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9:28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1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以oeCD国家为例,1980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5.6%,到2007年,这一比重进一步提高至19.2%,可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的发展。

由于社会保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建立社会保障的宏观统计体系来反映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社会保障的宏观统计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对社会保障的专题统计,另一种方式是把社会保障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核算体系之中进行系统记录。从统计内容来看,社会保障专题统计的内容较为全面,既包括社会保障的货币量方面(其核心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也包括社会保障的实物量方面(例如机构和覆盖人群等),相比之下,社会保障核算的内容则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的货币量方面。然而,从分析功能来看,社会保障核算却具有社会保障专题统计所没有的优势。一方面,社会保障涉及所有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记录各部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收支将有助于分析社会保障对各部门经济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的宏观核算需要从一般政府部门中对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单独识别,以其为枢纽,能够更加深入地刻画社会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社会保障的宏观运行过程。相比之下,由于社会保障专题统计一般不系统记录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收支往来,因此不具有上述分析功能。由此可见,对于社会保障的宏观统计建设而言,这两种统计方式应当是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的。

从中国的统计实践来看,社会保障专题统计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虽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1][2],而社会保障核算则相对滞后。在资金流量表上,没有单独设置的社会保障部门;从核算项目来看,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只有两处:一是劳动报酬项下的单位社会保险付款,但是此项目从来都是空白;二是经常转移项下的社会保险缴费、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补助,虽然有数据,但是由于没有区分社会保障子部门,因此无从看到社会保障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经济往来,例如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至于社会保障的分类数据,当然也是没有显示的。如前所述,社会保障核算具有重要的分析功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此类经济活动不予以反映,不能不说是核算实践的缺憾。

事实上,在中国开展社会保障核算已经具有了切实的需求。

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重大发展,社会保障收支流量规模日渐庞大,有必要对其加以单独列示。经过30余年的渐进性改革,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国家主导的、全社会各个部分(包括政府、企业、社团与个人等)共同分担的国家——社会保障模式,形成了多层次、社会化运行的制度安排,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受惠于新的社会保障制度[3]。2010年,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分别相当于同年GDp的4.7%和3.7%;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占财政总支出的2.6%。而且,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向深入,社会保障的有关流量还会进一步膨胀。显然,如果如此庞大的经济流量不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加以显示,会大大降低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分析功能,从而限制核算数据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意义。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保障的发展,中国从2010年起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将在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规范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行为、明确政府责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保险预算需要充分的统计数据支持,如果能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单独列示社会保障的有关流量,将会为社会保险预算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进行社会保障核算是社会保险预算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上看,为了服务于社会保障预算以及更普遍的社会政策的需要,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对社会保障进行全面核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统计体系包括欧盟统计局开发的欧洲社会保护①综合统计体系(简称eSSpRoS)[5]和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社会核算体系(简称SaS)[6]。事实上,eSSpRoS与SaS从本质上看都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卫星账户。当然,由于核算对象更具针对性,因此这两个体系采用更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收支流量分类,从而为政策分析提供更为深入的信息。例如两个体系都根据收入性质和部门来源对收入进行分类,对支出则根据功能和类型进行分类,eSSpRoS还根据是否需经经济状况审查对支出进行划分。社会保障核算的这些国际经验堪为中国社会保障核算所借鉴。

综上,本文认为有必要在中国开展社会保障核算。目前,国内尚无针对社会保障核算的专门研究,有关社会保障的核算对象、核算流量以及核算方法等问题都缺乏必要的讨论。作为对中国社会保障核算方法的首次研究,本文参照国民经济核算(以下简称Sna)[7]的原理与国际社会保障核算的经验,对中国社会保障核算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基于中国社会保障的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核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所有的讨论都是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实践进行的,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②在对社会保障概念的不同口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既有国际可比性,又贴近国内一般理解的社会保障核算口径;③建议设立只涉及社会保障收支活动的社会保障部门,此举可简化社会保障核算的内容,并突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④结合中国社会保障的实际运行过程,区分了不同收支流量的核算性质,尤其是识别了几种能够形成资产负债关系的收支流量,并提出相应的核算方法;⑤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色(即统账结合制度与单位负责制),对中国社会保障核算的特有问题加以探讨,并给出具体建议。

二、社会保障核算的对象与内容

(一)社会保障核算的对象

社会保障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其外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狭义的社会保障被视为社会保险的一种类型②,而广义的社会保障则在狭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把社会救助也包括进来③。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关键区别在于受益人领取社会给付④的条件不同:在社会保险计划中,受益人领取社会给付要以事先向社会保险计划缴费为前提;而在社会救助计划中,受益人社会给付的领取并不以事先缴费为条件。进一步地,社会保险又分为(狭义的)社会保障计划和其他就业相关计划⑤。其中,社会保障计划覆盖全社会或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群,由政府部门管理并承担社会给付的支付义务,而其他就业相关计划只覆盖实施该计划的企业雇员,由雇主(或保险公司)管理,并主要由雇主承担社会给付的支付义务。

在Sna中采用了狭义社会保障的概念⑥,而对在全球范围推进社会保障做出巨大贡献的国际劳工组织则采用广义社会保障的概念[8]。从中国国内对社会保障的理解来看,通常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视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9],此处将此种理解称为中国口径Ⅰ。此外,还有一种口径更宽的理解,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由社会救助、(基本)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共同构成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由企业年金、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等构成的补充保障体系[10],此处将此种理解称为中国口径Ⅱ。可以看到,在中国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解中,社会保险部分对应于狭义社会保障概念,而中国口径Ⅱ则远大于国际通行的广义社会保障。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口径Ⅰ也不等同于国际通行的广义社会保障,差别在于社会福利部分。所谓社会福利,主要是以经济收入水平低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为他们提供生活供养、残疾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福利。与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是为了向受益人提供收入保护不同,社会福利向受益人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国际劳工组织指出,社会保障具有两个主要功能,即收入保障和医疗可得性[7],而公共服务功能一般不被视为社会保障的范畴。在Sna中,社会服务被记录为政府向住户的实物社会转移,而不是社会保障。

本文认为,在中国开展社会保障核算,既要考虑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也要兼顾国内对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解。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狭义社会保障概念虽然为Sna所采用,但是不符合中国国内的理解,而中国口径Ⅱ偏大,国际可比性差。相比之下,中国社会保障核算宜采用国际通行的广义口径,该口径既符合国际规范,也更加接近国内的理解,即中国口径Ⅰ。因此,本文确定的社会保障核算对象为基本社会保险加社会救助,不包含社会福利。

(二)社会保障核算的部门归属

社会保障活动的涉及面很广,各个部门(包括非金融公司部门、金融公司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都与其有关联。其中,住户、企业和政府单位向社会保障计划进行缴费,住户从社会保障计划获得给付,政府财政向社会保障计划进行补贴,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与社会保障计划互有转移。由此可见,社会保障计划是社会保障活动的核心单位,各单位的社会保障活动都是通过社会保障计划完成的。

所谓社会保障计划,是指覆盖全社会或社会的大部分、由政府单位控制的计划⑦。由此立即可知,由于社会保障计划是非营利的、且受政府单位控制,因此从其部门归属来看,应划入政府部门。如果社会保障计划的组织能够从政府单位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其资产和负债也可从政府单位中单独识别,并能独立从事金融交易,则此类计划可以被作为单独的机构单位,称为社会保障基金。

