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保护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1:28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1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下列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

(一)防洪、排涝工程设施;

(二)水利蓄水、供水工程设施;

(三)灌溉工程设施;

(四)水土保护工程;

(五)水电工程设施;

(六)水文报汛工程设施;

(七)水利工程配套的附属设施设备。

第三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水利工程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规定的实施。

区、县级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分级管理权限,分别负责所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

镇人民政府依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保护本级的水利工程设施,并协助保护市、区、县级市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

第四条水利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的划定,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权属状况、自然现状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依法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设立保护标志。

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设施,必须同时划定保护范围。

第五条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影响水利工程设施正常动行的障碍物,按谁设障、谁清除的规则,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单位或个人承担。因设障对水利工程设施造成损失的,设障单位或个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条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修建影响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倾倒余泥、渣土、垃圾等废弃物;

(三)在堤坝、渠道上挖沙、取土、采石、垦植、砍伐、破坏防护林木和植被;

(四)损坏工程设施管理单位的通讯、报汛线路;

(五)损毁、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及其附属设施、设备;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七条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的,须经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单位同意,并按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在水利工程库区或引水、提水工程范围内取水、截水;

(二)向水体设置或增大排污口;

(三)改变河涌、河道流向;

(四)筑坝拦水;

(五)进行其他建设和经营活动。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须经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各类工程建设,影响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必须制定配套的保护方案,按分级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经审核同意的保护方案,应作为工程建设的必备项目,按基建程序报批,并应与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九条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其资质按管理权限由市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

已获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资质的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人事水利工程设施设计和施工的,应到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输登记手续。

第十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国家标准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安全等级分类,确定水利工程设施安全使用年限。

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单位对其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运行情况,应建立检查制度。需要维修的,应制定维修方案,按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需要报废的,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分级管理范围,对所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并作出安全技术鉴定。

第十一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范围内有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设施,应及时组织维修。维修费用根据工程性质由政府或水利工程设施所有者承担。

第十二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明晰水利资产产权,加强监督管理。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和物资需要处理的,按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属国有资产的,还应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水利工程设施因开发建设需要占用的,实行有偿占用和等效替代相结合的原则。占用者应按分级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负责兴建与其效益相当的替代工程;不具备条件兴建替代工程的,应按新建等量等效替代工程设施的总投资额交纳开发补偿费用。具体补偿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违反本规定,涉及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违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2

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防洪、排涝、农田灌溉、乡镇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

第三条  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领导,督促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护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利工程设施、参加水利工程抗洪抢险的义务,有制止、检举和控告损害水利工程行为的权利。

第二章  工程兴建

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投资者投资兴建水利工程。

第七条  兴建(含新建、扩建、改建,下同)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按以下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一)大中型水利工程、跨区、县(市)的小型水库工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二)区、县(市)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由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三)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可由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乡、镇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审查批准;

(四)在河道上修建工程,按河道管理权限由相应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八条  凡兴建水利工程,在设计、施工时应当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为工程的管护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九条  工程竣工后,按有关规定验收合格的,应根据工程管理权限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完备注册登记和产权手续,方能投入使用。

第三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十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宣传贯彻实施有关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直接管理市级水利工程国有资产,负责对全市水利工程国有资产实施监管,确保水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实施水利工程行业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和效益的发挥;

(四)负责大中型水利工程和跨区、县(市)小(一)型水利工程的管理;

(五)查处违反水利工程管理规定的行为。

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分级管理原则负责本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其具体职责比照前款规定确定。

乡、镇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是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基层设立的全民事业单位,可根据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负责责任区内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水利工程按以下规定建立管护单位或配备专管人员:

(一)国家投资或国家投资为主建设的水利工程,以及按国家有关规定界定为国家管理的水利工程属国家管理工程,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管护单位并委任负责人;

(二)农村集体投资投劳为主和国家投入一定资金共同建设的水利工程,为集体管理工程。由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组成工程灌区管理委员会,由其批准设立管护单位和委任负责人;

(三)农村集体、其他单位或个人投资兴建的水利工程,由投资者自主设立管护单位或配备专管人员,按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的职责:

(一)宣传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发动群众管好用好水利工程;

(二)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规范要求,制定日常的管理规则和操作规程;做好工程检查、观测和资料的整理编写工作,掌握工程动态,定期申请对工程进行安全鉴定。

(三)维修养护水利工程及附属设施、设备,保持工程设备完好,确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四)掌握气象预报和水文预报,并根据雨情、水情、工程安全状态及上游有关情况,及时做好报汛、调度运用和防汛抗洪工作,确保工程安全;

(五)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按规定计收并管好用好水费、电费;

(六)搞好工程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

(七)积极开展综合经营,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八)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充分发挥工程设备潜力,逐步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

(九)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培训。

水利工程专管人员的职责,参照本条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的负责人和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必须取得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上岗资格。未取得上岗资格证书的,不得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农村中跨村以上的灌溉工程,实行灌区代表会制度。灌区代表会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受益单位和用户的意见要求,协调各受益单位的关系。

第十五条  工程灌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审查管护单位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定和修改管理制度,研究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章  工程管护

第十六条  市、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权限划分加强对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指导、管理与监督,定期进行安全鉴定,督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及管理者认真履行职责,并可根据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小(一)型以上和位置重要的小(二)型水利工程,派员进入工程管护单位,加强管护与监督。

第十七条  国家管理的水利工程,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按照以下标准划定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

(一)水库的校核洪水位线以下为水库管理范围,校核洪水位线以上至与坝顶高程齐平的库区为水库保护范围;

(二)大型水库的主坝坡脚和坝端外二百米、副坝坡脚和坝端外五十米为管理范围,主坝管理范围以外三百米、副坝管理范围以外一百五十米的区域为保护范围;中型水库和位置重要的小型水库主坝坡脚和坝端外一百米、副坝坡脚和坝端外五十米为管理范围,主坝管理范围以外二百米、副坝管理范围外一百五十米的区域为保护范围;小型水库主坝坡脚和坝端外五十米为管理范围,管理范围以外一百米区域为保护范围;

(三)河道堤防的内外堤脚外五米为管理范围,管理范围以外十米区域为保护范围,(四)挡水、泄水、放水、发送电等建筑物的达线以外的五至十米为管理范围,管理范围以外的五十米为保护范围;

(五)引水、提水设施(含建筑物)边线、填方渠道坡脚、挖方渠道渠顶以外一至三米为管理范围。渡槽的保护范围在其两侧按其高度的百分之五十划定;

集体管理的水利工程依照前款规定执行;其他水利工程也可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划定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时,应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兴建各类水利工程,由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划定;

(二)现有水利工程未划定管理、保护范围的,由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三)现有水利工程已经由县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定权发证,或者经当地政府划定己由工程管护单位使用的,不再变更,并依法完善有关手续。

第十九条  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地上附着物的使用权归工程管护单位,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水利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变。

第二十条  为保护水利工程安全,严格禁止下列活动:

(一)在工程管理范围内取土、采砂、采石、采矿、建筑、埋坟、倾倒垃圾、废渣、尾矿、弃土等;

(二)在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内打井、爆破、钻探、采矿、建窑、滥伐林木及其他对工程安全有危害性的活动;

(三)毁损堤坝、闸门、电站、渠道等水利工程建筑物及其水工水文观测、通讯、防汛、输变电、照明、交通等附属设施;

