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网上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1:38

高中网上教育篇1

【关键词】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在线课堂教育教学

一、提供“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网络环境与平台

我县教育主管部门早就着手布局在线教育,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县中小学基础教育互联网接入基本全面覆盖,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本县域发展需要。现有多媒体教室,已具备网络教育的平台。

基于我县“互联网+”与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接轨,我校开设了民乐一中校园网站,站内开通了教学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电子图书、网络组卷系统等内网资源。分别从备、讲、辅、批、考五个方面开展在线学习与教育。在“备课”环节,学校与“高考资源网”、“中华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等网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教学素材的下载,以供师生浏览参考;在“讲课”环节,通过VoD视频点播提供校内校外在线教学课堂;学生们课余时间经常在计算机教室或者拿着ipaD自学,对传统教学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5个录播室和1个微格室,专供老师录课、辅导,针对学生作业批阅,专门成立了微信群教学组和Q群学生组,方便教师开展在线教研合作和在线跟踪、监督、辅导。

二、探索“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新型模式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技术,对线下教育最大的推动和促进就是教育德均衡发展。换句话说,通过“互联网+”,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许多贫困地区通过普及在线教育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资源。从“互联网+数学课程”“互联网+数学教学”到“互联网+数学学习”“互联网+数学教育评价”的推行到开展,打破了现有教育方式地域时空的限制,让任意一个联通网络的学生老师都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没错,这种“互联网+”在线课堂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选择或更改课堂和老师,而且可以重复观看,反复听讲,多次学习。

以现有模式看,在线教育就是把传统课堂搬上网络,把黑板变成电脑屏幕、粉笔变成鼠标键盘。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授课仅创新了授课的手段,还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更缺乏互动交流。比如网络视频、网络题库、搜题软件等。仅是借助网络,单方表达意愿,无法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更不能监控和预判学生的实际效果。某种程度上讲,学校从网上组卷、找题库对学生考试,就是把人对人的“填鸭式教育”,变成了“互联网+人”的机械灌输。

当下,在线教育主要是在“授课思维”上,促使学校、老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接轨,与“互联网+”对话,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发兼顾学生学习效率“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新模式。当然,这并不否认线下传统课堂模式的魅力,线上线下教学要融合,取长补短,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2014年,我校与“创数教育公司”合作,改进和创新了“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在线教学环节中的弊端,共同推出“互联网+高中数学自习课”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自我诊断、个性化目标、个人学习路径规划、达标任务、跟踪反馈5个环节,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增设了“师生交流评价窗口”、“问题反馈窗口”、“在线课时练习提交窗口”、“学生在线学习跟踪记录”等以弥补在线课堂上老师关注不到的学生问题以及师生无法交流对话的尴尬,促进了有效教育教学。例如,根据对学生学习、交流、练习等其他数据的分析,可以针对这个学生存在的知识薄弱点,开出有针对性的“处方”,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优化“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效果

“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极大地帮助教师产生更有创意、更有价值的数学教育点子,提高数学教育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网上数学教育,科学评价数学教育的内容,准确把握笛Ы逃的核心目标,也使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2016年4月,“创数教育公司”对学校高中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辅导,通过线上和线下、远程和面授、数字化和纸质化的跨界融合,对学校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是班级“微信公众号”的开放,建立师生之间的信息流动,教师可以在瞬间收集大量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教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布置和查阅作业,网上解答学生疑问,学生及时学习很多未知内容,老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查漏补缺,突破教育学的时空限制。

“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已在我校初见成效并日渐被接受和认可,当然,“互联网+”目前还有很多不成熟与不完善,实现其远景任重道远。但我更希望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来提升和开发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共赢。

【参考文献】

[1]顾健.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高中网上教育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83-02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因此,高等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及方法上不断改革与创新,同时高度重视网络的负面作用,切实加强网络载体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进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1]选择并运用好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2]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高等院校通过互联网络这一信息系统,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向大学生传播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物质形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认识不足

通过构建网络载体来支持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信息化时代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部分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用和建设不重视,认为网络的运用主要在于教学和科研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载体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没有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意识淡漠。甚至有些高校只把网络载体的建设作为形象工程,而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和运行困难重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人才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是一个新领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3]而熟悉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的网络技术人员较少。由于这两部分人难于融合而成为“复合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方法上的陈旧,或者缺少理论的高度和说服力。如果没有一支懂得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正确引导,仅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主动占领网上这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很难实现。

