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利用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14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1

追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阶段渐转变为考虑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循环经济是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制造(remanufactur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4R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使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1]。循环经济是对现代工业发展的状况、后果及前景进行反思之后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其不仅涉及资源和环境,也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2-4]。循环经济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的和谐发展,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和困境,从政府、企业和公众(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系统化的生态伦理重构。1我国推广循环经济的背景环境污染及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广循环经济势在必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引发了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5-7]。据综合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能源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矿石资源等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的最优途径之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进行,既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过程进行,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物质保证。以机械装备制造业为例,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4957万辆(不含低速汽车),机床保有量达700多万台,14种主要型号的工程机械保有量达290万台,其中大量装备在达到报废标准后将被淘汰,新增的退役装备还在大量增加。这些废旧产品中绝大部分零部件具有重复利用价值,构成了丰富的、更优质的“地上矿藏”。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2010年10月,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2循环经济中蕴含的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ethics),又称为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ethics),从实践来讨论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环境道德[2,8]。用生态伦理来思考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要求我们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人类自身,还要赋予非生命物质以道德上的关怀,是一种深层上的哲学反思,更是一场哲学上的革命[8]。生态伦理学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此生态伦理学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9]。目前典型的生态伦理思潮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而循环经济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超越了以上生态伦理观的范畴,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的整合与提升。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决定了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观念与传统生态伦理的根本区别。传统的经济模式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伦理主要考虑的是“减量化”(Re-duce),即减少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产生,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目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是相互独立的,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不充分的,因此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伦理学仍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循环经济模式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过程,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资源与产品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密切联系:循环经济环境下,产品可以看作是“赋予了使用价值的资源”,废弃物被看作是“可利用、可再生的资源”,而再制造可以看作是“对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失去的使用价值的恢复和补充”。总之,循环经济模式遵循物质、能量的传递、转换与损耗规律,系统地考虑产品与资源的关系,这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背景下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体现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伦理,这应该是一种开放的、统一的伦理,不是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单纯的“生命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循环经济背景下生态伦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态系统,而经济形式和生态系统更密切的作用与联系决定了需要重新认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的道德目标是遵循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中物质、能量、使用价值传递、转换、损耗规律基础上,保证三者的健康、和谐发展,体现了系统层面上的公正理念。循环经济背景下生态伦理的公正理念把人类视域建立在“经济———社会———生态”的三维坐标上,以最小化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经济社会进步为目标,运用公正理论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在生态问题上的利益关系。生态伦理观念的整合与提升,在关注生态道德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同时,又关注其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遵循相关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提倡废弃物“再资源化”,减少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大系统”的平衡。#p#分页标题#e#3循环经济背景下重塑生态伦理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要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形成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提倡文明消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执行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3.1政府层面,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政策、法律制度政府作为政策、制度和法律的供给者,行为的示范者,同时也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以推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促进绿色消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共同的经验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制定鼓励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投资、税收、价格、外贸等相关经济政策,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实施中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处罚机制。我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的显示,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与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等部门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以带动循环经济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2009年11月,国家工信部启动了包括工程机械、矿采机械、机床、船舶、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等在内的8大领域35家企业参加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3.2企业层面,培养环境意识,兼顾环境责任企业层面重塑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首先需要企业从根本上认识对循环经济背景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从而调动主动推进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强度,使各种物质和能量各尽所能;“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或产品而达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目的。循环经济是有时空概念的经济,通过物质、能量的有效、合理循环,既达到了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也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落实在企业的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需要形成全面、系统的生态意识。生产过程中,需要意识到节约材料和能源对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主动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在产品上,需要意识到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再制造及再利用的多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生态及经济价值的影响;在服务上,需要将产品回收、再制造等环境因素纳入到所提供的服务中。3.3公众层面,提高生态意识与行为能力,形成消费绿色产品的良好氛围公众层面重构生态伦理,首先需要培养循环经济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循环经济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无论是生态忧患意识还是生态价值、生态责任意识,都根源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这一社会存在,以及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可。近30年来,循环经济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其关键技术得到了突破式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产品质量能够如新品一样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从客观上保证了公众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可。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意识虽然是一种软实力,却有着极其强大的推动力,同相关的经济、科技问题同样重要,循环经济背景下公众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自觉的约束作用,从而大大减轻各种“他律”形式约束人的行为时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由于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品和服务只有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消费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为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观念,需要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把绿色消费及环保知识纳入基础教育授课范围,工艺广告、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也需要加强绿色消费意识的宣传。只有引导绿色消费成为公众的主流消费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公众除了需要培养生态意识外,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中。一方面需要自觉遵守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法规;另一方面主动购买生产资源消耗少、产生废物少、环境污染程度低的产品,积极消费再制造产品;另外,当产品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后有义务协助企业回收等。综上所述,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及资源、生态的系统工程,其蕴含着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公正的理念,深刻理解“4R”体系蕴含的生态意蕴是重构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的基础。循环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主体,政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平台和环境;培养企业循环经济背景下主动的生态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而公众的生态意识及绿色消费观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2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正与当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耦合。因此,2004年邹统钎等在《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模式,是21世纪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战略选择”的观点,可以说,旅游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不断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的结果。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是实现旅游地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佳运用,是在实现旅游业和区域发展的同时,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谐互动的关系。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和降低环境消耗,能实现保护环境和追求利润的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

