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6:02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特殊性;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96-03

收稿日期:2006-10-18

作者简介:李弘国(1967-),男,吉林龙井市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修身课”。“修身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具备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正确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不仅是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对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接受知识、信息的特殊过程”

“所有的教学过程均是以教学对象的一定接受心理为基础而展开的”。然而,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所给的有目的性教学内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影响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这些自我意识虽然是以尚不成熟的观念形态存在着,但是,它具有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过滤”的“特殊技能”。换句话说,“它并不愿意全盘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有的认定,有的厌恶,有的删除,甚至有的进行补充和修正。”假如,教师以“肩负使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主题给学生讲一堂课,这时,在学生主体的接受心理中一般会形成“赞成”与“否定”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抱有“赞成心理”状态的学生主体,一般有下列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类是,在接受学校教育、接受上述教育内容之前,通过其他途径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学生群体;另一种类型是,虽然还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偶像心理”作用,促使他认定教师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且愿意全盘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群体。怀有“否定心理”状态的学生主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接受了“学习是为了自己对父母报恩”等内容的片面教育的学生群体;另一类型是干脆接受“知识无用”论的否定性教育的学生群体。陈秉公教授把这样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形象地比喻为“一首教育诗”。他认为,这首教育诗的上阙由一个教师来做,下阙是由多个不同的学生来做。完美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诗,要求上阙做得好,下阙合得好。如果只上阙做得好,下阙合不好,算不上好的教育诗。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过滤”作用,不仅有区别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且还不断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识,即在教师有目的性的知识传授和影响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态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断以“理想的自我形象”对照“现实中的自我形象”。例如,假设教师以“坚持艰苦奋斗,反对骄奢淫逸”为主题给学生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我意识中会浮现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会找出自己的很多不足点。如果这时典型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间的差距越大,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的冲击力就越大,那么“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矛盾的反省过程就越快。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内在的基础和目的,而教师的传授活动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的条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征,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会产生极大影响,即它促使教师牢固树立“学生学习主体观”,对正确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流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把外部知识和信息主动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条件,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才能转化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地、有效地转化。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隐含的这些特性,明确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即使教师的知识传授搞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意识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必须要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意识活动的“理性”和“非理性”两个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起着培养意识主体的科学认知、逻辑思维等作用;“非理性因素”则起着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作用。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育学科教学都在谈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问题”(即科学认知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和“情感问题”(即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问题)。事实上“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已被自然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某一个侧面,而省略另一个侧面完全取决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属性”。例如,《数学》、《外语》等纯技能性学科,往往特别强调“认知问题”,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却不去谈论或很少谈论“情感问题”。相反,像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课等富有社会性内容的学科的教学,必然要多多谈论“情感问题”。但是,从教学目的角度来考察,这些课程的“情感问题”谈论毕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的重要的补充而已,决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这些课程的主要的教学目的始终是而且应当是培养学生主体的“科学认知”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区别于上述学科教学过程的十分鲜明的特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作用,正确解决“认知问题”,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恰当解决“情感问题”。品德教育的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证明,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知觉等因素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实际上,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包含诸多“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内的复杂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解决“认知问题”和解决“情感问题”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即解决“认知问题”是要解决“情感问题”的手段,而解决“情感问题”是解决“认知问题”必然要达到的目的。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性,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知识与理论的开启与对意志、信念的培养紧密地统一起来。在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必须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还要注意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往往依靠教师所传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时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直接形成。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在学生主体意识活动的“直觉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现象。这时,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形象,而是已经提升为能够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不但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渊博的理论知识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达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形成价值观的特殊过程

一般地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过程”。所谓的“是非判断”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什么是违背客观实际的谬误,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解决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所谓的“价值判断”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具有否定价值的东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解决价值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

