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0:02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1

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思路

对传统金融来说,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将“信任基础”由线下高成本到线上低成本的转移方案,在降低信用成本的同时方便信息共享。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任强化。区块链技术的溯源能力使业务中交易信息、资金信息等数据清晰透明可追溯,降低了金融业务的风控成本,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二是改变了数据共享模式。区块链技术多方记账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交易过程即是清算、交收的过程,节省了对账等额外开销,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记账节点直接获取交易☐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周颖刘朝伟中国工商银行机构金融业务部赵磊信息,实现事中监管。三是推动跨机构合作。区块链技术使数据的有效性得到保障,可以加快跨机构业务的融合协作。四是重塑业务流程。信息点对点传输,一些业务规则可解析成程序,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从而简化现有业务流程。区块链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同样适用。以农村产权交易为例,农村产权改革以来,农业农村部门一直都非常重视对村集体资金和农村产权流转的监管,避免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且农村产权交易主要的特点是金额大,土地的竞拍价一般很高,对交易透明度、监管力度提出很大的挑战。首先,区块链技术的溯源能力有助于提升广大农村地区资产、资源流转的透明度及可追溯性,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其次,各市县农业农村局可作为区块链节点,直接获取交易信息,实现事中监控,有效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最后,基于数据可信及实时共享,区块链技术可为农业农村实现多领域跨机构合作带来更多创新可能,让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工农e家”实践介绍

1.“工农e家”建设成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商银行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推出“工农e家”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工农e家”),通过“一窗受理”方式,面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民三端客户,提供涵盖党务、村务、政务、财务、金融服务的“五位一体”式数字化线上服务。“工农e家”将金融服务功能与村集体的运行管理紧密连接在统一、开放、共建的信息化载体上,实现综合金融服务“一触即达”;创建的“区块链+农村三资”解决方案可有效加强广大农村地区资产、资源、资金流转透明度及可追溯性,建立资产数字可信化服务模式。自“工农e家”2020年初上线以来,工商银行已与16家省级农业农村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600多家市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达成信息化合作,覆盖全国各地的157个地市及8.3万个村集体。这是工商银行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在“金融+农业农村”跨领域合作上的一次有益探索,通过四大场景的全面覆盖,初步建立起工商银行服务农村市场的综合金融生态。2.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工农e家”以“三资、三地、三务”全维度监督管理为目标,创建“区块链+农村三资”解决方案,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单位及广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为服务对象,建立起以产权竞拍交易为起点的农村金融服务联盟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工商银行智慧解决方案。首先,为监管部门、各地农业农村局、广大村集体提供基础存证服务。在产权交易中发挥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强化”作用,保证交易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清晰透明可追溯,实现资产数字可信化。受益于数字可信化,金融风控效果得到提升,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有助于主管部门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财务规范管理、农村产权撮合交易等政务服务工作。其次,可信资产数据构成了乡村服务中的基础数字信用和绿色数字资产。区块链技术多方记账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为多方提供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标准化数据协作方式,推进外部数据对接,提升各方互信,从而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三农”数据资产域。这有助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惠农补贴流向可控、村务阳光透明、党务工作模式创新。最后,进一步发挥了区块链技术的“推动跨机构合作”作用。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构建了多方信任,推动了跨机构合作,有效打破了传统银行金融服务边界,为服务乡村振兴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工农e家”建立起工商银行服务农村客群的战略“桥头堡”,各地监管部门、农业农村局、广大村集体以此形成资金流、资产流、资源流“三流合一”的合作态势。实现多方互信,促进农村金融创新,有助于涉农产业链企业享受流程便利的普惠融资和支付结算服务。随着行业合作的深入以及数据有效性得到保障,“工农e家”将加快跨机构业务的融合协作,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大型银行服务重点下沉”要求。

三、区块链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考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融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

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国家农业产业化战略对金融服务提出的要求。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在国家大力倡导“金融支持三农服务”的大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也开始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创新实践的新契机。农业产业链融资这一概念在国外早已经有理论发展和成功实践,国内近几年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现。因其在服务理念、服务对象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与我国传统的信贷供给模式有较大的区别,本文将结合国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供应链融资的运作原理,在考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具体业务品种和流程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为农业产业链融资在我国的进一步实践提供参考。

农业产业链融资与传统信贷供给模式的差异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再一次强化了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但目前我国开展农村金融服务还面临一些障碍,如普遍缺乏贷款抵押物、农户小生产难以对接大市场等,这使得原有的传统信贷供给模式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面对这些障碍,农业产业链融资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农业产业链融资与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不同,它是指一个或多个金融机构以整条农业产业链为基础,以整个产业链的信用为链条上各主体的信用,对农业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其实质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来进行整个产业链的融资。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和银行开展了这一探索性的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其中以龙江银行2010年的“五里明模式”为代表。农业产业链融资对比传统的信贷供给模式存在几个方面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服务理念不同。在传统的信贷供给模式下,由于农业生产特殊的自然属性以及农户和涉农企业在信用等级评价中的整体水平等因素,农村市场往往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主动涉及的领域,相关的支农政策是提供这类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农业产业链融资更侧重的是对“三农”全方位的支持理念,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主体以龙头企业的信用为整个链条的信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提供农业产业链融资服务是将自身融入产业链的发展之中,在产业链各环节为其发展提供整体金融支持方案,在国家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领域,这既是融资产品的创新,也为银行自身创造了巨大的业务空间。