二、旅游循环经济―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一)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重大战略措施

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投入的资源或能源最小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大化,要求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要求整个物质循环过程排出的废弃物最小化,要求增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缓解资源约束程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内蒙古地区大面积天然草原退化严重,已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因此,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2、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但这并不是说旅游是无污染的产业。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眼前和局部利益的驱使下,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短视下的盲目开发建设行为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不但会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因此,旅游业要求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合理调控和保护环境,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3、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依靠科技、有利环境的产业形态,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资源和能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现实保障

旅游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三个层次方面的保障:

1、观念层次

要转变传统的两种观念:一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二是“环境投资是旅游企业的负担”。应该认识到旅游发展会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环境投资是旅游业重要的竞争手段。

2、社会经济体制层次

建立旅游者道德准则:让游客认识到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有赖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树立只购买对环境负责的公司的产品的准则。游客方面是最大的参与者,其行为正确与否对于景区的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游客在进入旅游景区后,能够把自己的个人垃圾带出景区,那么对于景区的保护无疑能够起到决定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的任何旅游景点,都特别强调游客对环境的保护,形成了固定的理念。

产业道德准则:旅游企业采用对环境敏感的方式开发与经营,并保护自然环境,决不经营动物皮毛旅游商品。同时,作为旅游企业方面来说,也要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遵循“3R”原则,尽量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避免环境破坏。

产业指导分针:政府管理上重视多种目标平衡,多种利益协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逐步向公众宣传这种意识,同时在政府税收方面对于采用绿色材料的企业要适当给予优惠和鼓励,对于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在社会设施改造方面给予补贴,比如说煤改气、柴改电工程,这对于实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有效措施

一是完善有关旅游循环经济专项改革规划,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制定实施细则,完成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体系。

二是整合资源,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运行机制。重点建设体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区循环经济特征的三大系统:第一,完善草原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把草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先进文化塑造为完整的产品形象,渗透到旅游产业中,形成循环经济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第二,健全旅游道路、食宿、标识、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区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旅游区基础设施系统;第三,建设生态乡镇、绿色宾馆和循环经济示范村,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形成生态保障系统。

三是探索社区参与旅游产业建设,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景区内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建设、管理、保护的积极性,从景区可持续发展、农民长远利益的角度,避免乱建滥占、破坏资源的短期行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建立与农民利益相联系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企业和农民成为旅游经营的主体。健全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的机制,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突出当地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小商品,带动群众增收。

四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解决景区排污及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旅游标准的水冲式厕所,防止和减轻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环。

五是健全投融资机制,加大旅游和环境保护投入。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基金和生态质量保障基金,加快旅游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凉山州;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8日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所谓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客观规律重新构建的经济系统,通过对既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考虑、整体筹划、综合开发和再生利用,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凉山州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市16县,境内有彝族、汉族、回族、藏族、傈僳族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约478万,其中彝族人口约236万,占49.4%。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现共有4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条骨干旅游线路,5条常规旅游线路,9个旅游产品群,33条各类旅游专线。

凉山州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如其州府所在地西昌市便是一座堪与春城昆明媲美的春天栖息的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也因其独特复杂的地质结构所形成的自然美景,如以“螺髻山开,峨眉山闭”著称的古冰川天然博物馆螺髻山;阳刚挺拔、阴柔媚态的盐源县公母山;山水相依,坚柔并存的喜德县小相岭;童话世界韵味十足的木里县寸冬海子;钟灵毓秀的雷波县马湖。更因其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彝文化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区,拥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美轮美奂的歌舞文化、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神秘奇妙的毕摩文化、热情豪爽的饮食文化以及婚丧嫁娶等彝族文化独具魅力,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木里藏乡文化等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人民日报》由此而赞誉“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凉山州民族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所承载的民族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凉山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旅游业是环境依托型产业,良好的环境是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基础。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是旅游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旅游目的地环境不仅是当地总体旅游产品构成中的最基本要素,而且还是吸引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决定因素,更能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程度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旅游资源具有生态性、脆弱性和可变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状态是旅游业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以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首先,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加大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巩固现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抚育相结合,对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区域实施生态重建,建设生态修补和恢复试验区。

其次,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和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开展生物物种资源现状调查,建立珍稀、濒危及特有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有效保护栖息地;对原生地保护困难的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实施迁地保护,规划建立一批野生动植物抢救、驯养、繁殖中心和珍稀植物栽培等特别保护基地。同时,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特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在人为活动频繁区域设立界桩、界标,有效保护湿地核心区域。

再次,开展水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沿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主要河流建设沿江生态防护林带,增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湿地之间生态联系,恢复和强化重要河流的“生态廊道”功能,维护河流健康。

最后,完善自然保护区布局。解决保护区权属不清、边界不清、重复管理的问题。结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空缺区,在保护区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新建、调整及拆并,使保护区布局更趋合理。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大建设投入,完善管护设施,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建立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加强重点保护物种的监测。

