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7:0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1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是一个三元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型

根据刘易斯的经典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之路是在二元经济的发展框架中逐步推进的。首先是优先发展工业,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促进城市化,同时工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最终促进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假以时日,将最终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是在新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发展新经济的双重任务,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型。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

如图所示,我们用横轴代表市场化程度,用纵轴代表技术(知识)发展水平。图中两条虚线将坐标面平分成i、ii、iii、Ⅳ四块,它们代表具有不同市场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属性的经济成份。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用i(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代表目前发展缓慢的农业经济成份;用Ⅱ(市场化程度较高,技术水平高)和Ⅲ(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水平高)近似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经济成份。如Ⅱ和Ⅲ大致分别类似于我国技术含量低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和效率低下的国有经济成份;用Ⅳ(市场化程度高,技术水平高)近似代表目标经济成份,它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成份和现代化的工业经济及农业经济成份。在这样的三元经济结构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借助新经济成份实现i、Ⅱ、Ⅲ向目标经济成份Ⅳ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增量投资发展新经济成份,从而扩大目标经济成分Ⅳ。可见三元经济结构下的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综合作用的过程。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三元经济成份之间的关系,国家的作用以及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内容等将是全新的,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内含的是以技术(知识)和制度为基本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

工业化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此各国必须依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根本区别还体现在它们所内含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孑然不同的。

第一,科技含量高。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下,一方面技术(知识),人力资本将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其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因而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另一方面在工业化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大大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

第二,经济效益好。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下,一方面高技术知识含量的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品本身就是高附加值的;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引起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质上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广泛运用成本和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环境污染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为: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就其性质而言就是高知识、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的产业。二,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方面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环境污染。三,新形势下,环保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及高新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提升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工业化与环保产业的良性循环。

第四,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下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将改变现状,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主要理由是:其一,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早已证明那种认为机械化、信息化一定会排斥劳动力,提高失业率的观念是错误的。其二,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促进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三,新型工业化并不违背产业演进规律。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重要的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它的存在反而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其四,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孕育的经济增长机制将有助于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构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最后,须指出的是依靠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将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内含增长方式的另一重要特征。新型工业化对制度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全面,即包括对正式约束的需求,如企业制度、技术创新制度等,也包括对市场观念、法制观念等非正式约束的需求,应该说,技术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

如前所述,在三元经济结构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发展新经济的双重任务,这两者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其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传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将是解决这一对矛盾的根本途径。主要理由是:

1、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看。第一,两者的内涵不同,工业化的本质规定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信息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第二,从历史角度看,成功的工业化都是与时代提供的先进技术紧密相联的。就信息技术本身而言,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信息化。第三,在两者关系上,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而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得到深化和提升。因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发展就无法为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必要基础,也就不会有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真正发展。所以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就不是新型工业化,同样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是片面的,低效的甚至是高风险的信息化。

2、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经济属服务经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作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素必须附着在其他产业上,在为其他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服务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事实上,国内外经验已证明,在工业和服务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2

一、考题例析

例1[1997年全国卷,38](材料略)设问: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析:这是一道“概念限制型”试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多数考生不是从找措施角度作答,而是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因全部搬到考卷中去,时间没少费,效果却不佳,失分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解题技巧。

参考答案:(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盲目到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做到了从实际出发。(2)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看到自己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决策时做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体现了对变化发展实际的正确把握。(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因地制宜地做出正确决策说明了这一点。(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说明了这一点。

例2[2004年文综全国卷Ⅲ,39(7)](材料略)设问: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完整把握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如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等,才能结合材料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应做到:(1)一切从实际出发;(2)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3)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例3[2005年文综全国卷Ⅱ,38(1)](材料略)设问: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并说明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解析:本题涉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如何体现”,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入手,与该企业运行模式对照,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该企业运行模式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略)。(2)从该企业运行模式看,企业注重依靠科技,改变了过去那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从而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二、应对策略

通过对上述几道考题的例析和解答,不难看出“概念限制型”试题有共同的设问模式和解题技巧。

1.明确概念内涵和学科范围。首先要搞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概念的内涵,其次要明确设问中该概念所属的学科范围。

2.分解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内涵后,再把概念内涵分解为若干层次,然后依据分解后的若干层次有序地组织答案。如例2中,就要把实事求是的内涵分解为若干层次,然后从哲学角度回答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的措施即可。

3.注意结合材料。解题时,切记要结合材料。考生有无必要按概念内涵的每个层次作答,取决于材料中有无与该层次内涵相关的信息词,如相关,则选取相关的概念内涵层次结合材料作答。这有助于提高答题效率,更好地应对文综题量大、时间紧的考试模式。如例3中,设问材料只涉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内涵,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则没涉及,没有必要把它们都罗列出来。

