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15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1

摘要:医学中的“medication”和“meditation”两个拼写及读音很近似的术语却代表医学上完全不一样的医学含义和医学类别。“medication”含义是指用药物医疗的主流医学;而“meditation”却代表了以“冥想疗法”为主的非药物医疗的补充和替代医学(Cam)。通过这两个医学用语可以看出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关系,以及今后医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医学分类;“medication”和“meditation”的含义;医学解释

医学中的“medication”和“meditation”两个拼写及读音很近似的术语却代表医学上完全不一样的含义和不同的医学解释。仔细琢磨这两个相近的英文医学名词,可以看出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的发展现状、相互关系,世界医学正在逐渐走向与目前的西方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相汇合的趋势,从而形成统一的“整合医学”的潮流。

一、“medication”和“meditation”的含义

从英汉翻译的角度来看,“medication”和“meditation”这两个医学名词并没有任何歧义。之所以从英文的角度关注这两个医学名词,其意义在于确定它们分别代表的医学领域和发展方向。,即“medication”代表主流医学的“药物、药物疗法”和代表替代医学的“meditation”,即“冥想疗法”。west公司出版的《医学词典》目前是医学领域最权威的工具书,在美国被誉为医学界的圣经,该词典对“medication”的注释是:来自拉丁语“medicatio”,给出2种解释:

1.medicatingorbeingmedicated

2.medicine;substanceforcuringorhealing,orforrelievingpain.

而“meditation”同样来自拉丁语“meditatio”的解释是

1.actofmeditating;deep,continuedthought

2.solemnreflectiononsacredmattersasadevotionalact

3.[oftenpl.]oralorwrittenmaterialasasermon,basedonmeditation

从这两个词的医学意义来讲,“medication”和“meditation”分别代表了主流医学的药物治疗(medicatedtherapy)和补充和替代医学中以冥想疗法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non-medicatedtherapy)。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补充和替代医学”一向不被重视,被归为“另类”。但这些治疗方法却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

二、表示主流医学的“medication”(“药物、药物疗法”)

1.主流医学的定义

目前我们把现代西医称为主流医学,是因为它在医疗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为大部分医生和患者所应用和选择。把辅助与替代医学称为非主流医学,包括顺势疗法、草药疗法、针灸、按摩等十几种疗法,中医学则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但在我国中医学是属于主流医学的。

2.为什么“meditation”代表了非物医疗的替代医学

2.1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含义

西方国家将主流医学即西医之外的其它医学称之为补充和替代医学(简称Cam,即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美国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把补充和替代医学分为5个主要方面:

1)替代医学体系(alternativemedicalSystem):包括传统的东方医学(包括传统的中医药学),印度医药(ayurveda),顺势疗法(Homeopersy)。

2)精神与机体互动法(mind-Bodyintervention):包括静思法(meditation)和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3)基于生物学的疗法(Biologicallybasedtherapies):包括草药疗法和特殊饮疗法。

4)推拿按摩疗法(manipulativeandBody-basedmethods):包括推拿(Chiropractic)和按摩(massage)。

5)能量疗法(energytransfertherapy)。透过能量场来诊断及治疗疾病,有生物场和生物电磁能疗法两种型式,气功磁场治疗属之。

2.2“meditation”与补充和替代医学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FDa正式批准冥想疗法,并正式使用““Bodhimeditation”这个医学术语。菩提代表大自然,代表绿色树木和森林;冥想代表主动地控制情绪,以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的憧憬,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自身内部反馈(inter-feedback),并对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进行良好的调节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该疗法用于辅助治疗焦虑、失眠、抑郁、虚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一些现代医学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也会得到明显和长期缓解。

2.3医学实践中的冥想疗法

冥想疗法(meditation)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研究人员表示,冥想有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的作用。有规律地冥想可调节大脑神经,让处于压力下的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此项发现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进一步验证,那么也可以作为艾滋病治疗的有效补充。研究结果证明冥想可以影响大脑。冥想疗法可以把大脑训练得更关注现在,从而花更少的时间去预见未来的负面事件。这就是为什么冥想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周期性心情低落,而周期性情绪低落则会导致慢性病的加重。”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FDa正式批准冥想疗法,并正式使用“Bodhimeditation”这个规范英语单词,菩提代表大自然,代表绿色树木和森林,冥想代表主动地控制情绪,以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的憧憬,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自身内部反馈(inter-feedback),并对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进行良好的调节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该疗法用于辅助治疗焦虑、失眠、抑郁、虚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一些现代医学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也会得到明显和长期缓解。

三、meditation+medication--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补充和替代医学正日益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正在逐渐走向与目前的西方主流医学相汇合,而形成统一的“整合医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2

一、将历史的视角纳入对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

从1977年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专家、学者对其理论意义及临床指导、医学教育的实践价值进行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但笔者深入考察相关文献,发现对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一)对现代医学模式理解的不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系统思维方式的产物[1]。对它的理解往往采取的是全面性这一静态视角,而忽略了系统的演化性这一动态视角,前者集中关注系统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则以系统在各要素与环境作用下的动态演化为关注重心。这就意味着,系统思维方式中实际应包含两个维度:全面性维度与历史性维度。但遗憾的是,当人们用系统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在思考医学模式问题时也是如此。

(二)关于历史的视角

历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马克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理论。虽然“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历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2],但通过深入分析,会发现在马克思那里,历史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历史进程,泛指事物的一般发展演进过程,其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因此就有自然史、人类社会历史、人及其思维的发展史;二是历史活动,特指人类社会活动,也就是实践。现实的人类活动总是具体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是历史的。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的最大特色就是用历史活动来解释历史进程。一切历史进程,不管是有关自然界还是有关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归根结底都根源于人类的历史活动(社会实践),只有从历史活动出发才能解释历史进程。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人类历史,也适用于自然史。马克思用“人化自然”的概念将自然史、社会史和人的历史统一于人的历史活动之中。

二、从唯物史观出发解读现代医学模式的演进

从唯物史观出发解读现代医学模式,可得出三层逐渐递进的“历史”含义:第一,医学研究对象有演进历史;第二,医学规律有演进历史;第三,医学规律的演进发展根源于人类历史活动。

(一)现代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研究对象的演进历史

唯物史观是以辩证法为内核的。按照辩证法的本意,不能把事物单纯地看作一个当下的东西,而要看成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展开过程。现存的任何事物实际上都通过扬弃,将以往的发展阶段包含于自身。同理,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审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要看到它包含着以往所有历史形态,是一个历史过程。虽然在抽象意义上,医学一直以人的疾病和健康作为其基本研究对象,但在不同医学模式下,医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并处于发展链条之中。在神灵主义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下,人们将人体的异常看作是神灵的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人自身的研究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取悦神灵或把握住自然的本质;在机械论医学模式下,人们关心的是作为机器模型的人体在其运行中的机械故障问题;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考察的是病原体如何导致生物人体的病变;而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则把人看作是自然生物体与社会生物体的统一,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作用怎样导致人的生理和心理疾患。因此,用辩证法眼光看现代医学模式,就要将其理解为所有以往医学模式的历史性统一。这点在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代医学模式将生物因素作为导致人体疾患的主导因素,这就扬弃了生物医学模式,而将其积极因素吸纳于自身。

(二)现代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规律的演进历史

经典科学哲学认为:科学定律是从来就存在着且等待人们发现的纯粹客观规律,人是自然的绝对中立的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以往对医学模式的静态理解,实际上就把医学规律看做是静止不变而非演化着的。但这种静态的观念在进化论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双重冲击下必然被解构。一方面,从现代进化论中可以引申出规律在逐渐演化的结论。从康德提出星云假说开始,到达尔文建立物种进化理论,生物演化的观念逐步被确立并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与牛顿时代的科学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把自然看作是逐渐演化的。但这些“新”科学家仍持有一个不自觉的悖论:自然是有历史的且处于演变中,而规律则是静态不变的。出现该悖论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把历史的观念贯彻始终。试想,既然自然在演化,那么随着演化出原先不存在的“新事物”,而涉及它的规律必然也是“新规律”,是逐渐演化而成的。所以,不仅事物在演变,规律同样也处于演变之中,这是历史观点的必然结论。其实,有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比如狄拉克的大数假设就得出万有引力常数G可能也处于变化之中的推论[3]。之所以人们很少察觉到自然规律的演变,其根本原因在于该过程极为漫长,超出了人类现有的历史视野[4]。既然一直被人们视为必然规律的自然科学定律在本质上处于演变中,那么直接与人相关的医学规律也是如此。另一方面,现代医学模式本身内含着医学规律逐渐进化的结论。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规律是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要素复杂作用下形成的复合规律。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社会因素,也正是它体现了最鲜明的历史性特征。社会生活的变迁最迅速、最显著,当人们承认社会因素是影响人体疾病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时,也就承认了医学规律的历史性,承认它处于不断演化的历史进程中。

