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7:34

工业文化研究篇1

关键词:重工业化差距硬化差距强化对策

我国制造业发展与重工业化趋势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的结构化,社会经济必须选择或确立自己阶段性的重点。一旦这种结构形成,经济发展将确立发展的中心,并形成发展阶段上可依赖的路径,而对路径的依赖将直到条件完备时,结构被调整或者是被强制。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演绎了上述的规律性。就我国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来看,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45778亿元,比上年增加34%。2006年我国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1%,而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产业体系中制造业的地位被凸显出来,成为推动我国长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和产业发展的中心,“中国制造”也蜚声海外。

(二)对我国重工业化趋势的认识

基于现状和规律的判断。“人类所经历的、以主导产业为划分标志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七个阶段。第四个阶段为工业化中期主体阶段,即以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为主导的阶段。这时,技术复杂程度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发展受到这一中间产品市场的强烈拉动,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这条发展的“快车道”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并表现为重工业化”。笔者认为,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呈现的基本特征,不难判断我国正处在快速向重工业化转变阶段,重工业化的趋势已经显露。

基于评价的判断。“在劳动力丰富和资本稀缺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尚未得到改变的条件下,只是由于政府人为地扭曲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导致仍然稀缺的资本定价过低,从而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这是违背市场作用的结果。如果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却出现重工业化趋势,一定是生产要素价格遭到了扭曲”。尽管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所谓的政府扭曲要素价格,但政策的干预通过引导国际资本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瓶颈,从而营造了重工业化的条件。

我国重工业化趋势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主导

经济发展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遗余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实施有效追赶,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最终实现国富民强,成为为政者坚持的基本方针。于是,市场一旦产生有利于发展的契机,便会近乎必然地得到政府的首肯,从而付诸政策化,推动实现制度化,并导致观念性非制度土壤的形成。这些因素势必会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中,导致某种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性的强化。

我国制造业作为重工业的代表,其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受益于这种政策、制度及有利氛围的支持,从而得以主导我国经济的增长,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市场引致

政策意图的强化作用与经济上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条件表现为市场反应,即市场主体对政府政策意图表现一致的回应。政府主导提供了对应产业发展方向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一致性的市场反应不存在任何的政策阻碍;经济人理性导致主体在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选择与政府一致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成本。

(三)国际分工与选择

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国际经济联系的不断深化,使得更大范围内经济的互动与依存性不断加强。新技术发明与运用基础上产生的新产业,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格局,并在世界经济范围引起国际分工的重组。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国际分工序列,使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了发展“中国制造”的机会,并因自身的条件而自然地承接了发达国家产业重心转移后留下的空白。

重工业化趋势和差距硬化与强化的风险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开放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在经济发展处于落后水平的情况下,伴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重工业化却隐藏了阻碍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它不仅使得自身内部面临社会性的困顿,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势必会受役于所处的关系链,并在实际的国际关系发展中支付比预期更高的机会成本,并导致发展差距硬化和差距强化问题。(一)重工业化趋势与发展差距硬化问题

差距硬化是经济后进国家(地区)在进行经济建设,实施经济追赶战略的过程中,受到政策、原始路径、资源禀赋、市场机制及国际市场选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对后发优势产生条件的限制,使经济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性,从而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重工业化趋势与差距硬化。重工业化趋势中,隐含了导致硬化的多种因素,并支持着差距硬化的可能性:重工业建设的现期成果对政策产生诱导,使产业政策与相关制度产生持续刚性,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政策支持;产业结构重心长期的倾斜,支配要素的长期配置的主要流向,导致资源配置结构的硬化;市场主体总体非理性及搭便车的倾向,成为阻碍产业调整的自然力;国际市场分工与选择,借助市场利益的诱因,加剧资源配置的倾斜。“在开放的环境下,条件使得自己容易成为‘世界工厂’或生产车间的命运。这是支撑粗放式增长的机制,并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二)重工业化趋势与发展差距强化问题

差距强化是经济发展受到与差距硬化相关因素的影响,产生持续性的路径依赖,并导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长期中导致产业结构畸形,产生经济停滞甚至是衰退。

差距硬化因素的影响与强化的可能性。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系列导致经济发展差距硬化的因素,都在极大程度上累积差距强化的惯性;路径依赖的形成导致制度变迁成本上升,并反过来阻碍制度变迁,形成促成差距强化的制度性因素;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成了差距强化的竞争性因素。

规避风险的政策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合理引导重工业化的发展,坚持技术创新与品质路线;协调其发展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系,做到建设而不依赖,实现渐进式培育与长远赶超相结合。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市场秩序,实现规模经济。对于工业化中期迅速发展的产业,完全自发的市场调节与不科学的政策供给,会导致因短期利益而支付资源不合理配置、经济过度非均衡和改革成本上升等方面的高额成本。通过市场准入引导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对提升企业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产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合理控制资源投放及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化市场秩序,实现规模经济,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对外资实施筛选与导流,确保后发优势。结合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对国际资本市场施行选择性过滤,以引导国际资源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升级及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被动选择导致的劣势累积。

走出去战略。扶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挖掘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潜力,为国内新产业的发展预留更多的资源空间和本土市场空间,夯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高新产业发展的规律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工业文化研究篇2

1.1安全审计方法

过程安全审计方法采取要素分组评分的方法,即,不同审计小组通过查阅文件记录,交流和访谈、现场观察和检测等方式考察企业现有的管理运行状况,对照本组负责的审计要素检查表进行评分。受审计企业最终得分经审计组集体讨论汇总后得出。

1.2安全审计流程

企业过程安全审计的实施,一般是由独立性的专业审计组进行。

2应用实例分析

本文将编制的审计检查表应用于某化工企业,对该化工企业的领导层、相关职能部门、生产部门以及承包商(承运商)的过程管理进行安全审计。审计得分标准分为3个层面:

①没有管理,扣除该项目的全部赋分,得分为0;

②仅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对员工培训,或大部分未执行,扣除该项目的全部赋分;

③有文件化制度,部分未执行,或执行效果不明显,审计员视情况扣除50%至全部赋分。经过现场审计和审计组内部讨论沟通后,该化工企业本次审计实际得分为1419,根据公式2计算该化工企业过程安全审计得分为788分,其过程安全管理处于良好水平。目前该化工企业在能力培训与意识、承包商和供应商、设备与设施、作业安全、安保、交通运输、事故事件处理与统计分析等要素过程安全管理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改进空间。因此,该化工企业今后应在过程安全管理中加强上述要素的管理,特别是承包商和供应商、设备与设施、作业安全等要素的管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变现有的管理状况,实现过程安全管理绩效的提升。

