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统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6:34

公司统计制度篇1

为全面掌握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状况,加强对企业年金业务的统计监督管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制定了《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统计制度(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适用对象

本制度适用于养老保险公司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开展的信托型企业年金业务统计,养老保险公司的团体及个人养老保险、短期意外险和健康险等其他保险业务及公司财务、机构人员、自有资金运用等信息的统计仍按现行的保险公司统计制度执行,通过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正常报送。

二、报送方式

本制度试行期间采用纸质报表和电子报表相结合的报送方式,待时机成熟后再采取“全科目、大集中”的方式通过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报送科目化数据。纸质报表应使用a4型纸并装订成册。报表封面上应注明:公司名称、报表所属时段、报送日期、联系电话等,并由公司法人代表签名,加盖公章。电子报表应以eXCeL格式制作,并使用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其他文件上传”功能报送。

三、报送频度

本制度的报表报送频度为季报。各公司应于下一季度前12日内报送报表,遇“十一”长假,可以顺延3日。

四、报送时间

各公司应从2007年第一季度开始报送报表。

五、报送要求

(一)各公司要高度重视企业年金业务统计报表填报工作,协调处理好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等相关机构的工作,严格按照本通知规定的指标、口径及要求报送统计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各公司要加强对企业年金业务经营状况的分析研究,按季度撰写经营情况分析报告,连同电子报表一并报送中国保监会。

(三)各公司所报的电子报表和纸质报表的内容必须保持一致。

各公司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中国保监会统计信息部联系。

公司统计制度篇2

笔者认为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

一、财务人员控制系统

提高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加强财务监控,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通常可采取三种方式:

(一)委派制。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直接委派,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列为母公司财务部门的编制人员,子公司的财务机构作为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严格执行母公司财务制度,并接受母公司的考评。

(二)指导制。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子公司总经理提名,由子公司董事会聘任或解聘。母公司只能通过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影响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产生。同时,母公司财务部门只能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无权对子公司财务部门命令。

(三)监督制。子公司在决定自身财务部门的设置上有很大的自,母公司基本不干预。但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财务监事,负责监督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上述三种方式具有共同点,即母公司都必须向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我们称之为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有两种职权:享有对子公司财务计划制订的参与权,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重大财务事项,财务总监与总经理或董事长共享签字权,并承担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等责任。

二、财务制度控制系统

以财务权力和责任为核心的内部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集团公司实行科学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

关于财务制度的基础构成,此处不再详细阐述,需要注意的是:

集团公司内部各层次的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四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为实现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目标,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包括:

(一)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财务目标评价系统,是以母公司财务目标为基础制定的母子公司财务评价体系。围绕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应建立以评价获利能力为主体,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营运效率和发展能力为辅助的财务目标评价系统。集团母公司的财务目标确定后,便可按照目标管理的办法,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子公司,实行层层目标控制,以确保集团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资金控制系统

包括现金控制系统、筹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内容。

1.现金控制系统。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设立内部银行是集团母子公司实施现金控制的有效手段。内部银行是集团公司借用商业银行的结算、信贷和利率等杠杆而设立的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是内部结算中心、内部信贷中心、内部资金调剂中心、内部信息反馈中心的复合体。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内部银行制度下,每个受控的子公司都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交易,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以监督资金流向。各子公司只保留一个费用支付账户;内部银行根据母公司为各子公司核定的资金额度,结合实际需要发放贷款,并对各单位定额内和超定额使用资金实行差别利率计算利息;母子公司间的资金余缺统一由内部银行进行有偿调剂和调度,把闲置现金余额降到最低限度。

2.筹资控制系统。在集权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和各子公司的对外筹资,由内部银行统一对外筹措,各子公司无权对外筹资;在分权管理模式下,子公司可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筹资,但必须把筹集的资金统一存人内部银行。筹资控制系统的重点是借款控制,包括借款审批程序控制、借款总量控制和负债比率控制。

3.投资控制系统。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投资控制系统与借款控制系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包含的内容除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控制和投资总量控制外,还包括投资方向控制和投资风险控制。

(三)收益控制系统

集团公司收益是指集团公司整体的会计利润,它是母公司和各子公司收入与成本配比的结果。集团母子公司的收益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和实施盈余管理策略来实现。

1.统一会计政策

为保证收益质量,集团公司不仅要选用恰当的会计政策,而且要求母公司与各层次子公司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应该达到一致。

2.盈余管理策略

盈余管理是选择使会计收益达到某种结果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有别于利润操纵,它是企业为实现理财目标而采用的管理策略。在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集团公司股东和经营者对财务报告收益在一定程序上进行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和关联交易等方式,目的是通过节税等形式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四、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集团母子公司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母公司应制定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制度,包括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报告制度。各子公司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前,必须事前向母公司报告。

(二)内部审计制度

集团母公司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审计、年度审计和子公司经营者的离任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加以处罚,以形成集团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财务网络电算化

公司统计制度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控制;财务制度控制;财务目标控制;财务信息控制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基于母子公司间的产权和资本纽带关系,为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或纠偏为手段而形成的若干要素的有机结合,它是企业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也是在出资者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的。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系统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传统上控制一个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本文试就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构建作一探讨。

笔者认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

一、财务人员控制系统

提高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加强财务监控,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通常可采取四种方式:

(一)委派制

企业集团公司委派的财务总监,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在母公司,费用由子公司列支。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应组织和监控子公司日常的财务会计活动,参与子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把母公司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资、技术发展等重大决策贯彻到子公司的预算中去,对子公司各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审核子公司的财务报告,负责对子公司所属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定期向企业集团公司报告子公司的资产运行和财务情况。从而,使企业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贯彻和实现,并且监督子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切实维护企业集团公司的权益。这是目前多数企业集团采取的做法。缺点在于子公司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灵敏度的感应。

(二)指导制

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子公司总经理提名,由子公司董事会聘任或解聘。母公司只能通过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影响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产生。同时,母公司财务部门只能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无权对子公司财务部门命令。此方式的弊端在于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

(三)监督制

子公司在决定自身财务部门的设置上有很大的自,母公司基本上不干预。但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财务监事,负责监督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四)集中制

在企业集团中,各子公司财务主管由母公司选派,向母公司负责;财务部门相对独立于各子公司,其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体现在母公司。以某企业集团(厦门国贸)为例,其财务人员集中办公,不下放到各子公司。财务部门不是按不同的子公司来设置科室,而是按财务职责的合理分工来设置,分为结算科、会计科和财务科。这种设置方法使母子公司财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母公司能及时掌握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

上述四种方式具有共同点,即母公司都必须向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我们称之为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有两种职权:享有对子公司财务计划制订的参与权,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重大财务事项,财务总监与总经理或董事长共享签字权,并承担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等责任。

二、财务制度控制系统

以财务权力和责任为核心的内部财务制度是企业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建立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也是企业集团公司实行科学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

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其经营成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母公司还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一个子公司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各层次的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四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为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目标,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包括:

(一)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财务目标评价系统,是以母公司财务目标为基础制定的母子公司财务评价体系。围绕企业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应实行预算控制,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同时应构建以评价获利能力为主体,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营运效率和发展能力为辅助的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1.实行预算控制,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可根据子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的特性进行预算控制:(1)预算的编制采用从下到上的方法,这样既考虑了子公司的意见,照顾了子公司的利益,又有利于企业集团公司审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2)预算的整体性及全面性使子公司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3)预算是以企业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为依据,可保证企业集团目标计划的实现。预算给每个子公司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各方的责权关系,便于子公司进行自我控制、评价、调整。(4)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的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面控制各个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减少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制止子公司的资产流失。

2.构建子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企业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最终目标是获取盈利。子公司在获得运用企业集团公司投入的资本金进行经营活动的权利后,不但要确保资本金的安全和完整,还必须做到盈利,完成企业集团公司下达的投资回报指标。企业集团公司为确保投资回报的顺利实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企业集团公司可参照子公司的历年盈利水平,结合子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在一定经营期间所能达到的业绩,确定各子公司比较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核定各子公司的利润指标,促使各子公司在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对企业集团公司而言,子公司所获利润要按一定的投资比例返回母公司,以满足企业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2)建立各项财务指标执行情况的指标管理体系,使考核和监督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和科学化。其主要指标包括:①现金比率,即现金余额/流动负债。其中,现金余额是指企业会计期末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期末余额;流动负债是指会计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合计。现金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②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的净现流量/流动负债。该比率从经营净现金流入的角度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③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反映某一时点现金及其等价物的可短期变现流动资产的偿债能力。④不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积压商品物资和不良投资。⑤资产损失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⑥净资立收益率,是企业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按净资产计算的增值率。

(二)资金控制系统

资金控制系统包括现金控制系统、筹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内容。

1.现金控制系统。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设立内部银行是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实施现金控制的有效手段。内部银行是企业集团公司借用商业银行的结算、信贷和利率等杠杆而设立的企业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是内部结算中心、内部信贷中心、内部资金调剂中心、内部信息反馈中心的复合体。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内部银行制度下,每个受控的子公司都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交易,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以监督资金流向。各子公司只保留一个费用支付账户;内部银行根据母公司为各子公司核定的资金额度,结合实际需要发放贷款,并对各单位定额内和超定额使用资金实行差别利率计算利息;母子公司间的资金余缺统一由内部银行进行有偿调剂和调度,把闲置现金余额降到最低限度。

2.筹资控制系统。母公司在现金预测基础上,研究企业集团资金来源的构成方式,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资金的筹集应与使用相结合,并与企业集团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不能盲目举债,增加筹资风险。因此,子公司所需资金不得擅自向外筹集,而须在企业集团内部筹集,并由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此项业务。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可以借助价值规律,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有偿使用,即子公司向母公司借款时须支付利息。

3.投资控制系统。企业集团内部的投资管理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重要环节,应遵循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事前定目标、定制度、定操作程序;事中严格遵循制度、程度的要求进行;事后进行跟踪、考核,并反馈结果、意见,以利改进财务控制。具体应该做到:

(1)提出可行的企业集团投资的战略意图和基本原则。企业集团总部应明确规定整个企业集团投资战略的目的,投资领域中保护什么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确立母公司和每个子公司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必须遵循的准则。在企业集团提出投资战略和基本原则时,企业集团最高决策制定机关应充分考虑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政策,资金的需要量及资金筹集的难易程度,企业集团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等。并需考虑目标行业增长率,市场需求总量和市场成长性。这时不仅要考虑该行业巨大的盈利机会,更要认真研究该行业中已存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营销渠道,权衡自己的能力,仔细测算本企业集团在市场中可能分享的份额,以避免投资策划上的失误。

