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50

人口资源环境篇1

在省“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座谈会,认真分析形势,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研究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4个省直部门和4个市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寓群省长与各市市长签订了*-*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省市长国土资源目标管理责任书》,要层层分解,抓好落实。

过去的一年,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00亿元以上、利税3200亿元、利润2000亿元,分别增长28%、45%和50%;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0亿元,增长15%左右;进出口总值768.9亿美元,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分别增长26%和30%;利用外资(老口径)17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分别增长12.6%和1.1%;财政总收入334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2.7亿元,分别增长24.7%和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增长8.4%。特别是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增强,人口控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水利建设等方面成效更加明显。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初步形成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局面。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得到加强,土地资产收益和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挖潜盘活存量土地10多万亩,实现政府国土资源收益305.5亿元。全省重点用能企业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5%,重点用水企业每万元工业总产值取水同比下降23.6%。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城市环境和大气质量明显好转,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9.6%。水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优化配置成效明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启动,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52%,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人口、资源、环境、水利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问候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省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必须正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充分认识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大意义。

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的精神实质,就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今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要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也是发展问题。如果控制人口、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工作做不好,再大的经济总量也会被庞大的人口所消耗,再好的增长势头也会因资源难以为继而不能持久,再富裕的生活也会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毫无价值。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根本立足点,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实施“*”规划的重要任务。“*”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大力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抓好经济发展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我省“*”规划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提高效益、改善结构、降低消耗。我省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都比较短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只有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有效化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今年是实施“*”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全省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树立资源保护观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党的*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我省来看,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低生育率与高增长量的矛盾十分突出,土地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水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践证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发展的老路是不可持续的。要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和*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在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努力在好上下功夫、上水平、见成效。

毫不放松地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改善人口结构,合理引导人口分布,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尽快把我省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并最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要认真总结去年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经验,合理引导政策内生育,严格控制违法生育。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把人口数量指标和性别比的指标统一起来考核,实行标本兼治,尽快改变一些地方性别比偏高的状况。要进一步夯实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三块基石”。完善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体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结合在广大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模范村、合格村建设。建立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体系,从生产、生活、生育多方面关心计划生育家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充分体现优待和倾斜,重点抓好计划生育奖励和技术服务免费两项法定政策的落实,全面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对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毫不放松地抓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继续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管理政策,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用地。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进一步挖潜盘活存量土地上,引导建设项目向依法设立的开发区和城市工业区集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全面落实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确保经营性用地全面实施招拍挂出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要从规划、布局、权属、环境入手,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集中开展重点矿种、重点矿区的专项整顿,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办矿等矿产资源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抓好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开发利用示范试点,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培育规范矿业权市场,维护国家所有权益和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

毫不放松地抓好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集中力量抓好生态省建设第二阶段目标任务的实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县、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全面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评价标准,尽快形成企业、行业、社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二是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饮水安全和流域治理为重点,全面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电厂脱硫步伐,加强机动车尾气和室内污染防治。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食物。三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吸取松花江污染事件的教训,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毫不放松地抓好水利建设工作。围绕“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战略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形成全面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水利格局。一是加快水网建设。大力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好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一期和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努力形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二是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继续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治淮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大型骨干河道治理,提高流域综合防洪能力。加强重点城市的防洪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大力实施“千里海堤工程”建设,做好沿海地区防风暴潮工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抓紧改造现有的抗旱工程,因地制宜修建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等抗旱设施。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三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节水产业,逐步降低高耗水行业比重,减少结构性耗水。深化水价改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规划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工程,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三、进一步加强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领导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一是思想要更加重视。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抓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经常研究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关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要逐步增加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人口、资源、环境、水利方面的项目建设。同时,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不断改进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增强竞争力。坚持公平、透明、规范和法制的原则,逐步开放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营市场。要增强全民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二是责任要更加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就是因为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作风不扎实造成的。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要健全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用制度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落到实处。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评价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绩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认真执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和迟报漏报责任追究制度,构建起职责明晰、各负其责、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工作运行机制。这次会上省政府与各市签订的两个责任书,年底要认真考核,确保完成任务。

人口资源环境篇2

    第一部分阐明了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认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自然的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既是以往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对今后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挑战和机遇;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是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特点,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的实质是三者关系的失调和失衡。文章指出:回顾历史,人口、环境、资源三者关系的失控和失衡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最严重的失误;面对现实,“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和人口、环境、资源综合症”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展望未来,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研究和控制是2 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课题。

    第二部分论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文章认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一体化研究和调控的主要对象是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综合体,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综合体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一体化理论是一门正在发展的交叉、边缘学科;一体化理论是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研究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研究,即从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综合研究、分析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和现象,促进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加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第一,人口、环境、资源这三者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21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问题;第二,加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研究,是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关系,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关系”的需要。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方面看,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调控的理论,已成为推动当代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向着更加科学、综合、完整的体系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的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控制的途径和措施。文章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宪法和国家发展计划,确定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控制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政策,即:将“实现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国策;将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源关系,促使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实行一整套体现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的原则。文章建议制定一整套有利于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研究和控制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包括:第一,提倡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有利于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研究的科研体制,在人口、环境、资源研究方面实行创新;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为总体战略,大力推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管理方式,这是将人口、环境与资源工作结合起来,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结合起来的基本的、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第三,制定和实施对人口、环境、资源实施一体化控制的各种计划,认为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跨学科、跨部门性,只有通过各种计划才能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土规划、人口规划、环境规划、各种资源能源规划等专门规划,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龙头和中心环节;第四,综合采取其他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的宣传教育,加大投入,加强对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工作的管理和法制。

    本文所谓“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主要在如下几种意义上使用:第一,是指人口、环境、资源这三者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人口、环境、资源这三者形成的综合关系;第三,是指由人口、环境、资源这三方面工作所形成的系统工程;第四,是指对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调控(或一体化控制),即对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全盘考虑和统筹安排;第四,是指人口学、环境学、资源学的综合,即指对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研究。“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既可以表示一种思想、一个观念、一门学问,又可以表示一个目标、一种实践、一项工程。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将上述几种意义的一体化概括为或简称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

    “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中的一体化,又称综合化,英文是integration(名词)。英文中的integral(形容词)、integration(名词)、integrate(动词)、integrative(形容词)等词,在不同的中文翻译中有“结合、综合、整体、整合、一体化”等不同译法。例如,“环境与发展的结合、综合、整合或一体化”、“人与环境的结合关系、综合关系或一体化关系”,到底哪种译法准确、流行,一时很难确定。

    江泽民主席在1997年3月8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好环境,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他在1999年3月13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把这件事关中华民族生存的大事作为紧迫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人口、资源环境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好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这项系统工程 .”[2]笔者认为,要做到“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须从思想上认清人口、环境、资源的内在关系,从理论上加强对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研究,从实践上完善对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调控;唯有如此,才能协调好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搞好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系统工程,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

