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30

教育科研报告篇1

结题报告的题目一般格式为:《……》课题结题报告。

关键是该课题题目应具体明确,准确地概括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且有新颖性。具体要求是:①应有价值、有新意。②范围既不会过于宽泛,也不会过于狭窄。③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④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⑤题目不要用疑问句形式。⑥题目要避免价值判断。⑦不宜用过分修饰、文学化的题目。⑧用词规范,切忌杜撰。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题目不当或该研究没有价值,就得终止研究,重新调整研究课题,并呈报立项审批单位。在结题报告中应写新的课题,并附上说明。

二、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最主要的依据,其基本结构包括:

题目部分——标题、署名。

正文部分——

(1)序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动机)。

(2)理论依据。

(3)研究目标。

(4)研究方法(采用哪些教育科研方法)。

(5)研究的主要内容。

(6)研究过程概述。

(7)研究成果(概括性描述、列出图表、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结论与建议。

(8)存在的问题或研究的局限性。

结尾部分——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结题报告要注意基本格式的规范化。根据具体情况,在体例上可作适当调整,我们反对格式呆板化,但也不能违反基本格式。接下来着重谈谈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三、理论依据的选取、运用要准确

理论依据即本课题研究的科学依据,是选题论证的依据,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预先赋予某种假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过程的理论依据。

选取理论依据要防止三种情况:①无“论”可依;②有“论”难依;③大“论”小“依”;④有论不依。所选取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理解的深刻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

教育理论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有的还存在其局限性,运用时不能拈来便用。

四、教育科研过程要作客观、清晰的概述

对研究过程的概述必须符合研究类型特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多种划分标准,因而教育科研有多种类型,诸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发展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追因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等。对于各种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应明确界定。

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大多数是应用研究。

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过程。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推广性实验(当前我国进行的有学校整体改革实验、引进国外教育理论的验证实验、教育政策决策的实验、课程教材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这里有必要讲讲教育行动研究,它与教育实验是有区别的。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决策者、校长、教师主动利用有关理论、知识、方法解决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合作,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在研究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渗透而以一为主另一为辅的情况。不同研究类型,其研究过程是有不同的。教育实验研究与一般性教育研究在研究过程的表述上是不同的。

1、教育实验研究过程的表述应体现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选定课题、形成实验假设、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量、下操作定义、制定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选择被试、分配实验组或对照组、选定测量方法工具、形成方案和工作计划。

②实施阶段。执行实验程序、方案,观察实验对象,记录所需资料、数据并加工整理。在执行实验程序、方案过程中,有前测和后测设计(即对被试进行的测量),前测有时会给实验带来麻烦,所以并非所有实验都要前测,但后测却是不可缺少的。

③总结阶段。对资料数据的分析,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包括判断有否充分的实验控制、实验结果可否实际运用、可否与非实验班组比较、所得数据资料能否确保检验假设、能否充分反映实验效应、是否有相关变量的干扰、实验结果有否代表性、可否大范围推广)。

2、一般研究过程的概述内容应包括:

①简介研究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参与研究的人员。

②对问题、设计和行动步骤、过程措施的回顾;对观察到、感受到的有关现象的描述、整理。

③对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根据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探讨规律性的东西并进行论证(只有研究过程而没有分析论证,因而得不出有价值结论的研究是无效的研究)。

概述时应强调态度客观,以事实为依据,对事实的描述要明确,遣词用句以中性为原则。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五、研究成果与结论的陈述要简洁、符合科学性

研究成果需作概括性描述,诸如解决什么问题、认识有何提高、师生得到哪些发展。

对于所撰写的一些文章(著作)的观点、要点应归纳说明,所发表的文章(论文、教学案例、资料选辑)列出图表。

主要研究成果如果是巨篇宏论,则应列出该文的纲目结构。

在成果的表述中一般有讨论与分析,即讨论该研究的局限性、尚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的价值和推广的可能性。

教育科研报告篇2

在工作中,我们围绕市教科所下发的“市教育科研工作联检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认真落实,分部实施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对照市“2009年市教育科研工作联检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㈠、组织机构得到完善

县教育科研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及基层学校负责人代表组成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由邰秀丽副校长为主任的科研办公室,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主任委员,部分学术骨干教师为委员的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负责筹划和指导全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县实现了县、乡、校三级科研网络,为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稳步的运行。

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选派了一线业务骨干教师领导到教育科研所工作,目前,教育科研所现有专职科研人员五人,负责指导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根据我县教育发展的需要,早在10年前,我们就要求全县各基层学校建立科研室,并设专(兼)职科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担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为了整合全县教育科研优质人力资源,从分发挥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开展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建立了科研专家库,兼职科研员队伍,确定了热爱科研,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十名科研专家和十名兼职研究员,为全面做好我县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办公条件基本满足需要,今年装修了办公室,并为每位研究人员配齐了电脑,投入了大约两万元满足了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了比较晚善的信息网络,建立了教育科研网页,与全县各中小学校(园)实现了网络连接。教育科研网页设立了科研管理、培训、校本科研、信息、简讯、动态等栏目,及时向全县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科研信息和培训资源。

三是图书资料满足需要我们依据进修学校不断充实理论和信息资源,订阅了较为齐全的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今年新购置了图书册,供科研员及学校教师吸取教育信息及教育理论。

㈣、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教育局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工作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克服全局资金短缺实际困难,逐年加大投入“十一五”以来为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聘请专家讲课,名师送课,添置办公设备等,投入资金约三万元,为科研所配置办公室投入两万元,此外,我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所隶属于进修学校科研部,所以没有设立独立的帐户。

㈤、科研管理规范

在认真吸取了“十五”期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的课题研究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分别出台了《县科研组织管理制度》、《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极管理职责》、《县课题管理条例》、《县教育科研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基地校的建设与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我们把培树实验校和发挥实验的辐射功能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建立了25小学、2小学、县实验小学3所县级科研实验基地校。同时我们确立了搜登站中心校为市县级农村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为发挥基地校的辐射做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成果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例如今年我们就分别在25小学和2小学召开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和“十一五”立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会等,以此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用科研工作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升位。

三是突出了“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管理。为了加强立项课题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提高课题申报立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将“十一五”期间正是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列入科研目录,出台了《县“十一五”科研课题管理目录》,这样就从源头上清理了立项课题管理的混乱状况,确保了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十一五”开局,我们确立了“用科研的理念和方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的科研思路,通过论证,确立了12项部级课题,35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等重点课题,对所有立项课题逐个进行认真审阅,从题目的确立,课题的论证,方发的使用,步骤的安排,成果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审查,并与以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协调学校进行改进和完善,课题申报的质量有了明显得提高。

