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十篇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十篇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1:18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1

中国的信贷市场份额商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中型银行(本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特别是民营小银行)极不发达。

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6406.9亿元,四大商业银行占84.6%,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理解为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的力量更加弱小。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跨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开发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多(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是纯国内银行。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基本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没有形成气候。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金融业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既需要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也需要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

二、中型银行的壮大有利于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提高

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使得中型银行没有力量对大型银行形成真正的挑战,使大银行得以长期维持低效运行的状况而没有改革的压力。笔者认为,中型银行的壮大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关键。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部分地会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

三、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1、实施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战略。

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做大做强中型银行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步棋下好了,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大做强,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效率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银行业对民间投资者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中型银行的做大作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要鼓励民间的资金投资银行业,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种全会文件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全国意义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银行业要能相对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才能保证在足够的竞争中产生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微观层面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宏观层面信贷资金乃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当前中国银行产业生态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极不发达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另外,可以考虑将现存的各类信用合作社拆分、改组为小型社区银行和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各类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不宜按照目前的趋势全部引导其向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其绝大多数仍应定位为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也是其在未来的金融业竞争中唯一的生存之道。因为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会涉足其毫无优势可言的社区关系型融资的领域。但中国的信用社必须尽快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和合作制金融组织。

4、提高国家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防范并尽快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内脆弱的金触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所以防范外资银行大量涌入的风险其最根本的立足点应放在国内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上。银行业开放使外资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因而,要不失时机地转变监管重心,强化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2

当前,我国金融当局与地方政府部门均在积极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力图完善公司治理,并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了城市商业银行很大的支持,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坦途。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困难不小,矛盾错综复杂,但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如能妥善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则前景可期。

股权多元化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生于股权结构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单一性与不合理性是分不开的。为了改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能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就是进行股权多元化,以化解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侵犯小股东利益、损害银行发展前景的问题,实现比较均衡的控制权结构和良好的激励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现有的股权多元化有待商榷

虽然目前个别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引入了国际战略投资者,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尤其规模相对较小的)在已经进行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有的甚至为引入的新股东所累,背上新的包袱。

比如,2002年以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过程中,由地方财政退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出现了控股股东恶意融资、操纵管理层的现象和倾向。甚至部分控股的民营企业集团把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融资途径,通过套取关联贷款把城市商业银行变成圈钱工具的短期行为也很突出,曾经叱咤风云的德隆集团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就是一个例证。主要原因还出在并没有进行真正的股权多元化,或者说股权多元化不正确、不彻底的根子上:当前的股权多元化,往往是拉来几家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法人入股,再凑上个别的民营企业,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既有的股权结构,充其量是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权来源的多元化,而并非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于是,一方面股权多元化后地方政府仍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仍频繁干预银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股权多元化后城市商业银行诸多国有法人股东本身的产权关系就不明晰,因而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关系仍不明晰,产权约束与产权激励无从谈起,内部治理机制难以充分作用;而民营企业的入股由于自身的资金、专业管理技能以及各式各样的入股动机等种种因素也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真正的股权多元化是构建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当然,这种情形出现并非地方政府不控股造成的,更非股权多元化本身的错误,而恰恰是反映了股权结构本身不合理、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公司治理缺乏良好的纠错功能,而不能摒弃控股股东恶意融资的行为。

城市商业银行在推行减持地方财政持股、增资扩股,实行股权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上的实际情况,而不能仅从理论出发强调股权多元化,更要从实际出发,做到真正的股权多元化。做到真正的股权多元化改革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甄别、筛选出真正有志于从事金融业发展的入股企业,坚决淘汰那些企图通过关联贷款等途径图谋银行资金目的而有控股想法的企业,不论国有资本控股还是私有产权控股,怀有这些不良目的企业为数不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治理规范,发挥治理机制作用,遏制不良股东行为。因此,必须辨证地看待民营企业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行为。一方面不能因噎废食,限制民营企业活力注入城市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也要有良好的银行准入制度,甄别动机不良的入股行为。

第二,减持地方财政持股的目的不是要地方政府放弃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支持。恰恰相反,减持是为了让地方政府从直接操持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中脱身,转从公共管理和外部治理环境的角度来考虑,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与支持。毕竟,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必须依靠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目标的战略定位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占重要地位,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它们拼规模实力、拼大客户、拼科技都是比不过的,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使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都成长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城市商业银行唯一的生存优势应该就是贴近市民的生活,与所在的城市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

其实,规模经济理论与国外实践经验早就表明,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非银行赢利的主要因素,资产规模的大小、分支机构和人员的多寡、业务范围的大小,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不能盲目贪大求全。以美国为例,其社区银行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在整个美国银行业中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区域性银行(相当于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相当于南充、葫芦岛、焦作等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而且,长期稳定性最好(即亏损银行的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小型社区银行。

比较来看,整体上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总量规模占比接近(美国的社区银行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的22%,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约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30%);单个银行规模普遍较小;均有运营区域范围限制,并在该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当然,两者之间又有着根本的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市政基础设施的项目、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的财务目标之上。

实际上,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充当市民银行的角色并不是很充分:贷款业务过于偏重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地方基建项目,为地方政府预留大额的授信额度;而负债业务过于偏重大客户;总体上的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业务品种单一。

综上所述,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仍然应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经营方针,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社区服务特色,走精品社区银行的发展道路:

对于规模小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尚需稳健成长,保证财务健全,此时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专注于社区的服务,差异化的竞争,付出额外的努力去满足社区客户的需求,即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精品产品和服务。

对于规模较大、财务稳健的城市商业银行,一般有强劲发展的城市经济为后盾,一旦形成社区服务的领导地位,该城市商业银行就可以采取跨区经营或并购的举措,积极地与相邻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互相联合,突破地理区位的约束,灵活地运用地区资源,分散地区业务组合风险,通过共享化的后台服务达到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如何看待城市商业银行的区际差异、行际差异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巨大的区际差异、行际差异:从单个员工的资产规模、盈利性指标、不良贷款率等几个指标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呈现出从东至西依次递减的地域特征,其中各地区之间、各银行之间资产质量差异性巨大。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两极分化不仅表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也表现为各个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底抽样调查表明,从2000年到2003年的四年时间内,中部省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扩张了1.58倍,西部省份扩张了2.15倍,东部省份更是扩张了2.75倍之多,考虑到三者原来的资产规模的基数差别,东部省份更是扩张迅猛。

那么这种区际差异性到底如何解释呢?化用一句时下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区际差异性使然。包括良好的经济信用、历史文化、法律制度、法治观念、社会规范等等在内的外部社会环境,往往在政府恰当的引导下形成了适当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治理过程中引入了外部治理因素,于是在治理结构相差无几的情形下,金融生态环境(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也就造成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差异,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虽然笔者本不主张“环境论英雄”,但是不得不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这种金融生态环境的区际差异已成为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经济绩效区际差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它有时甚至能够部分弥补因城市商业银行本身治理缺陷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事实也是如此,比如通过对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关于全国主要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的实证分析发现,上海独占鳌头,南京也名列前茅,而上海银行和南京商业银行也的确是最佳城市商业银行之一。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却非一日之功,有一个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信用文化的积淀过程、制度规范的完善过程,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区际差异乃是金融生态环境这种资源禀赋的区际差异,并将区域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充而加剧。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差异性将随着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而持续存在。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3

城市商业银行总体上具有高成长性

第一个方面,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中资产质量改善明显。据银监会统计,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持续下降,通过资产置换、剥离不良资产及政府注资等途径,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有59家城市商业银行在过去五年累计处理不良资产700亿元。2007年一季度,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已降到4.52%,平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较2005年一季度下降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优化速度明显快于同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从银行业资产增长率和占比情况看,2006年3月以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率明显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其资产占比稳定上升。

在中国整体经济和银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2004~2005城市商业银行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预期增长率保持在26%,于2009将达到6560亿美元。

第二,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提升相对较快。

改革以来,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快速攀升,市场份额相对提升。2006年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81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48%。截至2007年1季度,全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68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占5.8%;负债总额2.55万亿元,增长27.1%,快于国有银行,超过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4.52%。同时,2001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连年大幅增长,显示较强业务活力。在2006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有9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入围。营业网点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当地经营的局面已有所改变。《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后,先后有四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申请被批准,分别是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对于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达到股份制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闸门已经打开。

第三,城市商业银行赢利能力稳步增强。

2006年,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达到181亿元,较2000年的13亿元大幅增加近14倍,而税后利润的增长年率已连续七年保持35%以上。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全国同期银行业增长水平,且高于股份制银行同期。比如,2006年,a股上市银行Roa、Roe平均为17.33%和0.65%。另外,通过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和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比较,可以看出,未上市之前的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Roe和Roa这两个指标均处于中上游水平。2006年,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高达23.79%、25.31%,均远高于a股上市银行平均17.33%的水平。