对于可作为机构单位的社会保障基金,Sna建议的政府部门子部门划分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划分方法为: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基金。其中,在前三个子部门中都不包含社会保障基金。在此种情况下,社会保障基金的独立性一目了然。第二种划分方法为: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其中,在三个子部门中分别包含同级的社会保障基金。在此情况下,社会保障基金被隐含在其中,难以直接显示出来。

毫无疑问,要想清晰地核算社会保障基金的各种活动及其与相关部门的资金往来,当然最好选择第一种子部门划分方法。不过,在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对这两种划分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以及其管理独立于政府其他单位的程度而定。例如,如果社会保障基金的统计数据不能从政府部门的总数中分离出来,就无法设立社会保障基金子部门⑧。

在中国,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社会保障的管理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大基本社会保障体系。1998年以前,中国社会保障管理存在严重的部门分割问题,例如社会保险由劳动部、人事部、民政部以及铁道、交通、银行等十多个部委分别管理,由政出多门导致了数出多门,因此为社会保障核算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了1998年和2008年两次机构改革,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正在沿着监管权责明确、管办分离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乃至全国的社会保险事务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集中管理,民政部则管理全国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当然,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部门分割问题,主要表现为医疗保障迄今仍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卫生部分割管理⑨。但是,管理体制已经大大理顺,这就为进行社会保障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管理体制逐步理顺的同时,中国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离,经办社会保险等事务的机构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负责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使得社会保障收支流量变得更加清晰,使得设立社会保障基金子部门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社会保障核算的现实可操作性。

从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来看,目前并未在各部门下划分子部门,因此也没有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单独核算。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以及其管理体制上取得的重大进展,使得社会保障核算不仅有必要,也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对社会保障子部门进行单独核算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具体操作时,可以设置一个社会保障部门,该部门不对应任何实际机构单位,只是一个为了记录社会保障所有收支而设置的虚拟部门。这种处理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如eSSpRoS指出,社会保障子部门并不一定与实际的机构单位相对应,它实际上是一个各种社会保障安排或协议的集合体⑩。这样,无论是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经办部门,都仍属于社会保障部门以外的政府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只发生收支流量,而没有生产活动。

(三)社会保障核算的内容

社会保障核算的主要内容是一国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围绕社会保障发生的各种收支流量。其中:核心的收入流量包括社会保险缴费、社会保障部门把结余基金收入用于投资而收到的利息收入以及来自政府财政的补贴;核心的支出流量包括各项社会保险给付和社会救济给付。这些流量都属于Sna中的经常转移(11)。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多数情况下,社会保险缴费就是经当期核定应缴的保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单位经济效益差、资金周转不畅、单位法人保险意识不强等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缴保费欠缴的现象[11]。此外,还有预缴保费和补缴保费等情形。同样,在社会保险给付方面,也会出现应付给付未付的情形。由于Sna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记录方式,因此此类流量作为应收或应付款,会涉及交易双方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变化(12)。

除了上述核心流量,社会保障核算还会涉及一些其他流量。例如,如果社会保障部门收到的缴费没有全部用于当期支付,则结余基金收入会进一步参与金融投资,从而形成金融投资流量;社会保障部门除了收费和政府补贴以外,还可能从慈善机构等单位收到转移,或者向慈善机构等单位做出转移支付,等等。由于这些流量相对于上述基本流量而言是较为次要的流量,因此下文对此不再述及。

对上述社会保障核心流量进行总结,可形成表1。表1的左右两栏分别给出了社会保障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其中对收入的分类主要基于收入的性质,同时考虑收入的部门来源;对支出的分类主要基于支出的性质,同时考虑支出的功能。

三、记录方法与基本框架

在社会保障核算中,所有的常住机构部门都会被覆盖,不过主要与社会保障部门和住户部门有关。社会保障核算应当能够反映不同部门之间因社会保障而产生的关联,这一点可以通过四式记账法得以实现,即对于每笔交易,要在交易双方分别做复式记账。

为了体现不同流量的性质,需要把流量记录在不同的账户中。在Sna的系列账户中,社会保障核算的大多数收支流量都记录在收入再分配账户中,部分流量涉及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初次分配账户以及金融账户。

具体来看:

(1)按照Sna的核算原理,对于雇主缴费部分需要做改道处理,即先记录为雇主所在部门向住户部门支付雇员报酬,然后再记录为由住户部门将其支付给社会保障部门,前者在雇主所在部门的收入形成账户以及住户部门的收入初次分配账户中记录,后者在住户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收入再分配账户中记录;

(2)雇员缴费、以个人身份参保者缴费以及其他人员缴费等缴费项目记录在住户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收入再分配账户中;

(3)如前所述,由于社会保障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记录方法,因此在欠费或预缴的情形下,这些项目应作为社会保障部门与住户部门之间的金融交易处理,构成一方的金融资产、另一方面的金融负债,记录在双方的金融账户中,而当清欠和转抵发生时,则要记录一个等额的负值,抵消此前金融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关系;

(4)在现实中,当新参保人员开始参保或社会保障因故中断的人员接续保险时,可能会发生一次性补缴保费,虽然补缴保费不属于当期应缴保费,但是如果机械地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需要进行回溯调整,而事实上在回溯期并不能完全确定将要发生这笔费用,因此本文建议把补缴保费全部记录在补缴发生时期的收入再分配账户中,而不考虑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做法不仅不违反权责发生制的本质要求,同时也便于核算;

(5)按照Sna的核算原理,利息收入也要做改道处理,即先记录为社会保障部门向住户部门支付利息,然后再记录为由住户部门将其作为追加保费支付给社会保障部门,前者在两个部门的收入初次分配账户中记录,后者则在收入再分配账户中记录;

(6)政府补助收入记录在政府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收入再分配账户中;

(7)当期应付的社会保险给付支出和社会救助支出都在住户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收入再分配账户中加以记录;

(8)与欠费核算类似(但记录方向相反),对前期欠付给付的支出应作为社会保障部门与住户部门之间的金融交易处理,记录在双方的金融账户中,当清欠发生时,再记录一个等额的负值。

综上,社会保障核心流量的核算框架及其记录方法如下页表2所示。表2是资金流量表形式的核算框架,按照表l所示的收入支出顺序排列,该框架很容易转换为账户形式。表2中的“+”表示在相应的位置记录一个正值,“一”则表示在相应的位置记录一个负值。

由表2可以看到,由于采用四式记账法,因此只要设置社会保障子部门,且对核算项目进行适当的细分,就可以跟踪到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所有流量。例如,由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各部门为雇员所支付的社会保障缴费,社会保障部门缴费收入的来源结构,由于缴费或给付的时差问题所形成的债权债务,以及政府部门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等等。这些信息为社会保障研究以及社会保障预算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两大独特之处,一是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制的转型,二是传统体制下单位负责的保障模式依然存在。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保障核算面临独特的问题,需要给出中国自己的解答。

第一,表2给出的社会保障核算方法针对的是基于现收现付制原则下的社会保障。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开始逐步转向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新体系。其中,社会统筹基金实行“以支定收、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基金实行“专款存储、完全积累”的基金管理方式。统账结合的管理方式是中国独特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Sna并未给出此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核算指导,中国的社会保障核算需要对此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与社会统筹账户的转移性质不同,个人账户具有鲜明的储蓄特征,因此其缴费和支出不应记录为经常转移,而应记录为金融投资。同时,由于个人账户与一般的储蓄存款等投资方式不同,即不能随时随意支取,因此应为此类投资专门设置一类金融资产,可称为“社会保障个人账户权益”,对于社会保障部门而言则是“社会保障个人账户负债”:个人账户缴费部分及其派生的投资收入记录为住户此类资产的增加,同时对应着社会保障部门的负债增加;个人账户给付部分记录为住户资产的减少,同时对应着社会保障部门的负债减少。从中国目前社会保障运行现状来看,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严重,如果针对个人账户进行核算,并将个人账户累积的权益与个人账户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反映中国社会保障部门的真实负债,进而为中长期的社会保险预算提供依据。

