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09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1

摘要语言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信息载体,是动员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要领的关键。体育教师的语言,具有书面语言的简要性、口头语言的独特性和体态语言主体化等独特内涵。

关键词体育教师语言特点应用

一、书面语言的简要性

体育课大多数在室外进行,书面语言相对较少。按大纲规定,体育课不但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同时必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基础理论,因此,加之遇到阴雨天,在室内进行教学的机会是很大的。体育教师的书面语言应突出简图示意等技法。

二、口头语言的独特性

1.导入语言的鼓动性。动机是引发人行动的原动力。动机的激活水平与活动效率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刚一上课,教师就应当通过各种方式鼓动学生的活动激情,以提高运动的兴趣及成绩。学生会因此在学习时非常认真地掌握技巧,练习时主动积极,体能得到充分动员,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2.讲解语言的准确性。教师语言的准确,是和逻辑性相辅相成的。一般地说,凡符合逻辑规律,准确地使用了概念、判断、推理的语言,就会体现准确性。体育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显得尤为必要。“准确”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与动作的示范相契合及动作用语言表达的恰当而明了,真正体现了言简意赅。

3.口令语言的时空后延性。一般来讲,体育教师授课往往在空旷的场地进行,师生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因此,要求教师在发出口令、讲话、变换队形时要铿锵有力,声音宏亮、干脆利落、力度浑然。特别是预令和动令要开和有度、比例适当、节拍显明、声调协调。比如“向右转”,预令“向”或“右”要向后拖得长些,“转”字要清晰、富有力度,使动令如山洪爆发、有气有势,砰然而出。

4.指挥语言的果断性。从体育教师的历史来看,它原本是是军队的武师、教练。威严、果断是其必要的素质。从教育学角度来讲,也是体育过程的规律所决定的。因此,要令行禁止,有令必行,不能模棱两可、优柔寡断、商商量量、拖泥带水。比如,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最后发力不是从下肢蹬地支撑,反作用力经腰部传递到胸、肩、臂、手等瞬间的依次用力将铅球推出。此时,教师必须命令学生禁止练习,教师统一讲解。否则,错误动作一旦形成,就难以改正。

5.讲评语言的客观性。当一堂课或一个动作操作练习程序结束时,教师应对练习效果、课堂纪律进行评价与小结。此时的语言既要概括,又要客观。该肯定的要充分肯定,该批评的要批评,对练习中出现的不规范动作或者存在的问题要直言不讳,实事求是,并提出希望和要求,使大家在反馈结果和领悟中结束。如:在队列教学中,有些学生课上松松散散,注意力不集中,于是,在授课小结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客观地指出课堂教学不好的原因是个别学生的影响,随后,再运用具有感染性的语言来说服学生,打动他们,使其懂得列队的目的及意义。

三、体态语言主体化

1.服饰运动化。体育教师的职业及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服饰必须整齐、干炼。紧袖运动服、弹性运动鞋,以及衣服的色彩、图案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给人的感觉应当是“精神”“麻利”。而诸如披肩发、西服领带、耳环、戒指、高跟鞋等与“运动”格格不入。体育教师的衣着对学生来讲它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形的示范。面对教师衣着的“精神”“麻利”,学生怎能不“精神”“麻利”。

2.教师的面部表情严肃而不压抑。面部表情是一种信号。体育教师的面部表情不应嘻嘻哈哈、随随便便,应体现一种威严。威严并不等于紧绷着脸,在适当时候应有所放松。比如,学生作一些高难度动作,面部表情完全可以放松一点,甚至幽默一点。面部表情的暂时放松,与命令时的严肃,形成了强裂反差。学生会在轻松的情绪下,释放紧张,反而会有利于动作的顺利完成,提高运动水平。

3.躯体语言审美化。体育教师的躯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形象的示范。我们要求学生站立的姿势要抬头、挺胸,走路的姿势要轻快,富于节奏感、力度感。而对于站时弓背低头,走时摇头晃脑的行为应及时制止。教师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首先应该这样做。实际上,健与美是统一的,体育的目的不单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欣赏美、表达美。因此,一堂体育课,既要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人体结构原理和运动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性格和审美能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4.手势要干练准确。体育教师的手势往往就是一道命令、一种运动语言。排球、足球场上的裁判信号、旗语都离不开手势。一定情形下,它比口头语言更为重要,甚至会取代口头语言。体育教师的手势分为命令手势和非命令手势。命令手势,要求准确、干脆、有力度。非命令手势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一种生活化的手势。比如,学生在做某个动作过程中,老师向前拍一拍肩、扶一把等,都可能使学生放松紧张,得到鼓励,增强信心。

总之,体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师的语言只有达到在教学中的娴熟运用与整合,才能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完成运动动作,锻炼学生体质,才能让人感到威严而不压抑、精神饱满而不轻浮,使学生把一些抽象、高难度的动作变得具体、形象、容易,进入教与学相结合,严与乐相结合,动与思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邯郸大学学报[J].2000.3.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2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思想政治教育

