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35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1

关键词:语音语言;声乐学习;歌唱语言;地方民歌;声音线条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30—01

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声乐艺术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声乐艺术随之也发展到一个比较鼎盛的时期,人们越来越渴望有更多的好声音和好的作品,所以声乐艺术迫切需要从科学角度建立一种科学的、规范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体系,可供后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声乐是一种语言类的艺术,所以声乐与语音语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在发声技巧的掌握和作品内容的表达上都离不开对语音语言的研究。所以想要学习好声乐,必须掌握声乐与语音的巧妙之处。

一、什么是声乐语音学

郑茂平教授做出的结论是:声乐语音学是声乐与语音相结合的交叉科学,它既受声乐作为艺术的审美规则的制约,同时又要符合普通话语音学的声音规范和意义规范。我个人通俗的理解是,在保持声音的线条下,使听众能听懂歌者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声乐下的语音学。

二、语音语言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语音是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部分

很多国外的声乐学者都认为:“声乐应该注重的不只是声音,更重要的是内容和感情”。而内容和感情的流露大多取决于语音语言部分,只有听众到底知道歌者在唱的是什么,才能知道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也就是需要把作品交代清楚,这一点很重要。语调是歌唱者声音音调的变化所造成的旋律模式,语气是歌唱者和欣赏者对语调感知的心理反应形式。而语气语调在处理声乐作品的情感部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分析声乐作品的时候,除看乐谱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熟读歌词,分析语调和语气,因为语调和语气能表达歌者表达作品时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且理解歌词的含义,分析语音语言的规律,考虑作品的表达内容和情感,在脑海当中勾画出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就对我们处理作品是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更能使自己投入到故事情节或者山水美景里面,把作品发挥的淋漓尽致,就会展现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美。

(二)语音发音对歌唱中声音线条的完整性有着重要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中国作品大多都以汉语为主,而汉语主要是有声母和韵母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而语音腔(声腔)和气息决定着声音的线条的完整性,也就是所谓的连贯性。所以,一旦语言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在发音咬字的时候把原来通畅连贯的气息所切断的问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线条被不科学的使用语音所切断,也就是失去了连贯性。所以我们在歌唱的时候要学会“生长”,也就是把每一个字都串联起来。例如:王洛宾《跑马溜溜的山上》其中“跑马溜溜的山上”中的“跑”汉语拼音为“pao”,我们可以唱作为“pa—o”,延长元音字母,“o”着一点儿唱“a”,这样唱既能使声音有弹性,又能使声音不失去色彩和共鸣,最主要的是能“生长”出下一个字“马”,马的汉语拼音是“ma”,在“跑”的基础上嘴唇稍微一带直接唱“a”,这样以来跑和马都在腔体面,也没有因为在唱“马”的时候把气息切断,这就叫做“生长”,即后面的字都在前面那个字上像刚才举例中那样“生长”出来。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指出:歌唱中的共鸣器官就是语言中字的母音获得共鸣的腔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语音语言直接影响着歌者歌唱的状态和技能的发挥,最终影响歌者表达作品的质量。

(三)语音语言掌握着地方性民歌作品的命脉

在中国民歌作品中,很多都有地方性的方言在里面,而我们要是还按照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方式去演绎地方民歌作品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的意思了,所以我们在声乐学习当中遇到地方性民歌作品的时候,更应该去了解地方民族的特色,了解作品的背景,语音和语言上面有什么特色特点,把地方语言适当的和作品结合,会显得更有味道、更有特色、更有说服力、更受广大人民喜爱。

三、总结

同样是一部作品,有一百个人去演绎就会有一百个味道,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思想不同,看法不同,所以对作品的演绎就不同。语音语言不但对声乐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歌者在处理声乐作品时以及在演绎的时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训练发声技巧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语音语言的训练和掌握。声音的线条以及作品的地方特色和主要思想感情都源于我们在声乐事业上的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掌握语音语言与声乐艺术之间的重要关系,是声乐学习者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2

我们是一个已有十几亿左右人口的世界大国,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4,在国际生活中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进一步对外开放、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对外交流崭新形势下,由于物质、精神两个文明频繁接触的迫切需要,我们固然需要多多学习各国语文,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应重视我们本土的汉语言文学。

当今世界各国更已纷纷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七八年中期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国,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教学已在中学逐渐发展,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已决定,自1992年起,将汉语列为所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在日本,汉语早已成为人们学习热情极高的外语,而且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日本广播协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二十年之久,估计学员已达百万人。在西德,“汉语热”已使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界感到应接不暇。1986年仅在各国大学学汉语的人数就达2000人,开设汉语课的中学也从1984年的4所增加到20多所。世界汉语教学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虽有六十多所高等院校专为外国学者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但仍然远难满足各国学者来学的要求。(以上均据198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的报导)国外高校的学者已具有如此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对我们本国语文进一步学习吗?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各国语文,否则进行广泛交流就很困难,但毕竟,学好本国语文,达到作为一个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应有的水平,毕竟还是第一位的。

