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5:01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1

关键词:三维目标;育人为上;读中悟情;写中言志;教学实践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都十分强调“文道”结合,其实这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最基本的责任所在。目前,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但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偏重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培养,在听、说、读、写中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水平的检测、评价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表面看,这都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其实,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却很少真正的思考过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德育目标。仅有的只是在确定教学目标中形式上的列出这一项目而已。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考虑到怎么去落实。如此看来,“文”、“道”结合依然是“两张皮”。我认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与学校培育人的目标还存在着“貌合神离”。因此,我们应该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在实践中有几点感悟和建议:

坚持育人为上。语文导创教学的开创者文兰森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因为“潜能”是“智能”的母体。那种忽视学生自信心、事业心、学习动机、审美情操、献身精神、创造意识等心理品质与人格的教学时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的[1]。科学家们也认为:创造的花朵,在“性格伟大”的土壤中才能开放。诚然“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责任,但只是教师在教给学生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工具、技能,在人的终身发展中,人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人生价值取向才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将影响的一生。在《山的那边》一文的教学中,我把语文工具性的教学目标:把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诗中部分诗句的含义以及诗歌的表现方法作为重点之一。把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理想的意志品质作为重点之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小时候诗人的“痴想”、“终于”以及后来“一次又一次”、“爬上一座座”、“诱惑”这写个关键词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体会其间蕴含的对“理想”的强烈欲望和不怕失败,不断追求、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要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的真正东西,之后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读诗后的感受,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所做的思想和实际准备。这样一来,学生就在诗歌的学习中跳出了语文文本学习的框框约束,置身于人生发展的思考这一高度学习,我想学生能真正领悟到这一点并对将来人生发展有所思考的话,教学真正的目的便实现了。

注重读中悟情。我们知道: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感受真善美等良好的情感态度,光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诸如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高尔基的《海燕》等优秀散文作品,在完成了语文工具性目标教学的基础上,反复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进而点拨诱导学生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情感态度、寄寓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如《春》一文主要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一文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温馨、和谐、恬静、优雅的生活情调,而在《海燕》一文则主要引导学生透过“海燕”的形象深层次体会积极乐观、勇敢顽强的豪迈奔放。在《紫藤萝瀑布》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激发关爱生命的情感。总之,语文教学一定不能只关注考试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心灵这块土壤的浇灌,完成对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热情的呼唤,这比升学更为重要。

巧借写中言志。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只停留在技巧性的能力训练之上是不够的,说什么,写什么,必须要坚持“言为心声”的原则。这时候,教师就是关键,在实践中,我紧紧抓住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前途理想的憧憬,以诚信、感恩、理想等话题为立足点和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化为写作内容,让学生们抒写心中的“心声”。操作中,我设计了几个写作训练专题:感恩、奉献、理想、关爱、励志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说写表达内心的思考。这样就较好的把习作训练与德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了。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孔子可谓一代宗师,他对弟子中72贤人的教育是后来的先生们追求的典范,孔子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圣人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人生指引。语文的工具性目标教学应该说只是让学生外炼技艺,而内心修为即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才是发展的根基。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替可谓日新月异,在学生将来的发展中,恒久不变的永远是内心修为所强调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追求。从这一点看来,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还不该重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追求吗?我的回答是“必须的”。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2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生命;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18—03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一份“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自杀率约为20/10万,是自杀人群中最高的一部分。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何谓“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华东师范大学的邱伟光教授认为,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因此,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理所当然地应当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生命教育,使之懂得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质量提升教育。

一、生存意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的第一个层次是生存意识教育,即引导当代大学生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现如今在校大学生自杀率持续升高的危机状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其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生存意识教育,使其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1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常识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参观,如参观婴室、手术室急诊室,甚至与临终病人交流,感受他们对生命的领悟和眷恋;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死亡的场面,带领学生参观殡仪馆或参加亲朋好友的追悼仪式,体会失去亲人、失去生命的悲痛,感悟生命的可贵性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是不可逆性和不可替代的,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挽回,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念头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还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唯物辩证的方法去理解和体验自己的生命,深化对生命的理解,从而不断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2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无根日日生”,由于当代在校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艰苦磨炼,抗挫折的能力较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加之其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通常忽略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部分,当其一旦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时,往往表现为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甚至轻易采取自杀等极端的行为,如此严峻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提出了要求,必须使他们意识到生命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酸甜苦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困难和挫折是他们生命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关键是看人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它们。可以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针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实施能磨炼大学生意志和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挑战苦难,磨炼他们的生命意志。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用哲学的知识引导大学正确认识到成功和失败的辩证关系。让大学生们明白没有对苦难的挑战,也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多一份苦难与磨炼,便多了一种体验,这样才会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坚定,才会更有意义。人,只有积极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才会发现生命的无穷的魅力所在。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代大学生可以从虽然“近黄昏”,但是“无限好”的“夕阳”中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大学生的生命作为个体的存在,是其创造其他价值的必备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生命存在了,才能谈得上质量提升的问题。