3结语

工业文化研究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发展

引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的历史传承,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是企业前进的内在动力。现代的企业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只有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才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增强企业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上起到重大作用。

政治思想工作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具有指导作用。想要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依照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并用科学办法将这种思想渗透到职工中,用来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功能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功能

企业文化理论最早来源于20世纪的西方,伴随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已经不是一个陌生词汇,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者将引进的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文化理论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向性和跨学科的特点。综合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的阐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内部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管理方法、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生产力,首先,它具有引导企业发展、规范员工行为的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可以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进而加速企业发展;其次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主动将个人的思想、行动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中的矛盾最小化甚至消灭,发挥出团结人际关系的凝聚作用;其三,企业文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的归属感、提升员工的自信心,对员工有种无形的激励作用;其四,企业文化有时候也是员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员工具有约束作用;其五,企业为文化还具有调节心理、调节人际关系、调节环境氛围的作用,能够使企业和员工逐渐调节自身以适应顾客乃至社会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功能;最后,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会在企业内部传播发展,甚至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扩大影响的辐射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功能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印mü这一实践活动使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远大目标,提高员工工作热情。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是共性与个性获的相互统一与结合。

科学合理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能够起到提高员工素质的作用,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的运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弊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有精神文明建设是共举的,不可偏废奇其一。但一些企业往往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企业建设过程中不能片面重视科学技术的提高,也要兼顾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反映企业管理风格,显现企业精神内核,打造自己的企业品牌,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企业文化建设现在处于一种盲目期,盲目推广各种思想理念,在展示企业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养方面还处于缺失状态。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就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多数企业存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模糊的问题。很多员工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较大误解,认为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企业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员工进行的洗脑活动。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在推行中遭遇轻视甚至反感。其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带有一定独立性的,可以说它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之内,由于这项工作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因此它具有成本高、收效低的特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忽视的现状,造成了这种重视经济、忽视政治的现象。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中,还普遍存在着工作方法单调的问题。由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长期的轻视观念,我们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新的工作方法和媒介,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多数企业依然采取作报告、开座谈会等传统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略新兴的文化载体,使工作成效依然不高。

三、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想要解决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首先应该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价值,因为他们是企业文化真正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其次,从企业领导者的角度来说,领导人在推广企业理念时应该身体力行,起到示范作用,使企业文化得到更好传播;第三,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合作,明确团队目标,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成为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最后,企业管理者要集思广益,听取群众意见,为职工创造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渠道。

(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首先端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结合进行;其次要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获取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四、结语

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功能分别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这两项工作中所面临的系列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明确指出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长伟.从现代企业制度看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创新[J].理论前沿,2012(10)

工业文化研究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安全文化;安全体系

土木工程和建筑行业的区别十分容易混淆,这是由于它们同样是作用于建筑的事实造成的,但土木工程更具有专业性,而建筑行业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内容更多。

简单地说,土木工程主要关注的是建筑的结构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督等内容。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土木工程知识来保障坚固性和稳定性,所以大部分时间所接触的是内部构造框架,利用水泥、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合理配置,增加自然界地震、狂风、暴雨等侵害下的安全性;而从一般建筑行业施工本身所关注的内容来看,工作重点是建筑体的风格化、功能性要求,即该建筑体在外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在居住中所达到的人文要求。

一、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理论概论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世界范围内安全文化的起源;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交的评审报告中,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1993年,我国学者把核安全文化应用到了一般安全生产和生活领域,从而在我国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文化,其中土木工程作为安全生产的最大需求行业,成为民用安全文化的建设标杆。

但从事实角度出发,我国对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建筑安全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文化的评价和安全文化的建设上。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快速发展、持续繁荣和建筑安全事故的频发,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有了较大的发展。

以下通过安全理念、安全环境和安全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1.1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是指个劳动者在心理层面的价值观、信仰、观念和对安全的认知。安全理念对是关系到生产过程中安全的基本信念问题,劳动者会分辨在土木工程进行中是否对自己造成伤害,内心形成对事物的本能警觉,它包括了通过个人看法、学习和经验来感知、识别和控制危害的水平。

1.2安全环境

安全环境是指组织为确保安全操作所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安全环境的要素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所提供的安全承诺,其次是安全组织的架构是否有效,能否被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再次是安全规程与规则,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所有与安全相关的法规、规则和标准的状态。

1.3安全行为

安全行为是指个人和组织在安全实践中的行为。它包括了安全管理行为、安全操作行为、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信息交流、安全奖励与惩罚等内容,是在组织中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机制。

二、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模型建设

要建立基于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模型,首先要选定一种适合我国现状的安全文化定义,事实上,由于各国在建筑行业方面的管理方式、内容和体制存在差别,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定义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中结合了aCSni给出的定义:安全文化是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它决定了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

通过该定义可以看出,安全文化兼具了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其作用的主体是个体和组织,并通过个体和组织表现出来。同时,安全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价值观、态度、认知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有行为模式和胜任力。

按照这一定义的要求,论文中将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模型构建成三部分,分别是:劳动者、组织结构和土木工程环境。

2.1劳动者层面

所谓安全文化,可以直观上理解为基于安全建设的工作态度产物。在这个体系中包括了行动和处理行动的因素,例如,安全事故的发生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了态度、性格、感知、学习以及动机等心理因素。在整个体系中有很多是安全文化的负面因素,其中安全态度差是导致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许多工人、管理人员和监理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注重安全,但本质上对这种文化的理念认识是很少的,劳动者层面的教育需要特别加强。

2.2组织结构层面

组织结构是联系劳动者和工作对象的平台,也是主要的安全文化集中地。一个优秀的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组织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

首先,组织内要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与价值观“事故与伤亡是可以避免的,并且是不可被接受的”;其次,管理者的承诺是建立一个组织安全文化的基础,只有管理者对安全文化重视并且向员工传达了自己的安全价值观,才能在组织内推行安全文化;再次,组织内应建立一个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汇报、审查及回顾安全表现,并且及时的更新通讯与程序;第四,组织内建立了清晰的受权制和安全问责制。