不要认为学习汉语只想学点简单的口语和浅近文字,也不要认为外国学者只有爱好语文的才想学习汉语。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向高深方面进一步学习,很多人成了汉学家、“中国通”、甚至大企业家。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与兴趣从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分别汲取到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识、生活哲理、创造精神和事业才能。日本的很多小学生都能背出不少著名的唐诗宋词,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书在外国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往往还规定属员必须阅读这些中国古籍。他们自称从这些中国古籍中汲取到了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得以在“安”与“和”的环境中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启示,以至有所谓他们是在实行“儒学资本主义”的说法。新加坡、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后地区很多人有类似的见解。英国李约瑟教授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更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的精华近来得以在国际间越来越得到赞赏,越来越扩大影响,是同各国学者对汉语学习的越来越趋向高深分不开的,这种交流趋势的发展和理解的增进,无疑是对人类持久和平、共同进步的有力推动,一个莫大佳音。尽量开放,相互交流并且使交流越来越向深广度发展,我们现在要谈教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不向这方面做重大的努力。这一点对新时期中国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美国大学一般都规定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习一年他们本国语文——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较早的文学名著,还要求所有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重视写作训练。规定本科整个学习课程中的核心应是必修的主干课程,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历史,社会与政府结构以及自然科学。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公共基础知识。(据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发展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见198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美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程度较高,即以大学方面来说,针对存在问题就采取了这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觉得在《大学语文》教材里,应该按不同比例以古今中外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著名文学作品作为教材,是比较适当的,是符合当前需要和国际文化交流趋势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学遗产丰富,选入的古代文学作品数量应略占多数,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则又应以散文为主。现当代文学作品比较易懂,平时接触较多,所以略少。外国作品选入虽少,也可以扩大一些视野。我们希望所有的中国人,就力所能及,在尽量多多自学些有代表性的名著,不要只限于教材中极其有限的作品。考试及格,绝不等于自己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已经足够了。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3

   1.意大利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习的分类

   意大利拥有长期的移民历史(北非人的移入和意大利人向北美的移出),所以意大利语言学界对“外语”学习的研究也格外关注。如今,意大利语言学家将语言习得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即“获得”(acquisizione)和“习得”(apprendimento)。第一种方式强调语言学习者暴露于语言应用文化环境并受其影响,不自觉的对其他个体进行模仿,从而学会语言;第二种方式则是语言学习者自觉的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有组织的教学当中,从而学会语言。意大利语言学家指出,只有这两种方式共同应用,才能融入所学语言的环境,摆脱“母语”(madrlingua)的思维方式对“外语”(linguastraniera)的影响,熟练应用一门外语。由于学生学习环境的局限,真正做到以“获得”这种方式学习语言是不可能的,所以为弥补这个缺陷,只能以主动的方式去学习、认识所学语言存在的文化,从而达到学习并熟练应用一门外语的目的。

   2.文化认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2.1文化认识对语言被动接受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外语如孩童学习母语一样,最先发展的是语言的被动接受能力,即“听”、“读”。这个阶段主要考验的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但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接触的单词、语法、句式十分熟悉,但不能明白所接触内容的含义。此时,与其说是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不足,不如说是学生对语言所存在的文化认识的不够。

   例如在点餐时,顾客要求“Ulladiavola,perfavore”(请来一份辣火腿披萨)。Diavola在意大利语中为“魔鬼”的阴性形式,由于在意大利文化中,恶魔的图像常与红色一同出现,而食辣会使脸色变红,所以在餐饮语言中,diavola就与辛辣食物联系到了一起。

   意大利的历史源远流长、宗教氛围浓重,许多俗语与典故都与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或宗教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用UovodiColombo(哥伦布之蛋)比喻看似困难,实则容易的问题;用Filod’ariana(阿里阿德涅之线)比喻使人走出复杂问题或情况的线索、建议,用L’anticoserpente(古蛇)比喻撒旦等,学生如不了解文化背景是完全无法从字面意思理解的。

   2.2文化认识对语言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在语言被动能力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之

   后,语言的主动创造能力,即“说”、“写”,开始形成并发展,这时学生已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化到了主动传递信息的阶段。此时对文化背景的认识与了解,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的与他人交流、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与不愉快。

