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4:34

实践教育方法篇1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十分不同的学习要求,同时医学也是一门实践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学生将来毕业后要从事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工作的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医学技术,同时还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行为。

1.1注重医德修养,提高思想品德与素质

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临床工作的实行者,就应当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任务来实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医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也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培养未来医师更是需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当加强医德修养的教育,培养医学生人道主义伦理精神,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勇于担当从事基层医疗实际工作。因此,必须教育每位医学生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忠诚和热爱自己的工作。

1.2重视临床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医学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学生要重视理论学习,同时也应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做好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坚持老师指导与学科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联系医学专业实际做到:①学好基础知识。基础医学课是临床课的前期课程,起到引入医学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学好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病理、病生等基础课程,才能为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学习中做到基础与临床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用基础指导临床,反过来临床又不断丰富基础知识,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应强调基础与临床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或实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医学分有多个专业,各专业教育不同,所以学生在学好医学基础课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用扎实的基础知识结合本专业特点,学会本专业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诊断能力。④构建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医学是一个针对人的预防疾病和诊疗疾病的专业,是人命关天的大问题,通过学习和医学实践,制定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这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它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记忆理解的能力,而且更是考核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把医学生培养成有人文品质、道德修养,以及具备勇于探索、坚韧不拔、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评价或考试的形式应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实验操作、临床技能考核、小论文、设计科研、综述、调研报告、操作竞赛中体现的心理素质、诚信、团队精神等行为指标,突出医学教育特色的考试模式及评价标准。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其他非医学人才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及新疾病不断的出现,同时新的诊疗方法和手段不断的产生,这就给医学知识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所以要做到:①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医学创新教育要跟踪世界前沿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开展医学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②实行精英教育。近年来政府提出高等教育要大众化,各高校都在扩大招生,但医学人才培养与其它非医学人才培养不同,医学它需要精英教育,由于扩招,对师资、医院、实习基地造成很大的压力,对质量要求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医学应实行精英教育,以便保证教学质量。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一定学会将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

二、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时代,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型各类医学人才,将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特别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提高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已变得十分迫切。当前论述创新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论文、报告、调研较多,给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但是在创新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对创新教育认知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不了解,老师创新思想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引导不够。②传统教育教学评价对创新教育阻碍。主要表现在,学校以考试分数为主,对课堂以外的综合考核重视不够,开展第二课堂学习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未能实现,与创新无关。③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表现在某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单一,专业设置重复等;二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或光打雷不下雨,难以实施;三创新课程体系未能形成,学校教学资源未能很好利用。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滞后。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倾向严重,动手实践少,实践基地有限,教学方法单一、陈旧。⑤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梯队出现断层,年龄老化或年轻化,全面素质高的老师较少,青年老师进修、培养机会少,继续教育重视不够等。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3.1建立特色学校,经营创新条件和环境

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学校应在

建校过程中创建特色学校,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包括学习和教师教学个性化,只要有教师的个性化才能有学生的个性化。学校要营造创新环境,承认和适应差异,尊重个性,发挥特长,增强优势,使创新教育在良好创新环境中实现。

3.2发挥课堂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过去学校均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于知识灌输。因此,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学应以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多思考、科学想象思维能力为主,做到:①明确指导思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辅导作用。②对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少讲,只讲思路、方法、难点、重点。③理顺教学程序,设情景设问题,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自学,遇到问题归纳、综合,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答疑,学生反复训练。强调还学生自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3.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①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投入,在课外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②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创新活动它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活动平台实施复杂的实验课、设计综合性实验、课外发明创造活动,开展科研工作和进行研究性学习。

3.4各种创新教育的展开

3.4.1教育观念创新

学校、教育部门要有个性化、大教育观、终身学习观、国际化观,树立开放、变革理念,树立人才观、知识观、创新观。

3.4.2培养模式创新

要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创新,结合社会需要,立足社会,走校企联合、校院联合,实施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等多元化培养模式。

3.4.3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把“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教、学、管、监的角色转变为导学、支持、服务、辅导,坚持以自己体验为核心,合作探究为补充。培养学生为实践型、探究型、协作型创新人才。

3.4.4课程设置创新打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实习的僵化模式,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教育观念,将学生向综合化、文理化有机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通才开阔科学视野;实现课程综合化,改变过去课程划分过细、专业划分过细的局面,软化科学的界限,扩大学生知识面。

3.4.5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学校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建立起考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成果等核心指标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医学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这是我国医学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医学生中尽早地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跟上国际医学发展。创新除了以研究生培养为主外,应注重对本科生的培养,使他们在以后的县级及县级以下基层医院医疗工作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我校做了一些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4.1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医学pBL教学模式以疾病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发掘教师自身创造潜能。很多教研室实施了这一模式。如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内科学等教研室开展了pBL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建立创新能力。

4.2开展自主学习辅导法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需求来选择,不断调整学习目标,不断选择学习策略,通过学习调整重新生成新的学习程序,找出新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儿科学等教研室开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法,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4.3进行知识和技能操作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创新是知识的归纳和应用过程,而理论知识的应用是与技能操作结合反复实施才能表现出来。知识竞赛是辅助医学课堂教学较好手段,加上技能操作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这种良好的竞赛锻炼了学生口述、联想、多综合知识能力。技能操作竞赛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和团结协作能力。如生理学、解剖学、外科学、内科学、医学影像学等教研室多次开展竞赛活动,较好地把学习负担变成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意义。

4.4开放实验室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场所,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机能学、解剖学、形态学等,全天开放实验室,发挥实验室教学作用,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获得充足时间,加深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考研打下基础。

4.5实施导师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将实验室开放,面对在校本科生,学校推出导师制,由年资较长和科研水平较高教师担任导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指导老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创新科研项目,经学校导师学术委员会审核,同意立项后学院给予一定科研经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并撰写科研论文,向医学刊物投稿。优秀科研论文参加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活动比赛。近十年我校学生共申请校级大学生科研题目获准立项500多项,公开共600多篇。获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活动一、二、三等奖20多项。使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增强,这是创新教育取得的成果。