2.3土木工程环境层面

土木工程环境层面的建设有两个部分,即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特殊环境层面会产生组织相关联的环境,如处于其供应链上的其他组织或者是其利益相关者,对于施工项目而言,包括了参与施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及项目所处环境。一般环境即普遍的环境,对土木工程安全文化而言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

三、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一,施工单位应健全项目安全管理组织,确保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建立由项目经理或总工牵头,由安全员、施工员、技术员能组成多级教育和管理体系,根据不同人员的职责,制定有专业知识教育计划和安全施工、安全常识教育计划,并作为常规管理手段,加以落实和监督。同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融入风险管理的原理,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应对和日常监测。

第二,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对施工单位有负面的影响,针对此现象,施工单位应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比如与业主达成对安全事故后果的认识,与设计单位加强对图纸及现场地质问题的沟通,不对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督产生抵触情绪。各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协作可以减少不对称信息造成的安全事故,并且能及时发现和改善安全隐患。

第三,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对项目情况及自己工作认识不清晰,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及工人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专业知识及安全知识。通过培训,教育管理人员和工人正确面对安全问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及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并确立安全事故可预防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和工人对于安全绩效的信念、价值、态度,以及工伤是可预防并不可接受的理念。

第四,监理人员的专业

安全知识不足,需要提高。监理单位应培养监理人员的安全管理业务素质,以增强监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和专业知识,使监理人员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安全监督的职责,及时的发现并阻断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李宏男,高东伟,伊廷华.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J].力学进展,2008,02:151-166.

[2]赵挺生,应玲丽,葛莉,仲景冰.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安全工程课程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8:58-61.

工业文化研究篇5

【关键词】特征;价值;方法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

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一五”、“二五”时期,国家的政策支持,逐步形成了钢铁、机械、石油、建材等重工业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对新中国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工业基地的竞争力下降,市场竞争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均有脱节,有资料显示,辽宁工业基地的国际先进技术占13.4%,国家的占19.2%,技术的落后,电子信息等新兴的产业所占的比重不足5%,重工业的发展还是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轻工业发展不完善。作为国企,又有自身负担,导致人才进不去,自身老龄化加深,逐渐失去新生力量,随着国家发展重点的转移,可利用的资金减少,随着自身局限性的显露,基地企业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中

二、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的意义

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进行文化创新,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老工业实现了与市场的结合,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增长力,说明了中国经济在迈向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方面,进行文化创新,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出路,面对市场的选择,进行文化创新,结合市场需求,转变发展模式,自给自足,同时在重工业发展方面为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可以提升中国的整体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在重工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摆脱国外技术的限制,让国人使用中国制造,让世界尊重中国制造。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反应了市场竞争的转变,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向。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的方法

(1)企业的基础文化设施的创新。企业的发展与竞争,最开始是以标志和产品的形象给消费者留下印象,这些都是无形的资产,尤其是大型重工业的产品,企业的标志要反映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的logo是最形象生动的。企业的产品创新是核心,产品的发展重点不同,可以专攻一个性能,也可以强调实用性。(2)内部文化制度的规范创新。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发展的原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在遵循一般的企业制度的情况下,适当的奖惩制度,出国旅游、学习等深造的名额,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事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这些只是规范员工的行为的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当习惯之后,就会失去意义,这样的情况下,适当的特殊的制度,就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力量,把企业的盈利的部分份额转让个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辽宁老工业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员工的终身制,工龄是最大的砝码,老龄化和效率低下,导致整体的竞争力下降,实行奖惩制度,及时吸收新生力量,不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也使得企业有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增长型的企业。(3)用发展的眼光经营企业。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的,几个人,应该是集体的,每个员工都要有责任心和荣辱感,这样的企业的发展才会长久,企业的领导为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抓住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用发展的眼光经营企业,创新产品。企业员工树立统一的观念,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坚守岗位,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学结,建立学习型的发展模式,紧抓技术前沿,不断地开拓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四、总结

辽宁老工业基地有着厚实的技术基础,缺乏的是先进的技术指导和经营理念,推动文化创新的研究,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突破口,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很大的推动力,有利于实现质的飞跃,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也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恶习,积极汲取新生力量,独立自主的谋划发展的道路,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的转变发展模式,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一只重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周萍.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研究[J].企业家信息.2009(4)

[2]刘金树.创新思路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档案支持和服务[J].兰台世界.2004(3)

[3]陆胜.论企业文化对创新思维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7(2)

工业文化研究篇6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再生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工业建筑再生的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关于以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工业建筑再生设计手法的归纳少之又少。本文从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文化教育导向改造案例和再生手法并通过厦华电子旧厂的改造实践来摸索和总结基于文化教育的厂房改造设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文化教育;工业建筑;再生设计;设计手法

1工业建筑改造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很多国家城市创意空间塑造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欧洲和美国在城市复兴中分别为80%和70%的空间更新项目与此有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系统的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和手法都能为中国工业建筑更新和再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在改造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过程整体基本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工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是强烈的功能需求进行改建或扩建,这个阶段对国外的案例和理论了解少,改造设计的手法和思路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改造理论指导。中期的探索围绕上世纪90年代展开,由于改造成效显著、成本较低,此时工业建筑改造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各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参与到工业建筑更新的改造中,例如:北京的双安商场;末期,从90年代后期至今,期间工业建筑再生和更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期受到国外设计思潮和优秀案例的影响,这时的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呈井喷效应,改造对象从厂区、仓库到船坞,改造内容涵盖商业、艺术和展示等,例如:北京798、上海红坊等等。随着改造理论的成熟,改造手法的多元化,改造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增加,如一些院校和私立教育机构将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教育空间。

2文化教育为导向改造案例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建筑改造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热门的改造对象。随着工业建筑的改造和转型,其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强,其空间跨度大、层高多样化是文化教育建筑青睐的转型载体。1980温特图尔的锅炉厂旧工厂被改造成为温特图尔苏黎世建筑学院,改造完之后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形式,建筑内部分为两层空间,直穿式的过道成为很好的展示和评图场地,大跨度的空间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绘图教室和交流空间,建筑内部建筑结构给人粗狂的空间质感,改造完之后感觉空间功能和教育内容和谐一体。国内一些厂房经过改造成为文化教育空间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内的工程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等等,都是由校内工厂转型再利用成为文化教育建筑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作为校办工厂在经过改造后进行华丽转型,建筑内部空间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改造设计,利用大跨度直跑楼梯串联垂直交通并丰富空间的视线层次。在空间的节点上形成高低不一的半围合空间,这些空间即可以用来做展示和评图,也可以来做班级和团体活动具有灵活多变性。建筑局部空间保留着原有厂房的设备和结构无不唤起使用者对工业文化的记忆和空间穿越感,该空间的改造取得较大成效,也作为国内教育建筑改造的一个经典案例。

