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6:59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1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安徽 

1安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1.1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企业的落后设备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安徽省的万元gdp的能耗为1.5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吨标煤)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6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7吨标准煤)的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将会是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1.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安徽省工业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集成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安徽省的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产业己经成为安徽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汽车产业的集成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仍是其发展的瓶颈。2007年安徽的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第5位,同期浙江的整车产量排在个国的第16位,但是浙江汽车产业的产值己经超过安徽省的3倍还多,其零部件产值超过整车的数倍。江苏汽车产量和安徽相差无几,但江苏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是860亿元,是安徽省的三倍。2007年安徽省汽车产业的产值构成中,零部件只占全部产值的16.8%。而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产业中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合理比例应为1:7。现在己经有迹象表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特别是在汽车用高技术产品和电子电气系统领域。

1.3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2007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仅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0%,只相当于江苏的14.9%、山东的18.50%、上海的27.8%,福建的63.9%和湖南的68.20%。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费用为9.69亿元,只相当于上海、山东的20%,浙江、江苏的28%。r&d费用占gdp的比重为0.2%,尽管在中部六省中比例最高,但低于上海(0.65%)、江苏(0.22%)、浙江(0.3%)和山东(0.32%)。研发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研发成果少。二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目前,安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3.3%,在中部高于山西和江西,在华东高于浙江、福建和江西,与未来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l%,在中部和华东仅高于江西。

1.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加工制造业等高级化产业比重小。2007年,安徽37个工业行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通讯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4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6%,余下80%左右的增加值基本上是农副产品加上原材料和能源等产业创造的。如果不包括以家电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安徽省真正意义上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只有11.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层次看,目前安徽省工业仍属于依靠资源优势和大量的初级产品加工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在全国位于中下水平。

1.5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

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不平衡。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4%,增速达到了23%,但全部工业增速却只有13.7%。安徽省的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规模以上企业,小企业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滞后于大中型企业。

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12.9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6%,国有企业一枝独秀。与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营经济规模小、实力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短腿”。

2新型工业化是安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2.1新型工业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安徽作为中部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化水平低是我们省情的典型特征,也是省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之一。因此,工业强省战略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脱贫致富的战略。但是,应当认识到,处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发展工业与以往相比,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刚性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的新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因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内在需要。

2.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安徽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的总量规模及结构状况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变化,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为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提供了新的起点。今后20年,安徽经济还有无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提高增长速度,是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加大同全国及周边省市的发展差距。只有认清发展面临的形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安徽顺利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关键。

3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合理思路

3.1牢固树立以工业立省强省的观念

加大以工业立省强省观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推进工业化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安徽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安徽省gdp增长13.9%,在全国增长也只排到15位。因此,能否切实树立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理念,对安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2走符合安徽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徽省的工业化现状是与安徽省的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不顾及安徽省现有的大量传统工业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对传统工业的排斥,也不是传统工业漫无边际的复制。因此,安徽省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重任务。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空间。

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既是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突出优势。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是安徽省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不断提升和拓展传统产业,对于实现安徽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安徽具有承东启西、靠近沿海的区位优势,具有经济、科技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安徽农产品、矿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粮、油、棉、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具有深加工优势,可形成支柱产业;钢材、水泥、煤炭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具有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加工制造业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条件和实力。安徽新兴产业短期内不具备主导竞争的能力,但传统产业通过深化、强专,存在进一步抢占市场的潜力。

3.3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安徽省传统产业比重大,运用信息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十分繁重。要积极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

3.4加快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产权“大锅饭”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贫穷和愚昧同样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

4结束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注意结合安徽省工业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抓重点、攻难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既要看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奠定的发展基础,更要认清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差距和不足;既要看到通过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我们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小农经济意识、温饱即安思想甚至一些“左”的思想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正视差距,奋发进取,增强创新优势,谋求新的发展,加快实现安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2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的指引下,全省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主导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时期,*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新型工业化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任务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提出的,突出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工业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本文认为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要求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世界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给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先进经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跳过发达国家走过的一些阶段,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促使工业化朝着柔性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新型工业化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业化,要求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传统产业是我国工业体系的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经济竞争加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高低,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工业竞争能力,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3、新型工业化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要求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正日益尖锐,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新型工业化正是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作为完成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新型工业化是“以人为本”的工业化,要求处理好发展与就业的关系。新型工业化要求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质的体现了新型工业化下更重视增加人的参与机会,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等“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以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人才处于科技、经济竞争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国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工业化过程,并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更大实惠。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把加速工业发展放在全省经济战略的核心地位,通过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等策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促进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三不准”等发展举措,降低工业化过程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省工业总量明显扩张、工业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十五”时期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1、工业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强力推动*崛起。*年以来,*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年首次实现1998年以来两位数增长达10.5%,*—*年GDp增速分别为13%、13.2%、12.8%,特别是*年GDp增幅列全国第六比上年前进四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中部6省位次前移。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与中部差距迅速缩小。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年全省37个工业行业大类36个保持增长,11个生产增幅突破50%。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370亿元,增长19.6%,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9.2%,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为27%,*年突破30%,*年为上升为31.8%、*年达到33.7%。三次产业比重由*年的24.2∶35∶40.8调整为*年的18.9∶47.4∶33.7。

2、六大支柱产业支撑力、影响力增强,工业规模发展出现新格局。*于*年开始实施支柱产业带动战略,3年来,六大支柱产业对全省工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是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年,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27.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0%。六大支柱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8个百分点。二是龙头骨干企业集聚了做优做强的能量。*年江铜集团销售收入率先超百亿元后,新钢、江铃、九石化、萍钢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相继过100亿元,特别是江铜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国铜工业企业第一家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的企业;江铃*年综合业绩名列全国汽车上市公司榜首。此外,*年*8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其中江铜集团、新钢、萍钢、南钢、江铃集团、昌河、九石化、江医集团等7家为六大支柱产业重点优势、龙头骨干企业。*年江铜在“中国企业500强”位次由上年的160名上升为第156名,前进4名,萍钢由371名上升为345名,前进26名。

3、工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成为促进工业增长的新板块。“十五”以来,*依托园区办工业,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十分重视提高产业层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为加速全省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强大的后劲。一是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年,全省工业园区已建成投产工业企业6053个,比上年末增加1006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53.1亿元,增长24.9%,增幅比全部工业高5.3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7.7%;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52%、36%,增幅分别比全省高24个、10个百分点。二是呈集约发展态势。*年,全省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招商实际到位资金比上年净增4333万元,增长18.5%;每平方公里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税金总额、出货值分别增长32.2%、19.3%、13%;每平方公里从业人员3734人,净增420人,增长12.7%。特别是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萍乡高新园三个园区的每平方公里产出已超过10亿元。三是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省工业园区已形成了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产业集群、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星火工业园有机硅产业集群、袁州、樟树医药工业园医药业集群、贵溪市工业园铜加工产业集群等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极大地增强了全省相关产业市场竞争力。

4、科学进步、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工业发展促进作用加大。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有部级、省级高新区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基地13个,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3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逾亿元的63家,比*年增加31家。*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8%,比*年提高0.9个百分点。特别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83.5亿元,工业增加值20亿元。“十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为29.4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4.74%,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多;软件业达到39.8%,五年翻了两番多。二是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年全省R&D经费为15.09亿元,投入强度为0.7%。其中,大中型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50亿元,投入强度为0.9%。投入强度高于广东等发达省份。三是企业信息化试点有效展开。*年,全省选择了45户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重点企业进行“*省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试点,15户已正式上线运行。*是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年,政府投入引导资金5480万元,带动企业自筹资金72996万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75家,取得技术研究成果1466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新增价值99亿元,新产品增加率为75%,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3%。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5、能耗降低、综合效益提高,工业增长质量明显优化。“十五”期间,*十分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采取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鼓励企业“三废”回收产业化循环发展等政策措施,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年的9719.39元/人,上升为*年15790.15元/人,5年提高了1.62倍;万元GDp能耗由*年的1.11吨标准煤降为*年0.97吨标准煤,5年里下降12.61%;*年工业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5.46亿元,增长64.5%;利税总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2%,比*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7.29%,比年*年提高65个百分点,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二)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判断

依照国际上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加以综合分析,对*目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作一基本判断。

1、从人均GDp看。目前,学术界对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判断,大多沿用钱纳里提出的人均收入为划分标准的三个发展阶段六个发展时期为判断标准。*年,*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40美元,按1982年美元计算约为1700美元,对照钱纳里工业化演进模式,*刚进入工业化中级发展时期的初期。

2、从产业结构看。*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低2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3.7%,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7%,符合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关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钱纳里等人关于工业化进入中级发展时期,制造业生产转变,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7%左右上升到36%的相关论断。