4.适度引申扩展。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大意适度引申扩展,使之更臻完善。如例1中,之所以要组织“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点,就是因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高考模拟训练

例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思想解放是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设问: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析:这又是一道“概念限制型”试题,依据上述解题策略,首先应明确解放思想的内涵和哲学常识范围;其次要将解放思想的内涵分解为:马克思主义指导;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主观符合客观等。然后依据三个层次内涵结合材料作答。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3

近年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内涵建设不仅成为了职业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能力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个人建议,以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建设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内涵建设的含义

任何一个事物都拥有两种规定性,即内涵与外延。其中,外延是对事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数量的一个反映,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内涵则是对事物发展品质、事物发展方向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正因如此,内涵作为事物发展的本质性因素,高职高专想得以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内涵建设。

12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市场化需求决定了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高专既担负着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无论是从教书育人上,还是从社会服务上,都必须从高职高专发展的本质属性入手进行完善,所以,必须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建设。

第二,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是因为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而这就要求了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向着更优、更精的方向不断发展。

2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工作重心所在,而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促进学校产业与教学之间的更好融合,则是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又可以将这个目标分为两个子目标,即培养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教师,也就是说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专业素质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这无疑是每一个高校立校的根本所在。

3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建议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求,结合现代化护理科学的实际发展,吸取职业教育精华,进一步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做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尤其,护理学是为人的健康所服务的,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应用性科学,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以实际护理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秉持“人本关怀,全面关怀”的服务理念,并遵循突出能力,提高素养,强化人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并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身心素养与人文社会课程比例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高专学院的护理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采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加快对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步伐。

具体来讲,在实际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主要应该突出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护理考点以及人文态度相融合,形成全新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且在校模拟高仿真医疗护理环境,比如: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重症病房等,在模拟护理环境之中开展实际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实际学习之中,更早的接触到本专业的实际操作,从而增加见习机会。尤其是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模式,将课程内容分割为各个任务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对本章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

2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

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俨然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关键立足点。也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高专学院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做好校企合作办学。第一,进一步加快推行产业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教书育人模式的发展,进而使护理人才培养切实落实到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高职高专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医疗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办学模式,从而使高职高专能够与医疗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互补,最大限度地优化相互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料利用最大化;第二,进一步推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3年的职业教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有2年在学校完成,而1年则应该深入到医疗企业之中,进行实践训练,从而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点与实践操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达到学校培养的护理人才能够与医疗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零”衔接的根本目的。

3加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学术硬、专业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则尤为重要。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意对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并且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学积累实践经验,解决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业务进修等培训模式,大力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水平高、教学水平高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提供重要的中坚力量,为高职高专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从而切实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而要想做到这点,不仅要增加护理专业教师中具有医疗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有比例,安排护理专业教师到医疗企业顶岗实践,还要聘请医疗企业中的专业护理工作者以及医疗研究人员到高职高专之中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以实践技能课程为基础的,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来永宝(1957-),男,山东莒县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福建龙岩36402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24-02

以绿色、高效、集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它可以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反哺农村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具有“一举托两头”的作用。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为城镇化的基本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除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树立城市意识之外,还要强化城市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特别是在“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当下,更要提高城市劳动者的素质。高职教育大有可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城镇化的支撑是产业,城镇化的载体是城市业态,城镇化的路径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产业发展或城市业态的培育都离不开技能型专门人才,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更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高职院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与创业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107万人,经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76所,招生325万人。2010年以后,由于适龄人口下降,生源出现了走低的趋势,这既给高职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总体上从1978年18%上升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候的20.9%,再到2012年的51.3%,大约每年提高近一个百分点。但是,各地情况不太平衡:城市化率较低的地区,大都是欠发达的区域,该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重,职业技能(术)培训、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任务也较重。相反,高职院校大都集中在沿海和省会城市,这些高职院校吸引力较强,大量原在农村地区的高职学生大多在就读地就业,城市的发展有了人才保证,因而城市率不断攀高,形成良性循环。欠发达地区难以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即使引进了也难以长期留住,只能靠当地培养人才,也就是集中力量在当地办好一所高职院校。福建龙岩市属于传统山区和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城镇化率不断攀升,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办好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闽西职院)。闽西职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为闽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力量。

办好高职院校,特别是在山区办好高职院校非常不易,这里既有办学环境的问题,也有政策支持和社会理解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凝聚办学特色,坚定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内涵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本质属性,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内涵发展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传承与积累的结果。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凝聚办学特色的过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办学机制体制的演进,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内涵发展还存在一个横向差异性办学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功能和办学规律,走有别于中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与中职和应用型本科错位办学,形成“银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龙头

新型城镇化的“新型”,现代职教体系的“现代”和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内涵发展”,在高职办学人才培养交汇点上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上。现代职业教育中的“现代”一词,其含义一是指通过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来引领职教科学发展;二是校企合作,甚至一校两元(学校、企业两元)育人模式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的机制、体制创新;三是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职的人才培养理念要“现代”和“新型”。