3文化教育建筑改造再生手法

通过对比和总结以往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理念和手法,并根据文教教育建筑的特点,形成以下改造再生手法;

3.1引入绿化

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教育类建筑,首先要改变的是空间氛围[2]。引入绿化的方式有多种;首先是可以在建筑之间的广场引入地被、灌木和乔木,丰富空间的层次。工业建筑内长期的重金属致使土壤严重受污染,植被起到生态修复和美化作用。其次可以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立面和空中种植绿化来改善建筑立面视觉效果。最后可以采用建筑内部绿化方式,在建筑内部挑高空间、天井、中庭处种植植物来绿化空间内容。

3.2塑造形体

3.2.1立面造型:

工业建筑改造使其进行功能置换既要保留工业建筑的特点,也要突出替代功能的属性。因此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调整和更新是必然的。采取对窗体和柱网内的墙体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附加表皮的形式,如在表皮添加穿孔彩钢板、穿孔铝板、防腐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等材料进行立面形体塑造。

3.2.2增加链接:

对于建筑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对单体建筑立面进行设计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加强独立建筑形体之间的联系。设计中可以采用连廊的形式对建筑形体进行串联,既能保证交通的流畅性,也能让建筑之间产生空间围合关系和形体材质对比。针对二层以上空间可以采取玻璃框架空中连廊的形式,大大增强区域内的空间层次感。大面积的玻璃框架有时也会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建筑形体,如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会用玻璃框架将多个建筑连接一起形成入口、中庭或其他交流空间。

3.2.3增减形体:

改造中为增加形体功能或展示建筑形态内质,会采用增加或减少建筑形体方式。增加形体称为为扩建,根据增加功能的类型进行设计,如增加大型多功能厅就会附加独立形体用连廊接连或者穿插到建筑内部,形成材质的对比和反差。立面增加主要表现在将窗体和平台向外出挑,形成对外的观景平台等。减少形体常规采取方式是全部或局部拆除墙体和楼板保留柱网框架,形成公共场所和交流休闲平台,的柱网与主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并塑造强烈的工业文化氛围。

3.3组合空间

工业建筑改造不仅要对建筑外形进行设计,更重要是室内空间的改造,根据不同层高和跨度会形成以下两种方式;

3.3.1水平组合

工业建筑改造内部功能置换最为重要,因此就涉及内内部空间的分割和布置,建筑跨度较大的空间根据文化教育功能需求进行水平分割,如学生教室和阅览室面积较大,教师办公、交流空间、厕所等其他功能面积较小,根据功能分区和柱网跨度大小对水平功能重新组合。水平组合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墙体,与固定式空间不一样的是很多文化教育空间偏好移动式墙体,主要是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教学需求组合大小不一的空间功能,如深圳华侨城的有方文化教育空间,作为一个展示空间在安排教育讲座的时候将展墙全部推移到墙边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型交流场地。

3.3.2垂直组合

垂直组合就是增加或减少垂直面的层次,对于层高超过4.8m的空间可以采用增加夹层来丰富垂直空间界面和功能面积,对于层高4m以下的建筑门厅、大厅或者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打通垂直楼层界面,形成两层挑空的敞开空间。另外可以利用层高对形体进行错落退台式的处理来丰富垂直界面;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展览空间设计打破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的界线,以一种垂直递进的方式逐渐抬高和递减[3]。

3.4梳理交通

交通的梳理与空间的组合不能分离,同时交通也作为一个独立重要的元素影响着空间的层次变化;

3.4.1水平交通:

水平交通有直线贯穿式、环绕式、发散式等,工业建筑柱网以框架结构为主,开间多,水平交通要注意消防疏散,特别是尽端空间要注意开设次入口和垂直疏散出口,梳理内外流线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捷[4]。可以用抬高、降低和材质变化进行功能分割丰富水平交通的形式。

3.4.2垂直交通:

文化教育建筑的交通消防疏散要求严格,工业建筑置入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要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进行改造和设计。垂直交通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其串联各楼层之间的交通关系,特别是需要增加电梯和拓展垂直交通的形式成为改造重点。如华清学院,在入口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大跨楼梯直通二层形成冲击力强烈的垂直交通形式,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则采用直跑楼梯直通三层,成为空间改造中突出的设计亮点。

3.5丰富细节

3.5.1墙体:

墙体的设计主要包含立面开窗细节,如针对青少年空间开窗,可适当降低高度,改变窗户的材质,丰富开窗造型,改变工业建筑开窗的单一造型。墙体的材质可以进行丰富和细化如采用磨砂玻璃、穿孔板材、红砖、彩钢板等进行材质的对比。

3.5.2小品:

在允许条件下适当保留厂房原有的工业设备,如锅炉房设备、厂房机器组件等可以成为空间中重要的展示元素,作为改造的重要方式记忆的延续也给空间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的内涵。

3.5.3水平界面:

常规工业建筑地面都采用耐用水泥材质,而作为文化教育类建筑空间,需要丰富地面铺装造型,如利用原有形式形成跑道、铺设软质材料、增加地面导视内容丰富地面材质的形式。工业建筑楼层较高,局部空间如儿童交流空间,需要增加吊顶来塑造亲和的空间氛围,同时可以利用统一不规则吊顶造型来丰富空间主题。

4厦华电子旧厂改造设计

4.1基地现状

厦华电子旧厂房位于湖里工业园区,南临湖里大道与特区纪念馆,西至象屿保税区,距港口码头、机场与火车站仅5km路程,与厦门岛外三大区紧密连接,交通便捷,周边配套成熟。厂区作为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的一部分,在第四批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这些以老工业厂房为主的区域正等待着转型的时机。基地由南北两栋建筑组成内部停车系统紊乱,功能流线不清晰,除基地内三棵大榕树,没有其他绿化。厂房建筑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跨度大,适合用来做展览、教育等公共功能空间。通过调研发现湖里区在教育文化空间方面发展较为薄弱,特别是以湖里大道为交通轴的空间,缺少文化教育类型的活动空间,这不利于区域内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的多元化。因此在改造中将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以服务青少年学习、休闲的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以文化教育为主,辅以展览、办公等功能,通过功能的置入来丰富和提升区域内的文化氛围和活动类型。