(二)合理确定景区容量,科学规划景区游览路线。旅游景区是整个旅游活动的最重要构成要素,从一开始进行规划开发时就应合理确定景区容量,当景区待客量已达到饱和时,可安排工作人员到景区外进行“谢客”,通过限制游客数量以减少景区承载压力。同时,旅行社在设计旅游路线时,应该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区为重点,推行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如针对整个“五一”三天假期中,邛泸景区由于缺乏科学游览路线规划造成人满为患,车轮滚滚,拥挤不堪的情况,可以设计徒步登泸山、自行车环邛海路线,引导旅游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维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凉山州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均衡,以州府西昌市为中心的安宁河流域旅游开发速度加快,旅游线路日渐成熟,而凉山州东北部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水平十分落后。因此,需要对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凉山州旅游进行东南西北全方位的开发,以缓解邛海―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等一线景点的压力,避免这些景点游客超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开发优化东部的彝族文化旅游板块;南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西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板块;北部红色生态民俗旅游板块。继续完善和推进精品旅游线路。按照线路统筹思路,编制线路统筹规划,巩固“十一五”推出的螺髻山生态之旅、泸沽湖摩梭风情之旅、航天科技之旅、火把节专项旅游之旅、冬春阳光之旅旅游精品线路,同时着力推进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彝族风情旅游线路。着力开发高端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凉山州自然生态优势,深度开发面向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特色旅游品牌,构建高端生态旅游精品。

(四)加大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循环经济在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发展迅速,而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对参与旅游过程的各主体加强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力度,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对于景区旅游资源、景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各部门应采取各种环境教育方式,培养各参与主体的生态道德观念,规范其旅游行为,树立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从而推进旅游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如旅游者在进入景区之前,导游通过案例,运用景区的多媒体或交通工具上的多媒体展示某个景区的环境演变过程,使旅游者对环境破坏产生的恶果进行初步的了解,形成环境保护基本的认识观。在景区内设置具有环境意识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关于生态环境景观的科学解说系统,提醒旅游者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或野生动植物标本馆、科普馆、科普长廊,有条件的景区可设立陈列厅、博物馆和生态教育馆等,调动旅游者的感觉器官,为旅游者享受自然美景和当地文化提供一个知识的平台和进入的通道。通过管理者或服务人员的示范作用,对旅游者进行行为教育,让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此外,景区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如餐饮、旅馆、交通等,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都要求遵循生态的原理,贯彻教育理念,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作为旅游酒店,自身应积极构建“绿色饭店”经营模式,提供生态客房、采用节能降耗设备。如针对酒店硬件设施的整改,在绿色设计方面,采用具有隔热、保温、减少噪音的新型墙体材料和环保装饰材料;在绿色照明方面,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源,采用节能灯;在节水措施方面,把酒店住宿淋浴改成踏板式开关,减少污水排放,并改造淋浴水的小循环系统;在环境管理方面,建立厨房油烟机处理系统,设立三色垃圾分类处理装置;在绿色餐饮方面,杜绝不可降解物质的采购和使用,在餐厅设置绿色食品展台,并在餐厅设置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在控制饭店清洁剂、消毒液、洗涤剂等化学品用量方面,通过实验,列出常用化学品的每天耗用量,使常用化学品消耗量下降。这样在提升酒店服务品质并带来良好声誉的同时,也为酒店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交通作为旅游的重要支撑,有着较大的节能空间。针对进入凉山交通瓶颈打破自驾游增多的情况,应当提倡自驾游拼车的方式,同时在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而改以电瓶车、自行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可以在景区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制定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建设与专项规划以及自行车专用通道建设规划,采用统一的环保大巴,使用混合动力系统,对于短程旅游线路提倡以步代车等。

主要参考文献: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4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在分析《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景区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型旅游景区建设进行了初浅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蔡伦竹海;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经过诸多旅游规划的分析研究,以及在许多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的考察中,觉得不少景区规划和景区管理中还存在有或多或少的传统观念。在现实中较多的表现在景区开发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仅就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的含义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课题。也是围绕在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开发建设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坚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一种新理论―“循环经济”,实践表明这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的一种较好形式。笔者认为,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到旅游景区经济的开发与建设中来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最佳模式。

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应以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旅游景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一种景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运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模式,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合理使用生态工程方法,优化景区生产至消费各个环节的链接,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景区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的零排放或零干扰,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循环型景区经济建设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以旅游景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揭示旅游景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是旅游景区建设的需要。因此,循环型景区经济的建设要以从生产到消费到再生产这一过程各个环节的相互耦合、相互依存为基础,以宏观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运用整体性原则树立系统观念,处理好整体和部门、部门与部门间的各种关系,协调有序发展。

(二)节约生态成本原则

任何景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以对景区环境的消极影响为代价的,而生态成本就是指人们为修复旅游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为此景区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在衡量景区发展水平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更要考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以真实反映旅游景区的贡献率。节约生态成本,以最小的生态付出换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是循环型景区经济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原则

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建设循环型景区经济的核心之一。而景区的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开发旅游景区时需要慎重考虑、科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以免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但像蔡伦竹海等一类的自然风景区,仍有不少的可再生资源,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资源的比例还会不断增加,在循环型景区经济的建设中,要尽量的节省不可再生资源,而要花大力气、大投入,充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