第二,中国的社会保障还处于改革过程中,传统的单位负责制社会保障还有余存,例如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员工尚未纳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而是延续传统的离退休工资养老体制和公费医疗制度。对于这部分传统方式的社会保障,Sna也没有给出指导。我们认为,虽然从形式上看,此类支付是由雇主直接支付给领取保障的雇员(或前雇员),但是从本质上看,则是在职雇员与领取保障的雇员(或前雇员)之间的转移。为了体现此类支付的本质,我们认为应当做改道处理,即首先计算虚拟的雇主为在职员工支付的社会保障缴费,然后按照雇主实际社会保障缴费的方式加以记录。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估计雇主虚拟的社会保障缴费。一种方法是采用精算方法进行估计,另一种方法是以单位当期发生的此类保障支付进行估计。从理论上看,前一种方法显然更理想,而后一种方法则更易操作。如果采用后一种估计方法,则有关记录为:①记录雇主向在职雇员支付劳动报酬,其数额等于雇主当期实际支付的福利;②记录在职雇员将此虚拟缴费支付给社会保障部门;③社会保障部门向相关人员(如离退休员工或公费报销人员)支付社会保障给付,其数额等于雇主当期实际支付的给付。

四、总结

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许多新的或重要的经济现象正在逐步进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随着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进展,以及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社会保障核算的意义已经彰显出来,一方面能够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另一方面则为社会保障研究提供宏观数据平台。

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统计还存在各种问题,但毕竟基本的数据体系已经建立,包括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民政部以及财政部等在内的各个部门已经积累起丰富的社会保障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使得社会保障核算具备了较强的可行性。同时,由于现有数据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等问题,反过来向社会保障核算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如果能推出社会保障核算,则必将成为把各种数据资源整合起来的有力举措,并且能借此机会发现和纠正社会保障统计数据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

当然,社会保障核算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进程安排上,可以先对社会保障的核心流量进行核算,条件成熟时扩展到包括金融交易和资产负债核算等在内的全面核算;就详细程度而言,可以先对社会保障总体收支状况进行核算,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对细分类收支流量的核算;就核算形式而言,可以先在资金流量表之外编制如表2社会保障核算的卫星账户,成熟之后再纳入资金流量表之中。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在下文关于社会保障核算对象的讨论中,会解释社会保护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②还有更窄的口径,如美国的社会保障被局限为联邦老年、遗属和残疾人保险(0aSDi)。

③广义的社会保障概念常常被作为另一个概念“社会保护”(socialprotection)的同义语,如eSSpRoS。

④socialbenefit常被翻译为“社会福利”,本文中为了将其与作为广义社会保障体系构成部分的社会福利区分开,称之为“社会给付”。国内也译作“社会保险待遇”。

⑤在我国,此类计划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

⑥参见Sna2008第8.76段。

⑦该计划包括多种项目,向因年老、残疾或死亡、遗属、疾病和生育、工伤、失业、家庭救济、保健等原因遭受损失的人群发放现金或实物福利。参见Sna2008第4.124段。

⑧社会保障基金发展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家往往如此。

⑨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由卫生部主管。

⑩参见eSSpRoS第1部分第1章第10段。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2

关键词:医疗保险核心平台资源共享

1998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取代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新制度遵循的原则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统帐结合”模式的探索和统一、覆盖面的逐步扩大、社会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已由“粗放”转向“精深”。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出台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其给付标准,并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院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这些都使得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日益提高,同时迫切要求能够更快更好的建设信息系统。

1、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基本环节及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用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服务对象包括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同时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各级政府机构决策提供支持,为参保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信息结构的设计应体现“以个人信息为核心”和以资金流动为主数据流的设计思想。

医疗保险业务的基本环节包括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申报、变更管理、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审核、费用支付、个人帐户管理、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应将这些基本环节按业务发生顺序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业务流程。

根据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系统功能可划分为业务管理系统和综合查询统计系统两个部分。

——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征缴事务处理层、内部事务处理层和费用事务处理层。征缴事务处理层以费用征集为主线,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业务的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等基本环节的计算机化;内部事务处理层主要包括个人帐户管理、基金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的计算机化;费用事务处理层以基金支付为主线,主要包括与企业、银行、税务、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等相关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医疗保险的待遇审核和费用结算等基本业务环节的计算机化。

——综合查询统计系统。包括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和的统计信息系统;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的基金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查询统计系统的使用对象包括领导人员、系统管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和社会公众。

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以及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网络联结,改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监控手段,为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供支持;在地级以上城市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资源数据库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加快决策科学化进程,支持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安全运行。

2、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推进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为建设一体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各地及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如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网络技术参考方案、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等。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LB001—2000)(以下简称《通则》),对信息系统建设中推进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重点介绍如下:

《通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信息进行分类,遵循代码等长、有规律和易于扩充的原则,对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类数据库(表)及其所管理指标的构成规则、信息分类、指标编码、数据库和字段名的命名规则等作出规定。

这些使得信息主体、各类业务之间关系清晰,指标编码含义清楚,既易于进行规范管理,又便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指标扩充。适用于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建设的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

指标体系分为业务类指标体系和统计类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名称、编码、类型、长度、数值单位、检索项标识和指标解释。指标名称采用国际、国内已有的标准名称,或使用通用、明确的词语。指标解释包括指标的定义、范围和指标间的关系等说明。

业务类指标是信息系统中反映信息主体(如用人单位、职工)的属性和度量的原始指标。指标的编码采用四层六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定义级别、所属业务类别、信息主体类型特征等。

业务类数据库(表)中存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前台经办业务所产生的行政记录或必要的辅助信息;二是由基层填报单位直接填报的基层表。

统计类指标是对业务类指标加工归纳后形成的反映某一群体(如某行业全部国有企业、某地区全部失业人员等)的度量或水平的衍生性指标。指标的编码采用三层五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采集级别和业务类别特征。

统计类数据库(表)中存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业务类数据库(表)中提炼出来的反映群体特征的数据;二是由综合填报单位填写或经基层表汇总后的数据。

社会保障iC卡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在《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有详细论述。《通则》中规定iC卡中的全部信息项为业务类数据库(表)中各数据项的真子集。iC卡信息项的编码遵守社会保障卡应用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并建立与业务类数据库(表)字段的对应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指导意见和要求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必然可以加快系统建设步伐,极大提高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3、采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考虑众多的因素,诸如业务的规范性、业务发展的方向、可利用的资源、要克服的业务或技术难点、系统建设的目标、时间进度约束、各层次使用对象的情况等,从而形成完整、准确的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

其次,在同一统筹区域内,劳动者要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跨地区流动的比例日益增长,从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角度,对数据的标准性要求大大提高。

第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保险各项政策尚有一定程度的“震荡”,设计和开发一整套的符合社会保险业务需求的应用软件难度较高。