4.2设计内容

4.2.1建筑改造设计:

厦华电子厂主要有两栋分别高五层和六层的厂房组成,建筑造型是典型的方盒子玻璃幕墙厂房式建筑造型。在改造设计中首先从加强两栋建筑的连续性入手,利用梯田的退台形式,层层递减形成连续的立体绿化界面,在更有利于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5]。每层退台都是两栋建筑的联系室外交流空间和立体空中绿化,为建筑空间植入绿意。这些退台用来不同种类的植物,儿童和家长们都可以加入其中进行互动种植。临街的建筑表皮采用彩钢板并在上面进行激光穿孔形成竹子的剪影效果,阳光穿过钢板投射到墙体上会形成竹影的斑驳感。同时利用不同功能空间的形体穿插向外出挑,形成室外的观景平台,丰富立面的形体层次和空间机理。

4.2.2广场改造设计:

对于文化教育的建筑来说,室外活动空间尤为重要,在改造设计中有效的借用空中绿化平台同时,最大限度开发广场空间。基地现有三棵大榕树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节点,首先利用高低起伏的连廊形式将三棵榕树的空间进行串联,再利用形体切割的方式对硬质空间软化处理,形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绿化形体。为避免绿化形式的单一化和塑造空间的活跃感,对绿化体块较大的节点进行曲面立体绿化处理,增强竖向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中主要利用木材质、绿化植物、水景、长廊和硬质铺装同时点缀一些雕塑小品,形成喷泉跌水、表演舞台、观景平台、起伏长廊、休息空间等丰富的立面轮廓,力求以简单的形体设计塑造多样的活动类型。

4.2.3室内改造设计:

两栋建筑分别为教育馆和科技馆;教育馆主要包含文化手工制作、艺术培训、武术培训、亲子教学、展览区等功能。改造中植入大型的旋转楼梯,从底层通道顶层强化垂直交通的形式,丰富交通空间形态。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叶片元素,对其进行变异处理,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形式肌理。曲线和圆形的是空间分割形态的主旋律,在遵循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空间流线的设计。科技馆主要包含科技活动、室内探险、科普知识区、科学体验区、办公等功能。室内改造设计疏通多处楼层直通屋顶,形成空中连廊和室内中庭,基于较好采光和空间互交性将中庭用来做休息交流空间。部分功能利用形体向外出挑的形式对单一立面进行突破,在大空间中融入小盒子元素,使室内体验维度增加。

5结语

我国文教类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完善,作为以文化教育为向导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不仅仅关注工业建筑形体本身,更要侧重育人精神的塑造。特别是作为教育的空间场所,要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人机工程学出发,以实用、舒适为前提,来塑造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场所。每一个案例的尝试都是建筑师对改造这一命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反观现在很多厂房改造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我们更需要考虑人为使用的可行性、实际性和探究其延伸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作者:叶茂乐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奎.从旧工业建筑改造到高校建筑空间拓展的初探[D].湖南大学,2011.

[2]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大学,2011.

[3]杨瑾,王满军.面向文教类的旧工业建筑改造[J].城市建筑,2013(06).

工业文化研究篇7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学观的关系、工业设计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融合,论述了工业设计本土化与文化的关系,阐释出文化因素在工业设计本土化中产生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及应用文化因素形成工业设计本土化设计风格的重要意义。 

 

 一 工业设计发展与文化 

 工业设计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国外“输入”的,由于其“舶来品”的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中国工业设计始终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缺乏创意,设计师创新意识不强,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前进路上的阻碍。这些年来,许多工业产品设计就是靠“一仿二改三创造”来设计“新产品”的。在这些产品中,经常流露出欧美或日本设计的痕迹,而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踪迹却看不到,这种设计上表现出来的苍白,使我们的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但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近些年在设计界已是个热门话题,以至于很多人将这作为衡量设计好坏的第一标准,其结果就是大量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出来了。这个意图是好的,是为了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但如果在设计中过于强调体现中国特色,而没有进行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就会使设计显得牵强。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特性,如何让中国的工业产品打上中国文化的印记,是中国工业设计师一直在思考的命题。 

 在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始终伴随其中,不同国家将文化因素反映到设计之中,就形成了不同国家的设计风格。例如,德国设计以冷静和严谨著称,意大利设计以富有激情而闻名,日本设计以优雅精致见长,商业文化极其强烈的美国,设计的内涵则更具有商业性,以手工艺见长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则成功融合了德国的功能主义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正是因为设计与文化的相结合方面有了深入研究,才使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这样一些国家成为世界性的设计强国,形成的设计文化席卷了整个世界。 

 在工业设计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较高层次的发展领域,已在设计中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应用于工业设计已超越了将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应用于设计,而是在设计中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和精神,而且在现代工业化发达的今天已形成了工业设计文化,并随着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销售,将其文化影响、传播到全世界。 

 近些年来,国内在设计与文化方面已有了一些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多是探讨设计的文化内涵、设计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设计中文化的情感表达等方面,从中亦能看出设计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但也缺乏综合、深入研究和有效的实际应用。 

 中国的工业设计要发展到与世界同步的水平,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及应用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要体现本国特色,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设计风格,使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因此,要在基础理论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深入研究工业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以便以理论指导设计实践,使我们设计的产品不仅有创新点,还具有我国的文化风格,形成较强的设计竞争力,向设计强国迈进,不再沦为一些国外大企业集团的产品加工厂。 

 二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学观 

 所谓“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社会心理、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等的总和。真正的文化根植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且被历史传承,是人与自然世界、社会关系中那些相对稳定且被人类自觉意识发现、应用于生活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中国“封闭型”的文化特质具有“自成一体”的个性和上下传承的规律,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复合性文化。处于重要影响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教、法家等各家之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觉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观物取向的象征思维模式。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使对立的两极相互结合、相互沟通,使上下之间相互连接,同时也使上下都有所节制。儒家思想中的“普遍和谐”观念,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观念,它至少包括四个层面: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人——机——环境系统、协调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关系的工业设计,更加符合中华文化的本性。 

