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12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用语;障碍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用语的概述

小学英语课堂用语是指小学英语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简单的英语语法和语句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演示、讲解、提问、表扬以及布置课堂学习任务的教学语言。这些语句并不是在课堂上专门向学生们讲解和传授的,而是在平常的课堂教学通过不断的运用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最终掌握,也就是说,课堂用语是不需要课堂新授的知识。

从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来看,小学英语课堂用语一般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第一、意思表达明确。这是课堂用语使用的基础,意思表达不明确的英语课堂用语对于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有很大的误导;第二、简洁通俗易懂。对于小学生而言,接触英语的时间不长,对于英语语句的理解也比较浅显,因此在课堂用语必须突出简介通俗易懂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养成很好的英语用语习惯;第三、生动活泼。生动活泼的课堂用语能够很好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很好的帮助;第四、语调语速适中,注意节奏。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的学习正处于初级阶段,良好的表达语速和节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低段“潜质生”对于教学性课堂语言学习存在障碍原因的解析

一般说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用语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学生不必通过传统而枯燥的课堂知识学习就能掌握一定基本的英语口语和常识,大部分的小学生对于这种知识的传授方式接受起来还是比较的容易。但是对于那些低段的“潜质生”而言,对于这种示范性教学语言的学习和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障碍,即使是与之前的知识体系关系不大的新单词。这种障碍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而且还使得课堂教学用语的作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究其原因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低段“潜质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低段“潜质生”无论是在平常的学习成果还是最终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而且这些学生普遍的纪律性和自律性也不高,这也就造成了这些学生在面对知识的学习上没有很高的主动性,每天来教室学习上课被当做是差事和任务来应付,而教师的示范性教学语言的学习恰恰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主动性才能达到最终传授知识的目的。这就造成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课堂用语的时候左耳进右耳出,不能真正把教师的所讲的每一句话记在心里,这也就失去了这种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

2、低段“潜质生”知识基础较差。就这些所谓的低段“潜质生”们而言,知识基础一般不够牢靠。尤其是像英语这种语言类的学科,基础的字母和语句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学生正是由于基础差的原因,不能明白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示范类语言表达真实涵义,使得这些学生在对于课堂示范性语言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3、教师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般说来小学英语教师在适用示范类课堂教学语言的时候会依据自己教学内容和一般性用语来选择示范类的课堂教学用语,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更好的贴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是对于却不能有针对性的对于低段“潜质生”的实际知识水准调整自己的课堂示范性教学用语,这就使得这些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示范性课堂用语的确切涵义,进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4、低段“潜质生”对于教学性课堂语言学习存在障碍的应对措施。

(1)适当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智力发育的角度而言,真正由于智商问题所导致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的问题微乎其微,也就说从先天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差与不差并不是先天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些低段“潜质生”的而言,缺乏的正是一种鼓励和认可。因此教师在使用示范类课堂用语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这些学生可以适当的采用一些鼓励性的用语,发掘这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对于课堂上教学用语学习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由于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对于课堂上示范性教学用语的学习上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教师在使用示范类教学用语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低段“潜质生”们而言,作为教师更应该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帮助这些学生加强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克服知识储备上的障碍。

(3)提高教学素质,加强知识储备.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掌握尽可能多的示范类教学用语,这样在面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灵活的对教学用语加以运用,保证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能真正理解教师表达的真实意思。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2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学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对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把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讲解准确、清晰、无误。如果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叙述、讲解重复嗦,常常会让学生理解困难或造成错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严密,言简意赅,用简洁、明快、流畅的语言把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表达清楚,使学生真正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教学语言必须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教学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速的舒缓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做到讲授深浅适中,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以便于学生理解教材。

三、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设疑、激疑、析疑和质疑处。就技巧手段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致力于点拨、点燃、引导、引发。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促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概念、法则、定理等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多运用类比、联想、讨论、转化等方法。教师讲解时要注意把握语速的节奏,根据问题的难易深浅,快慢要适宜,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难理解,为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变得简单明了,使单调乏味的知识形象化,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或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描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语言要注意简洁、明快性