   非常典型的例子,低年级学生练习对话,场景为两人在街上偶遇相互打招呼,就有学生照中国人的习惯问到“Haimangiato?”(你吃了吗?)这在中国只是一个简单的打招呼,而在意大利人看来则是对他共同进餐的邀请。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根据简单的问“Comestai\sta?”(你\您好吗?)或者“Ciao!”(嗨!)即可。

   对文化的了解也能够使学生在交流中更多的运用俗语、典故,使自己的语言更“意大利化”,表现出自己良好的语言素养。

   2.3文化认识对学生学习的推动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4

关键词社会文化教学语言能力双语教育语言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48-01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H.DonglasBrown在principleoflearningandteaching一书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外语教学是力图解决语言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来源于文化,但是又用于反映该文化的各种特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就必须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运用这门外语所依附的社会文化。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Hymes,1972)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Cenale&Swain,1980/1983)拓展了交际能力的相关概念,丰富了交际能力学说的内容。他们提出交际能力至少包含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涉及到了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跨越不同的文化障碍,特别是在有明显差异的文化特征上加以指导,以便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应用文化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

一、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作为“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指某种艺术、某篇小说、诗歌或者戏剧,这种狭隘意义上的文化现象,而是含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是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形式,甚至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中还可以分裂出许多小的文化类别,这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我们进行交流时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因素。否则,语言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对某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例如:“狗”一词在英汉文化群体中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汉语中用“走狗”“丧家狗”等来形容令人厌恶的人,以狗组成的词组多含贬义,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中则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的成语,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又如,英语单词“dragon(龙)”与中国的“龙”,在象征意义、美学内涵,以及语言应用上均存在极大的差异。西方人把龙看成是动物中最恐怖的一种,它们传播瘟疫,糟蹋庄稼,以吃人为乐,被誉为贪婪的掠夺者,嗜财如命的守财奴,而在“dragon(龙)”构成的习语中则指“恶魔”“魔王”,如“DragonLady(盛气凌人的女人)”等;与此相反,在中国龙是受敬重与崇拜的对象,因此它们掌握河、湖、海,负责施云布雨,供奉它们的龙王庙随处可见。通过这样的了解和对比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比如,英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只有概括词,如“uncle,aunt,cousin,grandmother”等,而汉语中却只有表示具体关系的词,如“叔、伯、舅、外公”等。“ihaveasister.”看似简单,实际上要翻译成汉语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上下文可判断,“sister”是译成“姐”还是“妹”就够伤脑筋了。

二、文化知识的学习要行之有效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文化知识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有效利用教学设备,尽量营造跨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综合性英语教学改革,学习中的由师到生的核心转变,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可以对学生更生动、直观地进行文化导入,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二语习得理论经过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如何把英语教学工作做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从二语习得理论的习得—学习假说、输入假说等五个方面出发,重点以输入假说为例进行介绍,通过论述它的主要原则、特点和存在的缺陷等几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下面本文就对二语习得的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二语习得理论简介

(一)习得—学习假说

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潜意识过程中的产物,是其在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只关注交流的内容。语言学习则是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产物,以获得和语言相关的知识为目的。[1]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者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不能流利的使用语言,而语言学习者则能够在实际中将语言运用自如。

(二)监控假说

这一假说说明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要想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运用;二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使语言使用者具备运用语言的正确形式,使监控系统发挥作用;三是语言使用者必须要熟知使用语言的规则。[2]

(三)情感过滤假说

这一假说强调,语言的输入必须要通过情感的过滤,才能够被语言学习者所掌握,而这些情感因素包括了自信、焦急等情感。[3]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情感因素过于强烈,就会阻碍语言输入的进行,对语言的学习造成阻碍。

(四)自然顺序假说

该假说中强调的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而且这种顺序与学习者的背景情况没有关系,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的顺序是一样的。

(五)输入假说

这一理论强调了语言学习者必须先理解语言的输入,才能够学习语言,这一理论同时还强调,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的,因此它关注的是语言的习得,而当语言的输入超出了学习者目前的水平时,学习者就很难理解输入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的语言习得就是没有价值的。[4]二、二语习得理论中输入假说的详细介绍

(一)输入假说的原则

1.语言输入的i+1原则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习得者所接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就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这样对英语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水平的语言内容和语言技术,且习得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这种内容和技巧进行理解,这样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的i+1原则,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表示的是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材料。[5]这个原则就强调的是语言的学习者需要从一个低级阶段过渡到该机阶段,其语言输入的资料中需要包括下一阶段的新内容,这样才更容易接受,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到语言的结构技能。

2.语言输入的此时此地原则

此时此刻原则是指在语言的输入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真实的,因为语言的习得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够产生,才能够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而产生习得的效果,这就是此时此地原则。