(四)在坝顶、堤顶、水闸交通桥行驶履带拖拉机、硬轮车和超重车辆,在没有路面的坝顶、堤顶行驶机动车辆;

(五)在报汛线路上搭接广播线;

(六)非管理人员操作闸门及其他蓄水、引水、输水、配水等设施或强行取水、用水、挖渠破闸、拦渠堵水,干扰管护单位正常工作;

(七)超过限制蓄水位蓄水,影响工程安全的;

(八)擅自放水,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蓄水的;

(九)擅自侵占水利工程淹没区围垦种植、修建房屋、建池养鱼或进行其他活动的;

(十)在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内的水域炸鱼、毒鱼、电击鱼和哄抢种植、养殖产品;

(十一)在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内堆放、掩埋污染水体的物体,向水域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污水,在水域内清洗储藏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

第二十一条  因建设需要征(占)用全部或部分水利工程及其设施的,对水利工程原有的有效灌溉面积、防洪、供水、排水、发电等效能或对水利工程设施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征得工程管理单位同意,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补救措施或按价格重置原则予以补偿;对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及地上青苗、附着物,建设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予以补偿或赔偿。

水利工程补偿、赔偿费的标准及使用管理办法,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二条  水利工程确需改变主要用途或还耕的,应由工程管理单位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征得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或工程灌区管理委员会同意,报经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二十三条  农田灌溉工程受益农户,应当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的岁修计划,按照劳动积累工的有关规定,负担一定的水利工程岁修劳务。

第五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四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或专管人员,在确保工程安全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水土资源、设备、技术等优势,积极发展供水、养殖、种植、发电、旅游等多种经营,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实现以水养水。

第二十五条  鼓励工程管护单位招商引资,拓宽经营范围,增强经济实力。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或专管人员可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与库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库区农民联合开发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库区经济。

第二十六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开展供水经营,应当坚持优先满足生活用水、保证灌溉用水、兼顾工业和其他用水的原则,实行统一调度、统一配给水量。

第二十七条  供水经营实行合同化管理。用水单位应向工程管护单位提出用水计划,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定供用水合同。

合同一经签定,双方均应严格履行。特殊情况不能按合同供用水时,应事前通知对方并共同协商采取补救措施。

第二十八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应向用水单位和个人计收水费。已成工程的水费标准,根据国家的水价政策和成本补偿、合理收益的原则核定;兴建水利工程的水费标准,按照运行成本和费用、缴纳税金、归还贷款和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核定。具体计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市、区、县(市)物价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水费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和运行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九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的日期交纳水费。逾期不交纳水费,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三十条  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兴建开发区或开展旅游以及更改水利工程名称的,必须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  鼓励地方水力发电经营单位按照自建、自管、自营为主的原则,积极发展地方电网。

第三十二条  在确保工程安全及其主要功能不变和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鼓励对水利工程进行承包、租赁、拍卖或实行股份合作制。

第三十三条  水利工程实行承包、租赁和拍卖的,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国家管理的水利工程,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组织发包、出租和拍卖。

集体管理的小(一)型和位置重要的小(二)型水利工程,由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发包、出租和拍卖。

集体管理的其它小型水利工程,由乡镇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包、出租和拍卖。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对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方式经营的,可依法继承、转让;对于购买使用权的,依法享有继承、转让、抵押、参股联营的权利。

国家管理水利工程的拍卖回收资金,纳入水利建设基金管理,用于当地水利工程建设;集体管理水利工程的拍卖回收资金,专户存储,主要用于该工程的维修、整治,不得挪作它用。

第三十四条  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水利工程,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组建和营运。

第三十五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或专管人员开展综合经营,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三十六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或专管人员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经营自主权。其财产不得被侵占、挪用、平调。

第三十七条  水利工程管护单位开展综合经营的收入,应提取一定比例的以水养水资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八条  在水利工程管理、保护与经营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三十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三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九)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清除障碍,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至(八)项规定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清除障碍、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十)项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十一)项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截留、挪用水利工程水费、征(占)用水利工程补偿、赔偿费、水利工程承包、租赁费和拍卖资金的,以及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侵犯水利工程管护单位经营自主权的,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赔、纠正错误,或提请有关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工程管护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和工程专管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3

关于贯彻实施《***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情况工作汇报

***区水利局

(2012年4月)

各位领导:

我受区政府的委托,现就我区贯彻实施《***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的有关情况向大会汇报,请予审议:

一、全区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况及完成的工作

(一)全区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我区位于淮河下游,苏北灌溉总渠、大运河、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等5条流域性河道流经我区境内,堤防长度246公里。(二)近年来完成的工作

近年来,水利局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着力于河道疏浚、沟塘整治、大型灌区改造,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完成了**************等建设任务。

同时我们充分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积极争取项目立项。经过不懈努力,已获国家和省、市批准的工程投资项目有***********可以投入使用。

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两年时间完成了23个乡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实施后,在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上均达到基本安全的标准,改善了67.45万人的饮水条件。

******

******

上述工程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将有效提高我区农业生产条件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进一步提供水利支撑。

二、《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条例》下发后,水利局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力求扩大《条例》的宣传度,力争加大《条例》执行力度,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以水法规宣传为抓手,造浓全社会保护水利工程的氛围

为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条例》作为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条例》等水法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宣传计划,做到阶段性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集中宣传与案例宣传相结合,把《条例》宣传贯彻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是阶段性宣传突出重点,以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和3月22日至28日“中国水周”为契机,采取设置街头咨询台、散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牌、出动宣传车以及电视讲话、字幕宣传等形式集中宣传,着力营造贯彻执行《条例》的氛围,推进《条例》宣传的广度,有效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

二是经常性宣传常抓不懈,把《条例》宣传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始终,通过各类工作会议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宣传《条例》,同时结合日常巡查管理和集中整治等工作面对面向当事人做好宣传,突出宣传已成功查处的*****等实际案例,进一步增强《条例》宣传的深度,扩大《条例》宣传的效果。

通过广泛宣传,全社会的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为《条例》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以工程管理与保护为核心,确保工程发挥应有效益

我区流域性堤防较长,内部河渠、建筑物等水利工程众多,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面广量大,围绕《条例》规定,我们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从而使全区水利工程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1、管理组织到位,水利工程巡查工作扎实开展

巡查工作是水利工程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为切实开展好此项工作,及时掌握工程动态信息,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巡查计划,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同时积级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建立了工程管理责任保证金制度,为及时发现和制止水利违章现象提供了制度保障。

2、管理考核到位,达标创建工作彰显亮点

管理考核工作作为推进工程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以考促管,全面提升我区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运行。

2009年3月份,区******大力开展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水利厅组织的验收,荣获省水利工程二级管理单位称号,这在淮安市仅二家。通过创建活动,既实现了单位工程管理水平的上台阶,又获得了荣誉,提升了行业形象。为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我们参照省、市级创建标准制定出台了《***区水利工程管理区级达标千分制考核细则(试行)》,积极全面开展内部水管单位区

级达标创建活动,为继续争创省、市级管理单位夯实基础。

3、涉河建设管理到位,严格项目审查审批程序

根据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对乡镇河渠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严控涉河建设,在确保河道防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对受理的占用申请(流域性河道由省厅审批),在材料要件齐全的情况下,经组织相关人员现场察勘后,严格依法审批,做到公开、透明。