其次,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传统的信贷供给模式的服务对象是农户和涉农企业,如商业银行目前提供的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产品,它们都要求贷款申请人自身有满足贷款条件的抵、质押物或担保;而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产业链上的各相关主体,融资产品本身也可能对应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和阶段。

最后,两者的风险控制重点不同。传统的信贷供给模式的信用控制重点在于农户和涉农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评价以及其所能提供的抵、质押物,因此前期贷款申请的审核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中,以龙头企业信用为主的产业链的整体信用评价才是审核的关键,而放贷之后的产业链运转效率以及贷款的自偿性和封闭性是其风险控制的重点。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和传统的信贷供给模式尽管都服务于农村市场,但有很大的差异,两者各有侧重。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将越发能体现其服务于“三农”的优势。

其它发展中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

国际上已有很多国家在农业产业链融资上有所实践,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在众多的国际实践中,农业产业链融资成功运作的典型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

肯尼亚的Drumnet模式。银行提供的贷款直接支付给农资公司,以获取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后的收入自动回笼到指定账户用来还款,并通过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比如手机短信和电脑灯等,跟踪反馈生产销售和资金流的准确信息,支持当地的园艺发展。

印度的Buyer-backedSupplyChainFinancing模式。由第三方公司作为中间人与农业小生产者、中小企业以及买方共同签订协议,农业小生产者或者中小企业在交付产品后,按照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向生产者进行融资,在资金回流后扣除贷款以及手续费后的剩余资金再支付给借款人,其实质上是由第三方公司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信用风险。

洪都拉斯发展银行的芭蕉产业链模式。由当地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由美国援建的农户培训机构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配套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由洪都拉斯发展银行提供贷款以支持整个产业链运转。

不难看出,这些成功案例虽然各自运作具体模式有所不同,但各自的模式设计中在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共性;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核心在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风险控制。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业务流程设计

尽管农业产业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巨大,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还面临着很多客观的制约因素,如各地方农业产业链发展水平不一致,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链产品有所不同,目前大多数农业产业链仍然不够紧密,农业生产本身易受自然条件影响等等。因此,具体的融资业务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也理应根据地区优势产业和具体农产品特点进行本土化定制,但无论哪种模式创新,在融资模式运作过程中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都应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本文以种植业为例,以“加工企业+农户+合作组织+银行”的典型模式来进行具体流程设计,将加工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即龙头企业,以其前期向农户采购、安排生产加工、向经销商销售等三个不同阶段作为商业银行融资的切入点,分别进行预付款融资、存款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的流程设计。

(一)加工企业前期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从开始种植到产品被加工企业采购需要一定的周期,对于广大农户来说,加工企业在与之签订采购订单的同时,也同样给他们带来了前期种植生产阶段的资金短缺问题。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由商业银行与所有的订单农户直接建立借贷关系来解决前期种植生产阶段的资金短缺问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进行这一阶段的预付款融资,如图1所示。农户、合作组织与加工企业签订合同,进行订单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企业承诺回购;加工企业凭借合同向银行申请专用贷款用于向农户支付预付款;银行审查加工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回购能力,加工企业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同时由合作组织提供担保;银行向农户支付预付款;合作组织和农技站为农户和加工企业提供必要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农户种植完成后将订单产品交付物流企业;加工企业根据经营需要向银行补充保证金;银行根据补充保证金的量分批向加工企业放贷用于其加工生产。

此模式中,加工企业凭借自身信用和与农户签订的合同申请贷款并直接预付给农户,使农户获得用于种植期间的前期投入资金,这加大了农户参与产业链的积极性,由合作组织和农技站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以减少或避免种植风险,并由合作组织承担了担保责任,再加上资金从出账到收回的操作流程上存在封闭性,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可控。模式中对农户的履约能力的考察是风险控制的要点,因此。需要农业合作组织等配合进行。另外,农技站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农户履约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加工企业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

加工企业一方面持有大量收购的订单种植农产品,一方面又不断生产出农产品加工后的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同时还需要向银行偿还其预付给农户的前期采购投入,由此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进行这一阶段的存货融资。

如图2所示:银行、加工企业、物流企业三方签订仓储监管合同;加工企业向物流企业交付抵、质押物;银行根据物流企业提供的抵、质押物信息为加工企业提供存货融资贷款;加工企业根据需要向银行追加保证金;银行向物流公司发出发货指令;物流公司放货给加工企业。

此模式中,由加工企业凭借自身库存向银行申请贷款,由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企业提供的进行抵、质押的商品实行有效监管,三方均受仓储监管合同的约束,使风险可控。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其流动性和价格波动情况以及抵押手续的完备性是风险控制的要点。

