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学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6:07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1

幼儿的语言特点

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但不能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孩子在幼儿阶段,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很好奇,总爱去接触新鲜的事物,模仿大人的行为等,并且想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但由于年龄和心智的限制,他们还没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很好的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在说话的时候就存在着表达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克服语言障碍,多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引导他们去使用更多的词汇和语句,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接受能力较强,有显著进步幼儿虽然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较少,有时候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尤其是对一些新的事物和词汇等。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要去尝试更多新鲜的事物,能够快速的掌握新接受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进行引导,多让他们去接触周围的新鲜事物,激发幼儿对新词汇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发音上不够清晰幼儿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声带的发育还不够,因此幼儿在发音的时候,存在着不清晰的现象,一般情况下都是语音不清,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将会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较大的障碍。语音不清晰是幼儿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这使他们在实际发音的情境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对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对其进行发音训练,纠正幼儿的发音问题。

因材施教的措施

掌握幼儿的语言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全面掌握幼儿的语言特点是顺利完成幼儿语言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使教学收到应有的成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幼儿语言的特点进行整理分类,做到既保证特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又能条例清楚、善于理解和把握,同时还与教学密切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

根据幼儿语言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由于每个幼儿的发育程度不同,语言特点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先掌握幼儿的语言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案对于幼儿不仅具有针对性,能够解决幼儿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判断不同幼儿的语言表达现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开展幼儿语言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前面的语言特点和问题的分类,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方法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效果,从而提升幼儿语言水平。

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根据幼儿的语言特点进行分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但方案和实际应用的效果始终是有差别的,有的制度制定后,在实行起来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作出调整。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等,及时对指定的教学方案进行分析,发挥其优势,同时找到其中的不足,并及时的改进和完善,以便更好地为幼儿教学服务,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此外,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反馈来优化教学方案,增加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保证方案能够顺利的实行。

结束语

早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等都还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没有构成完善的语言能力系统,如果没有教师或家长的引导,幼儿很难自己形成语言系统。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的语言特点引起重视,把握其特点并深入的挖掘,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对于幼儿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关系着幼儿在成长中是否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因此,幼儿教学必须要对幼儿的语言特点进行发掘,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亚庆.试析当前我国幼儿园区角活动组织实施之“实然”与“应然”[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v.23;no.6504:115-119+123.

[2]梁娜.关于幼儿教育中如何发掘幼儿的语言特点实施因材施教[J].亚太教育.2015.17:195.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2

《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开展“做中学”的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在科学探究之后,由于有亲身的经历与体验,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和表达自己成功的心情。

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老师讲,幼儿听,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不能充分为幼儿提供各种表达的机会和交流时机。以下是笔者在开展“做中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猜想环节:接纳幼儿不同的想法,鼓励幼儿敢于表达和交流

猜想即是提出假设:让幼儿在“做中学”实验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实验过程中不可能所有孩子的假设都是正确,也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幼儿发表自己猜想时,我通常的做法有:教师用点头或微笑来表示对幼儿的认可;教师用语言提示“还有别的想法吗?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这也是一种可能……”;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的不着边,也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言行是保持中立的,没有对与错,孩子不会因为害怕自己错误的想法遭到批评或者耻笑而不敢表达。而事实上孩子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想法的接纳和重视,毫无畏惧地积极发表自己的猜想。比如,在“热水快变冷”的活动中,孩子们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在热水中加冰可以冷得快;有的认为给水扇风可以冷的快;有的认为放在冰箱里会快……在幼儿的猜测中,各种观点的陈述形成了良好的语言氛围,语言内容更为自主和广阔,促动每个孩子都勇敢的参与到讲述中。

二、动手操作环节:保证足够的探索时间,让幼儿有更丰富的探索内容进行交流

1.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思考,为语言的产生储备经验。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就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希望幼儿能很快地回答和得出正确的答案,急于诱导幼儿解答,迫切给幼儿答案,甚至直接给出科学概念的定义。这样会给幼儿一个明确的暗示,幼儿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无法为语言的产生储备经验。开展“做中学”活动时,孩子的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即是孩子思维的过程,而对于猜测结果的交流、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发现和实验结论的得出又是在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构思,最终用语言表达出来。

案例:中班“做中学”活动“吹泡泡”

在“做中学”活动“吹泡泡”中,幼儿在探索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哪些材料不能吹出泡泡时,教师跑过去引导幼儿: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看了老师一下还没说出答案,教师又接着说:吸管能吹出泡泡吗?幼儿回答说:是。教师又接着启发:为什么吸管能吹出泡泡?是不是因为吸管有洞?幼儿又回答说:“是”。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急于引导,剥夺了幼儿思考的机会,幼儿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只能机械地回答是和不是这样的答案。所以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去思考探究。如果教师直接提供答案,不需要幼儿思考,幼儿所看到的东西未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新经验,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如果你不给幼儿提供“正确的”答案,那么你就将会帮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促使幼儿有效地使用语言,并扩展词汇。

幼儿对实验过程的描述是对真实情景的语言再现,实验过程需要语言来揭示,实验结果需要语言来概括。幼儿的观察越细致,那他的表达的内容就越丰富;表达的内容越丰富,幼儿就要竭尽所能地使用自己所学过的词汇,并重新进行组织。而细致的观察需要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如果时间匆匆那幼儿就会忽略掉许多现象。

案例:大班“做中学”活动《白糖在热水和冷水哪个溶解得更快》

在《白糖在热水和冷水哪个溶解得更快》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指导,在这两组中,教师只给其中的一组幼儿留有充分的时间并引导其进行仔细观察。其中另一组教师很快地让完成观察,在观察后回答说:糖在热水中很快就不见了,糖在冷水中会比较慢。而那组教师留有足够时间认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颜色和糖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是怎样不见的幼儿,在观察后说出:糖同时放在热水和冷水中,热水杯里很快就能看到水中有许多气泡连续地冒上来,白糖逐渐变小,最后不见了,水的颜色由白色变成淡淡的黄色;而冷水杯中久久地才有气泡产生……。

