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银行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0:01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部信用评级现状

1.商业银行外部信用评级原理及发展

信用评级,也称资信评级,是由专业的独立机构或部门,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一整套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通过收集定性、定量的信息对影响经济主体或金融工具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对这些经济主体或者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内按市场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达到为投资者服务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分为内部信用评级和外部信用评级。内部评级指的是由银行内部专业的信贷评估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债项进行的对方履行合同约定及还款能力和意愿的综合评定,其主要用途是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外部信用评级,就是外部人根据其披露的公开信息以及提供的部分内部信息,在全面分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信用质量作出综合评估,将各个商业银行划分为相应的等级,并用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向社会公众公开评级结果,用来揭示各金融资产的风险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评级的起步相对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相对单一的金融结构。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设立,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那时银行发展主要依赖于居民存款,市场化的资金来源相对较少。在这种背景下,由于银行没有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需要,相应也就没有了银行信用评级存在的基础。随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于2004年,工商银行于2005年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后,以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城市商业银行为辅的我国商业银行群体初步形成。资本市场上也开始出现了对银行评级的需求,我国银行评级业随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我国现有信用评级方法与思路

在我国,2003年4月银监会分立之前,没有专门的银行监督机构,也没有一个可供市场参考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2006年银监会推出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同年一些社会评级机构也开始每年对国内部分股份制银行进行主动评级。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信用评级事业才逐步得到了发展。目前,在我国对商业银行进行外部评级的机构主要有银监会、中诚信和大公国际三家。各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与思路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一致,都包含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体系可作如下表比较:

所以,对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外部评级项目可作如下概括:

2.1基本财务面评价

三家评级机构对此都有涉及,其中银监会对基本财务面又细分为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状况三部分来分别评价,大公国际和中诚信是合并为一个方面来评价的。具体在评价时,三家评级机构又各有侧重:

在评价资产质量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正常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定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中诚信则采用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占股东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百分比、关注类贷款占不良贷款百分比来衡量。

在评价盈利能力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率、风险资产利润率,定性指标包括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而中诚信采用的是拨备前利润平均风险资产回报率、净利差、净风险资产回报率等定量指标,大公国际主要使用了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贷款净利息收益率、费用收入比、盈利稳定性等指标。

在评价流动性状况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定性指标包括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的调配情况、流动性的管理情况、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中诚信采用的指标有市场资金依赖度、贷存比。大公国际采用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例、本外币存贷款比例。

2.2资本充足性分析

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定性指标包括银行资本构成和质量、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银行对资本的管理情况。大公国际除上述定量指标外,还设计了所有者权益/总资产的定量指标和资本补充机制的可持续性的定性指标。中诚信采用指标与此类似。

2.3公司治理与管理评价

三家评级机构均采用了定性指标来进行评价:银监会采用的指标有: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中诚信采用的指标包括所有权结构、关联交易风险、管理策略及管理质量、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大公国际采用的指标包括所有权和组织结构、主要人员风险(主要是指董事长或行长经营风格、道德品质、个人学识等因素对银行经营带来的影响)、内部与关联方风险、信息披露质量、风险偏好等。

2.险管理评价

对风险管理的评价银监会主要侧重于市场风险的评价,其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利率风险敏感度、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定性指标则有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中诚信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则包含了多项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六个方面。类似的,大公国际也在信用评级方法框架中对风险作了详细地阐述,他认为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采用的指标有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利息回收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等定量指标和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程度、管理层风险偏好等定性指标。

2.5运营环境评价

银监会对环境的评价归为了不占任何分值的其他项,相对而言,中诚信和大公国际则把对银行所处环境的评价放在比较高的地位,如中诚信将银行的经营环境又分为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监管环境、法律环境四方面进行了评价。而大公国际则采用了定性指标来衡量:如营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的影响、监管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2.6运营价值评价

银监会在《内部指引》中对此未曾涉及。而中诚信认为品牌价值反映的是银行在某一特定地域市场或业务领域中市场地位的稳固程度,其在评估银行的品牌价值时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定位、可持续的市场份额、业务的地域集中度、收益稳定性与多元化。对银行营运价值的评估也是大公国际银行评级的主要因素之一。银行的运营价值主要是指银行可以藉此获得长期稳定的、超出平均利润水平的盈利的优势或能力,这种优势或能力可以产生自银行的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其采用的指标包括资产规模、总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等定量指标和收入多样化程度、营业区域覆盖范围及分散化程度、收入稳定性等定性指标。

2.7外部支持

与银监会不同,是否存在第三方的支持是中诚信和大公国际的分析师都仔细考虑的问题。中诚信认为与其他发债主体一样,银行的还款能力并不仅由其内在财务实力决定。一家实力较弱的银行如果能在出现支付危机时获得第三方支持的话,其还款能力也会获得增强(第三方可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股东、市场同业)。所不同的是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获得外部支持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大公国际在考虑银行整体信用状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所有权的特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外部支持对银行整体信用状况的影响:国家或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外部支持、股东对银行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邓渊剑.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用评级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2009年6月

[2]张凌云.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研究,2010年5月

[3]中诚信国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2007年6月

[4]大公国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框架,2005年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2

摘要:以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问题下为出发点,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现状,指出行政政断是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的根源所在,其弊端已阻碍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应以对银行业消费者的保护为切入口,从完善内部治理和加强外部监管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抑制国有商业银行断。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收费;垄断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自2002年起,中国银行业服务的收费项目开始不断增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业服务收费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借记卡年费、跨行取款费、密码重置费、零钞清点费等等不一而足,银行收取的服务费似乎无穷无尽,如中国工商银行,此次公布的收费项目已然高达409项。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抱怨并非无病,而是植根于银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服务价格的不相称。社会各界关于银行收费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这让人们不得不怀疑,是否银行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商业风险与成本转嫁到广大普通消费者身上。中国银行业乱收费的现状应该归咎于对市场的垄断。

二、银行垄断效应分析

政府保护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不但会产生一般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还会带来其他社会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制约这些银行自身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垄断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效运行。垄断是我国金融竞争不充分和竞争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增机构、拼数量、不计成本拉存款,在服务的质量上、金融产品的创新上、业务领域的拓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却无大的作为。银行员工也缺少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内在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垄断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低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低与国外银行相差甚远;成本率远远高于国外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人员众多,致使在人均利润、人均资本与人均资产的衡量上无法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低效率可见一斑。