3、从就业结构看。*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9:28:33,非农产业就业占比为61%,远远高于钱—赛模型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水平的56.2%水平。再参照配第—克拉克模型,也远高于第3阶段53.9%的水平,向第4阶段发展。*此项数据已达工业化中级发展时期中期水平。

4、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年,*霍夫曼系数为1.07,处于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3阶段。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讯电子信息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结构开始从以原材料为重心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转变,并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发展。

5、从城市化率看。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相关,两者相互促进,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当城市化率超过30%,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聚集效益对工业化进程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化率由*年27.7%上升为*年的为37.0%,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特征明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工业化开始步入中级发展阶段的初期,“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工业化将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差距比较分析

现有工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工业发展程度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业化步伐很快,与全国和中部的差距呈快速缩小之势,但从总体上看,与全国、与中部、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1、总体水平仍较落后。全国早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中期,东部沿海地区已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后期,*则刚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工业化程度差距较大。

2、工业经济规模较小。*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在中部六省中均处第6位,人均工业增加值比人均GDp较低的安徽还低94元。同时,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对较低。*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平均水平,比产业高度相仿的湖南、安徽低3-5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层次较低。据第一次普查相关数据计,*年*来自采矿业收入高出浙、苏、粤6.5-6.1个百分点;来自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制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制造业的20.32%,远低于广东的55.85%、江苏的42.76%、浙江的35.12%。

4、大而强企业少。大而强企业是经济的脊梁,我们从“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也能略见一斑,发达地区大企业多,欠发达地区大企业少。*年中部六省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企业数分别为河南、山西各11家,安徽10家、湖南8家、湖北7家、*6家;列前100位的企业湖北有2家,河南、山西、安徽、湖南各1家,*没有。大而强企业少也是*工业与其他省份差距所在之一。

四、“十一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构想

《中共*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2010年,全省人均GDp上升到*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3:52:3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调整为32:33:3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0%以上,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4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这既是经济发展目标,也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同时,我们通过“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还可以看出,2010年,*工业化达到中级阶段中期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目前水平相当,这是一个实际而又具跨越性的发展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一)战略思路

“十一五”时期,*刚刚迈进工业化中级阶段,新型工业化在较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层次基础上进行,加之,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还必须直面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为此,我们将“十一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思路的出发点立足于:充分利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密型产业,夯实工业基础;突出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提高产业集中度,加速工业化进程;要抓住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适度突破比较优势,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重构,注重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培养提高全省经济核心竞争力。在做大经济规模中,做强经济实力,在做强中实现跨越。

“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基本思路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重组产业形态,形成后发优势;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培植经济增长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增添发展后劲;依托工业园区和重点区域,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工业增长新板块;促进全民创业,加大对外开放,内外源经济并举、良性互动,集聚发展能量。在突出重点、形成优势,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总量与质量、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技术创新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重点

1、制造业崛起战略。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化水平、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工业化发展进程也就是制造业提高的过程,比较*差距实质上就是制造业落后的差距。“十一五”时期加速*工业化,要强化*制造业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市场梯度优势,加快制造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抓住长珠闽地区产业链向周边省份有效延伸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加大信息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市场竞争力。

2、支柱产业支撑、大企业带动战略。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培植大企业集团将大大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大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不高一直是制约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十一五”时期要以六大支柱产业为核心,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壮大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延长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通过机制与体制的创新,形成核心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机制,促进核心企业快速裂变扩张,培植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3、园区集聚战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共同使用,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效用的最大发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学习发达地区推进产业集聚成功经验,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加快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商务成本低的特色工业园区,力争在全省形成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园区。

4、外向拉动、本土促进战略。外向拉动是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土创业是后发地区发展之基,振兴之源。近几年来*扩大对外开放,开创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形势,在“十一五”时期继续抓住新一轮沿海和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速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在“十一五”时期国家将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新的制度环境,给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加大对工业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技服务等手段,择优引导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工业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凡国家法律规定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国外资本、民间私人等非国有资本开放,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投向支柱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实施以外向经济拉动本土创业,以本土创业促进对外开放,内外源经济并举发展战略。

5、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的扩散力、渗透力、融合性、创新性,持续不断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影响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要以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工业的竞争模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传统组织方式,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超前发展,促进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6、绿色工业、循环发展战略。循环发展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最本质的区别。一直以来,*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方针,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所在。“十一五”时期,要坚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管理。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

(三)重点产业体系构架

*“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体系,主要是由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先导产业、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及起基础作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等构筑而成。

1、先导产业。指有广阔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积聚和扩散能力,正在迅速成长,市场需进一步开拓和引导的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导产业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持续竞争优势,必须适度超前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4个特色领域产业群体,涌现了清华泰豪、联创光电等一批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十一五”时期,要加快高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依托昌、九、景科技金三角和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晶湛(南昌)科技有限公司8寸晶元片、鸿源数显LCoS数显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液晶覆硅和高清晰液晶显示产品生产规模化,加快硅衬底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大功率芯片照明应用。重点组织实施生物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软件研究开发、纳米新材料研究开发、民用直升机关键技术研究、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及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有机硅新材料研究开发、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开发、陶瓷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新一代石油加工专用化学品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药现代化工程、新材料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等重点科技工程,着力实施6大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和8个重大科技专项,建设3个国家工程中心和5个大学孵化器,形成在优势产业中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全国中等水平。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新技术产品创汇额占全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

2、支柱产业。*已形成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全省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除前面分析的电子信息工业、生物医药外,六大支柱产业发展重点主要是:

(1)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汽车工业重在做大整车,发展配套。抓好江铃汽车集团形成年产30万辆汽车、昌河汽车形成年产20万辆轿车、上饶客车年产1500辆客车和3000辆房车项目,形成昌河30万台K系列发动机生产能力及加快以九江汽车工业园、南昌钢铁公司长力工业园等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航空工业重在拓展民用市场。支持洪都集团与麦道公司合作,力争建成年产300架麦道民用直升机项目,支持洪都航空和昌河集团开发生新型农用飞机、无人驾驶飞机、和轻型直升机。

(2)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钢铁工业重在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汽车用钢、宽厚钢板、细径高强盘条、H型钢等特色、新型钢材,建设好新钢300万吨薄板工程项目;铜工业重在进一步做强,在冶炼能力达到70万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铜板带、铜管、铜箔和漆包线等深加工产品,力争电解铜深加工转化率达到100%;稀土、钽铌和钨等有色工业,重点发展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碳化钨粉以及高性能钽粉、钽丝等高技术产品。

(3)现代家电工业。重在产业规模化、系列化。突出抓好整机扩产、重要零部件配套项目,引进和承接一批家电核心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形成较大产业规模。

(4)食品工业。在做强做大烟草、酒类产业的同时,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等特色食品加工,重点发展粮食、油料、畜禽产品、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5)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着重发展有机硅单体及其深加工,盐化工,氟化工,以及甲醇、乙炔、乙烯等重要化工原料,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开工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把九江沿江地区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新型建材产业重在进一步扩大大中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防火材料、中高档建筑装修材料以及新型厨、卫、浴设施等新型建材的生产能力。

3、制造业基地。抓好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实施制造崛起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我们从三个不同层面设想“十一五”时期全省现代制造业基地。一是建设好南昌汽车生产基地、飞机生产基地、空调生产基地、光电生产基地、机电设备生产基地、建材和新材料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基地、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基地、造纸生产基地等10大制造业基地。二是依托昌九工业走廊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汽车航空、电子信息、石化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形成精密制造业高地。三是依托特色工业园区和大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如盐化工产业基地、氟盐化工产业基地、硫磷化工产业基地、有机硅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的重要基地、离子型稀土的生产研发基地、钽铌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新钢的板线、棒带精品基地,南钢的优质螺纹、汽车板簧精品基地,萍钢的建筑用材新品、精品基地等等

五、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措施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活力;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近年来,*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到*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已改组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改制面近80%。“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等重要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参股控股、债务重组、兼并收购等途径,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转制,着力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切实提高股份制质量。三是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进省属集团公司的改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抓好做强做大一批,重组新建一批,放开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过程中促进企业摆脱困境,增强发展活力。