1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特点分析

1.1网络语言的简约性明显

网络语言的简约性十分突出,这也是使得它在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受到青睐的一个原因。对于人来说,如果我们能够用比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意思,那么从习惯的角度出发,很多人都不会再选择重复性或者文字多文字的语言来表达。例如:“高富帅”这个词语用来形容男生身材高大、家庭条件优越,外表帅气,简单的三个文字把优质男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因此容易受到欢迎。这样的网络语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和传递人们最想要的信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容易理解,因此容易在大学生中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

1.2网络语言的趣味性较强

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是很丰富的,同时它的趣味性也比较突出。在很多时候,人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进行情感的表达,例如:表示开心,表示厉害,这样的一种网络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改变了传统文字的严肃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生就像卫生纸,没事就尽量少扯”这句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程度较高,它实际上要表达的就是时光的宝贵,但是它趣味性的表达方式让人更加感兴趣。

1.3网络语言的双刃性突出

网络语言虽然简约,趣味性突出,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不良语言,这部分语言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低俗性和消极性突出。虽然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tmD”、“去死吧”这类语言很多时候只是网民的一种感情宣泄方式,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文明的用语习惯,并且和容易和家人产生沟通上的代沟。除此之外,语言的煽动性也是比较恐怖的,有的语言会经过网络的快速咆哮和传播扰乱社会的治安。

2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网络语言的规范性较差

和传统的语言模式比起来,网络语言的规范性是比较差的,无论是语言的结构、语法还是语义和我国传统汉语言的精妙相比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网络语言的形式自由零散。不规范性十分突出。

2.2网络语言的掩盖性较强

黑段子、黑鸡汤是网络平台盛行的网络语言类型之一,这类型的语言主要通过一些看似好玩、好笑的“反常规”语句或者观点进行伪装,从而渗透一些不良的价值观或者负能量。“以梦为马,越骑越傻”,这句话很多人听到都会想笑,并不会去批判,甚至觉得好玩,但是它反映出来的正是网络语言本身对传播负能量这种行为的掩盖作用。

2.3网络语言的文明性薄弱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网络上交流和沟通具有隐蔽性,因此人们会在这个环境中更加畅所欲言,进行情绪的发泄,从而使得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充斥在网络平台当中。例如:“卧草”、“我去年买了个表”等脏话性的语言通过谐音进行伪装,不仅在网络上进行生存甚至成了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从而形成了不文明的现象和影响。

3大学生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

3.1网络语言使得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淡化

如果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被淡化,他们就容易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发各方面的问题。在互联网中,有一半的网络信息来自美国,我国信息的占有量非常的小,也就是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互联网的舆论信息上占据了主要的阵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西方的反华力量利用互联网信息来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干扰,通过网络语言来进行不良思想的渗透,就容易弱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感,严重情况下会使得他们对政府和国家产生存在抵触心理。

3.2网络语言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不管是文字语言还是网络语言,它都具备这样的功能。所谓习惯成自然,学生对一些不良的网络语言使用久了,就会因为习惯和郎朗上口使得自己产生认可的心理。“尼玛”、“脑残”等网络语言是带有侮辱性和暴力性的,进而会使得大学生丧失了文明的意识,缺乏了与人友爱、和谐的价值观。此外,在“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这类型的网络黑鸡汤的影响下,很容易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3.3网络语言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出现缺陷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里面可以不公布自身的信息,也可以进行各种身份和角色的伪装,因此在交流中可以不恪守常规和要求,从而自身的语言也就更加为所欲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标准就出现了模糊的概念,相互之间的情况变得冷漠。如果大学生长期地沉溺在网络的世界中,就会弱化他在生活中的实际能力,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和理解能力。有的大学生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人生的规划,在行为上出现好斗、暴躁的现象,并出现人格的障碍和缺陷。

4网络语言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

4.1提升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明辨能力

网络语言在丰富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候,不可避免也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不良的网络语言充斥在网络交流中的时候,就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要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明辨能力,增强他们对不良信息的抗干扰能力。网络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不能为了达到避免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目的,就让他们对这类语言避而逃之,反而更应该教会他们以积极的心B和明辨的能力去积极应对。对于大学生明辨能力的提升,高校首先要教会他们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对于一些网络黑鸡汤,应该从客观、明理的角度进行解释和引导,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玄机。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一些活动和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让他们学会明晰网络的不文明现象,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网络语言文明意识,让他们成为网络文明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4.2提升教师队伍的网络语言运用、分析能力

近两年来,每到开学季和毕业季,大学校长们的致辞总能成为人们热议的头条,因为它们的致辞中少了一些传统的“套路”,多了一些网络语言的“真诚”。北大校长周其凤利用“咆哮体”在毕i典礼上致辞,在学生中引起了轰动和反响,这样的一些案例恰恰说明了在网络语言不断影响大学生的今天,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网络语言运用和分析能力。提升运用能力的目的在于可以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提升分析能力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明辨网络语言,不至于被“牵着鼻子走”。高校可以通过相关网络语言探讨活动的开展提升教师对于语言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和网络语言知识竞赛等提升教师的运用水平。

