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的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8:28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1

【关键词】金融学;特色;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34-02

目前我国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把金融学办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我国金融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乃当务之急。

一、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时代背景

(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具备快速、便捷、成本较低等优势,迅速成了金融发展的热点,这种变化也对高等院校的金融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结局就是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出现也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支付宝、微信等新的金融支付平台与支付手段的出现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出现了支付宝、微信等新的金融支付平台与支付手段。为适应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金融特色专业的教学也需要随着这些新的支付平台及手段的出现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内涵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具有显著特点,能够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广泛认可的专业[1]。金融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热门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众多,缺乏特色,培养的学生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因此,金融学专业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办出一定的特色。所谓金融学特色专业就是指在金融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目标等一系列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金融行业和社会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金融专业。

(二)金融学特色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国金融学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金融学特色专业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呈现竞争格局,财经类院校、综合性重点大学、一般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理工、农林类院校等都开设了金融学专业,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也在积极开办金融学专业。因此,在众多院校的竞争格局下,每个院校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如何对既能满足金融市场和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各校自身发展的金融学专业特色进行定位,培养高质量的金融学实用性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必然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上述各院校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学校仍会存在个性化差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也不可能有一致的通用模式。

三、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素质仍需提高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保证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师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也有一些教师仅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欠缺,或者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的艺术水平不高。有的教师对新时期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前沿发展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新时代对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等。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依旧落后

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我国历来多以课堂讲授,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手段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需求[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挫伤,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未得到培养。所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需要革新。

(三)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脱节,毕业生入岗缺乏经验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公司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急增,但是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体制一般只注重基础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实践教学,所培养的金融学人才不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毕业生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待健全,课程考核制度比较死板

金融专业课程的开设是金融人才培养措施的重要方面,其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质量。而现阶段不少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单一,教材更新较慢。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基本上是一尘不变的闭卷考试,题型的设置局限于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要点,不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导致学生所学很少能派上用场,造成与实践脱节。

四、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模式构想

构建金融学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金融业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金融学特色专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工与学、校与企、课与证”相結合的金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工与学:即学生前三学年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模拟训练;最后一学年进入实习,边实习边学习。实习单位提供岗前培训、技术培训和考证培训,并由实习单位考察学生的品行和能力,实习单位满意的学生可与公司签定就业合同。

2.校与企:金融专业积极推行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1)成立由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金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的全过程。(2)与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协议,为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提供平台。

3.课与证:(1)课证融合。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证、保险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列入金融特色专业教学计划,举办考证培训班,提高学生通过率。(2)二证并举。即职业资格证、毕业证并举。(3)以证代考。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课程实行以证代考,即拿到证书的学生可以免去学校相关学位课程的考试。

(二)构建“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金融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可以考虑以金融专业为依托,成立产、学、研合一的服务型金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产训合一,学以致用;公司的目标是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稳定的平台,及为金融专业的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其经营范围有:金融投资理财策划、金融投资信息咨询、代开证券账户、金融培训等。金融专业教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分别在公司商务咨询项目部、营销策划项目部、培训项目部等部门任职并开展经营活动。金融专业的学生可分期分批在公司进行实习、实训。让公司为金融专业师生搭建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下转181页)

(上接34页)(三)构建金融特色专业人才的订单培养模式

可以考虑与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企业合作,签订金融专业学生的订单培养协议,为金融单位定向培养金融特色专业人才,并在订单培养率达到一定比例后,逐步推广扩大[3]。

五、完善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

高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还可以选派优秀的教师入企业学习,以更新他们的实践知识,邀请金融管理层为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进修班,为教学创新提供条件,金融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对教师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4]。

(二)丰富金融学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新的授课方式,例如对新时期的金融案例进行建模分析,观看视频资料。另外,教师要加大对金融专业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指导,也可对最新的金融资讯与学生一起讨论,也可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国内外金融资讯,从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把各高校优秀教师的研究论文、课题报告、教学资料、专业文献放于网络公共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对金融学特色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要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模拟证券投资、银行贷款、期货交易,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比赛,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操作,使他们深刻理解金融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操作中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要安排学生寒暑期在地方企业实习,了解实际岗位运转模式,以培养出与具体金融岗位接轨的金融特色专业型人才。

(四)制定新的金融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应该按照各校的实际情况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定期修改金融学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减少内容的重复性,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要在基础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开实践课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改变选取教材的模式,尽可能鼓励教师根据讲课讲义自己编制教材,一边授课一边做教材的编写工作,要针对不同在校学生的素质及水平,并结合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特点,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教材。同时要求学生学好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这些与金融学密不可分的课程。在教程的考核制度上,要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可以课堂表现、作业、论文的写作、实习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树凯,张静,冯晓丽.试论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的内涵和特色[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4):110