学校办得如何,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一所享有崇高社会声誉、为公众认可并富有特色的学校,实际上是先进办学理念的物化形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是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最重要的高职院校之一。闽粤赣边四个设区市(赣州、梅州、三明、龙岩)仅有两所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闽西职院在其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弘毅笃行、技精业成”的办学理念,继而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方面,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平台,产业对接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要树立“办好一个专业(群),带动区域内一个产业”的专业建设思想。同时,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与行业标准相适应的设定专业教学标准。闽西职院坚持“立足闽西、面向海西,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主动呼应龙岩“1+2”主导产业(即重点培养1个千亿级机械产业,发展2个500亿级商贸物流业和有色金属产业)和“155”(1个世界级产业基地;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5个全国性产业基地:精品卷烟生产基地、环保产业基地、金铜长夜基地、建材产业基地、稀土产业基地;5个海西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基地、能源基地、纺织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要依照产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服务于龙岩市生态型经济枢纽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围绕产业集聚打造专业平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专业群是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的,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具有地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产业性(以产业集群为依据)、相关性(同一产业中的相关专业)和有效性(资源配置最大化)的特征。同时,应注重专业群集中度建设。所谓专业集中度是指学校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数与专业总数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专业集中度较高。反之,专业集中度低,结构分散,主干不突出,专业相关性差,就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内涵发展便失去专业支撑。

特色专业是指专业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属性与定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建设水平和明显的特色,并获得社会的认可,拥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的集中体现。闽西职院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其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知名度饮誉省内外。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基础、特色和优势以及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好具有学校自身优势、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三、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推手

1.高职院校要重视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办学机制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政、校、企、行都从各自的职能职责出发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职业教育必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到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引厂入校、前店后校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集团化、园区化合作办学形式,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把学校建成企业培训基地。要围绕“一线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打破专业教学只在校内进行的传统模式,改革教学空间时间资源的配置方式,创新专业教学的组织形式,构建适合学生技能训练的空间和时间,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闽西职院深化“一线二双三证”(即以红土地精神育人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育双环境、执教双师资的教学条件,达到毕业学生持有毕业证书、资格证书和素质证书的目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确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的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积极推行高职单招改革试点和中职对口招生,坚持五年一贯制培养,通过技能高考、注册入学试点等多方面招生。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依托创业基地或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

4.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建立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质量保障监控和评价体系。

5.建立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年度报告制度是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要求,2012年扩大到省级示范,2013年扩大到全部公办学校,2014年扩大到全部民办高职院校,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四、走内涵发展道路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体现高职的基本特质。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具有深厚专业功底的技能大师或能工巧匠,既擅长理论教学,又要精于技能培训。高职教师应当成为技术型、技师型、技能型的智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党的十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更加丰富。“立德”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对教师而言,立德既要加强德育,也要加强自身道德学风建设,还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树人先树己,修业必修身。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目前高职院校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这是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一是加大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占领人才高地。二是通过“学术度假”“讲座教授”等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到校工作。三是建立培养和选拔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政策与机制,使高水平带头人脱颖而出。闽西职院2012年和2013年开展市级、院级教学名师选拔评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同时,学院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近些年,一大批博士、硕士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也必须看到,这批青年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可以通过挂职锻炼,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承担纵向、横向课题;担任学生技能大赛、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造条件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培养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5

大飞机动力的选择

中国商飞不同于中航工业集团,是一家专门针对民用客机市场的国有企业。成立之初在国家原有的产业战略布局上为基础,以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沪宁杭经济圈的上海市为中心,广泛地在原有对外合作的基础上协调国内中航集团的相关力量整合民用通用航空制造与金融服务的业务。商飞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之林对媒体曾说过,中国国产大飞机装上“中国心”并飞上蓝天,可能要分两步实施:一是首批国产大飞机需要购买国外成熟发动机;二是在后续某些机型上,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可适时换上中国自主研制的发动机。届时,中国将掌握大飞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和生产能力。

于是我们得知在最核心的动力系统方面,商飞以国产发动机和对外合作研制发动机两大来源为C919中型客机进行配套。这其中不得不说的是我国大型运输机与大型客机发展规划里自主配套动力中(发动机、涡扇的缩写拼音)FwS18、FwS20、SF·a、CJ1000a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关系。

FwS18发动机其实是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的伊尔76发动机的配套动力,国产化方面由中航工业旗下的成都航空发动机公司负责。我国的中程轰炸机H6系列亦是使用改型发动机,FwS18的俄文代号为D-30-Kp-2,该型号是前苏联时期研制的第一种大涵道比高性能涡轮风扇发动机,其最大推力为12.5吨,涵道比2.42:1,翻修寿命3000小时。对比国际先进涡扇发动机该型号在技术上已经相对落后,目前仅作为我国大型运输机运20的临时配套动力,以及为现有H6轰炸机与伊尔76做动力储备。