    一、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回顾历史,人口、环境、资源三者关系的失控和失衡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最严重的失误;面对现实,“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和人口、环境、资源综合症”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展望未来,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研究和控制是2 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课题。对于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自然的经验的总结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自身生产较慢,人类对自然的冲击较少,人与自然比较和谐。到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口约3亿,直到18世纪中叶才增至8亿,人口翻一番用了1500年,如果保持这样的速度,要到公元3250年才能达到16亿。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提高自己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业绩,人口从1750年的8亿到1900年增加到17亿,即只用150年就翻了一番。从1950年的25亿到 1987年的50亿,只用37年世界人口又翻了一番。估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63亿。也就是说,在第一个1000年,世界人口稳定在3亿左右;而在第2 个1000年,人口增加了60亿。一些国家由于对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当,采用“高生育、高生产、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以超出环境资源承受力的方式进行人类自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走了“先盲目生育后计划生育,先污染破坏后保护治理”的弯路。面对这三大问题,各国分别制定了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和资源政策及有关法律,建立了管理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机构和队伍,形成人口控制工作、环境保护工作和资源管理工作这在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是,初期的这三项工作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人口工作与环境资源工作相脱节,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二是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相脱节,即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脱节。从总体上看,各国的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大都经历了“从分别考虑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到综合考虑人口、环境、资源问题”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不少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将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分属几乎是互不相关的政府部门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一直属于不同的行业或专业,他们大都尝过“人口、环境、资源工作三股道,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与保护、改善环境资源各自为政”的苦果。这两个致命的弱点使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深层次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据经济学家罗伯特? 里佩托(Robert Repetto)计算,如果世界人口按目前每年16.7%的增长率继续递增,到2667年地球的陆地将挤满人,即使将南极用来安置人,它也只能为7年内增长的人口勉强给个站脚的地方;据罗马俱乐部1971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和一些环境资源学家的估计数字,如果世界按目前每年排放的废物和消耗的资源量的增长率继续下去,到2667年地球的陆地将堆满垃圾和废物、耗尽许多重要资源,人与废物、人与资源的矛盾将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面对严重的综合症,人们转而思考“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以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转机,人们开始认识人口、环境、资源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意义。这一次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申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地给环境保护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为了在自然界里获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内罗毕宣言》(1982年5月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特别会议第13次会议通过)指出:“环境、发展、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紧密而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在城市地区内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已为人们所广泛认识。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并在区域内做到统一的办法,强调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实现于环境无害和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即《我们共同的未来》[3],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理论。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签署、通过了一揽子体现“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观点的文件。其中被称为“地球宪章”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指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的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其中《21世纪议程》是一个全面考虑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等活动的国际政策文件,它充分论述了人口、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例如该《议程》第5 章强调,“查明人口过程、自然资源及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将人口、环境与发展综合起来的研究方案”,“将环境关注与人口问题结合起来”,“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应该将关于人口趋势和因素的行动与满足有关人口需要的资源管理活动及发展目标密切结合起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制定涉及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的综合性规划、行动方案甚至法律,人们开始从学科专业、计划管理和政策立法等方面将人口、环境、资源工作联系起来,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结合起来。

    在处理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的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为了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环境资源,建立人与环境的良好秩序,各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部门、行业、专业、学科和活动必须相互配合,必须打破原有的部门、行业、专业、学科界限,在人口、环境、资源领域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行动。这种认识反映到政府政策、规划、管理和立法上,就是开始出现综合考虑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的综合性较强的政策、规划、管理部门和法律。

    (二)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既是以往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对今后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大国和资源大国,也是一个存在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紧缺问题的国家。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是名副其实的“人口、环境、资源综合症”,并且这种深层次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振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在处理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在一个时期曾片面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宣扬违反自然规律的唯意志论、采取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个别地区甚至实行过“先污染、后治理”、滥砍滥垦滥捕、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政策,结果使得一些地方造成“人越生越多越穷越垦(指盲目开发自然资源),地越垦越坏(指环境资源破坏)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虽然也有过将人口、环境、资源工作联系起来,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结合起来的想法,但国家并没有将其作为指导原则,也没有从国家计划、政策、立法和行政管理体制上将它们结合起来。面对接踵而至、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人们开始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分别制定了有关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法律,但结果是防不胜防、治不断根、有小改而无大变。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发现,原来这些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绞结在一团的综合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计划生育和国土环境资源工作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控制的重要性,党中央和国务院开始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等问题。1981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建委关于开展国土整治工作的报告》(1981年8月),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考虑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的相互关系,并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的部级政策文件。该报告尖锐指出,建国以来,由于在国土整治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国土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情况相当严重”,“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多是由各部门分散进行,缺乏统一协调,既有重复劳动和空白,又对综合利用考虑不够”。该报告认为,“国土整治应当包括考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这些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的工作”。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后,国务院于1994年3月通过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不仅强调“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导和调控,推进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5] ,而且初步阐述了有关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的政策。例如,该《议程》的第1 章指出: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1页)。第2章指出:中国将长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第7页);加强政府对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综合性决策、管理和监督(第6页);制定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采取重大行动,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第7页)。第7章对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问题作了较多的论述,强调在规划和决策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第14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指出:“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为了确保有限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中国必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问题重’的方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6] 在《森林法》(1984年)、《矿产资源法》(1986年)、《土地管理法》(1986年)、《水法》(1988年)、《水土保持法》(1991年)等资源法律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制定,1996年修改)等环境保护法律中,分别规定了将开发、发展、合理利用、增殖、保护、防治、改善、建设、管理等环境资源活动结合起来的目标或原则。

    (三)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是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特点,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的实质是三者关系的失调和失衡

    目前,许多国家对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问题的种种努力之所以收效不大,并且有进一步发展蔓延的趋势;人口危机、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这三个问题之所以多年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根本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口、环境、资源这三个貌自分离的问题,实质上已经发展成为人口、环境、资源“综合症问题”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成分。孤立地对待这三问题,看不到这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看不到综合症,是无法解决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对这种综合症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综合症”的成因和实质则是人口、环境、资源这三者关系的失调和失衡。例如,一些国家希望通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途径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但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最大特征是尽量满足人类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这就是尽量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结果这种人口政策越实施,环境和资源危机就越严重。一些国家想控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日益增长的人口及提高生活标准的需要又要求增加生产、发展经济,而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的需要又要求加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和频率,结果又削弱了环境保护的努力。一些国家想充分发挥本国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充分开发利用资源强国富民,满足人口数量和质量增加的需求,但对自然资源的高强度高频率开发,却加剧了本来就很严重的环境法律和生态破坏问题。

    二、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

    经过许多人的长期研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这就是对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综合体进行调控的理论,即有关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应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方面看,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调控的理论,已成为推动当代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向着更加科学、综合、完整的体系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

    (一)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的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篇3

同志们:

刚才,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土资源厅、环保局、水利厅的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情况;XX同志宣读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两个《表彰决定》;我代表XXX人民政府与各XXX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兼职委员单位的领导签订了三个《责任书》;XX同志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XXX的重要讲话,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我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对进一步做好我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特别是XXX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我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人口控制成效显著,生育水平持续保持平稳,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建设和优质服务机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构建取得新突破;国土资源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逐年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人口方面,我区仍然是人口增长较快的省区之一,一些地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还相对滞后。在国土资源方面,节约土地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违法使用土地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环境保护方面,随着我区开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任务更加艰巨,一些重点城市冬季大气污染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些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十一五”是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认真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强化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用心用力抓紧抓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事关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地、各部门要以对社会、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把我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以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和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为基础。当前,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以稳定政策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为主线,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一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奖励、扶持、救助、保障等利益导向体系,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扶政策。二是要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把各级服务站建设作为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和疾病应急系统,纳入当地建设规划,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组织“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三是要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逐步形成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四是要进一步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着眼于解决当前人口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重大课题攻关,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人口基础数据。

(二)坚持保护和合理开发并举,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资源的严格保护、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是关系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把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一是要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从区域协调和人地和谐出发,明确思路,统筹协调,科学编制新一轮规划,进一步强化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二是要继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力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要积极保障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引和鼓励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多用戈壁、荒山、荒滩、荒地等国有未利用地,减少各类建设占用农用地。三是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加快优势和特色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建设。四是要继续加大以三大河流开发与保护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和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证。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水电建设,改善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五是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节约使用资源的观念,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节约使用水资源,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发展节水工业,促进城市节水,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要努力提高煤矿回采率和矿产资源采出率,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六是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要深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确保征地补偿费足额落实到位,维护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以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控为重点,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要认真开展各类重点污染源及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隐患的全面排查,特别是加大对居民集中区、河流流域沿岸及水源地上游危险废物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增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环境安全。二是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布局,结合新改扩建项目,加强污染控制和治理工作,坚决关闭技术水平低、工艺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腾出环境容量支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大企业集团发展。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三是要加强绿洲生态与环境保护,继续推进塔河流域综合治理,加紧推进艾比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加快重点风沙区生态修复与农民脱贫工程进度。切实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防治以及“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四是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监管,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五是要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快制订地方性环保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努力开创我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新局面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关系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督查落实,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制。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重在加强领导,关键是落实责任制。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研究、去运筹谋划、去督查落实。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明确责任,完善机制,齐抓共管,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要加强对人口资源环境重大问题的调研,及时研究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坚持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进行审计,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

(二)严格管理,依法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贯彻实施,搞好组织协调,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处理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要坚持综合决策、综合协调、综合治理,支持和督促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着眼于自治区的改革发展稳定,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三)增加投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各级政府都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事业的基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并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多形式、多渠道增加投入。要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为主体、逐年增长的计划生育投入机制,制订实施能够推动地质勘查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保和生态治理产业。要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加大财政投资的同时,努力探索水利工程建设筹融资的新途径、新办法。

(四)抓好队伍,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队伍建设,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级人口资源环境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自身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队伍,推动我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联各行各业,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做好本职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支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加强基本国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使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开创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新局面,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人口资源环境篇4

关键词上海;人口;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4-0164-05

doi:11.3969/j.issn.1002-2104.2011.04.026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人口激增、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1]。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密切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大型城市则尤其如此。城市系统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彼此间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综合的有机系统。其中人口处于核心地位,它既是物质的生产者,也是物质的消费者,既通过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直接作用于资源和环境,同时又通过社会经济活动间接影响资源和环境。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问题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5]。

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在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人口规模迅猛扩张,城市化水平飞速提升,已经对能源利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上海社会经济深入发展,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还将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流向上海,必将引发更多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研究上海人口变化动态特征,分析其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对于上海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政策,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上海人口变化特征

近30年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人口特征发生巨大变化。城市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上海,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上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城市化水平已经跃居全国首位。

1.1人口总量规模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上海人口规模急剧扩大,尤其是由于流动人口快速增加而导致城市常住人口数量激增。如图1所示,截止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比1978年增长293万人,不到27个百分点;而常住人口同比增长784万人,增长率超过71个百分点。1978年以来,按照总量规模变化特征,上海市人口变化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8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劳动力需求不高,对外地人口吸引较小,流动人口数量较少,上海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上海市人口总数呈缓慢稳定增长态势。1978年,上海市户籍人口总数为1098万人,至1990年增长至1283万人,相比1978年增长16.8%,而此时上海常住人口也仅为1334万人。

(2)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

龙头,城市吸引力与日俱增,大量外地劳动力进入上海寻找就业机会,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长。这一阶段,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呈现负增长趋势(自1993年起),外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总体来看,上海市户籍人口总量相对保持平稳,而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加。至200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比1990年仅增加了38万人,约3个百分点,而常住人口增至1608万人,同比增加了20个百分点。

(3)第三阶段:新世纪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福利和就业机会差异等市场机制作用下,周边人口进一步向上海快速集聚,而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加剧了这一过程,上海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均有明显增加,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户籍人口的机械迁入。截止2008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1888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80万人,增长近17个百分点,预计至2010年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常住人口将达到2000万人。

1.2人口城市化水平

非农人口比例占户籍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运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市空间大幅拓展,人口总量快速增长,随着中心城区不断扩张和郊区工业化大跨度发展,上海户籍人口中非农人口比例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如图1所示,1978年上海市的非农业人口仅为645.23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为58.7%;此后,城市化水平快速稳定提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上海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至2008年,上海市城市化水平已达到87.5%,位居全国首位。

然而,快速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环境效应[6-9]。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都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短期内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城市化率高于相应经济发展水平下应达到的标准城市化率,呈现出过度人口城市化特征,而严重的过度人口城市化会引起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从而使得人均拥有的城市资源量下降,具体表现为住房拥挤,道路拥塞等,结果是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城市长远发展。

2资源与环境效应

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机理:

其一,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机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在一个统一整体中,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各种需求使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根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科学地组织经济活动,经过人为的内部协调与外部环境适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尽可能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最优的代内和代际配置,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依此增加对环境资源再生和保护的投资,使环境资源不断更新,污染得到治理,获得较好的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对环境的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状况的改善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二,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恶、矛盾对立的恶性循环机理。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经济活动的“个体性”与资源环境“公共性”的矛盾,常常使现实中的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处于矛盾对立状态。表现为: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的加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失衡-生物圈的不可持续。具体来说,维持人类存续的物质资料来自于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中的其他自然能量,如果人口增长其生存需求超出了生态系统对环境能量的生物转化,就会破坏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循环。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排放过度,就会污染环境。反过来,因能量循环受阻而使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超过自然环境系统的降解能力,又会威胁着人口的生存。

对上海而言,伴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也日益显现,人口和消费水平的增长增加了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资源环境效应,给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如何解决好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关系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居民生活水耗。