(三)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

加工企业开始向下游企业发货,一方面企业产生了应收账款,另一方面由于其生产的连续性,加工企业的资金需求仍未回落。此阶段可考虑应收账款融资。

如图3所示:加工企业在额度内向银行申请应收账款转让;银行受让应收账款,并与加工企业共同通知经销商;经销商对应收账款及转让事宜进行确认;银行向加工企业发放融资款;应收账款到期日前银行通知经销商付款,经销商将款项汇入银行指定账户;银行扣除融资款项,余款划入加工企业账户。此模式中,对于加工企业而言,转让应收账款可获得销售款项的提前实现,加速了流动资金周转,也无须提供传统流动资金贷款所需的各项抵、质押和其他担保。对银行而言,受让应收账款即是获得了自偿性的还款来源,同时也创造了向下游经销企业延伸业务的渠道。其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应收账款的可实现性,以及应收账款转让的合法性,是风险控制的要点。

以上分析是在借鉴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上的分析,在具体实践中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当地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状况,科学创新,针对不同的农业产业链特点进行具体融资业务流程设计,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1.程永娟,孟枫平.农业产业链融资研究评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

2.王士勇.农业产业链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3.周晓强.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金融,2012(15)

4.刘西川,程恩江.农业产业链融资:案例考察与博弈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2(3)

5.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1(9)

6.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5)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3

关键词:农信社农业产业链信贷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90-02

一、农信社服务农村产业链存在的优势

1.先天的地域优势和优越的网点优势。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的来源和“根据地”就是广阔的农村大地,存在于农村的金融机构中,无论从数量上、服务深入程度上,还是被认知认可程度上看,农村信用社所开办的机构和网点都占据着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为农村信用社更好为农村产业链建设服务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伸展余地和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独特优势。

2.丰富的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和深厚的社会人文背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基础和出发点,以扶持农村产业,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己任,在长时期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历程中同广大农民建立了较为融洽的朴实感情。不仅如此,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用社对农村产业链发展的需求掌握得更具体、理解得更深入,想出的办法和提供的服务最符合农民兄弟的期盼和意愿,由金融服务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过程更短、成功率更高。与此同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持续的软硬件建设和规范化,无论是从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还是从条件环境上看,都有长足和极为迅速地提升。深厚的经验和感情积累,加上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上不断进行的自我超越,构筑起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民更为坚固的联系。

3.农民对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愿望更迫切。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农民日益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如此,随时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力促进,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新生代农民综合素质显著增强,渴望以农业的产业化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共识。与此同时,大量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出务工农民,怀着报效家乡的强烈愿望,立志回乡干一番事业;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大学生也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在家乡的热土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带领家乡人民迟早走上小康之路。以上这三类人构成了农村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潜在力量,为农信社服务三农和农村产业链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准备。

二、农信社服务农村产业链的信贷环境分析

1.自然灾害对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农信社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的最终目的农信社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利双赢。应该看到,近几年来,为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农村信用社在服务农村产业链的同时,也因地制宜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无法回避的是,支农贷款一般情况下时间都比较长,而贷款周期越长,受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就越大,特别是在农村保险市场还不很完善的前提下,如出现洪水、干旱、冰雪凝冻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对农村产业链构成极大威胁,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此,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信贷资产安全性及质量的影响,信用社选择农业贷款投放以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既要看准选准项目,进行充分的贷前评估,严格贷前审查,又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完善的担保措施,贷款投放后,要时时跟踪,经常和对方保持畅通的联系,凡事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对农信信贷工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产业链发展,越来越成为农村基础政府工作的重点,特别在一些大型的农村产业链项目建设上,地方政府为了使其早日建成并迅速发挥经济效益,基本上是要土地给土地,要政策给政策,竭尽所能为提供便利。由于信用社是资金支持农村产业链建设的主渠道,一些地方政府担心企业得不到信用社的信贷支持,常常有意无意地向农信社施加影响,行政干预农信社正常的信贷投放决策。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农信社要求得较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建设,既要顾及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又要妥善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最终促成农村产业链发展、地方政府、信用社三者良性互动、多赢互惠、和谐融洽的健康格局。

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信信贷工作的影响。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是促进和繁荣金融信贷工作的必要前提。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多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一些农村的金融生态还稍显差强人意,法制环境和社会诚信建设与良好的金融生态还有着相当的差距。就法制环境而言,普法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还相当突出,特别在现有法律体系中,尚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工作专门的法律法则;就信用环境而言,由于特殊的人文传统及诚信教育的缺失,贷款只重借不重还,以虚假名义贷款、将贷款用于个人消费等不讲诚信、不重诚信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无论是农户个体信用记录,还是农村企业信用记录都暂时没有进入国家征信系统,现有信用测评手段对债务人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控制都极为有限,这些都会为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带来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影响。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4

一、供应链金融的独特优势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换言之,就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管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融资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价值