第四,依靠地缘优势,特色经营突出。

白成立以来,城市商业银行主要关注本地市场和本地客户,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资源优势,因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区域性银行,与当地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合作,可以较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经营状况和成长前景,广泛了解到企业的各项信息。另外,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对本地经济环境和金融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客户需求也有更直接的体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分化,全国性银行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进行集中决策,而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则凭借和当地客户长期的“关系”作出信贷决策和客户筛选。城市商业银行明确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城市居民的经营方针,找准市场定位,推出适合客户特点和需求的产品,就能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凭借对本地中小型企业的深入了解,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型企业贷款市场占有优势地位。以宁波银行为例,截至2006年底,宁波银行的中小型企业授信客户达到3778家,占全部公司客户的94.8%,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达186亿元,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的92.9%,宁波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宁波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中占14.9%。而且,在推动中小型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宁波银行也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仅为0.37%。从宁波市总资产、总存款市场份额看,宁波银行占比分别为12.20%和9.80%,但在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方面,宁波银行占比为93%,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型企业贷款市场的优势地位。

到哪里掘金

选择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是在城商行改制变革浪潮中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前提。对此,我们的研究显示,对城商行的投资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其一,关注位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二线城市的商业银行。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地域差异较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速快,经济资源总量丰富,为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相关的城市商业银行有望获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根据社科院《2005至2006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从资产质量分析,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优良。截止到2005年9月底,浙江省内8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不足3%,江苏省内11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率为4.61%,上海商行为4.55%。内陆几大区域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显著高于沿海地区,其中,中部六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高达17.25%,东北三省由于近年地方政府的努力,不良率由30%大幅下降至13%,但仍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资产不良率。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可粗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商业银行第二类,发达地区二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商业银行:第三类为普通二线城市商业银行。其中,位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二线城市的商业银行值得重点关注。城市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具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发达城市,城市商业银行渗透率相对较高,从而能够更多地受益于本地市场银行业的发展。以近期上市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为例,南京银行拥有60个网点,在南京网点数位列第五,而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排名第六位和第七位;宁波银行拥有69个网点,在宁波网点数位列第三,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排名第四位和第五位。

其二,关注引进外资参股、资产质量和运营模式都有提升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贷款结构等,从长期而言,外资机构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将对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深刻影响。

以上海银行为例,上海银行自1999年引入外资股东后,从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至今的约6年时间里,上海银行公司治理、经营业绩,风险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三,关注实行跨区经营战略的城市商业银行。

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现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好于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中型又强于小型。作为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过于集中、严重依赖地方经济增长、市场空间不限等始终是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走出去,实现一定的跨区域是重要的解决方式。跨区域经营不但可以分散地区性的风险,也能为银行带来更大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空间。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采用开设分支机构的跨区域经营和收购其他金融机构、联合重组两种方式扩大经营领地。

一是并购原有金融机构、联合重组实现跨区经营。

通过收购的方式可以迅速获取当地的专有知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目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采取联合重组的模式实现跨区域发展。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4

关键词:非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植根性;发展模式

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当下,如何发挥非国有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值得业界思考的课题。本文所指的非国有银行界定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产权设计来看归属于区域政府所有,从而在促进区域实体经济发展上应能有所作为。然而从现阶段反馈信息来看,部分非国有商业银行似乎更加关注与资金收益回报快的项目,特别在对消费信贷方面充满兴趣。不可否认,非国有商业银行追逐利润的动机无可厚非,但无论是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来看,上述逐利行为都将为自身的资金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正因如此,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发展的模式,则是一条符合非国有银行利益的正确路径选择。

本文将在对区域植根性的界定基础上,探讨这种发展模式的定位,并尝试构建起相应的发展模式来。

一、对区域植根性的解读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读区域植根性:

1.经营目标方面

首先需要强调,非国有商业银行应着力发展与实体经济间的业务往来,从而在维护国家金融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最大化的优化自身的资金配置。就区域植根性来说,则需要适度区别国有和外资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着力成为区域重要的金融主体。

2.经营手段方面

作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在经营手段上进行环境适应性创新,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获得生存的可能。特别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这种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由此,根据区域小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发出适应它们的资产类产品则是关键。

二、解读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定位

非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具有这样和那样的市场劣势,但由于它的产权安排则更能建立起与区域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因此应围绕着这一区域优势来进行发展模式定位。

1.“走出去”发展模式定位

在采取差异化市场和缝隙市场策略的要求下,非国有商业银行更要关注小微企业的需求。而小微企业面临着繁重的生产和销售任务,在资金借贷需求上缺少充分的信息。因此,需要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能主动上门进行拜访。

2.“请进来”发展模式定位

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大商业银行之中,由此而产生的流程银行经营模式逐步替代了传统服务模式。在此背景下,非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建立区域植根性的同时,努力跟上业态的发展步伐。因此,需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请供应商、业内专家进行业务支持。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可构建如下。

1.区域市场调研

上文已经指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应建立起差异性。目前看来,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仍面临较高的门槛,且因管理成本过高而时常被国有和外资商业银行拒绝。由此,非国有商业银行便应在目标客户规划基础上,前往这些小微企业中间来了解他们的资金需求特征。

2.业务模式创新

业务模式创新仍须遵守财经法规,并能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而展开。笔者建议,可以在资金借贷数额、贷款利息制定、抵押物品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目前针对抵押物已将小微企业的流动资产纳入其中,为此可以借助本土物流企业代为监管;在贷款利息的制定上,非国有企业可以先行尝试利率市场化机制。

3.客户关系管理

维系老客户和挖掘新客户,便能在服务数量上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随着各区域都在培养经济增长极,非国有企业应着力与本土主导产业的小微企业主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也能通过沟通频率的增加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非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在“学习效应”下获得国有和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业务能力,从而获得区域政府更多的政策红利。

四、问题的拓展

最后再以非国有商业银行的网银建设为问题,谈谈与区域政府的关系处理。

在突出电子银行的区域植根性方面不但需要有自主意愿,还应将诸多业务构想传递与区域政府主管部门。在与政府的联系方面应落实这样几点信息:(1)该电子银行业务由自己做,而不由四大商业银行的做的优势是什么;(2)电子银行在业务服务上,能为当地实体经济和消费经济带来怎样的益处;(3)在进行业务转型时,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撑。

五、小结

本文认为,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发展的模式,是一条符合非国有银行利益的正确路径选择。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区域市场调研、业务模式创新、客户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5

1995年,巴林银行事件为全世界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警示了操作风险时代的来临。自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操作风险已迅速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并立为银行业所面临的三大风险。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产品的增多、以及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化,操作风险的危害性日渐增大,逐渐变为国际银行业所面临的首要风险。

操作风险同样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处于操作风险的多发期,风险事件频率上升,风险损失额加剧,风险波及面不断拓展,从而引起了相关金融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有效地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实施与开展。

流程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类型之一,是由银行流程因素所引起,与人员操作风险、系统操作风险、外部操作风险一起构成操作风险体系。流程操作风险是西方商业银行的首要操作风险,危害程度最大,损失金额最高,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金融环境的差异性,流程操作风险在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中的危害程度居于第二位,次于人员操作风险。然而,由于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国有商业风险管理的一项长期性目标,因此,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内部流程不健全、流程执行失败、监控和报告失败、文件或合同缺陷、担保品管理失败、产品缺陷、违约与泄密、客户纠纷等形式,因此,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机制存在着高度复杂性。由于受到我国经济环境地域差异性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及运营绩效在不同的经济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别,必然导致不同地域之间银行机构的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策略与水平有所不同。

因此,基于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性,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可以为不同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信息共享、技能交流与经验借鉴,从而缩小不同地区银行机构之间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绩效的差距,进而全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水平。

二、研究模型构建

根据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关于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规定,并结合于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经验,可以发现,银行业务规模、银行产品类型、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程度、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制度执行的力度、以及内部监督的深度与广度等均对流程操作风险控制存在着影响。

第一,业务规模。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与业务流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业务规模越大,业务流程的运作频率就越高。一般而言,在业务流程实施的初级阶段,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业务流程失败的频率越高,而随着业务流程的逐步完善,流程失败的频率将出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逐渐扩大,业务流程也逐渐增多,从而导致业务规模与流程操作风险之间的影响机制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

第二,产品类型。银行产品的类型越多,业务流程将越加复杂,从而导致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的频率越高。长期以来,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较少,产品类型也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金融规模的扩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使中间业务量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逐步提高。但是,相对于进入稳定状态的传统产品而言,新产品运用的初级阶段往往也是各种流程操作风险的多发阶段。

第三,流程再造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流程为中心构建银行产品的业务环节,打破传统业务产品的条块分割的状态,最终建立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流程型银行。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在地区之间、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即存在着整体上的不平衡性。业务流程再造战略的实施程度对流程风险事件的概率存在着直接影响。