培养“是非判断”能力不仅是培养“价值判断”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任何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首先解决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是非判断”问题和“价值判断”问题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一般的知识技能学科经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决“是非判断”问题上,并且解决“是非判断”问题的过程直接表现为解决“价值判断”问题的过程。譬如,假设数学教师给学生说明1/2=0.5的问题,这时,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教导下,很快认识到1/2=0.5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真理,同时认定这些运算方法和规则很有价值。到了这个程度,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另外的特别的“价值判断”,因为学生主体通过科学认识过程,已经判断出这种科学知识很有价值。当然,除了思想道德修养课以外,其他富有社会性内容的学科,“价值判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比上述技能学科可能略微大一些,但是,与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判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其鲜明的差异点。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是非判断”问题,而且还必须解决“价值判断”问题。假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说要解决“是非判断”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要有说服力地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既是从“真理性认识”转换为“价值性认识”的过程,又是对特定事物或特定现象形成特定价值观的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解决“价值判断”问题的过程既复杂又艰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树立价值观念的过程不是单纯依靠认识能力,而是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换句话来说,当人们认定某一种认识或行为符合自身特定的“需要”和“利益”时,就会形成对其事物或现象的肯定的价值观,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价值观。更具体地说,假如有位学生主体通过教学过程认定教师讲的“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这句话很有道理,并准备接受它。但是,后来这位学生主体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得到“诚实守信却会被伤害”的否定性结论时,这位学生主体对教师在教学当中所讲的内容会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学生主体已经得出: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对自己已毫无益处的否定性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为了搞好教学,应该及时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各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以便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教学工作的预见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理”,即必须通过讲理论来(用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不断地掌握和充实理论知识,但“决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论,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并且以出色的教学艺术和非凡的气质,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利益矛盾问题”。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

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和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信息,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也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表现出来,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归宿。“在社会实践中,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形成某种道德品质”。

学生主体在上面已提到的几个教学环节可以形成对某种特定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即可以能够形成概念、判断、甚至是价值判断。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知识和价值判断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生主体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判断和道德品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因为,道德品质并不是某种知识和价值判断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个人一时一事的偶然的思想言行的表现,而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因此,要考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注重考虑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其一是实践的“中介作用”,其二是“时间的磨炼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是基础、动力,时间的磨炼作用是形成道德行为特性(是稳固还是脆弱的特性)的重要的前提条件。若没有实践的“中介作用”和较长时间的磨炼过程,人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形成的。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按教师的要求实现某一德育任务,只是一个具体德育过程的结束。德育过程并未就此完结,它总是通过实践活动与交往产生心理内部矛盾,再通过活动与交往产生新的心理内部矛盾,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即通过不断教育和自我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无穷的过程。

一般的教育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在其事先确定的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指导下,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教学过程来实现的。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不一样,它是需要长期的、反复的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对不少学生主体来讲,要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要经过他们整个一生的努力与修炼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延续。

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设计和组织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军政训练;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但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家务劳动、带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和其他社会公益性的活动等,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避免单纯追求表面形式、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讲究实效,使学生既从社会实践中学到真正本领,又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又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个方面特殊性,实质上是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学生主体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绝不是经过简简单单的一两次教学过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才能得到实现。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和运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逻辑思路[J].高校德育科学,1996(3).

[2]学校德育工作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王守实,等.高效德育学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2

不少幼儿家长在与我接触时反应,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难管了,自己根本就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太不知道心疼父母,不知道和人共同分享玩具、食物,不讲道理,太任性、霸道。做家长的都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听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不由得人不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关注的更多的是孩子的身体、营养、学习,缺乏对幼儿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才出现了诸多令家长头疼的事。

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

2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探究

2.1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

(1)我们教师自身首先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文明教职工。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2.2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渠道变为多渠道。

(1)明辨是非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在这个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参于情境表演,念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加点或者午餐时要求做到碗里(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2.3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1)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为了使教师在教每门学科时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每周要有德育重点,并加以落实,在教学目的栏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内容,并有效果检查。

(2)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我们在普遍开展各项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角活动,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2.4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和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幼儿道德品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3.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想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3.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著名文学家老舍曾包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在我班的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去认识一些名胜景点,使幼儿认识家乡,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3.3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那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3.4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人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如:布置“家乡真美呀”、“我爱我的幼儿园”、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实、事件等激发幼儿的爱祖国、爱家乡情感,在走廊墙围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3.5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托班的小弟弟、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的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意志品质道德素质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人的意志品质有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人为培养与锻炼而形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还要利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育。只有具备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优良的品质,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而引起的,包括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锻炼有个正确的认识,即通过上体育课不仅能增强体质、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及多种多样的运动技巧,还能培养一个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毅力,以及果断性、勇敢性、自制性、自觉性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各项运动的特点去发展学生的意志和性格,真正达到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良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制性的培养