一是有助于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通常会以赊账销售形式达成交易,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紧张,风险增大,而中小企业自身相对融资难度大,从而导致整条产业链运行不佳。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联系,银行通过管理核心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将单一目标企业转为行业上下游关联的企业,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同时,银行通过将核心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用捆绑,使核心企业负有连带责任,如果中小企业不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将直接影响其与核心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在供应链中的信誉,从而强化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二是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位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具有融资信用弱、缺乏抵质押物、资金周转困难等特点,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不再过度注重对中小企业各类财务指标,而是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只要该企业与核心企业有稳定的业务往来,存在真实交易的单笔业务,以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等作为质押,就可以获得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三是有助于增强银行对企业授信能力。在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同上下游企业有着长期、稳定的交易行为,对该链条上相关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能力、信用程度等方面了解比较深入,并可以通过订单和销售渠道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参考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将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转化为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以降低授信风险。四是有助于培育潜在优质客户、扩大客户群基础。过去,银行重点服务大客户,导致集中授信,增加贷款风险。通过运用供应链金融,银行面向的对象由单一企业变为整个供应链,有利于发现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为银行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价值回报。

二、供应链金融支持特色产业的主要模式

供应链金融具有其鲜明的特点,银行机构的授信模式不再只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而是围绕供应链全方位地为整个链条上的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根据质押物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一)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供应链中下游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经销商首先将农产品库存作为质押物存入银行指定仓库,并据此向银行申请贷款,然后通过质押农产品销售实现分阶段还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此过程中提供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督等服务。核心企业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担保与担保代偿责任。该融资模式旨在盘活在途物资及产品库存占用的沉淀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用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与下游核心企业赊销产品的交易行为中。农产品生产企业与下游核心企业签订合同,生产企业将来自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获得贷款,银行向生产企业发放生产所需资金,若到期生产企业无法归还,则银行取得应收账款所有权,直接向核心企业收取货款。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生产企业也可直接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此融资模式将实际还款方由中小企业转换为核心企业,可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由于对生产企业的财务指标要求较低,审查重点在于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是否具有稳定的业务关系以及核心企业的资质,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问题。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核心企业同下游购货经销商的交易行为中。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银行、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即融资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签订协议,下游经销商向银行交纳保证金,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贷款。若融资企业没有能够提取完仓储货物,核心企业必须回购仓库中的剩余货物。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既定仓单的评估和监管责任,确保银行能够控制提货权。此模式使经销商可以分批支付货款、分批提货,缓解一次性购货导致的临时性资金短缺。但是,由于货物需在仓库内长期存储,该融资模式不适用于水果、蔬菜等生鲜产品。

三、兰陵县蔬菜产业可作为供应链金融的理想服务对象

在农业弱质性的背景下,选择供应链金融支持的项目时,从当地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链介入,为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等提供融资,能够较好地规避信用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多赢局面。兰陵县位于临沂市南部,总面积17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7万亩。蔬菜产业是兰陵县的支柱产业,占农业比重常年达到65%以上,素有“北有寿光、南有兰陵”之称。1.产业发展已具规模。兰陵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产量约50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该县有各类蔬菜批发市场50多家,物流企业100余家,蔬菜储藏加工企业近500家,其中出口加工企业41家,出口创汇2亿美元。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在上海已占其市场份额的40%以上。2.经营销售品牌化。全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89万亩,实现主要蔬菜基地检测体系全覆盖,各类蔬菜抽查合格率为99%以上。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效用标数达122个、占临沂市的五分之一,其中有“苍山蔬菜”“苍山大蒜”“苍山牛蒡”3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3.生产经营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将分散的菜农组织起来,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实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全县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2439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53家,专业合作社1897家,家庭农场535家。4.产业城乡融合化。近年,兰陵县蔬菜产业通过发展智慧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装备制造等产业,努力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打破产业界限。以蔬菜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以压油沟风景区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以垦源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以兰陵农企园为代表的特色加工业等产业,打造多元复合型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5.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目前蔬菜产业带动了当地70多万人就业,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70%来自蔬菜产业。此外,为稳定农产品价格,该县先后将蒜薹、大蒜、辣椒等纳入目标价格保险,保障了农民收入。同时,兰陵县蔬菜产业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供应链金融去对接产业融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1.产业集中度不高。兰陵县虽然有若干蔬菜专业合作社,但95%以上仍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生产;多数龙头企业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低,以蔬菜高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多处于起步阶段;销售主要依靠庞大的农民运销队伍,蔬菜流通体系尚需完善。总之,与规模相适应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产值优势尚未完全显现。2.资金技术要素瓶颈尚未破解。目前针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加上特色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缺乏抵押物而贷款困难,导致发展资金不足。兰陵目前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蔬菜新品种开发的研究机构,蔬菜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发展,技术程度不高,缺乏技术支撑,产后加工薄弱,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3.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不强。兰陵县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数量较多,有430多家,但真正有自主品牌、主打产品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不足20家,仅占总数的5%。生产经营上也存在品种单一,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效果不明显,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4.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弱。兰陵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一定的配套基础设施,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发展,原有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如现代农业需要更先进的设施管护、物流需要更高的道路质量。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项目区交通网络化程度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等,都导致资金投入的边际效益逐年递减。