实践教育方法篇2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以扎实开展“五找五问五努力”和“六大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发扬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执政为民、推动工作落实为主要内容,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治理庸、懒、散问题为突破口,深化作风建设,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以“全体干部受教育、执法为民落实处、人民群众得实惠”为具体目标,按照“人人参与、全员教育、整体提高”的要求,广泛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司法行政队伍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公正廉洁执法、为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进一步提能力、增效率、正风气,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使全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执法执业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助推规划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二、主要内容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期一年。重点是组织开展“六大系列活动”。紧密联系队伍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找思想差距,问有没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端正人生观;找作风差距,问有没有扎实牢固的宗旨意识,努力端正群众观;找执法差距,问有没有全面正确的法治理念,努力端正执法观;找能力差距,问有没有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努力提升执行力;找动力差距,问有没有创先争优的工作激情,努力增强事业心”等“五找五问五努力”大讨论,并将其贯穿活动始终,引导广大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自照“镜子”找差距、抬高标杆干事业。

(一)开展“光荣传统教育”系列活动

开展“读红书、看红片、唱红歌”教育活动。组织干部重读红色经典著作,重看红色经典影片,重唱红色经典歌曲,参加政法委组织的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嘹亮”歌咏会,使司法行政干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开展“牢记传统、重温誓词”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周、奉献服务周、成果展示周等主题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引导各党支部和党员牢记传统、重温誓词,努力使每一名党员牢记使命,成为执法执业为民的一面旗帜,每一个党支部都成为凝聚合力、服务发展的战斗堡垒。

(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系列活动

以县司法行政网站为平台,征集并广泛宣传建党90周年和全县司法行政机关恢复重建30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组织开展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以争当“十大百优”、“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为主线,开展向施雪明同志学习活动,开展“七·一”前评比表彰推荐活动,以身边模范人物的亲身经历、工作事迹激发干劲,用身边的典型影响身边的人,进一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三)开展“执法为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

一是全力开创司法行政“大稳控”格局。深度挖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内涵,重点抓好特殊人群的管控工作。二是积极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快推进调解组织体系网络化、调解手段运用优先化、调解衔接机制科学化、调解场所建设规范化,不断构建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开展联企进村访户惠民行动。通过组织送法律送温暖活动,充分发挥化解纠纷、宣传法制、法律援助、法律服务职能优势,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权益保障、公平正义问题,积极引导法律工作者关注农村民生,关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四)开展“服务群众转作风”系列活动

一是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通过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传承三大作风,牢记“两个务必”,着重强化服务科学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维护公平正义五个方面的能力。二是健全群众评议机制。继续开展2011年全县行风广播对话活动,继续开通局行风投诉以及服务热线,通过回访当事人等形式,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三是建立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确定2个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点评和指导,把联系点建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示范点。

(五)开展“清正廉洁树正气”警示教育系列活动

开展集中警示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创新廉政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通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摩典型庭审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思想道德、职业纪律等专项教育,以反面案例警示全体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法律纪律防线。局党组专题安排召开公正廉洁执法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问题,按照“四个一律”的各项纪律要求,认真查找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整改措施。

(六)开展“规范执法展形象”系列活动

加强队伍执行力建设,强化规范执法大检查。努力使司法行政干部“依法治所”的指导思想更加端正,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工作制度更加完善,执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得到更加有效预防和解决,司法行政干部依法管理能力、规范执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教育重点。要围绕各项教育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组织实施,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紧密结合各单位实际,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各项自选动作,使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实践教育方法篇3

摘要:法学通识教育在当前法学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已经难以适应法治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作为实践性指向的法学教育应当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围绕法学理论服务于司法实践的基本方向,积极从通识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变。法学实践教育的转向需要对我们当前的法学教学方法重新进行反思,通过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积极变革和多元化路径的跟进,实现法学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践教育教学方法积极转向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法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务能力培养研究”(CQGJ13C403)、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重大研究项目“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2014a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

一、法学通识教育存在的不足

关于通识教育,一般地认为,“通识教育就是通才教育,其目的是改变过去专业过细、过分强调专业而培养出‘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即在大学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它当然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①。在笔者看来,法学通识教育就是围绕法学主干课程,进行知识传授或学习的共通性教育方式。不可否认,法学通识教育在确立法学基础理念、法学入门教育、树立法学意识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我们仍然需要辩证地看到,当前法学通识教育还存在如下方面的不足。

(一)法学通识教育无法与法学教育的自身特性相一致

从基本趋势来说,究竟是采用通识教育,还是采用专业化教育,相关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歇过。“通识教育是某种形式的课程实践,但更是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其终极目的指向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②就此来说,通识教育是对专业化过度的一种矫正,是为了避免专业有余、智识不足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笔者看来,现有的通识性教育仍然很难与法治建设的要求与方向相合拍。原因在于,法学的特性是以实用性为根本指向,是以服务司法实践为根本目的。“法律是实践的艺术,法学教育不仅要从过去偏重法律知识传授转向着重现代法律观、法律精神、法律思维方法、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法律技术的训练,而且应当提高学生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高度理解、把握和应用法律的素质。”③既然法律是实践性艺术,那么,法学就要尽可能地去展现其内在的艺术,法学教育就要传授给学生这种艺术。正如有人看到的,“法学教育之所以应为职业教育,这是因为法学教育同法律职业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密切联系”④。基于此,法学通识教育必须从法学的核心实践性特征出发,改变在通识教育中过于偏向通识性知识的传导,而忽视实践专业性与操作技能提升的最大不足。

(二)法学通识教育难以实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

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张文显教授指出,法学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并且要服务于实践,法学的发展有赖于实践的发展和推动,这里的“实践”当然不再是阶级斗争的“实践”,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依法治国建设的“实践”。⑤《意见》已经明确指出,“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上述指导思想高屋建瓴,已经体现了法律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学教育需要引入职业教育方法,以分类教育的精细化培养模式予以运作,从而实现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显然,由于法学通识教育过份注重法学基础性,因而欠缺实践教育的引导而很难达到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卓越法律人才的预定目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三)法学通识教育无法获得法学实践部门的认可

