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十篇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十篇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5:22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1

(一)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国内外高校和学者都在积极地探讨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等。西方国家的会计教育和实务相对发达,重视理论与实务的衔接。国内对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统一的认识,存在“专才”、“通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等不同观点。国内外高校都努力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完善的途径,普遍认为应当拓宽学科范围,而非将内容局限于会计及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同时融入国际会计方面的内容。高校此举旨在让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能领会会计的本质,在精通会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能应对环境变化的冲击,例如技术革新、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等。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体现其应用性要求,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和会计学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会计反映与控制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创新精神和现代经济管理综合素质,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对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要求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之一,涉及大量理论及方法的应用,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能够明确相应岗位要求。成本会计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和模式下,需要强调其实用性原则。具体要求如下:掌握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以课程实验、会计岗位分工实训、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实践课程为支撑,将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并能熟练操作,了解成本会计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能够胜任成本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二、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有别于以往仅对在校生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以及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在校生调查对象以山东省内多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在校生为主,已就业人群已网络调查为主。经过分析,的到如下结论:

(一)学习者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程度不一致

调查数据显示,在校生对课程内容的熟练度高于已经毕业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要性较强的却以毕业生居多。“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内容目前掌握情况如何”及“学过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应用”指标中,熟悉和熟练运用的比例都比较低,而且以在校生居多。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距离在校生学习过相应知识的时间相对较短,印象深刻。毕业生如果在岗位上需要本门课程的内容,会临时恶补,但没有经过实践之前,以往学过的内容基础比不上在校生;有34.03%的人认为成本会计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很重要,其中毕业生占50%以上。因为该课程学习不仅仅是提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时间,更是创造了开拓思维、复习账务处理程序和锻炼操作能力的机会。已工作的毕业生认为,即便毕业后没有从事成本会计工作,但曾经的学习过程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相反,在校生在这方面的认识相对较弱。这一现象,显示出在校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学习过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遗忘。

(二)课程知识体系有待完善

学生往往进行“片段式”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成本会计学课程内容比较详细,注重细节,前后章节关联密切。同一个问题会提供多种解决的方式,例如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可用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按计划成本分配五种方式。面对繁琐和广泛的知识内容,学生往往会概念模糊。所谓“片段式”的学习,即仅能明白部分章节内容,不能前后联系,无法辨别成本管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的理解。学习内容以成本核算为主,成本控制观念淡薄。许多学生对各种分配表、明细账及报表之间的关系,理解较为混乱,难以理清关系,不知何为账表对应、账表结转、成本分析。完成完整的成本核算尚且困难,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就更低。成本会计学对成本分析和控制有明确界定,成本分析控制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如果不能提高认知水平,就会对后续学习造成不利影响。缺乏对前沿理论内容的了解。超过70%的调查者对成本会计理论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基本不了解,仅听老师提过或根本不关注。运用更先进的方法需要以基础内容学习扎实为基础但一方面学习者对于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另一方面也缺少接触及学习前沿理论的机会,可见大部分课堂对于此方面内容的讲解都不够重视。

(三)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

仅15.50%的学习者认为学习过程中实践环节比较多,有一定的安排占31.76%,其余为实践环节比较少及没有实践。实践课程的具体形式,以课程实验为主,即与成本会计学理论内容相对的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实验分为利用计算机软件和手工实验两种形式,受客观条件影响,各学校的配备情况各不相同。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岗位分工实训及综合模拟训练机会,则会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成本会计在整个会计工作流程中的作用。但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实践的机会,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缺乏感性认识,致使理论和实践无法对接。

(四)多重因素影响授课效果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案例太少及学习主动性差等各种因素均会影响到授课效果,其中,缺少实践环节为最主要因素。目前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属于单向灌输式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成本会计学的计算量和图表运用率都比较高,多媒体课件必不可少。但这种教学手段仍比较单调,课件受篇幅限制,无法将结题思路和表格中的数据联系进行形象演示,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实践内容不仅成本会计学课程需要配备,会计学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都必不可少;与其他课程内容相比,成本会计学相对枯燥且难以理解,缺少案例进行辅助说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案例的真实性及篇幅大小问题上,教师的运用和学生的期望存在差异。

三、成本会计学课程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重视实践环节的配合,将“第二课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岗位的胜任能力,必须以大量的实践训练为基础,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在课时安排上,应将理论授课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二者课时比例达到1:1。实践内容应以课程实验为主,岗位分工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模拟经营等形式为辅,以重点掌握成本会计技能、全面了解会计工作内容为目标,配合理论讲授,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加形象和具体。前后课程设置安排如图1所示。在成本会计学课程开设之前的一个学期,先进行岗位分工实训和模拟经营,让学生掌握材料核算、工资核算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的成本会计学课程学习打基础;在成本会计学课程开设的学期,应配合课程实验,包括软件操作和手工实训两种类型;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应开设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实习,其中必然会包括成本会计的相关内容。如此前后衔接,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加深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二课堂”是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当中,在了解实际工业企业生产流程的基础上,从实际的角度学习成本管理的内容,同时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单位或直接在校办企业中进行,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工艺流程,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岗位实践。比较典型的,适合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企业如造纸厂、食品加工厂、机械制造厂等。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真实的实际工作紧密关联,同时更加明确岗位实际要求是成本管理而非简单核算,懂会计更要懂生产。

(二)使用“倒推模式”引导教学

现有的成本会计学课程内容包括核算及管理两大部分。其中核算部分的学习以工业企业内容为主,占用较多时间,对学生而言,相对枯燥和难理解。学习的关键在于全局意识,先明确完整的成本工作流程,然后再针对每个步骤所使用的方法逐步学习,最后是将各步骤的内容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若让学生依次学习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费用的分类、成本核算程序及科目这些内容,容易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进而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所以,经过在课堂上的实践,笔者发现,采用“倒推模式”来引导学习,是不错的方法。“倒推模式”是从成本核算的结果出发,从后向前推导出所需条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可以先从成本会计对象出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账户,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账户中费用的来龙去脉、初始状态,这样逐步向前,导出初始的要素费用账户,最后再从前往后去解释这个流程。在明确了核算流程的同时,也说明了主要账户、费用分类及费用分配要求等知识,还能与后续各章节相联系,一举多得。

(三)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目前的成本会计学教材很多,虽内容大同小异,但选择时应倾向于配有习题和实训手册的教材较为适宜,同时要补充丰富的案例,实际生产企业的案例的效果要优于虚拟的案例;课程知识体系方面要重视内容的全面性,兼顾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改变以往核算内容为主的状况;具体讲解上,应该进行系统性解释,反复强调成本核算及控制的流程,让学生能形成整体的概念,明白自己所学的内容属于成本会计工作的哪个分支和步骤。此外,会计国际化的大趋势,对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与国际接轨。所以,在内容方面,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方面的内容不容忽视。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若想达到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目标,必须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高校中的老师没有足够的机会到企业中实习,故而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方式显得脱离实际,描述和表达的语言不够通俗易懂。创造条件让成本会计学的授课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到典型的工业生产企业中去实习体验、调研或外出进修学习,通过实践操作深刻体会成本管理实际工作程序和具体内容,是最好的编撰真实案例的机会。先提升授课者的水平和层次,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分化,关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导向及理论研究出现了较大变化,从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看,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日渐偏重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理论性教学日益弱化;从理论研究看,大量的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研究集中于如何改进和提升模拟实训的教学效果,关于应用型本科会计理论教学的思考日渐势微。在相关研究中,针对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的培养,也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和把握能力。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类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实践课程设置与设计的研究分析占据了40%以上的比重。这一趋势反映在《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上,导致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课时和教学内容比重不断增加。对应实训要求,无论是授课重心还是时间安排,《基础会计》中方法性内容的教学不断突出,理论性内容被淡化处理。

作为各高校财会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多数财经院校非财会专业广泛开设的必修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财会类专业的后续专业学习。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发展潜力看,如不能将《基础会计》中深刻的理论意义传授于学生,则极易导致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解过于狭隘,偏重于学习和掌握会计核算,而无法有效体会和把握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也无法有效学习和掌握将在高年级开设的,如《内部控制》等相对综合和理论化的课程,不利于日后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从教学过程看,笔者对所教授的大学三、四年级的财会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探测,结果很不乐观。而经过相应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学生对于会计理论在实务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从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也存在着矛盾,既希望学生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又希望学生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表现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寄予厚望。从近几年社会就业需求看,用人单位在以985、211等院校为代表的重点大学和应用型本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歧视性政策,原因之一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潜力有限,尽管其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

