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经营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52

农药经营制度篇1

一、农药经营许可主体

市农牧局对全市农药经营实施许可。经审查合格,颁发由省农药管理检定所印制的农药经营许可证。农药经营许可证应注明经营范围、经营地点、有效期和法定代表人姓名、住址等事项。农药经营企业(户)凭农药经营许可证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农药经营活动。

二、农药经营许可证办理条件

1.有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每户农药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中至少有1名具备初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或获得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人员或经县级以上农药管理机构农药经营培训合格的人员;

2.有与其经营农药相适应的固定营业场所。营业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营业场所不得与学校、餐饮、食品生产经营等关系公共卫生安全的场所相毗邻,不得兼营食品、农产品、日杂用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商品;

3.有与其销售农药相适应的储存、安全防护和环境污染控制设施,农药储存场地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经营的农药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农药经营场所、储存设施还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4.有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办法;

5.有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注册资金。农药零售企业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0万元,农药批发企业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00万元。

三、农药经营许可证办理需提交材料

1.申请表;

2.法人代表身份证明;

3.从业人员技术职称证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县级以上农药管理机构颁发的农药经营培训合格证书;

4.农药经营场所、储存设施的正面外观照片和产权或使用权证明;

5.注册资金证明;

6.农药经营管理制度、购销台账样件等。

四、农药经营许可证办理程序

1.受理审核。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区农牧部门负责受理辖区内农药经营企业(户)的书面申请(不得跨县区受理)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勘验,15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条件的上报市农业执法支队审核,不符合条件的由各县区农牧部门书面通知农药经营企业(户)并说明原因。市农药管理部门不得直接受理办证。

2.审批颁证。市农业执法支队负责资料审核和抽样勘验,在15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条件的报市农牧局审批并公告颁证。审批未获通过的,由市农牧局书面通知县区农牧部门和农药经营企业(户)并说明原因。

五、农药经营许可证有效期

新颁发的农药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1年。已颁发的农药经营许可证有效期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1日后继续经营农药的,要在30个工作日前按程序重新申请办理。

六、农药经营许可的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保障许可工作落实。全市农药经营面广量大,经营许可任务十分繁重,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县区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岗前培训班、座谈会、宣传标语、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药经销人员、使用人员和管理执法人员的培训,使其深刻领会农药经营许可的严肃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掌握农药经营许可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办理程序、工作要求。特别对农药经营企业(户)进行逐户宣传讲解,确保经营许可工作全面落实。各县区农牧部门要确定专人从事农药许可办理审核工作,对把关不严、、弄虚作假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农药经营制度篇2

山东探索重启农药经营许可制度

3月14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行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网上立法听证。条例草案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重启农药经营许可制度。

山东省酝酿重启的农药经营许可制度规定,农药销售商(包括从事直销或连锁经营的农药生产企业)应当先向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农药经营许可证,获得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同时,农药销售商应当具备与所经营农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营业场所、设备和仓储设施,以及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设施条件等。

农药经营许可证上将载明农药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负责人以及许可经营的农药范围、有效期等事项。许可证三年一换,有关部门要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许可证申请审查。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国务院也正在修订《农药管理条例》,其中也将重启农药经营许可制度。

农药经营许可制度为何在时隔近7年之后重启?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说,2004年7月1日我国行政许可法施行之后,农药经营许可制度随之消失,农药销售市场迅速膨胀,在方便农民买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杨理健说,山东省现有农药经营单位5.4万多个,比2004年增加3万多个。部分地区农药销售市场较为混乱,甚至出现出售假劣农药以及国家禁售的高毒农药的现象。

“可以说,农药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威胁,越早立法管控农药销售市场越好。”山东省农业厅一位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因农药残留而致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时触动着消费者的神经。比如,前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毒韭菜”“毒豇豆”“问题白菜”等事件,多为个别农户使用了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所致,影响恶劣。“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是田间生产,关键是用药问题。为从源头把关,我们多年来一直呼吁重启许可制度。”山东省农药检定所农药管理稽查队副队长张荣全说。

山东省农业厅一位参与条例起草的人士称,多年来的调查发现,农药市场混乱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大症结,“不把农药管住管好,农产品安全便是空谈。”

农药许可经营能否托起食品安全重任?

山东酝酿重启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引来各方热议。

“实行许可经营可以促使经营者提高素质。”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祥文说,“卖药的不懂药”现象,是当前农药经营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一些农药经销商甚至不知道“农药安全间隔期”与“禁限用农药”等概念。结果,有的经销商卖药时不能帮助农户选用农药,而是专拣贵的卖,更甭提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现在,根据许可经营相关规定,销售商需要加强经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这有利于减少这一现象。

“农药许可经营还可以规范农药经营环境,减少恶性竞争。”从事农资经营20多年的寿光大地宏琳农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琳说。之前,农药销售入市门槛低,农药市场经常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许多假冒伪劣农药产品凭借价格低大行其道,优质农药经常被挤占。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药经营许可制度重启也引发部分业内人士的担忧:这一制度可能增加企业负担,以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即农民身上。对此,山东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药许可经营主要为了监管方便,即使收费也只是收取工本费,不会过多增加经销商负担。

食品安全“防火墙”尚需多重构建

业内人士认为,农药经营许可制度预示着山东等地再出重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过,多位人士表示,除了农药经营许可制度,还需在农药生产、农民用药、农产品入市监测等环节多管齐下,才能构建食品安全“防火墙”。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有农药企业多,供过于求的现象比较严重,容易造成市场混乱,农药生产行业还需洗牌。截至2009年底,我国注册农药企业达2700多家,实际有原药生产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原药企业高达500家左右(一般农药生产大国也就四五十家)。再加上农药生产“地下游击队”数不胜数,生产严重过剩,农药产品质量千差万别。如不重新洗牌,仍将威胁食品安全。

杨理健认为,有必要全面推开农药备案制度,管住农药生产企业,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窜”;同时,实行高毒农药定点销售与实名购买制度,建立安全责任追溯机制。据了解,山东青岛目前已推广这一做法。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一手抓农药经营,一手抓农药使用。”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昊说,应加强对农民的用药技术指导。

农药经营制度篇3

一、禁止、限制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凡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公布禁止、限制销售和使用的剧毒、高毒农药品种,全省范围内所有农药经营单位或个人严禁继续采购(含通过网络采购)。对于种子包衣、粮食仓储和地下害虫防控等限定范围使用的剧毒、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凡没有获得剧毒、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资格的经销商已有的库存,必须在2020年12月31日前全部处置完毕。同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加强对已登记使用的农药安全性、有效性的监测和再评价,发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畜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有较大风险或严重危害的,应立即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禁止或限制使用。

