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9:22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1

关键词:国企党建;互联网;创新;大数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在企业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对推动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非凡。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为国企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在此背景下,党建工作仍保持传统方式,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就难以占领职工思想的制高点,发挥引领舆论的作用。白云机场股份公司现有一万多名员工,青年员工占绝大多数,思想及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公司当前又面临安全、服务、经营、管理等压力,员工容易出现思想不稳定的情况。基层党建工作如何正向引导员工思想的主体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打造智能化平台,实现大数据管理

目前,白云机场股份公司党员信息、党组织信息是通过党务信息系统来整合管理的,但是这个系统仅限于信息的静态管理,除了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年报、党组织关系接转、党费收缴等日常基础工作的流转以外,对基层党建工作并无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党员学习、党组织建设等党建核心工作仍然以传统模式进行。只做表面功夫,没有实质突破,是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的,也不能真正促进党组织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党建工作的“大数据”不仅包括党员及党组织基本情况等静态信息,也包含党建工作开展过程的动态信息。要获取这些动态信息,就要通过智慧化管理来实现。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党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可整合现有资源,从“一卡”入手。即在员工卡上开通党员智能功能,实现党员身份识别,对党员组织生活、党员学习、支部对标、党员对标、党员服务企业等实现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这种量化方法,激发群众对支部工作、党员表现开展测评,督促党员履行义务,强化群众监督职能,并以此推动完善党建考核量化机制,以此实现对党员的科学考核评价,起到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2借助新媒体拓展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目前常用的新媒体包括微信、app等,其交流方式便利、敞开,有别于传统的上传下达,更加适应潮流,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前白云机场股份公司拥有“白云机场”app、“白云机场”微信平台、“股份工会”app等几大新媒体平台,前二者旨在服务旅客、对外宣传,第三个则用于服务员工。如果整合现有资源,将党员、党组织纳入其中,实现公司组织内部、组织与党员、组织与组织之间无缝对接,随时随地共同学习、分享、沟通、互助,使党组织活动在一个平台上交互式地设计和开展,也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在这个平台上,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知识可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如漫画、视频来实现,党员先锋模范行为可以用图片、文字等实现快速传播,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等信息可以全网络覆盖每个二级单位进行定期宣传,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党组织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拓宽学习面,增加交流的机会。基层员工、中层员工甚至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采、心声,均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现。服务党员、关爱员工的行动借此平台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如此,以党员、职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形成与党员和职工群众时时刻刻保持互动的机制,保持沟通、根据其意见不断修正举措,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将特色党建成果转化成凝聚的力量,提升党员的参与度,释放党组织的活力,在企业内部传播正能量,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3扬长避短,党建为本,网络为用

互联网信息传播及时、高效、成本低、难以阻抗,因此网络信息常带有个人色彩,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这些特点决定了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时,要尽力避开可能引发的问题。党建工作有时会涉及保密问题,某些内容不适宜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笔者认为,在引入互联网搭建党建平台时,要有纪律要求。党务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纪律意识,不可在互联网的汹涌潮流中迷失方向,始终牢记网络是手段,党建工作是根本。在不的情况下,定期公布党内重大事务、重要决策部署及重大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回复党员的询问和质询;针对党内重大问题,开展网上问卷调查、网上匿名投票等方式,为党员群众提供表达诉求通道。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加强建设党内监督平台,通过网上公示,对干部的考核选任公开相关信息,回应党员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关切,增强透明度,进而提高干部选用的公信力。设置“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中心”,拓宽党员、群众的监督渠道,安排专人分析和鉴别网络举报信息,受理和处理网络,限期作出受理反馈,保证网络监督应有的力度和质量。

党建,是一项必须坚持传统又要勇于创新的工作。坚持传统在于坚持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勇于创新就要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让整个社会治理体系朝着扁平、透明、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党建工作也要适应变化,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网络党建有助于及时把握基层党员群众的情绪,增强政党的社会影响力。白云机场股份公司员工多数是青年人,这个群体熟悉新媒体、新技术,容易接受新东西。紧跟互联网发展的脚步,一方面可以发挥青年党员在互联网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扩大党组织对青年员工的覆盖,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确保员工思想稳定,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白云机场股份公司的转型优化、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颖.“app”在基层党建实践中的运用[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07.

[2]高铭铎.运用信息网络新技术创新国企党建宣传[J].现代国企研究,2014.09.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2

本文分析了目前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在棉花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探讨棉花产业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棉花;创新

何互联网+”?“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而是1+1>3的创新,是对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物流模式、支付模式乃至管理模式的变革。棉花产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快行业的改革、升级,推动传统棉花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并形成产业增长新动力,已成为当前棉花产业发展中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前棉花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棉花生产中的问题

2014年度,连续实行三年的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国家在新疆试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试点以来,全国棉花连续两年出现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双降(1)。国家棉花主产区的新疆2015年调整种植业结构,计划调减棉花种植面积466.5万亩,调减规模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15.72%。棉花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植棉收益大幅降低成为国家棉花种植面积、产量下降的最主要的问题。

2.棉花经营中的问题

目前,受到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国内外市场棉花价格差异较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广大涉棉企业经营压力急剧增大,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一些资金实力较弱、经营能力不足的棉花企业因不堪连年亏损而暂停经营甚至退出市场。棉花加工能力的产能过剩、棉花质量参差不齐以及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成为棉花经营中的主要问题。

3.棉花流通中的问题

传统棉花交易、流通中,多是由采购方负责现场验货、谈判、采购,耗费在谈判、物流运输上时间较长,导致流通环节效率低下;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后实施的专业仓储+在库公检模式,仍然未完全实现棉花质量信息的效率、透明、共享的问题;因此完善信息数据平台,减少棉花交易环节,降低交易双方供求成本,提升棉花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是棉花流通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棉花行业融资的问题

棉花行业由于其季节性、集中性收购的特性,在收购前需要各棉花企业筹措大量资金用于兑付,而后续棉花价格的不确定性又阻碍着农业发展政策贷款、商业贷款等的及时到位,影响着棉花企业的经营发展。

“互联网+”在棉花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当“互联网+”袭来之时,中国的棉花产业也已经站在了调整、转型、变革的风口浪尖上。国家试行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新疆棉花专业仓储和在库公检,摸清了新疆棉花产销、库存等资源数据,为国家棉花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通过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进一步使新疆棉花产、购、销数据更加准确、透明、公正、公开。基于此,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棉花的种植、生产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在线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带动棉花产业在新的高度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棉花种植、生产环节的效率

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棉花种植、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棉花种植、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可以极大提高棉花生产环节的效率。

(1)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建立起农业服务数据平台,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为重点,整合涉棉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棉花种植、生产、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应用,着力支持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棉花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实现棉花生产的集中化、科技化、机械化,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2)尝试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产棉区域电子地图,通过远程监控对不同时期棉花地块的施肥信息、长势情况等进行监控,实现棉花种植的科学化管理。

(3)尝试建立基于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化系统,建立全天候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棉花种植环节的精细化作业,避免较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互联网+”管理,提高棉花收购、加工等经营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在棉花收购、加工环节建立较为完善的籽棉收购系统、棉花加工智能测控系统等,有利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通过较为完善的籽棉收购管理系统,将交售籽棉的棉农信息通过网络采集、录入,与棉农所交售籽棉的质量检验结果(长度、马克隆值、回潮率、杂质等)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器数据库,实现二维码密码检验;利用电子磅秤自动传输重量信息,显示在LeD显示屏上,系统实现自动结算,汇总完成的最终结果实时上传到远程数据平台上,提高籽棉收购的效率,同时保证了数据安全和检验过程的公正、公平。