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外,还要注意用简洁、明快、富有优美节奏感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理解水平和面部表情,适时调整讲课的语速、声音的高低、语调的缓急。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术语、符号、公式来表达有关的内容,要善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化,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某个概念、定理、法则、例题讲解完之后,或者练习、小结、阶段性总结、复习时,教师要注意用高度概括性语言适时归纳总结。教学语言应力求简洁、凝练,这样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属性,提纲挈领地理解,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主要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总结解题规律,积累知识经验。

七、教学语言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3

良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知识素质修养作为基础和关键良好的知识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教师从教立业的天职。教师的知识素质主要是指教师拥有知识的数量和深度,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素养是包括知识观、知识的深度广度、知识的结构、获取管理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在内的综合性的知识水平的体现。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工作的重要前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种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对现代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知识的掌握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步由工业社会的大规模培养走向后工业时代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情况,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发展,这些都要求教师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上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手段、相关学科知识为辅助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良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能力素质修养作为重要的途径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教师的能力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影响甚大,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只有正确认知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才能有效开展能力的开拓与创新。世界各国有关教师能力的研究表明,教师必须具备一系列能力素质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美国认为未来教师必须具备具体感受的能力、思维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积极实践的能力。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六种能力:教学能力、创造能力、知学能力、表述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英国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比较突出教师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日本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全球化的观念和网络生存的能力,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的能力素质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教师能力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般来说,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终身教育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良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心理素质修养作为重要的品质“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的综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的特征等。”心理素质是教师的重要素质,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师本身也迫切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研究表明,在面临越来越多压力的社会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化解和消除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教师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也有非常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老师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帮助、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在老师身上学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而如果一个老师自身心理不健康,沮丧、抑郁、暴躁,那么孩子也会无形中习得老师的焦虑,遇到事情习惯于退缩。”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知情意等几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从情感方面来看,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博大的爱心、乐观的心态等;从意志方面来看,教师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制能力、高尚的道德人格、善于自我调节的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善于组织和管理的能力等。概括而言,只有教师的心理素质良好,才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优秀的心理品质综合体现在:人格的完整性、情感的丰富性、意志的坚韧性、人格的独立性、思维的缜密性与创新性以及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课堂教学对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和表达思维的主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区别于各种信息载体的影视戏曲语言和书面语言等,它是适应课堂教学环境的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语言,是传授知识和信息的语言,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1.良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善于把握课堂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作和载体,它和日常语言及影视戏曲语言和书面语言等具有明显的差别,它具有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规范性的特点。这里的规范性主要是指,作为教师,必须按照科学的内容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不能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以避免学生对知识产生误解。规范性的语言有利于教师准确表达教科书或者科学的主要内容,而不至于让学生产生歧义。同时,规范性的语言也有利于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一开始就在科学规范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科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规范的熏陶。最后,科学规范的语言有利于知识的逻辑性在语言中得到表达。其次,课堂教学语言具有通俗性的特点。教师除了运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外,还必须把这种科学规范性和通俗性相结合,即把科学的内容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一点和科学规范并不矛盾。科学规范要求的是教师在用语言表达科学内容时,必须使用科学所要求的关键词和短语,这是第一位的,而在具体解释这些关键词和短语时,又必须应用口语化的语言,生活化的语言,使讲解的内容能够让一般的学生听得懂、听明白,这一点又是最难的。作为教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书工作,使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把这些科学规范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2.良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善于把握课堂语言艺术的主要要求作为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建立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上的,教师只有把握课堂语言的特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在充分展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展现语言艺术的特点。