从现实情况来看,法科学生的择业情况仍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基本上都是面向从事法学实务和实践运用的部门。苏力教授指出,“就毕业生而言,中国法学院的产品还不能满足社会的急迫需求”⑥。韩大元教授也认为,“法学院的产品—法科学生无法有效地满足法律职业的发展要求,损害了法律职业对法学教育的信赖”⑦。受高学历师资的要求与学术结构调整的影响,很多法学院校在招聘年轻教师时,不仅在学历程度上最低要求为博士,而且更注重对学历背景与学术成果的考核,这样一来,对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说,现在已经很难进入法学院校从事理论性的教学工作。由于高学历的人才往往进入高等院校,因而,就当下的法学通识教育来说,其教育成果的主要输出渠道是以实践部门为对象的。然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由于通识教育较少注重专业技能性的培养,法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欠缺,致使这些在法学院校学习了数年的学生到了实践部门往往不能很快上手,或者需要重新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磨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一个重大缺憾,对进入实务部门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极为不适应。“法学专业毕业生性价比回落、就业率低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⑧

(四)法学通识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对法学知识传授的需求

法学通识教育是以整体性、全面性、通才性的法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以法学教材为基本授课内容,集中课堂知识的传授作为重心,相关考核也源于教材与课堂所授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既有的法律条文、书本知识与课堂笔记为全部内容,并且基于课堂考核的需要,学生往往要被动屈从于教材上的内容,以照单全收的方式接受灌输教育,因而其自主性意识被大大压制,创新性意识也被大大降低。除此之外,通识教育把所有的学生都置于一个共同性平台进行无差别化的教育,实际上也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差异与主观需求。无法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同时也将大大减损学生对学习法律的兴趣,难以挖掘学生的优良潜力。

二、法学实践教育是弥补通识教育的必要手段

(一)实践教育呼应了法学实践性的基本特点

作为法学实践性的基本要求,我们不应当把法学教育与法学实践割裂开来。法学的特点就是为了司法实践,是以法治的动态化运用为其根本使命的,可以说,没有适用必要性的法学教育是脱离实践的教育,也是根本无用的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精英为目标的,其主要内容应按照精英的要求确定为:传授法律专业知识,培育法律职业素养,训练法律职业技能。”⑨应该明晰的是,这种职业精英不是等其到了实务部门从头再来,而应该是在法学高校阶段就有意识地予以培养。

如果我们课堂上传授的法学理论都只能囿于象牙塔中,把理论归之于理论、实践归之于实践,这样一来,无论传授的理论多么精妙,其不食人间烟火的法学之道根本不可能转化为法治过程中的实践性操守。反之,如果法学理论根本上难以有效适用,法学自身的生命就被扼杀了,法学的实践品性也就陨灭了,这样的法学理论由于难以融入实践,其最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正是在此基础上,实践教育有效弥补了通识教育的不足,把更多的重心倾向于法学实践性的内涵之中,使得法学理论有了支撑与依凭,把高深莫测的精深理论植入到了知识传授之中,还原了法学的基本特性,给了法学以现实生命力。唯有如此,法学教育才能在接触地气之中,获得自己的立足之本,并在实践的拥护之下焕发生机。

(二)实践教育把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活法”

法学通识教育是以特定的法学主干课程为中心来构建的,因而书本中的法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进行系统学习的重要参照文本。但是,受法学教材编撰体例的限制,法学教材不可能编排更多疑难性的内容,也不可能加入一些实践操作方面的训练。只有通过实践教育引入实践性的内容,才能真正弥补法学通识教育的不足,把书本上的一般性认识转化为活生生的法律实践,让学生在真正的激流中学会生存技能,了解实践运转的常态,拿到现实案例能够知道如何入手、逻辑分析、适用法律、解释法规、得出结论。实践教育就是要把书本上的“死法”变为“活法”,把“法条中的法”变为“现实中的法”,通过实践案件中发现的问题与症结来引导学生思维,以实现“活学活用”的最终效果。

(三)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技能运用的钥匙

就高校法科学生来说,其中不乏在校期间非常优秀的学生,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他们能够拿到多项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更为优秀者甚至被免试保送为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了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的过程,说明了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这些成绩仍然不能直接说明他们已经为实践技能作好了充足的准备,更不能说明他们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法学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与精力都是较为充裕的,在理论学习之余,他们完全有能力来践行法学实践,通过实践教育来夯实理论知识,查找理论知识的不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育,可以让学生提前感知法学实践的魅力,摆脱对基础法学枯燥乏味的现实厌倦,从实践操作中把自己慢慢塑造为一个精通理论与实践的合格品。我们常常感叹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钩,其实问题的核心并不是理论错了,也不是实践有问题,而是我们在校期间的法学通识教育不关注实践,因而出现了“实践反对理论”的情形。如何纠正和防止此种情形,就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教育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的锻炼,让学生通过实践教育的开展能够拥有一把可以打开实践之门的钥匙,能够在日后真正面临实践案件时可以从容应对。

(四)实践教育能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保驾护航

法学职业能力是法学院校培养法科学生的核心目标,法学通识教育基本上都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但实践教育往往很难开展,并且很难获得预期性的成效。但是,法学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徒有一身理论而无实践知识,是无法面对这个日益多变的社会的,也无法真正解决法治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只有真正注重实践教育,才能围绕实践教育做一系列的改革,才能把我们目前的教育重心从通识性教育有意识地往实践教育进行倾斜。具体到实践教育层面,就是我们能否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运用,能否自主性与独立性地对现实案件进行解剖与分析,能否把案件分解之后与规范性的法律进行对号入座,能否熟练掌握案件办理的程序性规定,基于实体与程序的两维视角及其动态运用而得出科学性的结论。相对于通识性教育来说,这些知识更为灵活且更为质感,当然,这些目标的获得,需要实践教育在具体的环节中予以细化与落实,同样是一项重大工程,也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实现。