未来我国的运20运输机的正选动力便是FwS20型号,该型号又称FwS-10-118。我们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代号为FwS10而FwS20便是以太行发动机为基础的大涵道无加力版。

我国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的发展计划虽不是同步进行,但在动力系统的研制规划上运20和C919的配套动力曾经都被定为国产动力FwS20。在某次航展上亮相的SF·a型发动机是FwS20的商用代号,那次航展中还在保密研制中的FwS20匆匆亮相便避嫌撤走,不禁让人对其技术指标浮想联翩。但有媒体推测的是FwS20型发动机在耗油率经济性与环保方面尚不足作为民用客机动力,为此FwS20配套C919的SF·a方案已经搁浅。于是便有了CJ1000a这款和德国mtU公司技术合作的自主发动机配套方案。

涡轮风扇发动机又称内外涵发动机,它在普通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基础上加装了由涡轮带动的风扇和一个外涵道。这种发动机工作的特点是:空气分两路进入发动机,一路通过内涵道(核心发动机),另一路进入外涵道,两路气流通过各自的喷管或在混合室内掺混后通过共同喷管排出,产生推力。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具有更大的空气流量和较低的喷管喷射速度,因而推进效率及经济性等都显著提高。外涵道与内涵道空气质量流量的比值叫涵道比。涵道比越大,推进效率越高,经济性越好,但是由于迎风面积大,阻力大,因此不适合超音速飞行,而多用于运输机与民用客机。小涵比涡扇发动机虽然经济性能差,但是阻力小,适用范围广,因此多用于战斗机。

(to刘洋,黄色部分单列出来作为tipS科普)

区域体系整合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特别是总理的诸多经济政策被国外经济学界持续解读。在继“克强指数”之后,英国投行巴克莱资本又创造了“经济学”这个新词。巴克莱资本指出总理的经济政策有九大方法论。其中作为实体经济产业中的航空产业中国商飞值得关注的重点在于“克强经济学”中的统筹发展的新引擎论,新引擎论中区域一体化即为通过建立区域的一体化,建立统一市场,推动跨区域问题协调。

鉴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布局,目前全国基本形成的是沿哈尔滨、沈阳、北京、西安、成都一线,以及天津、上海、珠海等沿海一线的航空制造产业发展格局。中国商飞在面对中国民航市场的现状与前景作出的选择是以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为重点。航空材料学专家冀志宏指出: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为龙头区域,主要承担航空新材料的研发、特殊钢材高端制造等功能,研发能力强,材料种类多;中部地区依托雄厚的原材料工业基础,加快航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大力提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壮大航空新材料产业规模;西部地区依托雄厚的资源基础,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促进资源转化,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比较突出的航空新材料产业集群;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强的工业优势,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主要阵地选择在上海的中国商飞在结合国家《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相关规划基础上,表示“十二五”内实现aRJ21系列交付客户并安全运营,完成C919首飞,完成aRJ21系列批生产能力建设和C919研制保障条件建设,初步形成C919批生产能力,初步掌握核心能力。在依托区域体系整合的基础上,C919工程的推进速度稳步提升,未来几年国家在低空空域改革、通航飞行器适航标准完善、机场建设审批、私人飞行驾照培训和考试改革等诸多方面会抓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对于中国商飞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潜在动力。

细化经营市场

民航市场是一个包括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的大篮子。动辄数亿元上千亿元的市场空间对于全国各地区都有莫大的吸引力,过去我国用市场换技术的做法是否继续可行,铁道部式的跃进型发展模式是否值得借鉴对于中国商飞来说都是需要思考的课题。更不用说C919、aRJ21等干支线客机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低空空域尚处试点阶段,通航飞行器适航标准尚在修订,国内私人飞行驾照培训尚在起步期等硬性问题。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策略

一.内涵式发展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语言教育算起,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英语热”席卷全国,英语专业迎来了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众多高校,招生人数节节攀升。英语专业2003年招收本科生87,808人,2004年招收102,388人,居所有普通本科专业招生人数第一位。截止2007年,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超过900所。[1]英语专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语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英语专业在专业点和学生数量上的激增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英语专业师资和设备的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学生激增的需要,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英语专业发展由于缺乏规划,导致其地域发展不平衡;各院校英语专业的定位缺乏特色,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课程标准亟待确立;课程结构不能有效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尚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更突显了如何处理英语专业发展中数量和质量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党的十报告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对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其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出路,对我国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发展带来的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靠转换发展方式来实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只有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英语教育发展之路。