第四,社会保险业务的开展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广,如参保单位、银行、税务部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等,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并要取得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发的核心平台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是针对其核心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管理系统而设计的,在需求分析时,着重分析了五个险种处理流程和方式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各地业务处理的共性和差异,全面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标准和信息结构要求,结合社会保险业务开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了详尽的需求分析报告和业务流程优化建议。可以说,凡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考虑的问题,核心平台都考虑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平台是符合社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全面解决方案。

核心平台是一个通用性强、具有全新概念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当然,各地的社会保险业务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保持核心平台提供的统一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各地不同的业务模式,核心平台有多种可选方案;通过方法库技术使不同险种既可无缝融合,又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拆分自如;通过模式选择、参数配置、指标扩充等功能完成系统开发中约80%—95%的工作。采用参数化的设计思想,不仅方便了本地化实施,提高了核心平台的适应性,简化了系统维护,而且业务人员通过参数的调整来适应政策调整的需要。同时,对于当地的特别需求,则可通过补充编制少量程序,完成本地化的全部工作。

核心平台针对相关部门的不同的业务系统,设计开发了不同的信息接口(如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银行、税务、企业、财务等),界定了核心平台的内涵,扩展了核心平台的外延,方便了与外界交换信息或与相关信息系统对接。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3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湖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湘劳社工字〔*〕8号)和《长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转发〈湖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与规范〉的通知》(长劳社发〔*〕99号)文件要求,加快我县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为今后建设好我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积累经验,形成模式,决定将丁字镇兴城社区、靖港镇芦江社区定为我县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单位。现将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建设标准与规范提出如下具体要求,请试点单位遵照执行。

一、明确工作职责

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主要向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做好各项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工作,具体承担以下14项工作:

1、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和业务咨询,落实劳动保障政策;

2、受理《就失业登记证》的申请和办理,开展就业和失业登记;

3、开展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动态掌握辖区内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情况,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台帐;

4、建立就业困难对象和农村贫困户信息台帐,对就业困难对象和农村贫困户实施就业援助,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5、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引导有序流动;

6、引导、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落实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7、职业供求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8、收集辖区内有就业愿望和培训意向的人员信息,积极组织此类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9、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初次申请,并进行初审公示;

10、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帮助失业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受理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社会保险补建补缴的申请,对其申报的材料进行初审,确保参保人员个人信息真实准确,并上报乡镇劳动保障站;

11、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组织辖区内退休人员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核实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和领取退休金资格,协助发放退休金。协办辖区内社会化管理退休职工死亡安葬的有关服务性、事务性工作;

12、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进行宣传并协助参保;

13、协助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调查了解辖区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维权工作;

14、完成上级劳动保障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规范窗口建设

1、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场地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在单位醒目位置统一悬挂“望城县xx镇xx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牌匾(牌匾具体规格标准见附件1)。

2、窗口办公区域摆放就业服务、社保服务、综合服务工作内容标识(标识内容见附件2)。

3、社区服务窗口应配备履行劳动保障服务职能所需要的工作设备,包括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和网络设备(设备配置见附件3)。

4、工作职责和流程在窗口办公地点醒目位置悬挂(工作职责见附件4,各项主要工作流程图见附件5)。

三、统一工作要求

1、社区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要按照“服务优质、作风优良、环境优美”的要求,在建设优美社区工作环境的同时,着力优化服务质量和工作作风。突出主动服务,推行首问责任制、公开承诺制、入户走访制。对来办事群众要主动询问、主动引导、主动告知,在符合政策规定以及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应在规定或承诺的时限内予以办理。

2、注重窗口形象。各类宣传资料和台账摆放整齐。窗口工作人员要举止文明、仪表端庄、廉洁自律,为办事群众提供规范、优质服务。

3、资料台账规范。资料台账分8个:《社会保险登记台帐》(见附件6)、就业基础台帐7个(详见望劳社发〔*〕37号文件)。对8个台帐实行分类登记、分类管理,要求真实、准确、完整、规范、做到人账相符、账账相符、程序合规,并录入电脑,实行动态管理。

4、设立宣传橱窗。

5、有熟悉劳动保障工作的专职人员进行该项工作,并加强政策业务学习。做到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劳动保障政策业务知识,按时参加县局、乡镇组织的会议和专题学习。

6、使用统一业务软件。

四、实施工作考核

1、考核内容:按照望劳社发〔*〕16号《*年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考核办法》规定的《考核细则》执行。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4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稳定职工队伍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提升政府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就加强全市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室)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总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加强基础工作为重点,以提升政府调处劳动争议能力为核心,推广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劳动争议调处网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主动作为,继续推进仲裁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室)在保企业、保就业、保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组织体系

(一)成立全市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经发局、法院、司法局、局、工商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内,具体负责全市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室)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各镇建立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并成立由分管劳动保障工作负责人为主任,劳动保障服务所、企管站、司法所、工会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调处中心设在劳动保障服务所内,与劳动保障服务所合署办公。各镇劳动保障服务所所长负责协调中心日常工作,同时明确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争议调处工作。

(三)城区各社区全面建立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并组建由社区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争议调处工作。

(四)全市所有列统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处室,并成立由企业负责人、工会负责人、职工代表、劳资人员组成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由工会负责人任组长。全市其他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明确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劳动争议调处工作。

(五)各镇(区)、各主管部门及时督促所属列统企业组建好劳动争议调处室,指导各类用人单位开展劳动争议调处工作。

三、工作要求

各镇(区)借鉴白米镇、大伦镇,各社区借鉴光明社区、古田社区,各列统企业借鉴市化肥公司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地开展调处中心(室)建设工作,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工作进度。各镇(区)、各社区、各列统企业要高度重视,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专职人员到位、建设资金到位,调处中心(室)4月底前挂牌运作,并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二)抓硬件设施配备。各镇(区)调处中心要有独立的调处室,配备相关的办案设施,装备书记员庭审记录系统;各社区和列统企业要有面积不小于20平米且独立的劳动争议调处室,配备相关的调处设施。

(三)抓制度建设。市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制度建设,指导各镇(区)、社区、列统企业、调处中心(室)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劳动争议调处规章制度,不断规范调处程序,提高调处效率,实现依法调处、高效调处。

(四)抓学习教育。市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各级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室)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调处专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确保调处人员遵守纪律,忠于职守,公正严明,建树调处机构良好形象。

(五)抓规范服务。市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依法调处、合理调处、程序正当、高效便民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各镇(区)、社区、列统企业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要广泛发放监督卡,经常听取公众对调处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考核奖惩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5

2005年底,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业务流程,并将业务覆盖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维权维稳和内部建设等劳动保障的所有方面,将业务网络和业务经办逐步下移到区、街道和社居委,完成了医疗保险结算网络建设,覆盖了所有的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完成了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在整合数据基础上,开始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建设。整个系统在2007年通过国家金保工程示范城市验收,验收分为99.1分。

建设思路和总体目标

合肥市金保工程的建设是涵盖劳动保障业务办理、覆盖劳动保障业务经办网络、提供多方面公共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可概括为“一、二、四、八”,即:一个核心的数据库;覆盖市、区(县)、街道、社居委的四级网络,覆盖医院、药店结算的两个网络;实现功能应用、支撑信息共享、保证系统安全、保障系统运维的四个体系;支撑综合应用、服务管理、数据监测、行业接口、容灾备份、安全认证、异地交换和卡应用的八个平台。