㈥、咨询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

多年来,我县教育科研所始终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主动开展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承担了“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此课题是为了配合我县全面实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配套研究课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县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开展不均衡的现象,我们深入基层学校调研,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材料及与主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交流等程序,形成了翔实的分析报告,提交给了教育局,为全面了解全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状况,如何扎实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教育科研所还有效利用《教育通讯》定期为行政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㈦、课题研究与校本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扎实开展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把科研员能够承担科研课题,做为对科研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我教科所三名科研人员承担了县级课题“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此项课题现已进入全面研究与实施当中。由主管局长、进修主管校长具体负责承担的“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等部级课题取得了预期成果,已通过结题验收。

二是加强课题研究实验校的管理与指导。通过专项调研、参与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形式,对“十一五”期间,承担市教育科研所主持的规划课题研究实验的十二所学校;承担部级课题“青年教师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研究”的五所学校;承担部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性格培养”、“小学生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两所学校;“十一五”期间,承担市教科所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县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其他各类立项课题的单位,进行了跟踪指导,先后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课题研究过程实录》,为学校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依据。通过鼓励和引领及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帮助学校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83%承担的“十一五”部级课题十二项,现有十项已结题;省级三十五项,现有十三项已结题达到结题率37%;市级课题十二项,十一项结题,结题率92%。

三是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制定了《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要求学校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今年我们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县教科研室与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交流会,从而提高了全县科研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自2007年9月市教育局启动“校本科研工程”活动以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形成了以一把局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实施“校本科研工程”活动方案,同时召开了由业务校长、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参加的“校本科研工程”启动大会,县中小学校共有22所学校参与一期工程研究。经过一年扎实有效的研究,经过市教科所的过程验收,全部结题。市教科所在县二小学召开了市校本科研一期工程现场会,县校本科研工作受到了市局、市所的高度认可。为此县教育局、教科所均被评为一期工程实施工程先进单位。

2008年10月,在认真总结我县校本一期工程做法和借鉴其它市、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市所总体要求和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了校本二期工程。确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的校本科研理念。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⒈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局把深入实施校本科研工程纳入局工作重点,加大教科研工作在目标管理检查中分值比重,进修学校从整体工作部署出发,整合科研与教研工作。强调科研与教研有机融合,建构校本教研制度进而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⒉强化教研,科研的引领

定期召开科研主任会议,提出工程实施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工作,了解各校校本科研工作情况,针对实施进程中出现的困惑,盲点及时予以指导与相应的建议或意见。搭建平台,开展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⒊开展扎实有效地“菜单式”培训

校本科研“菜单式”培训,是结合我县科研培训工作现状而创新出的一种科研培训模式。它的做法是基层学校把在校本科研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困惑的问题提炼出来,由校长提名培训人准备相关问题,,并将此问题上报科研所与我们相互交流探讨问题,形成共识,即可在校本教师学习团队中予以培训。科研所的相关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所培训内容要进行点评与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⒋建构校本教研制度,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在整体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可供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总是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委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校本教科研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究,进一步反思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在这一流程中教师经过自己的反思与实践行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与困惑,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对于整合、重构自己的专业生活,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行动为转变,促进校本教研、科研向纵深发展和飞跃,意义重大。

⒌共同抓好“两个带动,推进工程的整体进展。在推进校本科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和培树一批先进实验基地校,其中2小学,25小学就是我县实施校本科研工作中的先进校典型代表,我们以2所学校为例,引领并完整的展示他们在校本科研工作中的案例思考和做法以及成果。抓好农村基地校建设,培树点小就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搜登站中心校被命名为市农村教育基地校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⒍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程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校本教研目标向新课程实施后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受、体验及生成目标的的达成转变。

二是校本教研手段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小课题研究、自我反思为主转变。

三是校本教研内容向备课组、学科组对学生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转变。

四是校本教研内容向新课程实施后的以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境为主转变。

(八)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为使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和行动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采取“预约式”服务深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例如:李嘉安《教育深度叙事》、《小课题研究》。王精诚的《科研档案管理》培训材料等,此种“预约式”培训讲座,主要是配合“菜单式”培训讲座同时进行,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基层学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诊断式”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北京师范大学及省教科院,市教育科研所组织的各类培训。组织学校积极订阅《普教研究》、《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动态》、《中国教育学刊》等科研刊物,以满足学校教师学习要求。

(九)学徐交流丰富多彩

我们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县科研成果评选办法》规定,我们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及总结工作表彰会,2007——2008年度共评选出县科研先进单位7个,教育科研优秀课题组6个,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7人,优秀科研骨干教师20人,优秀科研成果,按论文、随笔、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教学专著,校本课程教材及课件,研究报告等7类共324项成果。有力的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动全县教育科研工作整体发展。

围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县域性教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课题“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管理研究”,几年来,我们坚持召开阶段研究交流会和研究成果总结推广交流会,对于其中优秀研究成果,将其推广发表在《教育通讯》上。

今年10月份,我们还召开了市所“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并在《教育通讯》上发表了综合报道,对于推动“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科研年会制度化,每年召开一次,并列入学校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这样自下而上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十)科研成果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我县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邰秀丽副校长参加了中国首届农村教师队伍论坛,所撰写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初探”获最佳演讲者称号,我们撰写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获教育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小学研究的《以责育责的特色管理研究》课题,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课题研究一等奖,并在我县召开了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现场会,所撰写的结题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结题报告。

几年来,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科研者的勤恳工作,我县科研所取得了一些成绩,被市教科所评为校本一期工程标兵教育局,先进科研所。

二、点滴体会

在多年的科研所工作实践中,我们能够从我县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实践,扎实有序地开展了科研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的重视与带动是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比足发展,有效发挥科研作用是前提。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可再造的课程资源给予足够重视。2006年县教育下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简称“两个办法”)《意见》中明确阐述把教育科研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重要位置。强化科研对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在方向引领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鲜明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按照素质教育呵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育局提出了“校校有研究题目,人人有研究问题(课题)的科研工作目标,明确问题(课题)工作化,工作问题(课题)化的科研工作思路,树立“教师既是研究者”“科研走进课改”,“问题既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校本教科研理念,瞄准教育创新与改革这个大方向,有效指导科研的开展。

突出重点,把教育科研作为领导干部和名优骨干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我县开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把是否有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

第二龙头课题做引领,我县“十一五”立项的课题,重点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以倾斜农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确立课题研究内容。例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研究”“中小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关于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县域和普发展的研究”等等。

我们还根据当前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系列需教育科研引领的问题。因此,在“十一五”科研引领新课程改的研究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研究”“反思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叙事研究”等课题,使教育科研深入到学科领域,加大了科研引领新课改的研究力度。力求增强科研兴教的力度,这也是我县教育科研的较大的增比点。