3开展“爱洒心间”教育活动,让学生尊重生命。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虽有自己的主见,但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在实际交往中容易与父母、同学和教师发生矛盾和冲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爱洒心间”教育活动,如给父母的一封信、抚摸妈妈的手等活动,为了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我们专门把《感恩的心》这首歌的手语操教给学生,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对寝室、班级和家庭中人际交往的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的问题、困惑和矛盾,编成校本剧,反映矛盾的发生、发展及解决的全过程,并请教师和家长担任一定的角色。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考和才艺得以展现。通过这次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加懂得人际交往中理解和沟通的珍贵,进一步涵养孝亲敬长的美德,更加懂得尊重生命。

二、生存能力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存能力教育。生存能力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生长的环境也越来越优越。“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日本小学校长的一句话带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震惊与愤慨的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学生们的生存能力的确相对较差。一份关于贵州省青少年“生存教育”的提案里称,在我国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此外,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在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不知咋办,有的竟然做出极端的举动,甚至自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不可能形成一股合力。“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和前提”。生存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独立生存能力,还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发挥个人潜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应当做到:

1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加强动手能力,尤其是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寝室文化比赛、书法绘画大赛、歌咏大赛等校园文化节形式来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和动手能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头脑自己做主,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多看,多想,多做,从而增长见识,以促成大学生们及早自主自立。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大学生养成教育课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2培养大学生的自救能力,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巧。如请专家讲解和演示如何防雷击,怎样科学用电,如何使用灭火器等,让学生在遇到灾难时,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能独立自救,甚至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同时要时时向学生们宣传自主自救的典型事例。

3培养大学生尽快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应把大学生从虚拟课堂带到野外进行强化训练,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渐适应社会。

4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即教给学生“怎样进行适度的娱乐和玩耍”,“怎样进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和行为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大学生行为守则》、开展安全小卫士、模拟法庭、旁听青少年犯罪审判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事件发生。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健康生命,比如健康饮食、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等专题讲座,或者健康生活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明白生命是脆弱的,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培养学生守望人生花季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生命的良好发展。

三、生命质量提升教育

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毕淑敏认为,从自然属性角度看,人活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是向死而生的,但人的生命不同于低级动物的“本能型”生命,人类要给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意义,也就是说,人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出意义”。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会去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目标。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生命的长和外表的美,而在于心灵的善和人格的健全。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之生命质量提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个体认清自我、肯定自我,将人生所积蓄的能量发挥出来,从而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务必要端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务必要教会大学生摒弃生命中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在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生命价值。

1树立崇高理想教育。可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理想是人类生命的意义,人生有了理想,生命才会有意义,生存才有价值。大学生如果对于生命没有树立正确的目标或者理想,便不能确定人生的方向,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当然,这一崇高理想要与大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才会指引大学生向着人生的目标奋勇前进。

2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看相关的教育影片如感动中国人物,或者组织学生采访德高望重的人物,并写出相关的感受及今后的打算等。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这是大学生自我生命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升华道德境界,提升其生命的价值。

3培养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和人生价值观念的理论灌输,还要辅之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拓展,使其在实践中真正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自愿地参加“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包括敬老工程、扶贫济困的爱心工程等活动。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专题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体验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生命境界,真正体会“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生命价值。还可以在我国的“五四”青年节等特殊节日进行系列教育活动,理解当时的青年大学生们如何心系祖国,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壮举,让大学生进行“我的生命宣誓”。要让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正能体会出生命存在的价值。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奋斗目标也是最大的责任就是使自己早日成才,实现自我,回馈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3

音乐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操作模式

笔者认为,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分成训练型、实操型和汇报型三种主要形式。每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操作模型各不相同。

教师主导的训练型音乐实践活动在本校由教师主导的训练型音乐实践活动主要有音乐社团和音乐专项队两种模式。一是普及性的音乐社团。音乐社团以普及性、零门槛为主要特点。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是学校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的时间。教师为学生创办了合唱、古筝、舞蹈、中阮等音乐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参加的社团。音乐社团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并按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学生团体活动。二是提升性的专项团队。音乐专项团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或者有较好的音乐天赋。专项队教师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每周三次的音芳寄芴嵘训练。音乐专项队包括合唱队、舞蹈队、古筝队和语言艺术专项队。想加入音乐专项队的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去各专项队的指导教师处报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考核,决定这个学生是否能进入专项队。

音乐专项队和音乐社团这两个类似的音乐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大部分同学想要学习音乐的需求,又关注到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普及性和针对性。

“小鬼当家”的实操型音乐实践活动“小鬼当家”是由学校组织、教师指引、学生负责的,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提供舞台展示机会的音乐实践活动。每周二下午四点半,“小鬼当家”栏目都准时在体操房的小舞台上和全校观众见面。“小鬼当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报名参加活动到节目的筛选,从节目单的制定到舞台后的工作人员,学生都一直参与其中。一是“小鬼当家”栏目组成员。“小鬼当家”栏目工作人员岗位设置包括导师、导演、副导演、主持人、音响师、灯光师、麦负责人。除导师外,其他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对音乐艺术热爱的学生。二是“小鬼当家”节目选拔。每个班级的图书角都放有“小鬼当家”节目的报名表。报名参加“小鬼当家”展演的学生可在班级图书角取报名表,填写好后交给本班音乐老师。音乐教师利用每堂音乐课前5分钟时间让报名“小鬼当家”展演的同学在班级进行展演,选出相对成熟的节目,放入“小鬼当家”栏目收件箱。

