。

4.控制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在苏州工业污染源控制途径研究中,通过对能源、水源、物料的投入一转化一产出,提出了一套控制工业污染源的系统方法,将物料种类控制、物料单耗控制、流失总量控制、浓度控制及环境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治本、治源、治因与治标、治末、治果相结合。在乡镇工业的控制中目前全面推行系统控制有相当困难,若适当加以简化,有可能在乡镇工业控制中试行。如单耗控制、主要污染物流失总量控制、区域集中浓度控制及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可以分别情况逐步实施。几十万、上百万家乡镇企业,家家都上一套处理设施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乡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显然是必要和可能的,经济上也是现实的,面且集中处理还可以与集中利用(能源、水源、肥源、其它资源)相结合。

如实现了以上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

5.宣教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苏州市环保局最近就举办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立法的执法、规划的实施、管理的执行、控制的实现,都离不开热爱环保事业的懂行人,所以,在宣传的同时,还要抓紧培训人才的工作,每个乡镇企业,每个乡镇都要有专人负责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群众监督,农村的环境保护才落在实处。

十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工业、大城市、大水域,忽视了小工业、小城镇、小水域,目前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的趋势已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但要把环保工作的力量动员到面向农村还需作各个方面的艰苦工作。99%以上数量的小企业、乡镇企业,其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力量可能不到10%,且在素质上差距更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列入环保工作《七五》、《八五》规划之中。

日本的前车之鉴应该记取,日本解决工业,特别是小工业的环境污染危害的经验更应认真吸取。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薛葆鼎指出:“去年(1979年)秋冬之交,我到日本参观访问,看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在六十年代高速度发展带来严重公害之后,群众舆论哗然,政府进行经济干预,采取了许多技术诊断手段、情报交流手段、低利贷款手段……促使几百万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基本观代化了。因此,也基本上控制了污染。他们的中小企业多数做到了‘小面精、小而专、小而变、小而洁、小而赚’。并没有因为治理公害而闹亏损。他们的企业结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保证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企业既能在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在通过化改造后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农村环境一定够能保护好、建设好。

[l]杨坚白:“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五章,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南京日报:“去年我国社队工业产值巳达七百多亿”,1984年6月15日。

[3]云冠乎:“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九章,第243、245、246、249、256、258、259、261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中国农民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控制农村工业污染”,1982年7月15日。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2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3

一、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

我们概略地分析了一下江苏省和全国的乡镇企业(即指原社队企业,下同)建设状况及日、美等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认为乡镇企业及小企业的种类、数量及产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呈指数曲线增长。

如江苏省到1983年底共有乡镇企业56,464个。1958年时数量很少,产值很低:1976年才为33.56亿元;1978年仅为62.57亿元;1980中上升到110.25亿元;1983年高达159.42亿元,在全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已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9.34%,占全省农业产值的45.65%。有资料预测,至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数量可达6万家,产值达300亿元,可占全省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8%,占全省预测农业产值的55.56%;2000年将达7万家,产值可能达520亿元(另有资料为800亿元),占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0.88%,占农业预测产值的62.65%。

我国1982年拥有乡镇企业75万个(另有资料为130多万个;140万个),产值658亿元,相当工业总产值的的11%强,[1]1983年乡镇工业产值为757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相当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

我国国营企业现有近40万家,其中小型企业为37.24万家,占全国企业(不包括集体的乡镇企业)的98.7%;产值近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3%;固定资产占全民所有制单位的29%;利税占工业利税的32%;其中75%的小企业(产值占一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村镇。我国中型企业有3,544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9%;产值为9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7%。我国大型企业有l,365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39%;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的20%左右;产值为125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8%;固定资产原值占41.4%;净产值占49%;利税占50.7%;预计至2000年产值可达8,000亿元,占工业预计总产值的40%。[1]

再如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小企业迅猛兴起,在狭小的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81中达到581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9.6%;从业人员3,4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在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小型企业也都很兴旺。[3]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度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需,此外,也是乡、镇、村的建设的必需,农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必需。乡镇企业在“四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上述乡镇企业建设的形势可见,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国营大、中、小企业的有力助手;占农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更大,而且会继续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工业结构及网络更趋合理。

2.乡镇企业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江苏省已出现了一批亿元乡,这些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市政、交通、建筑、邮电、金融、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江苏省1978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缴纳税金39.45亿元,其中1983年为l1.4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5.73%,今后,乡镇工业税金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提高。有的专家已设想把全省近2,000个乡队以上的集镇,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型小城镇,发挥出农业、农村与大工业、大城市之间的纽带作用、桥梁作用。

3.乡镇企业已成为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作工不离农”,“离土不离乡”,大大减轻了盲目流入大城市的趋向。江苏省最近几年每年平均吸收农民工31.5万人,1983年已拥有乡镇企业职工429.41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18%。预计至2000年将可吸收400至450万劳动力就业。全省64个县(包括常熟、太仓两市)1983年工农业产值在五亿元以上(最高的达20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在650元以上(高的达2,200元)、人均净收入在350元以上(高的达440元)的县有20多个。这些县再经过十五、六年努力,至2000年人均净收入一般可达一千元以上,实现国家总目标的“小康”水平,从而与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当。这将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我们从上面勾划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轮廓,充分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占我国人口80%、土地面积80%的广大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的希望所在。环境工作者既要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污染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出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才有保护环境、生态和农民健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三、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

我国1979年公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特别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样是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始终应遵循的准则。

1982年7月15日《中国农民报》报导了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江苏省苏州地区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水质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受到电镀等废水污染,致使农产品、水产品不能食用。”“山青水秀的浙江省绍兴县,也由于小印染、电镀、造纸厂的影响,污染很严重。”“从全国情况看,许多农村工业企业还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社队工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农村环境一旦遭到污染,治理起来花的投资更大,困难更多,所以必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4]

曲格平同志指出:“……由于这些工业(指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分没有防治污染措施,使污染危害变得更为突出和难以防范。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5]

可见,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制定对策。

四、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对策建议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

在制定环境对策中,有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是应该避免的。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又很分散,排污量小,自净量大,不足为惧;另一种是片面悲观,认为乡镇企业数量极大,极为分散,发展很快,变化又大,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经济条件不足,可能会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结果生产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认识的,既不能盲目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能片面悲观而丧失信心。我们通过已有的研究认识到,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科学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以下几项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1.立法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省、市、县来说,不一定再单独制定,但可以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正在为制定“乡镇企业建设法”而开展调研工作,原来无环境保护方面内容,我们已建议增加有关篇章。

立法,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重点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例如,有意将剧毒、有害而无有效防护和防治措施的废物、中间产物、原料、产品、车间等转给农村的犯罪分子。

此法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制止污染转嫁行为及其它严重违法行为,给农村居民为保护农村环境以法律保障。

2.规划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江苏省某些县、乡、镇正在搞规划,只要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规划,就会事半功倍。

规划,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农村水源及居民健康,促进乡镇企业走上正轨。

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乡镇的规划至少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当务之急的“红线规划”,第二步再进一步作出近期及远期规划。所谓规划,就是要从长远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效益。