2.垄断造成信用体系的缺失及金融风险的积聚。在垄断状态下,国有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去建立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其他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状况下,欲建立成本相当高的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两难困境下,信用服务网络无法建立,信用体系的缺失在所难免。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格局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十分单一,在居民高储蓄、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高贷款及国有企业的低效益约束下,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行出现了高储蓄―高贷款―高积压―高拖欠―高亏损―低效益的不良循环,资产质量难以明显提高,使国有商业银行陷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包围之中。

3.垄断造成现金经济、非法金融的不断扩张。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造成的金融服务效率低下及信用体系的缺失,导致了经济生活中现金的大量使用。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使用现金的比例即现金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6年的127%上升到1999年的16%,远远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4%的水平。同时,国家强力控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使国有企业严重缺乏硬约束的贷款需求得到了国有商业银行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经营资金却借贷无门,被迫纷纷转向民间金融,由此导致民间的高利率,非法集资盛行。

4.垄断形成规模不经济。国家控制下的银行垄断,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人员及机构网点扩张的同时,缺乏成本及利益约束,结果导致单位营运成本上升、单位收益下降,出现规模不经济。

5.垄断造成信贷配给的歧视。在现实生活中,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商业银行缺少价格调整的主动权,影响商业银行承担贷款风险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必须履行“隐含的契约”将资金贷放给国有企业之外,充满活力的非国有企业所获得的信贷支持微乎其微。

三、银行业垄断改革――效率与对策

伴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垄断有理”的解释都显得非常乏力,垄断已带来了许多非效率因素。银行业效率能否提高事关我国银行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以及能否融入国际金融领域以参与国际竞争。实行银行业垄断改革,提高银行业效率,已刻不容缓。

1.开放市场,营造多元竞争主体。尽管我国已有一批新兴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成立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设立,但在设立分支机构和业务开展方面受到严格限制,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则受控更严。因此,对内、对外开放银行业,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进一步充实现有银行体系是克服现有银行业垄断不利影响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必须排除对民营银行的歧视性限制,因为在允许外资银行它们显然都是非国有的进入的同时却对本国的非国有银行进行限制是不公平的。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需要民营银行的建立。

2.放松价格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银行业开展竞争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手段,放开价格、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打破国家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实现银行业的有效竞争,避免价格管制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银行经营行为扭曲的有效手段。

3.放松分业经营管制,提高行业绩效。按照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现状,采取分业经营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国际银行业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看,金融业的日渐融合已成主流发展趋势,全能模式将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根据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宏观监管水平在适当时机逐步取消分业经营限制,从而弱化垄断,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4.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长期的垄断使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利益激励约束机制,商业化进程缓慢,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进行产权改革,理清产权关系,建立起既有科学合理的风险约束,又受利益机制调节的商业化经营机制,进行机构调整、人员裁减,转变业务发展方式,以提高经营效率。

5.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用体系。毫无疑问,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并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构筑完善有力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银行经营状况与信用状况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银行经营评价体系及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功能,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

银行业是一个严重依赖外部资金和公众信任,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都十分突出的高风险公共行业,而且其风险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银行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深化金融改革明显提速,特别是现在银行业已经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不仅要求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也对监管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对有效商业银行监管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本文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为提升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并保持金融安全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一、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的含义

商业银行监管的实现过程充满了政府当局、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冲突,监管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取决于政府当局的监管约束、银行自我约束和来自社会公众的市场约束三大力量的共同作用,其中,银行自我约束和市场约束属于市场力量。所以,实现有效商业银行监管,可以归结为限定条件下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合理定位。如果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的发育状况存在缺陷,或者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搭配不协调,那必然会降低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由于政治或经济原因,许多国家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演化中经历过严格控制性商业银行监管,所谓严格控制性监管是指实行分业限制、利率管制、市场准入严格限制等,包括德国、英国、美国,以及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银行业经营环境更为开放,跨国银行蓬勃发展,同时,各种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使得严格控制性的监管制度开始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性,其所扮演的角色从维护银行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措施转变为限制银行业发展的桎梏,甚至成为银行业竞争能力低下和银行危机的根源。于是从此以后,各国进逐步放松管制的以消除银行业发展的障碍,给予银行业更多地获利机会,释放受压制的市场竞争力量,增加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有利于提高银行业效率、促进其发展。

三、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的现状

1.控制性的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政府监管制度为了顺应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趋势,实行严格控制性监管制度的国家纷纷取消各种限制竞争的监管措施,逐步构建和完善审慎性的政府监管制度。我国银行业的政府监管也曾经实行过严格控制性监管制度,且目前仍在实施某些控制性的监管措施。所以,政府监管安排实现从控制性监管制度向审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过度,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程度的关键环节。

2.从控制性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向审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过度。1998年以后,政府监管进入从控制性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向审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过度阶段,它包括几乎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一个是控制性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淡出与变革;另一个是审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强化。

3.培育和发展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的各种约束力量。市场力量的培育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实现监管市场化成为我国有效商业银行监管供给的关键所在。为实现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政府监管制度应从替代市场力量向互补和增强市场力量转变,但是,仅仅优化政府监管这种外部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培育和发展市场力量,市场力量的发育状况良好是形成市场化监管体系的基础,如果这一基础存在缺陷,政府监管制度的转变也将难以实现。市场力量既包括银行的自我约束,也包括来自各种市场参与者的市场约束。

四、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格的监管制约机制。监管制约机制包括对监管人员的制度规定及责任划分。监管人员在对银行依法监管的过程中无人对监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管,其是否秉公办事,廉洁公正;是否利用职务之便牟取不正利益;在审慎银行经营行为时无人对其行为进行监管,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法律机制,同时也没有制定出一套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监管者的监管成效。

2.对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的法律不完善。我国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的缺乏实施细则、缺乏操作性;我国两大基本法律对监管方法仅有原则性的规定诸如以何种形式和程序来实现现场、非现场的监管或者通过利用外部审计师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制度的不规范使得监管的主观随意性很强,在监管程序上过分强调对银行新网点、新业务、增资扩股等方面的严格审批而在对投资人权益的保护方面则力度不够,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不能较好的分散风险。原来《商业银行法》对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一直无实质性的操作规范。