在“小鬼当家”栏目中,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能力。“小鬼当家”的操作模式迎合了现代小学生聪明、好学、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综合展示的汇报型音乐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丰富校园音乐文化,学校还举办了很多其他的音乐实践活动。以本校“艺术节”系列活动为例,每年五月是学校艺术节开展的时间。五月初学校举行艺术节的开幕仪式,艺术节期间,学校将进行合唱、舞蹈、器乐、语言艺术等多项音乐类比赛,促进学生技能的快速提升。五月底艺术节闭幕仪式上,领导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

良好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拓展音乐学习的时间、空间,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锻炼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的操作原则

做到技、美、趣统一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地达到音乐实践活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的目的。

坚持全面性与针对性统一音乐实践活动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同学。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考虑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给每个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音乐实践活动在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到学生个人特长的培养,将普通音乐教学的共性与针对音乐教学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计划性与灵活性统一为了避免小学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化”,教师在准备音乐实践活动方案时,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策划、综合考虑。在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灵活应对,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争取为学生开展更规范、更高质量的音乐实践活动。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

1.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处于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时代主要标志的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信息时代对人才信息素质[1]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1)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信息;(2)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够合法地利用、传播、创造信息,并且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常用的应用软件,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掌握网络搜索文献资料的方法,为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2]把它作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可见其重要性。个人电脑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学习必需品,大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完整地、较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更不熟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如word、excel)。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使用,大部分还停留在玩游戏、上网、娱乐等方面。综合来看,现阶段各高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硬件条件都基本具备,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校方和学生自己重视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个人计算机已经普及,学校在教学硬件条件上也很完备,对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同时,大部分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支离破碎,不系统、不完整。

(2)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师对新知识新发展介绍不多。

计算机产业中,著名的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教材内容不能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是正常现象。尽管如此,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应该尽可能地介绍一些贴近生活、体现技术发展趋势的新知识,尽可能地在教学中使用较新的系统。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是一门带有体验性的课程,教学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办公等常用软件,特别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自操作。但是,传统课堂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灌输方式,不能够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往往事倍功半。学生看老师演示操作,如果自己不动手,很容易课后就忘记。所以,只听和看不能解决问题,看老师做十遍,不如自己亲自做一遍。

(4)重知识,轻技能。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忽视学以致用原则。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位置。造成一些学生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项目教学法简介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能提高学习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项目要将课程的内容融入其中,主要体现项目的可操作性,应用知识高效地解决问题。项目可以是开发一个小型的应用系统,也可以是完成对指定资料文档的编辑、排版、修饰美化,进而形成符合要求电子作品。总之,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也都可以作为项目,如商品展示、产品广告设计、营销策划等。[5]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个人体验为中心。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项目具有实践性。项目“源”于具体工作,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选择的项目具有典型性、实用性。

②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③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④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⑤评价特殊性。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及作业质量,避免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测评可以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综合评等方法。只有明确并抓住项目化教学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

(1)做好教学准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顺利地实施和完成教学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分为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师要认真制定项目的内容、要求,实施过程,以及项目评价方法,不仅只限于教材,而且要结合与项目内容相关的背景和最新技术等资料,充实项目。另一方面,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总结出学生在具体实施项目中一般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完成项目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不清楚或不熟悉。对此,针对学生在这些知识点上的掌握程度,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的具体要求事先告诉学生,要求他们做好准备。第二,通过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项目,通常可能有个别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当看客,而不能参与到项目当中。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给各组中的每位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担当各自的角色,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在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随时掌握各个组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地穿插讲解,辅以点评,并针对学生发生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明确教学要求。

为了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项目实施前做好知识技能上的准备,在项目实施中做好记录,积极参与,项目结束时认真归纳总结。第二,要写好实验报告。每个学生都要做课程实验报告。第三,学生应自律,自觉遵守项目实施有关规则,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学生应自尊,尊重知识、尊重学习规律、尊重教师;学生应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按时、按量、按质完成项目内容;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理性地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同时也要求教师做好相应的工作,如做好项目整体规划、精心准备、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行为、为人师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多分析、精点评等。[3]

(3)确定项目分工,制订项目计划。

在确定了项目以后,就要求各项目组的组员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的内容有两点。第一点,建立组织,明确各自职责。推选一位组长和一位秘书。明确组长是本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各项工作,有权安排和调配项目组成员;明确秘书组织编写和完善除课程实验报告以外的所有项目文档。第二点,各项目组组长组织组员对项目的内容再进行一次深刻的阅读,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

(4)实施项目“三部曲”。

确定项目的分工和计划之后,实施项目是项目教学中的重点。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项目教学法实施进程表的要求,将项目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项目准备阶段。主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出发,参与教师建立项目的过程中,使学生建立对项目的感性认识,了解和熟悉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项目组织机构,分工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第二阶段即项目实施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为了保证各项目组能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项目,教师在做好引导角色的前提下,认真做好学生的技术支持,尽快解决项目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第三阶段即项目验收评价阶段。主要做两项工作:检查各项目组的整个项目过程是否完成;协助并指导各项目组完成实验报告;指导并修改实验报告;做好学生成绩评定工作;做好文档归档工作。