四、农发行运用供应链金融支持兰陵蔬菜产业的路径选择

(一)择优选择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是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农发行向整个链条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一旦核心企业违约,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崩塌。供应链金融对农发行还属于新兴业务,可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对供应链物流和资金流影响较大、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核心企业进行尝试,再扩大经营范围。在核心企业的选择上,具体可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营实力。包括企业自身经营、财务、信用、市场等多方面情况,涵盖主营业务、赢利能力、纳税情况、已有授信、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等,重点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包括现有负债、或有负债及负债权益的结构。二是对于上下游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与银行的合作能力。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对上下游的掌控能力协助银行加大链条上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四是风险把控能力。如核心企业能否对供应链相关数据、资金实际流向实时掌控,能否对违约成员实施资金流控制等。

(二)紧密结合产业需求提供融资服务

可紧紧围绕兰陵蔬菜产业亟需支持的领域,通过以下方式提供融资服务。一是结合蔬菜生产销售的全链条,探索“订单贷”“仓单贷”等模式。有针对性地通过“订单贷”,助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涉农主体提高蔬菜产业化、规模化程度;针对大蒜、生姜、牛蒡等耐储存品种,可通过“仓单贷”,提高下游经销企业的收购规模与效率,既可让农产品价值提前变现,又有助于平抑物价。二是依托大型批发市场、农副产品物流园,由其提供担保并推荐信用良好的企业,通过小微企业“租金贷”模式,支持商户加快现金流回笼、扩大经营规模。三是借助农业科技园区,可通过“种子贷”“种苗贷”等模式,为当地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向智慧蔬菜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四是以项目投资人实力和信用为基础,对项目建设投资及运营全链条上的相关参与方提供金融服务,以交通、水利、水电等项目为加大对蔬菜基地建设的投入。五是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真实交易,利用应收账款融资、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借助农发行小微线上中心、手机银行等载体,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

一是坚持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将供应链金融与其他业务一道纳入统一风险管理体系,通盘考虑供应链中各类主体可能出现的信用、市场、操作等不同类型风险。二是做好行业整体风险研判和链条基本面的判断,根据蔬菜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支持政策,及时调整信贷投向。三是加强对整个供应链特别是核心企业的风险管控,及时掌握和跟踪客户评级、业务发放、授信余额、资产质量等因素,并结合风险监测数据关注核心企业评级下迁、违约情况、经营和财务状态等异常变动的风险信号。四是重点做好贸易背景真实性、信贷资金封闭管理、还款来源监控、押品管理等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

(四)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产业链融资

作者简介:类娜,1986年10月10日生,女,山东临沂人,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创新与国际投资

我国对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定义是银行通过审查农业供应链,根据农业产业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及农业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农业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配套的上下游多个农业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当前,正在兴起的农村合作社我国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金融机构对其通过信贷支持是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瓶颈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目前已经出现的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有黑龙江五里明镇玉米模式和四川资阳生猪模式,下文将就已经出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两种融资模式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进行比较。

经过比较,我们得出,这两种模式的相同点有:

1、授信主体锁定农业专业合作社。

近些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初步显现了以农民业合作社为依托,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在以上两个案例中,银行不直接面对分散的农户,而是组织起来的农民合作组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着更天然的亲近性,也掌握了更详细的农户信息,因此对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成功施行至关重要。所以,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符合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

2、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之上将保险、担保等机构引入其中。

  将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植入融资系统,能够改善融资供求链风险转移和扩散的问题,减轻融资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保险机制的植入向融资需求链上植入了风险阻隔机制,当客观风险发生不利影响时,参保农户可获得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将客观风险转移至保险机构,减少违约可能;多数农业产业化主体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担保贷款是其从正规渠道融资的重要方法,由此考虑在基本模式中引入担保机构,以担保机构保险作为面向农业产业化主体的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的外部分散机制。

由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差异性,这两种融资模式在面临风险及具体运用操作过程及中也存在一些差异(如表3):

1、从授信对象来讲,五里明镇以推进土地股份经营为切人点,探索了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1+5”运营模式:即成立1家现代农业开发总公司,下设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五里明镇农民合作社的特征可以看出,它与四川资阳合作社己经有了很大区别,更接近于普通股份制企业,农民以土地入股,成为企业法人;在其他授信对象方面,五里明镇并未引入农户上游的化肥、种子企业进行授信支持,而四川资阳模式则是将农户上游的种猪、饲料加工企业纳入授信范围,产业链条延伸更长。

2、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五里明镇模式将重点放在贷后资金的监管上,粮食贷款直接从中粮公司收购款中扣除,保证资金封闭运行;四川资阳模式则是在贷前也做了充足工作,按信用等级确定仔猪、饲料的配送数量和信贷支持额度。同时农户也对参与“六方合作”的饲料企业和种猪场评定信用等级,

3、在增加赖账成本方面,主要有抵押替代、信用担保和动态威胁等措施。五里明镇模式主要是利用抵押替代和个人信用担保的方式,引入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其信托特有的权利隔离功能解决了银行不能将农机设备使用收益权、鱼塘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问题;四川资阳模式根据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关系,采取区别于传统抵押担保要求的信贷技术,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中各个结点的风险监督和约束作用,通过联保贷款、产业链相邻环节互相担保等技术来扩展信贷供给。另外,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和农户退出“六方合作”模式这一动态威胁的方式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赖账成本。两者均是对解决长期以来农村融资质押物和担保不足问题的有益探索。