[2]张弩,邹睿蓉.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9):177

[3]周孟亮.提升高等农林院校高等金融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2)98

[4]谢振勇.融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对接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12):253

作者簡介: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2

关键词:金融;学科建设;优势特色;交叉培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69-03

一、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

现代金融的发展迫切要求金融学科的动态发展,金融学科的定位必须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初,金融学主要包括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方面;后来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重组,资本市场理论获得发展;当今,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增长,金融风险规避与监管理论兴起,金融学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同时,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化与金融电子化已成为金融实践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金融实践发展推进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开放性、创新性与学科综合化,研究视角微观化,研究方法和手段数理化、模型化。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给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学科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用立意高远的战略眼光,动态地把握金融学科体系的真实内涵,拓展与更新金融学科领域的内容,对金融学科建设进行准确定位。

金融学科建设的定位应与办学目标的定位相一致。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有多层涵义:一是办学层次的定位。如高校把自身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或定位为富有地区、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其学科建设的定位必然不一样。二是学科性质的定位。很明显,将院校办成诸如财经类、师范类、农林类、综合类或其他性质的院校,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在性质定位上是不同的,在确定的学科性质范围内的学科建设目标、方向、重点无疑不同。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由于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综合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如金融本科、硕士、博士层次,或如学术型、管理型、技术操作型等金融分类人才培养等。分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学科建设的布局重点、分类人才培养科学衔接和比例构成是不同的。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根本性建设,其准确定位无疑应契合办学目标。

二、走出“社会需求”的认识误区,找准金融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金融学科建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其基本的原则。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陷入“社会需求”的认识误区:将“社会需求”简单等同于“市场需求”,导致学科建设上追求短期效益和短期目标;将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混同于就业“热点”,将优势学科与优势专业混同于“热门”专业,脱离自身实际,热衷于热门专业,盲目跟风、趋同,导致人才培养低水平重复和单一化,造成的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的失衡与扭曲现象,最终使其原有的某种优势特色的学科或专业严重滑坡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应该走出误区,真正找到金融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一是学科建设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绝不意味着学科建设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短期目标。恰恰相反,确立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放弃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应树立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目标价值取向。就金融学科而言,应注意紧跟金融学内涵上深化和外延上扩展的动态,以学科的综合、交叉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金融学科体系,做到金融基础学科宽厚、主干与重点学科突出、优势特色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速。

二是遵循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原则,要求金融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持续性。既要满足、服从于社会现实需求,又要超越其现实需求。这不仅因为“社会需求”比“市场需求”要宽泛得多,而且因为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它不仅仅显现为现实的社会需求,还隐藏着潜在的社会需求。还因为金融基础学科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带动金融经济发展的长久利益和金融学科的根本建设来看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停留在就业“热门”专业这些外在化的现实需求上,就很难应对科学技术发展、金融经济周期变化等对金融人才多元化的、动态的需求,无异于无为地受市场牵引、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尤其是潜在的、具有拓展趋势需求的挖掘、引领和创造,难以抓住社会需求链条,无从发挥学科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整体效应。

三、认识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着力打造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金融学科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是由一个“学科群”组成的。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要求金融学科建设上有重点、有层次的推进,以最终体现金融学科发展的全面完整和真实有效性,而首当其冲地是打造重点学科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

(一)合理学科布局

明确区分金融重点学科与一般分支学科,着力进行三级重点学科(院级、省级、部级重点学科)的递进建设,使金融重点学科的布局形成金字塔式结构,形成相互配合和支撑的态势,并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带动其他分支学科建设。

(二)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

金融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因其具有示范作用和广泛的凝聚力,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金融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建设金融优势特色学科,要注意遵循金融教育教学规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择优、强优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要根据金融经济发展需要,增强其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开放性、独创性、适应性。

(三)以金融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打造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的培育,离不开金融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金融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体现在专业下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

1.要形成优化、创新、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结构,把握好课程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揭示的中心任务。一是必须强化专业主干课程,突出一门高质量的统帅课程,以主要体现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金融本科层次的主干课程可以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投资学等10门,其统帅课程就是金融学。二是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各高校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设置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传统财经类院校可以突出其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综合类院校则更多体现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特色,理工类院校可特别强化在数理金融和方法论方面的发展等。就各高校而言,以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好优势特色学科;就全国而言,以有利于形成一个“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推动国内金融学科建设整体发展。