(三)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自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搭建沟通桥梁的同时,由于监管中存在的漏洞,致使一些不良信息也乘虚而入,干扰、破坏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导致整个校园网络处于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状态。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网络信息管理者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交换和疏于及时监控和管理,不能及时对网上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甄别、管理;二是在网络控制技术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者对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不高;三是网络管理还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很多不法分子往往能够避开监控,一些不良信息。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落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相关的教育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出现,但还存在片面和局限。首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是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对个体的关怀和疏导;其次,没有更好地开展网络自我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对网络成瘾和网络欺诈等缺乏相应的矫正和监管,网络舆情引导方式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不高,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较少,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但信息面孔呆板,几乎是文字内容的粘贴和重叠。另外,一些校园网的栏目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滞后,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没有及时上传。二是对课堂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有效整合,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较为单一,资源共享平台、在线学习、网络展播等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认识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时代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对网络载体也必须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并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网络载体为高校服务的思想。”[4]一是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运用网络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师、学校宣传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专职辅导员和网络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从多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二是加大技术、人员、资金的投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提供技术、人员和经费保障。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融合,客观上要求教育者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提升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高校思想教育网络载体运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较好地掌握了网络技术知识的、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并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以及网络监管等工作。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提高其在网上发现思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

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构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立体模式,通过制度、技术、法律和道德来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首先,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管理权责制度,使网络信息管理者(把关人)各司其职,网络“把关人”要对网络信息从源头上做好防范,把有害的信息过滤掉,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高校要研发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管理,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防病毒技术等,依靠科学技术来过滤网上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再次,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的法律制度,做到网络信息服务有法可依,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上网行为。最后,要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积极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引导和调控,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四)更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当前,要想在网络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取网络阵地上的主动权,就必须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现代青年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首先,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育者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给予疏导;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最后,要加强网络成瘾和网络欺诈的矫正与监管,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网络道德,同时积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努力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五)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主动权,基本前提是能否抓住师生的兴奋点,抓住他们的兴趣去点击、去关注。”[6]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力度,坚持显性教育资源开发和隐性教育资源开发相结合,努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大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其间,提供丰富的实时在线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在线学习、网络展播、在线交流平台,并将弘扬主旋律与运用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有力驳斥错误思想观点。此外,必须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加强对他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固有的虚拟性,不能代替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注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有二者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学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51~52.

高中网上教育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网络安全也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仅2016年上半年,遇到过钓鱼网站或电脑病毒攻击的网民为3.86亿人,占网民的54.4%。有过iD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2.53亿人,占网民的35.6%。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而且,这种现象在逐年递增,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安定以及公民的切身利益。

当前高校大学生作为“90”后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大学生中长期依赖网络、抗压能力减弱和实际交往能力不强的数量也在扩张。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在现实中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同时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甚少了解,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导致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性

我国教材中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远不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跟不上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步伐。现行的网络安全教育多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以后,根据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及社会影响,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这种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虽然形象生动,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是由于这种教育模式的时效性相对滞后,当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侵害时,危害已形成,没有形成预防的目的。所以仅在案例上的事后讨论来起到教育的作用,已难以适应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高校专门给大学生安排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几乎没有,所谓的网络安全教育基本上是在其他课程里面穿叉讲授而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需要,也应对不了网络中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在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不断丰富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操作实践技能,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环节,才能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

3.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使教育者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削弱。在网络安全信息的使用上,教育者失去了传统安全教育中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的支配权和先导权,而是与受教育者同样的共享网络资源,很难再通过过滤和灌输的形式把教育内容强加给受教育者。在网络安全教育教学中上,教育者受到年龄、精力与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往往落后于学生,网络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信息搜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及学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使教育的主体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1.增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性

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决定了高校应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重视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与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类方法的综合应用,来将网络安全教育贯彻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应关注对学生和教师等的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协助高校学生能够有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效的克服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心理障碍,进而避免学生在遇见问题时产生自暴自弃等负面行为,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出现网络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2.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校应从自身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高校要求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渗透进去;而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网络违法犯罪的现实案例及时地告知给大学生,切实做好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领导、组织与实施工作,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工作效果。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来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进而在增加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同时,提高校园关注网络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

3.建设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队伍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育队伍,对网络安全教育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网络安全事故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应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教师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对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提高实践经验方面的专业化技能。网络安全教育中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能够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而有效的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领域中所具有的作用。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智力保障,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更强的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更娴熟的实践拓展能力,才能在网络安全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杨文武.高校德育与校园和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军.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南昌教育w院学报,2011.