4.3抓住网络语言的优点,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我国由来己久,但是从现存的教育现状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其中制约着教育效果的呈现。网络语言为什么能获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难道仅仅是因为它新颖、独特?当然不是,新颖、独特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因素,它和大学生语言习惯的一致性和情感表达的相似性才是根本性的原因。我们在对不良网络语言进行抵制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它的两面性,对于它的好处要学会运用,使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引导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要做啃老一族时,可以以“我爸是李刚”这个网络语言作为教育的导入,通过网络语言分析背后的实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拼搏的意识,这样的一种教育会比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效果更好。

4.4加强对学生网络语言环境下心理的研究,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从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特点来看,一些不文明语言或者各种形式的语言表达背后是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呈现。如果一个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交流时,常用一些暴力性的语言,他们很有可能正处在一种负面的情绪或者生活状态当中,从而他们的心理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网络语言环境下的心理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从学生的层面了解他们对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语言对他们的具体影响和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手段,尽快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将他们引入正轨,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具体的方向,使其针对性更为突出,从而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3

根据幼儿语言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方略,要想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就必须遵循幼儿教育中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这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要求之一。首先,情境性原则是比较有效的一项原则。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过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所以教师要联合家长根据生活场景创设情境,为幼儿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性原则也是行之有效的一项原则,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因材施教原则,它起源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对这一教育方法践行的比较彻底,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未得到实际的应用。因材施教原则是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差异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更能照顾到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从而逐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幼儿语言特点

1.表达欲望强,但语言运用不准确

由于天性的影响,幼儿对身边的食物特别好奇,他们总是愿意将他们的想法表达出来。虽然他们的表达欲望比较强,但是由于身带等还未发育成熟,再加上他们年龄的限制,他们真正能够掌握的词汇很少,在对一些词汇的使用和表达上往往存在着表达不准确的问题[2]。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时可以通过与他们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对不熟悉的词汇等也进行尝试。通过加强词汇教育,着重于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2.接受能力强,进步显著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一切事物总是跃跃欲试,他们掌握的词汇也比较少,所以他们对新事物、新词汇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对幼儿进行的新词教学中,他们总是能够迅速掌握新词,并根据相似情景学以致用。这是幼儿极具天赋的一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幼儿接受能力强这一特点,激发幼儿对新词汇的兴趣,增加幼儿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3.发音不够清晰,需要积极的引导

因为幼儿的声带还未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在发音时通常语音不清,使人难以理解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图,也不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发音不清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最大限制,这也导致他们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幼儿的发音问题,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发音引导,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发音训练,尽最大努力改正幼儿的发音问题。

三、幼儿教育中根据语言特点因材施教

1.了解幼儿语言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

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要想获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成果,必须能够全面了解幼儿的语言特点,并对其特点进行分类整理,为教师后期的教学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幼儿的语言特点进行分类整理时,首先要保证语言特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保证自己能够掌握幼儿的语言特点,同时还要保证对语言特点分类的科学性,提高分类效果。

2.根据幼儿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案

根据幼儿语言特点制定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具有极大的影响,是幼儿因材施教教学策略的成功的关键。因此,在针对幼儿展开的语言教学中,可以根据前期所做出的语言特点分类,制定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案。通过参考语言特点分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语言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实现差异化教学,提高幼儿的整体语言水平。

3.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语言艺术体育教学语言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已由过去的“三基教育”转变为“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体育教学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师在授课时就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的示范能力,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育教学与语言艺术的联系

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心理定势、情感变化及学习兴趣等。所以,教师应能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力求在语言表达上更具艺术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通过有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感觉、知觉,综合地理解体育动作的本质,明确动作的关键、难点和动作的内部联系,借助旧知,形成新知,以取得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1.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师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准确性。语言准确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准确地运用语言,讲述动作要领,阐述动作概念,准确地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强调要点,让学生感到老师所讲述的和他们看到的示范动作相符合,以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例如,篮球的投篮是用“投”,而不宜说成是“抛”;“行进间上篮”不能说成“三步上篮”。

3.鲜明性。体育教师必须做到观点、内容和要求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教学中,提倡做什么,反对什么;练习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什么动作在先,什么动作在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教师都必须借助语言形态清楚地表达出来,做到界限分明,使学生明白无误,从而很好地遵循和执行。

4.精练性。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确简短,能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身体练习时间,这就需要经过概括、归纳、提炼、浓缩,突出重点,讲明要领。如用“蹬转挺推拨”来归纳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动作要领,既简练又充实,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的最后要领。