2、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要实行企业自主创新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大幅度提升企业装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向产品渗透,在全省骨干企业中普遍采用先进共性技术,实现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有重点地开展原始性创新。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有条件的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要与跨国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合作与交流,在优势领域、关键环节和主导产业,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同时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把自主研发与引进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3、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新型工业化发展主平台。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全省工业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投入产出率、园区容积率、建筑系数达到一个更高水平。二是推动园区发展模式、开发机制创新。要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积极吸纳外国资本、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工业园区。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树立工业园区“特区”发展理念,突出抓好生产、生活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管理规范、功能完善、产业配套齐全、规模优势明显,资源集约化、循环式利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4、加强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加速新型工业化提供保障。一是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以加快能源开发和管网建设为中心,以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配置为重点,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火电、水电、煤炭有机结合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同时,加快实施管道天然气入赣工程;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储备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方面,通过加快“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地方加密高速公路网建设,县市乡村公路建设,铁路网络完善,长江和鄱阳湖航运发展,赣江、信江等水运主通道升级改造,昌北机场扩建,赣州黄金机场迁建,赣东赣西支线机场建设,提高*省外通达的广度、速度和省内通达的深度、密度,加速物流、人流、信息流,提高安商、招商能力。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等措施,加快企业信息化,加大信息化对工业化带动。三是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加快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项目,南昌兴发物流中心和龙南县金塘物流服务中心等建设进度。在南昌、赣州、九江、鹰潭等市形成规模较大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与物流园区相配套,运输场站、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各个环节相联接的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物流基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生产水平。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3

关键词:兰州市;城关区;工业化;飞地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40-03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并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甘肃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并作出了《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兰州市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1355”总体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省市的战略决策为城关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给予了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导。城关区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地区,在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城关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对于实施“中心带动”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现代都市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

城关区地处兰州盆地东部,全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0平方公里,城关区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区是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商贸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009年,总人口93.15万,其中城市人口91.79万,城市化率达到98%。

2009年,城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1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85亿元,各占全市的35.54%和35.93%;第三产业增加值258.08亿元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98亿元,各占全市1/2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85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仅次于西固区,位列全市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2元,完全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二、城关区工业化进程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1]。2008年,城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51亿元人民币,人均GDp4537美元,相当于1970年的935美元,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

库兹涅茨等学者认为,在工业化起始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2]。2008年,城关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3∶20.43∶79.27,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约翰・科迪等学者提出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值额中所占的份额,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3]。2008年,城关区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50.43%,处于半工业化阶段。

钱纳里等经济学家认为,在工业化前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4]。2008年,城关区人口城市化率为98.55%,根据人口城市化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关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5]。2008年,城关区三产就业结构为2∶20∶78,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对工业化阶段评价标准的后工业化阶段。

根据上述工业化评价指标,我们选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城关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K[6]。

K=■λiωi/■ωi

其中,K为城关区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值;λi为单个指标的评价值,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ωi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本文参考《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陈佳贵等的研究成果,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逻辑一致性检验,各指标相应的权重为:人均GDp为36%,三次产业产值比为2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为22%,人口城市化率为12%,三次产业就业比为8%。

根据加权合成法,城关区工业化综合指数为77,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城关区一方面要发展第三产业,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现代的、集约化的、技术层次高的、靠创新推动的、对环境相对友好的工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城关区工业发展现状概述

近年来,城关区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21.1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5.53亿元,但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1%左右,而且主要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主。

目前,城关区工业企业共62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户,主要涉及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电力、燃气、服装、印刷及装备制造等行业,其中食品行业占地区工业经济总量的25%,医药行业占地区工业经济总量的22%,近年来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城关区工业经济的两大支柱行业,对地区工业经济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四、城关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1.大力发展都市工业。2009年,城关区工业企业共624家,其中中小企业565家,具有发展都市工业的基础条件。同时,城关区科研院所密集,科技实力雄厚,因此依托区内科研、人才、技术资源,在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发挥城市市场优势,利用丰富的区域资源和已有的技术设备,发展以食品深加工、服装品牌加工等产业为主的都市加工工业具有一定区位优势。

2.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城关区现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这些企业是中国生物医药药品研发的重点单位,多年来产品具有领先地位,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和竞争优势,生物医药产业可作为城关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在做强做细做精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的基础上,支持重离子加速器治癌装置等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3.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既能够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目标,也能够增加就业,达到“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目的;同时,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依靠技术进步、又会促进技术进步,符合“科技含量高”的要求。因此,新型工业化呼唤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生态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路径。

4.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两化”融合既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有别于传统工业化,也有别于一般意义的企业信息化。城关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意见,加大现有装备的信息化改造,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基于建模与仿真的虚拟设计等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建立“飞地经济”模式。城关区经济发展与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飞地经济”不失为破解土地资源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飞地”位置的选择是飞地建设至关重要的条件,城关区建设飞地不是简单地追求地域扩大和增加税收渠道,作为首善之区,飞地建设必须放在服务于城关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领先”、“领跑”的战略背景下来构想,同时应充分考虑现代经济运行的效率成本原则,依托城关区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使城关区飞地建设融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的战略之中。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比较了城关区周边地域经济地理条件,在一小时交通架构范围内选择了榆中、皋兰、白银三地进行综合分析。

榆中县和平镇,位于榆中县西北部,离城关区东岗镇只有5公里,是未来兰州城区“东扩”的黄金地段,作为“飞入地”,能较好地满足城关区近中期对土地的需求,该区劳动力资源很富裕,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区位优势有利于产品的输送,对于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缺点是土地资源有限,产业不能集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难以根治工业包围主城区的基本格局。

皋兰县水阜乡,交通便利,兰包铁路、国道109线、白兰高速公路、水罗公路纵横其中,距中川飞机场30公里,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渠道畅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水阜乡土地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作为“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移,水阜乡的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可利用城关区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缺点是水阜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城关区距离水阜乡较远,相比和平镇而言,运输成本较大。

城关区与白银区相比,城关区在交通、物流、信息、科技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城市扩展方面受地理条件的制约,而白银区恰恰具有能源充裕、建设用地广阔,农副产品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两区都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工业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城关区与白银区的“飞地模式”有利于推动兰白经济一体化进程,减缓工业发展对城关区土地资源的压力、河谷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兰州市周边包围式的工业布局格局,优化中心城区功能与结构。缺点是跨行政辖区的产业集聚,面临管理方式、利益关系等问题,协调难度大;同时,两区距离较远,运输成本大。

结语

城关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难题之一就是怎样突破行政区划限制,走出土地资源困境,发展都市工业。本文虽然选择了城关区周边的三个地区进行了简短分析,但在准备实施飞地模式前,应该先认真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并且做到因地制宜,制定翔实可行的方案,促进双方共赢。

课题研究得到了兰州市城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关区经济委员会、城关区统计局等部门的大力协助,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71.

[2]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60-71.

[3]约翰・科迪,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17-18.

[4]黄毅.加快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研究[J].消费导刊,2010,(2):20-21.

[5]刘素君.新疆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分析与判断[J].北方经济,2010,(8):80-81.

[6]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34.

ResearchontheDevelopingStratagemofnew-typeindustrializationinChengguanDistrictofLanzhou

ZHanGYan-xiaa,b,CHenXing-penga,b,wanGpenga,b,YanXiao-ruia,b

(LanzhouUniversitya.Collegeof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s;b.instituteofLandandRegionalplanning,Lanzhou730000,China)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4

【关键词】内蒙古新型工业化人力资源战略

1人力资源战略在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稍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战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说,人力资源战略更是尤为重要。内蒙古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化时代进行的工业化,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内蒙古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是一种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而要使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新工业化体系真正建立、发展起来,就离不开其背后隐性的支撑,即人力资源的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提升,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的支持。知识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源依托型经济,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将由传统经济的物力资源转换成人力资源。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落后,内蒙古面临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国内竞争。

2内蒙古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

2.1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

内蒙古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约束整体不高,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据统计,内蒙古全区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2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低素质人口多,导致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大,就业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2.2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非常典型

内蒙古经济文化程度发展较为落后,二元化经济结构非常典型。一元是技术落后、生产率低、自我雇佣的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分工与交换还很不发达;一元是由国家重点扶植的、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化工业经济。与这种二元经济相联系的是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在总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2008年,内蒙古乡村人口为1198.92万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9.8%。虽然乡村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近一半,但由于受教育和素质的制约,农村牧区的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2.3高精尖人才匮乏阻碍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高精尖人才总量不足,工人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比重较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如内蒙古旗县以上国有独立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及转制科研机构仅有110家,从业人数10642人,从事科技活动的有716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5234人。二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匹配,现有高精尖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不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四是职业工种构成不合理,现有高技能人才大多集中在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等通用职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种紧缺。五是分布不合理,,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重偏大,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偏低。

2.4人才创新素质与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协调

人才的创新素质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不足,主动竞争意识不强。如2007年内蒙古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2项,应用技术成果207项,软科学成果3项。全年专利申请2479项,授权专利1486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1.9%,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全区国家发明奖是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仅仅有1项。