3.在商业银行监管内容上重合规性监管而轻风险性监管。我国外资银行金融监管在实践中长期贯彻的是“重引进、轻管理”的监管方略,监管主要集中于市场准人方面,对于其业务经营的监管还很不够,对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资本流动性状况、经营政策、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等都不太重视,忽视了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监管。对外资银行的检查也只注重是否符合法规的事后检查。缺少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检查,致使外资银行的某些经营活动基本处于自由状况,埋下了一些风险隐患。

4.商业银行监管人员素质不高。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面对是日益繁多的金融创新产品,我国现有的监管手段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监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监管当中,缺乏对风险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判断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监管人员除了精通银行操作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财务分析及风险分析能力。我国尚未制定出一套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监管者的监管成效,长期以来我国监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5.商业银行监管信息化发展较为落后。银监会成立后,央行作为货币发行的专门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及市场信息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监管信息提供的不完备性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监管机构掌握央行货币政策信息的不完备性,同样制约了监管部门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在我国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共享还不完善,信息数据的不准确性,不及时性及不能利用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风险进行的预测都影响了监管实施。

6.没有明确的监管目标和技术指标。现有监管只是一种传统粗放的监管方式,对商业银行监管没有明确目标和理性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还处于一种稽核式和行政管理式的监管方式,监管人员在对商业银行监管的过程中,不能利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金融机构还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风险的评价及建立在合规监控上,没有对银行信用风险评级开发实质性的工作,并对理性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众披露,现行监管没有具体规定监管目标,由于目标不确定性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自觉地按照金融监管当局的要求去做,而是想方设法绕过监管,对银行风险没有起到早发现,早干预的作用。

五、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我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市场经济、市场金融为本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目标。银行业应该采取如下的对策:

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我国曾颁布《商业银行法》,《经常外汇业务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等金融法规,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这些规章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扩大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市场准入规则,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从各国商业银行监管法的创新来看,其一般是强化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功能,而将金融监管权进行分离。新法律的出台应具有瞻前性,相关法律应大量吸取国际上监管法律的优点。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商业银行监管担任审慎银行经营风险,发现商业银行薄弱点,分析风险,查找问题,及时纠正的重要职责。因此监管主体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也应上升到制度层面上来,严格规范商业银行监管工作人员对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建立商业银行监管业务知识资格考试和职业道德评价等制度。监管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对商业银行金融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在工作中依法办事,行得正,立得直,能及时纠正银行经营中的违规行为。因此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监管人员队伍。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需要,还应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手段,定期从国外聘任监管专家到中国工作,努力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素质是必要的。

3.加强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是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资产增长很快,盈利空间有限,又缺乏有效的注资渠道,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直偏低,资本的补充远远没有跟上资产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优化资本结构,多渠道多途径的补充资本金,,迎接新巴塞尔协议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对此,可以采取增加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增加银行的附属资本和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权重等措施。

4.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新巴塞尔协议强调,随着金融向国际化、多元化的方面向发展,当今各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不再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技术风险等都会对银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将银行面临的各种可能的风险归纳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此,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上突破单一信用风险的局限,要充分重视对这些风险的管理,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5.加大商业银行监管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针对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应该树立与国际银行业相接轨的监管理念,建立起以三大支柱为特点的资本监管框架,建立银行外部审核制度,提高监管水平,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灵活全面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6.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用评价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和沟通,以上市和拟上市银行为先导,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7.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互促互进。在构建市场化取向的监管体系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监管制度的变迁,还是市场力量的培育,都存在大量的障碍和困难需要解决,都需要许多配套措施。审慎监管的构建和强化是市场力量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政府监管制度的变迁进程应与市场力量发育程度相协调,只有市场力量有了较好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审慎性监管对控制性监管的替代。所以,既要给市场力量发展适度的空间,又要避免对薄弱市场力量的过分依赖,两者之间应互促互进,以实现政府监管制度的优化和市场力量的强化,逐步形成市场力量为主导的监管格局,提高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从自身国家利益的的角度出发,全面发展本国的经济,谋求经济利益,保护国家利益。银行业尤其是政府监管的重点,特别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国家命脉。本文的论述,深入分析了从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既而找出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长霞:中国银行业反行政垄断与监管权力界定[J].科学与管理,2008,(01)

[2]黄世安: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金融纵横,2008,(02)

[3]胡汝强高冬民: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成效和困难――一场监管价值观变革引领的全面变革[J].西部金融,2008,(03)

[4]佘春宁:我国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与对策[J].南方金融,2007,(01)

[5]刘晓芬:提高银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探析[J].金融经济,2007,(02)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4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相关对策

一、新常态下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分析

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同时也是其生命线,对银行的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自身流动性管理的重视程度,协调好同自身金融中介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通常为负债经营,借助存款等负债业务来吸纳社会流动性资金,接着再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使用资金并且获取利润,进一步实现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再分配。要想更加顺利地完成流动性变换,银行内部应维持足够的流动性。除此之外,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它的盈利性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要想化解这种矛盾关系,还应经由对内部资产流动性的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流动性的动态平衡。现阶段,国内的商业银行由于国家信用的支撑,并未出现危机。然而,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步,对外业务的持续开放,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所以流动性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国内外专家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说:我国专家董积生认为一个国家汇率高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股市发展状况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根本要素;orioaspachs通过研究得出在流动性危机发生时,央行隐含的救助可能性越大,银行的流动性就越差。此外,其认为经济周期和商业银行流动性大小具有反向关系的结论。首先,大部分国内外专家选取存贷差、存贷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因素当做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指标。尽管有关文献均涉及对此问题的研究,然而大部分都是针对单个银行而言的,同时只从宏观因素或微观因素其中一方面进行了探讨,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

二、新常态下影响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具体因素分析

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高低取决于其平衡流动性供给以及流动需求的水平。所有影响其流动性供求关系的要素均会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诸多影响因素可以简单划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方面。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微观影响要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