2.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上,要深入研究社会对金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金融业、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金融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与研究性、反思性、合作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各种形式的质疑、交流、对话与合作。

3.应特别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建立开放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注意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注意产、学、研结合,吸收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或参与企业等实体单位的研发项目;举办金融情景教学、金融学沙龙和信用学会、保险学会、理财学会等学术性社团,活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队伍建设,攻占学术高地,培育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定,尤为优势特色学科的重要衡量标志。金融学科建设应坚持金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全面发展,“学”与“术”不可偏废;依据学校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条件,以学科方向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扬长避短并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培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思维方式及方法论修养;形成一种能够促进学术自由发展和教学相长的学术传统与学术氛围;建立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攻占学术制高点;加强对金融基础理论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创立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等。

学科是否有优势、有特色,前提是学术水平。加强学科学术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要依据金融学科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科学术梯队。在梯队培养模式上可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如产学一体化模式、产学同组化模式、委托模式和市场化模式。要制定培养、扶持和吸纳学科优秀人才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如学科带头人“科研休假制度”,招揽人才的“筑巢引凤工程”,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人员出国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等。

五、重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培植,整合创新,发掘学科建设的“亮点”

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及教育与学科发展规律,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金融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融关系。例如,金融学与法学的交叉融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需要从金融活动的视角研究法律问题和以法的方式考察研究金融问题,把社会成员的金融活动置于履行社会契约的境域中。又如,金融学与数理经济学的交叉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体现。这些理论已成为西方金融学领域中的主流金融学。再如,金融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融合。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纳入金融投资的行为分析,在西方已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派。还有,金融学科建设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态结合。计算机技术是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它推动着具有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特征的现代金融的发展。金融学只有与其他学科之间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扶持的生态系统,才能使金融学科建设置于坚实的基础上。金融学科建设必须及时顺应这一学科发展态势,探求自身与新兴学科的契合点,在学科交叉的结合部和空白地带挖掘金融学科建设的“亮点”。

参考文献:

[1]中央财大等高校联合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9-156.

[2]曾康霖.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金融研究,2005(10):1-8.

[3]姜波克.推进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07-16.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地方高校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各种类型的地方高校日益增加,现已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它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断发展的高校群体中,近年来新成立的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辽东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于2003年4月通过合并升本跨入本科院校行列的省属本科院校。辽东学院从成立伊始,就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的原则,优先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特别是与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新战略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急需专业要适度超前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加紧密地结合。把学校定位在将学校建设成学科专业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学校的办校原则、基本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2005年设立的金融学本科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新兴的金融学专业以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一般工商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投融资决策和财务运作为核心,培养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通晓经济和金融运行规律,具备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理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和具备投融资决策及公司理财能力的金融与财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因此在五年的具体办学历程中充分体现了金融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即立足于培养金融与财务复合型人才,使学生不仅能适应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业工作岗位,而且能适应一般工商企业的金融与财务工作岗位的需要,毕业生将有更宽的就业面和更强的竞争力。依据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投融资及公司理财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提高能力”为原则,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注重学生对金融学、财务学等专业理论的学习及知识的融会贯通,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整合为六大模块。利用计算机网络、模拟软件以及实训基地开展“情境式教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多途径、开放式教学,做到教学与应用相统一。

二、构建符合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注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注意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突出特色、强调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区别于普通研究型本科专业,新建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应做到理论课程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同时在扎实的理论支撑下,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循序渐进,分层次安排课程教学体系,拉开课程的难度级差,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从而能够很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辽东学院金融学本科为例,将所有课程整合为六大模块,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以金融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为主体构成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以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课程为主体构成金融业务模块;以公司理财、公司资本运营等课程为主体构成理财业务模块。这样,一方面使得体系的安排系统而又有层次,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把金融市场与公司财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对金融学、财务学等专业理论的学习及知识的融会贯通。

2.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注意突出微观金融学。我国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不断改革和探索,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通过逐步增加微观金融学领域的课程,并最终形成以微观金融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强调微观金融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微观金融学比较强调实用性课程,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金融学课程和结构进行不断的整合,适度减少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的门数,同时进一步增加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这种选修课的设置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而开设的。这些课程或紧密联系实际,或紧扣金融前言理论的进展,或国际化色彩浓厚,课程内容新颖,更新速度快,充分体现了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4

工作室让融资更容易

批量方案设计工作室的职责是什么?他们能够发挥出怎样的作用?民生银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批量方案设计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专业的人员和市场一线的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总行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分行良好的市场敏感性特点,针对特色行业、特色产业、供应链上下游等细分市场,快速反应、上下联动,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案。