[3]秦中彤.论新时期高校的安全教育[J].中国大力教育,2009.

[4]陈联娇、温金英.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8.

高中网上教育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78-02

一、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通过网络媒介对受众施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之成为符合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1]。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领导、教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高校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大学生网络受众采取有一定组织性、系统性、目的性的方式进行影响,使之形成一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观念和政治理念[2]。其根本目的是在网络条件下,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信息素养,同时提高高校学生对网络思想教育的认可度[3]。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互联网近乎无限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使之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征。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世界上几乎所有高校的网络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学生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相对于过去简单的课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地域、时域限制较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在网络的作用之下,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互动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互动性的特征。即在校学生既可以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可以是客体。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当其利用网络接收他人的思想观念时,其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特征可以改变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领域中较为被动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们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发挥[3]。

第三,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在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客体的身份信息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使得主客体在参与机会及参与地位上的平等成为可能。加之网络教育的交互性,主客体之间能够进行角色的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截至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已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台的重视程度不够。互联网发展日益迅猛,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有关部门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台的文件相当少,仅仅在2004年有一步《有关进一部强化与发展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在已创立的机制中也多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应急预案,没有建立科学长效的教育机制。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在高校招生与就业中作用的增加,各高校更加重视对外的广告宣传,而利用网络对内的教育则没有提到其应有的高度,以至大约70%的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75%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没有通过任何的网络途径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4]。一些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仅把网络视为教育的工具,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得多年来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二,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尽合理。校园网是高校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许多高校在制作校园网时,更多的是把各部门的职责、规章制度简单地安置到校园网上,而学生们所需要的与学习、生活等相关的服务内容较少。许多校园网都没有设置互动功能,主观上不愿意面对学生的问题,一旦发现不利于学校的言论就立刻删除,使问题越积越多,从而不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5]。

第三,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较为落后。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的保障。而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大多是由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又同时负责多项学生事务,在时间上及精力上都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在现有的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不仅互联网操作水平较低,而且对国家推行的网络法律法规掌握较少,无法对在校学生的网络法规与道德进行正确引导。

第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先互联网上进行,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弱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足有关。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宿舍公寓、图书馆、学校协会社团等的教育功能存在重要缺失。当下,我国的高校宿舍公寓管理大多只限于安全、纪律、卫生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关注较少,宿舍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在图书馆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较少,且陈旧枯燥,难以吸引当下大学生的眼球,并且一些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偏低,服务态度较差,起不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而部分学生协会社团的管理也同样存在问题,如一些社团的价值取向出现偏移,背离了主流的价值取向,一些社团活动中的特点是娱乐性、商业性,背离了社团宗旨[6]。

三、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当下我国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来增强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网络教育。它包括网络道德教育、法规教育、人格教育及心理教育等。加强道德教育使之在运用互联网服务于自我的同时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高校还可以定期安排老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对学生们的疑惑进行解答,对学生们关心的热点事实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良好网络道德氛围的形成。网上心理教育是了解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网上的交流沟通,主动提出自己心中的问题,安排老师进行及时的在线解答。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部分学生的人格发生了变异,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人格教育有助于其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从而促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

第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网站是高校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各高校应对自己所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升级完善,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点击率较低的原因,有调查显示,网站“缺乏联系实际内容”的占到33.8%,“互动内容不能启迪思想”的占到26.3%[4]。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设置留言板等讨论版块,老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还可以适时抛出一些有启发性的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特征,组织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7]。

此外,还应在网站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学生们平时学习所用。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可以尝试开通网上咨询热线及心理服务网站,通过沟通感情,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使对方主动地倾诉其心理问题,引导在校学生走出心理的困惑,克服心中的障碍,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8]。

第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及监护人,其自身的素质状况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因此,应组织成立一支从事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队伍。其队员既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又要熟悉网络舆情;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又要有一定的信息科技意识及创新能力;既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又掌握有一定的教育技巧,易于学生接受[4]。同时,该队伍成员还要善于对以往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升华,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从而进一步提升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水平。

第四,提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网上进行,还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使学生在学生公寓、图书馆以及学校协会社团的管理和服务中都能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的发展成长[3]。

参考文献:

[1]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

[2]陈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孟翠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4]吴伟伟,张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5]杨兆添.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6]林思彤.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3).