二、强力推行农药销售处方制。农药销售处方制是有效禁止销售、使用剧毒和高毒农药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科学安全用药,实现到2020年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有效措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搞好培训,强力推进农药销售处方制。农药经营者应根据购买者提出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对象向购买者开具处方,填写农药产品名称、防治对象(含农作物和病虫名称)和使用方法(包括使用浓度、用药时间、用药次数、安全间隔期等提示事项),指导购买者科学选购与正确使用农药,严禁超范围推荐农药,不得误导购买者,倡导农药经营者开展科学用药全程化服务。

三、实行严格的农药市场监管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人民政府认真做好本地区禁限用剧毒、高毒农药销售、使用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完善严格的农药市场监管制度和严肃的问责制度,强化责任分工和责任追究,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对出现禁而不止的现象,将严肃问责相关领导和有关单位。加强农药市场监督检查,在农药销售、使用的高峰季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工商、质检、经信和公安等部门不定期对农药经营市场进行抽查,依法查处销售明令禁止的剧毒、高毒农药违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各地应当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管理。

四、严格执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农药经营主体资格,凡是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一律不得发放农药经营许可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剧毒、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的标准、管理措施和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控制剧毒、高毒农药的经营单位个数。要求获得剧毒、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者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并对剧毒、高毒农药实行专柜制管理、专账制登记、实名制购买、定向制销售。截至目前,我县已有七家单位获得省厅颁发的《禁限用农药经营许可证》。

五、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安全用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主推产品,向农民推荐安全、高效、适用的农药品种,指导农民正确选用农药,科学使用农药,重点加强对蔬菜、瓜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农户的用药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等规模经营新型主体用药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建立规范的农药使用记录,对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及时予以曝光,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农药经营制度篇4

4月22日,海南省通过了《海南省农药批发零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大幅提高了农药批发零售的准入门槛,并对违反规定者加大处罚力度。

7月5日,农业部对外宣布,对现有高毒农药实行分步淘汰和禁用,停止22种高毒农药的新增登记和生产许可,并于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替代产品较充足的农药。

7月20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农药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对《条例》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临时登记、设立经营许可制度、建立药害鉴定制度等,同时对制假售假的惩处力度明显加大,不仅处罚金额大大提高,情节严重的还将被吊销相应的农药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和生产许可证。

一连串的行业监管行为表明,我国农药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严”,无疑成为这场变革最突出的关键词。

最严农药制度:果蔬大省出重拳

为了控制农药在使用中的风险,作为农药消费大省的海南在全国率先打出了一记重拳。

2011年9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为严格的农药经营管理制度的《海南省农药批发零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业内人士认为,该《办法》严就严在大幅度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加大了对农药经营中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据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介绍,《办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农药的经营实行了最严格的准入制度。按照《办法》的新规定,到2013年,海南省全省只设2~3家农药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精减为205家左右。而此前海南省证照齐全的农药批发企业就有337家,零售企业多达1786家。经营企业数量的削减力度之大史无前例。该《办法》还大幅度提高了农药批发企业的准入门槛,原来申请从事农药批发企业的注册资金只需50万元,而新规定将此提高到了1亿元,同时还提出了植保、化工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0名、区域配送中心设置的营业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等严格的硬件要求。

在提高门槛的同时,《办法》还加大了处罚力度,对违反本规定生产、运输、储存、销售海南省经济特区禁止使用的农药的,没收违禁农药和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农药经营单位,吊销其农药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一系列的标准规定中,海南省政府大力整顿和规范农药经营市场的决心可见一斑。

有人认为,2010年初发生在海南省的“毒豇豆”事件是海南省严管措施出台的直接的导火索。实际上,“毒豇豆”事件折射出来的农药经营市场乱象才是《办法》出台的根本原因。

海南省是我国的反季节性蔬菜瓜果生产大省,农药使用品种多、数量大,在该省销售的农药有4000多个品种,年用药量2万多吨,年销售额近7亿元。目前,该省证照齐全的农药批发及零售企业有2000多家,农药经营企业存在多散小弱的状况。而正是这样的一种疏于管理的市场状况给不法分子滥用国家已经禁用的高毒农药谋取暴利以可乘之机。“毒豇豆”事件实际上更像是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将我国农药经营上的种种弊端暴露出来。

鉴于这样一种严峻的事实,严管自然也就成为海南省政府整顿农药市场的一把利器。根据《办法》第四条,海南省农业厅制订了《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禁止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及推荐使用农药品种名录的通告》,在农业部禁止销售、使用16个农药品种的基础上,结合海南省实际,把禁用农药品种增加到52种,禁用农药品种达全国最多。同时,为引导农民安全用好农药,海南省农业厅还针对该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将159种高效低毒农药列入海南省推荐使用农药名录,向社会公布。

国家法规修订:产销经营欲收紧

与海南省大刀阔斧的做法相比,处于国家层面的农药管理法规《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修订就显得纠结了许多。《条例》的修订工作早在2009年就已经启动,但由于牵涉到部门较多,对农药经营方面的意见分歧较大,直到2011年征求意见稿才,且新《条例》出台的时间表仍然是个未知数。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承宇介绍,鉴于农药的特殊性,我国的农药生产经营实行的是准入制度。早在1997年5月8日,国务院首次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依法对农药登记、生产、经营及使用进行全面规范。《条例》规定只有生产企业和农资公司才能从事农药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标志着我国农药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条例》的实行对促进我国农药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促进农药行业的市场化发展,2001年国务院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将农药的经营单位扩大到了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农药生产企业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这基本上就等于全部开放了农药的经营市场。”曹承宇认为。

当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药行业的发展。但近年来,开放的市场所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农药残留、违规使用农药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等事件频发,农药的经营许可问题重新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重视。特别是2004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农药经营取消了许可制度,农药的经营监管手段进一步弱化,上述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对农药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整顿又一次提上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日程。

据业内人士介绍,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开始着手启动《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并委托农业部主持修订稿的起草工作。草稿出来后,遇到了许多分歧,工信部、质检总局、环保部以及企业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意见主要集中在:修改稿不是农药管理条例,而是一部登记管理条例,修订稿中80%的内容集中在农药的登记管理和实施细则上。这部分内容本应放在农业部的部门规章中,而不应在管理条例中。由于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分歧较大,因此两年多过去了,修改草案虽已经过多次讨论和征求意见,但迟迟没有出台。