4、案件查处到位,持续加大水事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为确保防汛安全,2009年5月份区防指会同区水利局水政大队依法查处了******案件,并责成流均镇政府组织人力、机械对****进行***,期间又多次到现场督办,至6月底该处圩堤已全面恢复到位,该案件的查

处工作得到了省防指、省水利厅的肯定。5、依法管理到位,不断加强水利法制化建设

《条例》自2004年修正实施以来,区政府多次就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先后出台了《***区水利工程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乡镇河渠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规范了我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理顺了管理单位体制。

6、保护范围勘界到位,顺利完成****勘界设桩工作

勘界设桩是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今后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省水利厅下达的任务,区水利局牵头专题召开了有涉湖乡镇领导和水利站长参加的*****圆满的完成了此项工作。

(三)以服务招商企业为已任,全力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企业做好帮办服务工作,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为我区重点招商企业:*****项目审批服务过程中,我们提前介入,积极协助申请单位做好各项申报材料准备,并安排专人陪同建设单位到市局、省厅沟通、协调项目方案,避免建设单位走弯路,确保项目审批过程顺利开展。项目获省厅批准后,我们继续跟踪服务,全力帮办专项施工方案上报审查及开工许可手续等事宜。

在做好省级河道行政许可帮办服务的同时,我们极力配合城区开发项目涉及区管河道的审批工作,立足防汛安全,结合项目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做好服务工作。对****调整方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我们的努力,《条例》贯彻实施各项工作彰显出特色和亮点,两年来全市多项水利工作现场会及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管单位人员经费未落实到位。例如就2009年公益人员基本支出经费而言,至目前实际财政拨款****万元,而核定应落实经费为*****万元,连同水费收入抵项等经费**万元,也仅落实了****。

2、水利工程维修及除险加固经费不足。我区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由于维护不及时,旧病未治又添新险,不少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每年只能靠省市补助有限的养护经费对流域性穿堤建筑物进行最基本的保养。

3、执法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我区水利工程面广量大,执法人员编制过少的矛盾尤为突出,加之行政执法成本高,执法难度大,执法经费得不到保障,执法装备差,影响执法效果。

4、涉河违章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乡(镇)、村受经济利益驱使,未经水利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将灌排河道工程用地出售给个人或开发商建房,影响灌溉和排涝,给水利工程管理和执法带来很大难度。

5、多头管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无序。目前,我区农村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有水利、开发、国土、发改委等多部门参与,缺少统一规划,项目规划前期不经水利部门审查,工程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要。例如****

四、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明确“两费“渠道,将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列入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从根本上保证水管单位队伍的稳定及工程维修养护的到位。

二是切实加强水政执法和管理队伍依法行政、依法管水的力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执法水平,保障执法经费的落实,充分发挥行政许可与审批在水行政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水法治环境。

三是针对部分乡镇涉河违建现象,建议将防违治违工作列入区综合目标考评,狠抓典型案件,对未经水利部门批准擅自将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批(售)给单位或个人开发建房的事件严肃查处。

四是建议整合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制定定期会办制度,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强沟通,确保工程合理、有序实施。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4

第一条为加强水工程的管理和保护,确保防洪安全和水工程正常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福州市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水工程是指防洪、防潮、排涝、蓄水、引水、提水、灌溉、供水、控制河水流向、水力发电等水资源保护、利用和防治水害的工程。

第四条福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水工程的统一管理工作。

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水工程管理工作。

供水和控制河水流向的工程由隶属主管部门管理。

第五条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投资兴建水工程。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水工程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流域综合规划要求负责编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兴建水工程项目应当符合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水土保持和防汛抗旱的要求,并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

兴建水工程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第八条新建、扩建和改建水工程,其勘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九条从事水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资质等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定。

第十条实行水工程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制度。水工程竣工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工程竣工验收。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水工程保修期不得低于1年。在保修期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当负责维修,所需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三章管理和保护

第十二条大、中型和重要小型水工程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原则进行管理;跨县(市)区、乡(镇)的水工程,由共同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也可以委托主要受益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未具体划分规模等级的水工程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他小型水工程由乡(镇)政府管理。

变更水工程的管理权,应当按照原隶属关系报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国家兴办的水工程,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设计规范要求提出工程管理单位的设置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其他投资者兴办的水工程,应当由投资者设立水工程管理单位或者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并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第十四条水工程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规程规范进行管理,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服从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防汛、抗旱调度。蓄水工程在汛期不得超汛限蓄水,以确保防洪安全。

第十五条从事水工程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水工程管理规范要求,制订日常管理规则,做好水工程检查、观测等工作,并建立完整的水工程管理档案;

(二)维修养护水工程及其附属设备,确保水工程设施正常运行;掌握气象和水文预报,做好水工程调度及防汛抗灾工作;

(三)做好计划用水、水工程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市、县(市)区政府应当根据水工程规模和重要程度,按照以下标准划定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

(一)蓄水工程。工程区:挡水、泄水、引水建筑物的占地范围及其周边,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库50米至100米内,主、副坝下游坝脚线外200米至300米内为管理范围;中型水库和八一水库、登云水库、过溪水库三座重要小型水库30米至50米内,主、副坝下游坝脚线外100米至200米内为管理范围;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50米内。库区:水库坝址上游坝顶高程线或者土地征用线以下的土地和水域为管理范围;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至第一重山脊的山坡内。

(二)堤防工程。

1.江堤管理范围为堤脚线外延1米至5米内,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30米至50米内。闽江下游福州段防洪堤管理范围为堤脚线外延5米内的护堤地,保护范围为护堤地外延50米内。

2.海堤管理范围为迎水坡脚外延20米至50米内和背水坡脚外延10米至20米内,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50米内。

3.路堤结合工程(含堤后公路或道路)的路面以及两侧路肩,由市、县(市)政府交通或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维修和养护;堤防的堤身、背水坡、迎水坡及坡脚线外延至水域,由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维修和养护。

(三)灌溉工程。灌区:主要建筑物占地范围及周边,大型工程50米至100米内,中型工程30米至50米内为管理范围,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50米至100米内。设计流量在10立方米/秒以上的渠道管理范围为渠脚线外延1米至5米内,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30米内。

(四)其他工程。水闸、船闸、机电排灌站、水轮泵站、输水道、电站厂房、变电站、控制河水流向的丁坝、顺坝等工程建筑物的管理范围为其周边外延20米至30米内,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50米至300米内。

(五)其他小型水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由县或者乡(镇)政府参照上述标准划定。

第十七条水工程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当在依法确定的水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边界设立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或者破坏。

第十八条市、县(市)区政府对已征用或者已划拨的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应当依法办理确权发证手续。已划定管理范围并已办理确权发证手续的,不再变更;尚未确权发证的,

应当按照第十六条的规定依法办理征用或者划拨土地手续。

第十九条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兴建影响水工程正常运行的建筑物与其他设施;

(二)围垦造地;

(三)爆破、打井、采石、取土、挖沙、挖矿、建坟以及在输水渠道或者管道上开渠、阻水、挖洞等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

(四)损毁、破坏、盗窃水工程设施及其附属设备;

(五)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水域内炸鱼、毒鱼、电鱼、排放污染物;

(六)倾倒土、石、矿渣、垃圾等废弃物;

(七)在坝顶、堤顶、闸坝交通桥上行驶履带式机动车、硬质轮胎车或超重车辆,以及雨后在泥结坝顶、堤顶行驶机动车辆;

(八)在堤坡、渠道边坡上垦植或者砍伐防护林木;