高中网上教育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扩展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结合有效缩短了时间和空间,信息技术必将为教育训练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网络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网络知识成为生产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呼声愈来愈高,大规模网络对高等教育资源产生显著影响,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网络课程是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不仅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且更加注重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任何对课程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免费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相当于传统课程授课人数的几百倍。此外,mooC实现校内学生与校外学生共同学习,校内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可获得课程学分。对于现代高校教育而言,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必须考虑成本效益问题,使用的重复与浪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我国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时代对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挑战,需要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网络教育的负面作用以及如何使网络健康发展等问题。

一、网络时代下高等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交互式

网络时代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了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突破性创新。目前,选择先进的教育媒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网络模式中,学生不需要遵循传统硬性的授课计划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在传统教室进行学习。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教育网络提供的教学进度;学习者必须按照网络的指导建议完成电脑提供的测试和评价,并直到掌握为止。因为时间、地域等问题无法受教育的人可通过社交网络、邮件、及时通讯等软件工具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和问答,从而满足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

(二)民主化

教育不平等主要由受教育者的地域,经济的不平衡决定的,教育网络化让懂得网络基础操作的人随时随地,不分年龄、地域、信仰、教育程度限制,平等地参与到网络课堂中。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群体也享受着教育网络的民主性。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发展导致教育的功利化。部分高等教育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mooC的免费模式赋予更多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模式,既可以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又可以增强社会有机融合。

(三)自主性

自主性即学习者能够由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学的内容,重组教学结构,也就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电脑的指导与监控下掌握知识技能,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实现迁移,最大程度地发挥主体性能。

(四)大众化

目前,很多高校为推进网络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投入大量资金,通过网络教学使培训的层次更加宽泛多样,在网络教育应用开发上,拟投资4100万元支持高校网络教材和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见,网络时代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大众化。

二、网络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危机

网络的不断延伸使得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与距离缩小。高等教育资源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过大的困境。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较低,且教育经费随着高校扩招在逐年增长,这样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趋同性的资源压力

网络信息提供课程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合作和教育资源都实现了国际化。与传统高校课程相比,mooC注重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国际化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网络的发展有助于顶尖高校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吸引各国学生选择英、美等高等教育强国的名校课程,但是其他国家的学生容易在国际化的mooC课程中“趋同”,导致高等教育缺失民族特色和独立性。网络时代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可能性空间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平衡性,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模式的转换必然会对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有赖于大众对高等教育消费具备相应的支付能力。相应地,网络教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这是因为网络学习本身存在着“批处理”的规模效益。

(二)师资配备无法满足规定的办学标准

网络时代下的资源规模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成本,有效减轻了教育经费的压力。但是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与招生规模不相匹配。网络教育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传统教育所必须的师资跟不上扩招的步伐。师生比例由1:10.32增加到1:18.3,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队伍不稳定,高层次人才外流比较突出。在师资业已不足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不得不承担起一些非擅长科目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网络教育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以其显著的资源网络共享机制彰显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网络教育扩充了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另一方面,打破了资源分布在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三)情感承载力的不足

网络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网络课程在测验与考试时容易作弊。过于自由的网络课程很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专注度、动力和兴趣,因此网络中途退课的人数比例较高。目前,传统的高校教育方式依然有独特的优势。传统教学下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授课方式。师生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其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而且师生、学生间更容易在真实世界中进行社会交流与互动这种人文关怀是虚拟网络中的课程很难具备的。

三、网络时代对缓解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压力的分析

(一)更新理念,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传统教育观念制约资源共建共享。许多学校都以为本校品牌的网络教育用外校的课程、外校的教师有损于本校的形象。因此改变观念就是要改变过去丧失品牌的老观念。网络教育通过信息技术使得教育资源实现了虚拟化特征。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将原本局限于某一特定高校或科研机构使用的教育资源提供给该高校机构以外的具备网络教育条件的个人或组织。学习者只要打开计算机就能学习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从而形成了“无边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网络资源共享使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都大有裨益。校际间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网络共享机制,对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资源承载力压力有重要作用。

(二)降低教育成本,减轻经费压力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有赖于大众对高等教育消费具备相应的支付能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在降低教育成本方面减轻了教育经费压力。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品是固定成本很高而变动成本很小。网络教育与平台开发、网络设施建设及学习中心建设的初始投入占据了网络教育成本的绝大部分。相应地,网络教育的规模效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成本,有效减轻了教育经费的压力。mooC的兴起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课件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因此,开放式的网络免费模式满足受教育者的更高要求。目前,高校课堂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演绎推断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无法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而在mooC模式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进度。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模式减缓了高等教育的资源承载力。