自制是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意识地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如在足球或篮球比赛中,教师可故意错判、漏判等,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自制的能力。

二、顽强毅力的培养

顽强毅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证,是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一种精神。教学中学生在已经疲劳或情绪低落时,教师再布置一定的内容让其完成,或在气候、场地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练习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三、果敢性的培养

果敢是在行动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即使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也毫不犹豫地去执行的一种行为。教学中可通过增加器械高度,如撑竿跳高、跨栏、鞍马、跳水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果敢性。

四、主动自觉性的培养

主动性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接受它,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困难任务的一种表现。而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完成自己所从事的行为,并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意义。高度的自觉主动性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最高表现形式,具备了这一品质,就能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些课后作业,使其对课堂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复习,对动作难度自行揣摩,以此达到自觉主动锻炼的目的。

五、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共同努力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而只顾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就不会顾全大局,从而影响集体荣誉。同时,如果持有狭隘的个人主义,缺少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个人的学习、工作及事业上也就难取得进步。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小至个人成就,大至民族强盛,都与集体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不应忽视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六、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强弱两队进行对抗赛,或在各种教学正规比赛中,诱导学生排除场内外不利因素的干扰,以此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接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渗透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材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各种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活动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教师应了解并结合自己所用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把道德品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体育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体育与健康知识教材,可根据教材特点认真挖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材。教师要抓住各种适宜时机,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我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我国体育的发展史,民族传统体育和我国的体育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等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意志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切随意运动的完成都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参与。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培养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品质。只有优良的品质与强健的体魄相结合,学生才能在现代科技社会中不断进取,从而成为祖国优秀的建设者,由此也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4

可是,我们绝不能以此而稍为丧失警惕。我们仍然是处在阶级社会之中,阶级斗争在过渡时期正在采取着各种不同形式而日益尖锐化起来。当前一切腐朽努力通过资产阶级思想这个媒介来侵蚀青年,使少数青年道德败坏,走向罪恶的道路,就是一件值得引起我们严重注意的事情。《中国青年报》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二日登载了《马小彦为什么会腐化堕落的》一文,《中国青年》一九五四年二十期又登载了《在歧路上》一文,它们沉痛地报道了两个青年的堕落和犯罪的事实。事实显然是个别的,但问题的性质却又是十分严重的。这些事实告诉了我们,资产阶级思想是怎样严重地毒害着青年,而且青年队伍中的个别分子已经在这种毒害之下走上了堕落甚至是犯罪的道路。显然可以看出,这些青年人在道德上的陷落正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对于他们的侵袭和腐蚀的结果。

因此,在今天更进一步地用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教育青年一代,培养他们有高尚的道德,不能不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和它们的表现

我们知道,任何阶级都有其不同的道德观,这些道德观都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而首先是来源于不同的阶级基础和阶级立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这样说过:“……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自身阶级地位所处的实际条件中,就是说从他们实行生产及物品交换的经济条件中,取得自己的道德观念。”他尖锐指出:“任何道德理论,直到现在,归根到底总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反杜林论》,三联书店版,第一一、一一一页)这也是说,道德观是有它的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的道德观的基础就在于它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制。这种占有制本身,决定了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无穷无尽的欲望。因之,唯利是图,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本性,而损人利己就成了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出发点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在褐露了资产阶级的道德本质的时候,摘引过如下有名的话:“……像自然惧怕真空一样,资本是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百分之十会保障它在任何地方被使用;百分之二十会使它活泼起来;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会引起积极的大胆;百分之一百会使人不顾一切人的法律;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顾犯罪。甚至不惜冒绞首的危险了。”(“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第九六八一页,注文)这就是说:为了追求利润,资产阶级可以为所欲为,而既已取得利润,资产阶级就更可以为所欲为了。

显然,在资产阶级的心目中,通过利润而获得的金钱,这便是美德的最好的尺度。在他们的心目中,金钱是真正可以通神的东西。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为了金钱就不惜一切。资产阶级道德观的灵魂,就是金钱和利润。这就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观的阶级实质。