第三、搭建平台、交流互动,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县通过《教育通讯》“教育科研网页”和“教师博客群”等媒介,为教师展示交流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阶段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我们的《教育通讯》从2003年12月开始创办,至今已创办第期,每期当中都有教育科研的专项板块,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等;我们在教育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教育科研网页”并在设有课题管理系统,此外,还有个栏目,共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在这里共享;我们还于2006年7月创建了“教师博客群”,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纷纷自觉自愿地申请注册,在个人博客撰写中,有相当比例是用来撰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反思、教学随笔等的。我们的做法分别在“首届中国教师论坛”会议上和“省教师进修院校培训部主任高级研修班“上做了题为”创建教师博客,实现思路共享“的交流发言。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还将我们的”教师博客群“做了向连接

三、反思不足,采取对策,促进科研整体升位。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及时反思目前我县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科研报告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教育科研报告篇4

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我想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探讨:

一、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须始终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贯彻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方向

民族院校是特色非常鲜明的高等院校,是整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中情况特殊、特点鲜明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上都是独特的。它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见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其明确的定位,即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基地,民族干部培训和其他社会服务的基地。当然,这“三个基地”定位是民族院校具有的共性方面,由于各民族院校所处地域不同,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各异,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不一,语言环境、文化心理不同,各民族院校共性个性并存。

大家都知道,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高等教育起点较低、底子薄、发展难度很大。针对这个特点,学校建校之时就明确了提出了“为西北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翻译人才”的办学思路。汪锋同志曾经指出:“民院向正规化大学发展的方向是不会变的,但目前还只能是过渡性质的大学,即一部分是大学性质,一部分是行政干校性质,一部分是中小学性质。如不这样,就会将少数民族子弟关在门外。至于过渡时间的长短,还要看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情况,当各民族地区都有了中小学毕业生后,民院自然就办成了完全正规的大学”。这就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奠定了西北民族大学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学校的办学思路正是实现这种“正规化”的转变。这其中既包含了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的递进,也包含了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最终完成了由单一培养“政工干部型”大学向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型”的转化。由于专业设置、学科层次、生源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学校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验证了西北民族大学秉承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凸显了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办学方针既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及其社会属性,规定着大学的精神、定位和特色等自身样式的设计。民族院校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表明,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既是民族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衡量民族院校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标准。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全面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的深刻内涵,在继续坚持和强化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这一重要办学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创造性地发挥和运用到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去。要加强对民族院校在教育对象、教育宗旨、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等方面的特殊性的认识和研究,正确把握民族院校自身特有的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民族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才能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把这样一个理念落实到我们学校,其落脚点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努力的“五个基地”:把西北民族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西北民族地区的知识分享与信息交流基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研究和咨询基地;西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研究、传承基地;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科研和服务基地,进而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西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民族大学。这是我们办学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服务民族地区的目标和方向,同样也是我们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根本保证。

二、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须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招生地位

目前,与全国相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依然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一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科技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民族地区要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要得到实惠,作为民族院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使命,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保证招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从去年我们学校的招生录取情况看,学校录取新生5012人,其中少数民族考生3195名,占63.75%。

近几年来,录取的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平均为62%以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等省份实现重点批次招生,从而为实现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体系建设必须要紧贴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作为民族院校,其学科建设和专业体系建设必须紧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所具有的办学资源,走有我们自己的办学特色之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建设上不宜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而要集中有限资源,瞄准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和优势。

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特色体现在办学的不同层面,包括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育模式、人才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等。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对此有共同的认识。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F·理查德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每一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不是所有大学都该变成一流大学。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她举了美国的例子,“美国每个州都有一所旗舰式的大学,但更多的学校很普通,却各有自己的特色,它们并不嫉妒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相反它们有令自己自豪的地方,它们同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应用这段话来说明一所高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终直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学校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上。要从我校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等方面找出比较优势来,突出自己特色,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把我们的特色专业建设好,巩固好。

去年,我们在学科平台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校新增“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顺利挂牌,这是学校坚持科研走向社会和市场,开门办科研,实现学校与地方联合、优势互补的结果,对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研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学校首次列入开展推免生工作高等学校;三是获得招收“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博士、硕士研究生资格,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我校顺利进行。同时“奇正藏药西北民族大学藏药研发中心”、“西北民族大学建材科教产业园”、“兰州高新区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平台”也在我校建成。这都是我们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科研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的重大成就。

这些年来,学校注重发挥民族宗教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在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等学科领域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在着力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我们有了这样一些平台,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首先,要利用这些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其次要利用这些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当中,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仅去年,我们学校向政府部门提交了关于甘肃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13篇、关于宗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的思考――甘南临夏州两地区调研报告18篇,并在政府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中采纳,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当做的事。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打造学科品牌,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能力。

四、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须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一)加强领导,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抓好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要在工作中有明确的体现。

(二)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要共同配合,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校都要关心。对于教学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各个部门要协力配合。同时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使学校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管理队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激励和管理制度

教师队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关键环节。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谁拥有高水平的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物,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已经是不争的实事。们要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实施。要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要在学术空间、工作条件及生活待遇方面为教师创造良好条件,要积极营造大师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要加大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破除制约创新、束缚创新的一切障碍,激发生机和活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度。要引进和培养并举,加大对教师在职攻读高一级学位和到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进修、深造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立起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

完善鼓励教学的激励机制。总结岗位聘任制的经验,进一步明确规定教学工作岗位、科研工作岗位的职责以及相应的岗位津贴发放办法,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规范师德行为

一般教育人士把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也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同时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今天,我们仍然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而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了,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五)深化教学常规管理,并且要做到常规工作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学校要实现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一方面要重视常规管理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营造开放,宽容的氛围。促进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各学校要从本校教学实际出发,在常规教学管理方面形成特色。

同时常规工作必须与教学研究相结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工作是开展教研教改的有力保证。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执行常规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时常进行反思,这也就是提倡教师在常规工作是即不脱离教学实际而为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

五、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很多重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是因为前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矛盾,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已导致就业需求与可提供就业岗位严重脱节。从需求来说,高校多年的连续扩招,积压的待业大学生不少。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而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来说,还出现了一定的萎缩。其中包括许多中小企业长期产业结构没有调整或自身经营管理出现了问题而不得不停产,有许多甚至是悲壮地倒闭。长期经济景气助长的繁荣思维,使钢材价格、房地产价格、化纤原料价格等飙涨,能源等大宗商品短缺,吸引很多企业进入了这些行业并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这种过度扩张导致了现在一些大中型企业陷入了财务困难甚至破产危机。还因为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在华外资、合资企业进人的大门也几乎关闭了。由于今年大学生求职的压力很大,很多人便想参加公务员考试试一下,这也无可厚非。结果是200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了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竞争。截至2008年10月26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最后一天),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104万余人,而最终能捧上“饭碗”的仅仅13566人,淘汰率高达98.7%。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与2007年的60:1有大幅度提高。