当幼儿观察到糖在水中不见的现象时,我们就趁机丰富幼儿词汇:比较、溶解、逐渐等,这些词汇是幼儿观察和发现中获得的,他们能真正地理解词汇并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在这例子中可以明显发现那组观察充分的幼儿在描述的现象明显比那组观察不充分的幼儿详细,语言的运用也更为丰富。由此我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只有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幼儿才能有不断新的发现,才会挖掘出层出不穷的语言内容,进一步扩展幼儿的词汇。

三、记录信息:积累丰富的交流信息,帮助幼儿更直观清晰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记录作为一种对现象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是保持学习连续性的最好工具,是记忆思维过程的最好方法,也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记录,这虽然也是科学家研究时需要的步骤,但在“做中学”别强调,还包含了对培养幼儿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考虑。学会记录能帮助幼儿观察、表达、用词和写实。幼儿记忆的特点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同时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幼儿没有做好记录或者记录的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而不被幼儿所理解,那他们就不能清晰、完整地记忆自己的试验发现,也就无法更好地用语言表达。

针对幼儿年龄的特点,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设计形象,易于幼儿理解的记录表,帮助幼儿实事求是的“记”,重现“过程”。幼儿根据记录能清晰、完整地记忆自己的试验发现,也就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如:在小班做中学活动“小兔喜欢吃什么?”记录纸上,画上不同表情(笑和哭)的兔子,表示“喜欢吃”和“不喜欢吃”,提醒幼儿根据喂食情况把自己喂的食物放在相应的格子里。在实验后幼儿们看着记录就很容易地说出:小兔子喜欢吃萝卜、青菜……,小兔子不喜欢吃饼干、糖果等。又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教师有效地将猜想记录和结果记录结合运用,然后引导幼儿对两次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幼儿主动地获得了“磁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概念后,也学会了用“磁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样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科学概念和知识。

在根据记录为基础的交流和分享能培养幼儿对物体的客观描述、对事实的尊重,学会和自己原来的想法对比,学会发展自己的科学概念,帮助幼儿更好地更清晰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四、表达交流环节: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帮助幼儿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1.积极为幼儿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做中学”活动的整个探索、发现过程基于孩子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对科学现象的正确认识,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交流与争辩的欲望,所以幼儿动手操作后,教师应及时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等方式,让每个幼儿有说的机会。幼儿为了更好地表达,并让别人理解而主动选择、组织和使用语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语言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最后组织幼儿针对各种不同的发现和结果进行集体的讨论。

案例:大班“做中学”活动《沙中取物》

在探究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的系列活动中《沙中取物》,教师让幼儿将一些铁制品埋在沙中,让幼儿拿着磁铁在沙子上来回寻找,看是否能将铁制品吸起来。在实验操作后,教师先让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后再集体交流,在交流时有的幼儿说磁铁不能从沙中将铁制品吸起,但有的幼儿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说磁铁能从沙中将铁制品吸起。教师没有立即作出判断,而是让双方说出事实的依据,并用实验来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幼儿发现磁铁的大小和埋在沙子里的深浅会导致出不同的实验结果。于是在交流中幼儿说:我们将铁制品埋在沙子比较深的地方,所以磁铁没法将铁制品吸起,他们将铁制品埋在沙子比较浅的地方,所以磁铁能将铁制品吸起。幼儿还说:当将铁制品埋在沙子比较深的地方时,用更大的磁铁也能将铁制品吸起。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通过实验操作有了发现后,无论他们的探究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为孩子间的交流经验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过程中,都要求我们必须放手,打破传统的“幼儿都画一只鸟,同唱一首歌”的教育模式,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幼儿可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不同的个人见解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我们教师最后再进行总结和概括,你会发现为儿童提供描述、解释和讨论的机会越多,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就会发展得越好。

2.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学习某种语言模式。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幼儿集中注意倾听才能听得准确、听得懂,才能相互的模仿说。尤其对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在模仿别人、吸取别人语言优势的情况下正确运用自己的语言。当孩子听多了同伴怎样描述他们的观点和发现时,也就在无形中感受到了某种语言模式。比如:在描述:“我猜想的结果是……,而我实验的结果是……。”时让每个孩子都按照句式要求来交流,那么每个孩子在相互的学习中强化了对语句的掌握。

1.引导幼儿学会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孩子在“做中学”活动中就象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去研究问题,需要设计清晰的实验步骤、需要自己动手操作、需要记录实验过程、更要用别人能明白的,尽可能规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新发现,并在自己和别人的交流和争辩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有时,孩子的思维和注意力受到影响,在集体中的讲述会显得缺乏条理性,想到哪就说到哪或者讲的和实际发现的不一致,那样,别人就无法从他的表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学习运用正确的、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总结实验结果。

首先,幼儿都是在模仿中学习,语言也是如此。教师要求幼儿要使用规范用语,那教师的语言要尽量规范、简洁具有逻辑性,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刺激,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使用规范的语言。

案例:大班“做中学”活动《什么东西会溶解》

在幼儿获得溶解的概念后的系列活动二《什么东西会溶解》中,教师在引导幼儿交流试验发现时提出问题:请小朋友们说说你通过试验发现哪些东西能溶解于水?哪些东西不能溶解于水?幼儿思考了一下说:我通过试验发现×××、×××、能溶解于水;×××、×××不能溶解于水。

从以上案例中发现,教师并没有可以教会幼儿溶解一词,而是潜移默化规范自己的语言,所以想让幼儿学习运用正确的、具有逻辑性的语言,那老师就必须先做到语言的正确性和逻辑性。

其次,引导和帮助幼儿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随着孩子在实验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越来越多,他们想说的也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引导其完整的、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案例:小班“做中学”活动《沉浮》