    农业产业链具有很强的行业和特征,不同行业的产业链特点有很大差异,表现出很强的行业特色和产品特色,而相同行业又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很大地域性差异。因此,对农业产业链融资产品和服务涉及要对农业产业链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开始,包括生产资料供应者、农业生产者,以及农产品收购、储运、加工者和销售者。分析产业链每个环节及其参与者对金融需求的特征,分析产业链每个环节的融资特点及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从而有助于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提供信贷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何德旭,常戈.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正规商业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分析[J].金融评论.2010(3).

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调查与分析.2006(5).

齐成喜,陈柳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7).

仇娟东,何风隽.西部地区农户信贷及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6).

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2).

赵长虹,李利平.美国农业融资结构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4).

吴成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09(3).

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一以制度分析为重点的考察[J].经济研究参考.2004(2).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6

关键词: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机制

农村产业经济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也是推进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的动力来源。自2012年安徽省率先探索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以来,农业产业联合体已成为带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农村产业培育和农业适度经营探索了全新路径。2017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的政策法规,对联合体建设进程中涉及的资金、土地等要素进行了明确规定,并确定了首批试点省份。2018年和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将支持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作为当前解决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的重要举措。但在联合体建设进程中,也出现了联合体内成员凝聚力不强、龙头企业牵引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在农村产业经济加速融合背景下,要以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分工、协作发展为前提,以规模化、产业化为依托,打通农业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明确联合体管理规范,构建多种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模式,为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获取更多经营收益,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振兴提供坚实动力。

一、价值阐述:基于农村产业经济融合背景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的积极意义

1.充分适应了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形势,为农村发展孕育了坚实的主导产业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以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为基础,由坚实的主导产业来推动完成。因此,结合地域实际、农业市场和产业形势,建设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联合体,有利于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便于针对性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全面融合。此外,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推进农业产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了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高度共享。通过对联合体内各类成员单位进行合理分工,彰显各自优势,有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建设农业产业综合体,打破了传统的农业产业分割,实现了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和内部融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为农村孕育优势主导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充分利用了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形势,为农业产业发展探索了新的科学路径

农业产业经营风险大、标准化程度低且见效慢,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适应了农业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融合化形势,弥补了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短板,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发展难题,为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有效基础。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为农业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通过制定联合体统一管理规范和产品标准,建设现代化的市场品牌,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认可度不足、价格不高等问题。通过发挥联合体成员协作优势,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有效降低了农业产业经营风险和成本支出,缓解了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问题。

3.充分发挥了农村产业经济融合机遇,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平台

增收致富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消费层次的重要动力。为此,通过充分发挥农村产业经济融合机遇,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集中挖掘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开发高品质的农产品体系,拓宽了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扩大农业产业收益,带动联合体内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加速土地流转和服务创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农民“争取”更多市场竞争话语权和发展红利,为农民持续增收搭建了良好平台,形成了持续增收的动力机制。

4.充分融入了农村产业经济融合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探寻了科学模式

随着农村产业经济融合不断加速,传统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需要结合农业产业实际,重点解决资金不足、效能低下和市场竞争力不高等瓶颈问题。为此,各个地区通过整合区域内优势农业资源,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通过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享区域优势资源、健全利益分配机,优化分工协作机制,完善产业配套政策,积极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有效弥补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局限性,扩大了农业产业效益,符合现代农业改革发展要求。

二、问题概述:农村产业经济融合视角下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不足

1.成员之间凝聚力不强,联合体融合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联合体管理、成员分工协作的科学范式,联合体发展凝聚力不足。第一,成员之间缺乏有效分工,出现了发展层次较低、产业结构类型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目前多数农产品仅停留在简单的原材料阶段,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联合体内成员缺乏现代经营意识和品牌思维,基本分布在同一产业位置,内部连接不紧密,影响了联合体的协作共赢。第二,联合体缺乏市场化身份,存在依赖龙头企业的现象,产业融合程度不深,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不明显,“联合”效果一般。由于联合体不具有“法人”资格,无法以“联合体”的独立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多依赖联合体内的龙头企业,影响了联合体的健康运行。同时,与农业龙头企业相比,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联合体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较难分享联合体发展红利,影响了参与联合体发展的积极性。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多数地方主要围绕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需要来出台农业扶持政策,未能形成联合体内资源共享、机遇共享的发展愿景。2.龙头企业牵引力不足,联合体示范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联合体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经营联盟”。因此,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经营实力、向心力和带动力对联合体经营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受农业行业特征影响,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经营规模一般、资金流动性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向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输送大量急需的生产要素,缺乏应有的龙头带动和牵引力作用。另一方面,农业产业联合体如何发展、管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部分龙头企业为了追逐最大利益,既不愿与其他成员主动共享资金、技术等资源,也存在“侵占”其他成员发展红利的问题。部分联合体逐渐演变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附庸”的发展形态,由于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过高,既加大了龙头企业的市场风险,也削弱了联合体内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独立性,影响了联合体组织规范化发展。