(九)其他有碍水工程运行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有关单位应当定期对水工程安全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对存有险工隐患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同级政府提出除险加固方案,由该工程业主负责实施,及时组织抢修,排除险工隐患,确保水工程安全运行。

第二十一条市、县(市)区政府负责水工程除险加固工作的组织协调,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抗洪抢险和水毁工程修复的总水平。

第二十二条通过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水工程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工程原设计的主要功能。

水工程管理单位需要改变工程设施、建筑物的用途及设施位置、工程结构的,应当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三条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兴建其他工程设施或者建筑物的,其建设方案必须事先报告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经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工程项目报批手续。

第二十四条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或者在水工程保护范围以外施工影响水工程正常运行的,施工单位应当会同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并严格按照保护方案进行施工。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水域。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因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征用保护范围内的水工程设施或者土地和水域,应当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征用手续。征用水工程设施的,应当负责兴建相应的替代工程;不能兴建替代工程的,征用者应当予以补偿。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水工程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严重影响防洪、防潮的,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没收勘测、设计、施工、检测、监理单位的违法所得,可以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将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水工程投入使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限期验收,可以对责任单位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拒不执行防汛抗旱调度,给防汛抗旱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由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移动或者损坏水工程管理范围标志的,管理单位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二)、(三)、(四)项规定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可以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五)、(六)、(七)、(八)、(九)项规定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可以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审查同意手续;工程严重影响防洪、防潮的,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制定保护方案或者未按照保护方案进行施工影响水工程正常运行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制定保护方案,并采取补救措施;严重影响水工程安全运行的,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和水域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乱用职权、徇私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5

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深圳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十五项法规修正案(草案)》,决定对《深圳经济特区水资源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九条中的市水主管部门修改为水主管部门。

二、删除第二十四条。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深圳经济特区水资源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适应深圳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海水、河口半咸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另行规定。

本条例所称水工程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及取水工程。蓄水工程是指拦蓄地表径流的工程;引水工程是指在蓄水工程之间接引蓄水的工程或接引江河水到蓄水工程的工程;取水工程是指直接从江河、地下取水的设施。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经交纳水资源费后,蓄水工程内的蓄水归蓄水工程所有人所有,经开采的地下水归地下水开采人所有。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第四条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五条鼓励多渠道投资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兴建引水或蓄水工程的,可享受基础产业投资的优惠政策。蓄水工程自竣工之日起三至五年内免交水资源费。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促使用水单位和个人采用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水的消耗量。鼓励靠海区域积极利用海水,对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水主管部门)是水资源的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各区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水主管部门)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辖区内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八条市水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发展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以下简称综合规划)及中长期供水规划(以下简称供水规划)。

综合规划及供水规划应在满足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

综合规划及供水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未经市政府批准不得变更。

第二章引水、蓄水管理

第九条兴建引水、蓄水工程,应符合综合规划及供水规划,遵守防汛抗洪、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引、蓄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条兴建总库容十万立方米以上,一百万立方米以下的蓄水工程应经区水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水主管部门备案。

兴建引水工程或总库容一百万立方米以上,一千万立方米以下的蓄水工程应经市水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兴建总库容一千万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工程,应经市水主管部门审核,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本条所称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第十一条申请兴建引水、蓄水工程应向市或区水主管部门报送下列资料:

(一)项目建议书;

(二)可行性报告;

(三)地质资料;

(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

(五)市、区水主管部门规定应报送的其他文件。

第十二条市、区水主管部门应自接到申请单位的前条所列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审批,并作出书面答复。

经过批准的引水或蓄水工程项目,由申请者依法办理有关立项、用地及报建手续。

第十三条蓄水工程所有人(以下简称业主)应于每年十二月将其下年用水计划报市水主管部门核准。经核准的用水计划未经市水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变更。

业主用水应安装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的量水设施。

第十四条业主转让其蓄水应符合核准的用水计划,并可以收取源水费,但不得超过规定的源水费标准。

源水费标准由市水主管部门会同市物价主管部门拟定,报市政府批准,批准后的标准一年内不得变更。

第十五条业主转让蓄水,应与用水单位签订供水协议。供水协议应包括以下条款:

(一)业主及用水单位名称、地址;

(二)供水总量、最大日供水量;

(三)水质标准;

(四)供水方式;

(五)供水期限;

(六)源水费;

(七)违约责任。

供水协议应采用市水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格式,并于签订之日起七日内由业主报送市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业主之间转让蓄水,应签订供水协议,供水协议应符合市水主管部门制定的年度用水计划。

第十七条因抢险救灾需紧急用水的,市水主管部门可指令业主供水,业主不得拒绝。

第三章取水管理

第十八条利用取水工程取水应持有取水许可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为农业灌溉年取水量5万立方米以下的;

(二)用人力、畜力或其他简易方法月取水量100立方米以下的;

(三)为农业抗旱应急必须取水的;

(四)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的危害而必须取水的。

第十九条申请取水许可证,应向市水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申请书;

(二)取水地点、数量、方式、用途;

(三)量水设施、节水措施和污水处理措施;

(四)地质资料;

(五)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

(六)与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签订的协议副本。

第二十条市水主管部门应自接到前条所列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批准的,发给取水许可证;不批准的,书面答复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取水许可证持有人(以下简称持证人)应按取水许可证的规定取水,不得擅自变更取水的地点和超过规定的取水量。

第二十二条持证人应在取水口或取水点安装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的量水设施。

第二十三条取水许可证规定的取水期限届满,或取水已达到取水许可证规定的取水总量的,取水许可证自行失效。

需延长取水期限的,应在距期满九十日前向市水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四条取水许可证规定的取水期限超过一年的,市水主管部门应对取水许可证进行年审。

第二十五条取水许可证不得出借、出租或转让。

第二十六条取得取水许可证后连续一年未取水的,由市水主管部门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七条地下水的取水区域出现超采情形的,市水主管部门可责令限制开采或终止开采。

责令终止开采的,由市水主管部门收回取水许可证。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应严格遵守有关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保护和改善水质。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下列措施涵养水源:

(一)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严禁乱砍滥伐;

(二)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荒地、废置的采石场;

(三)严禁陡坡开荒、防止水土流失;

(四)城市建设,应当采取有利于雨水渗入地下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第三十条城市开发和建设,应减少植被破坏,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开发者应在规定时间内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十一条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危险废物填埋场应有相应的防渗措施和渗出液的处理措施。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和漫流向地下排放、倾倒污水。

第三十二条开发利用地下水,应维持采补平衡。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应充分利用雨洪和符合标准的弃水进行回灌,补充涵养水源。

在海水入侵地区,未经批准不得增打深井或增加开采量。

第三十三条水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专业分工,设置水文、水质监测站、网和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开展水质、水量的监测工作。

第五章水资源费的收取和使用

第三十四条业主或持证人应按本条例规定向市水主管部门或其授权部门交纳水资源费。

第三十五条业主自用其蓄水的,应按实际用水量交纳水资源费,但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和家庭生活的,可免交水资源费。

总库容不足十万立方米的,免交水资源费。

第三十六条转让蓄水的业主应按实际的供水量或调水量交纳水资源费,但供(调)水中有从外购入的,不再交纳购入部分的水资源费。

持证人按实际取水量交纳水资源费,但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除外情形以及部队、学校生活用水可以免交。