(四)旅游绿色消费原则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行新能源、低碳、节能、环保,提倡循环经济,加大绿色环境建设。作为旅游景区,强调绿色旅游、提倡绿色消费十分必要。绿色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环保行为,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者都应该提倡使用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行为方式。作为旅游企业,景区自身的绿色化、生产绿色化,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绿色消费环境;作为旅游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绿色消费观念,使自己的旅游消费绿色化、低碳化,最大限度减少对景区的污染,以利于循环型旅游景区的建设。

三、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制、协调权利决策机构

建设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合理的环境容量、适当的资源利用、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安全有效的支持系统等,牵涉范围广,制约因素多,协调难度大,单靠旅游景区无法实现。为此必须强调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一个由政府主管领导为核心,各相关部门领导与有关权威人士共同组成的协调机构,负责景区的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及重大决策等事宜。并对景区的开发保护及正常运营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能在任何情况下,综合各方面状况及时准确地向协调机构反应,以便让决策部门迅速做出应对的决策,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循环型景区经济的发展观念

景区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目前无一不是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索取。而过量索取会给景区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更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问题。要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旧观念,树立系统观念,协调人地关系,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景区有限的旅游资源和十分脆弱的景区生态。

(三)制定绿色策略

绿色旅游是实现循环型旅游景区建设的关键。绿色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环保行为,无论是旅游管理层、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者,都应该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行为方式,以保证绿色经济的发展。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的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是清洁生产,他是一种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能保护环境的实用型生产方法和措施。这种保证循环型旅游景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行为,在生产上要求使用清洁的能源与材料,采用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旅游产品。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绿色策略,针对企业实行经济刺激,促进旅游企业的绿色运营,保证循环绿色经济的实现。

(四)提高旅游者及有关人员的绿色意识

旅游消费是由旅游供给方和旅游消费方共同参与和配合的过程,只有双方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才能保证循环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在努力提高景区员工绿色意识的同时,特别要通过教育和讲解方式来提高广大旅游者的绿色意识,同时景区管理部门还可通过门票预约、价格波动等旅游容量弹性化手段来调控景区环境容量,给旅游者绿色意识的实施提供保证条件。另外也应适当采取一些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规范旅游者的行为,防止那些素质不高的旅游者不文明旅游现象。对于与景区发展有密切利益关系的当地居民,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补偿的情况下,要教育他们积极提高绿色意识,明确其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旅游中的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居民应鼓励他们遵守旅游景区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绿色意识,在行为上融入到一切环保行动中。

参考文献:

[1]陈国生.刘惕之.《旅游规划原理》.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框架;外部环境;经营理念

一、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一)市场环境的变化

市场是企业经营的直接外部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循环经济的实施将首先影响到相关生产要素的供给市场。循环经济提倡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和高效使用,造成我国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能源的产权结构不清晰,资源能源的社会成本与生产企业的个体成本不一致,从而使市场价格与资源能源的实际稀缺情况之间出现偏离,市场价格没有准确反映资源能源的稀缺状况。在循环经济制度环境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资源能源的价格将逐渐逼近其真实的稀缺状况。资源能源价格的变化将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赢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需求端,循环经济提倡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进行绿色消费。在消费者支付能力不断提升和环境意识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环境污染密集、资源消耗大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不断减少甚至被淘汰出局,而绿色产品因其独特的环保卖点将创造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并能享受技术领先带来的超额垄断利润。单个企业是整个价值链的一环,在最终消费端的倒推作用下,整个价值链上的企业个体将不可避免地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来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否则将面临从价值链拆离的风险。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部分企业原有的竞争力基础将被削弱甚至完全消失,而另外一部分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因此得到强化,企业竞争的维度也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纯经济维度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维度相结合的多维竞争体系。

(二)法律、政策环境的变化

循环经济的实施是在政府推动下完成的,是一个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是环境法律、法规的变化,政府将颁布更加严格、细化、操作性更强的环境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经营,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将更高;其次是产品政策的变化,政府将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法规来延伸生产者责任,生产者的责任将从单纯的生产环节前向延伸到设计、原材料,后向延伸到消费、消费后回收处理等环节。生产者责任的延伸将对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管理理念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将必然运用各种倾斜性政策来形成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动力,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将可以获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并对政府决策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而环境资源效益差的企业将承担政策歧视带来的损失并削弱自己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传统企业经营理念中,实现赢利,对股东负责是企业的首要任务,经济责任即是企业责任的全部。在现代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责任呈现出多元格局,企业除了需要满足股东、供应商、客户、员工等直接经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之外,还需要满足政府、社区、公众、社会团体等非直接经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来规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义务将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降低到自然和公众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与所生存的社会系统和谐共生。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社区、公众等非直接经济利益相关者将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而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循环经济的社会伦理和文化,循环经济的社会伦理与文化以代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其基石,提倡社会个体按照自然、资源友好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整个社会崇尚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彻底否定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与使用。企业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元素,其行为也将受到同样伦理观的制约和相关文化的影响。

循环经济公共信息系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信息的公开程度低,内容也主要局限在财务和运营领域,其他非经济信息的公布则处于空白状态,造成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相关主体的决策信息不足,使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非经济信息将通过循环经济信息系统、依托网络和传统媒体进行快速、高效地传播,社会相关利益主体可以获得足够信息并进行理性决策。