上海虽然地处中国东部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多以过境水资源为主,就上海本地水资源而言,数量十分有限,并且河道水质污染严重,大多数河道水质劣于V类标准,降低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导致陆域河网优质饮用水源稀缺。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用水负荷逐年稳步增加。如图3所示,进入九十年代,生活用水年递增率在3%左右,这与上海市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密切相关,且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耗水量也有所上升。特别是1994年后,上海市的城市化水平突破70%,用水负荷量增加更为明显。到2008年,上海市生活用水总量为17.98亿标立方米,是1978年居民生活用水量的5倍,居民生活用水在全市用水总量中的比例达到了74%以上,比1978年所占比例增长了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正处于实现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之中,城市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2.2污染负荷

(1)水污染负荷。

由于上海人口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染负荷也不断增加。如图4所示,近30年来,在废水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同时,上海生活及其他废水排放量却逐年快速上升,1981年为3.80亿t,2008年增长近4倍,达18.19亿t,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也从21.2%增至80%,生活及其他废水与工业废水的比例份额完全颠倒,已取代工业废水成为废水排放总量的最大贡献源。不过与此同时,上海按照中心城区集中处理、郊区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战略,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网建设。至2008年底,上海共建成了50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673万m3/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5%,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8%。

由于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生活及其它废水CoD排放量并未随生活及其它废水排放总量的急剧增加而变化,近十年来一直在26万t左右波动,保持了相对较为平稳的水平。

(2)大气污染负荷。20世纪80年代,上海约有90万只煤球炉,1985年民用煤年耗高达274万t,居民生活炊事用的煤球炉为上海主要大气生活污染源,一直难以解决。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上海市政府加快煤气发展进程,1994年全市新增城市煤气供气能力130万m3,新增用户30万户,普及率达到80%,1995年达到86.6%。1999年,上海又开始使用更加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截止2008年,家用天然气销售总量已达5.72亿m3。

示,由于上海民用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包括煤气化率的提高和清洁天然气的使用),虽然上海废气排放总量逐年攀高,但上海生活及其他废气排放量并未随着人口高速增长而发生较大变化,在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占废气排放总量的比例则呈现出逐年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近5年的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控制在13万t左右的水平。

3结语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当时该规划是基于200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而就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判断,上海的人口必将在近期就突破规划基点,而资源消耗瓶颈和环境污染压力将会愈加严峻。从中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上海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预测人口发展规律,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周边区域发展,科学研究上海经济、人口增长规律,正确预测中远期上海人口发展水平,对既有相关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口规划进行调整,并对能源规划和水源规划等相应的城市配套资源环境保障规划进行修订。

(2)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针对上海重工业经济比重常年居高不下的情况,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贯彻中央对上海城市“两个中心”的定位,优先发展金融、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一些先进制造业,逐步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通过降低工业产业的比重下降,降低资源能源消费,进一步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促使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就业人口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型转化。

(3)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强调治污防污并重。人口规模的超预期增长,使得上海环境基础设施的常年超负荷运转,极大威胁到上海城市环境质量。一方面必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扩能,对城市污染水处理系统全面实行升级和改造,攻克生活垃圾处置的规划和技术难关,提高工业废气治理设施的技术水平,解决污染末端治理问题;另一方面,更要在体制机制费制上着眼于污染预防,完善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机制改革,并利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染防治的市场化运作。

(4)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企业环保责任。公众环保意识是否能及时提升是决定城市可持续成长力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口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基本符合倒U型规律,人口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会对城市环境的产生正效应。而目前上海在公众环保意识方面开展的基础工作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环保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也将成为上海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基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姚蓉.21世纪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67-70.[YaoRong.Researchon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issuesinthe21stCentury,China[J].Research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4,11(1):67-70.]

[2]刘昌明,王红瑞.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635-644.[LiuChangming,wangHongrui.an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waterResourcesandpopulation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3,18(5):635-644.]

[3]李新.苏南人口密集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595-599.[LiXin.environmentalCharacteristicsDuringtheprocessofUrbanizationinSouthJiangsuwithConcentratedpopulation[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05,14(5):595-599.]

[4]王桂新,刘旖芸.上海人口经济增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1):41-50.[wangGuixin,LiuYiyun.aCorrelationanalysisontheGrowthofpopulationandeconomyanditsinfluenceonenvironmentinShanghai[J].JournalofSubtropic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6,1(1):41-50.]

[5]吴荣生,管东生.珠江三角洲的人口时空变化及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86-1590.[wuRongsheng,GuanDongsheng.SpatiotemporalVariationofpopulationanditsinfluenceonthe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pearlRiverDelta[J].ChineseJournalofecology,2006,25(12):1586-1590.]

[6]刘新勇.论人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2):112-114.[LiuXinyong.DiscussionontheinfluencesofpopulationUrbanizationontheenvironment[J].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6,16(22):112-114.]

[7]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55-60.[LiuYaobin,LiRendong,SongXuefeng.SummaryandCommentoftheCorrelationStudyofUrbanizationandUrbanecoenvironment[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5,15(3):55-60.]

[8]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86-288.[BaiYanying,wangXiaoke,ouyangZhiyun.UrbanizationinSwCRegionanditsecologicalStresses[J].Urbanenvironment&Urbanecology,2003,16(6):286-288.]

[9]周彬,杨达源,董杰,唐继刚.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2):33-35.[ZhouBin,YangDayuan,DongJie,tangJigang.impactofRapidUrbanizationoneco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ptionsinnanjing[J].Urbanenvironment&Urbanecology,2006,19(2):33-35.]

[10]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光辉的六十载――上海历史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ShanghaiStatisticBureau,ShanghaiSurveyorteamofnSB.theGlorious60Years:ShanghaiCompilationofHistoricalStatistics[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9]

[11]《上海环境保护志》编委会.上海环境保护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theeditorialBoardfortheChroniclesofenvironmentprotectioninShanghai.theChroniclesofenvironmentprotectioninShanghai[m].Shanghai: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press,1998.]

analysisofpopulationevolvementanditseffectsonResourceandenvironmentinShanghai

wUJian1,2HUDongwen1wanGmin1HUanGYuchi1wUJianqiang1tanGHao1

(1.Shanghai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Shanghai200233,China;2.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人口资源环境篇5