2.5收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效果不协调

收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方式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人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合理的分配机制,才能留住人,才能激励人。就物质激励而言,拿工资,奖金和福利去满足人,不如拿股份和期股人才创新素质去激励人,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的状况,返回头来又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6人力资源的所有制比较单一

从内蒙古人力资源的所有制配置状况上看,内蒙古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很不充分,还要加快发展步伐。到2007年底.内蒙古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为162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4.9%;城乡个体劳动者为93.6万人,仅为全区从业人员的8.7%。由于就业结构比较单一,行业和职业的多样化程度低,分工不发达,从而限制了交换和市场范围的扩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3.1人才观念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除了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撑。要实现崎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首先树立科学人才观,以盘活人才存量、增加人才总量、调优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人才资源,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差距”,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是最重要的资本和资源,把对人的管理作为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同时注重对人的培训,开发人的潜能,谋求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要实现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对人的观念,并学习和掌握如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2人才流动机制、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转变

3.2.1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需要正常的流动,需要依据市场原则配置到最合理的岗位上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是很正常、合理的,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化机制,建设好人力资源市场,用市场导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构建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支持与发展适合人力资源流动的就业指导、职业资格认证、专业能力考核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3.2.2实行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为选拔真正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真正的人才施展才华提供的广泛的发展空间,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人才的成长营造了公平的环境。合理的选拔机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落到实处,使人才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发挥人力资源的“鲶鱼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人力资源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2.3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一种“主动财产”,其载体完全控制着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也使其难以监督,难以准确度量。所以,只能以激励机制为主,以惩罚机制为辅,因此,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等过程中,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正确而充分的激励会使人的能力的发挥得到有效提高,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需要对人的动机进行正确的把握和引导,从物质心理与精神的需要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激励。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使技术、管理要素所有者获得合理的报酬,从而促进技术、管理要素积极投入生产,成为当前相关政策制定的一个难点。

3.3大力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只有把科学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作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使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实现科教兴区战略与劳动力充分利用战略的良性互动。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政策配套为手段,大力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全面加强科技和人才工作,为加快推进定海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4注重开发少数民族人才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开发在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立足点,也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外流和人才低度使用问题的主要途径。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教育的提升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支撑。虽然在教育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但内蒙古的教育事业正逐步发展起来。以2009年为例,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1所,全年招收学生11.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9.97万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8.69万人,分别增长1.9%和1.1%;全年毕业学生7.58万人,增长3%。年末在校研究生12491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4158人,在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3703人,分别增长8.5%和9.5%。

3.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首先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要发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羊绒制品、乳制品等市场认可的优势产业、强势企业均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蒙古地区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农特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为农村牧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夏天,王宗军.湖北省新型工业化下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湖北社会科学[j].2005,1.

[2]马璐,韦志红.论广西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策略.经济与社会发展[j],2004,10.

[3]胡敏谦,胡梅林.加快内蒙古新型工业化投资建设步伐.理论研究[j].2004,11.

[4]黄占兵.内蒙古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北方经济[j].2008,4.

[5]吴晶英.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适宜我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前沿[j].2003,12.

[6]王晓娟.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理论研究》[j].2002,6.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战略实施;策略

20世纪末期,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提升了企业战略实践的能力。先进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且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战略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总们在学习了某些培训课程后,很快也在自己的企业中掀起一场场“管理革命”,但是这些所谓的“管理革命”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发企业员工的文化。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形成能够提高其管理变革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以此来提升其管理能力并最终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对企业文化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们各有不同看法。威廉・大内(williamouchi)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给出了较为明确、完整的企业文化概念:“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时、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

跨文化管理的权威,荷兰学者Hof-stede,从企业文化层次的角度切入,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和实践两个层面组成。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而实践由表及里又可分为象征、英雄和仪式。

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e0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Kennedv)出版了《企业文化》一书,他们提出,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他们还根据市场调查归纳出市场环境下的四种企业文化类型,即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攻坚文化和过程文化。

上述这些关于企业文化的表述,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是一致的:一方面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管理者的认识,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感,使其真正把自己看作企业大家庭的一员,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认可了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核心要素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念,用它来推动企业的发展,约束企业内部成员的行为。

二、企业文化与战略实施的关系

任何战略的实施,都是在某一特定的企业文化中进行的,只有当战略与企业文化相匹配时,才能使战略实施得以顺利开展。企业文化与战略实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企业文化促进或者制约战略的实施。

(一)企业文化促进战略实施

企业文化促进战略实施,这里的促进指的是企业文化导向与战略目标相吻合,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和谐,对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文化促进战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对战略实施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对战略实施的导向作用指那些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者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企业文化内化为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的细节,引导其行为朝着有利于战略实施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控制,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企业文化对战略实施的凝聚作用是指企业文化使得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力和向心力。增强凝聚力要从加强企业内部情感入手,达到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最终实现目标的彼此内化。企业具有强吸引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员工就会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会把个人的理念融入到组织的整体理念中,使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

企业文化对战略实施的激励作用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本身注重员工的利益和员工内心的需要。在使员工的个人理念与组织整体理念融合的过程中,保证员工与组织目标的共同实现,这本身就大大激励了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二)企业文化制约战略实施

企业文化制约战略实施,这里的制约指的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抵触,成为企业战略实施或战略转变的羁绊或桎梏;尤其是当企业施行新的战略时,企业文化往往会成为新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这种制约作用主要体现为不相容性和冲突性。

企业文化与战略实施的不相容性主要指:企业自身的文化与经过兼并购并、合资经营、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战略后的企业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不相容,这种不相容最初在一定程度成为新战略实施的障碍。

企业文化与战略实施的冲突性主要是体现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必然。战略的选择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多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员工认同及价值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企业文化难以融合甚至冲突,这段时期内如果双方或多方文化不能很好磨合,那么战略的实施将面临巨大障碍。甚至会因为冲突使得企业战略遭遇失败。

三、企业文化与战略实施的匹配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匹配程度是不同的,首先要了解各种战略的企业文化特征,然后再考虑如何建立与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与增长型战略

增长型战略是一种使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上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的战略。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发展自身,引导企业不断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以便扩大企业的产销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竞争地位。

一个实施增长型战略的企业,它所具有的企业文化一定是有利于其战略实施的。这类企业的文化具有创新性、竞争性。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是以稳定为主旋律的话,那么增长型战略的实施就要克服相应的“文化阻力”,这无疑增加了战略的实施成本。当然,增长型战略可以通过发展扩大自身的价值和通过不断变革来创造更高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使企业不断获得新的机会,避免组织的老化,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大多会体现出创造性,使企业乐于追求各种不同的风险及变化,具有创新性,以创造未来为己任,即所谓的创造型

文化。当一个企业的文化与增长型战略不相符时,企业需要考虑变革现有文化,以适合战略实施。

首先要让员工了解现有战略,让员工们相信变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同时,要向企业的合作者解释其理念,让各个利益相关者确信实施新战略后能给他们带来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层领导者的能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对于实施增长型战略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增长型战略需要全体员工不断创新,无论是开拓新市场还是开发新产品,都需要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努力塑造学习型企业文化,会在增长中降低风险、减少阻力,变被动为主动。

企业应该把创新精神融入到员工的行为中去,所有百年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持久的创新精神。因此,对于实施增长型战略的企业来说,让员工了解这一战略意图、建立学习型组织、保持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二)企业文化与稳定型战略

稳定型战略是指企业遵循与过去相同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贯的成长速度,同时不改变基本的产品或经营范围。它是对产品、市场等方面采取以守为攻,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不冒较大风险的一种战略。

采取稳定型战略的企业,一般处在市场需求及行业结构稳定或者较少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因而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和发展机会都相对较少。同时,企业经营风险相对也较小,能避免因改变战略而形成的重新分配资源的困难和因发展过快而引致的资源浪费。但稳定型战略容易减弱企业的风险意识,会大大降低企业对风险的敏感性、适应性,从而增大风险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的文化会体现出稳中求胜、惧怕风险、回避风险和缺乏进取心的特质,我们称之为保守型文化。企业的主要信念是循规蹈矩,稳中求胜。

如果企业建立了一种稳定的文化,就要让员工了解这种文化,以有利于稳定型战略的实施。认识企业文化后,就能从市场、产品、营销等方面培育相应的文化推动战略实施。

(三)企业文化与紧缩型战略

所谓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起点战略程度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与稳定型战略和增长型战略相比,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一般地,企业实施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的,其根本目的是使企业挺过风暴后转向其他的战略选择。