三、法学实践教育的变革需要教学方法上的根本突破

(一)突破传统的课堂场域而向司法实务延伸

我们传统的法学教育仍然是课堂内教育,三尺讲台之上,所有的主导者基本上都是老师一人完成的,老师素质的好坏也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即使老师的综合素养非常高,老师传递的还是理论知识,间或有少数老师有过实务方面的经验,比如说,有些法学教师先前有过在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经历,或者有些教师也是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兼职律师,他们对司法实务当然是有一定了解的。然而,经过他们上课演绎出来的内容,仍然只是一些间接经验或者间接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永远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们无法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些内容的现实意义,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这些案件中的疑难程度,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一个充满好奇的第三者,满足了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份愿望而已。

“老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学理论、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法学职业的理解,并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他们的实务智慧。”⑩突破传统课堂内教育的空间领地,把课堂教育适当地延伸到司法实务部门,这是法学实践教育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由于技能的教与学不同于知识的教与学,它只能通过示范、指导、训练式地教,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实践的途径来学习。因此,寻找有效的法律技能训练机制是法学教育实现技能训练目标的关键。”?尽管现在有法学专业性实习,通过集中或者分散性方式来让学生知晓司法实务,但是,专业实习的时间相对比较固定,实习人数也比较集中,实习时了解的面也相对比较窄。一个检法部门一下子涌进一二十个实习生,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分进业务部门,也很难让每个业务部门的实习生都能有事情可做。实习的学生深深抱怨,实习根本学不了什么东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践部门的人员只能让其从事一些日常辅助性事务,而非业务性事务,如果要让实习生来从事业务性工作,则需要实务部门的人员手把手地亲自调教。而实务部门的人员在实习生到来之前,也都是安排妥当且工作有序的,如果要一对一地亲自来教实习生如何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做出来的事情还不能让自己满意,与其这样,在实习生不能胜任的情形下还不如自己亲历亲为。基于此,短暂的实习确实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只有敞开课堂外的大门,把学生不定期地导入司法实务部门,让他们获得更多更为直接的实务体验,才能更好弥补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严重不足。

(二)教学内容更多体现鲜活的实践素材

法科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以法学核心主干课程为中心的,但是,这些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要么是过于陈旧而亟待更新,要么是不贴近实务而仅仅自说自话。在当前课堂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我们就必须立足课堂教学这一基点,进行图穷思变式的根本改革,极力完善课堂教学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弊端,积极性地、多方位地引进一些实践素材,并使之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笔者认为,这一改变过程应该是主讲教师进行的自我完善,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与引导者,而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而理所当然地需要教师更大力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寻求学生有多大的改变。

从当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与讲义来看,仍然用的是数年前的内容,即使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改,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仍然没有对应地进行更新,知识过于陈旧以至难于跟随现实的步伐。可想而知,这样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学习最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又如何保证高质量的授课?这样的知识传授如何实现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更多鲜活的实践素材,并不是为了博取学生的眼球、哗众取宠,而是因为有了这些实践素材,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实务动态,了解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因为实务与理论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处于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关注这些最新的实践素材,就使得我们能够时时紧盯理论与实务改革中的前沿性问题,同时也能反思原有传统理念与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在前后对比中获得一些启发性思维,得到综合能力的更大提升。

(三)课程考核更多倾向于实践运用能力

就我们当前法科专业的学业考试来说,仍然主要是期末的闭卷考试,即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编排的考试试题,然后由教研室的老师统一流水式的批阅、统分、登分等工作,整个考试流程即告结束。由于法科考试局限于一次性的考核,而且其考试内容往往来源于教材与讲义,因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只要突击式地在考前花上一两天时间来进行准备,都能轻松过关,而且往往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那些考了较高分数并取得了优秀成绩的学生,是不是就完全领悟了知识的真谛,获得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任课老师与评阅老师却不得而知。尤其让人遗憾的是,这些会考试的学生往往实务动手能力较差,因为他们较少了解外部的实践动态,也不关心司法实践如何操作的相关问题,可以说,这些弊端之所以存在,与当前较为单一的考核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注重多样化的考核标准,合理划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所占的权重,尽可能多地向实务能力进行倾斜,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就刑事实务方面的课程来说,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现实案例,让学生撰写起诉书、辩护意见书、判决书等,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独立完成一定的司法文书来对现实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并基于不同的立场得出一些结论。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的分组对抗,以模拟法庭的方式来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撰写的文书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磨练了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文书写作能力,而且还以现实庭审的方式加强了其口头交流、逻辑思辨、灵活应变等能力,让学生既熟悉了案件办理的流程,也深化了实体法的知识运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我们优秀人才的选拔无疑是较为有利的,也是值得投入精力去予以完善的。

(四)强化学生在知识传授中的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通识教育活动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性的知识接受者,任课教师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复习什么,当然这与前面提到的考核方式是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于,单纯从通识教育来说,这样的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一种井然有序的教学活动中,保证知识有效知识的传授,避免外界因素的渗入与误导。但是,基于法学自身的特殊性,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他们的思维方式就要无端地被牵制,其看问题的视角也就不会灵活转换,实践操作技能就更不可能得到提升,甚至可以说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当然,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学生的被动性也是多年养成的习惯,经过应试教育多年的熏陶,学生熟悉的都是如何跟随老师的步伐亦步亦趋,而不太会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这一状况应当有所改变,大学作为开放性的学习阶段,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空间,让他们可以参与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来,并在其中发挥主体意识与角色意识的积极作用。

“教育不仅凭借交往造就人的本质,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交往、乐于交往并积极走向更深更广的交往。”?让法科学生参与实践教育,就是要以问题意识进行有效引导,让他们对哪些是案件的瓶颈性问题有一清晰认识,并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自主地查阅资料来寻求答案,在有了初步性认识的基础上,与老师及实务部门的人员进行意见沟通,把各方意见进行对照,从而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在一种主体平等和协商性民主氛围下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尽其所能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典型案例,把案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加以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分析能力的培养,并不需要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与绝对性。笔者相信,只要能够很好的坚持,在一种良好思维养成的前提下,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必将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实践教育的目标也能得以顺利实现。