第四,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防范的基础,同样,操作风险的识别也是操作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尽管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产品创新、机构整合和机制改革,许多业务流程并未进入稳定状态,但是,流程操作风险的风险识别仍然是必要的,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突出性风险的控制。同一类型的风险事件在同一银行机构内部频繁发生,是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一个典型特征,已引起国内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

第五,制度执行。制度执行就是对现有制度进行实施,从而提高现有制度的约束功能。无论在西方商业银行,还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80%的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均源于制度执行功能的弱化。目前,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风险影响远小于制度执行不力的危害。制度执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重点加强的管理领域。

第六,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能够全面促进内部控制其它要素功能的发挥,因而提高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绩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机制还处于不完善阶段,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督人员缺乏权威性,监督对象仅局限于中下层机构与人员,对管理层监督乏力,导致许多恶性案件与管理层行为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基于区域性差异的视角,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process=?茁0+?酌1middle+?酌1east+?茁1lnsize+?茁2type+?茁3eRp+?茁4iden+?茁5

exec+?茁6qudi+?滋

其中,?茁0是常数项,?滋是随机误差项,西部地区是基变量。变量符号的含义、类型、系数、以及系数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

三、实证检验

其一,数据收集及说明。本研究根据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进行测度题项的设计,包括流程操作风险控制水平在内共设计出7个测度题项,然后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数据收集。样本单位为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市级分行),样本总体在地域分布上保持均匀分布的特征,即东部地区样本、中部地区样本和西部地区样本各占1/3的比例。同时,为了能够揭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性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样本比例均占样本总体的1/4。本次数据收集全部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历时59天,获取有效样本81份。

其二,变量相关性检验。变量相关性检验可以判断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从而判断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并判别是否存在共线性的影响。一般而言,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应小于0.7,否则将降低模型的有效性。利用SpSS11.5软件,得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因而,研究模型符合多元统计检验的基本要求。

其三,模型检验。模型检验分两步进行,首先进行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然后进行包括虚拟变量和定量变量在内的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工具是SpSS11.5。

四、研究结论

对于流程操作风险控制而言,从地区差异的视角来分析,东部地区控制绩效最高,西部地区控制绩效次之,而中部地区的控制绩效最低。因此,若仅从地区因素影响的角度来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水平在地域上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

我国幅员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显著失衡,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在地域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最为落后。然而,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性数据检验,从区域性影响的因素来分析,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的发展却与主流金融规律相比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需要引起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

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规模较大、产品类型较多,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的概率也必然较大,但是,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抑制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了流程操作风险的危害。中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和产品类型上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却存在悬殊性的差异,从而使其操作风险控制绩效最低。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较小,产品类型较少,新兴的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类型不多,因此,传统的风险控制策略在流程操作风险防范上仍然能够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在流程操作风险控制过程中,要基于本地区的现实性优势与不足之处,遵循地区差异性所导致的客观风险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ethell-Jones,R.BaselCommitteetriestocometotermswithoperationalrisk[J].internationalFinancialLawReview,2005(5):10-22.

[2]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模型实证研究》,《贵阳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Hurlimann,w.measuringoperationalRiskUsingameanScaledindivigualRiskmodel[J].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004,152(3):425-447.

[4]张成虎、李育林:《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机制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体系实证研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角度的检验》,《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6]andrewJ.Leone.Factorsrelatedtointernalcontroldisclosure:adiscussuionofashbaugh[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7,44:224-237.

[7]DoyleJ,w.GeandSmcvay.Determinantsofweaknessesin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44:193-223.

[8]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9]张成虎、吴发灿、陈宏伟:《银行与政府职能冲突的解决对策》,《经济纵横》2009年第11期。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6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发展途径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

1.城市信用社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1995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批城市信用社。他们的定位是:立足于当地,服务于当地,并且为中小企业提供金额支持。这一阶段在1994年―1995年达到高潮,全国城市信用社迅速增加,达到5000多家。随着城市信用社的快速发展,一些潜在危机逐渐显现,如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等等。

2.城市商业银行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1995年―2004年。1995年7月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成立,此后,各地城市信用社纷纷转变经营模式,转向于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有100多家,营业网点近6000个。但由于在此阶段,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只能在所在地范围内开办分支机构,因而各项业务活动进展缓慢。

3.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2004年至今。2004年11月中国银监会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是重组改造和联合,并允许达到监管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2005年12月,安徽徽商银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由省内地方金融机构重组而成的省级商业银行。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跨地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随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入到跨地区发展的行列中。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使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因而造成其客户流失。例如,一些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关系很好,但当这些企业实现跨地区经营后,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地区经营,无法再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它们只能放弃城市商业银行而选择其它银行,这样就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再如,银行卡的发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追逐的热点,但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如果异地没有营业网点,就无法扩大这方面的业务。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分散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有限,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中,也不能把资金过度集中投入,这样也会带来风险。而跨地区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分散风险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资金投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达到分散投入分散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跨地区发展可以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息,以避免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客户,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就很难获得客户在异地的信息,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损失。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以分散风险。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平竞争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进,导致国内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家商业银行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实行单一的城市制经营模式,就会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一方面本地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另一方面又无法向外地拓展市场。显然,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去,实行跨地区发展,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以提高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2.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可行性

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可行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身实力增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逐步化解其历史包袱,降低了不良贷款率,转变了经营方式,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成为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城市商业银行,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效益方面,都有着迅速的发展。例如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位居全国银行业前列。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其有能力跨地区发展,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已有59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实现了跨地区发展,占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41%。

(2)政策允许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不允许跨地区经营,即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这一经营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制肘。自2000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地区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顺应潮流,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11月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然后在2006年又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由此,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随后,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发展。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途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途径主要二个:

1.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指城市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到其它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例如,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了分行,北京银行在天津设立了分行等等,就是采用这一方式开展跨地区经营。

这种方式有其不足:第一,难度大,时间长。由于完全依靠自身积累去扩张,短时间内难以筹措到跨地区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再加上市场风云变幻,银行的经营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这又会加大扩张的难度。

第二,可能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采用这种方式跨地区经营,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势必会分散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不够强,管理跟不上,将会严重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2.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是指在某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对某一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的多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一家新的城市商业银行,从而使这个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地区经营。例如,安徽徽商银行,就是在合肥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吸收安徽省内的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淮北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淮南、铜陵、阜阳科技、鑫鹰、银河、金达七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此外,还有江苏银行、吉林银行、长安银行、龙江银行等,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实现省内跨地区发展。

这种方式的优点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融合性强。由于重组的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同属于一个地区,涉及面相对较小,协调相对容易。第二,见效快。完成重组后,原有的各城市商业银行在各自城市的机构、网点,就成为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的分支机构,从而迅速实现了跨地区发展。第三,避免区域内的竞争。兼并其它城市商业银行,既可以节约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费用,又可以消灭竞争者。

四、结束语

城市商业银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跨地区发展,发展势头良好。但伴随着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跨地区发展时缺乏科学规划,大家扎堆进入发达地区;业务高度同质化,无自己特色;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02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7

一、城市商业银行自1995年开始组建以来,整体经营绩效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现状仍不容乐观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那就是各个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都在逐年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成效非常明显,其效率都在稳步提高。

首先,在经营地域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在改制后非但没有大幅提高,反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尤以东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更为明显。这说明各城市商业银行自改制后都开始关注本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有选择地关闭了一些没有经济效益的分支机构。

其次,员工数量保持稳定甚至在下降。从2000年到2003年,东部省份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平均规模大致上升了近3倍,但其员工平均数量基本上保持不变,其他省份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这说明自从各城市商业银行实行公司化运作之后,普遍开始注重“减员增效”,各城市商业银行单个员工所对应的资产、负债数量都在逐年提高。

第三,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如果不考虑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亏损及坏账准备不足的情况,所调查的三个省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目前基本上都实现了盈利。

第四,其他各项指标也逐年向好的方向变化。首先是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在下降。其次是资本充足率在不断提高。

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自1995年开始组建以来都在逐年改善,但是,其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整体资产质量依然较差;资本充足率问题还较突出,权益性资本融资渠道狭窄;贷款集中度高,风险过于集中;盈利能力未得到充分释放,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分红比例偏高;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部分城市商行经营活动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

由于中国银行企业长期缺乏稳定的权益性资本融资渠道,再加上近几年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迅猛,因此,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几乎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通病。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二是各银行之间(包括各地区之间)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三是单个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各年之间存在巨大的波动。有些城市商业银行虽然上报的资本充足率较高,但如果将它们在过去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考虑在内,其真实资本充足率将大大缩水。

城市商业银行另外一大突出问题是贷款集中度过高,风险过于集中。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客户贷款额占净资产的比重(单一客户率)和前10位客户贷款额占净资产的比重都远远超过风险集中度管理的要求(警戒线分别为10%和50%)。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集中度过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们的风险管理制度都异常落后。目前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体系其实是在不断“复制”监管部门所出台的各类风险管制条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管。

二、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控股,内部治理结构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根据调查结果,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通过其他企业或机构间接持股的数量,应该说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仍拥有绝对控制权。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2)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3)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

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控股地位,因此,它们在决定董事长和行长人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而无法保证最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进入管理层。一般情况下,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个别情况甚至是地方政府直接委派,并且董事长和行长职务由一人担任的情况比较普遍。(2)尽管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并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所有人缺位,委托关系不明确,因此,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部门形同虚设,根本无法对银行人形成有效的监督。(3)目前各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原则,仍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激励色彩。

三、东西部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的差异不大,但在外部治理环境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

1.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我们采用以下三个指标来大致反映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地区性差异:(1)单位员工的资产规模;(2)盈利性指标;(3)不良贷款率。结果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呈现出从东至西依次递减的地域特征。

2.外部治理环境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济绩效有重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对银行的持股比例越高,则银行的内部治理越没有效率。但从总体上讲,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政府持股比例上相差不大。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东、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持股比例分别为22.3%、28.9%和21.9%.