就财会专业而言,《基础会计》的学习是起点和基础,具有启蒙的性质,《基础会计》的学习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会计理论的认知和把握。由于课程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院校对于会计理论的教学思考。笔者在解构《基础会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财会专业理论性教学进行分析,以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进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不足。

二、《基础会计》内容结构

为直观描述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会计理论性内容教学的情况,笔者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选取了五册面向本科的相关教材,并就其中的内容编排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这份简易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关于普通本科《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一)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基础会计》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对编写人员会计理论功底的考究,既要系统、合理的安排这些会计的理论精髓,又要使初学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还要便于教学人员的课堂讲授,同时篇幅又不能过分展开,难度非常之大。从构成上看,众多教材主编人员的认知都非常统一,基本都会容纳会计史、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假设、会计程序、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科目与账户及复式记账等内容,差别在于各自的详略不同。

在这些理论构成中,当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将会计职能和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点,逐渐延伸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后续的理论;会计对象、要素等理论则是整个会计工作实务的基础;而通过会计史的学习,可以将会计的发展投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宏观的角度体会和把握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而不会在学习中仅仅将会计作为一种技能和知识学习;科目与账户和复式记账两部分应属于理论基础与实务的衔接部分,是会计理论知识具体化为会计实务操作的基础,也是整个基础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前述的其他理论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因其遥远而淡漠,但这两部分如不能掌握则整个会计的学习将无从谈起,后面的实务学习更成为空中楼阁。

从学校在校期间的整体学习角度看,该部分理论构成是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高度精炼,是学生日后展开相关会计课程学习的基础,需要在会计后续相关课程、乃至实务工作中反复消化、吸收。通过对这些会计理论的反复学习,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把握会计理论的真实内涵与架构,并将之融入日后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授课教师理应在学生接触会计伊始,就给予高屋建瓴般的教育和引导,为其会计学习的整体规划描绘一幅深远的蓝图,特别是关于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日后关于会计深层次内容学习的基础,因而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往往突出体现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的差异。更有学者在教材编写方面完全从理论角度展开思想实验,着重于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以俯瞰的视角把会计知识的学习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而略去会计核算的细枝末节。

(二)实务工作基础各教材在此部分内容方面也比较统一,基本由证账表、业务循环核算及会计核算组织三方面构成。证账表的内容主要涉及凭证和账簿的相关结构和作用,对于刚刚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而言,因为有大量的实例可供参阅,知识点相对具体,且与实务工作高度契合,所以容易接受,在会计知识方面也往往会有较明显的收获感。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把握可以直接帮助其较快通过“会计实习”,进入工作状态,在学习态度上也更为投入。但从本质上而言,凭证与账簿只是会计信息的处理手段和载体,过于强调凭证与账簿的实务处理而不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管理与控制意义,则会使学生对会计的学习流于表面,使会计变成一种机械的技能操作练习,限制了学生对会计的纵深思考。

报表作为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包括报表与会计要素的关系、报表结构、报表编制与报表数据分析等内容,是整个会计核算的核心所在。因为在后续的相关课程中有更详细的报表编制与报表分析,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强调的是报表要素与报表结构。大量的西方会计教材会以报表为会计学习的起点,先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会计信息的结构,然后由此展开会计的细节和生成过程,再延伸出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等知识点和复式记账等内容,从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看,与国内的传统思路相比较,笔者认为西方会计教材的编排更利于提高学生对会计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业务循环核算是结合前面的科目及复式记账相关内容,以工业企业为模板,用简易的业务案例组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处理,同时初步体会企业的资金循环构成。对于初学者而言,从日常的单式思维过渡到会计学习的复式处理有一定难度,而且对于会计科目的运用也非一夕之功,这些障碍使得此部分内容成为基础会计学习的难点,但业务循环对于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至为重要,也是基础会计教学中比较难于把握比重的部分。在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安排中,往往会结合模拟训练进行大量的练习,也从一定角度体现了应用型本科在教学方面所提出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宗旨。

会计核算组织是针对手工核算模式下证、账、表各项工作的衔接安排,即传统意义上的非汇总与汇总记账模式的区分与应用。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业务循环核算的延续,也是手工会计核算条件下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对深入理解汇总记账凭证及科目汇总表有显著意义,但从所选教材的内容编排看,均未涉及信息化条件下对这些模式的调整和改进,与当前会计实务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有所脱节。

(三)知识拓展该部分内容是教材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结合前述理论、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相关的补充和延伸,或者是为其他非财会专业使用者提供的后续学习指导,因而在内容组织上比前两部分要显得分散。从整体构成上看,多集中于会计实务的相关知识,如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规范、财产清查等,信息化则应归为对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的介绍,而期末账项、资产计价和成本计算则属于会计知识的中、高级要求。由于多数院校在后期会安排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这些内容往往简化处理,只是给学生一个大致介绍,并不过多深入,也可以使授课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任课状况自行调整和发挥。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现状

国内《基础会计》对于会计理论的体现较为全面,在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本科的教学需要。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内容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安排,而这些不足又分别从课时、师资及理论拓展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课时安排目前多数院校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方面会安排54学时左右(每周3学时)的授课量,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能够完全用于课程讲授没有问题,所要注意的是如何协调理论基础与实务知识的关系,笔者认为理论部分的课时应不低于三分之一,而且应当在整个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在不同的内容中反复强调,如在核算部分印证会计对象、要素,在报表部分强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要素的对应。通过理论与实务的多次互动,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深入理解,强化其对会计理论重要性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实务内容的演练以及业务核算的要求相对琐碎、细致,任课教师通常会在这些内容方面占有较大比例的授课时间,教材前面的基本理论通常快速通过,留给学生的是若干概念、定义以及似懂非懂的原则、意义等。在后面的业务核算内容的学习中,往往会着重于会计分录的技术性处理,把学习重点局限于单纯的业务分录编制,各个业务内容也被孤立分散开来,难于把握资金运动的整体性。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通常的思路也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次序展开学习,其内容也多体现为对准则的案例式解读,由此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在开始的会计学习中,虽然接触了相当的会计理论,但更多的是流于背诵和记忆,事后缺少将理论与实务进行融合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恰恰是应用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

(二)师资安排由于《基础会计》在课程讲授难易度方面有很大的延展性,导致在师资安排方面往往有很大的波动,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师往往整体缺乏实践知识,特别是在有新进教师时,通常会安排其从本课程入手,这既与当前的财会专业师资构成有关,也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从师资构成看,当前各院校在新进师资方面条件迅速上涨,本科院校的专业师资已过渡到以博士学位为主,大量新毕业入职的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功底扎实深厚,但往往是本硕博连续攻读,缺少必要的实务与课堂历练,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尚未适应,对于课程重心的把握有所欠缺。这些新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基本的思路是随教材进行,对理论的讲授流于书面化,与后续的内容以及专业的学习前景结合不足,造成学生在理论基础与实务结合方面产生脱节,加上就业与学校整体营造的应用型氛围影响,学生会更加注重于易于操作、容易看到学习成效的模拟训练。从课程特点看,一则本课程在操作练习方面有较大的弹性,如教师出现课堂讲授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操作练习加以弥补,能够给予新教师较大的缓冲余地;二则本课程内容相对通俗,新进师资经过多年的学习,在课程知识构成方面通常不会有疏漏,不会产生教学内容方面的障碍。

作为向学生提供财会专业起点的课程,《基础会计》无论在内容还是课程驾驭方面都对任课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既要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阐明会计与社会、企业及个人的影响,又要将会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蕴含的理论意义予以解读,让学生在明白会计具体工作细节要求、具备基本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理解这些工作安排背后的缘由,即通常所说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这些课堂讲授中的深层次要求,任课教师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是无法达到的。单纯的课本解读,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理论性内容重要性的认知不足,由此在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时,所能理解和把握的通常就是若干孤立业务的会计处理,而无法把握这些处理背后的动因,从而将自己局限于会计的操作性学习。所以,对新进教师的成长可通过以老带新,或从模拟训练等内容入手为宜。