二.内涵式发展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为指征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范式的一种,它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是一种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常常被人提到的两种发展范式。“内涵”和“外延”是逻辑学的两大范畴,是“概念”的两个基本属性;“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的整合,即事物质的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具有概念该属性的对象的范围与数量,它说明该对象“有哪些”,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也可以从隐喻学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方面的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注重具有相同性质的同类事物的量的积累的发展范式。“内涵式发展”是通过事物内部的改革、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事物的发展品质;“外延式发展”是通过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外部形态与要素的扩张。“内涵式发展”不能等同于“内涵发展”。从逻辑联系上看,“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是相对应的。“英语专业内涵发展”是指“英语专业”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深化与发展;“英语专业外延发展”是指“英语专业”这一概念的外延的拓宽与延展。因此,“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仅仅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或路径,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影响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因素有理念、文化、政策、环境、数量、规模、结构、速度、条件、质量、效益等。而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范式,所以高校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是以专业点设置的数量、学生的规模等表面指标为特征的发展范式,而是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内在因素为指征的发展范式。其中质量和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2]

三.内涵式发展视阈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策略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原动力的发展范式。高校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包括思想、理念、制度、文化、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其中质量和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就要重质量、重规划、重特色、重制度、重结构等。

第一,内涵式发展重质量,英语专业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质量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生命线。因为社会对某一专业的评价、学生对某一专业的选择、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专业的发展质量。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重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英语专业的发展质量应确立市场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语言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完成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使命。只有这样,英语专业才能摆脱由于学生就业率低而被“红牌警告”的尴尬局面。同时,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英语专业分布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各高校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质量标准也应该多元化。

第二,内涵式发展重规划,英语专业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

英语专业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部分,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于语言规划都给予极大重视,因为这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和国内稳定等重大问题。美国历来把外语教育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早在1958年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国防安全法案,把提高外语教育水平视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3]英语专业规划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就要在立足国情、了解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现状(如英语人才需求、人才分布、各专业建设、师资状况等)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进行整体部署。具体而言,可从纵向方面制定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对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规划,出台相关专业教育政策和规定。从横向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阶段的英语人才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现状,明确相应人才比例及规范要求,以免产生人才失衡与质量滑坡问题。同时要处理好英语专业同其他语种的布局,形成与其他专业语种和谐共赢的格局。同时要慎重对待英语翻译专业(2006年开始试点)和商务英语专业(2008年开始试点)等英语衍生专业,理顺英语专业和这两个专业的关系。[4]另外,还要注意高校英语专业的共时与历时的布局,处理好英语专业与大学外语、高职高专、基础教育外语之间的层次性和一体性问题。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有序衔接问题也应得到充分重视。

第三,内涵式发展重特色,各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有各自特色

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近十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也片面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没有特色,缺乏个性。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迫切要求高校英语专业从千校一面转移到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上来。特色立“业”(专业)、特色兴“业”应成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各高校英语专业要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传承,突出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具有特色的英语专业。譬如重点综合院校和外语类院校要拓展专业视野,培养精英型、通识型、国际化人才;师范类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英语师资;财经类、理工类院校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各校的全日制英语专业教育与自考、成教、网络英语教育,以及大学英语教育等亦应均衡发展,从而避免产生各高校专业定位相似、人才缺乏特色甚至“同质化”的现象。[5]

第四,内涵式发展重制度,英语专业课程标准要确立

制度建设是内涵式发展取得成效的保障。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制度问题问题往往是事关全局的问题。同时,课程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关涉诸多不同的行为主体、组织机构和各种规范的复杂的系统,一切课程活动都必须在课程制度规定的框架内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是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总体性规定,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教科书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规范与标准体系;它对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定向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重要意义。制定英语专业课程标准应对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学制、师资、教材、图书资料、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予以规定。其中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多样化,主张不同院校根据学科定位和社会需求,在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培养规格;各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有所不同。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整体与个体的协调、地域差异和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现状,还要摆脱“工学模式”和开发人员单一、对立对课程标准研制的影响,[6]使我国英语专业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加稳步、有序地发展。

第五,内涵式发展重结构,英语专业课程要优化

我国英语专业教育除了在宏观上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专业分布之外,还要注重英语专业微观结构的优化。这种微观结构就是指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所谓课程结构是指高校某一特定专业为了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类课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首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达到教育部有关大学公共课课时要求和总课时数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开发与开设与地域文化、地方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课程自,协调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开设各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的同时,注意各类隐性课程的建设,如观念性课程(校风、教风、学风、教育观、价值观、知识观等)、物质性课程(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等)、制度性课程(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管理制度等)、心理性课程(师生关系、学生心态等)。其次,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工具科、社会科、自然科、体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课的关系。

四.小结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的粗放式发展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内涵式发展和改革的深水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正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专业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对英语专业进行科学规划,使其在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上更加合理;要对各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分类、分层,使不同类型的英语专业有独特的专业定位和特色的人才培养;要尽快开发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确立其在英语专业发展中的课程发展指导地位;要对各类型的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只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顺应时展的新要求,才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网站http://moe.go

/publicfiles.

