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物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7:12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兴趣;实验;观察;严谨;逻辑思维;世界观;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46-01

中国科学教育已走过了百年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并且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目标定位是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不但要重视传授科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中国一直采用分科课程模式,即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代替科学教育,这种模式对普及科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要在生物教学中加强这些素养的培养,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学科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生物学习兴趣是对生物学力求认识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渊博的知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情境创设,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讲高中生物绪论时,生物学和它的发展方向的内容最好用一课时来讲,应多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过程、环境污染的治理,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研究前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都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当代重要的科学领域,都与生物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正如《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而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热爱生物,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较强的动脑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能力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探究真理,不断地修正错误和不断地创新的过程。所以,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生物教学的基础。让学生明白,创造发明虽然不是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但需要学会并具备探索性学习能力。要真正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求知。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生物教材内容中科学的成果和科学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索过程。为此,教师要实现由陈述知识型教学向探索活动型教学转变。

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验操作教学,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科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查,并要求写出观察结果、实验报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范畴,突破教师只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通过不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不仅获得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设计思路。

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慎密

的分析问题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归纳、演绎和类比三种常用的推理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的意义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和矿物质元素主要是植物吸收的生物知识。但为什么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的根对水分的吸收,而不能促进根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呢,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原因,原为根的吸收原理是渗透作用,而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原理是主动运输,分别是两种不一样的传输方式。让学生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认识自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正确的世界

观去分析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在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目标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科特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内容。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生物学许多方面的内容都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把细胞学说的创立,进化论列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的其中两个,因为以上两个方面是知识对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如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也能找到。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共性。在生物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通过进化而产生的。

五、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热爱祖国并树立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2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教学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其全面展示了生命科学的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蕴含着科学规律和方法,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展开讨论。

一、生物科学史的趣味性是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原动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过于侧重理论知识,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实,生物科学史中不乏逸闻趣事,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列举一些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史导入新课,除了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期待。例如,在讲授细胞结构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在讲解条件反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通过观察狗吃食物发现非条件反射的故事等。教师应收集一些与生物教学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上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教学巧妙融合,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生物科学史的渐进性有助于高中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和突破重难点

生物科学史是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发现过程。在生物教学中,以科学史作为教学材料,能够顺理成章地展现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层层递进的科学史知识,可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生物课堂上的重难点内容。通过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增加知识积累,拓展思维,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高中生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如讲授光合作用的产物时,可结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绿叶遮光实验;讲授光合作用的场所时,可联系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实验等。不同的实验体现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则,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突破生物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经典实验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经典实验,蕴涵着独特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利用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科学史,引用科学史资料来导入新课,创设探究情景、营造探究氛围,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教学中可普及一些科学史的知识,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把经典的科学探究实验引入生物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与探索,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感悟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授“遗传定律”时,教师可向学生渗透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经典豌豆实验的科学史,根据“假设—演绎法”的推理探究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体验遗传规律探究发现的过程,不断深化对遗传定律基础知识的认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利用生物科学史的严谨性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培养其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知识、情感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倡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科研方法。生物科学史的故事中蕴涵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及精神,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严谨不苟、求真务实态度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渗透这些生物科学史教育,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五、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可以增强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和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合理运用生物科学史,才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安转霞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黄丽坚.浅谈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7):121.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教兴国综合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加强跟教师生动而善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生物界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生物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尤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学生从小对花草、虫、鱼、鸟等生物就有天然爱好和亲近,这是教师进行生物教学的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挂图、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用具,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观察、实验使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将“讲堂”变“学堂”,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提出要求并布置适量的作业,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有利于培养学习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优美的语言,提高授课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学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时,一方面要备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备学情,真正将“教案”变“学案”。教学要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转变成“读、讲、做、练、议”等多种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读、讲、做、练、议等使学生口、眼、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接收知识信息,事实上知识的掌握往往不是一种感觉器官参与就能完成的,必须是几个相关的区域同时形成兴奋中心,充分发挥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各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联系,有利于对知识掌握和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重视生物学概念教学,组织好每堂课的生物学概念,使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概念,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使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构成“竖成线,横成片”的结构体系。因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决定于心理活动中对概念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相互沟通,形成辩证逻辑的联系,逐步构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