5.逻辑性。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强弱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做到结构严谨,思想清楚,实事求是,经得起推敲,这样动作示范才能做到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三、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体育教学语言是一门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艺术。运用合理的语言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1.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语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疲惫拖沓而没有针对性的语言,肯定无法吸引他们,因此,只有采用富有针对性的语言技巧,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2.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当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启发时,应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应一口气把话说尽。教师的提问,能为学生开拓宽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吸引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性语言,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3.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受到肯定、鼓励和夸奖时,心里觉得很舒畅;受到否定、批评时,情绪便会沮丧、低落。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教学方式,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肯定、赞赏的口吻来鼓励学生,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如在评价学生的动作质量时,用“很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或赞许的语言,就会对学生产生鼓舞的效果,使学生树立信心。相反,如果教师漫不经心或轻视学生,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使其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精神消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心理,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4.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体育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和体育专业术语有机结合而成的,教师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做基础,使用语言时注意表现力、注意力和感染力,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思维状态。同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用感情丰富的语言、适度的音量、适中的语速度、抑扬顿挫的语调,并结合各种动作姿态,将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与自身的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完美结合,形成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名出色的体育教师,不但能够熟练正确地示范各种体育动作,而且具有较为出色的语言艺术修养。体育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动作示范,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还要配合适当的讲解语言,因此,体育教师要熟练运用好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熟练准确使用普通话,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进行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规范。

(2)掌握多种语言运用的技巧,注意使用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

(3)重视深入研究体育教学语言的各种特性和作用,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使教学语言艺术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4)遵循语言规律,对各种语言艺术加以操练和感悟,善于发现和总结,积极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5)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课的教材、教法,运用合理、恰当的语言,讲解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2]梁红秀.浅述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2,22(9).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5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48-01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学者们就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幼儿英语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兴趣”;①教育者要根据课程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统筹安排英语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②教育者在设计和组织英语活动时要考虑环境对幼儿英语学习的关键作用,为幼儿创设尽可能真实而有趣的英语学习环境……③这些幼儿园英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原则既符合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又符合我国汉语儿童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对幼儿园实施英语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幼儿园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实施英语教学活动时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

1.英语班额大,教师和幼儿接触较少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英语教育模式有别于中小学英语教育模式,它更强调英语学习的游戏性。话语理论认为交际是语言知识的核心,儿童是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学会语言运用的。幼儿自身的特点与英语教育的特点共同聚合,而形成了幼儿园英语教育自身的特点之一,即游戏性和交际性。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组织英语活动时,既要强调轻松愉快地创设环境,同时又要保证幼儿尽可能地接触英语。但班额较大既使得教师在组织形式和方法上受到限制,不能充分体现游戏性,又影响到教师与幼儿之间直接与英语接触的机会。这样会使有些幼儿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因缺少英语交际的机会而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每次活动时间长,日常渗透性不强

一节英语教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应从幼儿注意维持的时间长短来考虑,做到遵循幼儿注意水平的发展特点。因此,就总体而言,英语教育活动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左右为宜,不宜太长。但具体确定英语教育活动的时间时,各年龄段应有所不同,年龄越小,时间越短。小班幼儿的英语教育活动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中班幼儿的英语教育活动时间一般为20~25分钟,大班幼儿的英语教育活动时间一般为25~30分钟④。在英语活动时间的调查中,小、中、大班的活动时间都在25~30分钟之间,有的甚至超过30分钟。而且幼儿园英语教育主要是通过“上课”这种集中的英语教学活动进行,且一般在“英语课”上花费的时间较多,而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英语渗透性学习较少甚至没有。幼儿学习英语并不是主要依靠大量的机械的强化练习,更多的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让他们多听英语,进而能够开口说英语,这是一个自然习得英语的过程。

3.英语学习环境单一

幼儿园语言环境和英语学习缺乏一致性,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时间仅限于集体活动,场所仅限于教室,教学内容仅限于固定的教材,英语活动的参与者仅限于英语教师和本班学生。结果幼儿学习时间长,效果差,对集体活动这一特定的情境产生依赖心理,幼儿只在英语集体活动中说英语,脱离了此环境,便没有了说英语的习惯和愿望。

二针对幼儿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由于班额、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幼儿等主客观因素引发了幼儿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缩小班级规模,分批进行教学

小班化教育顺应了家长和幼儿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幼儿数量的减少为教师增加了关注每个幼儿、关注教育细节的设计和教育环境的布置的机会,小班化教育精致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同时,小班改变的不仅仅是班额大小,也在改变着幼儿园英语教育本身,因为它引起了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唤醒了教师的教育意识,从而优化了幼儿英语教育现状。

2.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

幼儿园在英语环境创设上的主要不足是:幼儿园没有提供浓厚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幼儿在学习英语时,主动开口说、用耳听的机会少。幼儿园采用集中上课的强化记忆和练习,导致英语只能用来学,不能用于交际,使得幼儿英语面临着“哑巴英语”的危机。由此,要让幼儿习得某种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语言环境。

3.选编适宜的英语内容,强调教学的游戏性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需要感知和他们内心世界相呼应的声音、色彩、动作和语言;他们需要在一种十分愉悦的环境下接受语言、体验语言、领悟语言、使用语言”⑤。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中适宜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极其重要的。

注释

①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8~255

②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94、412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6

汉语言文学既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语言和历史传统,也能够表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发展民族文学过程中发挥出无法比拟的作用。语言文学是财富,能体现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汉语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毕业生通常开展与人事有密切关系的工作。在目前,为了满足社会要求,教育以实用性为准则,然而汉语教育难以明显的体现出实用性,其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为文明化发展指明道路以及逐步完善人们的人文观念,而难以在经济效益方面体现出来。在逐步发展和更新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将社会需求与遵守传统相结合、相协调,推动我国汉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让汉语教育实现与时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结合与发展