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正积极地从各个层面提升国民对经济的信心,而保障就业则是最能树立信心的举措之一。中央高层提醒当前既是困难又是机遇,抓住机遇出手要快,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资金投放的方向主要是铁路、公路、居民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降低贷款利率、减税让利,扩大出口解救中小企业。从这些数据和信息,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毕业生同样面临这样的就业压力,尽管如此,对于民族地区来讲,对人才的需求,尤其对高层次人才的仍然是有市场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引导我们的学生到民族地区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六、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须为民族地区创新体系建设服务

创新体系中主要构成要素的基本职能定位是:

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校主要的职能是向社会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向企业提供技术源。

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及高校一样,也要生产知识(主要是技术知识),供应技术,更多的则是应用知识,并最终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

教育部门和创新中介机构主要起知识传播和转移作用。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促进技术转移,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职能是:支持知识生产,尤其是战略性研发;以政府和计划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知识产权、法规和标准等。

教育科研报告篇5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传输和知识学习的新型教育形式,其特点和优势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在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今天,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教育学习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求学者认同和欢迎,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已经批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截至20xx年底,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670万。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学习中心作为试点高校办学的最前沿,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成立了7000余个,其中普通试点高校3000余个,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分校2800余个,公共服务体系1500余个。虽然学习中心队伍庞大,但直接与行业企业合作设立的却寥寥无几。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思考,结合学院承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的子课题《冶金行业继续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通过调研,初步了解了现代远程教育目前的办学模式基本情况以及冶金行业企业继续教育基本状况,深入分析了目前试点高校普遍采取的与校外学习中心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改革现代远程教育单一的办学模式,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积极推进面向行业企业的现代远程教育新模式。

一、对传统校外学习中心的分析与探讨

1、学习中心的功能与地位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现代远程教育院校和校外学习中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前者负责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学籍管理、证书颁发、收费标准等工作,并向后者提供管理和教学环节的有关指导;后者则认真执行前者的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前者开展招生宣传活动,承担日常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落实学风、考风建设,保证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装备正常运转,为学生提供教育咨询和指导,把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做到每个学生,二者构成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全方位助学服务。校外学习中心是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发挥着多种功能,通常附设在一些普通高校、民办院校、职业学校、非学历培训机构等。

2、学习中心内部环境出现的主要问题

办学理念有偏差,只重招生不重办学。部分校外学习中心未能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特点,在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还有偏差,把盈利视为办学的唯一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只想多招学生而忽视了校外学习中心的教育责任,只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忽视了辅导教师素质以及组织文化等软件的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外学习中心和主办高校都是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中的有机一环,其办学理念应当是一致的。校外学习中心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不仅要在学业上做好充分的学习支持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把对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做深做细,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

招生组织工作不规范,生源质量下降。为了加强对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20xx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20xx年颁布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并建立了年报年检制度,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每年定期向教育部提交状态数据,并开展自我检查。这使得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各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主办高校将国家给试点院校的办学权转移给校外学习中心,由校外学习中心自主组织招生、授课,自行印制试卷、自主命题考试和自主阅卷,少数校外学习中心还存在“点外设点”的情况,有些地区还存在部分不符合条件、未经审批的校外学习中心招生,个别校外学习中心在招生宣传上有误导的现象,甚至存在违规招收不合格生源的情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教学组织管理不够细致,学习支持服务还不够完善。由于远程教育的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所以要想保证其教育质量就必须做好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功能是校外学习中心的核心职能,一般包括教学技术支持服务、教学信息供给服务、课程导入辅助服务、学习辅导答疑服务、促进学习协作服务、实验实践环节的落实。当前,各地校外学习中心还存在着不少的教学管理问题,学习支持服务不够完善,直接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考务工作组织不力,考风考纪问题比较严重。考试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因而,必须做好考务管理工作,特别是对远程教育来说,更需要有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声誉。然而,一些校外学习中心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毕业率,不但没有严格按照主办高校的考务规定,对学生的作弊行为不制止,对作弊的处理不规范,反而在考试过程中片面迎合,充当起学生舞弊的“保护伞”,严重影响了学校的风气,降低了试点高校乃至整个现代远程教育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和认可度。

人员队伍不足,流动性大。拥有充足、稳定、高水平的一支管理、教学辅导队伍是学习中心能否充分实现自身功能、协助主办高校做好网络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学习中心在行政上隶属于依托建设单位,不受高校监管,致使学习中心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很大。同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学习中心往往聘用一些水平不高的教师为学员做课程辅导,严重影响了学习中心的办学效率也损害了主办高校的形象。

3、学习中心外部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习中心管理机制刻板。为了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监督,教育部于20xx年出台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对校外学习中心的设立条件、程序、应提交的材料都做出了细致的要求。办法规定校外学习中心由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各省在审批时间和条件上的条条框框,使高校不能够方便快捷地设立学习中心,也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合作单位的积极性,错失了一些良好的招生时机。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恶意竞争。网络教育诞生以来,只有最初的几所试点院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得到了国家资金、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其他网络教育学院都是自负盈亏。随着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生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个别高校在试点过程中,只看到了学习中心在招生工作上发挥的巨大作用,为了扩大生源、提高学习中心的招生积极性,一些学校采取了降低学费标准、提高学习中心利益分成比例等措施来抢夺学习中心的市场份额。因此,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学习中心难免急功近利盲目扩大招生,甚至采取了招生给回扣的恶劣手段。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学习中心还出现了砍掉实习实践环节、聘用不合格的教师为学员辅导、管理人员缺编运转等一系列违规操作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分成比例也大大削减了高校的办学成本,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了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

对学习中心评估、考核和监督力度不够。随着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各学习中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迎合了部分学员买文凭混文凭的投机心理,导致了学习中心对学员学习过程和考试过程管理松懈,甚至很多学员在报名时即选择考试好通过的学校,直接导致严谨办学的高校利益受损,使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因此,加强对学习中心的评估、考核和监管不仅是主办高校自身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使国家一系列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学习中心设立的局限。教育部针对学习中心的建设条件等出台了相关文件,做了明确的规定。伴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学习中心的设立条件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例如,随着家庭宽带用户的增加,学习中心的硬件条件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再比如,现在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而主战场在企业和学习型组织。现有的学习中心习惯于搞学历教育,而非学历教育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够。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中心的工作内涵也会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现有学习中心绝大多数设立在学校或社会上,而设立在行业和大型企业里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工科专业教育市场的发展。

二、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1、行业企业有广泛的继续教育需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钢铁行业现有从业人员120万左右。从从业人员学历看,西方钢铁企业大学学历比例达到50%以上,是我国的4倍,韩国浦项高中以上的操作人员达到95%,比我国高4.5倍。从从业人员结构看,国外技术人员比例在提高,操作人员比重在降低,如韩国浦项,技术人员比例达到37.76%,是我国的近4倍。从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看,发达国家钢铁行业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比例达40%,比我国高2.5倍。世界钢铁强国员工素质远远超过我国。