三、善于设疑,启迪思维

常言道:“行成于思,思源于疑”。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剂”,强化记忆的“催化剂”。提问要讲究科学方法。①了解学生,因人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从中受到鼓舞,树立自己的自信。②抓住重点,比较提问。③以新带旧,串联提问。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鼓励学生怀疑精神,因为怀疑与思考紧密联系。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奋好学,勤于好问的习惯,创造提疑和答问的良好气氛。

四、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练习、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生物学教学要重视实验,尤其是设计实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教学中,感性认识是重要的,观察、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情体验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生物科学原理的实验基础。感性认识的强弱关键在于学生感知过程中是否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在学习中,脑、眼、耳、口、手等协同活动是提高感知效果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去“摸”,直接感知引导去“看”,精心设计诱导去“做”,重视运用辅导去“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眼看、耳听、口说、手写、脑思几种活动有机配合,协同活动,提高效果。教师应编制灵活性、判断性、综合性强的题目,从平时练习到考查考试,训练学生审题准确和解答迅速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练习等环节,真正理解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能力。生物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形,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在采集制作标本、栽培花草苗木、养殖小动物等实际活动中,都需要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参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促进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4

 

在高中所有学科中,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学科教师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由懵懂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生都知道破坏环境是不对的,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却没有看到环境破坏背后更为严重的后果,不明白一旦环境失衡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所以,环境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学生开始,生物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需有生态保护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破坏后带来的毁灭性影响,让学生自行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高中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愈发紧迫,下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保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环保教育是是生物教学的一部分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环境教育是教育的具体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对环境破坏行为的高度责任敏感性。生态保护意识还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根深蒂固的环保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动植物的道德情感。

 

二、渗透环保教育寓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应有效结合教材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明白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明白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其关键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与互依性。例如,教师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讲解时,涉及现代生物与生物或者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合理开发利用的成功例子。

 

讲解生物多样性时,涉及环境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例子,引出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维护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联系学生周边可感可触的实际例子,搜集一些周边造纸厂、化工厂等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的严重后果,依据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环保知识普及。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生物知识推广至周边人群,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学生将不仅能把课本知识活用至生活中,还能为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让所有人都能自觉地去爱护周边环境,那么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璀璨夺目。

 

三、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生物对环境有净化作用和环保作用,对环境污染有监测作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利用生物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动植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能认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也选取了一些初步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理论知识。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丰富,意识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后来的吃尽山珍海味,直至现在绿色食品成为大众的追求。饮食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种的蔬菜不如天然蔬菜,圈养鸡鸭不如野生鸡鸭。

 

另一方面也有另类人为了私欲铤而走险,一些不法行为也导致曾经的野鸡野鸭林间飞舞现象灭绝,鲜有生物,生物种类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周边行为和事物,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但确保知识的活学活用,还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除了渗透环保教育外还应联系当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定期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有一个实际了解,通过实际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最终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养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例如,讲解生态系统时,结合当地成功的生态系统例子,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与人类发展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人类可以在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前提下得到更好发展。列举出破坏环境平衡的例子,并看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让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及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可以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让政府插手对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进行教育与管制。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6-02

生活化教学是课改的主题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真正开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经久不衰的话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看法,以抛砖引玉,呼吁每一位教师投身于课改,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打造精彩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

当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都会感觉到生物学科较之于其它学科更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每每在科学丛林中慢步,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物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衣、食、住、行无不在高中生物中居一席之地,回顾生物的发展史,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基因学说的创立、Dna的确定等,再审视现在基因工程、生物克隆等都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课堂上,如果能用这些生活化的科技和历史的生活情境,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清楚生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生活化的情境架起生物教学和生活的桥梁。

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结合生活中“大头娃娃”现象,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大头娃娃主要源自喝奶粉,让学生回顾身边的大头娃娃,分析他们多由于喝奶粉之故,那么,喝奶粉为什么会出现“大头娃娃”?以及和学生一起分析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比如鱼、肉、蛋、豆类等,容易拉近学生和生物知识的距离,使学生融于生物学习之中。