“我们在中小企业金融的实践中发现,每个地区都拥有一些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行业。”这些特色行业,有的拥有地缘上的优势,比如青岛的海洋渔业经济;有的具有工艺的传承,像苏州吴江的丝绸产业;有的拥有当地的政策倾斜,如泉州的石材行业。这些特色行业不一定是支柱型行业,但他们均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

这个时候,批量方案设计工作室就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批量方案设计工作室由专家型的产品经理、风险经理和评审经理组成,有时候银行还会从外部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到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方案的设计中。他们更加贴近特色行业、了解特色行业,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针对特色行业内的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当地特色行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所设计的产品也更加切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让中小企业融资更容易、更简单。

开创特色行业融资新模式

批量方案设计的模式也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尤其是一些特色行业的中小企业,申请标准化的贷款产品可能缺乏必要的担保、抵押手段,而批量方案设计工作室通过对市场的细分,开发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为各地的特色行业客户集群找到了新的融资路径。

可以说,批量开发设计的工作核心就是研究何种专业化的授信模式、金融服务方案、金融支持产品更能符合当地市场需要,更具有竞争力。

我们不妨来看宁波保税区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实际案例。

宁波保税区进口葡萄酒市场紧邻中国大陆第二大港——宁波北仑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2010年上半年正式挂牌运营以来,这一市场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高端进口葡萄酒集散地,未来这里还将建设成为国内保税区最大的进口葡萄酒交易市场。

目前,这个市场已有葡萄酒经营企业150家。可是对于这些葡萄酒经销商来说,既缺少土地、厂房、设备等不动产作为担保手段,更特殊的一点是,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保税区内的保税物资无法作为押品抵押给银行,因此他们很难通过传统产品获得贷款。

民生银行批量方案设计工作室在这一葡萄酒市场进行实地走访后,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以海关监管物资融资的一种全新模式。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5

【关键词】社会学;高素质金融从业者;角色定位;培养一、社会学视角下高素质金融从业者角色定位概述

(一)金融企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在社会经济中,只有金融业保持稳定地运转,金融市场的各项活动指标,如证券、银行、投融资等金融行为的正常开展,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才能对社会起到和谐维稳的作用。只有保证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良性运转,才能更为推动社会向着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方向迈进。

(二)高素质金融从业者对金融企业的影响。高素质金融从业者是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中,他们或为领导者,或为高层决策者,他们的角色定位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如果此类人的专业素质不高,在领导企业开展金融行为时,因出现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投资失败;又或者因职业道德素养低下,违法开展一些金融投机勾当的话,不单单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社会经济也会因此而受到负面波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同时,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因此,金融从业者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二、高素质金融从业者的角色定位

从社会学视角看来,特定的角色必然有其相适应的角色特征。因此,角色在进行某一特定行为时,角色特征必然有所展现。对于高素质金融从业者,其角色定位主要包括管理者定位和示范者定位两部分:

(一)管理者定位

1.企业家的角色定位。对市场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任何企业的最大经营目标。高素质金融从业者对于金融企业来说,企业家是此类人最为重要的角色定位。如果没有作为企业家的思想高度和角色认知,也很难在金融企业发挥出核心竞争力的带头作用。

由此看来,企业家的角色定位就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征:(1)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头脑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这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利润的追求和市场风险的规避两方面;(2)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行业状况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决策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及强烈的市场营销观念,才能更快速地切入市场,通过市场来知道企业调整再生产;(3)战略眼光。作为金融企业的企业家,与时俱进的能力必不可少,时刻将思维高度和战略眼光保持在行业的最前沿,才能引领企业快速、稳步地前进。

2.领导者的角色定位。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革新,领导不单纯等于管理,领导者更多追求的是其个人自我管理及其在企业中发挥的模范作用。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管理,并借此不断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一个企业的发展,毕竟不是企业领导者一个人的发展,而是整个企业团队的提高和进步。针对金融行业,员工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专业性较强,金融环境瞬息万变,如果不能时刻持有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员工甚至是整个企业都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此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高素质金融从业者就要以一个领导者的姿态,注重培养学习型团队的建设,肩负起指导和教育下属的重任,致力于企业学习型团队的创建。

(二)示范者定位

严谨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高素质从业者诉求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越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企业领导者,越有责任心,才会主动地将企业引领到一个健康、良性的成长轨道上去,并自觉抵制、避免投机式经营。另一方面,他们透过自身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同时对企业进行精神管理,对员工进行着精神激励。领导者通过自身的思想示范作用,同员工之间保持有效的精神沟通,而这种精神激励,不仅会促使员工以更为积极地精神状态,投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