二、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体系产生影响,这种经营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一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也可能使一部分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但对大部分企业来讲,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隐含着市场和竞争的机遇。

(一)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面临的挑战将首先体现在对企业现有产业属性的挑战。产业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状况,产业属性的刚性是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刚性的直接原因。我国企业往往从事加工制造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处于此阶段的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是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以及宽松的环境制约。循环经济背景下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理性回归以及环境制约条件的紧缩将大大削弱企业的利润空间。产业属性的相对固定使得技术路径成为短期内大部分企业的理性选择,在技术路径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对产品和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技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知识密集、结果不确定等特点。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够、技术水平低的特征,对于占总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这种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中小企业往往是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和工艺的更新将是对大部分企业的一个严峻挑战。

(二)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发展的潜在机遇

第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给环保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在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的激励下,环保相关企业将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第二,绿色消费浪潮将对绿色产品企业带来快速发展机遇,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提高的情况下,消费绿色产品和进行绿色消费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主流。在我国绿色消费观念刚刚导入,绿色产品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循环经济消费伦理的形成将极大地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给绿色产品企业提供空前的市场空间;第三,循环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息将获得更多的披露,消费者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企业的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等非经济信息的关注程度大大提升,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为企业提供了实施公关策略、树立企业形象的良好机会,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会产生正反馈效应,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大大改善与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降低企业对外环节的交易成本;第四、循环经济的大范围实施将对企业的废物综合利用和能源的梯级使用提供经济上的可行性,企业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能源的梯级使用和企业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将大大降低企业的资源和能源成本,成本和费用的降低将直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三、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发展必须具备新的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对企业社会存在的高度概括。企业经营理念最终通过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生产模式、营销活动、公关活动体现出来。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必须对传统的经营理念进行反思和调整,建立适合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有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带来的机遇,消除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企业的整体提升。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在其经营理念中融入以下新元素:

(一)环境成本理念

古典经济学将生产要素主要界定为劳动力、资本、土地,随着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加,技术进步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制度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稀有资源,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被纳入到经济投入的分析体系中。循环经济时代,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优质的环境条件也将成为一种生产要素。环境不再只是废弃物的排放场地,其作为生命支撑系统和生产投入要素的功能将得到空前提升,环境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被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环境的投入也将以成本的形式影响企业的财务表现。

(二)企业公民理念

企业公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起源于商业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从法学角度强调了企业的“社会公民”身份,是对传统商业道德领域的扩展。企业公民的定义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包括遵守法律、社会商业道德、国际公约等;对相关利益群体负责,其中股东、员工、顾客是最基本的利益群体,但社区也是企业的相关利益群体之一;对环境负责任,维护环境质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其他广义的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包括支持各种福利事业,等等。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必须将责任范围从纯粹的经济责任扩展到企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领域,并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实践,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三)正和博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传统企业经营理念中,企业的发展往往以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为代价,经济增长建立在自然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基础之上,企业和自然环境的博弈是一个零和结局。在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的实践,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企业经营活动对自然和资源的影响降低到自然可以承受的阀值之内,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和环境质量提高的双赢,在企业经营活动与环境的正和博弈过程中,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移植到企业的经营中,是指企业的短期发展以不牺牲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代价,企业通过长期和短期战略的均衡实现企业总体收益的最大化。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来看,通过短期内产品结构、生产模式的改革,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短期效益,但企业变革的成本将通过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形象的提升、与相关利益群体关系的改善等带来长期收益得到弥补。从企业群体的角度来讲,企业短期发展模式转换的结果是整个企业群体外部环境的改善,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善将大大降低企业群体的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从而实现企业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除了在经营理念上做出相应调整外,还必须通过经营策略的变革和重组来建立和强化其竞争力。

(一)建设循环经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统一到一个既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上,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长期和战略性的影响。循环经济在企业层次的实施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涉及到企业的全体员工,单纯一个环节、部门的努力不仅不可能达到最优效果,甚至会引起企业内部之间各种力量的冲突,影响企业系统的运行,削弱企业发展的合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整合到其企业文化中,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循环经济企业文化的建设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固化到企业员工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潜在的意识和反应。这种潜在的意识和反应使企业内部个体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自觉运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并通过企业内个体间的行为和相互影响不断得到强化。循环经济的实践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受技术和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可以消除战术层次的计划、行动、策略的短期效果和时滞,为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提供更加持久的制度保障。

(二)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从创新客体上可以分为循环经济专门技术的创新和传统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引导和改造。循环经济专门技术主要包括节能技术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传统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引导和改造是指在企业进行的各项技术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在传统技术创新活动中增加环保和能源资源节约的约束函数,使技术创新活动具备更强的环保和资源友好导向。企业所处的特定行业、产品结构和企业的技术资源具有相当的差异性,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上也将不可避免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在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单独创新和联合创新。循环经济技术涉及专业领域广泛,高新技术多,因此,在技术创新的组织上,联合技术创新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我国企业普遍的技术创新投入和水平比较低,联合创新对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讲是一个理性选择。在技术创新的投入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融资的成本。