二、生活化的知识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生物教学教材中,突显生活化的主题,可以说教材坚持了生活化的理念,所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生物问题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产和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问题,生物无处不在。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为了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综合技能的提高,生物学习更不例外,生物将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最活跃的学科,那么,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指导学生用生活化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无疑是生物学的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多少、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大小和解题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忽视了学情,远离了生活实际,对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学生的生物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提高没成正比,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务必选用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而进行教学,真正引导学生用生物的眼光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站在生物的高度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结合生活中现在白血病患者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白血病患者只能通过移植骨髓而进行治疗,但是治愈率不高,甚至治愈机率很小,因为在骨髓配型、移植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抗体。以此启发学生,如何获得可以移植的骨髓而救治白血病,应涉及到哪些生物技术,将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样的导入的方式以生活化的素材为实例,以强有力的生活化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更体现生活方式生活化。并通过这个导入让学生真正明白解决现实生活难题和问题才是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归宿,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机结合,体现学贵在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生物作业布置生活化,再显生物学习的价值,促其乐学

“学贵在运用”,如果作业布置沿袭传统的作业方法――做练习、背诵几个知识点的作业毫无意义,对学生来说更没有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对生物学习会成为一种负担。如果教师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而布置相关的创造性的作业,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使生物教学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为生活化的作业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中运用,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生物有用的意识和价值,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生物的信心与动力。

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涉及到探究植物的向光性。课外作业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植物的其他向性运动,如此的作业,无疑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融于作业中。再如,在选修课的学习时,布置学生自酿葡萄酒、自制泡菜、自制辣椒酱、番茄酱、豆腐卤等,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生物学就在身边,体验到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学有用的意识。

四、增加实践环节,体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

生物学和物理、化学一样,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将课内所学拓展到课外,实现课内外的完美统一。

如学习《高温、强光、干旱下生长的C4植物》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知道“叶绿素的形成可能和某些单色光有关”,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探究“单色光波是否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这个“光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实验”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允许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也允许争论,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间接知识有机结合的需要和课改的主题,创设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情境,创建学生感兴趣的链接点,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生物,让生物在生活中活起来,实现生活化服务于教学,教学力显生活化,使生物教学和生活携手并行。

参考文献: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6

关键词珍惜尊重生命教育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79-02

近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谈谈本人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认识和做法。

一、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生命观教育

1.了解生命的不易,教育学生珍惜生命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生长、发育、繁殖的内容。我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之重,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中,《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中,分析配子的种类时,让学生认识到在不考虑减数第一分裂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及基因突变情况下,人的生殖细胞的种类就可以达到223之多。而与卵子结合的概率仅为七十万亿分之一,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它们在女性阴道内争先恐后地通过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子宫时只剩下几千个,遇到卵子后还要穿过透明带和卵黄膜,最后能与卵子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每一个人都是几亿粒中最优秀的一粒后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它们是多么珍贵!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我们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惜生命。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

2.了解死亡是生命的历程,用健康的心态坦然对待死亡

在农村迷信思想的文化氛围里,人们很少在正式的场合讨论到“死亡”这一话题。作为生物老师,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自然界的规律,是生命过程的最后一环,不可避免。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在必修一《生命的历程》教学中,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细胞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细胞的凋亡是编程性的死亡,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生物,这是规律,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过程,积极看待生命,体会生命的短暂和可贵,知道生命承载的重担,体会生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3.引导学生肯定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体

我们知道生命体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生物知识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生物学基本原理。如在细胞结构部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各种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功能: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而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与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等,使学生感受到任何细胞器都不能单独存在,只有通过各种细胞器间的相互协作才能保证细胞功能的完整性,也才能体现细胞自身存在的价值。