系统建设现状

组织机构建设

在市信息办指导下,合肥市金保工程建设被列为2004年合肥市电子政务“一号工程”,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规划和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合肥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也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局长为主要负责人,并明确了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

为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2004年初,合肥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就内部机构设置进行改革,将传统的分块的单险种机构统一成多险种合一的管理机构,成立了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算机管理信息中心,统一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信息中心内部有编制15人,按照软件与应用、网络、运行维护三大块保障系统运行,软件部分根据不同业务和险种明确专人负责其相关的业务程序和数据。

中心机房建设

建成了国家a类标准计算机机房,完成了合肥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机房建设。整体中心机房面积约750平方米,其中中心区约350平方米,普通办公区约400平方米。

中心数据库建设

按照“同人同城同库”的建设思路,针对以前各个险种、各种业务经办机构都有自己的数据库的状况,我们以养老保险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数据的整合和优化。已建成完备的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指标体系按照部标准建立,数据坚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原则,每人拥有唯一的基础信息。目前,合肥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日常运行数据量已达700GB,包括全市13756家用人单位、59.11万个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人员、5万个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人员、5万个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7.59万个离退休人员、49.27万个参加失业保险人员和117.76万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的人员、41.69万个分别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员的基础信息,以及超过25595万条缴费信息和账务信息等。涉及全市52.5万户家庭、158万人的基本信息已经采集完毕,并入库运行。

网络系统建设

完成了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以“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为总体原则,建成了以市劳动保障局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市信息办全市范围的电子政务网为基础,覆盖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医疗保险结算网,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居委四级网络体系的信息网络架构。核心网络区采用千兆核心交换机、千兆核心防火墙、千兆接入交换机、核心接入路由器、网闸、交换区接入防火墙,共同组建了核心网络运行平台。已有263家定点医院、235家定点药店,以及7个区3个县、54个街道、278个社居委已经实现联网运行。

应用软件的开发

在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按照部关于核心平台统一软件的要求,开发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数据库建设,整理并合并了历史数据,完成了五险合一征缴、分开支付系统建设,完成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失业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及医院接口模块工作,完成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工伤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生育保险管理系统及医院接口模块工作,完成了劳动力市场软件建设,完成了劳动和就业软件一体化建设,完成了区、街道、社居委软件系统建设,完成了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劳动监察和社保稽核管理系统建设,完成技能培训、鉴定、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仲裁等其他业务系统建设。目前整个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共涵盖21个大模块,已覆盖劳动保障所有业务部门。

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卡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采用16K的CpU卡,完成了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发行注册的4项流程,完成了合肥全市约120万张社会保障卡(含居民医疗保险卡50万张)的制作、发放工作。社会保障卡作为办理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凭证,逐步取代传统的证卡。持卡人可以凭卡就医,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算,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到相关部门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参加就业培训,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持卡人可通过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的读卡设备查询本人的基础信息,以及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信息。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两站、两网”的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了劳动保障政府网站,主要进行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和网上办事;建立了合肥市人力资源网站,开通了查询业务,包括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与淮南、六安、巢湖三市共同打造省会劳务合作圈,实时在网站上四地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方便了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了电话咨询服务网络,使用12333统一号码,开展电话咨询服务,对群众提供24小时服务;建立了覆盖市、区、街道、社居委的四级网络体系,将劳动保障的服务末端延伸到街道、社居委。街道社会保障工作站和社居委社会保障工作室都能利用网络办理失业金签领、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等业务,并可通过LeD屏和读卡器等设备查询到各类劳动保障信息。

建设过程中的几点经验

首先,金保工程是个系统工程,要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资金到位、宣传到位。

领导到位。合肥市金保工程建设初期,就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金保工程建设作为合肥市电子政务一号工程,被列入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作为市1346行动计划进行考核。市政府明确了责任领导,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各处室单位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在涉及到系统技术方案和项目进度控制方面,市信息办领导也及时给出指导和帮助。

认识到位。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组织召开业务分析会、协调会,努力形成全局上下统一认识,破除本位主义;在机构调整、业务数据梳理、政策完善上及时推出相应的措施。

资金到位。多方筹集资金,省市财政积极支持,确保满足金保工程的需要。将这些资金统筹规划,统一实施,确保中心系统、县区、街道、社居委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按照需要统一配备设备和软件,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宣传到位。金保工程建设,是服务于广大市民的一项工作,但也要取得单位和个人的理解支持,所以宣传工作必须到位。为此,在前期的社保基础数据整理、社会保障卡的照片信息采集、社会保障卡的发行使用、居民入户信息采集工作开展的同时,通过媒体传播、上街咨询、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累计发放宣传资料和手册近百万份,基本做到人手一册。企业和职工充分理解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和准确,也就大力支持了劳动保障事业,宣传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系统建设的思路上,坚持三个资源共享开展信息建设,即个人基础信息资源、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资源、电子政务网络资源的共享。

基础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系统中只有唯一的基础信息,在数据库最底层放的是单位和人员的基础信息。在整个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中,所有的系统都调用这些规定好的单位和个人基础信息。在市一级平台上,可以利用这些单位和个人的基础信息的运算,把各种数据通过市信息办规定的项目和格式由生产库提取到交换库,从而实现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

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资源共享是指全局利用市电子政务平台网络进行日常办公自动化。工作人员每天在平台上开展政务处理工作。平台能够提供工作动态、并联审批、工作监督、通讯中心站、文档中心、网络存储、信息检索、公务员信息管理、后勤管理等多种政务支撑服务。在日常办公中,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以其协同办公、管理与控制、公众服务三大职能改变着合肥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日常的办事、管理和运行形式。

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共享指在市电子政务网络通的地方,都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进行数据传递,从而做到资源共享和整合。

再次,确保系统建设质量,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做到两个规范,即招标规范和监理规范。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环节坚持通过招投标来确定项目供应商,在机房建设、系统软件采购和实施、小型机设备采购、网络设备采购、应用软件采购与实施、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系统建设、社会保障卡建设等过程中,全部进行了公开招标来确定最优方式进行建设。

在系统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信息监理对本系统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质量和进度两大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加强进度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交领导小组决定。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建设成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全市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的协同处理和资源共享,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劳动力资源、社会保险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业务开展、重大决策、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更好地为社会、企业和劳动者服务。

建设成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了数据,在数据库最底层放的是人员基础信息,以养老保险的基础信息为主,与其他险种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每年的缴费基数申报等工作,将基础数据统一、核实。同一个人在所有的模块中处理和反映的信息都是唯一的、准确的。方便地为老百姓提供各种服务。

2004年10月调整养老金时,由于系统能够提供准确、集中的数据,虽然调资方案复杂、人群分类多,合肥市社会和劳动保障管理局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每个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工作,并通过银行数据交换发到每个人手里,大大缩短了时间,并大大提高了准确率。集中的数据为公安、地税、公积金、审计、银行等管理部门提供了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合肥市劳动保障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记录一生,服务一生,对劳动者进行动态管理。初上系统时,通过系统自动匹配和整合关联数据,就查到900多人就业状态领取失业金存在隐性就业情况,从而减少失业基金支出20多万元。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将网络延伸到区、街道、社居委,老百姓就近就可以办理有关劳动保障事务,查询个人的信息,共享全市的就业岗位信息。目前,就业岗位信息全市共享,一点登录,全市共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加大了合肥市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政府网站,开通了查询业务,其中包括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个人社会保险信息、职业技能、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等;设立了电话咨询服务中心,使用12333统一号码开展电话咨询服务;网络延伸到街道、社居委,在街道专门配置LeD屏和读卡器等设备,在街道社会保障工作站和社居委社会保障工作室都能利用网络查询到各类劳动保障信息。这样,有形的办事网络(四级网络)和无形的服务网(12333、网站等)更加统一。这些系统在各个平台为方便社会保障业务办理、促进就业再就业创造了不可估计的社会效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有力地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政务公开和效能建设。市民可以直接利用合肥劳动保障网的“局长信箱”对局各部门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工作质量、政务公开等提出批评或表扬,增进了政府与市民间的互相沟通,及时为民排忧解难,将执政为民的宗旨落实在实处。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内部门通过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软件,有效地对电话上访、网络上访及来局上访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处理及备案,规范了工作流程,优化了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依据。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的整合及推广使用,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平台用户得到了高度统一的办公环境,改变了原来的数据割据、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状况,实现了对部门、人员、信息的全面管理与控制,有力地推动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增强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济效益