 中国传统美学始于老子美学,发展于孔子的儒家美学,这就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以整体为美”的基调、“以和为美”的思想表现。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在“以整体为美”的思想指导下,借物抒情,以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审美取向,创造着中国式的艺术作品。 

 三 设计的文化特征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通讯的发达,使得各民族之间的障碍减少,世界各地区的固有文化逐渐丧失。加之现代设计标榜标准化、简单化的原则,使得具有国际风格的产品因没有文化的阻隔而兴盛一时。高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造型都趋于轻薄短小,在批量生产制造下,所有的产品看起来都一样,成为失去意义的造型。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在西方的文明盛行之时,不同文化特质的差异性被忽略了,设计日渐失去了丰富的性质。人们开始厌倦简单的设计。后现代主义、产品语义学派和解构主义等设计潮流及风格应运而生。这些设计都试图从本土文化、族群文化或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此来为产品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使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恢复产品与文化断裂的关系。虽然我国在工业设计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文化方面却有深厚的基础,以现代设计的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优秀的文化必然会形成未来设计多元化、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往往是其参与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手段。北欧及意大利都因高度重视本土文化而使设计具备了鲜明的文化识别性,使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得以广泛流通。中国的设计一直尾随西方的设计之路,缺乏自身鲜明的特色。事实是中国的文化不仅迥异于其他民族,且有深厚的历史沉淀。重视本土文化及深入挖掘它则是发展本民族设计的关键。所以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对设计发展特别重要。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设计的本土化有别于种族偏见和地方保护主义,是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对话的开放性地域主义风格。本土化设计可以运用本民族的图形和符号,但本质上是使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的“根性”。这种“根性”就如同一种标志,成为一种醒目而又吸引人注意的特征。在本土化设计思想的指引下,设计的产品将更贴近生活,且更具特色,同时更能让我们感知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它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对于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要使本国的工业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以及走向世界,从引导中国消费趋势来讲,使产品设计本土化即研究本土文化,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在设计新产品时,在满足产品性能、结构等最基本的功能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品的精神性,使新产品满足不同角色的情感需求;产品的精神性即对使用者的情感关照,是设计师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积累,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特殊消费观念的产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产物,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最显著的特征。 

 四 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融合 

 设计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它又是传播文化最有效的载体。西方文明表现在经济上的强大与快速发展,使它们在世界经济舞台、政治军事宗教和伦理诸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因为随着他们的商品(承载着设计)在全世界范围的流通,这些商品所传达出的设计风格,即体现西方文明的信息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不同人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被这种西方文化潜移默化,而逐渐接受了它,本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化,甚至出现灭绝的危机。 

 人类文化是由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每一种文化能延续至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文化各有其差异,但却又有互补性,这种文化的互补性是保证全人类走向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的法宝。同属东方文化圈的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例如,它的汽车工业就传承了日本对空间概念的传统理解:少即是多,小即是大。这种小型化的汽车发展理念跟欧美所追求的豪华、宽大、大排量轿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对内部空间合理科学的设计,达到既合用又节能,在道路条件发展滞后的今天尤显灵活机动的优越性,领导了世界轿车工业的发展潮流,成为欧美各国在轿车市场最主要的对手。日本其它方面的工业设计也不同程度的显示出其鲜明的文化精神,这种对本土文化的现代演绎,使世界发达国家对日本文化不敢轻视。 

 纵观中国的设计现状,现在的中国在设计界还没有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计师本身的文化底蕴缺失的缘故。同时他们对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还停留在对传统文化中各种图案图形等形式的借鉴和应用方面,缺乏对文化理念深层次的探索。设计师很想借用文化之笔锦上添花,但由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肤浅理解,加之急于求成的心理,使文化流于形式,缺乏内涵。这不得不说与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许多文化遗留在一次次的“彻底的”革命中。现在的设计师,虽然生长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但是他接受到的文化熏陶恐怕只有几十年,甚至更短。可以说,这一代的设计师是在文化的沙漠上教育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国的设计缺乏文化本土气息。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和民族化,鲁迅先生很早就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用来戒训今天的中国设计正是时候。所谓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图形图像的认同。要有勇气承认“五千年文明——深厚底蕴”的断层,切实的从头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以及自己个性的交汇之处,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现代中国设计师的使命所在。 

 中国工业设计的本土化,需要融会东西方科学文化,同时又要富有东方神韵的思维方式、哲学智慧。这就要求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智慧、西方最新科学发展中的新智慧综合起来,构成现代新型方法论。建构工业设计的本土化,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必须要立足于国内现状、认准消费定位,以中国哲理融会贯通的“和谐”观念,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冲突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能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很聪明,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现代的调味剂,并将其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进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五 结语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设计的本土化是在寻找设计的文化“根性”。传统文化是历代相传的文化成果,是人们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这提醒了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文化包袱”,将这包袱当作新的设计语言,并进行文化的现代化。当设计师了解到“设计”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扮演着沟通桥梁的角色时,就会主动接触历史留下来的文化成果,进行亲身的文化体验,并在设计时努力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寻找设计与文化的对接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形成中国本土化设计风格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马文雅:《设计文化与情感设计》,《艺术与设计》,2005年第11期。 

工业文化研究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网络论坛“群组”讨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涵盖了企业环境、公司价值观、企业英雄人物、企业文化网络等内容。在其构成的各个要素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构筑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而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员工利用互联网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一、员工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环境的改变

企业环境是企业经营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任何企业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不仅会很好地适应其存在的环境,往往还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断去影响与改变环境。而互联网就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的网站,一方面宣传自己的经营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宣传自己的经营理念。在网站建成后,企业员工往往是第一时间访问到本公司的网站,所以网站的最早的反馈信息一定是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员工在访问本公司网站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细节上的修改意见,比如产品展示的详尽信息、网站页面的色彩搭配等等。这些反馈意见会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企业网站技术相关部门。经过采用,企业网站界面将会更加友善,从而给企业外部的访问者提供更深刻的印象。