商业银行流动性一般可以从资产及负债流动性两部分进行研究,而其资产业务通常以贷款为主。若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较高,便能够如期收回贷款,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供给。然而,若是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令银行的资金无法收回,并且在贷新换旧、放贷还息依旧存在的前提下,不良贷款额可能继续增加。一家商业银行若拥有大量不良资产,便容易造成资产流动性的减弱,积累到一定程度还会吞噬其资本金,危及存款人的利益,甚至引起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和更多社会问题。国内商业银行始终以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所以,其持有的多种资产流动性也各异,并且多种资产及资金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动性造成影响。

2.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

银行资本金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拥有重要影响。资本金之所以关键是由于充足的资本金能够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并且有助于银行更好地应对流动性风险。在《巴塞尔协议》当中,提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在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需要超过4%。国内商业银行对资本质量的管理也是依照此协议中的要求。资本质量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作用非常主要。

3.商业银行的运营水平

运营水平,指的是企业借助内部人力资源及生产材料,在外部市场环境的限制下,配置组合而对完成财务任务产生作用的大小。商业银行运营水平的高低将会在其自身的盈利能力中得到直接体现。另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通常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分歧。所以说,商业银行的运营水平必然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宏观影响因素探究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央行展开宏观调控工作的关键工具,央行借助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宏观经济当中货币投放量的目的。不论哪种货币政策工具均能够经由作用于流动性供需的途径来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如说,央行借助对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令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持续降低,可供银行发放的贷款就不断变少,进一步令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提升。另外,中央银行借助票据发行的手段来回笼资金,若是商业银行用于购入央行票据的资金额提高,则可供信贷的资金量变少。国内商业银行通常只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信贷资金的减少或增加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2.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

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通常体现为商业银行借助金融市场来迅速实现资产变现、负债经营来达到流动性需求。一个国家金融市场越健全,其银行流动性就越强。相反,若其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那么商业银行进行资产变现的费用及损失都将大大增加,最终导致银行流动性水平的降低。

3.国家宏观经济水平

中国的经济情况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服务机构,经济的不稳定性会严重干扰资金的融通。从经济周期理论出发,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企业盈利能力提高、投资需求提升,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也会迅速增加,银行贷款的业务量随之增大;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加、更多资金用在消费行为中,用于储蓄的资金减少,最后结果通常为银行贷款需求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银行存款增速,出现银行流动性的负缺口,反之亦然。

三、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需采取的相关对策

(一)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力度

国内的商业银行应当持续健全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达到银行财务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及时性及真实性要求。健全的信息披露体系除了有助于银行监管水平的提升外,也能够有效保障银行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资产的合理配置、利用,尽可能避免银行及存款人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提升存款人对该银行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FDiC主席威廉•西德曼提出“若仔细考虑便会发现,整个金融体系均为建立在信息的前提下运行的,众所周知,如果信息受到打击,其便会迅速被腐蚀”。所以,稳定存款人的信心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制度亟待完善,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指标、资本充足率及资本结构等存在不小的差距。例如,中国的会计体制并未借鉴全球通用的准则,如此一来便造成公信力的缺失。所以,我国需要持续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力度。

(二)强化商业银行产权体系的变革

中国必须持续深化对银行产权体制的革新,实现明确的金融产权结构及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完善的制度基础除了能够防止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外,还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及决策能力,令银行的经营更趋近市场化。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系必须是国有独资形式,然而这一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商业银行的运营。因单一产权导致的内部人员控制问题及政银不分的现象,令商业银行难以达到更有效的经营。所以,我们必须持续转变产权结构,健全产权机制。产权体制的变革对银行经营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例如,我国建行2004年完成的股份制改革,依据制度规定,构建起基本框架并成功引入了战略投资人,后一年于香港交易所挂牌。改革之后,不管是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或者贷款水平方面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深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促进市场升级

金融市场的发展由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构成,其完善有助于给商业银行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在日趋健全的货币市场中,商业银行能够有效调动头寸,更有利于其维持稳定的流动性;此外,也可以提高自身利润。借助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商业银行能够经由货币市场基金将其聚集资金的大多数留在银行系统内,并且健全货币市场体制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有利的环境,资本市场的完善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类型的丰富。上述措施均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其流动性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新常态下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宏观因素及微观因素、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究,这对于今后我国强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杨格单位: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

参考文献:

[1]闻岳春,段奕冰.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2011(02)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5

论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规模的扩张、业务领域的扩宽,服务功能的扩大,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网上银行的兴起、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这些变化对于当今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有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经营管理体制落后,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利率变动风险大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提高竞争力,规避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对此,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通过整理四大商业银行指标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建议。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完善和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强调将经营管理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和经经营业务的发展,该理论演进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不必要保留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可以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方式,扩大从借贷市场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径,满足多样化的资产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三)多元化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产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忽视了赢利性;而负债管理理论解决了赢利性,但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该理论认为需要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管理,才能达到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协调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进程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1984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信贷资金体制,银行的资金由国家分配。

1985年起,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实行实贷实存管理体制,把资金与规模分开,实行信贷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的管理体制。

1987-1994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做出了暂行规定,根据一般国际惯例和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规定了9项指标,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

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该通知对94年通知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进行修订,主要补充了境外资金运用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指标,增加了六项监测性指标,并把外汇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

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国有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

2000年来,随着我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各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国外管理经验,开始引入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等模式,采用先进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能力,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己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反应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质量、市场风险以及资产赢利性。近几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为满足上市披露、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更是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现通过对07-09年四大商业银行六项资产负债管理比例指标的考查,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现状。

(一)流动性指标

表1:2007-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情况

流动性资产

流动性负债

资产流动性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中国工商

银行

653960

957818

1002602

2440149

2876330

3265805

26.80

33.30

30.70

中国银行

11387

14870

18214.44

34929

30470

40208

32.60

48.80

45.30

中国建设

银行

5881

6967

8485

42924

43607

58865

13.70

15.98

14.41

交通银行

4858

7174

6953

17947

18106

24986

27.07

39.62

27.83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CameL评级体系;经营绩效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的特殊企业,其主要业务就是通过经营风险来追逐利润。因此,降低风险、加强监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关键之一。我国银行业正处在向国际化接轨的变革时期,新组建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很有必要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依法加强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CameL评级体系是美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时使用的统一标准,其正式名称是“联邦监理机构内部统一银行评级体系”,其考核指标涵盖了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最关键的经营宗旨,因其有效性,该评级体系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颁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银监会负责人表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既要借鉴国际通用评价银行的良好做法,又要结合国内银行业监管实践经验,建立“CameLS+”的评级体系,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精细调整,使评级结果能准确反映各个机构风险状况及其管理水平,更好地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和改进识别、度量、定价和转移风险工作,提高银行业风险管理与监管水平。“CameLS+”监管评级体系,主要在原有分析要素的前提下,加入市场风险状况要素。由于市场风险状况的度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故在本文中没有引入。