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可以为基金监管提供技术上的保证,提高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可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对基金运转的透明度和知情度,有效防止冒领养老金现象,切实防范和化解基金风险,对于加强基金监督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每年的国家、省、市社会保险专项审计过程中,我们的系统记录的每一笔账目和业务都体现系统建设带来的科学和安全,系统从技术手段保证了基金的安全运行。

系统建设满足全国的统一规划,满足合肥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应用软件和各项业务系统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费用和网络运行费用,也避免了因标准不统一、网络无法互联造成的资金浪费。

2006年开始,合肥市改变了传统的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实现了医疗保险联网结算,所有医院药店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大大地简化了审核流程,实现了结算的科学性。2006年通过系统审核扣减了住院拨付12610人次,扣减资金达到4101万元。2007年扣减了住院拨付13477人次,扣减资金达到3778万元。信息系统在2008年合肥市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后台结算和审核的开发和修改,完成了医院、药店接口的调整和部署,为新医疗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和安全运行。

按照实施计划,系统搭乘合肥市电子政务网络将网络下延,有效地利用了统一的网络,避免了网络资源的浪费,节省了网络租赁费用。据初步计算,合肥市7区3县53个街道每年节省网络租赁费用约30万元。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省厅对医疗保险联网单位坚持一个出口,同时也给联网的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带来资源共享,节省了大量的网络租赁费。

下一步工作计划

合肥金保工程下一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建设:

第一,强化金保工程的运行维护体系建设,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加强培训,建立一支以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政治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公安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能否顺利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其中过硬的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有效的政治保障。所以,在加强公安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广大公安民警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始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方法去分析研究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类问题,才能筑牢听党指挥、不辱使命的政治基础,也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合格的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公安队伍,从而保证公安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戮力前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思想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意识变得更加多样化,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导致了诸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一些社会消极现象的出现,这些消极现象不可避免地给公安队伍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对做好公安工作、加强公安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时地提出,为广大公安民警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可以提高公安民警对于社会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有助于民警客观分析和认清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而随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为公安民警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公安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工作活力,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工作凝聚力,用荣辱观约束行为举止,才能够不断增强广大公安民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形象保障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公安机关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形象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提升公安队伍的“软实力”,则是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形象的关键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曾明确指出:“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在凝聚警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展示形象、推动公安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要提升公安队伍的“软实力”,就必须抓住“软实力”的“根”和“魂”。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为公安队伍塑造和保持的良好形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广大公安民警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将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并将其“外化”于实际行动,才能够真正树立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本”的政治形象,才能够摒弃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真正树立起高效廉洁的服务形象,以此赢得社会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文化保障

公安文化是指公安机关在工作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管理理念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总和,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讲,当前公安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症结,多数在于某些基层民警思想文化素质较低,对自身道德水准要求不高,对法律条例掌握不牢。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所以,公安文化建设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提升公安工作水平和战斗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公安机关加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保证。紧紧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安队伍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也能引导广大民警进一步统一思想意识,正确应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产生对警察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还有助于公安机关各级领导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充分重视民警的价值取向和警察群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进而上下一心,协力配合,以推动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安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安队伍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积极应对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公安工作的冲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思想意识形态复杂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更加凸显。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的相互影响和碰撞对当今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稳定的影响在急剧上升,尤其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不择手段地大肆推销其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不仅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民族、宗教矛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而且也给全球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这些新的挑战给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社会主义中国带来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同样也使得公安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在不断地增加。如何应对严峻的挑战,把冲击降到最低限度,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权益,确保社会秩序稳定,这是目前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而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就需要各级公安机关和领导干部从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安队伍建设全过程,进一步引导广大公安民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凝聚全体民警的意志和力量,筑牢警魂,不断增强抵御西方各种庸俗思潮和价值理念冲击的能力,为切实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安队伍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变化进而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提升政治鉴别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尽管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但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尽管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现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和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很突出,以及西方各种思潮、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使得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的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趋势越发凸显,正确的和错误的、积极向上的和消极颓废的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国民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严重失衡和偏差。这些消极现象的存在,不仅严重地影响到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给国家安宁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历史早已证明,思想、价值取向的混乱必定会引发行为的异常和混乱,而行为的异常和混乱必定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以,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升整个国民综合素质、引领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同时,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不断提升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政治支撑。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安队伍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各级公安机关认真贯彻“政治建警”方针,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职业化建设,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会计;现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2日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给予救助和补贴的社会安全制度。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避免弱势群体的扩大和需求萎缩,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并且在调节市场竞争中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将进入全面健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时期,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全面且协调发展。

一、社会保障会计的内容及特点

社会保障会计是指将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社会保障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它所产生的信息是社会保障管理所需信息的基本部分,维系着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在整个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基础作用,对于规范社会保障资金运作、加强有关监督、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将资金收支作为主要业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安置等都是政府,政府首先将资金拨付到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再将其向外支出。也就使得这部分会计具有明显的经费收支特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计、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也基本如此。因此,整个社会保障会计都是以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为主要业务,这与企业会计进行成本利润核算明显不同。

2、利息核算的位置非常重要。社会保险会计是社会保障会计的核心,基金会计是社会保险会计的核心,而利息核算又是基金会计的难点。社会保险基金数额巨大,且时间跨度长,利息计算有难度,涉及的缴费者众多,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利息核算赋予足够的重视。

3、将个人账户作为管理的重点。个人账户的记录和管理是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我国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都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且个人账户必须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并设置防止丢损功能。

二、社会保障会计现状分析

1、会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还远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一些人员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缺少系统的社会保障及会计相关知识,这就使得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个人账户存在数额巨大的空账。空账问题来源于转制成本,由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下没有基础养老金积累,新体制必须为老人的退休金、中年人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寻找支付办法。这是一笔庞大的隐性债务和转制成本。由于相关机构在体制设计之初对养老金隐性债务估计不足,结果“统账结合”的养老模式一开始就面临着转制成本的“空账问题”。转制成本如何消化,是通过减持国有资产还是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由于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消化转制成本,不同的筹集资金方式必然会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需要合理地设计转制方案。

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范围内已经基本达到统一,但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却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资金管理混乱。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距离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还有相当差距,社保基金被吞噬、挪用等风险仍然存在。另外,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专户,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虽然给其安全性及完整性带来了保障,但在这个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基金在收缴运营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因而,规范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会计体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完善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建议