首先,语言要具有科学性。教学作为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知识的桥梁,它必须以科学性作为基础,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教学语言必须以所讲授的内容作为基础,用精确、严密的语言来表达所讲授的内容,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让学生在科学的语言中理解和接受知识。“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运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分清是非、对错。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要求语言必须精当、准确,不能含混不清、似是而非。”这里所讲的科学性主要是指教师要准确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并用恰当、准确、精炼、符合逻辑性的语言来表述。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核心,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教学内容,避免主次不分、语言冗长。“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准确、规范、精炼和逻辑性、系统性上,要求教师用词正确贴切、层次清晰、结构条理,即‘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不惜语言上的的繁琐累赘,反复讲解,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割断了知识之间的关联,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语言要具有情感性。作为传授知识、表达情感、相互交流的教学载体,语言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性。“亲切、感人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富于情感的教学语言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理解蕴藏在知识背后的各种情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而贫乏无味、没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却难以达到这种效果。良好的教学语言应当是情感性与知识性的完善统一。如果教学语言只传递教学信息,却不能艺术地传递情感;或者能饱含情感,却不能准确地表达知识内容那都是缺憾的不完美的,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审美的教学语言则能以其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心旷神怡,浑身舒畅。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这种语言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第三,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幽默感。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生动形象、幽默地来讲解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动幽默的教学氛围中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生动形象就是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使语言产生内在感染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教师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够把深奥抽象的道理用简单、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难懂的理论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临其境、感奇妙的体验,在理解和消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学习的乐趣。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4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艺术素质

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学英语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往的能力,并通过对英语语言内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学英语教学需要掌握巧妙的艺术性。

一、研究教学形式的艺术性

教学形式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的总称。艺术性的教学形式具有教学过程的交际性、多样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1.交际性。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交际性是指英语教学方法有主旨,也是开展艺术性教学,让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练习中学习英语的主要形式。改变过去以单纯学习字词句为主的方式,创设交流的各种情境,在具体环境中运用语言,突出交际效果。

2.多样性。一位合格的教师绝不会只固定在某一种教学法上,而会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生动活泼,切实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美。

3.科学性。英语教学的科学性通常指英语语言、外语教学规律、教学手段和英语学习者的条件等因素。艺术性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实事求是,根据学习者的水平,采用适合的手段;反过来,科学性又通过艺术手段来体现,这样科学才有活力、有价值。

二、转变观念,课堂角色互换

传统中学英语教学中总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听众,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模式便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听写、教师讲解,等等,教师占据整个英语教学的中心,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学生常常甘于扮演配角,听老师讲解、听老师朗读、听老师提问,然后在一个狭小的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常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而作罢,转而再接受教师提出的解答。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反而越来越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差,达到依赖老师、依赖课堂、依赖书本的境地。因此,教师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让教授仅仅成为一种协助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要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比如朗读、思考、阅读、理解、交流与对话,等等,有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教师应适当点拨,宏观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真正的、实用性强的英语语言。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教师教授字、词、句,学生记忆字、词、句等基本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上,就会造成语言学习与运用的脱节,学生不能真正领悟英语语言的内涵,不能提高语言的学习鉴赏和运用能力,也就达不到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实现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中学英语教育的失败。

三、创设情境,优化英语语言环境

语言学科是灵活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的汉语如此,英语当然也如此。由于长期受母语文化传环境的熏陶和东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学生对各种语言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呈“汉语化”形态,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经常出现“中文式英语”、“汉语式结构”的情况。究其根因,是由于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缺失,汉语语言文化环境充斥导致。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情境教学,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西方语言文化气氛。课堂中可以引用学生较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提问、对话、交流等方式,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激励学生敢于运用英语表达与交流。情境教学使用语言更生动真实,更贴近生活,更接近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英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自主学习与相互交流,提高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情境教学还可以使英语语言特点更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获取。

四、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阶段扮演着引路人、导师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可能深深地影响学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对中学教育来说影响深远。在这里,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相悖。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从中探析他们的思想、认知能力、学习兴趣与学识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而学生也在教师目的明确、指导性强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提升个人素质。学生掌握的英语语言技能,从内部规律来讲,要将语言水平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还要外部因素的推动,教师在这里起的作用就是外因。可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向实践应用能力的转换是至关重要的。对英语教师来说,个人素质不仅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能力,还包括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听说读写能力、英语交流沟通能力、语言传授能力,等等。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视当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育,大量教学科研成果未能加以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未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些科学的教育技术、优质的教学成果是许多有经验的教学科研人员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精髓与升华,倘若能真正贯彻这些教学原则,将较快地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浅谈中学英语教学[J].成才之路,2008(27).