3.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原则

输入假说的前提是,语言的输入必须是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者充分的接收到大量的语言信息。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对所输入信息的理解而产生的,因此习得者必须要懂得所输入的语言材料,材料一定要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6]对于复杂的材料,习得者往往会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结构上,忽略了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就丧失了语言输入的本意,所以说,语言的输入一定要坚持有效性原则。

4.正确处理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过程只能够掌握语言的相关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语言,这一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校正与检测,并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只有通过习得才能够真正实现输入的语言耳朵灵活运用,因此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这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获得信息的习得方法和自觉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有效的结合,来保证语言输入的成功性和有效性。

5.实现语言输入三个阶段的合理过渡

在语言输入的初级阶段,学习者还未具备一定的使用能力,因此这一阶段应该着重锻炼其听力能力,以此来刺激听觉器官,掌握大量熟悉词汇,再根据这些词汇理解输入的内容;在第二个阶段,克拉申认为是“早期语言表达阶段”,要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注意的是语言的表达需要与能力相适应,[7]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激励教学,不要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比形式结构更重要;最后阶段就是语言的显示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的提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巩固,最终实现语言的输出,完成语言出入的全过程。

(二)输入假说的特点

1.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者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倘若学习者接触的语言都是与自己无关的且自己不理解的内容,那么就不会对此产生兴趣,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对于习得者来说是浪费时间,因此说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可理解的内容,实现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2.非语法程序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将习得与学习紧密结合,因此说以习得为目的的教学中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具有一定局限的,非语法程序安排更适合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教学。

3.关联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要想使语言的习得有效果,内容的选取需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并且对此产生兴趣。根据资料显示,越是学习者未接触的内容,就会越感兴趣,因此说抓住这一方面来考虑,将关联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实现语言的输入。

4.广泛的输入量

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i+1原则阐述的。目前情况下,我国外语教学的不理想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学习者要想掌握语言知识,单单学习语言形式、结构和词汇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运用,广泛的阅读和课外活动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i的比例,通过广泛的语言输入量来达到语言输入的目的,实现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目标。[8]

(三)输入假说存在问题

1.过分夸大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不能揭示出其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过程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受到语言情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如学习知识的准确度、学习能力等内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够判断语言输入是否能够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因此说输入假说过分的夸大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不能明确揭示出其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知识的过程。

2.忽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好地进行运用交流,但是输入假说中过分地强调了语言输入的作用,认为其是获取知识的决定力量,却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这是该假说的一个缺陷。

3.简化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第二语言的学习毕竟不等同于母语的学习,受到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具备母语学习的优势环境,因此需要加强第二语言的学习,而输入假说中,却简化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将语言的习得与学习孤立开来,这样就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

二、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输入假说为重点进行论述

(一)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两种方式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方法。[9]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没有习得的自然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习得的作用,这方面的缺陷老师可以在课堂内外创造更好的习得环境来弥补不足。同时要正确认识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在内容系统化、知识完整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习得和学习恰当的结合,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合理运用,既重视形式教学,又不忽视能力的培养。

(二)对于情感过滤假说的应用

情感过滤假说中强调过,对于语言的接受效果会受到学习情感如焦急心态等的影响,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多鼓励学生,进行肯定教学、愉快教学,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减少学生情感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情感过滤假说中同时强调了兴趣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英语交流的乐趣,只是每天在枯燥的阅读中度过,为考试而学习,这样就加大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过滤,产生不良的效果。[10]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无论是在听力、口语还是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英语带来的乐趣,都能够感受到英语世界中的无穷魅力,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情感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

(三)在语言输入过程中的运用

1.保证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是要保证语言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由于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选取恰当的内容进行讲解,这对于老师的备课要求就提高了,老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还要熟知这段内容的背景,以方便语言知识的输出,同时老师还要讲现在所讲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保证知识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保证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生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很难将语言学会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此,老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网络互动教学,利用网络上的语言知识增加教学资源。英美报刊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报刊中涉及到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有社会评论等热点问题,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对于英语教学具有巨大的意义。

3.增加口语交流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在下面记录,学到的都是书面知识,单调而枯燥,而对口语的练习却相对缺乏,这样的哑巴式英语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的效果,为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放映英美的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的英语发音等,运用这些方法将听说读写四方面完美综合,才是语言输入需要达到的目标。

4.语言学习者要不断地进行假设与创新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学习者要学会运用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学会假设和创新,是语言的输入能够更具有价值。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根据所学的内容不断的假设,然后再根据知识的积累打破原来的假设设置新的假设,最终达到知识的创新,使语言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5.注重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活动是维系教学最终成败的核心因素,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内容不能够完全按照i+1的模式进行,还需要包括i、i+2、i+3、i-1等内容,力求输入的自然,适应多层次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11]