(5)评估项目过程,展示项目成果。

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部分。分三级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主要考查是否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评价组员的参与意识;第三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三级评定情况确定学生的成绩。实施步骤如下:各项目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展示、交流本组设计的最终成果,并列举在项目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同时,其他组的学生也可提出问题,让设计者解释设计所用的相关知识及特点。最后各组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学习。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修改各自的设计,最后教师点评。

5.项目教学法实施注意事项

(1)精心选取项目,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可通过以下三个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一是要精心选取项目,以此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二是由小组自己选定小项目或者某个大项目中的一个模块,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三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介绍给大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2)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编剧和导演。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设计和成果,要不断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需求。项目小组的各个成员要求分工明确,任务量相当,并定期进行角色互换。项目的完成要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相互讨论,集思广益,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施,在团队合作的同时,每名成员还要独立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通过独立思考、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疑惑和问题,教师在给予帮助的同时要做好问题的引导,不是靠单纯地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举一反三、授人以渔的方式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在布置项目任务时,教师应不限定项目实施的方法和实现项目任务的形式,仅提供项目所必需的信息和材料,为学生发挥自主创作才能留出充足的余地。这样,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形式十分丰富,没有雷同,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

6.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应真正成为导师和顾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前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能培养合作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提高专业水平。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好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文彬.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展创新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石翠仙.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

[4]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洪军,景清武,郭志.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的关系暨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123.

[6]韩卫红.浅谈“实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4).

[7]李坚.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5

一、项目概述

某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信息系统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建设工期为1年。此教育信息系统主要由教师培训网站信息、学员管理、教师管理、培训计划管理、培训过程管理和网络学习管理、在线考试子系统等九大子系统构成。该系统将满足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实际需求,满足终期30万以上正式注册用户的正常使用,同时并发在线访问能力不低于8000人。该信息系统采用基于三层B/S架构开发,要求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架构,实现与现有其他软件平台的系统集成,依据自上而下、分级管理划分权限,兼容不同版本eXCeL等openDocument技术的表格程序,操作系统为Linux,数据库采用oracle,采用JaVa语言开发。该项目涉及该省所有地市,资源数据整合需求面广杂,工程量较大,安全稳定和时效性的要求严格。为此,项目组除了在做好项目整体管理外,特别加强了对项目的成本管理。具体管理操作流程如下。

二、项目成本管理实践

(一)以实践经验为参考做“细”成本规划

参考项目管理计划、章程等内容,通过组织专家判断和到别的远程培训机构实地调研的方式制定了成本管理计划,组织专家考察队分别去了国内几所高校的远程教育部门、部分国家部委的远程培训项目进行了调研和经验借鉴,为教育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管理提供了指南和方向。之后,制定成本管理规划,依据wBS规定了精确度、准确度、组织程序、临界值和绩效测量等规则,确定了估算、预算、控制的标准,达成项目可交付物共识,为下一步进行项目成本估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规模估算为基础做“准”成本估算

项目成本估算的准确程度与项目实施质量、进度紧密相关。综合考虑该信息系统项目软硬件集成度高、业务广杂等实际情况,项目组根据各项活动计划所需资源,采用了类比估算、自底向上两种估算方法,将wBS词典的每一项计划活动与已顺利完工的类似信息系统项目进行对照,同时运用LoC法估算结果,计算出一个正常值m,然后依据经验得出悲观估算a、乐观估算B,运用公式[(4m+a+B)/6]计算出每项计划活动的平均工作量,并分配相应的人力等各项资源。系统还涵盖了软件、硬件、集成等费用,也要列出成本估算。为避免不可预见事件风险,预留总成本的5%作为应急成本,最终汇总形成项目估算总成本,作为成本预算依据。

(三)以成本估算为依据做“精”成本预算

该教育信息系统项目采用成本总计方法,根据wBS工作包,将项目总成本分摊到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子工作包;然后根据每个子工作包的预算成本,二次分配到各自所属的各项具体计划活动。同时,考虑到该教育信息系统项目培训、管理费等间接成本,按照直接成本的15%计算出间接成本,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和估算成本。将计算估算值的20%和5%分别作为风险金和税金,估算值、风险金和税金三者之和就是项目成本总预算。由此,制订项目的成本基准计划,作为项目各阶段成本控制的依据和基准线。

(四)以成本预算为遵循做“严”成本控制

随着项目进程的变化,最初制定的成本预算也不可能会一成不变。有效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就在于发现及时项目成本偏差,将项目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对、监督、分析、比较和纠偏,把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工作计划和成本预算之内。该教育信息系統项目成本跟踪、控制的辅助工具为mSproject2013。项目组严格执行周例会,组织组员、客户方项目负责人评估项目进展情况。绘制出aCwp、BCwS、BCwp,以曲线定时检查项目成本是否超支,实时进行控制和调整。例如,在工期第120天,该项目成本偏差CV=eV-aC=-8万元,进度偏差SV=eVpV=4万元,警示该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前了,但是项目的阶段性成本超支了,应当及时进行相应地调整和纠正。

(五)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做“优”人力成本

为加强团队建设和项目内外部的沟通,项目组针对技术难点请专业顾问进行指导,并让部分地州市教育行政和基层学校系统使用人员参与例会,使项目系统更有针对性、实用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用好项目的激励机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把成本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项计划活动和每个项目成员,有效增强了项目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进而缩短了开发周期,合理降低了项目研发建设的总成本。