(一)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型人才,而语言教育要发挥出培训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在语言学习方面,语言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差异性明显。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具有较明显的契合点,了解并掌握相同部分,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探索综合性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学生运用和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看出来,两者体现在学习和赏析中国文学作品以及写作方面。基于此,我们认识到要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增加此类课程的数量,形式上要体现出多样化特点,让学生在多层次、标准化的课程中,调动他们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让汉语言和语文教学全面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研究共同进步的新模式,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属于特有专业,应该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其专业方向是与编辑、文秘、教师等相关的工作。而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逐步拓展就业面,为新兴领域提供服务。所以高校要重视将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于复合性人才的需要。

(二)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科学技术应用是发展的方向,运用远程教育可以建立很多教育方式,进而实践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此方式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的结合与协作发挥出关键性作用。我们要在网络上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用计算机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化、多层次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介入教学过程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并广泛在应用在语文课堂上。在汉语言教学方面,从高中到大学阶段会进行接触和拔高。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技术为教学设想提供必要的支持。语文和汉语言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汉语言知识将会更广泛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循序渐进的认识并了解汉语言文学。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要拥有很强的汉语情感和文学底蕴。教师则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拥有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三)重视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在很多环节体现出较强的契合点,如价值理念、课堂教育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始终对人文教育特别重视,两者都是文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文学教育方面,其教学重点是学生的心灵和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身上既体现出专业精神,也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首先老师要关心并关怀学生,学生拥有的情操和情感是完善汉语言教学的关键环节,要重视对学生人格和素养的培养。其次师生关系从另一个方面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如果使用得当的方式,就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富有活跃性的课堂上可以学习丰富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会更加顺畅,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知识,逐步完善汉语言体系,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华文化。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7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语文课程的四条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01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坚持了这四条理念的同时,对这四条理念的解说作了个别文字的修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个词语,早在1947年,叶圣陶就曾在《关于〈中学生与文艺〉笔谈会》一文中用过。他说:“愿把文艺作为终身事业,立志做文学家,这是表示一种志向,当然是非常好的。可是单有志向不成,要达到志向,必须切实地干。就文艺说,切实地干分两方面。研究文艺是一方面,创作文艺又是一方面。这两方面要干得到家,都得靠充实的生活,广博的经验,以扩超过一般水准的语文素养。……一个青年既然对文艺抱有志向,就得在生活、经验、语文素养上多多着力,那才是探到了根源。”①1993年,周庆元发表题为《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的文章,也有过阐述。文章认为:“语文教育目标成为国家政治生活晴雨表的现象应当终止,单一型的功利目标也不足取。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②但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概念,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③

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而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语文素养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个性人格、智力水平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参见下图。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在语文课程目标以及实施上的片面性,改变重语文知识,轻语文能力,重语文成绩,轻学习过程、学习方法,重语文本身,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阐释,后者所作的改动主要有:新增“激发”一词,既是“培养”的具体方法,又是“培养”的重要内容。新增“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入。新增“熏陶感染”,指明了语文课程落实人文性的途径和方式。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既涉及语言形式的方面(如字、词、句、篇等语言形式的把握,侧重知识与能力方面),又涉及语言内容的方面(如字义、词义、句义、篇义等语言内容的理解,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小学语文教学负有语言形式方面教学与语言内容方面教学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要上成语文课,不要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园;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就语言学习本身而言。语文教学的基本过程,就是由个别的感性的言语感知积累,到一般的理性的语言规则掌握,再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的过程。即让学生从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入手,进而把握语言规则,最终养成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言语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也即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由特殊(个别)到一般再到特殊(个别)的过程,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中国的语文教学是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的教学,因此,还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汉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比如,利用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特点指导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等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字以及汉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阐释,后者所作的改动主要有:新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明确阐述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国家课程文件在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的重视程度。删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改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删去“还应考虑”,改为“应特别关注”,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视。新增“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特定任务或学习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体系,通常表现为一系列步骤或一系列行为。所谓学习倾向,则是指学习者在概念获得、命题学习、思维、判断、有意义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较高级的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构成了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

人类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间接学习和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真实学习和虚拟学习(网络学习),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语文教学方法论的一次重要突破,而且是语文学科教学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为特点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互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具有交往性、互、分享性的特点。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问题并获得相应知识、经验以及相关能力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自主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阐释,后者所作的改动主要有:新增“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将“自主学习方式”落到实处。突出“问题意识”,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阅读教学中应有学生提问、质疑的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针对课题、课文语言、构思、观点、写法等提问)的方法。新增“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联系”“整体”的思想:“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着眼于不同语文学习活动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课内与课外、学语文与用语文之间)和“整体发展”(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具有很大不同的是,新“课标”贯穿着不断开发、建设语文课程的新课程发展观,尤其是将教师和学生――这些过去的课程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程主动建设者,表现出课程观的重要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阐释,后者所作的改动主要有:以“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具体阐述,取代了“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抽象表述,突出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新版本还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目标、资源、机制。

①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02-203.