6.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外语习得的过程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而实现的,因此说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习者具有足够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接触新思维模式和新交流模式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输入可理解的内容,还需要创造一种语言输出的环境,这样在输入和输出的循环中使学生学到知识。

7.尽量克服输入假说的缺陷

输入假说中过分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这个缺陷,在输入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促进语言输入的顺利完成。[12]同时老师应该避免输入假说中对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简化,完善语言学习过程,提高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结束语:

二语习得理论中所强调的习得——学习理论、输入理论和情感过滤等理论对于中国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习得和学者恰当结合,为学生提供可读性和易懂性的输入信息,降低情感过滤的影响,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妍.二语习得理论与现代英语教学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0期

[2]曹静.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海外英语,2010年第09期

[3]于彪.二语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武警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何庆华.二语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思想战线,2010年第s2期

[5]俞伟丽.从二语习得理论探讨现代综合英语教学科技资讯,2009年第25期

[6]马艳莹,郑玉琪.从二语习得角度探讨现代英语教学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第9期

[7]戴明忠.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第2期

[8]杨旗.输入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学术界,2010年第05期

[9]王景辉.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分析语文学刊,2006年07期

[10]杨臻.浅谈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第04期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6

(一)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交际语言教学的逻辑发展。

关于任务型教学,Brown有如下表述:“任务型学习将任务置于教学法焦点的中心。它视学习过程为一系列直接与课程目标相联系并服务于课程目标的任务,其目的超越了为语言而练习语言。”由于任务目标明确,学习者专注于“用语言做事”,“完成任务是首要考虑”,因而能够视意义的表达为第一性,而不去过多关注语言形式。在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看来,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基本相同的部分比较重要。如同母语习得一样,第二语言学习的实质条件是真实的语言环境、大量的目的语接触(输入)和运用(输出)机会、以及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协商。借助任务组织教学可创造上述条件。选择与生活相关的交际任务能够为学习者创造接近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意义协商(meaningnegotiation)能够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入、输出和验证假设机会,这本身就能够甚至足以推动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著名语言学家widdowson认为:“任务中的问题不是语言问题,但需要用语言来解决。学习者使用语言并不是为语言本身,而是利用语言的‘潜势’达到独立的交际目的。所以问题(任务)的设计调和了两种教语言的途径:语言的(注重语言形式)和非语言的(注重意义)……使两者的互相依赖成为必要。”。

(二)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征

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征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则所体现:

1.交互性原则。交互性是交际的核心。对于交互性的重要性,Brown认为“交互性是交际的全部……在对语言教学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交互作用途径本身是学会交际的最有效方法。交互性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交流思想、情感或想法的活动,其结果是交流各方从中受益。交际能力理论强调了交互作用作为人类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协商’意义的重要性。”

交互性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能够促进语言自动性的生成,这是二语习得研究者从探究儿童语言习得过程获得的启发。“我们通常把儿童语言学习的成功归功于他们在无意识中习得语言这种有目共睹的倾向,也就是说,不对语言形式本身进行分析,通过对所接触的语言输入进行归纳的过程和有机会尝试语言输出,儿童们学习语言似乎不需经过‘思考’语言形式。”他们能较快地从对一条条语言项目的仔细关注、逐一加工转换为一种快速自动加工方式,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是随意的、次要的。与之对照的是,成人语言学习者这一转换来得缓慢,他们长期徘徊于分析型、控制型模式,关注琐碎的语言项目。“有效的语言学习涉及从对少量语言形式的控制及时地过渡到对相对无限的语言形式的自动加工。”而交互作用被认为是促进这种自动性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2.引进真实文本原则。引进真实文本的意义在于真实文本使学习者直接接触目的语文化,有助于获得对目的语的真实体验,能够促进学习者以接近母语者的方式使用新习得的语言,参与有意义的交际,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语法或词汇知识。

真实文本的另一特点是不脱离特定语境。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认为,语义的产生和理解与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及其追随者对语境及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把语境大致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前者主要涉及人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为模式对语篇的语类结构的制约这一宏观层面,而后者指与语言交际行为直接相关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种因素。语境对语义理解和语言使用的影响制约不容忽视,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境意识,使语言学习生动有趣,学得的语言是动态的、有血有肉的。

3.过程性原则。让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是任务型学习的宗旨之一,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过程是第一性的,而学习内容是第二性的。以往的语言课堂往往一味地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忽视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势必是结果取向的,以教材、教师为中心,通常用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讲解语言规则系统,只说明“可以这样做”或“应该这样做”,而对“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和“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却很少涉及。