乡镇总体规划中的环保红线规划,着重划出不同功能区,将乡镇工业相对集中成工业区,与居民区、水源地、行政区、文教区、商业区、农业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用红线勾划在规划图上,各区之间,尤其是乡镇工业区与其它区之间要留出隔离、防护带。要注意风向、水源地的位置及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情况,合理利用土地,不占良田,少占土地。

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以改变目前盲目乱建的混乱状态,布局将趋合理,可长期发挥效益。

3.管理制定一套简明、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是当务之急。国家正在抓紧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省、市已提出了管理条例初稿,如辽宁省、江苏省及该省的无锡市等。

管理,是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的方法是综合行政、经济、科学手段结合运用的一种艺术,是环境保护最经常、大量、基本的任务。核心是加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计划的指导和协调。在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总原则中,还可视不同问题的性质和情况,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做法。治理应点面结合,考虑效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统计、申报、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的条例。

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使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大大缩小。

4.控制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在苏州工业污染源控制途径研究中,通过对能源、水源、物料的投入一转化一产出分析,提出了一套控制工业污染源的系统方法,将物料种类控制、物料单耗控制、流失总量控制、浓度控制及环境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治本、治源、治因与治标、治末、治果相结合。在乡镇工业的控制中目前全面推行系统控制有相当困难,若适当加以简化,有可能在乡镇工业控制中试行。如单耗控制、主要污染物流失总量控制、区域集中浓度控制及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可以分别情况逐步实施。几十万、上百万家乡镇企业,家家都上一套处理设施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乡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显然是必要和可能的,经济上也是现实的,面且集中处理还可以与集中利用(能源、水源、肥源、其它资源)相结合。

如实现了以上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

5.宣教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苏州市环保局最近就举办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学习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立法的执法、规划的实施、管理的执行、控制的实现,都离不开热爱环保事业的懂行人,所以,在宣传的同时,还要抓紧培训人才的工作,每个乡镇企业,每个乡镇都要有专人负责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群众监督网络,农村的环境保护才落在实处。

十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工业、大城市、大水域,忽视了小工业、小城镇、小水域,目前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的趋势已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但要把环保工作的力量动员到面向农村还需作各个方面的艰苦工作。99%以上数量的小企业、乡镇企业,其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力量可能不到10%,且在素质上差距更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列入环保工作《七五》、《八五》规划之中。

日本的前车之鉴应该记取,日本解决工业,特别是小工业的环境污染危害的经验更应认真吸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薛葆鼎指出:“去年(1979年)秋冬之交,我到日本参观访问,看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在六十年代高速度发展带来严重公害之后,群众舆论哗然,政府进行经济干预,采取了许多技术诊断手段、情报交流手段、低利贷款手段……促使几百万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基本观代化了。因此,也基本上控制了污染。他们的中小企业多数做到了‘小面精、小而专、小而变、小而洁、小而赚’。并没有因为治理公害而闹亏损。他们的企业结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保证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企业既能在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在通过现代化改造后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农村环境一定够能保护好、建设好。

参考文献

[l]杨坚白:“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五章,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南京日报:“去年我国社队工业产值巳达七百多亿”,1984年6月15日。

[3]云冠乎:“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九章,第243、245、246、249、256、258、259、261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中国农民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控制农村工业污染”,1982年7月15日。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依照国家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努力抓好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注重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切实改善集镇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在争得应有地位的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全市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市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市容科、城建科、广告科、法规科、宣教科、办公室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执法局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容科,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深入开展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提升乡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及乡镇集镇环境“脏、乱、差”现象,有效控制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染环境问题,开展、完善乡镇集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工作,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提高生活垃圾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确保市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技术要求

1、已动工和计划新建的乡镇以上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参照执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建设必要的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

2、已动工和计划新建的乡镇以上垃圾焚烧处理场参照执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对烟气、污水、炉渣、飞灰等进行严格控制和处理,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3、垃圾处理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原则:①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人畜居栖点500米以外;②考虑当地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有足够的黏土层;③利用天然洼地、沟、废坑等;④在饮用水源上游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及下游100米以外,并注意地下水走向;⑤库容考虑至少10年期限。

4、依据方便就近、资源共享、减少污染、节约土地、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的原则,几个临近的乡镇可共建一个垃圾处理场,城郊的乡镇可将垃圾运往本县(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五、工作要求

1、建立环卫城管队伍

①成立乡镇环卫所,有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垃圾收集工具和垃圾转运车辆,有足够的专兼职保洁员,有专项工作经费,对集镇街道和道路进行清扫保洁,垃圾日产日清。

②成立乡镇城管中队,有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管理车辆,有足够的专兼职城管队员,有专项工作经费,整顿规范乡镇集镇市容市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对影响集镇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教育纠正处罚。

2、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及公厕建设

①垃圾收集点。在人口相对密集场所或垃圾量较大的位置设置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垃圾屋(桶、池),集镇道路两侧每50--100米范围内设置一个废物箱(果壳箱)。

②垃圾中转站(或地埋式垃圾箱)。如经济条件许可,鼓励较大的乡镇建设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改善环境,提高效率。

③垃圾处理设施。距城镇较远的乡镇应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处理场,乡镇应根据区位、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制定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标;对现有污染河道、湖泊等乡镇垃圾处理场要提出整改措施,无法整改的要予以取缔。

④公共厕所。乡镇政府所在地按国家标准最少建设一座三类以上的水冲式公共厕所。

3、开征垃圾处理费,促进集镇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在乡镇集镇可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包括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置等费用,由产生垃圾的集镇居民及单位承担。

六、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山)市容、城管部门要切实加强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要把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有机结合,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时限、责任人。

2、建立督导制度。各县(市、区、山)市容、城管部门要对乡镇集镇工作多予以督察、指导,对乡镇集镇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或市容市貌脏、乱、差问题,要妥善处理、及时整改到位;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集镇群众参与和监督的良好氛围,巩固、提升乡镇集镇市容市貌整治成果。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融入环三核心区、打造省会后花园”的发展定位,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驱动,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态文明为支撑,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从县生态系统特征出发,将县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融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年,将县建设成为生态系统健康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生态经济实力增强,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生态文化文明祥和,生态支撑健全有力,基础设施齐全便利,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的生态文明县。

三、总体安排

按照“在年底前县达到部级生态县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的总体要求,力争“十二五”期间,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分批达到系列生态创建标准。总体安排如下:

(一)生态县创建

年底达到省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并获得命名;年申报创建部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年获得部级生态县命名。

(二)生态乡镇创建

年底镇、镇、乡、街道、街道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乡、乡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年底镇、乡、镇、镇、乡、镇、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镇、镇、乡、街道、街道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年底镇、乡、镇、镇、乡、镇、镇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

(三)生态村创建

生态村创建以市级为主,鼓励创建省级和部级。年12月底前,全县要完成14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年12月底前,全县要完成44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

四、建设重点

(一)生态县建设重点

生态县建设要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生态县建设5项基本条件、22项指标的要求,突出实践性,重点是优化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传统经济向科技知识型、服务型的生态经济转型,加快构建低碳、绿色、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二是大力推举节能减排力度,加大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畜禽养殖、石材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城区及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努力建设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三是优化环境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良好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逐步构建维护区域安全的生态格局体系。四是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加强矿产、土地、森林、能源资源等保护工作,依靠科技推进清洁生产,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保障体系。五是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建设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六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安全、公平、有序和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二)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重点