(2)在棉花加工中,通过加工信息系统的管理,逐包生成棉包条码及在线回潮率检验数据、重量数据以及加工企业的基本信息等,实时上传数据平台,为监管棉花入库以及申报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3.“互联网+”现代物流,提高棉花仓储流通环节的监控和效率

利用“互联网+”,通过构建、完善棉花物流信息平台,确保信息的互通共享,有利于解决棉花物流环节的技术难题,优化仓储、物流管理流程,提高棉花流通效率,促进棉花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依托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棉花收购、加工、检验、销售等各环节中的信息数据,实现棉花质量信息的透明化、共享化,实施网上信息查询、交易咨询。

(2)通过建设棉花智能仓储系统,积极应用推广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棉花的实施跟踪、库存及仓储余量等信息的共享,提高棉花仓储单位的调度效率。

(3)基于现代物流,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整合棉花运输、配送信息,开展棉花物流信息的全程监测、预警,实现从收购加工到纺织用棉的全程数据监控,在保障棉花运输安全的同时,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互联网+”金融,探索互联网金融对棉花产业发展的支持

对棉花收购、加工这种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季节收购、集中加工、全年销售”的模式,在收购季节前需筹措并投入大量巨额资金。但由于加工企业自身资金量有限,除国家农发行发放的棉花收购准政策行贷款外,仍然需要从商业银行贷款或者从长期客户处垫资收购作为补充,这就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棉花行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低利率、高效率、周转快等的融资优势,有序推进对涉棉企业的金融服务,开发汇聚网络融资、交易结算、第三方支付、信用担保、安全防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涉棉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棉花加工企业获得资金更加便捷、高效,而且棉农也可享受到现代支付结算手段带来的便利。

互联网时代,用户和大数据平台的距离已经无限接近,“互联网+”为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传统棉花产业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管理、物流、电子商务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建立现代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新型贸易模式,提高棉花产业发展在生产、经营、流通、融资等方面的效率,有助于棉花产业向着规模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棉花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宝香.互联网+背景下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棉花加工,2015(6):4-7.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3

[关键词]学生管理;信息化;移动互联网应用;wap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23.068

[中图分类号]G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23-0117-01

当今,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项业务,移动互联网作为二者融合的产物,它能让用户在移动中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internet,获取信息,进行商务、娱乐等各种网络活动。移动互联网应用就是把传统互联网的应用转移架设到移动终端上使用。学生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移动互联网应用是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为开拓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新途径。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人,而通过台式电脑接入的为3.80亿人,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最重要的上网终端。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他们也是受到移动互联网影响最大的群体。

(1)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可移动性,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优越条件。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的覆盖和普及,现今大学生只要通过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即可实现随时随地上网。

(2)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获取动态信息的平台。目前,大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已从传统的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传统互联网等逐步向移动互联网延伸,信息的表达方式已从传统的单面性向多视角转变,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在由静态向多元和动态转变。因此,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习惯,自主选择信息获取来源,并能够快捷获取动态即时信息。

(3)移动设备的隐私性与安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广交天下的平台。移动设备用户的隐私性要求远高于电脑用户的要求,高隐私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点,数据共享时既保障了认证客户的有效性,同时也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在开放与虚拟的空间里,大学生通过mSn、QQ空间、博客和微博等表达自己情感、展示自我,同时,无界限的交流平台使大学生的交流范围更加广阔。

2移动互联网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高地

(1)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拓宽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以往高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都是以传统互联网为基础建立的,伴随学生手机用户的日益普及,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移动互联网应用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有效的新途径。

(2)通过移动互联网有利于拉近高校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在保证师生之间交流隐蔽性的前提下与学生平等交流,增强了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3)借助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移动互联网应用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可移动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送递的及时性,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

3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的策略

(1)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立体信息沟通网络。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的媒体。新媒体凭借其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等优势,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微博现已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手机微博用户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微博自身的即时性和自媒体优势;另一方面,手机微博客户端功能不断增强也提升了手机用户使用微博的黏性和使用体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可以通过开设学生工作官方微博,应用生动的语言,贴近学生;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政务微博作用;与学生、部门、兄弟院校“互动互粉”,增强微博黏性,真正体现“微时代”的“微”信力。

(2)基于wap构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工作移动互联网应用阵地。wap是wirlessapplication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的简称,它起着连接移动网络与internet的桥梁作用,用户通过支持wap的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访问internet上的最新信息。基于wap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移动通信数据服务和无线网络完成使用,高校学生工作者和大学生只需要在移动设备上安装学生管理系统应用即可使用。构建基于wap的学生管理系统,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建立完整的学生信息资源库;二是合理设计应用模块,开发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应用功能,实现信息管理的一体化。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改进思维方式,创新工作途径。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正确把握时展方向,了解和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学生的移动设备“亲密接触”;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应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移动网络资源;同时学生工作者要顺应时展需要,主动学习,掌握教育主体的性格特征及其兴趣内容,提升工作水平,收获工作实效。

主要参考文献

[1]龙海军.浅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8).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产生的重要成果。“互联网+”使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登上了舞台,有利于促进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创建了新的发展形态。

2.“互联网+”的特征

(1)创新驱动。传统的互联网行业以粗放型为主,当前,为了促进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应该创新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互联网思维方式。

(2)重塑结构。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逐步突破了原本的社会形态,使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反过来说,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事业的进步。

(3)跨界融合。所谓“+”,就是指互利网行业的变革和跨界,是将互联网内容进行重塑和融合。在互联网领域只有敢于尝试,敢于促进其跨界发展,才能够加快互联网事业创新,才能拓宽互联网的产业化道路。

(4)开放生态。在推进“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网络运营模式,对互联网的各项功能进行创新,这是推进“互联网+”事业的主要目的,同时是创业价值的一种方式。

(5)尊重人性。人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而互联网最主要的作用展现人们的实践经验与主要成果,因此互联网更加注重自身对人类劳动成果的创造性的应用。

二、“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对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对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为此,计算机专业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将“互联网+”

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社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2.对师资队伍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培养出与时代接轨、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计算机专业老师要将新的知识、观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且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互联网+”视阈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拥有坚实文化基础,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增添“互联网+”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同时在课程中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其次,在设置专业课时,要将“互联网+”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从宏观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注重校企合作,学科协调发展

“互联网+”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时,应该注意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学习能力。除此以外,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及时对培养方案做制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互联网+”以其独有的特征,对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了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5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实践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14-0013-03

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使企事业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通过电子档案的查询,方便、快捷、有效地获得相关信息,准确判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科学选人、用人及推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依据。

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建设方向

(一)注重学生档案信息库建设的有序性、可视性,增强档案信息的共享性

学生毕业后,其档案将随其一同转入用人单位,档案中的内容对学生毕业后选拔、任用、考核、定职、晋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凭证性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的很多档案材料,如学生入学登记表、招生录取名册、学生学籍表、成绩表、学生奖惩材料、各类比赛竞赛等获奖材料,学校都将永久或长期保存。基于各级组织和学生自身查询需求以及学校长久保存的需求,将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加以存储,再以计算机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档案信息库,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纸质为主要信息载体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和以邮寄为主的传递方法,进而呈现出可视性、复制性、稳定性和便捷性等网络化管理特性,具有为各类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查询和浏览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在档案查阅过程中的少记、漏记、误时等现象[1],最终达到快速查询、精准查询的目标,同时实现突破时空限制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注重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增强档案建设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推进档案信息网络化,其着眼点是使学生和其他组织单位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随时进行信息资料的查阅,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率提升的重要维度。档案信息网络化还能有效地增强各个部门的安全防范意识。由于现代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就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对档案流转跟踪的管理和登录管理,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保密制度和体系,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严格划分电子档案信息的操作权限。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提高档案信息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增强档案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2]。