“《条例》的修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曹承宇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农药管理采用多部门管理模式造成的。”农药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工信部负责农药生产企业的核准管理,农业部门负责农药的登记、经营和使用监管,质检总局负责农药生产的许可和农药质量标准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农药流通监管等。目前获得工信部核准,且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发放的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证书的有资质从事农药生产的企业有1800多家;而在农业部登记的农药经营单位数量多达2600家。农业部实行的农药行政许可制度只考虑农药产品的基本情况而无需考察生产状况和生产条件,相关单位只要提品本身的资料就可以获得登记证。也就是说,目前拥有农药登记证的企业中有些实际上并不具备农药生产的资质。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表示:“多部门管理体制有齐抓共管的优势,但是不能有效地实现无缝对接,也带来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问题,所以《条例》修改起来协调难度比较大。新《条例》首先应该做到管理权限划分明晰,并与责任挂钩,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

除了多头管理,机构改革与变迁也是造成管理弱化的一个主要原因。1998年化学工业部撤销后,农药生产管理工作的主体经历了由石化局到经贸委,到发改委,再到工信部的多次变迁,管理人员也不断变化且人数大幅削减,管理工作弱化使得产业政策零散、不配套、不协调,甚至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也使企业无所适从。这些都是造成《条例》修改工作纷繁复杂,新规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

高毒农药淘汰: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2011年的农药经营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于高毒农药的淘汰和禁用。去年,除了继续开展高毒农药专项整治行动,农业部联合工信部、环保部、国家工商总局及国家质检总局对高毒农药采取进一步禁限用管理措施,对现有高毒农药实行分步淘汰和禁用,停止22种高毒农药的新增登记和生产许可,并于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替代产品较充足的农药,余下12种高毒农药择机启动禁用程序。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周普国介绍说,农业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高毒农药淘汰和禁用工作方案》,拟分步淘汰和禁用现有高毒农药,提出了停止高毒农药的新增登记和生产许可,撤销高毒农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上的登记等措施。

据悉,目前,我国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有22种,全部为杀虫剂,共涉及4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的900多个登记产品,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害虫,以及地下害虫、线虫和储粮害虫。

周普国表示,高毒农药管理工作是国务院相关部门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的重要内容。工商部门深入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质检部门开展了以农药为重点的农资打假行动,农业部门连续开展了高毒农药专项整治、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农业部还要求各省在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在有效建立和执行高毒农药经营市场准入、持证上岗、专柜销售、购销台账、实名购买、流向记录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监管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药经营制度篇5

经营治理理念相对落后。我县农村现有药品经营企业25家,各级医疗机构1*家,真正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把握现代医疗技术和治理经验、体制完善的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寥寥无几。众多的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规模偏小,经济实力有限,这些导致了整个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综合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与发展,一些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揠苗助长”,少数药品经营企业和村级医疗机构甚至“饮鸩止渴”,时而会做出一些如经营使用假冒伪劣药品、隐瞒欺诈等不讲信用、不计后果的行为,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从而影响了自身的信用建设。

药品安全信用水平偏低。一是农民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评价总体较低。在本次抽样调查的350位农民中,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予以评价的有326人,其中,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良好的43人,占总体的13.2%;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一般的81人,占总体24.8%;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较差的2*人,占总体62%。二是乡镇、农场机关及村委会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认可度较低。在1*个乡镇、村委会、农场机关及农场连队的调查中,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良好的有16家,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一般的有33家,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较差的有55家,分别占总体15.4%、31.7%和52.9%。

药品安全信息渠道不畅通。我县区域面积6262.48平方公里,分布着五乡四镇,三个国营农场,128个自然村、屯、农场连队,全县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0%,是部级贫困县。由于村屯偏远,经济欠发达,所以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对外界的信息较闭塞。农民获取的信息微乎其微,对经营者个人信誉信息更是所知甚少,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不良行为也未见表露,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特别是药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就调查的326人当中,了解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有无失信行为的职员几乎为零。

农村药品安全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原本就是劣质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思想动机不纯,获取最大利润是其唯一目标,蒙骗欺诈农民患者是他们惯用的卑劣手段。另外一些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由于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再加上有些低价的假冒伪劣药品充斥于市,企业和医疗机构无正常利润可得,以至亏损时,一些企业和医疗机构就往往会做出一些失信的行为。

农村药品经营和医疗市场规则不健全也是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产生的另一因素。固然医疗机构诚信缺失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然而就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而言,它不但不能给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带来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进,相反建立诚信体系和处理诚信缺失还要支付本钱,增加行政用度,这无疑对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是没什么眼前利益可言的,由此,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在诚信体系建设上的积极性不高。

药品安全信用意识普遍淡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在大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负责人的头脑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是大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负责人不够重视进步自己企业的信用水平。二是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自身的发展远景感到非常渺茫,抱着干一天算一天的态度。

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农村药品安全信用建设。经营者既是普通公民,又是企业的核心气力,是企业的领导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左右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个人说了算的私营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县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尽大多数是个体经营,经营者均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法制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在药品经营和医疗服务中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使用假冒伪劣过期失效药品等现象在农村时有所见。就我局20*——20*年查办的86起药品违法案件中,有50起发生在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农村医疗机构中,占案件总数的58.12%,从非法渠道采购假冒药品的案件占总数的75%,个别批发企业向农村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的案件占25%。另外,在20*——20*年全县抽验的107批分歧格药品中,有78批来自于农村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占分歧格药品总数的72.9%。

因此,假冒伪劣药品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农村医疗机构的信誉。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低下。由于政府的个人诚信体系不健全,缺乏药品质量安全个人公共信息,相关职能部分在办理业务工作中无据可查,不利于约束从业职员的公共行为,致使个别农村医疗机构经营地址不固定,失信案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20*年有12家具有不良行为的农村药品使用单位频繁变更注册地址。

药品信用安全城乡差别悬殊。在全社会普遍关注信用题目,政府大力提倡建设信用*的大环境下,我县药品安全信用水平也处于不断进步之中。在全县各类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城内大型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信用水平进步较快,而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信用水平却在下降,失信现象仍较普遍。从调查情况看,有286人及69家乡、镇、村委会、农场、连队以为最近两年我县城内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用状况是进步的,而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在下降的乡、镇、村委会、农场、连队分别占0.96%、11.4%和18.2%。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不取信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损害农村经济环境、影响农村药品安全的毒瘤。

加强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奠定企业信用建设的经济基础。调查资料表明,社会对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和大型医疗机构信用评价普遍较高,这提示我们要把发展经济、增强企业实力作为企业信用建设的第一要务。我县正在实行“加快发展,富民强边”战略,把发展经济作为全县人民的首要任务,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意愿的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促进企业信用水平的进步。

营造老实取信的社会环境。进行社会动员,加强投进,着力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大力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培育社会诚信意识;营造、整治企业诚信环境;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制度的监视约束作用,强化综合治理;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税务等部分要通力协作,形成协力,整合诚信资源,搞好诚信服务。