一、审时度势,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自觉性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我们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十六大报告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今年召开的中央和省、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各级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我市是一个经济大市,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人口控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势态良好。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抓基层强基础、抓后进促平衡、抓改革上水平,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全市计生率达到99.4%,晚育率达到97.4%,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二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坚持保护耕地与保障用地并重,把土地资产经营作为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建立健全了土地储备制度,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招标拍卖,不断加大市场化配置国土资源的力度。去年全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3宗,政府收益1136.4万元,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三是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以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观。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经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随着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即将到来和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出生因素将大大增加,加之潜在的超生因素尚未根除,对中长期人口规划将会造成很大的冲击;由于人口基数大和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低生育率与高增长量的矛盾、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的矛盾、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并将长期存在。我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8亩,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补偿能力相当薄弱,土地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矿产资源保证度偏低,急功近利,盲目开采现象严重,致使一些主要矿种、矿山面临资源枯竭。我市淡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年均缺水1.6亿立方,这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瓶颈”。环境质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结构性污染比较重,工业污染源达标成果比较脆弱,有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污染隐患。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和消极畏难情绪,真正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以对党、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努力维护、实现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明确任务,不断开创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新局面

(一)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的是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主题,全面贯彻落实“一法三规一条例”,以争创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市为总抓手,以夯实基层基础、深化优质服务、健全完善激励政策和社会保障机制为重点,深入扎实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确保今年计划生育率达到97%以上,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为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具体工作中,一是实行属地管理,进一步夯实农村、城区和企业三块“基石”。要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对实行自治的村,重点在提高运行质量上下功夫;对非自治村,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尽快实现自治;对后进村,从解决“两委”班子入手,认真落实“五定”责任制,早日解决计生后进问题。要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做好城区和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落实街道居委会和各类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自觉履行管理计划生育的义务,从根本上解决好流动人口、下岗职工等特殊人群计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二是推进综合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垂直管理、垂直监督、垂直考核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和行政的手段治理人口问题。同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独生子女父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兴办居家式托老机构,制定并落实优先优惠奖励扶持政策,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积极筹集计划生育公益基金,救助计划生育弱势家庭,形成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三是认真开展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计生委提出的“六好”标准,以实施优质服务“四化”战略为主要内容,根据全市深化优质服务实施方案的要求,大力开展先进乡镇、先进村创建活动,培植优质服务新亮点,以点带面,促进计生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四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计生工作全面开展。要加强对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孕期保健制度,为孕妇提供优生咨询,定期进行健康查体,确保孕妇和胎儿健康。要严格制度,防止和避免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流引产现象发生。卫生、公安、计生等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对弄虚作假、超生漏报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要广泛宣传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的重要内容,推动优质服务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切实加强计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底,推动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关于国土资源工作。前段,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规划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会议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总的要统一规划、依法办理、节约用地,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目前,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建设用地指标还有3000亩,一旦用完,就只能拿钱买指标,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要深化国土资源改革,坚持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土地利用要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储备、统一配置、统一管理,严格按制度按程序进行审批,用地必须同时符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建设总体规划,由政府一支笔审批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一家供地。二要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对非法占地和虽经批准但长期闲置的要依法收回,纳入政府储备,手续不全的要补全手续,不符合城市规划和用地规划的要调整规范,严禁借“退二进三”、拆迁安置、企业兼并、旧村改造等形式替代土地审批与市场供应。整顿土地市场秩序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清理重点,就是重点清理违法占地;明确清理方式,就是以自查为主,市里抽查结合;明确处理政策,该通报的通报,该处理的依法处理;明确时间要求,要求各地6月10日前清理完毕,6月中旬市里检查验收。三要加大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力度,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制度。凡经营性用地,全部以招标拍卖和挂牌方式出让,年内全市土地收益确保完成2亿元,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要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对重点工程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千方百计提供用地保障。四要抓好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优化配置,搞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强化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招标拍卖,大力推广、应用采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要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管理,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工作,严肃依法查处各类违法占地、违法采矿行为。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目前全市500多宗违法建设用地进行清理,形成事实的,抓紧补办有关手续,尚未形成事实的,立即停办所有工作。同时,要严厉惩治土地批租、经营中的腐败行为,不断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水平,依法做好全市的国土资源工作。

(三)关于环境保护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环保工作要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认真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积极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努力争取消除结构性污染,进一步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一是狠抓关键环节,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严格建设项目管理,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发展技术含量高、能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高新技术项目,近期要突出抓好百尺河等5条河流和水泥厂等19家重点企业的治理,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对不具备达标排放条件的企业,实行限产、停产等治理措施,仍不达标的要予以关停并转,决不允许超标排污。要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污染防治能力。重点是结合推进城镇化进程,下决心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管网建设,确保按期建成并投产运营;考察论证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厂和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切实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的污染问题;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进一步搞好城镇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下气力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力争把我市建成生态环保城市。三是强化环保执法工作,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环保部门要敢于碰硬,秉公执法,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该曝光的曝光、该处罚的处罚、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追究法律责任,靠法律武器保护好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好外商投资的美好环境。

(四)关于水利工作。总的要围绕保障供水、安全防洪、改善生态三大目标,坚持积极引进外来水,合理开采地下水,严格保护地表水,把保护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社会,作为全市一项长期的硬任务,落实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搞好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地表与地下、城市和乡村、当地水和外来水、新水和回用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要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改建扩建工程,确保汛期安全度汛。市政府已对全市的主要水库落实了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包靠责任制,包靠人员要会同水利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搞好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对思想麻痹、措施不力造成损失的,要严肃追究包靠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要研究废水回收利用项目,尽快实现企业污水零排放和生活废水处理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再利用。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配套改造平原灌区设施,减少水土流失。要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大力开展节水运动,推广喷灌、滴灌、盖灌等节水技术,改进工业生产工艺和农业种植模式,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强化领导,全力构筑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大格局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基本国策,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格局,推进这三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贯彻基本国策,领导责无旁贷。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考核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重要内容,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在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中,要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坚决制止和纠正不顾资源、生态和环境条件,盲目追求增长速度的短视思维和短期行为。要加强对人口资源环境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积极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严格按照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进行审计,工作失职的追究责任。

二是努力增加经费投入。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把这方面的基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领导干部要善于算大账,算全局账,算长远账,作决策、上项目要综合测算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生态成本。各级政府要按照“十五”期间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计划,保证各项经费落实到位,杜绝各类违规收费行为。要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人口资源环境事业作贡献。社会各方面要认真履行依法交纳人口资源环境有关费用的义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保和生态治理产业,逐步形成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良性运转格局。

人口资源环境篇6

同志们:

刚才,大家一起听取了(上级市)市领导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讲话。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讲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决不是只要求搞好经济发展,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下步我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我强调三点:

一是认真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在(上级市)市是比较好的,但随着第四次生育高峰的来临和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必将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在下步工作中,要按照上级要求,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以夯实基层基础、深化优质服务、建立健全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为重点,以争创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市为总抓手,求真务实抓推进,创新思维抓发展,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是严格资源管理。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很多单位资源意识不强,认为资源是无限的,可以随意挖掘。有的乱圈乱占土地,有的私自协议出让土地,有的不办任何用地手续大搞基本建设,有的打着搞养殖业的旗号搞永久性建筑,有的任意开采矿产资源。最近,国务院、省政府、(上级市)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要求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昨天,我市专门召开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按照市里的安排,认真搞好自查自纠,按时完成任务,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确保不出问题。