从另一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过程,交际能力的获得也是一个过程,它以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技能为前提,但这些知识技能能否相互转化发展为交际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具备过程能力。任务型教学重视将学习者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上来将有助于过程能力的培养。要把学习者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上来决定了任务型教学要以活动、任务组织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者积极的认知参与及其对学习内容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由学习者在完成任务中探索、归纳,发现规则、运用规则,在用目的语同他人的交流协商,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学会交际。同时,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将促进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4.重视学习者个人经历对学习的促进原则。学习者个人经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积极的认知参与,通过亲身感受获得个人体验,建立起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它可以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做中学”。对学习者来说,这种通过参与由亲身经历形成的对客体的认识较之直接被他人告知而获得的认识更具实际意义。

学习者个人经历的另一内涵指其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以及对认知客体的兴趣情感。这些经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则表现为学习者将新习得的信息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化,导致了原有认知结构的丰富扩展或调整修正。与此同时,由于原有经验的作用,学习者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已渗透了学习者个人的认识。重视学习者个人经历的积极作用这一特征表明任务型教学与20世纪末以来颇具影响力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7

论文摘要: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不同交际模式中都包括这两种成份,社会文化知识被认为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言行得体。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而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 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 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 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slatures convening in the capital city. 

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 military meeting was had in pentagon. 

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 “pentagon”是美国的国防部,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 “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 merrill 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 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 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

merrill 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 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 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 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 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 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 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 elis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 elis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flep,1997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8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理论依据主要特点实施原则

教育部2001年秋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学生的成绩一直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注重记忆类的练习,枯燥的词汇语法练习造成许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任务型教学的引入和倡导对改变这种英语教学现状有重要的意义。该教学法把外语教学视为解决交际任务的过程,课堂活动组织以任务为核心,并按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来设计活动,使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本文概述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并探讨其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及主要特点

任务型教学基于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1962)提出的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他认为,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才能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教师和学习同伴对个人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重视学习的社会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任务型教学的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动态发展的学习方法,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过程为重心,学习过程充满反思、顿悟、自省等心理活动。任务型教学法反映外语教学目标和功能的转变,体现外语教学从关注教学方法转为关注学习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转为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发展趋势。在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下的语言学习是交际和超越交际的,语言教学不再局限于语言理解和训练。如何使学生习得语言并培养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是由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参与和运用的程度决定。在参与运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情况,例如学生对所给的任务和问题理解各不相同,导致执行任务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测的现象,但这体现任务型教学法的观点: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作为语言使用的核心,通过运用语言而内化语言。对任务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法。在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能促进学生获得、处理和使用信息,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willis(1996)提出实施任务教学法的五项原则:(1)提供有价值和真实的语言材料;(2)运用语言;(3)所选任务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4)适当注重某些语言形式;(5)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Skehan(1998)提出的实施原则强调:(1)选择合适的语言结构;(2)任务的选择符合应用标准;(3)任务的选择和排列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协调发展;(4)通过调节学习者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强调语言形式;(5)定期进行学习效果的“盘点”。任务的实施阶段可以划分为:(1)前期任务:介绍题目和任务;(2)执行任务:选择任务、计划和实施任务并报告;(3)后期任务:注重语言形式、分析结果、强化练习。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并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的等进行调整,并尽量注意平衡语言运用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使语言表达平衡发展。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

在大学阶段,语言学习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语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交际能力仍然十分有限。此时,学习者一方面需要对外语知识加以扩展和提炼,另一方面用目的语言交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都更加强烈。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就许多问题用目的语展开讨论、发表意见提供了保证;另一有利条件是,由于学习者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了较多的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可以在课后留给学生练习;同时,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生都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在合适的时候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尝试,容易取得成果。

许多学者将该教学法运用到实践中进行了实证研究。温伟娟(2001)调查了任务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在任务式教学环境中积极参与语法任务,并且提高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注意力,有助于引导学习者积极地思考、发现问题,提高认知能力,同时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并大面积地提高他们整体的英语水平。何莲珍、王敏(2003)调查了任务复杂度、任务难度及语言水平对中国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度的影响,结论是:(1)任务复杂度对中国大学生语言准确度具有显著的影响。语言准确度与任务复杂度成反比,复杂度越高,学习者的语言准确度越低。复杂度受到任务前准备、背景知识、任务条件和任务结构等因素的影响;(2)语言水平对语言准确性的影响非常显著。语言水平高的学习者在任务处理中语言准确性明显高于低水平的学习者;(3)语言水平和任务复杂度之间没有交互效应;(4)构成任务难度的两个情感因素――学习者对难度的整体感受和焦虑度与准确度呈显著性负相关。陈慧媛(1998)调查了写作任务(回忆性写作、标题性写作和归纳性写作)难度和两种任务条件对专业英语学生写作的影响,实验得出:标题性写作的准确性最高,其次是回忆性写作和归纳性写作;回忆性写作语言准确性与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有关,归纳性写作所产生的语言复杂性最高,标题性写作最低,回忆性在两者之间。

任务不仅仅是任务型教学法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整个语言教学乃至非语言学科课堂教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教师对任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目标和学习进行的方式,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甚至学习成果的表现和评价方式。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能体现语言价值的有效教学途径。我们应在实践应用中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持正确的态度,把握该理论的实质,不断深入研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的语言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xford:oUp,1998.