加强法制教育,推进法制建设。以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抑制恶性竞争,大力提倡老实取信、打击不取信行为。要突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切实进步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信用观念,为诚信经营提供思想意识保障。鼓励企业自觉地讲诚信、重商德,推动和引导企业重视信用建设,夯实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信用基础,形成一个企业互相监视、自觉遵法、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农村药品安全信息渠道。在法律答应的范围内,通过开通药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站、编发药品安全信息简报和在村屯张贴违法违规行为公告等形式,以方便迅捷的途径向社会公然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品安全信誉信息,让广大农民知情,这对于保障农村患者权利和促进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信誉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另外,通报药品安全信誉信息,畅通农村药品安全信息渠道,也是保证农村用药安全、进步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效措施。

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资信信息系统。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服务系统。由政府部分组织牵头,食药监、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视等各职能部分共同参与,建立全县药品质量安全信用公共登记系统,搭建以政府为主的“诚信”信息平台,相互联网,汇集各方信息,数据开放,实现区域性诚信数据网络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并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全县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信用查询平台,向社会公然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用记录,这有助于职能部分在办理相关业务工作时有据可查和约束从业职员的公共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经济生活中治理、监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则、政策和法律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为证实、解释和查验自然人信用情况提供依据,并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进步取信意识,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提供制度保障。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各职能部分间的沟通,保证药品经营、使用队伍的纯洁性。三建立和完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活动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药品经营、使用个人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信息库,记录经营者的不良行为,在办理行政许可业务中,资信档案将随个人申办材料一起交付相关职能部分,对于申办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情况进行后续记录。这有助于对药品经营使用职员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积累,供相关职能部分参考,相关职能部分依据个人信用记录的相关内容办理药品经营、使用许可。

建立和强化企业自身诚信制度建设,积极打造企业诚信品牌。进步企业信用水平,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必须从企业内部着手,进行治理,企业主要经营者应率先垂范,确立牢固的诚信观念且身体力行。必须具有正确的经营目的,运用正当的竞争手段,致力于倡导、组织企业员工全力打造企业诚信品牌,维护企业形象。必须具备取之于社会、回报社会的胸襟、品质,要围绕承诺构筑企业内部诚信机制,政府要有严格的监视、约束、赏罚措施。

农药经营制度篇6

一是加强农药质量监督管理,突出监管重点。

一要突出重点产品:甲胺磷、特丁硫磷等禁用高毒有机磷农药,克百威、甲拌磷、水胺硫磷等仍在使用的高毒农药,以及三氯杀螨醇、百草枯、多菌灵、毒死蜱等风险较大的农药;

二要突出重点单位:农药连锁经营企业、农药批发市场、统防统治专业化组织、乡村农药经销门店、往年监督抽查中涉嫌生产经营假劣农药的企业,蔬菜、水果、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要突出重点区域:蔬菜生产优势区域重点、园艺作物标准园所在市、县。强化检打联动。通过建立部省市县农药监管网络平台,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制售假劣农药违法行为或群众举报的制假售假线索,快速反应、及时查处。组织力量集中查处制售假劣农药黑窝点,重大案情线索及时上报,对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依法查处。

二是强化市场监管,整顿经营秩序。

一要在全面清理农药经营单位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药经营条件审查,对无证非法经营、涉嫌经营假劣农药产品的,联合工商部门进行依法取缔;对于人员、仓储、管理等达不到要求的农药经营单位,督促其进行整改;加强对具有农药经营资质单位的监管,帮助其建立进货查验制度、购销台账制度,做到规章制度上墙公示,进一步规范农药经营行为。

二要加强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的监管,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的各项具体要求,督促每个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户设置高毒农药存放专柜,并在专柜上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由专人负责销售。实行实名购药,建立销售台帐,掌握高毒农药销售流向,实现产品可追溯。

三要加强对农药流动商贩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堵塞禁用、限用高毒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销售渠道。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农药行业依法、诚信、规范经营,开展放心农药经营单位创建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强化监测预警。

农药经营制度篇7

关键词农药市场;监管;农药市场监管年;河北承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无公害要求的提高,加强农药监管力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1,2]。农业部把2009年确定为农药市场监管年,为了有效促进活动开展,承德市紧紧围绕年初国家、省、市对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的工作部属,结合当前农药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采取了以下农药监管新举措。

1制定行动方案,明确责任目标

1.1统一工作方案,强化工作措施

2009年初制定了《承德市农药市场监管年工作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对农药市场监管年的全年工作做出总体安排。各县(区)农药管理部门根据本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辖区内农药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细化了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1.2成立组织,落实监管责任

为贯彻省、市农药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的领导,成立了以农业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药监督管理站,专门对此项工作负责。全市11个县(区)农药管理部门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业务精、善管理的同志组成的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工作班子,扎实推进农药市场监督管理年活动的开展。

2加强农药市场管理,规范经营活动

2.1严格市场检查,狠抓源头治理

强化检查措施,采取日常执法检查与集中执法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互查、联查相结合,抽查、突击检查与督察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农药市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一是突出对高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为了防止农户购买使用高毒农药,要求乡镇和村级配合市、县(区)共同抓好农药市场监管工作,并要求全市和周边临近省市的县(区)农药监管部门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共同做好农药监管工作,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有效地遏制了高剧毒禁用农药流入市场。定期检查销售台帐、实行可追朔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源头治理。市、县(区)采取明察暗访,受理举报等形式,全部设立了24h公开监督举报电话,保证随时畅通。对发现违法销售高毒农药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联合工商部门坚决依法取缔经营资格。二是加强对农药使用环节的监管。充分发挥基层乡镇和村级对农药监管的作用,把辖区内的蔬菜、瓜果、中草药材、玉米等集中产区的农药经营单位作为检查重点。同时,通过深入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发放田间记录本等措施,了解农民用药情况。对违法销售和用药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三是对高毒、废弃农药及时处理,消除安全隐患。2009年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分2次对全市近年查获的甲胺磷等高毒库存农药681kg、其他非高毒库存农药24t,委派专人清点装箱运至指定农药销毁厂家进行了统一销毁处理。彻底消除承德市库存农药的安全隐患。