②周庆元:《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6):107.

③雷实:《谈谈“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31.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8

[关键词]英语学科素质教育必要性内容特点途径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从根本上讲,是在人固有的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开发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并提升人的发展水平的工作与活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开拓。

一、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外语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英语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作为一个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英语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然而多年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获取,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亟须实施素质教育。

二、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语言习得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某一语言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有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对于一名外语学习者来说,某一语言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无一不具有人文内涵,其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的学习必然是接受人文教育的过程。

由于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所以,就其作为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语篇总是涉及各类学科、种种话题,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其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英语学习与学生获取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

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进而提高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影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因素

1.教育观念因素。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它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目的开展英语教学,一味地用考试通过率来衡量英语教学水平,使教师和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必然会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

2.教师素质因素。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方案,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等知识,才能把握、处理好教材。因此,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艺术和工作责任心、事业感和敬业程度等都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3.学生素质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然而,学生呈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可避免。很多学生英语底子薄,知识结构不均衡,应用能力差。例如笔者在自身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目前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不容乐观的情况:一种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只注重考试的卷面分数;另一种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早已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英语学习动机不强,从而失去了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开展英语素质教育。

4.教学方法因素。目前,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获取,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展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5.教学设备因素。英语教学设备资源不充分,教学基本上仍然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传统的教学手段上。电化教学资源不够完备,教学仪器、教学设备都没有达到现代化水平。

五、实施素质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

1.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学生课业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这种手段为学生争得一块相对宽松的天地,能够让学生抽出时间加强某些薄弱环节,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对那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学业则必须强化。中国以教育改革为名,不给学生任何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改革的亵渎和对学生的放任自流,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2.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型发展,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素质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是为了促使学生在的全面发展。但必须澄清的是: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平均发展。因为,从遗传学角度讲,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这种个性差异,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1)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转变“应试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英语教学中把传统的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侧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大纲、钻研教材,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语音、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英语学习的规律,尽量多用形象化的方法介绍新的语言知识。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注重发展学生社会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练习,为学生营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

(2)挖掘教材内涵,寓德育﹑人文教育于英语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德育教育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而语言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的学习。因此,英语教学完全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利用本课程兼容文化和人文内涵这一独特优越的条件,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灌输德育﹑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发挥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作用。目前,要提高国内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需改变以下现状: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教师准入的起点不高;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跨学科文化知识不足;教学观念陈旧,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较弱。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在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中,以主导作用出现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根据语言交际性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又一个语言交际场景,将语言知识有机地融于语言交际活动中,让每一节英语课都成为语言交际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践证明,传统的分段教学法、语法翻译法都无法体现语言教学实践性强、交际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能体现语言教学特点,对培养语言能力极具效果的交际法。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有其共同特点,即都是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语言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可以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国庆.略认素质和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85-03

随着20世纪以来哲学语言的转向,人们愈益认识到语言的重要地位,语言作为思想的表述机制,是人们进行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对其进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契合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尚少,与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进行梳理,展望并预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深入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含义界定

1语言与话语。近几年,学界内出现“语言”与“话语”两种概念体系。对于“语言”的解读,主要是从语言学结构主义出发,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为代表,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语言是一种先验的结构,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语言学界基本上把语言定义为是由语音与语义组成、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语言既具有外在的形式,也具有内在的含义。就其功能而言,语言具备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写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思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各项成果。

而另一语言学家巴赫金则认为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完全排除了语境和语言的使用者,排除了活生生的具体语言的某些方面,是一种纯粹抽象的语言本体内部的规则体系。因为没有了个人的因素,所以不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因此他高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将注意力集中在使用中的语言,即话语上。法国思想家福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认为话语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是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更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他认为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并对话语与权力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而形成了权力话语理论。

可见语言与话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包括抽象的“死的语言”,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活的语言”,对于语言本质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关系。话语以语言为基础,话语的言谈要以语言为媒介,对话语所生成的意义的理解也要借助语言来进行,在具体实现中包含说话者自身的情感和目的因素,是社会语言学的范畴,是“活的语言”。

2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与话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定义多是移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也没有对二者做出明确的区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侧重于探讨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侧重于探讨话语权力。单纯的如索绪尔式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符号系统,将会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种与人有密切关系的实践活动的本质相背离。跳脱纯粹抽象的语言本体研究,从大众的日常理解看,话语更像是一种实践中的语言,诸多学者如董世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1]的定义,则支持了这种观点。相较之话语,语言的外延更为广泛,包括文本语言、口头语言。语言是文化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具原生性的文化线索,它与话语一样承载着价值,表达着某种关系,但却比话语更为基础。本文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不是纯粹的语言内部本体,也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逻辑上并非从内涵上深入探讨,而是在外延上的着重分析。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被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呈现出三种生态:政治语言、学科语言(专业语言、学术语言)、大众语言(教学语言、生活语言)。虽然这三种生态在当前共存,却并非同时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而不断地变迁。