从国内与国际形势来看,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而目前我国钢铁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基本结构不尽合理,以中低学历、中低职称为主,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并且各个企业及员工在原有教育水平、教育层次不足的基础上对继续教育和培训问题不够重视,投入较少,热情不高。虽然随着钢铁企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仍然占很大比例的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国外大企业一般都设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常见的有培训中心、人才开发院、公司大学等。成功企业的案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有数据表明,美国企业用于培训的支出,每年以59.26%的增幅增加。国内的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这几年也加强了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加大了培训经费的投入。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已经从一般管理工作转向重要战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把员工培训放在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

2、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优势与特色

从主观上看:一是办学理念端正。企业培训机构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能够获得企业提供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规定企业用于职工继续教育的经费不得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在广大冶金行业企业这笔费用多则上千万,少的也有几百万。企业都规定,教育经费使用需遵守“专款专用、节余结转”的原则,当年度节余费用可结转下一年使用,严禁挪用和侵占职工教育经费。有了这些政策,培训机构根本不需要为经济利益而盲目组织生源。另外,企业组织员工接受继续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是要提高广大员工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因此,企业培训机构办教育目的单纯,就是要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优秀实用型人才,从这个角度上甚至可以说它是非营利的,完全吻合了教育部对学习中心办学理念提出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要求。所以,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企业培训机构一定会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办学理念,为广大职工服好务,提供让社会、企业、高校都放心的高质量的远程教育。二是企业职工学习态度端正。企业员工选择接受继续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掌握所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在企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他们普遍希望接受严格、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的明确。

有了这两方面从心而发的教与学的热情,我们完全不用担心企业培训机构会出现一般学习中心产生的虚假宣传、考试放水,与学员一起蒙蔽主办学校的问题。

从客观上看:一是企业培训机构办学软环境良好。在企业内部办学,无论辅导教师、管理人员还是学员,都是同一单位,人们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容易克服网络教育产生的孤独感,企业的党组织可以统一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免去了向普通学习中心一样派专人负责的麻烦。学员之间可以不通过学习中心的强制安排自然结成学习小组,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而且企业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专职师资力量,他们都是企业各项专业工作的佼佼者,完全有能力胜任企业特殊专业的课程辅导工作。二是一些企业需要的专业在社会上不受重视。由于企业都有其特殊需求,特别是钢铁企业,员工普遍是冶金、机械等工科专业背景,为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大多数员工都愿意选择与本岗位有关或相近的专业继续深造。因此,在企业继续教育领域,冶金、机械、化工等专业是受到追捧的热门专业。而地方学习中心面对的却是整个地区市场,很难针对企业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即使勉强开设了也难有连续性。而且由于现有的学习中心大多设在高校或电大,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辅导教师,影响企业职工学习的热情。而在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则会一改“冷门”专业不受重视的局面,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三是企业拥有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众所周知,目前网络教育在社会上开设的专业还是文科和计算机专业为主体,很少涉及工科专业,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教育缺乏适合工科专业的实习实践条件,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与企业合作办学,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广大员工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完成学习环节中的实验作业、毕业设计等工作;而企业因为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也乐于为学员提供实践的场所,因此企业培训机构会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去帮助学员完成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解决工科专业难以在远程教育领域立足的问题。

教育科研报告篇6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教育改革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扩张是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知识资本的形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教育的发展处于最好的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模式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社会和市场对教育的需要,带来了教育的失范和失序。由于教育是具有先导性,且系统性很强、周期性长、牵涉面广泛的庞大的体系,要把教育的事情办好,最基本的是我们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制度和管理僵化,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不堪重负;教育的乱收费引起群众的不满等。办教育最需要科学的、严谨务实的作风,切忌浮躁、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作风,但是,不尊重教育客观规律,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高层次、大规模,组建了不少万人、数万人、十万人的大学,如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问题和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盲目、浮燥——这是教育的大忌,是与求真务实相背离的。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教育的发展及其负面影响将是长远的、不可低估的,甚至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的大局。教育面临这些矛盾和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采取主观臆断的态度,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教育发展观为出发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办学,求教育发展的态势之真。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是我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思想的精髓。教育的发展要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出发,寻求发展的路径。在发展的问题上,有的人存在短视行为,不顾现实条件,不管有无条件蜂拥而上规模,追求高速度和大发展,这些都是与求真务实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教育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入探索、研究“教育”这个客观事物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思考和理论研究过程;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需受教育的群体庞大,而教育经费短缺的国情。彻底转变观念,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种种复杂矛盾,是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和立足点。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迫切要求,一定要树立自觉的、求真务实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这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是我们立论的基础。

二、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必然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尺度,一种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直接影响,从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是教育的主体,标志着教育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新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的,离开了这个根本原则,教育发展就成了空谈。以人为本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需要,一切为了现实的、社会的、具体的人。以人为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抽象的、自然存在的人,人如果停留在自然状态,仅是纯粹生物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社会化了的人的存在,社会是通过人的自觉、自主、自为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赋予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素质和人的意义的存在。关注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主要环节是接受教育。人的力量、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受动性的,只有当人学习了知识,才有力量。每个人不仅有自我生存的需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即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未来社会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教育科学发展观应该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自觉理念,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路径。只有把教育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核心。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要把大人才观摆在突出的地位,这样我国才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是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技竞争力,而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管理能力还是科技竞争力,都离不开入,离不开人才。目前我国需要大批高知识、高科技的人才,我国才能形成世界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但是目前我国还有相当差距。虽然我国东部已经成为成功的技术应用者,整个中国正逐步成为技术应用型大国,但是国际核心竞争力偏低,科技竞争力较弱,却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经济、企业、教育和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尽快进行人才开发才能有效地支撑我国竞争力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人的个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超越了只追求某一个方面的片面性发展的局限,肯定了在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关注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人的自觉自为全面发展的主体地位,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重视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做人的人格、肯定人的尊严,就是尊重人的学习、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关键是要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度和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人的终身受教育权,树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紧迫观念。我国一贯重视学历教育,这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信息、经济瞬息万变,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学历教育,或学校“一次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也只是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许多知识、技能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工作的实践和职业的培训中获得的,即使是大学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二年后就有一半已经过时。因此,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学习化社会,必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比水平,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终身学习化社会,既是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也是广大群众自我完善的迫切要求。