调查显示,各地城市商业银行都依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制衡部门,且都明确规定了董事长、董事、行长的选举程序,各自的权限、任期等,所以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之间的差异并不很大。

因此,如果仅从银行的内部治理出发,我们将无法解释中国东西部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绩效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地分析表明,决定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差异的关键不在银行的“内部”,而在其“外部”。

调查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在外部治理环境方面要大大好于中西部地区。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东部地区民营经济一直都很发达,由国有企业转制等因素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小;产业布局合理,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盈利能力强;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多,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居民人均收入高,信用文化发达;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等等。

我们对所有已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29个省市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和其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进行了简单的线性回归,结果发现各省市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和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地方财政收入作为一个反映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相当大的影响。

虽然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劣是决定企业经济绩效的最根本原因,但是,当内部治理机制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外部治理环境的差异对公司经济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优良的外部治理环境有时甚至可以弥补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体内部治理结构没有实质性改观的情况下,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地区性差异。

四、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经营绩效存在明显两极分化的现象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两极分化不仅表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而且表现为各个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后一种差距的扩大不仅发生在地处不同地区的两个银行之间,而且出现在同一地区的两个银行之间。

单个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虽然和银行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有很大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金融当局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结果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管理者个人意志的影响,以至形成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参差不齐的现象。

五、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规模扩张迅猛,但各行、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我们对三省20个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结果,从2000年到2003年的四年时间内,中部省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扩张了1.58倍,西部省份扩张了2.15倍,东部省份更是扩张了2.75倍之多。

六、城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应当很好反映其作为市民银行的形象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它们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但是,根据此次对三省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充当市民银行的角色并不是很充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对象过于偏重大型国有企业,过于偏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地商业银行都为地方政府预留了很大份额的授信额度,用于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平均值),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2.城市商业银行在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在受调查的银行中,只有4家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能提供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的银行也都只有4家,分别仅占被调查银行数的22.2%;而对于那些收费较低的业务(例如代收款项),大多数银行都能提供。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增值服务并不是某些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它们或因业务量有限、或因缺少软硬件条件而彻底放弃不做,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予以肯定。

3.收入和支出结构不合理。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利息收入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大约占营业收入的53%左右;而非利息支出(包括金融机构往来支出和营业费用)则构成了它们的主要经营成本,两者合计大致占总费用的71%.这样的收入和支出结构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城市商业银行与“现代市民银行”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

4.在提供中间服务的方式选择上存在不足之处。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是自行提供中间服务,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在与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方面还开展得很不充分,这使得许多零售业务无法开展。由于受制于经营地域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也无法很好利用国内已经成型的软硬件资源来扩展自己的非传统业务范围,以此提高为当地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5.负债业务过于偏重大客户。我们还对城市商业银行所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各商业银行反映最强烈的是对“客户存款”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一些大的存款客户的竞争(与大客户协议存款利率有浮动的余地)。

6.信用卡业务开展得不够充分。在回收的20份调查问卷中,竟有一半(10份)银行未对信用卡市场的竞争程度发表意见,其中有该行没有提供信用卡服务的情况;有虽然开展该项业务但对市场竞争程度缺乏直观了解的情况。从回收的问卷还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在做出答复的10份问卷中,来自东部省的7份调查问卷有6份对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情况发表了意见,且大多为“积极”的意见。由此可见,在经济和信用文化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信用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使得该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常重视这块业务的开展。

七、城市商业银行分红比例过高

调查显示,如果不考虑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遗留问题(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和低比例的坏账准备),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大多在账面上实现了当年盈利。调查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分红比例远远超出正常的范围。2002年和2003年这10家城市商业银行的25亿元净利润中有大约20亿元被用于分红,分红比例高达80%以上。

分红比例过高说明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东有很强的短期行为动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不合理的产权结构。首先,国有资本在城市商业银行占比过大是产生高比例分红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私人股东也有很强的分红动机,这是因为他们不希望过多的资源长期被一些国有资本的人所掌控。

八、城市商业银行关联贷款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要引起关注

调查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中国目前发生关联贷款问题最为严重的一类银行。近几年,各地城市商业银行频繁发生因关联贷款而陷入困境的案例。在我们此次调查的样本银行中,关联贷款违规现象比较普遍。

城市商业银行发生关联贷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由地方政府指派的人(或内部人)制造的关联交易,其中包括向政府提供的项目贷款和向“关系人”或“关系企业”提供的带有很大“寻租”色彩的关联贷款;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向当地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提供了超量的授信额度;(2)由大股东向关联企业或关联企业集团提供的关联贷款。

九、由城市商业银行的共性特征所引发的思考

1.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是由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是一个普遍现象,各地区并无明显的差异,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在地区间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基本上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无关,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成为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经济绩效地区性差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它有时甚至能够部分弥补因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所造成的效率损失。

2.决定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环境优劣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指标是民营经济在一个地区所占的比重。

其内在逻辑关系如下:如果一个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民营经济占比很高,那么,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后,该地区的经济就会借助自身的比较优势(即民营经济的效率优势),率先实现起飞,从而更进一步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当地区经济实现起飞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大幅提高。由于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最为稳定和合法的资金来源,因此,地方政府为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往往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植本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以改善它向地方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短期内由地方政府控股对于其发展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对于那些民营经济不发达、国有经济占比较高的地区,由于地方政府无法摆脱财政收入的困局,往往会采取干预和控制本地城市商业银行的做法,来为财政赤字和本地国有企业融资,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其信用文化一般也较发达,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财产抵押给了银行(如不能归还贷款,将对其实施破产清算),因此,它们在作贷款决策时会更谨慎,在使用贷款时会更有效率,而在还款方面也会更积极。因此,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信用文化这种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公共产品,节省大量的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

同时,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分利用该地区经济增长率高、经济规模大的优势,来扩充自身的实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

3.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劣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来证明这样的判断。首先,城市商业银行自1995年开始组建之后,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经济绩效都普遍得到了改善,这说明,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劣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是超越外部治理环境的;其次,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重要现象是,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银行企业无法在外部治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实现很好的业绩,而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银行则相反;虽然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银行企业无法在外部治理环境差的市场中取得良好的业绩,但是,一些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银行企业却能够在外部治理环境很差的市场中做出很好的业绩。

4.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并没有取得事先预期的经济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仍不是很明晰,而且很多法人股东的产权本身就不很清楚,内部治理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2)地方政府仍然在各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它们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干预仍然很频繁,从而大大抵消了股权多元化改革所带来的好处;(3)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对经营活动的限制也使得股权多元化的利益无法充分释放出来,以至于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成为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4)中国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还不是很到位,这使得一些民营资本缺乏长期的声誉激励,短期行为严重,通过套取关联贷款把银行变成圈钱工具的现象十分突出。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8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市场定位 业务结构

面对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我国银行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以全新的发展战略与策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分析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波动

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短期恶化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陷入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的困境。

1、全球通胀威胁加剧。受石油和粮食价格高涨的影响,2008年以来全球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全面上升。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4.2%,为今年1月份以来最高升幅,核心Cpi较上年同期上升2.3%。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通胀率曾连续9个月突破欧洲央行为维持物价稳定所设定的2%的警戒线,2008年5月份通胀率更是飙升至3.6%;俄罗斯4月份的Cpi指数已经达到14.5%,创近5年来的新高;2008年5月份,越南通胀率高达25.2%,印度尼西亚超过10%,菲律宾为9.6%,印度超过8%,泰国为7.6%,韩国为4.9%。