(五)通过调研课题引导法科学生的知识转化

实践教育方法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司法局和区委政法委关于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下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总体目标

严格按照区委政法委制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执法行为更加规范、队伍建设更加有力、党建工作更加科学、服务大局更加有效、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要求,坚持“人人参与、正面教育、注重实践、群众路线、务求实效”五项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扬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执法为民、推进政法工作、服务跨越发展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司法行政队伍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司法行政队伍,为实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行政保证。

活动内容和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阶段

1、动员部署(3月份)。组织全体司法行政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成立区司法局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并召开动员大会,对区司法局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人员、时间、内容。

2、学习宣讲(4-5月份)。牢固树立学习理念不动摇,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队伍。按照中央、省市区委的统一部署,集中开展党史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看中央政法委组织拍摄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片以及革命历史经典著作(影片),教育引导广大司法行政人员重温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从警、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在4月上旬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瞻仰烈士陵园、听先进英模报告团演讲等活动。在5月上旬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参加“党在我心中”的主题演讲征文活动。通过研讨会、座谈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采取集中学习、支部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心得交流,及时宣传报道本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干警自觉把崇高的理想信念转变为忠诚履职的强大动力,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推动我区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发展。

3、弘扬先进典型(6-7月)。要把弘扬正气、创先争优贯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七一”前夕中央政法委将在全国政法系统集中表彰一批政法基层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要认真做好推荐先进典型工作,组织全体干警观看中央政法委举办的表彰大会和专题报告会,认真学习中央政法委组织编写的《政法群英录》教育读本,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开展座谈讨论等形式,大力弘扬先进,宣传英模事迹。要深入开展“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比形象”争创活动和“党员先锋岗”,争当“调解能手”等岗位竞赛,把最艰巨、最难办的事情交给党员干警,充分发挥党员干警在履行职责、司法行政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形成比、学、赶、超热潮。

4、专题研讨(8-9月)。组织全体司法行政人员集中观看中央政法委组织拍摄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片,普遍接受一次深刻、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增强建设、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理论研讨活动,着重搞清楚弄懂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影响,努力在执法思想、执法实践、执法作风等方面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要紧紧围绕“我们对群众的感情究竟有多深,群众在我们心中分量究竟有多重,为群众办的实事究竟有多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等内容开展大讨论,引导全体干警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增强为群众服务意识,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同时结合实际开展“走访基层、走访群众”活动,主动听取群众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我们法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和措施,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为民服务的实效。

5、整顿提高(10-12月)。深入开展警示教育,认真组织干警观看中央政法委制作的警示教育片、暗访评查活动片,坚持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促进全体政法干警公正廉洁执法。继续抓好“以案析理”活动,深刻分析政法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症结原因,制定对策措施。召开一次以“公正廉洁执法”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认真查找执法理念、执法态度、执法程序、执法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要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执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对违法违纪的政法干警,要严格落实中央政法委“四个一律”的要求(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律师吃请、娱乐、财物的,一律停止执行职务;利用职权插手案件办理影响公正执法、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律调离执法岗位;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的,一律清除出政法队伍;构成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认真严肃查处,以铁的决心维护纪律的严肃性、权威性。

组织领导

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落实中央关于创先争优活动部署、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具体行动,是顺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解决执法司法工作中突出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建设一支过硬的政法队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确保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担负起组织、指导和协调的职责,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掌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切实抓好教育活动的落实。各科、处、室、中心、司法所要按照职责分工,共同配合,确保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实践教育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一、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创新可以有效地将教学效果提升上来,更好地符合教学的需要.但是以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为基础,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创新效果,就要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还要从实践出发,真正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首先要制订好教学目标

小w数学教学是对学生综合发展进行推动的一个部分,对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猜测能力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通过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来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将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掉.所以在进行目标确定的时候,不仅要认清操作知识技能具体需要哪些,还要强化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的情况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有很大关系的,并且决定着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创新首先应该制订好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制订规则

首先要深入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才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加准确。

(二)贴近实际教学情况来制订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指导,为了将这个重要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来制订教学目标,在制订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原则,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具指导性。

(三)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来进行创新,只有对实际教学发挥了促进作用,才能证明教学目标确实具有实效性,才能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方法得到升华。

三、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在课堂导入工作方面要做好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导人工作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为了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获得积极的效果,我们在导人过程中要贴合实际内容并且足够精炼,这样一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将思维发散开来,二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有欲望进行下一步的探索,打好后续课程开展的基础.所以课堂导入对于一节课程来说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部分着手。

(一)通过情境创设来将兴趣激发出来

在课堂导入环节想要保证课堂导人真正发挥出效果,就必须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目前数学教学是非常枯燥的,而情境创设则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二)利用操作演示使学生产生初步感知

小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从他们这方面的特点考虑,教师必须在课堂导人过程中亲自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也会因此得到提升,体验到探索新问题的愉快,开启智力之门。

(三)以旧引新

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办法就是使用以前的知识和定理,来将新的概念和知识引入进来,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以旧引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课堂导人效果,让学生通过多思、深思、分析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出结论。

(四)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适当地进行提问环节的设置,也可以将课堂效果改善不少,是值得我们推广使用的重要手段,并且是与课堂导人教学的需求相符合的,譬如:分数的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解题中,学生往往因审题不清出现错误.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应用比较,找异同点,突破难点.先对“数量”与“分率”进行的比较.a:一条绳子长60米,用去五分之一,还剩多少米?B:一条绳子长60米,用去五分之一米,还剩多少米?分析比较:两题只有一字之差:显示两题的解法完全不同。

四、挖掘教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教师在进行学习材料选择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慢慢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来进行教材的合理选择,还要创新改变一下教材的侧重点,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工作: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有内容培养思维

在教学创新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材选择,在认识到这一点后,选择小学数学教材的时候,就要保证教材中有内容培养思维,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发散,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需要有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计算能力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材中应该有内容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有内容将新旧知识接续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中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要良好地衔接起来,所以要选择其中含有衔接新旧知识内容的教材,这样学生在接触到了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无所适从。