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集团的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手段落后,种种条件的制约使前后一体化的投资决策成为许多企业集团的首选。这种方式下企业集团也可以不断地通过投资策划将母子公司串到一条产业链上,减少母子公司间的流转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其市场风险。企业集团的发展也可以选择另一条发展道路,即进行多角化的投资来分散经营风险。进行多角化投资时因其发展所涉及的行业和项目应当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必须优先考虑产业的关联性,充分考虑核心枝术与核心产品的优势,使综合性企业集团中经营领域有所偏重,追求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既有利于整个企业集团减少风险,又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以发挥企业集团的经营综合优势,保持企业永远成为一棵“青苹果”。

(2)投资决策权的控制。母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有重大投资决策权,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子公司的投资决策权问题,则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企业集团公司,子公司基本上没有投资决策权,只有在简单再生产范围内进行技术改造的权利;有的企业集团规定,子公司有限额投资权;有的企业集团公司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自有资本)的一定比例确定投资权,在一定时期内,无论投资项目多大或多小,只要投资总计不超过比例,子公司都可以投资,超过比例无论项目大小都不能再投资。我认为,如果不给予子公司任何投资决策权,尽管母公司有很强的控制力,但不利于子公司的自我发展。如果按一定限额控制子公司的投资决策权这种办法简便易行,但各子公司规模不同,不宜实行“一刀切”的统一限额。

(3)投资计划设计、投资决策及决策机制的构建。投资方向初步确定以后,在投资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广泛的信息分析与收集工作,从财务决策支持网络中调出并补充收集有关总市场规模,年度增长率,主要或潜在对手的产品质量、价格、市场规模等信息,分析自己的优劣势,选择合适的投资时间、投资规模、资金投放方式,制订出可行的投资方案。投资方案制定后,应报企业集团最高权力审批。企业集团最高权力机关应考察其是否与企业集团的长远规划相匹配,与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相协调,并权衡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以决定投资计划的取舍。

(4)投资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财务控制。在投资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进行跟踪调查,并与财务评价系统相联系,考察其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资产的使用是否有效率。判断资产使用是否有效率的指标可以采用总资产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剩收益。在评价结果不理想时,需查找原因,并将结果反馈给管理者、决策者以求改进或考虑产业退出战略。

(三)收益控制系统

企业集团公司收益是指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的会计利润,它是母公司和各子公司收入与成本配比的结果。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收益控制,除了上述建立统一财务会计制度外,还应通过实行对子公司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控制、实施盈余管理策略及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等方式来实现。

1.实行对子公司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控制。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控制是企业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企业集团公司可对子公司下达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具体指标。

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1-资产负债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从权益利润率的公式来看,权益利润率与资产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成正比。权益利润率的高低由资产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决定。如果资产利润率不变,资产利润率提高则权益利润率提高。用权益利润率作为衡量子公司资本结构控制和资产回报的一个指标,可以使子公司管理者尽量减少资本的占用额,增加负债比率。然而,负债又与资本市场的供给状况、子公司本身的资信等有关;且负债越大,相应的财务风险也越大。企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负债比率高低应视各子公司生产经营特点而定,一般可控制在该子公司自有资本的50%-70%之间,有的应低些。

2.盈余管理策略。盈余管理是选择使会计收益达到某种结果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有别于利润操纵,它是企业为实现理财目标而采用的管理策略。在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企业集团公司股东和经营者对财务报告收益在一定程序上进行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和关联交易等方式,目的是通过节税等形式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3.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母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主体,其利润分配是企业集团利润分配的核心内容。母子公司以控股方式形成,对应的是按股份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对母公司而言,子公司所增利润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在母公司,以便满足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需要,同时也要保证子公司和职工的利益得到逐步增加,这是企业集团凝聚力的动力源泉所在。

对于子公司的工资、奖金的分配应实行总量控制,建立健全对子公司工资奖金分配的检查和控制制度。子公司要严格按照母公司所规定的工资奖金计提原则,在计提工资金额范围内自主分配。

四、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利用财务网络电算化,强化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母公司应制定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制度,包括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报告制度。各子公司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前,必须事前向母公司报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财务网络电算化提供了可能,为提高企业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创造了现实条件。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1.记账凭证录入分布在各工作站上同时进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2.各子系统可以自动转账,形成统一的总账库,减轻转账工作量,既增加了转账的准确率,又提高了转账速度。

3.主管领导可方便查询各种财务数据,并通过应用软件随时制成各类统计分析资料与财务分析报告,为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

(二)加强内部审计制度

审计在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子公司的审计有外部审计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年度报表的审计属于外部审计。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则主要应由企业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子公司财务工作,也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也是监督、控制内部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企业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内审的主要方法是:

1.以强化企业集团资产控制为主线,建立审计网络,坚持下审一级,各审计部门负责对下属公司的内审。

2.设立企业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在企业集团董事会的领导下由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组成。委员会的作用在于保证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充分可靠性。

3.对子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联营合同等进行单项审计;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确定其合理性及合法性。

4.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内部机制的健全性。

5.企业集团公司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加强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的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重点是从管理者角度对下属企业进行控制。

五、结论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构建,首先要构建财务控制系统,包括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方面;其次要保证控制系统能良好地运行。在实践中,应为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环境。以人为本,把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管理者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监督、经营、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激励机制,比如股票期权制与我国目前常用的工资、津贴或奖金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能促进企业集团永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使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浪潮中永远是一棵“青苹果”。

参考文献

陈清泰,2000:《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经济管理文摘》第8期。

郑石桥、周永麒、刘华,2000:《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公司统计制度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统计工作;作用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4.009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4-0013-02