只有抓住这个道德观的阶级实质,我们才可以了解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国家里,竟然充满了剥削阶级把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叫做最合乎人性的制度的公开叫喊,竟然充满了战争贩子们把侵略战争的杀人罪行说成是拥护人类和平、建设世界新秩序的喧嚷。

也只有抓住了这个道德观的阶级实质,我们才可以了解为什么在这样的国度里,竟然公开地宣扬人的贪婪无双、投机取巧、阴险狡猾、欺骗虚伪乃是人类的“美德”,而酗酒、盗窃、、宿娼等罪恶行为乃是人生所必需等谰言邪语。

在今天,这样的国度的代表就是华尔街老板统治的美国。美帝国主义不仅企图在欧洲、在亚洲到处燃烧起杀人的战火,而且在它自己的国家里,败埃道德的行为竟然严重到如下程度:“每二十一秒钟就发生一宗严重的犯罪案件。每一百秒钟发生一件夜盗案,每三分钟一件汽车失窃案,每九分钟一件抢劫案,每四十四分钟一件谋杀案。”(《被窃取的青春》),载《从后门看美国》,时代

出版社一九五一年版,第一一七、一一八页)“人对人要像狼一样”,这就是资产阶级道德观最典型的描写。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和历来的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观一样,它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使别人受痛苦”的基础之上的。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培养;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43-01

3~6岁的幼儿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期,智力开发易见效,但不良行为习惯也容易形成。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和幸福一同降生、同祖国一起成长。他们受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智商、知识面广、信息多、活动力强、倍受骄宠。所以必须学会必要的良好道德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学会处理与同伴的人际关系。

一、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会互助交往

幼儿期思维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懂得关心别人和互助交往,他们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谦让和宽容需要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否则在他们相互交往或游戏中就会由于动作或观点的不统一而发生争执和冲突。

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和收敛自己,获得最初的道德认识,学会用这些认识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而且还得学会考虑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谦让、宽容他人,控制自己,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二、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幼儿之间因为某些事情而不能控制情绪,就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及时教育,并以此进行集体教育。如:有些幼儿有些鲁莽,走路或玩的时候没注意,不小心踩了同伴一脚,或走路时不小心推挤了人家,有个别幼儿就会认为他是打他们了,与鲁莽的幼儿争吵,而这些不小心踩人家的幼儿也不服输,认为没有错,这时候幼儿就极其容易开始产生愤怒的情绪,不能控制,导致对打。当教师看到这样的情形之后,先从中了解打架的缘由,给予分析,以及要求双方都互相道歉,帮助孩子找到愤怒的原因,让他们了解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儿童会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他会明白必须尊重别人,不是有人教过他必须这样,而是因为他在每天的经历中都会碰到这样的事实。如果数年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如此,那么尊重别人、理性表达愤怒的思想就会慢慢变成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并且越来越成熟。

三、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应培养幼儿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教育幼儿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教师发现幼儿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有的幼儿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对此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明智的做法是处处以身作则,当好幼儿的榜样。

其次,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幼儿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教师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

再次,应培养幼儿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四、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学会良好的品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教师的道德风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儿童的榜样,有力地熏陶着、影响着幼儿,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责,哪怕是极细微之处。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幼儿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并且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等等。

每次走进教室,我都会习惯性地巡视着班级的每个角落。自然角的植物缺水了,我会去浇点水;地上有纸屑了,我会弯下腰将其拾起并扔到垃圾桶里;面对幼儿玩玩具后的残局,我会伤心地说:“小玩具,是谁把你丢这儿了,你是不是想回家,我送你回家好吗?”于是把玩具拾起来,放回原处……

对于这些事情,幼儿开始时好奇,也学着做,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他们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6