五、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以教学实际为基础,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以实效性为目的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对教学创新的效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教学实效提高做出的贡献进行衡量,保证创新以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预期的要求相符合.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创新;教师;课堂;教育教学

“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我们的教育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教育要遵循学生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能创造性地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凸现出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新课改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可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一、创新性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是时展的需要。创新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所积累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扩展,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对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人们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成了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性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应从转变观念的高度出发,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结合教学自身的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志趣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

(2)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与观念,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但要善于激发学习的灵感,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还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构建知识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它涉及知识地位的落实、训练强化等诸多问题。学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强调"学生本位"。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地位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由单纯的"系统讲授型"向"探究研究型"等多样化的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合作研究,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让学生在一片自由的时空中飞翔,才会有创造和奇迹。创新意识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兴趣盎然、思维灵活的课件,教师通过知识演变向学生传递一种创新的概念,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诚心。应试教育的束缚中,造成了学习的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挤压着,教师在整个的课堂中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教育方式养成了“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要打破这种传统,需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智力因素,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过于严肃,也不放任自流。其次要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创新并敢于创新。同时还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学中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创新技能就是培养创新的技术和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应该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鼓励学生先自学,然后由学生上台讲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占有主动性,真实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提高自学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品格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而且每个学生的创新情感和人格不尽相同,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力量,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不断地有所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开展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文化墙、诗歌朗诵等,不仅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富有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能够补充书本上所缺乏的知识,从而极大地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证明,改革与创新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用激情和智慧去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高健群.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2009(1):34-35

[3]薛彩欣.浅谈高校学生的创新教育.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4][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2

实践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微创新职业教育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69-01

1新技术背景下的微创新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信息全球互联也在改变着原有的创新模式。传统的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颠覆式创新不再大行其道。而微信、微博、微课等不同形式的“微”产品正在以“杠杆”的力量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交往、生产、教育等方式。为什么这些微小的应用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些都得益于“微创新”。

所谓“微创新”是指用户体验上的创新,即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改善用户使用的体验,从用户使用产品的所有流程开始,在产品上做了一些改进,能给用户创造价值。其实质在于以提供更加贴切的服务为目的,核心是始终致力于关切用户需求,并从理念、技术等方面不断实现微小的突破,以持续地扩大用户价值。众多的it企业的“微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丰富并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也开始关注“微创新”,并通过“微创新”来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尽管微创新是以“体验为王”,但我们不可否认,技术仍然是我们直接优化用户体验的首选要素,利用新技术进行快速寻找体验上的单点突破。除了技术性创新之外,结合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还要更多的关注功能性、定位型以及服务性微创新,尤其随着电子商务的大行其道,我们的思维也应该向营销型、渠道型、整合型“微创新”方向发展。

2职业教育如何践行“微创新”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尤其是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无疑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职业教育汇聚更多资源。为了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我们不仅要有量的发展更要有质的飞跃,才能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位置。

为了让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对某种技术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我们必须把创新的意识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将“微创新”的思维落实在实践过程中。

2.1拓展职业教育新技术对接渠道,奠定创新技术基础

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涌现是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学生的微创新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赢在未来,必须从多个方面去借势借力,谋求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之路。首先,我们要加大和新型科技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机会,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型it技术的一线体验成果引入学校。其次,我们要把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案例、应用案例、运营案例引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还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去、深入到企业的一线了,解技术的应用开发过程。再者,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分方向学习新技术,并定期或不定期向学生做技术的公开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

2.2大力推动“微创新”比赛,以赛促学

近年来,“金点子”比赛在职业院校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质就是“微创新”的落实。“微创新”理念本来就源于国内互联网行业、中小企业、草根创业者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成功实践,是指站在市场的角度针对用户微小需求、需求微小变化的创新,是用户需求导向的创新。所以作为90后的学生,可谓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成长的一代,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新技术新应用有着超前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同时也就拥有创新的潜质。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动创新、创意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对学生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这些比赛的主题需要和企业需求接轨、市场接轨。因此比赛期间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首先,我们必须搜集类似腾讯QQ、奇虎360、千千静听、暴风影音等互联网行业的典型成功案例,以及像海底捞火锅、凡客诚品网购、海尔这样的半传统企业“微创新”实践,给学生做深入的剖析,以引导其“微创新”的正确方法;其次,要广泛调研,“微创新”既然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就不能是闭门造车,必须有大量的调研和信息的积累,从调研中寻找所属专业领域应用的“短板”所在,这也就是“微创新”的着眼点。最后,不仅要理解用户,做好用户体验,而且锻炼快速迭代能力,要结合所需技术展开跨专业的联合开发,有效积累数据,有了数据才可能尽快地完成“不断试错、初步优化”的“微创”新过程。

2.3加强创业孵化,促进成果转化

多年来,国内不乏大量的创新创意,但真正能够转化成对社会有用成果的却占少数比例。就“微创新”来说,就是你有好的用户体验的话你能不能把它成果化就成了一个瓶颈问题。好的“微创新”它就是用户体验和成果转化一个平衡的产物,目前国内就是缺少这种既懂用户体验又能把它成果化的开发者。微信、360、微博等中国移动互联网无数成功的事实再次证明成果化的重要性。在将“微创新”成果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提供氛围和“土壤”。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提供创业孵化、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技术研发中心可谓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基地和新模式。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企业项目开发、技术服务工作;自主进行科技创新,开发科研产品;申报校外科研立项、专利、知识产权等。首先,能够为有创业能力的团队提供一个技术支持和指导,有利于创新创意的产品化和成果化。其次,它能够提学研结合的项目开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的社会需求和新技术的应用。再者,有利于人才的迭代培养,实现成果的累积转化。同时,作为一个机构,它能够利用沉淀的技术优势成绩横向项目,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成果的转化。当然,技术研发中还能够延伸出很多有利于创新创意落地的举措。

3结语

职业教育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也需要转型升级。从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培养既有一定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微创新”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微创新的实践之路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n].中国青年报,2013-01-14.