三、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基于有效的成本管理、估算、跟踪和控制手段,该教育信息系统项目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在各方大力支持协作下,项目比计划提前2周通过了xx省教育厅的验收,并正式上线运行,在管理上实现了与教师工作业务的流程化、精细化、智能化,数据上实现了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运行至今,性能良好,界面友好,受到业界一致好评,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为“在线教育奖励基金优秀项目”。但该项目在成本管理中也出现了值得反思和总结的经验教训,需要在今后的项目成本管理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整体反思

其一,教育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全员参与,是全体项目参加者的共同任务,要做到各单位、部门之间既相互协同又相互约束。其二,教育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管理要树立“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而不是只做简单的会计核算。事前要先算再干,事中要边做边算,事后要责任清算。其三,教育信息系统项目要处理好质量、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努力寻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处理质量、工期与成本时还要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细节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在该项目管理中就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问题:一是因未与相关供货商及时签订合同,导致服务器晚到一个月,尽管有备机搭建环境,但客观上还是存在成本风险;二是由于前期的多层级管理需求调查和分析不够精准,造成后期系统设计变更较多,导致成本预算有所增加;三是人际关系技能还有欠缺,尤其是根据情形灵活运用冲突管理的5种常用解决方法还不够到位,今后应优先采用“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实无法达成合作要及时转向采用其他的主动管理方法,寻求解决冲突的积极方案,把意见分歧正确引导为提高团队创造力和改进决策的积极因素。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目标管理

课题: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Bo(目标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25053)。

一、立项开题阶段

高职院校每年度向上级申报的教科研课题,在获得批准立项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开题。开题阶段按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和“目标分解”的理论来施行。科研处作为高职院校的教科研管理部门,就是要责成各教学分院采取分三个层级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开题。一是分院根据本部门年度课题的总体情况撰写总的开题报告,二是各课题组根据这个总报告的要求撰写本项目的开题报告,三是各课题组的成员再依据课题分工和目标分解撰写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这样层层分解、责任清晰、目标明确,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分院的开题工作完成后,要以工作报告的形式报送科研处备案。

二、实验实践阶段

教科研项目的实验实践阶段,就是过程管理阶段。过程管理就是目标管理中的“目标进度”和“实施目标”阶段。本着“抓好了过程就抓住了质量”的理念,科研处和各教学分院联合组成专家组,并按计划和目标进度对在研项目进行四项工作的管理。一是进程跟踪,具体做法是检查督促教科研项目的实践实验记录,检查研讨会议记录,检查课堂教学,检查实践教学;二是疑难问题研讨,就是专家组人员,直接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中的疑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以座谈会、研讨会或推进会的形式,剖析问题、探求思路、破解难点、寻求答案、纠错纠偏、明确思路、找准方向;三是文宗归档,课题档案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它包括文件类档案、过程性档案、报告类档案和成果类档案的建档归档等查验;四是成果发表,要公开发表与教科研项目相关的论著、论文、专利发明等研究成果,并标注该成果的名称和编号。只有把上述“任务目标协调好、沟通好、控制好”,才能确保教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三、结题验收阶段

教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阶段,是目标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可以解读为“成效和效益的实现”阶段。要把好这一关,就必须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是成果论证,申报结题的项目,要复检复查实验结果和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可靠性,并且在复检复查中边修订边整改,边修订边完善,并以研究总报告的形式送达科研处审阅;其次是结题的项目组要进行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汇报课、展示课,也可以是研讨会、座谈会、汇报会和展示会;再次是学院内组织学术委员或专家组,把课题分解为五个子目标,即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难易程度、成果价值等五个方面量化打分,经过全面的审核鉴定,达到良好或优秀后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四、应用推广阶段

一项教科研项目,在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结题验收后,并不意味着这项研究的结束。结题只是一项科研项目暂时告一段落,后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有句科研术语说得好,“科研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是应用和推广”。把结了题的项目,再应用于教学,即把科研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现实生产力,从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也是目标管理学中“确定新目标,迈入目标新境界”的要求。

应用工作应着眼于能用、有用、可用、实用;教育科学研究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而展开研究,研究结论是把“问题解决”了,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认同后予以验收结题。而结题后,把研究出来的理论或数据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反哺教学、指导教学实践,并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这就是应用;推广工作应力求可借鉴、可借用、可借助。简单地说就是推而广之,研究成果不仅在本专业本学校能借鉴使用,走出校门,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同样可以借力,同样可以受启发而受益,从而推进整个地区教改事业的进程与发展。

五、几点思考

1.目标的制定与修订

管理过程是动态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同样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课题组成人员、起止时间、研究内容、课题名称、经费预算和成果形式都是变化的、变动的,所以原来制定的目标就应随上述内容的变化而及时修订,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2.奖优与惩劣

奖优惩劣是实施目标管理并使目标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样搞研究,同期立项、同期研究、同期结题,但完成质量和实现效益却不可能一样。所以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建立健全校内分配制度。将目标管理与工资奖金挂钩,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宏观调控与自主管理

年初学校给各教学分院下达的科研指标,只要在计划的时间段内完成了目标,就应视为目标的达成和实现。至于分院在教科研目标管理过程中,采取何种手段或措施,学校不应过多干预,而应鼓励其发挥个性和特色,使之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给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