2.2建立管理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

为及时掌握经营单位的经营状况,对承德市近800家农药经营单位所经营的农药品种与数量状况、质量状况、法人基本信息、经营地点、库房所在地等情况重新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比较详细的档案记录,制成了详细的电子分布图,制作完成了承德市农药地理信息监管系统,使全市所有农药经营单位的具体位置、经营情况在图上清晰可见,全面实现了农药监管工作的微机化管理。通过建立档案,使监管人员对本市农药生产、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农药管理部门进行市场检查和监管,为有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2.3健全联系制度,构建农药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市、县(区)两级农药管理部门建立起与农药经营门市的联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监管责任内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采取的方式是市农药站和各县(区)农药管理部门,各县(区)农药管理部门和农药门市层层签订农药监管责任状。市站农药执法人员对应承包县(区),县(区)农药执法人员对应承包农药经营门店,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责任状一式2份存档备案)。市级农药管理部门通过一一对应的形式,推动处在一线的县(区)农药管理机构共同规范农药市场,确保农药管理工作深入到门店,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个人,使全市的农药行政执法人员全部投入到农药管理的实战状态,建立起管理有序的责任监管体系。

3创新管理方法,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3.1制定规范性文件,确保制度落实

为了确保“两账、两票、一卡”制度等各项农药监管制度的落实,先后以农业局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规范农药经营管理的通知》《加强农药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又与市工商管理部门联合印发了《承德市农业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药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药管理部门对农药经营单位实行实质审查。严格了农药经营主体准入资格,规范了已登记的农药经营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准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药经营单位检查清理活动,对不符合准入要求的经营单位,责令限期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

3.2开展诚信评比,增强守法经营意识

为了落实好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开展了创建遵法、守法农药经营安全示范店的综合考评活动。制定了评选优秀安全示范店的具体标准和办法,内容包括: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农药销售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农药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农药经营单位有无出售高毒禁用农药、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市场抽查达标率以及对历次农药市场检查结果的综合评定。每县(区)评选出优秀经营单位2个,奖励流动红旗,并通过承德农业信息网和承德日报进行宣传表彰。

3.3健全工作制度,部门之间积极配合

市、县(区)农业部门积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两级农药监督抽查制度、监管信息公布制度、农药案件投诉举报制度、大要案通报制度、重大案件督办制度和区域间、部门间的联动协作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带动工作规范,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

4开展宣传培训,促进放心农药进村入户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农药管理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生产和经营者自觉遵法守法意识;普及农药科学知识,提高使用者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做好放心农药进村入户工作。利用植保社区服务网络,通过“两台一报”公布专家热线,为农药经营者和农民当好参谋,解答疑问。在各种病虫害的主要发病高峰期和防治适期有针对性地组织技术培训,进行示范推广高效低毒的农药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选购放心农药产品,指导农民正确、科学使用农药,防止因使用不当造成农业生产事故。做好新农药的药效对比试验,严格做到效果不明显的农药不推广、高毒高残的农药不推广。全方位的宣传培训,提高农药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自觉守法意识,营造出社会重视和支持“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的良好环境。

5参考文献

农药经营制度篇8

为进一步加强农药监督管理,根据农业部办公厅《2013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方案》要求,我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2013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农药监督管理,推进农药管理法制化进程,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农业部办公厅《2013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方案》要求和山东省2013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农药管理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农药检定所所长会议和全省农药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出台为契机,大力开展农药法制宣传培训,推进农药管理配套法规建设,健全全省农药监管体系,以进一步完善“两项制度”、实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为抓手,以禁限用高毒农药整治、加大抽检力度、开展农药质量提升行动为重点,进一步净化农药市场,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合格率,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继续开展“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以“依法治理,科技促进,提升质量,确保安全”为总体目标,开展“全面提升农药质量,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努力确保不发生因农药残留引发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努力确保不发生因农药使用事故引发的”的“双提双保”行动,使全省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农药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具体目标是:

(一)农药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1个百分点,年底农药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85%以上;农药产品标签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年底农药产品标签合格率达到87%以上。

(二)假证、冒证、伪造农药登记证现象控制在5%以下。

(三)完善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确保所有农业县(市、区)全覆盖。开展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杜绝甲胺磷等国家禁用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

(四)检打联动,狠抓大案要案查处,确保假冒伪劣及违规添加高毒农药案件查处率达到100%。

(五)抽检农药产品1370个以上,检测准确率100%。

三、主要任务

(一)做好《农药管理条例》宣传贯彻。《条例》出台后,将《条例》实施前一个月定为《条例》宣传月,各地要采取办培训班、知识竞赛、电视讲座、印发解答画册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及时安排《条例》培训,由省负责市一级师资力量、农药生产企业负责人和办理登记人员的培训,市一级负责对基层农药执法和经营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县负责经营人员培训,做到一般同志了解条例、负责同志熟悉条例、具体工作人员精通条例。同时启动《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两项制度”全覆盖。2012年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已覆盖所有农业县(市、区),部分蔬菜主产区已经全面禁止销售使用所有高毒农药。但部分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宣传发动不充分、申报登记不积极、登记程序不规范、信息公开不及时等问题,以致造成登记备案不彻底、把关不严格,使登记备案工作流于形式。2013年要着力抓好“两项制度”的规范落实,重点规范登记程序,提高经销企业和产品备案率,实行登记备案时生产厂家对产品质量的承诺,在经营门市张贴登记备案表,及时公开登记信息。

(三)深化禁限用农药监管工作。2012年通过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治理行动”,禁限用农药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蔬菜、水果中禁限用农药检出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2013年要继续深入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治理行动,确保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和销售的农药行为、瓜菜果茶生产过程中限用农药使用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限用农药检出率进一步降低。

(四)开展农药专项抽查行动。省农药检定所要结合农时季节,在农药使用旺季,对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用药、大棚用烟剂、种衣剂、卫生杀虫剂等组织开展专项抽查行动,抽样数量不低于1370个。对抽查不合格的样品,将对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进行查处。

(五)强化大案要案查处力度。通过采取市场抽检、群众举报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农药执法力度,狠抓大案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窝点。特别是对生产销售国家禁用农药;有效成分为零;擅自添加高毒农药或其他未登记隐性成分;假冒、伪造农药登记证;擅自修改农药标签内容等违法行为,将依法严厉查处。对典型的农药大案要案要在新闻媒体曝光,有力地震慑违法分子。要强化与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坚决杜绝应付、推脱、瞒报和“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的行为。对大案要案查处有力的单位省厅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六)对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根据农药监督抽查结果,对农药生产企业实行“绿牌、黄牌、红牌”分类管理。对没有发现问题、群众口碑较好的纳入“绿牌”管理,进行重点帮扶;对标签、质量违规企业纳入“黄牌”管理,全省市场抽检时必须抽其产品;对产品质量抽检多次不合格,添加高毒农药或其他农药成分,有效成分为零的纳入“红牌”管理,对有严重问题的产品在全省禁止其经营登记备案,并建议农业部按法律程序吊销其农药登记证。纳入“黄牌”、“红牌”管理的企业在整改结束前对涉及的产品暂不办理续展登记,并实行重点监管。