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实施生态创建的细胞工程,要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生态乡镇建设5项基本条件、15项指标要求和宁德市生态村建设5项基本条件、15项指标要求,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发展优势,着力解决农村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问题。一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以加快村镇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切实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二是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村镇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模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村镇,雨、污水收集与排放宜采用合流制或截流制,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人口相对分散的村镇要充分利用天然沟渠、排水沟、坑塘、洼地,结合河沟整治,建设氧化塘、湿地或净化沼气池技术为主的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长效管理机制。生活垃圾在收集减量化的基础上可通过“村收集、乡(镇)转运、乡(镇)处理”的模式处理处置;无法纳入镇区垃圾处理系统的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在简单分类、收集的基础上采用无机渣土填埋、有机垃圾堆肥等处理处置措施。

五、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年度创建任务与考核验收

(一)年度创建任务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创建思路,谋划创建举措,抓住创建重点,突破创建难点。生态乡镇创建以部级为目标;生态村创建以市级为主,鼓励创建省级和部级。各年度生态创建任务如下:

年度创建任务:完成编制《省“十二五”生态县建设规划》,成立生态县创建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生态创建领导小组,完成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各乡镇(街道)要有专(兼)职环保人员,村要指定环保专干。镇、镇、乡、街道、街道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标准并获得命名。卓洋乡、大甲乡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创建标准并获得命名,全县累计完成50%以上的市级以上生态村的创建任务。

年度创建任务:镇、乡、镇、镇、乡、镇、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镇、镇、乡、街道、街道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县达到省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并获得命名;全县累计完成16%以上的市级以上生态村的创建任务。

年度创建任务:镇、乡、镇、镇、乡、镇、镇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申报创建部级生态县技术评估。

年度创建任务:获得部级生态县命名。

(二)考核验收

生态县: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工作经市环保局组织初审验收后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通过省环保厅组织考核验收后予以公示、命名;部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工作经市政府组织自评后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通过省环保厅考核验收后报国家环保部申请复核并命名。

生态乡镇:省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工作经市环保局组织初审验收后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通过省环保厅组织考核验收后予以公示、命名;部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工作经市环保局组织初审验收后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经省环保厅组织考核验收后报国家环保部申请复核并命名。

生态村:市级生态村考核验收工作经县环保局组织初审验收后向市环保局提出复核申请,市环保局通过复核及现场抽查后予以命名:省级和部级生态村考核验收工作按省级、部级生态村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实施。

六、生态县建设目标任务分解

(一)生态县建设基本条件(共5项)

1、制订《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牵头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

工作要求:由县发改局牵头、环保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共同编制《省生态县建设“十二五”规划》,通过征求意见、专家评审后报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同时报省环保厅、国家环保部备案;有效地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和制度。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1)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单位: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

工作要求: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环保局局长、发改局分管副局长和环保局主任科员担任,由发改局负责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协调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生态县创建工作。

(2)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牵头单位:县监察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

工作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牵头单位:县经贸局、环保局,配合单位:县林业局等相关单位)

工作要求:及时将市政府下达我县的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到各企事业单位和重点工业企业,并签订目标责任书,按时按要求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落实环保“一岗双责”制,加强环境监管,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防止污染事故和外来入侵物种破坏生态环境。

(1)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牵头单位:县经贸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

工作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抓好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完成上级下达的相关节能减排任务。

(2)把好项目审批关,控制新污染源,治理老污染源(牵头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配合单位:县经贸局、住建局等相关单位)

工作要求:对于新扩改建项目严把审批关、验收关、排污许可关,确保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保证污染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抓好老污染源治理,落实减排措施和责任,加强城镇与农村人口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共同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3)加强环境监管,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牵头单位:县环保局、经贸局,配合单位:县林业局、安监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强环境监管,及时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群众反映的各类污染投诉,防止污染事故和外来入侵物种破坏生态环境等事件发生,确保环境安全。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

工作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复耕、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扎实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生态细胞工程创建工作。县环保局将近三年各年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牵头单位:各乡镇、街道,配合单位:县直有关部门)

工作要求:完成乡镇(街道)《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通过专家审查后,由县政府批准实施。县环保局负责创建技术指导,县直有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具体创建工作由相关乡镇(街道)落实。

(二)生态县建设指标(共22项)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大于6000元/人(牵头单位:县统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农业局、财政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农业、绿色农业及无公害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县统计局将近三年各年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单位GDp能耗小于0.9吨标煤/万元(牵头单位:县统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经贸局)

工作要求: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低能耗、污染物排放少、经济效益高的企业,使单位GDp能耗小于0.9吨标煤/万元,县统计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单位GDp能耗小于0.9吨标煤/万元情况的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3、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小于20m3/万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大于0.55。

(1)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牵头单位:县经贸局、统计局,配合单位:县水利局)

工作要求:强化节水措施,提高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确保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立方米/万元。由县统计局、经贸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的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牵头单位:县水利局、农业局)

工作要求:推广滴灌、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大于0.55,水利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4、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大于60%(牵头单位:县农业局,配合单位:县质监局、统计局)

工作要求: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力发展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县农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大于60%的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5、森林覆盖率大于75%(牵头单位:县林业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

工作要求:积极开展造林绿化、生态公益林保护、封山育林工程,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县林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森林覆盖率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6、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大于20%(牵头单位:县旅游局、环保局、林业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

工作要求: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的管理。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面积证明;县旅游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风景名胜区面积证明;县林业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封山育林地面积证明;县统计局负责综合各部门数据,提供辖区内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的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7、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标准(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公安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县环保局、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县住建局要督促建筑工地实行围栏封闭施工,集中搅拌混凝土,封闭清运建筑材料及垃圾,加强道路清扫保洁、洒水降尘等,有效遏止二次扬尘污染,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县公安交管部门要抓好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加强对超载、超限货车的监管;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及污染治理情况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8、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省控以上断面过境河流水质不降低(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县环保局加强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管,工业废水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县住建局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运行监管,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各乡镇(街道)做好辖区内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县住建局、水利局及各乡镇(街道)将近三年各年度水污染治理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环保局将近三年各年度水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的6月底前。

9、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公安局、住建局、文体新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县公安局加强社会生活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的监管,禁止高音喇叭招揽顾客,城区主要交通路段划定禁鸣区域并设置禁鸣标志;县环保局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和建筑施工噪声的监管,会同文体新局加强对娱乐场所噪声的监管,杜绝超时营业;县住建局加强对城市建成区范围施工工地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的监管,禁止现场搅拌;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年度报告和考核年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季度报告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小于3.5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小于4.5千克/万元,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经贸局、住建局、农业局、发改局、统计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抓好工业、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和生活污水减排工作,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县环保局提供我县近三年各年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CoD数据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和逐年下降的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经贸局、发改局、统计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产能,加强企业的脱硫设施建设和监管,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区范围内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我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So2数据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和逐年下降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80%;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80%。

(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采用建设污水处理站、沼气化粪池和生态湿地等多种方式对乡镇(街道)污水进行处理。县住建局及各乡镇(街道)提供近三年各年度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情况的证明、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生活污水处理监测数据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牵头单位:县经贸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统计局)