关键词:牧区;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牧区学生多是生活在偏远高寒的地区,当地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放牧为主,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新闻消息传播速度慢,交通闭塞,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学生不像其他地区的学生那样见多识广,对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中,日,美三国学生中间进行的一项“你尊敬的人是谁”的调查问卷中,日本学生对于第一,第二的回答是爸爸,妈妈,美国学生的第一,第二回答是爸爸,球星,而中国学生在前十名的回答中却没有自己的父母,现代社会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且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结合牧区学生实际特点,把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且贯穿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教材,而且还是用教材教,要培养好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靠简单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地溶于课堂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目的,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二)精选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多数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在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中,都有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同学、遵纪守法、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我爱祖国》这篇课文,在小学生刚跨入校门不久,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了。另外,像《雷锋的故事》《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都是教育学生学习他人优秀品质的范文。还有像高年级的《在花山》《丰碑》等一系列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很好的范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三、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语文课本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诚实守信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课文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教书育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新时期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在学习《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时,可以围绕“做了错事不要紧,只要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担当,做个诚实的人”展开,并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让诚实的品德深入学生的心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可以举行“夸夸自己身边诚实的人”和“争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活动,用扩展的方法丰富诚实的内涵,让诚实的品质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道德规范、准则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于自己和社会道德的意识、思想、行为,相悖的行为自觉地进行改正。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礼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是最不容许忽视的。因此,就语文教学中就要很好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在学习《有礼貌》这篇儿歌时,可以让学生向文中中的大公鸡学习,从而明白怎样才能做到有礼貌。养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有礼貌的好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学习《我不能忘掉祖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当时帝国主义列强趁火打劫,瓜分中国的历史,和当时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以及腐朽统治的背景给学生介绍,可以有效缩短缩短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有志之士在中华民族最紧要的关头,抛头颅、撒热血,为建立民主、富强的共和国而进行了艰苦的斗争。通过时代背景的挖掘,使学生加深了对宋庆龄“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这句话的理解,增强了学生从小就树立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的决心和意识。

结语: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还有许多,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重视语文课程熏陶感染的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断研究摸索,并且注意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有利因素,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为培养新世纪具有良好品德的现代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曾滟;;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9期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培养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培养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地去其糟粕,从而保留了大量的符合社会现展需求的精华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德育培养上概括起来主要有:首先,传统文化要求培养人的善良。人性的善与恶的区分,要明确,只有在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够懂的要扬善除恶。正如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表明了人生下来的本性善良。如何保持善良之心,需要引导和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要强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次,传统文化道德培养注重从约束本身,达到“成人”的目的。孔子一直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可见自身成才需要进行人格的塑造。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一直是对培养人品行的重要指导。其中在培养人的品行中强调了“仁”,是对人相处间的约束,概括了对待别人要有仁爱之心,强调了善良的本心。品行中“义”是对事处理的约束,描述了在处理事情上要坚持正确的原则行事。“礼”是对人平常行为的规范,也是培养一个人自身形象的基础内容。“智”是讲了人要学习,而且还要会思考,成为一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信”这个内容更多的规定是人言行的统一,让人树立自我的可信任的形象。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品质培养上,除了历史名人的著作外,还有中国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的坚韧和勤劳的优良品质。中国历史遗迹众多,如长城,这些遗留的古建筑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培养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培养,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传统文化的德育传承有助于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人才。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国家在素质培养中道德培养上的着重强调,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优秀的人才如果不能够爱国、具有完整的人格,那么久将会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定时炸弹,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其次,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需要将其优秀的内容继续进行传播。作为华夏民族,在面对当今国际交流,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物质利益至上的当下,如果没有好的道德培养和精神的引导,人们容易迷失,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或者盲目崇外的心理。最后,传统文化德育的培养,能够稳定社会,利于国家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是每个人能够遵纪守法,法律作为约束人的最后一道准绳,往往需要提前进行人们道德品质上的培养和提高,才能够减少违法,提高人的自我约束,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培养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小学生在小学期间,正是心智发育、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奠定学生成才的基础。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地深化下,将传统文化德育培养内容渗透到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中,结合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具体提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系统化的传统文化德育教材制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料、古籍、网络信息在不断地丰富,而随着我国文化水平的提高,研究者们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也日益精进。但是我国小学在道德品质培养上,书籍的资料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旧版,更新内容差,同时在整个教材的设定上不够系统系。因此,为了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指导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小学道德素质培养的教材应该进行有效地更新和系统性知识的完善。其次,除了完善教材外,传统的文化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记忆,而更多地是理解,所以教学的内容上要注意语言的平直和对传统文化解释的生动,结合实际的故事进行诠释,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解。比如,在小学中,很多学生都会被《三字经》,学生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真正的意思,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背诵,为什么不理解,甚至学生对于“尊敬”的意思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能够解释明白才是让人怀疑的。最后,学生在进行语言发展的同时,汉字的意思博大精深,而不断的短语间意思又是不一样的,如“诚实”和“诚信”,如果教师只是按字解释,学生多半会不够清楚,但是如果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故事,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所以,在教材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又要故事生动性。