4.工作科研与功利科研

工作科研就是教师因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搞的教科研课题;功利科研则是教师因个人晋职、晋级、考核等需要而搞的教科研课题。前者我们积极倡导,后者则尽量规避。但在实际的目标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不要硬性地要求老师们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而是要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事业需要与个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和职业特性,尊重教师独立的人格和个性,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目标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事业才能壮大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7

关键词:目标引领内容;体育教学实践;变革;误区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10

1前言

从课程标准的实验版到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已有不少年头,课标的实验版和正式版都将课程四维目标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所在,并依此选择和制定课程内容,这充分表明新课程强调“目标至上、引领内容”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却大量存在着先选好教材,再依据教材的内在价值来制定教学目标,这就本末倒置了。

在大部分学校、体育教研组、教师个人的年度、学期教学计划中,虽然有年度和学期的总目标,但没有很好地将其分配在每一单元中,也就成了摆设;甚至是在课时教案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课时目标和内容方法的内在关系。当然,也有部分老师由于理解的偏差,对目标引领内容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误区。为此,正确理解“目标引领内容”的含义和价值,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重大,本文尝试结合教学实际,阐述目标引领内容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的变革,期望给一线体育教学带来一丝借鉴和帮助。

2“目标引领内容”背景下,体育教学实践应作的变革

2.1教案表述的改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一节课上,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一部分学生很难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不满足于现有层次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例如,在一节小学“双替跳绳”课中,15%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该项技能,10%的学生通过学习也很难掌握,其余75%的通过学习后能基本掌握。按照传统教案的做法(见表1),先是选定好跳绳教材后,再制定好目标,并选择分解、诱导等方法进行学,这一做法的结果表明,虽然“90%的学生掌握技能”的目标达成了,但事实上只有75%的学生受益,其余的肯定是吃不饱、吃不了,也就体现不出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名学生受益的初衷。为此,笔者建议对教案的表述作相应调整(见表2)。表1和表2相对比,内容和目标的只是在顺序上有了变化,但意义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教案2是先有目标,就可以对照目标,再来合理地针对上课内容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难度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吃得好”,如,一部分学生早已对两替跳绳很熟练,那么在学习中,就可以适当拓展,进行难度更大的各种花样跳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促进个性能力的发展。

2.2完善跟踪评价,关注内容和目标的契合度

依据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目标制定以后,便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但到此步骤,很多老师就戛然而止,认为已经很好地贯彻实施了“目标引领内容”理念。但试问学生在学习选定的内容后有了进步吗?学习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吗?却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把内容教完了就是实现了目标,实则不然。为此,笔者主张建立可操作、可反馈的评价方式,以让广大教师能清晰地看到目标的达成度和选定的内容对目标的贡献度(详细评价见表3)。表3中,通过四个评价维度的操作,让教师明确该项内容对学生能力、情意、思维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后是否能够很好地达成预定目标,给了一个清晰可观测的数据评定,这样,便能很好反馈出内容选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3改变单元教学策略,有助学生技能掌握

以小学跳绳单元教学为例,传统意义上教学形式是依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梯度逐一进行教学,如果将跳绳单元分成7课时的话,内容可依次是并脚跳-交替跳-合作跳-反摇跳-交叉跳-双摇跳-考核,每一课时中依据内容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进行相继的教学。而在“目标引领内容”理念下,我们可作相应变化,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同时,也能促进一部分优等生发扬个性,向更优进发。现以跳绳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对比两种教学策略的优劣所在(详见表4)。表中显示,改变前的教案是依据并脚跳的内容来制定目标,并且练习内容单一,与部分学生的能力不相符,导致效率和兴趣都不能达到最大化。改变后的教案则不同,学生能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该学习什么,知道该怎么做,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后,便能进行下一项的练习,如此,可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同时,由于每个人都在依据自身水平练习,都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所以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练习积极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也能激发一小部分优等生个性化的成长。因此,充分贯彻实施“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技能,发扬学生个性

3“目标引领内容”背景下,教学实践中应防止的误区

3.1“目标引领内容”并非适合每一个环节

目标引领内容解释的是在内容的取舍和选择上应依据目标而定,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目标都要引领内容,当我们依据目标一经选定好内容后,表明该内容对目标的达成是具有价值的,比如,为了达到发展学生耐力、心肺功能、意志品质的目标,我们选择了耐久跑,该内容一经选定后,就认定耐久跑可实现以上目标,那么,接下来所做的就是依据内容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本质和价值,促进学生的耐力、意志、心肺功能的提升,此时,内容的主导性更大一些。所以说,一线体育教师在确定好学段、水平、学年、学期目标后,应慎重而科学地选择有价值的教材,教材选定后,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关注的应是教材的本质价值和内在特征。