2、国际金融业风险大增。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金融风险频繁显现。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标志,全球经济进入了减速周期。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以来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房地产市场目前还在继续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就业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信心受挫、固定资本形成下降,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而越南金融危机的凸显可能会成为新一轮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则再次敲响了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警钟。

3、我国经济趋向下行区间。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外需增速大幅度回落的带动下出现明显的回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据预测,我国2008年全年GDp增长将达到10.4%,比2007年回落1.5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增速同时回落,其中第二产业出现大幅度回落,而Cpi持续上涨。经济大幅放缓与通货膨胀抬头可能成为自200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下行区间的总体特征。

(二)“金融脱媒”趋势显著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了直接融资,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这对于依赖存贷款业务模式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2006年起居民储蓄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率出现下降,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正在减弱,企业固定投资中自有资金比重不断增高,银行贷款比重不断下降;过去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始终高于银行中长期贷款,2007年储蓄存款首次低于中长期贷款。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所经历的脱媒时期,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明显上升,银行经营失败的案例明显增多。金融脱媒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三)城商行发展显现新特征

1、更名以求地域突破。2007年,城商行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是纷纷更名。上世纪90年代,除上海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均采用。“所在城市名称”+“市商业银行”的命名模式,这一命名充分显现出城商行的地方银行色彩。基于突破经营地域的考虑,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更名热潮:直接去掉“市商业”三个字,如宁波银行;联合成为省级城商行后,以省份名称命名,如江苏银行;以历史命名,如富滇银行,等等。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跨区城经营大潮,呈现出“多管齐下,全面开花”的格局: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跨省、省内、县域);省内联合重组,实现省内跨区经营;凭借大股东力量,先设异地代表处,然后升级为异地分行;收购农信社或城信社,组建异地分支机构;参股异地城商行或城信社、农信社,间接实现异地跨区经营;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法人机构,达到异地跨区经营的目的。

2、省内联合重组渐成趋势。省内联合重组是城商行做大做强的便捷之路。通过省内城商行的联合重组,不仅可以迅速做大银行规模,解决长期困扰城商行的规模和资本金约束,还可实现省内金融资源的重新整合,提高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因此,自2006年安徽省率先重组省内城商行和城信社,成立徽商银行以来,多家省政府积极效仿。2007年,先后有江苏省、吉林省和宁夏自治区实现省内城商行的重组。2007年2月,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合并重组而成的江苏银行宣告成立;10月,中国银监会批准长春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吉林银行,并吸收合并吉林市商业银行和辽源城市信用社,吉林省初步实现对省内城商行和城信社的联合重组。此外还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整合省内城商行的计划,例如湖南省拟整合“五行一社”(指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5家城商行和邵阳城信社)为省级银行,黑龙江省拟将省内城商行整合为龙商银行,广西拟成立北部湾银行,河南省拟以郑州市商业银行为基础,组建中原银行,陕西、山西和河北也分别提出成立陕西银行、晋商银行和河北银行的计划。

3、3家城商行率先上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商行上市问题在2007年得到突破。当年7月,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率先通过监管部门批准,成功叩开资本市场大门。10月,北京银行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3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具有重要意义,掀开城商行发展的新篇章。首先,3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着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商行已基本实现从信用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经营管理品质有很大提升,并获得公众投资者的认可。其次,3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着资本市场大门向城商行打开,长期以来困扰城商行的资本补充难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3家城商行也将由此建立起长期资本补充机制。最后,3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还意味着城商行的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果,城商行群体的品牌和影响力得到提升,为其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此,更多的城商行会朝着资本市场大门继往开来。

4、引入外资仍在持续。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希望借此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同时,外资银行对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又有着强烈冲动,而参股投资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引人外

资始终是城商行发展中的热门话题。2007年青岛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资本,重庆银行则引入香港大新银行资本,成都市商业银行引入马来西亚丰隆银行资本,从而使城商行群体中引入外资的城商行数达到12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2008年以后城商行引入外资态势仍将延续。徽商银行、包头商行、吉林银行、南昌市商业银行、洛阳市商业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确提出引资计划,并着手实施。

二、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城商行的启示

美国的社区银行在定义上类似于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将社区银行定义为: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经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联系。在美国,以社区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主要服务主体,它们依靠灵活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的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美国社区银行之所以能繁荣发展,从宏观上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社区再投资法》,鼓励金融机构对于经济不发达的特定社区开展金融活动,开发其金融业务潜力。但是在历经了银行业并购浪潮和经济不景气后,美国的社区银行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相当强的抗击经济衰退的能力,关键原因就在于相对大银行而言,其具有独特的经营定位和比较优势。

(一)合理的市场定位

美国社区银行将基本服务对象定为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不论存贷多少,均一视同仁,服务周到。在业务范围上,进行错位竞争,在大银行不愿干的居民小额零星贷款、住宅抵押贷款、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及不动产贷款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一些中小银行通过市场细分,进行专业化经营,如专门从事定期存款业务、批发业务,即所谓的“窄银行”经营方式,有些银行还成立了附属机构,完全通过远程网络从事经营,取得了不菲的收益。

(二)加强同业合作

在纵向上,美国社区银行通过银行控股公司或联系银行制度与大银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大银行的设施和技术进行票据清算及资金头寸调节,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横向上,协同地区内外的中小银行建立了行业战略联盟或合作安排,在保证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将业务经营的技术支持部分和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并通过辛迪加贷款等形式,拓宽业务发展空间,提高盈利水平。

(三)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为有效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美国不少社区银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付息交易账户等规避监管当局利率管制的创新;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等为套期保值或转移利率汇率风险的创新;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等为增加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创新等,从而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经营收益,也扩展了服务领域,提升了社区银行的品牌形象。

(四)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

美国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并且由于社区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五)善于从事关系贷款

由于美国大银行一般都是依据“硬信息”来判断是否向借款人放贷,因此不能出具正规财务报告的中小企业、家庭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相比较而言,美国社区银行十分熟悉本地的客户,它能更容易地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如资金流量及发展前景等。因此,美国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借款人放贷、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小规模市场贷款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

(六)与客户形成良好互动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成员,地缘和人缘优势使得他们具备丰富的社区知识,从而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相形之下,大银行的办公地点一般距离客户较远,因此其与客户面对面互动的机会就少了很多。现阶段人性化服务已成为社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人性化服务,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繁荣城市商业银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社区银行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因为中小银行内生于各种经济体中,契合了地方经济和社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社区银行要进行战略创新,明确市场地位。

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很明确,就是为当地社区的居民和中小企业服务。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服务宗旨也应该是“面向居民,面向中小企业”,在业务范围、服务对象、金融手段上与国有大银行有所区别,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要采取进取性的发展策略,实行差别化经营,塑造核心竞争力,提高金融效率。这样才能在与国内外大银行的市场博弈中以能动性求得竞争的主动权。

三、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向

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两大战略目标是向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以及构建“好银行”。

(一)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存在一个先天的致命缺陷――经营范围局限在中心城市,这种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和化解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不利于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此外,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区域性的银行来满足服务需求,单一的城市商业银行将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向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实现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的一体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已有多家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更名、联合重组、参股、收购等手段实现了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发展,如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深圳平安银行等。但由于受监管政策和自身情况的限制,不能通过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仍占多数。

(二)努力创建“好银行”

参照国际评级惯例,要成为“好银行”一般要符合以下六大标准:一是必须要有一流的经营业绩。在经营绩效方面,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在1.17%~1.2%左右,股本净回报率(Roe)在12%~14%左右,费用类(总费用占全口径经营收益比)在35%~45%之间;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资产比率按照五级分类在2%~3%之间;在审慎经营方面,资产充足率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在8%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4%以上,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接近100%,对单一客户的贷款集

中度不超过资本净值的10%。二是必须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必须要有良好的内控机制和管理能力。四是必须要有超越其他对手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策略。五是必须要有令各类客户满意的服务质量。六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金融从业人员。

根据2007年英国《银行家》公布的资料,以一级资本、资产规模、税前利润、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等指标综合排列,2006年中国有16家城市商业银行进入前1000位,比2005年增加7家。其中上海银行位居城商行之首,排314位,比2005年上升42位;其次是北京银行,排389位,比2005年下降19位。从经营绩效来看,资产收益率最高的是杭州市商业银行(杭州银行),为1.52%;最低的是深圳商业银行(深圳平安银行),为0.35%,前者是后者的近5倍。从资产质量来看,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比率最低的为浙商银行,几乎为零,基本不存在不良贷款;最高的为西安市商业银行,高达14.58%,两者相差悬殊。从审慎经营方面来看,资本充足率最高的渤海银行达62.62%,而最低的西安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只有6.03%,未达到《巴塞尔协议》最低8%的要求。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是排名世界银行前1000位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中仍有多数未达到关于“好银行”的标准,更不用说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其他100来家城市商业银行了。要成为“好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群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的选择