工作要求:采取节水措施,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县经贸局、统计局负责将近三年各年度工业用水重复率及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2、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大于9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1)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卫生局、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厂建设和管理,建设垃圾中转站,完善垃圾收运系统,防止二次污染,提高乡镇(街道)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县住建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生活垃圾收集、运送至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处理率的证明,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辖区内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及处理后的监测数据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且无危险废物排放(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卫生局)

工作要求: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或者综合利用;工业危险废物由有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置,各医院产生的危险废物按规定集中转运到有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并由医院出具相关处置证明材料,做到无危险废物排放。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辖区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处置及综合利用量和无危险废物排放的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3、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林业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城镇园林、绿地绿化美化。县住建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城市和各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情况统计表、分布图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4、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大于50%(牵头单位: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局、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液化气、太阳能、秸杆燃气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县发改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的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5、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95%(牵头单位:县农业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气化和秸秆还田,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县农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秸杆综合利用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95%。(牵头单位:县农业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采用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县农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7、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小于250千克/公顷(牵头单位:县农业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鼓励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县农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小于250千克/公顷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8、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

(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水利局、卫生局及各乡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县水利局提供辖区内各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取水量情况证明,县环保局、卫生局提供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分区达到规定水质标准的证明,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未发生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证明等资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牵头单位:县卫生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认真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县卫生局将近三年各年度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大于95%(牵头单位:县卫生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积极推广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工程和推广“猪-沼-果树”、“猪-沼-蔬菜”等系列生产模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县住建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0、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大于3.5%(牵头单位:县财政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住建局、环保局)

工作要求:县财政局协调各配合部门,将近三年各年度全近三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GDp总量统计上来,并将近三年各年度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情况统计表及工作报告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1、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省、市要求(牵头单位:县计生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

工作要求:计生局将近三年各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省、市要求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2、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5%(牵头单位:环保局,配合单位:县广电局、环保局、统计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我近年来的环保成就大力宣传,把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公民对城环境的满意率进行调查。环保局将公众参与率和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5%调查统计表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三)其它相关工作与责任单位

(1)全面开展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把生态县建设等环境保护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校的教育计划,并广泛开展环境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中学、中心小学)

(2)做好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牵头单位:县科技局)

(3)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安排好生态县创建工作经费及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参与生态县建设投融资政策和有关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加大对生态县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集中财力用于支持生态县建设。各乡镇(街道)也要依照生态县创建要求做好专项资金安排保证工作。(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4)负责审计和监督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保证专款专用。(牵头单位:县审计局)

(5)组织制定实施生态旅游区开发保护规划,执行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旅游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达标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开展旅游行业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牵头单位:县旅游局)

(6)负责对属于环保前置审批的建设项目、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涉及前置审批项目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不予办理营业执照,依法吊销逾期未完成治理、污染严重、治理不达标以及“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的营业执照;在企业工商登记和年检中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管工作。(牵头单位:县工商局)

(7)负责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做好重点工程环保工作,开展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8)组织编制及实施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合理调度水资源;指导河道的生态化整治和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责监督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河道清淤整治工作;规划并组织水土保持工程,负责审查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严厉查处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县环保局、水利局,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

(9)在引进项目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产业政策,严把环保准入关。(牵头单位:县发改局、经贸局)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为保证创建生态县工作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创建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和协调。各乡镇(街道)、有关单位部门要相应建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带动一级的责任体系,以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2、经济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县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加强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相关专项资金的协调、整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集中财力用于支持生态县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县建设。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6

第一条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引深“四城联创”工作,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西省村容镇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晋中市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全县行政规划区域内,所有单位(乡镇)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均适用本办法,具体工作目标要做到“七有”(即有组织机构、有经费保障、有环卫队伍、有工作制度、有管理措施、有标准要求、有考核奖惩),着力解决环境卫生清洁谁来管、怎么管和如何管好的问题。

第三条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属地负责、专人管理和部门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是指对城乡空间环境的卫生管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县城建成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各行政村的主次干道、街巷、广场、公共场所、河道、207国道、317省道、入乡公路等区域的环境整洁,垃圾、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收集、清除、运输、中转、处理、处置、综合利用,城乡环卫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五条县爱委办在县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领导组的领导下,负责全县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县建设局负责县城环境卫生清洁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乡(镇)长负总责,分管卫生副乡(镇)长为直接负责人。

各行政村的党支部、村委会负责本村(居委会)区域内卫生清洁工作的组织管理,支部书记负总责,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第三章队伍建设

第七条县环卫部门、城建监察部门、爱卫办的机构建设要按规定配备,确保科室完整,人员充足。

第八条县市政园林环卫所是城区环卫工作的主要单位,内设环卫监督、垃圾清运、街道保洁等班组,总人数按城区常住人口的3-4%配备。

城建监察队伍按城区常住人口的0.2-0.3%配备。

第九条各乡镇设立环卫管理所,负责人由分管副乡长兼任,负责本乡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环卫人员配备人数不低于乡镇总人口的1‰。

第十条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环卫站,负责人由村委主任兼任,负责本村的环境卫生工作,环卫人员与行政村人口的比例要达到1:400以上。

第十一条各乡镇、行政村卫生清洁工作原则上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装备、统一服装、统一目标要求、统一考评奖罚),条件不具备的要在2年内达到“五统一”要求。

第四章经费保障

第十二条县人民政府将城乡环境卫生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产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县政府确定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所收专款用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维修和建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三条县城乡环境清洁工程建立“县财政补助、乡镇配套、村集体补差”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实行专项管理、专项使用。县财政专项补助总体额度按照上年度全县财政收入的3-5‰标准计提。县财政对乡镇的补助标准按照上年度统计部门提供的在册农业人口每人每年补助3元计算。另外,县财政每年还根据情况安排一定的以奖代补资金,以强化对乡镇的监管力度。

各乡镇在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将一定比例的转移支付资金或乡镇其它收入用于环境卫生管理,落实相应的村级环境卫生配套资金。

各行政村在县财政补助、乡配套的基础上,要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倡导通过社会筹资、群众集资、村民投工投劳等办法解决环境卫生管理缺口资金。

第十四条县财政补助资金按照“比例拔付、绩效挂钩、年终兑现”的原则下拨。拨付比例实行“三三四”制,每年年初拨付各乡镇30%,七月份考核拨付30%,年终总体考核兑现再拨付40%。

第十五条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权属范围内和卫生责任区的清扫保洁费用由各单位负责。

第五章责任分工

第十六条县城规划区的卫生清洁工作,由县建设局和乐平、大寨镇政府分别负责对城区和本乡镇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村庄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

城区主次干道的路面、人行道、公厕等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置,由县环卫所负责。

县城公园、广场、绿化带的清扫保洁由市政园林管理站负责。

县城各居民小区的清扫保洁由各小区管委会(业主委员会)负责。小区生活垃圾由县环卫所统一清运,并按规定收取垃圾处理费。

县城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车站、停车场、经营性门店、摊点等公共场所由各所属单位和经营者负责。

“城中村”中的小街小巷清扫保洁由各村的环卫站负责。

建筑施工现场由施工企业负责,尚未开工的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十七条各驻乡镇单位、企业和各行政村的环境卫生由各单位、企业和行政村的环卫站负责。乡镇环境管理所监管。