(三)虚拟教育设施增强了高校办学软实力

面对丰富的网络公开课资源,教师应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提升。教师可采取教师自修和小组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视频内容研究等活动,通过学习、讨论、拓展和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网络公开课能够获得比教师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比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换个角度来讲这也相当于引入了竞争机制,能够促使老师提高教学质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元化渠道。

(四)拓宽学习渠道,减轻教学压力

目前,我国的很多教育资源并不以赚取经济利益作为回报,其制作来源于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这不仅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进行一手的操作制作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作品,而且也避免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提升自信和竞争力。在网络时代下,学生从网络上获得更多知识。师生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网络中学习者从网络中获得数量大的学习资源,而且快速简单。与此同时,传统教育中老师也要进而转化为“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高等教育师生情感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高等教育的资源承载力,网络教育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我国高校正准备通过互联网占领更多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份额,在不远的将来,重点是实现30岁以下人口中一半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减缓高等教育资源的承载力。

参考文献:

[1]张琼.教育技术的变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D].湘潭:湘潭大学,2008.

[2]王宝利.机遇与挑战下的网络时代教育资源模式的转变[J].机械职业教育,2007,(9).

[3]高学义.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与对策[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4).

高中网上教育篇6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高校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以教师为主体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高校教师必须在网络当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坚持主导地位、发挥关键作用。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网络化出现的一种有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强调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根据“趋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各地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在总体规划、经费投人、网络建设、网上监控和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载体,搭建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2高校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教师处于教育工作的最前线,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仅是现实中而且在网络中也是对学生有着特殊影响的重要力量。他们对生活与理想的选择和理解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是校园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文化群体。教师的人格、学术、社会文化观念、道德价值观念等都对大学生有着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在高校中,教师是校园中最稳定的构成部分。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是高校教师的天职。因为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者、发展者、守护者和传播者。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参与者。

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形成广大教师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激励广大教师网络育人,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形成宽松和谐的网络育人环境。

3当前高校在教师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的误区

首先,有些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一些高校,一提起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好像只是党委、团委和宣传部门及其他教育行政机构组织实施就行了。买几台电脑,做个学校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站或网页,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照搬到网上,开设栏目内容的立足点大都在于为学校做宣传,为自身的工作做宣传。上面放上一些学校和中央的理论文件,再挂上几部红色电影,以为这样就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好了。有意无意地把一线教师抛在一边,即使他们想参与进去也是无从着手。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学校党委和专职网络维护人员的事,而广大教师成了旁观者。既没有制度保障,又没有队伍保证,更没有收到效果。这实际上是做表面文章,完全不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第二、高校一线教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意识有待加强。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压力比较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比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教学与科研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经济利益,能带来实际效果,把很多精力投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学校的肯定,更产生不了实际效果。有人认为当今学生难伺候,思想太活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人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由党委和政工管理部门负责。有些教师不仅不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在网络上散布一些不实信息、发牢骚,专门夸大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并在课堂上进行歪曲宣传,在学生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们必须看到,高校一线教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意识和积极参与行为,是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效的基石,更是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保证。

第三、高校教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作为合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网络虽然是无疆界、超国家、超民族的空间,但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斗争阵地。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总是借助互联网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这对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形成严峻的挑战。一些政治觉悟比较低的人往往容易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大大削减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面对互联网领域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价值观冲突的严峻形势与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辨清是非,弘扬真理。

4以教师为主体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高校要重视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的实施,要靠教师;实施的过程,也是要靠教师来参与;实施的效果如何,还是要靠教师。在高校,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都将是形式主义的闹剧。在大学校园里,教师是最稳定的一批人。他们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主体。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他们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高中网上教育篇7

论文摘要: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泛调研并结合本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实践,本文深刻分析当前高校“网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提高高校“网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当前,高校校园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这就使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化既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提出重大挑战;网络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使人际沟通方便快捷,却又给错误甚至是反动思潮的侵蚀带来了条件和可能;网络信息传输的即时性既可使个人与世界同步、共享精彩,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主动性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全面分析、研究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重点和难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是高校领导、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