(一)重新确立市场定位,行使社区银行职能

城商行群体中的大部分银行经营规模都较小、竞争力不足,在短时期内不能通过扩张、重组或并购发展成为区域性股份制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它们可以通过提升差异性竞争能力,先发展成为一个精品社区银行和市民银行。可以利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相应的保护,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价格竞争优势。由于机构小、人员少,容易采纳先进的经营管理办法和技术,且对国内市场特别是地方市场比较熟悉,能够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和时效优势,有利于银行做出正确选择。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市场细分定位,锁定目标客户群,在经营及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服务内容,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积极进行业务开拓与创新,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系列化、规范化,取得竞争的规模效应,最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精品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银行。

(二)加强同业合作,拓展业务范围

城市商业银行要借鉴美国中小银行在实行“单一制度”时的运作经验,延伸经营触角,提高业务覆盖范围。合作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先行着眼于业务和管理上的合作,如借鉴美国的联系银行制度,进行资金的异地清算、银行卡的异地流通、资产异地清收和委托管理等,也可协调统一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等。与此同时。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中小商业银行以股权为纽带,实行产权融合。

可以通过相互参股的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合作双方突破自己的局限,利用各自在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拓展业务,并鼓励中小商业银行之间、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包括外国银行)之间按平等互利和市场化原则进行兼并重组,形成资本战略联盟,这样可以扩大经营规模,推动创新进程和技术进步。比如在2007年深圳平安银行联合了14家城商行、5家外资行、2家农商行、1家股份制银行组建了中小银行银团联合会,签署了《业务合作协议》,将合作范围延伸至贷款以外的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乃至保险、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业务的交叉销售。

(三)拓展农村金融服务

目前县域金融供给相对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大量撤并机构,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将贷款向少数企业集中,农户贷款覆盖面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城市商业银行应该适时介入以填补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空缺,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村镇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以及支持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政策性支农业务相配套,政策性贷款等低风险业务,利用自己的商业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相结合,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村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针对县域优质个人客户开发各类消费信贷业务,开发大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按揭贷款。城市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业务种类、营销理念相对农村机构全面和先进的优势,满足县域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减轻其在城市市场的竞争压力。

(四)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业务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50%以上,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这一比例不足3%。中间业务是城市商业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加快发展中间业务,调整中间业务经营战略,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是城市商业银行转亏为盈、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扩大银行卡、支付结算、保险、代客理财业务等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比重,高度重视信用卡和国际结算等发展潜力大、收益丰厚的中间业务领域,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国债代销、基金托管等高附加值品种发展。努力创新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业务等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积极拓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托管等高附加值的资产托管业务,并为发展基金管理、投资银行,参与设立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兴业务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存贷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

(五)发展零售业务,塑造特色银行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9

定义及内涵

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进而参与被投资机构的经营决策,在对被投资机构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被投资机构事实上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子公司。在对被投资机构没有控制力的情况下,双方也可在股权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业务合作,从而实现间接跨区域经营。这跟人们传统意义上说的直接跨区域经营有较大差别,但其最终效果相同。

典型案例

南京银行是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典型。2006年,南京银行入股山东日照市商业银行,持股18%,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在股权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在债券结算、资金交易业务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南京银行同时向日照市商业银行提供技术援助。2009年,南京银行又参与发起筹建芜湖津盛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单个最大法人发起人,持股比例达到30.04%。显然,南京银行一方面直接在异地设立分行,另一方面则积极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两条腿走路”的跨区域发展模式使其在全国的网络布局迅速铺开。

优劣分析

通过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实现跨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杠杆效应,即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被参股控股方在当地的庞大网络,通过推荐客户、业务合作、业务等方式迅速进入当地市场,并为未来直接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打好基础。对实施参股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不需要在当地购置和租赁办公用房、铺设业务系统,就可开展业务,大大节约了成本。特别是在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受指标控制的情况下,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打开了另外一条途径。

当然,对其他金融机构实施参股控股,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较强的财务实力、先进的业务系统和经验以及丰富的产品。因此,这种模式更容易在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或者互补性较强、实力相当的银行之间发生。而双方之间良好的业务合作及互补性则是基础。不过,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同质性,这种合作能否长期持续下去对实施参股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会提出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被允许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在实施参股控股时必须对可能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作出前瞻性考虑。基于此,笔者更看好那些双方在对方所在地均没有分支机构,且短期内这种状况不会改变的情况下的股权合作,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股权合作。而地域上的便利并不是合作成功的首要因素。

关键要件

(1)城市商业银行应选择那些互补性(包括业务、管理、系统等方面)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开展股权合作。

(2)相互尊重、文化认同和良好的业务合作基础是双方股权合作成功和持久的关键。

(3)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参股控股还应考虑自身客户的需要以及当地经济与对方经济的关联性。

模式五: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的网点,组建分支机构

定义及内涵

随着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出于赢利考虑,特别是在上市之前,国有银行大量撤并县域及以下地区的支行网点,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接收(收购)这些网点,组建分支机构,从而达到跨区域发展的目的。

典型案例

2005年,锦州银行(原锦州市商业银行)利用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县域网点收缩的机会,收购了该行黑山县和北宁县两个支行,将其重组为自身的两家县域支行。锦州银行保留了这两家支行的所有员工,建行的房产等则无偿划拨给锦州银行。锦州银行实现了地域扩张,中国建设银行则顺利完成网点撤并,并解决了员工安置问题,双方实现共赢。

优劣分析

利用国有银行县域网点撤并时机,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的网点,可以迅速挺进县域市场。因为国有银行的县域网点大多拥有较长的经营历史,具有一定的业务积累和人才积累,并与当地的企业和居民保持业务关系。国有银行在撤并县域网点时,大多会将房产一起处置,通过谈判,城市商业银行往往可以以较低成本甚至于免费接收,从而较快的解决营业用房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已有案例来看,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的网点,从清产核资到重新挂牌开业,时间大致在两个月,远远少于直接设立分支机构所需时间。

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网点,需同时承接这些网点的员工,从而增加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成本。而这些员工中有相当比例学历较低、年龄偏大、业务素质不高,可能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现有员工和经营管理产生负面冲击。此外,确保平稳过渡、做好合并后的管理整合工作,也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出挑战。

关键要件

(1)城市商业银行应与被收购银行就被收购网点的人员处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做好善后工作,以避免留下后遗症。

(2)城市商业银行应做好对被收购对象的清产核资工作,按照市场化原则,综合考虑未来业务发展潜力,确定收购价格。

模式六: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

定义及内涵

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监管机构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并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参与试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实现跨区域经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那些短期内,无法直接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探索跨区域经营的有效途径。

典型案例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在2008年,由城市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达到了15家之多。具体案例上,包商银行是较早探索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全资设立了专营“三农”贷款业务的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同年,设立了少数民族地区首家村镇银行――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成功发起成立了贵州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四川广元包商贵民村镇银行。2009年成功设立了呼伦贝尔鄂温克村镇银行和贵阳花溪建设村镇银行。

优劣分析

与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严格准入相比,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的门槛则相对较低,且各地政府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入驻,大都给予村镇银行一次性补贴和税费优惠。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既是跨区域的选择之一,也是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途径。此外,村镇银行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并管理村镇银行可为将来综合化、集团化经营积累经验。

不过,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在城市开展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农村业务是一个新的领域,原有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并不能适应农村的情况。如何尽快了解农村市场并推出相应的产品将是不小的挑战。监管机构还对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作出了规定,而涉农类业务显然不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强项。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不同于分支机构,在管理上也对作为大股东的城市商业银行提出新的要求。而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业务系统、人员以及其他资源,这都需要作为主要发起人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支持。对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还涉及到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协调问题,在管理架构和模式上需要城市商业银行作出相应的安排。此外,银监会还对设立村镇银行实施挂钩政策,即主发起人在规划内的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规划地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

关键要件

(1)村镇银行成功与否与所在地经济金融状况和城市商业银行给予的定位密切相关。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有明确的规划,精心选择,审慎推进。

(2)设立村镇银行需要与当地政府处理好关系,当地政府既不能干预,又要提供相应的支持。

(3)村镇银行是独立的法人,不能像管理分支机构那样对其进行管理,应设置科学的管理架构和模式。

(4)城市商业银行应为村镇银行选择好的管理人员,并招募熟悉农村经济的金融专业人才,不能将长期在城市开展业务的经验和模式照搬到村镇银行。

模式七:凭借大股东力量,先设立异地代表处,开展异地业务,然后升格为分行

定义及内涵

该种跨区域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具有特殊业务背景的大股东,根据大股东的业务需要在异地设立代表处,前期仅开展与大股东业务相关的金融业务,然后申请全面业务资格,进而升格为异地分行。