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变迁回溯

自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与其价值范式转换相依托不断地变迁和发展,呈现出工具化、科学化、学科化、大众化的发展逻辑。

1工具论缘起。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缘起,不得不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主要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古已有之”“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后产生”“近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之前产生”[2]三种主要观点,但争论较大。李合亮先生在其《思想政治教育探本》一书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及其产生的原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合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人类社会先天具有,而是伴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3]57同时“是在人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3]59因此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为了维护统治、培养接班人和支持者,向本阶级成员和平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向奴隶进行思想灌输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早的开始。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后,他进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原因,认为“人在阶级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实行国家统治的需要”“社会维系与发展的需要”[3]59-64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三个主要因素,从而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和工具而产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而出现的。当然,人类社会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方式、方法还是内容都相当简单,更谈不上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可能以一种零散的方式首先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并且明显是作为一种为统治阶级培养顺民,维护阶级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手段而存在的。随着人类政治统治方式的逐渐成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语言也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主要以统治阶级语言、政治语言为主。

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范式相呼应,作为工具存在尤为突出。随着“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相继提出,以及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和重大理论的推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以政治语言的形式被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同时被不断地改变形式,以满足当时宣传的需要。随着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为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迫切需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也随之有了发展。

2学科本体论的伴随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学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学科自觉意识而进一步发展。

1984年,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后,陆续建立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点4个层次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也随之进入学理阶段,主要以专业语言和学术语言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同时,也开始明确学科建设的新的定位。在对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阐述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命题。主要是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进行探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自身,包括武汉大学教授骆郁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河海大学教授孙其昂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和金林南教授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等专著,以及大量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环境、价值、方法等的文献问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逐渐正规化、科学化。因应时代变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和自身合法性的危机,开始思考和谋求自身的出路,即反观自身,“向内求索”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我之为我”的独特意义。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也有所改变,不再单纯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大理论等政治语言为主,而开始侧重到自身学科语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语言和学术语言。

作为新兴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偏窄,思维方式单一,为了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启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学者们开始进行学科交叉和建构交叉学科的研究。为此复旦大学的董雅华教授专门撰文阐述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众多的学者开始甚至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集合和交融研究。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也呈现出了多学科、交互性的特点。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被认为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变化的,但必须确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一部分。

3大众化的转向。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且进入新时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的行为观念从高度统一逐渐趋向于分化和自主,呈现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若要真正掌握群众,并为群众所用,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自身的大众化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普及化,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强调其自我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不仅仅局限于党员等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而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展开。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要摆脱高深的理论、教科书式的表达,不能讲高高在上的空话、大话、套话,而要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用深入浅出的分析,来实现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掌握。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只有实现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专业性的学科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的转换,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内化为群众自身的观念意识,从而影响其自身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语言不仅包括生活语言,还包括教学语言。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其在一定程度上亦等于人民群众,需要用大众化的语言来对教学内容予以阐述。而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将政治语言、学科语言转换成教学语言,才更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需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呈现出三种生态,但三者之间并非递进关系,也不是在特定时期单一存在的,而是有所联系,互为基础,共生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与生存发展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发展前瞻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已经明确地呈现出政治语言、学科语言和大众语言三种生态,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仍有需要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哲学价值的研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本体价值,准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特点,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性”“逻辑性”“说理性”等特点,还应当深层次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界限,思考政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关系和契合点。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民族气质的研究。关注和研究民族思维和语言模式,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民族气质,使其更易被各民族人民所接受。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民族语言的转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特殊化研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语言的拓展和回归。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网络化的研究。互联网因其快捷、便利,具有信息的广泛性、隐匿性、公开性等特征,广受人们欢迎,从而促使人们的生活迅速嵌入其所营造的场域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在网络上关注热点、捕捉争论,还应该分析热点词汇,从微观层面研究网络语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网络化发展,对其深入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国内外对比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只对自身进行关照,缺乏比较和分析,是无法获得更完善的发展的。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还主要是集中在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方面,对国外的相关研究很少。因此,应当结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文本和实践语言进行研究。

语言教育的特点篇10

摘要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发生转变。面对当前新的教学要求,体育任课教师只有尽快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签于此,本文从体育教学艺术的特点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艺术、教法艺术、语言艺术以及场地器材使用艺术几个方面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教学艺术体育教学教学效率学校体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和探讨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专家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体育教育领域,对体育教学艺术的探讨还处在一个初级的摸索阶段,人们对体育教学艺术的理解也多种多样。体育教学艺术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教学艺术的合理使用,能使体育课堂的知识讲解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在促进人体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培养人的审美观;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还能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同时发挥有效的组织管理功能,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对体育教学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艺术具有直观形象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

体育教学艺术具有直观形象性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体育教学艺术的直观形象性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凭借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体育教学艺术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具体形象的得以呈现。而体育教学艺术的审美性,则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艺术的运用,能使教学活动给人美的感受和熏陶,并使体育教学的美在生动流畅的教学过程、紧凑合理的教学衔接、生动有趣的讲解示范等各个环节得以有效的呈现,所以说,直观形象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是体育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体育教学艺术情感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特点