1统计工作制度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的。随着市场经济中公司的改制、并购、重组的不断变化,在上市公司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科学的统计工作既可以作为公司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根据,又可以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统计工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个上市公司的具体统计工作情况差别较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如何让统计工作切实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服务,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随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各个公司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也将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实现统计工作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我国上市公司的统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上市公司如何做好统计工作

2.1制定完善的统计管理体制

面对市场环境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上市公司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现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新形势下,统计工作既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又受到了新的挑战。上市公司必须充分树立崭新的统计工作理念,制定切合本公司实际的统计工作制度。一套规范的统计工作制度是开展统计工作的行动总纲领,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运营状况制定的。真实可靠、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不但保障了公司的正常运转,更能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制度中要明确的规定统计工作的目的、原则以及任务,对部门各级统计人员的工作考核与奖惩方面也要有相关的规定,通过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使上市公司的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2.2建立适合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统计体系

统计工作需要一套能完整反映上市公司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统计岗位的主要职能就是设计并制定本公司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明确规定各个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在上市公司中,为了确保公司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不仅局限于统计部门内部,还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职责,从而将统计资料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统计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设置、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来规范公司的统计工作,使其具有全面性、规范性、及时性和客观原则性。这样的统计工作信息的运行方式不仅能满足公司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的汇总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公司管理的决策,有效地帮助公司解决问题和了解市场情况的需要。

2.3加强对上市公司统计人才的培养

为了适应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需求,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是企业所必须拥有的,他们不仅要掌握统计理论和分析方法,还要熟知本企业的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知识、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因此,统计人员的思维必须要创新,观念也要更新,积极创造条件,强化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问题,灵活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和手段,深层次挖掘和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实现统计信息工作质的飞跃,积极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2.4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上市公司往往面临着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公司内部的统计工作分析方法既要符合本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又要做到与国际国内的统计标准接轨。既要符合可续发展要求,又要不断对公司现行的统计分析系统进行补充和完善。科学的统计分析是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建立起来的快速、统一的统计调查体系。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统计核算报表制度必须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易于操作的统计制度。对于统计方法的改进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公司要花一定的精力、人力和时间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完善。最终设计一套科学的、与市场经济以及本公司的经营管理相匹配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公司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打下基础,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

3结论

统计工作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公司的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上市公司要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适合本公司的统计体系,及时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以积极适应现代统计工作的需要,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公司统计制度篇5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管理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纵观会计,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摸型

,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and 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舆论和国家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转贴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公司统计制度篇6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and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网络。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外部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起着为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间的信息,在企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城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其价值会一落千丈,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综上所述,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冶钢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响应。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又确保了这种相辅相成关系的正常秩序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呢?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的定义是:它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完全可以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并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是现代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而作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些硬件包括(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审计系统一起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由上可见,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6]。

同时会计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与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董事、监事和社会公众要从企业管理系统中获得会计信息,而企业的会计、审计系统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及其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产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当时还就新的会计在有关铁路的杂志和许多新出版的金融杂志上展开了广泛热烈的争论,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大讨论。这些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构想出并于以后几年逐渐完善的会计方法,很快便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首批大工商企业所采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相当一段时期,它们一直是美国工商企业的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

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

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

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乩嫱盘宓牟恍概Γ?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就是现代企业强化公司治理与管理的产物。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productions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其后十余年中西方会计界在对管理会计反思的同时亦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大力吸取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管理科学,不仅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还产生了适应现代生产管理制度的新分支,如全面质量管理会计、适时制度系统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

通过以上历史考察可见,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技术革命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革,管理的需要呼唤着会计的发展,创新的会计系统又成为了企业管理顺畅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另一方面,当企业组织还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外部约束时,会计系统又可能成为内部人所控制的,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而要纠正这一切,又必须依赖于企业内外部法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即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

五、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我国现实,在会计信息失真时,人们往往对会计本身横加指责,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会计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会计论会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公司统计制度篇7

关键词:派驻制;双重管理;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按照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审计派驻制要求,河北省分公司下设集团公司审计部分部,受集团公司审计部和河北省公司双重领导,业务上接受集团公司审计部的指导。从制度上实现了审计机构、审计计划、审计业绩考核和审计经费的统一管理,从而使审计力量的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明显加强,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的利用也有了很大提高,派驻制改革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机构设置

实行双重及级层管理。作为集团总部审计部的派驻机构,河北审计分部按照驻地就近的原则,以石家庄、唐山、保定和沧州市分公司为驻地向省内派驻四个大区审计处,大区审计处与驻地公司审计室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大区审计处履行所辖分公司的审计管理职能,审计室履行驻地分公司的审计业务职能。河北审计分部接受集团公司审计部及省公司共同管理,大区审计处接受河北审计分部领导,市审计室接受大区审计处和驻地分公司共同管理。具体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图1)

二、人员管理和素质要求

人员编制由总部统一核定,省公司在总部统一核定的人员编制内,根据各市分公司的收入贡献、资产规模及所辖地公司区域等综合情况,核定各大区审计处、各市分公司审计室人数。河北审计分部负责人由总部进行考核及任免,纳入总部干部管理体系。河北审计分部负责人及副职由所在地分公司推荐人选并商总部审计部提出任免考察建议,总部审计部会同人力资源部进行考察并提出考察意见,由总部人力资源部履行任免程序。大区审计处负责人的任免由河北审计分部及省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各大区审计处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审计处主任兼任驻地分公司审计室主任。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总体原则是,要建立一支适应公司发展及管理需要的审计队伍。

1、能力要求: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能够识别和防范经营风险,具备信息化系统管理审计的知识和经验。