(三)注重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选拔人才的精准度

当前,市场化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增强了企业用人的自主性,德能兼备的人才更受企业青睐。而毕业生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求职简历材料,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其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准确度和可信度也不高,用人单位单凭一纸资料很难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状况[3]。建立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档案信息库,将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政治思想、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情况,尤其是将学生的实践经历、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实习企业评语等清晰地呈现出来,不仅能促进学生反思成长过程,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个人信息,从而准确有效地选拔和聘用人才。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建设内容

(一)突出品德修行与职业能力导向,扩展学生档案信息内容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学生成长经历的丰富性,企业的实践经历、现场操作、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材料仍以传统的高考录取表、学生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和党团组织方面的材料为主,缺乏能吸引用人单位的内容,如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技能竞赛经历和证书、企业实践经历、企业实习评价、顶岗实习内容等。将上述内容转制为电子档案,更有利于展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实践导向的特点,要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品行、企业师傅评价、技能展示、参与技能竞赛情况、参与应用型科研情况、小发明和科技制作获奖情况、社会调查等列为档案重点内容给予专门性记载和保存。

(二)突出精细化管理,建立以数据挖掘技术为核心的学生档案信息系统

“互联网+”思维下,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建设应立足信息化背景,建立以数据挖掘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推进档案管理流程走向精细化。学校要重视学生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建设,划拨专门资金购买计算机和开发学生档案信息系统。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并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数字化处理方面,更体现在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管理与利用层面。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的数据资源体系,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形式;构建以人为本的用户关系管理,针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不同用户,建立动态的链接列表;在挖掘数据的同时保护数据隐私安全,合理界定哪些信息是属于学生私人信息,要设定权限给予保护[4]。现在很多应用型高校有专门的网站和专门的数据入口,可以尝试在数字网络平台的基础上与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融合,积极建设与开发档案信息的数据库接口,这既可减少开发和维护的成本,又能实现档案信息的分类呈现,为需要者提供能够公开的档案信息[5]。在开发学生档案信息系统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用户建立专门的数据入口,通过设置使用人权限、条件和密码等验证信息,为学生及就业单位提供便捷的检索、准确的查询、安全的认证、档案的转递等一系列服务,让学生档案积极发挥其功能。

(三)突出服务导向,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队伍

随着学生档案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使得学生档案从各学院(系)建档,到学生档案室接收、保存、查询、利用和档案投递等环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此,在配备充足的o施基础上,在学校和院系层面都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网络录入与维护人员,建立档案管理专项预算和奖惩机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明确授权范围。同时,网络维护人员要做到尽职尽责,保证系统的稳定良好运行,及时更新学生个人信息,以便于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充分挖掘电子档案信息的数据,寻找档案信息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完成档案信息的不同主题查找,为用户提供多角度的档案信息服务。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措施

(一)建立学生档案建设宣传和激励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实习动员、就业指导等环节向学生宣传,让学生了解档案的构成内容、相关作用及政策法规,加深学生对档案的认识。利用学校的宣传展板、校园广播、校报、公共选修课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个人档案关系着学生自身就业与未来发展的理念,明确什么内容将记入档案,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注重全面培养和塑造自己,尤其强调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同时教会学生利用档案开展求职就业活动、就业推荐活动。在学校的各项评优评比和班级日常考核中,适当增加学生档案方面的指标和内容,正面导向,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二)建立统一的档案建设标准和操作流程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取“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勤工俭助学学生”的用人方式,而专职学生档案管理只有1~2名,多名学生轮岗值班,每个工作人员都按自己的方式工作,作业流程不规范,档案管理的服务性、专业性明显缺失,不仅造成档案管理的混乱,也浪费了大量时间和材料。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流程和档案建设标准。

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一般环节包括档案材料形成、收集、整理、归档、登记、移交、转递等,要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档案管理细则,考虑应用型高校实习实训和企业实践等环节,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和流程。尤其是对于技能竞赛、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档案归档范围和内容、质量和数量、归档时间等细则都要做出要求,确保档案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在内容收集上,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扩充学生档案归档范围,将个人发展材料、诚信档案、企业实践材料、技能竞赛材料、心理档案等纳入学生档案收集范围。建立各部门归档时间表,做到随档案形成及时归档,档案管理人员统一收集后录用信息化系统,以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连贯性。

(三)建立学生档案建设工作协调和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学生档案的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制度,划分参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各阶段、各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责,避免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6]。协调处理好与学生档案管理相关的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合作关系,出台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提升高校学生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视和认知度。在建立学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之后,对学生档案信息的录入会提出新的要求,为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学生档案信息录入制度。基于此,要对各院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招生与就业处、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实习实训管理部门、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级分类档案业务培训,指导档案填写方法,统一档案填写标准。这些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信息需要及时录入,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对未能按时录入学生资料信息、错录学生信息的相关人员要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

[1][5]邹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的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6(13):44-46.

[2]梁浩.谈档案信息网络化的重要作用与意义[J].现代交际,2015(9):101.

[3]盛磊.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J].兰台内外,2015(2):58-59.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问题对策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起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形式,较传统金融服务而言,互联网金融在使用中更加便捷、高效,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金融这一业务,这也直接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当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例如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也给传统银行金融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表明,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互联网金融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1、互联网金融创新现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企业纷纷出现,同时一些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可以说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时代。但是从互联网金融创新来看,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关银行所推出的金融业务还并没有探索出一条完善的创新机制,互联网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只是在名字上有了变化,其实质内容并没有进行改变。同时,从当前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来看,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融资方面,在信贷方面还没有出现较有创新力的产品。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推出一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基金,虽然其资金规模巨大,但是从余额宝的投资收益途径来看也缺乏较好的创新。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中还缺乏本质性、标志性的创新,一些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经营模式上仍是传统的金融经营模式。

2、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分析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监管机制的缺乏,导致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发展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可能会给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互联网金融创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管,例如更加完善的备案制度等等。但是由于在当前还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使得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创新中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互联网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自律也是,往往不注重规范自己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监管机制的缺乏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不利于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行为,也不利于保障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互联网企业来说,完善监管机制的缺失使得这些企业任意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各种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充斥在市场上,严重威胁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的发展。

2.2、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中,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信息披露中不及时、不详尽,同时也存在信息披露失真的问题。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宣传时过度强调其收益,对于风险宣传则不够充分,甚至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还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这就给用户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没有让用户在购买互联网金融的使用中充分认识到该产品的风险。对于风险信息披露来说,这是金融服务的基本要求,无论对于传统金融服务还是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来说都是如此,如果在用户购买金融产品或者使用金融服务时,没有告知用户相关的金融风险,这种行为是存在一定欺诈性质的。然而在互联网创新中,一些互联网企业国语追求业绩而忽略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或者故意隐瞒金融产品风险,给用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3、缺乏较好的信贷业务创新

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方面,在信贷方面的业务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关于信贷业务的创新也较少,这就使得互联网金融在范围上存在很大的缺失,失去了金融业务的一个重要功能。由于信贷业务的风险较大,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开资信贷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不重视信贷业务的开发和创新。既使是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资中也大大缩小了信贷业务的规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在互联网平台上很难进行相关资产的审核,在抵押贷款业务开展方面也有着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正在于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中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完善的互联网信贷业务途径,缺乏这一方面较好的创新,因而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业务开展中也就缺乏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

3、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首先,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中,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通过这种完善的监督来规范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行为,保护用户的权益。尽快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一些灰色地带进行明确的规定,严防一些不法企业钻制度的空子。因而对于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而言,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在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同时,也应当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中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加强相应的监管措施。特别是在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行为方面,应当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备案制度,严格进行相关企业的资质审查。在网路金融监管方面,应当由专门的部门承担这一职能,全程负责互联网金融的审批和过程监督,对于所发现的问题,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惩罚,建立起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秩序,规范互联网金融创新行为。