3.2目标引领内容下,切不可淡化运动技术的学习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目标引领内容”理念的理解偏差,一味地强调对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而忽略了教材这一载体的本身特质,淡化了技术的教学,这一做法的结果是,由于技术的缺乏影响技能的形成,最后又由于技能的缺乏影响了能力和品质的提升。所以说,在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下,我们也不能唯目标是图,还应依据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逐步挖掘价值,最后实现对目标的达成。因为,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是要依托教材的完成,只有熟练掌握了教材,才能很好地实现目标。就像耐久跑教材一样,教师为了实现耐力、心肺功能、意志品质的提升,只强调学生多跑、多练、克服困难是不够,还应有对耐久跑的摆臂、呼吸、跑的节奏等技术的教学,否则就会形成唯目标论,久而久之,不仅学生耐力水平提高幅度不大,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和科学锻炼知识的获得。

4结论

在新课标不断推进和实施中,“目标引领内容”理念逐渐被一线体育教师理解和运用,它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具有切实的价值,不仅能提高整体水平,也能关注薄弱学生和“尖子生”,既做到了补差,也实现了对“尖子生”个性能力的有效提升,真正实现了教育是面向每一名学生的初衷。

但在实践中也应防止一些误区的产生,不可唯目标是图,在关注目标的同时,还应熟悉和理解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本质特征和价值,不可淡化技术教学,因为技术的淡化会影响技能的习得,同时,技能的习得又是该运动项目的魅力所在,如果失去了魅力,学生还有兴趣吗?课堂效果还会预期的好吗?因此,我们应以教材价值的渗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实现对学生发展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

版社,2002.

[3]高胜光.应重视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J].体育教学,2006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8

关键词: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提纲》曾被恩格斯高度地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实践性是社会与人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人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往往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截然分开,使认识与实践脱离,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说说而已”,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鉴此,本文通过对《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的剖析和思考,来初步探讨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提纲》中所包含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这就是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把客观物质世界看作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粹的客体,只是消极被动地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他们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把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消极被动的、直观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没有看到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因此,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虽然正确地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但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3]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客观世界,既不是精神的自由创造物,也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化了的自然。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既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使之发生符合人的目的的变化。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上所述,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有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客观世界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哲学认识论,都脱离实践活动抽象地谈论认识问题,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因而根本无法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一切唯心主义者实质上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因而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主观意识领域内寻找真理的标准。只有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才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他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外界客观事物相符合,这个问题不可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得到解决,只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才能解决。而实践则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唯一桥梁。因此,马克思强调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这就是说,只有实践能够证明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即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强调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这就是说,社会实践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来源,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甚至宗教神秘主义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他们产生的根源。因此,这种“神秘东西”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实际地消除其现实的社会根源,才能把它消灭。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中的实践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科学的认识规律

学生通过教师教学,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的过程,必须以认识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应当看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和政策、理想和人生观、道德和爱国主义、法制和纪律等是客体。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经验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并形成新的认识。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探究,就是认识主体对来自认识客体的信息的整合。认识客体的信息只有经过认识主体的加工,才能形成关于认识客体的感受和认知。[8]所以,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正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采用适当的方式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积极创造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更加便于操作、更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网络载体、文化载体和管理载体等,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9]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了社会的要求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只能由实践来充当,在实践中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曾经说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0]离开实践来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会失去客观的衡量准则,只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随意性,甚至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正确的理论、思想才有产生作用的基础和对象,才能真正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真正发挥生命线的作用。理论脱离实际,理论便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对象,理论的指导作用无以发挥,价值无法实现,理论只会成为抽象、空洞的概念和教条。[1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在其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大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只有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符合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时,在其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是否能够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例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经常及时地组织教育活动的检查和评价,把正评价和负评价、教育者的评价和受教育者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加强和改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调控。[12]

(三)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是沟通理论和实际、主体与客体、物质和精神、内容和形式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1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避免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必须符合实践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有效地连接主客观,实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只能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分析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实践基础和客观原因,决不能脱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空洞抽象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帮助大学生运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完成从认识到行动的飞跃;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知行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特点,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劳动教育等多种实践活动,[14]让他们锻炼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

总的说来,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提纲》所阐述的实践的观点仍然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和立足点。当前,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直接关系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运用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体验生活,建立社会关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8]刁隆信.试论主体的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9-32.

[9]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7-205.

[10]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1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49-52.

[1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9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体育教学;实践应用分析

中国分类号:G633.96

0.引言

与其他文化课相比较,体育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目标设置理论进行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设置目标的准备阶段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预先对设置的教学目标进行需要评估,就要求学生去朝着目标完成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这样的教学目标很可能起到反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应该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考察,然后再根据教学的整体目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考察,找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加以改进。通过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从中找到最适合的整体目标,并通过观察的方式,得知学生是否能够实现[1]。例如,以“长跑”这一训练课程为例,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首先应该对整个班级的整体需要进行评估,然后再设置具体的目标,如“在本学期将要结束时,每个学生需在五分钟内完成1000米的长跑”。通过类似的方式,教师再对每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考虑,将班上还有待提高的学生一一列出来,为他们设置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体育水平,同时,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起到很好地帮助。