本文就“骆驼评级体系”的五大组成部分(资本、资产、管理、收益、流动性)的基本评级标准,结合我国银行业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监管及经营上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些差异,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方向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CameL评级体系的选取

首先,“CameL评级体系”是美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时使用的统一标准,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及变化趋势、资产质量、存款结构及偿付保证、盈利状况、人力资源情况等五个方面,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因本文比较的是国内与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故未用我国现有的绩效评估方法,而是结合我国股份制银行的特点,在CameL评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其次,从其特点看,CameL评价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价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

三、基于CameL评级体系的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比较

(一)确定研究指标

“CameL评级体系”因其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其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名相同而得名“骆驼评级体系”。以下是对每项指标的衡量方法选取。

(1)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

此指标将用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来衡量。资本充足率主要表现的是资本对资产的保障程度,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新的《巴塞尔协议iii》将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

(2)资产质量(assetQuality)

资产质量是评价金融机构总体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此指标将采用定量分析,CameL评级中使用的是加权的问题贷款与基础资本之比来衡量,而非不良贷款率,原因是不良贷款率未按权重计算三类问题贷款(次级、可疑、损失),而是直接加总,降低了问题贷款的风险。但由于国外银行报表的资料有限,本文将用加权的问题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来代替,其中,加权问题贷款=20%次级贷款+50%可疑贷款+100%损失贷款。同时,也将加入不良贷款占一级资本的比重来分析资产质量。

(3)管理水平(management)

对管理水平进行评级时主要以定性的标准衡量管理者的素质,通过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流动性的评级间接评定其管理水平的级次。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该金融机构的历史文化及主要业务、业务范围、行业地位、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薪金、激励制度等。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但又难以量化和预测的因素,因为没有量化指标和比率,一般情况下都通过其他量化指标得出相关结论,本文将选取成本收入比作为其中一项衡量依据。

(4)盈利状况(earnings)

商业银行的盈利是抵补损失的第一道防线,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基本比率是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收益率(Roe),其中,Roe=净利润/总权益资本,Roa=净利润/总资产。但在根据CameL评级体系中,通常使用平均资产收益率(Roaa)来代替资产收益率(Roa),Roaa=净利润/[(当期资产+上一期资产)/2],Roaa之所以使用平均资产,是为了降低资产在过去一年发生的较大变化所造成的扭曲。因此,本文将采用Roe和Roaa此两项指标来衡量盈利状况。

(5)流动性(Liquidity)

商业银行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是为应付存户的提款和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要评级一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否充足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该商业银行存款的变动情况、可随时变现的流动资产数量、该行在遇到流动性问题时迅速筹集资金的能力等。由于国外银行年报中数据的有限性,经过指标筛选,本文主要采用的流动性的评价标准为:现金指标、贷款与存款比。本文中为方便计算,突出重点,现金指标的计算为:现金指标=(现金+同业存款)/总资产。

(二)确定研究对象

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构成。鉴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在业务与管理方面的差异较大,故在我国现有的8家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选择研究对象,即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光大银。其中,经过对8家银行2009-2011年三年平均资产占8家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

招商银行在8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资产比例排第一,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和优势。同时招商银行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的上市公司,与国外的商业银行具有一定可比性,所以选取招商银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代表对象。

国外银行的选择较宽泛,鉴于地域与文化的相似性,选取亚洲运营绩效良好的商业银行作为比较对象,以此找出国内银行的优劣势,使之更好地面向国际化。目前华侨银行是亚洲一家评价最高的银行,也是世界上最高度评价的银行之一,拥有穆迪aa1级评级。并且新加坡华侨银行是首家(1927年)在中国开展银行业务的新加坡银行,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被列为华侨银行集团战略中的主要市场之一,与我国关系密切,由此选择新加坡华侨银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比较对象。

由于上述原因,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为中国招商银行与新加坡华侨银行,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两家商业银行2009年-2011年的经营数据,数据来源为各家银行公开披露的定期报告。本文研究的部分指标将采用三年数据的平均值,此处理的目的是使得数据更有说服性。

(三)研究指标的应用

以下将对中国招商银行与新加坡华侨银行进行五项指标的衡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1)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是指资本数量的充足和资本结构的合理银行,本文选取总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资本充足性的指标,如表2、表3所示。

无论从总资本充足率还是一级资本充足率来看,两家银行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可以认为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高出平均水平,没有风险问题,业务发展稳健。但是,新加坡华侨银行比中国招商银行有明显优势。

(2)资产质量(assetQuality)

本文选取“加权问题贷款/贷款总额”以及“不良贷款/一级资本””作为衡量资产质量的指标。在CameL体系中,我们将金融机构的贷款按风险程度分为四类——正常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后三类被称为问题贷款,加权问题贷款=20%×次级类贷款+50%×可疑类贷款+100%×损失类贷款。中国招商银行与新加坡华侨银行的贷款分类如下表4,采用的是2009-2011年三年的平均值,在这里将招商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归入次级类贷款中。为了方便比较,两者的单位统一转化为“百万人民币”(1新加坡元=4.9681人民币元,数据由和讯外汇提供,更新时间:2012-06)。

由表4可以看出,两家银行问题贷款的总量相近,但招商银行的问题贷款中损失类所占比重较大,并且通过该表中每一项贷款分类的对比可以得出招商银行的贷款质量略低于新加坡华侨银行。

两个衡量指标“加权问题贷款/贷款总额”与“不良贷款/一级资本”的比较见表5、表6。

如表5所示,近三年来,两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均≤5%,资产质量很高,风险很小,中国招商银行的加权问题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在整体上高于新加坡华侨银行银行。如表6所示,中国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占一级资本的比重整体高于新加坡华侨银行。在两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稳定的条件下看,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加坡华侨银行的资产质量优于中国招商银行,并且两家银行的问题贷款比重都在下降。