[2]杨海燕.中学英语教学之我见[J].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2008(5).

[3]王晓艳.论英语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09(17).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能力

一、时代需要强化和应变语言的艺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机会越来越多,各种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运用文字作为工具来进行极其复杂的人际交往,工作联系或者业务洽谈。我们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读写能力,市场需要竞争,一切活动都是在竞争中进行。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迅速抓取语言特征并以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各方面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就应适应于时代的需求,由文字的简单机械的传授,转向语言运用者的素质培养,使其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时代需要语文教学转轨于语文能力(素质)的培养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决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旧教材以继续、说明、议论为主要组织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注意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应有的梯度。而新教材已以语言教学的顺序作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它既注意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又将其他方面的内容纳入了语言积累的轨道,使所学语言更具思想性。新教材的这种编排,本身就是时展对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例如,初一在小学基础上着重进行系统地基础语文教学,主要学会遣词造句和语言的通顺;初二着重进行初步的文学语言教学,这是语言的提高。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学语言的训练过程,这种体系使语言教学正规化、系统化,这种体系注重了学生的语言功底,这种体系也注重了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作为主讲者,就应该时时处处不脱离语言教学这个统领环节,将语文教学并轨于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顺应于时代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时代要求重视母语学习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advice),所以能偶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习得自己的母语这样一套复杂的行为。这个观点以为很多人所接受。然而,这套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若能调动这套语言习得机制,母语书面语也应和口语一样,可以有效地习得,简言之,儿童母语的口语习得完成之后,随着初步阅读能力的获得,还有一次类似口语习得的书面语习得。

它以获取语言材料的内容为中心(或为手段),通过语言学习自己在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启动语言习得机制,培养语感,从而自然地获得语言运用能力。母语第二次习得从儿童认识足够的汉字、获得初步的阅读能力开始到完全获得正常的读写能力为止,这一过程可与语言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步。母语第二次习得与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岁岁不相同,但并不对立。一方面在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中也包含有母语第二次习得的因素;另一方面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也可以帮助提高母语第二次习的效率。

四、跳出语言的氛围,深入言语的交流,派生出新的语言,成为词语积淀

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前景并不令人客观,曾有专家指出,学生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语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理清行文的线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究如何表达和为什么如此表达。长期以来,“传道授业”是课堂成为知识讲座的“殿堂”,形成了纯语言氛围,使学生不能通过对反问的感知和深悟来进行言语的交流,不能培养活生生的言语能力,也就剥夺了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的时机。老师常常将美文肢解,使之成为给学生示范的一个个标本,却没有一种强烈的目标意识,将静态和物化了的书面符号语言还原成充满作者脉律、呼吸和汩汩血流的话代替。因此我们将活的语言——课本教“死”了,生动的语言被掩盖,这种语言欣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应跳出语言的这种氛围,深入到活性的言语交流中。从活的字、词、句、章中领悟,派生出新的语言,达成新的已经。这样,学生的内功练得好了,底气足了,外功自然不难过关。于是语言运用者就得以静悄悄地形成自己的语言吸收方式和表达方式,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库存”起来,一旦有了需要,就得心应手地“提取”,达到妙境,长此以往,便成为言语积淀。这个过程,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为表达符号体系的语言与作为这种符号体系的表达过程的言语,其本质是有明显差异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言语过程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言语则是受个人的支配,它带有个人语文实际特点和实际能力。经过实践检验:语言应其静态共时、平面等特点而属从知领域,具有客观再现性;而言语,则因其静态、历时、立体等因素而属价值领域,它包含表达主题深具个性气质和个性精采的独特选择,更具主观表现性。而且伴随言语过程的深入,将派生出新的语境,而新的语境又不断派生出新的生命。因此,言语是一条生生不息、流变不止的河,是充满趣味和未知的“语言魔力”。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对接性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一直存在断层[1]。从学科本质来讲,二者在对接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未被充分挖掘,从学科渗透理论来看,二者在对接过程中未能有效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应实现有效对接。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1.教学内容断层