实施紧缩型战略的企业文化称为衰退型文化。这是一种不合时宜、阻碍企业进步的企业文化类型。这种文化如果不能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积极地进行创新,就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或是导致企业走下坡路直至被市场淘汰。实施紧缩型战略的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多变,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价值链的关键性支持要素,成为企业营造具有差异性的价值链、获取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最大价值的必要手段。企业竞争领域已从传统的资源、价格等变量转变为技术、管理、品牌价值等更切合当代要求特征的变量。企业越来越注重对技术、管理、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和栽培,如海尔,无形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例已超过60%,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无形资产价值占其资产总额的90%。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但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足并取得较快发展,获得比大企业高的利润水平,靠的就是无形资产。因此,发展无形资产是中小企业赢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研究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将从整体上加强无形资产建设,确保无形资产取得高效益,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能力。

近20年来,国内理论界兴起了对无形资产和中小企业的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无形资产的概念、会计确认与计量、无形资产保护和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无形资产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无形资产战略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课题,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对无形资产的战略研究主要是结合工业产权、无形资产保护等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对无形资产的发展战略研究很少涉足,像大家普遍认同的企业无形资产,如技术、人力资源、客户关系、品牌等的战略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活动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而很少从无形资产的角度研究它们。以上这些研究活动,主要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中小企业的实践并不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从中小企业角度,将中小企业的主要无形资产分为客户关系、技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服务、虚拟网络、品牌等7种,以此为研究对象,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期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有所裨益。

一、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

关于“无形资产”,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公认一致的定义,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无形资产是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带来经营效益的一种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广义方面来理解,它不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商誉、著作权、土地使用权,还包括知识、企业管理机制、管理质量、员工素质和技能、高效的供销网络、良好的社会关系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要求,它由以下要素构成:(1)知识产权型要素:涉及技术相关之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版权等;(2)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客户与市场相关之无形资产,如客户关系、行销通路、商誉、品牌、合同、契约、银行的借贷关系、与政府的关系等;(3)人力资源型要素:涉及人力资源相关之无形资产,如有经验的员工、技术专家、管理团队、员工的忠诚度、员工的知识能力等;(4)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法人组织管理相关之无形资产,如学习型组织、企业家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组织创新能力等。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实力弱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必须要差异化,以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其无形资产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围绕其核心竞争优势形成与发展,其无形资产构成各有侧重。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我们把涉及中小企业的主要的无形资产分为7个方面:(1)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企业与客户、经销商、银行、政府等的关系。(2)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属于知识产权型要素,涉及企业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3)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属于人力资本型要素,涉及企业的管理团队、技术专家、员工等的知识能力。(4)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属于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企业文化、精神面貌、学习、创新氛围和能力等。(5)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属于知识产权型和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企业独特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知识能力等。(6)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和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企业与网络成员的关系、网络的竞争力等。(7)品牌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要素,代表了企业综合实力,涉及品牌的经营、保护等。

二、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

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建设、保护和发展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谋划,其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根据中小企业实际,企业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无形资产,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自身的无形资产战略定位:

1.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以客户为中心,有计划地发展高度的顾客关系,使用户成为自己的长期顾客,以共同谋求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该战略的核心是发展顾客与企业间的一种连续性交往的关系、一种长期的相互依存的互惠互利关系,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保持和吸引更多的客户,改进客户价值,大大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的建设与保护,确立客户关系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围绕关系展开,以求关系各方的协调发展。

2.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旨在使企业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发展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遵循人本思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选聘、激励、培训与开发等的战略性管理,使人力资源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要求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性资源看待,人力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规划。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该战略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源建设重点,其核心是强化对本企业关键性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重点是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才能”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将企业家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关联,赋予企业家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家也应对自身进行不断地培训学习,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

3.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指企业在开发与运用技术方面有计划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发展技术型无形资产,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技术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确立技术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该战略要求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建立开放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更多地采用新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相结合的创新战略,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新技术的开发更多的是适用性的新技术开发,强调的是适应大企业不能或不愿满足的顾客需求。

4.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有计划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以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该战略的核心是塑造积极向上的、适合企业实际的、不断创新的共同价值观。其战略目标是通过发展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确立企业的文化力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强调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战略管理,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对职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并从管理的深层规范企业的行为,以提高企业绩效。

5.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是有计划地在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的一系列活动,发展服务型无形资产,以促进销售,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了对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必须识别顾客最重视的各项服务和其相对重要性,并通过服务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服务型无形资产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型无形资产,以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服务的不断创新,确立服务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服务创新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的服务,它要求在自己现有的特色服务或在别人新颖的服务观念、方式、方法基础上进行有新意的提高。服务创新要求遵循求异思维的原则,随时了解把握顾客的需要,创造顾客想要购买的商品和提供超过顾客期望的服务,以达到顾客满意的效果。

6.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以自己的核心业务为基础,有计划地利用虚拟方式整合外部资源,形成一个合作性竞争的关系网络,实现企业的经营功能与经营业绩的扩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目标是通过发展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突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极具竞争优势虚拟网络的构建,确立虚拟网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它要求强化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双赢”原则,搞好合作竞争,定期对虚拟网络评估,不断优化虚拟网络的价值链。

7.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有计划地通过品牌建设,创立品牌、经营品牌,发展品牌型无形资产,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培植一个优秀的品牌需要持久的战略计划,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目标就是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其首要环节是创立品牌,它要求树立品牌意识,做出正确的品牌决策,如品牌名称、品牌商标、品牌定位等的决策,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促进品牌的成长,最终成为名牌,名牌创立后更要注意保护名牌、经营名牌,使名牌的无形资产通过有形化运营,促进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中小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小企业应采取目标集聚的基本战略,中小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就不能盲目地追求“做大”,而应选择“做精做专做强”,一般说来,有5种战略可供中小企业选择:专精一点战略、依附协作战略、联合竞争战略、特色经营战略、市场补缺战略。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不同,则相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选择就不同。

1.与“专精一点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专精一点战略的企业一般规模小、资源有限,不得不集中有限的资源在发挥自身特长的细分市场里进行专业化经营,并在该细分市场获得低成本的歧异化优势,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要弥补企业的劣势,使企业避开威胁或减轻威胁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技术创新型、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服务创新型、人力资源型、企业文化型、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或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2.与“依附协作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依附协作战略的企业一般力量单薄、产品单一,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是大企业整个生产经营体系中的一个专业化组成部分。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风险小,跟随大企业发展,大树底下好乘凉,但过于依赖大企业,一旦背靠的这棵大树身有不测或关系中断,企业就面临生存危机,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依附互补的关系使企业得到稳定发展,同时也要能提高企业的自主能力以减轻威胁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客户关系型、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服务创新型、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强化双方的依附协作关系,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3.与“联合竞争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联合竞争战略的企业一般资金缺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单个企业实力较弱,但通过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后,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并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这种战略要求联合体内企业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协调一致,最好能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样联合才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联合体的竞争优势,使各企业共同稳定发展。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客户关系型、虚拟网络型、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型、服务创新型、企业文化型、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强化联合体内各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突出联合体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化优势,从而使各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7

【关键词】中小型服务型企业战略特征战略选择

中小企业的数量、中小企业在出口和实现利税中所占的比重、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等指标反映出中小企业不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职工人数八百人以下,或年度销售额在一点五亿元以下,具有全员服务链和全程化服务,以提供服务为主要业务和收入来源的中小型服务型企业在中小企业整体中占有数量最多,涉及社会生活面最广。近年来,中小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某些不景气现象,亏损面增大,破产企业增多,效益状况普遍下滑,总的资产报酬率不及别的类别企业,平均资金利润率达不到大型企业的三分之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服务型企业战略研究较少。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服务型企业如何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及进一步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问题。

一、中小型服务型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金融危机使政府服务失衡现象加剧。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对所有企业给予一视同仁和平等的“国民待遇”,但落到实处还存在很多困难。大企业是各级政府的宠儿,各级政府为大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小企业则不同,虽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企业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第二,中小服务型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一是国家政策的转向。国家将主要财力投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型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二是银行贷款施行“贷款第一责任人”、“贷款终身责任制”来控制风险,经营变数大、企业信用不好、还贷能力难以保障等原因使得银行放贷时对中小服务型企业非常谨慎。三是证券市场融资困难。由于规模不大,资本金有限,难以达到主板或创业板上市的条件;公开债券的发行也需要较高的信用等级、较大的资产规模,有时还要有抵押或担保,使得中小企业在发行债券方面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第三,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全球化条件下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大量资本投资于服务型产业,这些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技术设备、管理方式先进;另一方面,国内大企业进行的资本重组、兼并扩张调整、生产方式多元化使得国内市场上强手云集,竞争日趋激烈。

第四,较低的准入门槛和天生的资金缺乏使得中小服务型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不强。较低的准入门槛和天生的资金缺乏使得中小服务型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以传统的经验管理为主。很多中小服务型企业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新的商业机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的,积累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二、中小型服务型企业的战略特征