3.2、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息披露机制

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披露不充分的问题,应当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息披露机制,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信息披露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要保证用户在购买和使用其互联网金融服务时充分了解该产品的风险。例如,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营销中,应当在宣传产品的同时明确披露其真实的风险信息,保护用户的知情权,并且在相关合同的签订上,也要讲该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合同中明确表明。在风险信息披露机制中,一方面需要企业的自律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制定出更加严格的规范标准,通过各种措施强制性要求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披露风险信息,对于没有充分披露风险信息的企业应当追究其责任,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保护用户的利益。从这一角度来看,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息披露机制,也是防止信息不对称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不利影响的产生。

3.3、积极进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创新

信贷作为金融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金融中十分重要的投资收益途径之一,也是我国企业十分重要的一个融资渠道,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在互联网金融中,也应当充分体现出信贷业务的重要性,积极进行信贷业务的创新。应当看到,虽然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开展信贷业务有着较大的难度,但是通过积极创新是能够弥补这一缺点的,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也为商户提供了小微信贷业务。虽然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信贷规模还较小,未能充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但是也成为了良好的开端,随着众多银行纷纷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也比较得到较好的发展。因而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积极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的创新,对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金融形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对传统银行金融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但是在创新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信贷业务的创新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解决,有利于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健.论互联网金融创新――基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宝视角[J].中国市场,2014,02:

63-65.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7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17

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70%~80%)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快速城市化必将是我国下一个阶段城市发展的突出特征。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心城区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管理现状与公民期望相差较大,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城市管理问题。如何突破城市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以提高城市管理绩效,也成为我国城市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问题和相关研究主线之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技术前提。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市民生活更加便利,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城市管理”就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新思维和创新2.0理念,实现人与物联网、数据与思想的联网,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与精准管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城市管理目标。

一、机遇与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宁波实践

“互联网+”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概括与提炼,“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使无结构、半结构的巨量数据能得到快速的处理与跨界融合。而创新2.0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平台,以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创新2.0将传统城市重塑为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1]随着网络互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网民数量的逐年增长,城市管理的环境将不再拘泥于现实的公共空间,还包括了网上的虚拟空间和开放的创新空间,而“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城市管理工具的升级,给城市管理提供了新机遇。浙江宁波市2013年的城市化率为70%,城市发展也因此进入了功能开发新阶段,因应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宁波市进行了一系列城市管理创新。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实践分析,呈现了其导入的“互联网+”的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与实践经验。

(一)互联网+公共政务:政务云的实践

2010年以来,宁波市一直将建设电子政务作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浪潮,宁波市积极推进宁波电子政务云计算支撑平台、宁波数据整合共享服务平台和宁波通用应用软件平台等建设。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有利于对高速增长的数据量进行实时高效的分析与解读,对缓解“城市疾病”、规避城市运作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波市政务云的运营与实施是城市管理由碎片化、分散化、封闭化的管治向开放透明、协作参与的治理模式转变,有效地促成了相关政务数据的统一归集,实现了政府对复杂政务数据的科学分析,为城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实证数据支持。

(二)互联网+公共设施:物联网的实践

2014年,宁波启动了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物联网基础平台将由城市政府统一建设,启动了智慧电梯监控、城市消防栓监管等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物联网项目。发挥物联网技术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传输上具有的及时性与精确性特点,借由传感节点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最终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的系统化、生态化的城市管理神经网络,具有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传输的及时性与精确性特点。宁波市通过物联网建设、布局与应用,使得城市政府能实时便捷地感知地域广、环境复杂的城市管理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对于推进智慧感知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医疗服务:云医院的实践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重塑医疗服务与管理的流程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医疗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2015年3月,宁波市卫生局与东软熙康共同打造的中国首家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城市云医院平台(即“宁波云医院”),正式启动运营,开创了“互联网+医疗”、“云+端”、o2o的医疗服务模式。“宁波云医院”模式通过将医疗资料资源和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的无缝衔接,探索在线诊断、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的应用,突破定价、医保等的地域政策限制,优化了传统的诊疗模式,简化了患者的就医程序,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有效地解决了医疗信息不透明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四)互联网+教育服务:智慧教育的实践

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带来的不单单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的重构。2011年以来,宁波市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继推出与建设了“空中课堂”项目、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与智慧教育平台,同时,通过采购、自建和整合等方式,不断丰富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终端化。宁波市通过智慧教育的实践,让教育资源实现了重新的配置与整合,让跨越由于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而形成的传统教育鸿沟成为可能,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跨时空、跨学科的开放创新的教育模式。

(五)互联网+交通服务:智慧交通的实践

2013年以来,宁波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积极建设宁波智慧交通云平台、宁波智慧交通交警业务支撑平台、宁波交通业务支撑平台、宁波公共服务平台,并从数据采集、共享、交通信息汇聚、业务管控、公众服务等各个层面,整体提升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从实施效果看,宁波市“互联网+交通服务”的实践,实现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资源的高效融合,使政府管理部门在线上就能实现对交通资源的宏观有效配置,指导线下交通的高效优质运行,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管理及其科学决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目标与特征:“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

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的各个管理部门应该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标准下协同工作,但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数据共享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城市信息广泛共享的需求。如上所述,“互联网+城市管理”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新型信息科技的利用和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实现城市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精准管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浙江宁波市因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城市管理创新,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城市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

传统城市政府是在“分而治之”的组织构架下运行的,是“一一对应”的“面向问题”的管理模式;而现代城市管理把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城市可居住性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与目标,是基于管理集成的“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式。技术创新与以人为本二者不应相互排斥,二者理应相辅相成,互联网技术应该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支撑。浙江宁波市在突破传统城市管理路径依赖问题上,采取的核心思想是因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创新2.0理念,以城市可居住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环节,通过公共政务、公共事务和市场服务的创新,进而达成资源高度共享、数据快速分析、服务管理精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目标。其创新思路如图1所示。

(二)创新实践的基本特征

1.坚持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管理增添了更多的人机互动的过程,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的体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公众满意是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信息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而城市管理智慧化与打造服务型政府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都是服务于城市公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是解决公众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等城市管理问题,落实以人为本的技术基础。因此,城市管理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将政务管理与民生服务相结合,[2]充分考虑城市公众需求,提升政务管理水平和政府管理效率,让信息时代赋予的“技术红利”惠及全体城市公众。

2.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互联网+”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互联网+”既可以视为优化和集成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现代经济创新力与生产力的新工具,又可以视为转变生产、经营、管理等方式的方法论。现代城市管理离不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基于物联网技术能将大量的智能传感器实施网状对接及对城市信息采集。通过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跨区域、跨系统的调用与集成,从而实现信息获取的实时化、精细化、系统化和智能化。随着城市管理数据的迅猛增长、多类数据分析并存,大数据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构建起能分散能集中式的收集、分析、反馈、处理数据的“大数据”构架,从而对规划发展、管理运作进行智能调整,对空间和环境的智能提出适应对策,对紧急事件进行智能预警与应对。

3.集成互联网与创新2.0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重新审视,重构并简化城市管理流程的过程。如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城市实现智慧化管理的机遇,那么互联网思维则是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将城市智慧化管理从概念到实践的重要媒介。随着新一代自媒体与网络互动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特征,整合“碎片化”的公众意见,实现传统的线上线下城市管理体系的优化整合管理体系,并运用创新2.0思维,从“互联网+”与“创新2.0”集成的视角,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各项城市管理职能的高效实施,[3]进而创新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三、结论与启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政策路径

(一)研究结论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甚至改变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使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日益复杂化。但“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城市管理要素等的高效融合,贯彻落实创新理念、优化城市管理体系、打造新时代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关键。政府应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技术、信息、知识及传统资源的融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资源共享,丰富公众参与方式,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本文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归纳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实践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互联网与创新思维的高效集成等模式特征。