1.社会现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反差,降低了网络教育的魅力

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在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客观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追求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禁而不止并有愈演愈烈趋势的“黄”、“赌”、“毒”、“假”、“黑”、“诈”等社会丑恶现象和贪污腐败现象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降低,在个别具体的问题上难以理直气壮,甚至处于“两难”境地。同时,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带来史无前例的变化,互联网以其虚拟性、开放性、参与性、平等性、无际性等特点影响并冲击整个人类社会,包括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教育方式的冲击,也自然包括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的冲击。由于青年学生的兴趣、需要、倾向、情感等潜在意识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投放的方向和比重,思想、政治、道德几乎不是他们日常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魅力。

2.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大,点击率较低

“点击率是网站的生命”。当前,高等学校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该类网站或网页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大,访问量较低:经常浏览者占6.8%、有时浏览者占25.8%、偶尔浏览者占38.7%、从未登录过的占28.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知名度不高,资源分散、更换速度慢、内容单调重复。因此,建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了网决不是万事大吉,更为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网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网站或网页的点击率。如果只是满足于有了教育网站,让大学生自然去访问,那将很难达到“网育”的效果,巨大的网站投资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有的可能就是形同虚设。

3.教育者网络素质不高,教育技术和网络管理落后

要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素质,即对互联网的认识水平和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然而,当前高校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又是互联网技术运用能手的教师实在太少,而且这种“复合型”教师不可能在短期内充实和提高。因为:一方面,由于待遇不高,往往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当教师,尤其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另一方面,原有的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系统深入地学习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运用技能。这样,网络优势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低水平运作:上网速度慢,内容更新周期长,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内容少,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实例少。同时,由于手段技术问题,广受大学生青睐的游戏性教育、娱乐性教育和生动活泼的网上互动等,未能很好地运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吸引力不大,点击率较低的重要归因。

4.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参与不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尤其需要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现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设置偏重于行政管理部门,如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公安部门和网络技术管理部门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机构,各教学院系只是党、团总支和部分学生参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少参与。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认识问题。一方面是领导认识不足,对专职德育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在教育网站或网页建设过程中忽视了这部分人员的参与,也没有明确这些教师在网络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要占用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学校没有明确相应的工作量,造成这些教师对“网育”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态度消极,甚至持有偏见,导致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相脱节,使“网育”固有的优势和应有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5.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网育”的要求

报告会、座谈讨论会、演讲、“两课”教学和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及社会实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许多局限性,它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创造性。当前,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简单搬家,在形式设计上单调刻板,几乎是将“人灌”变为“网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尽管缺少了传统课堂上的束缚,但单向“网灌”的教育效果并不尽人意。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方法,一种媒介而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搬上网络,就会自然而然增强吸引力,自然而然收到教育效果的简单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任何一种手段或功能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比如www功能、BBS功能、e—maiL功能、“虚拟社区”功能、oiCQ功能等,都能给受体予信息提供、正向引导、交流互动和管理约束的教育效果。我们应结合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网络教育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网育”规律,提高“网育”的实效性。

1.提高教育内容可信度,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高校不再是“象牙塔”,网络教育必须依据人本原理,以青年大学生的需要为基点,探寻“网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吸引力建设放在首位。吸引力是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受教育者没有兴趣或需要,教育者所“生产”的教育信息资源只能以“存在态”滞留在网络空间。即教育信息资源如果不被受教育者“点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提高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只有那些让大学生感到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只有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于生存、发展有益处,大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注意,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只有这样,“网育”的吸引力才会增大,“网育”的目的才可能实现。

2.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和具体工作中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讲授方法及考核内容、方式,制订相应措施,把教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人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教学和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必须着力加强对学生工作、团委干部,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培养,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具体地说,这批最经常接触学生的政工干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网上开展“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时事论坛”、“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各种网络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利用网络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特点,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倾诉苦乐、宣泄感情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教育与接受教育的重地阵地。

3.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平等式的引导和熏陶

根据网络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在网络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不是象课堂中那样进行“说服”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都趋于成熟,他们不欢迎甚至是反对被动“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比较认可平等交流式的教育。因此,“网育”过程中“宜疏不宜堵”,哪怕对于一种不正确的思想,也要进行有理有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分析、启发、比较和辨别,切忌呆板、生硬。同时,要注意循循善诱,“宜细不宜粗”。要“淡化”教育者角色,从网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给予引导,实现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教育。网上教育不宜长篇大论,讲太多的大道理,也不适合综合分析,而是一事一议,生动翔实的教育。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只有潜移默化、涓涓细流式的引导和熏陶,才能收到更好的“网育”效果。