(三)理论拓展学习安排财会专业的理论拓展教学包括横向的多学科拓展,如管理学、金融学以及哲学等,因各院校在专业培养模式、思路方面的差异,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都会设置相关的课程,区别只在于课程要求的难易和构成,过多的理论性内容会脱离应用型本科的本质,而相关理论的跨度也正是研究型与应用型的重要分水岭。会计理论教学还包括在专业内的纵向拓展,许家林(2008)曾撰文就大学财会专业本、硕、博各层次在理论层面学习时应予以关注的内容,以及相关理论性教材及论著进行了总结,提出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学应“充分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里的点,即指应该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内容及架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理论与业务处理的关系,理论对实务的指导有所体会,这样的要求应该不分研究型和应用型,对于所有的财会专业学习都适用。特别是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制度的逐步取代,未来的企业会计工作越来越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综合能力,而此种能力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这也正是企业对重点院校毕业生青睐的原因之一。

虽然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教学不必完全以理论为主,但对于必要的理论启发和拓展还是应当贯穿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这种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由于理论性课程的不足,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尤其显得重要,诸如相关课程进行中,围绕相关内容对会计理论的适当延伸和提示,相关基础性理论读物的推介等。

四、结论

从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看,《基础会计》是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而且应当理论为先,方法、技术居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阐释,不能过于偏重对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的讲解与演练,应当使学习者在对会计方法等实务性内容的学习掌握过程中,时刻感受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巨大影响力及其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而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以《基础会计》为起点的会计理论教育方面矫枉过正,在强调实务操作性教学的同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对理论性教学有着过度抑制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后期的会计学习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后续课程除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共同主干课程外,会安排大量的实务性会计课程,如笔者所在院校在大学三、四年级会安排金融类行业会计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如此虽然间接为用人单位节省了相应的职员培训成本,短期内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此种社会效果是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代价,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难以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导致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也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财会专业通常会设置由“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主干课程,构成了“理论-实务-理论”循序渐进的学习循环,形成在理论认知上的螺旋式上升,再加上“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完整的理论架构。而在当前应用型办学指导下,对理论的削弱导致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知识掌握分散,贯穿于课程中的理论线条脱节,无法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形成对财务会计的整体理解,既降低了学习效率,也束缚了学生在工作中基于财会专业的纵深发展。虽然在高年级通常会开设“会计理论”、“内部控制”等理论性课程,但因为前期理论储备不足,加上毕业求职、实习等事项干扰,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学习上无法有效深入,失去了最后的理论提升机会。

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不应该呈现弱化状态,需要进一步的精心安排,包括在现有课程中进行必要的理论引导和延伸。首先在课程设计及课时安排方面,应当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会计基本理论架构,给学生以明确的会计理论意识。在课堂讲授方面,任课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理论提升,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具体会计处理背后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在相关实验课程中,既要通过实验知其然,更能够思考其所以然;其次,在师资安排方面,对于基础会计等理论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尽量安排具有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把握课程内涵、寓教于理的老师,从学习伊始就给予学生较好的理论起点;最后,作为教师的职责,应当多向学生推荐必要的会计读物,既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也包括会计理论及文化方面的熏陶,毕竟开放性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特点,更有效的学习在课堂之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自我获取能力比单纯的课程学习更为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课程情况引导学生接触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理论视野,也可以为最后的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晶、陈国玲:《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调查探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李永苍等:《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3]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朱小平、徐泓:《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韩星:《会计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张捷:《基础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电算化;学习情境;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6)03-0022-03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已成为共识,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改革迫在眉睫。会计电算化是与财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也是财会类专业必修课程。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并融入工作全程。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分析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是会计上岗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该课程前应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手工会计处理技能,这是学习该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如学生不具备这些能力将影响课程学习的顺利展开。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应能利用财务软件独立从事会计工作。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涉及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软件系统的构造及其操作原理,也会涉及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前续课程中已掌握的,不应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要学生将已学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软件理论知识相结合,用软件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与课程内容,该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的任务。任务设计应根据实际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处理,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熟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会计软件构造及操作原理。从笔者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一方面,学生对纯粹的软件理论讲解提不起兴致,对尚未在操作中运用到的相关理论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软件操作比较感兴致,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深入理解软件操作相关理论。另外,为了激励学生,每个任务要有明确的成果,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方便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思路

职业能力导向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及职业特征,将课程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即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的关键是根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确定学习情境载体类型,如可以选择以问题、活动、产品、设备、生产性零部件制作等为载体。选择了学习情境载体即确定了按什么样的工作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载体之前需要考虑,期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做哪些他们在学习课程之前不会做的事情。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单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应能用财务软件对单位以货币表现的基本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核算。因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可为企业基本经济活动的核算,包括总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采购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六大具有并列与包容关系的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内容方面具有特殊性,如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计提以及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等;工资核算主要内容是工资的计算、计提和分配等。但与此同时,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工作流程方面具有一致性,按照系统初始化、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凭证账簿查询和报表生成与输出五个步骤开展工作。综合以上六大情境载体以及各学习情境在核算流程上的一致性,每一学习情境将按核算流程设计学习活动,即按核算流程设计学生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该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以上设计思路既考虑了企业各项基本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又考虑了会计核算流程的同一性,既有新的知识技能注入又可以不断地强化相关职业能力的训练。一方面,不同学习情境的不同核算内容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企业各项基本经济活动的财务核算,且六个学习情境的核算内容难度是递增的。总账核算情境涉及基本的记账凭证填制、审核和记账等内容,固定资产核算情境涉及资产卡片管理及计提折旧等特殊业务,工资核算情境会有工资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算与工资分摊发放等特殊业务,采购、销售及库存模块会涉及大量原始单据的结算及审核问题,一项业务的完成往往要运用软件的多个模块,形成较复杂的业务流转及勾稽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习情境工作流程的趋同,按工作流程设计的工作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反复或递进性,能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执行中强化训练核心职业能力,并在情境变换过程中培养相关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三、电算会计各工作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

电算会计工作流程五个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如下。

(一)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管理账套,进行财务分工,设置系统及模块的基本信息、参数、数据等,包括进行系统级初始化和模块级初始化。系统级初始化包括建立、修改、引入和输出账套,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员及其操作员权限,设置系统公用基础信息;模块级初始化包括设置模块控制参数,设置模块基础信息以及录入初始数据。

(二)凭证填制和审核

凭证填制和审核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的录入、修改和审核,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折旧计提和分配、设备管理,进行工资数据的收集、员工工资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的汇总和分摊,处理应收应付款项的收回、支付和转账,核算存货的出入库和库存金额、余额,确认采购成本、分配采购费用和确认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

(三)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

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已审核的凭证完成自动记账;定义并生成各类转账凭证,包括进行自定义转账生成和期间损益结转;完成自动对账工作,包括总账和明细账、总账和辅助账、明细账和辅助账户核对;进行期末自动结账工作,包括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终止本期账务处理。

(四)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

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查询;进行科目账的查询,包括总账、明细账、余额表、多栏账、日记账的查询;进行辅助账的查询,包括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个人往来、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的辅助总账、辅助明细账查询;进行查询凭证和账簿输出。