三是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市在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看来,我市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我市的河流几乎到了有水皆污的程度,有些地方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河里流的是污水,农田灌溉的是污水。城区大气污染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根治,河西工业区的大气污染还比较严重。噪声扰民、饭店油烟污染日趋严重,造成群众上访、纠纷不断。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危胁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也严重影响到我市的招商引资环境。下步,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境评价制度,对新上、扩建项目,必须进行环评,由环保部门审批。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新上项目做到治污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坚决防止新的污染。各部门各企业要本着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环保部门要充分行使好第一审批权,严格进行把关,坚决杜绝新上污染项目,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严肃查处。

人口资源环境篇7

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

一、引言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地区,也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在如何缓解此矛盾的问题上,前人的研究从未停下脚步。谢中月(2002)提出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如提高人口质量、增强环保意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加强环境管理等;潘新华(2003)通过分析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综合治理等措施;以上文献与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分析了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为本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二、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概况

1.人口增长快,人口数量高但素质低

1990年末,西部9个省区的人口为25916万;2001年,西部12个省区的人口数达到36447万。近年来,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了力度,使西部地区迅速增长的人口速度得到很大的控制,但仍呈稳步增长的趋势。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占从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

造成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和整体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偏远地区有许多人小农意识突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使得生育得不到遏制,反而使大量的儿童辍学;二是我国经济基础尚且薄弱,无法使用更多的钱投资教育,加之农民对知识渴望程度低,致使大量儿童错过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三是用人机制不良,对知识和人才价值的认识严重滞后,致使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外流。

2.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

西部地域面积5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8%。人均耕地2.0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38种;全国86.9%的煤炭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22%的石油、28.5%的天然气储量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的青海、新疆、、内蒙古是我国的四大牧区,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70%。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西部地区的资源富裕程度相当高,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开采与浪费会造成资源优势的消失,同时资源浪费还会伴随着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严重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西部地区的沙漠以每年0.5公里的速度南移,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造成这种情况的最重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一是超载放牧。目前我国牧区草原平均超载36.1%;二是滥垦草原。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开垦了1930万公顷草原;三是滥采乱挖草原植被。滥挖、滥采、滥割药用与经济植物,使草原植被雪上加霜;四是草原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对草原重利用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牧区水利设施滞后。

三、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1.人口方面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地方政府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提倡少生优生,把追求人口数量的观念转变到提高人口质量上来。

(二)加大教育投资,完善用人机制

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西部地区各政府应强化九年义务教育制,加大对中级或高级技校的投入,多多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完善用人机制。

(三)实施开发性移民,缓解因人口压力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开发性环境移民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迁出、迁入地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既改善了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又逆转了迁出地恶化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两地的文化技术交流、思想观念的转变及人口素质的提高。

2.资源方面

(一)先行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西北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西南地区拥有全国最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应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能源和原材料产业。

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有雪峰云海、熔岩风光等;在人文旅游方面,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多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遗产,以及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

(二)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转变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①要把西部优势资源与外部资金引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采取对土地和矿产资源实行特许经营权拍卖、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业。

②要培养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使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资源禀赋优势作用的发挥及其发挥程度,只有通过竞争优势和市场评价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

3.环境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①试行绿色核算体系

通过“绿色”GDp和建立绿色会计系统,将资源环境的真实价值反映其中,从制度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将资源环境也列为产权变革的生产要素,建立市场化的产权交易规则;建立自然资源全过程有偿使用制度,不仅要包括开采价格和附加开发成本,还要包括资源恢复、处理和更新的费用。

②环境税收政策

环境税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而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支、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开征环境污染税,一方面可以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面调整,另一方面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对环保的要求,有效解决治污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要因地制宜的进行退耕还林(草)

要加强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虽然退耕还林(草)可能造成如短期内农民经济收入的降低与地方税收的减少等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政府倾斜性财政政策的逐步实施,这些负面影响都会逐渐消失。(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志良,张涛,张潜.中国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2期

[2]谢中月.从人口、资源、环境角度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2年第113期

[3]陈清.从人口、资源、环境角度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2004年第6期

[4]潘新华.论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开发研究,2003年第5期

[5]侯军岐,王亚红,廖玉.退耕还林地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第4期

[6]陈孝胜.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区域经济,2004年第19期

[7]马志荣、朱玲.西部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J].西部论丛,2004年第8期

人口资源环境篇8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任何种类的生物都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种联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一系列的破坏,甚至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混乱状态1”。雷切尔·卡森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便试图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觉醒。同样的,欧洲哲人海德格尔也在黑森林中发出找不到家园的哀叹。然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对于环境问题忽视不理。当阿尔.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谈论到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时,以几近无奈的语气自嘲道,“即使这样直白的数据,还是会有不少人认为,我在夸夸其谈,恐吓人们。而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环境问题,确实已需人类关注。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总体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关系,笔者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图,说明各系统之间的初始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成为一个大系统、一个整体,整个大系统又由人类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构成。丰富优化作用而这三者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人口、资源、环境,只要有一方出现非良性现象,就会破坏发展的基础,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和混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圈。因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每一方面都需进行调整优化。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个别具体分析

1、人口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当今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人口对于环境的压力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所能承载能力的极限。比如印度2011年普查人口所得数量已超过12亿,年增长率为17.6%,这相对于仅十来年前的5.6亿人口,已夸张惊人。有限的国土面积几乎已经在超负荷运作中,压力骤增。这样的危机背景下,人口对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容小视的。

因此,对于人口数量的调控,田雪原教授提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笔者认为十分合理。他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数量是适当的,质量是稳步提高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即能够促进人口与其他发展因素协调发展的人口2。可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

2、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以及恒定性资源三种。对于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再生;但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便会产生资源短缺。亦即,我们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超过资源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再生或更替速度。另外,对于非再生性资源,使用数量有限,用去的量失而不能复得。那么,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加上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总体来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处于稀缺状态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无可选择的必须建立在稀缺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对于社会资源利用,取决于不同国家发展国情,此处在所不论。)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在当今社会,都处于稀缺状态。而同时,人的需求却有无限性。从而,形成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这里不得不提到田雪原教授提出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的“加权效应”所致。因此,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终将难以为继。

3、环境

在《寂静的春天》开篇,卡森便描绘了一个美国小镇遭受DDt污染的可怕情景。她意图通过这个描写来竟是人们不断增强的环境危机。卡森认为,“与核战争灭绝人类的可能性一样,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污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也曾经发出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无疑关乎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而若是其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环境因素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3%,换言之,全球23%的疾病起因可以归咎于环境原因。“工业化20世纪的世纪病”哮喘病,每年可导致400万人死亡,并且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3。无数事例证明着,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是人类所无法承受的灾难。近些年的非典、急性肠炎、疯牛病、核辐射等等,无不与环境恶化相关联。

由此看来,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生活,进而影响着人口的繁殖增长,并宏观的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构想