[2]Vygotsky.L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ma:miipress,1962.

[3]willis.J.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4]陈慧媛,吴旭东.任务难度与条件对eFL写作的影响[J].现代外语,1998,(2):27-39.

[5]何莲珍,王敏.任务复杂度、任务难度及语言水平对中国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4,(2):172-179.

[6]温伟娟.语法教学中的任务教学法的实验报告[J].国外外语教学,2001,(4):18-23.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9

   关键词: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母语

1二语习得研究在心理语言学中的地位

第二语言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它有别于第一语言的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语言处理过程的研究,即研究日常的语言运作过程要经过大脑的哪些部位;(2)人类大脑中潜在的语言知识的研究,即研究如何描述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机制;(3)语言发展及获得过程的研究,即研究儿童语言及成人第二语言发展过程中经历哪些阶段,并发展哪些语言机制。从语言获得的角度来讲,心理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分辨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语言的不同变化,因此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语言的习得有别于母语的习得,二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在二语习得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了母语体系,已建立了一整套的语言模式,它既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资源,又是干扰二语习得的根源。二语的结构类别必须建立在母语结构类别基础之上,如果说母语习得充分发挥或调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话,那么二语习得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这一艰苦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学习者的年龄、智力、性格和动机等因素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心理语言因素。

2第二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第二语言获得的心理试验研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语言处理过程的研究(processingstudies),一种是获得研究(acquisitionstudies)。前者旨在描述第二语言使用者的内在的心理机能。这些机能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理解并表达其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后者旨在研究第二语言使用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这两个研究领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我们知道,语言获得是建立在能够处理所学到的语言结构及材料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语言处理及操作并不是完全为了获得语言而进行的。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处理能力并不一定与语言获得有直接的关系。

2.1语言认知过程

心理语言学中运用认知理论对人的语言运用和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人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这种分析方法也可以延伸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分析中来。但是,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最大区别是,它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蒋祖康1999)。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此时,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都会对注意产生影响。skehan(1998)认为,一种形式越是频繁出现,越可能受到注意。学习者通过对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语际语,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语言输出。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大脑所进行的活动涉及到注意、记忆、思维、分析、迁移和语际语的形成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对于进一步揭示外语学习过程的一般现象和规律、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2学习者的语言特征

学习者语言特征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中心之一,它研究习得是如何发生的,从而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建立和检测提供依据。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最早就是对语言学习者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误差分析的重点通过学习者从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转移的程度创造性指出误差指标是学习的中介,创造性指标是学习的语际。误差分析的结果有力地反驳了当时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或学习和任何其他学习一样是通过模仿、重复、强化来形成学习者第二语言习惯。大多数误差的产生并不是由于对第一语言习惯进行转移引起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创造性不可忽视。在不同阶段,学习者所犯错误的特征随着学习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

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跟母语一样具有内在变量,学习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结构。虽然母语使用者有时也会违反语法规则,但是第二语言习得似乎更容易引起变化。学习者根据语境的不同使用相应的语言形式,也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即情景的不同采取变化。其次,学习者在正规情况下可能使用正确语言,而在非正规情况下更容易使用转承语,即非正规的日常用语。

2.3斯林克尔(selinker)的“中间语言”体系

第二语言学习者所表达的各种类型的第二语言常被研究者们称为“过渡语言”(transitionalcompetence),“近似语言”(approximativesystem)(nemser,1971),或“中间语言”(interlanguage)(selinker,1972)。斯林克尔声称“中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一种在第二语言环境下产生的语言规则系统。在描述中间语言过程种,斯林克尔指出以下只有4个程序是中间语言产生的基础:

第一,母语的影响。学习者母语种的语法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并用来表达思想。语言训练的影响。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课堂上由于过分强调某一结构而引起的规则转移。

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

第三,语言学习者交际策略的影响。

第四,语言材料所引起的规则扩大化使用。

斯林克尔提出这只有4个过程存在于晚期心理结构中。这一结构可以在人类语言关键期(12岁左右)后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开发出来。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第二语言获得概念,即第二语言结构的“化石化”(fossilization)。这一概念概括了第二语言学习中一个普遍现象,即学习者无论被改正多少次均会重复一个错误形式直到语言水平到达相当高的程度。很明显,斯林克尔的理论与乔姆斯基的传统理论相符,他们都力图根据一些可观察到的语言数据来描述语言学习者可能采用的心理过程。此外,斯林可尔还指出,过渡语言也好,近似语言或中间语言也好,都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出的一种系统,有些语言形式尽管给予大量纠正或反馈,都将以其特有的错误形式留在第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表达中。