三、高素质金融从业者的培养

(一)专业素质培养。专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大量学习的过程,因此,通过高质量的专业训练,才能不断满足高素质金融从业者的专业化需求。从金融企业的特征来看,高素质金融从业者除了拥有较高水准的金融类专业知识、管理学知识、领导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公关协调艺术等。这些基本素质的获得跟长期的培训再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高素质金融从业者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增值,积极扩充各类知识的储备量以备工作所需。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金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各种金融产品的推新速度也日新月异。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关金融行业最新的理论、知识、技能,都是每一个高素质从业者务必学习和掌握的。同时,还应注重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活学活用,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开拓思路。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因此,高素质金融从业者应保持着终生学习的态度,对各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认真学习研究,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达到一个金融企业对高素质金融从业者的真正需求。

(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除了与金融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技能外,高素质金融从业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和优秀的个人修为。在金融工作中,高素质从业者需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企业道德感,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坚决抵制短期投机及各种违规操作行为,通过自身的“榜样模范”作用,散发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感染企业员工,使员工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积极进取,这才是企业核心人物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胜任力。

四、结语

高素质金融从业者的角色定位有很多,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高素质金融从业者,就必须做好角色定位与培养工作。同时还应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促进自身和金融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伟.经济社会学视野中的金融行为研究[J].学术研究,2011(10).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6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90-02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产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独立学院也开始纷纷设立与发展金融学专业。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历史、师资队伍,还是学科支撑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还存在着明显劣势和诸多问题,独立学院亟需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分析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思路。

一、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发展状况,因此,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特色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这不仅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自我成长。因此,创新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理财、证券等行业,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门应用型金融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成长,也有利于满足县域地方经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1]。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与一本院校趋同现象。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培训的目标来看,大都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这几乎与一般院校对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没有显著差别,因而,出现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独立学院跟随主流主张为“大金融”培养学生,强调金融学国际化发展,而忽视独立学院自身在培养金融学学生方面的特色。从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的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只需要根据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特色,以农村金融为专业特色,多层次培养社会亟需的金融学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

2.专业方向偏重“通才”培养。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一般是以院为单位,大都设立了独立金融学院,并且下设各个系,比如保险系、银行系等。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除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还增设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这有利于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然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大都属于某某学部,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部,没有细分专业方向。独立学院没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导致其课程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其特色,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没有竞争优势。通过实地调研来看,有50.93%的学生期望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3.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流于形式。当前独立学院虽然也建立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证券投资分析等金融实验模块业务的实验设施,但学院在金融学的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还是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上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数量不足等现象[2]。如果几个实验室同时上机操作,经常会出现卡住、死机等现象。二是,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分析软件更新速度普遍较慢,这使得金融学学生没有学到最新的操作技能。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比如,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虽然与某商业银行、某证券公司等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实习协议,但学生真正参与业务操作实习的机会还是很少,实习更多会流于形式。

4.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当前金融学属于热门专业,其学生数量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现在金融学每年的毕业生较多,导致其就业压力大,尤其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更令人堪忧。比如,各大银行招聘的时候,第一关是在网上筛选简历,然而银行还是偏向于“985”、“211”等重点学校以及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因此,很多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关筛选简历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在就业时容易被歧视。根据2012级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毕业生的调查,有57.4%的金融学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或录用毕业生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有歧视现象;有46.29%的金融学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1.根据独立学院特色修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要区别于一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适当的修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一般更注重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针对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广大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与管理人才。依据特色培养目标,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论证,确定合理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比例,同时增加对金融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建议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经济发展等培养应用型的农村金融人才。

2.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独立学院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可以考虑建立设施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利用专业实验室资源和先进的模拟教学应用软件,建成模拟银行、证券等多功能的综合实验室,为金融学学生提供系统操作性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金融业务与工作中,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3]。独立学院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企业等沙盘模拟实训,让学生分角色体验职业分工。另外,独立学院与金融部门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岗位实习,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中的作用。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经济金融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金融活动或金融比赛来进行实习考核,比如让学生参加各银行举办的产品创意大赛等[4]。

3.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力度、引导学生积极考取资格证等方式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这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对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性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独立学院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自身经历感染学生;还可以引导那些对农村金融感兴趣的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以此实现自我价值。此外,独立学院引导学生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来增加就业砝码,可以考虑开办资格证考试讲座,介绍各职业资格证考试难易程度、考试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邱晖,许淑琴.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2,(8).