(三)医学规律的历史性演进根源于人类历史活动

从医学规律中的生物学因素看,人类在掌握了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对直接影响人体疾病和健康的自然因素进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规律的演变,使其打上了人类历史活动的烙印。比如,由于人类医学活动的影响,病毒发生相应变异,最典型的就是抗生素大量使用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或者发生变异,产生“超级病菌”。有关研究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细菌耐药性具有显著的差异[5],这更加表明人的活动对生物规律的影响。再比如,基因技术使人获得了改造物种甚至创造新物种的能力,这种改造必然对生物规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医学规律中的心理因素看,心理规律比生物规律更明显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从心理规律的产生看,它是以人的存在及其心理活动为逻辑前提的。因为,唯物史观认为,心理意识根源于社会物质存在,且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心理规律及其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活动发生变化。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的时代,心理因素对人体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大;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社会变迁速度越来越快,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生理疾病也就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20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就深刻说明了这点。从医学规律中的社会因素看,社会生活变迁本身就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直接后果。更准确地说,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广义理解中,人类社会与人类历史、人类社会与人类活动、人类历史与人类活动本来就是可以互换的概念。因此,社会生活不可能与人的历史性活动区分开来,没有人类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和社会生活变迁。#p#分页标题#e#

三、从历史性视角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

有人会提出疑问,在目前对现代医学模式采取全面性(或曰静态)视角的解读还主要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情形下,是否有必要提出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性(或曰动态)解读视角?对这个疑问可以从哲学的使命来回答。“哲学总是站在科学的后面,而哲学的眼光总是落在科学的前面。”[6]否则,哲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医学观是医学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哲学反思要为医学发展服务。因此,对现代医学模式进行历史性解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医学哲学学科建设关于医学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是目前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人广泛地讨论医学哲学的内容、理念和方法[7],有人则深入地思考医学哲学的逻辑起点。对现代医学模式的历史性解读实际上是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来理解医学观,以此为基础可以加深对医学哲学的理解。例如,关于医学哲学的逻辑起点,有学者认为应“以人类的生命健康作为医学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8];有学者则认为“医学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健康’,而是人的生命存在”[9]。这两种观点,前者太具体,后者太抽象。而从历史性视角来理解现代医学模式,其逻辑起点则应该是人的历史性社会活动。这既是对前述医学规律的演进源于人类历史活动观点的呼应,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有内在的一致性。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3

   对表1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

   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

   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

   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

   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

   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

   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

   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

   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

   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

   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

   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

   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

   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该17个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

   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

   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

   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

   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

   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到的有111个,使用率为86.72%。使用最多的语义类型为“方剂”,使用了33102次,占系统总数的26.86%。使用最少的为“雌雄霹雳火”“方剂功用”“经络学说”“矿物”“声音”“心理功能-中医心理”“针灸处方”等8个语义类型,使用频次均为1次。除“雌雄霹雳火”“针灸处方”为错误类型外,其他6个类型占语义类型总数的4.7%。4.7%的语义类型使用情况占系统概念总数少于0.006%。由于中医药学语言系通过的语义类型是存在等级结构的,上位语义类型都是比较大的概念,或仅作为分类而存在,所以其下归类的概念数量较少,不能仅以数值来说明整体使用情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分类整体框架合理,但在具体下位语义类型的设置上还需调整,不能将过于具体的概念或组合概念作为语义类型。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4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疗工作人员;护理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57-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工作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心。在“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的医疗环境下,对医疗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在的医疗工作人员的素质综合化、技能多元化,因为现在的医疗模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已经从生理领域发展到心理领域,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从大医院到基层社区医疗服务站,从个体扩大到普通群体,医疗工作人员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着力提高专业服务技能的同时,加强全方位素质的培养和学习。

1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护理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1.1人文素质的含义:人文素质的含义广泛,不同时代也具有不同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文素质的要求也在顺应时生相应的改变。现阶段来说,人文素质的含义主要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组成,代表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现代社会人的个体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知识包罗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它是一个社会、民族、时代知识的沉淀和积累,是人类文明传播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是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东西,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现代人要求全面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疗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对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提高整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1.2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加快护理学科发展、进步: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加快健全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护理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都是护理学科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现代护理学的知识更新很快,护理学科中的人文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多方面、多方位提高人文知识的含量和成分,有利于加快护理学科发展、进步。

1.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首次提出医学护理模式是美国engel等专家,此模式的提出提高了医院临床护理的效果,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医学护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医院护理的效果。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展护理教育工作,尽管起步比较晚,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只有具备了较好人文素质的护理学生以后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色,做好疾病的护理工作,使得医疗工作人员既能掌握好专业技能,又能提高本职工作的素养和责任感。

2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措施

2.1思想道德教育先行:思想道德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指导医疗工作人员实际工作和行动。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以后的工作指引正确的方向。

2.2加强实践技能:理论学习的确十分重要,但实践技能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护理工作是一门实际应用性的学科,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多接触实践,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学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打交道,学会对他们的开导和解释工作,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2.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不高、人文素质欠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一方面引进过层次人才,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同时还要考察教师的道德水平,师德也是考核主要内容之一,另外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多去高等学校学习和进修,加强兄弟单位学习交流,挖掘业务知识的潜力,提高知识业务和教育水平。

3讨论

护理工作对于治疗患者的疾病、疾病的后期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牵涉到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各项素质,本文主张的主要措施有:思想道德教育先行;加强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张亚男,林彦山.论现代护理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4,19(1):28-30

[2]LuzYolandaSandoval,alfredoRodríguez-Sedano,inésecima.ethicalqualitiesof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theeducatorahumanisticperspectiveneededtomanageanewwaytoseethequalityofeduc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0,2(2):2589-2593

[3]慕江兵,唐淑英.现代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3,18(7):527-528

[4]庄梅宝,孙小娅,庄前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9):3540-3541

[5]寇桂香,杨萍,张志钢,等.从护理技能大赛结果回看与思考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14-116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5

由于“尊严”概念含义模糊,麦克琳、赫斯特等学者提出了“‘尊严’概念无用论”的观点,主张从伦理学词汇表中将其剔除。这种观点遭到国内外多数学者的反对,因为“自主性”等概念仅仅是与之有含义交叉,但无法涵盖或代替“尊严”概念。“尊严”概念的价值就在于它表达了人类使用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重要价值内涵,它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的泛滥并拯救人性的迷失。

关键词:尊严;生命伦理;自主性;工具理性;人性迷失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3-0001-06

theValueoftheConceptof“Dignity”inBioethics

wanGYunling1,GaoJianguo2

(1Schoolofmedicine;b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alDevelopment,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012,Shandong,China)

abstract:Becauseoftheambiguousimplicationof“dignity”concept,scholarslikemacklinandHoersterheldtheviewthat“theconceptof‘dignity’isuseless”andtheyarguedtoremovethelexicon“dignity”fromtheethicsvocabulary.thispointofviewwasopposedbyanumberofscholarsathomeandabroad.theyheldthattheconceptof“dignity”cannotbereplacedbysuchconceptsas“autonomy”becausetheconceptof“autonomy”merelyhassimilarmeaningto“dignity”anditcannottotallycovertheconnotationsof“dignity”.thevalueoftheconceptof“dignity”liesinthatitcanexpressthevalueconnotationwhichcannotbeexpressedbyanyotherwords;itisthecorevalueofBioethics;itcanhelppeoplefightagainstthespreadofinstrumentalrationalityandsavethemfromthelosthumannature.