(七)做好农药“四培育”先进评选活动。继续开展“四培育”活动,树立我省生产、经营和监管领域的标兵。继续组织农药生产经营企业赴省内外学习考察,扶持优秀农药企业和产品做大做强。

(八)继续做好农药广告和农药产品展销会的管理。规范农药广告审批程序,各级负责本区域内的农药广告监管,省农药检定所要及时公布农药广告审批文号,为农药广告市场监督提供证据。要及时了解农药广告市场形势,收集违规农药广告证据,不定期组织举报,形成违规农药广告举报制度,加强农药广告监督管理。继续组织对各类农药交易会、展销会的产品进行监管,通过对参展企业的摸底调查,发现涉嫌违规生产经营农药的线索,以省厅名义下发文件,组织全省农药监管机构进行查处,同时通报省公安厅,协同查处。

(九)做好各种农药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小宗特色作物用药联合登记试验财政补助;实施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补贴项目,完善示范推广补贴模式;继续组织蔬菜用药登记联合试验;做好农药残留监测、农药安全性监测与评价及农残标准制定项目的实施。

(十)推进农药管理体系建设。《条例》修订出台后,农业部门主要管理农药登记和经营许可“两证”,农药市场实行全程监管,责任更加重大。随着农业部农药监管工作任务下移,经营许可,广告审查,登记备案,经营人员培训、管理,经营单位评估、管理,农药风险评估,农药药害调查处理等都应以农药管理单位名义开展,所以我们建议市要建立农药检定所,县有条件的建立农药检定所,也可在综合执法大队加挂农药检定所的牌子。乡镇要明确1名农药监管人员,由省农药检定所统一组织培训及业务指导。农药监管机构要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禁止农业行政部门、农药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经营、推销农药,禁止向企业乱收费。

(十一)强化农药管理队伍自身建设。要结合实际,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各级监管及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尽快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通、专业精、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理念,恪尽职守,尽职尽责,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努力提高农药监管效能。

(十二)妥善处理农药使用安全事故。高度重视农药使用安全事故的处理工作,切实加强预警分级管理,完善应急预案。要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负责事故处理工作。对发生人员安全事故的,要积极协助当地卫生等有关部门做好人员救治,按规定如实上报信息;对发生使用农药后作物出现药害症状的,首先报告当地政府进行处理;对于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当地政府处理较为困难的,应急预案2级以上的,要及时以政府名义上报省厅,由省农药药害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调查鉴定,要做好协调工作,根据鉴定及检测结果,由当地政府与企业协商提出处理建议。

做好《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工作,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组建应急队伍,强化人员培训,做好突发事件的现场维护、样品检测、信息、配合协调等工作,尽最大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十三)认真开展信息统计和农药价格调查工作。省农药检定所要把所有农药监管机构人员、农药经营单位、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农药生产企业登记人员、农药登记、续展、药效试验等信息在山东农药信息网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为企业和监管单位服务。

各地要认真完成农药价格和供应情况调查任务。要按照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要求,每年3~12月要逐月开展例行调查工作,并分别在3、5、7、9月份进行4次全国性的重点调查。

以农业部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农药标签网上查询系统”和“农药监管网络联动系统”,构建覆盖全省的农药市场统一监管平台,增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农药市场案件查处、管理信息“一地、区域联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要切实加强农药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分级负责,把农药监管工作细化到具体环节、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二)制定实施方案。各市要根据本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要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保障监管经费。各市要多方争取支持,加大对农药市场监管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农药质量抽查、农药执法监督、禁用高毒农药销毁、培训等经费支出,确保农药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年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强化督导检查。各市要加强对辖区内各县(市、区)农药市场监管开展情况的检查,分析当地农药施用风险点,采取措施,做好正面宣传,排除隐患,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做好阶段性总结,发现新问题要及时应对处理,对典型经验要做好宣传推广。省药检所将不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对工作迟缓、监管不力的,特别是发生高风险农药和作物农药残留严重情况的,将约谈有关责任人,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并作为年底农产品质量考评的扣分依据。

(五)按时上报信息。各市从2013年5月份开始,每月月底前,通过“农药监管网络联动系统”,并以纸质文件,向省农药检定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报送材料要有综述、抽检、查处等方面的情况,以数据和典型事例为依据。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同时要认真组织填报农药市场监管情况统计表(见附表1-3)。

五、重点活动安排

(一)3~4月,组织召开全省农药管理工作会议和工作年会,部署2013年全省农药监管工作,表彰“四培育”活动先进单位,通报违规生产企业。

(二)4月,制定全省农药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完善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做到全省全覆盖。

(三)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抽查活动。4月,组织小麦用药抽查;5月,对部分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抽查;6月,组织蔬菜、果树用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抽查;7月,组织卫生杀虫剂抽查;8月,组织玉米用药专项抽查和种衣剂抽查;12月,组织大棚等保护地用烟剂抽查。

(四)6~10月,开展高毒农药专项治理活动,对涉嫌非法添加禁限用高毒农药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重点抽查。

(五)6~11月,开展农药经营人员培训活动,与“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相结合,对农药经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及农药经营业务基础知识,增强农药经营人员识假辨劣、守法经营意识,提高其指导农民安全合理用药的能力。

(六)7~10月,对近几年市场抽检中涉嫌生产假劣农药的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抽查。

(七)7~10月,开展农药经营情况调查,摸清全省农药经营单位底数,包括数量、人员素质、资质等,为制定《山东省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实施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做好准备。

(八)7~11月,继续在全省开展“四培育”活动,加强对农药交易会的监管工作。对各市(县、区)大案要案进行宣传,典型案件给予奖励。

农药经营制度篇9

为加强农药监督管理,确保农药产品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部决定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农药监督管理年活动”。现将《2014年农药监督管理年活动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农业部办公厅

2014年1月29日

2014年农药监督管理年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农药监督管理,依法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部决定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农药监督管理年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以健全农药管理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和残留标准体系为前提,以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强化农药监督检查、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为重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努力提升农药产品质量,控制农药残留,进一步净化农药市场,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农药质量管理。一是强化市场监督抽查。充分利用农药成分监测技术、农药执法信息平台,在农药销售、使用的高峰期,采取随机抽查与指定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地区批发零售市场组织开展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监督抽查。二是深入生产企业重点抽查。由市场抽查延伸到生产企业抽查,重点抽查近年发现存在质量或标签问题的企业和产品(包括已吊销登记证或专供出口的产品)。三是开展农药打假。汇总、通报各地农业部门抽查结果,推进企业登记产品与抽检结果信息挂钩,强化检打联动,依法查处无登记证或假冒(伪造)登记证生产农药、非法添加(或搭售)隐性农药成分、生产经营假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强化企业第一主体责任,探索差异化管理服务,推行打假打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