(二)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多样的传统文化德育培养活动

学生的德育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文化课程中,不能以笔试或者简单的实践记录就可以解决,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首先,在德育教学的实践课中,要注意德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能单独分开重点去刻意强调某个道德点的内容培养,这样是错的。比如,周末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服务工作。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侧重过程,如果教师只是侧重活动的重点部分,就容易忽略道德培养的全面。对于这样的活动,应该涉及到学生为人处世,待人待物的一举一动,而不是单纯的一点。其次,实践活动需要多样性。传统的德育活动,学校开展的多是像“拔草、做清洁”这样的劳动性质的活动,虽然并非这种活动不好,而是这种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活动开展时,应该面向社会,提供给孩子们更多地实际的需要在社会中展现的内容,这样德育实践才更符合道德培养的要求。

(三)加强师德建设,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德育培养相结合

为人师者,是表率。在加强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现在,教师品德的培养是必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此,应该首先加强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提高。其次,校园文化应该与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培养相结合,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在其中,慢慢影响学生的重要内容。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措施。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8

关键词:现状分析;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49-03

青少年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群体。了解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是我们研究和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而当前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思想品德课老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是促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一)青少年特别是“90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90后”,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波及大江南北,显示出了明显的成效,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虽然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为“90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相对于前几代人而言更加便利的条件,但当前青少年,特别是“90后”的思想道德状况,仍需要我们的关注。

2009年底,相关部门了《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胸中有爱、关注社会”是“90后”青少年的总体风貌。但是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依然是当前中学生最致命的精神枷锁[1]。

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者说是哪些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产生了影响呢?从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与环境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青少年从呱呱坠地到慢慢成熟,他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最早场所就是在家庭里,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把德育灌输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甚至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3]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校风校训、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等,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巩固作用。要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并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示范,同时,也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好。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总体情况较好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前提。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平常所进行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多地强调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并很好地与自身的专业课程及专业特点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思想品德素质相比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专业优势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条件。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致使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因而,作为师范专业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来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观基础。但目前,高校师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师范生就必须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即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对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也可向心理辅导老师或者心理医生求助。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不仅要求学校加强对中学政治老师的培养,更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4]青少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成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因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不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也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师范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思想品德课老师所教授的除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他们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者。由此看来,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要求高校进一步做好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所说:“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5]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踏上社会,有很大的可能将成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因而我们背负着的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良好师德的养成,除了师范生自身注重修养以外,也来自于高校对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培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氛围和风气,校训校德以及学校老师的榜样作用,都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注重对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这些“准老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也有利于师范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师范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用师德感化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首先学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所学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师范生应明确,作为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融入“教书”之中。因此,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在各个方面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应努力学习、掌握教师道德理论,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示例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其次,师范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二)掌握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明礼仪修养,其专业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因此必须培养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素养。师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也要明确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一般体现在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上。当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充分地将丰富的课程形式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会在课程中体现出来,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产生效应,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求知心态,产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素养的塑造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使自身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综合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研技术能力,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与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一位受学生普遍敬重和爱戴的教师,其人格必然会在他的学生那里再现出来,而且是常常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上的再现。”[6]

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师范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咨询。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谨记,现代教师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好书、上好课,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治疗方法。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塑造高尚人格。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建设得好坏将对我国一代甚至几代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的关系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高校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师范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厥轩.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eB/oL].http://.cn/l/2009-11-23/1046181478.shtml.

[2]李小龙,注解.论语全解·子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辛香茹,辛香玲.青少年公德教育刍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4.