第十八条县207国道、317省道排水渠以里范围内的环境卫生、20米以内通道绿化由公路段负责,排水渠至20米以内的卫生由公路段监管,所属乡村负责。

县乡公路排水渠以里、15米以内通道绿化由交通局负责,排水渠至15米以内的卫生由交通局监管,所属乡村负责。铁路保护区域以内的环境卫生由铁路部门负责。

第十九条“四桥”(大寨桥、东风桥、河西桥、赵家沟桥)以里的河道环境卫生由建设局监管,环卫所负责清理;其余地段的河道及岸线由水利局监管,所属乡村负责清理。

第六章工作制度

第二十条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把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乡镇要把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长效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宣传、文化、广电、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公民维护市容环境卫生的自觉性。

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尊重市容监察和环境卫生工作人员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扰市容监察和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履行职务。

第二十二条全面落实卫生清洁村前(门前)“六包三不”责任制。

包卫生:所有单位、村镇、门店、居民住户所在地方,要做到室外全天保洁,无积水积雪、无痰迹烟头、无瓜果皮核、无垃圾粪便、无纸屑杂物等其它污物。

包秩序:要做到门前(村前)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摆摊点,牌匾要挂放整齐,各种车辆一律停放在存车场(处)内。

包绿化:要做到门外树木无缺损,花池、绿地整洁完好,无绿化条件的要摆放盆花、花坛。

包亮化:建筑物和广告牌按要求实行亮化。安装有轮廓灯、反射灯,村镇主要街道要安装路灯,确保亮化设施完好,并按要求保证亮化时间和效果。

包整洁:所属的建筑物、构筑物立面要保持干净整洁、无污垢;色彩要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包广告牌匾规范:店容店貌要整洁美化,做到一店一牌,牌匾要符合招幌文化要求上档次,文字要规范,实现玻璃、橱窗无字画,定期清洗店面、油漆牌匾,始终保持店面新、墙壁新、橱窗新、广告牌新。

三不:不乱倒垃圾、不占道经营、不乱贴广告。

第七章标准要求

第二十三条县城和乡镇要制定和完善环卫设施规划,要做到基础设施数量充足、布局合理。

县城要有3-5处垃圾填埋点;城区原则上每1万平方米至少要有1个封闭式垃圾池,主要路段平均每100米要至少设置1个垃圾箱(筒);每乡镇要有1-3处垃圾填埋场,每村要设立垃圾中转场,选址要远离居民区、主干道、河道和居民饮用水源区。

第二十四条县城旧城改造或村镇建设改造时,责成建设单位设立相应的环卫设施。环卫设施必须与工程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环境卫生设施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概算,由主体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负担。

第二十五条村镇主要街道两侧、居住区和人流密集地区,应当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或垃圾池、果皮箱等设施。农村原则上按每10-15户配置1个垃圾桶或每25户建1座垃圾箱。

第二十六条各环卫所、环卫站要配备数量充足的垃圾清扫和清运工具,包括垃圾清扫器具、清运机动及人力车辆等,提高清运保洁效率。

第二十七条街道保洁。县城区的主次干道要做到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保洁,保洁标准要达到“五净五无”,即路面净、墙根净、树坑净、绿化带净、下水口净;无垃圾、无泥土、无污水、无杂草、无瓜果皮核。

垃圾清运。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车走场点净,逐步推行垃圾袋装化,实现垃圾不落地,杜绝二次污染。单位和个人产生的建筑垃圾,不得倒入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或垃圾池,由单位或者个人自行定点清运;无力自行清运的,由环境卫生专业组织有偿代运。

公厕管理。公厕卫生达到无蝇、无蛆、无臭味、粪便无外溢。

垃圾中转场点。场点卫生整洁,达到无蝇、无蛆、无鼠、无积液、无外溢,中转设施应定期维修确保正常运行。

第二十八条乡镇及农村的环境卫生要执行新农村建设、农村创“三优”、“五清五规范”的标准要求。

第二十九条207国道、317省道20米红线范围内、县乡公路15米红线范围内无垃圾死角、无杂草杂物、无白色污染,路面清洁、路沿整齐、树坑整形。

第三十条河道及岸线无垃圾杂物,河床平整、清洁。

第八章监督考核

第三十一条监督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本办法所涉及的六项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第三十二条监督考核的方式方法采取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全面考核和年底总评相结合的办法。

第三十三条级次考核实行百分制,按照六项长效机制打分,考核结果分4个级次。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80—89分(含80分)为良好,60—79分(含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年底考核总排队与平时检查结果相结合,与本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财政补助兑现挂钩,并且考核结果要作为对单位(乡镇)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报组织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按照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责任与过错相对应,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的,采取黄、橙、红三级督查问责方式,进行行政责任问责追究。

凡受到黄色通报的单位,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点名通报批评,并责令写出书面检查;凡受到橙色通报的单位,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全县通报批评,给予戒免谈话;凡受到红色通报的单位,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建议免职处理。

第九章附则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7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建设工作与城乡统筹工作的全面推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布局逐步趋于合理。目前,全县已有9个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10个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全面启动了村镇布局规划和规划保留村庄的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预计于__年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功能逐步配套完善。十二五以来,全县乡镇投入8100万元,铺设村镇道路204公里,公路通村率达100%;投入35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场5座,正在建设5座;投入102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17座。三是城乡统筹试点有序开展,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小城镇建设逐步加快,13个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达44.88平方公里。十二五以来,全县已建成农民集中区15个,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在建20万平方米;村庄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1.6亿元,完成了540个村庄环境整治,创建星级康居示范村56个,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改善。

近几年来,我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面广量大,系统复杂,再加上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全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两规”不衔接。由于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不一致(村镇规划的规划年限到2030年为止,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年限到2020年为止),从而导致了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大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出现了有的建设虽然符合村镇规划,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问题。

有机构,但统筹协调差。虽然我县在各乡镇均设置了土地管理与规划建设管理专门的工作机构,但由于各乡镇人民政府与国土、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站等站所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和约束,既没有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建立或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

有编制,但转岗离岗多。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站(其性质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财物均由乡镇自行管理)原有在编人员203名,现在岗仅剩64名。

有人员,但专业素质低。目前,全县乡镇在编在岗人员有64名。其中,退伍军人30名、非专业的大专(中专)毕业生10名、规划专业毕业生1名、考试录用23名。(原在编的203名中,有退伍军人94名,非专业的大专(中专)毕业生52名、规划专业毕业生1名、考试录用56名)。这支队伍懂技术、懂业务的专业人员基本没有,难以胜任专业性的规划管理工作。

收费项目有限,管理经费无保障。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站承担着本区域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责,工作面广量大,但各乡镇没有将规划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之从1997年开始,中央取消了涉农的建房规费项目后,导致人员工资、社会保险和办公经费无正常的来源渠道。若按现行的我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社会保险等标准(年人均3.5万元)来测算,全县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站在编的203名人员工资等经费年约需710万元,办公经费年约需360万元(年站均20万元),计约1070万元。

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建设模式单调雷同。大多数镇区规划建设档次较低,功能不齐全,其建设的格局多数是沿路“走廊式”,其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建筑设计风貌也单调雷同。道路、给排水、通讯、电力等市政设施以及环保设施建设严重不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问题,有的设施功能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尤其是已建成的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运转极不正常,导致村庄环境整治成果难以长期保持,始终处于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广大干群对此十分不满。