[2]宋新克.论内涵式发展理论视阈中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策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1).

[3]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5]戴炜栋.我国外语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9(9).

[6]宋新克.从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视角看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4(3).

注:英语专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英语专业是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前者是后者的简称;广义的英语专业是人们对英语类专业的统称,涵盖了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等以英语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的专业。本文“英语专业”是狭义上的英语专业。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创新

[作者简介]徐令(1971-),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史。(江苏南京2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3-3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27-03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继承和传播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的源泉,是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贯彻国家“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彰显“职教性与高教性相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指引与精神保障,是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建设、战略规划和特色创新的关键。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的培养。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质量与创新的力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先进文化精神和创新高职特色的文化体系,以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具有整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实力、活力与竞争力。

一、传承与发展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观、信仰、活动和制度等的综合,是高职院校继承、发扬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只有充分认识并积极继承、发扬校园文化,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才能够真正地自主创新,实现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广大高职院校以教学育人、思想政治、文化发展等为中心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又再次强调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那么,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它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和理论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具有深刻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建设的发展理念。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主要是看是否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这意味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旨在实现学校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因此,推进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是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打造坚实的基础与提供有力的保证,契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继承、发扬和创新自身特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力所在,也是构成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承历史的同时发扬先进文化。

首先,校园文化是在高职院校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提炼形成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模式。它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历史积累与选择获得的观念和价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显著成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

其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开展中,校园文化发挥示范功能、约束与熏陶功能、导向与凝聚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扬弃与创造功能,指导规范校园师生主体行为。它强大的影响力与活力来自于从高职院校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积累的使命、传统、标准、价值观、物质环境、办学实践、信仰等。它们既是高职院校各项活动的产物,又是推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活动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培养高职人才的活动中,凝聚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外化为物化的校园环境,同时,又内化成整个高职院校的艺术情趣、学术氛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以人为本的积极乐观向上的院校精神与氛围。

最后,推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不仅要继承历史积累的价值与观念,还要发扬先进文化的思想理念。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要在先进文化引领下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内涵与功能。创新的校园文化具有科学、和谐的精神文化内涵,着重对知识、价值和职业道德等的追求,积极向上,是先进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积极体现。总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的“发动机”,先进文化的创新、培育和传播的主体,高职院校必然要继承、发展、引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观念,贯彻落实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力求从文化层面上全面发挥高职院校的各项功能。要深化与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就要在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基础上,以科学、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追求先进文化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的文化能够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高水平的体现。

二、批判与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发展历史较短,缺少文化积淀,在文化建设中不同程度地效仿普通高校,造成许多高职院校从教室景观到校训等都是对普通高校的翻版,没有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这种校园文化定位的失真使得高职教育丧失了与自身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导致内涵建设片面化、浅层化。再加上对文化教育的轻视,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缺少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性,没有准确的文化定位规范性,具体文化活动内容缺少核心的集合性,导致文化建设迟滞于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建设工作中的客观不足,对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等进行批判创新是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作为精神文化现象,体现一定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引导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职业观、制度等的和谐发展,“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型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普及人文精神,培养职业道德观,将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科学精神、制度建设、人文关怀、舆论宣传等融为一体,积极构建科学理论指引下的和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一方面,批判并继承传统高等职业文化教育的知识与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先进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创新,通过引进行业文化等手段,凝练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品牌文化,以品牌文化建设带动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其次,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与职教性相统一”的典型代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承担培养人才、教学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功能。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追求科学、真理,强调以人为本等。但与普通高校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依托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社会输送面向基层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服务于社会是高职院校的宗旨。“将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亮点。”

最后,在吸纳人文理念的前提下改良高职教育的唯工具理性,实现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的文化内在的完善,并真正地落实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具体层面上。客观地批判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并在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下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创新的健康有序、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集中力量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在高等教育的平台上围绕职业教育的核心,突出职业教育的目标、重点、策略与手段,打造出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创新的途径

许多高职院校在经过前些年的外延式发展后,面对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必然要转向内涵式发展,这意味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创新的具体工作中,科学定位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标准,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构建人文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观,都可以帮助实现高职院校以内涵发展为中心的建设目标。