体育教学艺术还具有情感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特点。体育教学艺术的运用离不开对教师和学生情感心理的研究,体育教学艺术使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般的情感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融洽的、高效的教学氛围,而且于此同时,只有让学生在喜悦、自愿的心态中进行体育知识和技术动作的学习,才能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娱乐性也是体育教学艺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因素。情感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特点也是体育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艺术

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常常在室外的环境中进行,再加上学生天性活泼,教师的教学组织技巧就成为了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体育任课教师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组织艺术。

首先,在体育教学的开始阶段,任课教师必须对新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导入,在通过一定的准备活动让学生的运动状态达到合适水平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探索新的运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的组织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教学组织的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会对学习新的教学内容缺乏自信,提不起积极性,从而影响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一般来说,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有:设疑提问、创设情境、直观示范等多种方式。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进行情境教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会出现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敏锐的感知并捕捉教学时机,抓住机会进行情境教学,而如果教学中的意外情况无法为教学所用,任课教师则应沉着应对,科学解决。

除此之外,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还应注意关注教学反馈,并根据教学反馈随时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教学反馈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所做出的反应,对教学反馈的关注有利于教学实践的高质高效实施。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法艺术

教学过程中的动作示范艺术和动作纠正艺术,都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法艺术的组成部分,其中动作示范艺术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动作示范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的十分频繁,动作示范的方法能很好的展现教学内容,并能通过直观利落、优美形象体育姿态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内动力的产生。所以说,体育任课教师对动作示范艺术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能很好的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也是衡量体育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动作示范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标准的示范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演化,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动作示范艺术,如:分解示范、慢动作示范、正误对比示范等。因此,在运用动作示范艺术时,体育任课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动作示范技巧。其次,在体育任课教师亲自示范的基础之上,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示范,在安排学生进行示范时,可以选择的动作示范艺术也同样多种多样,不同的示范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任课教师也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

动作纠正艺术是在学生开始学习某项体育技能或体育动作的初始阶段,教师常常运用的一种教学艺术。这是因为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对技术动作的了解还不够透彻,掌握也不够熟练,所以,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动作。体育任课教师在发现学生错误的动作时应及时进行纠正,对人体的形态和技能动作进行重新塑造,这个环节是将体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十分重要,必须引起体育任课教师的重视。一般来说,在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进行纠正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切忌急于求成而忽略了纠正的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包括任课教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书面语言以及哨音语言等多个方面,对体育任课教师来说,要想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掌握教学的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保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一)体育任课教师的口头语言艺术

对于体育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语言来说,应尽量保证生动形象、精准简洁,同时还要注意激励性语言的运用。

首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口头语言的表达应尽量形象生动,形象生动的语言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能将学生原本认为枯燥的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容易理解。而且,形象幽默的讲解方式,还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过程中口头语言的运用应尽量保证精准简洁。教学语言的精准性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缺乏科学性和精准性的教学语言无论有多形象、多生动,都无法满足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需求。所以体育任课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和体育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运用的精准性,在讲解时,尽量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语言的简洁明了也是对教学语言的一个基本要求。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能有效节约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时间,从而留给学生们更多练习和亲自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还要注意激励性语言的运用。科学的运用激励语言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体育教学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挑战性,所以很多学生容易出现畏惧、紧张等情绪反应,而激励性语言的运用能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所以,体育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动,并适时的运用激励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体育任课教师的肢体语言艺术

任课教师的肢体语言,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身体姿态和动作,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身教”。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的肢体语言通常包括教师的神情、手势以及示范等,肢体语言形象感强,能与口头语言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通过肢体语言,学生能获得体育动作的直观感性的认识,是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会大大提升体育教学课堂的魅力。

(三)体育任课教师的书面语言艺术

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体育任课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素质。书面语言艺术的娴熟运动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探索的基本手段,也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式,一般来说,体育任课教师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体育科研能力,进而影响体育教学实践的成效。所以,体育任课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教学计划的制定、训练计划的安排、教学经验的总结等方方面面随时注意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四)体育任课教师的哨音语言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哨音语言是教师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有效补充。哨音语言,声音独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使用方便,是一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语言形式。

在运用哨音语言时,体育任课教师要注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使用场合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哨音。如,跑步和集合的哨音应明显不同、口令哨音和加油哨音也会有明显的区别。其次,在使用哨音语言时,一定要注意哨音的高低和缓急。避免哨音语言滥用反而成为学生反感的噪音。所以说,虽然哨音语言的使用能有效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却无法代替必要的讲解和口令,所以,哨音语言应于其它教学语言配合使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场地器材的使用艺术

体育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材的使用艺术,也是体育教学艺术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体育任课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进行精心而巧妙的安排,能有效的凸显体育教学艺术形象化、具体化和立体化的特点,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体育任课教师应保证教学场地的干净整洁和教学器材的合理布局。在教学设施紧张的学校,体育任课教师还应做好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的调配工作,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涛.教学过程与体育教学艺术――从系统科学的美学看体育教学[J].零陵学院学报.2002.12.30.

[2]梁金玉,谢冬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5.

[3]蓝照光.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艺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