(二)政策启示

如上所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是达成城市发展新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归纳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为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管理创新与高效运行、提升城市生活智慧性与宜居性,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实践参照。

1.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协同机制

如上所述,“互联网+城市管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新思维和创新2.0理念,实现人与物联网、数据与思想的联网,进而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与精准管理的一种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应构建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机制,以及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从而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公共服务部门的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为城市主体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

2.让公众成为促进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2.0时代的知识社会逐步形成,人们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公众参与意识也逐步加强。公众参与是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有益补充,推动了城市信息的公开与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4]应设计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方式,抓住“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政府的信息公开方式的多元化与便利化,提升数据被使用的广度与频数,挖掘数据的深入价值,有助于增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总之,城市管理是集监管与服务于一体的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城市公民服务,因此,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应成为推进城市管理民主化、智慧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3.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要符合城市信息化水平

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应用程度,是决定城市管理模式创新重点的主要因素。我国各地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差别大,各地的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要符合其信息化水平。根据陆小敏等(2014)的观点,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按技术成熟度可分为准备期、发展期和成熟期。[5]信息化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和数据资源积累为主。信息化处于发展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及各个领域的应用整合、联动为主,注重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而信息化处于成熟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城市综合运行服务中心建设,以及以城市主体积极参与和个性化主动服务为特征的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为主,注重知识网络的建设和价值挖掘。

说明:本文为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课题(编号:2015C25021)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y6110388)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

[2]潘修华,龚颖杰.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9.

[3]杨福颂.“智慧城市”建设需互联网思维[J].杭州,2014(3):28.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8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法律教育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要求

(一)“互联网+”的提出

2014年11月,李克强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大学生努力造就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互联网经济是法治经济,互联网创业是法治创业,高校要推动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必须要满足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的法律需求,进行法律教育改革,着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互联网和高等教育要深入融合,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1.创业法律教育理念的创新性高等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培养大学生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态度和精神。大学生不仅需要提升就业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个人的创业能力。多次强调,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时展的主旋律,“互联网+”是知识创新的产物,“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简单融合,创新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大学生作为双创的主力军,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运用创新精神进行互联网创业,推动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高校应该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理念也应该体现创新的时代特征。

2.创业法律教育模式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不断普及、新型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模式不再是单一和被动的课堂教学,应该从课堂教学走向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网络课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拓展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利用互联网手段,根据大学生网络创业遇到的法律问题,大力开发大学生创业法律的微课,将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相互结合,走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线学习、面授教学、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混合的学习”,激发大学生学习网络创业法律的需求,从而引导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地学习互联网创业的法律知识。

3.创业法律教育内容的有选择性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从实体走向了互联网。由于资金的限制,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创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不需要资金的代购、微商等模式,一种是需要一定资金而自行在网上成立企业的模式。笔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第一种模式创业,代购、微商的产品会有假冒伪劣的法律风险;大学生选择第二种模式创业,不论是创业主体资格的选择,企业网上融资借贷、经营管理、网络合同的签订、履行、在线纠纷处理等,都会遇到或可能遇到各种法律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财产如比特币BtC是否可以交易、如何交易,都是大学生网络创业所面对的新的法律问题。要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内容就应该有所选择,才能引导大学生学会规避相应的法律风险。

4.创业法律教育教师的高素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从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要高,具体就是要三懂:懂法律、懂创业、懂“互联网+”。首先,网络是法治网络,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创业必然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作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必须要了解法律、熟悉法律、信仰法律,才能引导大学生在法律范围内合法创业。其次,创业法律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事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不仅仅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才能敏锐地掌握市场的需求,对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评估、实施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建议。再者,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连接每个个体的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互联网作为免费、开放、平等的空间,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要深刻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形成“互联网+”思维,一方面要充分引导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将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形式,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实行翻转课堂等。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的创业法律教育效果差强人意,未体现出“互联网+”的具体要求,主要表现为创业法律教育理念落后、创业法律教育模式单一、创业法律教育内容空泛、创业法律教师素质不高。

(一)创业法律教育理念落后

我国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念和思维则成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功利性强,其初衷并不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而是期望通过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传统的高校创业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并不全面,主要是对大学生开展创业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在创业教育中忽视相应的法律教育。且“互联网+”行动计划从2015年推出至今时间相当短暂,许多高校并没有理解好“互联网+”的具体内涵,忽视了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等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从而使得大学生网络创业法律风险意识淡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失败的现象普遍。

(二)创业法律教育模式的单一

在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模式相对单一,被动的课堂教学灌输式色彩浓厚,第二课堂、网络课堂开发不足,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欠缺。虽然,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应用多媒体进行法律教学,但是从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的反思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经常使用讲授法,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教师的心理,在学习中形成被动接受的习惯,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减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创业,面对的法律问题纷繁复杂,法律规定快速变化,课堂教学讲授的法律知识相当有限,第二课堂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但是现实中极少教师开发微课等第二课堂、网络课堂。

(三)创业法律教育内容的空泛

我国如今所实行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还不够完善全面,内容相对空泛。国内高校并没有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主要依托SYB课、就业指导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法(商业类专业有开设)等,而这些课程对创业法律教育内容涉及很少,只是蜻蜓点水,零散分布,无法满足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法律需求。由于没有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就没有总体规划,创业法律教学就缺乏有效组织,教师对创业法律教育也就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再加上高校承担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普遍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和互联网创业的实际经验,创业法律教育内容就显得十分空洞、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大学生创业的法律素质的提高就是空谈。

(四)创业法律教师的资源不足

大多数从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的资源不足,缺少三懂“懂法律、懂创业、懂互联网+”的教师。我国高校分为本科和专科,本科中懂法律的教师主要集中在法学院,承担法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专科中懂法律的教师非常少,即使个别教师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实中创业法律教育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它主要依托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课程又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承担,这些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缺少法律思维的训练。另外,这些教师平时学生工作繁重,缺乏精力去学习创业知识,也很少从事过创业实践,所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极少和创业者有深入的接触和交流,对创业的整体过程等并熟悉。而且,大部分从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受到学科背景和专业的限制,对“互联网+教育”的敏感度不够,在课堂讲授中仍停留在运用ppt和投影等简单形式上,不太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等,导致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法律素养的培养。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改革路径

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就要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法律素养是创业素养的应有之义,法律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的提高,开展创业法制教育就要符合“互联网+”要求,就应该做到如下:

(一)更新创业法律教育理念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进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并不是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网络创业者,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使得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着眼于创业法律教育的长远性,定期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指导创业法律教育的全部过程,深入学习“互联网+”行动,逐步形成“互联网+”思维,学会利用互联网开展创业法律教育,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各种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规避各种法律风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率,最终促使他们有朝一日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重塑创业法律教育模式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影响了从事教育的一线工作者,米恩斯(means)等人认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边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教师就要通过重塑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转向主动型学习。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平等地正视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要主动利用微信、微博等收集大学生网络创业所遇到的典型法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另外,教师要积极学习并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法律需求开发微课,利用互联网拓展第二课堂、网络课堂,实现翻转课堂。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及时地将互联网上适合学生创业学习的法律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重塑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独立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提高创业法律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途径,创业法律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提高创业法律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首先,在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要组织教师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将创业法律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要形成完整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学计划。对于办学能力不强的高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如果无法单独设置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也应该在创业课程中要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要将创业教育立足伦理教育和创业法律教育立足他律教育相互结合。其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进行选择并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繁多,但是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法律知识集中在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知识产权法、诉讼法等,要对这些法律所牵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有效整合,在教学中立足法治层面,侧重提高学生创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创业法律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9