老师问:你发现什么物品浮在水面上?幼儿回答:积木。老师又问:积木怎么了?幼儿又回答:积木在水面上。老师就接着说:你的意思是说积木浮在水面上,是吗?幼儿点点头。

当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引导和帮助幼儿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相信幼儿很快就学会完整地表达。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3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互动模式为: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回应。教师提问可以提前预设,而孩子回答之后的教师回应,却往往让许多老师不知所措,该如何回应?本文从“通过教学研讨,探寻教学过程中教师回应评价的策略”、“通过教学观摩,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回应评价语言”、“通过案例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回应评价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做出具有明确指向性和描述性的回应评价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1]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向性、描述性明确的回应评价激励语言能激活幼儿思维、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丰富幼儿知识、引导和支持幼儿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有效途径,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教学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基于这样一个“小现象、小问题”,我们开始了实践。

一、通过教学研讨,探寻教学过程中教师回应评价的策略

我们采取快乐教研的方式,开始了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评价语言的探究”园本教学研讨活动。老师们按报数的形式随机分成了六组,每组取了一个小组名,每个成员分别承担着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计时员等不同角色,发挥小团队的智慧,共同探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回应语言的策略。各小组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樱花飞舞”组老师说:回应评价语言要使用积极评价,尽量少用消极评价;“雨丝飘落”组老师说:教师要用易于幼儿理解的语言给予回应,尽量避免专业术语;“菠萝”组老师说:回应评价语言要提供具体的评价信息……老师们在谈论的过程中挖掘教师回应评价语言的“学问”。谈论的过程引起了老师们思考,是老师思考的过程,更是老师们成长的过程。紧接着,我们向老师们推荐了一些专家的回应评价策略,帮助老师们扩展经验。研讨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师们,让老师们认识到教师回应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努力探寻具体的教师回应评价的语言。

二、通过教学观摩,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回应评价语言

在教学研讨之后,我们进行了教学观摩,设计了“研究性教学观摩反思表”,授课教师和听课的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回应评价语言上。通过自荐和推荐,我们发现了许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回应评价案例。这些具体的回应评价案例就像一股“清泉”流过沙漠,沙漠开始有了绿洲;就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信息。

学习、实践是智慧之源,我们发现并记录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同“清泉”、如同“晨光”的回应评价语言。例如:教师说:“将鬼鬼藏在哪儿的好?”幼儿:“藏在窗帘下面。”教师:“这个藏得真隐蔽!”这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回应评价语言在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温馨的心理环境的同时,激发了孩子的思维,给了孩子一种安全感和成就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着快乐和自信。

三、通过案例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回应评价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3]如何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需要我们将理论和实践融贯相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才能真正体现其中的内涵。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4

    论文摘要: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作是搭建脚手架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这种支架式的教学语言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支持,帮助幼儿不断地完成新的任务。针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文章提出了几种支架式教学语言策略来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支架的内涵

    “支架”( scaffold)本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也叫“脚手架”或“鹰架”。在这里,“支架”是一种比喻,伍德(wood, 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来卡兹登(cazden,1979)将这种比喻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学支架。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从“支架”这一比喻的本意出发,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支持: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建立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帮助幼儿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促进幼儿扩展学习范围,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教师教学语言的这种支持和帮助正是为幼儿的学习搭建了必要的支架。

    二、支架式教学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举例

    这种支架式教学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本文结合幼儿园的实地观察,用案例分别加以阐述。

    (一)采用提示语和询问语,拓展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获得新的学习经验

    幼儿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环境刺激的帮助,启发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借助于教师语言的参与,将知识内化,构建新的记忆、思维和心理表征的结构,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

    〔案例:〕

    背景:大班,科学活动。

    t: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个录像,看看我们小朋友都在干什么?(观看录像:幼儿在区域中使用小工具的情景)

    t:录像里放的都足我们这几天做的一些游戏,谁来说说你都玩了些什么呀?碰到什么问题吗华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当幼儿说到某小工具,大屏幕上即出现该小工具的照片及名称字幕,请幼儿说出此工具的名称)

    t: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些小工具来加工菜呢?(观看录象:厨房阿姨用小工具加工蔬菜的情景)

    t:这么一大盆萝卜,阿姨如果用刀切,要切到什么时候呀,那怎么办呢?(继续看录像:阿姨开始用刨丝刀进行加工,很快就完工了,镜头前一大盆萝卜丝。)

    t:你们觉得小工具的本领怎么样?(幼儿齐声回答“很大”)

    t:现在,我们的小兔要喝一瓶汽水,打不开盖子,怎么办?(教师拿出一个玩具小兔,一个塑料瓶汽水,许多常用小工具)

    t:你们试试看用哪些工具能把盖子打开?(幼儿分组讨论,探索。每组的瓶盖都打开了)

    t:你们说一说都是使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每组的幼儿都说出了自己的打开方法)

    t: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幼儿在初步体验使用小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小工具的名称及功用。教师先用语言提示幼儿“看看我们小朋友都在千什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录像上的小朋友在干的事情上,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在活动结束时以“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吗?”这种询问式的语言来结束本次活动。这种询问式的教学语言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已有知识经验(使用小工具可以把瓶盖打开),而且还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新的牢固的支架,拓展知识的外延(工具不止这些,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

    (二)采用语言示范,纠正幼儿不完整的语言,帮助幼儿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完整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期,也是掌握词汇和语法迅速的时期,因而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纠正。比如:三岁左右的幼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常把“哥哥”说成“多多”,把“老师”说成“老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示范,帮助纠正。研究中,发现幼儿说话经常发生用词不当的情况,如“一头马”、“一件裤子”等。幼儿说话还往往说半句,即使用主要词而省略其余词。

    〔案例:〕

    背景:中班,主题活动。

    教师让幼儿围坐成一个半圆,教师坐在中间,教师教幼儿学习儿歌《秋姑娘》。

    t:秋天象什么?(幼儿齐声回答“象一朵花,’)

    t:要说秋天象一朵花一样。(幼儿重复老师的话“秋天象一朵花一样”)

    t:秋天的风吹过树叶,树叶象什么?(有的幼儿说“象一朵朵蝴蝶”)

    t;蝴蝶是一只只,如果是花用“朵”来形容,应该说秋天的树叶象一朵朵蝴蝶花。好,再说一遍。(幼儿又重复了一遍老师的话)