2、知识结构:从偏重选聘财务、工程审计人员,逐步充实信息系统管控、企业管理、法律事务等方面人才。

3、职业操守:在履职过程中能够恪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能识别并敢于揭示问题,又能提出整改建议并帮助整改到位。

三、计划管理

总部审计部根据公司年度经营发展目标及制约公司经营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和重点。河北审计分部在总部审计部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分公司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及经营变化情况,及时提出月度及季度工作计划,科学安排时间,合理组织力量开展审计工作。如有审计项目计划变动情况,应及时向总部审计部汇报并批准后执行。大区审计处应在河北审计分部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根据驻地公司年度经营发展目标及制约公司经营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审计工作重点,及时提出月度及季度工作计划,科学安排时间,合理组织力量开展审计工作,并及时向河北审计分部反馈各项计划完成情况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室应结合驻地分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重点,提出月度及季度工作计划,并向大区审计处反馈各项计划完成情况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四、经费管理

集团审计部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抽调人员差旅费用由集团公司统一承担;省公司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抽调人员差旅、会议费等费用由省公司统一承担。河北审计分部按照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提出年度审计预算,并报省公司预算编制委员会审批后执行。各级审计派驻机构审计人员经费及其他所有费用全部纳入驻地公司预算并在当地列支。

公司统计制度篇8

关键词:审计信息系统eRp系统深化应用

一、引言

目前,随着审计对象信息化在电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相关业务流程、信息和控制在eRp系统中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开展全面审计,必须通过审计信息系统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进行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管理,实现对公司经营管理监督的全覆盖。不断创新审计理念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细分和优化审计资源,拓宽审计业务平台,是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价值所在。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大力推进审计创新”的工作要求。L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围绕深入推进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建设目标和要求,加大审计信息系统推广实施与深化应用力度,充分利用综合管理系统、eRp业务审计系统等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工作,实现了审计关口前移,变事后审计为源头审计和过程审计,增强了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和穿透力。

二、L公司深化应用审计信息系统的策略、目标及指标

(一)工作策略

L公司在近年努力尝试与不断探索中,坚持以下四项工作策略,通过审计手段信息化促进审计资源集约化和工作标准化。(1)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信息化工作小组,明确每个成员的管理范围及工作职责,为此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2)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3)过程控制。在系统深化应用过程中,加强管理控制与业务督导,确保流程的标准化与过程的精益化。(4)管理考核。通过各种考核手段加强审计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进一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目标

公司的审计信息系统包括eRp业务审计系统、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审计门户三个方面。L公司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范围实现全覆盖,包括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公司,以及公司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事业单位和关联企业。公司确定的深化应用的目标为:(1)以深化应用审计信息系统为契机,全力推进审计创新,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全面性,为审计工作转型提供技术支撑。(2)顺利实现审计监督和管理的关口前移,加快实现离线审计向在线审计、事后审计向实时审计、常规审计向风险审计的转变。

(三)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L公司根据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内容,结合工作重点,并考虑到指标体系当中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制定了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指标体系和目标值(见下表)。

三、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为确保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顺利、全面、高质实施,L公司制定了《审计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审计信息系统应用考核指标》和《eRp业务审计系统运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将上一年度的审计信息化工作总结及本年度工作方案,在年初以公司文件形式下发所属各单位,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也为审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提升奠定了管理基础。

(二)制定具体的工作步骤

具体工作步骤如下:(1)审计计划阶段,将项目计划完整录入审计综合管理系统计划管理模块内,并完成审批流程和启动程序。(2)审计准备阶段,将审前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等内容录入审计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模块内,并组织审计组成员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进行远程审前调研,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3)审计实施阶段,审计记录与底稿在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模块内在线形成,并利用系统功能进行三级复核与监督。同时充分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核实线索、查清问题,并积极提出系统功能优化建议。(4)审计报告阶段,利用审计综合管理系统远程交互功能,对审计报告开展复核与征求意见,及时下发审计决定。(5)整改与后续管理阶段,后续审计以及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均在审计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模块内在线进行。项目结束后,将审计资料转入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成果管理模块。(6)依据《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考核指标》,公司审计部对各单位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进行考核。

(三)规范工作流程

1.成立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组。为了加强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L公司成立了审计部信息化工作小组,明确了信息化工作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管理范围及工作职责。同时要求各基层单位审计部门也要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合理的机构设置及明确的职责分工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强化技能培训,确保审计人员熟练操作。针对审计人员在系统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L公司加强了系统培训,确保了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的顺利完成。一是充分发挥各单位关键用户“以点带面”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对其他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功能指导。二是在开展的大型审计项目中,邀请省公司运维人员及系统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到现场,实施技术支持与保障。三是每季度定期集中对所有审计人员开展eRp业务审计系统实际操作与应用技巧培训,每次集中培训后均进行严格的考试及考核,并将结果计入审计人员培训档案中。

3.确保系统数据及时、全面和准确。2012年初,L公司先后下发了《审计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审计信息化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明确各项要求、职责,督促各单位所有审计项目必须全部在线开展,实现了审计项目在线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为下一步深化应用工作奠定了管理基础。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工作规律、完善管理制度,使审计项目在线管理工作在制度保障下顺利进行。目前公司的审计项目全部纳入综合管理系统在线运行。