3母语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世界上的语言千差万别,但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人类实现思维的有效手段。人类思维是有共同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是有共同性的。语言的共同性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的共同性,这是任何语言都少不了的。例如语言的抽象性、创造性、表意功能等。c·hockett曾例举了16种此类的共同性。另一种是相对的共同性,即根据各种语言总结出来的一些共同特征,但不一定每种语言都具有这些特征。像英语里有些句子的词序正好和汉语的句子词序一致。如:heboughtapersonalcomputer与汉语中“他买了一台电脑”正好一致,这种正迁移现象使学生掌握此类句子易如反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世界上不同语言社团所面对的现实大体上是一样的。相同的现实必然会使不同的语言具有共同性,尽管语言社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编码机制又必然会使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而英语则是词和句,但他们都是具有现成的、离散的、在语言社团中具有心理现实性三个特点,这就是隐含于特性背后的语言共同性的一种表现。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起了重要作用。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多种语言之间被揭示出来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多。语言的共同性与二语习得有密切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人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否意识到他对语言的共同性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即通过事物的个性认识事物的共同性,当他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把他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从人类语言的共同性看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是起到正迁移的作用的。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二语习得者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思维是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进程的。

4结束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个非常复杂心理过程,它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母语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通过分析,有助于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母语的作用,并且不能忽视学生已经掌握母语这一事实,应利用母语优势去促进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nemser,w.(1971).approximativesystemsofforeignlanguagelearners.iral,9(2),115-123.

[2]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iral,10(3),209-231.

[3]shehanp.a.(2000)g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4]高虹.“心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获得过程的诠释”[j].佳斯木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vol.23no.6,150-151.

语言学习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外语学习观念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推动下有了很大发展,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就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来讲,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其中包括公共外语教学。学生个体的差异、老师的因素及语言学习环境等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作为影响学习者个人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受到海内外学者的认可。语言学习观念是指学习者对自身、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语言学习的本质等形成的一系列观点(VictoriLock-hart,1995),它会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秋芳,1995)。

笔者从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多年,特对高职院校学生外语学习观念进行了调查。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普遍观念是什么?

2.高职院校男生和女生对英语学习的观念是否存在很大差别?

3.高职院校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观念是否存在很大差别?

本研究以江西职业技术制造学院的15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了Horwitz的语言学校观念的调查问卷;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高职学生所持有的外语学习观念的整体趋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生和女生、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接近50%的同学都认为英语不算是一门很难学会的语言,认为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英语学习上。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偏低,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并且学习能力和习惯都较差,给今后的英语教学带来一定难度;约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英语四大技能当中的听说要难于读写,由此看出,之前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当中,学生接受到的还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英语,哑巴英语,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差;对于语言的本质,绝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语言的文化背景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习单词和语法是学习英语的重要事情,但是过于强调单词量和语法,会忽视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很强的动机驱使,并对结果抱有很高期望。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说英语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的工作当中没有很大用处,强调自己又不出国,又不从事外语外贸的工作,没有必要学得太好,目前能应付考试就行。因此,从问卷显示来看,有些同学不仅语言基础差,还缺乏兴趣和动机,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第二,男女性别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观念上的差异。女生可能在语言方面较男生有一定天分,而且更愿意花费时间在语言的学习上。就动机而言,女生更愿意掌握一门外语,在就业方面可以选择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女生也更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语言学习的方法。对于英语学习的核心,男性比女性更重视语法的学习,大部分男生都只是把英语作为一门考试学科,应付考试而已。这些都导致女性在学习的最终成绩上比男性更乐观。而男性更倾向于把他们学习失败归咎于其他人有天赋而他们没有。对于英语学习的核心,男性比女性更重视语法的学习。

第三,高分者比低分者在英语学习上更有自信,这样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高分学生越学越好,低分学生却越来越缺乏动力和信心。就学习方法而言,低分学生更注重单词的学习,这样使他们花费大部分时间背单词表而忽视了其他技能的培养。再者,低分学生学英语是为了有更好的使用的机会,他们的工具性动机更强。

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就此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观念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帮学生建立科学的、积极的学习观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消除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教师应该用先进的学习理论武装自己,并且将其运用于语言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归纳总结语言特点,减轻学生负担,并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

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更自主地学习。教的最终目的是不教。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