(3)盈利状况(earnings)

由表7、表8两个表可以看出,比较三年平均值,中国招商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Roaa)与资本收益率(Roe)均低于新加坡华侨银行。但在2011年底,中国招商银行的两项指标均已基本达到新加坡华侨银行的比率,可见招商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不断进步中,而华侨银行近三年的Roaa与Roe则在不断下降中。

(4)流动性(Liquidity)

表9计算的是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例,该比例是对银行整体流动性的基本衡量,它表明储户的资金在多大程度上被用来发放贷款。在这里,我们最好用非金融机构存贷款比较,因为一般来说贷款和存款的比率比较高,该金融机构可能有更大的贷款组合,或者使用了大量非存款或购入资产来进行融资。但中国招商银行并未对存、贷款总额和非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进行区分,所以只有选取存、贷款总额。

以上分别计算出的两组数据表明,中国招商银行的贷款组合比新加坡华侨银行要小,在这个指标上,中国招商银行的流动性较强。同时,我们将用现金指标进一步分析流动性,如下表10所示。

由于本文中现金指标的计算为:现金指标=(现金+同业存款)/总资产,所以现金指标代表的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上交存款准备金,所以在现金指标的流动性方面远不及国外的银行。从宏观层面看,2011年以来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8.50%达到20.00%,回收了银行体系内一定数量的流动性。

(5)管理水平(management)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对于管理水平而言,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定性评估,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家银行的年报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来做比较,见表12。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招商银行在管理方面和国际化进程上与新加坡华侨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华侨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将高级管理人员的长期利益与银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比股票增值更能达到激励目的。作为中国内地的商业金融机构,管理的国际化已成为招商银行改革的目标。

虽然管理水平难以量化处理,但也可以从一些定量的指标间接看出一些信息。如本文选取的两家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如表1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于成本收入比的指标而言,中国招商银行的比率略低于新加坡华侨银行,可见近三年来,招商银行在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国外银行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综合各方面来看,有着标准普尔a+评级的华侨银行的管理水平仍在招商银行之上。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以及流动性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在资本充足性和管理水平两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二,在资产质量、盈利状况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水平接近,国外银行略高于我国的银行,但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都在不断进步中,2011年中国招商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已高于新加坡华侨银行。第三,在流动性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存贷款指标上较强,但由于我国自2010年以来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一定数量的流动性。我国的银行监管者业可以借助该体系中对银行绩效评估的各项指标及其变动,了解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和风险状况,从而采取措施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在整体上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我国商业金融机构起步比较晚,在经营与管理上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资本充足率不足、管理水平有待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参与全球竞争,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需在一些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要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提高自己的资本充足率。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有:第一,加强我国上市银行的内源融资能力,优化银行核心资本构成。内源融资是源于银行内部融资,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的资本投入、企业留存收益和员工集资。内源融资成本是最低的,加大内源融资能力主要通过提高银行净利润来实现;第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结构,发行次级债券。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具有效率高、周期短的优点,并且次级债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份额,还有利于拓宽资本筹集渠道,但目前我国次级债种类较少,还有待我国银行的进一步开发。

其次,需要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要尽快确立准确的内部评级体系,让自己的资产负债组合达到国际标准,使自己的经营管理达到质的飞跃。并且,需借鉴国外银行的管理经验,如其政策的宣传与执行,管理层的薪金制度,员工的激励制度等。

最后,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必须引起中国银行业重视的是,要促进银行体系的金融创新。当前,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全面指引下,已经逐渐运用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提升自己走向国际金融舞台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上述流动性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总体上流动性依然充裕,并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过剩的产生机制将长期存在,制约着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同时我国金融创新仍面临产品创新人才短缺、金融创新环境约束等问题。我国的金融法律政策需跟紧时代的步伐,并且在主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业务时,更需加强其风险防范,建立起完善的金融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新蓉,宋清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3(1):395-414.

[2]邹宏元,文博,邓晓霞.金融风险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3):64-97.

[3]沈玮青.《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明年起实行[m].http:///fortune/2012-06/07/c_123246140.htm.2012年5月30日访问.

[4]马军炜,白宁.美国”骆驼评级体系“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m].西安金融,2004(8):32.

[5]张倩,潘焕学.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绩效比较研究[m].中国证券期货,2011(7):196.

[6]郑慧祥子,刘晨昕.基于骆驼评级体系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m].China'sForeigntrade,2012(6):15.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7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是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的重点。银监会对我国国有独资银行改革目标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就是要将这些银行“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对拟上市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财政注资,不仅会给不堪重负的国家财政增加额外的巨大负担,而且会进一步加大银行业未来改革的难度,不解决长远问题。因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该实现“理性上市”,增加一点理性,避免一点盲目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两年多了,中国在加入时所作出的各项承诺正在逐步兑现,这个时间表实际上是非常紧凑的。也就是说,现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已经不仅是视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按部就班从容进行的一个过程,还要同时考虑到兑现我们已经做出的承诺,考虑到兑现各种承诺后对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这就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按照中国金融业目前的状况,尤其是银行业发展滞后状况,我们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结构方面距离一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而言还有相当差距,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进行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要及时兑现承诺,为了应对外国金融机构的挑战,我们又必须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保证我国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在与外国银行竞争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两难悖论使得银监会在制订各种改革措施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必须谨慎从事。银监会的建立似乎加快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整体步伐。在2009年12月1日的一份题为《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的报告中,中国银监会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资产总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6%。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是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是,要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还需进一步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是将其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原则,有条件的可以上市。银监会对我国国有独资银行改革目标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就是要将这些银行“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但是治理结构的完善不是靠监管可以达到的目标,而是必须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革,唯一的最终的出路是要实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上市,运用资本市场使得国有银行的股权多元化,从而在国有银行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管今年初以来银监会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保持高度警惕,继续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进行“双控”,银行业的总体不良贷款水平确实有所下降,但是总体的不良贷款率仍然很高。9月末,按五级分类口径,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966亿,不良贷款率为18.74%,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992.27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21.38%。这样高的不良贷款率必然构成银行上市的巨大障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比较低的,但与国际标准仍然相距遥远。不良贷款率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资产质量不仅标志着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弱,而且暗示着银行的系统风险较高,这就必然使股市对该银行的市场前景反应黯淡,从而影响股市的整体稳定。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8