Keywords:dignity;bioethics;autonomy;instrumentalrationality;losthumannature

“尊严”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这导致了学界对这一概念有无价值的争议。人们对“‘尊严’到底指什么?用它来辩护的人类重要价值是什么?在现代医学科技文化中‘尊严’是否是一个必要的概念?”等问题莫衷一是。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代医学科技文化中许多与医学新技术应用相关的道德讨论几乎都与尊严相关,如对克隆技术、人工生殖技术、死亡标准等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在回顾相关学界争议的基础上,对“尊严”概念在生命伦理学中的价值予以探析。

[Bt1]一、“尊严”概念的存废之争

当我们回顾人类文明史时会发现,“尊严”曾经是人类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今天,让每个人都享有尊严,不得无故侵害人的尊严,早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共识;人类之间和平交往,反对迫害与虐待,尊重人的尊严,共享稳定与和谐,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些都是因为尊严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防止自我毁灭的精神基础。承认人人都享有尊严,这是人类在生存斗争史上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果。然而事实上,当人们认真考察什么是“尊严”时,却意外地发现,“尊严”概念极其抽象、模糊和难以琢磨。人们在使用它时似乎都知道它意指什么,但是真正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明示时,却发现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事实上,当不同的人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放在一起比较时,很可能发现大家所讨论的并非同一种东西。正因如此,一些伦理学者向“尊严”发难,认为这是一个无用的概念,应该将其从现代伦理学词汇表中剔除出去。

[Bt2](一)“尊严”概念无用论的挑战

基于“尊严”概念含义的抽象性而认为它“无用”并主张抛弃它的人中,露丝・麦克琳(Ruthmacklin)是最典型的一个学者。2003年,她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上发表《尊严是无用的概念――它并不比尊重人或人的自主性有更多含义》一文,主张从医学伦理学中删除“尊严”概念。麦克琳认为,“尊严”概念并没有给生命伦理学提供更多的东西。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回顾了“尊严”概念进入生命伦理学的历史,认为这一概念与美国社会在道德和法律领域对人的自的强调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美国官方认识到病人“事先做出指示”(makeadvancedirectives)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此类法规。例如,1976年的“加利福尼亚州自然死亡法案”的条文所阐述的语境便涉及到“尊严”概念的使用:“立法机关由于知悉患者拥有享有尊严和保护隐私的权利,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应该意识到,成年人有权利做出文字指示,以便使医生知道,在病人生命末期应该维持还是撤除生命支持措施。”在麦克琳看来,此种语境中的“尊严”概念并没有超出尊重自主性的含义。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麦克琳在其文章中还提到了许多其他例子,如医学生利用新鲜尸体做插管之类的操作练习。生命伦理学家可能会谴责此种做法冒犯死者尊严,但麦克琳却认为这和尊重自主性毫无关系,因为此时医学生并不是在一个人身上进行练习,而是在没有生命的尸体身上练习。人们有理由担心死者家人的想法――如果他们知晓自己亲人的尸体受到那种对待的话。但在麦克琳看来,此种担心与死者的尊严毫无关系,而只是与死者家人的愿望有关系而已。在其他情形中,如关于生殖技术和遗传学的伦理学问题,麦克琳认为“尊严”概念会在个别地方获得意义,但它并未超出理性个体进行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尊重自主性原则)。因此,“尊严”概念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其含义模糊,并没有比已有表述给出更精准的表达,因而也就不能提供更多具有实质性含义的东西,从医学伦理学中删除它不会有任何损失。

此类看法并非麦克琳的突发奇想,她也不是唯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德国哲学家赫斯特(norbertHoerster)也持有与之类似的观点。2002年,赫斯特指出,“尊严”在哲学、法学和伦理学领域中都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它缺乏一个清晰的内涵。这种情形是很奇怪的。不要忘记,在德国,“尊严”被看作全部社会秩序之最高价值,即使如此,德国联邦也没有对“尊严”进行定义。结果,“尊严”概念实际上被滥用了,从而造成了这一概念的贬值。在涉及某一问题的争论时,支持者和反对者可能都会诉诸“尊严”,如对安乐死的争论就是如此。人们就很难想象这个概念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规范作用,很难想象它能有效地判定和调节社会利益冲突。最后,“尊严”概念很可能会沦为一个“空洞的公式”或一句“无描述性内容的口号”,甚至成为“意识形态的武器”。如果是那样,还不如干脆从现代伦理学词汇中将其剔除。

[Bt2](二)学者们对“尊严”概念无用论的回应

“尊严”概念无用论在学界引发了激烈争论,许多著名学者都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刊发麦克琳文章的《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30多篇快评,许多生命伦理学学家卷入争论,甚至包括美国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的专家们。这表明,“尊严”概念无用论不但是一个学术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议题。这一议题触动了伦理学家和政治家们的敏感神经。

在这场讨论中,绝大多数学者承认,“尊严”概念的确存在含义不清晰的问题。但是,面对这一问题,简单的抛弃并不是好办法,设法澄清其含义才最重要。学者们从三个方面对麦克琳的思想做了批判。首先,人们不能以“模糊性”作为抛弃一个概念的理由。许多概念含义都是很模糊的,在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中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可能有不同的阐释,然而它们不但未被抛弃,实际上还被频繁使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平等、正义、善、公正等概念便是如此。“尊严”其实也是这样的概念。其次,含义模糊并不一定意味着概念无用。就“尊严”概念而言,在许多领域,如学、法理学以及生命伦理学领域,它都是相当有用的,往往被用来表达丰富的思想,这样的概念不应被随意抛弃。对于这样的概念,人们要做的事情是对其进行更加精致和细密的哲学分析和理论探讨,而不是简单抛弃。最后,“尊严”概念和“尊重自主性”也有差异。“尊重自主性”主要指对人类理性的尊重,但对那些缺乏理性的人类个体,我们允许使用人制度,因此可以不再考虑这些个体的自主性。例如,深度昏迷病人、休克病人以及婴幼儿。但是,我们不能因这些个体缺乏理性而不考虑其尊严,随意处置甚至侮辱他们。相反,我们必须认真看护他们,敬谨地对待他们。“尊重自主性”与“尊严”不能等同的情形很多。例如:一个人的自主性未被违背,却可能有失尊严;一个人的自主性受到了侵犯,却可能未失尊严。前一种情形,如那些来自贫穷地区,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得到医疗服务的病人;后一种情形,如一个自杀者被强制送医等。可见,“尊严”概念与“尊重自主性”可能在含义上有重合之处,但两者并不等同。

西方学者除了对“尊严”概念无用论提出批评意见,也对“尊严”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索。一般来说,尊严意味着“某种值得赞誉或崇敬的东西”,或者是某种杰出或非凡的特性。在“尊严”概念的历史沿革中,康德在理论上做出的贡献最为重要。康德关于人之所以都拥有尊严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理性的自觉,人的尊严与人本身的固有价值相联系的观点对当代“尊严”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无论“尊严”概念的含义如何演变,“尊严”概念都应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关于“尊严”概念是否有用,是存是废,中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学者大多肯定“尊严”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比如,关于“人的尊严”到底在生命伦理学中有何用途的看法,韩跃红就认同生命尊严应当成为现代生命价值观的内核的观点。张国安也坚持认为“人的尊严”乃生命伦理学之重要概念,具有不可替代性;“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它在其概念体系中处于较高层次,统摄其他概念。甘绍平明确表示:“研究尊严理念,从而更好地坚守维护人的尊严的原则,是今天人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可见,国内学者大多对“尊严”概念持肯定看法。

[Bt1]二、“尊严”概念的价值

尊严”概念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HtK](一)“尊严"概念所代表的价值,人类不能使用其他语言来进行表达[Ht]

持“‘尊严’概念无用论”观点的人认为,“尊严”这一概念完全可以使用其他语言来代替,如“人权”或“人的自主性”等。在他们看来,“尊严”概念并未提供超出这些概念的更多东西。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进行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尊严”概念的涵义不但区别于其他概念,而且实际上内涵更为丰富,它所反映的某些价值无法使用人类的其他语言来进行表达。

许多人以为在某些场合中“尊严”概念完全可以被“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来代替而并不损失任何含义。事实上,“尊严”概念和“人权”与“人的自主性”都仅仅只是含义交叉的关系,并不能互相代替使用。