语文教育包括多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其各自特点,且不同阶段的教学方法与目标也各有所异,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根据相应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将汉语言文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授。然而,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教学内容断层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未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及文学知识全面、系统化地向学生传输,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也未能将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及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中小学生不能自觉地从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先进文化及思想。

2.教学过程断层

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过硬实践能力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培养优秀语文教师的重要途径,必然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实践性。然而,目前我国汉语言教育的现状却是实践课程极少,甚至一些非师范类专业院校并未对该专业学生安排实习机会,这难免会造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对接的教育过程断层,使中小学语文教育不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断层成因

1.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是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应试上,即使语文考试能拿高分,也不一定能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文学创作中都未有效发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尽管我国制定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新课程标准,各中小学正努力实施与改进,但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是造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断层的根本性原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使得语文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文学素养及文化内涵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2.语言与文学教学内容有限

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解读及语言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去发现语言发展与延续的规律,去领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与思想。但是,由于从事语文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所接受的语言及文学教学内容有限,致使他们不能广泛涉猎国内外各方面文学典籍,也未能深入研究各种语言现象及语法规律,致使其无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及文学内涵的渗透,丰富学生的思想,造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断层,同时也影响了语文教育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3.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融通性

任何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但除此之外,语文教育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教育课程,也必然会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等学科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理念中长期忽视学科之间的融通性,致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出现断层,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基于学科本质的内容对接性实现路径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可以从学科内容方面探索二者的对接性,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弘扬我国语言文化精髓。

三、基于学科本质的内容对接性实现路径

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可以从学科内容方面探索二者的对接性,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弘扬我国语言文化精髓[2]。

1.以语言现象为基础

汉语言文学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语文教育是一门以语言教育为主的学科,因此,二者的对接应语言现象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一是应在课程教学时,将语言作为学习的养料,让文学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深入学生心灵,久而久之,使学生在谈吐间都能表现出强烈的文学与理性光芒,提升其人文修养与品格;二是应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现当代文学及传统古典文学的优秀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也实现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2.以文学情感体验为媒介

情感体验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以,二者对接应以文学情感体验为媒介,重视情感体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育中自觉投入到文学作品情感意境中,深入体会文章深意,真切地感受大千世界的真实、善良与美好。3.以文化传承为关注点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摇篮,在二者对接过程中,我们还应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文化传承为教育关注点,向学生传递更多语文教育中的优秀文化思想,将汉语言文学中的优秀理念和思想融入目前的语文教育中。

四、基于学科渗透理论的全面对接实现策略

1.开放教育理念的对接

在目前新课程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都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开放性成为其重要特点之一。为此,一方面教师应多给学生灌输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还要多给学生提供上台讲解的机会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在未来从事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2.建构知识的对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建构知识的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知识方面的对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头脑中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构造一幅知识结构图。当汉语言教育专业学生自己掌握了知识的建构方式时,就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从事语文教育时也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

3.人文关怀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既要考虑二者关系的对接,又要考虑二者与课程、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对接,这主要体现在以人文关怀为连接纽带,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因此,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实现人文关怀的对接,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化知识,还能塑造其良好性格与品格,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4.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接

教育的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学生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表明其真正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3]。所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还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实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语言现象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媒介,以文化传承为关注点,通过学科本质性探索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以开放教育理念的对接,建构知识的对接,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接,人文关怀的对接为切入点,通过学科渗透理论探索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全面对接。

参考文献:

[1]韩家胜、康佳琼:《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语文建设》2014年第20期,第21页。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7