第三十七条水资源费的收取标准应按不同类别(地表水、地下矿泉水、地下热水、其他地下水)、不同用途和不同水质确定。具体收取办法由市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条水资源费应纳入市财政统一管理,专项用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原居民的补偿费用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奖励,其年度使用计划由市水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由市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或第二十二条规定,未安装使用量水设施的,由市水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该项输水设施或取水工程的满负荷运转计算总输水量或取水量,补交水资源费;使用未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的量水设施的,由市水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收取多取水量二十倍的水资源费,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超过源水费标准收取源水费的,由市水主管部门没收超收部分源水费,并处超收部分源水费三倍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拒不执行调水决定的,除责令调水外,由市水主管部门处以应调水量源水费二倍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拒不执行市水主管部门供水指令,造成损失或使损失扩大的,应负赔偿责任,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持有取水许可证取水的,由市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取水,没收其非法所得和取水工具,并按该项取水工程的满负荷运转计算取水量,处以源水费十倍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擅自变更取水地点的,由市水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期满仍未改正的,吊销取水许可证。超量取水的,由市水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处以多取水量源水费二十倍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出借、出租或转让取水许可证的,由市水主管部门没收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三倍的罚款,并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取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负责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四十七条污染蓄水或地下水,造成他人损失的,污染方应负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市、区水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可责令其改正,并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批准增打深井或增加开采量的,由市水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收取多取水量二十倍的源水费,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市、区水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区水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水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对市水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政府行政复议机构申请复议。

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自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又不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6

下面,我就全县民族立法实施情况作简要汇报。

自198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以来,在省委、市委、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市人大的关怀、支持、帮助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为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县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了《自治条例》、《林业管理条例》、《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和《水资源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实施)等4个切合实际的条例。通过制定条例,使我县民族立法工作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使各项工作得到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得到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一、自治条例

(一)修订情况

我县自治条例自1990年8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同年12月25日由县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施行。年3月换届后,根据省、市人大的安排,结合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县对自治条例进行了修改,并报经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于年10月1日起公布施行。自自治条例公布施行以来,在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情况

我县自治条例实施16年来,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各项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自治机关,重视选拔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各族干部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发展自治县经济、文化事业,使全县各民族团结、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地方的各项权利得到进一步体现,全县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回顾16年来《条例》实施情况,做得好或比较突出的方面有:一是县长始终由傣族或彝族公民担任,全县科局级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不断增长,已占科局级干部的46.7%;在职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42.4%。二是县乡历届人代会,少数民族代表均达到与人口相应的比例,特别是人口特少的当地聚居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在本届(第十四届)186名县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87名,占代表总数的46.8%。三是加强了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使全县贫困人口、不稳定低收入人口的温饱得到巩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四是民族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创办了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得到了救助和照顾。五是民族受到尊重。全县有佛寺82所,清真寺4所,每年对德高望重的佛爷、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六是民族传统节日受到尊重。每年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县财政均拨出专款进行庆祝活动,并规定每个节目放假3天。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条例》的有些规定还未落到实处,需要进一步落实,一是现行的县级财政超收分成政策与《条例》第三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即“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自治县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节余资金”不符。二是自治县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时,应当合理确定少数民族的比例和名额,并适当放宽录用条件的规定需要进一步落实。三是对于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翻译、出版民族文化书籍和对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强。四是县人民政府由于一些原因尚未制定自治条例实施办法。

二、林业管理条例

我县林业管理条例于1995年9月27日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同年10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它是我县制定的第一个单行条例。在实施中,我们按照上级人大的安排部署,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县的林业管理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次的检查,通过检查表明,《条例》实施12年来,在强化林政管理、依法治林、提高各级干部群众爱林、育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在规范林业生产等方面均发挥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有效推动了我县林业的发展,达到了财政增长、企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的。

(一)实施成效

1、强化了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林业是我县最大的资源优势,又是我县最大的支柱产业。结合《条例》的实施,全县上下加大对林业的宣传,不断强化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在县林业体制改革、工程造林、松脂生产等重大项目上,县、乡、村均由一把手亲自抓,几套班子配合抓。使建设大林业、大产业的思想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林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强化。

2、林业资金投入得到保障。林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点多面广,周期长,投入大,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保障,是难以发挥效益的。《条例》实施10年来,我们按规定建立林业基金制度,把收取的育林基金全部用于全县发展林业事业,增加了上亿元的投入,保障了林业的持续发展。

3、促进造林绿化和后续资源的培育。在《条例》实施中,我们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发展的方针,始终把造林绿化工作摆在首位,不断总结植树造林的经验教训,提高造林质量,1997年在省林科院、地区林科所支持下,在乡实施的思茅松工业原料林试验示范项目,完成高标准造林1500亩,成活率达99%,现已成材。1997年至今全县累计营造各种原料林达106万亩。

4、加强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政管理工作。《条例》实施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政管理,不断在林业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方面予以加强,把多年形成的护林防火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实现了连续22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目标。同时,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使全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总量不断增长。

5、推动我县各项林业改革深化。按照我县发展大林业、大产业的思路,依据省《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分类管理试行办法》,我县林业实行政企分开、首先组建起林业企业总公司,现已改制为上市公司,组建林业开发公司、林业投资公司负责后续资源的培育;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使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完成资源林政管理整改工作强化资源林政管理;在集体林培育开发、工程造林方面已探索出股份合作制的新路子。

6、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条例》的颁布实施,给了我县许多自和优惠政策,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立足于市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加强协调林产工业原料供应,加快林业生产的全面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林业产值8.6亿元,农民在林业上人均收入达800元。

7、林业科技进一步推广,林下资源逐步开发。云景林纸杂栎木生产纸浆试验获得成功,为杂栎木的利用开辟了市场;森力公司研究开发新式采脂法——半封闭下降式化学采脂法,增脂效果明显;宇林木业公司实施省级科技项目——阻燃胶合板试验,通过化学处理,使思茅松改性,增强阻燃能力试验已获得成功。林下资源开发项目稳步实施,食用菌栽培、茯苓种植等效果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条例》实施中,我们也看到,全县林业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纠纷量大,发展不平衡,新形势下的发展与保护依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资源高科技含量利用开发亟待提高。我县资源利用开发水平还较低,粗放型、资源输出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高、新、尖项目的投入和开发有待引导、扶持,以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增加附加值。

2、林权纠纷现象还很突出。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林权争议众多,亟待解决。

3、两大公司原料供应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其原因:一是林权争议普遍存在,下达的采伐木材生产计划难以实施;二是纸浆材在收购价格上未能市场化运作,原料收购困难;三是松脂收购市场开放后,大量松脂原料外流。

4、林业法规宣传有待加强。是林业大县,在新形势下,公众对保护发展意识和法制观念参差不齐,参与保护的自觉性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林农法制观念淡薄,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应继续加强新林业法律、政策的广泛宣传。

5、市属宁洱卫国局在我县正兴镇、益智乡小黑江流域行使林政管理权与《条例》第四条规定不符,由此在我县规划木材采伐、水源林保护、采脂等造成诸多矛盾,当地群众意见很大。对此我们曾多次向上级反映,可至今仍未得到解决。我们希望上级也能依法行政,尽快落实《条例》第四条规定,把宁洱卫国局在我县正兴镇、益智乡林区的行政管理权归还我县,以利于我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环境污染防治条例