王微:自2015年以来,市场所在全国范围内对“互联网+流通”进行了调研,调研覆盖了基于“互联网+流通”,在不同流通领域和环节、针对不同类型商品、从线上到线下,形成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创新案例。总体上,我认为“互联网+流通”呈现出大范围、宽领域、多渠道、全链条、深层次流通的创新的特征和趋势。第一,从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向复杂商品再向服务拓展。

由于商品类型不同,对流通的要求也有较大差异,运用“互联网+”进行流通创新,创新的形式和复杂程度也有较大差别。整体而言,在不同类型商品的流通创新过程中,“互联网+”的应用呈现出从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逐步向非标准化、个性化商品,以及服务领域拓展的趋势。

标准化程度高且供需特点明显的大宗商品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起步早、发展快。目前,我国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平台或电子大宗市场已覆盖了钢铁、煤炭、矿石、化工、建材、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领域。2015年全国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平台或电子大宗市场已有1021家,实物交易规模超过30万亿元,成为“互联网+”流通应用较为普遍的领域。从方式上看,既有以第三方平台为主,集信息、商品展示、促进产销衔接和交易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网,也有大型企业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宗商品的交易往往具有标准化程度高、交易量大、交易货值高的特点,有些大厂商与用户有稳定的产销关系,比较适合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促进交易。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和市场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突破了“现场、现金、现货”等传统市场交易方式的约束,开展了即期挂牌、拍卖、仓单交易等一系列交易方式创新。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数据的大量积累,许多大宗电子市场开始向更深层次、附加价值更高的交易服务创新方向发展,向用户提供大数据咨询、信息定制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增值业务,实现业务的差异化和高端化。

互联网已在我国消费品零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已在我国消费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且不断向非标准化、市场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商品领域拓展。目前,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网购电商平台,已基本实现了从图书、音像产品、服装、鞋帽、日化产品、家电数码、家居装饰、食品到鲜活农产品的消费品领域全覆盖。相比较而言,由于各类消费品的消费差异和流通特点,电商对不同消费品流通的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

“互联网+”向生活服务领域加速渗透。在向商品领域全面拓展的同时,“互联网+”近年来也开始向服务领域加速渗透。o2o模式(onlinetooffline)在住宿、餐饮、家政、装修、洗车、婚庆、健康、教育等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升客户体验。其中,休闲娱乐的o2o用户数及渗透率最高,其次为餐饮业。

第二,从单纯的线上创新向线上线下融合创新转变。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日益多元化。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B2B和C2C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普及程度提升和大量多样化需求的涌现,各种新兴电商模式开始出现并得以快速发展。例如w络零售领域,在以淘宝网为代表的C2C模式快速发展的带动下,B2C、C2B2C等新型网络购物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包括电商平台(淘宝)、自营电商(如京东)、品牌电商(唯品会、天猫)、团购电商(如美团)以及专营电商(如酒仙网)等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网购业态格局。

实体流通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探索线下线上融合创新。面对电商的冲击,传统实体流通企业也纷纷“触网”,依托自身线下优势,积极探索向线上拓展业务和渠道,并尝试将互联网和电商平台作为延伸业务和整合渠道的重要途径。以批发市场最为集中的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专业市场已达到382个,其中,自建平台和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的专业市场最多,分别达到132和134个,占总数的34.6%和35.1%。在零售领域,沃尔玛、大润发、王府井、天虹、银泰等许多中外大型零售企业,采取自建购物网站、与电商平台合作、投资并购电商网络等方式,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探索线上线下业务联动,实现“互联网+实体店铺”的融合互动发展。

电商企业加快与实体流通企业合作,探索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新模式。从趋势上看,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之后,电子商务数量快速扩张的量变速度开始减弱,依托资本运作、用户点击、增值服务的线上发展模式也正在发生调整。为了寻求可持续性发展,主要电商企业纷纷加速线下业务布局,通过与实体商业流通企业合作、投资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探索。在零售领域,阿里巴巴参股银泰百货(占股比26%)、并与大型百货企业共同打造“喵街”,京东入股永辉布局线上线下超市联动,天猫与易果网、光明奶业合作经营天猫超市生鲜频道,酒仙网与零售店铺合作建立连锁加盟销售网络等。在批发领域,中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浙江杭州四季青的多个大型服装市场与阿里巴巴1688网合作,共同打造网上专业市场品牌或特色产业带等。通过与线下实体商业流通企业合资合作,电商企业着力对线下实体商业资源进行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借助大数据和移动端,进一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改善用户体验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电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从批零环节创新入手向全流通链条互动创新转变。

从零售环节创新入手推动供应链上游环节创新。近年来,在物业租金不断攀升、竞争日益激烈和网络购物冲击的背景下,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借助“互联网+”,加快了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向上游环节整合资源及渠道,带动和促进采购、物流和配送等环节一体化创新,加快向全渠道、全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商业资源、品牌和物流体系等方面竞争优势。

从交易环节入手,逐步带动流通产业链各环节集成创新。“互联网+流通”创新发端于网上交易方式创新。随着各类网上交易活动开展,也带动了与商品交易相关的信息、支付、征信、物流、检验认证等各类相关服务主体“触网”,探索与网上交易相适应的互联网流通服务创新,依托互联网,形成了连接生产、对接消费,聚集多样化流通服务的新型流通产业链。如在大宗电子市场和批发市场电商化的过程中,互联网平台不仅有助于创新交易方式和扩大销售,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集成海量交易信息提供价格指导、在线询盘、精准营销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并与银行、物流等第三方企业合作创新,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检验认证、物流配送等增值服务,实现了流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一体化集成创新。

由“互联网+流通”带动制造业加快创新转型,实现从消费、流通到生产的全面创新。在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下,与消费市场直接对接的零售,最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互联网+流通”在零售端的创新和应用也最为活跃,需求对“互联网+流通”创新的驱动效应较强,并由此推动批发、采购、制造等供应链上游各环节的加快创新,并形成了一些众筹、定制等新型的商业模式,引发制造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为中枢、以柔性制造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革命。

第四,从技术驱动向多种要素驱动创新逐步转换。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是“互联网+流通”的主要创新来源。按照技术创新应用的一般规律,电子商务市场的增长将呈现“S”型曲线。在创新发展的初期,技术驱动创新的特征较为明显,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基于新技术的新型商业模式导入。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展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网端、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在流通领域应用,还在推动一系列流通创新加速涌现。例如,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等智能终端流通创新,如app、微信电商等成为近年来“互联网+流通”的主要创新领域。腾讯、淘宝、京东、百度、当当、凡客、微客来等互联网企业或电商企业,以及大量实体零售企业都已将移动电商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移动电商呈现三大发展优势:一是用户和的界限日益模糊,依靠社交网络体系运营,直接打通了电商与消费者的界限,极大节约了传统电商的运营费用;二是整合了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和微店资源,社交和营销相辅相成,客户粘性明显增强;三是出现了“去平台”和“去中心”倾向,创新创业门槛大大降低。自2014年以来,我国移动电商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销售增长率已远远超越pC端。2014年“双十一”和“双十二”购物节期间,阿里巴巴移动端销量占比分别达到42.6%和45.8%。

创投资本为“互联网+流通”提供巨大创新支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互联网+流通”的创新发展吸引了资本市场各类风险投资的高度关注,为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探索、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以及加快培育市场规模,提供了大量创投资金的支持。例如,从B2B电商融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创新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依靠天使轮和a轮融资支持创新,融资规模较小;而获得C轮及以上融资的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企业数量不多,融资规模相较大,能够最终达e轮融资或在国内外资本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如找钢网则更为有限。