4.运维机制与安全策略同时保障。首先,审计部安排专人负责系统运行,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所有系统操作,严格按照“双体系建设”要求履行程序,确保系统运行可靠安全。其次,建立运维保障机制,确保深化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了《eRp业务审计系统运维管理办法》,明确了系统运维流程、职责与分工。每个所属单位均设立系统管理员,负责eRp业务审计系统的日常运维与技术支持沟通联系。同时设立了审计信息系统运维专线,保证了系统运维的及时性。另外,注重系统的安全性。采用审计系统用户――审计系统角色――eRp用户相对应的权限策略(见下页图),即每个审计人员均有自己唯一独立的审计用户,在审计系统中有对应自己审计用户的审计角色,每个审计角色又与eRp用户一一对应。所涉及系统用户均为实名用户,在关联系统中各项操作可追溯,做到责任到人,确保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5.全面推广与集中应用相互结合。组织审计人员,深化应用eRp业务审计系统各模块,确保所有功能能用、会用,并深入分析各模块间关系,辅助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2011年L公司eRp业务审计系统正式上线后,立即开展系统深化应用工作,在各地市供电公司各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工程审计项目中,集中深化应用eRp业务审计系统。通过全面推广与集中应用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使审计人员快速熟练掌握系统各模块的基本操作和查询技巧,同时又提升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6.总结经验与完善提升同步开展。加强系统深化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公司要求所属单位每个季度都要上报审计系统深化应用工作总结。公司本部每个审计项目开展完毕后,也都及时进行系统应用总结,不断总结经验,强化了审计人员对系统的熟悉程度,又促进了深化应用工作的发展,也对系统提出了各种优化建议。

7.实施绩效考核。2012年,L公司下发了《审计部综合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和《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考核指标》,全面开展考核评价,促使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落到实处。

(四)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力促系统深化应用

1.严格落实考核机制。公司按照制定的《审计信息系统应用考核指标》,对所属单位深化应用工作严格考核,将其作为年终评先评优打分内容的主要构成,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将系统深化应用工作作为审计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纳入对所属单位年度综合业绩考核体系中,审计部会同绩效考核部门对相关单位工作结果进行考核评价。

2.完善督办和问责机制。公司审计部会同公司其他部门和单位,对系统深化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及时督促落实。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L公司建立“双向问责”机制,一是所属单位系统深化应用工作不力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二是审计部及相关责任部门督办协调不力的,也要予以问责。

3.建立例会制度,推进系统深化应用工作。公司将系统深化应用纳入常态管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召开信息化协调会,交流和通报系统深化应用情况,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指标,组织专家和关键用户对系统深化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系统功能不断完善。

四、深化应用的具体结果

L公司通过深化应用审计信息系统,取得了如下效果:(1)审计效率大幅提高。借助于eRp业务审计系统深化应用,使得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和穿透力得到大幅提升。(2)审计质量明显提升。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各项实用功能,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例如,2011年,对某市公司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发行数据进行峰谷平电量匹配性比较检索时,发现某房产水泥厂峰段退电量、谷段发行电量,该户总电费为零。经对某市公司发行情况进行全面复核,发现2010年11、12月期间,采取削峰填谷方式累计多发行电量5200万千瓦时,影响企业多项考核指标。(3)审计标准日渐规范。L公司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对所有审计项目实施在线管理,统一了工作标准流程,实现了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4)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各单位深化应用审计信息系统,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具有特色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使审计范围延伸到更加广泛的企业经营管理领域。(5)审计成果初显成效。充分利用审计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模块功能,与被审计单位在线交互,督促审计问题整改,促进了审计成果的转化应用。

公司统计制度篇9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监管;集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3-0152-03

[作者简介]何玉英,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经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湖北襄樊441021)

财务集中管理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公司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财务集中管理可以把企业集团所属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部列入母公司的核算和管理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集团化,目前集团模式的企业已经成为主导社会经济的主体,这些企业集团以母体企业为核心层,或者是以核心管理层为中心,下属组织包括分公司、子公司和若干分部,随着其经营方式走向多元化,许多集团企业的组织结构倾向于扁平化和网络化,跨行业、跨地区的情况大量出现,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整个集团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管,而建立财务的集中管理是加强财务监管,控制财务风险、促进集团公司稳步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目前,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青睐,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趋势。

一、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强化资金控制,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转,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信用和筹资能力

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可以实现对所属企业资金的有力控制,从而最有效地使用全集团的存量资金。由于集团统一对外开户,企业集团的整体偿债能力得到加强,信用度提高,企业集团可以较容易筹集到所需资金,其所属企业也可以通过集团公司获取所需的资金。

2.有利于保证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协调一致

企业的扩张,必然带来企业层次的增加,同时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内部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原有色彩和“惯性”,尽管核心企业会实施管理移植、统一企业文化等措施,但如果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分散,必然会导致核心企业监控不力,所属企业必然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严重损害核心企业的利益。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也为落实财务管理措施和集团的重大决策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保证了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统一协调。

3.有利于加强管理,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本

企业集团一般层次较多,经营战略和规划要分解下达到所属企业,需要各个子系统包括所属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系统的有力支撑,在这些系统中如果财务系统反应不及时、反应不统一协调,那将对经营战略和规划的有效执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将使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得到最有力的支持,有力地促进集团的全面统一管理,使集团的各个子系统在有效实施战略规划中产生聚合效应,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本。

4.有利于有效实施对所属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绩效管理,从而加强对所属企业的控制

由于财务集中管理,可以使公司决策层得到最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而财务信息又是其他各项专业管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这就使得集团公司在对下属企业实施绩效考核时有理有据,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5.有利于树立整体利益观,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正因为集团企业实施财务集中管理,财务管理趋于一体化,从而使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这样大大提高了成员企业经营协同效率,降低了经营风险。财务集中管理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信息沟通、降低财务费用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同时众多财务管理失败的企业事实告诉我们,在核心企业财务监管不力的情况下,财务管理一放则乱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无论着眼于学习世界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是着眼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以及适应国家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十分必要。