大凡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的雍容富丽,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丽清新,尚小云的刚劲洒脱,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风韵。教学亦是如此。一名优秀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对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能使我们全面地认识教学艺术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语文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典雅型。这种风格以庄重典雅,严谨不苟,蕴含深远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娴熟;善于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体会;精讲多练,讲课严谨,有根有据;对学生态度严肃、和蔼;教学语言质朴;教学风度沉着从容。

情感型。这种风格以情真意切,联想广阔,引发共鸣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形象因素,设置与教材相应的情景,指导学生乐学,教学语言富有形象性、鼓动性和感染力。语言音色优美、和谐,声情并茂,课堂气氛热烈;对学生态度热情、真挚;教师性格开朗,风度潇洒。

理智型(也叫思维型)。这种风格以思维缜密,结构严谨,精思巧授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在讲解分析中归纳出知识要点;概括推理,讲究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强,重视教学的技能练习和能力训练;教学语言规范,层次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学生态度平易可亲,能机敏地解答学生的疑难;教师风度庄重沉稳。

导学型。这种风格以善导勤诱,举一反三,点拨开窍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擅长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切中时机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点拨学生的“悱”、“愤”之处;能循循善诱,启迪思维;尊重学生的意见,促进学生发现学习,使学生有疑而入,无疑而出;教学语言精炼,谐趣;能画龙点睛,一语破的,使学生明规律,得方法;教学风度挥洒自如,宽容和谐。

品读型(也叫语感型)。这类风格以品味感受,积累领悟,加强体验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处,从语体、语境、语情、语脉、语调、语势等方面去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注重反复朗读,涵泳品味,教学落实;教学语言形象、灵活;教学风度落落大方,和谐自然。

应该说各类语文教学风格本身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倒有各领,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实际中,大多数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混合型,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

对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学主体的语文教育观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都有自己不懈的探索,他们往往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如果说教学思想是教学风格的内核,那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就是教学风格的较为稳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服从于教学思想的。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体现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实绩,对推动全国语文教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钱老师认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经过一个“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而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是基本的结构模式和具体方法。

“情感型”教学风格的杰出代表于漪,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有她独特的见解和全面的认识。她主张语文课要“教出情趣来”,要“声情并茂”,“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优美和谐的乐章”。又说:语文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为此,她设计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等。纵观于漪的教学,课的起始总有一段充满艺术性的,感染力极强的导语设计,调动学生情感,确定教学基调;课的进行过程中常尽情地作一些精彩发挥,“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课的结尾增添色彩,画龙点睛,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情味无穷。由此可见,“情感”是于漪教学风格的核心。

二、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语言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专业性口语。这种专业性口语要受学科性质、教学规律的制约。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语言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的教学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只需要讲清了内容就达到了目的,而语文科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国语言的示范,是学生模仿教师正确表情达意的标尺,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媒介。因此,语文教师尤其是要重视语言的艺术。形成了语文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语言的表述上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学语言依据其功能性质划分,可分类出描述的语言、解释的语言、论证的语言、感染的语言、答问的语言等。如按教学语言风格来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华彩型:语脉流畅,语势雄健,富有激情;优美型:语言清新,秀丽温婉,情辞意浓;质朴型: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理趣型:机智幽默,妙语联珠,趣味盎然;直陈型: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切中肯綮。

有经验的教师其语言往往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类型的选用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和教学对象而定。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习惯于使用某种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点。如于漪的语言艺术令许多语文教师钦佩。请看她教朱自清《春》的导语设计: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一幅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类似的导语设计于漪还有不少。她的语言善用排比、比喻,具有声韵美和形象美。词句华美,色彩斑斓,情真意切是其语言风格的特色,这是介于华彩型和优美型之间而以优美为主的语言风格。