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设置明确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以便于学生针对性的参与某项任务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设置时,一定要非常明确、具体并带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设置的目标较为空泛、模糊、无法量化,则无法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2]。例如,教师在进行“排球垫球”这一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垫球的个数、垫球的范围以及垫球的高度进行目标设置,让学生严格按照设置的目标要求进行学习,并设置合理的目标时间,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地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先完成任务学生,可以让他们提前休息,给还没有完场任务的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地练习。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利用集合的时间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通过这样设置明确目标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同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成绩做出评价,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3.设置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目标设置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体育实践教学时,可以预先将教学分为几大步骤,然后再对各个步骤制定具体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逐个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挑战欲望,充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体育练习中的枯燥感得以消除。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教学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将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过程,加快学习速度的同时,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例如,教师在“正面双手垫球”这一课程中,对教学进行目标设置时,可以对学生的基本动作进行目标设置,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垫球成绩做出目标设置,以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练习,另外,对于能够完成教师目标设置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精神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应该对目标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如果时间过长,会使学生觉得很容易完成,反而起到反作用;反之,如果时间太短,则会使学生认为难以完成,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的短期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目标设置是建立对学生形成学习挑战的目标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学生时间和学生进度。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主观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导致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矛盾,起到反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注重目标设置的准备阶段,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设置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春,李志清.明确目标与模糊目标的教学设置对排球垫球教学效果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5(03):02-03.

实践教育的目的篇10

内容摘要:本文对冷水江电大开展返乡农民工中职教育“一村一名中职生计划”项目的缘起、实施模式、实戏成效和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的缘起

    2004年,教育部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冷水江电大从2008年秋季正式实施这一计划,通过招生过程中对153个行政村的走访和193名学生的座谈,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精神,学校萌发启动“一村一名中职生计划”项目的设想,并根据其特点将两个项目有机联合,共同研发。项目设想得到冷水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冷水江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实施“返乡农民工培训计划”的通知》,确定由冷水江电大负责开展“一村一名中职生计划”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并上报发改局予以正式立项。

    二、实施模式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研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先后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下发了专门文件,明确了面向返乡农民工实施中职学历教育的政策、原则,精心制定了全市返乡农民工学历教育的实施方案。

    1、明确招生条件,严把人口关。招收具有高中学历的返乡农民工,学制为一年(含顶岗实习半年);招收具有初中学历的返乡农民工,学制为三年(含顶岗实习一年)。要求本市户籍,年龄原则上控制在28岁以下,由村组摸底,乡镇推荐,市委组织部审查,符合条件者由电大予以注册,纳人当年招生计划,享受中职学生同等待遇。

    2、制定专门计划,精心组织教学。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原则上实行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制,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突出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采取脱产学习和远程教育两种方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确保教学质量。

    3、落实学费渠道,规范政策要求。“一村一名中职生计划”学生学费以每人每年2300元标准收取,除享受国家政策资助1500元外,差额800元由市财政买单,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

    4、学生完成学业,由学校颁发中职毕业证书,推荐安排学生就业或再就业。

    三、实践成效

    1、有效拓展了学校中职招生途径。2009年初正式启动项目,春季招生147人,秋季招生184人,开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网络技术开发、农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学校中职招生人数比2008年增长3倍,有效拓展了学校中职招生生源。

    2、提升了返乡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开设专业符合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实用技术为主要课程,以田间地头、工矿车间为主要实训场地,以技术骨干为专业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学校开设的礼貌礼仪、普通话、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等公共素质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学员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学校结合务工实际需要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学员了解劳务政策、掌握应聘技巧、懂得法律保护,对今后外出务工有极大的帮助。

    3、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脱产学习和远程教育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受到了广大返乡农民工的普遍欢迎。脱产学习学生参照普通中专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和集中学习。远程教育学生按照电大开放教育的模式实施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采取了网上学习、小组学习、集中面授等方式,推行“送教上门”,以乡镇为单位,因地制宜,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就近组织学习小组,教师深人乡镇零距离指导,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吸引了当地一部分农民参与旁听,显示出返乡农民工中职教育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4、扩大了党的惠民政策在农村的传播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富农惠民政策,通过学生现身说法,广为传播,在农村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使党的惠民政策深人人心。

    5、初步显现出学生学以致用的特色和成效。返乡农民工参加学历教育,既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生产和实践经验。学校注重教学实效,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和鼓励生创业,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动力,点拨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创业星火,三尖镇的陈远享创办养鸡场、毛易镇的陈革与“一村一大”学员袁永忠合作开发柳溪农家乐休闲山庄等都获得成功。

    四、进一步的发展思路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削弱和国内经济的复苏,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开始“反弹”,这种农民工返乡与就业的不确定性,直接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保“一村一职计划”项目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应主动与各乡镇联合建立返乡农民工教育机制,制定教育培训方案,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统计、准确掌握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数量,及时把握农民工群体动向;二是建立返乡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制定轮训计划;三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返乡农民工参加中职学历教育,使之逐步趋向常态化;四是推荐优秀毕业生继续参加“一村一大”的专科学习深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加强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在教育内容上应该进一步细分细化,切实本着“实际、实用、易学、受益”的原则,使所授课程更有针对性。要以知识、技术和人文综合素质为基础,提升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培育农民工的企业家精神,向农民宣传国家重大制度、法律、政策、方针,介绍国内外创业理念、创业政策、创业典型、创业经验以及城市地区和国外的先进文明观念,进行良好的人格与行为示范教育。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上要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推行校企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使学生的实训课有保证;另一方面,学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农村网络专业为例,学校可以将部分机房、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工作交由学生负责。可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作品设计等比赛,让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研讨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培训法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抓好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推行银行学分制,规范返乡农民工学历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工学、农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