[2]白洪山.“微创新理念”给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新思路[eB/oL].白洪山博客,2012-05-19.

实践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技术实验理论与实践

一、概述

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同样为教育带来了革新与变化,教育技术也让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对于现代社会一项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工作,也是时展与教育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保证。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技术实验的研究则检验教育技术创新与教育新理念的标准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不但是为了让传统教育适应现代的教育技术,也同时为教育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与条件。

二、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一)教育技术实验的定义

教育技术实验隶属于教育实验,而教育实验则是通过改变师生的思想观念而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与教学观。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机遇,这二者之间的发展双重交叉形成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通过变革创新满足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而所谓的教育技术实验则是将教育思想的变革与技术变革相结合,体现出了学科交叉性,思想与技术在变革创新上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用技术实现教育的改革,用创造性思想指引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达到教育思想与技术的双重变革。教育技术实验中的“技术”具有动态、开放、发展等特点,不仅包括教育技术中用到的信息技术、物化技术及智能技术教学设计,也包括实验中会采用的,如:如何提高、控制与因果性等的技术。

(二)教育技术实验的内涵与价值

研究教育技术实验的价值是在对教育技术实验科学化内涵进行解读,因而须了解掌握教育技术的本质,用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对实践中的实验进行指导,促进其在实际教育实验中的应用。弄清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去研究、实践教育技术实验,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技术的支持是教育技术实验最重要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物化技术为代表,如: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与形式,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交流机制与教学设计上贡献巨大,它们作为教育实验中支撑性的技术,在现代本身具有技术实验特点的教育实验中的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实验资源还是在对实验人员的素质提升上都有巨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在传统教育实验中因各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所处的困难境地。

(三)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作用

教育及教育技术的信息化能够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可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技术中的将“技术”定位为将教育过程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东西加以物化并形成智能形态,其中的智能转换与实现技术是教育技术中最为核心的技术,也是其灵魂。另外,无论何种技术都是用来服务于有意义的实体事物的,体现出其服务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而教育技术则是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改革教育思想理念的,是服务于人而具有促进人类创造性的意义与追求,因而是教育思想实现的载体,同时也负载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四)教育技术实验方法的实践研究

教育技术实验是人类对教育学的一种研究活动,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在实践过程应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长处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既要注重科学主义强调的“客观性”,也不能忽视人文主义要求的“主体性”。实现主体价值而不失对事物认识的客观性,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从设计到结果评价的整体性,也须强调各个环节的还原性;而且对于教育技术实验中的各个教育活动作为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整理划分清楚,深入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求经过教育技术实验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发展,做到科学真实且具有人性化。很多自然科学实验是允许“证伪”的,但教育实验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证伪”则应当做出即时合理的处理措施策略加以更正向具有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证实方向前行。

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是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最微观、最底层也是其最终要落实到才可实现证实的领域,只有在实践领域实现科学化与信息智能化才能使得实验价值与功能的实现得到保障,而科学客观的测评则能保证对实验结果的公正评价为以后教育技术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指引与参考。因而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既应当整体性把握,又应当注意还原论层次下的个体作为单元的精确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实验的整体性灵魂得以体现,又保证了实验过程中单元以定量化作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性,使实验在求真与求善中得以完成。

新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卫星系统等大大地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因而在对教育技术实验进行研究时须紧随现代信息、智能技术发展的潮流对教育观念与模式进行创新,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做好保障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实验的研究方法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着逐渐直向成熟,但这项研究仍需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意义重大,不但需要现代前沿适应教育实行的技术作为支撑,也需要科学人性化的理念充实其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周周.庄子教育技术哲学诠释[J].电化教育研究,2010,(9).

[2]胡来林,安玉洁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2)

[3]朱书强,刘明祥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8)

实践教育方法篇9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要保障。本文在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困难,并着重从以就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纲为依据,以实践教学成绩为标准,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深入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3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岗位需求为基准,以具有较高素质、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培养一批既有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的特征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培养的单技能型人才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保持其实践性的教学特色,逐步完善和构建适合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同时借助一定的项目训练机会,有计划、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增添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_到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实践的系统性、教育技术参与的技术性、内外结合的创新性、产学结合的双向性、一体化、规范化、实用性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建立在职业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即具有职业教育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能实现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合格人员,即具有产学结合校企共建特征[2]。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创新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多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面对21世纪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劳动市场出现就业难和招聘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量的高效毕业生缺乏灵活性和岗位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多机会、多层次的实训中,培养自身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创新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服务性人才[3]。

(二)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体现

职业教育在课程的设置和知识体系上都与岗位职业和技术能力有关系,所以实践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职业教育在实习的内容、形式和所占的课程比例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投入,更加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实践教学是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

学校培养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质量的高低是由其岗位适应性和职业技能的发挥程度决定的,是由企业评判的。学生要想取得较高的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始终贯彻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化教学中,让学生尽早地适应就业的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原因在于其学生质量的社会认同度较高,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专业特色突出。

三、现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困难

(一)硬件支撑和软件建设同步性差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涉及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的支撑,软件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内涵。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往往在硬件开发层面较突出特色,可以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对应的设施和场地环境,但是缺少与之匹配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例,通常不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致使实践教学体系先进内涵的缺失,严重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种类多、参与人数比例大、时空和内容的差距较大,特别地实践教学的课程实训、岗位实习等教学环节多样化,导致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呈现出随意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再加之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多是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训练。所以要形成一个统一的质量监控体系和独立的评价体系难度很大,所以致使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形成。