(五)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

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报表模式设置,包括定义报表尺寸、行高和列宽、画表格线、定义单元属性、定义组合单元;进行报表公式设置,主要是计算公式的设置;进行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进行报表数据的保存与输出。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以及每一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遵循工作任务编排的职业成长性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单项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各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设计如表1。为了将完整的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整体认识,课程分为两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财务链的核算,涉及总账、固定资产和工资的核算。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财务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和学习情境二“固定资产核算”包含核算流程中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三“工资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因为最后一个步骤意味着一个会计基本工作循环的结束。第二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供应链的核算,涉及采购、销售和库存的核算。这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供应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也可以看出,学习情境四“采购核算”和学习情境五“销售核算”包含核算流程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六“库存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完成第五个步骤即结束了这一轮会计基本工作。遵循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第二轮完整的工作循环比第一轮更高一层。另外,根据教学设计原理,一是认知需要被强化,即任何知识技能均需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被掌握;二是要进行教学迁移,即要借助多样化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课程除了这两个完整工作循环的核算资料外,还将结合对应强化任务资料,促进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技能。五、会计电算化课程单个学习情境设计真正意义的教学是“有目的地安排外部事件以促进学习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之后,要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学习情境编排达成应有的效果,需制订学习情境目标、工作内容、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等,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设计。学习情境目标应该是整个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能力导向的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学完该学习情境能做什么来进行描述。学习情境目标的达成通常需要许多节课的学习及嵌于其中的学习活动的完成,工作内容即为预期目标,在规定的课时内学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应完成的简明扼要的工作任务。这种不同于以往教学内容的工作内容描述是职业能力导向学习的一大特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教学方法而言,与职业能力导向教学设计对应,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建议除了不得不讲授的内容外,多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环境即实现情境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运用相关教学法需要的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等。考核评价方面需廓清评价的主客体和评价的内容。此外还需确定学生学习该内容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师组织教学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对每一学习情境具体的设计可以通过对学习情境的描述直观地表现出来。根据以上观点,以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为例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描述(见表2)。其他五个学习情境的描述方法同上,不再赘述。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描述需重点关注各学习情境能力目标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工作内容的职业针对性、教学方法的行动性、教学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考核评价的多维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4

关键词 C++语言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

《程序设计语言C/C++》是我院大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编程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两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多,概念复杂,语法、规则繁多且实践性强,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难学。

本文针对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本门课程面向学生群体的特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优选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精心备课,围绕关键内容精讲多练

要讲好一门课,首先要精心备好课。备课既要备课程,也要备学生。备课程主要是把握好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设计好讲解的思路;而备学生则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讲解方法,确保学生愿意学、容易学也能学会。同时,由于该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内容讲解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抓住主线,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本课程教学中,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由于其概念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要加大该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并改进教学方法,应用举例、类比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例化,对重点难点内容做精心讲评,反复练习,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优势是实践性强,学生通过编写程序能够产生成就感,感兴趣也乐意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这种优势,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第一堂课时,就要给学生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作为一门主流编程语言,C++是从事工程领域的工作及科学研究的必备工具,学好它,无疑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及科研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分析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今后学习其他面向对象的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等。然后,给学生演示几个用C++语言开发的应用软件及工程项目实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C++语言的神秘与魅力。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及实用性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编程的快乐,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保持,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2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从问题出发,进行互动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按照章节内容依次介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保证所授知识的系统性,但教学过程太过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与此相比,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进行互动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状况。C++语言逻辑性强,前后章节内容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可以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想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讲课内容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然后以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要讲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经过思考、分析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2开展实例教学

C++语言语法、规则繁杂,知识点多,如果孤立地进行各个知识点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不能专心听讲;即使听懂了,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应用到具体的编程中。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将各个知识点的讲解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例中,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掉入的“陷阱”,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认识到应用这些知识点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际编程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在实例教学中,实例的选取尤为重要,必须切合当前的教学内容、代表性强、启发性好且有趣味性。可以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编程实例,将C++语言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娓娓道来,让学生感到C++编程是“真功夫”,而不是纸上谈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践行反馈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互的过程,教师不但要看自己教授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反馈教学法就是从学生反馈的问题入手,通过及时讲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馈教学可分为课堂反馈,课下答疑反馈、作业反馈、上机实验反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困难和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并对普遍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类讲解。采用反馈教学的方法,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2.4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与板书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等诸多优势。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等的出现,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主动思考;不利于知识点的连贯表达与分析;学生不记笔记,导致对课堂内容理解不够深刻。

板书教学借助其灵活性可以很好地弥补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不足。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板书与现场编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描述用多媒体展示,分析过程、重点内容、关键代码及易出错的地方用板书讲解、程序实现用编译环境演示。讲解程序时,一边讲解算法,一边书写语句,这样学生就可以紧跟教师的思路,主动地去思考如何用语句实现算法的每一步。

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实践性强是C++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其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有些在理论授课时强调多遍的知识点与注意事项,学生在编写程序时仍然会忽视,只有通过亲自上机编程,发现并改正错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在C++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理论授课时进行现场编程演示。在进行实例代码的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程序,然后与学生一起编程,在容易出错的地方采用试错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错误的发生并改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编程思维,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二,上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技能。在实验内容方面,精心设计了基础验证性实验、设计开发性实验、能力拓展性实验三个层次的题目供学生训练。在实验考核方面,采用实验前检查预习报告,实验中随机抽取答问以及实验报告中必须写心得体会的方式,避免学生对实验内容敷衍应付甚至抄袭别人程序的情况发生。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调试程序,查找并排除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编程能力。

第三,程序设计实习。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安排为期两周的程序设计实习,要求学生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公司内不同工种的人员进行信息录入、数据统计、数据打印以及数据备份等功能,并鼓励学生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扩充,最后形成规范的实习报告并撰写实习心得。通过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实现“以考促学”

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C++编程的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真正发挥“以考促学”的作用,本课程的考核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上课答问及作业)、实验课成绩、笔试成绩和上机考试成绩共同决定。该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5结语

本文对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总结,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昕.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6):72-74.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5

关键词初级财务会计学习框架学习笔记虚拟公司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学习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近几年来,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初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方法不当的问题,通过历年的观察、分析,笔者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1)学习缺乏系统性、忽视对知识整体性、框架性的把握,偏重细节的学习;(2)尚未摆脱中学阶段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学习能力低下;(3)对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接受度低,学习乐趣不足;(4)学习视野狭窄,忽视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1强调学习框架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建立两层次学习框架

第一层次是指课程整体框架,反映本科期间专业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教师根据大学期间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及其体现出的课程之间的关系绘制出这一框架图,在指导课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大学四年所学课程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加明了每门课程的价值所在,而不再是孤立的去学习某门课程。

第二层次是指单一课程的内容框架。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用以明确本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体现课程的知识框架,但其提纲挈领的功能性往往为学生所忽视。因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建立课程框架。

第一,教师根据初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绘制出各章节之间内在联系框图,指导课上,在强调框架重要性的同时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即在头脑中建立直观的知识框架,并指导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丰富、强化这一框架,这样,当课程结束时,学生所学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彼此相连,从而使学生真正学懂本门课程,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课程手册的作用。课程手册是由教师结合初级财务会计讲义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编制的,是对上述课程框图的细化、补充和拓展,每章通常由六部分构成,并根据各章内容和教学需求斟酌增减,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目的;(2)主要内容;(3)课堂讨论或练习;(4)复习思考题;(5)补充习题;(6)课后要求。各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的按顺序列示,如学习目的在综合描述之后,还会穿插在主要内容部分与其对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该内容所应实现的目的;课堂讨论或练习部分也同样穿去与主要内容对应。课后要求部分主要包括对每章讲义的阅读要求、根据课程进度对企业报表的阅读要求、对于自设虚拟企业经济业务补充和处理的要求、完成课后学习笔记的要求。

2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既包括课堂笔记,也包括课后笔记。记学习笔记是一个思考过程,既使学生在课堂上紧随教师的思路,又有助于课后对知识的梳理、总结。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即对学生明确学习笔记的重要性,并对做笔记的方法做出进一步指导。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打印的课程课件,而不再做手工笔记,即使做,也往往是对板书或课件的简单抄写,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笔记记录的内容,它不是单纯的文字抄写,而是伴随着思考对关键知识点、拓展内容、未能理解部分等的纪录。

课后笔记主要包括学生课下自习时所作的总结性笔记、读书报告等,是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思考。课后笔记首先要做的是对已学内容的整理总结,明确所学内容在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加深对细节的理解、解决课堂中形成的疑问、补充课堂笔记不完整的部分。可见,记学习笔记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比较陈旧、落伍,但事实上,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设立虚拟公司,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尽快与实际相联系

初级财务会计主要讲授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未接触过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如何使其进入专业角色,接受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形成会计思维方式是专业学习的首要一步。因此,要求每名学生自学习始,建立一个虚拟公司,自任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虚拟公司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就自身当时掌握的知识而言,能够设计出哪些经济业务,而作为财务人员,自身的职责又有哪些,能够为公司完成哪些会计工作,解决哪些问题,并要求学生付诸实施形成报告。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还要不断为公司增添新的业务并进行处理。这样,一方面使相对枯燥的会计理论“活了”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尽早联系在一起,为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强调质疑的重要性