大数据成为新一轮“互联网+流通”的创新要素。所谓大数据并非是新概念,实际上仍以数据收集、监控和分析为主。主要的改变是企业思维模式,即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建立竞争优势。流通领域是对接生产、服务消费的中枢,也是大数据高度汇聚的关键领域。“互联网+流通”的快速发展,使得流通领域的海量交易信息、客户信息、消费信息等数据化和集成化,有效提升了流通领域大数据的价值,为流通企业利用大数据进行再创新带来巨大发展前景。例如,在零售业,消费活动每天会在poS机、店内wiFi、电商网站、移动app、社交媒体以及企业信息系统内产生海量数据信息,构成了大数据的巨型数据集。运用大数据平台分析,零售企业可以深入分析商品、用户和业务数据,精准构建用户画像,在改善消费环境、精准营销、优化采购流程、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并利用大数据分析,逐步打通供应链、引导上游供应商实现一体化创新发展,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帮助流通企业大幅度提升创新水平和经营效益。

第五,从大型企业创新示范到小微初创企业共同创新创业。

大型流通企业创新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应对电商冲击、加快推进“互联网+流通”的过程中,大型流通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规模、资本及人才优势,结合不同流通行业、商品及业态的经营特点,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探索,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流通”的发展模式,也为更多流通企业开展“互联网+流通”的创新探索,提供了创新示范。例如,家电连锁行业的苏宁电器上线了“苏宁易购”、百货行业的王府井百货集团开发了“王府井网上商城”、批发市场行业的义务小商品城自建了“义乌购”网上批发市场,大型综合超市行业的大润发建立了网上超市“飞牛网”等。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和有益探索,不仅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新渠道、创造了新业态,而且较好地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整合和融合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为全行业加快“互联网+流通”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大型平台企业为小微企业实现“互联网+流通”提供创新生态支持。近年来,小微企业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互联网+流通”的创新主体。大量小微企业通过“嵌入”和依托大型电商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等,利用平台的品牌、流量及创新资源,开展“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经营方式和业务模式,进一步激活和丰富了整个流通体系的新;另一方面,大量小微企业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创新,也促进了平台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创新,特别是在支付、征信、物流、培训及云网端等方面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第六,从城市、到农村再到跨境的大范围创新。

互联网创新应用篇10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风险;治理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比重升至4.4%,已达到全球领先国家水平,并预测,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至1个百分点,带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7%至22%?q?。该报告依据的真实性待解,但互联网概念下投资拉动确有成效。

在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经济新生态之际,“互联网+”经济风险治理就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关风险理论的研究虽然众多,但是针对现实风险治理应用技术研究却是十分不足,现对“互联网+”经济风险及治理应用技术一一进行分析研究。

一、“互联网+”经济风险根源分析

当前互联网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等高速投资发展时期,中国增加iCt(信息和通信技术)投入,其中互联网基础建设是核心。在过去的20年,中国对iCt技术的投入平均每年增加8.8%,从而带动GDp总额每年增长1.0%,如表1所示。过去20年,中国每年因iCt投入而增长的GDp已经远远高于其他主要的工业国或金砖国家,比如比美国高2/3,是德国的2倍多,日本的3倍,中国通讯设施历史发展落后,欠账较多,互联网为中国实现通讯赶超提供发展机遇,带动中国巨量该领域投资。

由于投资拉动效应,外加通讯短板欠账消除,“互联网+”经济推动市场化、释放经济潜力巨大。

然而,“互联网+”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不能神话,政府经济治理制度设计需要将现实与神话区别开来,回归理性。我们可以从世界上最先进的互联网和iCt经济体――美国窥见一斑。关于美国网络技术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对比研究结论清晰地解释了为何扩大互联网应用与iCt投入存在密切联系的原因,帮助我们理性认识“互联网+”经济实效性。

深入分析发现美国在互联网和iCt高速发展的34年里,经济效率有阶段性提高,但不具有长期持续性。1994年至2001年,美国的生产率年增长率达到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值――3.6%。发展原因是该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当然投资拉动反应滞后段时间,大约1年左右。美国投资占GDp比重从1991年的19.8%上升至2000年的23.1%,互联网泡沫后则投资略有下降,然后在2005年达到22.9%。这时主要是信息产业基础投入加大,美国随后这方面的投资减少导致了生产率增速急剧下降。从图1中对比清楚地看到美国劳动生产率随资本投资激增发生的变化。3年后,投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6,4年后高达0.89。当资本投资减少时,劳动生产率也随之下降。这表明,并不是互联网理念或者纯网络技术直接导致了生产率提高,仍是投资拉动成效。

分析历史数据可能会因具体经济市场化存在差异因素有所偏颇,那看看当下美国经济发展动力问题。2014年5月,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Yellen)坦言,美国正在面对“较为疲软的生产率增长”。据CnBC报道,摩根大通旗下基金部门首席市场策略师戴维・凯利指出,美国经济增长迎来了第七个年头,但是增长速度却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最慢水平。在2014年,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不断创新叠加推出,美国政府制度创新网络产业激励不断推出,领先世界各国实施治理体系,但美国生产率增速仍如蜗牛般缓慢,仅为0.5%。凯利发展预测,2年内美国将耗光经济发展动力。由现实数据清晰地表明,仅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提高生产率,美国推动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就是对互联网过度依赖的产业风险的理性认识。互联网仅作为一种创新技术、创新资源,不能依网永逸。

而反观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现实,存在很多不良现象:电商只是实现传统店铺利润集中向电商平台转移,反而出现实体店铺倒闭潮;网上营销舞弊、欺诈、假货盛行、税源流失,借助互联网运行的企业处于不盈利状态等问题;互联网渠道平台过度垄断,打压注册商户生存空间,对经济贡献未能抵消带来其他领域亏损数据;p2p网贷平台普遍关门跑路等。

从以上“互联网+”经济发展分析不难发现,“互联网+”经济风险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仅是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技术环境、生态等,适应社会诉求的科技创新应用拉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没有创新性的互联网普及应用对经济发展成效不大。这对中国“互联网+”经济风险防范政策制定有着重大启示与借鉴意义,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互联网+”经济风险及治理

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国网民因网络诈骗、垃圾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导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1093亿元。其中,网购令网民权益损失最严重,网民遭受损失的范围广,平均损失规模大,曾在网购中遭受损失的网民比例高达65.3%,平均经济损失为176.2元。网络欺诈盛行不仅侵害个体利益,更严重危害了“互联网+”经济公共安全秩序。

1、互联网服务垄断风险及治理

数据显示,SK电讯当时的Lte-a商用网络的平均数据传输速度已达102mbps,是同期美国平均家庭宽带速度的10倍。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因政策制度导致产业垄断后果,网速世界排名在80位以后。根据akamai公司的《2014年第四季度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韩国宽带网络的平均连接速度为22mbps,这一速度相当于美国的2倍,中国的6.5倍。而且,相比国民收入,韩国的网络资费标准也并不高,对于一般韩国家庭而言,每月平均仅须花费20000韩元(约110元人民币)就能轻松享受百兆宽带网络,这不到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月收入的1%。如今免费的高速wi-Fi信号覆盖整个首尔城,平均网速几乎是美国的两倍,发达的网络带来了大量的“经济红利”,形成“互联网+”经济良性循环。发达的网络,高速互联网速才能实现与商业、金融、娱乐、教育、交通、医疗等领域和行业的充分融合,释放出巨大的“互联网+”效应,互联网大量的增值服务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收益源。由此,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严重垄断导致巨大基础差距已成为对国家互联网产业战略巨大垄断制约,排斥技术创新进步,已然成为压榨市场红利的可怕黑洞。国内网速不是基于技术创新滞后,也非技术障碍导致,而是垄断。