企业内部同样也需要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而一个融洽的内部经营环境离不开员工的密切协作。新的网络通讯软件的产生与广泛应用,大大的加强了普通员工的协作。和传统的收发电子邮件相比,即时通讯软件(im)能更好的协助员工工作。这些软件附加的网络硬盘、语音视频通讯等功能更好的发挥了网络沟通高效与成本低廉的优势。同时,企业内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BBS)的建立,为大众员工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这些虚拟的论坛是展示企业个性、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网络工具。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论坛文章往往是以非正式、非官方的个性化表达为主。在论坛里无论是经营管理、客户投诉反馈、还是员工的心情展露、自我推荐都可以以匿名或真实姓名的方式发表。某个文章主题若是反映了很有普遍性的问题,则会引起更多的员工的参与进来(“跟贴讨论”)。热点话题总是居于网络论坛的显要位置(“置顶”),更容易让公司决策者门浏览到。这样,普通员工的意见,将没有障碍的传递到公司高层。形成一种企业大众员工与企业经营目标的良性互动,潜移默化中将扩大个体行为的遵守企业文化、规则、目标的自觉性,扩大企业作为整体对企业普通员工的思维粘性。

二、员工利用互联网对企业价值观的再塑

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莫过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强烈文化的企业内部都存在着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网络时代的企业员工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更好的改造与再塑公司的价值观。对于生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其发展需要员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互联网的出现则与这种要求不谋而合。互联网最本质的两个特点开放性与共享性,这在目前流行的通讯软件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些网络通讯软件大都嵌入了“群组”的功能,所谓“群组”功能是指很多软件用户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群组”中,员工可以畅所欲言。同样,同时负责公司某一个项目的团队成员可以利用网络通讯软件构筑自己的“群组”既可以讨论项目的相关问题。或对公司的其他方面进行交流,这样做有助于和谐的公司价值观念形成。

“群组”沟通功能的实现,强化了员工对于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归属感与认同感正是形成团队观念所必不可少的要件。当然,这种沟通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公司的网络技术部门会有相关的网络监管人员,员工的言论会留有相关纪录。这种网络的监管,并不是要限制员工的言论自由,而是有助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表达。

三、互联网对企业优秀员工模范作用的强化

企业模范人物往往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同样也是企业文化的象征。企业通过对其优秀员工事迹的宣传更能激励普通员工。新的网络技术,提别是weB2.0技术的应用,从方方面面强化了这种模范人物的作用。企业的优秀员工,可以通过开通BLoG,撰写网络日志方式,记录自己的工作业绩与心得体会。公司则对其网络日志加以宣传。这样,普通员工通过访问优秀员工的网络日志,加深对其所代表的企业文化的了解。并且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向这些模范人物请教问题,提出自己对企业价值观念的理解。达到很好的互动。

网络日志的访问是没有国界的限制。在跨国公司内部,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员工,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不同所属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优秀员工的网络日志,彼此利用英语等国际化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对母公司价值观念的理解。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有助于消除原有的文化隔膜,形成公司全球化的价值理念。

总之,互联网的出现,强化了企业的文化网络,为企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正式与非正正式的信息沟通系统。而这种自发形成,未经设计的非正式沟通系统,往往更能起到塑造企业精神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柏林:公司文化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m].2004年第一版

[2]张丽张宁宁: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化定位[J].北方经济,2006年第7期

工业文化研究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工会;角色

“如果经济发展给了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如是说。企业如何才能做大做强?企业文化起了根本性的、决定的作用,如今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间的重头戏,而工会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组织在此重头戏中又扮演何种角色呢?

一、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复合体,这种文化使企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长期植根于员工心中,对员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正是工会工作的核心问题,因此。企业文化与工会工作具有许多相通之处。

(一)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上的重叠性

从企业文化的结构上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精神层,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而工会工作的内容一般来说是联系党和群众、维护员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教育企业职工等,从字面上看这两者的工作内容是毫不相干的,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这两者的内容却有较大的重叠性。首先,就职工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教育工作来说,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教育这是工会的日常工作内容,而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工会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再次,成功的企业文化是大众的文化,需要广大职工群众理解与支持,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它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将企业文化演变为大众文化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而对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也正是工会工作的内容之一。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会工作的内容是具有重叠性的。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上的互

目前我国工会具备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大职能。首先,从其维护职能上来看:维护职能,即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民利。在实践上体现为:监督、规范和保障职工的各项劳动标准:维护职工的工作、生活、劳动安全和受教育等各种权利;帮困扶贫,坚持开展“送温暖工程”。企业不仅要保障员工的合理权益还要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依赖感、归属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上分析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会的维护职能都是以人即企业员工为出发点的。两者都关心员工的合理权益,关心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此工会维护职能的实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变相的也促使工会维护职能的执行,两者是互靠互助的。其次,从其参与职能上来看:参与职能,即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和机关的民主管理。在实践上体现为: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利:对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用工、工资福利等问题,由工会代表职工与行政方面进行协商或谈判,并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或谈判协议等形式确定下来,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这部分职能的开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助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民主上来谈的,现代化管理和文明管理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会通过不懈地推进企业日常民主管理,以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职工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实践中,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且也提高了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使企业文化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再次,从其建设职能上看:建设职能,即工会吸引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的职能,体现为以效益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工会通过组织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等活动来促进和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效益,也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后,从其教育职能上来看:教育职能,即不断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四有”的职工队伍。在实践上表现为:开展多种多样的政治和科教活动。工会的教育职能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互是不言而喻的,工会所实行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工会在执行此职能的同时也就是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三)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上的一致性

工会组织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有所谓各自的目标但是他们的目标却具有一致性。首先,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尊重职工人格,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使职工心情舒畅地从事生产和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也始终以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为第一目标。其次,企业文化希望借助文化的力量和精神的作用,建设政通人和、团结友爱的企业内部环境,以达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而工会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样也是工会工作的目标。再次,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之一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工会组织也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工作来加深职工对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感,以达到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的目的。

二、确立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正确角色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

1、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法律地位。《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劳动者有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普及企业文化。倡导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发展,这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义务。工会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该代表劳动者,维护享有企业文化的这种权利,承担建设企业文化的这种义务。

2、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支持辅地位。企业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和企业利益的双重维护者,既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又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既教育职工又