针对我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快速完善乡镇规划体系。要按照“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总体规划(2010-2030)确定的城镇空间结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结构,生产力布局、用地布局,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加快完善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布局建设规划、环卫设施等各类专项规划,最大可能使总体规划融入到我县的“双带引领、两级拉动、四轴推进”的整体发展框架之中。并要按照“集约用地、集中布局、便于配套”的原则,建议将全县集中居住区(点)、村庄保留点数量控制在120个左右。

(1)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要科学规划道路、供电、给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

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村服务中心、健康活动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2)要注重规划的特色。要充分研究原有村落空间景观特有的山水、生态、宗族等意向和风土民情,挖掘其原生价值,彰显村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自然风景、传统风俗、特色风情交融的乡村景观,促进乡村旅游、农家乐、观光农业发展,并要做到一点一风格,一区一样式。

(3)要注重农民生产生活的习惯。在规划设置集中居住区过程中,要科学做好打谷晒场、农机具存放、畜禽饲养、菜园等场地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规划。

在抓好村镇规划编制的同时,要突出抓好两大环节:

一是沟通衔接环节。在编制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布局及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用地边界范围时要及时与国土部门联系对接,以便国土部门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

二是编制程序环节。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抓好初评、专家评审、公示和报批等程序工作,确保规划出精品、有特色、合民意。

1、突破瓶颈,在规划建设用地上加大保障力度。针对我县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土地跨组、跨村调整难以及建设用地取得难等问题,建议县政府:

(1)要立足高位协调,着力解决“两规”不衔接的问题。县政府要把解决“两规”统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抓好国土与规划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对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集中居住区,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纳入近期和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调整计划,确保集中住居区建设用地合法化。

(2)要立足跨村通融调剂,着力破解土地调整难的问题。①要建立与完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交易中心作用。②要探索建设“户口跟着新建(购)房屋走”与“土地协议置换”两项制度,破解土地调整难题。

(3)要立足用活政策,着力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问题。①要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②要积极组织向省申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二个项目的实施,对原农民的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所形成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在保证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所需指标前提下,剩余的指标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全部统筹用于小城镇建设。③要千方百计争取省土地流量指标,破解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无启动用地指标难题。

(1)要组建代建公司筹资金。各乡镇要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代建公司,由代建公司向农合行贷款筹集建设资金,乡镇政府监督代建公司以约定价格低价出售房屋。

(2)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上级涉农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功能,按照各部门“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工作思路与“捆绑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则,整合交通、建设、环保等10多个部门涉农的资金和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励资金,将其集中投放到集中居住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3)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后,农民退出的宅基地所形成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在保证农民集中区建设所需指标的前提下,节余的指标,建议由各乡镇自主参照城市国有土地收储和出让的市场运作方式,以地引资,所得净增收益资金全部纳入新农村建设基金统筹使用,增强村镇建设的造血功能,解决公建实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村镇市场、教育、医疗等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要长期接力不掉捧。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变更。要一捧接着一捧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2)要长期执行不含糊。要始终做到“建设必有规划,动土必经审批”,坚决杜绝乡镇规划区与集中居住点以外的零星建设。

(3)要长期疏导不滞后。坚持“一户一宅”和“建新拆旧”的原则,要研究制订我县《村民建房管理办法》与《宅基地管理办法》,对有实际建房需求的农户要依法依规给予审批。并积极引导其入城、进镇、到点购房或建房居住,以减少违法建设。

(4)要长期控违不手软。①控违关口要前移。各乡镇要在各自镇区出入口设置卡口,加强巡逻,对拖运水泥砖等建筑材料的车辆严格检查,对用于违建的建筑材料一律予以查处;②巡查要常态。村镇干部以及国土地、规划、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员要层层驻点包片、不间断巡查,做到巡查全覆盖、无缝隙,将违法行为制止在苗头,消灭在萌芽;③违法建设处置要及时。对巡查中发现的违法建设,国土、规划等部门要在第一时间组织执法人员到现场制止,并责令立即拆除。对拒不停工,不按期拆除的,乡镇村有关人员组织联合执法工作组进行。

(5)要长期坚持不松劲。①建房质量安全要监管。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要实现全覆盖。乡镇人民政府要组建监理队伍,强化对村镇建设工程的现场监督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要督促施工队伍按图施工,并要强化抗震设防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加强施工队伍和村镇建设工匠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②建筑品位要提升。集中居住区设计不仅要多样化,做到一个小区一个样式,彰显个性,而且建筑风格要一致,色彩要协调统一。③小区建设模式要灵活。在镇区规划控制区、村镇发展控制区的建设要采取统规统建,在其它规划区域内的建设要采取统规代建或统规联

建、自建。(1)配套政策要到位。具体要在银行贷款、贷款贴息、拆迁补偿、新购房屋补贴、房屋交易、户口迁移、房地产调控、土地置换、失地农民保障等方面形成完整的配套政策,来激励农民进城、入镇、到区居住。

(2)小区配套设施要完善。要加大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道路、给排水、强弱电、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幼儿园、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健身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以“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小区吸引更多农民到集中居区入住。

(3)推进措施要配套。在抓好人口集中的同时,要着力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和乡镇工业项目集中区建设,来加速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使之互为支撑,相辅相成。

/:请记住我站域名/3、宣传教育再深入,典型示范引导再加强,在营造浓烈氛围上下功夫。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开辟专栏、专版,全方面多角度地宣传。

(1)要讲明意义,让广大干群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2)要讲明政策,让干部群众明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要讲明做法,让干部群众明白“怎么做”。

(4)要树立典型,让干部群众明白“要建成什么样子”。

要坚持“规划先行,总体部署、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在跨村建设小区中,有重点选择最优的集中居住点进行先行先试,实行以点代面,逐步推广,并及时总结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定期召开现场会,参观学习、印发材料,以及电视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让农民切身体会到集中居住的优越性。通过广泛宣传,激励广大干群参与规划实施与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规划实施和集中居住建设工作的浓烈氛围。

(1)目标任务要明确。县政府要根据县乡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把各乡镇年度要完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数量、规模及序时进度等任务和要求要明确到位。

(2)职责分工要清楚。县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作为小城镇与集中居住区建设第一责任人;县、村镇规划建设综合管理机构作为小城镇和集中住居区建设牵头单位,统筹协调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环境整治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国土资源局要按照县政府批复的村镇布局规划中保留的集中居住区,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将建设用地调整到位;建设规划部门要把好村镇规划的指导、审批关与规划建设管理人员、施工队伍培训和质量监测等;环保、交通、农林、水利、财政、广电、供电、通信、邮电、卫生、农工办、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主动靠前对接,畅通“绿色通道”,提供服务保障。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8

一、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目标

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成功创建部级生态区1个,部级生态示范区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部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2个、环境优美乡镇8个、生态村3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4个、生态村127个,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结合全省第二个“十百千”生态创建工程目标要求,我市2012年至2015年创建目标为:阎良区力争创建成部级生态区、高陵县力争创建成省级生态县,再启动长安、户县、蓝田县市级生态县(区)创建工作;每个涉农区县每年启动1个以上乡镇(街道)、2个以上行政村的省级、部级生态创建工作;每个涉农区县每年有2个以上的乡镇(街道)和3个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市级生态创建标准。