第一,管理活动中,中小型服务型企业的短期计划优先于长期计划,其作用、影响更大,隐性、非明确战略占有该类企业战略的相当比例。

第二,中小服务型企业的战略通常是根据市场利基与商业机会突发形成,而不是事先设计制定的,战略计划通常是非正式的,其战略过程也常常由危机驱动。

第三,其战略属于直觉或者经验型战略,受企业家的个性、价值观和志向等的深刻影响,中小服务型企业战略制定者的愿景和战略意图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行为。其简单决策机制,使得战略制定者的战略意图更直接地体现在企业战略行为之中。战略制定者局限于企业高层投资者或管理人员,战略分析与战略制定过程中更多的是只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而不与员工进行交流,战略决策经常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并不采取反馈和评价。

第四,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有限,从投资者到普通员工,对寻求适应企业战略的组织变革与调整关注度不足,在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对应与适应关系往往不能随着企业成长到新阶段作出自适应调整。

第五,中小型服务型企业的战略期限相对较短,不会制定五年期、十年期甚至更长期的战略,其状态带来的优势是能够灵活地调整、更好地利用将来的机会或者避免外部威胁。

第六,中小型服务型企业的战略制定者通常处在与大企业不同的个人关系网络环境中,而且由于企业识别机会的能力有限,常导致战略选择的范围过于宽泛和战略风险的概率增大。

第七,环境变化复杂度的加大使战略制定者倾向于在私人与非私人信息来源中更多地选择私人信息。私人信息来源涉及私人之间的交往,会产生及时的反馈。R.Daft认为,“环境变化越大或越复杂,战略制定者就越倾向于获取私人信息。因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非私人信息有可能误导战略制定者对环境的理解”。

第八,无能力识别和克服潜在的执行障碍是企业战略经常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执行障碍中,企业战略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交流不充分、战略执行时间超期、员工能力不强、不能全面理解战略目标、战略执行的协调性差等因素是内部执行的主要障碍。

三、中小型服务型企业的适用战略选择

中小型服务型企业的战略管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私人信息和个人关系网络,整个战略管理过程深受企业主的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选择、优化企业战略的同时,应将企业战略与企业的能力、资源相适应,与组织文化和企业家的价值体系相融合。

中小服务型企业的适用战略包括企业经营战略与企业职能战略两个部分。结合经营战略与职能战略,依据中小服务型企业的战略特征,我们对中小服务型企业的市场战略、竞争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产品与服务战略以及公共关系战略作出如下分析。

第一,市场战略。凡是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中小服务型企业也不例外。而产品、服务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中小服务型企业战略行为的具体特征。企业在产品和市场之间形成的多种关系会产生多种战略。中小服务型企业受市场份额、资源和技能等的限制,通常会开发有利于增强顾客关系和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以避免直接与大企业竞争。中小服务型企业追求的市场开发战略不仅要以职能战略为基础,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竞争能力进行变化。

第二,竞争战略。m.porter研究了企业三种主要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战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强调规模经济,聚焦战略强调创新或者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因此聚焦战略是中小服务型企业主要采用的有效方式。

差异化战略也是中小服务型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小服务型企业常见的竞争优势中,除了成本领先外,其他如营销优势、质量优势、创新优势、技术能力优势和服务优势都属于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中,不同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的选择应考虑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与差异化战略之间呈线性相关,在不确定环境下,中小服务型企业可以更多地采用创新差异化和营销差异化战略。无论实施哪一种竞争优势差异化,中小服务型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关键还是要开发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技术创新战略。中小服务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内容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创新等。技术创新的类型主要有突破型技术创新、应用型技术创新和改进型技术创新等。进行突破型技术创新,可以开辟新的市场领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应用型创新指将新成果向深度开发与应用,以及将技术成果横向地转移或派生,它具有技术风险小的特点,有利于将已有的技术发明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改进型创新可以不断地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降低产品价格,改进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适用性。

长期以来,中小服务型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种类和技术方式的创新上,少有战略制定者从增强竞争力的角度,把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战略以及竞争力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与评判,明确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战略制定者实施技术创新管理时应对企业原技术竞争地位、技术本身的成熟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技术进行评价,选择最能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企业技术水平的技术。同时应把提高市场竞争地位与提高企业技术能力联系在一起,评估所选技术的潜在战略利益,并评估公司采用技术创新战略后增加的公司价值。通过竞争分析、技术分析和战略价值分析,使战略制定者能快速、有效地选择本企业战略,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产品与服务战略。中小型服务型企业可以应用的产品与服务战略包括先发战略、差异化追随者战略等。先发战略适用于开发新产品、产品组合及产量灵活性,采取先发战略的企业通过利用新产品、产品组合和产量灵活性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差异化追随者战略利用产品改造、运输和服务灵活性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适用于成熟技术或处于成长期的服务型企业。这种战略通常要改造由先发战略发展起来的产品,并与产品改造、运输灵活性及服务灵活性相结合。

第五,公共关系战略。良好的公共关系作为企业的无形资源,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及企业获得成功的潜力等方面。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有效率的表现。中小服务型企业一方面由于资金、人力等资源有限,不能够像大企业那样向市场提供证明它们能力的证据,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利益相关者识别它们的全部能力,因此积极开发企业公共关系战略对中小服务型企业的成长也十分重要。中小服务型企业可以积极开发现存优秀无形资产、注重企业形象管理、及时实施有效的战略联盟来积极推进公共关系战略。公共关系战略是一种相机抉择的战略,是多种战略的综合。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为我国服务型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会。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各国采取了许多共同的行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停滞。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为中小服务型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降息、公共投资等政策,既为中小服务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直接带动了公共服务企业的发展,为部分新兴中小服务型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Stevenson,LoisandLundstrom,anders:entrepreneurshippolicyforthefuture[J].SwedishFoundationforSmallBusinessResearch,irwin,2010(1).

[2]alberti.Goldberg,GilatCoben:ReputationBuilding:SmallBusinessStrategiesforSuccessfulVentureDevelopment[J].JournalofSmallBusinessmanagement,2009(4).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11-0005-03

[基金项目]河南省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研究”(批准号:0603001)

[作者简介]钟和平,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重庆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创新。(河南郑州451191)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多变,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价值链的关键性支持要素,成为企业营造具有差异性的价值链、获取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最大价值的必要手段。企业竞争领域已从传统的资源、价格等变量转变为技术、管理、品牌价值等更切合当代要求特征的变量。企业越来越注重对技术、管理、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和栽培,如海尔,无形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例已超过60%,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无形资产价值占其资产总额的90%。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但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足并取得较快发展,获得比大企业高的利润水平,靠的就是无形资产。因此,发展无形资产是中小企业赢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研究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将从整体上加强无形资产建设,确保无形资产取得高效益,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能力。

近20年来,国内理论界兴起了对无形资产和中小企业的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无形资产的概念、会计确认与计量、无形资产保护和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无形资产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无形资产战略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课题,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对无形资产的战略研究主要是结合工业产权、无形资产保护等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对无形资产的发展战略研究很少涉足,像大家普遍认同的企业无形资产,如技术、人力资源、客户关系、品牌等的战略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活动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而很少从无形资产的角度研究它们。以上这些研究活动,主要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中小企业的实践并不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从中小企业角度,将中小企业的主要无形资产分为客户关系、技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服务、虚拟网络、品牌等7种,以此为研究对象,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期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有所裨益。

一、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

关于“无形资产”,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公认一致的定义,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无形资产是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带来经营效益的一种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广义方面来理解,它不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商誉、著作权、土地使用权,还包括知识、企业管理机制、管理质量、员工素质和技能、高效的供销网络、良好的社会关系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要求,它由以下要素构成:(1)知识产权型要素:涉及技术相关之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版权等;(2)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客户与市场相关之无形资产,如客户关系、行销通路、商誉、品牌、合同、契约、银行的借贷关系、与政府的关系等;(3)人力资源型要素:涉及人力资源相关之无形资产,如有经验的员工、技术专家、管理团队、员工的忠诚度、员工的知识能力等;(4)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法人组织管理相关之无形资产,如学习型组织、企业家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组织创新能力等。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实力弱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必须要差异化,以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其无形资产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围绕其核心竞争优势形成与发展,其无形资产构成各有侧重。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我们把涉及中小企业的主要的无形资产分为7个方面:(1)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企业与客户、经销商、银行、政府等的关系。(2)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属于知识产权型要素,涉及企业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3)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属于人力资本型要素,涉及企业的管理团队、技术专家、员工等的知识能力。(4)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属于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企业文化、精神面貌、学习、创新氛围和能力等。(5)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属于知识产权型和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企业独特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知识能力等。(6)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和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企业与网络成员的关系、网络的竞争力等。(7)品牌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要素,代表了企业综合实力,涉及品牌的经营、保护等。