首先,“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都只含有“尊严”概念的部分涵义,二者都不能完全包容“尊严”概念所含有的伦理意蕴。例如,孟子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艰难境遇最能展示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处于即将饿死的境遇中却拒绝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是一种做人的尊严。然而,有骨气与“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之间却并没有必然联系。孟子把这种骨气称之为“浩然之气”,其“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显然都不能包容这种含义。又如,英国学者泰德提到一种未被侵犯人权,也没有被违背自主性的典型情形,就是那些因身体退化失能又缺乏儿女照顾而不得不孤单地在养老院里生活的老年人。这些人早已退出社会生活,终年没有人探望,他们常常产生被社会和家人抛弃的感觉。虽然政府的高福利制度使他们没有衣食之忧,但是他们感到缺乏“尊严”。对这些老年人而言,缺乏尊严有何伦理意蕴?这伦理意蕴便是:这些老年人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已经失去价值,因而他们自己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感。这一伦理意蕴显然与“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之类概念的意蕴完全不同。

其次,由于涵义交叉,“人权”与“人的自主性”中的某些涵义实际上也无法被“尊严”概念包含。例如,当一个人人权受到侵犯时,或者当其“自主性”被剥夺时,很可能与其“尊严”毫无关系,甚至反而展示了个人的“尊严”。人权受到侵犯的情形,如一个人因坚持正义而为恶势力所不容,惨遭杀害,其人权受到侵犯,却并未丧失“尊严”。为正义事业献身倒是一种英雄壮举,反而展示了个人“尊严”。“人的自主性”被剥夺的情形,在学上有一个典型案例,足以说明人的自主性与人的“尊严”并非同一个问题,这个典型案例就是法国的“投掷侏儒案”。1994年,法国奥日河畔莫桑镇(Communedemorsang-sur-orge)镇长了一个禁止在这个镇的舞厅进行“投掷侏儒”演出的命令,认为这种演出伤害了人性“尊严”。然而,当事人认为镇长的决定没有道理,就诉至地方行政法院,请求撤销镇长禁止“投掷侏儒”演出的命令。案件反复审理,最后上诉到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最终作出了该行为“与公共秩序(orderpublic)不相容”的裁定。当事人认为,“投掷侏儒”演出乃是其自主自愿选择的行为,而镇长的禁止命令违反了其自主性。可是镇长却认为,不允许“投掷侏儒”表演是维护当事人的“尊严”。在这个案例中,当局诉诸“尊严”,而当事人诉诸“人的自主性”,两者的结论与主张截然不同,表明“人的自主性”与“尊严”有时并非同一回事。这种情形也典型地体现在发生于中国某地的“女体盛”事件上。2004年,某娱乐公司推出“女体盛”,以女大学生的身体当食器盛菜,引发争议。随后,某妇联发表文章怒斥“女体盛”侵犯女性“尊严”,而当事人却称行动出于自主选择。可见,尊重人的自主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尊重人的“尊严”。

所以,“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与“尊严”概念在含义上有实质不同,尽管某些情况下其含义确实有交叉,但彼此并不能互相代替。“尊严”概念所表达的某些重要价值确实不能在其他概念中找到或用其他言辞来确切表达。当然,到底何种重要价值只能通过“尊严”概念来表达,也许还需要深入研究,但是毫无疑问,“尊严”概念是不能被其他概念取代的。概念含义模糊的情形在各个学科中都是很常见的,如法学中的“权利”、哲学中的“理性”等概念,都是如此[Zw(DY,7]

以“权利”概念为例,在法学界,对它的解释方法纷繁复杂。夏勇在谈及此种复杂性时引用康德的话说:“问一位法学家‘什么是权利?’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什么是真理?’那样使他感到为难。”而费因伯格则在其著名论文《权利的本质与价值》里断言:给“权利”概念下一个“正规的定义”是不可能的。1991年出版的弗雷泽《权利》一书在论及研究“权利”概念的途径与方法时说:“在政治理论里,权利已经成了一个最受人尊重而又确实模糊不清的概念,想在原理上阐发权利概念所代表的观念,与阐发诸如平等、民主乃至自由之类的观念,几无二致。”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Zw)]。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至今仍在不断探讨中,甚至每一项涉及这些概念的具体研究都要首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Bt2](二)“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与医学伦理学不同,生命伦理学并不只是关注行为规范,而是要研究作为行为规范之依据的价值观念,如“正义”“平等”“德性”“权利”“义务”等,但这些观念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乃是人性“尊严”。诸如安乐死、人工流产、放弃治疗、器官移植、基因工程、人工生殖等当今生命伦理学研究中的主要生物医学议题几乎都与“尊严”相关。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有可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价值,而某些传统价值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其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秩序的根基而不可被动摇。人性“尊严”就是这样一种基础价值,是当代生命伦理学辩护的核心价值观念。

显然,把“尊严”作为生命伦理学研究和辩护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性“尊严”思想的萌芽出现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是先贤对人性“尊严”思想的哲学启蒙。而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人性“尊严”思想越来越为哲学家们所关注,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家都对“尊严”思想有过深刻阐述。

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目的论思想奠定了现代人性“尊严”观念的理论基础,并使“让人拥有尊严”越来越成为近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人类能够追求“尊严”,这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类作为理性存在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自尊、自信、文明与开化的体现。就此而言,在现代生物医学科技背景下,在人性“尊严”面临工具理性威胁的道德境遇中,生命伦理学把“尊严”作为核心价值来研究并非来自某些聪明人的偶然灵感,而是合乎文明社会发展逻辑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支柱与结果。

[HtK](三)“尊严”概念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拯救人性迷失[Ht]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日常语言科学化,生活习惯科学化,甚至社会风俗也已经“科学化”。例如,传统社会中的节日走亲访友已经部分地被短信祝福和视频聊天代替。如果说这些改变还只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科学技术作为工具理性的一种依赖,而并没有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尊严”)造成更大影响的话,那么,在医学领域,人民便能切实感受到科技作为工具理性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导致了医学对人类生活的过多侵入。确切地说,这是指人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医学化现象。例如,我们以医学理论为依据来指导和变革生活方式,不吸烟是因为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会伤害我们的肺;少喝酒是因为酒不但会让我们产生酒精依赖(一种精神性疾病),而且可能使我们的血压升高,等等。而当我们的身体发生变化或者不适之时,我们不是求助于生活经验或者文化传统,而是使用医学语言来解释。这种情形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就此,恩格尔哈特教授有过一个重要评论:“医学使实在医学化,它创造了一个世界。它把一些问题翻译成它自己的术语。医学塑造了经验世界由以形成的方式,它为我们限定了实在。人们所具有的困难由此可被了解为病症、疾病、畸形和医学上的异常,而不是被看作无故的烦恼、正常的疼痛或魔鬼附身。医学问题是一系列现象,人们把它们看作是适合于医学的评价、说明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或治愈的。”之所以会这样,显然是现代医学建制化发展的逻辑结果,医学在逐渐控制人类的生活,并成为人类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范式。通过这种范式,人们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生活给出种种解释问题的医学预设,如身体胖被解释为营养过剩,个子过高被解释为垂体问题,等等。传统社会中无需烦恼的问题在今天则成了病症。这样,现代医学就创造了一种超越经验的社会实在,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则不得不在科技权威面前接受这种实在。据此,当某一问题被解释为医学问题时,医学实际上就在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预期,人们的命运就必定受到医学的影响。事实上,这表明现代科技发展正在导致人性异化,威胁着人性“尊严”,而这正是康德曾经担心的问题。

这是一种生存困境。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敏锐地注意到这种困境并对其进行了深刻反思。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科学和工具理性已经与政治相结合,深刻地奴役着人和自然界。马尔库塞使用了“单向度的人”这个概念来指称那些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丧失了否定性和批判精神的人。弗洛姆则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商品化和物化的情形称为“人性异化”。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生活情形正是人类在现代科技社会面临丧失“尊严”之危机的情形。这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一种深层生存危机。

如何在现代社会拯救人性的迷失?弗洛姆揭示了人不同于动物的一种重要特性,即人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有理性地理解和规划世界的能力,具有巨大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把人的这种特性叫做“反思性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当人秉持这种反思性自我意识并能够按照个人意愿自由行事时,人就拥有了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能力。这是人类的一种高度主体性与自我超越性。只有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才能体悟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幸福。根据马斯洛的看法,人的最高需要就是赢得自尊。这种需要会成为一个人行动的动力,也就是争取“尊严”的动力。然而,在当代科技背景下,此种动力却在面临着不为人所自知的消解的危险。为此,当代生命伦理学家把“尊严”概念所代表的价值作为现代社会人们拯救人性迷失的行动目标,是恰当的。

可见,“尊严”概念在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极为重要,它代表了人类使用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重要价值,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的泛滥,拯救人性的迷失。基于这些理由,人们完全可以肯定“尊严”概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及不可替代性。当然,由于人们至今对它的研究尚存不足,因此其含义还不是非常清晰。然而,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尊严”概念不但可以认识,而且可以有很清晰和准确的含义――去认识并清晰地界定它,这正是伦理学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甘绍平.作为一项权利的人的尊严[J].哲学研究,2008(6):85-92.