依靠职工。企业文化需要工会发挥它的双重利益维护功能和教育功能使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使命,将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党政工的共同努力。工会作为党的领导下拥有成员最多、威信最高的群众组织之一,不管是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到群众、灌输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到员工还是规范企业行为、在员工中开展工作活动,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1、指导与保障作用。任何文化的建设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要受到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它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思想武器,因此它能保证企业文化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方法、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它一头连着群众一头系着党,既有利于把员工的意愿、呼声传递给高层又方便将高层的指示下达到群众,使企业家与员工之间的互动更为和谐。

3、宣传与导向的作用。工会不仅能为职工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企业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能使员工更加了解本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使员工和企业形成一种心灵契约,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4、教育与激励作用。教育是工会的四大职能之一,工会经常通过各种活动对员工进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开展树典型、选榜样等活动,选树推广企业文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激励、引导职工向他们学习,争做文明职工。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充当的角色

1、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坚决执行者。企业文化建设是以人为主的建设,缺了人这个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工会作为企业中员工人数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组织,毫无疑问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强而有力的主力军和坚定不移的执行者。

2、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拥护者。只有企业发展、进步,工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变相来说也就是工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从自身利益、企业利益以及员工利益来讲,工会都会极大的支持和维护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它是企业文化的支持者和维护者。

工业文化研究篇10

关键词:工业遗址公园;品牌化;文化推广;策略研究

在前期的大量调研、案例研究及实地考察中,分析出我国工业遗址公园存在诉求点不清晰,宣传不到位、经营理念滞后等劣势因素,从整体出发,我国工业遗址公园要实现发展,必须立足本位,将文化依托与品牌化进程相互结合,才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线。国外多数案例及北京798艺术区都将本土文化作为可识别的差异化特征,制成独有品牌元素被目标受众识别并产生记忆。因此我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是过程中应强化工业遗址公园的诉求效果,并依托文化产业渲染其品牌理念,打造持久的经济效益。

1我国工业遗址公园目标受众分析

1.1主要关联消费群体在调查中发现,60至70后群体对工业遗址公园有较高认同度。其个人经历和生存记忆伴随着对工业文化认知而共同成熟,自身认同与环境氛围有相应联系。

1.2次要关联消费群体80、90后群体对中国工业遗址公园的文化认同持较高的尊重和理解。其成长经历中网络和高科技占据了半壁江山,对工业文化接触甚少,难以产生时代共鸣和知识关联。

2我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的品牌定位

当前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大肆兴起80、90群体一跃成为历史文化价值中变更的主力军。80、90群体作为目标受众,将活力、新鲜与体验带入文化推广中,融合60、70群体工业文化记忆,将知晓和关联融合,为此基于“年轻、活力、时尚”为核心的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推广立足点和品牌定位悠然而起。

3我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的策略研究

契合我国工业遗址公园的长效发展和方案推广,将文化内涵和品牌推广的建立分别注入四个时期(导入期、发展期、全盛期和成果期)中,将工业遗址公园的文化推广策略化整为零。

3.1策略规划导入期

3.1.1分段推广计划。根据受众分析及品牌定位的制定,我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计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3.1.2媒介投放策略。采取持续式及栅栏式广告投放策略,在节假日加大投放力度;地域差异上以区别出游人数排名进行投放;也可采用交通类、社交媒体等广告形式。

3.1.3主要实施措施。①积极公关,丰富推进形式。第一,会装潢及整体设计体现工业文化元素。第二,邀请具有权威性、相关性媒体。第三,邀请名人嘉宾,增加宣传力度。②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宣传片采取感性诉求的创意策略,主题依消费者喜好,投放时段,地域而定。③广告植入,增加接触频次。可将相关元素植入电视及网络节目,传达积极乐观精神。针对青年群体增设户外真人秀节目植入,展现特色文化。④业务互动,提升知名程度。在品牌推广过程中,与相关组织机构的业务互动,提升业界知名度。⑤互联网及新媒体运营,打造用户数据库。打造网站、移动终端app,为受众出行、寻友、分享提供服务,并运营和维护数据库。

3.2策略实施发展期

3.2.1依托新技术,提升顾客体验。与互联网相结合,创建相关虚拟项目,实现文化内涵可视化。通过互联网软件设计自己的工业产品,上传至体验馆进行3D打印,提升参与度,使其更直接的感受品牌文化内涵。

3.2.2外观新改造,增强文化归属感。通过消费行为和信息反馈,增强目标受众的文化归属感。利用主题博物馆激发参与、认同感的最佳展示形式。

3.2.3特色新包装,提高趣味娱乐性。推出主题园区概念合集和品牌视觉设计合集,既增设工业遗址公园的趣味性,又符合目标消费群体追求新奇事物的心理活动。

3.2.4专属高品质,丰富特色优服务。将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融入园区设定活动体系中,承接家庭、学校、社团活动,提升园区的人文教育趋势。

3.2.5产业链升级,打造更强吸引力。与各行业合作,打造主题策划活动,通过产业链升级,提升园区社会影响力,进而获取吸引度。

3.3策略稳固全盛期

3.3.1提升客户忠诚度。运用网络调研、内部活动等获得和分析客户相关数据。通过相互交流,了解意见和建议,完善工作不足,以有效的服务,保存客户忠诚度。

3.3.2重视品牌美誉度。挖掘相关的新闻题材加强其正面积极信息报道,引导舆论并提高关注度。成立舆论检测部门,避免不良影响,同时与权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3.4策略提升成果期

3.4.1调整传播策略,巩固顾客基础。进入成果期,工业遗址公园应减少广告投放,强化品牌形象信息策略。通过新媒体形式,结合形成的数据库信息,开展以促销为主的熟客奖励计划巩固老用户。

3.4.2有效与顾客沟通,发现存在问题。对品牌接触点进行管理,收集顾客的评价、态度等信息,设立顾客反馈渠道如意见箱等,并及时正确的处理投诉意见及反馈。

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所承载的工业文化是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珍贵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对其进行有效的推广意义重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是对我国独有的工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工业遗址公园品牌化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推广,增强文化活力、持久力,以文化推广为核心进行品牌化又是实现中国工业遗址公园品牌差异化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

在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中,利用品牌化的营销传播方式对于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有效的意义,不仅探索了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的路径,同时也使得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在当前的消费者正获得认同、感受与理解,使得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能够与当代文化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活力性和持久性并行的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张京成,刘立勇,刘光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牛继舜.创意是著名城市的灵魂[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3]魏红.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芬迪多拉公园的启示[n].学习时报,2006-1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