(三)加强以循环经济为链条的企业间合作

循环经济在区域层次上的实践是通过企业间的废物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使用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降低,最终实现对环境的零排放,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区域内企业间的合作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将空前增加。在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建立循环经济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企业间可建立以物质流、能量流、技术流为纽带的联系网络。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通过物质能量的交流和使用可提高各自的物质综合利用效率,产生更好的经济回报。企业间通过技术创新的合作可以在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技术的提升;企业间通过循环经济的网络合作,还可以改善区域整体环境,提高区域企业群体的竞争力,并通过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来降低政府决策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建立优良的区域政治环境。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6

摘要: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在弥补了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不足的基础上,突出了新的发展优势。本文主要对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进行论述,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循环林业发展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足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循环林业的含义

循环林业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林业生产体系,实现林业产业链物质、能量梯次的闭路高效循环使用。同时,林业循环产业链活动能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林业增长方式和林产品消费方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循环林业建立了一种具有互生的生态食物链(网),安全绿色无污染的林产和林副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中保证生态建设,无污染废弃物,延长生产链等特征的可持续的林业模式。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的森林,森林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因此,林业生产不仅是满足当代人们生活需要的一种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而且肩负着子孙万代的生存与生活条件重大责任。它所构成的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从林业生产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看,在自然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循环系统。系统内的物质交换、能源流动完全与外界环境相和谐,而林业生产的内容主要是适当的“取”和合适的“予”的过程,这是循环林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另外,林业产业系统是农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林产品、副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林产品、副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林产品、副产品消费系统之间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藕合体。循环林业是以可循环资源为基础,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把林业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消除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环境危机。

二、循环林业的理念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而循林业则是基于其基础上的一种生态经济林业。它是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林业经济活动,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林业为工业化以来传统林业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1.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发展是前提和手段,可持续是保证和要求,二者相互依存。非持续的发展可能是导致发展的畸形和停滞。只有发展中的可持续才代表了人类社会性的真正进步。

2.注重林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由于林业本身的生态特征决定了林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需要环境与资源系统、生产与管理系统、经济与市场系统、技术与信息系统、政策与法律系统和社会与伦理系统等等的支持。而林业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内的子系统,其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其自身也必须与其它子系统协调有序发展。

3.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循环林业要求把保护物种多样性援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作为全球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现状援保护日益稀缺的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配置效率援把过去那种单纯地林业生态系统当作是生产林产品的单一功能,转变为生产、环保、保护人类健康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实体,最终达到人类社会健康幸福的目的。

三、循环林业的形式

林业产业内部包含了三个产业层次,即以森林资源培育与采伐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木材加工工业和林产化学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以森林旅游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基于此,林业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发展。

1.林业三个产业内的自循环

构建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从林业三个产业内部自循环开始。其中,林业第一产业自循环包括森林培育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森林采运系统的物质循环;林业第二产业的自循环主要是指林产工业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朋;林业第三产业的自循环包括林业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阶段旅游资源的利用,以及经营管理阶段旅游资源的修复与清洁生产等。以林业第二产业为例,可构建以造纸企业和人造板加工企、翼为网络组织链核,通过它们强大的资源辐射能力,前向、后向、旁侧与大量其它第二产业内的企业发生相互关联和协同作用,带动林业第二产业内资源循环利用。

2.林业产业间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产业间循环发展模式由不同种类的原材料、废弃物或副产品流动而形成的多条产业链构成,林业第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可作为第二产业的原料,如枝丫、树叶、树皮和树根等可作为林业第二产业中造纸食业、纤维板和刨花板企业的原料。林产工业食业产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经过回收加工可以回用于林业第一产业。如造纸企业广泛采用的碱法造纸工艺所产生的制浆黑液中含有大量的木素,木素可以配置植物生长刺激剂,生产氮肥和土壤改良剂,广泛用于农林种植业。林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之间关系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林业第一产业为以森林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景观资源基础;(2)森林旅游景点的建筑、娱乐设施的建设、旅游车辆及游客排放的“三废”又会对森林景观的土壤、植物、动物、水景、空气等资源产生干扰,影响森林整体景观资源的营造,进而影响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林业第一产业与森林旅游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应从改善人为旅游活动对森林资源的下扰为切入点。

3.林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产业与林业外其他产业链接主要体现在林业第一产业中采伐剩余物的利用和第二产业中废弃物或副产品的利用。以林业第一产业为例,采伐剩余物可用于生产燃料、饲料、食品等。如利用树皮中大量的纤维素,经水解分离出葡萄糖后发酵制成单细胞蛋白,它是动物的最佳营养饲料;木制剩余物还能用于生产菜板、牙签、本珠、棋子等木质杂件。此外,林业其他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也可以为林业产业提供原料或中间产品。例如,皮革工业废弃物经过物化处理,将其中的胶原纤维与植物纤维混合可用于造纸工业进行抄片。

参考文献:

[1]王叔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及生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安徽农业科学,2010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景区管理;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是近几年来逐渐开始提出并得到各个行业认可的一种经济理念,其能够很好的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促进两者的共赢发展。在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中,这种经济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1]。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虽然在短期的时候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给旅游活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探究循环经济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1相关理论概论