二、申报资格

申报单位必须是市辖区内涉农县(区)、建制乡镇(街道)和行政村。

三、考核、命名及奖励

(一)考核:由市环保局负责对申报单位进行筛选,确定名单后联合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组成考核组进行联合考核验收。

(二)命名:对通过考核验收、履行公示后无异议的县(区)、乡镇(街道)和村,命名为市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

(三)奖励:对命名的市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给予扶持资金奖励。

四、创建程序

(一)创建市级生态县(区)

1.申报程序

(1)创建市级生态县(区),由县(区)人民政府向市环保局提出申请。

(2)创建市级生态县(区)要紧密结合县(区)情,编制生态县(区)建设规划,经市环保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由县(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政府予以印发实施。正式规划文本、人大决议(决定)及政府实施文件一并报市环保局备案。

(3)开展生态县(区)建设要认真执行规划,每半年向市环保局报送规划落实情况报告及工作总结,并作为创建基础资料予以检查、考核。市环保局将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开展生态县(区)建设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情况予以反馈,其整改结果作为生态县(区)建设考核验收的依据。

(4)生态县(区)建设规划批准实施1年以上,各项指标经自查达到市级生态县(区)验收标准的,可向市环保局提出验收申请。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并获命名1年以上,可申请省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及验收。获得省级生态县(区)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部级生态县考核标准的,可申请部级生态县(区)技术评估及验收。

2.验收程序

(1)在自查达标的基础上,县(区)政府向市环保局申请验收,同时填写《市生态县(区)申报表》(见附件1)。

(2)市环保局接到验收申请后,将会同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和专家对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评估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形成评估意见予以反馈。县(区)对评估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后,以县(区)政府名义将情况书面报市环保局。经市环保局复核后符合验收条件的,由市环保局组织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与专家进行考核验收。

考核验收方式:①听取创建工作报告;②观看生态县(区)创建专题片(10-15分钟);③查阅创建工作文件、档案;④核查技术数据和相关证明材料;⑤现场考察;⑥开展民意调查;⑦形成考核验收意见。

3.申报材料

(1)县(区)人民政府申请验收的函及《市生态县(区)申报表》。

(2)生态建设规划文本及县(区)政府提请县(区)人大对规划的批复实施文件(批复文件装订在规划首页)。

(3)县(区)人民政府创建市级生态县的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县域基本情况,市级生态县(区)建设基本条件、建设指标达标情况和规划建设内容实施情况,创建工作的措施、成效、体会。

(4)建设生态县(区)的技术报告。内容包括县(区)基本情况、建设规划完成情况、基本条件完成情况、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有关的检测、监测报告)等。

(5)创建生态县(区)专题片(10-15分钟)。

(二)创建市级生态乡镇

1.申报程序

(1)符合条件的涉农乡镇(街办)经所在县(区)政府同意后,由所在县(区)环保分(县)局向市环保局统一提出申请。

(2)创建市级生态乡镇要紧密结合镇情编制生态镇建设规划,经所在县(区)环保分(县)局组织有关专家论证通过后,由县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所在县(区)环保分(县)局备案。

(3)生态乡镇建设规划批准实施1年以上,各项指标经自查达到市级生态乡镇验收标准的,可向市环保局提出验收申请。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并获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省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的,可申报省级生态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部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的,可申报部级生态乡镇。

2.验收程序

(1)乡镇、街办在自查达标的基础上,填写《市生态乡镇申报表》,经县(区)环保局审核,并提请当地县、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各县(区)环保局统一向市环保局提出书面验收申请。

(2)市环保局联合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及专家组成验收组,适时对申报单位进行考核验收。验收方式:①听取创建工作报告;②核查创建工作文件、档案;③审核技术数据;④现场考察;⑤随机开展民意调查;⑥形成考核验收意见并提出整改意见。

3.申报材料

(1)乡镇政府(街办)申报市级生态乡镇的正式文件。

(2)生态建设规划文本及县(区)人大或政府对规划的批复实施文件(批复文件装订在规划首页)。

(3)创建工作总结。包括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创建过程、主要活动和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内容为经济发展情况、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环境状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

(4)技术报告。包括经审核的《市生态乡镇申报表》(装订在技术报告首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证明材料(含有关监测、检测报告)。每项指标都要有证明材料,需要核算的指标要有核算方法,具体参照生态乡镇指标解释。

(5)生态建设专题片(10-15分钟)。

(三)创建市级生态村

1.申报程序

(1)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由村委会经乡镇人民政府(街办)向县(区)环保局提出创建申请。

(2)在县(区)环保局的指导协助下,编制符合村情实际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并经乡镇人民政府(街办)批准后组织实施。

(3)生态村建设规划批准实施1年以上,各项指标经自查达到市级生态村验收标准的,可向县(区)环保局提出验收申请。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并获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省级生态村考核标准的,可申报省级生态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部级生态村考核标准的,可申报部级生态村。

2.验收程序

(1)经自查达到市级生态村建设指标要求的村,由县(区)环保局组织验收,并将申报及验收材料报市环保局。

(2)生态村经区县验收后,报市环保局进行审核。审核材料包括申请文件及验收材料。市环保局联合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对申报的生态村进行抽查,形成审核抽查意见。

3.申报材料

(1)行政村申报市级生态村的正式文件。

(2)生态村创建规划文本、乡镇政府(街办)对规划的批复文件(批复文件装订在规划首页)。

(3)创建工作总结。包括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创建过程及进展情况、主要活动和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内容为经济发展情况、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环境状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

(4)技术报告。包括经审核的《市生态村申报表》(装订在技术报告的首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证明材料(含有关监测、检测报告)。每项指标都要有证明材料,需要核算的指标要有核算办法,具体参照生态村指标解释。

五、监督管理

(一)对当年通过考核验收的生态创建单位,在市环境保护局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同时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受理群众投诉。

(二)市环保局将联合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每2年对各辖区内的生态创建命名单位开展必要复查,进行跟踪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对获得市级命名的,将取消其命名称号,并暂停受理当年该县(区)市级、省级和部级生态创建的申请,确保生态创建质量。

(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公正透明的原则。各创建单位和指标核准单位要对申报的生态示范创建材料严格把关,对考核验收过程中要严格程序,严格标准,严禁欺上瞒下、瞒报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

(四)获得命名的市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街办)和生态村,若辖区内出现较大(Ⅲ级)以上(含Ⅲ级)的环境事件,且未能妥善处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或接到当地群众反复投诉、举报比较严重环境问题的,一经查实,市环保局将建议取消其市级以上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称号。

六、工作要求

(一)各涉农县(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是生态县(区)、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创建工作的主体,要根据部级、省级、市级生态创建规范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各辖区生态创建管理办法。

(二)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要高起点、高标准,以继续创建省级、部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为目标,注重规划的长远性。生态镇、生态村要优先从市级重点镇、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选取。涉农环保分(县)局负责辖区生态创建的具体工作,要深入农村,积极发挥帮助、指导和协调作用,协助编制符合实际的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9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意见》(宝市环发[]26号),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创建部级优美乡镇和生态村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生态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状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构建富裕和谐新做出贡献。