二、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

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建设、保护和发展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谋划,其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根据中小企业实际,企业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无形资产,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自身的无形资产战略定位:

1.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以客户为中心,有计划地发展高度的顾客关系,使用户成为自己的长期顾客,以共同谋求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该战略的核心是发展顾客与企业间的一种连续往的关系、一种长期的相互依存的互惠互利关系,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保持和吸引更多的客户,改进客户价值,大大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的建设与保护,确立客户关系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围绕关系展开,以求关系各方的协调发展。

2.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旨在使企业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发展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遵循人本思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选聘、激励、培训与开发等的战略性管理,使人力资源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要求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性资源看待,人力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规划。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该战略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源建设重点,其核心是强化对本企业关键性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重点是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才能”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将企业家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关联,赋予企业家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家也应对自身进行不断地培训学习,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

3.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指企业在开发与运用技术方面有计划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发展技术型无形资产,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技术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确立技术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该战略要求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建立开放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更多地采用新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相结合的创新战略,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新技术的开发更多的是适用性的新技术开发,强调的是适应大企业不能或不愿满足的顾客需求。

4.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有计划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以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该战略的核心是塑造积极向上的、适合企业实际的、不断创新的共同价值观。其战略目标是通过发展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确立企业的文化力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强调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战略管理,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对职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并从管理的深层规范企业的行为,以提高企业绩效。

5.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是有计划地在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的一系列活动,发展服务型无形资产,以促进销售,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了对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必须识别顾客最重视的各项服务和其相对重要性,并通过服务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服务型无形资产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型无形资产,以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服务的不断创新,确立服务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服务创新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的服务,它要求在自己现有的特色服务或在别人新颖的服务观念、方式、方法基础上进行有新意的提高。服务创新要求遵循求异思维的原则,随时了解把握顾客的需要,创造顾客想要购买的商品和提供超过顾客期望的服务,以达到顾客满意的效果。

6.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以自己的核心业务为基础,有计划地利用虚拟方式整合外部资源,形成一个合作性竞争的关系网络,实现企业的经营功能与经营业绩的扩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目标是通过发展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突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极具竞争优势虚拟网络的构建,确立虚拟网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它要求强化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双赢”原则,搞好合作竞争,定期对虚拟网络评估,不断优化虚拟网络的价值链。

7.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有计划地通过品牌建设,创立品牌、经营品牌,发展品牌型无形资产,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培植一个优秀的品牌需要持久的战略计划,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目标就是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其首要环节是创立品牌,它要求树立品牌意识,做出正确的品牌决策,如品牌名称、品牌商标、品牌定位等的决策,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促进品牌的成长,最终成为名牌,名牌创立后更要注意保护名牌、经营名牌,使名牌的无形资产通过有形化运营,促进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中小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小企业应采取目标集聚的基本战略,中小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就不能盲目地追求“做大”,而应选择“做精做专做强”,一般说来,有5种战略可供中小企业选择:专精一点战略、依附协作战略、联合竞争战略、特色经营战略、市场补缺战略。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不同,则相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选择就不同。

1.与“专精一点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专精一点战略的企业一般规模小、资源有限,不得不集中有限的资源在发挥自身特长的细分市场里进行专业化经营,并在该细分市场获得低成本的歧异化优势,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要弥补企业的劣势,使企业避开威胁或减轻威胁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技术创新型、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服务创新型、人力资源型、企业文化型、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或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2.与“依附协作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依附协作战略的企业一般力量单薄、产品单一,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是大企业整个生产经营体系中的一个专业化组成部分。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风险小,跟随大企业发展,大树底下好乘凉,但过于依赖大企业,一旦背靠的这棵大树身有不测或关系中断,企业就面临生存危机,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依附互补的关系使企业得到稳定发展,同时也要能提高企业的自主能力以减轻威胁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客户关系型、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服务创新型、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强化双方的依附协作关系,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3.与“联合竞争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联合竞争战略的企业一般资金缺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单个企业实力较弱,但通过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后,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并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这种战略要求联合体内企业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协调一致,最好能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样联合才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联合体的竞争优势,使各企业共同稳定发展。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客户关系型、虚拟网络型、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型、服务创新型、企业文化型、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强化联合体内各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突出联合体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化优势,从而使各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4.与“特色经营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特色经营战略的企业一般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服务特定的顾客群体,其产品或服务具有歧异性优势,在该细分市场可以同大企业展开竞争。这种战略的风险是:其歧异性优势不敌竞争对手的低成本优势,竞争对手的学习与模仿使歧异化差别缩小,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企业的经营特色优势,同时又要减轻竞争对手低成本竞争的威胁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技术创新型、服务创新型、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客户关系型、人力资源型、企业文化型、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强化经营特色优势,使企业稳定发展。

5.与“市场补缺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市场补缺战略的中小企业立足市场空隙,为该空隙市场提供有效的产品或服务,获得发展。采用这种战略,在该空隙市场,企业占有先期进入的垄断优势,但空隙市场有限,且这种战略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都较短,企业的发展有限,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企业利用空隙市场的优势,使企业快速积聚实力。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技术创新型、服务创新型、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人力资源型、企业文化型、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提高企业发现占领市场空隙的能力,积聚实力,做好战略转移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钟和平.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J].企业经济,2005,(2).

[2]董必荣.不同资产的战略地位和财务地位差异评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3]赵敏.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与创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

[4]汤湘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误区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04,(7).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9

迈克尔波特,被尊为产业竞争学之父,其成名作就是《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等战略三部曲,他首次提出了成本领先、聚焦和差异化等三种战略,让很多企业经营者豁然开朗:战略原来是可以后天学习、集体修炼的。企业竞争,也得以从简单的资源消耗战抽身而出,一个再小的企业,都可以动用有限的实体资源和无限的智力资源,经营着自己的可控制式发展。战略,从此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

国内的工业企业是一个主流群体,占据国内第一、第二产业的大部分,也是国内GDp数字和经济质量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支撑。工业企业的战略能力,完全牵涉到了国家竞争力,值得工业企业的管理层倾尽心血,在塑造企业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在打造着民族制造业的未来。

战略意识有了之后,还需要战略方法。工业品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低,战略分析很容就会夹杂着不少感性成分,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工业企业竞争也处于较低水平,大家对行业整体趋势和战略选择,都处在不自觉的被动状态。花上很多时间、经费,把行业趋势和现有竞争结构搞搞清楚,是上选。可对于经费有限的中小工业企业而言,就只能依靠实用、高效的战略分析方法了,从有限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深入挖掘,从而为自己的企业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路。

之前,叶敦明经常使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战略分析步骤,围绕着企业战略设计,把工业企业的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和业务范围这四个要素,置于战略构思的核心位置。以企业战略设计涵盖工业企业战略的主体,有几个看得见的好处。第一,从营销角度出发勾画战略,特别适合大多数营销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第二,企业战略设计四要素,简单明晰,可执行性很强;第三,结构化思维方式,比较适合相对理性、逻辑性强的工业企业管理层。

企业战略设计的四个要素确定之后,一个工业企业战略也就基本形成。且慢,四要素的形成,会不会有太多的主观因素呢?还有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加以检验,以使四要素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客观理性呢?所以,叶敦明在此应用了与四要素平行而又交叉的赢利模式五要素,它们包括:利润源、利润点、利润杠杆、利润屏障和利润家。若与企业战略设计的四个要素对比的话,利润源与客户选择对应、利润点与业务范围对应、利润杠杆与价值获取对应、利润屏障与战略控制对应。而剩下的一个利润家,似乎是价值获取的一个补充议题,但也可以从更为宏观的价值链角度,审视企业赢利模式的源头,超越企业的单体经营,去寻求各种合作共赢的战略机会。

企业战略设计的四个要素,经过赢利模式的五个要素的检验之后,解构性的思考就需要整合的赢利模式来落脚了。叶敦明把工业企业的赢利模式先分成两个大类:基础赢利模式、创新赢利模式,其目的就是让工业企业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应用赢利模式。基础赢利模式包括:产品金字塔模型、基础产品模型、多种成本模型、专业化利润模型和地区领先模型;创新赢利模式包括:品牌模型、速度模型、创业家模型、价值链模型和行业标准模型。四要素组合之后,基本上可以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具体赢利模式,从而把企业战略加以固化,增强企业内部的理解贯彻的效率。