二、实现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条件

1.企业集团具有集权型的管理基础。集权型的管理基础要求母子隶属关系密切,即企业集团多为非独立法人以及全资子公司组成,集团对所属企业具有绝对管理权和决策权,只有这样,集团总部才能在实施财务制度、调度财务人员、调剂资金使用上顺利进行。相反,若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的投资权、财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以及人事权等都不能有效控制,那么财务集中管理只能流于形式。

2.其所属企业地理位置分布比较集中。财务集中管理一般要求企业集团的所属企业同城分布,这样便于集团总部财务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结算中心易设在集团的中心位置,便于各企业办理结算业务,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有的企业集团,下属单位分布在不同地域,设立财务中心后,异地存取款很不方便,而且加大了结算成本及资金在途费用,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效益下降。

3.企业集团本身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财务集中管理的中心环节是资金统一管理,只有集团整体有良好的财务状况,经常性的现金流入,较高的银行信用,才能保证资金运作的基础,否则,集团总部既不能从企业得到资金,也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从而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要求,资金的统一管理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三、实现财务集中控制的手段

(一)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集团的资金管理目标是实现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的顺利完成。集团公司控制资金,首先是通过资金流入、流出的总控制,对下属公司经营活动实行动态控制,对下属公司收支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其次是通过对资金的统一调配,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节约资金成本。由此,集团公司有必要对各公司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

资金的统一调配模式共有五种: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建立结算中心、设置内部银行与建立财务公司。这五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当企业集团初创时,公司总部对下属公司有可能采取统收统支与拨付备用金的资金管理模式,而当企业集团逐渐发展时,公司总部对下属公司就可能采取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的结算模式,每个受控的下属公司都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交易都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用以监督资金流向.公司的资金余缺由内部银行进行有偿调剂和调度.把闲置资金余额降到最低限度。而当企业集团发展成熟、规模较大时,公司总部对下属公司采取建立财务公司对其资金进行管理。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让下属公司实现其公司总部提出的保值增值目标的一种有效形式。预算体系把企业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所发生的收支全面、综合地反映出来,便于公司总部全面了解下属公司实现其保值增值目标的过程,从而给集团公司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资信保证,通过预算体系,使企业能全面掌握其实现保值增值的可能限度。同时,预算体系明确界定了各责任主体的责、权、利,使每一个预算责任主体有了自身的利益从而引入动力机制,使每一个预算责任主体有了自身的责任从而引入约束机制。集团公司依据自身组织特点选择集中型、分散型或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集团公司在实施预算管理时必须按照预算管理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循环来推进。

(三)统一主要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了加强企业集团的战略协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进行.规范所属企业的经营行为、比较其经营成果,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制定统一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这些财务管理制度包括授权审批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担保制度,另外必须统一所属同行业企业的主要会计核算政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公司的财务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总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度。为使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方针在下属公司得到较完全的体现和贯彻,规范下属公司的财务活动,确保下属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集团公司可依据产权关系,以出资人身份对其下属公司派出财务人员。

委派财务人员负责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加强派驻下属公司进行成本控制,资金合理运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委派的财务负责人参与下属公司的重大决策,发现公司重大损害集团利益的行为,财务主管应及时向集团公司报告,否则认为失职。财务负责人应定期向集团公司财务部进行述职报告。对委派的财务负责人实行定期轮岗制。

(五)强化集团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集团实施内部监督、事后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的主要业务为年度审计、专项审计、离任审计、专案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对下属公司审计的职责有:一是财务审计,审计的内容有: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下属公司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控制制度等,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及合理使用。二是对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的审计,预防经济犯罪的发生和堵塞财务漏洞,确保公司的经营方针、策略、政策以及制度的贯彻执行。三是管理审计,采用独立的、客观的分析方法,对整个公司的组织、控制、职能进行检查,审查公司各职能部门管理控制制度的履行情况,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合理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由集团公司审计部实施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1.统一了财务管理机构,集中会计核算。集团公司除子公司外,由财务部统一履行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职能。

2.实行了财务人员一级管理。除控股子公司外,集团公司所有财务人员的人事劳资关系一律属财务部,由财务部统一调配,工资奖金由总部财务部发放,使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与所在单位相对分离,消除会计人员参与造假的主动性,也使会计人员少一些制约,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财务人员在依法理财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从体制上保证了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的公平公正。

3.制定了统一的财务制度。统一公司主要会计核算政策、成本费用管理办法、各项资金授权审批制度等等,以统一规范各项经营管理行为。

4.实行控股公司财务主管委派制。对新成立的控股子公司一律由财务部派出财务主管(在控股公司属于高管人员),派出的财务主管对控股公司每一笔资金开支的合法性负责,以维护集团公司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

5.成立融资结算中心,统一资金管理。集团公司成立融资结算中心,各制造部和分公司只能在结算中心开户,只有结算中心才能开设外部账户。每月30日各制造部和分公司向公司财务部报送下月资金收入及需求计划,财务部根据总部和分公司的资金来源情况平衡资金收支,并经集团公司总经理批准后将资金收付计划下发各单位,同时将资金额度打入各单位在融资结算中心开设的帐户。