(一)科学定位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标准

正如前文所说,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更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目标,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的质量是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衡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准是所培养的职业人才的质量。新时期知识经济发展和终身型学习社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也从“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观。“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观提倡“通过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新型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融入素质为本的文化内涵,强化包括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在提高人才培养的共同基础上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对接,不仅能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能促使院校提升管理层次,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经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积累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标准、文化修养,以及孕育在企业规章、企业管理和企业生产之中的文化积淀,它的核心内容是经营策略和企业精神的价值标准。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中,意味着在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的功能、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育人特性上,结合企业文化的针对性要求,引入资本经营观念与市场管理的制度,将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都纳入以行业导向性和应用性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中,实现高职的办学思想与服务企业核心价值取向的有机融合。这种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企业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有效对接,使文化体系的构建围绕高职教育的“职业化”本质,使高职校园文化在亚文化的层面上与实践性的企业文化碰撞、融合与升华,构成具有强大内部驱动力的高职文化。

(三)构建职业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本位”只是近年来的事情,不少高职院校在内涵特色建设中忽略人文教育,导致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出现,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功能,校园文化工作常流于简单的任务完成。要改变这种文化载体工具化的倾向和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需要树立“职业性”的人文教育主义价值观,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能够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更好地服务。树立职业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需要采取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措施,从而建设推广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在内的职业价值体系。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对接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采取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化举措,推广人文主义倾向的价值判断与基础性人文知识,改变过于重视实用性、专业性、技术性的活动标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爱国爱业情怀、职业素养等,完善人格,使学生的知识、情感、人性、道德等得到全面发展。

批判、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进步发展的动力源的必然结果。正如先进文化推动和引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政治、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一样,在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上沉淀的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密切联系,并在先进文化发展与自身创新的推动下,引领促进高职院校的内在发展,积极提升其内涵建设。然而,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关系着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冲击与推进。坚持以先进文化的指引,坚持批判与创新并重,坚持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心点,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必然会不断取得创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南冬,田乃清,孙俭.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

[2]李长真.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2007&filename=2007014161.nh&uid=&p=,2006-10-01.

[3]王清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内涵及建设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8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各自示范院校的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进入了飞速的发展时期,同时,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亦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前教育部部长把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相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心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发展得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强化示范建设的成果,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政策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前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是办成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规划纲要的任务(:1)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4)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规划纲要的战略措施: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措施。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近年来,从跳出教育看教育,到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再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我们对职业教育现代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们关于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理念和新思路的不断成熟。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二)经济发展的转变

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粗放型、高能耗、污染重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支撑今后的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节能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方向。这种转变,需要新型劳动者和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个任务,无疑是要落到职业教育的肩上,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借此,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科学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的路径。

二、会计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外延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来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的需求。

(二)内涵式发展的形式与实践

从形式上看,内涵式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学校教育发展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来体现的,这些指标包括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结构转换、速度加快、条件改善、质量提高、效益提高、公平程度等等。那么,在这些指标中哪些可称之为内涵式发展呢?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是界定学校教育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从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多少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制度、决策、管理、校园文化,以及目标大程度和工作满意度等则表现为质量;从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看,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以及课时的多少表现为数量,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度、教学力、科研力、时效等则表现为质量;从学校教育活动的结果看,学生的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就业率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能力等则表现为学校教育发展的质量。

从实践上看,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但并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充分条件,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数量反映的只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数量的增长往往依靠的是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对教育资源的消耗,属于外延式发展。质量则反映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具有满足师生和社会的明确或隐含的现实需要的能力的特性,质量的提高往往依靠的是科学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属于内涵式发展。因此,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提高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

二、后示范时期会计专业内涵式发展新方向

(一)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相继经历了院校合并升格、规模扩张、水平评估、示范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等五轮大的发展机遇期,无论从办学实力、品牌地位、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也形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新版图。目前,高职院校进入了后示范建设时期,需要在冷静评价,理性回归的基础上,思考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转变高职院校发展路径即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瓶颈,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如下六个特征:

(1)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为国家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做贡献。

(2)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衔接沟通的完整体系,全面推动国家教育基本制度创新。

(3)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着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4)现代职业教育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办职业教育。

(5)现代职业教育是致力于国家和公民个人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教育,提升国家竞争力,释放人口结构红利。

(二)后示范时期会计专业走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高职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是以规模狂涨为基础的人、财、物的增量,以及以消耗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学质量、效益的进步,是学校发展的数量表征;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表现为高职教育质的发展。会计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正是基于质量为中心、教师为核心的办学水平和软实力水平的提升。

(1)以专业建设龙头。在立足产业集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推进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突出区域意识和本位意识,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行业协会,合作骨干企业,构建部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在推行双主体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师资分类管理模式;改革师资考核机制,考虑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和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在校企业合作基础上,成立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的企业师资培养、锻炼基地,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期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3)课程建设为抓手。根据行业职业岗位新变化、新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完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由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组,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标准。同时,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编写针对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特色教材,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证书的融合、课程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9

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郑重提出:“树立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那么,怎样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浅谈如下。