[2]RUtHmaCKLin.Dignityisauselessconcept:itmeansnomorethanrespectforpersonsortheirautomomy[J].BritishmedicalJournal,2003,327(7429):1419-1420.

[3]noRBeRtHoeRSteR.ethikdesembryonenschutzes[C]//einrechtsphilosophischeressay.Stuttgart,2002:24.

[4]韩跃红,孙书行.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J].哲学研究,2006(3):63-67.

[5]张国安.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6):71-76.

[6]wintadd.给予老年人体面的照护:为什么尊严很重要――欧洲经验[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1):6-9.

[7]侯宇.论人性尊严在行政法中的适用――以法国1995年“投掷侏儒”案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76.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6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虽是从西方传入东方,但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不再单纯注重基于还原论的分析,而是从事物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关注事物在环境中的整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以及事物内部,特别是与外部的复杂联系关系,在认识论层次上为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以及医学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提出新思维[1],论述了右脑功能将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因此左脑就不再重要,更不是右脑会替代左脑,而是左右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只是一直不受重视,或属于不重要地位的右脑的功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从某种角度看,左右脑的分工与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甚至医学有着类似的关系,左右脑之间无障碍的相互合作,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与医学间的协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是开放胸襟,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基础理论上深入,在技术、实践上发展、提高,使其自身不断获得发展,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得中医学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保留与发展了基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及东方科学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体系,而且也在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基于西方哲学建立起的西方科学所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医现代化本身就是在尝试着在协同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中医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中医学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中医药信息学能否如同其他生物信息学、资源环境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一样,区分中医学所研究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而通过信息来控制系统的运动呢?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只是推论,但信息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英)在《控制论》中提到:“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并没有明确指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组成,因而,该论断只是推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复杂适应系统的进化》中认为“可以认为物质,能量(运动)和信息是一起构成宇宙形形、丰富多彩现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辞海中给信息的定义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和物质、能量是构成系统的三大要素。”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物质、能量与信息密不可分,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因此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任何系统中信息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

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控制论表明信息在系统有目的性的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自古至今一直是在不断包容中发展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有可能促进其发展。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的对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认识,但并非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看作是铁板一块,如对人体精、气、神等的认识,就是将其分别作为非相同的因素认识的。精、气、神不能完全对应物质、能量与信息,但中医学中有对物质、功能与信息的认识是无疑的,只是由于中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物质、功能与信息的概念与现代科学所讲的物质、能量、信息相比有更广泛的含意,及更复杂的包含,需要重新认识。

因此,中医药信息是一组特殊信息,其处理方法的研究,有可能促进信息科学方法学的发展,中医药信息处理方法的进步对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对中医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2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

中医药信息是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存在以及变化的状态。其特征为:相对重视系统时间上的延续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含了大量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包括本质在内的现象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括子系统)相互间影响后产生的整体变化状态。

例如:方剂系统呈现的信息包括中药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自然界环境影响,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炮制和配伍,作用于人体后,通过人体整体变化表现出来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方剂配伍作用的综合状态;中医诊疗信息采集系统收集的信息包括人体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社会、自然界环境影响形成的,人体内部局部变化所引起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整体综合变化状态。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数据是用字符(通常为数字或字母)、算术符号以及描述来表示,这些表示形式应该对其所涉及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含义,从而达到处理与交流的目的。信息要被不同用户组或应用系统所共享,就必须有一致认可的定义。信息必须是明确的,每一个信息要有概念的语义含义(内涵)、概念的全部实例(外延)以及一致认可的表示法。对各类信息概念的正确理解需要依赖于信息分类;对各类信息做出一致认可的表示需要依赖于信息编码。

数字化的中医药信息即中医药数据具有如下特点:大量古汉语成分,难以与现代数据共同处理;名词术语不规范,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数据清洗的困难;数据多为定性,缺少量化表达,使得现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困难;非结构化数据较多,结构化难度较大,给数据分析造成困难;数据内容体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不利于逻辑推理与一般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数据所具有的高维小样本及个性化特征需要特殊处理等。

3以中医药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为研究内容

研究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包含中医药系统及其全部子系统的系统模型,发现、理清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其次,要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展开中医药信息学的原理研究,研究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包含了本质的现象信息产生、获取、转化、激活、控制与传播的原理。

图1中医药系统的钻石理论模型(略)

4以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

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与信息科学的原理,把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是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各系统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以及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运动过程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是以中医理论和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中医药系统(包括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基础,不侧重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实体及其具体结构的改变,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变换的过程,通过信息流动过程特别是干预后产生的综合性反馈信息的存在,使得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按照预定目标实现控制。中医药信息学的方法论遵循了信息学的整体准则和功能准则,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状态之间的信息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医学更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状态,同时也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的信息规律,对过去人们对中医学所认识的、而现代科学难以理解的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现象,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做出了说明。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实现中医药海量数据的有效利用,以及中医药信息管理和中医药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5以提高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传播与利用能力为目标

中医药信息整体现象信息获取手段的落后(观察与体验),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困难,经验性知识传播的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说),现象信息中所包含的规律很难发现与总结。因此,在中医药信息利用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发现现象信息中隐含规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在中医药信息传播方面,应充分应用新载体与新技术,开展中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研究,在中医药信息转化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的共性规律研究、基于海量数据的特殊知识发现、基于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新途径与方法研究,在中医药信息采集方面,应开展采集信息的数字化、图像化处理相似度比较等研究。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对中医信息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

5.1中医药信息形成的原理中医药信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主体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部与外部全部关系自然整合后生成的综合现象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主客相融的特征,其重要任务就是对不同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载体转化与处理,提高中医药信息学分析和处理中医药信息的能力与效率。

5.2中医药信息获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获取需要经过感知与识别两个过程,而中医药信息是以复合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主客统一特征的现象信息,这种信息已不再单纯是客体本身的信息,而是叠加了主体感知的具有综合特点的现象信息,因而其感知的信息更多地是依赖于体验,而不是观察,仍然具有“感”而不“知”的特性。尽管由于中医药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复杂性,但其感知的现象信息在理论上,仍有可能做到不丢失客体本身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从而基本把握了各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这是正确认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规律的基础。中医药信息的获取任务就是要通过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更全面、更准确、更接近实际地感知在自然状态下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稳定和不稳定联系的全部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并使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分析的形式。

5.3中医药信息识别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识别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在“比类取象”理论基础上,对感知信息进行的识别。中医药信息的识别任务就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建立众多、准确、规范的信息模型,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中医药信息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

5.4中医药信息转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在所观察的中医药现象信息中发现其特征,即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个性特征集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个别现象信息到经验性知识聚类(整合)的关键环节。中医药信息的转化任务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在海量数据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集合特征,加速经验性知识形成的实现过程。

5.5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原理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观察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可以将其看作是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动态现象信息的运动过程。通过信息的输入控制系统和输出系统的反馈信息,发现与主体目标间的差异,根据差异,调节输入信息,从而达到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进行运动的目的。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任务就是运用控制论方法,如黑箱方法,分析中医药信息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从而达到认识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通过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从而调节系统的运动。

6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原理

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激活,就是在系统运动目标引导,通过对经验(知识)的选择、调节和反馈机制的建立,生成相应的策略。其主要任务是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目的导向的机器学习环境,通过关联分析等方法,建立与目的关联的知识选择模型,并同时建立模型自调节与反馈的算法,以促进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实现。