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的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合作探究的题材,同时由于生物试验本身的要求和试验器材的限制,也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合作学习正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例,在模拟活动过程中,由于这个实验较复杂,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完成,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物质含义,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沟通交流,相互协商,互相帮助,才能保证模拟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学会欣赏和肯定别人,还要学会用礼貌的、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表达不同意见。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由于某位同学的失误影响了小组最终成果,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帮助这名同学找到失败原因,而不是批评和指责,并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最终取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学会宽容别人,并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4.提升生命价值,教学生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即一方面是要学会关爱他人,让生命在相互关爱中变得有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要有所抱负、有所作为,让生命在奉献中体现它的价值。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如高中必修三《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我分析了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特有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价值,找不出来就帮他推测可能的潜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每一种生物都有其潜在价值,保护每种生物的生存是我们的义务。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发展以及生物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如孟德尔作为一个修道士,能够通过8年的艰辛努力,发现了遗传学规律,成为“遗传学之父”;还有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也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生命因为贡献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二、结合农村中学特点,开展课外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处于经济开发区的偏远农村,环境设施差,交通秩序混乱,普遍法律意识薄弱。学生有外来民工子女、留守孩子,学生的经济情况相差很大,家长又都是忙于生计、忙于事业,对学生疏于照顾和教育。我针对这样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贴近生活实际,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完成研究的同时受到真切的生命教育。如在学习了“细胞的癌变中,健康生活方式与防癌”后,我布置学生调查社区里癌病死亡人数,家庭中食物含致癌物质的种类及其他致癌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生命的脆弱,唤起他们珍惜生命,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7

科学精神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引导作用,人类的进步有赖于科学知识。而高中阶段又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物科学包含生物学定义、原理和事实,通过生物课堂有助于学生生物科学精神的形成。本文就本人多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体会,特总结以下几种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精神的方法:

一、通过生物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高中生物课程中富含很多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步骤、方式。比如,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试验时,通过8年的时间,发现了生物遗传中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通过水稻杂交的方式将水稻的亩产量提高,因而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实例,教导学生要养成认真观察、细心思考、大胆试验的科学精神,善于发现自然世界中隐藏的秘密,并利用这些奥秘服务于人类。这些教材内容,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科学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思想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习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践。高中生物课程中有许多内容跟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应用思想和应用能力。比如,农业上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利用率,间作套种、合理密植;遗传学中人类研究Dna密码,促使人类提前预防疾病。教师讲述这些知识时,不仅要将这些知识的基本原理告诉学生,还要让学生知道学会了生物学知识就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可以为人类造福,让学生们理解学习生物知识的作用和意义。

三、通过生物学中的科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发现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应用过程是复杂和曲折的。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案例一:青霉素是广泛应用在治疗疾病的一种药物,弗莱明最初也是在试验中偶然发现了溶菌酶。患感冒的弗莱明某天观察培养皿中的菌种,突然将流出的鼻黏液加到了其中一个培养皿里,后来黏液周围的细菌被溶解掉,进而发现了溶菌酶。

案例二:詹纳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发现了牛痘能够预防天花,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天花的死亡率。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生物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养成观察生命现象的热情,并积极探索生物科学领域。

四、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知识大都是在众多的生物实验基础上发现的,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

1.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带来的直观效应使学生养成敏锐的探究能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课中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而使学生形成谨慎的科学态度。比如,在探索生物酶的作用时,要让学生掌握操作技巧,了解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生物实验精神。生物科学的发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但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是发现这些的基本条件。

2.培养学生单独进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生物课程的实验性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操作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严格地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和记录,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得出相对应的实验结论。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的试验成功,有的试验因为某些原因失败了,学生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无法实行实验的预见方案,也未能出现预见的实验现象,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原因,也不要停止学生的实验,而要正确引导学生找出原因,修改方案,找到解决方法,养成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在生物教学中,促使学生对科学养成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8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对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创新的历史,无数的科学探索留下了大量的经典生物实验,这些经典实验蕴涵科学家独具匠心的科学思维和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内容,因而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不仅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明确要求,也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切实需要。

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取合适的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等,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能力及形成良好的的个体品质的教学方法。将生物科学史融于生物课堂中,进行案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生物科学的素养,同时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搜集、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简单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1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1利用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实施的核心任?眨?也符合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

生物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学生置身于科学史的氛围中进行领悟和体会,获取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营养,体验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厚重的历史感中体会前人的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1.2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史就是科学家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生物科学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逻辑推理、检验假设、分析结论、交流评价等,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良好素材。学习生物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从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中学习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生物科学理论的论点,还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

2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案例教学法通过呈现案例情境材料,经过分析与讨论,不仅能帮肋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建构到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利于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而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在所学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但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成的、孤立的抽象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显性知识”。