质疑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从历年初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看,爱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学生比例逐年降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单独面谈等方式发现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一,习惯使然,即已经养成机械的学习方法,教师怎么讲就怎么记,懒于动脑,是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直接表现;其二,在发现问题时未能及时发问,也未做记录,之后忘记或懒于发问;其三是最常见的,即认为问题过于简单,羞于发问。对于第一种情况,除了在指导课上强调质疑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这在前面几点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针对第二种情况,指导学生养成随时记录、随时发问的习惯,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随时提问,一来可以解答自身的疑惑,同时可以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增加课堂活跃度;在自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随时记录,即形成前述学习笔记的一部分,待以后寻求答案。对于羞于发问的学生,上课之初即强调一种思想:一个问题,无论在别人看来多么简单,弄懂了对自己而言就是有价值的。

5指导学生拓展知识广度,扩大阅读范围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6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过程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nteachingReformof"Statistics"

——Basedonapplicationabilityperspective

ZHanGYu

(Collegeof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alScience,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518060)

abstractBasedontheperspectiveofapplicationabilitytraining,combinedwithteachingpractice,thepaperdiscussedonthereformof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assessmentmechanismandotheraspectsof"Statistics"curriculum,expectstudentstofullymobilizetheinitiativeandenthusiasm,trainingtheapplicationofstatisticalthinkingandstatisticalcapabilities.

Keywordsstatistics;teachingreform;caseteaching;processassessment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通过现象的数量表现来揭示现象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能灵活运用所学统计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然而,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应用实践;部分内容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期末一张试卷的考试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减弱了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学完统计学课程后,仍然不能将相关统计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结合教学实践,该文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和统计思维能力,期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1精简与相关课程重复内容,强化专题应用教学,优化统计学课程体系

一般来讲,不同的统计学教材在内容安排方面有所差异,但基本可以分为如下的4部分:(1)绪论。讲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基本概念、数据来源途径等内容。(2)描述统计。涉及到如何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以及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各类指标,其中集中量指标和差异量指标是重要内容。(3)推断统计的基本理论。在概率论学习的基础上讲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主要有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内容。(4)具体专题。主要有统计指数、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等内容,各个专题内容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常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前面两部分的内容在已往的课程学习中并未深入涉及,所以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需要细致讲解。一些专业已经为学生开设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所以第3部分内容中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在此可以不讲或略微回顾。“回归分析”内容的讲解不仅要考虑到先修课程的学习,也要考虑到同期课程或后续课程的学习情况,若将会开设“计量经济学”或“回归分析”等课程,在此可以简略介绍。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第4部分内容应为教学过程中的强化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以提升学生的统计学实际应用能力。总之,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点是和课程培养目标、相关课程的学习分不开的。

1.2适当设置实验课时,讲授统计软件操作,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际中问题所涉及到的数据都比较繁多复杂,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必须要借助于统计软件。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统计学教材涉及到统计软件的操作部分内容。常用的专业统计软件是SpSS,其特点是操作界面极为友好,对话框能够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而且输出结果美观漂亮,相比于其它统计软件更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excel虽然不是专业统计软件,但也具备功能较强的数据分析模块,而且excel具有表现简单、可操作性强、与其它软件兼容性较好等优势,也应在实验教学中有所展示。其它的统计软件如Stata、SaS、R等也可以作为教学指定软件,但是在一门课程中只需强调一种软件即可。

除了教材学习内容的第1部分不需要安排实验课时之外,其它部分均应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实验课程的安排应放在理论学习之后,可以采用实验课结束后提交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片面强调统计软件的重要性。统计软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对它的熟练应用给统计分析带来了便利,但学习的重点还是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果片面重视软件操作,有可能会导致下面的情况出现——学生只会软件操作而对软件输出结果无法解释说明,这样就丧失了学习统计软件的意义。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创设问题研究的具体环境,运用实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生活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而统计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这种紧密联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借助于一些经济社会实例来进行引入。由实例引入新知识,不仅消除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突兀感,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新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描述统计”部分时,任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如何比较不同班级成绩的好坏差异?在学习“抽样调查”时,可以以此问题进行引入:需要了解某大学学生网络购物情况,如何进行调查?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为每一部分内容逐步筛选出合适的案例,根据这些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或者以一个案例贯穿整个章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改善。

2.2强调前后章节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整体框架,了解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

在教学中,有些同学反映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繁多、涉及面较广,学起来感觉千头万绪,尤其是在加入实验课程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统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需要介绍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使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能初步具备统计分析能力,可以采用恰当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学内容的相对繁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统计工作——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而进行的,所以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指出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一块内容,强调每个章节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阐述该章节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位置、在统计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等,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整套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利于学生的学习。

比如,在描述统计部分,虽然涉及到许多指标,包括平均指标、差异量指标、分布形态指标等,但这些指标无非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描述了数据的特征,使我们对数据有了初步认识,它们是统计整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统计分析的重要保证。另外,“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指数”这两个专题部分都是对某些问题的动态变化研究,都涉及到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任课教师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实际问题,阐述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

3考核机制的改革

3.1采用过程性考核机制,督促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统计学的课程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用途、使用条件等,更需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培养自己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以及解释和表达研究结果的能力。所以,学生只有认真踏实、勤于探索才能学好这门课程。为了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营造全程紧张教学过程,督促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开展以过程性考核为基础的学生考评机制,避免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答题情况决定学生的考核结果,避免学生只在最后临近期末考试阶段才进行突击学习。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有多种考核形式,包括:一般作业、综合性大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专题学术论文等)、课堂展示、课堂讨论、阶段性单元测验、考勤等;根据实际的需要可以有个人作业和团队作业两种提交形式。

3.2建立完善的课堂展示(presentation)制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堂展示是指课堂上学生个人或小组向全班同学报告某一专题问题研究和分析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受课时和选课人数的限制,通常是分小组进行的。这种教学手段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对研究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它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以及表达沟通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统计学教学内容中,笔者觉得可以在以下的教学内容中实施课堂展示:描述统计——就搜集到的某些具体资料进行描述统计;统计指数——介绍分析经济生活中的某种指数;时间序列分析——对某种经济或社会现象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就关心的某些话题进行抽样调查;或者将相关内容(比如抽样调查和描述统计等)放置在一起进行综合考察。课堂展示的实施次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次数不宜过多,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实施效果。任课教师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课堂展示之前进行激励、课堂展示之中进行交流、课堂展示之后进行反馈,全面发挥课堂展示教学手段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任课老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改革,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会用统计思维去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具备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2]欧阳培峰.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统计学“相对指标”课堂教学设计[J].今日科苑,2009(14).

[3]程士富,毛志勇,王志刚.对本科各专业《统计学》课程分类教学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

[4]赵,颜蔚兰.国贸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设想[J].商业经济,2011(3).

[5]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贾俊平.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7

【关键词】税务会计;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4)03―0061―06

一、研究背景

自199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电大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以天网地网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综合应用为特色的网络教学环境日趋完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日趋成熟,成效逐渐显现,但距离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即“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还有较大差距,包括教学内容组织、课时安排、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不能很好地贯彻和体现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渴求。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需求;如何架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是提高电大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电大会计专业的学生尤其关注如何通过接受电大开放教育,获得职业技能,提高执业能力。目前,电大会计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有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设计思路和内容组织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专业教育的特点,如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架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突破传统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针对上述现况与问题,本研究以税务会计类课程为改革试点,以电大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以具有丰富税务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实践指导教师,与课程责任教师、面授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班主任)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完成税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并予以实施。我们希望通过该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的税务会计人才,为解决电大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广大远程教学当中的面授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内容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检索法、实践法、案例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本研究对北京电大专、本科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此次调查,归纳出学生及用人单位对税务类课程的诉求导向,在此基础上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体化方案并予以实施。

(一)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为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会计专业专、本科学生共计121名。问卷涉及学生个人情况、单位情况及学生学习税务类课程需求等三部分内容,共计22道题目。

1.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1)个人情况调查

①.专业、年龄分布

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121名学生中,专科学生5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47.93%;本科学生63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52.07%;

学生年龄层次分布比较集中,21~29岁的学生85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70.25%;30~39岁的学生2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3.14%。