7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原理

知识传播是知识在空间位移与时间延续上交错进行的一种知识流动与转化状态。由于中医药经验性知识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其转化亦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即某种知识转化的实现,必须是系统或子系统知识的完整的空间位移和时间延续,才具有实际效用,正是这种知识转化的复杂性使得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共享特别困难。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任务就是要为相关知识的移动提供新的载体及途径,以便“知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同时利用信息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数字化进程及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方法的利用等,加速显性与隐性知识相互间四种转化方式的实现过程,以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实现。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7

摘要:从依赖于经验的不精确状态发展为定量的精确科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以病人的疾病、年龄、症状、过敏史等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关联规则中的矩阵算法进行挖掘,快速有效地发现了这几个属性间的相关关系,对临床辅助诊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据挖掘;关联规则;矩阵算法;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o21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11-02

0引言

中医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医始终是经验医学,是对传统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整理和归纳,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统计,这严重束缚了中医的推广和发展。因此,把中医学从依赖于经验的不精确状态发展为定量的精确科学就成为中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医理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有效利用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以更好的促进医学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数据挖掘技术是处理海量数据的有效手段,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主要研究分支,通过特定算法寻找大量数据中项集间的依赖关系。

1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是通过数据找寻两个或几个不相关属性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临床数据中,有很多这样的联系,如在医学数据库中,对于确诊发病这一事件,各种症状、体征及需要研究的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等等。建立这样的关联规则,并验证其在实际数据中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关联规则,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1.1关联规则的定义

关联规则定义如下:设i{i1,i2,…in}是n个不同项目的集合,其中的元素称为项(item)。记D为交易(transaction)的集合,这里交易t是项的集合,并且ti。对应每一个交易有唯一的标识交易号,记作tiD。一个关联规则是形如XY的蕴涵式,这里Xi,Yi并且X∩YΦ。X称为规则的前提,Y是结果。

规则XY在交易数据库D中的支持度(Support)是交易集中包含X和Y的交易数与所有交易数之比,记为Support(XY),即

Support(XY)|{t:X∪Yt,t∈D}|/|D|(1)

规则XY在交易集中的可信度(Confidence)是指包含X和Y的交易数与包含X的交易数之比,记为Confidence(XY),即Confidence(XY)|{t:X∪Yt,t∈D}|/|{t:Xt,t∈D}|(2)

若规则XY同时满足给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阀值,则称XY为强关联规则。

支持度不小于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称为频繁项集。

1.2apriori算法

apriori算法是现今研究关联规则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apriori算法是一种逐层搜索迭代方法,由于需要多次扫描数据库并产生庞大的候选项集,使得apriori算法的效率极低。矩阵算法是对apriori算法的改进,其通过构造数据矩阵和裁剪数据矩阵以达到查找频繁项集的目的,极大地减少了高次频繁项集的查找时间。

已知某一数据库包含m个事务,共含有n个项目,矩阵算法的基本步骤:

(1)扫描数据库得到初始矩阵Bm×n,其中bij

(2)根据给定的最小支持度计算各项最小要求出现次数,删除矩阵中不符合条件的项目所在的列,得到新矩阵C。

(3)根据所要求的频繁k-项集,删除不符合条件的行,得到新矩阵D。

(4)反复循环缩减矩阵,查找频繁项集。

经过实验证明,矩阵算法在查找高次频繁项集方面具有极其明显的效果,其所用明显比apriori算法的时间短。

2矩阵算法在中医上的应用实例

目前,关联规则挖掘在中医药数据挖掘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依旧有许多不足之处待改进。由于中医数据资源的特殊性,使得中医有效完整的数据源较少,且数据源稀松,在较少的中医药数据上进行挖掘,难免有没被发现的遗漏结果。本文利用病人的疾病、年龄、症状、过敏史之间关系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以期发现一些潜在、有意义的关联规则。

李小华,陈倩等人利用apriori算法对这几个属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虽然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复杂度较高。在本研究中采用关联规则的矩阵算法,直接从频繁3-项集中找寻存在的强关联规则,根据预先设定的最小支持度和可信度产生规则。表1为对应属性的代码。

表1数据代码

算法的具体做法如下:

(1)扫描医疗数据,将符合标准的病例纳入数据库,每个事务用tiD标记,事务由年龄,症状,过敏史等属性组成。

(2)将数据库中的事务进行代码转换,如表2。

(3)扫描数据库,得到初始矩阵B。

表2事务数据库

(4)设定最小支持度为20%、最小可信度为75%。通过计算各个项目的支持度,可得知项目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B2,B4,Z4的支持度均小于24给定的最小支持度,故删去其所在的列,得到新矩阵C。

a2B1B3Z1Z2Z3

C

(5)由于是要研究年龄、症状、过敏史三个属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故最大频繁项集应该3-项集,故删去矩阵C中事务长度小于3的事务,得到新矩阵D。

a2B1B3Z1Z2Z3

D

通过对矩阵D的计算,可得出频繁3-项集{a2,B1,B3},{a2,B1,Z4},{a2,B3,Z4}其支持度依次为35.09%,35.09%,29.82%。

(6)根据置信度的计算公式,

Confidence(XY)|{t:X∪Yt,t∈D}|/|{t:Xt,t∈D}|经计算得知:

Confidence(a2B1,B3)78.43%

Confidence(a2B3,Z4)78.43%

根据给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阀值,可得到两个强关联规则{a2,B1,B3},{a2,B3,B4}。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得到这样的强关联规则:1-9周岁的儿童容易得支气管哮喘病,症状表现为咳嗽、气促,且有气味等接触性物体过敏史。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规则,结合国内外有关哮喘病病因的研究分析,可以分析如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致敏原,使平滑肌立即发生痉挛,引起哮喘。

3结论

本文运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中的矩阵算法对中医数据中病人的疾病、年龄、症状、过敏史之间关系的数据进行了挖掘,结果显示,该算法不仅可以快速有效的找出某种疾病中年龄,症状,过敏史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而且若将这些关联规则用于医院的临床经验中,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有效地查明病情,对临床辅助诊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iaweiHan,michelineKamber.Datamining:Conceptsandtechniques.Secondedition[m].america:morganKaufmannpublishers,2006.

[2]时丽莎,鲁明羽,李丹.关联规则在冠心病中医临床证型诊断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3.

[3]朱玉全,杨鹤标,孙蕾.数据挖掘技术[m].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28.

[4]曾万聃,周绪波,戴勃,等.关联规则挖掘的矩阵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6,(32):2.

[5]石义芳,孔令人,于芳,等.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在病人流量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2):237-243.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8

关键词:中医学,情志,情绪,翻译

中图分类号:no4;H059;R22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10

abstract:inthemingdynasty,ZhangJingyueputforwardtheterm“QingZhiJiuQi”inLeiJing,andsoontheword“qingzhi”hasbeenusedwidel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incethen.although“qingzhi”hadbeentranslatedas“emotion”beforeasatermoftCm,notlikewhat“qingxu”didinpsychologyandphysiology.thispaperaimstoprovidesupportevidenceformoderntranslationbycomparisonbetween“qingzhi”and“qingxu”.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qingzhi,qingxu,translation

“情”“志”二字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合用。《说文解字》言“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解“志”为“意”。今谓“七情”源于《内经》,定名于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云:“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五志”则源出《内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首次将情志并称,提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情志”名称由此确立[1]。由此可见,传统中医学认为“情志”为“七情”与“五志”的合称,作为人精神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囊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情志。

而现代研究却给出了有异于此的定义。比如:金光亮[2]认为情志本质为一种内心体验,是在外界多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五脏精气变动而产生的倾向性的态度表现。乔明琦等[3]通过文献研究提出: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的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以上各家对情志内涵定义皆有不同之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传统意义上的“七情”“五志”之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研究的需要,百家争鸣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目的正在于完善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难言对错。

既然如此,情志和情绪能否画等号呢?