典型案例

威海市商业银行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代表。1998年,威海市商业银行引入山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2002年,该行在济南市设立代表处,专门从事山东省高速公路系统内的相关业务。2006年,经山东银监局同意,济南支行业务全面开放。2007年12月,济南支行升格为分行,威海市商业银行成为全国首家获准由地级市到省会城市设立分行和山东省首家在异地设立分行的城市商业银行。

优劣分析

在达不到跨区域经营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引入特殊大股东,进而在异地设立代表处(支行),开展与大股东相关的业务,可以为城市商业银行以后的跨区域经营积累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经验,不失为一种选择。而大股东的业务支持也可以确保设立的异地代表处迅速切入相关市场领域,为将来的业务发展打下基础。

当然,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很低。一般情况下,需要有较强实力的大股东。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大股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介入“过深”,势必会带来负面作用,如大额的关联交易以及过度干预。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关键要件

(1)过分倚重于大股东的业务支持会造成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的过分集中和过度依赖,不利于长远发展。

(2)城市商业银行在引入大股东时,应避免一股独大,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中的大股东干预甚至于控制等问题,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模式八:业务联合合作

定义及内涵

城市商业银行一些业务的开展,并不一定需要在当地有自己的有形网点,借助于网上银行等无形网点以及其他银行的网点,同样可以完成。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可以就某项业务或某几项业务结成联盟,开展合作,从而解决因单一城市制经营而对异地业务开展造成的束缚,达到跨区域经营的目的。

典型案例

南京市商业银行(现南京银行)是较早进行这方面探索的城市商业银行。2003年5月,南京市商业银行联合江苏省内11家商业银行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共同发起成立了银行间市场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为3.8亿元,期限为两年,项目运作的管理行为南京市商业银行。2004年5月,南京市商业银行再次联合江苏省内11家商业银行及吉林市商业银行和日照市商业银行再度共同推出银行间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这次的合作并不仅仅围绕资金的市场化运作,而是以此为纽带谋求区域合作,打造中间业务合作平台。2006年,河北省六家城市商业银行宣布成立合作组织,共同签署“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组织框架协议”、发表“合作发展共同宣言”。该合作组织定期召开会议,确定年度合作项目,至今已在银行卡“柜面通”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即“1104”)工程、合作组织门户网站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和国际业务等领域开展合作。

优劣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在尚不能达到跨区域经营标准时,通过业务联合合作满足自身异地业务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多赢的选择。其一,可以满足客户因跨地域开展业务而提出的金融服务新要求,提升服务能力。其二,参与合作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合作,加深联系,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其三,也可据此了解异地市场信息,为将来跨区域发展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方式完全是市场化原则下的自愿行为,不需要监管审批,运作灵活、方式多样。

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参加这种联合合作的城市商业银行关系较为松散,不像建立在股权合作基础上的战略合作那么紧密,因而缺乏持久性。随着参与其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壮大,特别是经营地域的突破,这种合作往往名存实亡。换句话说,如果缺乏核心的业务合作基础,合作的持续性得不到保障。

关键要件

(1)参与合作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应有合作的基础或者某些方面的共同特性,特别是应有一家具有优势或特色并有热情的城市商业银行牵头负责。

(2)联合合作不能陷入论坛式或会议式的形式主义,要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并为合作各方带来好处。为此,联合合作应成立日常办事机构,由具体合作业务的各相关部门负责推进。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10

关键词:城商行;跨区发展;控股模式;监管现状

abstract:thecross-regiondevelopmentofCityCommercialBanks(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CCB)isamainwaytobreakthroughthegeographicalconstraintsandpromotecompetitiveness.However,comparedwiththefastdevelopmentofCCB,theriskmanagementofCCBisratherweak.aftersomecasesrelatedwithrisks,suchasQilubankbillfraudandYantaibankcase,occurredinrecentyear,thebankingsupervisorhavebeguntocarefullytreatthecross-regiondevelopmentofCCBinordertostrengthentheriskmanagementofCCB.throughtheanalysisofthedevelopmentstatusofCCBandtheregulatorybackground,thispaperproposesthatthecross-regiondevelopmentisanefficientpathtorealizetheassetgrowthofCCB,andtheholdingmodelisareasonablechoiceatthisstage,thatistosay,CCBcompletelyownoreffectivelycontrolmicro-creditcompanyandsomefinancialinstitutionslike,otherCCBs,RuralCommercialBanks,RuralCreditCooperative,RuralBanksinordertorealizecross-regiondevelopment.Besides,thispaperfurtherpointsoutsomeproblemsintheimplementationoftheholdingmodethatneedstobepaidattentiontoandthedevelopmentdirectioninthefuture.

Keywords:citycommercialbank,cross-regiondevelopment,holdingmode,regulatorybackground

中图分类号:F830.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3-0052-06

一、城商行跨区发展及监管现状

银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性,城商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也不例外。但城商行从成立之初便与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存在较大差距,经营压力巨大,优势较小。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城商行将突破地域限制、扩大经营规模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一)城商行跨区发展概况

自2006年上海银行开启跨区发展先河之后,大量城商行纷纷加入跨区发展的行列,通过直接设立分支机构、联合重组、整体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信社、参股控股异地城商行或农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实现了跨区发展。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共有78家城商行实现了省内或省外跨区域发展,占全部147家城商行的53%。其中,实现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达到40家,占27%,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共286家,其下属的支行更多①。近几年城商行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1年末,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998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8.8%,而跨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1反映了2011年资产规模前十位的城商行分支机构设置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1)从资产规模看,城商行近些年发展迅速,排名前十位的城商行资产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排名前三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恒丰银行(4373亿元)、渤海银行(3125亿元)、浙商银行(3019亿元)②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分支机构设置扩张较快,营业机构最多的是江苏银行,已超过460家;省内分行设置最多的是徽商银行,已达15家;资产规模排名前两位的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其拥有的省外分行也最多,均达到9家,且北京银行还设有香港代表处。这充分表明,城商行外部扩张与资产规模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2006年城商行跨区发展之后,其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连年维持在高位,除个别年份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外,整体上高于各类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增速(见表2)。

从规模增速看(见表3),2011年排名前十位的城商行较上年增长均超过50%,增长最快的珠海华润银行更是达到180%;而且,增速较快的城商行不限于某一类型,既有规模较大的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也有中等规模的柳州银行、九江银行等,还有规模较小的北部湾银行;虽然增速较快的城商行大中小银行均有,但从营业机构数量可明显看出,分支机构与资产规模保持相对正比关系,其中,中等银行营业机构较少,在50家左右,虽基本实现了跨区发展,但以省内居多。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商行发展迅速,跨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商行作为一类银行机构,其发展规模差异较大,存在着不均衡性;实现跨区发展的城商行选择的路径亦不相同,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商行资产规模扩张更快,但城商行跨区发展时选择省内居多,跨省相对较少。

(二)城商行跨区发展历程回顾

监管当局对于城商行的跨区发展经历了“限制—允许—支持—谨慎”的过程。

城商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4年以前一直定位于地方性银行,监管层限制其跨区发展。2004年11月16日,银监会公布了《关于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为我国城商行的发展确定了新的目标,肯定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上市等发展思路,对城商行此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城商行的跨区发展开始进入实践期。2006年2月1日,银监会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开始实施,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的基本条件,标志着城商行跨区发展的政策障碍消除。同年2月13日,银监会出台《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该办法的出台拉开了城商行大规模跨区域发展的序幕。2009年4月16日,银监会《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放宽了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有关限制,并调整了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审批流程。同年5月27日,银监会下发《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流程操作细则》和《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审核原则》,对《意见》进行完善及补充。这些政策鼓励城商行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适时进行跨区发展,特别是向西部金融资源缺乏的地区发展。

2006年4月26日,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开业,掀起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大幕。历时六年多时间,我国城商行跨区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由于规模扩张过快,跨区发展的一些弊端及问题也逐步显现:分支机构集中化严重;集中地区金融资源争夺加剧,扰乱当地金融环境;自身管理不能及时适应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内控管理不健全,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增加等。由此,“城商行跨区发展的利弊问题”重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监管机构出于金融稳定及金融安全考虑,开始审慎对待城商行的跨区发展,从严审批,使城商行的跨区发展不得不放缓步伐。

2011年7月27日,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方式做出重大调整:将村镇银行审批权限从各地银监局上收至银监会;将挂钩政策从“点对点”调整为“省对省”;明确了银行“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必备条件,调高了设立村镇银行的门槛,使城商行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模式实现跨区发展变得相对困难。2012年6月7日召开的城商行论坛第十二次会议期间,银监会监管二部提出城商行四大发展方向: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及市场退出等,相比2011年五大发展方向,“全国性银行”已悄然不见。可见,监管层对于跨区发展的态度已经转变,特别是对于跨省设立分支机构更加谨慎。