2.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的结晶,这在生物科学史上有很多例子,最经典的是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从1951年~1953年两年间在英图剑桥大学实验室里亲密的合作,最终揭示了生命最本质的奥秘――Dna双螺旋结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机会不多,且较多地停留在口头层面上,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变成一种生硬地说教,而案例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因为小组合作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

2.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发端,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发明和创造。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通过案例的呈现创设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就在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小组讨论、提出方案中进行。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学问题,潜移默化地便逐步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3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过程

3.1选择合适的生物科学史撰写案例

案例撰写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完成的准备,也是搞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确立教学内容,并收集与此相关的生物科学史内容的案例素材。因为要编写高质量的生物案例,就要有充足的案例素材。其次,教师要分析学生现有掌握的知识水平,结合相应的科学史内容在整个生物教材中地位,制定这个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生物案例撰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从案例素材的筛选与取舍到最终形成案例的整个过程指明了方向。然后,仔细阅读、分析案例素材,紧密结合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素材作必要的筛选、修改工作,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案例文字简明扼要、不过于冗长,以免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最后,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技能和知识背景,教师结合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并能产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写出组织教学案例。

例如,在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组织教学案例时,教师可先罗列光合作用的背景描述,并整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将不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结论一一对比,找出光合作用研究进展的方向,同时根据生物课程目标确立光合作用发现史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目标,最终撰写出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案例。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科学家们的实验情景进行问题的设计及讨论,丰富案例内容。

3.2在课堂中实施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

在课堂中对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进行完美实施是体现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撰写好的案例是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的保证,而在课堂中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巧妙地应用教学技巧,适当地辅助教学手段,是真正落实生物科学史案例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科学家们的求真精神,如何展示前人在追求科学真理时的坚持,如何把握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是教师们必须要重点关注的。

在遗传物质发现史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机理开始了理性的认识,随之与学生一起重温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体验他们所做的实验,感受伟大的发现。在讲述格里菲斯、艾弗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在描述赫尔希和蔡斯探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简单的叙述是不足以展示当年科学家们的那种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得有效地利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有条不紊地呈现。问题适宜时机的导入、实验表格的设计、各种多媒体辅助的支持以及师生间互动模式的合作,都是将案例教学实实在在在课堂上实施的手段。

3.3总结、反思、完善,以形成一个成熟的案例

一个成熟的案例并不仅仅是一两堂课的教学实施就能形成,没有及时的总结、反思,?]有一个案例的多次反复的教学实施,没有不同案例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对比,是不可能获得一个成熟、完善的案例。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9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1、设疑激趣。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时,以“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为题设疑。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这就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直观激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或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到事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时,以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情趣激趣。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兴趣。如讲《藻类植物》一节时以“当你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由蓝色、白色、绿色组成的星球,那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地球。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白色是飘动在地球上空的云彩,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开头设置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第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应奉行“主体参与,分曾优化,及时反馈”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细胞有哪些结构?如何分裂等等。从中都可以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好奇心,这都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

2、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课堂上适时组织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形式的发展。如在总结生物的特征时,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出现,但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只要通过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的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勇气。

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第三,应该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那下面就简单说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1、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

2、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3、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

中学生生物教学篇10

生物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点见解。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1.巧设导入,激发求知欲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注意力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走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是有效教学的开端,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如在引入《人的生殖》时问:同学们作为人的个体,你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你的身体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吗?从而引起学生的猜想,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情境中进入学习。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认真梳理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大量事例,如通过遗传关系、利用杂交技术获得的杂交水稻,实现粮食增产,解决了人类粮食短缺问题;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在临床上的运用,为人类带来了健康等。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例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心理基础。

三、抓好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很贫乏,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对生物课特别是生物实验课兴趣较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实验目标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培养,要避免空洞地说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实验课的重点,如果观察不好,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一是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在观察中除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外,要引导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严格按顺序观察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转贴于

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果操作不得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爱做实验,形成素养。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对有惧怕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帮助,使他们逐步消除惧怕心理,让他们多接触仪器和标本,时间长了,就自然地敢动手操作了,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自然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的目的是解决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实际问题,实验中要重视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前,我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解决那些问题?要注意些什么?然后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和教师的引导,就可让学生的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实验步骤设计的意图。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办,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想出答案,通过不断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