情绪,通常由情绪体验、情绪表现和情绪心理三部分组成,作为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或生理过程。由于概念的产生必然经历理解和再理解的过程。心理学各家的理解也是各有异同。《简明牛津英语词典》载:“情绪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情绪心理学》[4]则称:“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

宋炜熙等[5]进行过多角度和多方位评析后认为,情绪与情志的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情志并不等同于情绪,因为情志除包括七情与五志外,也涉及五神的内容。既包含了部分现代心理学的情绪,也包含了认知、意志的心理过程。邢玉瑞[6]通过比较认为情志应该视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基本等同于现代心理学的情绪。故对情志的定义也应包含发生基本机制,以及情绪体验的基本要素。乔明琦等[3]认为情绪具有东西方双重含义,古代文化中指特定的情绪状态和一般的心情心境,西学东渐,情绪被早期心理学赋予广、狭二义。而且现代情绪理论极大地深化了情绪概念,情志是对现代心理学情绪、情感的特有称谓。此观点契合邢玉瑞的观点,他认为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其代表心理成分分为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7]。

由此看来,情志与情绪并不完全等同,却也难分彼此。所以,乔明琦认为情志是中医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未尝不可。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情志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中医情志学”的学科概念已然被提出,现有《中医情志学》[8]一著,构筑了中医情志学学科的理论框架。情志属中医心理学范畴,而情绪是西方心理学范畴概念,但二者发展至今早已是现代化阐释过的概念。凑巧的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情志理论,用现代科学理论阐释中医情志学,在《中医情志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该书与普通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实验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医学等交叉甚多。noteexpress论文数据显示,情绪被译为“emotion”引用次数最多达1310次,这个现象很好解释,毕竟这一译法已得到大家公认。而情志的最多引用也是“emotion”,见表1。

而《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对emotion定义有二:(1)anemotionisafeelingsuchashappiness,love,fear,anger,orhatred,whichcanbecausedbythesituationthatyouareinorthepeopleyouarewith;(2)emotionisthepartofapersonscharacterthatconsistsoftheirfeelings,asopposedtotheirthoughts。而检索词典可发现,emotion的中文译名有情感、感情和情绪,但并无情志一说,见表2。原因多在于中医术语尚未形成规范,而noteexpress结果显示,现今文献中emotion中文译名为情绪。所以相关术语的规范化应用势在必行。

现今,诸如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专业术语早已形成规范,不仅相关书籍有据可查,网络资源也查之有据。而中医学术语仍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规范。特别是,中医情志学早已形成独立学科,情志学相关术语却未成体系。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中,多把情志译为emotion,共识已有,何不趁势促成相关规范,以免初学者视听混淆,难辨术语真意,影响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巧芳.情志内涵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20-1322.

[2]金光亮.论情志与情志病因[J].中国医药学报,1997,12(3):9-11.

[3]乔明琦,韩秀琴.情志概念与可能的定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4):258-262.

[4]斯托曼,燕云,心理.情绪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宋炜熙,胡随瑜.论情志与情绪的异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4):250-252.

[6]邢玉瑞.中医情志概念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278-2280.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9

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中医学文明源于东方中国文化,西医学文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异化为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中、西医两种医学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必须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即中西医结合整体医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1]。中西医结合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过程,许多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进入到这一广阔的领域中,有的以中医为主,兼通西医;有的以西医为主,兼通中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甚至面对“结而不合”的尴尬局面。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中西医结合存在问题

1.1 中、西医缺乏对应性语言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难以沟通,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障碍。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虽与西医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义却不同。因为中医的某一脏腑不单纯指一个器官,它包含了现代医学多个系统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经验反证的特点,虽有较为粗略的解剖印迹,但其主要关注的是功能和关系,本质上是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

1.2 中医学某些理论难以被证实或证伪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哲学思想方法直接参与了中医理论的构建过程,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哲学思想的引入虽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表达,但因理论概念较抽象,思辨性强而精确性低,随之亦产生了歧义性和模糊性。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宇宙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属性的一般概括和总结,含有丰富的哲学含义,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证明。中医学理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难度。

1.3 缺乏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

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实现中西医两种手段和技术的交叉并用,但在理论上依然需要掌握两种不同的内容体系,在理论基础与学科内涵上依旧分别脚踩着中西医学两条“旧船”[2],中西医结合在理论范式上至今还处在“结而未合”的状态。现在不少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既用传统的望闻问切,也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医诊断的不明确性;治疗疾病时既用中药,又用西药,但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只是简单的药物叠加,对其作用机理和相互间作用不甚明确。所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还是机械的、低层次的结合,处于结合的初级阶段。

1.4 中医现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标缺乏特异性

如中医证实质的研究,一开始就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最主要的攻关对象,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以现代医学客观指标为中介,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和融合[3]。然而,一个证研究出来的理化指标往往多达几十个,由于很多理化指标缺乏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脾虚证为例,观察的指标有70余项,所观察的众多指标在脾虚状态下均为异常,最终脾虚证成了无病不涉、无指标不异常的证候,这种结论的本身就是对特异性的否定。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最后认为脾虚证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指标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减少、唾液淀粉酶活性异常。尽管这两项指标的改变对小肠黏膜疾病和吸收功能障碍一类疾病具有诊断意义,但脾虚证的范围远远不只小肠黏膜异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肠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虚患者也大有人在。中医常说的素体脾虚、脾虚状态不一定都有明确的病理改变,一项或几项客观指标的改变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虚证[4]。

1.5 中药药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进行的中药药理研究主要是用西医药理研究方法对中药进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对某病或某一检测指标的影响。虽然用这种方法研制出了一些具有稳定疗效的新药(如青蒿素等),但更多的药理研究结果与中医临床实践不符,如许多中药实验证明抗菌作用不强,但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另外,由于每种中药含有多种成分,复方少则几味药,多则几十味药,到底是哪些成分起治疗作用,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综合作用如何,在人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高难度的课题。

2 中西医结合方法探讨

中、西医学体系迥异,各有优势,同时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点。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从总体上对两个医学体系有深刻了解,分析彼此的优势和不足,在具体环节上应取长补短,有机结合。要使中西医学在较高层次上相结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要坚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坚持中医学基本原理,不要以西医原理解释中医;不能丢失中医学的精髓;不能以西医的标准与尺度作为科学标准;不能一味地分割人体,全赖实验与局部检测,而应保持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于结合之中。以往的中西医结合实践证明,把中医西化,只能使中西医结合徒有形式,难以深入发展。

2.2 要在继承中创新

要结合好,首先必须继承好。继承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没有认真的继承,创新就没有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创新性研究,需要在中医、西医原有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中超脱,形成结合的新思路,所以,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可因循守旧,惟古独尊,钻到故纸堆中。创新的核心是研究内容、手段的先进性,要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念、成果与方法,形成、发展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新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寻求优于中、西医方法的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某些理论或观点上、在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通过长期实践和探索,逐步实现结合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已经出现了一批结合创新的成果,如病证结合、微观辨证、隐潜性证、急瘀证等概念,以及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动静结合治疗骨折等。

2.3 努力在理论体系上实现突破和完善

没有成熟的理论,再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只能是经验,而不能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既是临床应用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要不断形成越来越多的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概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推动其学术发展,从而为更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2.4 要多学科协同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单学科研究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多学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只有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基础学科及高科技领域,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细胞分子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才能使中西医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2.5 要在医学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任何医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必须能够经受临床实践的检验,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否则,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和没有实用价值的。中西医结合是从实践经验开始的,其学术发展的基础在于疗效。所以,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也必须在医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从而得到确认和发展。

2.6 要尽快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标准和规范”

临床疗效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存在的基础。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还刚刚起步,尚缺乏现代社会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因此,建立起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只有建立其标准和规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

2.7 要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步进行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已经形成,但其理论体系还相当不成熟,结合创新性成果还不多,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显得力度不够,后劲不足。所以,要狠抓人才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充实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避免某些中西医结合专业只是简单地把中、西医课程各半,中医教师讲中医课,西医教师讲西医课,大家互不联系的旧的教学模式。

3 结语

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教授曾预言,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有3种形式,即交叉兼容、中西互补、结合创新。中西医之间的交叉与兼容由来已久,随着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交叉兼容会更加自觉和充实。兼容不仅局限在药物上的相互应用,在理论、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将普遍展开。中西互补是一种已被公认并已取得丰富经验的结合形式,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优势,在某些疾病,特别是疑难疾病的防治中,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已收到良好的疗效。结合创新是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目标,这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在某些疑难疾病的治疗中,在某些理论或观点上,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实现创新。笔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中西医结合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孔德娟,杨学辉,安胜军,等.李恩学术论文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6.