三、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是个性化

布封的精辟之见“风格即人”可以说是慧眼独具,揭示出“风格”的本质内涵。人的个性和人的性格、气质有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性格按照机能分类有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的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些性格、气质类型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性质、气质的不同固然和先天因素以及内分泌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控制。每一种性格和气质类型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意志型为主的教师包含有理智的成分,当然更不排斥情绪方面的因素。在某种情况下,有时可以相互转化。又如胆汁质的人既可成为热情、积极主动、精力旺盛的人,也可成为性情急躁、粗暴鲁莽的人。抑郁质的人虽然耐受能力差,反应速度慢而不灵活,但情感细腻,做事谨慎小心,观察力敏锐。每一种性格、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因此,我们学习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时,需要考察这种风格所应具备的性格和气质。有些教师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及风格类型,而是一味模仿,其结果往往“东施效颦”,效果不佳。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问题。采用某种方法,必须研究他人的性格、气质及风格类型,研究采用这种方法的道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般来讲,各种风格类型必须以其结构因素为依据,但其结构因素也有交叉的现象,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风格的类型,也就是说要看语文教学过程中整体呈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特点。教学风格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学风格相对稳定,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富有独立性的个性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虽然说有一种稳定的、占主导地位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吸收和创造多种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稳定性中显示多样性,多样性中又有稳定性,正是教师的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所构成的辩证统一。

注释: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讲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授课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丰富的课堂教学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即教师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情境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加以最优结合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爱听教师的讲述。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应当是有声语言的典范。它不仅要符合语法上和逻辑上的要求,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的条件,要具备“学科语言”的特色。自然,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生物化学语言”这一特色。

1生物化学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的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其理论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又相互联系,因而成为医学基础课中较难的课程,学生谓之“神话”。学生考试的通过率比同期的其他学科要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本课程畏难情绪,使得学生被动学习;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整体性认识不清;③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语言艺术表达力不够。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素养、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教师授课时语言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魅力,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繁杂难于理解的书本知识变为浅显易懂的、形象具体的生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2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着的相关,而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1]。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然语言表达能力强。因为具有艺术感的语言,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影响。而生物化学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的科学。由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决定了生物化学课教学语言艺术独有的特征。在讲授时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启发性、严谨性和激励性。总之,生物化学课程学科特点需要艺术的语言,提高生物化学授课质量也需要艺术的语言,学生接受生物化学知识更需要艺术的语言。

3提高生物化学课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应该具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其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的根本体现,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3.1认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是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不仅不能降低和削弱,反而要求更严了。因此,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略、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高度认识到教师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语言美的艺术境界。

3.2积累本学科的语言素材作为生化教师,要注意积累生物化学课教学的素材。例如:在讲授物质组成时,充分利用物质发现的历史故事及发现者趣闻,加深学生记忆,效果更佳。在讲授代谢和信息遗传部分时,联系刑事侦查中的生化,如死亡原因的推测、个人身份的识别、亲子鉴定及证据的检验等,能充分展示生化知识的实际应用,真实案例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3.3领会教学语言美的实质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语言艺术既具有一般艺术的特性~感染性、高雅性、机智性、含蓄性、启发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教育性,且实质在于教育性。教学语言艺术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艺术,其神是教育。教学是积极的价值引导活动,教育性是它的灵魂。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的创新决不能脱离教育性。教学幽默美、含蓄美、声音美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必须为教书育人服务[2]。

3.4加强教师幽默品质培养幽默是生化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正如英国的m.鲍门所说:“高尚的幽默隐含了生活的全部哲学,它不仅仅是对无知的嘲讽及对笑话和故事的掌握。真正的幽默者能够像从口袋掏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反映出来,而不要花大力气。”其实,高尚的幽默是生化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的火花。生化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谈天说地;只有逻辑严谨,才能言谈隽永;只有思维敏捷,才能妙语连珠。

总之,生物化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与其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等密切相关。着眼当今生物化学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道理,生物化学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生化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生物化学教学之路。因此,要使生化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9

关键词:教师话语;二语习得;问题;策略

一、教师话语的概述

1、教师话语的概念

教师话语(teachertalk)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自周星,周韵2002)。教师话语的使用得当与否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输出(王银泉,1999)。