其次,要提供学习化社会的制度保障,建设学习化的社会环境。要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使学校融入社会,特别是发挥高校建设终身教育的积极作用。为人们提供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终身学习的平台,教育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原则。教育已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仅靠学校或通过单独的机构不能对其社会的一切成员都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越来越是每个人的需要,我们不仅必须发展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而且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把这个社会称之为“学习化的社会”;我国目前与构建学习化社会还有相当差距。社会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不仅是只满足个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意义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是作为社会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也是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传统教育观强调学习是灌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以应试教育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科学教育观强调学生是主体,学习是独立自主、生动活泼的、自由自觉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围绕学生转。学习化社会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学习成为国家政治和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社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可持续发展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关于教育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把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平等发展观念注入教育发展的观念中,这既是经济也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首先,教育要优先、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瞻观。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发展程度的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力、知识资本,知识贫困是经济贫苦之源。教育是有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投资,教育投资是一种改变人自身、改变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教育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需要国家、社会和市场共同介入教育,改变教育仅仅是消费投入的错误理念,最关键的是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和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用于教育的投入还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指数,这是不符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的,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屏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既是我国教育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个有机的整体,教育是社会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它是以现代科技为中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居于先导和基础的地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教育列为“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性行业”。教育在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发展的状况将决定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整体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发展观,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定位,说明各种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滞后性,因此,必须对未来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制订科学的长期、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形成多阶段、多形式、多种类、多层次全方位的大教育系统,这就扩大和延伸了发展的视野,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又要突出重点,着眼于基础教育,正确处理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政府一方面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完善农村的义务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扩大和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要尽快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当代教育的整体化改革的趋势不断加强,从教育的理念、体制、结构,到教育的政策、内容、方法、课程等的不断革新,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国民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和分配不合理、教育资产的管理体制僵化,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将决定和影响我国教育今后的发展状况,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为指导,构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财政制度,调动市场和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为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教育科研报告篇7

一、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黑河市、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孙吴县、逊克县、爱辉区7所职教中心学校。其中,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为部级重点校,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嫩江县职教中心学校、北安市职教中心学校为省部级重点校。共有教职工705人,专任教师436人,“双师型”教师190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1.3岁,教师中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505人,学历达标率83.78%,中学高级教师174人,中学一级教师199人。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护理、医学检验、口腔工艺、电工电子、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焊接、养殖、种植、农机、商务俄语、财会、餐旅服务、学前教育、市场营销、焊接、数控编程、电子商务等20多个专业,每年为地方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近1500余人。

二、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1.招生人数有所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中职招生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十一五”至今,市、县两级政府累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职教建设,争取到国家、省有关政策资金、专项资金近2160余万元,确保了全市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3.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能够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创新办学模式,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实行订单培养,促进学生就业;强化校企联合办学、校校合作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受社会欢迎、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技能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1.发展的氛围较差。黑河市地处边境,经济欠发达,人们“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重升学、轻就业”的思想仍很严重。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

2.生源不足。全市职业学校总体上看生源不是很乐观,学校方面的原因是:办学理念有偏差;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师素质不过硬;学制不灵活。

3.师资水平尚有很大差距。教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即工勤人员多、教师少;教师队伍中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专业课教师中理论课教师多、技能型教师少。“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小,骨干教师严重匮乏,特别是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因缺乏专业教师,难以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4.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改革。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质量还不能满足就业的实际需要,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本地就业率相对较低。

5.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尽管市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了一些改善和加强,但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微乎其微,这都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

6.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大量萎缩;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专业发展不平衡,盲目设置专业与固守陈旧狭窄专业现象依然存在,致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造成供给不优,企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7.专业设置不合理,缺少强势品牌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目前全市各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少,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适应和反映社会的需要,办学特色不显著;不能完全根据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提出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增强学校办学的吸引力;不能正确对待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这一课题,部分专业不能满足学校及家长的愿望,这不仅阻碍了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也制约了学校的自身发展。

三、几点建议

1.积极推动学生就业,建立毕业生跟踪体系。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高其社会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宣传技能型人才在培养、使用、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真正营造一个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

教育科研报告篇8

为贯彻实践科学发展,围绕“实施统筹新战略,激发资源新优势,建设和谐**”这个活动主题,我们就如何加快城乡文化教育均衡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调研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文化教育发展现状

(一)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文化建设主要以乡镇、行政村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实文化队伍,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据了解,自20xx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其中县财政配套投入1500余万元),在6个乡建成了文体站,在112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室,组建了50余支农牧民业余文艺演出团体。自20xx年起,我县实施了农牧民健身工程,为21个行政村新修了篮球场,为22个行政村购买安装了健身器材。20xx年,**县还实施了“农家书屋”、“东风工程”两大惠民工程。自治区首批“东风工程”出版物共为我县赠送了党报党刊1342份、图书16553册。截止目前,县财政已连续出资新建了11个“农家书屋”,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同时,为把文化阵地拓展到乡村、到农户,我县发挥文化部门指导作用,帮助12个行政村新组建了村级业余文艺演出队,进一步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20xx年以来我县已放映电影2500余场次;开展“送图书下乡“工作,两年来共发放图书近4000册,并建设了12个服务点,对乡镇图书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开展“文化六进”,组织20多名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76场。

(二)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5所,幼儿园22所(公办21所),其中,中学14所,完全小学11所,教学点34个。在校生11869人,其中小学7262人,初中2944人,高中1663人;教职工1188人,其中专任教师937人;幼儿园22所,其中公办21所;乡、村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07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6%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3.32%以上。历年中高考成绩、内初内高录取率均在地区前例。县幼儿园为民汉合园、混合编班的幼儿园,乡村幼儿园均为“双语”幼儿园,学前教育覆盖面已达70%以上,少数民族适龄学前儿童入园率达57%。自20xx年以来,我县先后招聘了245名教师,其中人才交流70人,县财政招聘175人;提前退休了338人。20xx年以来,我县先后争取建设资金达3079万元,分别实施了“边境县农牧区学校改造项目”、“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工程。20xx年,我县全年总投资达到3017万元,新建校舍13876平方米,修缮学校围墙5000米,并按“国标”配备了各类教学仪器设备。

二、城乡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城乡教育、文化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群众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的。从总体上看,城乡教育、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方面:

1、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在加依勒玛乡加依勒玛村和村民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人是农村文化队伍中的积极分子,以致农村文化能人匮乏。留守在家中的妇女和老人承担着农牧业生产的重任,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难调动。这一问题在各乡镇都比较普遍。

2、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偏少。在县文体局调研时,干部们反映,尽管县委、政府一直致力于培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积极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放电影、演节目等,但与农牧区群众需求相比,在内容和数量上都比较有限。由于寻多乡村地处偏远,加之文化部门经费不足,使得农村文化相对贫乏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

3、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库勒拜乡文体站调研时,有看书的村民反映,农村图书室、阅览室书籍存量总体较少,同时更新较慢,想看的书在文体站找不到。与县城相对繁荣的文化市场相比,农村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缺少与县城文化必要的交流平台,使得各自的文化优势无法实现充分共享,形成整体合力。

4、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纵观我县城乡文化发展,县城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多,而乡、村级文体办公设备呈现区域性对比上的不足,特别是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文化工作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有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城乡教育发展方面:

1、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发展相对不平衡。主要包括:一是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不科学不合理,50人以下的教学点37个在一定时期存在,农牧区个别学校教学靠支教老师维持正常的教学。二时按照“两基”要求,学校的服务地理半径为3公里,农区乡中学学生在600人以上,山区牧区初中应达9个班,校均450人以上,但很难达到集中办学。三是高中规模较小,目前民汉高中每年招生只有600人,初中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升入高中学习。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哈语教师整体超编的情况下,汉族教师不足。全县教师整体分布不均衡,农牧区教师涌向县城的势头有增无减;学科专业搭配不合理,农牧区教师整体学历不高。引进新教师存在待遇保障等问题,难以留住人才;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教师队伍没有活力。

3、教育管理体制落后,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一是教职工管理不科学,导致部分教职工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存在着等退休现象。二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上有偏颇,事权与人权财权分离,责任不清,主体不明,学校花钱的事躲着走,有权的事争着要。三是学校内部管理缺乏激励机制,教职工竞争意识相对不强淡薄。目前优秀教师的流失、优秀学生的流失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升学率的重要因素。

4、教育投入渠道单一,普及教育需要更多资金支持。普及教育需要的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为主,投入渠道单一。由于我们是欠发达地区,每年的资金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之间仍然存在差距。时代的发展要求农牧区教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群众也对各级学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做为一项民生事业,目前民办教育尚未发挥出应有作用。

三、城乡文化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1、高度重视,积极创新机制

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已经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起了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教育等多部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协商平台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个部门共建共享农村文化。但还缺乏资金保障机制,我们认为应建立起有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县、乡财政要统筹规划,不断提高用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资金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县、乡、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要实施乡镇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坚持平时检查和年终检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量化考评,考核的结果与奖惩挂钩,确保干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乡文体站和村文化室的功能,保障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2、多措并举,鼓励自办文化

通过财政支持和文化指导,帮助农民把各类文化组织发展起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近年来,我县已持续开展了文化“三下乡”工作,在城乡积极开展了“乡村百日广场文化”、“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文化六进”、“群众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文体活动。20xx年以来,全县各乡镇的“腰鼓队”、“秧歌队”等业余文艺演出队,在农村开展文体活动200余场,参与群众达到12万人次。20xx年底至20xx年初举行了两个月的“**县第九届群众文艺汇演”。在20xx-20xx年的自治区首届“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中,我县被评为“自治区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先进县(市、区)。”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牧区群众非常渴望展示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让更多的城里人知道乡村文化的魅力。今后,我们将在文化活动中实现“双向互动”:一是下派文化力量进行试点,从节目编排到正式演出,对10-15个文化基础较好的村进行全程指导,在农闲时节和节假日,组织群众自编自演富有农村特色的文艺节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积极展开财政支持,从演出道具到演出场地,对自办文化愿望强烈的村进行充实、配全。二是充分发挥群众智慧,邀请民间文化人士参加县上节目的编排,充当“导演”,参与到节目策划中来。通过双向互动,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文艺创作和演出热情,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进一步促进农牧区文明风尚的形成。

3、文化下乡,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今后我县将进一步探索城乡文化活动长效机制,借助文化下乡等载体,进一步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一是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好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流动电影放映车、乡镇电影放映小分队的作用,开展电影放映工作,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多样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二是把经常化、小型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闲、节日,组织各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鼓励农民群众自编自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倡导农民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三是积极引导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为农村服务,强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及“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各级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多播出受农民群众欢迎的精品栏目和节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在乡、村文化阵地增加农民群众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四是加大对各乡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的宣传和管理力度,调动农民学习新知识、新科技的热情,并将新科技应用于生产、生活,充分发挥“东风工程”免费发放的各类期刊、农村科技图书、音响资料的作用。新华书店也应当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农村读者购书读书提供优惠和方便条件。

4、强化监管,促进城乡文化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强文化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坚持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二是发挥乡镇文化站的监督作用,整顿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三是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的管理,坚决打击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5、加强培训,建设乡土文化队伍

一是认真实施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工程。采取送到文化院校进行深造、从县艺术团、文化馆派人到乡村办文化人才培训班等方式,对乡村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20xx年以来全县举办乡镇文化中心人员、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和经营人员、业余文艺爱好者培训班等共14期,培训近400人次。计划今后两年举办相关文化培训30期,培训人数1000人次,有效提高业余文化爱好者参与活动能力。二是建立村(社区)文化辅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结合“送文化”下乡,对已经统计出来的560多名社会文艺骨干进行多渠道、深层次培训,为活跃乡村文化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对农村文化精英从事农村文化事业进行适当财政补贴,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充分发挥艺术团、文化馆专业艺术人员的优势,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指导培训。在20xx-20xx年已下乡指导农牧区文化活动100余次的基础上,今后两年指导活动次数要达到150场以上。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扎根创业,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土壤条件。

(二)城乡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1、巩固基础教育,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与水平

近年来,**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积极争取资金,修缮、新建校舍,过去低矮破旧的校舍已成为历史。今年,我县将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年总投入预计将达到5500万元,新建校舍近2万平方米,砖混校舍占校舍面积的百分比由20xx年的33%上升到95%。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我们按照小学生就近入学、初中生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原有中学18所(含牧寄校),小学55所、教学点62个,进行布局调整,加大结构性合校及撤消教学点工作,先后撤销28个教学点,对10所学校进行民汉合校。今年,我们又委托**大学建筑设计院专家对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了《**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规划》,计划用2到3年时间将全县办学点由59个调整为24个,其中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4所,完全小学9所(含5所乡级寄宿制小学),教学点9个。通过布局调整,形成“县办中学、乡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新格局。

2、创新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根据我县教师队伍存在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的现状,我县将通过加大招聘、放宽出口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今年,我们又根据我县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整体规划,制定了《**县师资结构调整方案》,计划用2-3所时间对全县师资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争取上级教师政策、加大专任教师招聘力度、深化支教和放宽教师出口等措施,使全县师资力量达到更优化的配置。目前,我们已上报了292名“双语”教师招录需求计划,实施了50名教师的招聘工作。

20xx年,按照教师“十百千”工程,我县先后聘任了10名“教坛明星”、30名“教坛新秀”、1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对教师培养机制进行大力创新,每三年评选出十名教坛明星,百名优秀教师,千名合格教师。20xx年,我们已经提出了“1251工程”,即到20xx年培养1000名县级骨干教师,200名能起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科带头人,50名地区级学科带头人,10名地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我们还将采取内外联合办班、培训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今年,我们已制定了《**县教师培训规划》,通过进一步强化县级培训、校本培训基地作用,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县在职教师强化轮训一遍。目前,**县已形成了由2名部级、32名自治区级、64名地区级、98名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组建的骨干教师队伍,并编辑了疆内第1部乡土教材《美丽的**》。