    在案例中,幼儿总是说不完整的话,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用规范、准确、流畅的语言作出示范,让幼儿模仿。语言习得研究表明,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是在具体的环境中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的。相反,教师如果不重视本身的语言修养,缺乏准确、规范的语言,就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教师一直把“伞”读成“shan",把“藏”读成“chang"。如果把这样的错误概念教给幼儿,对幼儿的发音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教师对幼儿的不完整话进行纠正、示范,使之完整、准确,对幼儿的发展是至为关键的。正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幼儿说的话进行补充“象一朵花一样”、“象一朵朵蝴蝶花”是针对幼儿对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补充。但从更深层次说,在这个纠正、补充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随着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空间作出适时灵活的调整,在幼儿学习的边界地带,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幼儿不完整的话或不清楚的话进行扩展,使其结构完整、意思明确,从而向幼儿表明自己能接受、理解幼儿的话,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合作性的学习中。

    (三)采用提问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拓宽思考角度

    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宜的语言刺激。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儿童“跳”一下就能够“摘到果子”,以引发幼儿兴趣并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案例:〕

    背景:中班,主题活动。

    t: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教师抱着一大堆杯子,幼儿都兴奋得叫起来,大声喊着“杯子”,教师又让每一个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

    t:今天有这么多的杯子,大家仔细地观察,看看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幼儿都看着自己的杯子,说出有塑料的、玻璃的、瓷的)

    t:那小朋友能够用什么办法让杯子发出声音呀,你们试一试。(幼儿有的把杯子盖转一转,发出了声音,有的把杯子在地上磕一磕,也能发出声音)

    t:看,我今天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教师从身后把准备的筷子拿出来,让小朋友往下传,一人一根筷子)

    t:拿到筷子的小朋友,试着敲一敲,看杯子能不能发出声音?(幼儿都在试着敲)

    t:敲敲自己的,再敲敲别人的,有什么秘密呢?发现什么了?(幼儿说有的响,有的不响)

    t: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幼儿回答“不一样”)

    t:为什么不一样呢?(有幼儿回答“因为材料不一样,有的用瓷,有的不用”)

    t:因为材料不一样,所以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如果两个都是玻璃做的杯子放在一起敲,声音一样吗?(有的幼儿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

    t;咱们来试一下。(经过尝试,大部分幼儿都发现不一样)

    t:为什么都是玻璃做的杯子,声音不一样呢?(有幼儿回答“形状不一样”)

    t: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幼儿都在尝试)

    t:都试过了吗?谁试过了,我请一个小朋友回答。(一幼儿用筷子敲敲杯口,又敲敲杯柄,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t: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一幼儿把筷子放在杯里敲敲,再放在杯外敲敲,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通过提问,把一个个问题引发出来,环环相扣,引发儿童的积极思维,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发问“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以引起幼儿对杯子的注意,并使幼儿对这一活动产生兴趣。根据幼儿的“不一样”,给予反问“为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都是玻璃的声音不一样?”,将幼儿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重新抛给幼儿,诱发幼儿进一步反思。在幼儿积极的尝试下,教师又进一步的追问幼儿“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确认幼儿都试过之后,又连续追问“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这样,使幼儿探索出的结果都有机会表现出来。美国弗兰德斯的问题操作,也是“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他所表达的意思,再问他的观念从哪里来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根据是否可靠。”教师正是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拓宽思考的角度,从多个角度发散,在广阔的空间搜索,从而有新的发现。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5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争创“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园”,为推进“和谐幼儿园”建设服务。

二、具体措施和要求

为了切实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形成我园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使之与精神文明建设、幼儿素质教育和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特制定本计划,具体措施和要求如下:

一积极争创“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园”,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

1.继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园教师进一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和巩固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使我园语言文字工作取得长久效果。

2.认真做好“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园”的验收工作,全体教职工全力以赴为验收做好各项准备。

3.加强校园网语言文字工作宣传力度。开辟校园网语言文字工作专栏,加强内容的建设和创新,实现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指导和应用研究的网络化,使其成为向家长及社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平台。

4.加强幼儿园园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广播站、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等有利的宣传阵地,进行广泛的宣传。

5.加强环境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语言文字工作的良好氛围。保证拥有良好的长期性的宣传环境,幼儿园中、走廊上随处可见永久性的宣传标语、口号,让幼儿、家长、教师认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加强管理,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工作规范性。

1.加强制度建设,措施得力抓落实。幼儿园要全面审视、修改、补充、完善各项语言文字工作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的有关规定,在幼儿常规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评优、教职员工考核、评选先进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充分体现,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严格各项制度,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保证幼儿园所有的教育教学用字使用规范汉字,符合汉语的语法要求,包括板书、幼儿园的各种文件、通知、标语、标牌等,并将语言文字纳入幼儿园常规管理,平日检查督促,期末认真总结并制定改进措施。

3.加强档案建设,日积月累见成效。建立语言文字工作专项档案,做到专人专管、分类明确、内容充实、及时整理,注意保留原始资料,充分体现日常工作的细致与扎实,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以普通话测试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1.抓好教师普通话水平过关率。为真正有效地规范全校教师的语言文字行为,幼儿园规定教师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中,凡涉及语言文字时,必须使用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计划、有组织认真搞好教职工的普通话培训,首先园里测试,之后参加市里测试,成绩及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不论是语言教师,还是非语言教师及其他人员,争取全部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在教学、集体活动、会议中100%使用普通话。教职员工同幼儿及家长交谈100%使用普通话。

2.继续结合教学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国旗下讲话”及演讲比赛等活动。

3.在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活动中,传统的幼儿园活动如儿童节、新年联谊节等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

全园教职工要积极投身到我园的语言文字工作当中来,上下一致、齐抓共管,努力争创“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园”,共同推进我园园化建设。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6

句式练习:“……来……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来……去”的句式说话。

2.培养自由表述的能力,能认真听、大胆说。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头饰若干(每人一个),藤圈一个。

2.将一个活动区布置成兔妈妈的家,桌上有书和茶杯若干,一个鱼缸(内有几条小鱼)。

活动过程:

1.教师扮兔妈妈,热情地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兔妈妈热情待客的行为。教师示范或启发幼儿用“跑来跑去”的句式来描述兔妈妈。

2.到兔妈妈家做客,兔妈妈招呼客人,要求小朋友用“……来……去”学说一句话。

(1)兔妈妈给客人倒水喝,可是水太热,兔妈妈想出了一个使水快速冷却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用两个杯子把水“倒来倒去”。

(2)请小朋友观赏金鱼,引导幼儿说出: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3)请小朋友看书,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翻来翻去”(或“看来看去”“找来找去”等)才找到要找的图书。

(4)请小朋友看兔妈妈家墙上的画,引导幼儿用“……来……去”的句式描述画上的小动物的活动。如“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蹦来蹦去”“游来游去”等。

3.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来……去”的句式。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幼儿最初说出的句子大多是不完整的,口头造句是培养幼儿说话完整的简单形式。幼儿园为了让幼儿获得正确的语法概念,往往都引导幼儿从口头造句开始,用一个词汇说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幼儿经过反复练习、修正,逐渐提高说话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这个适合小班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情境、绘画作品,让幼儿惊喜地发现其中有许多“……来……去”的内容,自然地学习“……来……去”的句式表达。幼儿不再是机械、单一地反复学习,而是主动积极地去发现、探索,自由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表现,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以教师、幼儿、环境、活动材料四要素互动为核心,通过多种活动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新的课程观。

小班以语言教育为主,中班以词汇教育为主,大班以语法教育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更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音、词汇和句式结构。同时,还要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注意语言中的核心概念是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些都是我们在确定语言概念时必须考虑的,否则会造成教育活动的无效性。

独自在家

活动目标:

1.了解独自在家可以做的事,掌握一些可以排解恐惧情绪的方法。

2.能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独处时的感受,知道一个人在家时要勇敢。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独自在家》,按照访谈内容事先录制的录音。

2.情境创设:陌生人来访,幼儿的几种表现。

活动过程:

1.围绕主题讨论,引出谈话话题。“你有没有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过?一个人在家,你有什么感受?”

2.引导幼儿听录音。

让幼儿了解爸爸妈妈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爸爸妈妈让孩子独自在家时他们也很担心。

3.引导幼儿讨论独自在家时可以做的事。

“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有陌生人来访怎么办?”

小结:独自在家可以玩玩具、听故事、画画;有陌生人来访不要去开门。

4.引导幼儿继续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

(1)读案例:

某6岁幼儿半夜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非常害怕,就去开门,发现门锁上了。他推开窗户坐在窗台上哭,不小心摔下受了伤,被人发现送到医院。

(2)讨论:

“晚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怎么办?如果心里害怕怎么办?”

(3)小结:

“打开灯,继续睡;睡不着可以打开电视,看一会儿节目。如果害怕,可以抱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动物陪自己;还是很害怕就打电话给父母或者附近的亲友,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可以打110,告诉警察叔叔自己一个人在家,请他们帮助。”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尽量多的机会来充分表达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做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幼儿把以前自己是怎么做的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同伴的支持或提出补充意见。这时,教师也要注意给一些没有这些生活经验的幼儿机会,让他们想想如果今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应该怎么做,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开心。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谈,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伴随“独自在家”这种生活体验的,一般都是幼儿的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教师设置的活动目标中要有排解幼儿害怕、恐惧消极情绪的内容。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由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最后,在提供案例的情况下,把这次的谈话活动话题和内容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为幼儿示范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而且让他们知道如果害怕可以向谁求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害怕。

整个活动设计符合谈话活动的结构,谈话话题是幼儿感兴趣的,谈话氛围宽松和自由,教师始终在其中穿针引线,启发和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和自由发表意见,较好地达到了活动目标。

(以上内容选编自《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

小吃店

在幼儿园的一次游戏观摩活动中,宝宝站在“小吃店”的门口,不断向周围的“客人”热情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观摩的李老师被宝宝的热情所感染,走进“小吃店”坐下来。宝宝很熟练地送上一本制作精美的菜谱(授课老师王老师精心制作的),问道:“您想吃点什么?”李老师一边认真看菜谱一边问:“我想问问,您这里有什么呀?”宝宝有些茫然无措,转身向班上的王老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李老师又指着菜谱问:“菜谱上都有些啥呀?”于是,宝宝也指着菜谱,说:“您想吃什么?”李老师说:“我特喜欢吃面条,你们这里都有什么面?”

宝宝又茫然无语,李老师见状马上说:“我想吃海鲜面,你们店里有吗?”宝宝将求助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王老师。王老师指着菜谱中一盘螃蟹的照片说:“你看,这不是有吗?”

接着,宝宝从“操作间”中端来一盘制作精良的“面条”。李老师“吃”完准备离开时,宝宝热情地说:“欢迎下次再来!”

小商店

在角色扮演游戏——“小商店”里,“小商店”的“售货员”阳阳和超超在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李老师走进“小商店”,对着两位“售货员”诚恳地说:“我一会儿要去医院看病人,你们看,我应该买点什么呀?”阳阳说:“你应该买点巧克力派。”超超说:“你应该买八宝粥。”李老师说:“你们推荐的这两种食品都挺好的,只是我今天带的钱不够,这两样不能都买。”阳阳和超超都希望老师能买自己推荐的商品,一个说:“巧克力派又甜又软,特别好吃,生病的人都爱吃!”另一个说:“生病的人喝八宝粥最好了,我一生病,我妈就让我喝八宝粥。”

李老师说:“听完你们的介绍,这两样东西我都想买,可就是钱不够!怎么办?”

阳阳说:“那您去银行取点钱吧!”李老师说:“一会儿我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去取呀。”超超说:“哦,那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商店买一送一。”李老师说:“这可太好了!”

两位“售货员”将“食品”打好包递给李老师。李老师又犯愁了:“这两样东西挺大的,不好拿呀,怎么办?”超超提议:“那您就买个书包吧!”李老师说:“我不是没有钱了吗?”阳阳迅速想了想,回答说:“那好吧,我们商店今天送货上门!”