《条例》是1999年9月24目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月1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的,是我县制定的第二部单行条例。自施行以来,我们多次进行跟踪督查和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环境污染防治条例的执法检查。通过检查表明,《条例》实施七年来,对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依法治污、提高各级干部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规范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等方面均发挥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实施成效

1、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推进环境治理进程。《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县环保工作进一步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为依法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条例》颁布施行以来,市、县人大常委会对县政府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多次组织监督检查和视察,并在全县开展了“一控双达标”、“惩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生活”等环保专项行动,推进了依法治理的进程。把环境保护列为全县普法教育内容,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深入持久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2003年7月,国家环保局颁布《排污费管理条例》,省、市环保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所收取的排污费上缴中央10%,省、市各20%。我们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以及我县《条例》的有关规定,层层向省、市人大反映,并提出申请,最后经省环保局批准,我县排污费除10%上缴中央国库外,90%留自治县国库,七年来按照《条例》的规定,共依法征收排污费631万元。

2、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强化服务。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1999年至2006年,对全县87个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率均为100%;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多次深入威远江电站、民乐铜矿等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就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开展现场服务和监管,促使项目严格按环评要求实施环境管理,确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认真做好环境污染纠纷事故的调查处理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污染纠纷事故处理率和结案率均为100%。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淘汰了部分技术落后,资源浪费、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的企业,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县8家重点污染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县城区环境经考核实现了大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声环境符合普洱市环境目标责任书考核要求,重点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青山秀水、建设绿色家园、培育绿色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的原则,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加快了生态保护建设步伐。把生态保护列入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了退耕还林,建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全县共有自然保护区面积7704公顷。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4、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社会共同参与。从1997年至2006年,共投入资金45万元进行环境保护宣传。通过制作环保专题片、环保宣传展示版以及纪念“6·5”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电话,设置举报箱。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等创建活动,推进了环保工作的社会化,全县上下已形成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活跃局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环境现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资源利用和开发水平低。我县资源利用和开发水平还很低,粗放型、资源输出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历史形成的水泥、林业加工、蔗糖、矿产开采与选冶等一些小企业、老企业技术水平起点低,污染治理不到位,污染事故隐患依然存在。

2、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矛盾突出。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更加突出,以公路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开发为主的能源基地建设将会持续一段时期,矿产开发、林产工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局部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不同程度的发生。

3、城镇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及城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区功能设置不尽合理,各功能区相互交叉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环保设施已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污水、垃圾直排河流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4、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垃圾污染成为新的环境问题。原来分散的、不明显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产业规模开发将日渐显现,局部生态破坏仍将不同程度地延续甚至扩大,城乡垃圾、矿山尾矿、工业污染等对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5、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参差不齐,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环境法制观念淡薄,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环保工作的现象,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出境河流水环境安全问题有待重视。我县威远江汇入澜沧江后进入湄公河,下游地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呼声将进一步加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环境问题高度敏感,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将会持续上升,年澜沧“8·17”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宁洱“11·4”交通事故甲醛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水资源管理条例

《水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水资源管理条例)于2001年5月按立法法的组织程序六易其稿,完成《条例》编制工作,并于年9月进入党内送审程序。由于当时正值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全面修改,并即将颁布实施,省委作出《水资源管理条例》暂缓批准的指示。年11月4日在原稿基础上进行整理形成重新启动后的第一稿之后,在省人大民委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指导下,数易其稿,并于去年底前完成了党内送审程序。今年1月26日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年3月30日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云人办发〔〕36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于年6月1日公布施行。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7

《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3月1日起施行

【本刊讯】经过大约两年的制定研究,在去年12月份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甘肃省第一部为保护一处文化遗址的专项立法。

《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是根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内容,结合莫高窟保护工作的具体问题,经过充分论证,不断修改完善,最终获得通过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法律条款规定科学、规范、详尽、准确是该《条例》的一个突出特点。该《条例》的内容,正确处理了莫高窟利用、开放、旅游、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条例》共5章,41条,内容规定了莫高窟保护的对象、范围,保护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经费的来源及使用、保护规划的制定、文物维修、考古发掘、安全防范、文物展览、旅游开放等均作了详尽的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各级文物部门和其他相关管理机构及其公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涵盖了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的所有方面。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廖北远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参加了新闻会,认为该《条例》是一部体系完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影响的立法。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而且也标志着甘肃省文物保护领域的立法和依法管理进入了新阶段。该《条例》实施之后,省文物局还将做一系列的宣传工作,形成一个全社会都来保护文物的良好气氛。

西气东输工程进展顺利

横贯中国东西的能源传输大动脉、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项目――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自去年7月份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工程施工日前已进入甘肃境内,3月1日起,甘肃段将全线开工。

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新疆轮台县,东止上海市,途经新疆、甘肃、宁夏等10个省市区,全长390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总投资400多亿元。管道工程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淮河、长江,是我国目前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输气管道。据甘肃省有关部门介绍,开工在即的西气东输工程甘肃段在甘肃境内将铺设990多公里,占工程全线的1/4。管线从安西县进入,途经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白银6个市的11个县市区,全段将设6个输气工艺站场及若干个加压站。

西北最大生态园西部绿洲动工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8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最新版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已制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国家未制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地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本辖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应当与区域环境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七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均有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责任,应当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综合利用固体废物,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第八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分类贮存固体废物,自行处置或者交给有固体废物经营资格的单位集中处置。

第九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流向等有关资料的档案,按年度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有关情况。

第十条 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应当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本条例实施前未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的,应当在本条例实施后一年内补建。

第十一条 运输单位和个人对运输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并送交机场、车站、码头、港口等配套设施处理,禁止在运输途中抛撒、泄漏、丢弃或者倾倒。

第十二条 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和屠宰产生的废物,防止造成土壤、大气和水体污染。

第十三条 执法中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

第十四条 发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产生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停止排污,防止污染扩散,消除污染危害,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鼓励建设跨行政区域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鼓励社会各类主体投资建设、经营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十六条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新建、扩建、改建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应当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本条例实施前已建成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达不到国家和省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治理或者关闭。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处置的,可以不自建固体废物处置设施。

第十八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应当支付处置费用,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 拟退役或者关闭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经营者应当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对有关设备、剩余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残余物进行处理,消除污染。

第二十条 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申请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处理危险固体废物。

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安全利用和处置的设备和设施;

(二)有符合危险废物经营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按规定处置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代为处置。代为处置费用由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承担。

跨行政区域代为处置危险废物的,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代为处置。

第二十二条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高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等高危险废物,应当由取得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高危险废物名录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可能产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

第二十五条 经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应当由该危险废物所在地人民政府安排资金,采取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并治理被污染的环境。

第二十六条 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严控废物,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其种类和处理方式的名录,严格控制其利用和处置过程。

第二十七条 采用严控废物名录规定的处理方式处理严控废物的单位,应当申请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处理严控废物。

申请领取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处置设备和设施;

(二)有符合严控废物经营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八条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核发,申请和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有关材料;

(二)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初审,上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三)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二十日内作出决定,许可的,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不许可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

最先接受申请材料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是否正确齐备,材料正确齐备的应当受理。

第二十九条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核发,申请和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向有权审批该严控废物处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所在地县级或者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有关材料;

(二)受理申请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初审,上报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二十日内作出决定,许可的,颁发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不许可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

(三)受理申请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二十日内作出决定,许可的,颁发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不许可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

最先接受申请材料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是否正确齐备,材料正确齐备的应当受理。

第三十条 禁止下列行为:

(一)露天焚烧或者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施焚烧处理沥青、油毡、橡胶、轮胎、塑料、皮革、电线电缆、电路板、敷铜板、电子电器、塑胶机过滤网、电池、灯管、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生活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二)使用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场所堆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

(三)在江、河、湖、海、水库等沿岸堆放固体废物;

(四)用填埋方式直接处置半固态或者液态废物;

(五)将危险废物及其它有毒有害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处置;

(六)省外、境外的生活垃圾转移进入本省;

(七)在本省经营、处置和利用进口的废旧电子电器类固体废物。

第三十一条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国家限制进口类的废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进口废物批准证书。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的要求,不得夹带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废物进口和加工利用过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可利用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应当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地区障碍,或者擅自指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经营者,干扰固体废物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举报的问题,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不制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依法追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八条,未按规定分类贮存危险废物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不配套建设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的,或者逾期未补建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按照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和屠宰废物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对有关设备、剩余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残余物进行处理,消除污染的,或者未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将高危险废物擅自处置,或者交给没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或者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贮存、倾倒、处置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没有取得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或者不按照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处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处理活动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处理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项规定,露天焚烧或者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施焚烧处理固体废物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污染,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三)、(四)、(五)项的规定,使用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场所堆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或者在江、河、湖、海、水库等沿岸堆放固体废物,或者用填埋方式直接处置半固态或者液态废物,或者将危险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设置地区障碍,非法指定固体废物经营者,干扰固体废物正常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检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固体废物的危害固体废物是环境的污染源,除了直接污染外,还经常以水、大气和土壤为媒介污染环境。

浪费资源

固体废物不像废气、废水那样到处迁移和扩散,必须占有大量的土地。城市固体废物侵占土地的现象日趋严

重,我国堆积的工业固体废物有60亿吨,生活垃圾有5亿吨,预计每年有1000万吨固体废物无法处理而堆积在城郊或公路两旁,几万公顷的土地被它们侵吞。

严重污染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使用带有碎砖瓦砾的垃圾肥,土壤就严重渣化未经处理的有害废物在土壤中风化、淋溶后,就渗入土壤,杀死土壤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带有病菌、寄生虫卵的粪便施入农田,一些根茎类蔬菜、瓜果就把土壤中的病菌、寄生虫卵吸进或带入体内,人们食用后就会患病。

水污染

许多国家把大量的固体废物直接向江河湖海倾倒,不仅减少了水域面积,淤塞航道,而且污染水体,使水质下降。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有直接污染地表水,也有的下渗后污染了地下水。

固体废物向大气飘散固体废物在收运、堆放过程中未作密封处理,有的经日晒、风吹、雨淋、焚化等作用,挥发了大量废气、粉尘;有的发酵分解后产生了有毒气体,向大气中飘散,造成大气污染。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9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长久以来,由于来水锐减、洪涝灾害频发、水质污染加剧、泥沙淤积持续,使得渭河“病入膏肓”。2011年初,陕西省启动了规划投资607亿元的“渭河综合整治建设”项目,截至2012年12月24日,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5.5亿元,建成堤防490千米,堤顶路面硬化56千米,绿化118千米。渭河整治效果初显,得到广大民众的交口称赞。如何巩固渭河整治建设成果、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渭河流域统一管理、保证关中地区永续发展?经过两年的立法调研,2012年11月29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陕西省出台的第一部流域管理地方性法规。

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说:“《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为渭河流域实施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洪涝灾害、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提供了法制保障。”

联合管理破解扯皮现象

渭河从六盘山入陕,到出潼关,流经关中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市(区),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千米,集中了陕西省64%的人口、52%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0%的工业总产值,不仅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而且还是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地带。长久以来,由于职责不清,导致水利与环保、地市与流域之间在污染防治、河道管理中经常出现扯皮和推诿现象。职责不清,让各方似乎都有责任,又似乎都没有责任。

为了加强渭河流域水利管理,合理利用渭河及其支流水资源,防治渭河流域水污染,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条例》对渭河流域的管理体制作出了明确规定,渭河流域管理遵循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利、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市、县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渭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防汛抗洪等负责,列入目标责任考核。这些规定,为依法管理渭河提供了体制机制和经费保障。

《条例》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渭河及其支流水资源利用、防汛抗洪、河道管理等工作。环保部门负责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渭河全段的综合协调、管理监督和行政执法,对设区的市、县(市、区)的流域管理实施业务指导,根据需要设置河务管理派出机构。

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条例》,使曾经扯不清的渭河管理权限终于云开雾散,变得一清二楚。

流域管理消除各自为战

“《条例》强调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统一管理和持续发展的原则。”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迈曾说。

《条例》突出流域规划管理。立足近年来陕西沿渭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首次明确了河道疏浚采砂、生态建设和保护、城市段景观等规划,应当符合流域综合规划。渭河岸线滩地开发利用规划、疏浚采砂规划,由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组织相关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渭河及其重要支流上建设其他水工程的,须向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提出规划同意书申请;在渭河其他支流上建设水工程的,在经设区的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后,须报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备案。渭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渭河防洪、河道疏浚采砂、岸线滩地开发利用专业规划的实施情况,由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检查。

同时,《条例》还在取水许可、防洪管理、河道建设项目管理中赋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多的职责。《条例》要求,在渭河、泾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取水的,由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许可;在防洪管理中,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组织编制渭河防洪方案,为渭河流域防汛抗洪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开展河道水文泥沙勘测及对策研究,负责渭河防洪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省级机动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在渭河、泾河、洛河河道内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受理审查;渭河河道管理范围,由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划定方案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在渭河、泾河、洛河和三门峡库区南山支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由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受理审查同意。

“《条例》突出流域管理,涵盖了规划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防汛抗洪、河道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内容,对实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地下水、水质水量的统一管理意义深远。”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说。

多重利剑护卫生态河流

长久以来,渭河的来水锐减、洪涝灾害频发、水质污染加剧、泥沙淤积持续等问题,实际上是由于渭河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引发的问题。近年来,陕西省通过出台沿渭(河)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方案、为沿渭54个县城建成污水处理厂、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等举措,使得渭河的生态环境逐渐有了好转。

渭河的治理任务是艰巨的,渭河的面貌改善也是需要时间的。为了促进渭河早日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条例》为水资源论证、环境评价、取水许可、排污许可、排污口审批等环节,设置了重重关口,严防开发建设对渭河水体造成破坏。在水量管理中,《条例》将维护河流生态功能作为目标,明确渭河水资源利用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统筹调剂水资源,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用水,保证渭河生态基流。对流域内的取水、用水单位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重点断面监测、水量合理调度来保障渭河生态基流。要求工农业用水应当采取新工艺、新措施,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用水消耗,并积极鼓励中水利用。

在水污染防治中,《条例》要求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预防、控制和减少渭河水环境污染。禁止在渭河流域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内,新建水泥、造纸、果汁、印染、淀粉、电镀等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对新建、改建的入河排污口审批权限进行了划分,出境水质超过控制指标的市人民政府将缴纳污染补偿金。

同时,《条例》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规定了渭河流域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负责组织本区域内的河岸生态建设,要求新建河岸生态景观工程必须服从水资源调度和防汛指挥机构的防汛管理,建设时应当保持河流及沿岸的自然风貌,保障河道行洪畅通,满足河道安全要求。