②岗位分布及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的学生人群主要以会计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明确从事会计工作的24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3.08%;从事出纳工作的13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12.50%;从事其他财务工作的11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10.58%。

被调查学生中,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工作1~3年的人数最多,为47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40.87%;工作3~5年的29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5.22%;工作5~7年和7年以上的分别为11人和1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9.57%和15.65%。

③专业技能及证书获取情况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被调查学生中已获取“上岗证”的学生与未获取的学生相差不多,比例分别为55.37%和44.63%。从该证书的获取率上看,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不再是单纯行业内的上岗证明了,而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尺之一,从事非财务工作的人员也同样可以考取。

会计技术职称证书:参与投票该题目的学生中,只有17.36%的学生(21人)已经取得了该证书,为数一半的参与者近期不打算参加社会上的会计技术职称培训班。

是否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43.33%的被调查者不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据统计,占据该部分比例的大多为从事非财会工作,以及不从事对口工作的学生。但是不从事这项工作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了解,学校应以帮助学生提高职(执)业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

(2)单位报税情况调查

被调查学生的单位性质如图1所示。

图1单位性质

被调查学生的工作行业众多,可细分为服务、金融、it、房地产、投资、教育、餐饮、地质、工业、建筑等等。

被调查学生的单位目前正在使用的报税方式如图2所示。

图2单位报税方式

(3)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学习方法

如图3所示,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的面授课程、电大各级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补充资源,以及小组讨论学习。这样的知识获取途径架构也体现出目前电大教学的现状。

图3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途径

如图4所示,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比重的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课堂面授及实际案例讨论两个类别。从开放教育学院各学期开展的学生评教座谈会上收集的意见反馈来看,增加面授课时是学生主要反映的类别,占据压倒性比重。

图4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比重的教学形式

在被调查学生中,88.04%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组形式非常好,有助于增强团结、扩展知识面。另外,认为学习小组效果不佳的学生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形式是好的,但若能增加实践教学的讨论则效果会更显著;需要教师的带动,能够随时指正问题。

如图5所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首选向授课教师和同学请教,工作中若遇到困难则多选择向有实践经验的同事咨询。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据统计,多为选择网络查询来解决遇到的困难。

图5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68.5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只能满足常规工作需要,换句话说,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际上是与日常应用相脱节的。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②学生对税务类课程的需求

如图6所示,学生对实际案例的需求始终排在第一位。无论是面授辅导课程还是网络教学,学生都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题,而这种案例分析可以采用讲故事、讨论、咨询、举例等形式。

图6学生对税务类课程的需求

64.21%的学生表示,愿意并且能够参加学校安排的利用工作日去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

③学生对现有考核模式的意见或建议

据调查,85.09%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考核模式,即4次形考作业+1次期末考试,能够达到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目的;认为无法检验的学生建议开设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践得分的比重,利用实操来完成考核。

2.调查结果

(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偏离,实践类教材缺乏

学生根据工作需要以及知识兴趣选择了会计专业,但是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运用于工作当中,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介绍,学生对于案例及实操知识极度渴望。

目前使用的教材,涉及实际案例的部分严重不足,更新速度较慢,造成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脱节,学生在课堂内外得不到实际操作的演练和帮助。

(2)学生欠缺网上报税知识

被调查学生就职行业广泛,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该项知识。

(3)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

就目前统计数据来看,学生网上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比重并不大,主要依赖于面授辅导。如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及开发网上资源,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考核模式形式化

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考核模式能够检验学习效果,但实际上,学生并不理解真正的考核目的,正如学生给出的建议,也是本研究的另一目的,即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习每一个操作步骤,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到位。因此应该完善考核形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本研究对3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与所属行业等基本情况,以及该单位对会计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等。

1.用人单位情况调查

如图7所示,接受调查的29家用人单位中,商业行业的比重最大,占被调查单位的43.33%;其次是服务行业,占被调查单位的33.33%;工业类型占10%;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各占6.67%,其中包括1家特殊行业。

图7用人单位类型

2.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技能需求的调查

(1)对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

用人单位对本单位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持证上岗,中级以上会计职称;

b.熟练掌握基础会计技能,有基础知识及实践经验,对数字敏捷灵活;

c.熟悉会计岗位职责;

d.了解会计基本操作流程和财务知识,能记账、报税、核算等;

e.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会计专业软件;

f.熟悉相关行业税务政策;

g.为人正直,不贪心,有责任心,认真负责。

(2)对税务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

a.了解税务基础知识,能在实践中运用;

b.熟练掌握纳税流程;

c.熟悉税务会计岗位职责;

d.了解国家相关税务政策,按月按时向纳税部门申报及缴纳相应税款;

e.熟练掌握基础会计技能,了解和分辨各种税票,能够熟练抄税报税,能够及时调整调控单位税负等。

(3)希望会计人员拥有哪些证书

统计表明,用人单位不仅希望会计人员拥有最基本的从业资格证书,还对人员的学历、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技术等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一些用人单位还建议学校“能够开设与职称及准则相贴近的课程”,“加强对会计人员实操训练和职业技能等能力的培养”。

(三)调查结论

1.学历、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样重要

用人单位在人事聘任时,不会单一考虑应聘者的学历,能力水平是相当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2.实践经验很重要

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表示,会计工作各岗位人员均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不仅要了解国家相关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各岗位的操作流程,更要懂得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筹划与分配,能够独立应对和处理问题,同时拥有一定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解决措施

1.加强执业证书考试辅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执)业能力、就业能力、竞争力,本研究计划从面授教学、答疑、讲座中按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答疑辅导对学生职称考试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

2.补充实训教学内容

本研究拟编制《税收实训教材手册》、《报税软件实训手册》、《税务会计习题集》等实训教材,制作六大税种的多媒体小课件;定期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和网上教学案例讨论,为学生创造经验分享的机会,提高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引导学生主动上网学习的目的。

3.完善考核评价一体化设计

综合学生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结果,根据税务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和内容,设计针对各项技能和内容的考核方式,并最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

三、研究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并实施税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该方案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在面授教学中加入模拟软件实训教学、手工纳税会计实训教学等强化教学过程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部分:组成拥有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师资团队。聘请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学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实践教师,指导各税种实际案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同时为学生解答工作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税收筹划,就当前税收政策进行解读等。

第三部分:设计学习过程考核评价方案,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考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克服目前形成性考核不完整、一次期末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弊端。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编制教学资源

1.编制了《税收实训教材》

该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主要税种的实际申报和会计核算内容组成。第二部分包括网上报税的基本流程和报税方法。

学生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纳税申报表和缴款书以及网上报税等的实际操作,从而获得实际的纳税执业能力。

2.编写了《税务会计习题集》

3.编制了多媒体小课件

采用电子杂志的形式自行制作税法多媒体小课件四个(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提供了方便。

(二)制定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案

本研究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设计了针对各项技能的考核方式,以及每个技能考核所占的权重,并最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这一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有效解决了目前电大形成性考核不完整、流于形式、期末考核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中权重过高、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不力的问题,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评。我们通过这一学期的方案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不断完善和提高该评价方案的有效性,为该评价方案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一体化方案设计思路

(1)过程考核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基本实践技能过程化考核(针对各税种的实践操作模块进行测试),理论知识期末集中考试。

(2)个体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采用个体考核形式,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采用小组考核形式。

(3)课内考核与网上学习考核相结合:学生面授课出勤率、形成性作业成绩与自主网上学习及网上讨论等评分相结合。

(4)课程责任教师、授课教师、实践教师、导学教师相结合:各类教师分别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环节进行评分,共同进行考核。课程责任教师对理论知识考核(期末)进行评分;授课教师对形成性考核作业、网上学习讨论、小组活动进行评分;实践教师对实践技能部分进行评分;导学教师对面授课考勤进行评分。

2.考核要求

形成性考核作业、实践技能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都及格,总评成绩才能合格。即:以上三项考核要求均在12分及以上。见表1。

(三)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我们以北京电大选修课《纳税基础与实务》课程为试点,针对此课程设计了《纳税基础与实务一体化教学方案》,并在开放教育学院2012春专科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在原有面授课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纳税会计实务实训练习册》的教学指导部分的教学课时,在课上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报税的实践技能。