为了强化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提升国际银行的公平竞争力,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公布了资本协议,该资本协议原则上仅适用于十国集团的国际性大银行,但后来却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演变为一种国际惯例,成为市场参与者评估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对协议作了补充,将市场风险纳入到资本监管的范畴。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2003年5月公布了征求意见第三稿,2003年最后定稿,2006年将在十国集团正式实施。新资本协议由三部分组成(又称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新资本协议在处理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方面更加全面,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新资本协议还保持了总资本水平不变,即资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8%。在新资本协议中还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10%以上。

我国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1996年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对资本定义、风险资产、风险权重、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最低值)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在金融运行过程中,监管者还采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或降低风险,或增加资本金。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行使。2003年4月28日正式由新成立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行使其监管职能。银监会专门分设了监管一部、监管二部和监管三部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进行监管。2003年6月,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以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这也说明我国的监管职能在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已开始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国际市场挺进,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遵照并执行新资本协议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入竞争行列的基本条件或资格,否则难以与外资银行相抗衡。

但是,我们应看到一个特殊的现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不高,但却能抵御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由于我国大量企业经济效益欠佳所造成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金融风险较为严重的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不仅没有破产倒闭之险,反而使其信誉有所增强,人们更愿意把钱存人国有商业银行。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制度有其特殊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无论是在业务运作还是在管理制度、经营绩效以及银行体制、产权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资本充足率应为多大比率?是8%这个底线,还是高于这个底线,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风险种类、风险程度、风险资产的数量、管理控制能力、社会信用环境以及国家对银行的保护程度、国家对推进银行改革的决心和进程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讲,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影。向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多少的因素有以下十个方面。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比较大,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支撑。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比例太高。按照我国正式对外公布的数据看,按四级分类标准,2002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1.4%,按五级分类标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1%。如此高的不良资产需要大量的自有资本才能消化。

2.未来我国银行业仍将呈快速发展之势,资产规模扩张较快,也需要更多的资本做基础。尽管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会抢去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发展之中,对银行业务需求仍然很大,银行资产规模仍可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388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4586亿元。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公式中的分母扩大,要保持或扩大原有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增加分子项——资本金。

3.伴随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风险暴露会逐渐表现出来。为了弥补风险损失,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储备。

4.我国银行业正在进行资产结构的大调整,从传统的单一信用贷款转变为贷款、证券投资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业务。资产结构的转变、业务种类范围的扩大,可能引发新的风险。这也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储备做后盾。

5.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运用,可能会强化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能力,风险暴露程度可能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会减少。

6.在我国经济发展呈强势发展的未来若干年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会显著增强,有可能在当年内核销部分呆坏账,不需要太多的资本金。如2002年末我国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账面盈利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盈利能力的逐步转强,有可能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

7.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为银行处置风险资产提供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快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的步伐。尤其是国家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了每年降低3%-4%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确实在按照要求逐年降低。这种发展态势又会减轻银行的资本金压力。

8.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是近期重点。从已披露的有关信息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是分三部曲:股份制公司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市。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的顺利进行,减轻商业银行负担,不排除国家采取类似于1999年的做法,再次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同时,在股份制改革中,通过发行股票,又可筹集数量可观的资本金。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必要增加太多的资本金储备。

9.财政政策的变动也是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数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税收的调整、利润的分配办法、有关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等直接影响资本金的提取和补充数量。

10.国家信誉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隐含补充和保障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有8次降息,加上储蓄征税,但我国的储蓄存款仍然呈平稳上升之势,目前已逾10万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达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说明国家信誉吸引了居民存款,而这两者则共同充当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部分资本金,这部分资本金随着国家信誉的增强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可低一些。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以及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将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充足的银行资本还是需要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商业银行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监管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应多一些,资本充足率应高于8%的水平才是合适的。况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指导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原则也明确指出,银行实际的资本水平最好要高于最低资本标准,而监管部门应有能力要求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

目前我国要达到这个要求有一定困难。1989年以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9%以上,多数年份超过11%,1996年跌到4.34%。1998年我国发行了2700亿元的长期特别国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问题,1999年又成立了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曾一度有所提高,中国工商银行8.89%、中国农业银行7.06%、中国银行9.80%、中国建设银行9.85%。但后来由于资产的扩张和风险资产的增加,加之新增不良资产没能很好地控制,资本充足率再次出现降低,2000年为4.62%,2001年5.57%。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进行改革,不良资产每年降低2%-3%,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盈利,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是有可能的。

(三)筹集并保持我国商业银行充足资本的措施

1.内部积累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特别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条增加银行资本的途径更为重要。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内部来增加资本,还可减少筹资成本。但以多大比例留存则取决于财政税收政策的许可程度以及利润在股东和银行内部的分配。

商业银行能否从内部增加资本首先要看银行的创利能力,即银行有没有利润。若银行没有利润,从内部增加资本就是一句空话。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还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质量不高,风险资产较大,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增加利润,一是要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平均不足10%,这项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加入wto已一年多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拉开序幕,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2.外部筹集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增发新股也是筹集资本的一条途径。但能否成功发行,发行价格是多少,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以及管理者的政策。从我国银行业市场发展状态看,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外资银行参股,可大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国目前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并非股份制银行,要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还需进行股份制改造。应该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目标和程序已基本确定,应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迎接这一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

另外一条从外部增加资本的途径就是增加附属资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可看出,其资本主要是由核心资本构成(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缺少附属资本。因此,只要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就可通过发行债务性资本来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主要是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凭借国家信誉,商业银行的存款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又使商业银行增加附属资本更为可能。我国债券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险,银行存款利率又太低,企业债券在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市场并不发达。对投资者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有国家信誉做保证的带国字号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金融债券、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的债券等,民生银行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成为资本市场的抢手货应给我们有更多的启示,对于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和准备上市的银行都可积极准备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筹集资本的选择途径。

3.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新成立的银监会将在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紧急风险的处置等方面进行监管。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银监会的成立将在监管理念、制度、方式和技术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1)银监会可会同商业银行一道,制定一整套与我国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水平的程序和评估方法。根据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采用内部评级法比较合适。中国工商银行已开始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2)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风险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派专人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限期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