但这个工业企业战略的“三环模型”,在实践应用多次之后,叶敦明就发现了几个烦人的问题。首先,上来就把战略解构成四个要素,从具体的变量设定和组合中,寻找战略的出路。虽然方便分析和使用,但总有缺少源头的感觉。其次,企业战略设计四要素与赢利模式五要素,虽有互为校验的作用,但重合度高,有时弄得客户企业晕头转向。最后,工业企业的战略是一个延续性的扬弃过程,没有了对现有战略的反思,未来的战略容易听起来兴奋、用起来就会脱节。

营销最讲求实战,不好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就必须加以改进。先总后分,解构性的分析就有了出处,方向上就会没有问题。这个“总”就是波特的三种战略选择。成本领先、聚焦和差异化战略,囊括了绝大多数战略可能性。美中不足的是,为数不少的工业企业管理层,甚至是营销咨询的专业人士,对数这三种战略类型的认知还比较肤浅。就那成本领先来说,很多人认为国内企业之所以低利润、弱品牌,就是因为走的是成本领先的错误之路。然而,若是除去低工资、高退税、低环境成本等因素,就连那些屡屡被告倾销的国内工业企业,在成本上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低价格的背后,并不自动意味着低成本,低利润就是必然的结局。

同样,差异化战略也常被误读、误用。差异化战略,是白酒为代表的“面子工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茅台的涨价、五粮液的酱香型挺进、郎酒的双香炮,都是纸糊的差异化战略造的孽。他们以为,只要在文化上、口味上、价格上、包装上、历史故事上、渠道上、客户选择上,任何一个方面做得绝一点、离奇一点、不合情理一点,就达成了所谓的差异化战略,那么营销绩效就会水涨船高了。把自己往死里整,把客户往愚昧里整,就是这些差异化战略的内核,白酒被这些大师误事了。

聚焦战略,则往往是虎头蛇尾。聚焦,也是一些小型企业的神丹妙药。靠着多年经营的人脉关系,死守一隅,苟延残喘,并不是真正的区域聚焦战略。聚焦战略,应该是产品、客户、区域和经营方式的综合体。企业有限的服务能力,聚焦到一群身上时,就会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高端奢侈品走的是聚焦战略,短产品线、精心选择的销售场所、刚性价格、含蓄精致的广告,都是聚集品牌人气的常用手段,多数人向往、少数人享用,是聚焦战略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种战略选择,应该如何更“给力”呢?第一,要重新解读波特的三种战略选择,清晰描述每一种战略类型的内在特质和变量,并由此衍生出符合自己行业、区域特征的定量化工具。比如,你是属于环保工程类行业,那你就要先搞清楚三大类型战略在本行业的变化沿革,不同企业适用于那些战略,每种战略类型的核心变量是什么,每个量化战略工具又会是什么等等。只有这样,停留在学术层面的理论工具,才会变成你的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二,企业战略设计要不定期检验。工业企业战略,应该超越企业自身,融合到产业链中去。上下游、相关利益者、大的经营环境的任何重大变化,都会影响到行业和企业自身战略的波动。原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价格的起起落落,很多只注重生产和销售的传统型工业企业,辛辛苦苦赚取的利润还不足以抵消原材价格的变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此种狭隘的工业企业战略见解,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原材料成本占比高的产品和企业,就必须重新调整企业经营战略,把变动的成本管理纳入到首要的管理目标中,此类企业的周期性销售能力、新产品推出节奏、成本分摊方式,需要速度、质量和满意度的三管齐下。一句话,柔性战略最关键。

第三,企业战略设计翻新方向之后,重新审视企业战略设计的四个要素。变动的经营环境,四个要素变量自身也是出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之前的预测内容需要调整吗?调整的原因,是因为决策本身的不周,还是环境变化的出乎意料?而且,以后类似的环境变动,我们的企业有什么办法早一点感知到呢?

因此,静态,还是动态地管理企业战略设计四要素,就能看出一个工业企业战略应变能力的高低。以往,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之后,就着手制定年度发展规划,然后把目标分解到各个作业部门。每个月度会议,大家总结汇报,工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再“审时度势”,对既有战略进行小幅调整。现在看来,这种战略修订太被动了,都是根据过去发生的事情,来修订未来的战略措施。问题是,过去的轨迹与未来的路数,关联度越来越低了。怎么办?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10

为配合企业的战略转型,万科公司在2014年初的股东大会上,宣布了两项重要决定:1、大幅提高分红派息力度;2、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对于今后所有新项目,原则上要求项目所在一线公司管理层和该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跟随公司一起投资不超过项目峰值的5%资金。

为何大比例分红?为何引入“事业合伙人制度”?简单来讲,这是万科围绕战略转型采取的机制性举措。处于战略转型期和不利大环境中的万科,需要获得股东的强力支持,需要获得员工的坚定承诺,需要获得市场的信心与关注,因此,需要为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更强化地支持其战略转型的理由和利益。同时,这些重大举措恰恰反映了万科从利益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上的创新性思考,是对强化“一二三转型战略”执行力的管理突破。

从管理战略转型和转型执行力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事业合伙人制度”和“集团合伙人持股计划”的引入,更是值得称赞的跨界创新之举,是从网络科技、知识创新型企业借鉴的有效管理机制。正如万科总裁郁亮所说“从互联网企业身上,万科学到了两点:第一,对客户要极致的好;第二,管理组织要扁平化。”,“通过跟投,员工成为项目合伙人”,“这更有助于形成背靠背的信任,进一步激发公司内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性,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于amt来说,“事业合伙人”、“集团合伙人”这类激励机制并不觉得新鲜,因为这是目前为止在应对项目类、知识创新类、环境快速变化企业中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激励机制。对于咨询公司、网络创新型公司,由于工作中遇到问题的不确定性,问题解决思路的不断创新要求,团队成员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项目核心成员的责任心、投入度、创造性、协作性、学习力等要素成为任务成败的关键,因此,合伙人机制成为这类行业的一种普遍选择。

众所周知,对于处于战略转型和管理转型的企业来讲,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问题,这些不确定问题的有效应对是原有的战略体系、组织体系、员工能力体系和文化激励体系难以有效支撑的,必然需要各个责任主体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应对。这些责任主体至少包括企业的投资股东、高层管理团队、基层管理团队、市场消费者,涉及相关主体的观念转变、利益格局的调整、有效行为的建立和新的文化环境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面对很多授权、风险、“背靠背”、自主创新、主动协同的管理问题。

围绕战略转型过程中新的战略执行体系的建立、有效组织管控体系、有效运营保障体系建立、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建立,企业需要建立新的、相应的精准激励体系,以促进匹配新的转型战略、转型组织能力需要的管理行为的发生。我们过往对于战略和组织转型类企业的咨询实践证明,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依据“价值创造~价值回报”的天平原则,分步骤建立“左右匹配、层层承接、逐步精确”的激励体系。其中,各种类似“合伙人”制度的运用,就是在转型制度体系建立初期,应对战略和组织不确定、有效推进转型变革的一个有效方法,这个方法的引入,也会为后续的精准化激励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基础框架。通常,这个机制需要从战略层面、运作层面两个层面来考虑,我们以万科的案例来分析。

在战略层面,万科的“一二三转型战略”的提出,实际上已经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价值主张、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

从股东利益的层面来看,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调整,很可能影响到股东的近期投资收益,当然也一定会受到资本市场和股东们的质疑,因此,分红机制的调整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针对性极强的应对机制。

从战略管理的层面来看,战略转型期间,无论是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底线,是实现城市配套服务商和住宅产业化的转变,还是坚持主流定位策略、快速周转策略、谨慎投资策略,都不是原有的战略体系能有完全有效支撑的。

在新的战略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由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疑虑和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的无奈,一定会导致原有的股票激励机制对集团高层团队的激励力度大打折扣;同时,企业也急需战略转型能够快速获得看得见的阶段性成效,因此,与短期业绩密切挂钩的“集团合伙人”制度的出笼很好地弥补了原有长效股权激励体系和机制的短板,成为激励集团高管团队强化推动转型力度的一个有效的机制性举措。

在组织体系和业务拓展层面,万科的“一二三转型战略”的提出和战略体系的优化调整,使得万科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组织流程体系、员工考核和能力体系等管理支撑体系同样也面临着一个调整适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万科需要面对一个时间上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新的业务模式、流程制度的建立,新的管理指标、新的员工能力提升、员工行为文化的建立需要一线管理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应对更大的挑战,理应先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基于原有战略和模式的各级管理责任、考核指标、激励体系的有效性、准确性也已大打折扣,新的管理指标的细化、激励机制、激励体系的建立又必须依靠一线团队的积极努力来实现,公司对于一线管理者团队的管理约束、考核激励成为一个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