4.迎合学生心理,讲究“网育”方法和艺术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收到实效,在宣传教育的手段上应多样化,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和优势,如电视、图片、动画、直播节目等等,使“网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抽象变为具体,从枯燥变为情趣。具体地说,一要精心设计网站版面,准确提炼内容,使教育信息满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产生价值归属感,有了这种归属感,才能提高学生对网站的忠诚度;二要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免费电子邮件或提供搜索工具、图像库和文件库的超级链接等;三要开创独特的活动或提供资源,可以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竞赛,也可以在线直播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事件,还可以开发诸如“红色游戏”等,迎合大学生喜欢上网游戏的特点,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建章立制,完善法规和惩戒机制

高中网上教育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网络道德教育

在网络新环境下,网络道德教育是个相对滞后但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传统道德观念和方式明显滞后于先进的网络技术,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约束新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化解网络社会面临的新矛盾。而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网络犯罪、网络不良行为都是在不知法或不懂法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迫切要求,是与传统道德教育并举的另一把利剑。

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的态度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如何将网络道德教育融人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如何及时干预制止井消除网络道德危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甚至是恶劣后果,如何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创新网络社会道德教育途径已刻不容缓。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更是让人堪忧。

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对此缺乏重视。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但当前许多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有些专业课教师更是认为网络道德只是德育教师的职责。

道德教育观念跟不上网络发展速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高校教育应当从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总是停留在没有针对性的搞几次网络知识与道德讲座,安排辅导员找个别人谈心这样的老路上,要想取得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也绝非易事。

部分教育者对网络道德内涵把握不准。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2、网络道德教育中高校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一一教师,又是如何认识的呢?在具体实施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不只是德育的范畴。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忽视了在自己课堂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认为网络道德教育只是德育教师的内容。其实高校的德育工作只是网络道德教育中一个小部分而已,这是因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宽泛。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互联网与德育工作、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互联网与校园文化、网络立法与网络安全等方面。将德育工作渗透到网络中、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将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上网,运用网络这个载体拓展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建立起由德育处为中心,由网管、团委、班主任、计算机教师、政治教师协调配合的网络德育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信息辨别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通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内容和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学生积极向上的网络观。

第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不只是针对部分学生。长期以来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大都被界定在青少年群体,但是也不能忽视网络对共他使用人群以及其他使用人群对青少年的影响。儿童和成年人也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特别是成人。因此,生活在网络社会的每个人都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只是着眼当下。目前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滞后于网络机能教育,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网络日渐深人大学生生活时,作为高校的主要教育者——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现今对网络道德的教育已经在各个教育环节开展,这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但网络道德教育不可能立刻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作为高校的教育者不能仅仅看到眼下有所成效,从而放松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我们应着眼未来,把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3、高校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首先要纠正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社会”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道德基础,价值取向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还用封闭的、单一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去衡量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中个体的道德行为显然行不通,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其次要以身作则,创设正向网络道德的榜样。高校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网络的使用率也非常高。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直接指导者,自身应以身作则,为学生创设正向的网络道德榜样。学生可以从老师身上学到网络道德的规范,从而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再次要亲身实践,及时发现网络道德的问题。高教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必然能发现在网络道德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交流,及时纠正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深陷其中。

高中网上教育篇9

论文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教育,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将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结合网络环境,探讨如何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当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也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些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也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学历和年龄都高于本科生。研究生往往认为自己很成熟了,只要注重于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就足够了,其他方面思想素质的培养就可以忽视了。从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仍然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宏观理论,如《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的开设,而在具体实践理论方面,如何提高心理素质、人际交往、就业指导、人生观指导等方面却没有专门的课程。尤其是最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研究生中每年都有研究生因为学业压力、恋爱失败、就业不顺等原因而走上绝路,从这些屡屡发生的问题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我国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比增长56.2%。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中同时指出中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高学历占31.2%,表现出较强的高学历特征。总体来看,中国互联网依然呈高速发展之势,也带来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网站、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它是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的产生以高校校园为空间背景,其作用也集中于高校校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互联网为渠道,以各种网络形式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输送给被教育者,并为其所接受和认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伴随着高校网络文化的兴起,高校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内容单调陈腐。