说着,两位“售货员”就把李老师买的两大包“食品”,放到了隔壁“医院”的门口。

专家评

马大健(开封市教育局副局长):《指南》语言领域导言部分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的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很明显,“小吃店”中的孩子在相应社会生活经验方面远远没有“小商店”中的孩子丰富。要想让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发达,丰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社会生活经验是基础,因为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不可能脱离交流内容而单独发展。

同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回应。以上两个活动中,李老师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与成人对话交流,展现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具体表现为:李老师总是通过不断的提问,为孩子制造适度的困难,激发孩子表达的愿望和潜力。这在“小商店”中尤为突出。相比而言,“小吃店”中的王老师则只是重视了游戏道具的精致,重视了游戏的观赏性、展示性,没有把游戏作为幼儿自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语言的最有利条件和最有效途径,忽视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和游戏经验。

对语言能力来说,理解是核心,而促进语言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情境中的学习和情境中的应用,前者可以让幼儿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语调、词汇等的实际意义,后者则可以让幼儿将所掌握的语言更恰当地结合情境加以运用,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实现会用、活用。

猜谜语

王老师带着小朋友猜谜语,说完谜面后,请大家猜一猜谜语说的是什么动物。

明明说:“这是××。”王老师亲切地说:“你坐下再想想。”

超超说:“这是×××。”王老师笑着说:“好!你先听听别人怎么说。”

莉莉说:“这是××××。”王老师点点头说:“你先坐下吧!”

“你说。”“你说。”“你来说!”……王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孩子们没有说出正确的答案,但王老师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请他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

终于,红红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是绵羊。”王老师马上问大家:“红红说的对吗?”孩子们齐声应答道:“对!”王老师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起习惯地拍着手说:“棒!棒!你真棒!……”

王老师说:“对!红红真会动脑筋,真聪明!下面我再说一个谜语,小朋友要仔细听,认真想,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像红红一样聪明!”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可谓和蔼可亲,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王老师不满意幼儿不正确的答案,但她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亲切地说,笑着说,请孩子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当红红说出正确答案时,她又能及时给予红红鼓励并号召孩子们向红红学习。王老师这样做当然有利于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

但是,王老师的教学行为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猜谜语是要讲方法策略的,同样是思维训练,不能让孩子们一味瞎猜,而是要引导幼儿思考谜面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概括,最终找到谜底;二是当红红猜出来谜底时,不能只是评价红红猜对了、动脑筋了,而应让红红说一说她是怎么猜出来的,通过同伴示范,分享猜谜语的方法策略,让更多的孩子学会猜谜语;三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的评价应当注重孩子所说的谜底与谜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所描述的特征相符,让孩子们在思考中逐步接近正确的谜底;四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不可以在评价中出现口语和体态语的矛盾,以免幼儿产生对语言的误解。

下雨了,天公好像有意在施展自己的本领,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毛毛细雨。雨声、雨景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正准备开始教育活动的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不由得想:既然孩子们喜欢看雨,我不妨利用这真实的场景进行教育活动。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到窗前,同他们一起欣赏这不断变化的雨滴。

随着雨滴的变化,孩子们学会了分辨什么是倾盆大雨,什么是毛毛细雨。随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雨滴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回答:“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黑黑的云中来的。”当我又问:“雨为什么会落下来?”孩子们都茫然了……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讲了《小雨点》的故事,使他们明白了小雨点的家在海洋里,在草地上,了解了小雨点是如何在空中旅行的。

雨渐渐地小了,我们一起走出教室站在房檐下观看雨滴落在地上的情景。徐晓明立即发现:“小雨点落在水里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朱建更富有想象力:“它像小鱼吐出的泡泡。”结合孩子们不同的想象,我请他们想都一想,说一说。

张鹏:“下雨了,下雨了,雨点落到地上,像给地面镶了一面镜子。”

卢哲:“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个个小豆子从天上撒下来。”

那佳:“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上落下来,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

李力:“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排排箭从天上射下来。”

赵柯:“下雨了,下雨了,天上落下来的小水珠,像一朵朵水晶花。”

付成:“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串串项链从天上落下来。”

牛超:“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顶顶降落伞从天上落下来。”

潘磊更有新的发现,他说:“小雨点落在地上又溅起来,像一顶顶美丽的皇冠。”

小雨在不停地下,小朋友们带着各自的想象睁大眼睛望着,仿佛每个雨滴中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新奇的幻想。随着小雨滴,孩子们的目光从天空落到了地上。孩子们的想象真让我感动,让我惊叹。带着这些遐想,我第一次感到了雨的魅力。

放学时,家长专栏中有了一个由全班小朋友共同创编的献给爸爸、妈妈的礼物——创编诗歌《下雨了》。我特意为诗歌写了前言,介绍了孩子们创编诗歌的过程,对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感想表达了欣赏和敬意。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案例中的“我”是一位比较成熟、有经验的老师,能够抓住现实中下雨的契机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观察经验及时丰富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结合情境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如小雨、瓢泼大雨等生活知识,丰富了幼儿对雨的形成的认知。

其次,根据幼儿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通过激励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形成了幼儿之间互相启发、相互激励的语言交流环境,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倾听其他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兴趣,让幼儿想说、喜欢说。

再次,在幼儿饶有兴趣地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教给幼儿什么,只是作为幼儿表达的一个倾听者和欣赏者,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充分给予孩子,而教师的认真倾听和悦纳、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幼儿想象和表达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7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方式与策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它能够真实地反应人们的感情。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相关研究发现:人类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学龄前,只有在这个阶段打好语言基础,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如果错过了最佳的学习阶段,孩子就很容易丧失语言能力,“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此看来,幼儿园作为孩子学龄前接受教育的地方,需要更加重视幼儿的语言教育。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渐渐获得个体的直接感知。以下是我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方式与策略的理解:

一、鼓励幼儿学习语言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年龄小,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因此,一个舒适、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现在许多幼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羞涩于用语言展示自己。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变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具有技巧的提问方式,刺激幼儿的表达欲望。当幼儿正确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教师要学会适当地赞扬幼儿,从而帮助幼儿树立学习语言的信心。

案例:我们班有一个非常宁静乖巧的小女孩,平时很少说话,也很少举手发言,一般都是坐在那里,想着自己的事,也没有什么朋友。上课时,她的眼神总是炯炯有神地盯着你,但当你提问她时,她却手足无措,就算知道,她也会紧张到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在班上她只有一个好朋友,只有和她一起玩时,方能看到她最开心的笑容和最好听的声音。后来多次沟通了解,得知她怕如果说出的答案不对,小朋友会嘲笑讽刺她,所以干脆不回答。事后,我让她的好朋友找了几个语言表达能力不错的伙伴和她一起玩,经常带动她,一起讲故事一起表演,或者谈论她感兴趣的事,她也开始慢慢变得活跃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刻,及时给予她鼓励和认可。有一次区域活动时,我看到她在角色区和小伙伴们一起表演医生,那个表情、神态、语言,跟以往的她大有不同,不再是一个人的她。现在她有什么事都会主动跟教师和小朋友分享,无论开心与不

开心。

二、激l幼儿对图书的兴趣

书是培养人们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对幼儿来说,理解图书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图书,如有大量图画,并且配有适当文字的童话书,然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上多种多媒体向幼儿表达书本的内容,或者教师可以在一旁引导幼儿阅读一些简单的图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及具有针对性地向幼儿表达内容,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当幼儿能够连贯、清晰地表达书本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赞扬幼儿,从而激发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另外,教师在选择图书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符合幼儿兴趣的图书,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使幼儿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很好地对幼儿阅读图书起到引导作用;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图书角”,仔细关注幼儿对图书的不同反应,并做好图书的补充、更新工作。

案例:为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我们建立了有趣的“语言区”和“图书角”,提供一定量富有童趣的图画书,让孩子们专注地阅读。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喜欢进“语言区”,他们说:“在‘语言区’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我们班的小林不怎么爱看书,就算进到“语言区”,玩玩操作材料和写写字后,他宁愿坐在那里也不去看书。有几次,我故意跟其他小朋友分享故事,刚开始他不过来,后来听着听着,他也凑过来了,听得津津有味,当时他用很崇拜的眼神看着我。我马上告诉他,故事是要靠自己学的,可以从故事书里慢慢学,然后再像老师一样分享给大家,其他小朋友的故事也是这样慢慢学来的,你看他们是不是很厉害啊!从那次后,总会看到他坐在图书角,自己在安静地阅读,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分享故事。

三、纠正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较弱,经常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时常与幼儿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幼儿所说的内容,关注幼儿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以鼓励为出发点评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宽容的态度对幼儿语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与幼儿交流,不断与幼儿进行锻炼语言的交流,纠正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让他们互相帮助,发现彼此语言表达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而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由于每个人学习语言的环境不同,导致语言能力存在差别。幼儿园时期的语言教育在人类语言学习中十分重要,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幼儿语言学习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简单来说,教师要从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出发,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策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用高效的语言教育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8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36-01

1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未认识到孩子间的个体差异,教育观念落后

首先,在当前幼儿园语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尚未认识到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依然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1]。其主要表现为:部分性格开朗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关注,学习兴趣浓厚;部分性格孤僻的孩子难以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造成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语言学习的效率。

其次,当前大部分幼儿老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从而导致部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语言能力发展较慢。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幼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排斥的态度,尚未将新型教学方法应用到语言教学中,致使幼儿语言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1.2教师专业水平低下,课件制作水平差

在幼儿语言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专业水平低下,常常只是规定一个主题,如:尊敬老人,爱护幼儿等来进行深入探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幼儿周围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难以激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所以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在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并不只是采用讲故事、看图说话、谈话的形式开展教学,而多媒体设备的渗透,部分老师所制作的电子课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语言教育的水平。

1.3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难以凸显幼儿发展特点

目前,部分幼儿老师在进行语言教学过程中,虽然对新课标的大纲内容进行了处理,但是却没有根据本班幼儿的语言水平、年龄特点进行二次调整,即尚未形成生成性的目标。这种一味按照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而没有结合幼儿语言的自然发展特点,常常不是低估幼儿语言能力,就是偏离了幼儿言语的发展规律,出现教学内容过多过难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幼儿语言教学的效率。

2解决当前幼儿语言教育问题的对策

2.1坚持与时俱进,创新语言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在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严格按照所制定的语言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进行语言学习。因此,这便要求幼儿老师不断创新语言教学理念,严格根据语言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水平,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2.2从细节入手,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有效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水平,便需要老师从细节处入手[2]。首先,针对幼儿发音不清楚的现象应慢慢纠正。幼儿因为语言器官和身体机能发育还不健全,常会出现少量字句发音不准确的现象。当这种现象出现时,老师应该以鼓励为主,让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欠妥的地方并进行纠正;其次,幼儿答错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答错问题的情况时,老师不应该急于否定和批评幼儿,其错误原因很可能是幼儿没有听清楚或者紧张,所以,老师应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全面分析,让幼儿在认识错误的过程中得到语言能力的发展;最后,当幼儿无法快速回答出答案时,老师不能够过于着急。在幼儿语言课堂的教育过程中,幼儿难以快速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原因很多,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引导,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2.3二次整合教学目标,形成生成性目标

为了全面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便需要老师全面了解幼儿言语发展的敏感期,以及言语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并全面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合理制定分层化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纵向教育目标中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知识水平,在横向中应全面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其次,老师还应该根据大纲教学目标进行二次整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整。其中,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有效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信息反馈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促使整个课堂呈现出幼儿共同参与、动态变化的现象。同时,如果有幼儿对课堂教学目标中某一中故事情节的人物感兴趣,老师则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再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幼儿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动力,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语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全面提升幼儿语言教育的水平,增强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9