3.受农业经营风险影响,联合体运行稳定性差

农业产业联合体即使形成了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但受农业产业经营风险高、经营回报慢等问题影响,容易出现成员违约问题。随着联合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潜在的问题、风险更为明显,影响了联合体的稳定运行。第一,无法避免的农业产业风险是影响联合体稳定运行的重要原因。农业产业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气候的多变性和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农业发展受自然气候影响极大,虽然目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升,但自然气候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受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联合体内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无法确保为龙头企业供应数量和品质均相对稳定的原材料。第二,受农作物产量、品质和市场供给状况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影响了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的积极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对联合体的产品数量、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农业产业经济加速融合背景下,如何发挥产业链条有效衔接和产业要素的融合共享优势,化解农业产业风险,推动联合体稳定运行,将是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4.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联合体发展推力明显不足

农业产业联合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主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作为农业领域的全新尝试,想要有效发展和孕育联合体,需要专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但目前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加上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农业联合体的稳步发展。首先,缺乏专业人才、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农业联合体建设缺乏充足资源。部分联合体缺乏品牌意识和科技研发精神,联合体缺乏良性发展的支撑力。其次,联合体缺乏良好的金融支持。由于农业产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且缺乏担保基础、资金回报慢,加上农村金融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多数农业联合体建设过程中的融资难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最后,目前地方为扶持农业做大做强,出台了多项支持联合体发展的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与联合体审批过程中,缺乏严格把关和适时调整,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实际效能。部分原本不适合参与联合体发展的合作社和家庭企业为了享受政策,盲目申请加入联合体。部分带动作用不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了获取政策支持,盲目牵头成立联合体,联合体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影响了成员之间的实质性融合。

三、解决应对:农村产业经济融合视角下农业产业联合体优化建设策略

1.完善分工协作,加快联合体实质性融合进程

农村产业经济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全新方向,建设好产业联合体,既有效探索了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针对当前联合体管理松散,凝聚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在农村产业经济进一步融合进程中,要构建科学高效、职责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联合体的运营实效。要优化联合体治理机制和决策体系,在确保自由协商基础上,明确联合体发展章程,构建相对稳定的联合体管理规范,兼顾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利益诉求,形成管理相对集中的产业发展联盟。为有效发挥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推进联合体健康发展,要明确联合体的管理规范和标准要求,通过统一采购农产品的生产资料,统一管理产品挑选、包装等加工流程,确保农产品的品质,提升联合体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要对联合体成员的经营优势进行合理分析,构建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通过发挥成员协作优势,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要注重发挥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连接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品标准,鼓励农户、家庭农场相互协作,及时推广新技术,采购智能设备,为农业生产、经营和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壮大。

2.发挥示范效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推进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的核心保障。在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优势,增强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能力。要积极贯彻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品链条,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电商业务,通过优化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完善产品营销机制,扩大龙头企业的市场链条。要引导龙头企业制定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带动联合体内其他成员企业实现标准化经营。要指导联合体制定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龙头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实施股份分红、利润公示等制度,合理分配联合体经营利益,确保联合体内其他成员的经营权益和发展资源不被“侵占”。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经营优势,为联合体内成员提供生产托管、机械作业和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要注重区别龙头企业与其他成员的扶持措施,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提升市场经营能力,带动联合体整体发展。

3.完善共享机制,提高联合体风险应对能力

受产业特征影响,农业产业联合体面临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要推进联合体密切融合、资源高度共享,完善经营决策机制,有效化解联合体的经营风险。联合体要形成科学经营决策机制,通过收集农业产业信息,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制定适合联合体经营的发展决策。将产需信息与联合体内各个成员进行共享,由农业龙头企业判断信息,并制定相应决策,再反向指导联合体内各成员进行生产。要提高联合体的凝聚力,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联合体经营机制,通过创新联合体成员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联合体成员互相入股、成立合资机构等多种全新联结方式,推进成员实质性融合。要健全联合体内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联合体成员的风险意识,积极探索联合体成员风险分担、预警机制,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联合体的经营风险,推进联合体规范、科学发展。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7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与当地各集团成员企业密切开展产融协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金融,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稳定产业链上各类原料基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

2012年3月21日上午,武夷山首家村镇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在武夷山三姑度假区开业。据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由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61%。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8

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是由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地方政府、大型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聚焦发展“三农”、产业、绿色、数字以及普惠等金融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有效模式、创新场景平台、创新发展范例、创新金融环境,共同打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国家大力构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金融业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尽快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复制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通过大型金融机构的引领示范,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的行业优势和融通功能,进一步集聚金融要素资源,对于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目前,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金融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建设。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控、补偿等制度体系。在涉农贷款的政策支持方面,贷款贴息、补助的鼓励措施较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如农信社、农商行等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经营发展能力和资本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落后,资产质量较差,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在传统农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较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资金外流明显,导致农村资本结构性短缺。另外,受农村经济体制制约,涉农企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抵押担保条件差,导致涉农企业融资规模小、利率高、以抵押担保方式为主,具体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且长期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取款、转账、汇兑等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缺乏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并且保险品种少、覆盖范围小、保障额度低,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户、农村经营主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五是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乏力。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金融科技和产品认知程度低。此外,在农村地区,公安、医保、工商等政务系统建设滞后,政务大数据共享系统尚未搭建,政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