打破垄断体制是提高网速的必然出路,提高网速仍需系铃人政府以权力清除垄断,进行推行产业治理制度创新,清除垄断产业制度,落后产业制度体制改革比总理喊话提速降费更有效久远。国家应对信息基础实施产业重大技术进步强制推广应用,如4G、5G宽带技术,政府优先发放牌照,发放范围不限于现有垄断企业,对构成竞争潜在主体倾斜投放牌照,如5G授予华为、电网、广电、铁路、卫星通讯等对现有垄断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主体,必要时扶持资助发起组建新产业市场竞争主体;对虚假网速欺诈行为,制度设计参照境外惩处赔偿原则,立法授权免除使用费用并惩罚性加倍赔偿;为消除政府审批导致迟滞先进技术使用,立法授权创新主体自动取得许可,更应重罚问责造成垄断迟滞技术进步的中央部委;在中国,高层问责人事调整更会高效消除垄断推动产业发展。国有垄断势力导致网络产业服务基础设施的落后,客观上就是为美国谷歌卫星宽带覆盖中国提供机会。

2、网络欺诈等互联网安全风险及治理

中国垃圾邮件、网络攻击量全球第一,互联网安全性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政府治理应着力消除网络安全环境隐患,确保“互联网+”经济交易安全,营造安全可靠网上经济健康环境,以安全、有序的治理服务推动“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网上诈骗、欺诈、侵权等犯罪更侵蚀网络交易安全信用,导致网上交易行为不可信,网上失信普遍性将导致“互联网+”经济基础动摇,“互联网+”产业一切推广应用将处于飘摇状态。树立网上信誉与交易安全,需要制度系统设计保障,没有“互联网+”经济安全环境治理,则其他举措无从谈起。

全球最大的内容传递网路服务提供商akamai则在其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安全报告》中指出,2014年全球的恶意流量攻击行为中,有43.0%由中国发起,几乎是剩余前十名国家的总和。流量攻击(DDoS)是目前最难防御的网络攻击之一,据美国最新的安全损失调查报告,流量攻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各种网络攻击行为中是最为严重的。流量攻击之泛滥,暴露出的是中国区用网环境的恶劣,以及网民信息安全长期得不到制度保障的糟糕现状,暴露政府互联网治理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互联网+”风险先行势必祸害“互联网+”经济发展成为必须解决首要治理问题。网上环境是现实社会环境反映,线下经济欺诈、失信必然网上扩大恣肆,线上线下同步共治才能净化“互联网+”经济环境,线下治理无序难有线上规范有序。

欧美国家市场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活动法治文化深入,“互联网+”经济风险无中国严重。我国网络风险与线下风险形成叠加效应,更应重视“互联网+”经济风险全面治理,针对网络风险采取有效系统治理制度设计,净化“互联网+”经济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以政府善治维护“互联网+”经济运行秩序,同时兼顾全员共治积极性制度设计引导。现有惩处制度机制软化,是长期治理无序制度根源,政府失信、垄断企业欺诈、利益集团把持立法制度设计都是社会全员失信文化源头。

3、互联网金融风险及治理

当前网络金融热点领域出现网贷倒闭风波,网贷风险首先在“互联网+”经济信用环境问题;其次是网贷机构从业人员风控能力;再次网贷制度治理规范风险回避设计技术性不足。网贷利于消除资金中间环节,利于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融资发展,风险系统治理才能保障新型产业生存发展,否则遗留更多社会金融隐患。网贷治理制度应设置第三方监管账户制度,脱离监管专用账户资金汇集一概作为诈骗刑事惩处,欺诈网贷客户违约立法制度设计,参照信用卡违约追刑责一样保护该行业发展,仅要求行业风控提高,不进行环境净化和制度保障,市场风险会不断扼杀该金融业态创新。网贷行业应在现有制度环境中经信交易模式技术创新,善用现有制度体制化解违约风险,借用第三方银行托管,以注册客户银行账户透支模式委托银行发放贷款,对失信客户直接以信用卡犯罪途径追回违约贷款本息。等待制度环境完善不如自我业务模式流程创新,创造性善用现有社会制度环境,推动制度治理过度等待完善期间先行尝试,创新商业技术模式率先获得创新红利。

三、“互联网+”经济风险政府兜底设计

为打破互联网交易平台垄断弊端,地方政府应当开设政府网站经济板,对注册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安全制度设计保障模式,消除网上交易欺诈、不诚信行为惩处力度,对交易双方利用交易系统政府兜底保障信誉,开展资金众筹互助金融服务,促进交易安全完成,减少“互联网+”经济对传统金融信贷依赖,对垄断网络平台具有选择权,扩大社会信用激活市场交易。对“互联网+”经济系统风险和欺诈风险政府应兜底承担治理制度设计,可消除社会网络交易风险恐惧,网络环境下个人维权困境消除就是政府兜底风险治理策略。政府以国家力量打击清理网络风险制造主体,消除网络舞弊、欺诈等对个体侵权行为,以国家力量主导才能净化“互联网+”经济环境。政府治理在风险责任上回避承担难以形成有效治理环境。政府兜底非经营风险承担,是维护“互联网+”经济交易安全环境治理之义务,树立市场秩序信誉,高效负责公共服务利于推动网络创新业态发展,也是“互联网+”经济最好的政府安全保证书,唯有政府网络安全保证才能在网络时代满足市场主体交易安全诉求,制度性保护创业创新主体,实现民众网络社会经济生活安全,最大限度地促进、维护好“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政府通过采用大数据挖掘的方法来鉴别及检举医保等欺诈的行为不仅为其节省了数十亿美元的医疗保险金,而且还了解到骗保企业之间是如何相互竞争并不断壮大业务的伎俩,为针对治理提供依据。美政府称,医疗诈保花费一美元,得到的回报是8美元的保费回归。可见美国互联网违法治理重在利益剥夺惩处制度设计技术,对各国互联网犯罪违反行为打击具有借鉴意义。美国治理欺诈不但没有增加政府开支,反而实现反欺诈投入盈余,国内反将欺诈治理作为政府负担,足见我们网上治理技术体系无效、能力低下,政府治理组织人员素质存在问题。该差距更多体现的是治理观念、技术应用措施落后。治理未必会亏损成本,治理制度设计适当可实现更大利益获得,包括对违法行为网络治理获利模式推广,惩罚性赔偿制度机制设计深化网络欺诈打击,震慑欺诈行为人,打击欺诈获利除依靠国家力量,可多元化依赖社会力量授权社会组织打击并让该类组织获利,如网络欺诈治理制度授权2013年12月26日成立中国“天下无贼”反信息诈骗联盟,360公司反欺诈公益权,授权互联网组织以互联网技术消解反制网络违法犯罪,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立法制度设计上授予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网络违法行为治理依据和利益补偿,让网络反违法、欺诈成为全民网上猎杀游戏运动,以利益引导多元共治净化网络环境。

因此,在中国寻求全国“互联网产业革命”时,应充分重视美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经验,尤其美国互联网产业泡沫教训。互联网提供通讯、大数据资源、云计算、新工业,商业、服务等管理、技术、模式创新路径、手段,如同发明电,没有电的创新应用,电本身不会带动社会发展一样。“互联网+”经济风险是创新技术带来经济社会转型困境。政府治理应及时预见其风险对社会各领域影响,引导化解风险,合理减少经济转型损失。真正实现“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尚待互联网之上进行各领域创新发展,唯有治理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才能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根源。

注释

?q?麦肯锡合理研究院.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R].第1-10页。

参考文献

[1]孙文远:网络经济风险刍议[J].现代经济探讨,2005(6).

[2]杜雷鸣:中国网络经济风险管理初探[D].四川大学,2005.

[3]陈爱平:网络经济的风险应对机制及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6(3).

[4]展绍暖:网络经济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分析[J].经济视野,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