6.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以统一财务机构和人员为基础,财务部在公司范围内推行统一地财务预算管理。以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为主线,在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下,各级财务部门编制管理单位的各项财务预算指标,经财务部平衡后报预算委员会讨论批准,下发各单位执行。另外,在财务部的筹划下,将制造部和职能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与成本费用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应收帐款回收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四个财务指标紧密联系,财务部每月计算指标供人力资源部考核并计算各部门的绩效系数,使各部门员工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效益。

四、实行财务集中管理产生的预期效果

1.初步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手不够长,眼不够亮”的问题。在分散管理体制下,企业集团下属单位往往各自为政,追求各自的财务目标,导致决策的次优化,资源在下属单位之间调动困难,不能优化配置,造成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而实现财务集中管理,使财务部的职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财务部的触角可以延伸到集团公司任何一个经济角落,为落实财务管理措施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可使整个集团资源得到有效使用。避免了由于下属单位管理理念、方法、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的差异,财务审批权不集中,容易产生大量违规现金支付等情况,损害公司利益。

2.在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的管理中取得信息对称。在分散管理体制下,只有在会计期末,各个会计主体结帐后集团公司才可得到有关下属单位经营情况的会计报表。而现代企业经营对市场的反映与资金的回收速度要求较高,经营信息必须快速反馈给集团总部,由总部做出经营决策。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分公司的全部财务人员和业务属财务部管理,子公司的财务主管实行了委派,这样使财务信息和财务风险上报的及时性得到了保证。财务信息对称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管理的基础,只有取得信息对称,其他管理措施才能有效。

综上所述,财务集中管理有助于公司统领全局,而又兼顾效率。既保证了各级财务部门的独立性,又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它对于加快集团公司发展、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公司统计制度篇10

   

笔者认为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

 

一、财务人员控制系统

 

提高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加强财务监控,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通常可采取三种方式:

   

(一)委派制。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直接委派,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列为母公司财务部门的编制人员,子公司的财务机构作为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严格执行母公司财务制度,并接受母公司的考评。

   

(二)指导制。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子公司总经理提名,由子公司董事会聘任或解聘。母公司只能通过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影响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产生。同时,母公司财务部门只能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无权对子公司财务部门命令。

   

(三)监督制。子公司在决定自身财务部门的设置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母公司基本不干预。但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财务监事,负责监督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上述三种方式具有共同点,即母公司都必须向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我们称之为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有两种职权:享有对子公司财务计划制订的参与权,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重大财务事项,财务总监与总经理或董事长共享签字权,并承担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等责任。

 

二、财务制度控制系统

 

以财务权力和责任为核心的内部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集团公司实行科学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

   

关于财务制度的基础构成,此处不再详细阐述,需要注意的是:

   

集团公司内部各层次的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四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为实现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目标,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包括:

   

(一)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财务目标评价系统,是以母公司财务目标为基础制定的母子公司财务评价体系。围绕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应建立以评价获利能力为主体,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营运效率和发展能力为辅助的财务目标评价系统。集团母公司的财务目标确定后,便可按照目标管理的办法,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子公司,实行层层目标控制,以确保集团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资金控制系统

   

包括现金控制系统、筹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内容。

   

1.现金控制系统。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设立内部银行是集团母子公司实施现金控制的有效手段。内部银行是集团公司借用商业银行的结算、信贷和利率等杠杆而设立的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是内部结算中心、内部信贷中心、内部资金调剂中心、内部信息反馈中心的复合体。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内部银行制度下,每个受控的子公司都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交易,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以监督资金流向。各子公司只保留一个费用支付账户;内部银行根据母公司为各子公司核定的资金额度,结合实际需要发放贷款,并对各单位定额内和超定额使用资金实行差别利率计算利息;母子公司间的资金余缺统一由内部银行进行有偿调剂和调度,把闲置现金余额降到最低限度。

   

2.筹资控制系统。在集权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和各子公司的对外筹资,由内部银行统一对外筹措,各子公司无权对外筹资;在分权管理模式下,子公司可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筹资,但必须把筹集的资金统一存人内部银行。筹资控制系统的重点是借款控制,包括借款审批程序控制、借款总量控制和负债比率控制。

   

3.投资控制系统。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投资控制系统与借款控制系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包含的内容除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控制和投资总量控制外,还包括投资方向控制和投资风险控制。

   

(三)收益控制系统

   

集团公司收益是指集团公司整体的会计利润,它是母公司和各子公司收入与成本配比的结果。集团母子公司的收益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和实施盈余管理策略来实现。

   

1.统一会计政策

     

为保证收益质量,集团公司不仅要选用恰当的会计政策,而且要求母公司与各层次子公司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应该达到一致。

   

2.盈余管理策略

   

盈余管理是选择使会计收益达到某种结果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有别于利润操纵,它是企业为实现理财目标而采用的管理策略。在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集团公司股东和经营者对财务报告收益在一定程序上进行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和关联交易等方式,目的是通过节税等形式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四、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集团母子公司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母公司应制定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制度,包括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报告制度。各子公司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前,必须事前向母公司报告。

   

(二)内部审计制度

   

集团母公司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审计、年度审计和子公司经营者的离任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加以处罚,以形成集团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财务网络电算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财务网络电算化提供了可能,为提高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创造了现实条件。其优点主要体现在:1.记账凭证录入分布在各工作站上同时进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2.各子系统可以自动转账,形成统一的总账库,减轻转账工作量,既增加了转账的准确率,又提高了转账速度;3.主管领导可方便查询各种财务数据,并通过应用软件随时制成各类统计分析资料与财务分析报告,为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