1.1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循环性利用和再生的经济,是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模式。综合来说,这种理念主要是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当做最主要的目标,并遵从自然环境对于物质能量的运转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其可以让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使得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环境污染。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理念在以后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好的应用。

1.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种开发性保护,保障生态系统尽可能的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本文探讨的重点主要就是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因此这里也着重说明旅游生态保护的内容。旅游行业跟其他行业有一定的不同,行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这在那些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因此,如果旅游景区管理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就会对景区本身的旅游活动产生波及,不利于区域旅游的发展。而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则是指在景区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探究影响景区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并不断的优化景区管理,保障景区管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双方的共赢发展。

1.3循环经济背景下旅游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①目前很多游客都有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多方面的意识,在平时的时候也开始使用那些绿色产品[2]。体现在旅游景区中就是多数游客更倾向于那些环境良好并且没有太多污染的景区。而景区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就能够迎合游客的这种意识,最终促进景区的发展。②旅游景区的发展本身就立足于生态环境之上。如果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那么景区也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开展旅游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生态保护没有组织

目前我国很多景区的旅游生态保护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并没有充分的融入到景区管理和开发的组织规划中。这种情况使得一些景区在进行扩张建设的时候,很有可能使得自身的行为跟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最终难以真正提升景区生态环境的层次,使得景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缺乏生态保护的人才

循环经济下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拥有景区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使得我国很多景区都很难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在景区管理中很难推进。事实上,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素养过低,使得景区管理无法找到最合适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和策略,不仅不能充分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使得景区收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改善内部管理体系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旅游景区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开发行为,避免过度开发对于区域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很多景区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承受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仅仅从利益的角度来开发景区周边环境,难以达到景区管理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发展。

3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优化规划和组织体系

在规划管理方面,旅游景区一方面应该依照行管的法律法规,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各类建设和开发工作;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于建设中的项目进行密切的监控和管理,如需变更也要经过上级批准后才能进行调整[3]。在组织管理方面,旅游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在当地政府和旅游行业的综合带领下,结合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景区的相关管理部门直接制约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整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

3.2加强人才队伍培训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旅游专业,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和游客等多个主体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旅游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掌握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生态系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我国很多景区在这些方面的人才都比较缺失。这也使得生态旅游开展的进程和效益都比较缓慢。在此基础上,我国景区应该加强对于该类人才的培训,积极使用派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训建设机制,综合提升现有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景区还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管理人眼,从而加强对于旅游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促进整个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很强计划性的活动,而为了避免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必须要在生态旅游全过程中加强对于旅游活动的管理。①我国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旅游路线,保障路线设计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②景区应该积极的构建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导游队伍,并且引导当地旅行社有计划的组织展开各类旅游活动。③在旅游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景区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媒介(比如电影、录像、导游图等)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并有针对性的控制游客的数量、活动范围等,避免周围生态环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8

一、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自然景观设计与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则显示了另一种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有企业;成本管理

当前,我国早已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承担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节能减排、加快转型升级等重要任务和使命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具体实际,就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概况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成本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经济学概念,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成本的概念问题还没有取得高度一致的共识。企业成本管理是建立在成本基础上的管理,是指围绕企业发展全局目标,按照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不断控制、改善企业内部的成本结构,从而提升企业长久性的竞争优势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企业成本管理包括对企业发生的所有费用、形成的产品成本所开展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考核等环节和内容。

(二)成本管理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成本管理的直接目标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成本信息,努力、持续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则是服务于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成本管理,有利于国有企业降低材料、人工等产品成本,提高国有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增加国有企业的生产利润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过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环境成本管理难度加大

长期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生态恢复等任务越来越重。而循环经济是追求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经济,它对资源能源节约、废弃物无害化排放、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提出很高要求,从而对企业研发设计能力、工艺水平等提出更高要求,这就势必对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带来更大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挑战。

(二)质量管理成本逐步增加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逐步把严重依赖资源消耗实现简单线形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通过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逐步转变为通过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生态型、环保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有企业要确保市场上的竞争性地位,必须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并加大对质量管理的人、财、物投入,这就会使得国有企业质量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三)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难度增大

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生产发展的第一资源,对国有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具有关键和决定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背景下,需要更多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具备新价值观、新生产观、新消费观、新经济观的技术性人才,这样一方面意味着国有企业人才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个人才资源市场物价的大幅上涨,这就势必人力资源工资性成本逐步增加。同时,循环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绿色生态意识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大对存量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助推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上升。

(四)销售成本管理难度提高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环境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国有企业产品在技术公关、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从而减少利润空间,增加销售成本管理的难度。例如:以前,我国国有企业生产的一些商品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取得很好的价格竞争优势,在产品销售中成本较低,但随着各国对环境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因而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随着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使得公司面临的销售成本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五)战略成本管理难度增大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为了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而是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这就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成本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成本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按照不同的市场环境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从而采取科学的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信息的对称性、完整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加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遵循循环经济约束条件,增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意识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成本管理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必须遵循两个约束性条件:一是必须适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企业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力度不能超过自然界自我净化、自我恢复、自我增殖的速度和能力;二是要在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各种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必须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为限度。因此,要牢固树立成本和效益理念,对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开展经常性的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成本管理和勤俭节约意识,积极在国有企业内部营造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对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进行积极引导。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努力将成本管理贯彻落实到单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有人抓、有人管、取得实效。