二、创新内容

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主要围绕“三农”领域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短板进行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开发更多为农民创收的金融产品。围绕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和脱贫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利率较高、风险较低的特色化金融理财产品,由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入户推广,不断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质押物品范围。逐步将农业生产设施、农民自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活体畜禽、圈舍、养殖设施、特色农作物等纳入抵押、质押物品范围,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切实帮助农民提高融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人民币惠农场景。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农村的金融服务、日常消费、教育医疗等具体场景,搭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设立数字化支付钱包,在日常经营、消费中使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研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围绕我国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条件,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合同收益权以及基于碳汇数据的金融产品,设立农村碳交易服务平台,加大碳产品的交易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三、实施路径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9

 

结合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特点,提出解决措施和1+n的机制建设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村市场格局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初步形成以承包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们代表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对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始终坚持普惠金融理念,主动顺应“三农”经济发展趋势变化,不断提升对“三农”经济发展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构建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农民增收、农业转型。

 

一、农信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举措

 

(一)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及生产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尤其需要包括生产、科研、加工、储存、运输、营销市场等农业融资链上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创新贷款方式。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难问题,大力推行“重信用、重现金流、轻抵押”的贷款方式,实现融资条件新突破,试点农机具抵押、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创新仓单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对资信状况良好且符合相应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

 

二是完善利率定价。结合农信社的普惠性、合作性和商业性的体制特征,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考虑地方政府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政策和引入保险及担保机制等因素,加强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建设,对重信守信、存款积分高的优质客户,给予更多利率优惠。

 

三是扩大授信额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必定成倍高于传统农业主体,农信社应根据农村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合理扩大贷款额度,重点支持产品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降低融资成本。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设定贷款期限,提高办贷效率,真正体现“短、频、快、急”的特点,提供更多无抵押贷款产品,杜绝中间环节收费,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二)夯实基础,继续推行农贷“四包一挂”制度

 

农信社异于其他金融机构最特色的服务就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打造以“一次核定、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循环使用”为特点的小额农户循环信用贷款,全面建立和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四包一挂”制度,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通过推行科学的薪酬绩效考核、风险问责、客户经理等级管理等配套机制,增强对农贷客户经理的激励和约束,提高支农工作效率和农贷资产质量,以此促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加快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建设,增强客户体验

 

大力推广涵盖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购物、申办贷款等业务的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和手机银行;实现村村有epoS机、有助农取款点、有金融服务联络员;实现乡镇都有atm存取款机,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建设,有效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足不出村镇就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

 

二、农信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机制

 

(一)建立产业链“1+n”运行机制

 

产业链抱团“1+n”服务机制就是充分利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核心信用地位,以农业企业与农户抱团合作的支农方式,将服务“三农”的农业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目标一致的服务和支持“三农”工作格局。“1”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n”是依附于该企业周边的农户、家庭农场,通过支持“1”做大做强,深挖“n”的发展需求,同时形成对整个联合体和供应链的金融支持,通过培育一大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集约化发展。

 

(二)构建利益共享“1+n”运行机制

 

多方资源整合“1+n”运行机制就是发挥1+1大于2的复合效应,形成以龙头农业企业金融支持为主体,以农户、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为辅助,增强产业链整体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整体化金融服务聚拢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农户的凝聚力,形成利益共同体联盟,确保区域特色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行综合金融“1+n”服务机制

 

“1”是以信贷金融服务为核心,“n”是灵活运用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保险业务、担保业务、电子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信息咨询等综合性金融工具载体,为“企业”与“农户”量身定制符合其所在产业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的专项综合金融服务对接方案,为其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电子金融服务、财富管理和增值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n”来达到为“1”增信,通过“1”来达到粘住“n”,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渠道优势,积极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四)创新农村市场“1+n”信息调研机制

 

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市场信息的竞争,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市场“1+n”信息调研机制,即农信社对农村市场信息调研与共享的工作机制。“1”是指“特定农业的市场前景分析研究”,“n”是指以统计构建“各乡镇该产业链上种养殖大户信息表、加工业大户信息表、农民专合组织基础信息表、家庭农场主体信息表、涉农龙头企业组织信息表”等,统筹创新行政资源、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信息收集调研机制,做实农村市场基础信息的收集工作,全面、及时掌握服务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响应、制定相关金融服务工作措施、方案,最大限度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农村供应链金融前景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cash”为你整理了这篇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旅融合配套设施。一是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旅融合专项基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项目,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旅游交通道路,使沿线景点连成片、串成线、形成一条“珍珠链”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统、电力系统、食宿条件、园区景点内部路网步道、公厕、交通标识、停车场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