[2]高蓉蓉.金融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3]谢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4]陶琳瑶,刘颖.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对外经贸,2014,(6).

ResearchonindependentCollegeFinanceprofessionalpersonneltrainingmodeinnovativon

LUoHe-huaa,b,Liming-xianb

(a.oriental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

b.CollegeofBusiness,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China)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7

鉴于农村资金多被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行像“抽水机”一样吸到城市,导致“三农”贷款总额小,“三农”服务项目少,“三农”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服务不到位。为从机制上改变城乡金融服务二元结构,解决小额贷款农户融资难问题,国家提出并实施村镇银行制度安排。但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而涉农贷款风险过大,在缺乏倾斜性政策支持和外部补偿机制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三农”服务严重受制于以下两方面制约:其一,农村信贷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农产品生产环节多,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产品经营风险高,而村镇银行贷款客户又多以信用资质低的客户为主,这类客户要么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要么担保物难以估值且难以变现。同时,由于监管部门尚未对村镇银行的贷存比进行严格限制,存款不足带来的贷存比有的超过100%,极易诱发金融风险。再者,到村镇银行贷款的农户或者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小,形不成规模经营优势,放贷及催贷成本高。其二,村镇银行双重经营目标的冲突性。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是通过拾遗补缺的差别化服务,为农村提供短缺的金融产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即承载着服务“三农”的政策性职能。同时,村镇银行又是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独立法人,属于商业银行,逐利化的经济人特征和其政策性银行目标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实际经营中难以保证不出现农信社及农行所固有的“避农”、“弃农”和农村资金“抽水机”问题,成为嫌贫爱富追逐资质好盈利高的县市级大中企业“非农化”金融机构,严重地背离其服务“三农”的宗旨。

3.金融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银监会仅对村镇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经历和学历做了资质规定,对一般工作人员入职未设立限定条件。村镇银行发起人构成复杂,逐利目标的“经济人”意识浓厚,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必然导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村镇银行规模小,营业机构又设在乡镇,社会认可度、知名度低,对高端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在对有丰富银行管理经验和拥有优质客户资源的优秀银行从业人员招聘方面缺乏竞争力;对喜好大城市,缺乏乡土意识的高素质金融、会计、管理专业大学生也难以如愿招聘得到;已经招聘到的一些优秀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了解到村镇银行面临的困难后,对其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反而出现跳槽,导致人才流失。这一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二、基于市场定位的村镇银行发展对策研究

1.探索“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特色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区别于商业银行,立足于乡镇农村区域,目标客户群为农村市场中经济条件有限的小额贷款农户,小规模的农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市场定位及目标客户群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应该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三农”经营发展模式。即不能简单的复制照搬农村商业银行的现成经营方式,通过吸储揽存大战进行信贷规模扩张,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所处区域农村市场特点,大搞背离服务“三农”宗旨和目的的非“本土化”业务。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对所在地域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为农民客户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为农民提供“定制化”的创新性金融产品,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展开产品差别化竞争。同时,要通过成立村镇银行协会形成合力,获得话语权,积极争取获得国家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支持,形成涵盖税收、补贴、免费网络服务、汇兑、结算和农村公共服务金融等方面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方便储户异地存取款,提升自身影响力与竞争力,进一步促使村镇银行脱离传统商业银行特质的转变,使村镇银行成为名符其实的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2.开发满足“三农”需求的创新性金融产品

分散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规模较小的农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客户群特征,决定了他们信贷需求以多样化、快时效和小额度为主要特点。因此,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其贴近农民、了解农户、自主决策、灵活经营和船小好调头的特色优势,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认真研究目标客户群需求,根据所处地域、项目所涉及范围、贷款期限、额度大小等指标,进行市场细分,开发“乡土化”金融产品;积极开发以快捷的借记卡附带小额信贷功能为主的金融产品,开展保险、证券等金融产品交叉销售,深刻挖掘服务“三农”的零售产品类型;依托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深层次合作,因社制宜的开发“一社一品”的金融产品,并通过委托合作社监督管理、联合担保和回收贷款来减少风险并降低成本,形成小额农贷的规模化运营。在此基础上,采取信贷员包村服务、金融辅导员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信贷产品深度开发和广度营销,以满足当地企业和农民的个性化信贷需,形成明显区别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特色竞争优势,提升服务“三农”效率和水平。同时,要结合所在区域乡镇实际,改进金融服务流程,完善金融产品营销模式,逐步设立自助服务终端、电话银行等虚拟网点设施,扩大辐射范围,打造便捷的服务渠道,逐步实现产品及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元化,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3.培养具有乡土色彩的“三农”特色的人才体系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8