1、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口数量膨胀、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宜从教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并同时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对于有些发达国家,人口较少、人均素质较高的情况,宜鼓励生育,同时控制外来人口数量,建立完善人口结构。

2、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要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源,采取不同措施应对。如恒定资源类,只需控制其使用不污染环境即可。而对于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性资源,应限制开发,最小限度使用,发挥最大利用效益。

3、结合不同国家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都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笔者前已论述,当人口、资源、环境符合良心循环圈时,便可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想协调而建成一个自组织系统,需要尽量减少彼此的摩擦和矛盾,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和代价。可建立相应评估体系等,研究诸如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问题、经济适度人口问题等,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发展,以达到可持续的状态。

注释:

1.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选择》,载《小城镇建设》,2001.6,第14页。

3.《世界资源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阿尔.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3]朱江《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http://

[4]闫廷娟《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3。

人口资源环境篇9

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市委、市人民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摆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结构日趋合理。土地、矿产管理趋于规范,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到重要日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逐年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向长期坚守在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会议还将表彰我市2004年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总结2004年、签订2005年经济综合目标责任书。请同志们集中精力,认真开好会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核心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十届市委成立以后,在注重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市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就明确提出了要统筹县市、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和融合发展的路子,将“生态立州”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并相继启动了“绿洲秀美”、“绿色通道”、“生态园林”等工程,实施了河流域综合治理、东山绿化、公铁绿化、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稳定和巩固了低生育水平;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强了资源的勘探、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统筹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州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人口素质还亟待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和边远地区计划生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未来20年间,我市将进入流动人口、出生人口、劳动力、老龄人口“四个高峰期”。在国土资源方面,我市虽然人均占有耕地较多,但违法乱占滥用耕地、浪费资源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矿产资源家底不清,勘查程度不高,合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季节、时空分布不均,有效利用率不高。在生态环境方面,我市属于温带半荒漠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地占到三分之二以上,部分耕地还存在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等问题;绿洲面积有限,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0.59%,远低于国家16.55%的平均水平。绿洲内环境污染压力较大,乱采滥挖荒漠植被、捕杀野生动物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市建设中,影响环境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重视不够,对科学的发展观还存在模糊认识。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把落实三项基本国策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住重点,干一件成一件,争取年年有新进展。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大胆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一)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以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和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为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仍然在山区和流动人口。要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保证经常性管理和服务工作到位。在积极建立社区、企业、群众组织构成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网络的同时,着力抓好农牧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健全以县站为龙头、乡站为主体、村服务室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提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想方设法兑现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和《计划生育光荣证》夫妇的奖励政策。继续抓好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农户的优先、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要继续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进一步健全计划生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加强管理,使计划生育工作成为造福人民的事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建立以现居住地为主的工作机制,避免出现流动人口在管理上失控,所有面向农民和城镇居民包括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都必须依法照章进行,寓规范管理于热情服务之中。要按照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要求,把优生优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面普及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使优生优育逐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广泛开展国情、区情、州情、县情和乡情教育,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知识,提倡移风易俗,树立新型的婚育观念,增强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坚决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要进一步健全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明确有关职责,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

(二)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

资源的严格保护、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是关系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增强节约使用资源的观念,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只有将资源保护好了,资源对发展才有意义,但保护是为了开发利用,单纯的保护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把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既加快经济建设,又保护好资源。

首先,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的原则,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力度,健全保护措施,落实保护责任,进一步稳定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耕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今后,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准占用耕地,水利、交通建设非占耕地不可的,一定要坚持占补平衡。城乡建设除老城区拆旧建新之外,扩建尽可能不要占用耕地,鼓励利用戈壁、荒滩、非耕地建设新区和各类园区,努力向田中有城、城中有田的方向发展。要认真履行耕地“占一补一”和“先补后占”的法定义务,积极开展土地占补平衡试点工作,今年,要先期在南山和县启动此项工作,并力争有所突破。要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城市土地政府储备、统一供应、公开交易、多种形式竞价出让的土地供应机制,使土地收购储备、土地有形市场、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交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努力实现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突破。

在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一下增加耕地与违法开荒的问题。去冬今春以来,由于受价格利好因素的影响,各县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开荒问题,尤其以、河流域较为突出,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为此,前不久,市委、市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了严禁违法开荒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立即停止一切违法开荒行为;对去年冬季以来开垦的荒地要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属于违法开荒的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限期退耕还林还草;要规范审批手续,除了土地“占补平衡”项目以外,立即停办所有开荒用地手续。市委、市政府将于近期对各县市开荒清理整顿工作进行检查。

其次,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保护。我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在已探明的32种矿产中,等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我们必须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开发保护中,当务之急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放开矿产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除国家明确规定不能放开的个别矿种外,其余均可对国内外有勘探开发能力的企业开放,并实行谁勘探、谁开发的政策,允许勘探单位有偿转让勘探成果。但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一定要统一规划,有序开采,特别是我市垄断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要引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加大矿山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切实抓好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有效遏制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第三,要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各级党政要把水资源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把水利工作认真抓好。围绕解决洪涝、干旱和污染问题,加快大型骨干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搞好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同时,把河流域、河流域和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摆在重要位置,积极争取启动一批大中型水利和防洪工程建设。要继续抓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把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逐步提高喷灌、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普及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逐步使这种先进的灌溉方式成为我市农业的主要灌溉方式。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目前我市地下水开采量不到1亿立方米,仅占全市地下水可采储量的10%左右,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要结合高新节水技术的推广,从政策上引导和灌溉使用地下水。继续推广工程性节水措施和小畦灌、沟灌、膜上灌等田间节水技术,搞好干、支、斗三级渠系防渗,全面推行定额灌溉和配水到户。结合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大力改进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继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水利产业,推进水利建设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三)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努力提高全州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坚持在发展中加强环保、以环保促进发展,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眼,从薄弱环节着手,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也是我市的薄弱环节。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依靠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事关我市经济发展全局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要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到位比较好的有利条件,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完成15亿元的建设任务。要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全面实施“绿洲秀美”工程。重点围绕河流域、湖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全面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工程,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和用足用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的计划,享受政策。要继续采取路地共建形式,加快铁路、公路沿线“绿色长廊”工程建设。要把植树造林和发展林木产业结合起来,实行“谁造谁有,自主经营,自由处置,利益归己”的政策。农田防护林、薪炭林的经营权可以采取拍卖等多种形式,归农民所有,由农民自主进行经营、管护和采伐,但采伐后必须及时更新。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要加大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放宽环保市场准入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建立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要进一步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保证达标排放企业长期稳定达标,停产治理企业污染治理要加快进度,没有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不得投入生产。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事关全市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我州发展的长远大计。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努力提高我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水平。