(3)评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监管部门所需的最低标准要求。若低于最低标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或增加资本金或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一部分风险资产等。

4.加强社会监督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汇率走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汇率风险分散到外汇持有者手里,身处金融机构体系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首当其冲面临着外汇风险挑战。2013年3月6日银监会下发了通知,要求各银行机构要重视与全面评估外汇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而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水平现状不容乐观,在外汇经营与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日益凸显。

一、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影响渠道

汇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渠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资产负债。当外币标价的资产大于负债时,发生货币错配现象,通过外汇敞口头寸对商业银行的净资产价值产生负收益。

2.资金业务。一方面汇率风险,能过提高外汇理财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汇率的变动,会促使改变银行的外汇理财和其他外汇衍生业务的盈利结构,收入稳定性难以保持。

3.国际结算。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产生结构性影响,对进出口贸易影响较大,同时也推动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进程。

4.资本充足率。人民币升值将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且风险资本中外汇风险资产的权重较大,使得资本充足率对外汇资产的变化较为敏感,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现状

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受三方面的影响,汇率的变化、银行自身的外汇风险净敞口、银行外币资产、负债的净敞口中的期限敞口。自2005年7月起,我国汇改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商业银行国际化步伐加快,面临的汇率风险体现得越发明显,外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显得迫在眉睫。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存在的外汇风险增加

商业银行交易账户中所持有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其人民币市值随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同时银行的资金账户中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也会随着汇率的升值或贬值而发生盈亏。人民币汇率变化直接着影响商业银行的全部外汇风险敞口头寸。

2.客户经营账户的外汇风险不可控性上升

客户的财务情况联动着商业银行资产的质量与盈利能力,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和汇率水平的调整又影响着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汇率的波动使得客户经营账户盈亏不定,不能保障客户偿债能力,负债客户外汇风险和损失直接转为银行来承受。

3.运用外汇理财风险加大

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研发外汇理财产品以应对外汇风险。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高杠杆性也相应要求着银行有很好的专业技能和定价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此外,随着外汇管制地进一步放宽,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得以扩大,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益严重。

4.缺乏外汇专业人才与技能

银监会外汇风险研究小组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商业银行中不少董事、高级管理人对于本行的外汇风险水平和状况知之甚少,且缺乏着外汇风险管理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外汇风险管理理念尚不成熟

现阶段,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仍占据着商业银行管理的重心,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并不强。其次,我国实行的“垂直管理”方式,外汇风险管理有效性首先取决于高层人员对外汇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意识水平,而高层人员对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且导致中低层人员对外汇业务接触较少,经验不足,不利于风险控制工作的展开。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

2.外汇风险过程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外汇业务起步较晚,一方面银行管理经验欠缺,另一方面经济市场化进程时间较短。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没有切实的数据来支持研究和创建模型。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是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的风险敞口计算方法,相比国外现阶段在外汇风险以及风险价值的计量上构建内部模型的方法,后者在计量上精确性要高很多。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量较小,但是敞口头寸不含注资部分仍高达数十亿美元,对风险的识别与计量尚不能准确完成,风险监控更是无从下手。

3.内部控制体系需加强

新金融工具的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往往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便盲目跟风引进外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无疑将造成严重的经营风险,也反应出稳健经营和风险意识的缺乏,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的缺失。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度,国际业务部门统一负责外汇业务,但外汇业务是伴随在银行内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敞口限额也并非国际业务部能够全面控制的,从而内部逐步积聚外汇风险,埋下巨大的潜在危害。同时在外汇业务授权方面存在缺陷,在政策制度以及程序操作上,过分强调原则,而不能结合实际执行情况,灵活性不够。

4.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与流失

人才对于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从业人员素质并不高,且风险意识与防控外汇风险的能力较弱,无法取得优良业绩。即便有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银行自身培训机制的缺失,无法培育高素质的外汇风险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激励约束机制与国外相差明显,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四、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潜在威胁性却也一直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除了在理论上的指引性,还需要商业银行切实重视与实施。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

(1)提高商业银行各层外汇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状况。以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战略来确定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并根据各自的专业能力,高级管理层专攻擅长的外汇业务,董事负责监控高级管理层在风险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与实施效果,规范高层管理人员操作合理性。注重对外汇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学习与培训,提高中低层职员的外汇风险水平,树立对风险管控的意识。此外,改善员工激励机制,避免外汇优秀人才的流失,引进国外一流管理人才。

(2)合理引用外汇风险计量手段。我国外汇风险识别与计量的手段仍是以外汇敞口分析法为主,在精确度上远不及国外先进的内部模型。商业银行各自具有着独特的业务特点与条件,根据自身发展进程来选择恰当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法,不盲目更新现有风险计量工具,才能向更为精准的风险计量逐步过渡。

(3)加强外汇的内部审计。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需下设审计部门,具备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及专业素质。为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审计需全面和及时,并评估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差距和自我改进状况,建立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以支持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检验和压力测试。

2.在外汇资金方面

在国内尚未拥有外汇风险控制水平的基础上,对外汇产品进行控制亦能降低外汇风险。

(1)逐步降低外币资本金的规模。在满足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控制外币资产规模或减缓外币资金增长率。同时注重核准结汇方式的加快,尽可能保护投资者外币资本投入部分的本金实际价值,减少折算损失。

(2)优化外币资本金投资组合。秉承“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思想,商业银行应尽可能扩大外币资本的投资渠道,在了解充分的基础上,多元化运用金融投资工具,以一揽子投资产品分散外汇风险,已达到优化外汇资本投资组合、提升资金运用效率的目的,合理提高其投资收益。

(3)风险对冲。虽说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金投资金融衍生品限制较为严格,但管制也正在逐步放松中,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期货)提供了风险对冲的可能,有助于防范外汇资本金汇率的风险,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避险工具。但金融衍生工具有的高杠杆性如使用不当将造成巨大的外汇风险损失,这要求具备高水平知识与技能,不能盲目跟风。

总而言之,外汇风险管理具有系统性、全员性、二重性以及专业性,要求各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身对外汇风险的把控能力,合理规划进程以进行管理,将外汇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胡豹.浅议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1(09):153-154.

国外商业银行现状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