2.聘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实践活动专家,对学生进行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并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丰富了学生的会计职业经验。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此次活动的开展使自己对会计职业所需的经验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了解,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及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进行讨论。实现了老生带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学生交流、总结、表达、分享的能力。

4.组成拥有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师资团队。除了北京电大自身的面授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以外,还聘请了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学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共同组成税务会计课程的师资团队,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与辅导。

(四)项目完成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形成“关于学生对会计专业税务类课程改革效果的调查报告”

对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和参加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后简称“专题讲座”)的专、本科学生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参加学生共计153人,发放并回收57份该活动效果调查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试点班”学生均对本次改革持积极欢迎的肯定态度,认为此次教学实践改革,将多种学习过程相互结合,是能够检验所学知识的,同时强烈表示,希望学院能够多组织类似活动。

五、结论及建议

1.通过完善实训、课件等途径可以弥补实践技能教材的缺失

在原有面授课时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进行《纳税会计实务实训练习册》的教学指导,在面授课上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模块的操作,并通过小课件的形式加强知识点的学习,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报税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学习过程中须加强小组学习(网上讨论)、师生之间的沟通

组织小组活动(网上《习题集案例部分》讨论),邀请已毕业的三名会计本科学生,结合自己所在行业,就自己工作范围内的纳税经验进行介绍和说明。“试点班”学生通过“上讲台”活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并进行讨论,实现了老生带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学生交流、总结、表达、分享的能力。

3.组成多层次教学团队的同时需引入“分层教学”理念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构建了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师资团队,可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即“分层教学”,打破常规教学班的建制,以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基点,“教”和“学”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教”为“学”所需。

4.明确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

通过对会计专科学生的试点教学,发现专科类学生的会计理论水平较弱,还不具备广泛的会计职业经验。因此针对专科学生的教学内容应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试点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自身的经验,互为老师,互为资源。同时针对职称考试的习题分析、注册会计师的讲座与答疑等,对具有从业经验的本科学生而言,应该具有更实际的帮助与提高。试点课程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本科学生的效果应该更为突出。未来的教学实施应选择在本科学生中进行。

以上研究成果,加大了税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联系实际,更加贴近学生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职业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使考核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了网上教学资源,制作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小课件更加易于学生的远程学习。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索如何在财会专业教学中不断满足会计职业需要、提高学生执业能力,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远程开放教育探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找到了又一富有意义的切入口。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8

关键词: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建筑学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原理和结构形式的概念及选择。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结构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结构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与实际工作关系密切,因此,教学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意义重大。结构专业水平体现在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在教学方法上,单纯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效果很差。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讲授的同时增加了课堂提问、学生实例讲评、大作业等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特点

(一)题目大,涉及的内容宽泛

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形式和规模上与学生以前接触的问题不同。在数学、物理或力学等课程中,每一部分知识点都有对应的练习题,学生可以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题目往往很大,即使将题目限定在一定范围,学生在完成小范围知识点的练习时,仍难以理解与其关联的整个过程。例如,混凝土的构件设计,小范围内容的练习题是给定构件的内力、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等条件,求解钢筋面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内力、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如何得来。而内力的求解过程包括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是一个大的过程,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选择等问题也涉及规范、构造及经验等诸多因素。在小范围的练习中难以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掌握。题目大,内容宽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讲授显得枯燥乏味,如果一部分内容没学好,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二)内容难度较大,在有限学时内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

构件设计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讲得太浅学生有可能理解不透,听不下去;讲得太深学时不允许,对于建筑学的学生也没有必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只能选择概要式地讲解,这样会造成学生似懂非懂,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深度很重要。

(三)内容范围广,在短学时内难以掌握到一定的宽度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的构件设计、结构选型、大跨度设计、结构抗震等内容,是多门课程的组合应用,内容范围非常广,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全面掌握。

(四)内容涉及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在有限学时内达到技能培养的难度较大

结构设计从方案到结构选型、结构布置、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及施工图绘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步骤繁杂、涉及面广。解决这一题目涉及建筑使用要求、力学知识、结构构件设计、结构设计理论及众多设计规范。对学生来说,难以全部理解,弄清各步骤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

二、改革措施

针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上述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实例介绍、强化实用训练,改进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运用结构知识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建筑结构与选型涵盖的内容多,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区分轻重和深浅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会直接参与结构设计,但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会有密切配合,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影响,掌握结构知识对于建筑学学生有很大帮助。基于此再次调整和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1.有主有次

在有限的学时内主要的内容多讲,次要的内容少讲。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结构设计原理次之。对于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掌握,对基本设计方法应有一定了解,但不需要达到结构设计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对与建筑学联系不多的结构内容作简单介绍或不讲,对建筑设计能够产生影响的结构知识重点介绍。对概述、构造知识、结构布置力求掌握,对结构设计过程做到了解,而对于截面设计理论则省略不讲。例如,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虽然由结构专业来完成,但是该问题对建筑设计甚至方案设计有影响,因此选择重点介绍,从“构件设计的构造要求”到“截面尺寸初步确定的方法”,全面讲解截面尺寸的确定过程和影响因素。再如,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内容多,难度大,而建筑学的学生只需作简单了解。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只需介绍查表法如何利用《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做截面设计,内容简练,方法简单实用。

2.把握内容的整体性

把握内容的整体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入手,因此例题和练习题都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入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范围的例题和练习题不能让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内容的繁杂与学时的限制使得教学的系统性不强,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讲好概述部分。概述是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知识体系的全面概括,从全局入手介绍了课程的作用、地位和基本概念,讲好概述能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在概述中,从建筑设计过程、阶段、专业配合的介绍中阐明建筑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2)强调对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构件设计原理、公式推导则作简单了解。强调实用性,重点介绍构件设计的程序、基本方法、实用设计方法并辅以贴近实际的练习。注重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配合能力的培养,将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及截面设计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设计过程的理解。(3)从构造的特点入手讲解结构形式,用力学的方法理解结构形式。重点介绍结构形式的概念、特点、选型条件及结构布置原理,并在实例及练习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结构意识,加大内容的横向联系,拓展综合运用的思路。(4)注重将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交叉与融合,拓展内容的广度。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广泛运用力学原理、概念来指导设计,但是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与选型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将刚刚结课的建筑力学运用到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难度较大。这当中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学生还不熟悉如何将力学的概念及方法运用到建筑结构中去。例如,在建筑力学中讲到的约束形式有铰和固定端两种,而实际的建筑有的只是接近这两种的约束形式,因此,需要将实际情况加以简化。再如,学生在建筑力学中掌握了在给定的计算简图中计算结构内力的方法,也就是说计算简图作为已知条件,但是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需要学生将已有的设计条件加以简化,得到计算简图。针对此,在教学中设置了接近实际的练习,将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效地交叉与融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在实例中理解设计过程。例如,混凝土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内力、材料强度等作为已知条件,而在实际设计中这些条件并非已知,需要设计者自己确定。为了让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将例题和练习题的范围放在实际结构设计的环节,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状态确定练习内容。例如,给定建筑平面图,确定梁的荷载及内力并设计梁,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荷载汇集的方法和计算简图的确定方法,然后运用力学知识计算结构内力,掌握构件设计内容及与前面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二)课堂提问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为讲授。单纯的讲授使课程变得枯燥,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最直接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提问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问题中得到新的问题。因此,将学生课堂提问的效果计入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评价。与闭卷考试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得到正确答案。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堂提问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记录,收效良好。课堂提问主要安排在每次课开始,提问内容以上次课讲授内容为主。这样学生对每一次课都很重视,改变了平时不听讲,期末突击考试的现象。提问的范围也比通常的考试范围更广,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主动回答与被动回答相结合的方式,每次提问开始时不指定学生回答,以主动回答为主,并对主动回答的学生在计分时给予鼓励。