要强化工作责任制。搞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重在加强领导,关键是落实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党政领导班子要定期研究本地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影响和制约本地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突出问题,要亲自抓。要进一步完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不断加大投入,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资金落实。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对工作失职的,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要严格依法管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涉及许多法律法规,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要支持和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绝不允许知法犯法,干扰甚至阻挠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严格执法、秉公执法。要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落实好有关政策,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实施国土资源法规,不断提高执法监察水平,把国土资源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坚决依法查处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切实抓好《水法》的贯彻执行。加大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执法力度,确保城乡供水安全。严格依法治理,并不是墨守陈规、按部就班,而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要抓好队伍建设。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队伍建设,经常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级人口资源环境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自身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制度,注重在工作中考察选拔实绩突出的干部,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队伍,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联各行各业,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做好本职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支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加强基本国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感,增强人们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使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积极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口资源环境篇10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可持续发展

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的供求关系愈加紧张。由于过多地关注经济增长速度,过去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过度消费自然资源和过多牺牲环境利益基础上取得的,其中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现象尤为严重。目前,北京市用地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建设用地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存量用地的利用难度较大,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用地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北京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影响城镇土地利用的因素远比其他时期更为复杂和尖锐,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对待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城镇土地利用策略。

北京市城镇土地利用策略主要包括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用地需要、用地结构布局优化、城乡用地联动、用地方式转变和生态保护建设等。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用地需要是要从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优先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要。结构布局优化要从北京市城镇区域角度优化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发挥城镇土地利用的整体功能。用地方式转变是要促进目前北京市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节约用地方式转变。城乡用地联动是要建立北京市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联动机制,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规模。生态保护建设是要在北京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消除生态环境的土地隐患,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规模总量控制是重点,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用地需要是关键,结构布局优化是条件,用地方式转变是希望,城乡用地联动是方向,生态保护建设是要求。

北京城镇土地利用,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因为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和结构布局优化而不断提高;在生态上应该是可持续的,要在有意识的保护和建设中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和良性发展;还应该在城镇内部构建公平正义的用地氛围和效果,尽可能让城镇文明辐射和影响到农村地区。北京城镇土地科学合理利用的目标应该包括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效益在内,并且在各方面效益的协调与平衡中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合理引导城镇扩张,确定北京合理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从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以及解决社会就业和普及城市文明等角度出发,保持一定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是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确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有助于北京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有序安排,对于科学合理引导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引致性扩张非常有必要。但是,考虑到城镇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北京不要把城镇化率作为体现经济发展成果的主要指标,而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城镇化上,突出城镇化速度的调控、城镇体系等级的合理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质量的提升以及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等方面。北京市城镇化发展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健康的城镇化取决于城镇能够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良好的人居环境、合理的城市空间利用模式和对自然资源索取尽可能少的生产生活方式。域镇化发展速度一定要结合北京地区实际,特别要符合北京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实际状况,走健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跳出城镇化发展速度的数量误区。

二、优化北京城镇区域内部的用地结构,实现土地的结构化利用

在摸清北京城镇内部各类用地单元产业信息基础上,对增量城镇土地供应采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存量城镇土地则加强整理。目前,北京市地籍信息系统已经建立,应该为严格控制增量城镇土地和加强存量城镇土地整理提供信息支持。

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在不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前提下,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合理配置新增城镇土地资源。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提高北京城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调控北京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来优化调整城镇各类用地比例:优先保障生态绿地用地和环境保护建设用地;保障城镇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发展用地,鼓励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镇土地开发模式:加大对中小户型、两限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促进建筑密度高中低合理搭配、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用地结构的形成;控制工业用地的不合理增长。

对于北京市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内涵式挖潜,采取就地改造整理的方式适当增加其他必须建设用地供给,并且在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前提下提高旧城区城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三、构建有利于城镇功能发挥的用地布局,实现土地的复合化利用

北京市要积极运用包括土地级差地租在内的各种手段,合理组织不同功能的用地,使城镇内部各地块本身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依据区位和价格差异把城镇土地划分成不同的用地区域,实行工业园区、生活住宅区、商务服务区等各不相同的集中用地政策,利用同类用地性质的一致性和共享性,减少其对外部环境的负效应,为集约用地创造条件.其次,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来优化城镇内部的区域分工格局。逐步实现旧城区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和“优二兴三”,中心城区除保留中央商务区、中心金融区等几个中心功能区外,其余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外迁或向郊区疏散。第三,进行土地的复合化利用和相容用途的土地混合使用。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土地除了发展商务和金融服务业以外,配套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街区广场和绿地等,将土地的生态功能嵌入城市功能之中,实现土地的多功能利用和复合化利用。

北京“单中心”格局,影响到首都城市功能的充分实现,影响到首都综合承载力和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因此,在通州建设副中心,不仅能够完善通州自身的一般性城市功能,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承载北京世界城市的高端功能,一方面通过疏解一部分中心城区的高端功能,比如金融、文化等;另一方面承载一部分新的高端功能比如国际性组织聚集等,这对于推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建立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调整的互动机制

实行产业政策和用地政策联动,促进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北京市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时,采取的重要手段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鉴于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依赖,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用地政策,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用地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联动机制。

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是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前提,利用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土地的低效利用。对于北京市来讲,应该对不同的功能区和产业确定建设用地的供应顺序,顺序的依据是功能区和产业发展的优先系数。采取有保有压的方针,对于应该淘汰的产业,从土地供应上应该坚决压住。在北京市重大项目的规划审批和立项过程中,提高土地的地位和优先度,将土地供应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和先决条件。

过去对建设用地的管理和监督,主要停留在土地的供应方面,对建设用地的交易和监督很不完善,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北京市需要从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协调上进行管理,制定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通过建设用地与二、三产业增长的弹性系数、建设用地与人口增长的弹性系数等指标加以反应。

在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配合发展土地市场尤其是土地二级市场,因为发展土地市场既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严格管理和有效监督下,鼓励用地企业进行直接的、少量的使用权交易,促进土地用途的转变和产权转移,减少因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土地闲置和浪费,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一致。

五、建立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互动机制

统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就是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用途分区基础上,按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要求,对一定规划用途分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工矿废弃地进行整理复垦,得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通过合理规划布局,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合理规划,优化配置,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政府主导,边试验边总结,协调推进,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全面统计、统一调控和统一监管。

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建立在农村村庄用地减少的基础上,这样既适应了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土地规模增加的需求,也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尤其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要求。随着北京农村居民点的集聚和集并,如果农村居民点用地能够得到及时腾退,虽然城镇化建设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但是由于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趋于减少,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避免农业用地的减少。

六、构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基础,促进城镇土地生态系统良性化

北京市应该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城市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注重在发展中树立和积聚现代文明的环境优势,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北京市在城镇生态建设过程中,应该将耕地或基本农田作为绿化隔离带或绿色空间的一部分,达到减少区域温室效应、美化环境和消除污染物的作用,充分发挥耕地粮食生产、生态服务、景观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作用,实现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城镇建设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