[4]谈心亭.向梁启超学做教师[J].内蒙古教育,2009,(6):55.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9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品行;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6602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究其本质是综合素养的较量。中学政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促进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结合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浅谈几点实践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裨益。

一、培B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

1.是促进初中生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016年9月13日,我国教育相关部门确定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从总体上来讲,就是将我们的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并非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其中,“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等具体内容都是很好的道德培养方面的体现,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促进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能帮助初中生在青春期“化茧成蝶”

初中生是一群年龄在11~15岁之间的特殊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其在思想和行为意识上处于半成熟和半幼稚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完成“化茧成蝶”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化茧成蝶”的过程就是对初中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行的过程。

3.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明智之举

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包括拾金不昧、热爱祖国、刚正不阿、孝顺父母等,这些良好道德品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块块无瑕的美玉。教导学生继承并发扬这些良好道德品行,就相当于让学生寻找美玉,当学生收集了大量“美玉”之后,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实践策略

1.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的无聊和乏味,导致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就算再努力地讲,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名为“良好品行,从小培养”的文艺会演,让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会演的内容可以是关于爱国思想、环保意识或勤劳节约等,演出的方式可以是小品、相声、诗歌朗诵等。如此,既可以让参加会演的学生亲身体验到良好品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又能给台下观看的学生和教师以人生的启迪,实为一举两得之佳策。教师在政治课上可以适当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促进初中生健康发展。

2.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政治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找出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道德思想的培养和启发。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他们懂得在这一黄金时期优化个性、陶冶情操和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意义。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基本法律意识的灌输,让其了解到法律在我国维护正常秩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对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面向社会。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政治第八课《学会拒绝》这部分内容时,可向学生讲述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的诱惑,比如说朋友给你递来的香烟、网友约你见面或者朋友向你推荐等,这些不良的诱惑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管,随时会对学生产生危害。要想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就需要引导他们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教给他们拒绝的方法,包括避开诱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专时专用、联想后果、主动请人帮助、婉言谢绝等方法。除此之外,如果有些不良诱惑触及法律底线,那么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拥有一颗正义之心,勇于和罪恶做斗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教学目标。

3.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

在政治教学中,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德育资源,择取初中生当下最关心的主题,利用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获得对社会生活的领悟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开拓他们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世界,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分离出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体验和感悟社会,如此,能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供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植树种草,绿化荒山,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再如,组织学生自愿献血,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更多的病患,这在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

概言之,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非常重要,对于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更要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唯有如此,方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进而为社会、国家输送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智慧.邯郸市中学政治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2]欧光南.论思想政治课问题探究式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道德品质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18-01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将道德素质培养好。因此,素质教育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将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根基,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注重整体道德素质培养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需要有实际的行动,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的综合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学习成绩必然会有高低之分,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好,结合学生的现实状况和个体差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

二、寻找素质教育切入点

课本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依据。在授课时,如果教师对课本的内容没有彻底关注,没有彻底阅读、使用,就会使得教学资源浪费,进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艰难。而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它里面的知识覆盖了社会的所有方面,从实际日常生活到国家法律法规都有所涉猎。简而言之,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经将学生生活中所能够遇到的问题全部包含了,如果教师真正将教材使用好,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授课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好教材,以教材为依托,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课上认真做好知识讲授工作,充分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益”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知识点,将人文精神融会到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将课本的知识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形式就是社会的内涵,人和人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自由、诚信和公平的原则。

三、注重个性培养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当作主体,全面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对教材的知识进行讲授,先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的认识。如果学生不愿意开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先讲述自己的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会自告奋勇地讲述起来,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十分融洽。有的同学有远大的理想目标,教师要适当给予认可;有的学生没有远大的目标,他们乐于过着平庸安稳的生活,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理想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学生的理想可以远大,也可以藐小,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们都会比较乐于参与其中,他们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不仅可以深刻地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还会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理想。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他们的道德素质也会顺理成章的得到提高。

四、注重实践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品德内化,品德内化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道德素质。学生在掌握思想品德知识的时候,会有一个从“认知”到“认同”的过渡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这对学生内化知识、改正缺点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指引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实践道德行为转变成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实践是引发体验的根本手段,借助生活实践可将那些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克服。集体生活里,没有组织纪律性、自私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他们都会有比较沉重的心理负担,教师一定要多注意这样的学生,恰当地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让他们明白集体生活的法则,使其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正确道德行为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不但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两者互为依托,促进思想品德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隋鸿.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5(06).