(三)变考试为大作业

采用何种考核形式将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特点不适于闭卷考试,以往采用开卷考试。然而两个小时的开卷考试不可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实际是将考试内容限定在教材的范围内抄写答题。这样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时按照教材答题过关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学校的能力考核方式与实际工作存在的差别。实际工作就是开卷考试,它既可以看书、查阅资料,还可以与他人探讨、请教,实际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比较大,制约因素多,可以有多种方案,答案不唯一。为此,采用接近实际工作的“大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每学期根据学生完成“大作业”的情况确定成绩。根据结构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大作业”划分为荷载及内力计算、构件设计、结构布置、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和大跨度结构选型。同一类型的“大作业”可以有不同的题目,例如:“楼板荷载及单向板内力计算”“悬挑雨棚荷载及内力计算”“高层框架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等等,尽量避免题目雷同。在“大作业”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资料的查阅,荷载汇集、内力计算、构件设计、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等内容。阶段性的“大作业”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内容具有“多、难、散”的特点,学生难以适应,进度跟不上,影响学习兴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参与其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大作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教学周期,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的现象。在自主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

作者:高明涛庄金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邓雪松,周云.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1):52-53.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9

1.1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核心理念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中,首先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资料,对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分类、分配和归集,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内容体系相互割裂,知识掌握条块分割,与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相脱节。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岗位实务”课程设计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按照工作项目与任务整合教学内容。以解决工作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演变成解决每一个项目的工具。将整个的教学过程融入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流程。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和任务,以会计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确立成本会计基础准备、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分析四大项目模块,在每一具体项目下又有若干具体的学习任务,每一任务都和具体的成本会计工作相联系。其中,成本会计基础准备包括了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成本核算模块包括要素费用核算、综合费用核算以及生产成本期末分配;成本报告包括主要报表和明细报表的编制;成本管理是指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在对会计职业岗位和现实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每个主要岗位需要如何完成特定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本课程各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1.2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核心理念,成本会计岗位实务的教学将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分解成十个工作任务,并将每一个任务分别对应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具体实现如图1所示。下面以辅助生产费用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怎样展开教学的。

(一)教学任务设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把知识和技能都融入教学任务之中。1)设计知识学习目标:了解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特点,掌握辅助生产费用的内容及其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2)设计技能学习目标: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账务处理方法;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3)设计教学重点: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及应用。4)设计教学难点:辅助生产费用的一次交互分配法。

(二)案例导入把抽象复杂的理论融入实际的生产环境。带学生进入工厂车间,实地参观考察供电车间、修理修配等辅助服务部门,了解其工作流程,并收集费用数据。

(三)学习情景设计

1)辅助生产费用学习情景设计设计辅助生产费用的学习情景时,把辅助生产费用的教学任务划分为理论教学任务和专项技能训练两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又划分为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两部分;在每项任务下面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情景来完成,最终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专项技能训练又分为岗位训练和技能训练,通过专项训练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5]。2)辅助生产费用学习情景的具体内容任务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学习情景一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账户设置及核算程序ⅰ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账户设置为了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需要设置“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和“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ⅱ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程序①生产需要验收入库产品的辅助生产单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完工产品成本结转程序)②提供水、电、汽等不需入库产品和提供修理修配、运输等劳务的辅助生产单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一般程序)学习情景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1)直接分配法(2)交互分配法(3)计划成本分配法(4)代数分配法任务二岗位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包括岗位训练和技能训练。通过岗位技能训练,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通过上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辅助生产费用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在辅助生产费用讲授过程中,按照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原理,通过上述由案例导入(实践)、基础知识(理论)、基本方法(实践)、专项技能训练(技能)这样一个上升提高的过程,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仅掌握了实际操作过程,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良好地实现了成本会计教学目标。

1.3教学方法

在“成本会计岗位实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个教学力法,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练习法等。主线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具体说明其实施流程。“成本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是通过明确任务、学生自主探索和完成任务、展示成果、学生反思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具体如下:(1)设置学习情景、提出学习任务。首先,根据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情景,比如月末成本资料处理学习情境,其中的学习任务有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学习任务下再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其次,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做好ppt演示文稿,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2)分析任务、引发思考。学生看幻灯片,明确了学习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准备课前预习,知道自学内容及重点。在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针对任务提出自己的理解以及困惑,然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相对集中的问题,教师予以提示或解答,并具体讲解教学内容,提示完成任务的操作方法。(3)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按照教师的讲解以及实训操作提示,学生提出手工实训操作方案,根据所给学习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统一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车间,根据提出的任务以及自己制定的手工操作方案,自主地收集所需数据及资料,完成手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可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完成手工操作环节。(4)展示学生成果、评价反馈。各组介绍自己的实训操作过程,展示自己的实训成果,可以使用ppt的形式展示。展示过程中,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总结,综合计算出实训成绩,当场反馈给学生。(5)学生自我反思。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和成绩反馈,学生课下反思,进一步完善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适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教学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进而思考。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总结

会计的实习内容及过程篇10

【关键词】碎片化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

当前,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智慧教育的呼声非常高。创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智慧的运用多样化技术,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学习。由于受到碎片化学习时代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相继出现了微课程和微视频等。在近期,国内各地高职院校以及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机构非常重视与大力宣传微视频课程大赛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性。

一、微视频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教学微视频的“心动”设计模型

以教育、心理及艺术等作为视角,依据影响课程教学视频的因素与aRCS动机模型的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微视频的“心动”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可以体现出教师、视频和知识内容、学生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比如说在设计知识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需求及学习经验等。另外,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一定要运用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技能及教学语言,再配以情感传递,利用视频得以展现。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内容的合理、科学设计及教师的艺术教学与视频呈现的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内容的科学设计及艺术教学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学视频的设计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其次,教师采用技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知识内容的切需性,使学生拥有强大的自信心。再次,充分运用视频的媒介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为学生提供需求的知识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内驱力。

(二)微视频课程教学样式的设计

样式不仅是求知和组织及分类信息的手段,还是一种思考与决策的方法,在运用模式与理论时,设计人员基本上都会感受到教学设计模式与理论的抽象性、宏观性,是一个可操作性相对较弱的实践环节,也就是教学设计人员无法熟练掌握实质,然而对于新手教师来讲难度就更大。另外,教学案例通常相对比较具体,和专业学科知识存在的关联度相对较高,因此不适合当作设计参考的支架。教学设计样式是一种立足于中观层面的新型设计方法,拥有非常强大的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是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其打破了具体实践的局限性,可以提供拥有广泛性的理论方式,具备整体性与简约型特点。而一个教学模式能够包含许多教学样式,而教学样式所承载的实践性知识可以实现抽象和具体的平衡,具备弹性化及结构化的特点。一个教学样式能够运用多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举例与验证,其中教学案例的描述就是教学实践,其以丰富的叙述方式向学生展示出许多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经典行为和思想及感情在内的故事,拥有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特点。其中教学样式、教学案例及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二、微视频课程设计与实践运用

(一)微视频课程设计过程

近几年,项目组在进行微视频课程设计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同高职教师进行商讨,综合分析与总结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思路与内容。依据该研究总结出的微视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方案,在设计该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分析该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特点,然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与组织,最后在完成每节微视频课程教学设计。

采用微视频的方式进行高职课程教学,这种方式较为新颖,也是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同样缺乏课本材料与课程教学的经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相关设计内容当中涉及到的教师与成员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设计内容进行反复修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课程性质与目的的有效。

(二)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实践

微视频教学课程内容设计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有效性,这样就需要项目成员和任课教师完成多次协作和沟通,设计的主要内容时任课教师怎样依据微视频课程设计的理念与要求完成内容设计,任课教师在演播室的教学过程中要选择艺术教学方式。其次,微视频的制作,主要包含ppt制作和教学讲解时的演播室实录、视频的后期制作等,为了提升ppt设计内容的教学性和艺术美观性,对ppt讲稿完成了对此修改与调整。另外,为了提升微视频的视觉展现效果,在后期还要对实录微视频完成再次编辑。在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时,一定要多方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与协商合作。比如说,在知识点内容教学设计时,要和任课教师完成多次协商、沟通及交流。比如说刘老师团队的意见,第一,在理论内容设计方面缺少创意,而且视野也不够宽阔。第二,在每一类的创意背后都缺少深层道理,例如如何教会学生完成创意作品这样的问题。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将事情讲的明白。第三,ppt的内容相对少了一点,例如在ppt1中,可以对手工创意的欣赏作品进行展示,同时有点评的文字。另外,有些作品的选取需要教师依据设计的章节主体选择相关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先入为主的感觉。

三、结束语

碎片化学习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学习行为与学习认知方面,运用微视频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的无缝融合。微视频课程教学作为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在内涵与特点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