[2]肖小芹.从思维方式看中西医的差异[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3):2-4.

现代医学的含义篇10

   现在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没有超出健康就是没有病的范畴,或者说健康是身体处于一种完好状态,因此,除一些狭义的健康模式以外,还没有见到关于整体健康状况的健康模式。现在的健康定义离不开疾病,有病就需要医疗,所以经常说到医学模式。现在的医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现在倡导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

  1.1世界卫生组织(wHo)、有识之士对现在的医学模式提出质疑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进行了一项国际研究,4年后在1996年提出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现在许多国家已经走到了可供的边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说:我国个人年均医疗费用的支出已由1980年的14.51元上涨到2006年的512.5元,26年增加了30多倍,这还是在有人得病不看的情况下。当医疗费用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不管买单的是谁,其前景都是危险的。

以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人均卫生投入最高的美国为例,1980~1990年美国的医疗费用从占GDp的1.2%上升至11.5%,增长了近10倍,2006年美国医疗费用已占GDp的16.8%。按这一趋势,有预测认为,2028年美国的医保体系的费用将无法满足。

奥巴马总统2009年6月15日在美国医学会年会上发表演说时警告说:“现有医疗系统是美国联邦预算的‘定时炸弹’,不改革……难免破产命运”。

  1.2问题的根源

  健康的定义所致。很明显,医学模式是跟着健康定义走的。较早的健康定义为躯体没有病,对应的医学模式叫生物医学模式。健康定义改进为躯体、心理、社会适应都处于完好状态(即没有病)后,相应的医学模式改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尽管它比生物医学模式有进步,但因为健康的定义没有超越“健康就是没有病”,相应的医学模式就必然是以治病为中心,采取一切方法、不惜代价进行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和社会适应问题)的治疗,医药费的恶性膨胀就不可避免。

世界卫生组织分析认为,现在的医学模式是“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误用”。

“考虑到医疗服务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情况尤其如此”。结果是,在疾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看病贵和过度医疗很难避免,并且会大大增加药源性和医源性疾病。有报导说药源性疾病已成为列在心脏病、癌症、肺病、中风之后的第五大疾病。美国每年因服用化学药品而伤残、致死的人至少150万人。还有报导说,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统计,在临床发病率中,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

  2健康新定义简介

  本文提出关注人体整体状况的健康模式新理念,是基于笔者提出的健康新定义^,因此先简要介绍一下健康新定义。

  2.1健康新定义包含严格定义和通俗定义两部分

  其严格定义是,健康是在不同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呈现出的各种状态的统称。当健康活力占主导时,称为健康好或健康水平高,当伤害因素占主导时,称为健康差或健康水平低。它具有生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等方面的内涵。

它的通俗定义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健康”的含义只是定性地表示健康状态好或更好(表示更好时可以加“更”字)。例如,祝您健康,就是祝您健康状态好或更好。

  2.2健康新定义(主要指其严格定义)与wHo健康定义(简称原定义)的主要区别

  新定义含盖所有人,原定义很难找到完全满足条件的人。新定义是基于立足人的宏观整体,重视微观(现代医学),而且增加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内涵。原定义是查明各个局部是否全都处于“完好”状态,实际上几乎不可能。

新定义包含从好到差(或差到好)许许多多的状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健康分成若干级,便于统计、评价、比较、分析、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原定义只有一种状态,理论上无法分级。虽然可以加上亚健康和病人共分成3级,但是由于理论的缺陷,在实践中难以界定,不利于应用。

新定义中,健康是由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来决定的。它们的关系很像中华文化中的阴阳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此消彼长,所以健康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或保持自己的健康(水平)。这也在逻辑上为现在大力倡导的重视预防、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找到了理论依据。原定义是身心的一种理想状态,无法改变,现实中也很难找到。

  3新提出的健康模式

  根据健康新定义,健康涉及所有人,而且每个人的健康水平都在不断改变。人们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手段,尽量使健康状态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向或减慢朝坏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本文提出的健康模式。

人们的健康(健康水平高)就是幸福、就是生产力、就是财富。本文提出健康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在此健康模式中,民众是健康的主体,是增进健康的受益者,直接的参与者。只要向他们讲明道理、教方法,并进行正确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增进健康的目的就能够达到,有利于“把我国建成健康强国”。

  4健康-医学新模式

  健康离不开医学、生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强调医学的重要性,并阐述笔者对医学模式的新观点,提出了健康-医学新模式。

  4.1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

  健康管理的主要含意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健康风险评估,给出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见、方法并予以实施⑷。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理念。有人说21世纪是健康管理的世纪。这里要强调的是,健康管理一般不涉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医生的工作。

生活方式和行为对健康起的作用是60%,这就是很多专家说的健康的60%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动用了几乎全部的医疗资源和经费,对健康只起到8%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健康管理,能提高20%的作用,对健康的贡献就增加了12%,是医疗贡献的1.5倍。而所用的人力物力将远低于医疗费用。

  健康管理可分为对群体的健康管理、自己的健康让别人(健康管理师或保健医生等)来管理、健康自我管理等。群体的健康管理要靠组织和领导,自己的健康让别人管理主要是官员和富人。对于普通百姓,最重要的是做好健康的自我管理。

  4.2健康-医学新模式强调先进的医学理念

  医学的作用不能低估,但必须以先进的医学理念为指导,西医强调治病救人为宗旨,白求恩、林巧稚、南丁格尔等耳熟能详的、使我们敬佩的医护人员数不胜数。他们不仅医术高,而且一心为了病人的高尚品德应当发扬光大。“仁心仁术”是中医学的精神境界。

“仁”的意思是“仁者爱人”。它们都是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病痛看作是自己的病痛,处处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用自己的高超技术解除病人的病痛。医生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为病服务,更不是为钱服务。

重视疾病的预防。尽量让人不得病、少得病。中医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近年来, 

的科学研究;宣传投入1元钱的疾病预防可以节省8.6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等。

中医重视人的整体性和与内外环境的和谐,崇尚“天人合一”或称“天人相应”。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以及人体内部的和谐,笔者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健康新定义中增加了适应自然的原因。西方一些国家近年来对“自然医学”越来越重视。相信人体本身的自然愈合能力,整体化治疗原则,即人是一个由躯体、精神情绪、心智、社会性和其他因素构成的整体。可见这与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4.3新模式要以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做支撑

  现在和未来,离开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必将一事无成,涉及健康的问题也是一样。在医疗上,只要想一下近年来我国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巨大成绩:基本消灭了严重传染病,战胜SaRS。使用先进的诊断方法和设备使许多疾病能够很快确诊,研究出特效药、微创手术有效解除病痛,现在迅速发展的精准治疗等,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目前以西医为主导的医学模式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西医采用了先进技术造成的,而是一些人为了谋取利益使用了不正当手段造成的。例如,一些商家利用医药谋取暴利,一些医生的金钱欲望使其故意多开药、开贵药、进行过度医疗、甚至弄虚作假(如改化验单)等。

在健康管理、科学养生方面,同样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健康状况的监测、分析、评估,制定方案、方法并予以实施,都需要先进的医学仪器和计算机技术。健康知识的传播、人们健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现代传媒。

  对于弘扬中医,笔者认为,第一是中医的先进理念,要继续发扬。第二,现代医学(最好不叫西医)中的许多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发展的成果,它们多数是被西医先使用了,但决不是西医的专利,中医同样可以使用。正如邓铁涛老教授所说:“过去认为医学只是自然科学,是生物医学,现在才加上心理与社会,是一大进步,仍不够。”“中医是天、地、生、文、史、哲、艺术的综合体,多学科相合才能帮助中医之发展”》中医要尽量吸纳、利用所有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使其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要警惕有人利用中医来谋取不正当利益。

  4.4政府的先进组织、管理、支持和领导

  全体人民的健康,或许是我们遇到的最重大、最复杂的问题。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作为,没有先进的组织管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与时俱进的实施方法是不行的,没有大笔的经费同样是不行的。这些都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所以政府先进的科学管理并给予经费保障,是新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