(二)强化农药经营管理。一是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县和示范门店创建,建立高毒农药从生产、经营到使用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实行定点经营、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台帐记载、溯源管理,加强定点经营门店对购买者的使用指导,强化高毒高风险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二是积极探索经营许可或备案管理制度。从农药经营场所条件、人员专业素质要求、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农药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对经营的农药产品推行备案制度,逐步建立当地农药经营单位、经营产品数据库,防止假冒伪劣农药进入流通领域。三是鼓励发展现代营销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在经营主体、进货渠道和经营产品上发挥规范引领作用。组织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引导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三)规范农药登记管理。一是严把登记资料审核关。完善登记资料和试验单位管理制度,加强试验单位、试验现场、试验资料等检查考核,一旦发现出具虚假试验报告或虚假试验数据的试验单位,一律取消其登记试验资格。二是加快小宗特色作物用药登记。创新蔬菜及特色作物用药登记管理制度,加强登记作物、防治对象、用药品种调查及群组化研究,制定减免登记资料的相关政策,鼓励相关协会和省级农业部门相关机构组织联合试验,加快试验登记步伐,尽快解决蔬菜及特色作物“无药可用”问题。三是完善登记评审制度。建立农药登记评审专家库,调整登记评审委员会,完善评审工作规则,规范登记评审、审批程序,及时公开登记信息,实现审批前公示、审批后可查询。

(四)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一是加强残留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药登记与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残留标准制订相衔接,完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残留标准体系。二是加强农药残留监测。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科学使用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组织有关检测机构加强蔬菜、水果、茶叶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标准园)的农药残留监测。三是探索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机制。争取各级财政支持,推行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使用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总结补贴模式和工作机制。

(五)加强农药使用管理。一是加强农药使用检查指导。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培训农民和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人员正确识辨、合理选购、科学使用农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点监督检查专业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标准园创建等施药现场和用药记录档案,确保农药安全合理使用。二是加强农药风险监测评价。建立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容易违规使用、容易产生药害、容易残留超标农药的风险监测和再评估,对安全风险较高的农药使用提出相应监管措施和指导意见。三是加强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处置。组织制定《农作物药害事故鉴定管理办法》,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逐级建立药害事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根据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做好药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鉴定及逐级上报,妥善处理事故纠纷。

(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一是推动法规修订实施。配合国务院法制办,争取国务院早日修订出台《农药管理条例》。二是制定新条例配套规章。做好《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的制修订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宣传月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宣传、培训、座谈等宣贯活动,使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监管者知晓农药管理制度和相关基本知识。

三、重点工作

(一)组织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县创建。2月份,印发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工作方案,落实示范县和示范门店,推动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建设。4-5月份组织督导检查。

(二)组织开展农药市场监督抽查。3月份,下达监督抽查任务,确定抽检单位名单,组织各地对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进行监督抽查。

(三)组织开展生产企业专项抽查。3-5月份,对近年来监督抽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较突出、群众举报投诉较多的企业进行专项抽查,重点抽检企业成品仓库产品质量。

(四)组织农药执法督导检查。7-8月份,组织工作组到农药生产使用大省及蔬菜水果茶叶生产重点省(区、市),深入农药生产企业、经营门店、田间地头、管理机构等开展农药执法督导检查。

(五)加快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和登记。2-3月份,组织制定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工作方案、登记管理特别规定,筛选确定登记作物、防治对象、农药品种等。

(六)组织农药风险监测评价。3-4月份组织制定农药风险监测评价工作方案,确定重点监测评价农药品种、高风险区域和作物等。组织制定农作物药害事故鉴定办法,组建全国农作物药害和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督促地方各级农业部门组建相应专家组,及时调度、科学评价管控农药使用风险。

(七)组织园艺作物标准园农药残留监测。4-10月份,印发《2014年园艺作物标准园农药残留监测方案》,落实抽检单位及蔬菜、水果和茶叶标准园农药残留抽检任务。

(八)推行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2月份,制定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方案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介名录,落实项目实施地点。8-9月份组织现场观摩,总结交流补贴模式和工作机制。

(九)组织开展农药管理专题宣传。根据新修订《农药管理条例》颁布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宣传月活动,举办《农药管理条例》座谈会、培训班和知识竞赛,宣传普及农药法规及科普知识。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农药监管年活动的落实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请各省(区、市)农业部门于3月30日前将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实施机构、联系人、联系方式(电话、传真、e-mail)等报送我部种植业司农药处(电话:010-59192810、59191427,传真:59191875,e-mail:)。

(二)保障监管经费。各级农业部门要多方争取支持,加大对农药监管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农药质量抽查、农药执法监督、培训等经费支出,确保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农药经营制度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按照“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农业生产领域非法添加和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行为,进一步规范生产者种养殖行为,切实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整治目标

通过一年的整治,整治成果进一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薄弱环节得到全面加强,杜绝在畜禽养殖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和水产养殖中违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违禁药物行为,坚决取缔假劣农资制售“黑窝点”,高毒农药管理、生猪收购贩运、兽用抗菌药生产销售使用和农资市场秩序等进一步规范,切实保障食用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突发事件得到有效遏制。

三、主要任务

(一)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稳中有升,高毒农药管理和农民用药行为进一步规范,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案件查处率达到100%。

2、整治重点。重点区域:蔬菜水果标准园、标准化基地、规模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乡镇和农药使用大镇。重点农药品种: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和克百威、氧乐果、水胺硫磷等高毒限用农药。重点环节:禁用农药违法经营和限用农药不合理使用。

3、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高毒农药管理。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和实名购药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引导高毒农药经营企业公开向社会承诺合法经营。探索建立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机制。

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农药经营执法检查抽查活动,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销售农药的“黑窝点”,严厉查处添加禁用高毒农药成分等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

三是规范农药使用行为。加强农药使用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用药,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农药使用记录、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建立健全蔬菜水果产地准出制度。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鼓励使用低毒和生物农药,严禁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着力解决过量使用等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问题。

此项整治由农委执法队牵头负责,有关单位参加。

(二)“瘦肉精”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畜产品“瘦肉精”和饲料产品监测合格率稳中有升,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的“瘦肉精”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生猪收购贩运环节规范有序。

2、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生猪、肉牛、肉羊。重点区域:生猪养殖大镇,肉牛和肉羊养殖大镇。重点单位:生猪和肉牛、肉羊养殖场户,活畜收购贩运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生猪屠宰场和饲料经营企业。

3、主要措施:

一是开展饲料环节整治。开展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普法宣传;组织开展饲料经营企业监督检查,扩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试点范围,督促严格执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饲料经营门店大检查,督促建立健全购销台账,严禁销售“三无”饲料产品和拆包、分装饲料;加大“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力度,做好新公布违禁添加物监测,组织开展隐患排查。

二是开展养殖环节整治。督促养殖场完善养殖档案,建立活畜养殖安全承诺制度和出栏保证制度;加强养殖场户日常监督检查和“瘦肉精”抽检,对确证含有“瘦肉精”的活畜依法实施无害化处理,涉案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让养殖场户深知使用“瘦肉精”就是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开展收购贩运环节整治。会同工商等部门加强收购贩运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和活畜交易市场监督管理,督促建立证明材料查验制度和收购贩运牲畜交易记录制度;通过备案形式管理活畜收购贩运人员,并要求其做出不教唆、不兜售和不收购贩运“瘦肉精”活畜的承诺。加强活畜收购运输管理,严格查验过往运载动物活畜的车辆。

四是开展屠宰环节整治。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协调商务部门督促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建立生猪进场查验和“瘦肉精”自检制度,做好进场和自检记录;严格检查屠宰企业“瘦肉精”检测合格记录凭证;加大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力度,经确证含有“瘦肉精”的生猪或生猪产品,要会同商务部门监督屠宰企业实施无害化处理,涉案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此项整治由县畜牧中心负责,有关单位参加。

(三)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兽用抗菌药经营和使用活动逐步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主体诚信自律意识、质量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养殖场户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兽用抗菌药现象明显改善,使用违禁药物问题基本消除,休药期制度进一步落实,畜禽和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进一步提高。

2、整治重点。重点区域:动物养殖主产区域、动物产品安全高风险区域。重点环节:兽药、饲料经营使用单位和养殖场户。重点品种:假劣违禁抗菌药物与假劣饲料产品、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

3、主要措施:

一是整顿和规范抗菌药销售行为。坚决捣毁无证生产的“黑窝点”;结合兽药GSp清理和规范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行为,重点查处兽用原料药拆零销售行为,清缴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监管,规范诊疗用药行为,严厉查处动物诊疗机构在畜禽及水产养殖环节销售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行为。

二是整顿和规范畜禽养殖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强化对饲料添加抗菌药物的监督检查,督促建立药物添加安全自控制度,依法查处饲料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不按规定标注休药期的违规行为,严厉查处饲料中超剂量、超范围添加药物饲料添加剂以及添加未经批准药物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加强畜禽养殖环节安全用药监管,督促养殖场户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和用药记录,落实休药期制度,指导养殖场户科学使用投入品,依法查处养殖环节违规使用原料药和抗菌药物的行为。

此项整治由县畜牧中心负责,有关单位参加。

(四)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重点品种水产育苗场、养殖场药物使用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诚信自律意识和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控能力实质性提高。重点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监测合格率稳中有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规范性进一步提高,不合格产品执法查处率达到100%。

2、整治重点。重点品种:鳜鱼等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水产品种。重点对象: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重点区域:水产养殖企业、大户。

3、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育苗环节监管。健全苗种生产数据库,在繁育季节针对育苗大户开展督导检查,重点查处无证生产、销售水产苗种和违法用药行为。组织水产苗种和鳜鱼饵料鱼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督促水产育苗大户建立生产、用药和销售档案,建立苗种附证(生产许可证)销售制度。

二是整顿和规范水产养殖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加强对水产养殖场户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水产养殖场户建立健全用药记录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严厉打击超剂量、超范围、不执行休药期等滥用抗菌药和直接使用原料药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安全用药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水产养殖场户规范用药水平,促进健康养殖。

三是落实养殖单位责任。积极推动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建设,加大生产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力度。引导养殖单位主动落实相关制度和标准,完善养殖单位动态数据库,按照风险隐患程度建立养殖单位信用档案,实施分类监管。

四是大力推进检打联动。针对重点水产品组织开展监督抽查,抽查结果,对不合格产品生产单位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人员培训考核,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

五是着力完善长效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孔雀石绿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完善和加强硝基呋喃类人用药物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水产品快速检测产品验证活动。启动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及可追溯制度建设试点,探索落实水产品生产单位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组织推荐、筛选和验证重点禁用药物替代药物,解决部分养殖病害无药可用的问题。

此项整治由水产站负责,有关单位参加。

(五)假劣农资专项治理

1、具体目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端掉一批制假售假黑窝点,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2、整治重点。重点时节:春耕、秋播、动物疫病高发期、水产育苗等农资购销、使用高峰期;国庆、元旦、春节等重点时段。重点产品:关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重点单位: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散地、运销大户,具有违法行为记录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单的经营单位,乡村流动商贩以及水产苗种繁育单位,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的流动加工点、分装点等黑窝点。重点区域:主要农资销售和使用地区,小规模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聚集地区,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区,区域交界处假劣农资游商游贩活动活跃区域,群众投诉强烈、市场秩序混乱、假劣农资案件多发地区。

3、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日常监管,加大检查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清查,进一步健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督促农资生产企业单位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农资市场及农资物流配送环节监控检查,加大对乡村流动农资商贩或以送科技下乡等名义销售农资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重点农资抽检力度,强化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和完善检打联动机制,对不合格农资产品及时组织查处并追溯制假售假源头。

二是加强案件查处,严查违法行为。加强案件线索排查梳理工作,积极拓展案源渠道,建立假劣农资涉案线索移送机制,切实做好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决打击假劣农资制售源头,遏制农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切实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案情通报和移送工作。

三是创新监管模式,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继续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重点围绕新型农资流通体系、放心农资店等建设,加快构建以县级农资监管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农资监管网络。积极推广较成熟的农资经营模式,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名优农资经营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开展农资企业诚信评价,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实施分类监管。

四是加强服务指导,维护农民权益。做好农资信息收集、、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工作,督促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完善售后服务机制,满足农民对农资信息的多样化需求。继续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全面普及识假辨假知识,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健全农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监测、科学研判、妥善处置。做好投诉举报受理工作,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此项整治由农委执法队负责,有关单位参加。

四、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县农委的统一部署,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落实方案各项要求,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加强监督抽查,切实推进专项整治深入开展。

(二)细化整治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整治工作要按照统一部署,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总结提高,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整体提升。今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要在巩固已有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重点,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薄弱环节、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整治,重点治乱;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根本上、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各有关单位在完成本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的同时,要认真排查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和“潜规则”,一并予以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四)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报送信息。各有关单位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每月末(从4月开始)向县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小组办公室和有关牵头单位报告工作进展情况,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委属各单位要密切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馈整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