【关键词】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特色

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类高校无不热衷于特色办学。特色即可产生优势,从而形成办学核心竞争力。纵观省内开办金融专业学校有10余所,较高层次有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该类学校多为“211”、“985”院校,具有学科建设基础雄厚,师资队伍合,知名度较高等特色;层次略低的学校如辽宁金融职业学校,其校虽在理论培养中并不突出,但对学生技能培养却非常有特色,仍然能够博得我省金融行业的青睐。据此,普通高校应依据当今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真实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将金融专业的优势特色定位在“厚理论、高技能”上,凸显其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特色。

《证券投资学》是普通高校金融专业三大方向课程之一,是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自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证券投资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证券市场基本功能、作用,还要从实践角度对证券投资的主要分析手段与工具加以应用。最终达到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环境密切联系,解决现实投资决策问题。由此可见,加大《证券投资学》特色实践课程建设研究是普通高校金融专业特设办学的必备环节。

当前,普通高校《证券投资学》实践课程建设一般从人员配备到硬件环境已初具规模:从教学软环境来看,有实践教学专职教师,有较为规范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从硬环境来看,构建了校园局域网,成立了证券交易实训中心,拓展了证券投资学的学习与教学空间。然而,面对当今国际、国内日益变化的金融环境来说,普通高校《证券投资学》实践课程建设仍存在着相当的不足。

一、实践环节缺乏系统的规划

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还不尽合理与完善,实施后还达不到让学生基本从业的效果。一直以来,在教学中形成了惯性,偏重对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忽略对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证券投资学》又是实践性较强学科,因此,《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课建设体系化迫在眉睫。

二、校外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十分完善

如何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培养学生真正证券交易实践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以“校企合作”作为推进任务引领型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历而无法在没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情况下完成这一任务,因而“校企合作”是推进这类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然而,很多校外企业对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并不热情,导致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无发挥其真正功效。故此,如何调动校外企业热情参与校企建设是当前应与思考的问题。

三、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

普通高校通常已具有人才实训基地,拥有专业服务器、实时接收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等高端设备,其技术水平与功能能够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然而,如何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势,提高其利用率,仍是《证券投资学》实践课程建设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针对以上在《证券投资学》实践课程建设中的不足,经过系统的调研与研究,提出如下具体改进措施:

(一)建立满足从业需求的《证券投资学》实践课程体系

首先,通过多种实践形式的结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达到从业的要求。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由校外实习基地观摩教学、校外实践专家来校内作讲座、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训等多种方式构成,互相弥补发挥其合力。其次,加重校内实验室实训教学环节,要设定以满足从业需求的《证券投资学》实践课程体系为目标。实训的主要方法有:教师示范与指导;学生模拟操作。实训时可以进行相关内容的比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兴趣。如给学生一定模拟资金,由学生自行进行模拟投资。按收益率的高低排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其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以五分之二为宜。学生模拟操作可以设置模拟开户、模拟分析、模拟交易等相关重要环节。

(二)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学院与证券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建立的实践教学场所,是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的重要教学领地,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与掌握该行业真实需求,学院应高度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通过为实习基地推荐具有证券投资潜质优秀毕业生,提高校外实训企业参与热情,实现校企双赢。学院要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应把握如下原则:(1)能满足完成实习任务的要求;(2)基地建设双方应互惠互利、分担义务;(3)就地就近、相对稳定和节约实习经费开支。

(三)探索与创新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索与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整现有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现有的实践教学授课效果。以证券行业业务发展趋势为导向,通过深入金融企业调研,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的真实资料,调整现有教学内容。推出普通高校特色实践“实训――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教学单元。

(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

要进一步利用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借助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行情进行实时行情模拟交易和比赛,营造竞争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技能教学。同时,通过《证券投资学》特色实践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获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比率,适应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特色实践课程建设要从建立满足从业需求的技能培养入手: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探索与创新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屠孝敏.关于《证券投资分析》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19).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9

【关键字】信息与计算科学Swot数据分析核心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国家教委1998年以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为基础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的理科数学类专业。

据统计,全国开办此专业的学校已达450余所,但在众多的高校中,即使开办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所以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必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如何调整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专业建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本论文通过使用Swot战略分析法,针对经济类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探索。