1、加强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在社会保障理论方面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对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具有充分的了解,以在工作上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社会保障会计的法规和方法方面的培训,以在工作的规范性和法制性建设上为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安全通道;在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方面加强培训,确保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第二,在思想上、业务上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加大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和力度,减少社会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干预,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2、实现社会保障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使会计信息化体系不仅能够符合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管理的特点,同时还可以代替手工操作,需要在会计理论及计算机技术方面加强探讨。在社会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方面至少应当包括系统管理功能(科目代码维护数据库、查询科目代码及内容、试算平衡、数据初始化)、输入修改功能(凭证输入、机制凭证、凭证查询、凭证打印)、审核凭证功能(凭证审核、取消签章、凭证登账)、数据查询功能(凭证查询、总账余额查询、明细账查询、银行账查询、现金账查询)、账簿打印功能,报表生成及打印功能(表格式定义、报表数据生成、查询和打印)。

3、完善社保基金的财务运作。社保基金的财务运作有助于改变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混乱,运营效益低下的现状。而对现状的改进,需要做到:第一,分离“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将现在的“混账管理”分离为“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两个账户,这两个账户采用的是不同的养老基金模式,前者是现收现付制,后者是个人积累制。个人账户实现独立后,养老津贴的给付将形成清晰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来自统筹基金,即基本养老基金;第二层次来自个人账户基金,即个人养老基金。这就更直观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增加了缴费者的缴费热情。第二,采用国有股划拨至个人账户基金的方式解决转制成本问题。在分离之后,测算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是目前必须马上解决的转轨成本。将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划拨个人账户基金,解除政府对个人账户基金的隐形负债。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对这部分国有股的价值进行评估,以使划拨的国有股的价值等于日前对个人账户的隐形负债。第三,对个人账户基金采用监管与运营分离的方式。对于个人账户基金采用监管与运营分离的方式,由社会保障部门将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权委托给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社会保障部门保留监督与管理权。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授权经营机制。第四,通过分红与部分减持国有股为养老金长期收支均衡提供物质基础。针对个人积累制的特点,“个人账户基金”的持股组合应是长期性与分红性的,即划拨给社保基金的股票应是有长期分红能力的价值型股票。划拨给社保基金后,社保基金要参与到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通过大股东的行为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选择经理层。通过社保基金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引导市场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使整个市场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增长达到黄金增长的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目标。

四、结束语

我国的社会保障会计工作正是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保障问题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及政治、经济稳定,会计核算、会计模式等直接关乎着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会计体系,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与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事业的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姜荣.社会保障会计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8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王治坤:救助迈向法制化

当前,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目标,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为抓手,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确化和专业化。

一要着力完善救助政策体系。要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立法进程,实现从制度化救助向法制化救助跨越,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二要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水平。要认真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水平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标准量化确定机制,完善中央财政社会救助资金分配机制,引导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要继续完善低保审核审批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为住房保障、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向低收入家庭扩展提供支持。

三要抓好国务院《意见》的贯彻落实,尽快报请国务院批准,建立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强化各项救助制度的衔接配合。要从民政部门主管的医疗救助工作入手,总结推广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经验,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老年人、低收入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就业政策】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就业牵住牛鼻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实际工作中,要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

稳定和扩大就业,是依据明年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宏观环境做出的总体判断。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形势的一个风向标。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贡献。

我国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人的水平,占新加入人力资源市场劳动者的50%,是青年就业群体的重点人群,值得重点关注。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努力开发高校毕业生,将其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既体现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关怀,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

稳定和扩大就业,压力和挑战都不小。如何在压力面前保持就业的稳定并实现扩大?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继续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必须要考虑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要防止失业风险的产生;实施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把就业效果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最主要的指标,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就业优先”的意识。

【小微企业】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

人才就是发动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相较去年,今年的亮点就是更加关注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小微企业。

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就需要善待人才,鼓励、支持、指导青年创业,给刚起步的青年人一定发展空间。目前,一些经营比较成功的小微企业,都拥有了高中毕业以上学历,甚至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给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小微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有核心技术支撑,这样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而核心技术要靠人才来保障。

同时,小微企业的发展还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小微快递企业,之前都是在挤压下生存的,但电商的发展也给它们带来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不少小微快递企业也因此发展壮大起来。

事实证明,包括农民企业在内的不少小微企业,只是在刚起步的时候需要一些帮助,但一两年以后它们就能够发展得很好,不再需要扶持。

具体到“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上来看,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对环境、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它们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大企业更不能缺席,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回馈环境、回馈社会。

【社会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养老全国一盘棋

会议透露出来的核心信息是“国计”与“民生”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强调了对“实实在在地增长”的追求,另一方面突出了“实实在在地惠及民生”的发展取向,而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无疑是体现这一发展取向的核心指标。

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意味着在巩固已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即将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条件下,政府投向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肯定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将伴随着国家持续发展而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将越来越成为全民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其公平性、流动性与可持续性亦会得到提升。

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快速提高这一制度的统筹层次。《社会保险法》和国家“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的目标。没有统筹层次的提高,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可能有真正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因此,完善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办法,拿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是值得期待的重大举措。

在新的一年,我们可以期待社会保障将逐渐成为实实在在地增长,实实在在地惠及民生的基本制度保障。

【住房制度】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调控还有下半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从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调控两手并重来定调住房政策,说明近几年坚持的住房政策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客观存在,房地产调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因此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调控不动摇,说明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还有“下半场”,从近期各部门公开的表态看,相关政策短期内不会松动。

关于保障性住房,当前比较急迫的是要解决好建设资金问题和配套设施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避免一些项目建成后不能充分利用。此外,现在大量保障房进入分配阶段,老百姓更注重质量和公平分配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9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行政法;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主体

社会保障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的、重要的法律部门已被理论界所认可。但是,由于社会保障法成立较晚,不仅从其他部门法中汲取了不少立法理论、立法技术上的成果,而且在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上与其他法律有交叉之处。因此,为加深理解社会保障法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把社会保障法置于整个法律体系中与其他法律进行比较。本文仅对社会保障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一、社会保障法和行政法分属于社会法部类和公法部类

自从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Domitiusuipianus)(约170—228年)提出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以来,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对法律体系的划分一直沿用公法与私法的“两分法”。他们认为近代的国家和市民社会是相分离的,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与此相对应,出现了公法部类与私法部类的划分。[1]

古罗马人认为公法是有关国家事务的法律,现代人认为公法是有关整个社会或国家利益的法律,它规定的是国家组织、政府机构及其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和责任等事项。一般认为,宪法、行政法、刑法和诉讼法等属于公法部类。乌尔比安认为,私法是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现代西方学者认为,私法关系的主体双方都是私人或私人团体;私法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民法和商法属于私法。

现代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危机,通过社会政策性立法对私法产生干预,此种现象被称为“私法公法化”,由此产生了介于公法私法之间的第三部类即社会法。社会法是国家为干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而制定的各种社会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与经济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都归属于社会法。