现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形式是现代化的、新颖的,但内容是仍然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新意。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传统的思想理论教育。网站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向、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导致访问量很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沟通功能。

2.没有专门的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其知识结构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不尽如人意。无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尤其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网络应用均精通的工作人员,同时在网络中也缺乏有着较广泛影响的工作人员。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缺乏的要素。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缺乏有序的管理

网络最近几年发展迅速,而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网络道德、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等制度建设均远远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造成了网络法治制度的诸多真空地带。制度的缺欠或失范,容易导致网民的认识难于统一或者行为失范。对于高校研究生来说,仍然缺乏一定自控能力,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容易沉迷网络或者迷失网络从事非法网络活动。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针对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模式,更应该积极运用网络文化的优点和特长,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体系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党委集体领导、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导师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院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具体负责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并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思想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及时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2.建立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不能局限于枯燥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建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融知识型、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采取社会最新的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以网络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3.建立有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网络发展速度快,网络文化呈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学习的时间比较自由,缺乏对研究生上网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引导和规范管理。网络中的色情、暴力、虚假和反动信息难以彻底清除。各种各样的观点、说法,鱼目混杂,难免冲击着研究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很有必要建设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完善的规范研究生上网行为的管理条例,甚至有条件可以通过网络管理部门从技术上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建立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中网上教育篇10

关键词:职高学生德育教育网络时代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学生上网的态度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将网络与道德教育融入当前职高课程体系,及时干预、制止并消除网络危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甚至是恶劣后果,确立网络规范体系,创新网络时代道德教育途径已刻不容缓。

一、网络时代职高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当职高学生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时,学校的德育教育如果仍然紧抱固有的模式不放、不加思考、不加证实、不求突破的话,就必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并且职高学生本来就意志不坚强,没有升学压力,如果在网络环境下不给予有效引导,那么网络就会成为学生堕落的工具。职高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如:

首先,网络在为人们获取有益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腐朽思想的传播与衍生提供了温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网民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强加于人,久而久之,会使意志不坚强的职高学生这一重要的网民群体逐渐失去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对西方国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

其次,在网络时代,公开的社会道德舆论对个人行为的监督已不像原来那么容易,因为任何一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人们信息或犯罪的工具,在时间和空间上要对其加以限制和监督是非常困难的。职高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这样一个时期是他们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对他们的冲击是直接和强烈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这给如何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难题。

再次,网络正在与我们争夺教育对象。过去,学生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以及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已经经过层层过滤,学生基本上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纷纷上网,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并未找到良方妙药。

最后,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导致感召力、吸引力减弱。面对网络的冲击,部分教育者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和科学文化素质及人格素质。据统计,教师中经常上网的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对部分教师来说,网络这一领域不甚了解或只是略知皮毛,不具备较高的网络知识和教学水平,就很难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当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态无从所知,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网络时代加强德育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1.职高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与法律教育相结合。规范学生上网行为,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有关道德伦理、法律教育和培训,注意上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另一方面,职高学生也应当成为网络德育教育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新时期职高道德育教育建设,要实现由传统手段向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传统手段共用的工作手段的转型,实现由单一的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举的工作环境的转变,把网络德育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即发挥道德约束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尽管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网络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有关法规的学习可以忽视。我们在对职高学生的法律教育中,应把网络法规的学习纳入教学内容中去,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2.加强职高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网络文化对职高学生的思想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作为发挥德育教育主力军作用的“两课”教师,则往往对网络知之甚少。虽然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并不是“两课”教师工作的全部,但是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阵地,我们必须占领。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社会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道德基础,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坚定理想和信念。其次,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作为学生的直接指导者,应以身作则,为学生创设正向的网络道德榜样。这样学生可以从老师身上学到网络道德的规范,从而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最后,教师要亲身实践,及时发现网络道德的问题。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必然能发现在网络道德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交流,及时纠正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深陷其中。只有不断地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职高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3.开辟职高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领域。网络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建立高质量的道德教育网站。通过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站内容和形式的质量和吸引力。如果网站影响力较小,只有有限的访问量,则很难受到关注,也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网站不仅要增加数量,而且要提高质量,更要加大信息开发、利用交流的力度。另一方面,重视德育教育的软件开发。德育教育软件要把对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这其中应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爱国主义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三、结语

总之,网络时代对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教育形式,我们必须利用网络提高职高教师道德教育的能力,努力在网络环境下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迅速扭转网络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职高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