一、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对各行业相关职业都具备适应性跨行业的关键性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为:(1)具备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数学建模的能力(2)具备熟练掌握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使用技能,较强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3)具有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等等。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数学,同时还要懂计算机,这样才能把一个应用问题转化为可计算问题,知道什么问题可以求解,即在计算机上求解,怎样求解,什么问题不可以求解。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根据高校的办学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型不同而趋于多样化,如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水平院校,由于他们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可以把专业课程设置的出发点确定在理论层面,即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毕业后大多数人通过出国、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高层次的研究、管理、开发工作。湖南科技学院设置了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数学;计算机技术与开发;工程计算。提出了“理工结合”理念,初步形成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以工程类专业为依托,以数学软件为工具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北京邮电大学也提出了“理工融合”理念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3]。中央民族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拓宽口径、打好数学基础、通才教育的原则,在办学上与国际接轨,注意未来it行业最有前景的两大方向――数据挖掘和信息安全。普通高校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块几乎是参照知名高校模式,很难有自身的特色。

二、Swot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3级、12级、11级三个年级为样本做数据调研分析,以求分析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进而为金融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数据统计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调剂来的学生占比为81.7%,占比严重偏高。这说明广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这跟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一个新型学科有直接关系,相信随着以后专业的发展,这一状况会逐步改善。在“你对未来的就业打算?”一项的数据统计显示,“金融、银行”选择占比62.5%,“计算机软件行业”选择占比26.6%,“教师”占比为4%,“政府部门”占比6.6%。这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标锁定金融行业,这与河北金融学院的办学特色直接相关。88%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如数学、英语)的学习对自己很重要,52%的学生认为能大部分理解授课教师的教授内容,42%的学生表示能理解一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这表明河北金融学院学生和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大部分学生较好的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基础知识。91%的学生表示能全部或大部分理解教师所教授的计算机知识,这说明计算机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教授是尽心和负责的。就业方面,53%的学生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当前的就业环境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学生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课程设置方面,65%的学生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感到较为满意,34%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专业性不够,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设计认可,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咨询学生们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合理对专业课程的设计进行调整。“在学习上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栏中,20.8%的学生认为课程过难,0.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不清晰,33.3%的学生认为原因是自己上课不认真,39%的学生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学习天赋不够。这说明学生们普遍认可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也表明学校应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信心,督促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50%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4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加一些金融类的课程,这表明学生们对计算机和金融方面知识的渴求度很高,学校应该迎合学生们的诉求,适当增加计算机和金融两方面的知识教授量。

总之,数据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Swot分析如下:

优势(S):学生对本专业教师的认可度很高,认为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学生们紧跟学校的金融特色,对金融业兴趣浓厚。

劣势(w):经济类高校重点发展的是经济类学科,作为支撑学科的理学学科在经济类院校不受重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数学类理学专业不属于优势学科,属于弱势专业。作为新兴学科,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科的认可度不高,学生多是由调剂而来,同时,学生们对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学校应该加强对专业的宣传力度。

机会(o):金融类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紧紧抓住本专业的核心,同时紧密结合金融这一学校特色,把学生的就业推向广阔的金融行业,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经济类院校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的模式,而应该在办学过程中较好的融合经济、管理这些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融合之路。提出“理工基础,金融灵魂”的理念,也就是数学是基础,计算机是工具,而金融经济是方向。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计算金融”特色,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数学理论的基础地位、计算机技术的工具作用和计算金融方向的办学特色。“素养+基础+理论+技能+实践环节”构成本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威胁(t):目前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高。这与课程的难易度有关,也与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关,学校应该紧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同时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在经济类院校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的模式,而应该在办学过程中较好的融合经济、管理这些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之路。河北金融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的金融信息化人才责无旁贷。我院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结合我校金融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金融分析、科学预测人才,以适应金融、证券投资对分析、精算类人才的迫切需求。我院2009年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第一届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结合本校优势学科,边办学边探索,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师资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具体来说,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又细分为一级核心能力和二级核心能力,一级核心能力为学生必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二级核心能力为在具备一级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培养的能力。一级核心能力又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求职能力;二级核心能力分为四个二级指标: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其它。每个一级能力指标又细分为几个具体的二级能力能力指标。具体核心能力指标如下表。

一级核心能力

二级核心能力

四、展望

在确定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级核心能力和二级核心能力指标后,接下来笔者团队将对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调研,制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求为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

[2]李军,谭海军.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罗群等.“理工融合”理念下北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作者简介:

魏晓光,男,1985年,河北金融学院,研究方向网络教育与金融信息安全

课题来源:2013年河北金融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Swot分析的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金融专业的特色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1-0-03

0引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结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文敬.计算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