(三)构建目标模糊,实训基地缺乏特色

现阶段各高校采取的是“广散网”的形式,脱离社会岗位的需求,花费大量的资金建设较多的实训基地,忽略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不仅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和综合职业技能,反而会导致一些学生养成了学而不精,学而不专的不良习惯,给学生心理造成“全能”的错觉,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的探究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实践教学素质目标。为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实践于理论的教学中,基于此,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设置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2.实践教学技能目标。开展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专业调研和第二课堂活动等专业实践,在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方面秉承“学生自主选题、选择指导老师”和“课题与市场接轨”的原则,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自主能力;同时高校应注意学生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应用市场的交叉和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工作适应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实现“现代化”教学技能目标的制定。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主要集中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往往忽略了课程之间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导致专业课教学脱离岗位需求,缺乏针对性。根据培养目标现将教学课程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技能类实训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岗位实践课程的内容,重点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帮助和指导学生以较高的标准实现企业未来的岗位要求,同时让企业充分是了解学生的能力;②职业能力类型课程:通过预先安排适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需求的学习模块,结合学生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进行多样化创新项目课程的开发,安排面向职业岗位的定岗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开拓学生的探索空间。

(三)以实纲为依据,以实践教学成绩为标准,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必须要紧扣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实训项目的基本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为评价的依据,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上,通过与学生座谈、用人单位对队才使用意见的反馈、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总结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一系列的方法,综合进行最终的考核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要建好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结合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从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对口专业引进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等做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1]钱建平,涂明,肖毅.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0,(4).

实践教育方法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方法;实践;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有理论及实训这两方面,为了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的目标,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的教学方法深入的研究。

一、加强会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为事例教学,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以后,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具体的会计案例,老师针对案例开展课堂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写一份报告,最后老师在进行案例的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在真实案例中运用会计知识,通过对案列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并不断丰富改进。

(一)对于会计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开展会计案例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多方面来选择案例内容,并且案例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典型性原则。鉴于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要将各式各样的会计案例进行优化整合,归类总结,既方便我们查阅会计分类也便于选择教学中需要的案列。此外,在选择会计教学案例时要遵循典型性原则,将每一种类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作为教学案例,从而能够让学生深刻掌握这一类型的会计案例的问题所在和解决的办法,切实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认清会计工作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以及会计工作的一般发展规律。

第二,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所选的会计案例都是现实中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是会计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真实应用,故而,在教学案例的选择方面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会生动、有深度,促进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完美融合。然而,现实的案例毕竟不是教材,多少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老师可以在原有的案例基础上,有机的融入一些教材中的内容,使案例更加的符合现实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对案例的修改和补充都要建立在案例的真实性上,切不可凭空捏造和主观的杜撰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误导。

第三,借鉴性原则。在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借鉴性原则,善于利用和借鉴国内外的经典案例,扩展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和不同的教学理念,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果断采取洋为我用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案例教学的案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在具体的借鉴过程中实事求是,结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可完全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案例,要始终以我为主,认清会计制度上的差异,科学合理的进行会计案例的选取。

(二)会计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

对于会计案例教学方法我们要从课堂引导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及课后分析案例教学三个方面去开展实施。首先,课堂引导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要针对案例去引а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将问题解决掉,还要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期的案例教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在学生通过分析已经基本掌握了案例的意思和思路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根据案例题出几个议题,让学生开展激烈的案例议题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老师要对错误的理解和看法进行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老师要对整个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这一类型的案例的变化规律和解题思路。最后,课后分析案例教学。这个课后分析案例教学一般是当做家庭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在课后完成。在布置课后分析案例教学时,老师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案例,使所选案例能够切实符合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学生在拿到案例以后,要仔细分析案例的意思,并根据案例去翻阅资料,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在结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和解决方法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而老师在审阅学生的报告使要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找出其中易犯错的地方和难点,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

二、引入会计学互动式教学方法

对于会计的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纯粹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当今的会计教学不能够继续以过去的方式一味的追求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以培养综合型和复合型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根据从事会计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对会计教学的体会,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感受到与其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如换一种方式,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却不同,第二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其教授学生固定的理论知识,不如去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进行自我的学习探索,这种类似于自学的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国内某大学的会计学专业的一位老师就提出了新的互动式方法即未知―求知―可知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解析,希望通过对新方法的解析能够为会计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据该老师的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通常为模拟思维,是形成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若是老师忽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那么将很难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老师还发现在思维方式还没有定性的学生其学习的过程通常为未知――求知――可知,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而目前的会计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求知”的环节,直接通过填鸭式教学将学生从“未知”环节生硬的带到了“可知”状态,但是这种“可知”的状态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会运用了,而是一种暂时性的理解,距离熟练掌握运用还差得远,所以就会出现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可见,“求知”环节是这三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求知”的培养,而且,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将模拟思维逐步的转变为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案例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分析去论证自己看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思疑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理清问题的脉络,从而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办法。在“可知”环节,老师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办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于错误的思路和办法要及时纠正,并讲明其中的道理,从而强化学生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上是对会计专业这位老师提出的“未知”―“求知”―“可知”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解析,通过解析我们发现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和需要重视的地方,明确了老师在教学中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我们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促进了会计教学的发展进步。

三、强化训练法

强化训练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其核心是精心设计的训练内容,以灵活高效的训练方式为载体,结合老师的细心引导,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践操作训练。

在进行强化训练时,老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课题,毕竟训练内容是强化训练的核心,还要遵循训练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切不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保证训练能够有不错的效果。对于训练内容的设定上,可分为老师预先制定命题、任意自命题和限定自命题。预先命题训练是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好训练的命题,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训练,就像我们平时的考试一样;限定自命题则是在老师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内学生进行自主命题,是由学生来主导的训练;而任意自命题则是完全在不设限制的情况下由学生来进行命题,难易程度均有学生主导,这种方式看似简单,其实是充分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度,若是知识掌握不扎实,其命题必然会缺乏严谨及合理性,所以说,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考察是全面性的。通过开展强化训练不仅能够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通过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了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了对会计实践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结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训练法予以强化,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基础,提升自身的操作及分析的综合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和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从理论到实践这种教学的方法,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值得加强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韦群生.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152-155.

[2]崔倩.高职会计专业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原和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25-35+97.

[5]仲怀公.“做中教、做中学”教育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的研究――以会计专业槔[J].无线互联科技,2012,10:210-211.

[6]张红丁.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效提升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3,06:119-120.

[7]仲怀公.“做中教、做中学”教育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的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2,1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