《条例》规定,对于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水量调度指令的,违法取水,无证排污,违法建排污口、涉河项目以及水污染监测弄虚作假的,将责令改正,补征相应的费用,并处以不同的罚款,吊销相关证件。多重利剑为生态渭河建设构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

日常化管护保障河道顺畅

大规模的渭河治理和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让渭河管护问题也成了重中之重。针对河道三乱的“顽疾”,《条例》重新划分了河道建设项目管理权限,规定在渭河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的,须向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申领采砂许可证,在渭河重要支流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的,须向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采砂许可证,解决了河道建设项目许可过程中上下游、左右岸管理要求、许可条件不一,许可与监管脱节等问题。吸收陕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成功经验,并对河道疏浚采砂作出了明确规定。阻碍渭河及其支流河道行洪的障碍物,分别由设区的市和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责令设障者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无法确定设障者或者自然形成的障碍物,由设区的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组织清除。

水利工程保护条例篇10

第一条为加强水工程管理和保护,保障水工程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发挥水工程功能和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的管理和保护。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工程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水工程的安全,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的行业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交通、农业、林业、公安、建设、环境保护、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管理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法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授予的工程管理和保护职责。

第五条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组织投资兴建、经营水工程,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侵占、损坏水工程的行为进行制止、控告和检举。

对保护水工程设施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工程管理

第七条国有水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受益和保护范围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国有水工程,由当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水工程,由共同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主要受益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受益和保护范围在一个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国有小型水工程,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

第八条在依法制定国有水工程建设方案的同时,应制定管理方案,明确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没有制定管理方案的,不得立项。

水工程管理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设施未完成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九条建设单位在水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正式移交水工程管理单位时,必须同时移交水工程土地使用权证书、水工程建设档案以及划定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的文书。

第十条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根据其所承担的任务,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

纯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经费,按照水工程隶属关系,由相应的地方财政承担,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准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单位所承担的公益部分所需经费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经营部分所需经费由水工程管理单位自行承担。

经营性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经费,由水工程管理单位自行承担。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定期对水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工程,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积极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确定管理主体,定期组织检查,保证工程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国有水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

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服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定期对水工程进行安全监测,确保水工程完好和安全运行。发现水工程安全运行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报告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推行管养分离,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第十三条非国有水工程由其所有者依法自主经营管理。

非国有水工程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应当保障工程完好和安全运行,依法服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并接受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十四条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可以利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设施和设备,因地制宜地开展有关经营活动,纯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实行管理和经营分开。其他单位和个人利用国有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经营活动的,应当经水工程管理单位同意,实行有偿使用。

利用国有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经营活动,应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益应当用于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不得影响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不得违反水功能区划,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水体。

第十五条国有中小型水工程和非国有水工程,可以依法转让、租赁、承包;改变工程原设计主要功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水工程建设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水工程因丧失功能、严重影响环境,确需报废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安全鉴定和技术论证,报有批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报废水工程的拆除清理,由其所有权人负责。

第三章工程保护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划定国有水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

(一)有堤防的河道(含湖泊)的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含湖泊),其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线以下的区域。

(二)堤防管理范围为堤防本身、两侧护堤地、开挖河道及加固堤防所形成的充填区、堆土区等;在管理范围外100米(沙基地段200米)内划定堤防安全保护范围:

1.长江干流大中型堤防的护堤地,临水侧不得窄于50米,背水侧不得窄于30米;

2.长江干流其他堤防、淮河干流(含颍河茨河铺以下、涡河西阳集以下)及其重要支流堤防的护堤地,临水侧不得窄于30米,背水侧不得窄于20米;

3.其他河道堤防的护堤地,临水侧和背水侧均不得窄于10米;

4.与人工堤防形成圈堤的高地,其管理范围不小于相邻堤防。

(三)水库库区的管理范围为其周围移民线、征地线或者调整土地线以下的区域;山区、丘陵地区水库从校核水位线起向外200米至500米为植被保护区。坝区的管理范围为水库挡水、泄水、引水建筑物及电站厂房的占地范围及其周边一定范围:

1.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为建筑物边缘线起向外50米至100米,主、副坝背水坡坝脚线外200米至500米;

2.中型水库为建筑物边缘线起向外30米至50米,主、副坝背水坡坝脚线外100米至200米;

3.小型水库为建筑物边缘线起向外10米至30米,主、副坝背水坡坝脚线外50米至100米。

(四)水闸(涵闸、船闸)的管理范围为:

1.大型闸为上、下游各500米,两端堤防(地段)各100米;

2.中型闸为上、下游各300米,两端堤防(地段)各30米;

3.小型闸为上、下游各100米,两端堤防(地段)各20米。

(五)泵站管理范围为厂区,前池、进出水道等建筑物周边10米至30米。

(六)渠道管理范围为总干渠背水坡坡脚外5米至30米,干渠背水坡坡脚外3米至10米,支渠背水坡坡脚外2米至5米。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有水工程和非国有水工程的管理与保护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参照前款规定划定。

第十八条城市规划区内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城建、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划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在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的边界设立固定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破坏。

第二十条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兴建其他建设项目,其建设方案和施工方案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批准,并在建设过程中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方案确需改变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省管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小型建设项目,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审批,大中型建设项目由其提出意见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家另有规定的依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其建设方案应当附具防洪评价报告。防洪评价报告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二十二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自受理建设方案申请之日起60日内,应当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建设的书面决定。需经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依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因建设需要扩建、改建、拆除或者损坏原有水工程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扩建、改建的费用和损失补偿费用。

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以及造成灌排工程设施报废或者失去部分功能的,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责任单位负责建设等效替代工程或者缴纳开发补偿费。开发补偿费应专项用于农业灌溉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开发项目和灌排技术设备改造。

第二十四条除执行防汛抢险、水工程管理和维护的车辆外,禁止其他机动车辆在未铺路面的堤顶、坝顶及水闸工作桥上通行。

确需利用堤顶、坝顶、水闸、戗台或者护堤地兼做公路的,须经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规定要求施工,由公路管理单位负责路面(含路肩)的日常管理、维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水工程状况提出车辆限制通行的要求。因维护不善等原因影响水工程安全的,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提出暂停通车的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行蓄洪区内安全撤退道路的管理和维护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砂活动,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省管水工程管理范围内采砂活动的审批,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负责,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在行洪、排涝的河道和渠道内设置影响行洪和输水的建筑物、障碍物或者种植高秆作物或者在堤身种树;

(二)倾倒、堆放、排放影响水工程安全运行或污染水体的废弃物;

(三)在堤身、护堤地和水库大坝、渠道、水闸、电站管理范围内建房、放牧、开渠、打井、爆破、挖窖、挖塘、葬坟、采石、取土、扒口、开采地下资源以及开展集市贸易;

(四)向水库倾倒垃圾或渣土,在水库内筑坝拦汊或者填占水库;

(五)损毁、破坏水工程设施及其附属设施和设备;

(六)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

(七)其他影响水工程效益发挥、有碍水工程安全运行的行为。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管理制度或者未按管理制度做好水工程管理和维护的;

(二)不服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的;

(三)发现破坏水工程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的;

(四)发现水工程安全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或者报告的;

(五)不按规定使用经营收益的;

(六)其他不履行水工程管理职责行为。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经营活动防碍水工程安全运行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水工程原设计功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移动、破坏水工程边界固定标志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相关设施;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拆除、不清障的,强行拆除、清障,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二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