一、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可见语言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重要。幼儿时期,幼儿语言还没有发育完全,但是这个阶段是语言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基本已经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这就需要进行幼儿早期教育的相关学校,重视幼儿语言能力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不断融入教学中,其中电子白板就是我们常见的教学媒体,电子白板的应用,可以为课堂不断增强内容的丰富感,配备清晰标准发音的语言效果,映衬场景的背景音乐,让幼儿在课堂上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视觉和听觉上用新奇的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达到激发幼儿语言兴趣的目的。

二、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幼儿园设计教育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幼儿年龄心理特征,了解幼儿心里真正喜欢的行为方式,“投其所好”地选择相关的教育教学方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式语言环境的营造,可以满足这一教育方式的要求。

在课堂活动中,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材料赏析,朗诵类的内容,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儿童的诗歌、儿歌,应用讲故事的教课软件,增强语言感悟能力,提高语言美的表达能力。在有声音乐的陪衬下,朗诵过程中,电子白板形成的画面,做到画面与文字融合到声音中。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形成。电子白板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重要手段之一。

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有想说的欲望,喜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勇敢地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幼儿有表达话语的机会,通过自己的说得到别人的肯定,鼓励幼儿大胆说出心里想表达的话。这一过程的培养少不了家庭教育的参与,因为每一个家庭的环境不同,幼儿本身都存在成长个性差异,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制订符合个别幼儿特点的培训教学方案。电子白板课件,可以让幼儿用眼睛看到,教室以外的真实画面,耳朵听到真实的情境声音。在语言能力教学中,合理运用电子白板授课,辅助语言知识教学,可以使学生感觉生活中最真实的画面,营造出一个动态的语言环境。

三、有效利用电子白板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积累得少,但是幼儿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电子白板课件的利用,可以在学习时由某个情景或事物的图片,或者动画,或者视频,等等,激发学生想象,将知识形象化,让幼儿通过可以看到的画面和听得到的声音,感受真实的课件环境。把一切培养能力的内容,变成有声的故事、寓言故事、儿歌、动画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

例如在人教版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课程中,教师在设计教课方案的时候,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掌握这个阶段幼儿喜欢的儿歌形式,播放《三字经》儿歌,教师设计节拍动作,并制作成简单易懂的小动画,将动画人物设定为幼儿喜欢的小动物,让幼儿和老师一起看,电子白板课件呈现出各种动作,配合《三字经》的儿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进来,在蹦蹦跳跳的过程中,跟着老师一起重复说《三字经》儿歌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强化语言教学效果。

幼儿语言教学方案篇10

【关键词】斯金纳;强化理论;程序教学法;幼儿语言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程序教学主要原则

斯金纳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有五条。一是积极反应原则。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做出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二是即时反馈原则。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习者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学习者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立即呈示第一步(第一个问题),这种呈现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习者,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三是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被分解成一步一步,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较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四是低错误率原则。程序教学的设计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既要保证学习者在学习中把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一个问题(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五是自定步调原则。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个体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使掌握快的学习者学习能力被拖住,而学习慢的学习者又跟不上,致使学习者之间学习水平差距放大。程序教学法相对“合理”,每个学习者可以按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学习较容易成功。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在幼儿语言教学中使用程序教学法,希冀通过强化理论为支撑的教学法帮助和引导幼儿迅速掌握语言。不过在具体运用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适龄入学幼儿因为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以感性认识和机械记忆为主,未能充分融入教学情境。此外,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发散能力不足,也导致程序教学法在运用时效果大打折扣。一部分老师尝试“填鸭式”教学法,通过大量的机械输入向幼儿传输字、词、简单语句等内容,不仅不能提高幼儿的语言储备,反而降低了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此类难题,本文试图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进行阐释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法。

二、强化理论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营造浓厚有趣的语言环境加强幼儿自我强化意识

幼儿语言习得的过程不是孤立的,是与老师、家庭、学校、大自然等多方环境共同作用和影响的互动过程。语言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认知能力与语言习得相辅相成,认知范围的扩大,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内容。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认识世界,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实现自我强化。教师在指导幼儿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孩子们按顺序翻阅,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理解故事人物、情节,并逐渐将听到的语句、词与书上的印刷符号对应。教师还应经常鼓励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作品,并学会评价别人的讲述。在此过程中,幼儿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并锻炼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早期阅读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2.把握幼儿认知规律进行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

斯金纳提倡的强化理论核心之一,即学习目标的达成是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根据迁移原理,结合每阶段教学的重难点和共同点迁移式地强化知识。语言的功用在于交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词是语言的基础,幼儿掌握多少词,理解词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幼儿期是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但幼儿的思维是具象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上存在很多障碍。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需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玩具和主题鲜明的环境创设,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丰富幼儿的词汇,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此外,教师必须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幼儿口语听说能力,如开展故事讲演、趣味问答、观看影视作品等,帮助幼儿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就要求幼儿复述故事,并尽量为幼儿提供口语表达机会。总之,我们身边存在很多教育契机,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会使幼儿受益颇丰。

3.运用合适的强化措施保持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斯金纳的“反应―强化”重在强化这一环节,因此活动组织中教师要采取正确的强化方式。汉语拼音是抽象的表音符号,学起来枯燥无味,这种“小学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学和畏难情绪,因此,在以游戏为主的活动组织中,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首先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幼儿在园的语言习得归结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听、说、跟读等,但这些不足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在教育活动中,不仅为幼儿提供模仿的环境,还应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让幼儿敢说能说会说。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进而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教学中把握适当的强化程度,促成长效“正强化”效果

所谓施力程度就是斯金纳所讲的强化程度,他对强化程度进行研究时,将其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教师组织活动时应重视师幼互动,带动活动的氛围,让幼儿在轻松自如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优点,教师应把握强化程度,幼儿识字是个难点,教师强压幼儿识字,使不少稚气未脱的幼儿对学习汉字十分厌倦,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属于过度强化。不过,强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幼儿自身,幼儿必须要对强化做出积极地反应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这时教师可采用间隔强化,对新知识适当强化后,适时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图片再次强化。这样可以缓解幼儿负担,让其在活动中找到兴趣点,然后更有热情地参与语言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