(二)抓好国有企业内部节能减排工作,控制单位运行成本

要树立节能减排目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通过科学安排,在保证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科研的前提下,减少生产设备、场地等设备的损耗量和车辆的燃油量。根据国有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行政资源和经费资源,注重经费和资源使用的效益和质量。此外,加强生产仪器设备、车辆、厂房等状况的日常监测、管理和维护,确保安全使用,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实现国有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国企内部成本核算与监督,建立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遵规守法的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减轻国有企业经济压力;国有企业内部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成本管理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同时,国有企业要通过不断优化内部成本管理,来提升国企内部的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水平,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高效、优质、健康发展。

(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变成本管理的思维模式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作为现代国有企业,就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企业生产发展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拓宽思维空间,加强对产品设计、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成本管理,拓宽思维视野,立足优质品牌打造和企业长远发展,不断提升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四、结束语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适应循环经济新形势、新常态,国有企业很有必要学习和强化现代管理理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结合国有企业的当前发展的具体实际,注重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全面性、精细化管理,加强对国有企业产品服务费用和成本控制,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芳.浅析循环经济视角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J].商,2015,20:6.

[2]安彬.试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1:165-166.

[3]薛聿员.循环经济视角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J].商,2014,08:40.

[4]张学伟.浅析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44-45.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规划;造纸;朝阳

1引言

造纸业作为中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造纸工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进入行业增长快速通道。中国造纸工业是国内少有的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满足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造纸工业目前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废纸回收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建立生态工业园,是从企业群层次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途经。

本文借用生态学中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产业链理论,使造纸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实施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以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为目标,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抚顺现有工业的资源、技术优势,做好项目立项、污水处理达标、基础设施配套等项工作。

2研究区概况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的西部,辖境居东经118度50分至121度17分和北纬40度25分至42度22分之间。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7万。现辖5个县(市)、2个区,168镇。居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受海洋暖湿气影响,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形成了半干燥半湿润易干燥地区,主要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气温约在5.4度至8.7度之间,春秋两季多风、易旱,风力一般为2~3级,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强。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朝阳市西部产业区内,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约422.43公顷,总用地范围521.43公顷.区域内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什家子河流经造纸工业园区,形成山环水抱的景观格局,为造纸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3朝阳造纸业现状问题分析

(1)规模不合理,规模效益水平低

大部分制浆造纸企业规模过小。这种状况使得企业的规模效益无法实现,限制了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档次的提高和污染的有效防治。

(2)优质原料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

(3)资源消耗较高,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造纸工业不合理的原料结构和规模结构以及较低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了造纸工业的水、能源、物料的消耗较高并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4)装备研发能力不高,先进装备依靠进口

造纸工业的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林业、农业、能源、土地资源等诸多方面。面对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造纸工业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原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把“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作为主攻目标,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进步,使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造纸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规划

本次规划理念是设计一个综合性造纸生态工业园,根据造纸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与周边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使各个造纸企业组团之间、造纸企业与湿地生态景观环境之间、造纸工业园区与周边环境之间通过生态理念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最终构成一个示范性的造纸工业园区。规划中,结合水域湿地景观,使污水能够有效地净化,净化的水将再次作为造纸生产用水,这样,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保护了自然景观环境,给造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减轻了污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造纸所产生的废料也作为节能砖厂的生产材料,推行产业循环经济链,以环境保护来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获取“双赢”的局面。

4.1以造纸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链

一方面,在造纸工业园区,根据造纸工艺流程,以及产生废液的过程,对造纸厂进行统一布局,合理规划,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造纸废水的净化处理,应先将污水排放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将经过初次沉淀的污水分别排入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中进行净化,在规划区中,潜流湿地面积为11.46公顷,日处理量预计为12205吨;表流湿地面积约为16.03公顷,日处理量预计为10270吨。污水的CoD与BoD能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从而排入什家子河中,使“干”河真正的“活”起来,同时,净化后的水可以作为造纸的生产原料,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将造纸工业园所产生的废渣可以转入节能砖厂,作为砖厂的生产原料,以此实现产业的又一循环链。

4.2两廊三核六片区

(1)两廊:生态景观走廊、高速景观通廊

(2)三核:三绿核――人工湿地、入口景观区、污水处理体验区

(3)六片区――三个工业片区:东南片区、西北片区、北片区、仓储物流片区、居住片区、行政办公及研发培训片区

4.3规划生态化

(1)生态格局优化

在规划中,生态走廊像人的肺和肾一样,滤去了都市的尘埃,景观绿地也最大限度的结合了景观水带,构成了一处极富动感的、步移景异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案试图将以人的活动为主导的工业环境区域逐步转换为以自然为主导的自然生态区域,还自然以主体地位,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人为干扰程度,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用地。

(2)生态过程优化

生态走廊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水处理单元,依托现有河渠系统串联起来,运用生态技术,利用水体和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实现区域内水体自然的净化和良性循环。该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污水的收集和初级处理、表流湿地、潜流湿地生态系统、河道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