3、实现两手都要硬,推进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是稳步推进幼儿教育。我们将始终坚持教育“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的方针,将幼儿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使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xx年我们投入40余万元在萨尔塔木乡库尔米希村、库勒拜乡和萨尔布拉克乡成功开办了3所乡村学前“双语”幼儿园。通过试点运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20xx年,又投入700多万元按照“人口不集中不办园,生源不充足不办园,师资力量不富余不办园”的原则,新建了9所“双语”学前幼儿园,改扩建11所标准化“双语”学前幼儿园,投入70余万元高标准配备了“双语”学前幼儿图书、生活用具、教辅设备等。同时,面向全县公开招聘幼儿教师26名。今后,我县将继续深化幼儿教师支教制度,努力形成“县、乡、村”三级幼儿园支教体系,进一步充实幼教师资队伍。

二是跨越式发展职业教育。我们将以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依托我县矿业、畜牧、农业、旅游等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与地区技校及疆内有实力的职业技术学校联系,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还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等,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管理目标体系。目前,**县成职教中心下设职业教育培训学校1所,分设“2+1”职业教育培训基地14个,专兼职教师163人。先后共组织“2+1”职业教育培训人数达1400余人,其中成功创业的254人;送出培训384人,其中送出定向培训182人,成功就业210人;县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开设2个班,招收学员67人。

4、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现县办中学、乡办小学和村办幼儿园的突破性进展

一是实现中学扩建目标。**县高级中学,现有校园面积7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20xx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40人,教学班37个,学生1663人。到20xx年,高级中学校改建扩建工作全部完成后,校园面积将达到100余亩,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在校生人数达到2500人,授课班级达60个。为我县普及高中教育奠定基石。**县初级中学,校园扩建达将到118亩,新建校舍面积达2万平方米,把乡部各学校初中部全部合并至县初级中学后,学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3000余人,20xx年9月前完成加依勒玛乡中学、寄校,齐巴尔乡中学,库勒拜乡寄校的合并,其余各校于20xx年前逐步合并到县一中,实现除铁热克提乡寄校、萨尔布拉克乡寄校、齐巴尔乡寄校外所有中学全部合并至县城就读。

教育科研报告篇9

1、着力构建一种注重发展、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取向。有效地教师评价应该是对教师现有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对工作的情感和态度、现在的工作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与可能进宪完整的、综合的评定。它不仅是对教师现有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潜在价值给予肯定。评价是一个过程,它根据教师现在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定期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并依据评价提供的信息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需求,明确继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标。

2、着力构建一种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教师评价机制,依据评价结论对教师进行的奖惩、评职称、晋级、聘任等都是满足教师需要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是实现教师评价目的的保证。在有效的教师评价中应恰当地运用奖惩与发展,使两者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

3、着力构建“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的素质的主动发展。科学发展观下的教师评价亦应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的客体,更是评价的主体。所以教师评价应该强调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者必须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4、着力构建完备的和可行性的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要有多维度性和发展性。参照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要求,至少应当从三个维度考查教师的表现:第一是教育维度,即从教育者的角度考查教师的素质、表现和成就,其中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等能力素质的评价需进一步深入;第二是学习纬度,即从学习者的角度考查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自我完善的表现和成绩;第三是创造纬度,即从创造者确定考查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

(2)权重分配应合理。为了保证评价中重要因素在总体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采取适当增大其权重的方法,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可适当降低基本素质的所占权重,适当扩大教学水平的所占权重。

(3)评价体系应体现个别差异。在任何一个教师团体中,教师均在如何最好地实现个人业务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和选择。要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两类不同群体实行有区别的评价。对于有经验的教师,评价标准比较固定,对于新教师评价标准会因新教师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4)应处理好两对关系。第一,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就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发展而言,教师在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同等重要,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都是两者有机结合的结果。第二,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教师评价的指标应当尽可能量化,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大量无法计量的因素。因此教师评价中,既是坚持定量分析,又要有定性分析,并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5、着力形成使教师评价的整体功能充分实现的评价结果。影响教师评价的因素是复杂的,在使用评价结果时,首先,必须仔细分析以减少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其次,对教师评价结论的解释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现在在哪里”,即指你所在群体中的坐标体系里所处的位置,这样可能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小团体中的自我”;二是“你可到哪里去”,即你的“最近发展区”,带有导向性,教师可以自己的过去、潜能、自身发展作为标准来评价“时间发展序列当中动态的自我”;三是“你怎样到达你的‘最近发展区’”,即指你今后发展的步骤、条件和方法。从促进教师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用评价结果,对教师表现出清晰的教育展望。评价结论更应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而不是教师的过去成绩。再次,评价者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结论和评价对象的不同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反馈给评价对象。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评价,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教师置于全部社会关系中,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生活组成的变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应当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整体的教育效益观的指导下,立足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来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育科研报告篇10

科学发展观是怎样理解的呢?我认为,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大家都可以看到,当今中国家是一个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业俱旺的国家。国家日益强大,有赖于我们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也有赖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一个党员的事情;所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边;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我们市在现阶段还不富裕,还需要加快经济建设,加快经济建设的基础就是人才建设。这就需要办大教育、加强教育。而我市政府机构,广大人民群众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教育,我们的教育在整个地区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但是,这不是我们骄傲的资本,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大建设教育事业的力度,并且不能走老路子,要创新开发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科学发展观,铸造教育知名品牌。

知名品牌的影响是足以让任何人吃惊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曾经“口出狂言”:假如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被大火烧个精光,第二天我们照样能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建成一个新的公司,我们的“魔水”照样会风靡全世界。一个配方从营养学角度已落后了50多年的所谓“魔水”,何以能在饮料行业独领100余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该品牌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段“狂言”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一代知名品牌的拥有显得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作为我们的同行,黄冈教育作为我国一个特有的教育现象,持续辉煌几十年而不衰,一再创造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成就一段不可多见的神话。结合我们本地实际,应从中学习借鉴些什么呢?

1、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方式。大力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努力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统筹兼顾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

2、继续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的支持、帮助下,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从前的仍然有少数人认为“教书匠”是书呆子,没出息到现在全市上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3、建立更强大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振兴的基石。未来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教育的成功与否以及它在一个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何,最终取决于作为教育主体力量的光荣的人民教师。建立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工作迫切的任务之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承载文化、传播文明、发展科学、培养人才的时代重任。希望你们始终牢记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要热爱教育事业,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观念。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希望你们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师德修养,锤炼高尚品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和教育观。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诤友。

4、加深教育方式改革。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无论软件建设,还是硬件配置,都无法满足优质教育的需求。要从办学体制和机制上找路径,大力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盘活资源,激发活力,走规模化、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均衡协调发展公办、民办教育,不能单纯的把教育模式定义为时间加汗水,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在探索中创新。

5、教师要灵活教学方法。不能像以前那样以点概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尽量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教育面前,每一个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