2、英语教师话语应遵循的原则

(一)英语教师话语要体现“师生平等互尊”的观念

教师的言语行为一方面要取得教与学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又要增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他们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所以师生之间不应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维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这是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二)英语教师话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减轻、排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

(三)英语教师话语应遵循“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原则

作为教师,应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教师的赞扬犹如阳光雨露,会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适当英语进行表扬、肯定、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师课堂用语要字斟句酌,力求精确妥当

课堂用语应简洁明了,具有正确性和连贯性,教师语言输出的同时也是全班学生的语言输入,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课堂用语,即语言的正确性,学生可能会误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正确的,并将错误的语言内化。教师的语音、语调应准确流畅,具有感染力。课堂上,学生总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节奏、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这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常用方法。因此教师用语要力求准确。

3、影响教师话语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学生的观念对教师话语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我们知道,学生的语言能力影响他们对问题的回答,而他们的回答会从多方面影响教师话语。所以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优生班的教师话语和一个差生班的教师话语在质量上的差异。

(二)教师因素。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教师的观念会影响到他的行为和话语。其二是教师的口语流利程度也是影响教师话语的重要因素。其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亦会影响教师话语。不同的教学方法影响着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占时间的比例。

二、当前我国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话语霸权仍然存在

有的教师认为可理解的输入量越多越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于是就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输入口的语;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大量信息,教师话语垄断课堂,剥夺了学生在课堂内的语言输出机会,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教学信息的反馈。

2、教师话语质量有待提高

教师话语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它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水平以及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应有一个较高的标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形式的准确性而忽视了语言的语用功能以及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教师话语的用词不当,语用失误严重。

3、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待改进

提问对于外语课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如今的外语课堂上,教师主导和控制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师生的话语交流往往局限于问答形式,即教师提问(initiation)、学生回答(Respond)、教师反馈(Feedback)的典型的iRF三段模式,而且教师大多提自己己知答案的展示性问题,较少提问自己没把握却具有开放性的参考性问题;大多数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和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提高教师话语质量的几点对策

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提高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标准、流利的口语,有过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实践表明,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对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能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并对信息反馈做出及时处理。

2、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设计好教师话语

作为教师,在进教室之前,首先要记住这次课的目的、重点,教师话语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话语应具有标准性、简洁性、精确性、目的性和相关性。话语的难易程度应适当高于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过多的生词或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都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个“度”,在确保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点难度。

3、设计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一般说来,教师应多提问能进行语言练习的展示性问题,而且教师要均等地向每个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

4、抓住时机,采用合适的纠错方法

纠错要考虑时机在课堂话语中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包括自我纠错,同学之间纠错和教师纠错。许多教师认为,为了帮助学生讲好英语,有必要对学生口语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但也不能一味纠错而不考虑时机、场合和方法,否则,学生可能会因为兴趣索然而不愿意开口讲英语。

四、结语

教师话语对于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及其重要。教师话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效果和质量外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掌握提问技巧,重视语言的质量,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和促进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1998,(2)

[2]王银泉.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iateFL)年会侧记[J].外语界,1999,(4)

[3]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4]张敏.从自然言语与教师话语的风格差异谈教师话语的效能[J].外语教学,2002,(4)

语言教学的性质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灵活运用,对语文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把握住小学语文的特性,对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规范性与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他们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的不只是教学质量的问题,同时也影响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以免学生有样学样,养成不好的说话习惯。而科学性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语意明确、条理清晰、简约精炼。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意思模糊、词不达意、啰嗦繁复,那么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正确理解。

二、可接受性与生动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小学生所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在词语的使用上要通俗易懂,语法也要浅显,尽量避免出现艰深的语句,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形象、生动,能够充分地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性

语文教学所教授的是富有感情、充满思想的文学作品,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该是富有感情的。教师要对课文具有深刻的理解,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教学语言中,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随着教师富有感彩的教学语言而真正进入到文学作品所创造的世界中,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具有感情的教学语言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语言的质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