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中的核心。社会法中的各个部门法是基于国家的社会政策性立法所涉及领域不同而划分开来,例如,对社会经济领域和社会教育领域的立法分别形成经济法、教育法。社会保障法则是对社会生活领域的立法,社会生活不但关系到公民的生存、社会的安定,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法在社会法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二、社会保障法和行政法均以行政机关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一般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是各类行政法律关系必要的当事人,[2]行政机关的参加是法律关系具有行政性质的必要前提和根本标志。因此,行政机关又被称为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另一方称为行政相对人,它可以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企业也可以成为行政法律关系的相对人。行政机关即行政主体,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确定的、惟一的,行政相对人则是广泛的、不确定的,某一个组织或个人不管何时何地都是潜在行政相对人,它能否变为现实的行政相对人,则依赖于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既有主体一方为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又有双方主体都不是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我们可以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这些主要的社会保障项目的分析中看到这一特点。社会保险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1)行政机关与社会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2)行政机关与被保险人(公民或其亲属)或者投保人(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3)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被保险人的关系;(4)用人单位(投保人)与职工(被保险人)的关系。很显然,(1)、(2)两种法律关系中,因为行政机关(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依法履行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主体,因此形成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3)中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事业单位,是政事分开原则贯彻的产物,它是由国家指定的、依法负责保险受理、保险费计收、保险金给付和保险基金管理的机构。从性质上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完全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而是兼具民事和行政的法律关系某些特性的一种独立的法律关系。(4)中的用人单位(雇主)往往以投保人身份出现,它与被保险人(职工)的法律关系是基于现存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具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3]此外,在社会医疗保险中,还会有保险经办机构与医院、药店的法律关系,被保险人与医院、药店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则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比行政法律关系要复杂得多。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中,其法律关系虽然更多地表现为国家行政机关(我国的民政部门)与保障对象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的推行,在这些社会保障项目中还会有行政机关与福利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福利机构与保障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社会慈善团体与福利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社区组织与福利机构或者保障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等。这些法律关系可以是行政法律关系,也可以是民事法律关系。以上情况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复杂的多角关系的体现,既有垂直关系又有横向关系的这种特点反映了社会法和行政法的区别。

综上所述,虽然行政法和社会保障法均以行政机关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但也存在着差异,即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必须是行政机关,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行政机关。

转贴于

三、社会保障行政法构成社会保障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社会保障法由社会保障行政法、社会保障给付法和社会保障争议法三部分组成。[1]社会保障法中直接具有行政法的内容,这是社会保障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区别于社会保障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之最具特色的表现。

社会保障给付法是社会保障法的主体部分,国家通过给付法的实施,最终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使公民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利。给付关系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保险给付,使遭遇风险的公民得到了补偿;救济给付,使陷入贫困中的公民得以维持社会最低生活;优抚给付,使社会有功人员和承担社会特殊责任的人员得到应有的待遇和保障;福利给付,使公民的基本生活有质的提高。

社会保障争议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障公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合法权益。具体表现为:保护公民的社会保障权,限制社会保障权的不正当行使;保证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履行社会保障义务,杜绝社会保障领域的违法行为;保证社会保障方面的争议能够得到公正的调解、仲裁和审判。

社会保障行政法产生于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社会保障,总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施行的。由于其施行范围广,施行内容繁多,施行与否事关重大,为了从行政上保证社会保障立法得到实施,国家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是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由此产生了社会保障行政法。

社会保障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过程中,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层次、结构、管辖范围和权限,行政工作人员的招聘、培养、考核机制等,通过立法予以确定即形成社会保障行政组织法。有关缴费、给付申请、查询等行政手续方面的立法,有关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立法,有关社会保障行政争议和诉讼方面的立法,都必须遵循“行政程序法”的法律规范。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计账规则、统计方法、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发放办法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构成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为保证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能够严格地执行和实施,监察管理机构在实施社会保障过程中有无违反法律和政策的行为,需要进行社会保障的行政监督;对基金筹集、管理、发放过程实行同步监督,形成基金监督,对此进行立法形成社会保障行政监督法。总之,社会保障行政组织法、基金管理法、行政监督法构成了社会保障行政法体系。

四、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关系的实现以社会保障行政法的实施为前提

给付关系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如前所述,社会保障法律关系非常复杂,但是无论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用人单位、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还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经办具体业务时与社区、工会、金融系统等发生广泛的委托关系,其发生的目的都在于形成一种给付关系,即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能够履行给付义务,公民可以享有给付的权利。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作为社会保障行政法的主体是国家向保障对象提供给付的直接履行者。给付关系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立法,约定给予符合法定要件的公民以各种社会保障给付,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则代表国家履行约定的内容。因此,给付关系实质是一种合同关系,不存在依赖行政权利而产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就是说,给付关系直接发生于社会保障行政机关(管理机构)与保障对象(公民)之间,而实际上体现的是国家根据宪法对公民承担的义务。[4]就给付本身而言,给付者即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由国家赋予其义务(或权利),接受者即受保障的公民,由宪法赋予其权利,因此,给付者与接受者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给付多少,接受多少又不能依当事人的意愿而确定。由此可见,给付阶段的关系既不是当事人地位平等依自愿原则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又不同于体现国家行政权利的行政法律关系,这正是给付关系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最基本关系的原因,也正是社会保障法不属公法也不属私法而是社会法的原因。

社会保障活动中的上述给付行为相对于保障对象而言,是整个过程的结果。这一结果的实现必须以基金的筹集为前提,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金筹集与管理,作为社会保障法律行为几乎存在于社会保障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基金筹集与管理过程中,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行政机关)的参与必不可少,由此形成的社会保障行政法律关系,其行政权利的色彩十分浓厚。例如,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强制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必要时可以作出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决定等。由此可见,社会保障行政法对社会保障的基本关系即给付关系的实现起着前提性的作用,既可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足额筹措到位,又能依靠行政权利管理好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行政法除了对社会保障的上述核心作用外,还有一些基本作用。如前所述,通过行政法确定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确立管理机构的层次、结构、管理范围和权限;确立社会保障行政工作人员的招聘、培养、考核机制;审核给付对象的资格和条件,监督社会保障的运行,等等。这些都影响着社会保障基本给付关系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方乐华。社会保障法论[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姜明安。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篇10

回顾我2019年来的工作,通过从事组织人事工作,使我对人事部门的工作方式、内容、流程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不断学习,使我本人提高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在此要感谢中心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也要感谢中心同事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分管的副主任和人事科科长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使我能够圆满的完成各项的任务。下面我就对完成的工作向组织进行汇报:

一、社会保险稽核

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要求,我上半年多次去人社厅咨询,开通了社会保险网上经办系统,并根据《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稽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去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进行了专项稽核工作。

二、档案专项审核

按照省体育局人事处关于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安排部署,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安排我负责科级干部档案、目前对科级干部档案已经梳理完成,正在对缺失档案进行补充当中,准备进行档案专项审核。

三、运动员保障工作

组织人事科认真贯彻落实运动员保障工作文件精神,根据运动员保障工作要求,我2019年为108名运动员注册了运动员保障系统信息并办理了高等教育资助网上申报业务。

四、党员关系转接

根据省体育局机关党委要求,上半年我对调入和调出的党员同志进行了党员关系转接,并对第一和第二党支部人员做了相关调整,并在“灯塔”系统上完成了相关的转接业务。根据中心领导安排,之后党务工作转交韩平同志管理,我积极配合交接工作。

五、法人变更

根据省体育局要求,从4月开始为中心法人办理变更业务,因经费来源问题被退回三次,至7月底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受理完毕。

六、无房职工补贴

根据省体育局财经处要求,对通过财政厅审核的无房职工补贴进行了核算,从2月起随每月工资发放,5月又对无房职工住房补贴补发金额进行了测算并上报省体育局,于7月奖补偿款发放。

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统计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统计局的工作要求,为做好2019年度体育系统统计工作,我严格按照统计制度如实提供统计资料数据,未出现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和漏报现象,积极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统计。

八、事业单位考核工作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