监管机构的谨慎态度使城商行的跨区发展进入“冬眠期”。2010年,城商行共设立103家异地分行和50家村镇银行;2011年,该数据被改写为28家和10家⑦。与此同时,城商行的资产增速也由2010年的38.2%下降到2011年的27.1%。

由此可见,城商行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依赖跨区发展。城商行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部分追求做强做大的城商行,其跨区发展的热情不会消退。在当前审慎监管背景下,城商行是暂时放弃跨区发展,集中精力发展已开拓地区的业务,还是另寻它径,间接实现跨区发展呢?我们认为,对于金融服务业来说,先入优势非常明显,谁能先人一步进入某一地区,那么在以后的竞争中将会明显占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另辟蹊径实现跨区发展可能是大部分城商行的选择。因此,如何另辟蹊径、曲径通“优”将是现阶段城商行跨区发展需要考虑的重点。

二、现阶段城商行跨区发展的合理选择——控股模式

就以往城商行跨区发展的成功案例来看,我国城商行跨区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也是多数银行的首选模式;二是通过联合重组实现扩大规模、跨区发展的目的,如徽商银行⑧、江苏银行等⑨。但是,近期这两种模式难以实现。除了当前审慎的监管背景之外,还有来自城商行自身因素的制约,跨区设立分支机构需要满足一些硬性指标⑩,如监管评级指标、资产总额、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等等。而且,监管部门可能会增加市场准入条件,使跨区设立分支机构难度加大。鉴于此,我们认为,当前“控股模式”是城商行跨区发展的合理选择。

(一)控股模式的流程相对简单灵活

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需要通过银监会或当地银监局的批准,各种指标、文件的审核等较繁琐,程序相对复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中《关于设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暂行规定》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都有具体的要求。而参股或者控股某家银行或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则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11]:如通过与目标机构达成某种股权协议的方式;与目标机构的股东进行交易;借助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等。这些方法受监管层的阻力较小,限制较少,容易操作。

目前产权市场频现银行股权转让,其中不乏大股东的转让,其中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股东自身因现金流问题而作出战略调整,以及基于“上市”的种种预期而进行的股权清理。虽然成交较少,但从一个侧面可看出,通过控股模式实现跨区发展是可行的。

(二)控股对象选择范围广

控股模式中控股对象的选择较多,既可以是城商行,也可以是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

对于规模大一些的城商行,如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其跨区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暂时放缓对其影响不大,并且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消化前期扩张过快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规模和实力优势,参股或控股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对于规模相对小的城商行,大型银行的引入可看做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利于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城商行还可以通过控股农商行、村镇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来拓展小额信贷业务[12]。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及中小微企业的关注及政策支持不断增加,所以中小企业贷款、小额信贷发展迅速,不论是专注于此业务的小型金融企业还是大型银行都开始关注并设立了相关机构部门,涉足中小企业贷款、小额信贷领域。可预见未来几年此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商行的初始市场定位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区居民”,虽然前期很多城商行的发展偏离了这一定位,但其与当地经济的关联性仍然很强,相对于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小额信贷领域仍然具有优势,所以城商行一方面应重新回归并做大做好这一市场,同时可通过控股农商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这些更专注于此类业务的机构,进一步扩展其低端市场,培养相关的人才队伍,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三)控股为后期跨区发展奠定基础

参股控股其他机构是在现阶段各种约束条件下提出的,有其特定的现实条件,是一种阶段性选择,目的是为后期更大范围的跨区发展服务。通过参股控股其他机构,可通过与其业务的合作或其他方式,了解本地市场,熟悉业务,搞好与当地政府、企业及其他各方面的关系,可作为入驻这一地区的前期实践,为后续发展服务。

(四)借助控股对象的“本地化”优势,扩大影响力

客户认可度是城商行能否顺利开展业务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相对于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缺乏普遍的认同度。城商行的地域性特点显著,在当地认可度较高,与当地经济联系紧密,如果城商行蓦然进入某一陌生地区,很可能无法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无法顺利地开展业务。所以前期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控股模式中通过与本地机构的合作,借助当地机构的地缘优势、本地化平台进行宣传,既实现了业务的发展,又起到了加大宣传的作用。

三、控股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跨区发展的六年多时间里,城商行也有参股控股其他金融机构的案例,但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监管环境宽松,城商行可以直接设立分支机构跨区经营,未在控股模式上投入太多精力;更重要的是没有把握控股模式的精髓,没有处理好其中的一些环节。通过控股模式实现跨区发展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城商行是在原有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城商行组建时期,地方政府是主要参与者,当地政府入股比例普遍高达25%—30%,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而一旦允许其他城商行入驻当地城商行,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势必削弱。虽然近期城商行的股权结构中政府的比重有一定下降,但政府的态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

(二)控股比例“择情而定”

控股的实现要有足够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且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也更容易为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转变奠定基础。

关于控股比例的问题,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法案》规定,如果持股公司持有一家银行至少25%的股票则视为控制。对于我国则不一定适用,城商行成立时期股权较分散、复杂,但一般当地政府占据大股东的位置,所以要想达到控股的目的,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要有实质的业务开展

控股模式不同于单纯的财务投资,后者是以获利为目的,通过投资行为取得经济上的回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套现。而控股模式作为阶段性选择,是为以后的跨区发展做准备,所以并不单单是财务上的投资,更多的是业务、战略的投资。因此,无论是采用合作或者其他方式,必须开展实质性的业务,并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了解掌握当地情况。

虽然银行经营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但各机构间在企业文化、经营特点等方面可能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所以如果盲目改变某一机构的文化、习惯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前期的业务开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可为后续的实质进入减少阻力。

(四)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主题,而对于发展迅速的城商行来说更是如此。近期城商行跨区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风险管理出现问题:管理意识淡薄,内控机制不健全、管理没有适应规模的拓展等,致使风险频发。因此,在业务发展的同时,要时刻警惕违规交易的发生,同时警惕内部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进行违规操作,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由于近期发生的案件很多涉及操作风险且数额巨大,越来越引起监管机构及城商行内部的重视,所以应特别重视操作风险的防范。因为操作风险对城商行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它不仅仅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损害到银行的信誉,而信誉对于处于“两难”[13]境地的城商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最终方向

控股并不是城商行的最终目标,只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路径选择,其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传统的跨区发展模式——直接设立分支机构。所以当监管层政策放松时,其发展方向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直接收购被控股机构

对于目标机构处于相对落后地区,或者经营不好的城商行、农商行等,可通过直接并购的方式将其纳入本行体系之中,改组为分支机构;或保留其原来形式进行经营,将本行的理念及管理引入其中,尽快改善其经营,实现盈利。对于被并购的机构来说,一般也有这方面的打算。这是最理想的选择。

(二)独立设立分支机构

对于处于发达城市、经营较好的目标城商行来说,将其完全收购是不可能的。控股银行一方面应该重视以后的合作,利用当地银行的本土化优势,大力发展自身业务;另一方面在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且监管层对于跨区发展放开的情况下,可独立设立分支机构,这样能大大缩短分支机构经营的过渡期,尽快融入当地金融环境,快速实现盈利。

(三)选择退出目标区域

除排名前几位的城商行规模相对较大外,绝大多数城商行规模较小,把自身定位于全国性、区域性银行这样的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应该成为首选。因此在选择目标机构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否符合本行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进入或退出某一地区、行业。对于当地金融环境不好,或者不符合本行特点、不符合本行发展战略的地区,或者无法很好地融入当地金融环境的地区,从商业银行盈利性的角度讲,退出是最合理的选择。

注:

①资料来源:http:///news/2011712/home/328538074801.shtml.

②资料来源于各银行2011年年报。

③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④国有商业银行2007年以前指工、农、中、建四大行,不包括交通银行,从2007年开始加入交通银行。

⑤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年、2006年包括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去掉交通银行,加入渤海银行。

⑥其他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和邮政储蓄银行。

⑦资料来源:http:///news/2011712/home/328538074801.shtml,其中数据包含正在筹建中的机构。

⑧徽商银行按照“6+7”方案进行重组,即由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淮北、蚌埠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铜陵、淮南、阜阳的7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成立。

⑨江苏银行是在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盐城、镇江、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关于设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暂行规定》规定了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相关标准。

[11]因控股模式中目标机构大多没有实现上市,所以直接通过二级市场购入目标机构股票的实用性较低。

[12]本文所指小额信贷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性贷款,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个体工商户、小作坊、小业主。

[13]“两难”指既没有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全国认可度,也没有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赖淑珠,罗曼,孔令戟,杜霞.美国银行业发展的借鉴[J].中国企业家,2005,(14).

[2]郑红梅.中国商业银行的过渡经营模式[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3]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5).

[4]张吉光.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J].银行家,2011,(7).

[5]穆良平,熊健康.美国银行持股公司职能简析[J].四川金融,1990,(2).

[6]桂蟾.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J].财贸研究,2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