目标任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中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全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按照先行示范、逐步推进的总体设想,在“十一五”期间建成6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个生态村,在“十二五”期间建成8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个生态村。

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以加强资源永续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重点,推进以山川秀美为主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生态体系建设;以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以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生态创建活动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生态系列创建的细胞工程和基础工程,要重点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抓好六个方面:

一是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二是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基础,大力推广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技术;

三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四是推进农村改厨、改水、改厕、改圈工作;

五是加快推进农用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

六是积极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探索污水处置办法和有效途径,大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三、强化生态创建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

(一)精心组织,完善生态创建规划。坚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便于操作的原则,科学划分本乡镇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指导乡镇的产业发展和生产活动,充分发挥乡镇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建规划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和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要相互衔接,活动一并开展。规划任务和目标要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便于实施、检查和考核。

(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生态创建工作。各乡镇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高标准、高起点地做好生态创建,确保建设成效。根据国家考核标准,修订和完善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指标体系,完善相关规划编制指南等技术规范。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创建方案,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生态创建活动。

(三)加强领导,为创建工作提供保障。各乡镇要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机构,加大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制订年度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把规划中确定的任务进行分解,切实抓好落实。提高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信息管理体系、及时有效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科学的城乡环境管理决策体系。

乡镇环保的工作总结篇10

我们集中力量,从重点区域和热点问题入手,本着边建设、边整治、边规范、边加强管理的原则,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今年以来,我们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目标要求,常抓不懈。先后投资近8000万元实施了苍山路、光明路、振兴路、北外环、兴大街、东外环、S225省道城区段绿化、滨海西街绿化、新一中道路、文化广场等20余个整治建设工程。城区苍山路、中山路、国策路、沭新大街西段、滨海西街、振兴路、光明路、北外环、东外环等50余公里的城市道路得到了高标准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涉及拆迁面积5.4万多平方米,累计新硬化面积35万平方米,敷设管涵5万多米,铺装人行道板12万平方米,对常林大街西段、苍山路北段、S225省道城区段、滨海西街、城市四入口等城区主要路段两侧进行了绿化,大幅度增加绿化量,新增绿地面积36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投资700多万元,对常林大街、沭新大街等主要路段,更换安装了380多盏高标准路灯,目前,城区共新安装高标准路灯2300多盏,亮灯率达99%以上,道路景观焕然一新。其中,苍源河公园建设工程全长4900米,绿化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工程包括公园建设、绿地建设、附属设施安装、排水建设等项目,使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集游览、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每至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每晚近3千余人在此休闲娱乐,该工程目前已被列为*市最佳人居工程范例,正申报山东省最佳人居工程奖。同时,规划建设了县城公厕、集贸市场、城区停车泊位,对旧损路面进行整修,实施立面改造8万多平方米。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坚持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住房工程三项并举,加大了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综合力度。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搞好旧城改造,规划建设了金都、花园、锦华苑、阳光居等住宅小区,累计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二、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我们把城区市容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常规管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并重。把城区分为“三纵三横两曲线”,先后开展了交通秩序整治、查处违法违章建筑、整治市场秩序和季节性治理等专项执法活动,组织城管执法、建设、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进行了59次联合执法检查和专项清理整顿,清理电话亭棚180余间,售货厅150余间,厅23间,违法违规建设2200余平方米,清理无证运营车辆和机动三轮车600多辆。坚持堵疏结合,突出划行归市,先后对城区道路两侧及苍源河两岸的摩托车、自行车市场,国策路中段自行车早市,彩虹桥南侧河滨街菜市场,以及夏秋季打场晒粮进行了清理,查处非机动车380多辆,清理市场600多平方米,整治打场晒粮75次。同时与113个驻城单位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制定了《临沭县城市“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检查考核办法》,强化对“门前三包”工作的督促检查。自今年5月份以来,已召开4次专题会议,组织6次集中检查,下达26份整改通知书,对13家“门前三包”责任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以常林大街、苍山路、中山路、沭新大街等17条城区主次干道为重点,围绕治理脏、乱、差等难点问题,清理店外经营、占道经营、店外广告牌,持续加大对乱摆乱占、乱贴乱画的清理整治力度。目前,已取缔占道经营摊点1220多个,规范店外经营2400多处,取缔夜市大排档和露天烧烤173处,查处噪音严重污染违法施工案件29起,清除“野广告”3600多处,面积4300多平方米。同时,对城区道路进行全天保洁,垃圾清运率达97%以上,加强了对城乡结合部、居住小区和背街小巷等卫生死角环境的治理,依法对乱倒生产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共清运垃圾8万立方。

三、加大污水大气污染治理,城区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投资6499万元,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牛腿沟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污水处理池土建部分及配套设施、办公楼主体工程、院墙等已经完工,设备安装现已基本调试完毕,本月底将试运营。总投资3673万元、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现已全面完成厂区地质勘探、施工图纸设计、供电线路架设以及院墙等建设,实现了“四通一平”,完成截污管网敷设6000余米,其余管网正在测量规划建设中。同时,大力开展了重点污染源治理,在集中供热范围内,全面取消了燃煤小锅炉,取缔小锅炉70余处,治理污染不达标企业21家,进一步改善了城区水质和大气环境。

四、推进村镇综合整治,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在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村容村貌的脏、乱、差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集中治理。先后对全县12个乡镇驻地一条街进行了详细规划,同时,完成了乡镇驻地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编,加大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优化村镇环境。工作中,把整治重点放在省级中心镇、市级重点镇以及主要道路两侧的乡镇,沿国道、省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行政村街以及乡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中心村街和示范村街,抓点带面,抓示范带一般,以典型整治拉动整体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同时,我们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与“全市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和“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了郑山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大兴镇李格庄村、郑山镇丰岭村、白旄镇华山村、青云镇后齐庄村、店头镇大垛庄村、石门镇白毛村6个村为文明生态示范村,以示范镇、示范村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村镇搞好建设。在做好有机结合文章的同时,注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对村镇违反规划建设法律法规行为的严肃查处,先后开展了村镇规划建设执法大检查活动,查处违法面积6000余平方米。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确保该项工作有人管,职责明,在各乡镇和村街大力实施“一池四改一利用”工程,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收到较好的整治效果。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才能建设出更好的、现代化的城市和村镇。我们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条:

(一)全面发动,广泛宣传,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强大声势。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车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调动其参与搞好整治的积极性,在县城区和村镇驻地、各沿街单位门口设置宣传牌,在主要街道悬挂过街横幅,在全县由建设、宣传、城管执法、交警、交通、工商等单位组织宣传组,出动宣传车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印制“城市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文明乡镇建设、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标准等一系列宣传明白纸3万余份,一并发放到沿街各单位、经营门店和各乡镇村街。专门在电视上开辟专栏,全面深入宣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村街、文明单位以及争做文明市民的标准,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临沭形象,靠我创造”、“临沭是我家、整治靠大家”的意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组织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题会议,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制定下发了《20*年临沭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临沭县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范围、内容、标准以及工作分工进行了明确,由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各有关单位、部门及乡镇对照县里的总体工作部署,对整治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列出了12项整治内容进行细化考核,对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并制定出严格的考评、表彰、激励措施,把各项任务指标落实到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身上,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分工,切实协调了各级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在全县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