一、什么是内涵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内涵是针对外延而言的。就教育而言,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在经历了“两基”和“双高普九”验收的历史进程中,外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区学校在校生超过两千人,班生规模突破50人,学校环境不断公园化,学校各种大型活动不断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必要的。但仅仅在规模上的扩大、环境上的变化、活动的多样化已远远不能满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么个群众愿景。学校必须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内容和实质上推进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注重内涵发展。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简言之就是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其提升方式的科学性,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并形成校园独特的高尚文化。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相对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发展内容上是指体现教育内涵的发展。内涵发展是对学校教育内涵上的探讨,而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上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它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是注重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师生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内涵式发展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怎样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校理念。学校内涵式发展正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挖掘营造学校高品位的文化,培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培养和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校是发展培养人的地方。人的发展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特点加以培养。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统帅全校师生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行为追求,是师生为实现自己美好目标而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是学校在任何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因此,要努力培育和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把办学思想贯穿于日常管理活动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带动教师,进而转化为教师的行动。如我校后福小学树立“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朝着“培养‘读千古文,做少年君’,博诵古今诗文特色人才”的办学特色努力,有力地促进了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漳平市2013――2014学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办学质量考评中获得同类校一等奖。

(二)挖掘和营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内涵发展要有愿景。学校要在师生的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发展的愿景,让师生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或目标,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的理想融入师生的实践活动之中,将怎样办学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因为只有通过愿景,才能有效地组织学校内部的所有人,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次,学校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版报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去设计、出版,要通过文体竞赛、经典诵读、读好书征文、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作品展评、生活技能比赛等等一系列活动,创设学生成长平台,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空间,用正能量引领师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学校要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学校要充分挖掘已有的资源,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如在教师中开展读刊阅刊比赛,在师生中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比赛,在校园中开展新书推介、读书心得比赛活动,让校园洋溢书香,书声琅琅,充满生机,让师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第四,学校要努力打造良好的“三风”。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品德、法纪、安全”三项教育活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三风”,让师生有章可循,并不断强化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三风”。要有自己的校标、校训、校歌、师生誓词,并让师生牢牢记住并积极践行,用高品味的文化去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

(三)培养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学校内涵式发展,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要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切提高专业能力的条件,为教师搭设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如鼓励教师每年坚持订阅教育刊物阅读,坚持读一本教育专著,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请进来,走出去”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激励教师坚持练好教学基本功,提升自身内力。学校要教育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明确学校是教师的学校,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场所,教师职业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鼓励大部分教师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如建设学习型组织、规范健康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唤起教师的职业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专业有所实现。

二要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一矛盾,教育科研是有效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潜能和可能,支持教师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寻求发展的路径,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并对优秀文章加以宣传,帮助教师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论文或请优秀教师作经验介绍,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一、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重点——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投资也持续加大,而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却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以及品牌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等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的正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建成一批我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项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进一步发展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特征——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长期性

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和把握。第二,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初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然不能完全借鉴某发达国家或某发达地区的模式。第三,在世界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之中。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职业教育的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逐步上移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至今仍是其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德国的“双元制”到美国的“学校一工作”模式、英国的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也将汇入这一长期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第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代高技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有新精神,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专业技能,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因此,需要对其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工作。第五,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建设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使全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视其为“淘汰教育”和“弱势教育”,这要通过高职教育的实践来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实验”——特区建设和优先发展浦东、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此基础上,走协调发展之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伴随着这一宏观进程,东、中、西部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伴随这一复杂历史进程而发展的高职教育,同样也呈现出了差异性、复杂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必然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第一,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也提升层次。

第二,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资源整合,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的重点。

东、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复杂性特点。

转贴于(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多年来,在办学主体上,既有省、市二级政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行业、企业主办的高职教育;既有中外合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一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基础上,有些是普通本科办二级高职学院,更多的是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在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基础上建设的高职学院,相当一批高职院校是整合几所甚至十余所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资源组建而成的,还有一批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向办高职教育,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办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建成的时间不是整齐划一的,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区域上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门类上从综合到专科,第一、二、三产业均有,可分成19个专业大类。规模上大到三四万人,小到千余人。层次上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本专科并举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的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的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

第一,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点是更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使之全面参与到专业建设、实训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师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岗位的零距离。

第二,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院校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

第四,建院时间短的高职院校应尽快争取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合格评估,建校时间长的院校应争取通过改革和发展建成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又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各自特色。同时,新阶段也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我国国情进行建设。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人手,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历史作用。[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www.1aw—lib.com/1aw/law—Viewl.asp?id=71269,2000—01—17.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eB/oi].cnr.cn/jy/zhmx/zyjy/bjxx/pjwj/200711/t20071112—504627113.html,2007—11—1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gov.cn/zwgk/2005—11/09/content一94296.htm,2005—1l一09.

[4]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lawbase.com.cn/LawData/Lawarti—cle.asp?articleno=343629.2006—11—13.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1aw—lib.com/law/law—view.asp?id=188153,20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